孔子长寿养生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20:58:35

点击下载

作者:洪佳婧,杨忠宇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孔子长寿养生经

孔子长寿养生经试读:

前言 看《孔子》,学孔子中医养生之道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已于春节前热播。说起孔子,很多人脑海中闪过的定义是教育家、思想家、道德家……但你知道吗?其实孔子还是一位“养生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礼仪等内容,为中国烹饪观念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他虽然幼时家贫,后来发迹(升官),但能享有73岁高龄,这与当时(约公元前500年)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左右相比,确为“高寿”了,孔子长寿的奥秘便是他的“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他的众多精彩的学说中,处处闪现着养生智慧的光芒,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养生哲学和理论却依然焕发出不老的魅力。细细品味,还能发现当中不少正是指导现代人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和谐相处的金科玉律。

人们对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耳熟能详。其实,这句话所包含的就是一种倡导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快乐,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的心态。是孔子心理养生的方法,也是孔子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

孔子不但注重精神修养和形体修养,而且对起居饮食也非常重视。

孔子喜欢做工精细的食品,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定要达到形、色、味俱佳。因为这样能增加食欲,使人看着满意吃着香。对于饮食,孔子还有自己的原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鱼馁而内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 ·乡党第十》)。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对于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吃,对变了色有异味的食物不吃,对烹饪不得法达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对过了时节降低了菜肴质量的不吃,对不按规格要求胡乱取用的肉不吃,对主菜和调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饮酒但不可喝醉,从集市上随便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虽然席上佐料还有但不贪吃以适度为好。孔子对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一生在饮食、运动、心理养生上都很有心得,如:在孔子关于修心的理论中,还有一条很值得在职场中打滚,而又经常感觉压力大、郁郁寡欢的现代人借鉴。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引申到现代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同一份工作,业务能力强的人不如喜欢这份工作的人,喜欢、爱好这份工作的人又比不上能够陶醉于工作中的人。”孔子还常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野游和登山活动,并在郊游和登山过程中,边讲学边议论,边观赏大自然的风光。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尽管如此,他仍享年73岁,这在当时,可谓高寿。因此,无论是他的体力还是寿命都足以表明孔子一生在养生中受益匪浅。

第一章 孔子饮食养生之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乡党》人过七十古来稀,孔子在距今2500年前就活到73岁。孔子长寿,绝非偶然,完全得益于重视和实行养生之道。《论语·乡党》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在于孔子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学习、去景仰。

孔子养生真经的传世智慧

1.流传2500年的养生密码

不少人都误认为孔夫子是一位纤纤细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其实不然,“孔子长九尺六寸”。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为现在公制的19.91厘米,这样计算,孔子身高约在1.80米以上(见《史记·孔子世家》)。《淮南子》中还说,孔子的勇超过著名的勇士孟贪,跑步的速度能追上野兔。当然,对孔子的这些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孔子是一位体格健壮、勇猛力大的人。

2500年前的一天下午,敌国部队攻入城郭,所悬城门突然放下。就在这十万火急时刻,孔子举起城门,大喊一声“快些逃命”,救出了众多诸侯(见《左传》)。

众人在心存感激之余,对于孔子的神力万分佩服,纷纷询问如何练就神力。对此,孔子笑而未答。

不过,这个秘密每位孔门弟子可都知道。事实上,孔子具有这样的体格和气力,和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他的饮食养生有一定关系。

在孔门弟子编辑的《论语 ·乡党》中记录了孔子饮食的秘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大家都知道,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曾经被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受到了许多磨难。

在跟随孔子游说诸国的过程中,弟子们渐渐发现,给老师洗菜做饭是件“苦差事”。在做饭之前,米一定要反复洗上几遍才能达到要求。同时,老师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定要达到形、色、味俱佳。

今天,我们不可能知道孔子所说的“精”、“细”具体到什么程度。用现代的眼光来理解,是粮食一定要收拾得干净,包括把粮食中的灰尘清洗干净、杂物挑除干净、霉变和虫蚀部分清理干净等;肉一定要加工得精细,薄厚均匀利于消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过美好的每一天。

圣人的智慧终归是圣人的智慧。2.现代社会食品安全屡亮红灯

在那个年代,孔子能意识到“病从口入”,很难能可贵。但对此,一些现代人却不以为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口头语,会不时在人们耳边响起。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的地方,这种意识更强烈。

你可能也已发现,最近这几年,不是这个食品下架,就是那个食品原材料有问题。下面我将近几年较大的食品卫生危机事件归纳一下,以警示大家:

(1)福寿螺致病

大多数患者因为食用了某酒楼的福寿螺后导致发病。

(2)人造蜂蜜事件

现在蜂蜜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用白糖加水加硫酸进行熬制,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3)“口水油”沸腾鱼

某市沸腾渔乡将掺有客人的口水、收桌扫进去的剩渣、纸巾,甚至还有烟头的油,简单过滤后再给人吃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

(4)“苏丹红”鸭蛋

由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同时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在其他地区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

(5)“嗑药”的多宝鱼

某市公布了对 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人体长期大量摄入硝基呋喃类化合物,存在致癌的可能性。

(6)陈化粮事件

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发现万吨“陈化粮”,并称这些“陈化粮”均是“东北米”。陈化粮会感染黄曲霉菌,继而产生黄曲霉毒素,长期食用会致癌。

(7)毒奶事件

某婴幼儿奶粉里检出了三聚氰胺,造成很多婴幼儿出现泌尿结石症状。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食不厌精”这句话。假设一下,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看到以上案例,不知作何感想,即使转世的大罗神仙“有幸”吃到这些食物,恐怕也命不保兮,何况你我!低下头来沉思,食品安全为什么屡亮红灯?可以说这一切皆源于人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既是这场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

食不厌精,防止病从口入

1.食不厌精追求的不是美食

可能一些朋友会对孔子有所误解,认为食不厌精是追求饮食的精美,这你可冤枉他老人家了!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饮食远不如今日精美,所以“食不厌精”追求的不是美食,而是卫生,即防止“病从口入”。

为什么孔子会有食不厌精的想法?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谷物脱壳用杵臼舂捣的加工方法,这种加工方法,首先是脱壳率和出米率都比较低,加工出的米时常伴有未脱尽壳的谷。“食不厌精”的“精”,就是指经过挑选的优质的好米,如果谷壳没有挑出来,食用后可能引起卫生问题。

你可能不知道,孔子的时代已经有了卫生监管。比如未成熟的果实不得进入市场销售,以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礼记》)。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政策是与食不厌精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其目地不外乎防止病从口入。2.揭下食物上的“生死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被各种各样的不卫生习惯所围绕,随时随地都会吃下致命的“毒药”。甚至有时候,无意中服下这些早已藏好的“毒”。

就拿我们现在常食用的蔬菜来说,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多种细菌、病源微生物的侵蚀,通常人们见到的蔬菜表面上的斑斑点点正是它们留下毒素的“罪证”。吃了这样的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无法避免的。有人抽样检查过梨和西红柿,2500个梨中有2130个上沾有大肠杆菌;86个西红柿中全部沾有大肠杆菌,并有57个带有蛔虫卵,而且从每毫升洗涤水中可检出25万个细菌。

记住,预防黄曲霉素污染食品的根本措施是防霉。若大米发霉,认真搓洗几遍后,在蒸饭时再稍加点碱,可使黄曲霉素大大减少。家庭中的植物油若被黄曲霉素污染,可将油烧沸,再加些粗盐炸锅,这样即可去毒95%左右。

花生如果发霉不严重,可用水反复搓洗,再用粗盐炒,也可使毒素减少。

所以说到底,凡肠道传染病主要是从口中吃进去不卫生的东西引起的。要堵住“病从口入”这一关,必须搞好饮食卫生。饮食卫生包括以下4个方面:

(1)食物要洁净。食物要新鲜没变质,要洗干净,要高温杀菌。吃凉莱时除洗净外,要适当加点蒜和醋,既开味又能杀菌。做好的食品不要敞露,以免苍蝇污染。

(2)食具洁净。碗筷要洗净消毒自不必说,特别要注意砧板、菜刀的洁净。

(3)厨房洁净。厨房中如果空气污浊,充满灰尘和有毒气体,即使将食物和食具洗得很干净,食品做好后,也会落进灰尘和脏物,将干净食物污染。

(4)手干净。手接触各方面物品最多,手上常常带有很多细菌,用食品时如果手不干净,便会将手上的细菌沾到食物上,影响食物的清洁。

读完之后对比一下,看看家里日常饮食起居有无这些现象。按古人的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3.病从口入可致全身性疾病

前几天一位朋友和我说,两周前,他家里买了一些大米。当时发现这些大米表面有些发黄,口感不好,还以为是糙米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吃了两周后才知道是大米已经发霉。现在他母亲的确觉得胃有些不适,有些恶心。

他和家人并不是每顿都在家里吃饭,但还是很害怕,不知道吃了这样的大米会给健康带来什么影响?

事实上,粮食在生长、采收、运输、加工过程中,污染是难免的,不管是属于物理的还是化学的因素,都会给人的机体带来危害。特别是霉变的粮食,它产生的黄曲霉素是主要的致癌物之一,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偶尔少量的误食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如果被大量误用,应该马上去医院检查。“食不厌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病从口入,那么你会问,一般情况下病从口入会对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事实上,口腔卫生是身体健康的“守门员”,除了不卫生的食品经口腔直接把病菌带到体内以外,小小的牙周病也会增加患上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风险,进而危及健康。

所谓牙周病,其实是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在内的一种严重慢性细菌感染。假如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牙周病甚至可能会导致牙齿脱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容貌。更有甚者,越来越多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的有力的临床证据显示,牙周病是构成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牙周病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流至各主要器官,造成新的感染。如口腔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便会依附在冠状动脉的脂肪酸上,导致血块形成,影响心脏健康。又如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细菌能激活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在胰腺里,过多的细胞因子就很容易对负责产生胰岛素的细胞造成破坏,该类细胞的减少容易引起Ⅱ型糖尿病。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妥善处理牙周感染将有助减少糖尿病的局部病征,并能控制血糖代谢。4.老人养胃首先忌口

对于老年朋友来讲,胃病是一种常见病,但如果掌握好“食不厌精”的尺度,就能照顾好自己的胃。

胃具有对食物的贮存、消化和运送功能。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根据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可分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临床上共有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疼痛、暖气频繁、泛酸、食欲减退、消瘦、腹泻等症。

其中最应该引起注意的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特别是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有 5%~10%的患者最终可转变为胃癌,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且,对于胃黏膜的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如治疗得当的话,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定期复查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此外,由于在慢性胃炎发病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进食时做到以下几点。

(1)细嚼慢咽,减少食物对胃粘膜的刺激。

(2)饮食应有节律,忌暴饮暴食及食无定时。

(3)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

(4)尽量做到进食较精细、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5)清淡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等食物,少饮酒及浓茶。

老年“精”要适当

老年人多由于骨质疏松、缺钙等原因造成牙齿松动或缺牙,或者有其他牙病,咀嚼困难。因此老年人常爱吃粗纤维少的和易于细嚼的食物。又由于受到“食不厌精”观念的影响,总认为吃的愈精细,营养愈丰富,愈容易消化,这样常常造成老年人便秘。

所以应当强调老年人的饮食,既要照顾牙齿脱落、不能细嚼给消化造成不良影响的一方面,又要防止过分选用精细食物的偏向,适量吃一些含纤维素的食品。

因为有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在精细米面中含量不高,而在粗粮中却含量丰富,甚至有的必需营养素仅存在于粗粮中,如膳食纤维、一些重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些物质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如膳食纤维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等一些老年高发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粮谷类食物的胚乳中含有的维生素 E是一种抗氧化剂,在人体抗氧化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老年人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患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危险增加。故从膳食中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 E是十分必要的。玉米中含有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抗衰老的功效,老年人食些玉米食品无疑可延年益寿。

另外,粗粮中含量比较多的维生素如维生素 E、维生素 B、维1生素 B、维生素 PP、维生素 C和矿物质如铁、磷等,都对维持老年2人的正常代谢功能有重要作用。不过除了上述营养优点外,粗粮对于老年人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其相对不易消化,因此在提倡食用粗粮的同时,还应讲究粗粮细做。

脍不厌细利于消化

1.老人肠胃消化减弱

现在说说“脍不厌细”的问题。“脍”是切细的肉,“脍不厌细”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细很细的丝,这样有助于消化。

孔子时代用于切割肉料的刀具,主要是铜质的,若不具有娴熟的刀工和极认真的态度,是很难将肉切得又细又薄。

要知道,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相应减弱。试想一下,如果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所以,吃肉要切得很细很薄,甚至切成碎末制成羹来吃,只有完全被吸收,才有益身体。

前几天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74岁的张老先生独自一人生活,平日喜欢吃肉。一天,老先生买了半扇猪肋。回家后,他把猪肋剁成大块,红烧了一大锅。

次日凌晨 4点,老人开始呕血。去医院急诊检查发现,由于肉块太大造成了消化不良,引起肠胃出血。最后闹得张老先生卧床禁食输液。

相反,孔子晚年坚持了“脍不厌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孔子的这句话还可引申为,老年人进食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更利于消化吸收。

中国古代的鱼脍(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生鱼片),就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还要进一步切成细丝,称作“脍缕”。

在 2500多年前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孔子就已懂得了这些健康长寿的规律,实在是难能可贵。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看到这里应该知道了吧,下次给他们做菜时,尽量切得精细一些!

可能,我们的一个小小改变,就会给老人带来无限惊喜。2.老人不可偏废肉食

肉食对人体有补益精血的作用,人到老年,精血不足,就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肉类来补益身体。但是,老年人阳气不足,滋腻、味重的食物难以消化,所以,吃肉要切得很细很薄,甚至切成碎末制成羹来吃,只有完全被吸收,才有益身体。

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应避免食肉,每天尽量吃得清淡一些,这样做对延年益寿才有利。其实不然,最近,日本学者从长期分析、研究的结果中得出:在维持老年人健康生活方面,肉类食品起了很大的作用。倘若老年人对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的话,血液中的胆固醇值会下降,这样极有可能增加因血管脆弱引发脑出血等病的危险度。

那么,老年人食肉究竟可以产生什么疗效呢?首先,日本医生强调的是:东方人不应像欧美人,他们过量进食肉类食品,血中胆固醇“堆集”,生成了一触即发的脑溢血病灶。老年人每天需要食入一定量的肉类,这样既可强化血管的弹性.又可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祟”。

研究者曾对日本秋田县某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了一项食肉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衡量机体营养及老化指标的人血白蛋白值通常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另一项衡量老年人是否有贫血倾向的指标血色素亦同样如此。但是积极食肉的老人们与不太吃肉的消极者相比较,上述诸指标值均很高。所以,老年人规范性地食肉是保持健康的一大保证。

你一定会问:老年朋友们吃多少量的肉为好呢?医生的回答是:一日三餐中,午饭或晚饭吃一次肉为理想之举。牛肉约为100克,鸡肉约为50克,这里指的食肉并非只指单纯吃肉,而是每天至少吃肉类、鱼类及蔬菜等10个种类的主、副食,方可将老年人领入健康的“田园”。食品的烹饪方法尽可能多样化,如煮、烤、蒸及炸等,并应多加醋、蒜等为好。

老年人之所以要食肉,目的是从肉食中吸收优质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对于急性肾炎病人却是十分不利。因为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尿素要经肾脏排出体外,增加了肾脏的负担,所以,急性肾炎病人忌食高蛋白的肉制食品,也要少食植物蛋白,如黄豆及豆制品等。另外,感冒的人也不宜吃能量较高的其他肉制食物,如羊肉、狗肉等。3.“脍不厌细”终极目标:饭菜嚼成浆

现在,让我们慢慢回想一下,平时吃一口饭要嚼多久?《辞海》这样解释嚼:将食物咬烂。“烂”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呢?民谚为此确立了一个“标准”:“要想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我国医学专家最近又给咀嚼提出了一个量化指标:老年人每口饭菜咀嚼25~50次,每顿饭吃30分钟。达到这个指标,饱食中枢才有足够的兴奋时间,也才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

有人做过试验,两个人同吃一种食物,一个人细嚼,另一人粗嚼,化验结果发现,细嚼的人比粗嚼的人多吸收蛋白质13%、脂肪12%、纤维素43%。

美国有位叫夫勒柝的富翁,体重近100千克,影响了生活,四处求医无果。后来听说细嚼慢咽可减肥,便给自己规定每餐必须30分钟,咀嚼2000次以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每餐吃到过去食量的一半便觉得饱了,停止进食。四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少了20千克!这演变成了后来风行美国的“夫勒柝咀嚼法”,为众多减肥者仿效。

有没有人吃饭被小石子、沙粒硌了牙,或被鱼刺、骨头卡过的?假如你细嚼慢咽,就可以把食物中的小石头、骨头、鱼刺等慢慢剔出来。

所以,在吃饭的时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快吃,快吃,快吃”,这样对他将来的生活习惯和脾胃都会有很坏的影响。老年人更需要慢吃慢喝,细嚼慢咽,切不可“囫囵吞枣”。

总之,进食中细嚼慢咽既是一种举止文明、行为良好的习惯,更是养生保健、防病美容的有效方法,值得我们去重视。4.吃得越细,活得越久

有一天去医院做体验,一位46岁的女性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正在接受食管测压检查。

正常情况下,受检者吞咽5~10毫升温水后,食管各段会出现4千帕以上的收缩波,提示水是在食管有节律的蠕动推动下进入胃内的。而这名患者的情况非常奇怪:无论怎么增加饮水量,都看不到4千帕以上的收缩波,仅出现一些低幅的(2~3.5千帕)、推进不明显的无效收缩。这在医学上称之为“无效食管动力”。

是什么原因使她的食管功能受损了呢?经过检查,排除了她患溃疡病、食管炎、糖尿病等影响食管功能的器质性疾病,但她的进餐习惯引起了医生的注意。原来数十年以来,这名女患者的用餐时间非常短,平均5分钟左右,称得上是典型的“狼吞虎咽”。

我们知道,正常人吞咽食物后,食管的推进性蠕动和食物的重力作用会将食物送入胃内。统计表明:食物自吞咽开始到胃贲门下需7~14秒,要想保护食管功能,进餐速度(或吞咽频率)最好与食管推进性蠕动的规律相协调。以咀嚼1次1秒钟计算,每口饭宜咀嚼 30次后再下咽,给食管充分时间协调自己的运动状态。

如狼吞虎咽般在短时间内连续摄入过多食物,势必会影响食管的蠕动规律,食物大多靠重力作用“坠”入胃内,极少借助食管的蠕动作用,久而久之,食管蠕动功能会逐渐因废用而退化。《千金翼方》主张“食无大言”,就是指吃饭时专心细嚼,以利消化。中医学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提示口腔内食物的充分消化对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想长寿吗?那就吃慢点吧。”在以长寿著称的地中海地区,人们一顿晚餐可以吃三四个小时。这也被认为是当地人的长寿秘诀之一。经常咀嚼还能活化大脑皮层,可预防大脑老化和老年痴呆。

这里我再详细谈一下慢餐的几大健康理由:

(1)有助消化。充分咀嚼能促进胃液分泌,同时将食物磨得极细,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并直接减轻胃肠负担,对老年人和胃肠功能欠佳的人尤其重要。

(2)慢餐能增加唾液分泌量,唾液入胃后形成保护胃部的蛋白膜,预防胃溃疡。

(3)多花些时间咀嚼食物,食欲中枢才能发出正确指令,使人产生饱腹感,避免发胖。

(4)细嚼慢咽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有益,坚持慢餐,血糖、胆固醇、血压会相应降低。

(5)慢餐能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让身心愉悦起来。

(6)频繁咀嚼可锻炼面部肌肉,减少皱纹。

一些关注国民健康的专家向餐饮业大量宣传“慢慢吃”的好处,得到了热烈响应,很多餐厅里张贴了“乌龟吃饭”的标志,旨在鼓励顾客“慢慢吃”,其中的一句口号更是直截了当:“吃得越细,活得越久”。

我再问你一次,你想长寿吗?那就学学孔子的“脍不厌细”吧!5.“脍不厌细”更适合哪些人群

从前面我们知道,“脍不厌细”是如此地神奇,甚至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脍不厌细”更适合哪些人群呢?下面我将简单地分为三类,供读者朋友参考。

(1)各种胃病患者

消化功能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最适宜慢餐。充分的咀嚼能促进唾液、胃液分泌,同时将食物磨得极细,这样既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又可避免引起哽噎呛咳。

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患者,也提倡健康的慢餐,反复咀嚼使食物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可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另外,咀嚼分泌的唾液进入胃后能形成保护胃部的蛋白膜,可预防胃溃疡。

(2)肥胖人群

你或许有过短时间里吃下很多食物却仍然觉得饿的感觉,那是因为大脑的食欲中枢还未及时反应。如果吃慢餐多花一些时间咀嚼食物,食欲中枢才能发出正确指令,使你产生适量并有饱腹的感觉。

由于咀嚼的帮助,你只吃进去身体需要的食物量,自然有助避免发胖了。另外,细嚼慢咽对降低餐后高血糖十分有益,肥胖者坚持慢餐,血糖、胆固醇、血压也会相应有所降低。

(3)想减少皱纹还能美容的人

细嚼慢咽的过程中,减缓吃的速度,无疑会给你及时的饱腹感,也就避免了暴饮暴食。同时,频繁咀嚼能锻炼面部肌肉,促使面色红润,减少皱纹产生,如果你想变得漂亮就先从慢餐开始吧。6.“脍不厌细”能发挥唾液功效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简单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花会开,秋天叶要落一样。

有一种人身自带的养生保健品,我在这里要着重提一下,它就是唾液。古代养生家们均非常重视,称之为“金津玉液”。

有人会问,唾液真的能养生?这一点不用怀疑,它的养生功效还大着呢!

中医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视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既然唾液为脾肾所化,那唾液就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别看小小唾液,竟含有十几种活性酶、维生素、激素、矿物质、免疫球蛋白等,除了消化,还有杀菌、解毒、防癌等功效。进入胃中,还能中和胃酸。

有研究证实,唾液腺在分泌唾液的同时,还会分泌一种腮腺激素。它可以被机体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具有抵抗机体组织老化的作用。而细嚼慢咽则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延缓机体衰老。

上面说唾液中的多种酶,对某些致癌毒素有抑制作用,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把烤到焦糊而含有致癌物的烟熏肉放入试管中,再将人的唾液加入其中混合、浸润一定时间,最后反复搅拌5分钟取出化验,结果肉中的致癌物质80%已被破坏掉!

现代医学证明,唾液中含有 13种消化酶、11种矿物质、9种维生素、多种有机酸和激素等。其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维生素 C的解毒功能最强,它们不仅有抗氧化的作用,还能消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分解进入口腔的致癌物质,有效减少癌症的发病率。

古人把唾液与男子的精液同等视为“元神之液”,认为弥足珍贵,不可轻易外泄外唾,有“唾沫一口,价值千金”的说法。

由此可见,孔子很会养生,很懂“脏腑阴阳”,所以孔子的长寿不是没有道理的!

饮食礼仪中的敬畏与感恩

1.鲁国因礼仪而失圣人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

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所以还得用社会认可的礼仪来约束每一个人,使每个个体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无论是祭祀仪式上享用,还是款待宾客,在食物烹饪上都有严格的规矩,这种精致的要求也体现了对祖先和宾客的尊重。

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孔子重视饮食礼仪到什么程度?我先不回答你这个问题,让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吧。

在2500年前有这样一个祭祀礼仪: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称“胙肉”。其实不仅是国君的祭祀,一般民间祭祀,也都是如此。

这又是为什么?那时候还没有冷冻保鲜技术,所以祭祀典礼用的肉第二天必须分掉。而且,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3天,超过3天就会变质。

当孔子还在鲁国时,国君得了数十美女,于是日则歌舞,夜则枕席,连上朝听政的心情都没有了。

孔子听说了这事,凄然长叹。弟子劝他说:“鲁侯懈怠政事,您干脆离开这儿算了。”孔子说:“祭天的日子已经临近,倘若大礼不废,鲁国还有希望。”

到了祭天的日子,国君刚行完礼,就急匆匆地回宫,仍然没去上朝,连祭祀用的肉也没心思分给大家。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说:“我的治国之道看来是行不通了,这都是命啊!”于是就收拾行装离开了鲁国。从此,鲁国再次衰落。

在孔子的观念里面,祭祀所用的食物,已成为沟通的桥梁。原为祈福、禳灾的祭祀已丧失了原始的价值与意义,成为涵养个人品德的表现仪式。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2.食礼中的敬畏与感恩“吃了没?”

这是中国人问候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它反映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亦与饮食活动密切相关。《论语》中,“食”字出现了41次,其中有30次作“吃”解。

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体现了他们对祖先和宾客的尊重。

孔子参加鲁哀公的宴会。两人聊天,鲁哀公感觉很开心,就赏赐桃子和黍给孔子。孔子先吃黍,然后再吃桃子。这时哀公左右的人都捂住嘴偷偷地笑。孔子好像没有察觉,依旧我行我素。哀公连忙说:“孔夫子,你真是读书读得太多了吧!黍是拿来擦桃子的,不是拿来吃的!”

这时,孔子才不慌不忙地说,黍子为五谷之长,祭祀时是作为上品进入庙堂的;而桃子在常见瓜果中却是末等,不得入于庙堂。现在用五谷之首的黍子来擦桃子,我认为是违背周礼,所以我就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

孔子在日常处世中很重视生活中的饮食礼节,并不是摆出姿态让人看,而是一种良好的自我修养。在他看来,处世之道犹如一段没有星光的夜路,而饮食礼节就是路上的启明灯,给人指明方向。

食礼就是一种表演,通过表演将日常生活注入神圣情感。所谓神圣情感不外乎“敬畏”和“感恩”。礼仪的礼,就是从这种心情发展出来的。【孔子饮食养生番外篇】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孔子后来发迹,做了鲁国上卿及鲁国大司寇,俸禄都是“六万斗谷子”,在当时已经是很富裕了,但当时孔子并没有因为生活富裕了而过奢侈的生活,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粗之反;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这里有一段插曲,清代曹臣栋《逸经》引《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这一插曲仿佛有点可笑,但是既然有益,又何必怕人说笑话呢。众所周知,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所以孔子要缩着头颈(难吃的样子),吃了三年才习惯。不过,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这就回答了孔子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见,孔子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恐怕也不全是着眼于“味道好”这一点,更看重营养,即养生之道的。

第二章 孔子饮食养生之二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 ·乡党》食以善人,食亦杀人。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大概可以理解为,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这个智慧可以说是通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当然还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有关。正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从中发现,以素食为主食比以膏粱厚味为主食要对健康有益得多。

膳食结构中的“定时炸弹”

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与人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合理的膳食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促进机体的抗病能力。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存在着营养不均衡、饮食制度和饮食习惯不合理等因素,这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1.警惕膳食结构中的“定时炸弹”

孔子东游路过卫国,卫国国君为尽地主之谊大摆酒席,宴请孔子及其弟子。

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意,更是为了炫耀卫国的国富民强,此次宴席极尽奢华之能事。什么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只要我们能想到的统统都有。

席间,卫国君发现孔子虽然也吃了一些肉食,但却是非常有度,忙请教。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孔子进而解释道,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春秋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也有“膏粱厚味,足生大疔”的认识,强调了过多食荤是造成多疾的原因,这一论点,也与孔子的理论不谋而合。

这一论述框定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搭配关系,而且此膳食模式一直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生活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朝鲜战争时期,曾经有人对年龄在20岁左右的美、朝死亡士兵进行尸检,结果惊讶地发现,两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竟然存在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幼年开始,膳食结构的差异给美国士兵体内埋下了“定时炸弹”,使他们日后患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隐患大大增加。所以许多人在中老年时患“文明病”,并非完全由于发病前一段时间饮食不合理所致,而是年轻时就已埋下了祸根。

前苏联科学工作者曾做过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试验:他们用素食喂养一只鸽子长达一月,同时也在相同时间内用荤食喂养另一只鸽子。结果,吃了一个月荤食的鸽子,其性格非常暴躁、易怒;而那只吃素的鸽子,则体态完美,性格温顺。

目前国内有许多家长反映:一些男孩不到6岁就出现了第二性征,女孩子三四年级就来月经。究其原因,很可能就是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一些家长认为吃肉才有营养,特别是许多孩子爱吃炸鸡,天天不离,所以造成上述恶果也是饮食惹的祸!2.肉吃多了容易“惹病上身”

在自然界,食物有一个很长的连锁键:植物吸收阳光、空气、水;动物吃植物,大型动物或人类吃小动物。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以谷类、蔬菜等素食为主,连豆腐都是“小荤”,肉类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到。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越趋奢侈和西化,吃肉量也因而剧增。根据统计,1961年每个中国人每年平均吃肉仅3.8千克;到了2000年,短短40年间,急升13倍,每年50千克!由于国内富裕人口不断增加,吃肉趋势将持续攀升。

孔子可能没有论证过量吃肉的危害,事实上,科学证明,过量食肉及饮食结构不合理可引起多种疾病。《吕氏春秋·本生》甚至提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这说明喝酒吃肉过多,有损健康,甚至会带来不幸的后果。

美国是世上吃肉最多的国家之一,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死于“心血管症”(即心脏病、高血压、脑卒中等)。为何肉类对血液循环系统伤害那么大?这是因为动物脂肪(例如胆固醇)在人体内难以分解,逐渐附着到血管壁上;久而久之,脂肪阻塞血管,令血管内径越来越小,血液越来越难流过。由于血液流通不畅顺,心脏必须加倍运作,把血液泵过堵塞了的血管。因此,容易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美国癌症协会长期研究证实,吃太多红肉(猪牛羊肉)会致癌。该会在1982~1992年的10年间,调查了15万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吃红肉的多少,15万人被分成3组,看哪些人患了直、结肠癌。结果发现,吃红肉最多的一组患直肠癌的概率比吃红肉最少的一组高两倍,患结肠癌的概率则高出40%。

肉类含有大量名为“嘌呤”(Purine)的有机物质,在人体内分解后会产生尿酸,需由肾脏处理排出体外。吃肉太多,肾脏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肉食者肾脏的工作量,相等于素食者的3倍。若是年轻人尚可支撑;但随着年龄渐长,肾脏便会由于耗损过度,出现肾病。肾脏运作不佳,尿酸便无法排泄出去,积聚体内。尿酸中的水分被身体吸收后,会逐渐变硬,形成结晶体。若停留在关节里,便会产生痛风、风湿痛、关节炎等症状;若积聚在神经,则会导致神经炎与坐骨神经痛。

肉类含大量能量,过多的能量在体内消耗不掉,便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问题。现在儿童普遍过胖,平时饮食“多肉少菜”便是主因之一。

现代畜牧工厂环境挤迫,滥用药物,成为病菌滋生和散播的温床,因此所生产的肉类问题多多。近年肆虐全球的疫症和病毒,如禽流感、疯牛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皆与肉类工业有关。《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就是说,大豆、小米,还有米和面这些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根基。3.养助益充循自然“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这里“五谷为养”指的是米、麦、豆、薯等粮食能够补养“五脏之真气”之物;“五果为助”系指各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其能佐助五谷,使营养平衡,“以养民生”;“五畜为益”指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这些食物能增进健康,弥补素食中蛋白质和脂肪不足;“五菜为充”是指各色蔬菜,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而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疏通壅滞”。

正是五谷杂粮提供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养生功效,才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等民间谚语。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医就已经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作为治疗疾病的原则。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即使肉多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孔夫子在这里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这种饮食搭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养生秘籍之五谷为养

五谷杂粮是养生的根基。

您可能要问,为什么五谷杂粮是养生的根基?我可以告诉你,“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1.粟

即去外壳后的小米。在伤寒论桂枝汤的药剂论述中,古人曾说: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小米粥适合脾胃功能弱的人,即谓小米养人。

小米的做法有稀粥、稠粥和干饭的区别,其功效也各不相同。水多米少稀汤寡水的稀粥有非常好的健脾除湿利尿的功效。

适合吃小米稀粥的人群:水肿、腹胀、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闭病患者。不宜吃小米稀粥的人群:糖尿病、遗尿、尿频的患者,因为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的关系,补益脾功能的药物或食物就会削弱肾的功能,那么怎么处理呢,只要加上一些补肾的药物或食物加以反佐,如核桃仁、松子等,就能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

小米稠粥,特别是浮在粥表面的一层黏膜具有保护胃黏膜、补益脾胃的功效,最适合进食挑剔、稍微遇冷遇热胃不舒服、不能吃刺激食物的胃病患者。

小米干饭:具有帮助产妇恢复自身气血、哺乳下奶的功效。小米饭拌长时间熬制出来的牛肉汤滋补效果更好,这样符合中医五谷为养、五畜为益的理论。如果青春期的女孩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月经迟迟不来的情况,中医认为是冲脉、任脉气血不足,可以在 21岁以前选择小米为主食,再加上热性的鸡肉,辅以温热通经的中药,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新米和陈米食疗作用的区别:

新米:滋补效果最好,火力最壮。

陈米:因自然氧化原因,其滋补效果和口感就要差一些,但是陈仓米可以治疗营养过剩的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弱的人。2.麦

即小麦,其主要在北方种植,生长周期是秋种冬灌,春穗夏收。24节气中的“小满”专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中医认为小麦味甘,性温热。

小麦的功效:补益脾胃,舒畅肝胆,温补气血,补木生火,间接温补心气心血。

有一种身心疾病,叫“妇人脏燥”,女性的情绪和情感障碍,表现为莫名悲伤,甚至有人怀疑是否与神灵鬼怪有关,伤寒论治疗此症的方法:服食甘麦大枣汤中,其中的小麦可以疏肝理气,调畅心气。

麸小麦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烘热、自汗、盗汗、易激惹,喜怒悲哭无常。即用那些干瘪不饱满的小麦,即淘洗时浮在水面上的小麦,磨成粉让患者服用,有非常好的敛汗、止汗的作用。

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小麦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这些人当中很多会对小麦过敏,有人对没有发酵的白面做成的食品过敏,或者食用后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而对发酵过后做的食品却没有问题,这是利用微生物对植物蛋白进行了有效的分解转化。

现在有的小麦做成的面食被人为增白,常吃这类增白面食的人会变得越来越燥,所以应尽量不吃太白的面粉,吃全麦面,多吃蔬菜,多喝红茶,消油腻、解毒。3.稻

北方人适宜吃小米、小麦,其性质偏温,南方人适宜吃稻,其性质偏凉。

水稻,偏凉。中医看食物的属性一般都要看其生长的环境,凡是水生的动物植物,其性质一般都偏寒凉。水稻在中国种植有7000多年的历史。水稻有两种:籼米和粳米。

籼米:米粒长,熟后膨胀性较大,以泰国米为代表,其含糖高、蛋白质含量低、容易消化、不抗饿。

精米:短而厚,煮饭膨胀性较小,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价值高。

中医认为大米性凉、味酸、入肺大肠经。面粉做的食物在嘴里嚼久了会变甜,而大米在嘴里嚼久了会变酸。因此大米能滋补肺、大肠,使人肺气足,肺经生,皮毛润泽,大便通畅,所以南方人皮肤好,声音娇嫩、甜美。《伤寒杂病论》中在治疗大热、大汗用了一个方子叫白虎汤,白虎汤:粳火为主料,配合知母、甘草,佐以石膏,滋补肺与大肠的气血津液。大病初愈、气精两伤的病人在治疗时用的是白虎汤的变方,叫竹叶石膏汤,同样用的是粳米熬汤,加上党参等其他滋补药物,同时补益脾和肺的精气。此方为什么不用善补脾胃的小米和小麦呢,因为小米、小麦具有温热的性质,可以助长体温,不适合刚退烧或正在发烧的病人。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在焖饭的时候加一些香料,比如桂皮、小回香、高粱浆等等。

另外:吃炒米、大米饭饭焦、发酵以后的醪糟、大米炒饭,能平衡米饭寒性。4.黍

俗称黄米,其颗粒比小米大,一般不熬粥或蒸米饭吃,而是磨成面,用水和好上笼蒸黄米糕。北方的黄米糕与南方的糯米都有相似的粘性,但北方的黄米糕偏温性,而南方的糯米糕偏寒性,黄米糕更适合脾胃虚寒的人,黄米糕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滋补功能在五谷当中居于首位。

黍米的功效:味甘、性温,能入心和小肠经,补益心、心包、小肠、三焦的气血。适合心气虚怯,见到生人脸红心跳出汗,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尤其适合呕心沥血、劳心过度的人。如果吃黄米糕不太适宜,也可以吃用黄米做成的甜酒,同样可以达到滋补的功效。

养生要点:多吃杂粮、粗粮,少吃精加工的食品,多吃糙米、全麦面包,达到人体内在平衡。5.菽

古人说菽泛指豆类。

大豆:油脂含量最高,蛋白质、纤维含量较高,含糠量最低,因此大豆是最难消化的五谷。但是豆制品,如豆腐等容易消化吸收。

豆腐制作流程:

第一步:将大豆浸泡之后磨成豆浆,过滤之后的豆浆煮沸即能饮用,豆浆表面浮起一层皮就是腐竹。

第二步:在煮沸的豆浆中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卤水制成豆腐。卤水:性热、有毒,能使蛋白质凝固,卤水中毒急救法:将热豆浆灌入患者腹中,使豆浆在腹中凝固。大豆性凉,卤水性热,以毒攻毒,阴阳中和。现在制作豆腐因为卤水有毒不再使用了,代之以石膏,而石膏性寒,因此现在豆腐没有以前的好吃了,也不大好消化,所以现在吃豆腐时应附加一些热性的佐料有助消化,如小葱伴豆腐、麻婆豆腐、油炸豆腐。

根据道家的理论,北方对应的颜色是黑色,属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季,在人体上对应肾和膀胱,因此北方人在冬天要特别注意补肾,中医认为大豆特别是黑豆能入肾、膀胱经,豆子的形状就像肾。肾虚的表现,一个人黑发变白就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黑色食品补肾效果好,黑豆能补肾固精,乌须黑发。黑豆蒸熟晾干,用淡盐水送服,长期食用,可以治疗少白头、老年人白发。

五果尽量生吃

五果是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质。

五果尽量生吃,才能保证其中的维生素不受烹调的破坏。鲜果加工成干果,便于运输和贮存,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有损失,但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反而因脱水而增多。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

水果滋养又治病是人们的共识。“遍尝百果能成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说明常吃各种水果有利健康。果品味美更有妙用,在中国历代医书中,有很多果品是作为药用的,《本草纲目》第29~31卷就收入果品50余种。

梨,具有清热、止咳、平喘、化痰等功效。在秋冬交替之际,适量吃梨能有效缓解烦渴、咳嗽、咽痛、失音等“上火”症状。

枣,民谚称:“一日吃数枣,终生不显老。”据《本草备要》记载,枣能补中益气、滋脾胃、润心肺、通九窍、和百药。

柿,据《本草纲目》记载,柿乃血分之果,其味甘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润肠、治咳、止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柿子和柿叶所含的有效成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樱桃,“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香”,“闻道令人好颜色,神农本草应自知”。

山楂可调胃增食欲,其降脂之功更是众人皆知。“五果为助”助什么?水果类含糖、脂肪、蛋白质相对较少,吃水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补充这三大营养物质,而在于补充其他营养素,即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水果的最大优点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增大,容易破裂而出血,还可引起坏血病;使体内乙酸转变为胆固醇的速度加快,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差,容易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维生素C缺乏还可增加某些致癌活性,而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食物,则可减少患肠癌的危险性。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尤其不能缺乏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 C是促进儿童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如果再缺乏维生素C,抗病能力就会减弱,更容易生病。1.上午补充水果和坚果最好

俗话说水果“上午为金,中午为银,傍晚为铜,晚上就是铅了。”可见上午补充水果和坚果是最好的。2.吃新鲜水果“民以食为天,食以鲜为先。”新鲜水果不仅口感最好,营养也最好,能使人体最大限度地获取水果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3.吃时令水果

所谓时令水果,就是指当季的水果。当季水果因为处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饱受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雨露滋润,多为自然成熟,因而营养更为丰富,口感更甜美,气味更芬芳,价格相对便宜。4.吃多种果品

吃果品同样应讲究一个“杂”字,所谓“遍尝百果能成仙”,即是说食用果品也要多样化,以获取多种营养,促进营养均衡。5.吃适量果品

有些果品(如柑橘)如果过量食用可致胡萝卜素血症;橘子吃多了可能“上火”。又如柿子,鞣酸的含量较多,与胃内的蛋白质混合后可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可导致胃石症,更不要和白薯、土豆一块吃。而荔枝含有大量果糖,能被细胞利用的葡萄糖的含量较低,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

五畜能增补营养之不足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一个益字,说明了其补养作用,而不能成为主要成分。1.食用动物食品遵循五原则

(1)多禽少畜

据统计,在我国居民的肉食品中猪肉占85%,禽类及鱼只占15%。专家认为,这样的肉食比例结构极不合理。畜肉和禽肉两类肉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有区别。分析表明,鹅鸭脂肪的化学结构更接近于橄榄油,不仅无害于心脏,反而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将猪肉在肉食中的比例降到60%,禽类及鱼肉增加到30%以上是比较合理的。

(2)多鱼少肉

猪肉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摄入过多可导致高血脂。而鱼肉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质的含量高,约为猪肉的两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亚油酸含量也大大高于猪肉。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易于消化,吃鱼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高血脂。

(3)多骨少肉

就畜类食品而言,眼睛也不要只盯在肉上。以猪骨为例,其蛋白质、钙、铁和能量均优于猪肉。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养分易被人体吸收,很适合胃口与消化功能皆有不同程度减退的老人食用。

(4)多炖少炒

就猪肉的烹调方式而言,在蒸、炒、炖等多种方式中,宜于中老年人的最佳方式是炖食。首先,炖肉鲜嫩柔软,而中老年人的咀嚼功能大多衰退,因而较为适合。其次,炖食可以消除猪肉的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实验表明,长时间炖煮,油脂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含量下降,口感也好。

(5)荤素搭配

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混合食用可以提高彼此的生理价值,称为蛋白质互补。若将猪肉、禽类配伍,由于都属动物性完全蛋白质,因此,其互补作用较小,不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而要将猪肉和豆制品或蔬菜等搭配,就可以弥补豆类中蛋氨酸含量少,蔬菜中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都较少的不足。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盐,维生素可促进蛋白质的代谢,而矿物盐又能中和肉类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产物,以维持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

(6)先吃菜,再吃肉

吃饭的时候,饭馆喜欢把蔬菜放在最后吃,其实就餐最好的顺序是这样的:汤→蔬菜→米饭→肉类→水果(半小时后再吃)。2.吃肉减肥不可取

天气渐热,眼看夏季即将来临,爱美的女性开始嚷嚷着要减肥,这些女性们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复纤瘦身段,好等炎炎夏日真正到来的时候,可以穿上透心凉的吊带衫,展示美好体态。

在各种不同的减肥方法中,食肉减肥应该算是最受女性们欢迎的一种,主因是不用挨饿之余,还可品尝美味肉类,而连续数日依照这种减肥方法进食,确实可见到体重减轻。加上很多国际及本地明星经常都在媒体上吹嘘此法功效神速,令不少人士深信不疑,认定此乃最成功的减肥捷径。

然而,纽约一名女性运用“吃肉减肥法”,结果因呼吸困难、恶心及呕吐不止紧急入院,经检查确认为酮酸中毒。

吃肉减肥法又称阿特金斯减肥法,它是同传统的减少摄取脂肪的减肥法背道而驰的,由美国研究减肥食疗的专家阿特金斯研究出来。该减肥法要求减肥者摄取大量的肉类、牛油和其他的奶酪产品,而大幅度减少进食马铃薯、米和意大利面,同时蔬菜和水果的摄取量也要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减肥法的原理是由于体内缺乏碳水化合物,体内的脂肪将被消耗。

通过阿特金斯饮食法减肥出问题的纽约女性,经过化验尿液和血液后显示,她肝脏内积存的酮酸达到危险的高水平。同时,美国明尼苏达公共卫生学院斯蒂芬和特尔顿这两名研究人员指出:“阿特金斯饮食法会导致体内的酮体生成过多、便秘、腹泻、口臭、头痛和普遍的疲劳症状,这种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减肥法完全不健康。”

五菜是膳食纤维主源

“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蔬菜种类多,根、茎、叶、花、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其实,蔬菜并不只是扮演充饥的角色。现代研究认为,蔬菜是维护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糖类、淀粉、钙、磷、铁、无机盐以及锌、硒、碘等微量元素。所以说,维持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抗病能力是离不开蔬菜的。

研究认为,食物纤维的主要作用有:

(1)有助于肠内大肠杆菌合成多种维生素;

(2)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在胃肠中占据空间较大,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3)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可刺激胃肠道,使消化液分泌增多和胃肠道蠕动增强,可防止便秘、肛裂和痔疮的发生;

(4)高纤维饮食可加速胆固醇的排泄,肠壁吸收进入血液的胆固醇也相对减少,因而有利于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

(5)纤维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粪便量,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减少,从而可以预防肠癌发生。

过度素食对身体有害

既然肉不可以多吃,那么饮食是否越清淡越好?专家认为,一味吃素对人的健康并非完全有利,吃得过清淡反而会降低体质,有害健康。

限制肉食摄入量与禁食肉食是绝对不同的概念。以素食为主,确实具有减少血管硬化、净化血液、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避免机体中毒的作用。但素食中缺乏含高热值的营养素——脂肪,脂肪的缺乏和不足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导致性激素含量降低,影响性器官的成熟,给人类的繁衍埋下祸根。

同时,单纯素食也影响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和利用,使机体无法得到充足的养分。权衡利弊,应当是主副搭配,荤素搭配,取长补短,全面汲取。

素食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 E和维生素 K的吸收。缺乏维生素 A容易患夜盲症和呼吸道感染;缺乏维生素 D易患骨质疏松症;缺乏维生素E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脂溢性皮炎和氨基酸代谢障碍、免疫力下降;缺乏维生素K易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维生素 B是造血过程和神经系统所必需的,而它几乎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长期吃素会因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 B等营12养素,导致恶性贫血和神经退化,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疲劳等症状。

老年人吃肉有讲究

老人吃肉,是一个很现实而敏感的话题,实际上不少老人是喜欢吃肉的,但又怕吃出病来。那么,老年人到底能不能吃肉,怎样吃肉呢?1.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吃肉

老人进食过多脂肪显然有损健康。所以,吃猪、牛、羊肉,就不如吃鹅、鸭、鸡肉。故有人提出:“吃畜肉不如吃禽肉,吃禽肉不如吃鱼肉。”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有的人会说,不吃肥肉吃瘦肉总可以吧。其实,以猪瘦肉为例,其中就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隐性脂肪,约占20%。这对于患有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动脉硬化及脂肪肝等病的老人,多吃也是不宜的。

很多糖尿病老人觉得吃肉会担心血糖增高,肉类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而且肉食中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比较丰富。另外,肉食含能量较高,有利于主食的控制。吃了肉食就不容易饿,若只吃素食就容易饿。因此,适当地吃肉对糖尿病患者是有利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肉食含脂肪较多,过量食用对控制血糖、血脂和体重不利。

糖尿病患者怎样吃肉较为适宜?一天吃100~150克就可以了,以肉丝炒菜为主,少吃炖肉、蒸肉和涮肉。

喝汤比吃肉好,原因是肉汤不仅鲜香味美,其蛋白质、钙、镁、磷含量更高。故常炖骨头汤喝,脂肪可减少30%~50%,胆固醇下降,不饱和脂肪酸增多,是老人理想的营养品。2.肉与蔬菜的二八比例

你知道吗?老年人吃肉也是有学问的。下面介绍几种老年人吃肉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吃肉与吃蔬菜要合理搭配

吃肉时一定也要吃蔬菜,肉与蔬菜之比以二八比例为宜。

肉与蔬菜的合理搭配有利于体内的酸碱平衡,因为肉、蛋等食品均属于酸性食品,蔬菜、海带、茶、水果多属碱性食品,老年人多吃蔬菜可以防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主食、蔬菜中的蛋白质和肉类中的蛋白质不但能起到互补作用,还可以提高肉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蔬菜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补充膳食中的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排泄。

(2)吃肉应当多样化

肉食多样化,可增加人的食欲。老年人的饮食,应以鱼、奶、蛋为主,再辅以其他肉类食物。由于猪、牛、羊、鸡的内脏胆固醇含量高,老年人要少吃。鸡蛋胆固醇也较高,100克可食部分含胆固醇680毫克,而墨鱼含 275毫克,鸡肉117毫克,肥猪肉107毫克,鲫鱼93毫克,瘦猪肉77毫克,瘦牛肉63毫克,但是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以帮助消除胆固醇和脂肪。

老年人在吃肉(包括内脏)时,要掌握这样一条原则,即少量,多样化,有些老年人,对肉食畏之如虎,这也是大可不必的。

(3)吃肉与调味品

葱、姜是两种常用的调味品。姜可以使肥肉肥而不腻,美味可口,此外,还有健胃、发汗、散寒、止咳、解毒之功效。当然,多吃姜也不好,多吃会引起口干、咽痛。至于大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辛香味,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喜欢多吃。大葱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它具有健胃止痛、发汗解表、祛痰利尿的功效。

(4)吃肉时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之所以要吃肉,目的就是从肉食中吸收优质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却不利于急性高血压患者,优质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尿素要经过肾脏排出体外,增加了肾脏的负担,所以肾炎患者忌食高蛋白食物。

老年人如果患感冒,不宜吃鸡肉,否则会久治不愈,因为感冒后大多有发热、多痰或咳嗽等症状,而鸡肉可以加重这一症状。感冒患者更不宜吃能量较高的其他肉制品,如羊肉、狗肉等。

孩子吃多少肉才合适

由于“洋快餐”的错误导向,孩子们个个都成了“肉食动物”,不仅平时不吃蔬菜,连主食也吃得很少,许多家长对此非常担心。那么,孩子吃多少肉才合适呢?1.每日肉食以85克为宜

食以善人,食亦杀人。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发生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该镇刘某宰了一头猪,为了让13岁的孙子小虎多吃点肥肉补营养,爷爷提议:爷俩“比赛吃肉”,多吃一块肥肉奖励20块钱,上不封顶。

不料这一比竟比出了祸事来。

比赛开始。小虎开始尚能和爷爷“打个平手”,但连吃了十几块肥肉后“逐渐不支”。老刘最终决定“言传身教”:“孩子,吃肥肉没什么大不了的,你看着,我当着你的面把一大碗肥肉吃光!”说吃就吃,老汉吭哧吭哧地一块接着一块地吃了起来,眼看一大碗吃完了,老汉脸色发白,头上冒汗,家人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将其送进医院。经医护人员紧急处置并输液,老汉总算没多大事,而一旁的孙子尽管拿了100元钱“奖金”,却再三说:“我以后永远不吃肥肉了!”

人有32颗牙齿,其中臼齿20颗,用于磨碎谷物、豆类和种子类食物;切齿8颗,用于切咬果蔬;唯独4颗犬齿为撕咬肉类所用。按照不同牙齿的比例,臼齿∶切齿∶犬齿=5∶2∶1。

以此推算,人类正常食物结构中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应为7∶1。正是这个神秘的比例,凸显了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这无疑是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也是维生素B、维生素 B、维生素 B、生物素和泛酸的来源。1261适量肉食有利脑发育,因为脂肪类物质被列为脑的“第一需要”,蛋白质则是“第二需要”。

上述这些健脑物质在鱼肉中高达30%~70%,在猪、牛、羊等畜肉中约含10%~20%,因此,荤素搭配的食谱,才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所以,英国营养学家主张每日肉食以85克为宜。同时千万别忘了,一定要搭配足量的蔬菜。2.肉与蔬菜要搭配着来

肉类食品中含有大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胆固醇,如果肉类与其他食物搭配不当,肉类中部分的营养就不能被很好地吸收。若肉类食品与蔬菜搭配同食,既能使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被人体吸收,又能使肉类中部分的胆固醇及其分解物随同蔬菜的纤维排出体外。

酸性食物的肉类和作为碱性食物的蔬菜同食,还可保持人体内正常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

为了达到均衡膳食,营养学家用“平衡膳食宝塔”形象地表述了食用各类食物的比例关系。

你可以把“平衡膳食宝塔”看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将两斜边分成5等份,并画上连线。最底层是谷类食物,每人每天应吃得最多;从底层往上数的第二层表示蔬菜、水果的进食量,每人每天应吃的量与底层相当;第三层是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品,包括鱼虾类、畜禽肉和蛋类;第四层是奶类和豆制品,这两层对于儿童膳食的质量,即营养物质是否充足十分关键;最上层塔尖是糖、盐和油脂类,每天摄入量不宜过多。

(1)营养早餐

早餐食谱中可选择的食品有:谷物面包、牛奶、酸奶、豆浆、煮鸡蛋、瘦火腿肉或牛肉、鸡肉、鲜榨蔬菜或水果汁,保证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

(2)丰盛午餐

午餐要求食物品种齐全,能够提供各种营养素,缓解工作压力,调整精神状态。可以多用一点时间为自己搭配出一份合理饮食:中式快餐、什锦炒饭、鸡丝炒面、牛排、猪排、汉堡包、绿色蔬菜沙拉或水果沙拉,外加一份高汤。

(3)清淡晚餐

晚餐宜清淡,注意选择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且注意不应吃得过饱。晚餐营养过剩,消耗不掉的脂肪就会在体内堆积,造成肥胖,影响健康。晚餐最好选择:面条、米粥、鲜玉米、豆类、素馅包子、小菜、水果拼盘。偶尔在进餐的同时饮用一小杯加饭酒或红酒也很好。【孔子饮食方法与《黄帝内经》中的饮食观念不谋而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应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于身心健康。现在有些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无休止地常食、多食,结果产生了“富贵病”。民谚云:“食要七分饱。”意为不能贪食,食得太饱,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饱”也正体现了“节食益寿”的饮食观点。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其中“恶食”是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上的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他还明确提出:“肉虽多,不能胜食。”意即席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诉我们主辅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辅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养分,有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孔子游学途中与饮食有关的趣事〗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到饭馆,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付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第三章 孔子饮食养生之三

——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 ·乡党》当人们第一次发明了酒或发现了酒时,最深的印象是这东西竟如此的神奇,应该用来祭祀祖宗或先人。酒为礼而设,如不用酒则显得比较粗俗,对不起先人和客人;如酒多到乱了礼仪法度则又失去了礼。唯有用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应该追求的。

酒是魔鬼酿成的毒水

1.三个故事

(1)孔子参加宴会时,每当需要推杯换盏,他都会放开酒量,但从未失态。

好奇之下,楚国君向子路打听:老夫子的酒量多大?

子路:不知。

楚国君:你们平时朝夕相处常伴老师左右,怎么会不知道呢?

子路:真不知道,因为老师从来没喝多过。

楚国君:他为什么能控制得这么好?

子路:老师曾说过,“唯酒无量,不及乱”!“唯酒无量,不及乱”是人们最常提及的孔子言论或语录,孔子以客观的感受和主观的修养,得出唯有酒对于人来说是没有固定的量的,可以不加限量,只要没有到达“乱”的程度。孔子喝酒和我们凡人喝酒有没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孔子说的一句话:“唯酒无量,不及乱。”我到底能喝多少酒,我也不知道,但我喝酒从没失过态,从没乱过性。这就是圣人和凡人的区别。

莎士比亚说,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水,一个人只要恶醉一次,对身体的伤害就相当于害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病。我们现在喝酒常常不是为了高兴,而是为了借酒浇愁,却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实真正有志向的人绝对不会让自己成天沉醉在酒精之中。

(2)“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喝酒喝到这个地步,天子喊我都不理睬,但是你发现没有,李白酒喝得再多都有个界限,真正做到了“唯酒无量,不及乱”。

李白一生豪迈,桀骜不逊,却始终没有被皇帝杀掉,因为他做人很知道把握分寸,在天子面前喝酒一定不能“乱性”,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可没说是人中仙,还是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知道,再桀骜不驯,也只能在高力士面前给自己赢得一世英明,但在皇帝面前不行。

(3)千杯酒喝下去都不醉的人在历史上很多,但是喝多了以后不误事的人却很少。比如三国时的张飞。

当吕布投靠刘备的时候。张飞对吕布非常不满。有一次他让手下人陪自己喝酒,可有一个人就是不喝。

张飞说:“在你张爷爷面前做事的人竟然不会喝酒?!喝!不喝老子打你。”“张爷爷,你看在我家女婿的脸面上就饶了我吧!我是吕布的岳父。这酒是不是…别喝了?”“吕布的岳丈?打的就是你!”这件事传到吕布耳里,最终导致吕布翻脸。张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因为喝醉了酒,才被两个手下暗算、一命呜呼。

实际上,孔子的酒论,都与他一生为之奔走的观点相一致的,即都是以“周礼”作为他人生最高的礼治目标。也可以说,礼治作为孔子对当时治理社会的一种坚定信念。所以这里说的“乱”并不局限于醉酒狂乱,重点在于不违反礼法伦常。

其实,孔子喝酒的时候也特别讲究礼仪,他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不管喝得再高,结束后一定要让老人先出去,年轻人才能跟着出来。

酒是一种文化,与民族、民俗、医药饮食、文学艺术都有密切的关系,礼尚往来,以酒助兴,少饮无害,过则伤身。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为了预防对酒精依赖的发生,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女性不超过10克纯酒精的饮用量,对此,专家给予了通俗的解释,男性每天饮酒不超过 2瓶啤酒或一两白酒,女性每天不超过1瓶啤酒,决不可混饮。

来数数酒的千蛛万毒手

1.酒精进入血液只需5分钟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乙醇),喝下的酒 80%由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20%由胃吸收,吸收的速度很快,据测定,5分钟后酒精即进入血液,两个半小时被全部吸收。吸烟有害,无人不知,但对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危害有些人总是认识不足。

当血液中酒精超过0.1%时即进入醉态,醉酒伤肝不亚于轻型肝炎,而超过0.4%便可招致生命危险。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因饮酒而死的人数超过因吸毒而死的,酒成为仅次于香烟的第二大杀手,世界卫生组织还将酒精和吗啡一起列为心理依赖性、生理依赖性和耐受性最强的毒品,其致依赖性是烟草的3倍,甚至远远大于可卡因和大麻。

酒最核心的化学物质是酒精。专家们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酒精在体内的全部代谢过程,从而发现了喝酒成瘾的症结。

专家们发现,90%以上的乙醇会在肝脏内被分解成乙醛,当人大量饮酒时,体内乙醇和乙醛的浓度即会增加,这样便加速了氧化能量代谢的过程,大脑的兴奋性和器官功能得到暂时增强,人会格外欢快、活跃。

时间一长,机体的这种反映就逐渐变成了常规并在大脑中形成“定时饮酒”的定式,这种已建立起来的反应方式一旦遭到中断,就会发生失调综合征,各器官和系统的综合性功能出现紊乱,人会难受、烦躁不安、易怒、心不在焉、失去判断力,甚至性格改变、心理改变、人格丧失,除了渴望酒,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只有把酒饮下去后,机体功能得以平息,对人事物的反应方式重新恢复,症状才会消除。于是,便形成了没有酒就活不下去的恶性循环状态,铸就了难以克制的酒精依赖症,即俗话说的酒瘾。2.饮酒不当如中“摧心掌”

有酗酒习惯的人小心了,长期大量饮酒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1)急性中毒

一次饮酒过量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表现分三期:早期(兴奋期),表现语无伦次,情感爆发,哭笑无常等。中期(共济失调期),表现语言不清,意识模糊,步态蹒跚等。后期(昏迷期),表现昏迷,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一般人的酒精致死量为5~8克/千克体重。

(2)慢性中毒

长期经常饮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表现性格改变,精神异常,定向力差,记忆力减退,末梢神经炎等。

(3)对人体各系统器官危害

心脑血管:饮酒可使心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心脏扩大,胆固醇增高。

动脉硬化,发生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消化系统:饮酒可发生口腔溃疡、食道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呼吸系统:饮酒降低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肺结核发病率比不饮酒的人高9倍。

神经系统:酒精可使大脑皮层萎缩,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意识障碍等。

对生育的影响:酒精可使男性血中睾酮水平下降,性欲减退,阳痿。女性性欲减退,阴冷,月经不调。精子畸形,精子和卵子的基因突变,产生“胎儿酒精综合征”:智能发育差,先天性缺陷,生长缓慢等。

酒精引起多个系统器官的癌症发病率增高,还可引起“酒精性贫血”等。3.58%的肝癌是喝酒导致

酒在国际上早就已经成为一大公害,酒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软性毒品。在联合国的《国际禁毒公约》中,酒、烟和毒品一并被认定为有依赖性特性的物品。不仅高度白酒,就是啤酒都会导致酒依赖。正因为酒的这种功能,某些民族的宗教戒律认为酒是可以迷乱人性的物质,是魔鬼的饮料,因而予以限制或禁止。

大量研究表明:约58%的肝癌是喝酒喝出来的,饮酒与肝癌关系密切。

如果长期饮酒或过量饮酒,特别是常饮高度酒,就会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导致肝硬化,最终转化为肝癌,由肝硬化转化成肝癌的比例高达70%。少喝酒或尽量不饮酒、多食用奶制品和新鲜水果能减少人们患肝癌的可能性。万一因工作需要,每周饮酒量不要超150克还可以,否则百害无益。在控制喝酒的情况下,如果每天食用奶制品,比如牛奶和酸奶,患上肝癌的概率将比普通人减少78%;如果每天坚持食用新鲜水果,患肝癌的概率可减少52%。4.饮酒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

由于近年来喝酒的人数和人们喝酒次数的逐渐增多,导致目前酒依赖患者数量明显上升,有的医院住进了因酒依赖引起的精神障碍患者,这类精神病人已占到住院患者总数比例的近10%。

调查表明,酒依赖、药物依赖、吸毒等活性物质依赖,能引起人的精神障碍,近几年来,酒依赖患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酒依赖”目前已被正式列入精神病的一大类别,酗酒使人对酒形成心理及躯体上的依赖,发生人格的改变、思维的紊乱。

近年来,随着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社交活动、会亲访友聚餐饮酒的增多,泡酒吧、夜生活的增多,以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一家人、独自一人喝酒的机会增多,出现了酒依赖的高发期。一些人喝酒喝没了工作,喝垮了家庭,把自己也喝进了精神病医院。近年因酒依赖而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达到了10年前的50倍。

据悉,目前综合医院里接诊的酒依赖病人成倍上升,比专科精神病院接诊人数还要多。在综合医院大都对酒依赖患者按照酒精中毒的病症进行洗胃治疗,对产生精神病症状严重并闹事的患者,则交由公安机关管制。

有关专家指出,酒依赖问题不可忽视,饮酒者一定要有自控能力,以防因酒伤体伤神。一旦发现有了酒依赖疾患,最好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5.酗酒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1)情绪易激动、乱发脾气、判断力控制不佳、易与人发生冲突、对外界刺激敏感、有高犯罪率。

(2)配偶与子女常成为暴力行为发泄攻击的对象。

(3)精神恍惚,影响工作效率。

(4)亲友疏离,使酗酒者心理承担更大的挫折与压力,而更加自暴自弃并恶性循环。6.饮酒安全量的12条诊断标准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但过量饮酒却会造成人体肝脏、心脏、肾脏及其他脏器的损害,这一道理差不多是人人知晓。但许多嗜酒者一上了餐桌,见到酒就顾不了那么多,不喝个酩酊大醉决不罢休,这是个心理行为问题,这里暂不去说。

资料表明,正常成年人每天能代谢的酒精量最多不超过150克;不至于造成肝脏损害的酒精摄入量,每日每千克体重最多不能超过1克,如相当于体重65千克者,每日摄入酒精量应低于65克;而最安全的饮酒量(嗜酒者的警戒线),即一天喝入的纯酒精量不超过28克。

研究人员曾为避免嗜酒者身体和精神损害而制订了超过饮酒安全量的12条诊断标准:

(1)饮酒后造成工作上的失误(饮酒后怠工)。

(2)饮酒后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3)饮酒后耍酒疯。

(4)曾因饮酒而造成家庭不和。

(5)因饮酒而陷入经济拮据。

(6)曾因饮酒而看过医生甚至住院治疗。

(7)曾因饮酒而完全丧失记忆力。

(8)曾因饮酒而招来不好的声誉。

(9)到时候不饮酒就难受或不饮酒就不能入睡。

(10)一饮酒就对他人漠不关心。

(11)为了消除恐惧(或为了增加自信或为了回避现实)而饮酒。

(12)因饮酒而深感后悔而每日又愿意在同一时间饮酒。

若符合以上12条中的任何两项,说明已接近超量饮酒的边缘;若符合4项以上,则肯定超过了安全警戒线。

饮酒忌讳多多

1.啤酒也有“缠丝擒拿手”

很多人都认为啤酒含酒精量不高,喝三五瓶没什么问题,甚至有些人把啤酒当水喝,用来解渴,殊不知甜美的啤酒也会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啤酒中的某些特殊的成分能抑制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自身保护机制,为胃酸、胃蛋白酶损害胃黏膜创造了机会,所以经常大量地饮啤酒,有可能诱发胃炎。而患有胃炎的人由于胃黏液——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已经减弱,如果继续饮啤酒就会进一步加重胃的损伤。因此,慢性胃病患者需要忌酒。对于已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应及早治疗,以免延误时间,加重病情。

夏季多饮些啤酒会增加尿量,而经常有小便的冲刷,能促进结石的自然排出,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因为用来酿造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鸟核苷酸,这几种物质能促使尿路结石的发生。

啤酒里含有一定量的酒精即乙醇,乙醇通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转化成为乙醛、再转化成乙酸,由乙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发挥解毒作用,患有肝脏疾病的人由于肝功能不健全,对乙醇的解毒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致在长期饮啤酒的过程中,会造成乙醇的毒性在肝脏内蓄积,使肝细胞受损。2.醉酒后不可催吐以解酒

日常应酬中,不少人采用的“喝酒秘诀”是到卫生间抠喉咙。专家认为,“抠嗓子”催吐虽然可起到一定的醒酒作用,但是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另外,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而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专家提醒,饮酒过量者,千万不要通过刺激咽喉催吐,以免引起急性胰腺炎,造成生命危险。3.“上脸”之人少喝酒

亲朋好友聚会时常常要喝点酒,推杯换盏之间,有些人酒刚一下肚脸就红了。有人认为这是不胜酒力,得悠着点喝,还有人说脸红的人酒量大、代谢好,多喝几杯也没事。那么,喝酒上脸到底好不好呢?

人喝酒后面部潮红,是因为皮下暂时性血管扩张所致,因为这些人体内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成乙醛,而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脸”。

除乙醇脱氢酶外,人体内还有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的物质,喝酒脸红的人只有前一个酶而没有后一个酶,导致乙醛在体内迅速累积而迟迟不能代谢,所以脸红的时间会比较久。与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相比,乙醛在这种人体内停留时间较久,毒性作用更大。不过,一般来说,过了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褪去,这是因为,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会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乙酸进入循环系统后会被代谢掉。

一旦发现“上脸”时,不妨喝点蜂蜜水。研究人员指出,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减轻头痛症状,补充维生素C、B族维生素,或吃些甜食、蛋白类食物,能增加血糖浓度,缓解酒精对人体的损害;酒后及时喝果汁或糖水,可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吃点猴头菇,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也可以喝热汤,尤其是姜丝炖鱼汤,解酒功效更好;糖醋菜的解酒效果也不错,因为醋和酒能在体内形成乙酸乙酯,有解酒作用;饮用牛奶也可延缓酒精在胃内的吸收,并保护胃黏膜不被酒精损伤。4.孕妇,请放下你的酒杯

科学家近日指出,如果排除遗传因素,怀孕期间喝酒是造成胎儿智力不健全的主要原因,而戒酒是预防弱智的唯一途径。

女性都很了解在怀孕期间吸烟对胎儿的危害性,但并不十分了解在怀孕期间喝酒对胎儿的危害比吸烟还要大。在怀胎期间喝酒说得上是“一大悲剧”。据医学界的统计,5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新生儿因其母亲在怀孕期间喝酒而导致智力不健全。

为此,科学家不仅劝告孕妇戒酒,而且要求医生们不要对孕妇宣传少量饮酒的好处。曾有些妇科大夫认为,少量饮酒不但无害,而且有益,这些妇科大夫的失误之处在于他们把喝少量的酒,尤其是红葡萄酒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同孕妇喝酒对胎儿发育的影响相混淆了。“母亲是保育箱”,不管她喝多少酒都会降低胎儿的智商。为此,孕妇应不吸烟、不喝酒和每天服用维生素B。9

科学家强调,为了维护胎儿的健康,孕妇应从放弃避孕措施的时刻起就不要喝酒了,因为很多孕妇在怀孕七八周之后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胎儿所有器官在怀孕8周之内发育成形,弱智和外表先天性畸形最容易在这一时期发生。5.饮酒御寒,万万不可

天寒时,人们常常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认为饮酒可以御寒。一般来说,喝酒可使呼吸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随之加快,能量消耗增加,让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同时,酒里含有酒精,饮酒后导致神经出现短时的兴奋,口腔和咽喉黏膜也出现轻轻颤动。这样,全身就有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实际上,这是调节体温的中枢发生紊乱的前兆。

特别是酒喝多时,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能量丧失增多,这时胃受酒精的麻醉,功能也明显下降,人体产热功能减弱。御寒一是要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增加能量;二是加强保暖。若是单纯靠饮酒御寒,反倒不耐寒。所以,不宜饮酒御寒。6.喝酸奶不能阻止酒伤身

不少人都在喝酒前喝上一杯酸奶或者牛奶,认为这样喝酒就不会伤身体,于是开始无所顾忌地大口大口喝酒。

其实,喝酒前喝牛奶、酸奶能保护身体的说法,目前还没有科学根据,不要以为喝牛奶就会给胃穿上保护甲,少量饮酒或不喝酒才是保护身体的“正道儿”。

因为饮酒过量不但是导致胃溃疡、脂肪肝、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酒精也是很多人患上股骨头缺血坏死等骨科疾病的罪魁祸首。

很多患有股骨头坏死患者就医时,医生基本都要问:是否喝酒,每天喝多少等问题,过量饮酒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酗酒者中约有2%~5%会发生骨坏死。一项调查表明,在患有股骨头坏死的病人中,由于过量饮酒引起的占46%,远远高过激素引起的34%。另有研究表明,每周酒精摄入量超过400毫升就可能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

从中医角度看,适量饮酒尤其是喝点红酒对健康有一定好处,但不能空腹喝酒。另外。有人大量饮酒后,产生饱胀感,不想再吃饭了,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研究发现,在喝酒的同时多吃饭,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饮酒时,吃些蔬菜尤其是醋拌凉菜以及水果,也可减轻肝脏负担,它们可起到中和酒精的作用,水果中的糖分又能加速酒精在体内燃烧,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重要的抗氧化剂,减轻酒精对身体的毒害。7.酒后不可马上喝茶

茶是千家万户常用的饮料,亦可说它是健康的饮料,但酒后尽量不要立即饮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酒后饮茶的危害作了明确的表述:酒后饮茶伤肾,腰腿坠重,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

许多人由于缺乏医学常识,酒后往往爱饮茶,想以之解除酒燥,化积消食,通调水道。但是因为酒味辛甘,入肝、肺二经,饮酒后阳气上升,肺气增强;茶味苦,属阴,主降。酒后饮茶,特别是饮浓茶对肾脏不利。酒精进入肝脏后,通过酶的作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经肾脏排出体外。

而茶碱有利尿作用,浓茶中含有较多的茶碱,它会使尚未分解的乙醛(酒精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乙酸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过早地进入肾脏。而乙醛对肾脏有很大的损害作用,易造成寒滞,导致小便频浊、阳痿、睾丸有坠痛感和大便干燥等病。所以,酒后最好不要立即饮茶,尤其不能饮浓茶。最好进食瓜、果或饮果汁,既能润燥化食,又能醒酒。8.海鲜啤酒不可同食

经常见到一些食客边吃海鲜边喝啤酒,津津有味,乐不可支。殊不知,痛风和胆结石、肾结石的危险就在眼前。

海鲜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含有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啤酒则含有维生素 B,它是嘌呤和苷酸分解代谢的催化剂。边吃海鲜边喝1啤酒,造成嘌呤、苷酸与维生素 B混合在一起,发生化学作用,会1导致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增加,破坏原来的平衡;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以钠盐的形式沉淀下来,容易形成结石或引发痛风。严重时,满身红疙瘩,痛痒不止,无法行走。真是“贪得一时口福,吞下难忍苦果”。

那么,喜欢吃海鲜的人怎么办呢?

除了吃海鲜时不要同时饮用啤酒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先将海鲜水煮一下,去掉嘌呤和苷酸。煮海鲜的汤要倒掉,不可食用。

大量饮用开水。每天饮2000~2500毫升,及时将尿酸排出体外。

吃海鲜的同时,搭配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的蔬菜和水果。因为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有抗氧化的作用,可减轻尿酸盐的沉淀。但菜花、菠菜和蘑菇除外。9.美酒过后不可再续咖啡

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这首老歌描绘出的浓浓情调,曾令很多人沉醉其中。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饭店用餐时,就习惯在饮酒后叫一杯咖啡喝。殊不知,美酒加咖啡,会加重酒精对人体的损害,而且危险性还很大。

在饮酒后,酒精很快会被消化系统吸收,接着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胃肠、心脏、肝肾、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并导致体内糖代谢、蛋白代谢、脂肪代谢紊乱,其中受害最直接、最严重的就是大脑。而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因,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还会加快新陈代谢。

如果酒后再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极度兴奋,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会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甚至诱发高血压,如果再加上情绪激动、紧张,危险性会更大。

其实,不光白酒,即使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葡萄酒也是如此。因此,饮用30°以上白酒超过50克的人,酒后最好不要喝咖啡,而对于喝了很少量酒的人,喝咖啡最好不超过一杯(200毫升)。在饮用白酒30~60分钟内,饮用葡萄酒1~3小时之内,人体中游离的酒精含量会达到最大值,在这期间不要喝咖啡。

有人在酒后饮咖啡是为了解酒,其实,解除酒后头痛的最佳办法是喝蜂蜜水。可以在饮酒之前或之后喝杯加有一汤匙蜂蜜的水。蜂蜜中含有一种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和吸收,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此外,西红柿汁也含有丰富的果糖,酒后吃一个西红柿也能起到醒酒的功效。

饮酒忌讳有很多,下面列出一些仅供参照,提醒大家饮酒时注意身体,常想一二。

(1)忌饮酒过量

(2)忌一饮而尽

(3)忌空腹饮酒

(4)忌喝冷酒

(5)忌饮掺混酒

(6)忌酒和汽水同饮

(7)忌酒后受凉

(8)忌酒后看电视

(9)忌酒后喷农药

(10)忌睡前饮酒

(11)忌酒后洗澡

(12)忌带病饮酒

(13)忌孕期饮酒

(14)忌美酒加咖啡

(15)忌啤酒冷冻喝

(16)忌上午饮酒

(17)忌饮雄黄酒

(18)忌酒后马上用药

喝酒不伤身的“闭穴功”

1.饮酒有讲究,4个最佳不妨看一看

饮酒有许多讲究,下面就饮酒的最佳品种、最佳时间、最佳饮量、最佳佐菜逐一分说。

(1)最佳品种

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从健康角度看,当以果酒之一的红葡萄酒为优。法国人少患心脏病即得益于此。据研究人员介绍,红葡萄酒中有一种植物色素成分。此种物质以抗氧剂与血小板抑制性的双重“身份”保护血管的弹性与血液畅通,使心脏不致缺血,常饮红葡萄酒患心脏病的概率会降低一半。

(2)最佳时间

每天下午两点以后饮酒较安全。因为上午几个小时,胃中分解酒精的霉——酒精脱氢酶浓度低,饮用等量的酒,较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升高。对肝、脑等器官造成较大伤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绪激动时也不宜饮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害。

(3)最佳饮量

人体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千克体重1克。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低于60千克体重者应相应减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换算成各种成品酒应为:60°白酒 50克、啤酒1千克、威士忌250毫升。红葡萄酒虽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饮用过量,以每天2~3杯为佳。

(4)最佳佐菜

空腹饮酒有损健康,选择理想的佐菜既可饱口福,又可减少酒精之害。从酒精的代谢规律看,最佳佐菜当推高蛋白和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鲜鱼、瘦肉、豆类、蛋类等。注意,切忌用咸鱼、香肠、腊肉下酒,因为此类熏腊食品含有大量色素与亚硝胺,与酒精发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与食道黏膜,甚至诱发癌症。

下酒菜的做法是:

做菜时宜放些糖。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人体在肝脏分解转化后才能排出体外,这样就会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做下酒菜时,应适当选用几款保肝食品。糖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下酒菜里最好有一两款甜菜,如糖醋鱼、糖藕片、糖炒花生米等。

做几款富含蛋白质的菜。酒进入肠胃,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易出现蛋白质缺乏。因此,下酒菜里应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松花蛋、家常豆腐、清炖鸡、烧排骨等。

备几款碱性食品。鸡鸭鱼肉等多属酸性食品,为了保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下酒菜里应有碱性食品,如炒豆芽、菠菜,苹果、橘子等果蔬食品。2.喝酒不伤身有窍门

喝酒对很多人来说,是很无奈的包袱,不过既然人在江湖,就只好多多保养,以免身体受到伤害。

目前市面上的解酒液,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要避免宿醉,最好先从减少酒精摄取量入手。首先在饮酒前,先吃一些淀粉类的食物,如馒头、花卷等,因为研究证明,要减少酒精的吸收,水溶性的淀粉比脂肪有效,如果来不及吃这些东西,可以先喝代餐,如泡一杯高纤维的燕麦片喝下,代餐中有纤维,会使胃部立即有饱胀感,减少酒精的摄取量。

下面,我就教你喝酒不伤身的5个窍门:

(1)尽可能饮热酒。酒加温后饮用不但芳香适口,还可挥发掉醛类等有害物质,减少有害成分。

(2)空腹时不要饮酒。饮酒时进食,酒精受胃酸和食物的干扰,吸收缓慢,不易醉。

(3)不要多种酒混合饮。各种酒成分、含量不同,互相混杂,会起变化。

(4)酒后不要洗澡。酒后体内葡萄糖在洗澡时会被体力活动消耗掉,引起血糖含量减少,体温急剧下降。

(5)不用药酒做宴会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跟食物成分发生矛盾,或起化学变化。3.酒类饮料混搭打理健康

节假日亲朋好友聚会,免不了畅饮一番。虽然酒多伤身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难得的假期总不忍心扫兴而归。以下几种酒类和饮料的混搭,不仅教你喝出时尚,更喝出健康。

(1)啤酒+牛奶

假日聚会,最受欢迎的酒水莫过于啤酒了。可你知道吗?今年流行啤酒加上牛奶一起喝。这种啤酒是用牛奶、啤酒和鸡蛋进行适量配比混合而成的混合饮品,看上去像是牛奶,喝起来却有啤酒的清香。

适合人群:任何人士

适合场合:任何场合

(2)洋酒+冰绿茶+苏打

洋酒,要享用、品尝才显得恰如其分。这种烈性子的酒,身边有好多朋友大概都有过第一次喝洋酒突然就醉得一塌糊涂的经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在酒吧里开上一瓶洋酒,慢慢享受,喝不完,还可以存酒,也为自己找到一个下一次来这里的理由。

现在流行许多种洋酒搭配饮料的喝法,比如:加冰绿茶、苏打水、可乐、雪碧……这般疯狂的跨界饮酒潮流,已经成为眼下的一种时尚。

适合人群:白领、优雅的女士

适合场合:交际场合

(3)白酒+可乐或雪碧

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在酒席上饮白酒,饮法也比较单调,多数都是“一口干”。但白酒也可以调制成鸡尾白酒的,其方法是在白酒里加冰块、雪碧和柠檬,这样兑的酒的度数低了许多,喝起来口感与原味大不相同。

适合人群:小资

适合场合:交际场合、家宴

(4)葡萄酒+水果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喝葡萄酒的方法,就是用水果和葡萄酒搭配,调出各种不同的味道。

用青苹果加红葡萄酒调出的果酒,口感平和,青苹果的酸中和了些许红酒的甜味,一点也不觉得腻;用柳橙加白葡萄酒调出的果酒,有淡淡的橙香,酒质丰润,入口爽滑;用蓝莓加白葡萄酒调出的果酒,有淡淡的蓝色,能平和你的烦躁。

适合人群:白领

适合场合:交际场合4.小饮黄酒延缓衰老呵护心脏

在啤酒、葡萄酒、黄酒、白酒组成的“四大家族”中,当数黄酒营养价值最高,而其酒精含量仅为15%~16%,是名副其实的美味低度酒。

黄酒的能量如加饭酒,每100毫升可供能量500千焦,喝300毫升黄酒相当于吃了100克米饭或150克馒头。黄酒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18种氨基酸及大量B族维生素,经常饮用对女性美容、老年人抗衰老较为适宜。

黄酒内含多种微量元素,如每100毫升含镁量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5倍。在心血管疾病中,这些微量元素均有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适量饮用黄酒,对心脏有保护作用。黄酒最传统的饮法是温饮。温酒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另一种是隔火加温。但黄酒加热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温度以30℃左右为限。5.喝酒不醉的“混元气”

喝酒,我想对于那些酒量不高的朋友来说,是件头疼的事。有时为了应酬或不忍心破坏氛围,只能硬着头皮喝,那如何才能不醉呢?下面就给大家例出 11个喝酒不醉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不要空腹饮酒,这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2)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喝酒的时候应该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3)宜慢不宜快。饮酒后5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4)食饮结合。饮酒时,吃什么东西最不易醉?以吃猪肝最好。这不仅是因为其营养丰富,而且因为猪肝可提高机体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饮酒的人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的丢失,而猪肝又是维生素B最丰富的食物,故吃煮猪肝或炒猪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

(5)喝白酒时,要多喝白开水,以利于酒精尽快随尿排出体外;喝啤酒时,要勤上厕所;喝烈酒时最好加冰块。

(6)疲倦时暂时别喝为宜。

(7)吃药后不要喝酒,特别是在服过安眠药、镇静剂、感冒药之后。

(8)在饮酒之后,尽量饮用热汤,尤其是用姜丝炖的鱼汤,特别具有解酒效果。

(9)甜点加水果。饮酒后立即吃些甜点和水果可以保持不醉状态。俗话说“酒后吃甜柿子,酒味会消失”,这话不错。甜柿子之类的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可以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谢掉,甜点也有大体相同的效果。

(10)预防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可饮加砂糖或蜂蜜的牛奶,既可促进乙醇分解,又能保护胃黏膜。由于脱水会使盐分丢失,可适量饮些淡盐水或补液盐。

(11)酒醉后最好不要喝浓茶组可以喝点淡茶。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后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后往往不吃饭,这样危害更大,应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来一碗面条就非常好。

喝酒时不宜食用的4种菜

1.喝酒时不宜食用4种菜

家人聚会或有朋友来家里聚餐,免不了要喝酒,喝酒少不了下酒菜。如何才能让大家吃得舒服又不伤身体呢?这就要记住哪些菜不能下酒。

(1)胡萝卜。因其所含的胡萝卜素与酒精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会生成有毒物质,危害健康。

(2)凉粉。因其在加工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白矾,而白矾具有减缓肠胃蠕动的作用,用凉粉佐酒则会延长酒精在胃肠中的停留时间,因而增加人体对酒精的吸收,同时也增加了酒精对胃肠的刺激,减缓了血流速度,延长了酒精在血液中的停留时间,促使人醉酒,危害健康……

(3)熏腊食品。因其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和色素,与酒精产生反应,不仅伤肝,而且损害口腔、食道与肠胃粘膜,还会诱发癌症。

(4)烧烤。夏天,很多人喜欢和亲朋好友到大排档聚会,边喝酒边吃烤串,其乐融融。然而,在饮酒时用烧烤食品做下酒菜,这种吃法对健康不利。因为,在烧烤过程中,不仅食物中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了,同时还会产生致癌物质苯并芘。而且,肉类中的核酸经过加热分解产生的基因突变物质,也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当饮酒过多而使血铅含量增高时,烧烤食物中的上述物质与其结合,容易诱发消化道肿瘤。此外,夏天由于酒的饮用量大,诱发这种疾病的概率往往更高。

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它能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并溶解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蛋白,使致癌物质极易被人体吸收。酒精能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促使致癌物发生作用。

此外,酒精还能抑制人体的免疫功能,加强致癌物的活化。因此,喝酒最好要适量。烧烤食品致癌性大小与食入量有关,建议每周不超过 2次,每次不多于100克。

教你十二路醒酒法

1.这些方法能解酒

平时聚会,喝酒也成了大家必不可少的项目,可餐餐如此,身体又受不了。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解酒方法以供参考。

(1)大白菜解酒:将大白菜帮洗净,切成细丝,加些食醋、白糖,拌匀后腌渍10分钟后食用,清凉、酸甜又解酒。

(2)雪梨解酒:取雪梨3个,洗净榨汁饮服。

(3)甘蔗解酒:将洗净除皮的甘蔗,切成小段榨汁饮用,有解酒作用。

(4)饮萝卜汁水:用生白萝卜500克,洗净榨汁饮服,有解酒和消酒气的功效。

(5)鲜藕解酒:鲜藕洗净,捣成藕泥,取汁饮服。

(6)西红柿解酒:西红柿2个,洗净去皮,榨汁饮服。

(7)芹菜解酒:芹菜榨汁服下,可消除酒后头昏脑涨和颜面潮红。

(8)白萝卜解酒:白萝卜1千克,捣成泥取汁,1次服下。也可在白萝卜汁中加红糖适量饮服,也可直接吃生萝卜。

(9)生梨解酒:吃梨或榨梨汁饮服。

(10)菜花醒酒法:将菜花切成小片,沸水焯一下,加香油、味精、食盐等调料拌匀,可做解酒凉菜。

(11)香蕉醒酒法:香蕉3~5个,酒后食用能解酒。

(12)葡萄醒酒法:葡萄干30克或葡萄数枚,酒后嚼食,能生津止渴、解酒。

第四章 孔子饮食养生之四

——不撤姜食——《论语 ·乡党》姜有佛心。也许源之姜花的白洁纯净,清香弥远。生姜不仅可以增添美味,也有很好的食疗药效。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世世代代,早已体验到了生姜对强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常吃姜,寿而康”。大思想家王夫之一句“最疗人间病乍炎寒”,道出孔子2500年前饭必食姜的缘由。实际上,孔子是嗜姜的受益者。在当时平均年龄不过40岁的年代,孔子活到73岁的高龄,这与他常年食姜有莫大的关系。《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其意为每天都吃些姜。单凭这一句,我们就拜孔子为养生家,因为他肯定懂得姜的妙用。

孔夫子每日必食姜

可以肯定地说,在那个平均年龄不过40岁的几千年前,孔夫子他老人家活到73岁的高龄,这与他常年食姜有莫大的关系。1.孔子每天饭后嚼姜数片

乍暖还寒,百木凋零。

公元前2500年的一个清晨,孔子师徒一行数人匆匆离开宋国。因为政见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更因为“儒”术无法在此地推行,无奈之余,怀揣着鸿鹄之志,孔子师徒又踏上颠沛流离的游说之旅。

这一切,对孔子来讲已习以为常。不过,即使在这样郁郁而忧的日子里,有一样食物孔子每餐必食,那就是姜。

弟子们还像平时一样恭敬他们的老师,随时记下他言行中闪耀的思想光芒。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深思数日后孔子开尊口教导弟子,说了四个字:不撤姜食。(详见《论语 ·乡党》)

其意为,每餐必须有姜为佐料,不然无法下饭。毋庸置疑,“不撤姜食”是孔子养生观的支流,也可能暗合着孔子的某些人生理念。不过,无论哪一种,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姜”的态度几乎达到“嗜”字。

一个为人师表万世景仰的圣人,为什么对“姜”情有独钟,而且还把此事写进流芳千古的《论语》中?这是他老人家故弄玄虚,还是另有奥妙?

通读《论语》,我发现,这种嗜姜的习惯与孔子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基因。

孔子到诸国游说政见,过的是颠沛流离的车马生活,或受蔑视,或受监控,甚至被陈蔡的军队围困在田野,还差点被宋司马魈杀死。那时候说他风餐露宿,沿街乞食,未免过苛,但饥饱无常应该是个常态。

我们能想象得到,孔子一路上颠沛流离,饮食不济,消化不良有个胃病应该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以达到驱寒养胃的目的。

可以推测,孔子是在数次食用姜片后,发现其“驱寒养胃”的功效。不过,即使聪明如孔子也不会想到,姜有延缓衰老的功效,让他活到 73岁的高龄。

朋友们,别认为这个故事充满想象性,但道理却是真实的。可以肯定地说,在那个平均年龄不过40岁的几千年前,孔夫子他老人家活到 73岁的高龄,这与他常年食姜有莫大的关系。“那么人的生理寿命究竟能活多少岁?”用现代胚胎细胞分裂代数与周期计算,人类平均自然寿命为110~120岁。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迄今活不到120岁?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

在孔子那个年代,肯定论证不了吃姜与长寿的有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食生姜可以延缓衰老。营养学家发现,生姜中含有的辛辣成分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其抗氧化作用比目前应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 E的作用还明显,因而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

因此,中老年人在平常膳食中适量地吃点生姜和姜制品,可以达到防病抗衰、颐养天年的效用。

看到这里,如果家里有老人,那就马上行动起来吧!2.容颜不老方中的无极拈花指

上到三皇五帝,下到碌碌如云的你我,也许都曾问过:怎么样才能保持容颜不老?秦始皇没办到,汉武帝没办到,你也办不到。不过,延缓衰老还是有法可依。

苏轼《东坡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杭州净慈寺有位八旬和尚,鹤发童颜。苏轼问老僧返老还童之术,僧日:皆日日食生姜,故容颜不老。

下面就说一个延缓衰老的秘方,供大家参考:“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茄香一处捣。煎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这是古医书《奇效良方》中容颜不老方的歌诀。该方以生姜为主药,每次三五钱,清晨煎服或沸水汤服,有防衰老、葆青春的奇特功效。爱美的女性朋友们,还等什么呢?动手自己试试吧!

谨护元气——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知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孔子在饮食养生上的独特见解,与他所追求的理念是相伴而生。

懂得医理药理的美食家常常告诫人们: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可以说孔子并没有听过这句话,不过,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实践者。

小时候看《白娘子传奇》,有一幕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事实上,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凡避邪通气的素菜或天然物调味品,如花椒、辣椒、姜、蒜等多有壮阳提神、谨护元气,增强活力之功效。

东汉经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姜本写作“彊”,称为“御湿之菜”。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宋代的王安石《字说》中讲: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

我想,许多朋友一定想知道姜是否真那么神奇?

而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发现,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抗炎镇痛、同时兴奋人体多个系统的功能,还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机能,治疗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性功能障碍,因此,姜是男性保健的佳品。

按照阴阳寒热五行之说,白天阳气旺盛的时候应该多活动,温补性质的药物吃下去就可以帮助阳气生发,因此,每天可以摄入适当的阳性(温性)食物,如生姜等。(1)早上吃姜,胜过参汤《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但有时候这些办法还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的分寸。简单的同样一种姜,什么时候吃,吃多少都有一个原则。

小时候老人就告诉我们:“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好似砒霜”;在古代医书中也有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早上吃姜,到底有什么好处?曾有一位手术中发现全身淋巴系统已有癌细胞转移、接受化疗的患者,由于发生条件反射性呕吐,每个化疗周期、体重都要减轻2~3千克,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经过采用临床营养支持、调理患者饮食,每天上午接受化疗前不强制病人进食,而让他口含一片薄姜,起到用鲜姜止呕和温中散寒的作用。到下午四时,趁化疗药物的毒性高潮期已过,分多次、少量进餐,以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补充。

在历时一年的治疗中,患者体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10千克。免疫功能的增强,使得患者的生命又延续了5年之久。在这里生姜的作用功不可没。(2)晚上吃姜,好似砒霜

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姜呢?

古代养生法是站在宇宙变化规律上概括养生理念。一年之中阴阳各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强调四季养生,天人合一。按照阴阳寒热五行之说,身体五行: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脾属土。

有些人会感觉五行之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不愿意多研究。但事实是什么?各脏腹间都具有相生相成的自然规律,当这个相生的运化完全处于自然运化状态时,人体是没有病的。当这个自然运化被自己人为打乱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出现失调现象,也就是亚健康状态。这种失调现象持续久了,就会形成疾病,成为病人,就需要来调整,使其回复到身体小宇宙的自然运化状态。

好了,当你知道五行的养生之道后,不用我说,你也可以得出结论:白天阳气旺盛的时候应该多活动,温补性质的药物吃下去就可以帮助阳气生发,可以摄入适当的阳性(温性)食物,如生姜等。晨起吃姜升发肝气令人阳气开放,精力充沛;傍晚吃萝卜令阳气收降,迎接阴气开放以利睡眠。

这样看来,理解起来是不是简单多了!“早上吃姜,胜过参汤”,这流传千古的养生谚语讲的是早晨如春,人体需要借助生姜推动阳气运行以流畅气血,气血流畅则百邪不侵。晚上阴气逐渐旺盛时,阳气就要收敛起来,不能再像白天那样亢奋,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睡眠、影响身体合成代谢,不利于劳累后机体的自我修复,对身体有害,正所谓“晚上吃姜,好似砒霜”。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醒读者们一点,每个人的体质是有寒热之别的。热盛的人,经常感到身体有各种热的表现,这类人无论白天、晚上都不宜吃姜,而应该多吃寒凉的食物。

八荒六合——冬吃萝卜夏吃姜

其实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利用了这两种食品的寒热性,配合了季节的寒热性,来进行阴阳调理,以真正做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1.家常备姜,小病不慌

居家过日子,有个头痛脑热在所难免,于是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些简单的药片。你们是否想过,一些小病通过姜的药用即可解决。

有这样一句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话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先来看看这姜的药理效用。

无论是《本草纲目》还是《千金方》,对姜药理效用的描述大体相同。姜味辛、气微温、无毒,四季不缺,凉拌热炒做汤均可,是不可或缺的佐料。姜能益脾开胃、温经散寒、调理腹痛、吐泻等疾。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等成分,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系统,有助于祛风散寒,并能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故医家和民谚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生命的真谛在于阴阳的相对平衡,《周易·说卦传》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其意为夏季万物茁壮成长,阳气旺盛,应该养长气。夏季火旺金死,为了减病康体,必须减少补金,使无行趋于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俗语道出了夏季吃姜的好处。其实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利用了这两种食品的寒热性,配合了季节的寒热性,来进行阴阳调理,真正做到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任何事物都要调和好阴阳平衡的关系,才能使事物保持良好状态。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都会造成事物发生改变,直至发生转化。人在一年四季的交替中身体的状态也在变化,所以要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饮食方法,特别要注意平衡饮食的寒冷燥热,不可一味贪图痛快,造成偏食,以至埋下病根。

明白了两种食物的药性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讨论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了。

冬天天气寒冷,人们多食热物,胃内易积火,萝卜为寒物,食萝卜可祛火生津。所以冬天常食萝卜,到了春天就不易上火。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喜食冷物,胃内易积寒,姜为热物,食之可祛寒气,也就少得胃胀腹泻之病。

由此看来,掌握正确的“吃姜”方法很重要。那么,赶快把这方法告诉家人吧。2.夏季吃姜三大功效

说来说去,夏季吃姜有哪些好处?下面,就简单地说三方面:

(1)增进食欲:由于夏天炎热,人体受暑热侵袭,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人们习惯贪凉,易产生暑湿,影响脾胃。所以夏季胃口不好,少食厌腻。

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生姜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明显增进食欲。

(2)解毒杀菌: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冰棒、雪糕以及凉菜等冷制品,这些食品易受外界病菌污染,食入不当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有杀菌解毒作用。另外,夏季做鱼、肉等更应放些生姜,既可调味,又可解毒。

(3)祛风散寒:由于人们夏日易贪凉,常会出现脾胃虚寒等症,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可避免上述现象发生。生姜中的挥发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在饮食中加些姜,可提神醒脑、疏风散寒,防止脾胃受寒及感冒。3.小心姜中的“腐骨穿心膏”

可能朋友会想,既然吃姜有这么多好处,那没事就像孔子一样嚼点姜片行吗?当我们有这个念头的时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违反了五行养生之法。矛盾有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只要你身体真正需要的时候,才是真实的需求。

翻阅一些古代医书,就会发现人们常犯的“禁姜令”,现总结一下:

(1)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臃肿疮疖、肺炎、胃溃疡、胆囊炎、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2)生姜红糖水只适于风寒感冒或胃寒患者,不适于风热感冒者,更不宜用它来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对受寒引起的呕吐有缓解作用。

(3)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现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等现象,而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不宜过量食用。

(4)生姜腐烂后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黄樟素,这种物质被胃吸收后很快会到达肝脏,可造成肝细胞普遍中毒变性,特别对肝脏病患者影响更大。如果肝脏病患者误食烂姜,不但会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还会危及病人生命,故烂姜不能食用。

(5)生姜性辛温、逐寒邪而发表,所以应在受寒的情况下食用。如果受寒以后突出的症状是喉痛、喉干、大便干燥等,则不宜用生姜。脏腑有热者也应慎用。

(6)姜不能食用过多,过多会导致大量姜辣素经消化道吸收后由肾脏排泄而刺激肾脏,并造成喉痛、便秘等症状。

毛泽东谈孔子的用姜之道——驱寒发汗治感冒

1.含服生姜的袖里乾坤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对姜的最直观感受应该是驱寒发汗治感冒吧!记得小时候,每当得点小感冒,老人总会给我熬一碗姜汤。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载:生姜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益脾健胃功能。生姜甘辛而温,具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功效,还能舒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肠胃、帮助消化。

当我们知道了生姜的作用。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我们淋了雨,受了寒,老人要给我们煮姜糖水喝;为什么在吃螃蟹这种大寒食物时,要蘸姜醋汁。都是因为姜本身是热性的食物,吃姜的目的,是为了驱走人体内的寒凉,以求得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谈到养生方法时,毛泽东特意提到了孔子与姜:“姜性温,孔老夫子有胃寒,用姜暖胃驱寒,老百姓不是喝姜糖水嘛,可驱寒发汗治感冒。”

实践证明,中老年男性常会因胃寒、食欲缺乏导致身体虚弱,不妨经常含服鲜姜片,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含服鲜生姜片很有讲究。下面我就说一下方法:将生姜刮去皮(姜皮属凉性),每天切四五片生姜(切得像厚纸一样薄,切得太厚,很辣),放在碗内。每天早上起来,先饮一杯凉开水,再用开水冲一下碗中的姜片,然后将姜片放在嘴里含10~30分钟,再慢慢将姜片咬烂,让生姜的气味,在口腔内散发,扩散到肠胃内和鼻孔外。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既然每天早晨含四五片姜有好处,我就嚼它十片八片!不是效果更好?按照中医养生论理,嚼四五片生姜就完全可以达到助阳的需求。多嚼反而会导致不良反应。2.缕缕姜丝化成“去烦恼指”

现代生活,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茂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去烦恼指”,少林寺七十二项绝技之一,其绝招是“无忧无虑”。事实上,也许人一生所追求的,恐怕也就是无忧无虑。

一位老人曾体验过姜的好处。以前,他的睡眠质量很差,常失眠。生活中一有点小波澜便令他辗转反侧,直到下半夜还难以入睡,使他不得不对“安定”产生了依赖性。碍其副作用,又试着在睡前改服每次10片剂量的维生素B。试了一段时间后,总觉得次日上午打不起2精神。

后来,经一位老友提示,他采取了弃用安眠药,改用毫无副作用的姜丝来解决失眠问题。

其方法是:每日睡前取一大块鲜姜,洗净后切成细丝,将其放入不加盖的小盒中,然后放在枕边。躺下后,姜丝在枕边沁香扑鼻,渐渐会在大脑中转化为一种安逸感,绷紧的心绪很快便会松弛下来,随之便会安然入睡。第二天,可以把用过的姜丝风干后积存起来,到时用热水将其与红枣一同冲泡,再加点蜂蜜饮用,不失为一种养生饮品。

看看吧,一块小姜解决大问题,所以,对症下药是最好的。

逍遥游——出门带块姜

在中国,生姜在药草文献上最早的正式记载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后来,水手利用它来缓解晕船症状。遇到晕车晕船的人。除了晕车药,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现在,教你一招:鲜姜汁止呕防晕。

典籍中记录,很久以前,生姜已被中国、印度及其他亚洲国家视为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天然抗呕药,从姜根分离出的生姜醇和姜烯酚,均有止吐效应。而且姜对消化系统起作用,可减缓肠胃的蠕动及收缩,纾解胃部的不适。只要在坐车前半小时服适量新鲜姜汁,或口含生姜一片,不要咀嚼,即能防止恶心呕吐,又有祛风解毒的作用。故民间有“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的说法。

有关专家在2002年对海军出海远航的晕海症观察研究中发现,姜虽然还不能完全使晕动症状消失,但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却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减轻,尤其是可以大大减轻呕吐症状,有效率达90%以上,药效可持续4小时以上。据此研制了一种防晕生姜胶囊。其效果优于一般晕车药,且无一般晕车药引发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副作用。

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36名患有胃病的人在坐上转椅之前20分钟,给一部分人服用两胶囊(1克)用姜根碾成的粉末。结果,没有服用姜粉的人几乎经受不住仅仅只有6分钟的转椅试验,都纷纷呕吐,要求中断试验,而服用姜粉的人则安然无恙。生姜的传说

我们前面提到过,夏季做鱼、肉等更应放些生姜,既可调味,又可解毒。这样看来,生姜具有解毒的功效。

在民间,有一个传说也可以佐证。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行医到浙江萧山采药,目睹一青年在岩缝中捉到一只“夹板乌龟”,要给老母煮食补力气。吕洞宾想:“夹板乌龟”是极毒的,一旦吃下,那还了得!奇怪的是,当他找到这位青年家中,见其年迈的老母却神情自若地在纺纱。

吕洞宾迫不及待地询问老大娘。原来在烹调时,他们已将几片厚生姜塞进乌龟肚里,又用生姜烧水煮之,因而避免了中毒事故。

在中药学中也记载生姜有解毒作用,如我们野餐时误食生半夏、生野芋或生南星引起中毒,速嚼生姜,可以解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