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视听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1:43:40

点击下载

作者:刘国建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声屏视听论

声屏视听论试读:

前言

在媒体供职多年,不曾远离播音主持、节目编导、节目监管业务。

大学执教,主授语音发声、新闻播音、节目主持、口才技巧课程。

一直觉得,广播电视节目从节目策划、选题确立、采写编辑到播音主持、剪辑播出等运行环节都有很强的专业性。回味苦楚,只因曾为其专业性孜孜以求。

科技进步,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节目品种丰富、节目市场繁荣的特殊时期。改革把广播电视媒体推向社会前沿。在市场经济下,因利益的驱使,利害关系的渗透使节目的含金量攀升,社会效益被漠然淡化。也因风潮的驱动,追逐所谓“时尚”,时髦,屏幕的视觉感受有些花里胡哨、胡蹦乱跳;听觉上鼓噪着洋腔土调、港台味道,视听环境并不那么清新优雅。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样式新颖,并不代表节目播出的高质量。应付播出,制作跑粗,已多见不怪了,在这里“说长道短评点议论”,是对声屏的倾情守望。

播音也像其他艺术一样遭受着商品大潮的冲击。今天的播音不知是回归了自然,还是远离了艺术,反正总像是缺少了些什么:是格调的低下?是个性的模糊?还是艺术色彩缺失?播音艺术走到今天,真的有“术”无“艺“了吗?会真如人们所说,如今的播音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没有层次区别,没有了个性特点?广播听众会感到:“打开收音机找不到中央台”!“央视的新闻有的没地方台的新闻播得给力!”明显感觉,老一代播音艺术家的播音所带给受众的感动越来越少了。也许播音名家的作品不久将真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播音是艺术,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守护。

本书内容多是在专业的某些方向上的寻求与探索。“守护视听谈播音”,从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谈起,涉及播音主持的生理声音、心理状态以及播音的实践与探索、播音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等内容。“希冀声屏论节目”,涉及的是节目的研发、采编制作及节目质量。本章第二节的“新闻角度的选取”与杨彤波共同完成;“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与段泳共同完成;第三节的“热线节目如何才能不‘冷凉’”与刘莉共同完成。“说长道短评播出”,是从节目设计、节目特色以及新闻时效、言论导向等角度对杭州广电集团的某些节目、栏目作的评点,同时介绍了几档境外节目。“岁月拾遗补记忆”,是几件发表、参评、获奖的作品。且作记忆留存。2013年初于杭州

第一章 守护视听谈播音

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自食其力,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只有那些对艺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它欢喜,为它忧的人,才可能走通艺术之路。无艺术精神,绝作不成艺术!“守护视听谈播音”与你一起走近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去了解、认识他们的艺术创作——“播音”。

第一节 播音主持的素质与能力

音、主持不是个大众的职业,人们对播音、主持的认识有时也还局限在某一层面上。可能受众都觉得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播一定得漂亮;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都得像歌唱演员那样好听;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得伶牙俐齿……每年报名参加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考试的考生数以万计。考生数量之庞大,报考条件差异之悬殊,能反映许多问题。其中,不可否认的一个问题是:人们对播音、主持这个专业有误解、甚至误会……不管怎么说,播音主持是个有特殊性的艺术专业,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们需要了解,从业者、业内人士也有必要不断更新认识,因为发展给播音主持赋予了新的内涵。

谈播音、主持,还是从专业的角度去了解播音、主持吧。我们不妨从播音主持职业对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谈起。

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摄像机前的新闻播报、节目主持的工作过程,广义的涵盖与狭义的界定都叫播音。

播音作为语言传播艺术,对从业者总有基本条件和基础素质的要求。

对在特定的领域工作的人,要求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这是人们公认和熟知的。如,选拔培养体操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敏捷性和柔韧性。在心理上还要求具备操纵的准确度和四肢的协调性以及全身的平衡性。而一个人能否成为好的音乐工作者,首先取决于他对音高、音强、音色有无很好的听感和准确的分辨能力。同时还要看他是否有较强的曲调感和节奏感。专业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离不开特殊素质的考察,不然,会使专业队伍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选拔培养播音、主持人才也同样如此,在具备新闻工作者和语言工作者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应根据播音专业的特点对特殊素质进行考察,减少和避免因为基础素质差、基本技能低出现的淘汰现象,有利于播音队伍业务思想的稳定,有利于播音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为选拔、培养出色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奠定基础,提供生理和心理保证。

一、播音主持的基础素质

提到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一般都认为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三大方面。当然这样认为也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位播音员这些条件必须首先具备,也可以把这些说成是播音专业人员的最起码的从业“资格”或者叫做基础素质。

除此之外,在播音间、在话筒前,在把文字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这一特定的创作环境中,播音员还必须具备某些独特的素质与能力。(一)素质与能力

素质是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方面的特点,它具体的表现在人的内外感觉器官上和人的运动器官上。更主要的则表现在不同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思维活动的差异上。能力是指保证某种活动顺利进行而在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素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具备了某种特殊素质,也就使与之相对应的某种特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一般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某一专业、某一学科领域特定的活动所要求的独特能力。图1‐1 全国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研讨会期间,作者(左二)与方明老师合影

话筒前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1.播音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就播音工作的性质来说,它属于新闻工作的一部分,具有严谨的新闻性。就播音工作的特殊环境而言,话筒前的工作环境不同于任何舞台语言艺术。小小播音间容纳着千百万受众,播音员主持人是凭着一支话筒、一个镜头与受众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没有气氛烘托,得不到播出效果同步反馈,需要播音员随时进行自身调解,获得心理平衡,才能适应的特种工作环境。

2.播音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但这种创造性是在严格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这是播音工作又一显著特点。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比重相对增加,节目采编制作的环节减少,效率提高,新闻节目全面实行直播已成趋势。播音间、话筒前也已随之变成了只有遇到任何紧急情况都可以随时进入既紧张热烈又冷静松弛,既有强烈的播讲愿望又井然有序控制自如的工作状态的播音员,才能顺利完成(新闻节目直播、会议转播、现场报道等)任务的特殊工作环境。(二)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体现在直播中的个人的意志品质上

首先必须能够有效地清除心理障碍。播音间可以说是播音创作的“舞台”,但同其他表演舞台相比,这里没有表演对手的呼应和情感的交流;没有布景的衬托和音乐的烘托;更没有观众情绪的感染和效果的反馈。这种无现场效果的工作环境,使人难有准确的感受,难以把握分寸。容易产生抑制有余、兴奋不足,缺乏自信心等障碍性心理。此时,迅速、准确的心理平衡;坚定、果敢的意志品质,能使播音员冲破障碍,进入自如的创作之中。第二,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影响播音创作状态的因素很多,在客观上诸如:(播音间、录音设备)环境的变化;对播者(播音员)、合作者(编辑)的配合;节目类型、语言样式的更换等种种外界因素,都会微妙地刺激播音员的创作心理,并对播音创作产生影响。播音员、主持人应有很好的适应性,以自身的心理调解适应外界的万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如既往,轻松自如地进入创作状态。第三,有较好的自控力。播音虽然是一种语言运动现象,但播音状态却近似于运动场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播音员的情绪松弛而不松懈;心情舒展而不压抑。有能力把与稿件无关的各种杂念都控制在播音间之外。第四,思维要有持久性。播音语言的流动是创作型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思维活动依据稿件的内容展拓开来,支配着情感自始至终不间断地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思维的连续性与表达的整体性(抱团)是密切相关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思维有持久性,注意力才能不分散,大脑才能不“走神”。有了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打胜思维活动的“持久战”。(三)话筒前生理、心理状态

话筒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分析,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做好创作前的准备,准确地把握自己,将全部身心器官运动起来,充分激活,聚精会神,全身心地投入播音创作。正确分析话筒前的生理心理状态还有助于播音员认识自己的弱点,有意识地加以弥补;有利于播音员、主持人发挥心理和情感优势,有目的培养训练,向既定目标发展。总之,正确的分析话筒前的生理、心理活动,能使播音员、主持人逐步改善心理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播音创作过程,简单地说,可以认为是从接到稿件开始,到有声语言录到磁带上(直播节目是有声语言送进话筒)为止。其中包括狭义备稿、试播、录制(直播)等几个步骤。而播音创作的最后完成,是在话筒前、镜头前的最后一刻实现的。这最后一刻,指播音员、主持人从稿件文字上获得刺激感觉,经过大脑语言的中枢系统的加工处理,到发音器官产生效应,完成发音动作这一过程。播音语言是由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的谐调动作产生的。声源系统、动力系统和成音系统,一并参与了发声的全过程。虽然整个发声动作瞬间完成,似乎简单而容易,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进入工作状态之后,自身对发声运动过程的感觉不很明显。但是整个机体以及全部身心器官都协调、自如地参加了这一活动。所以说播音创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思维运动过程。

书面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从生理、心理角度可分解为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如图1‐2所示。图1‐2 播音语言形成的运行模式图

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技能,充分体现在播音语言形成的三个环节中。

第一个环节,是把视觉感受器官运动起来,从作为刺激物的稿件文字上获得知觉的过程,或简单的叫做感知过程。当然,每一个有视觉的人都有从文字中获得视知觉的能力,但是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文字感知能力有更高的标准。首先,播音员、主持人的视觉要有一定准确性。只有对来自稿件的刺激产生准确的视知觉,才能不发生因为看错而播错的问题,才能处理好“急”稿,准确无误地播出。有了准确的视觉,才能准确地理解感受,也才有准确的表达。其次,视觉要有较高的灵敏度。视觉的灵敏度高低取决于视觉“神经元”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能力的好坏。一般地说神经衰弱、年纪过大的人,由于视觉的灵敏度低,播读常有视觉困难。再次,有较快的书面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的转换反应速度。有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常说:“要播一,看二,照顾三。”就是说嘴上播着第一句,眼睛要看着第二句,并要适当照顾到第三句。视觉的感知速度要高于有声语言的流动速度,视觉的感知点与发音的表达点不能同时作用在一处,视觉的感知要有相应的提前量,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才有回旋的余地。应该说:视觉的准确度、灵敏度、感知速度,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一定标准,但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达到这个标准,如果达不到必然影响播音质量。

第二个环节是把视觉感受获得的神经冲动在感觉神经那里承接下来,然后由大脑语言中枢系统加工、整理,再形成控制信号以神经冲动传给动觉神经,由动觉去支配发音器官。这也可以叫语言中枢处理过程。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中枢处理,区别于语言学工作者对字、词、句的分析和研究;也不同于作者出于写作的需要对语句的选择和使用。播音员、主持人对语言信号的艺术性整理和组织的目的是最终将其形之于声,奉献给听众。并且语言的流动要同人们的语言接受习惯相吻合。熟悉人们的语言习惯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能够根据新闻媒体语言特有的规律,准确自如地将文字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整理,并以有声语言的形式送入受众耳朵,做到准确、清晰、响亮、圆润,情真意切。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掌握这一技能也是其探求的目标地。

这一环节在播音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来自同一稿件的信息所产生的刺激反应,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不同的播出效果。观察力强,勤于思考,注意生活积累的播音员、主持人,接受了刺激反应后,自觉地整理组织大量的储存资料,加工出高质量的信号语言,使发声器官产生有声语言的艺术佳品。我们常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其中就强调了生活积累的重要。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扬其长、避其短,有所突破和创新,将有希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个环节是发音器官根据动觉神经的语言指令,做出发声动作,完成语言表达的过程。

发声过程的顺利完成,取决于过硬的语言基本功。从新闻媒体语言的特点来说,播音语言是电台、电视台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新闻性的艺术语言。新闻性,区别于电影、曲艺、戏曲语言的文学性;艺术性,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是经提炼、加工过的语言。播音语言是训练有素的,不仅仅是规范的普通话。不经过职业训练,没有扎实的新闻语言基本功,只能是流利地朗读文章,而不可能是播送节目,新闻播音,既不是生活语言的唠、谈、说,也不是其他艺术语言形式的朗诵、播讲、演讲、演播。而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播送”。另外,播音语言虽然是通过技术加工处理的艺术语言。但听起来绝无加工雕琢的迹象,这正是特殊语言表达能力所在。(四)注意力的分配

心理学认为:在每一瞬间,人只能有一个主要的注意点。播音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注意点当然是稿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在稿件的内容上。而诸如,停顿连接的使用、重音的凸显、语气的处理、语言节奏的变化等技巧的运用自然是处于注意的边缘,人们对中心对象的注意是无意识的、下意识的。属于注意边缘位置上的语言技巧的运用是不允许在播音当中去分散播音员、主持人的注意力的,而只能在平时去苦钻苦练,使其达到自动化的、下意识的熟练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播音时自觉地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创作的中心上,少受不必要的枝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真正获得话筒前的最佳状态,聚精会神,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播音创作中去。

就播音主持特殊环境而言,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相应的特殊素质和能力,这里并非强调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有非凡的天赋。事实上,专业性强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对从业人员的特殊素质与能力有严格的要求。这里提及的素质、能力,播音、主持专业之外的人在某一单方面可能也会有很好的表现,但对播音员、主持人则要求多种素质与能力的综合统一,缺一不可。这里希望在专业队伍的建设中,在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时,改变一下以往先看长相,后考核文化程度的办法,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的测评考察内容;在播音岗位上的新生力量,有必要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全面提高业务水平。

二、播音主持的声音条件

无论是播音员的新闻播音还是主持人的节目主持的播音,为赢得受众,都应该有好的声音,没有好声音被认为是职业的缺憾!一句广告词说得好:“没声音,再好的效果出不来!”(一)声音的鉴别

怎样才是有声音?播音、主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声音才理想?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作播音员、主持人,也不是什么声音都可以播音。

广播电视是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所需要有的就是大众的声音、大众的形象。所谓大众的声音就是大众所能接受的声音。

一般来说,一个声音被人喜欢这不见得是好声音。一个声音被很多人接受,也可能是个好声音。而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应该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的声音,也许算不得是好声音,但却必须是难得的、人人接受的“职业的声音”。

声音可以有特色,但个性特点太独到、太张扬,可能得不到更广泛的认同。被广泛认同的、大众接受的、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声音才可能会形成特色声音。受众不愿接受的个性声音,将很少获得成熟发展的机会。

1.新闻播音需要朴实、真实的声音

播音员、主持人供职于新闻媒体,所以他(她)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播音,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并受其制约,要求新闻播报时必须用真实的声音,播音员的声音必须有很好的“实声”。或者叫音色“真实”。事实上,文体播音业务明确要求新闻播音的用声要以实声为主。

因声带闭合问题带来的声音的不实(实声效果不佳),用声习惯所致的虚声假气的问题,以及用声倾向于轻柔都难以驾驭新闻作品。

新闻节目(特别是联播新闻)播音所需声音更要庄重、严肃、真实、沉稳,因为新闻节目中的每一个立场、观点都不是新闻播报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所表达的都是国家的、或媒体所在的那一级政府的声音,新闻播音员是以自己的声音为政府代言 ,只有庄重、沉稳、严肃、真实的声音共性才更适于联播类新闻节目播音。

其他的如:人物新闻、叙事新闻、娱乐新闻、趣闻、轶闻等,播报方式可以清新明快或诙谐幽默,但播音员的音质、音色仍该是自然、真实的。

新闻播音员的声音是“新闻媒体的职业声音”,绝不是“影视演员的角色声音”。

2.主持人播音需要纯朴、朴素的声音

节目主持人是以个性形象出现的,声音上可以具有个性特点,特别是非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主持人的声音应该有鲜明的个性,但这一个性的鲜明以不降低音质标准、不存在音色缺陷为前提。

大众媒体生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主持人要贴近大众,与大众零距离。主持人的声音应该有朴实无华、淳朴朴素的真实感。主持人的声音也该如主持人的形象那样,不需要舞台演员或影视演员那样漂亮,但一定如邻家孩子那样,声音听着熟悉、样子看着顺眼。主持人的声音要让受众感到无距离,让受众体会到生活的真实。

3.男、女主持人应各有什么样的声音

主持人男声、女声的搭配合作,出自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有方便播出内容转换、互动沟通、协作配合等因素,也有丰富声音样式、增加表现色彩等作用。一般希望男声多一些阳刚之美,女声多一点阴柔之妙。没有角色之分,却有男女之别。男声:清晰、厚重不浑浊,女声:响亮、清新不单薄。力戒男声女气、柔声细气和女声的轻、飘、尖利。

4.播音主持需要准确、清晰和响亮、圆润的声音

播音主持的职业声音标准近乎于苛刻。横挑鼻子竖挑眼,挑剔不出毛病的才是近乎完美、近乎理想的声音。这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

准确、清晰是声音的基本标准。

准确、清晰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声音要求的最低标准。准确有语音的准确规范,有声音表情的准确无误。清晰有字、词、句的表述的清晰,也有表意的清晰。

响亮、圆润是声音的审美标准。

响亮、圆润是声音标准的较高要求。声音不响、不亮叫没声音,没声音就没效果。响而亮的声音,多层次、多变化的声音,是可以练就出节律色彩鲜明的好声音的,是可以满足丰富多彩的表达效果的需要的。

圆润是对声音的音质、音色的要求。有较好的基准音,又有共鸣而产生的丰富的悦音,还有相应的对声音的控制意识和能力,才可能获得理想的职业声音。

也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副面孔”一样,也没有两个人的声音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声啼哭伴你来到这世界,最后一声嘱托随生命而终结。声音伴随一生,该如珍惜生命般地重视声音,让生命辉煌,让声音灿烂!

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声音可以开发,嗓音需要保护,用声要讲求科学。(二)声音的使用

声带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它也受全身健康状况的影响。身体状态好,发音器官、声带状况就好,而身体劳累,声带也疲惫。身体状况欠佳时,要审慎用声。比如,有人晚上加班工作,睡眠不足、身体状况不好,第二天就要适当控制用声的强度,把握用声的时间。尤其不能突然大声呼喊,让声带猝不及防受气流冲击。临近用声前,要让大脑休息,以便有个灵活的思维,全身休息,使声带有个最佳工作状态。开始用声也不要马上就高声大嗓,竭力呼喊,让声带有个适应的“过渡期”,逐渐进入最佳用声状态。

1.常见的不合理用声问题的一般表现(1)有些人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一切正常,但只要面对话筒、面对观众声音立刻就变。声音变得假声、假气,高而平,阻涩并压抑,给人的感觉是挤捏着嗓子发出来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种错误心理:一是追求大音量。其实电声技术完全可以解决音量调解的问题。二是营造庄重、严肃、热烈的氛围。好氛围只靠声音没有情感是营造不出来的。(2)有些人口语表达的状态不是说也不是讲,而是在喊。喉部过分紧张,发音器官用力过大。即便是使用扩声设备,也这样喊着讲话,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使用声音声带易疲劳,不持久。(3)讲话声音忽高忽低,“抑”与“扬”的处理不当。高声时增加了嗓子的负担。发音器官长时间超重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容易伤损。(4)说话不张嘴,声音在口腔里没得到放大与美化,音量小,加重发声器官的负担。(5)发音器官过于紧张,不灵活,不放松,声音干瘪、憋闷、阻涩,不响亮。口腔开度较小,声音放不出,发声的效率低,用劲不小,声音不大。声带却受力大,久而久之,声带受损。(6)有不科学合理的方言发音习惯,有不正确的口腔发声状态,易造成声带疲劳,声音不够持久。用声时间稍长,嗓子嘶哑,声音暗淡、无光泽,越说声越小,发音能力明显下降。

2.怎样合理使用声音

所谓合理用声,做起来还算简便可行,只是必须坚持训练,以便养成良好的用声习惯。图1‐3 播音专业教学展演活动。左起:作者、王丽香、施玲、崔涌(1)首先树立一种正确的用声观念,嗓子不怕用。好的声音是用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声音越用越响亮,越用越持久耐用,越用越得心应手。但必须在用声前把发声器官充分激活,在它们处于最积极、最灵动的状态下,再使用它们。比如说,午睡刚醒,此时,你人是醒了,但发音器官可能“醒”的慢些,还处于抑制状态,或未完全醒来。这就要考虑有必要活动一下发音器官,作一作口部操,让发音器官尽快“觉醒”起来,以便进入工作状态。声带在不“觉醒”或过分疲劳的时候,都很容易受到损伤的,不“觉醒”而突然被使用,如是攻其不备,疲劳状态的再使用,如同变本加厉。比如,声带疲劳的时候,它对来自大脑的指挥信号,反应迟钝,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发音动作,出现“走音”、“跑音”的情况。(2)改正错误的讲话习惯。讲话的时候,发音器官应是收、放自如的,此时的口腔各部位受力也是比较均匀的。要把声音的通道口——嘴巴打开,把声音放出来,不张嘴是不行的。只在嘴的某一部位使劲儿,出来的声音,不是憋出来的,就是挤出来的,没有立体感。如果你能找到,打开牙关、放松下巴、挺起软腭、表情如微笑般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讲话,口腔、鼻腔、咽腔、头腔、胸腔都将参与发声,会产生共鸣效果,音色得到改变,说话既省力,声音又持久。(3)使用科学的用气发声方式。谈到使用声音歌唱家们说,方法对了消耗的是气力,方法不对损伤的是器官。因为气是声音的动力之源。说话的时间长,正确的感觉应该是呼气肌和吸气肌劳累酸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感到嗓子疲劳、声带疼痛,那必是用气发声的方法不当。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歌唱演员,可以演唱一台独唱音乐会,结束后的感觉是,胸腹部的呼吸肌有疲惫、酸痛的感觉,而嗓子不应该明显的感到不适,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用声时不要吃的过饱,俗话说,“饿不睡觉,饱不用声”。吃的过饱,隔肌下沉受阻,因腹腔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沉隔肌、运气息,声带会得不到气息的有力支持。我们应知道气与声的这种关系,了解掌握一点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有关知识,给我们的用气发声一些科学指导。(4)充分利用普通话有声语言的优势。普通话音节响亮,音节的清晰度和词语的分辨度好,使用这样的语言,可以减少播音发声的力度。二是,普通话词语丰富,语法严谨,表述准确,在语言传播中很少产生异议。三是,普通话音节发声难度小,气流通畅,很少喉音色彩和阻塞音节成分,声带没过多负担。四是,汉语普通话是有声调语言,讲起话来抑扬顿挫,非常适于口语表达,普通话的这些优势如能灵活充分利用,口语表达效果将事半功倍。(三)合理使用声音

声音伴随人的一生,对使用声音进行沟通交流进行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更为重要。如果在一个人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经验有所积累、工作有所成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只因平时没注意嗓音的保护,落下喉疾,得了职业病,失去了声音,而不得不离开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终结了专业追求,那将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播音主持口语表达的用声和声乐歌唱的用声有所不同,在发声方法、发声部位、气息运用上都有区别。播音主持专业的口语表达状态很接近于生活,但要求语言表述准确、生动,一对众、声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所以,应该讲求用声的技巧和方法,这即能提高用声效率,又能科学合理地用声,使发音器官得到保护。

喉部是声源部位,人们习惯把它叫嗓子,从这里发出的声音叫嗓音,人的喉部都有相对而生的两片薄薄的声带,它很像是管乐器的簧片,受到气流的作用会震动发声。声带每人各异,而且一般是,男性较女性稍长、稍厚些,女性短些、薄些。所以,一般成年女声高频多些,成年男声低频丰富些,而变声期前的童声男女区别不大。声带很脆弱,也很娇嫩,不注意保护,很容易受到损伤。

身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健康水平不会完全一致,会存在差异和不平衡。都说扁桃腺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感冒发烧病毒波及这一防线——扁桃腺发炎,那么很容易城楼失火殃及池鱼,娇嫩的两片声带会不适、充血,发生连锁反应,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咳嗽、嗓子疼、声音嘶哑。此时是发声器官的非常时期,讲话用声,要十分的谨慎小心,因为声带在带病工作,处理得不好,会发生病变,落下长期声音嘶哑问题。

1.身体不适时的嗓音保护(1)适当控制减少咳嗽次数,降低了咳嗽产生的强气流对声带的冲击力度。嗓子痒,用力咳嗽容易伤声带。实在控制不住的咳嗽也要尽量不过于用力。这期间,尽量避免室内外温差大的冷热空气对气管的刺激,以减少咳嗽。(2)感冒咳嗽也要讲求咳嗽而不伤声带的方法。不妨这样试一试。方法是:咳嗽前不要把两片声带用力紧密闭合,使其产生气流被阻的强爆发力,毫无顾忌地用大力来咳嗽,这样声带易受损伤。而应该把喉部的气流通道稍稍打开,咳嗽时,不用太强的急促的爆发力,而用气流稍缓的冲力来咳嗽,这样可以使施加给声带的力量有所缓解和转移。(3)嗓子不适,除了尽量少说话、轻用声,必要时还要禁声。迫不得已,必须讲话最好借助扩声设备。此间不宜参加其他用声活动。如病情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持续时间长,有必要禁声和就医。(4)嗓子有轻微慢性炎症,每天坚持用淡盐水漱口,可以尽早消除炎症。饮淡茶,既可防咽炎又治咽炎。

当然,对付感冒咳嗽的最好办法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患未然。不感冒、不咳嗽,这是对嗓音的最好的保护。

2.日常生活中的保护

在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用声的时候,更应该十分注意对嗓音的保护。(1)有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尽可能不吸烟、少饮酒。声带对烟非常敏感,被烟呛后的第一反应是咳嗽,就是这个道理。饮酒的人气促、气粗、气短,这种状态下,气流直冲刮擦声带,很容易使其受损伤。特别是饮酒后,被酒精麻痹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对发音器官发出错误的、难以承受的发音指令,给声带造成伤害。忌食辛辣食物,以减少对声带的刺激,少吃油炸、甜、粘食品,易得咽炎。有人饮食无忌,烟酒过量,容易落下了烟酒嗓,声音嘶哑,说起话来吃力费劲。(2)养成用声时的好习惯。我们说话的时候,声带震动发声,声带震动也同时产生热量,(长时间使用声音,可以用手背放在喉咽部感觉出来,那里的温度比体温略高)发声部位温度高,很容易因为喝水——特别是太热的水,使喉部温度过高,这样声带表层的保护黏膜容易滑落,使声音失去光泽,变沙哑黯淡。此时,有人会不断润喉饮热水,而声音会越来越哑越暗,恶性循环。而冷水会使声带收缩、拘谨,使声源器官出现抑制状态。好的习惯应该是,用声前十五分钟,喝接近于体温的温水,用声后,最好让声带休息恢复一下,再喝水或进食。(3)注意低温环境下的用声。冷空气对声带的影响特别明显,一般认为,人体获得最佳运动状态的适宜温度在20~28℃之间,冬天如果在没有取暖措施的用声环境,声带遇到冷空气会处于拘谨、抑制状态,造成声音干涩、不圆润,易劈易破。遇这种环境,一是发声用力柔而缓一些,防止声带“劈”与“破”。二是尽量通过鼻腔舒缓吸气,争取使吸入的冷空气通过鼻腔、咽腔的时候,有个加温的过程,防止用嘴大口呼吸,让冷空气直接刺激声带。三是如果能穿高领套头绒衣,可以为咽喉部保温,也同时能起到保护嗓音的作用。

每个播音员、主持人都应像注重自己的外观形象那样,重视自己的声音形象,系统地接受专业的语音和发声训练,让自己的声音与形象共同美好。

三、播音主持的心理调节能力

播音、主持岗位对从业人员有某些专业素质要求,心理素质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是人的个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不良的心理素质制约着播音主持专业能力的提升,甚至影响到个人业务成就的取得。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与镜头前的工作中涉及较多的心理调节问题是记忆的强化、注意的把控和状态的获得。(一)记忆的强化

有人说,记忆就是知识,记忆就是财富。永久记忆实为可贵。而短时记忆、快速记忆对某些特定岗位的从业者而言也显得十分的重要。

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岗位来说,优良的记忆品质从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工作能力。尤其是快速记忆的能力,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准备稿件的能力与驾驭稿件的能力。新闻节目大都是时间紧、来稿急,这给节目播出、给播音员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度,能否胜任新闻的直播,是衡量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有很强的词语—逻辑记忆能力,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在有限的备稿时间里,精确无误,尽可能多的从稿件中获得和掌握语言信息,这将最有可能实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

如果电视晚会的主持人短时记忆能力强,他(她)应该可以丢掉手中的提示卡片。训练有素的短时记忆能力,完全能够使他(她)记住、甚至背下来,即便是临时改写或增添的主持词和串联词也没问题。

假若电视新闻播音员具有很好的短时记忆能力,那么,(新闻联播)中的“内容提要”部分,就可以播报得轻松些、自如些。播音员不必神情高度紧张,两眼死死盯住稿件,不敢有半分游离,以致无法抬头与观众进行目光与表情交流,让观众感觉到,“内容提要”与详细内容的结合部分,语气、神态、情绪线条有明显的衔接痕迹。当然,没有人苛刻地要求他们能“过目成诵”,永久性地记住所有播过的稿件内容。播音、主持工作每天都要播读大量稿件,新资料对旧资料的覆盖,新信息对旧信息的干扰,自然加快了播音员、主持人的遗忘速度,所以,播过的大部分稿件,已很少能有清晰的记忆。如果说,快速记忆是个本领,那么,迅速遗忘也应该是一种能力。人脑的储存空间不会是无限的,删除清理出可用空间,会有利于更迅速、有效的储存。到底是遗忘的迅速有利于快速记忆?还是快速记忆促使遗忘得更迅速?这是比较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课题。

播音员、主持人较强的词语—逻辑记忆能力,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特别是在直播节目的准备与播出中,会显露出某些优势。图1‐4 张颂老师在黑龙江讲学。后排中张颂老师。前排左二为敬一丹,后排左二为作者

1.有利于把握稿件,控制节目进程

把握某一事物必先熟知这一事物,完成对这一事物的认知过程。如若对其知之甚少,便无以把握。对稿件、节目的驾驭能力,对于在话筒前、摄像机前工作的人十分重要。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有较强的驾驭稿件的能力,才能按新闻节目的总体要求,对每篇稿件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进行播出。驾驭稿件需先对稿件有较多、较深、较准确的理解,理解促进记忆、增强记忆,对稿件的逻辑感受主要依靠清晰的词语—逻辑记忆。主持人不只是要求主持节目时在语言表达上不出差错,而且在播出环节上,也不能有任何闪失。没有清醒的头脑,不依靠明晰的记忆,做不到心中有数是不行的。主持人要能轻松自如地控制节目进程,必须清清楚楚、牢牢记住节目播出运行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并随时给予适当关注,保证节目播出的顺利运行。

2.有利于概括主题,提炼中心,理清头绪,抓住轮廓

对作品的准确表达,依赖于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只有抓住了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才有可能对作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提炼主题和中心是需要有概括能力的,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整体熟识,哪来的高度概括?而对作品的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需要比较灵敏的词语感受能力,需要对作品信息的快速获取能力,这都依赖于快速准确的短时词语—逻辑记忆能力。

我们强调“抓轮廓、抓感受”。如果抓得准,可以使表达更具整体性,更准确、更生动。一般来说,对作品了解得越全面,脉络记忆越清楚,轮廓也越清晰,感受也越深刻,表达也才越准确。播前的准备工作应该是紧张而有秩序的,是快速而高效的,谁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从稿件作品中尽可能多的获得准确信息,谁将赢得主动,收到最满意的播出效果。

3.有利于提高逻辑感受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同样需要严谨、严密,这主要通过正确地掌握逻辑关系、准确的逻辑表达来实现。善于表达的人,应该是感受力、特别是词语感受力丰富的人,他应该在书面语的口语化过程中,有较强的词语—逻辑记忆能力。

篇章、层次、段落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语句、词语间的内在联系,那是口语表达的依据,对这些关系的准确识记,以形成有意识的词语—逻辑记忆,是口语表达逻辑能力的基础。

4.有利于主持人在即兴表达中的语言快速组织

现场的即兴口语表达,是主持人的特殊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即兴应变口语,在诸多业务素质中,是专业标准要求高、较难掌握的语言能力。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没有任何诀窍可寻,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热爱生活,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向社会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对生活的感悟永久地储存在语言记忆的仓库中,以备随时调用。这样,当你拿起话筒,走向镜头时,当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时,准确的语言记忆,丰富的语言储备,会使你的即兴口语表达准确生动,深刻感人,异彩纷呈。(二)注意的把控

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摄像机前,要求心理活动指向鲜明,以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唤起有意注意,增强注意的强度。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播出安全。[1]“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一个人的注意品质是他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注意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注意的分配利用和有效的调控等方面。

1.注意的分配与有效利用

要求认真做事时常说,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甚至“全神贯注”。当然,把精力集中起来,专心地去做好某件事情,即:集中精力,专心做事,无可非议。但就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而言,不见得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只埋头在稿件的内容里。最起码在话筒、镜头前的播出活动中,有许多与播出内容相关的其他因素,需要总体协调、全面把握 ,并给予有效控制,而把“全神”都“贯注”在某一方面,甚至“全神”都“贯注”到播出内容上,不见得是最佳的选择,也不一定有最佳效果,有时还可能会影响安全播出。例如,在新闻节目的直播时,有播音员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稿件内容的播音中,忽略了对播出操纵台控制盘的监视,致使话筒开关没有打开,造成“空播”事故。科学的心理分析表明:“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个人会沉浸在他所注意的对象,而注意不到周围所发生的[2]事情。”

与节目播出相关诸多因素,都必须予以关照,这就涉及注意力的分配问题。一般是把主要精力、主要注意力用在播出内容上;其他程序性的因素,如,对机器设备的控制,栏目、内容的播出顺序安排等,给予适当照顾;特殊情况、复杂情况,给予适当关注,对有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也应有所准备,给予足够注意。

注意力的分配要有其合理性。合理性体现在一种适宜的比例关系上,即主要注意力的明确指向是中心任务。重要内容占据的注意力,有足够大的比重。而不必过多或特别地去注意那些能熟练操作、下意识即可完成的简单的活动。这绝不是说,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决不能对“其余”不管不顾。任何一个与播出相关的细小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安全播出,都不可掉以轻心,都不可忽视。

2.注意的把握与调控

对自我的了解、把握和有效调控,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注意力的控制要有灵活性。灵活性体现在注意力收放自如,凝疏得当。注意力展放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合理调配,比例适当。收聚时,突出重点,对象鲜明,洒脱自如,高效利用。图1‐5 作者在直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晚间新闻》节目“走神”、“分心”是直播中的大忌,但却是经常出现的困扰播音员、主持人的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走神”似乎不可避免。有时,刚刚发生的一件与播音员关系重大的事,却有可能和正在进行的节目播音工作毫无关系。在这种时候,由于利益关系的牵动,很容易让人“魂不守舍”,而“走神”。这必将对正在进行的节目播出产生干扰。对播音员来说,可贵的心理品质,是能够把走了的神(注意力)及时有效地收回来,使其不至于真的造成“分心”(注意力分散),影响正常的节目播出效果。这种对注意力自如的调节控制能力,即是所谓的,“提得起,放得下”,平心静气,遇事不慌,应对自如。是不可多得的良好播音心理特质。(三)状态的获得

话筒前、摄像机前应有积极而热烈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状态。实际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播音与主持的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状态,是一种内紧、外松的状态。所谓内紧,指的是思维的积极活跃,是一种适度的紧张和热烈,更是可贵的内在心态。外松是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的工作,是声音与形象留给受众的潇洒自如,这是可贵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外化,是最佳外部形态表现。

1.思维活跃反应积极

话筒前、摄像机前的工作状态,主要体现的是大脑的思维状态。最佳的状态应是思维的积极活跃,反应的灵动敏捷。良好状态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许多相关因素。(1)主观因素的调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播音员与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是新闻宣传工作。话筒前、摄像机前的播音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他们要对整个社会负责、对全体人民负责、对国家的利益负责,这就是中国的广播电视工作者与西方某些媒体从业者的本质区别,也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中国特色。这一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他们必须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播好任何一个内容,做好每一期节目。任何一位有事业心、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播音员、主持人,都会积极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热情,激活身心,获取并进入良好状态。(2)客观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状态与主观因素有关,也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不会是任何人,何时、何地,都能轻易获得好状态的。环境的改变,会带来某些心理的变化。比如,有人遇到新搭档,来到新的播出现场,或出现新情况,就会有些不适应或不能马上适应,人多场面大还可能产生胆怯心理。可也有人却不同,场面越大、情况愈新,越有新鲜感,越容易进入状态,他们适应能力强,熟悉情况快,才艺展示得恰到好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积极。(3)心理素质的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有时会反应到工作中,影响到工作状态。心理素质有鲜明的遗传特性,但后天的培养训练也很重要。由于播音主持工作场合多数是封闭式的,是只面对话筒、镜头,没有播出效果的同步反馈,必须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甚至有时没有对手、搭档的合作与配合,更得找准自己的位置,抓准具体感受。没有训练有素的心理调节能力,就会失去很多获取好状态的机会。(4)专业技能的训练。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熟练的技能训练,会为获取最佳状态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所以,工作经验多一些,技术水平胜一筹,获得良好状态的把握就大一些。正所谓,艺高人胆大。点滴的经验积累,一丝不苟的技术训练,都将为获得良好的话筒前、摄像机前的工作状态打下基础,提供保证。(5)体能状况的支持。获得强有力的体能的支持,好的心理状态会继续提升优良品级,会得到时间上的有效延续。临近工作前的一段时间,积蓄体能,充分休息,备足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体力透支,疲劳过度,都将影响身心状态。平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体能训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精力充沛,体力充足。遇有连续工作,体能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应急性的体能补充。一杯牛奶、咖啡或茶,甚至一块巧克力或水果糖,都能提气、提神,改善状况。

2.情绪饱满感受准确

词语感受能力,对于把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播音、主持创作活动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特殊职业技能。“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意思,因语言符号达于客观事[3]物从而接受其刺激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的准确与积极,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易获得的。“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经验都[4]对感受起着制约作用。”而且感情的饱满与丰富基于感受的积极与准确。

情感的表达基于丰富的感情。人是富有情感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是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易受感动的人。可以设想自己不被感动又如何去感动别人呢?当然,只有有了准确的感受,才会产生丰富的情感;为了正确的表达,必须蕴涵着饱满的情绪。这准确的感受、这饱满的情绪,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心理状态。神志清醒,思路清晰,感情丰厚,目的明确,播讲愿望强烈,这就是积极的播音艺术创作状态。

3.亦张亦弛张弛有度

适度紧张而不过分,适当放松而不懈怠,张弛合理有度才是良好的播音状态。要获得良好状态,一是缓解过分紧张的心理,二是调节情绪,消除懈怠。直播时,常出现过分紧张的问题。过分紧张,会瞬间缺氧,大脑一片空白,失去控制,思维混乱;分泌紊乱,唾液分泌停止,口干舌燥,却又冷汗淋漓。心理学家们对消除紧张心理,提出好多有效办法。诸如,深呼吸补充氧气法;注意力分散法;静心凝神法等等。不妨对症下药,定可奏效。

录播时,又会有懈怠的时候。消极懈怠,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时还会麻痹大意,酿成事故。松懈消极是最不应有的工作状态,是责任心缺乏、事业心丧失的表现。

在播音间,面对话筒、镜头,调整好状态是播音创作成功的保证。能把全部身心动员起来,运动起来,为获取最佳的心理状态,为完成每一次卓有成效播音创作而努力,是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不懈追求。

四、电视播音主持的外观视觉形象

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屏幕形象?这并不是新话题。早在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曾制定《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公约明确要求,“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是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还就播音员主持人的服饰、发型以及言谈举止提出严格要求:“树立健康向上的声屏形象,尊重大众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服饰、发型、化妆、声音、举止要与节目(栏目)定位相协调,大方得体,拒绝媚俗。言谈举止要得体,活泼而不轻浮,亲和而不失礼仪,感情真挚而不煽情挑逗。反对忸怩作态、矫揉造作,拒绝粗俗。自觉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播音员主持人的公众形象。自觉约束日常行为,自尊自爱,洁身自好”。

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还提出,对“违犯自律公约,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予以通报,情节严重者,协会将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播音主持岗位资格”。那么,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屏幕形象?广播电视媒体主管部门有要求,有标准;专家也有过分析,论述;并且受众也有议论,有评说。这似乎已经很清晰、很明确了。

这里所说的电视播音主持的屏幕形象是一个完全、完整的概念。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既包括生理的外在体征(语言、外貌、表情、手势、体态、服饰、化妆等),也包含心理的内在个性特征(性格、气质、风度、修养等),电视主持人的形象是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的统一与融合。

严格地说,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不能只从屏幕视觉的角度来谈,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有着较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抛开形成播音主持整体形象的那些政治的、思想的、心理的内在因素,放下电视播音主持形象如何塑造的问题不谈,来专门谈谈电视播音主持在屏幕画面上简单的视觉形象。(一)屏幕视觉形象的五官生理因素

电视主要以视觉元素(画面、运动图像、色彩……)的传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而听觉元素在传播中则只是一种伴随,通常把电视中的声音叫做伴音。电视节目的画面中,播音主持所使用的语言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体现的仅仅是服务于画面的“解说”或配音的功能。由此可见,出现在电视屏幕画面上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视觉图像是何等的重要,受众是何等的在意。

这样看来,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就一定得男声俊朗、女声漂亮?必须是俊男靓女吗?并非如此。在以往的播音员、主持人的选择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标准。在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招生的报考条件中,对考生形象标准的要求,清楚地写着“五官端正”。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对主持人的形象要求,更简单的表述为,“看上去顺眼”。

播音主持是一种职业。职业的特点要求他(她)首先是新闻工作者;然后是语言艺术工作者;再后是宣传工作者。有时,也是公众人物,甚至也有从事某些社会工作的职责。

应该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有标准、有要求,但没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

1.明确提出的标准和要求

什么是有标准、有要求?有怎样的标准和要求?“五官端正”就是要求;“看上去顺眼”,就是要求。所谓的“五官端正”,应该理解为,在生理上,五官没有明显的缺陷和残疾。而“看上去顺眼”,可以理解为,个体形象没有突出的生理个性,没有强烈阻挡人们视线流动、特殊吸引或分散视觉注意的显著生理特点或生理缺陷。

五官端正的另一个含义是面部轮廓清晰。而最终是为了获得清晰画面图像。我们知道,电视的播音主持在镜头前,是要化妆的,端正的五官好化妆。可以给化妆提供一个好的展现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去美化、去锦上添花、去做面部清晰轮廓加工、去做美的“创作”,而五官不端正,则化妆的难题首先是,掩盖缺陷、弥补不足……,而且,有些五官不端正的缺陷和不足是化妆所无法掩盖,甚至是无法完全弥补的。

2.不存在的标准和要求

那么,又什么是没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呢?

这里必须说明,人们想当然以为做播音、主持的男声就应该英俊潇洒;女声就该美丽漂亮。可从来就没有人提出过、也不存在这样的标准和要求。

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招生倒是有身高的要求。一般男生身高最低170cm,女生身高最低160cm。这个身高是一般男女青年的普通身高。某一标准若是常人、普通人都具备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也就等于没有标准的标准了,这个要求也就是没有要求的要求了。实际上中央电视台也有不足170cm的知名男主持,也有身高不到160cm的女主播。另外,对播音员、主持人身高的要求,也是出于在男、女对播时,画面上易于男、女声身高搭配组合的一种考虑。

对播音员、主持人外观形象没有特殊的标准和要求,是说,这个专业没有像其他艺术专业那样,有专业的特殊标准和要求。如,模特有特殊的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等标准;其他如,舞蹈、体操、表演等都会有专业特殊的标准。

话说回来,“五官端正”、“看上去顺眼”的标准,虽然不是特殊标准,不是具体标准。但从播音主持的业务角度分析,这也是个很专业的标准。因为“五官端正”、“看上去顺眼”,是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不能有太突出的个性特点。试想一个人的形象没有个性特点,那实际上是存在着最大的特点,即被所有人接纳的形象特点。这就是,没有特点的特点!(二)屏幕视觉形象的多种制约因素

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屏幕形象,是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的,最大的制约来自于他们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

1.播音员的形象受工作性质制约

特别是新闻播音员,工作的岗位给予的定性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播音员工作的第一属性是它的新闻性。

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概念问题。一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概念是混淆的。甚至某些知名的业内人士也不甚清楚。

什么是播音员?播音员就是在新闻节目(不包括新闻评论、新闻谈话节目)中,代表国家、政府庄重、严肃宣读政令;坦诚、真实播报消息,客观、公正传递信息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全称叫新闻播音员更准确些。

什么是主持人?主持人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形象出现在节目里,驾驭节目进程,可以个人身份与受众进行内容互动、思想交流的人。称之为节目主持人更好理解些。

新闻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的严格区别就在于:播音员在新闻节目里,所播出的任何一句话都不是自己的话,所表达的任何一个观点都不允许是个人观点。而恰恰是有些节目的节目主持人是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表露,有时甚至要求主持人能以真实的个人的思想情感与受众进行沟通与交流。播报新闻的新闻播音员,在新闻的内容里,不能存在(本我)你自己;而主持节目的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内容中,却可以有你(本我)自己。

那么,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是两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是两个不容混淆的存在差异的工作样态。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的早新闻、晚联播以及各整点播出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出声、出图像播出新闻的是新闻播音员。如,现在中央电视台19点的《新闻联播》中的十大员: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王宁、海霞、康辉、郭志坚、李梓萌、欧阳夏丹、郎永纯等。他(她)们是新闻主播,不可以轻易称之为节目主持人。而在主持人节目(包括新闻评论性节目)中,主持播出节目的是节目主持人。如,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朱军、董卿、鲁健、李咏、毕福剑等,他们是节目主持人,而不能称之为播音员。

新闻节目传递的是党和人民声音。新闻播音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百姓的代言人。他(她)们的外形应沉稳、端庄、大气,体现新闻节目的真实性与严谨性,给人以真实感、信任感。

广播电视节目无国界。在某种意义上讲,央视的新闻主播的外在形象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地方台的新闻主播代表的是地方政府的形象。所以,央视的新闻主播的新闻播音业务水准应该是国内的最高水准。达不到国家级水准,国人有权予以评说。央视的新闻主播的外在形象,应该有民族形象的共性特征,并被绝大多数受众接受,视觉效果不佳,观众有理由发表议论。眉、眼、鼻、耳、口五官在语言表达中,应协调动作,有机配合。即便是播音中简单的口形动程过大,也会引来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评议。

因有岗位性质、工作职责的制约,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外形应该是朴素、朴实,真诚、厚重的。另外,按新闻节目“三贴近”的原则,新闻播音员形象的沉稳敦厚,朴实无华会使受众产生真实可信、没有距离的感觉。外观形象漂亮、洋气,反倒让人产生距离。

新闻播音员的语言规范,形象朴实是鲜明的特点之一。

同样是语言艺术工作者,甚至是艺术大师,不见得可以播新闻。据说,建国初期曾做过试验,并且验证了这一点。侯宝林大师就可能不适宜播报新闻,赵本山先生或许也不适宜,因为他们有一张典型的喜剧形象。凤凰卫视中文台著名主持人窦文涛曾讲,因为他的形象,香港观众认为,他播新闻不可信。

2.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受节目、栏目制约

随着电视传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受到受众的关注。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是电视节目及栏目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电视节目、栏目的定位决定着电视主持人的形象。

今天的电视,多个播出频道、多类节目样式、多种栏目内容。这些因素有助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形成自己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外在视觉形象。

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是以“我”的个性形象出现的,有时这一个性形象有利于主持人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个人才华、才艺的展示,有益于个性整体形象的形成,有益于主持人风格和节目风格的树立。电视主持人外在形象属于自己,更属于节目,体现的是节目制作群体的形象。良好的电视主持人形象会直接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以央视为例,成功的主持人都依托节目栏目,依据鲜明的个性形象特点,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主持之路。电影频道主持人的洋气;农业频道主持人的朴实、朴素;少儿频道主持人的亲切、活泼;《星光大道》百姓舞台毕福剑的脸充满亲和幽默;《东方之子》白岩松有一张理性思辨、深邃机智的面孔;《实话实说》崔永元则是一副睿智机敏、幽默诙谐的形象。

虽说主持人那张生动的脸帮助了他(她)们功成名就,也成就了他(她)们主持的节目。但节目的宗旨和播出目的也制约了节目主持人。“文如其人”,节目即人。离开了电视节目也就没有了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存在。所以,电视新闻媒体的性质、某一电视节目的目的、宗旨决定着主持人的整体形象,也制约着主持人的外观视觉形象。(三)电视播音主持外观视觉形象的基本要求

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外在形象的要求主要涉及的还是主持人的五官长相。五官形象的要求基于电视画面的质量。

1.五官形象轮廓清晰

人在用两只眼睛看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判断距离,产生层次,获取立体感。而电视画面是单镜头获取的,很难在屏幕上得到立体效果。所以,对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外观形象的要求是,五官轮廓清晰(可以通过化妆完成),画面头像立体感强。不能距离屏幕3米之内可以看清五官,5米之外就分不清眉目了。

2.外观形象支持表意准确、表态鲜明

播音员、主持人的外观形象,特别是积极参与表达的眉毛、眼睛、嘴,还有由五官组成的这张脸,应该是视觉轮廓清楚,积极活跃地参与表达的。只有轮廓清晰是不够的,轮廓清晰的这张脸还要用来发挥它表意、表情的作用。那么,对五官端正的这张脸的更高的标准要求是,口形动作、目光语、表情语,在播音主持的表意、表情中,要产生积极准确,态度鲜明的表达效果。

3.遵循造型基本原则

播音员主持人外观形象的不足,是可以通过化妆等造型手段加以改善、得到提升的。但是,造型只是某种掩盖弥补和调整改善的手段,对造型原则要有最基本、最简单的遵循。(1)面部化妆。业内习惯称为录像妆,化妆后能达到的效果是轮廓清楚。不可以浓妆艳抹。特别是新闻播音,应该是,有妆无痕迹。即便是主持人也忌讳舞台的晚会妆。(2)服饰造型。服饰也是一种语言,但它也是副语言。它起到的是语言表达的辅助作用。服饰力戒花里胡哨,喧宾夺主。面部上妆、服饰造型完成后的新闻播音画面效果,应是画面线条简单,头、颈、肩半身图像轮廓清晰,视觉的集中点在播音员的面部。画面力戒喧宾夺主,任何服装图案和饰品、饰物都不能分散、抢夺观众视线。

播音员、主持人的造型目的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正确地完成特殊身份的塑型;辅助他(她)们准确地表情达意、播音主持;支持他(她)们有效地进行节目播出,完成新闻播音或节目主持工作。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逐步发展,受众层次在不断提升,收视市场在逐渐成熟,播音员、主持人先天的外在形象的标准似乎越来越被受众所忽视。但是,受众总是希望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能够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交融,协调统一,期待广播电视媒体精心打造更多的外表俊朗靓丽、内在学识丰富的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金字品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注解】[1]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27页。[2]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3]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4] 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第二节 播音主持实践与思索

一、调整播音速度,适应时代节奏

对新闻播音业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包括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和节奏问题。关于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特别是口播新闻的速度问题,虽然有争议,但总的趋向还是赞同“根据时代节奏加以调整”这一观点的。(一)调整新闻播音速度的客观必然性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播音的速度要根据时代的节奏加以合理调整。”播音速度可以简单理解为语速,业内一般习惯指一分钟播读多少字。这里所说的时代节奏是什么呢?节奏的本意是指在音乐中循环往复交替出现的强弱、长短的音乐现象。汉语有声语言本身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汉语的语言流动所出现的抑扬顿挫、轻重缓疾互相交替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同样形成了语言节奏。语言节奏是反复出现的具有节律性的周期循环的声音现象。而生活节奏则是指当今科技进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效率的提高、社会生产周期的缩短,人们思想的解放、学习生活步伐加快等被改变了的生活方式。时代节奏就是这些社会生活的“辐射作用”,使人们形成的紧张、热烈、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心理上自然形成的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时间的紧迫感。以及对新生活急切渴望追求、对新时代的美好憧憬、热切向往。图1‐6 工作之余。左起:作者、林宽、江昊、吴刚、孟雷

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变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对于直接而又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文体的播音速度来说,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加以合理调整,使其符合时代节奏,反映这个崭新时代的面貌。(二)新闻节目的改革为新闻播音速度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1.“快讯”与播音速度

华东六省一市第二次新闻节目经验交流会曾提出:“我们所有新闻都应该是快速,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既然新闻按照时代的客观要求速采、速写、速编、速审、速播、速录、速发,尽可能缩短新闻事件的发生于新闻发布的时间差,增强新闻的时效性。那么新闻快讯的播音除了在各方面服从这一总体目标外,还要有一个与“快讯”节目这一形式相吻合、内容相协调的播音速度。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每日(周日除外)晚上九点增设了五分钟的晚间新闻节目,播发当天联播节目没来得及播出的新闻消息。播出的稿件既是快讯也是短讯,每次都发八条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结束的会议消息,有的是节目播出时正在进行、尚未结束的文艺演出或体育比赛的报道。对这一节目的播音节奏我们相应地作了合理调整,有意识地加快了速度,强化了时间观念,收到了较好的播出效果。

2.新闻信息量与播音速度

在新闻节目的改革中,人们对新闻信息量的增加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广播,对新闻信息的传递迅速的优势是独家之长,有些独到之处是电视和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听众迫切需要新闻,也特别希望广播新闻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时、迅速地传递信息量更多、内容更丰富的信息。增加新闻的信息量的形式,简单说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每条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二是增加播发新闻的总量。其中新闻条数的增加与播音速度的加快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正比例关系。可借助农业知识打个通俗的比方:适当加快播音速度与信息量的增加,如同“合理密植”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除此之外,新闻的特性(新鲜性、真实性、及时性)要求新闻播音必须免除消极懒散的“四平八稳”和不紧不慢的“中速行驶”的播音速度,播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热情;速度轻快、紧凑,富有时代感;语气坦诚,给人真实无妄、确凿可靠、可听、可信的感觉,有一种先闻为快的愉悦。(三)受众基本素质的提高是调整新闻播音速度的客观要求

调整“口播新闻”的播音速度,并不以编播人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个“快”与“慢”的简单的速度问题。它除了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效果等因素之外,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对听众的状况加以分析,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要求合理调试,寻求一个受众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的科学合理的播音速度。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受众群也在变,数量在增加,素质在提升。首先,新闻的受众在由群体化向个体化、由集体化向分散化转变;其次由于新闻的改革,节目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在增强,使得受众的构成成分、层次结构都有所变化;三是受众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这些是新闻改革、调整新闻播音速度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富有鲜明时代节奏感的重要依据。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所处的环境及个人的环境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应提升,不会因为播音速度在某种程度上的调整加快而影响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恰恰相反,由于受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越来越习惯新闻节目这种积极明快、富有时代节奏的播音速度。

新闻受众的构成成分复杂,分布面广,但很少有人是出于学习某种专业知识,出于某种业余爱好,进行专业理论探讨和艺术欣赏的目的来收听新闻节目。绝大多数受众是出于关心政治,经济形势,从中获得新闻信息的目的来收听新闻节目。特别是广播听众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甚至只想“了解大概,粗览大意”,并不想去研究新闻事件中某些细节。对播音则更乐于接受那种对新闻事件无过分渲染的客观的而又积极的播报表达方式。

目前,在新闻播音中消极懒散的“四平八稳”和不紧不慢的“中速行驶”的问题仍然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业务上也曾作了一些有益的摸索,这是以稿件为依据,是从处理每一个语句入手的。

1.稿件的理解和把握

播音是再创造(或称第二次创造)。之所以叫再创造,是因为这种创造是以稿件为依据的,受稿件的内容所制约的。同样,播音的速度和语言的节奏都不可脱离稿件的内容。速度,节奏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稿件的内容,所以理解稿件是调整播音速度的前提。图1‐7 中央电视台丁然(左五)、岳斌(左三)在黑龙江台。左二为作者

在稿件的通篇处理上,有利于提高播音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简约为这样几点:(1)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整篇文章播得“浑然一体”,紧紧抱团,避免“散”,“散”必然“慢”。(2)层次播得分明,听得清楚。分明、清楚,会有播得速度快,感觉不快的听觉效果。组织处理好句子,播出去“抱团”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可弱化“快”的感受。(3)调整好集中出现的词、词组、短句;整理好词组多,停顿多,间隔多的长句;使语言流动畅通,就没有阻塞、急促的感觉。

2.注意和利用汉语语言的语音优势

汉语语音的音节,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组,四音节词组、短语。这些词、词组、短语是按一定的音节规律构成语句、章节的,体现了汉语音节音韵整齐的美。形成有声语言音韵节律的还表现在汉语的音步上,一般是一个音节一个音步,两个音节一个音步,三个音节两个音步,四个音节两个或三个音步。

例如;“做有理想,有文化,有觉悟 ,有纪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一代新人”。

句子中三音节两音步和四音节两音步的词组处理时应该音步呼应,词与词组成双成对,符合汉语语音所特有的节奏规律,使行进速度自然明快,并有一种语意妥帖、节奏明朗的感觉。

3.表达技巧的运用对播音速度调整的支撑

新闻播音的速度就其对新闻稿件而言,实质上也是特殊的表达技巧。

语言技巧运用得灵活、恰当,会收到快而不乱,快中有稳,快慢相间,自然得体,虽快却无快的感觉的特殊效果。(1)停连的合理使用。“快”与“慢”两者相对而言,“慢”是指字音延长,停顿多而时间长,“快”是指字音短促,停顿少,连接多而时间短。

新闻稿件语言简洁,篇幅简短,因此要求播音语意明确,脉络清晰,停连处理要十分恰当,杜绝在播音中“三字一停,五字一拖”的“甩腔”,凭自己的经验习惯断句,用固定的模式任意“停连”的“保险腔”。特别是简讯、短消息、一句话新闻更要注意多连少停,合理使用停顿。

如:“由交通部,林业部和轻工业部联合组织的黑龙江水运木材考查小组试运的八万立方米木材,最近已有五万立方米从大兴安岭通过松花江、黑龙江运到佳木斯、哈尔滨。”

这是条一句话新闻,并编排在一组简讯中,更有必要加快速度,减少停顿,除了在句子当中仅有的一个逗点处作短促的顿歇用以分清主谓关系之外,在“八万立方米木材”之前定语部分中,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之间的层次关系,谓语部分中的“松花江、黑龙江”,“佳木斯、哈尔滨”之间的间隔号不可用停顿来处理,而应该播起来语意有隔,语流不断,才会收到语意连贯,层次分明的效果。若使用停顿来处理,会将句子停顿得支离破碎,有碍语意的集中,破坏了节奏,影响了速度。

增加连接,减少停顿,可以明显地提高播音速度。但是,也并不是脱离内容,不加区别的,盲目的用增加连接和减少停顿来追求速度,而是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服从稿件的内容。从表达需要出发,该停的停,该连的连。连的地方,声音相连,而语句内的语意有分切,叫做“连中有停”;语句内的语意得到了区分,语言的流动却没有停止这又是“停中有连”,语言流动的延续使速度得到了加快,语意的层次也得到了清楚的表达;停的地方,声音虽有停顿,句子完整,语意没有被拆散,“停而不断”;又因为语言的流动虽有间歇,但这间歇并不改变行进中的整个节奏,语意的表达在继续进行,又有“断而不停的感觉”。(2)重音的准确把握。“语句中的词或词语并不处于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地位”,播音时对句子中的词和词组的处理不能“一视同仁”,“均衡力量”,“匀速行驶”。而要有轻有重,有缓有疾。对于句子里更重要些的,需要强调的词和词组,也就是重音,在表达上要加以突出,速度上适当减缓。次要的、非重点的地方,则无需突出,速度上有必要适当加快。

例如:“由于全体干部工人的共同努力,这个厂上半年的生产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

我们经常遇到“百分之几”这类强调性重音,这无疑是需要表达时加重,速度上放慢使其鲜明突出,引起听众注意的。而本句中的“由于……同期”这些交代背景,作铺垫的部分就可以一带而过,用相对加快放轻来衬托重音,使中心更为突出。区分开轻重,语言的层次分明,有立体感,播起来才“有疾有缓”,“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快和慢也是相对的,“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是为了突出重点,在重点突出,明晰的前提下才可以提高速度,做到“慢中有快”,而“慢中有快”是指在语言的舒缓流动中有目的的对非重点的地方的加快。浅显的说:突出表达好重音,正是要在此基础上,在非重点词,词组上做文章,使这部分语言单位尽可能紧凑起来,加快播音速度。

实践证明:有张有弛,张驰相间,有疾有缓,缓疾交替,有快有慢,快慢有度的播音速度,会收到既无沉闷、拖沓又无急促、漂浮的效果。(3)句子尾音的正确处理。句子尾音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停连和速度。一般地说遇到需要停顿的句尾尾音,既不戛然而止,又要收音利落;遇到句子需要连接的尾音,可以有准备有意识地把尾音上扬,同下句句首的第一个字音平滑地衔接,减少句子间的语流跳跃,给人自然通畅的感觉。

如果尾音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尾音下滑,句尾的第二个字音相对过重、过高,形成所说的“耷拉膀子”。听起来句子的句首字字音高而重,句尾字字音低而轻,上下句语流起伏大,阻塞而不通畅,影响播音速度的正常发挥。(4)关联词语精巧运用。新闻稿件中的关联词语对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揭示地清晰准确,前后呼应。成对应关系出现的关联词语,尽可能作连接处理,缩短复句分句间的时间差,使相关联的句子意义关系更突出,对比更鲜明。

总之,口播新闻的速度实在是个较为复杂,不易操控的播音专业技术问题,它同整个新闻节目播出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互相制约,不止限于所提的几个方面,况且加快播音速度,提高播音质量是个不断探索的长效话题,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但是,我们总还是希望广大听众从我们调整后的播音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使人精神振奋的情绪,一种催人进取的时代节奏。

二、《新闻节目》直播的探索

新闻节目全面实行直播,不能说是创新事物。“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曾实行过,文革之中为求“安全”中断了。而今又提出新闻实行直播,意义何在?普遍认为直播与录播,虽各有利弊,但直播的优势凸现。图1‐8 作者与杜敏大姐直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全省联播》

当前,在各新闻媒体竞争激烈,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尽力简化新闻播出中间环节的时候,我们又自然地想到新闻直播问题,并对在完全具备了录音播出的新的条件下的新闻直播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论证;发挥广播电视迅速、及时的优势,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全面直播。(一)直播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直播的设想,产生于对新闻直播的优势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对直播的理论分析着手于直播方案的出台之前,并在有了多方面的充分的准备的基础上,开始了直播前的实验直播和试直播。

1.直播的必要性论证

改革之初,对直播和录播的意见分歧和争论,使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明晰。当时,曾对录音的目的进行过争论,而这一争论却从侧面间接地说明了新闻直播是必要的,录音是为了声音的长久保存,而我们的新闻节目,则是要迅速、及时、刻不容缓地传递信息,否则新闻的价值将会随时间流逝而削减。为了使广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我们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听众从现场报道或实况转播中,获得全价的信息和新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觉得,如果条件具备,新闻节目(除了重播需录音外)实行直播是必要的。

多年的录音播出,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了编发、备稿、录制、播出等一套固定的播出程序,而这每一环节,每道工序,运行中都占据了一定时间,如大多数省级台的18点《全省联播》节目,历来是提前截稿,十八点前的这段时间稿件在编辑和播音员手中传递,在录制间里打转转,很少也很难插进最新的新闻。并不是没有新闻,而是录制播出的方式带来了许多的限制,一些本该播出的当日新闻播发不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实行直播,截稿时间可以相对推迟,甚至有时截稿时间可以是新闻节目的结束语播出之前的直播中的任何时间,那么,这种遗憾、这种欠缺将最大可能得到挽回和弥补。

2.直播可行性的论证

新闻直播能否实行,某些先决条件是否成熟?第一位的问题,是播音员队伍的现状。对此,在直播前作了充分的估价和分析。在年龄结构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都有一支具备一定优势的年轻的播音队伍,业务能力基本能达到直播水平,整体素质可以适应直播,应该完全有理由相信,新闻播音队伍的专业技术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并可以从直播中继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技术装备上,电台电视台早有直播的长远设计,技术设备也具备直播的条件,技术人员有热情有积极性,技术力量可以为直播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证。如果说有了录音、录像技术设备以后所提出的新闻节目录制播出的要求,是为了维护新闻的严肃性的一种必要措施的话,那么,今天在庄重严肃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形成以后的新闻直播,则是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又一次跨越式前进。(二)直播促进了节目改革

新闻直播给新闻节目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直播后和直播前的新闻节目相对照有着很大程度的改进。

1.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

由于新闻直播可以尽最大可能插播抢发一些急稿,截稿时间灵活并相对延伸,而且这个时间正是外出采访的记者结束采访活动、抢发新闻一刻值千金的时候,以往录制播出来不及、上不去的大量的当日新闻能够及时播出。

2.信息量加大了

省级广播电视的《新闻联播》直接播出前的这段时间,正是一天当中,某些社会活动基本结束的时候。直播可以使编辑有更多的时间来接纳大量的当日信息,有更多的新闻供编辑汇总、筛选,过去《新闻联播》一次节目发稿十几篇,现在发稿量平均增加了一倍。经常是一次节目编发三十几篇稿件。

3.差错率下降、事故减少

新闻实施直播前,大家担心直播肯定会大量出错,差错率要加大,特别是播音员顾虑更多些。有这种担心是正常的,这正说明参与直播的人员有责任心,对直播足够重视。直播的实践证明,新闻直播的差错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一条是:直播集中了采、编、播及技术人员的注意力,都在想着这是直播。记者采写的是直播的稿件,字迹清晰,事实准确;摄像编辑编排的是直播节目,严肃认真,画面剪辑一次成型;播音员面对受众直接播出,精力集中,创作积极;技术人员更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大家思想上绷紧着直播这根弦,自然地也就减少了差错。“没有疏忽就少有漏洞”录制播出的那种依赖思想,松散的作风正是事故的隐患,而直播时候这些隐患消除了。“直播不出录播事故”。就是说在录制播出这一环节上的诸如录制时的机器设备方面的故障,节目传递、交接、发送所造成的失误,播出时的错播、迟播等技术、人为的事故都随着这些环节的取消而不复存在了,并且录制播出造成的这方面的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影响通常是难以补救和挽回的。直播中也会有口误和口失,但这可以及时纠正,并且能得到受众的谅解。

4.播音质量提高了

新闻直播的播音创作状态有时或许不如录播那样轻松自如、洒脱自然。但是,直播的那种新鲜感、现场感和创作激情在录制播出的磁带上是找不到的。播音员在直播室里的现场感要比在录播室里的现场感强得多;我们的播音员在意识到他是直接的而不是假设的,是对着受众直接播出而不是对着录音机、摄像机播音的时候,他会更容易更准确获得对象感。并且这些特有的直播感受的获得,对播音员来说,是可以通过录播与直播创作中的微小差异,在各自的心理体验上去获得、去完成的。(三)促进队伍素质提高,促进协作精神增强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直接播出,要求节目的最后环节没有修改、没有调整,一次成功。这对新闻节目的制作者来说,特别是对一直以来习惯于录制播出的采、编、播人员来说,无疑意味着是一种挑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尽管有一支业务素质相对较高的队伍,但是通过直播,再一次锻炼队伍,整体素质又有攀升。

1.直播锻炼了采、编人员

记者抢发新闻的同时,注重了对事实的核对,减少编发核对事实的中间环节,一次成稿,并确保新闻的准确真实。新闻直播要求记者多采当日新闻,这样记者就得对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发挥广播电视记者应有的特长。编辑人员则必须十分注意节目整体的框架结构,熟练于节目内容的灵活调整与更替,新闻直播使新闻稿件编辑更精细,节目编排更严谨。

2.直播促进播音业务的普遍提高

突出的体现在备稿能力大大增强。以往录制播出的备稿时间可能比直播的备稿时间长些,录播的稿子可能有更多时间比直播的稿多看、多琢磨两遍。但对稿件的熟悉、理解和驾驭程度,录播远不及于直播。录制播出时,播录当中才发现的需要停机询问的问题,直播备稿中都会因注意力集中、备稿认真而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解决。直播备稿的认真程度,录制播出时也一直在强调,而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直播备稿之后,稿件内容信息在播音员大脑中的存留量之大,是录制播出时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播音员对整个节目的了解和把握,进直播室显得比进录音间心中更有数、更托底。因为此时对节目所承担的责任他比任何人(甚至比编审、编辑)都要重大。总之,直播培养了采、编、播队伍,使每个参与新闻直播的人都成了最富有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人。

3.直播带来了协作精神的增强

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他自身集中地体现着一种配合与协作,可以说没有协作就不会有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直播以后,相关环节的协作更多、更紧密,直播环节衔接更严谨,运作更有条理。大家配合融洽密切。形成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为保证新闻的安全直播共同努力,积极协作的好风气。(四)直播后的思考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已经完成了最初的探索与实践,走向今天的发展与成熟。回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由录制播出到今天实现全面直播的过程,清晰的感到这是个改革的过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潜心探索的过程。也是获得成功有所收获的过程。

首先,新闻播音队伍的业务提高是第一位的。新闻播音队伍业务水准,直接关乎新闻直播的质量。而新闻直播又直接锻炼播音队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次,适应直播这一新的工作秩序而建立的新的机制,会使直播更加有条不紊,走入正常的管理渠道,从容不迫切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另外,直播的实践,改变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节目制作播出的传统认识,明确了新闻节目改革的方向,坚定了走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的广播电视节目改革之路。

正如: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对新闻节目改革的探索,不会停息,每天都会有新的课题。

三、综艺节目多样化主持风格的形成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播出节目中,抢占着黄金时段,占有相当多的节目比重。

综艺节目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与节目的发展同步形成的综艺节目特有的多样化的主持艺术风格。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取其精华,借助广播电视艺术之手段,植根于广大受众的沃土之中,不断成熟丰满,以特有的艺术芬芳,奉献广播电视综艺园地绚烂多姿的精神产品,展示精湛的语言艺术奇葩。

节目主持风格应该是节目表现出来的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它需要有个形成的基础、有个发展的阶段和成就的过程。(一)多样的形式

谈综艺节目主持的多样风格是与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庄重严肃、真实大气的主持,又与少儿、老年、农业、军事、教育、戏曲、音乐等专题节目的专业对象性主持相对比较而言。

综艺节目是综合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综合,在博采众家艺术之长为我所用,丰富了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主持艺术的创作道路,成就了多样化的主持风格。

1.鼓动感召型与晓理动情型

综艺节目常采用观众参与、现场直播的形式,特别是综艺(主题)晚会、娱乐游艺类节目,播出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观众现场情绪、现场音响画面效果。主持人必须有驾驭控制现场直播的能力,对观众而言,主持人要有“人缘”、“台缘”,要有号召力,能抓住观众的兴奋点,牵着现场观众情绪,遵循节目策划的总体方案,跟着导演设计好的起伏错落的情绪主线走。在这样的综艺节目现场,观众的情绪才可能有高潮的迭起,才可能有深沉的回荡。《幸运52》那“幸运挑战第一关——ye!”的重重一拳,如一发极具冲击力的重型炮弹,轰击着你、鼓动着你,又如一股激昂热烈的劲风扑面而来,呼唤着你、感召着你,使你跃跃欲试,不得不做出反映。李咏那张生动的脸也很能唤起观众的参与欲望。

生活中真正让人感动的事情并不多,某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忸怩作态、假模假式、虚情假意,令人尴尬的时候真的不算多,但只要有就不算少。而中央电视台几期“凸现情感”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确实让人真正感动过。抗洪胜利后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人们从重放的画面上,看到急流中的武警战士,冒着危险从树上救下了孤儿小姜珊,而此时,平易端庄的倪萍拉着满脸童真、满脸幸福的姜珊,几句热情生动的话语、晓理动情、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深沉典雅型与青春活力型

场面庄严、主题厚重的综艺晚会,男主持如果深沉大气、女主持如能温婉典雅,可能会与晚会的气氛更贴切、更稳合,并有利于晚会主题的展示和表达。

此时的赵忠祥,展现的是一种如诗如歌的老健,挥洒自如的语言,深沉大气的风范。

周涛的清新温婉,孙晓梅的幽洁典雅,各具特色、各展风采。亚宁、曹颖、王小丫的清纯活泼、新潮活力,为综艺舞台增添了青春光彩。

3.幽默诙谐型与潇洒飘逸型《梦想剧场》中幽默诙谐的毕福剑、《正大综艺》中潇洒飘逸的程前,他们常以特有的诙谐和潇洒给本已精彩的节目增添精彩。图1‐9 会议间歇。左起:作者、国超、敬一丹

曾有陈铎的清逸如松谷鹤鸣、杨澜的明净如长空流云,也有王刚碧水潭渊般的深邃、汪文华抚瑟摇琴般的古雅,有朱军的洒脱、也有张政的雄浑,而且中央台有中央台的大家风范,地方台也有地方台的乡土韵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有其端庄俊秀的偏偏风度,广播综艺节目主持也有其悦耳动听、声情感人的语言魅力。“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人群中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两副面孔”,既然综艺节目主持风格是多样化、色彩纷呈的,那么,几个类型或几种式样,又怎能将综艺节目姿态万千的主持风格包罗囊括?但愿这一片绿叶几点花红,也能衬托那浓郁盎然的春光春意,掩映那百花齐放的万紫千红。(二)多样的成因

综艺节目多种主持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它多样的形成因素。这其中群体因素和个体因素,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1.群体因素(1)综艺节目的主持风格应该多样化,因为受众对综艺节目有多种诉求。当人们的生活水准逐渐提升,需要休闲娱乐、欣赏追求艺术享受的时候,媒体当仁不让应该给予满足,于是就有了适应受众多种需求的、多种式样的综艺节目的诞生,随之,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多样的主持风格。人们在得到了需求的满足和艺术的享受以后,也欣然接受了多样的节目主持风格。有人怀念综艺晚会的感动;有人珍惜那现场的参与;有人痴迷那滑稽的小品;有人欣赏那有板有眼的京剧演唱。同样对主持风格,有人喜欢山间溪流的委婉;有人爱慕波涛瀚海的雄浑;有人倾心于那百合般的俊秀端庄;有人衷情于水仙般的清雅飘逸。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的主持风格都是听众和观众的最爱。(2)主持风格的多样化,是丰富节目、繁荣发展节目主持艺术的客观要求。只有提倡和鼓励创造多种主持风格,使多种主持风格在竞争中求发展,才能促进主持艺术的进一步繁荣。这是艺术创作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一样脸谱,一种姿态,一类声音,一个腔调,必然走向凝固的模式化,又怎能培育出具有独创性的主持艺术之花,也不会有百花齐放的广播电视艺术春天。(3)主持风格的多样化,是民族艺术发展的期待与渴求。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艺术,如溶百川之大海、纳秀木之森林。它呼唤着年轻的广播电视艺术园地中,多种风格的主持艺术的成熟,让这新兴的艺术种类,进一步繁荣民族艺术的百花园。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着上不同款式的艺术唐装,使《晚会》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多种门类的民族艺术形式,大都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现代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利用广播电视先进的视听艺术手段,加以发扬光大。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与主持艺术的融汇与交流,也催动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多样化的形成。

2.个体因素

综艺节目的主持风格应该多样化。节目主持人社会经历、家庭影响、学识教养、个性气质、职业环境、艺术修养的不同,必然表现在特色鲜明、互不雷同的节目主持风格上,即便是同从一师,同出一门,但主持风格也将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即所谓“风格即人”。

主持风格应该是多样化。同一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的综艺节目时,风格会大相径庭。场面宏大、主题厚重的《国庆晚会》和轻松明快的《综艺大观》,即便是同一人来主持,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主持风格,因为艺术风格应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应服务于节目的大主题。

主持风格必然多样化。这也是因为节目主持人对社会认识和观察、对生活体验和感受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各有差异。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主持艺术风格形成的根基。积极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主持,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深邃老健的风格中蕴涵着生活的沧桑和阅历的丰厚;而端庄严谨的主持风范,也是一种严肃地对待生活,大度书写人生的具体体现;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深切的体验、独特的思考,是个性化主持风格形成的前提条件。(三)多样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借鉴和吸取了外来的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形式,并在较短时间形成了综艺节目整体主持风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成功的路标,是前进的指向。

1.借鉴与吸取

应该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较早的广播主持人节目,就以显露出综艺节目形式的雏形。到七八十年代,他们以主持人形式制作的各类节目,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中国的主持人节目,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萌芽。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引进,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在学习、借鉴与吸取外来的节目形式和制作方法、表现技巧和主持风格的基础上,较好的处理了“洋为中用”的关系。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上而下,由南而北,全面铺开了主持人形式的综艺节目,并且,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削民族之足,适它方之履”。而是抓准和借鉴了外来节目编排制作的灵活性和主持的贴近性特点,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探索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受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这一形式和风格有着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也因此而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任何艺术形式,它的地方性、民族性越鲜明、越强烈,就越被人们所接受,也就越能立于民族与世界优秀艺术之林。正所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善于学习,合理的借鉴,在综艺节目主持艺术道路上,没走弯路,站稳了脚跟;爱我中华,眷恋这方水土,在主持艺术风格上,我们羽翼渐丰。

2.继承与发展

在借鉴和吸取的同时,也还有一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源,艺术博大精深,特别是语言艺术,门类繁多,形式丰富。京剧、话剧、影视剧、评书、大鼓、相声、小品、播音等语言艺术之间,相通、相融,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它们是主持艺术新枝生发的肥沃土壤。又有播音学作为基础理论,这使主持艺术起点高、发展快。

综艺节目主持,继承了相关、相邻的艺术的传统、技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节目主持中,有时简洁明快,严谨端庄,但又不是简单的“报幕式”;有时幽默诙谐,似乎带点儿相声语言的特点;有时潇洒飘逸,但又不是影视表演;有时是铿锵激昂,但又不是播音和朗诵。只有在民族艺术的宝库中吸纳丰富的营养,才能挺拔于民族艺术之林。只有从民族特点出发,传承民族文化,才能显示具有民族特色的主持艺术之风范。

艺术无止境。艺术创造不会拘泥现状,停滞不前。改革的社会生活,有许多新的亮点,它不但会使综艺节目的内容,更鲜活、更鲜亮,也会让综艺节目的主持风格更丰满、更丰厚,反映新的生活风貌,体现新的文化思想,这新的期望和高的追求,必将催动全新的主持风格的萌生和发展。

3.个人风格与整体风格

节目的整体风格,是由众多的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汇聚而成的。个人风格的独创性与整体风格的民族性,二者并不矛盾,而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的统一。

整体主持风格的民族性,应该有多方面的体现,中央台有它广阔的地域性。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复杂因素多,需求差异大。地方台有它特殊的地方性。体现民族风情,讲求地方特点。国情、民情、中华情;伦理、风俗、老习惯,这些都该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体现在主持的整体风格中。每个综艺节目主持人,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并将个人风格融于节目整体主持风格之中,让主持艺术成为语言艺术交响乐中最华彩的乐章,动人视听,感人肺腑,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繁荣民族艺术园地。

第三节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一、播音主持发声训练

语言组织能力与声音的驾驭能力是有声语言表达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富于表现力、感染力的声音是新闻播音员与节目主持人从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所有语言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悔的追求。

播音发声训练课,就是在发声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一对一示范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正确有效地训练声音,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声音。操行训练课常受到训练实施方法与训练强度的把握、个性声音改善途径的选择等问题的困扰。对发声训练的简单理解大都是强化训练,致使训练与运用严重脱节。如此发声训练课的教学理念与《播音发声学》的基本理论明显错位。这里简要作以辨析。(一)固守“控制”就是强控制的理念,忽略了强、弱兼容

播音发声训练的内容大体分为,气息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几个部分。正确的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对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结构功能、发声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能清晰了解、自如的掌握,让训练有素的声音为语言表达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撑。

在教学实践中,倾向性的问题是对控制训练的错误理解,认为:“控制”就是强控制、“控制”就是一种力量的强化运用。实际上,认真解读播音发声控制训练的基本理论会体会到,对“控制”的理解应该有强弱两个方面,强控制是控制,弱控制也是控制。强弱兼有才是自如控制。图1‐10 全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工作委员会(筹备会)例会期间,作者(左一)孟刚(右一)与张颂、铁城老师合影

1.气息控制被单纯的理解为,憋气越长越好

问题体现在:训练中要求学生一口气能读得音节越多越好;绕口令训练中(例如:《打枣》),过分强调:“——一口气说完才算好”等等。

气息的强化训练不可少,但强控制只是一个方面,弱控制也需要训练,只有强弱控制能力兼备,训练才达打到真实效果。目的是语言表达应用中,气息能够给予声音以有力支持,并在非自然换气的情况下,灵活运用补气、抢气、偷气与就气技巧。

2.喉部控制被片面的曲解为喉部加力

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挤喉压喉问题;声音的“拙”、“艮”、“横”的问题。甚至是训练前没有此类情况,发声训练时出现上述问题,这反映的大多是偏误的教学理念支配下,训练方法不当使喉部过分紧张造成的,理念是错误的前因,问题是产生的后果。

喉部控制应该是喉部发声器官整体处在积极活跃状态下的喉头相对稳定于放松。

喉部控制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升声带与声带肌的韧性;同时能够对声韧带与声带肌灵活控制,使喉部整体保持积极自如状态。

3.共鸣控制被认为只是声音的扩大和美化

共鸣控制训练课后,有的学生平时讲话的状态突然变了,说话拿腔拿调,每个字都去找最佳的共鸣效果,追求声音最大限度地扩大和美化。图1‐11 浙江工业大学2002级播音班实践教学活动。(后排右一)为作者

如果是单纯的声音扩大和美化,利用电声技术可以获得很理想的效果。语言发声共鸣是在保证声音清晰的基础上的美化与扩大,清晰是共鸣的先决条件。声音的共鸣不能被曲解为共鸣越多越好。共鸣控制首先是对共鸣量的适度控制,不能不足,没有声音共鸣,也不能不及,没有扩大美化效果。共鸣过多过重声音浑浊。共鸣控制应该还有另一层理解:即高中低各个声区的适度共鸣的有效把握,以防止过多的头腔高音共鸣的声音锐利与过多胸腔低音共鸣的声音沉闷。

4.声音弹性被误解为声音对比因素的强烈反差

在语言表达的声音使用上,出现声音形式的高一声、低一声,一声大、一声小等单一的强烈的对比样式。似乎声音对立因素反差越大声音越富有弹性。殊不知,多种声音对比因素以交错、循环、往复的形式呈现;有效控制声音对立成分的浓度、强度;使声音的变化多色彩、多层次;让声音的可变性和伸缩性得到充分展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音弹性。

弹性不只是声音形式上的可变性,更重要还有气息的灵活运用及情感色彩的丰富变化。情、声、气、意的有机结合会使声音弹性更具多样性,让弹性声音在情感的表达上得到展现。

控制训练必须明晰的理念:强控制是控制,弱控制也是控制。强弱并用、自如操控才是控制训练该达到的效果和最终目的。(二)坚定训练课就只是“训练”的理念,忽略了练、用结合

学生张口发声都在训练的状态下,不在用声状态。找回用声状态,训练的收效又体现不到用声状态里。问题结症在于教学理念上把注意力完全倾注在训练元素上,忽视应用,练、用两脱节。

1.元素训练适时服务于例稿练习

教材提供的字、词、例句、绕口令、作品片段等训练元素,实用方便。元素训练获得的声音状态,得到的用声方法,要用于稿件的处理,服务于稿件的表达。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声音是练出来的,也是用出来的。须遵循声音的练、用结合,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而且声音越使用越响亮、越持久,发声效率越高,越得心应手。好的声音是科学地使用出来的,不是怕用保养出来的。

2.发声晨练支持实验室播录

晨练被重视,收效显著。为巩固晨练成果避免流于形式,有必要将晨练活动与语音实验室教学密切结合,把传统的广场晨练效果挪移到模拟播音间,体验电子声像的播出效果。适当拓展试验室训练时间、空间,用足用满语音教学设备,使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尽快尽早从练习状态进入广播电视节目实播实录状态。

3.作业练习为作品创作铺路奠基

小班化教学的训练作业定期回课是很有效的教学环节,这一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并受到普遍重视。问题是作业的评判标准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缺少播出标准的考量,缺乏综合评价的内容。作业的播录有流于形式、完成任务的倾向,没有真正进入作品创作状态。有必要采取示范教学的办法,辅导教师协助完成回课作业的播录,准确把握“两坚持”的创作状态,严格坚持播音的创造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播音创作之路。(三)坚持声音个性化培养理念,忽略了新闻媒体对声音大众化的需求

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发声训练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师生最关心的问题。

1.到底要练出个什么样的声音

回答是:新闻媒体需要什么声音,我们就培养训练什么声音。新闻媒体的播音主持需要什么样的声音?这由媒体的性质决定。广播电视是大众新闻媒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那么,真实、结实、质朴、大众化的声音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声音。不强求声乐演员声音的悦耳动听,不需要影视演员角色声音的个性鲜明。播音主持需要没有突出个性特点的声音,是横挑鼻子竖挑眼都没有毛病的声音。没有特点是最大的特点;是人人接受、人人都感受到没有距离的特点;是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受众的声音。以往的培养优美动听、个性鲜明、特色突出声音的教学理念应该做些调整与校正。

当然,真实、结实、朴实、质朴、大众化的声音恰恰是最难培养的新闻媒体的职业化的声音,绝不是随随便便的左邻右舍大叔、大妈的声音。

尽管今天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有各色不规范的语音、生理缺陷的声音充斥声屏,但都只是个例个案,不应干扰播音主持对声音的专业化培养。

2.准确选择声音基础条件是培养职业化声音的前提

声音条件是生理素质,生来具有。但播音主持职业化声音是训练有素的,还需在好声音条件下进行后天训练雕琢。专业生源的声音条件的发现与挑选很重要,应改变以往过多注重外观形象忽视声音条件的倾向,重视考生基础声音的筛选。有了好的基础声音条件就为高成功率培养播音主持职业化声音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目前,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不同层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另有一些院校挂靠在其他专业下设置了播音与主持方向。许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确切鲜明;专业教育特色突出,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进行着大胆探索尝试与改革创新,并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应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已经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近几年已经陆续有相当数量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但根据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显示,播音主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比率较低,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不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也显露了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图1‐12 张颂(左一)老师、付程(右一)老师为作者(中)颁发全国播音专业教师高级讲习班证书(一)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明

1.来自学校的问题

2000年前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走俏升温,两三年的时间就有百所院校新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分析认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何以骤然热办?圈内人士道出了缘由:纵观现有的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科班出身的较少,大多只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极大地制约了节目质量的提高。不少院校基于对这种现状的了解,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

人才的培养要考虑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培养的是人才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无可厚非。问题是人才培养是“长线生产”,需要较长周期,并且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商品按市场调节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今天的“短缺”的商品就可能预示明天的“过剩”,商品过剩有的可以降价、转销、甚至遗弃销毁。人才不能销毁,只能“降价”或“转销”。某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进,使得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要出现严重的失衡,不能专业对口就业,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力、财力的浪费。又为已经艰难的就业问题增加难度系数。

有以素质教育的口号掩盖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素质教育应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化某一专业教育。播音主持专业恰恰是专业性较强、就业出口较小的专业。

全国有许多省、市、自治区每年都各有几百名、甚至上千名播音主持本、专科毕业生,全国有多少毕业生?他们在广播电视媒体又有多少就业的岗位和机会?

问题在学校,原因:利益驱使。分析认为,在市场化日益严重的高校,学生是学校效益的保障。何况作为艺术类被录取的学生,学费远远高于普通本科生,所以,播音与主持专业提速热办,就在情理之中了。

2.来自社会与考生的问题。

多所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圆了一些年轻人的大学梦。由于艺术专业高考入学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也给一些文化课较差的考生提供了进入高校读书的机会。某些考生文化课成绩上了省控艺术线即可被民办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由此在社会上造成这样一种观念,“文化课较差的学生,可以报考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于是,缺乏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素质的相当数量的考生纷纷报考播音与主持专业。山东、四川等省十几万艺术考生,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占有相当比例。浩浩荡荡的播音主持考生中真正热爱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具备专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条件的有多少?

学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愁生源问题,考生文化成绩稍差、专业条件不足也可以圆大学梦。学校和考生双方满足,互利双赢。但是,学校圆了考生的大学梦,却不能圆大学生的播音主持的梦。(二)生源入口环节的问题

1.入学考试内容缺乏专业性

播音与主持专业入学考试内容由省或校各自拟定。不必苛求考试的内容、形式统一划定,统一标准。只是觉得考试内容应该在明确考察的目的的前提下,在专业范围内有所划定、有所遵循。应该即丰富、灵活,体现专业特点,又适宜考生展现专业才能。个别考试有独出心裁的形式和怪异的内容出现在考场上。不是从播音主持专业的角度考察专业素质、培养潜力,而有刁难考生之嫌,如:(1)朗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半文半白的杂文、语法不规范的非典范的现代白话文。(2)回答脑筋急转弯、智力测验题。(3)要求考生与考官作搭档,表演戏剧小品。(4)要求考生一分钟哭出眼泪。(5)考评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招生考试是高考环节。它应该有专业的权威性,应该有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度,还要有庄重严肃的法律效力。它不同于一般的各类比赛和评比活动,区别于媒体娱乐节目中的比赛评奖,这些活动可以请观众评委,请社会名流作评委。艺术专业招生考试考官应该首先经过主考资格认定。如,为美术考生的参考美术作品判分,只有画家、美术家、美术教师才有资格落笔;声乐考生的成绩,只有歌唱家、音乐家、专业音乐教育师判分才有准确性、权威性。而播音与主持招生考试的专业考评委人员混杂,随意而定。守不住“有声,上像,内涵深”的底线。这直接影响生源质量,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有必要尽快实施播音主持招生省级专业联考,组成由招生领导部门认定的权威专家组,规范考试,统一判分标准,确保专业招生的规范、平等、公正。为严肃招生纪律,保证专业考试成绩的准确、公平,专家评委的考评活动应接受由纪检、监察部门参加的考评领导小组的监督。(三)专业教学环节问题

1.培养目的的不确定性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和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使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多种需求的宽口径。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多层次,生产“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可以比较恰当地反映专业教育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首先是“一专”,至少精通一行,然后才是“多能”,“专”是本专业知识的精深,本专业技能的精湛。“能”是对某一专业知识、技能达到的通晓、通熟程度。没有“专”就没有“能”。事实上,社会各行各业缺少的是专门人才。在就业上专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比综合大学毕业生抢手,从某种角度是否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有计划地实施目标培养,有效地培养专门人才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某些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方案上似乎目标很明确。如,为广播电视媒体培养新闻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节目编辑、节目策划、节目制作人、制片人;为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专业课教师、中文教师、师范院校、中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公关、礼仪、文秘人员……

表面看似乎目标很明确,符合人才出口的“宽口径”的精神,其实是目的不清、目标不明。目标过大,全是目标实际是没有目标;目的太多,都是目的就是没有目的。

2.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播音主持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教育特点,开设了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比如,《视唱练耳》,《工程基础》等。有讲什么课的教师就设置什么课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在播音与主持专业开设院系之间的交换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常开设了《语言学概论》、《艺术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课程,唯独不设置专业性强的《播音学概论》课。来自方言区的生源语音问题原本突出,却削减了三分之二的语音课,或合并语音课和发声课,致使学生在校四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语音问题,一部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达不到普通话一级水平。

理论课与实训课比例、实训小课师生比例失调。专业主干课训练课时不足50%。实训小课的师生比1<30。

3.师资专业力量不强

由于专业设置增加得迅猛。给师资配备带来一定困难,于是有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走上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课讲台讲起了专业课。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有教材那门播音专业课都可以讲”。

专业教师示范教学能力差。播音与主持专业主干课程,基本以技能课为主,除了理论概要部分以外,其他训练元素都是以张口出声、形体示范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因此示范教学能力是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目前在授课中,有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料可供使用,也可以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但是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学的效果仍然是最好的。

艺术教育不可完全没有示范教学,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师必须重视示范教学,提高示范教学基本功。

4.专业教学设备、设施不完备

教学设施、设备缺乏是部分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有的院校直接用于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设备价值可以达到几百万、上千万。但也有的学校多种原因,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连最基本的小型实训教室都不能满足上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操行训练不足,直观教学效果差。

5.教学方法的不严谨

专业教师授课,脱离大纲、教材、授课计划。天文地理、海阔天空、上下五千年,谈古论今,离专业甚远。生搬硬套其他专业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气息训练,指定学生买小号、吹小号;备稿方法变成高中语文课中的课文分析;语言表达技巧训练讲成了新闻作品写作;电视播音主持上成了美容化妆课。

教学环节上的问题,并不都是不解的难题,问题被重视,总有解决的办法。(四)人才出口环节问题

1.考核方法不科学

由于把技能训练变成传授知识,造成一种误导。学生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当作中文课程来学习,学生按照文科课程的学习方法,把教材通读一遍,熟记硬背理论要点,跃跃欲试,等待答卷考试。结果卷面获得很高分数,专业理论卷面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却没有一点儿嘴上的功夫,没学到播音主持的真本事,根本不能进行新闻播音,不能作节目主持人。逐步实行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考察方式应得到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以录音、录像、以完成播音主持作品的形式考核专业能力更为合理。

2.毕业环节中缺少对毕业作品的包装

在重视毕业实习、实践,以及论文的写作、答辩的同时,应该十分重视学生播音主持作品的制作,给毕业生一个很好的包装,让播音主持的毕业生带着完美的播音主持作品去参与广播电视媒体应聘竞争。图1‐13 全国播音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左起吉林石雨、山东朱山、作者

三、影视配音教学问题分析

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华纳公司《爵士歌王》的公映,宣告了无声电影时代的终结。八十多年后的今天,电影、电视屏幕视频色彩纷呈,音频音韵悠扬。如今的人们,随时可以饕餮影视艺术作品的盛宴大餐,满足视听需求,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一般地说,影视屏幕上,除了画面(视频)外,可以听到的声音(音频)被统称之为伴音(音响、音乐、有声语言等)。影视作品画面中,对画面内容的说明、解释的语言部分,习惯都叫做解说。作品中人物的非同期声语言大都是通过“配音”的形式来完成语言与图像合成等后期制作的。最后呈献给观众的是视听兼容、声像合一的影视作品。业内习惯于把人物有声语言与人物画面的合成制作过程叫做配音。

配音的广义概念应该是,给无声的画面配以声音。声音包括音响、音乐、语言等。狭义的概念是给影视画面(包括给新闻片、各类专题片、纪录片、故事片、美术及动漫片、幻灯及图片等)配上多种样式的语言。更窄一点的含义是为影视故事片中的画面角色配录上人物的有声语言。同时,也特指在录音间(棚)里的配音过程中的录音、录制合成工作。(一)影视配音的语言样态

当今的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尽管有一部分使用了同期声,但是音频指标质量和听觉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声音获取的技术难度很大,所以,大多电影作品的语言仍是使用配音的方式,来完成最后的画面与语言的制作合成。

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除了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头像)进行播音、主持的画面以外,其余的节目画面中的有声语言都可以称之为是画面的配音(现场声音除外)。因为电影的主体元素是影像,电视传播的主体元素是可视的画面,声音则叫伴音,被看做是画面的伴随物,是配角。所以被称之为“配音”。图1‐14 作者(前排右三)参加首届高校影视配音教学研讨会。

1.影视配音作品的分类

因为谈到配音,常被单一的理解成为翻译的故事片配音。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通过简单的分类加以说明。

配音的影视作品按媒介可以分为,电影、电视两类。按配音作品的来源渠道的内、外之别又可以分为国产作品和引进的译制片两大类。

国产片和译制片大多各自都包含以下作品体裁种类:(1)新闻片。以活动影像作为新闻传播主体要素的电影、电视片。包括(电影新闻纪录片;电视新闻纪录片、新闻专题片和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画面新闻)等等。(2)专题片。包括,科普、科幻;教育、教学;行业、对象专题;历史资料片等。(3)幻灯、图片。包括,影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幻灯、图片资料等。(4)故事片。(5)艺术片。包括,美术:木偶、剪纸、折纸及动漫等。

2.不同体裁作品的语言配音样态

不同的影视作品体裁,有不同的配音语言样式。声音是物质的存在,声音能够塑造形象。影视配音使用的声音是以形象化的声音出现的。那么,应该以怎样的声音形象出现呢?声音的塑形依据要考虑配音作品的不同体裁、内容差异和角色要求等因素。(1)新闻片的配音

新闻片的内容,真实、朴实,客观、严肃。新闻片配音使用的声音宜用坚实、真实的声音。声音塑形的定位是新闻工作者形象、是党的喉舌、百姓代言人,是沉稳、厚重、庄重、严肃的新闻媒体的职业形象。(2)专题片的配音

专题片的“专”,是说这类片子有一些专业性、专向性和专属对象性。特别是内容上有很大差异,所以,专题片的配音,解说的成分和色彩很重。解说的声音带给人的感觉多是客观、自然的。配音解说者的声音所塑造的形象要有些专家的专业性,有些学者的权威性。如,央视7频道农业专题片的解说专业性很强;赵忠祥《动物世界》的解说;任志宏《国宝档案》的解说既有专业性又有专向性。(3)幻灯图片、资料图片等配音

因为图片和资料图片是非活动画面,所以语言应该稍静谧安然些,声音的动感色彩可以稍加弱化。另外,资料图片多属于岁月流逝、时间久远的影像,画面图片凝聚着历史的沧桑感,解说的声音适当多些积淀与厚重,多些追溯回忆的色彩。(4)故事片的配音

故事片(包括国产故事片和译制故事片)、艺术片、美术片中的“故事片”,因为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配音者的声音塑形要与片中的人物贴切。声音的塑形依据是所配音的人物形象。还因为故事片中有人物、有剧情,所以,声音所塑造的人的形象是要通过表演来实现的。

故事片特别是译制片的配音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就开始起步了,标志性作品是东北电影制片厂1945年译制完成,于1949年8月公映的前苏联影片《普通一兵》。新中国成了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我国影视配音也得到空前发展。除了几家大的国营电影制片厂外,大部分地方电视台和文艺团体都有自己的影视配音机构。还有许许多多的民办文化传播公司有自己的配音机构。经过几代配音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故事片的配音艺术水准在不断攀升。

新闻片和有的专题片、资料片都带有新闻特性,配音的声音真实,没有人物角色,不能有表演的痕迹。而故事片、艺术片中的“故事片”则相反,因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所以配音创作要通过使用形象化、人物化的语言才能完成对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塑造。(5)艺术片及动漫配音

艺术片及动漫片中的人物大多是以虚拟的画面形象出现的,这使得人物及人物口型、气息的贴合都显得稍简单和容易些。但是,动漫画面的动感是强烈的,那么,配音语言也要求动感十足。

3.配音语言样式(1)画面解说。

解说的内容是画面的补充部分,是对画面无法表述、表述不清、表述不完全的内容的解释和说明的语言。画面解说的风格各异,有些配音艺术家的解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说风格。但就解说的语言类型而言,有人给划分了一些样式,有朗诵式,讲解式,宣讲式……。这里从解说的“说”的语言样式出发,简单介绍影视作品解说使用最多的两种语言样式。

一种叫做画外音。解说者以客观的态度,远离情节,身处画面之外,自身不入境的一种解说样式。声音让过画面,站在画面与受众之外的位置上所进行的对画面的解释、说明和介绍。一般解说者不注入个人观点、情感和立场。语言是客观的,从旁观者角度的转述状态。

另一种解说的语言样式,如果相对画外音而言,也可以叫它作“画内音”。这种语言样式的特点是解说者身临其境,解说内容里有解说者主观情感在画面中渗透和表露。有的甚至身在画面中(大多不在画面中)。有时,还是影视画面或者电视节目中的一分子。把自己融和于作品,有的甚至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口吻进行讲解说明。(2)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是指配音作品(多是故事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故事片中的人物语言,有人物之间的对白;有反映人物思想、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有画面人物与受众的直接对话式的旁白等几种。人物语言的处理是故事片配音的难点、重点。技术含量高,技能、技巧上有大的难度,是故事片配音工作的重头戏。人物语言的种类虽然可以简单地分为独白、对白、旁白等几种,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确可以如人物的屏幕形象般形形色色、千奇百怪。这即给人物的配音带来难度,也给配音语言创作提供了机遇。我们的配音艺术家们就是通过自己高超的创作性劳动,用真实的艺术情感,用精湛艺术技巧,用迷人的艺术声音,在影视作品中刻画塑造了姿态万千,丰厚饱满,活生生、鲜亮亮的屏幕人物形象。(3)艺术语言。

配音是语言艺术。配音所使用的语言也当然是艺术语言。这里也索性把配音所用的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样式。目的是要强化一种认知,即:配音语言的艺术性。

不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声音都可以来配音的。那种无视语言艺术性的自然主义倾向,仍不时有所表现。如,认为新闻片的解说越没有职业的声音特点越好,曾一度出现大量使用方言、土语来给新闻片配音解说的现象。也曾有过随便拉来个普通人给故事片人物配音的事情。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言的直白和声音的原生态都极度缺乏艺术色彩。日常生活本身不足以全面展示生活的真实面目,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才有能力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

配音的声音应该是职业的声音,配音的语言应该是艺术的。(二)影视配音中声音的塑形能力及其培养

从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影视配音教学的角度来分析思考,我们的影视配音教学存在一些让人纠结的疑虑与困惑。学生声音塑形能力的低下与缺乏,声音塑形能力培养难度之大,使配音教学遇到了移山之难。

声音是可以塑造形象的。记得有一部音乐广播剧《森林动物园》。这部广播剧只有解说语言,没有人物语言。剧中大象、猴子、百灵鸟、青蛙、老鼠等角色的形象,都是由不同的乐器的声音来塑造的。用大贝司的声音扮演大象;柳笛的声音扮演百灵鸟……这部广播剧的独到之处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声音有塑形能力这个特性。

同样都是以声音来塑造人物形象,但与广播剧相比,配音有更大的难度。它受屏幕人物形象的束缚,广播剧则没有,有的只是剧情内容的限制。最特别的是广播剧的创作元素是声音(音响、音乐、语言),主体创作元素是语言。而影视作品的主体元素则是画面。声音处在从属的地位。但是,对声音的塑形能力和标准的需求却丝毫没有降低,却在日益增长。

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播音、配音都离不开声音,声音是创作的基础条件。一句经典的广告词说得好:“没声音,再好的效果出不来”!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只有一个声音——本人、本色的声音。音色原生态,张口是学生腔。也有的学生有声音不会用,声音好却用不出好效果。播新闻,没有新闻播音的语音、声音的规范。主持节目没有主持个性口语灵活的“说”与“讲”。影视配音(特别是故事片配音)声音又缺少人物塑形能力。

声音的塑形能力包含几个要素,其中,有先天音质(音色)条件的因素,也有通过多种有效地训练和控制可以获取到的因素,还可以利用气息变化、喉部、口腔、共鸣控制,完成声音的化妆来实现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等因素。

声音是可以像面部五官形象那样进行化妆的。化妆后的声音形象,个性会更凸显、更鲜明,更贴近所拟配音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屏幕上是“四世同堂”,那么,配音演员的四个男声,在个性声音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声音的技术化妆,使之能够分别塑造爷爷、爸爸、儿子、孙子四个声音形象。

应该说,影视故事片的配音,有屏幕人物形象的限制,还要求与屏幕人物气息、声音贴切,口形、动作贴合,性格、情感恰切 ,场景、氛围恰如其分,故事情节恰到好处。这无疑具有极高的难度,真如戴着镣铐的舞蹈!影视配音是特殊的工作职业,从业者也应该有独特的从业条件,其中声音条件是考察的重中之重。图1‐15 广播剧录制现场。右三为作者

1.个性声音选择

广播电视节目将逐步走向节目制作与播出分离的市场化运行之路。电台、电视台可能不再制作除新闻节目与新闻评论性节目以外的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了,而以多种购入方式,由市场引入各品类节目。这样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会大面积的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将带来广播电视节目走向市场后的空前大繁荣、大发展。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用的各类人才也将会有较大需求。瞄准配音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专业人才,是播音主持专业影视配音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首先在招生源头“开源节(截)流”。一是“开源”,发现好声音,二是“截流”,堵截漏洞。把住配音人才培养的生源入口关。有必要为音质个性鲜明,音色特点突出的好声音、配音人才的好学苗,开辟绿色通道。而对只有形象,没有声音,在专业发展上受声音条件制约的考生,要认真筛选,严格考察,把好关卡。

其次是在个性声音的培养和发掘上多下些工夫,付出些代价。对内涵深、有潜力、有素质、有希望的配音专业学生,给他(她)们希望、指给他(她)们方向,并极力推举他(她)们尽快走上配音艺术之路。

2.在基础理论中寻支撑,去基础理论中找方法

在声音塑形能力的培养上,在配音课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试验实训缺少操作性强、收效显著的训练方法。具体方法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发声的基础理论完全可以给予影视配音训练实践操作以强有力的支持。声音的塑形方法在艺术发声理论中曾有明确的阐述。(1)气息控制。气,声之动力。气息的变化自然带来声音的多变。(2)喉部控制。喉,声源之地。不同频率的声音及不同的音质、音色,产生于不同的喉部状态。(3)口腔控制。口腔,语音制造场。变化多端舌头,使口腔有了多变的状态,多变的口腔状态就可以制造出敏感听阈内能听得见极其高难的声音。(4)共鸣控制。共鸣,扩大、美化声音。有美化的功能,就有丑化作用。美与丑之间的形形色色的声音,都可以由共鸣和不共鸣或多种共鸣状态去完成。(5)声音的弹性。弹性,就是所讲的声音的可塑性。也是声音的层次性、多变性和对比性。而对比性是各门类艺术常用的最多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最有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另外,表演基本功是影视配音的专业基础。特别是故事片的配音,要求表演技能该达到一定水准。有的时候表演已经到位,配音的效果不见得到位。

示范教学;强化训练也都是影视配音教学与人才培养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三)配音者情感世界的开掘

影视配音艺术为影视艺术作品配音。每一件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情节都伴随着或细腻或激越的情感活动,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充溢着丰富的真情实感。卓越的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

影视配音教学中的另一个疑虑和困惑是,配音专业的学生的情感世界的挖掘与培养。今天的青年学生,习惯冷脸向人,冷面人生。似乎理性面对一切的青年人不是仅有的少数。能够让他(她)们受到感动,使之激动起来的事情好像越来越少了。这样的人在经常有情感冲突发生的艺术作品中,是难以用声音去扮演塑造人物形象的。那么,如何打开专业学生的感情世界?怎样培养情感丰厚的人?是配音专业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并不见得是哪位智商不足,情商低下。教育教学中,学生情感世界的开掘,艺术通感的引发,是艺术教育首要的任务。

感动不了自己,怎么去感动别人?调动自己的情感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技巧之一。真情实感从哪里获得?唯一的来源是作品,是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有了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情感的正确把握,就有了情感准确表达的依据。

对配音演员来讲,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才是你声音要展现的情感,而不是你的个人情感。能准确地捕捉、并获取到画面中的人物情感,那是一种能力,那是要经过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具备的影视配音的业务能力。

真情实感的获得是一种能力,准确的真情实感的表达就更是一种能力,而且,相对有了一些表达上的高难度。这需要训练,也需要经验的积累。不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苦功夫是不会有所成就的。

第四节 播音主持问题探究

一、“戏说”央视名嘴

(一)话说名嘴之“嘴”

何为“名嘴”?

嘴为何成名?是因为这张嘴会说、能说,“嘴”因说而出了名,成了名嘴。高手云集的央视不乏能言善辩的好口才。主持们也因嘴而成名,成了广播电视明星,因嘴而成为名人的名人之嘴当然也是名嘴。

中央电视台名嘴曾各领风骚,风光无限。

赵忠祥的嘴,那是一张制造出许多电视艺术品的嘴。不会忘却《告台湾同胞书》的庄重严肃、大气磅礴的直播状态;《岁月》诗情中的浑厚深沉,如岁月沧桑丰满的声音;《动物世界》里那挥洒自如的解说风格。只是1976年,电视里中国国葬的声音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了,那可能会成为另一类文化遗产。图1‐16 作者在点评“屏峰杯朗诵大赛”

宋世雄的嘴,闪电般的快嘴。在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还没有走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年代,收音机前,听宋世雄的体育比赛实况解说,球迷真是过瘾啊!当家家有了电视机以后,中国的体育解说与体育评论的转型,在宋世雄这里是个分水岭。是宋世雄把体育解说推向极致。体育赛事转播,由广播走向电视时代,体育解说也走向体育评论时代。体育解说与体育评论的划时代的声音出自宋世雄的这张嘴。

邢质斌的嘴,吐字归音,准确清晰。如“钢炮一般”的嘴。张悦的嘴,亲切甜美,蜜罐的嘴。白岩松理性思辨、机智严谨的嘴。崔永元睿智机敏、幽默诙谐的嘴。央视的名嘴们……(二)“戏看”央视名嘴之“嘴”

电视的名嘴的嘴,好像不单单说着让人听的,还是让人看的。电视吗,图像具有可视性。(伴音)声音只是伴随性。在此,不说央视名嘴声音的好听不好听,表达内容的中听不中听,只“戏看”名嘴之嘴中看不中看。

听的是声,看的是形。专业上称之为口型。说话时动起来的嘴的样子称之为“口形”。“形”包含正确不正确,合理不合理的内容。“型”存在顺眼不顺眼,好看不好看的问题。

1.口型的大、小

大口型有益于表达,形象上也显得大方、大气。口形动作也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段。聋哑人看着你的表情和口形动作可以帮助他揣摩你的说话内容。看着电视口播新闻的播音员的头像,可以帮助观众接受理解新闻内容。嘴大,口形表达的动作空间就大,多了一层表达准确丰富的内涵。大嘴,就有相对大一点的口腔空间,可以增加共鸣效果,还有利于打开声音通道,往往好声音都是这样获得的。央视的名嘴们的好声音都多得益于此。如,李瑞英、董卿、周涛、鞠萍、朱迅、慕林杉……相对而言,央视名嘴中的小嘴不多,但小嘴们的嘴上的功夫也毫不逊色。如,康辉、张邵刚、陆一鸣……有意思的是男名嘴都是小嘴,而女名嘴却多是大嘴。

2.唇形的高、低

人的嘴巴形形色色,没有完全一样的两张嘴巴。不管口型大小、唇形高低,只要顺眼、中看。讲话的时候唇是要动的,但动程宜小不宜大。一般比较顺眼的唇形动作应该是,合、撮口呼双唇轻收,包住上下齿。开口呼露出上下齿。以露上齿,少露下齿为佳。

常有四种不顺眼的问题唇形:(1)高唇形。上齿长、上唇短,开口讲话时,上唇包不住上齿。(2)低唇形。上唇长、下唇短,开口说话,只露下齿,见不到上齿。(生活中称之为,倒呲牙)(3)短唇形。上下唇都短,说话时,上下唇包不住上下齿。(生活中称之为大齿包)(4)长唇形。上下唇都长,说话时,看不见上下齿。(生活中称之为婴乳口、没齿口)

3.口形动作的大小

口形动程以能准确清晰的发音,又相对动作较小为标准。

在口腔打开的状态下,发音咬字器官状态积极唇形动程就小,反之唇舌无力动程就大。口腔与口形的关系应该是内紧外松,力量主要用在舌头上,舌头力度大于唇的力度,舌头无力,把力量转嫁于唇,唇再无力,只能加大唇形动作。特别是女主播,唇形动作过大,视觉效果不佳。

也不是口形动作越小越好,甚至没动作最好。而是积极有力的、能够满足表达效果的口形动作。不动作、没作为影响表达效果的是懒惰的口腔状态。央视大新闻——《新闻联播》的主播就有这种叼不住字、归不到音的棉裤腰似的懒汉嘴。

电视的名嘴要出头露面,不得不顾及五官的端正与否?以往关注的重点似乎集中在眉眼上,把这嘴给忽视了。不是观众挑剔、苛刻,是观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有了新的提升。央视的节目在不断成熟、播音员、主持人也在成熟。与时俱进,观众也在成熟和成长着,他们对节目质量有新的标准和要求,对播音员、主持人有新的渴望、新的评判。

电视观众希望央视的名嘴说的都是好内容。

也希望央视名嘴们都有中国好声音。

更希望央视名嘴之嘴视觉优雅,赏心悦目。

央视作为受众众多的国家级电视媒体,有责任有义务精准遴选,为屏幕培养配备语言功底深厚,音频声音喜闻悦耳、外观形象端庄大方的新闻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谈广播节目播音质量——以某广播电台新闻频率一期新闻节目为例

(一)新闻播音问题

1.差错率高

新闻频率新闻密度较大,体现了新闻频率的优势与特点。在播出环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播音员案头准备工作不到位,表现一是口误多、差错率高;二是推着读、悠着念、操着“保险腔”在播报。

新闻的差错影响新闻的严肃性和庄重性,也容易出事故,应该引起重视。

可否考虑:对新闻播音提出降低差错率的要求,直播前要上口试播,不定期抽查差错率。

2.“港台腔”

某日的17点新闻与20:30分新闻播音,女播音员的“港台腔”味道太重,是有意加重句尾词的最后一字的轻重格,并语调上扬,刻意制造出来的“港台腔”。

真正播好新闻确实有一定难度。口语一点说新闻也好过新闻播报甩“港台腔”。估计我们的这位新闻主播下节目,回到生活中不会操港台腔与人讲话交流吧?有些省、市电台、电视台明令禁止播音时使用“港台腔”,北京台就曾经明令,谁有“港台腔”谁走人!

据说凤凰卫视中文台也在积极剔除这种带有地域色彩的新闻播报的“八股腔”,可内地的播音主持们却还把它(港台腔)当作时尚时髦在追随效仿。图1‐17 东北三省播音工作会议。中为陈醇老师,左二毕征老师,右以为国建“港台腔”是方言色彩的新闻播报的固定腔调,它是台湾地区用国语播报新闻的样式,祖国大陆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报,使用的是汉语普通话的新闻播报样式,就是中国之声、央视新闻所代表的播报样式,我们的新闻播音相比还有差距,只能努力学习、勤奋进取,力争达标,而不可走旁门左道,把路走歪。在中国大陆“港台腔”不会成为推崇的风格,也不会在新闻播音上形成艺术特色。(二)对《声音传记》的意见

1.节目编排

近期,《声音传记》较集中介绍了香港歌手蔡琴、张柏芝、陈百强、罗大佑等港台歌手。那么,大陆的歌唱家、歌手是否穿插进来并占有比例?

既然是《声音传记》,其他声音形式的艺术品类是否也可以用来丰富《声音传记》的节目内容?

2.节目主持

主持人是个公众形象,音乐节目的主持也首先代表新闻媒体的形象,应该朴素大方,也应该亲切自然,不可以虚声假气、嗲声嗲气,免除低俗谄媚、取悦于人之嫌。主持人的语言状态,应该让听众感觉是真心对我,与我认真交谈。找准适当的说话状态,一定要“有话好好说。”

在《声音传记》里,有蔡琴唱的歌,还有蔡琴讲话的录音。节目里蔡琴对大陆听众用普通话对话交流,用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唱歌,显得大气大方。可我们大陆的主持人所作的节目,倒像是面对港、澳、台听众播出的节目,在极力学用“港台腔”,不知出自何种考虑?

生在广东,发展在香港陈百强在节目中的讲话录音的讲话状态,让人感觉到,陈百强是在对大陆的听众在讲话,用的是大陆听众熟悉的普通话的腔调,我们的主持人啊!你面对的是大陆的听众,可你为什么学“港台腔”?

曾听过某电台的一档《健康服务》节目,请进直播间的健康咨询师于洋,在回答咨询电话时,在与听众交流时的普通话的规范与标准程度、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明显要高出主持人一大截,听众也感觉到当时主持人尴尬的窘态。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在新闻广播频率发生。

新闻广播各档播出的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自我包装宣传内容的播音质量很好,制作也精良。每逢整点、半点广告播出时,都会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广告结束,当主持人开始说话时,好像节目质量有点掉下来的感觉。这个掉下来,可能有技术指标的问题,但也有播音质量等相关因素。

新闻广播有很好的播音主持。如晚间时段的《××讲故事》节目的女主播,有很好的专业功底,她的播音主持的风格样式可供大家交流学习,参考借鉴。

三、升华播音个性特点 形成电视新闻特色——以某电视台《新闻联播》播音为例

在线观看了某电视台一套近期的五次《新闻联播》节目。

总体说各位新闻主播对节目有大的投入,付出了努力,对手之间的合作配合是成功的。保证了节目的播出水平和质量。

女播音员张×由于注重使用副语言有较好的图像效果。男播音员阳×的语言有很好的清晰度,听觉上也很阳光。陶×的新闻播报主观能动意识很强。张×庄重沉稳,为新闻增添了一分真实和严肃。

新闻难播,电视新闻更难播,播好电视新闻难上加难。(一)有声语言基本功需要强化

电视新闻的播音仍要十分注重视觉、听觉双重效果,不可忽略有声语言的基本功。

1.语音的问题比较突出,17日节目中的“幼儿园”的“儿”(er)卷舌音,男、女主播都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还有前、后鼻音的问题;19日节目女声存在的翘舌音、舌尖音问题。

2.17日的节目的时政新闻中,关于幼儿园建设的稿件,多处出现停连断句错误。17日节目结束前的几部新闻短片的女声配音,准备不充分,对文字的把握明显欠缺。

3.19日节目中男播发声的位置靠后,影响语言的清晰度,舌的力度不够,使得唇型动作过大,影响图像的视觉效果。(二)非有声语言表达有待加强

电视新闻播音是听的也是看的。口播新闻的图像画面也在十分有效的传递新闻信息,图像的信息传递要靠非有声语言表达来完成。

1.从画面图像上能够感觉势态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积极、不到位。表情语、目光语的使用明显不足、不够。有表情僵持、目光凝滞的问题。看提词器的时候,不可以丢失表情。眼睛看着提词器的时候,同时把眼神传给观众,不要给观众一双无神的大眼睛。图1‐18 作者在全国高教学会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筹委会工作会议上发言

2.播讲愿望不强,创作状态不积极。缺少新闻气质,也缺少播报电视新闻的精、气、神。

3.亟待提升驾驭稿件的能力、把握节目的能力。沉稳大气,多一点泰然处之的神情。

几位的电视新闻播报,应该说各自都有些特点,但距鲜明的个性的形成还都有一段距离。这就使得××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音整体风格还不够鲜明。期待着整体水平的提高,期待每位新闻主播进一步扎实新闻播音基本功,夯实基础,为形成个性鲜明的××电视新闻播音风格起到引领作用。

四、简单说说“说新闻”

人们为一种亲切、生动、灵活、自然、交流感强的新闻播报方式拍手叫好,并把这种新闻播报方式叫做“说新闻”。于是这种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方式就时尚起来,流行起来,一时间形成了不小的视听冲击力。于是有人为此兴奋不已、欢呼雀跃、有人高声呐喊、力挺推介。

实际上,说新闻的播报方式,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业内就大力提倡过,并明确提出,新闻播报要克服僵、冷、硬,高、平、空的固定调子,播报新闻内容要入心、过脑,语言要亲切,自然。后来在《播音学概论》中,姚喜双教授曾有这样阐述:播音“语言表达样式上,可分为有声语言表达和副语言的体现。……可以分为不同的语体形式,如:宣读式、评述式、播报式、交谈式等”。交谈式是“播音语言表达样式之一。语言表达亲切、生动、灵活、自然,交流感强”。

说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播报样式的一种,应该得到充分肯定。更是新闻播音的宣读式、评述式、播报式、交谈式四种表达方式之一。说新闻应该是已有的新闻播报方式中的交谈式的充分开发和进一步利用。

有人认为,这种播报方式最早出现在凤凰卫视 ,说,“凤凰早班车”节目主持人第一个在国内用说新闻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事件,并用主持人特有的口语化的播讲,使这种伴随性的新闻摆脱了刻板的面貌。还说,主持人回忆说,“当时说新闻,是早新闻节目形式追求时效性,来不及编稿,没想到成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方式”。大凡是改革创新、创造发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方向;二是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创造发明的探索与实践。这种因“来不及编稿,没想到成了”获得创新新闻播报方式的事情,稍有些传奇色彩。

说新闻还不能认定是新闻播报方式的推陈出新。(一)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说”

不能脱离丢开新闻的性质和内容,单一去谈论新闻的“播”与“说”。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准确及时的,新闻语言的特点是简练。新闻播音在语言表达的样式上,多采用播报式,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征,体现新闻的新鲜感、时代感、分寸感和庄重性。要求节奏清新明快,在声音的使用上,以实声为主,声音纯正明朗。语义连贯,语句流畅。

1.哪些新闻好“说”

考虑到语言交流的语境和对象,那么,有些新闻是必须以谈话式的方式说给受众的。社会、社区、生活、某些经济新闻;文化、体育新闻;轶闻、趣闻等。这类新闻不适合用宣读式、播报式的语言样式,那会使内容呆板、僵硬,脱离受众的现实生活。而使用口语化的说新闻的语言样式,亲切、自然更能体现节目三贴近原则。

这里还应该澄清两个问题,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和新闻性主持人节目是有区别的。新闻节目多以播报新闻(消息)为主。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每晚19点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及个省、市、自治区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而新闻性主持人节目则是以新闻话题来展开,多以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谈话节目的形式呈现。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防务新观察》等。这两类节目的原则区别是,新闻节目的每一条新闻(消息)都是有稿子的。而且要求不能改动一个字,有时一字之差,差之千里。由此可知就更不允许播音员有自己个人的语言,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了。而新闻性主持人节目则恰恰要求主持人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自己的观点,就新闻事件要有主持人的评论。

另一个要澄清的问题是,新闻节目中出现的是新闻播音员,新闻评论性节目里出现的是节目主持人。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

播音员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以郑重严肃的态度、圆润洪亮的声音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央视新闻播音员的形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