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策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0:44:23

点击下载

作者:杨敏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鲜活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策略

鲜活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策略试读:

前言

农产品对于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一直被视为我国特殊的战略物资,农产品流通改革因此备受瞩目。流通,一头连着农民生产,一头连着城镇居民消费,事关民生,意义重大。它就像一辆绿色快车,向着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飞驰。

近年来,随着商品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农副产品价格“过山车”式大幅波动不断上演。虽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属于正常现象,但价格过大幅度波动,则会影响产业的正常秩序,影响生产安排,于“农”于“民”都没好处。菜价过快上涨,市民怨声载道;菜价大幅下跌,农民叫苦不迭。这把“双刃剑”不仅造成了大量农业资源的浪费,也使国家宏观调控被牵了鼻子。

纵观整个蔬菜流通链条,可以看出除了一些市场向中间商收取的费用存在一定的压缩空间,比如进场费、摊位费等,其他的费用压缩的空间并不大。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汽油价格这些年不断上涨,以及各种过路过桥费,这对于蔬菜流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因此,看起来中间商的利润很大,实则也不尽然。而对于上游的种植农户来说,由于蔬菜保鲜期等原因,必须要将蔬菜在一定时间内尽快卖掉,造成蔬菜集中上市,形成了“贱卖”的现象。由此可见,目前的流通模式并非“两头哭,中间笑”的局面,而是整个流通产业链都在“哭”。

2011年,农业部专门发文要求成立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与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及时研讨农业农村经济及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广泛听取专家对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依托专家跟踪和研究农产品市场运行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种种措施都表明,我国政府对农业问题和农产品价格予以高度重视并千方百计设法缓解矛盾。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农业问题,提出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自2004年至今,中央“1号文件”已连续10年聚焦“三农”。其中,保障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村消费更被提升到战略高点。业内专家认为,农产品供给关乎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流通不畅是目前困扰农产品供给的主要障碍,需要以创新手段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最终走活农产品流通这盘棋。

基于上述现状,本书将运用商品流通理论和流通基本原则设计与规划农产品流通渠道基本框架,探索全面创新的途径与方式,构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协同创新治理范式与模型。通过比较国内外农产品流通现状,吸取成功经验,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根据商品流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选择相关成熟与新兴产业,研究其创新途径与规律,以流通服务业创新范式为理论依据,从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物流等主要流通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其中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为重点研究对象,根据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米袋子”、“菜篮子”工作目标,将实践经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形成创新模式,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中小农产品企业流通管理和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最终总结成功经验,促进完善政策法规,为解决民生问题找到最佳方案。

本书的撰写是建立在本人多年来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先后发表了有关农产品流通的论文近十篇,还有前期研究项目作为支撑,2011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民生调研协作攻关”专项课题“优化农产品流通促进价格合理化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项目编号:2011XN28)。2011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及其途径研究”(项目编号:C11GL32)。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形成各类对策建议,分别提交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杭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民进浙江省委,民进杭州市委,均被采纳。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促进农产品智能流通》的有关建议,被作为杭州市2012年两会代表性提案,全文刊登在《杭州日报》上。

另外,本书有幸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1年地方合作项目—留金法〔2011〕5025),使本人得以有机会在美国进行访问学习,潜心研究与撰写此书。同时,本书得到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术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在此对国家留学基金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并表示特别感谢。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上数据采集难以全面,理论研究有待深入,书中肯定还存在着很多不当之处,在此一并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多批评指正。杨敏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SUF2013年6月6日(洛杉矶时间)1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态势及国际贸易现状要讨论有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可以先从农产品价格说起。因为 作为产品,它最终流向消费者,而鲜活农产品,它最终流向的不是别处, 而是老百姓的餐桌。说它关乎老百姓的民生,老百姓的生命,一点也不 夸张。对老百姓而言,什么样的农产品是令人满意的,无外乎两个基本 条件,一是质量可靠,二是价格合理。由于食品质量问题不属于经济学 范畴,所以在此不作为主题来探讨,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外,因为,农产 品质量也是经济活动的结果之一。1.1 2012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态势

2012年国际农产品价格呈震荡上行态势,并且波动性较大。从需求方面看,伴随全球人口的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善,全球消费者对高附加值的肉禽蛋奶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这就大幅提高对基础粮食的需求。另外,近年来部分国家加大对粗粮转燃料(主要是玉米转乙醇)项目的投入,也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从供给方面看,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农产品供应的波动也明显增大,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另外,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的全球投机炒作中,石油和工业资源产品价格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农产品的涨幅。虽然自2012年5月份开始,这些品种的价格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的高位区间。与此[1]相反,同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已回落到近年来价格水平的低端。

以下对2012年第6周和第50周的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情况进行数据分析。1.1.1 2012年国内鲜活农产品价格动态(一)2012年第6周

据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12年第6周(2012年2月6日—2月12日,下同)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02.75(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下降2.80个点。重点监测的50[2]家批发市场60个品种交易总量为47.97万吨,比前一周减少0.3%。(1)主要畜产品价格环比均下跌。鸡蛋和猪肉周均价为每公斤7.37元和23.91元,环比分别跌4.4%和3.0%;白条鸡、牛肉和羊肉价格为每公斤14.18元、36.75元和45.28元,环比分别跌1.7%、1.1%和0.5%。重点监测的以上5种禽畜产品交易量(50家重点批发市场交易量合计,下同)为1.29万吨,环比持平。(2)多数水产品价格环比上涨。大带鱼、鲫鱼、花鲢鱼、白鲢鱼、大黄花鱼和草鱼价格为每公斤27.58元、13.31元、11.74元、8.05元、31.66元和12.87元,环比分别涨1.9%、0.8%、0.7%、0.5%、0.4%和0.1%;鲤鱼每公斤12.03元,跌1.9%。重点监测的以上7种鱼类产品交易量为1.08万吨,环比减少6.9%。(3)蔬菜价格明显下跌。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均价每公斤为4.13元,环比跌6.1%。其中,黄瓜、青椒和西葫芦价格环比跌10%以上,葱头、豆角、菜花、莴笋、白萝卜、茄子、香菇、韭菜、胡萝卜、油菜、莲藕、大蒜、大白菜、生姜和西红柿价格明显下跌,菠菜、平菇、土豆和大葱价格有所下跌,其余品种价格上涨。28种蔬菜交易量为37.77万吨,环比减少0.6%。(4)水果价格小幅下跌。重点监测的7种水果均价每公斤为5.21元,环比跌3.5%。其中,菠萝周均价每公斤3.76元,环比跌11.3%;巨峰葡萄、富士苹果、鸭梨和西瓜价格有所下跌;其余品种价格上涨。7种水果交易量为5.87万吨,环比增加3.0%。(二)2012年第50周

2012年第50周(2012年12月10日—2012年12月16日,下同)“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93.83(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3.47个点。“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92.89(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4.08个点。重点监测的50家批发市场60个品种交易总量为55.48万吨,比前一周减少3.0%。(1)肉蛋价格全面上涨。猪肉、鸡蛋、牛肉、白条鸡和羊肉周均价每公斤分别为21.75元、9.25元、45.37元、14.34元和48.41元,环比分别涨2.3%、1.2%、1.0%、0.6%和0.4%。其中牛肉为连续第10周上涨,累计涨幅9.9%;羊肉为连续第8周上涨,累计涨幅3.6%;鸡蛋为连续第5周上涨,累计涨幅7.1%。重点监测的以上5种畜产品上周交易量(50家重点批发市场交易量合计,下同)为1.92万吨,环比增加0.8%。(2)多数水产品价格上涨。大带鱼、鲤鱼、鲫鱼、草鱼、白鲢鱼和大黄花鱼周均价每公斤分别为29.31元、11.01元、14.25元、12.97元、7.87元和32.07元,环比涨1.3%、0.8%、0.8%、0.8%、0.8%和0.6%;花鲢鱼周均价每公斤为11.67元,环比跌0.5%。重点监测的以上7种鱼类产品上周交易量为1.52万吨,环比增加0.9%。(3)蔬菜价格持续上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中27种价格上涨,周均价每公斤为3.63元,环比涨6.1%,为连续第7周上涨,累计涨幅34.9%。分品种看,青椒、大葱、洋白菜、菠菜、生菜、大白菜、茄子、油菜和西葫芦涨幅在10%~20%区间;菜花、白萝卜、芹菜、黄瓜、西红柿、豆角、韭菜、莴笋和葱头涨幅在5%~10%区间;莲藕环比跌0.7%;其余品种涨幅在5%以内。28种蔬菜上周交易量为43.64万吨,环比减少1.6%。(4)水果价格有所上涨。重点监测的7种水果均价每公斤为4.75元,环比涨1.1%。其中,西瓜周均价每公斤分别为3.15元,环比分别涨7.1%;富士苹果周均价每公斤为5.73元,环比跌2.1%;其余品种涨跌幅在2%以内。7种水果上周交易量为5.80万吨,环比减少[3]8.1%。1.1.2 2012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动态(一)2012年第6周

据监测,2012年第6周(2月6日—2月10日),国际市场多数农产品价格环比上涨,玉米价格持平,小麦价格略有下跌。(1)大豆、豆油、棕榈油和食糖价格环比小幅上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和豆油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452美元和1155美元,环比分别涨2%和3%,同比分别低14%和11%。马来西亚棕榈油荷兰鹿特丹港到岸价周平均每吨为1089美元,国际食糖理事会原糖价格周平均每吨为522美元,环比均涨2%,同比分别低18%和21%。(2)大米和棉花价格环比略有上涨。泰国100%B级大米曼谷离岸价(国际基准米价)周平均每吨为562美元,5%破碎率大米曼谷离岸价周平均每吨为546美元,环比均涨1%,为连续第2周上涨,同比均高3%。国际棉花指数(SM级)周均价每吨为2412美元,环比涨1%,同比低49%。(3)玉米价格环比持平。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252美元,环比持平,同比低7%。(4)小麦价格环比略有下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240美元,环比跌1%,价格在连续2周上涨后略有回落,比上年同期低25%。(二)2012年第50周

据监测,第50周,国际市场多数农产品价格下跌。(1)大豆和棉花价格环比有所上涨。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543美元,国际棉花指数(SM级)周平均每吨为1939美元,环比均涨1%,其中大豆价格为连续第三周上涨。与上年同期相比,大豆价格高33%,棉花价格低16%。(2)大米价格环比基本持平。

泰国100%B级大米曼谷离岸价(国际基准米价)和5%破碎率大米曼谷离岸价周平均每吨分别为598美元和582美元,环比均基本持平,同比均低6%。(3)小麦、玉米、豆油、食糖和棕榈油价格环比下跌。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玉米和豆油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分别为296美元、284美元和1094美元,国际食糖理事会原糖价格和马来西亚棕榈油荷兰鹿特丹港到岸价周平均每吨分别为417美元和761美元,环比分别跌4%、3%、2%、3%和2%,其中棕榈油价格为连续第四周下跌。与上年同期相比,小麦价格高38%,玉米价格高23%,豆油价格高1%,食糖价格低17%,棕榈油价格低24%。1.1.3 2012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情况统计分析

从上述情况及其他有关数据,概括得出:

基础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料用粮已经成为主要的新增需求,供给紧平衡以及种植成本的持续上升推动基础粮食价格呈现上涨趋势。下半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干旱预警导致玉米等价格出现大幅波动。2012年玉米价格上涨3.37%,稻谷价格上涨0.7%,小麦价格上涨16.76%,小麦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是替代玉米的饲用需求增加以及种植面积略有下降影响。

养殖产品价格呈现V型走势。2012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导致养殖产品需求有一定的回落,对产品价格形成较大压力。全年高存栏带来的生猪供给过剩直接导致猪肉价格出现较大跌幅。猪肉价格全年下跌7.7%,鸡肉价格上涨1.4%,鲍鱼大宗价格全年上涨10%,海参大宗价格下降9.5%。

初级农产品价格以下降为主。受国家市场需求疲软影响,2012年浓缩果汁和番茄酱出口价格继续低位运行,虽然国内番茄种植行业推行限产保价措施,但上年库存短期仍难以消化,价格继续呈现低迷。国际市场供给增加,国内市场消费增长放缓导致白糖、棉花、豆油价格持续走低。对于农产品初加工行业来说,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是行业最大的问题。

注释

[1]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0-d1022452197.html.

[2]http://info.tjkx.com/detail/886743.html.

[3]http://www.hljagri.gov.cn/xxfb/201301/t20130107_493379.html.1.2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不论价格上涨还是价格下降,农民的利益总是受到冲击。在价格上涨期间,地头收购价并没有显著的变化,需求量反而减少;价格下降期间,农民受到的损失更严重。因此,“菜贱伤农”,“菜贵也伤农”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一个怪圈。也就是说,当农产品价格较高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户带来收益,但是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当农产品价格较低时,虽然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但是又降低了农户的收入,同[1]时挫伤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使得市场供给不足。

而对广大居民而言,吃的基本组成是饭菜加水果,形象性地被人们称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盆子”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百姓民生,为保障百姓吃饱吃好,专门将这方面基础工作分别称为“米袋子”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并且分别由省长和市长主抓工作。1.2.1 新世纪以来主要农产品价格比较

自2003年以来,中国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出现过较大幅度的上涨。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农产品价格大致已经历了两轮的大幅度上涨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发生在2003年第四季度到2004年上半年,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到2008年。比较而言,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长,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也明显比第一个阶段大。在此将这种每隔一段时间出现的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称为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

在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过程中,每轮上涨往往以某种或者几种主要农产品价格领头上涨为先导。受低温灾害和粮食生产连续多年滑坡的冲击,2003年第四季度到2004年上半年,粮食生产价格领先上涨,其中,小麦和稻谷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30%。2007年到2008年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以油料和生猪价格上涨为先导,其中,油料价格在两年内累计上涨幅度超过70%,而生猪价格累计大约翻了一番。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不仅呈现为先导农产品价格一轮接一轮地上涨,而且还出现先导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压力,从而推动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不断上升。

一般来说,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相应地会带来居民消费价格大幅度上涨。2004年、2007年和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较上年涨幅分别为13.1%、18.5%和14.1%,对应的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9.9%、12.3%和14.3%。虽然不同年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水平与食品消费价格水平的涨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农产品生产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下,食品消费价格不仅与农产品生产价格变动方向一致,而且涨幅相当明显。除了少数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与相应的食品消费价格的变化方向和涨跌幅度在部分年份存在差异外,多数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与相应的食品消费价格不仅变化方向相同,而且涨跌幅度接近(见表1-1)。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出现了总体上的下跌,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下跌了2.4%。但是,2010年,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不断显现,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了10.9%,相应地,食品消费价格上涨了7.2%。表1-1 2005—2010年中国部分农产品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涨跌幅度的比较粮食生产价格26.2-0.92.010.39.63.713.3粮食消费价格26.41.42.76.37.05.611.8油料生产价格16.6-8.74.833.428.0-5.812.1-油脂消费价格18.2-5.7-1.426.725.4-18.3蔬菜生产价格5.27.29.36.94.711.816.8鲜菜消费价格-6.110.48.27.310.715.418.7续表水果生产价格-1.47.411.41.31.47.018.9鲜果消费价格2.21.621.50.19.09.115.6生猪生产价格-18.12.8-2.4-9.445.930.8-1.7417.62.5-2.931.721.7-8.72.9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禽蛋生产价格12.66.4-4.015.912.22.87.5鲜蛋消费价格20.24.6-4.021.84.31.58.3

资料来源: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②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③《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2011年1月20日;④《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1年第1期。1.2.2 我国居民“米袋子”动态

中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自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六年实现增长,2007—2010年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过5亿吨,粮食库存继续充足。2010年,中国国内粮食产量5.46亿吨,加上净进口超过0.5亿吨,当年供给量大约6亿吨,意味着2010—2011年度国内粮食供给有较好保障。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粮食供给相对充足并没有打压粮价,粮食价格也稳步上升。

2010年中国秋粮获得大丰收,但是粮食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一些地方还曾出现过对部分粮食品种的抢购。这种现象可能与中国局部地区2009年秋粮单产下降和2010年夏粮以及早稻单产下降有关。粮食供求关系虽明显改善,但粮食价格开始在高位上趋于稳定。

进入2010年6月之后,我国三种主要的粮食批发价格的上升幅度都呈收窄趋势,但是依然处于上升通道中,小麦、大米、玉米等主粮的价格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粳稻的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二级粳稻的批发价在2010年6月时达到了历史最高点2717元/吨,其涨幅也在2008年1月到2010年9月间达到了56%。小麦价格也呈现出快速上涨势头,在2008年1月到2010年9月间,小麦价格上涨26.3%,并于2010年9月达到历史高点2031元/吨。2009年2月到2010年9月间的玉米价格涨幅也处于历史高位,高达38.7%,并于2010年9月达到1949元/吨。绿豆这种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价格上涨一倍多,达到[3]20元/公斤左右。

2010年以来,从粮食、副食品到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均出现价格上涨的态势。9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达到171(以2000年为基期,下同),其中,大蒜、生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只有大豆、油料等少数品种价格上涨相对温和。农产品价格在迅速上涨一段时间以后,于2010年12月开始轻微下降。2011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07%(此为2008年8月以来的32个月新高)。1.2.3 我国居民“菜篮子”动态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报告,2010年5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定基指数为162.0,“菜篮子”批发价格定基指数为160.7,2011年5月农产品价格定基指数为181.4,同比指数为112.0,菜篮子批发价格定基指数为179.8,同比指数为111.9。在这一年当中,批发价格定基指数最高为2011年2月,为190.5,最低为2010年5月,为162.0,定基指数相差28.5。而菜篮子批发价格定基指数也是在2011年2月,为191.0,而最低为2010年5月,价格定基指数为160.7。相差29.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批发价格走势和菜篮子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月份价格为一年的最高点和春节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2010年5月到2011年5月价格波动幅度还是比较大,尤其是具体到一些农产品和蔬菜。农产品和蔬菜价格的波动对农民和市民的生活生产,产生成了重要的影响。2010年蔬菜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例如,在2010年8月20—26日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4元,环比上升3.7%,同比上升17.3%。一些大蒜、姜的价格涨幅更为明显,民众戏称“蒜你狠”、“姜你军”。在甘肃酒泉春光市场,香菜的价格由8元/公斤上涨到14元/公斤,上涨75%。蔬菜价格上涨,受损的是市民,但受益的却不是菜农。因为造成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上涨部分的获利并没有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进入2011年3月,蔬菜价格急转直下,榨菜、雪菜、白菜价格暴跌,白菜甚至跌到每斤仅5~8分,导致农民利益直接受损,从而[4]再次引起政府不得不对蔬菜价格下跌进行干预。

自2011年以来,我国部分品种蔬菜出现价格急剧下滑,且严重滞销,相关菜农损失惨重的现象。据有关机构调查,卷心菜、大葱、油菜、芹菜、菜花、雪菜、白菜等蔬菜的收购价低于成本价,从1分到一毛多钱一斤不等,较上年下跌了30%~70%,但依然无人收购,出现了菜农自毁数百万斤滞销蔬菜的现象。“菜篮子”产品价格先是上涨,其后又稳中有降。农业部数据显示,2011年3月3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88.49。进入4月以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逐渐回落:4月11日,该指数为181.85;4月12日,该指数下降至181.43。2010年9月,生姜价格高达10元/公斤,是2010年5月的三倍;大蒜价格也从2010年5月的2元/公斤一跃至2010年9月的11.8元/公斤,上涨了近5倍。但是,自从2010年11月份,中央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价格的调控以后,蔬菜价格稳中有降。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36个大中城市中,有18个城市蔬菜价格下降幅度超过15%。同期,市场供应增加了5.9%。2010年12月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比11月份回落5个百分点。而根据北京新发地市场2011年4月5日与4月1日菜价的对比,洋白菜、小白菜、油菜、葱、青蒜、扁豆、黄瓜、油麦菜、莴笋、柿子椒、胡萝卜等蔬菜价格均有10%~40%的降幅。

虽然,我国政府遏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鲜活农产品包括大白菜、油菜等多种农作物,其普遍具有生产周期长、不易长时间保存或者保存成本较高等特点,不易被游资炒作而且不易形成国家储备。因此,其价格主要受到供求关系影响。鲜活农产品价格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只有合理而且稳定的鲜活农产品价格才是对农户和消费者都长期有利的。1.2.4 我国居民“果盘子”动态

在过去,水果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光是吃饱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营养及口味的追求。因而,水果类产品的销售量也是日益高涨,这也成为农产品市场的一个巨大的市场。

以2013年为例,我国水果价格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2013年5月18日,蔬菜价格以降为主;水产品价格以涨为主;肉类、食用油、水果价格微幅波动;成品粮、禽蛋、奶类价格基本稳定。香蕉价格上涨0.3%,芦柑、富士苹果价格分别下降0.6%、0.2%;猪后臀尖肉价格上涨0.1%,猪五花肉价格下降0.1%;鲤鱼、鲫鱼、带鱼、罗非鱼价格分别上涨0.4%、0.1%、0.1%、0.1%,草鱼价格下降0.5%;监测的21种蔬菜中,13种价格下降,4种价格上涨,4种价格持平。

监测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监测的6种水果价格均呈上涨走势。与4月18日相比,5月18日,香蕉、芦柑、橙子、雪花梨、鸭梨、富士苹果价格分别上涨11.6%、7.5%、3.7%、3.3%、2.8%、1.2%。目前监测水果价格整体明显高于去年同期,2013年5月18日,芦柑、橙子、香蕉、鸭梨、雪花梨、富士苹果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33.2%、29.2%、21.3%、9.8%、7.4%、3.5%。

但是,在水果价格明显上涨的态势下,种植户却有苦难言。眼下,廉江市吉水镇梧村垌村的荔枝树已经花满枝头。想到丰收,村民喜上眉梢;提到销售,村民却直呼心痛。“卖比种要赚钱,不过保鲜、运输的成本大,还有风险,所以只种不卖赚不了太多钱。”种植户老谢的说法,反映了湛江农产品种植领域的普遍现象。

经过数十年发展,雷州半岛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菜篮子”“果盘子”,种植与流通两个环节呈现出“头重脚轻”,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是湛江农业转型升级绕不过的话题。

作为全国重要的北运果菜产区,湛江果菜年产量有多少?据不完全统计,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作为广东“农头”的湛江北运蔬菜和水果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60万亩,蔬菜年产量约380万吨,水果年产量约280万吨。

660万吨!这个数字令人咋舌!湛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蔬果主要销往北方,因此流通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每年数百万吨的蔬果是如何从湛江流向全国各地的呢?

眼下正是菠萝收购旺季,在菠萝之乡徐闻县愚公楼村,一辆辆大小货车穿越“菠萝的海”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一车车菠萝直接或经交易市场中转后运往全国各地。而这,正是湛江北运蔬果流通中最为常见的一幕,大量蔬果正是以这种近乎原始的状态进入流通市场。

原生态并非都是好事!长期以来,在农业领域,往往更重视农产品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忽略了采摘后的处理、销售。由于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较好地解决产地农产品分选、分级、清洗、预冷、冷藏运输等问题,致使果蔬等农产品每年在流通环节的损失率超过25%。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与农产品生产大市地位相去甚远的是,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并未得到相应发展。目前湛江市用于蔬菜冷冻处理的冷库,日处理量为2万多吨。冷库较为分散,日处理量最大的为1万多吨,规模小的日处[5]理量只有200多吨;经营时间短,一年中空置期长达7个月。

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保鲜和收储调节设施,对于农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北运菜经过预冷处理后,能减少损耗便于运输,同时能延长产品上市保鲜期。此外,冷库作为收储设施,可调节鲜活农产品上市时间,有利于错开上市高峰期,减少集中上市带来的“菜(果)贱伤农”事件发生。

僧多粥少,让不少原来投身农产品流通的人选择退出,只能望市场兴叹。曲界菠萝收购大户赖远芳承包土地种植菠萝、北运菜和香蕉等,曾经希望做到产供销一条龙的他,坦言在果蔬流通方面的尝试并不成功。这一季,他将耐储耐运的3万多吨菠萝卖到了东北、北京和浙江,而北运菜和香蕉都是直接卖给了中介。究其原因,北运菜需要租用冷库,现有条件做不到随租随用,且费用并不便宜。

能否促进湛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全国“菜篮子”和“果盘子”?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1]李磊,肖光年.“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探讨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的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J],2011(2):28—29.

[2]李国祥.2003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分析.中国农村经济[J],2011(2):11—12.

[3]李晓俐.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应对策略.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49—50.

[4]朱丽萍.农产品流通创新与稳定“菜篮子”价格.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3):34—35.

[5]http://paper.gdzjdaily.com.cn/html/2013-04/20/content_3_1.html.1.3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情况1.3.1 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2012年1—11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582.7亿美元,同比增14.3%。其中,出口567.2亿美元,同比增4.4%;进口1015.5亿美元,同比增20.8%。贸易逆差为448.3亿美元,同比扩大50.7%。

1—11月,谷物共进口1342.2万吨,同比增200.7%;进口额45.7亿美元,同比增172.4%。出口94.6万吨,同比降14.9%;出口额5.8亿美元,同比降20.6%。谷物净进口1247.6万吨,增3.7倍。

小麦:进口369.4万吨,同比增255.3%。出口25.9万吨,同比降12.5%。

玉米:进口494.2万吨,同比增317.4%。出口25.2万吨,同比增88.2%。

稻谷和大米:进口215.0万吨,同比增301.1%。出口25.9万吨,同比降43.5%。

大麦:进口247.2万吨,同比增49.7%。

棉花:1—11月,进口485.3万吨,同比增75.5%;进口额109.4亿美元,同比增41.9%。

食糖:1—11月,进口347.9万吨,同比增43.5%;进口额21.0亿美元,同比增27.2%。

食用油籽:1—11月,进口5614.3万吨,同比增14.2%;进口额337.5亿美元,同比增18.8%。出口90.5万吨,同比增长15.0%;出口额15.3亿美元,同比增24.4%。贸易逆差322.2亿美元,同比扩大18.5%。其中,大豆进口5249.5万吨,同比增长11.2%。油菜籽进口271.2万吨,同比增长155.4%。

食用植物油:1—11月,进口834.5万吨,同比增20.6%;进口额95.7亿美元,同比增19.5%。贸易逆差94.1亿美元,同比扩大20.5%。其中,棕榈油进口538.7万吨,同比增长2.6%。豆油进口162.4万吨,同比增54.3%。菜油进口109.0万吨,同比增127.2%。

饼粕:1—11月,进口101.9万吨,同比降42.8%;进口额2.5亿美元,同比降50.6%。出口138.9万吨,同比增长158.9%;出口额6.9亿美元,同比增194.5%。玉米酒糟蛋白(DDGs)进口228.2万吨,同比增51.7%;进口额7.4亿美元,同比增71.5%。

蔬菜:1—11月,出口851.5万吨,同比降3.5%;出口额90.3亿美元,同比降14.9%。贸易顺差86.6亿美元,同比降16.1%。

水果:1—11月,出口426.6万吨,同比增3.6%;出口额54.5亿美元,同比增14.2%。进口313.1万吨,同比增1.0%;进口额34.5亿美元,同比增23.4%。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

畜产品:1—11月,进口额134.7亿美元,同比增12.5%;出口额58.2亿美元,同比增8.8%;贸易逆差76.4亿美元,同比扩大15.4%。

水产品:1—11月,出口额169.4亿美元,同比增6.6%;进口额72.6亿美元,同比降0.7%;贸易顺差为96.8亿美元,同比扩大[1]12.8%。1.3.2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情况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贸易额在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04年的6.2%;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额中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1.8%上升到2003年的3.8%。根据商务部统计口径的测算,1995—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逐步扩大。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比1995年的265亿美元增长了93%。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07%。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5年增长,均创造历史新纪录。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若将欧盟国家作为一个统一体,当时中国列世界第4位;若按国别排列,中国列世界第8位。此后几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持续增长,2010年已达1208亿美[2]元(见表1-2和表1-3)。表1-2 中国农产品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单位:亿美元)年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总额农产品贸易比重279.15096.520015.5%2002306.06207.74.9%2003403.68509.94.7%2004514.211545.54.5%2005562.914219.14.0%2006634.817604.03.6%781.021738.020073.6%2008991.625616.03.9%

数据来源:农产品进出口数据来自农业部,货物贸易数据来自国家海关总署。表1-3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年 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进出口总额268.279.305.403.514.558.630.775.985.913.12082186232758.0出口额156.160.181.214.233.271.310.366.402.392.488.27439830218进口额112.118.124.189.286.319.409.583.521.719.0343597372---贸易差额----9.181.129.230.44.242.457.025.046.414.743.76164

数据来源:2000—2009年数据摘自历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年数据摘自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农产品)》,2011年1月发布。

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25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改变了长达20年中国农产品外贸顺差的格局。此后4年一直是贸易逆差,2008年逆差高达181.1亿美元,2010年逆差更升至230.4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已经进入逆差时代。中国要发展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但国内对这些农产品的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而向国外出口蔬菜、花卉、水果、畜产品等则意味着要去抢占荷兰、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国或地区早已占领的市场份额,这对“后来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生产出口型农产品的又一制约因素是国外的食品安全和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技术壁垒。

一般来说,中国的食品企业要通过三项认证,才能取得国外消费者的信任,即管理上通过ISO9000认证,安全卫生上通过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环保上通过ISO14000认证。如欧盟在2001年正式解除对中国禽肉制品长达五年的进口限制,但中国禽肉的卫生检疫条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检疫设备尚不齐全,高学历的检疫人员的配置尚未到位,完善的监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欧盟要对中国出口的禽肉进行特定的检验检疫,费用每吨最少130美元,占销售货值的7%左右,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出口禽肉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上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其中大豆进口量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0%,豆油、棕榈油、菜子油进口量合计约占世界食用植物油贸易量的18%。2008年,中国大豆总产量为1550万吨,其中大约1000万吨为食用大豆、550万吨为油用大豆,而进口量为3740万吨,进口量是产量的2倍多,全部用于榨油;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的油用大豆全部分布在东北地区,关内种植的大豆全部用于食用,而进口大豆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全部用于榨油。在很大程度上,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是异质的,而主要竞争存在于东北油用大豆与进口大豆之间,这个现实问题也是舆论和社会关注的热点。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4255万吨,2010年增加到5480万吨;此外,2010年中国还进口了123万吨小麦、157万吨玉米(见表1-4)。表1-4 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品 种出口(万比上年增长进口(万比上年增长吨)(%)吨)(%)大米61.9-18.938.88.7小麦1.2-100.0123.136.3玉米12.7-1.5157.31753.216.4-52.65479.628.8大豆棉花0.6-21.8283.785.8食用植物油11.0-13.3922.3-4.0食糖9.447.6176.665.8蔬菜844.65.215.070.4水果507.3-3.4202.9-12.0畜产品(亿美47.421.396.646.3元)水产品(亿美138.429.265.424.3元)

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国农业已经从当初的过渡期管理,进入全面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阶段。但是,目前我们对新形势下的农业国际化战略,尚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与此相反的是,农业部门分割、管理多头、职能错位、层级复杂等问题还十分严重,没有建立对农业国际化战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体制机制。在某些领域,部门利益影响全局决策,行业利益左右社会舆论,地区利益挑战中央政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外资在油脂加工行业大举扩张问题,其中既有部分外资企业违规直接或变相扩大对油脂加工投资的问题,也有个别外资企业利用某些地方政府“GDP崇拜”心理,采用多种方式规避国家油脂加工产业政策。

今后随着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国际化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一方面,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逐年扩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机制,大宗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难以规避日益频繁的国际风险;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掌握必要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价格话语权,国内市场和企业不得不为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付出巨额代价。

从国内来看,一方面,今后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农业比较利益呈持续下降趋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日益严重。从国际上看,首先,气候变化、农产品“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明显,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保持国内市场稳定的挑战越来越大;其次,农业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最后,全球农业经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注释

[1]http://www.hljagri.gov.cn/fxyc/sc/201301/t20130107_493311.html.

[2]张晓山.“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学习与探索,2012(1):1—5.1.4 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因素

从上文看出,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价格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既不能保证农民的收益,也不能让消费者满意。那么,究竟农产品的价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而言,产品买方价值取决于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系列效用[1]和买方需要为这一系列效用付出的价格。价格决定了一定预算线下的买方可能购买的农产品数量和组合,因此买方总是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同等效用的农产品。农产品买方价格的确定可以简单表述为:

消费者对其打算购买的食品、农产品的效用评价是一组动态变化的标准。不同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对效用的侧重标准及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在现今市场上,消费者对食品及其服务最关注的方面包括:有吸引力的外观、质量稳定、方便性、环保性、社会责任、趣味性、新鲜程度、营[2]养性、品质、安全性、味道、信赖度、信息、特色、价值、多样性。

消费者在进行农产品购买时所依据的价值判断标准如下:

由于效用是抽象的,无法定量化,我们可以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及相关服务愿意支付的价格来代替效用。这样,以上公式可转化为:

若农产品消费者价格≥1,即认为所购买的农产品物有所值,没有吃亏,由于当前农产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还会强化消费者的再次购买行为,对品牌化的农产品则会强化对这一品牌的忠诚度。而如果农产品消费者价格<1,则消费者会觉得购买的农产品不值所支付的价格,会有吃亏、受骗上当的感觉,当然不会引发再次购买的动机和行为,并有可能告知周围的朋友、同事等阻止其购买。

上述公式应用的前提是市场中存在最低价格。而在实际情况中,如果整体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上浮,没有相对最低价可以比较,表面上看买方愿意支付价格低于市场最低价格,但此时即使有吃亏或承受不起的反应,由于大宗农产品的刚性需求,使得消费者被迫接受这种价格。表1-5 农产品价格构成成本项目成本分解土地成本、劳动成本、中间投入(种子、化肥、农生产成本药、农机具等)、沉没成本(专用资产和设备上的投资及 R&D投资)运输费用、搬运装卸成本、交易谈判成本、加工包装物流成本成本、仓储成本、损耗等利 润平均利润、超额利润

作为一种主观价格,消费者预期价格是理性消费者在基于常识、对农产品生产及流通过程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主观推断。但从农产品价值链来看,农产品价格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利润这三个部分,如表1-5所示,转换为公式就是:

农产品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利润

但是,上述公式是理想化的状态,没有考虑到在我国农产品从“田头”到“桌头”,有着漫漫长路。因此,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更具体的因素,可以将构成要素再细分为农业生产成本、农业经营管理成本、农业生产者利润、物流成本和利润、销售成本和利润等5个部分。1.4.1 农业生产成本

农产品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可变成本和沉没成本两部分,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控制和半控制的成本内容。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包括投入要素价格和要素劳动生产率。中间投入物如种子、化肥、农药等的价格是生产者不可控的。投入量是生产者根据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投入对收入增长的作用以及投入物价格在权衡比较之后所作出的选择。

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随要素价格上涨而上涨是可以理解的,而农用物资价格增长过快则是农民以及消费者都不能接受的。同时,农用物资的质量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包括口味、外观、营养等)和产量。质量的提高可以使农产品实行差别化定价,获得超额利润,而产量的增加则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可以保证农民增收。

农产品定价是否合理,还极大地影响着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投入和沉没成本。由于农业增产不增收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在一些地方,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是老人和妇女,使种地成了种口粮。沉没成本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在专用资产和设备上的投资及R&D研发创新投资,是规模经济的重要来源。只有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利,才能促进对沉没成本的投入,真正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一)农资成本

根据成本推动理论,农业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会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投入要素价格上涨,会导致农业投入要素的重新配置。在农业产出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农业投入要素重新配置无法完全消化因其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涨,那么,农业投入成本的增加,最终必然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2009年与2003年相比,中国生产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投入要素中,种子和化肥的单位价格以及雇工工价和土地租金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涨,最低涨幅接近90%,最高涨幅接近186%。2003—2009年,种子价格由每公斤2.61元上升到5.09元,上涨了95.02%;化肥价格由每公斤2.87元上升到5.41元,上涨了88.50%;雇工日工价由18.80元上升到53.69元,上涨了185.59%,接近翻一番;土地流转租金由每公顷790.95元上升到1719.30元,上涨了117.37%(见表1-6)。表1-6 2003—200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价格情况年 份种子单价化肥单价雇工工价土地成本(元/公斤)(元/公斤)(元/日)(元/公顷)20032.612.8718.80790.9520043.163.7322.51811.0520053.854.1625.84930.304.074.1430.261023.75200620074.254.1935.591224.6020084.725.5746.361494.305.095.4153.691719.302009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