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影响欧美20万家庭的教养“红宝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2:32:15

点击下载

作者:理查德·瓦茨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影响欧美20万家庭的教养“红宝书”!

孩子毛病都是惯出来的:影响欧美20万家庭的教养“红宝书”!试读:

前言

何为娇生惯养

娇生惯养(Entitlemania)一词指的是孩子认为自己不必付出任何努力,理应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往往不能认识到,孩子被惯坏最大的责任就在于自己。

也许你刚为人父母,害怕自己不能正确教育孩子,使孩子不懂得珍惜感激,不懂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许你的孩子已经10岁了,或者十几20岁了,正在读高中、大学,甚至已经成年了。无论如何,本书都将帮助你了解父母的哪些行为会宠坏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有了很不好的思维方式与习惯,让我来告诉你应该如何挽回局面,帮助孩子渐渐回到正常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成就。

我的名字叫理查德·瓦茨(Richard Watts)。许多富裕的美国家庭雇我做顾问,我作为私人顾问及法律顾问的职责是预见到他们生活中将会出现的困境与障碍,并设法让他们的儿女、孙辈不被财富引入歧途。财富若是不谨慎对待,很可能会毁掉孩子。很多孩子面对财富不懂感激,甚至忘恩负义;有的会在财富面前迷失;更有甚者抓得一手好牌,却沾染不良习惯而从此堕落。30年来,我见证了几十个孩子的成长,有的走向了成功的坦途,而有些则只能面对惨淡的失败。他们父母的不同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差别。

在我的第一本书《财富寓言:富人的烦恼》(Fables of Fortune:What Rich People Have That You Don't Want)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违反直觉的现象:我们拥有的越多,就越难感到快乐。我的第二本书,也就是本书,仔细讨论了:一片好意的父母是如何过度放纵及代管孩子的生活,从而使得孩子无力面对现实生活。而且,父母给予孩子太多,使孩子无法发现自己的真正志向所在,让他们无法体会战胜困难后的自尊及满足感。父母的错

大多数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希望子女尽可能地少受挫折,觉得自己能帮助子女过上好生活。

但谁都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孩子在生活的每个分叉路上,都有父母的悉心指导,父母还给了他们无数的机会。而哪怕现代世界信息唾手可得、知识资源丰富,许多孩子还是对未来毫无准备,这是为什么?明明已经处处留心了,是哪个步骤没有做好呢?父母为孩子仔细规划、严格执行,尽最大努力减少孩子会遭遇的失败,给予孩子一切机会。在父母小时候,这些机会因为疏忽或经济原因而不曾获得,现在却在孩子身上加倍弥补,做到了“把什么都给了孩子”。

这样有用吗?罗伯特·伍德森(Robert Woodson)说过:“我们给了孩子我们不曾有过的东西,却也让他们无法体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这个道理很简单:给得越多,夺走的也越多。父母所做的选择不是给些什么,而是夺走些什么。如今的父母总是操心咖啡、高尔夫、购物、餐厅这些事情,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丝毫没有负起责任的意思:“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的就是他们的,他们想要什么就该有什么,怎么这个样子?这可不是我们的错,错的是社会、大学、同龄人的压力,这些东西让我们不知好歹的孩子一点都不懂感恩。”大错特错!真正错的就是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谁能抗拒呢?孩子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娇生惯养,而父母却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被认可和理解。娇生惯养并非现代产物

娇生惯养看起来是一个现在才出现的问题,但其实这个现象根本不新鲜。弗洛伊德(Freud)在19世纪就谈到过娇生惯养的问题:“他们总觉得孩子应该是完美的,完全忘记了孩子也是有缺点的。好像孩子就应当比父母拥有更多,应当不受生存条件所限,意志与思想不该被束缚,自然法则、社会法则都应该依着孩子,孩子应该1是一切的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谈的娇生惯养不是什么长篇大论的深奥科学。此书是为读者、为父母而著,以避免错误的教育理念对孩子产生副作用。我所得出的结论均来自我的职业生涯及个人生活所见。我所提到的事情均为真实故事,但为保护隐私,所提及的人名是经过修改的。这些故事将让读者了解,哪些方法能够奏效,哪些又失败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如果孩子还小,本书将帮助父母避免一些常见的陷阱;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本书会帮助父母将孩子的生活拉回自尊自足的正轨。很多娇惯其实在孩子还没出世时就已经开始酝酿了,而且这种娇惯能够持续到孩子60岁。

虽然本书提到的一些子女来自富裕家庭,但这些事例中体现出的问题或许只是普通家庭出现的问题的放大版本而已。为什么孩子认为工作会轻轻松松得到?为什么他们能面不改色地拥有父母辛苦挣得的东西?他们要如何才能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的父母自己都是通过辛苦学习才获得学位,为何却要让孩子避免现实世界的困难?现在的父母为何认为,孩子不应该面临压力?为什么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成就感能够直接传递给孩子?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教育的世界,寻求真相。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些不愿接受的答案。娇生惯养的孩子不仅有溺爱孩子的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人的溺爱都可能使孩子的视野被局限,让孩子认为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理所应当的,自己理应有某些特权。

这样的溺爱环境就像辐射,虽然无法用肉眼看见、也无法感知,但慢慢地人就会感受到其影响。但希望仍是有的,只要避免一些错误,就不用为不省心的孩子操心一辈子。但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孩子,而在父母。现在就开始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父母,请反省自己的态度”,主要谈到了父母应清楚认识到自己为孩子做的事情有哪些出发点,这些行事准则又是如何影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第二个部分是“父母该做什么”,谈到了父母可以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内心强大、经得起挫折、独立的成年人。第三个部分“父母不该做什么”,谈到了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的后果。通过书中的故事,你可以从别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避免犯下类似的错误。

本书的有些故事或许会令你发笑,因为这些故事也许和你自己的经历是如此相似;有的故事令人难过,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应该让儿女走自己的路,成为真正独立、独特的人。或许读完此书以后,你会感到豁然开朗。|第一部分|父母,请反省自己的态度第一章和孩子做朋友的观念大错特错

拉塞尔(Rusell)是我的三个孩子里最小的,他成年以后,我的妻子感觉这家里的孩子都快走光了,这让她感到伤心。我们对拉塞尔和对他的两个哥哥亚伦(Aaron)和陶德(Todd)区别很大。应该说拉塞尔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有更多特权,甚至可以说是受溺爱。亚伦和陶德去上大学以后,我们给了他们信用卡,但我们也反复声明,只有紧急情况才能用信用卡。他俩都开了活期账户,我们根据每个月的预算给他们汇些钱,他俩都得自己掂量着预算用钱。

但拉塞尔就不一样了,他好像完全不明白在星巴克买一杯三倍浓缩卡布奇诺并不属于“紧急情况”。最初的几个月,他每月只用100美元,但后来每月花销越来越大。他的账户上有越来越多不必要的花销,而且每个月没有还清的部分有24%的利息,这让我很生气。我尤其受不了他在星巴克的花费。他在星巴克吃早饭和午饭,每天要喝两杯超大杯拿铁,他还拿钱款待朋友。吃快餐可比做饭省事多了,拉塞尔一直不学做饭。每次我在电话里跟拉塞尔讲这个道理,他妈妈看我的眼神就像是我在虐待我们的儿子一样。我都快气炸了,这已经非常克制了。她不想当坏人,我同样不想当坏人。

有一个月我收到的信用卡账单上有一项500美元的卡布奇诺咖啡机。要不是拉塞尔距离我3个小时车程,我准给他点颜色瞧瞧。我跟他说:“你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谁会在星巴克买这种东西?”

他说:“爸你别急,听我说。我仔细想过的,你听了之后一定会觉得我这么做是对的。”

我什么也没说,因为我简直说不出话来了,我的脑袋都快炸了。他开始解释:“我是这么想的,爸爸。我做了一份自己上个季度在星巴克的消费表。我平均每天要喝两杯超大杯拿铁,还要在那儿吃早饭。我没把午餐算进去,因为我发现过去2年我的会员卡都包含了午餐,还挺划算的。如果按每天10美元咖啡和5美元早饭来算,一个季度下来就是1350美元。一年下来在学校的时间就要花4050美元。”

他顿了顿,见我没反应,以为我开始理解他的逻辑了。然而恰恰相反,我脑袋都快气开花了。

他接着说:“所以我花500美元买了个咖啡机,每喝一杯只要42美分。如果按同样的量计算,每年在学校的时间我就给你和妈妈省了2624.46美元。虽然这没有把我请朋友喝的算进去,但现在有了咖啡机,这笔成本也会减少。”他又顿了顿,然后开始收尾:“你看,相当于我2个月就挣了这个咖啡机。”有两件事让我没法好好听他说话:一个是他不辞辛苦地保留了那0.46美元的零头,这是他给我们“省下”的;第二个就是他说他2个月“挣”了一台咖啡机。我想了想,这个时候不适合给他任何回答。

我说:“我回头打给你。”

拉塞尔说:“好的,爸爸,等你打给我吧。祝你今天愉快!”

我才不想开几个小时车去教训他。解除和孩子的好友关系

我常在想,第一个月的时候要解决问题是多么简单,直接把信用卡取消掉就行了。我当时为什么不这么做?因为我要继续当一个“成功”的父亲,亚伦和陶德都已经成功独立了。而且,每次我教育拉塞尔,我妻子就跟我生气。后来我发现每个家庭最小的孩子都有个长处,他们知道父母如何教育、表扬、惩罚、奖励、怂恿、斥责自己的哥哥姐姐。最小的孩子就像企业家一样,他们知道怎么使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我们和拉塞尔之间的关系变化由一系列小事情连成串,单独看这些小事情都无足轻重,但渐渐地我们就变得盲目地溺爱他。我们的教育理念本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在为他们好的事情上严格,我管这叫“防御性自私教育”(defensive and selfish parenting)。我们对拉塞尔有两点期待:

1.让他和他的哥哥们一样成功。

2.他能在更多方面让我们感到骄傲,证明我们确实是成功的父母。

我们渐渐迷失了。他的特权越来越多,我们也为之付出代价。我们一开始就该把信用卡取消掉。

拉塞尔从佩珀代因大学毕业以后,搬回到我们在加州拉古娜海滩的家。他的两个哥哥毕业以后,我们都没让他们俩回来住。我们对孩子的理念是:“找工作,开始新的人生!”大点的两个儿子都找到了工作,有了住处,买了电烤炉,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回想起他们毕业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都没有问能不能回家住。他们知道下一步应该是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作为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决定,是稳定而又连贯的。

但拉塞尔却说服我们让他毕业后找工作期间住在家里,他想要稳一点。他一开始决定尝试商业地产行业,也开始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追求稳定就像抓蚱蜢一样,你一接近,它就跳开了,永远也抓不住。拉塞尔的工资会涨,他会买新车,会拿奖金,搞不好还会买个新的冲浪板放在车库里。我们想的是,给他3个月,3个月后拉塞尔就可以离开家了。拉塞尔想的是,等爸爸妈妈去世了,继续住在这儿也挺好的。

拉塞尔在家的第一年,家里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我渐渐觉得一个人在家里清静清静挺不错的。现在的家庭生活就好像是无休止地为拉塞尔提供一流酒店服务,做饭要配合他的时间,我的妻子要给他打扫房间。有时他大晚上或者一大早从派对回家还会影响我的睡眠,他肯定常喝酒。我的妻子黛比(Debbie)就像还在养着一个未成年人一样,但拉塞尔对这种相处模式毫不介意。

拉塞尔在家待了差不多两年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周末度假回来,发现家里一团糟。但拉塞尔却觉得家里那个样子算不上糟,他这种态度倒是也没什么令人吃惊的。我们不在的时候,他请了“一小撮”人来家里玩。这“一小撮”恐怕得有差不多50个人。我的酒被喝光了,我的雪茄被抽完了。拉塞尔还说,雪茄就是拿来抽的嘛。到了晚上,我想忘记这天的不愉快,好好睡一觉时,却踩到了一块湿漉漉的东西,像一块毛巾似的。我打开床头灯拿起来看,竟然是一条湿的比基尼裤。没有胸衣,只有三角裤。当时拉塞尔已经在楼上打呼噜了,我和妻子大半夜花了20分钟重新整理床铺。我等了一个星期,找到时机和拉塞尔谈了谈。我问他:“当你想到我——你的爸爸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他不耐烦地回答说:“这太简单了,爸爸,你是我在世界上最好的朋友。”说完还给我一个友谊的微笑。我平静地说:“拉塞尔,我不想和你当朋友了。我只想当你的爸爸。”他的脸上竟没有一丝不解。在他眼里,我向他求助的可能性比下最后通牒还大一点。我接着告诉他:“我觉得比起我,有其他人更适合做你最好的朋友,陪伴你走向未来,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个人会比我活得久,在我离开以后也能继续伴你左右。”这时候他终于开始好好听我说话了。“我作为父亲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无条件地爱你,也就是说,只要你尊重自己,就算我不喜欢你做的事情,我也会永远在感情上支持你;第二就是,在你向我求助时,我会给你我的建议,向你介绍我的方法、我的经历,或许能够帮助你思考你自己的人生。”

他现在开始很认真听我讲了。“我和你妈妈做父母的方法不会总让你感到愉快。但你要记住,不管你的情况怎么样,我都爱你。我向你保证,作为你的父亲,而不是你的朋友,我会告诉你我的真实想法。”拉塞尔还在认真听着,一副乐观的表情。“我要去告诉你妈妈,你决定搬出去住。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你都不能跟她透露我们今天的谈话。我知道你手头紧。前6个月,我会给你出一半的房租。6个月之后,你就得靠你自己了。不管你是要精打细算过日子,还是在车里睡觉,你都得靠你自己了。这个家,你不能再随随便便地不请自来了。当然,我们偶尔会邀请你,你可以来吃个饭或者待一下午。其他情况下,不要再随便地进进出出了。”这时拉塞尔的脸上满是惶恐和排斥。

我内心很不安,但我不愿意再逃避了。作为他的父亲,我有责任让他为自己负责,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害自己的儿子。两周以后,拉塞尔搬走了,他妈妈求他留下,她最终也相信了这是拉塞尔自己的意愿。我说服自己,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爱拉塞尔,这样是对的。如果在他小一点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让他独立,这一切会容易得多。不让孩子独立,只会害了他!

拉塞尔已经独自生活两年了。比起以前,他有了更多真正的朋友。他和别人不一样,很特别,不像我。我们和拉塞尔隔几周就会一起吃午饭,星期天会在一起吃晚饭。这一年拉塞尔的经济状况很紧张,我们是有条件帮他的,但还是忍住了。他把自己的公寓重新规整了一下,找了个室友分摊费用。他偶尔可以到我们这儿来住一晚,但第二天还是必须回到他自己的世界和生活。过去的两年对我们也不容易,他晚上总想到我们这儿待着,我们出于对他的爱拒绝了。只要速战速决,分离是没有那么多痛苦的。

几个月以后,拉塞尔说要付午饭钱,就当是提前的圣诞节礼物。我们面对面坐着,拉塞尔说:“爸爸,我都没跟你说去年我经济有多紧张。”他看着我,有一点点不好意思,但还是透着自信。

他低着头说:“我减少了花销,但赚的还是赶不上花的,信用卡欠了很多钱。我的四张卡有两张被收债公司盯上了,信用分也受损了。但我必须得做出选择,还得付房租、买吃的、缴气费。我把健康保险取消了。好多聚会也只能不去了,每周除了40个小时的常规工作时间,必须额外工作多赚点钱。我没有告诉你这些,是因为你说我得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我做到了。过去几个月,我和信用卡公司谈好了,现在我的信用卡没问题了。以后的生活也不会轻松,但我现在明白了,既然过去这一年我都能撑过来,以后发生的事情我也能应付了。”

我多么想奖励他取得的进步。他学到的东西太多了。但足够了吗?按什么标准来评判呢?要不要帮他还一点点欠款?要不要帮他减轻一点担子……我又来了,我又在当他最亲密的朋友。他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但凡是爱孩子的父母,怎么能让他继续煎熬呢?但他并不是在煎熬,而是在学习。他其实比以往更加真正享受自己的生活,他正走在自己的路上。他在探索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将生命中重要的事情独立地一一排序。

所以我问他:“你现在独立了,对自己的生活感觉怎么样?”

他的回答就像一颗直击要害的棒球:“爸爸,我觉得我过去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而是依赖于你。”

我听了很吃惊,往后坐了坐,但也知道他说得没错。(自己的孩子所说的话总是那么直率,有些话会在我们的脑中回响一生。)他说得一点没错,在真正让他独立以前,我都是在骄纵他的行为。

他说:“爸爸,你怎么不早点让我独立呢?”这让我无言以对。我有很大的责任,我感到惭愧。但同时我也觉得很骄傲,因为我最终还是承受了内心的负担,让拉塞尔独自闯荡。

自那以后,拉塞尔完全独立了。他和我的联系也更少了,但那是因为他现在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自己的工作、朋友、休闲上。那晚是难忘的,拉塞尔邀请我共进晚餐,拿出他自己的信用卡付了钱。这是我作为父亲最开心的时刻之一。

他说:“爸爸,我知道你们把我养大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我很难想象你和妈妈爱莫能助的痛苦,但确实只有这样我才能自己成长。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也会记住你为我做的事情。”

看见自己的孩子独立、独自找寻答案、找到自己,这对父母来说是莫大的奖赏。

我们和拉塞尔之间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尽管过往不明智的无心之失可能会让孩子的成长受阻,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虽然最好是一开始就加以避免)。不过整个弥补过程需要极度专注,需要毅力,这让人精疲力竭。当出现一点小成果的时候,一定要尤其小心,不要忍不住去掺和,才能最终实现目标。成功的滋味将美妙无比。不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开始认为,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比教给他们重要的生活经验更重要。孩子未必喜欢我们教给他们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就是不能坚强一点,承认这个事实呢?父母们挠破了脑袋,不知自己的孩子为何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一帆风顺的旅行。

如果你曾经说过:“我和我女儿是最好的朋友!”或者你听过自己的子女说:“我爸是我最好的伙伴。”那可能你本该告诉他们一些残酷的生活真相,却没有这么做。对孩子来说,父母应该只承担父母的职责,让他们自己在同龄人里去找最好的朋友。

当然啦,谁不想当孩子最好的朋友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有这种愿望了。和小孩子待在一起让人感到愉快,他们小小的头脑不受束缚,充满想象力,感情上没有受过伤害。当大人可累多了!和一个3岁小孩一起坐在地板上玩拼图能够让人放松,效果不亚于一杯双料马爹利。

孩子慢慢成长,大人喜欢参与到他们玩耍的世界中,重回快乐、满足的童年时代。我们这一代家长大都热衷于和孩子一起玩乐,我父母那一代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上一代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去探索。起码我是这么长大的。我12岁的时候,我和最好的朋友斯科特(Scott)骑着自行车从加州拉哈布拉的家出发,一直骑到惠蒂尔的惠特伍德商场,来回20公里。我们从自己的小猪存钱罐里拿自己存的钱去看电影,买爆米花、糖、饮料,回家的路上还会买便宜的三球冰淇淋。我们早上7点就会从家出发,争取天黑前回家。晚上7点是吃饭的时候,回去晚了可没好果子吃。那时候没有手机,付费电话很贵,我们那点钱往往用得精光,无论如何都不能回去迟了。

往往晚上到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把晚饭准备好了。有时他们会问我们去哪儿了,但多数时候不问。我觉得他们也没那么在意我们上哪儿了。一般我们都被赶出电影院,因为我们扔爆米花玩,或者用吸管往其他看电影的人身上喷射豌豆。我们骑车到处撒野,囊中羞涩,但我们总能把车胎修好,我们的经历很丰富。今天的父母很少这么开放,也很少允许孩子这么放肆地玩。

对吃过亏的父母来说,教育孩子就像是一次重来的机会。我的意思是:我们的辛勤付出就是为了孩子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比如高中学习不努力,没能去好大学读书;训练不够努力,没能进入校队;在一些无法获得未来经济回报的爱好上付出过多时间。当然了,我们的本意是好的,我们希望他们免受一些挫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自私的,我们不想再次尝试失败的滋味。很难以置信,不是吗?生活中那些令我们倍感受伤的时刻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就好像眼球上面有一块屏幕一样,上面显示着我们这一生的痛。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故事。伤痛是最好的激励,伤痛激励着我们不再陷入历史的泥潭,助我们避开某些有负面影响的人。避开痛苦的本能会让我们下意识地、自我保护地行动,你以为你保护的是你的孩子,其实保护的不过是你自己而已。

简单来说,号称“孩子最好的朋友”这类父母,把自己的苦与乐带入了孩子的人生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操纵着自己的孩子,好似将自己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刻重新活过,或者改写自己童年时代的噩梦。

我常把最好的朋友比作副驾驶员。副驾驶员全程坐在驾驶员的身边,二者的视野和角度是相同的。最好的朋友往往有着相同的经历,认可或者反对我们的某些决定。最好的朋友应与我们年龄相仿。当进入生命的湍流中时,副驾驶员会对驾驶员说:“看起来有意料之外的不稳定气流出现了。”共同的经历会带给人安慰,接着就该努力应对。副驾驶员也许会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降到37000千米,气流可能会平稳些。”一个不同的想法或许会起效,也可能使驾驶员重新思考。这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同的行为导向不同的道路和效果。这个办法奏效了,那个方法不灵,在这个过程中,驾驶员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孩子经历的也是同样的过程。许多父母都宁可当孩子的副驾驶员,也不去为他们做调度员。很不幸的是,有的父母想同时承担这两个任务。父母就应该做调度员,他们坐在控制塔,能够看见驾驶员无法看见的情况,为整个飞行保驾护航。调度员的职责是回答驾驶员的问题,提醒驾驶员异常情况,避免飞机失事。当然啦,调度员会把飞机的飞行任务留给驾驶员去完成。溺爱的代价

装作孩子最好的朋友不是负责任的做法,而且无疑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有时甚至会伤害婚姻,比如接下来谈到的这个家庭。布拉德(Brad)和前妻卡拉(Kara)有一个已经成年的女儿布里安娜(Brianna),布里安娜是一个单身母亲,而且已经离过两次婚了。

布拉德出身富有,他的祖父是一个公司的创始人,进入21世纪以后,那家公司的雇员数量已经超过3万人了。到孩子这一辈和孙辈时,这家的财富累计接近20亿美元。而且他们家还以慈善事业著称,家族名字也出现在美国几所知名大学的建筑上。

布拉德和妻子卡拉有三个孩子。布里安娜是大女儿,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儿子,林肯(Lincoln)和赛斯(Seth)。布里安娜是个身材苗条、蓝眼睛的美人,布拉德和她是最亲的,布拉德叫她“公主”,对待女儿真的就像对待皇室公主一样。

布里安娜读小学的时候,布拉德简直就像是布里安娜在学校的“妈妈”,样样管。他是布里安娜参与的足球队的教练,带她买衣服(甚至布里安娜长成青少年后也都是这样),在她参加当地选美比赛的时候全程陪伴。

16岁时,布里安娜的身材已经出落得有女人味了。她参加比赛时喜欢穿一些大胆的衣服和泳装,展示自己的身材。布拉德竟然一点也不以为意,而且每当女儿在舞台上时,他还十分骄傲,但其他参赛者的妈妈们都会面露不快,觉得布里安娜的衣服不太合适。不过布里安娜确实经常赢得比赛。布拉德也觉得自己像一个赢家。

布里安娜参加高中毕业舞会时,布拉德坚持陪同。在舞会上,他好几次和女儿共舞,展示他俩练了好多年的舞步。这对二人组的表演相当精彩。布里安娜不仅漂亮,头脑也很聪明。她以顶尖的成绩毕业。在毕业那天,她的学士服下是一双10厘米高的高跟鞋。毕业典礼结束以后,布里安娜还穿着学士服、带着学士帽,和父母与其他毕业生一起向停车场走去。

停满车的停车场的第一个车位,停着一辆闪亮的白色宝马M3,车上系着一米多长的粉色丝带和蝴蝶结。车子的车顶收起来了,一个巨大的粉色泰迪熊微笑着坐在驾驶座上。车子的后窗上用粉色的漂亮字体写着:“我们爱你,恭喜毕业!”

其他毕业生都围了过来,呆呆地看着布里安娜羡煞旁人的时刻。她的朋友真心地赞赏着布里安娜的礼物。其他父母们有的因为相形见绌而遗憾,也有的不屑一顾。布拉德脸上挂着胜利者的笑容。

布里安娜和妈妈的关系就更微妙一些了。布拉德总指望卡拉去管教女儿,实际上布拉德几乎从不管教女儿,全让卡拉承担这个责任。(布拉德倒是在管教两个儿子林肯和赛斯时尽到了责任。他觉得让两个儿子长成坚强、独立的男人是自己的责任。)卡拉有时对布里安娜很生气,但很少说什么。女儿几乎事事完美,哪个慈母会批评这样的孩子呢?

布拉德总是在女儿面前扮演英雄角色,卡拉则不得不唱黑脸,这让卡拉很不满意。卡拉生气的是,哪怕不得不管教布里安娜时,布拉德从也不愿意让他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冒一点点风险。在卡拉看来,有时候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布里安娜高中毕业两年以后,卡拉提交了和布拉德的离婚申请书。

布里安娜读大学时成绩也不错,但她和周围男性相处很糟糕。许多人都对她有好感,但她不太能分清好坏。虽然她很受欢迎,受大家喜欢,但在和亲近的人相处时,总表现得好像一切都是绕着她自己转一样。她不懂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相处。但话说回来,她如何能懂得呢?和爸爸在一起时,一切都是围着她转的。

结果就是,愿意追她的男人都对她的想法不感兴趣。其他人都看得出来这个规律,唯独她自己发现不了。她会很容易动情,然后又极度失望。她往往坚信自己找到了命中唯一的男人,然后过了一周就选择分手,谁都达不到她的要求。

大学毕业后,德里克(Derek)向她求婚,然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婚礼在加勒比海的圣基茨岛举办,宾客可以早些订酒店(每晚可以享受优惠价格320美元)。整个婚礼预计持续4天,无比奢华。不……这种完美婚礼从没发生过……婚礼前的两周,宾客们订的酒店房间已经不能取消了,结婚礼物也送到了,布里安娜却和新郎吵了一架。她想逃离他的“浅薄和愚蠢”,跑到布拉德身边。布拉德安慰她说:“我看德里克也配不上你。”布拉德觉得自己的公主配得上更好的人。酒店放了布拉德一马,只让他付了一半的钱(14万美元),结婚礼物一直没有被退回去,宾客们也没有收到婚礼突然取消的道歉。后来再没人提过这件事。

布里安娜后来又邂逅了自己的新王子,并在12个月以后嫁给了他。但过了不久就离婚了。20个月之后又和另一个人结了婚,这次她怀了孩子,但这段婚姻也没有持续很久。

布里安娜现在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小儿子,小布拉德利(Bradley Jr.)。老布拉德是完美的外公,他很宠爱自己的小外孙。布拉德和他的新妻子为外孙的教育办了个信托基金,还额外多存了笔钱,留给他以后买房子。现在布里安娜和她妈妈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她们可以彼此分享对男人失去信任的经历。究竟是谁的错?

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要怎么挽救女儿的一生,让她成长为一个正常的女性、拥有一段正常的婚姻?如果布拉德和卡拉能多多沟通的话,会有一些帮助。布拉德可以问自己的妻子:“对布里安娜,我要怎么做才更好呢?”卡拉也可以对布拉德更坦白地说出自己唱黑脸的苦恼。两人如果参加专业心理治疗的话,都会有好处。有的父亲对待女儿就像对待情人一样。办法是什么呢?老婆第一,女儿第二。

经济上来说,父母应该避免给孩子贵重得不必要的礼物。懂得适度是好父母的一个重要品质。有的道理只能靠孩子自己从经历中学习,这种时候需要克制自己。你愿意住在一个总体经济水平低于你自身水平的社区吗?大道理谁不懂呢?但有时,我们的自我意识不允许我们袖手旁观。到头来,哪个选择的代价更大呢?

你是否对以上这些故事有同感?你是否发现了,不断给予的父母是如何害了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的骄纵是父母怂恿的一种精神失常。

怪罪孩子任性时,我们是在推诿自己的责任。第二章你是为孩子铺好坦途的“直升机父母”吗?

有的新生儿生下来就被生母抛弃在垃圾堆中,一天甚至几天都没人发现,却还能奇迹般存活下来。我很佩服如此强大的生存能力。我总在想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对我自己的孩子,我要给他们多少那些弃儿所没有的东西?这个问题很不成熟,但我却总会想,究竟多少是太多?

现在的趋势是相反的,尤其是那些受过教育的、成功的年轻父母,在网络的怂恿下,巴不得把孩子成长中任何“不完美”的因素都剔除掉。对这些孩子,或者说这一代孩子来说,宠溺正在生根发芽。有的孩子还在子宫里,父母就开始精心计划了。如果父母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为自己的孩子铺好坦途。”这样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直升机父母”。如此一来,孩子的特权意识自然就根深蒂固了。早早开启的娇惯之旅

贾斯汀(Justin)和珍妮(Jenny)在5年前结婚,当时他们都是30出头的岁数,婚姻初期,他们是模范夫妻。他们在南加州大学相遇,两人都有工作。贾斯汀是一个高级程序员,每周有3天出差。珍妮在一个很成功的化妆品公司工作,这家公司为青少年提供高级面部产品,她是该公司创意团队的主要包装设计师。夫妻两人都很专注于事业的进步,在事业上相互扶持。组建一个家庭也是他们的计划之一。他们决定买一只小拉布拉多,彩排为人父母的生活,也确实买了,小狗的名字叫巴克斯特(Baxter)。

贾斯汀和珍妮就像预想的一样,对巴克斯特无微不至,就像对他们自己的事业一样细心。为了给巴克斯特最好的成长环境,贾斯汀花了一整个周六把网购的狗屋亲手搭建出来,这个狗屋放在露台很合适。贾斯汀和妻子听说小狗16周大就可以训练它了,他们便报名参加了宠物训练学校,想把它训练成一只乖狗狗。珍妮和贾斯汀都去上课,他们俩每天都和巴克斯特一起训练,生怕训练不够水准。

巴克斯特很听话,也很好玩。只要有朋友来家里玩,巴克斯特都能表演几个小节目。周末他们会带巴克斯特去狗狗公园,或者其他受狗狗欢迎的地方,让巴克斯特始终是众人的焦点。当然了,贾斯汀和珍妮的社交安排也不得不缩减,因为他们越来越不愿意长时间留巴克斯特独自在家,把它放到宠物旅馆更是不可能的。

出去旅行的话,他们觉得巴克斯特最好待在熟悉的环境、吃熟悉的食物、保持相同的散步规律。所以他们请了一个高中女生凯莉(Kelly),在他们外出旅行时,待在他们家里照顾巴克斯特。

总之,每个月照顾巴克斯特的费用比珍妮梦寐以求的宝马车还昂贵。和巴克斯特一起生活了两年之后,“一家三口”开始讨论组建家庭(巴克斯特也“参与”了讨论)。

当时,贾斯汀、珍妮和巴克斯特共住一个两卧室的公寓。贾斯汀的妈妈玛吉(Margie)家庭富有,她很开心自己要抱孙子了,很愿意帮他们带孩子。她告诉小两口,如果他们需要买三个卧室的房子的话,她愿意在经济上提供帮助,她觉得家里要添人口的话,起码要三个卧室的房子才够住。贾斯汀和珍妮没有犹豫,接受了她的提议。

珍妮在网上看遍了养孩子的理想房屋。她仔细地检查每一个因素,比如离工业区的距离、离风带和各种灰尘的距离、附近水体的质量、森林的空气质量、附近医院的接生及婴儿护理水平。最终,她和贾斯汀选择了一个理想的街区,为完美的家精心购买了各种物件。

毫无疑问,网络信息令人诧异、无边无际。只要随意浏览,就能感到海量信息给人带来的焦虑。对于焦躁又力求完美的准妈妈来说,这些信息尤为伤神。在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下,当今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睡在全有机的婴儿床里,婴儿床由环保木材制成,刷的是无毒漆,用的是有机床垫,床垫里面是以钢簧和橡胶树为原料的有机泡沫,生怕稍有一个不谨慎,新生的天使就会在睡梦中吸入致命的化学气体。现在的广告花大力气让父母们相信这些危言耸听的东西。

明白我的意思吗?有的准妈妈或者准爸爸过早地注意一些非常琐碎的问题,害怕孩子受到任何一点伤害。这些人的孩子出生以后,他们多半也会想要把孩子一生中的所有障碍都给扫平。所以我总说:“在孩子出生以前,娇惯就已经开始了,因为父母有太多完美的期待。”

当然了,无微不至地关怀婴儿本就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婴儿慢慢会长成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如果父母还要一直保持婴儿时期的细致,反而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这种娇惯还有一个潜在后果,就是亲子关系会很混乱,甚至祖孙关系都会有问题。不要为孩子扫清人生路上的所有障碍

丹尼斯(Dennis)35岁了,他是艾弗雷特(Everett)和温蒂(Wendy)的儿子。艾弗雷特和温蒂经营着家庭生意,主要是生产商业建筑及高层建筑的防震固定装置。近几年,他们家的产品被用在了世界各地的高楼上,生意做得很好。他们家在不同的水体有两艘游艇,在三个国家都有房产。每个地方的家里全年都有工作人员,以便这家人随时“回家”。艾弗雷特和温蒂很慷慨,他们对当地教堂和慈善组织的捐款人尽皆知。

丹尼斯和两个姐姐没成年的时候,他们的成长环境还只是相对平常的上层中产阶级教育。三人都去上了大学,他的二姐去了美容学校,搬去了纽约,希望以后能给富人和明星化妆。丹尼斯暑假时去了家里的公司实习,大多数实习生都只拿很少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但丹尼斯能够领到一份普通工资。艾弗雷特还为丹尼斯付他住处、车子加油的费用,这是这份工作的额外好处。

第三次暑期实习时,丹尼斯的父母给了他一个惊喜,买了一辆奥迪A6送给他开回学校。他们觉得丹尼斯每个暑假工作都很认真,应该给他点小小的奖励。他们全款给他买了车,把汽车产权证直接给了他,产权证上有艾弗雷特和丹尼斯的名字。

丹尼斯在学校读的文科和音乐,毕业时成绩优异、没有学费债务,音乐成绩尤为突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颇高,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乡村音乐和摇滚。毕业后的夏天回家时,他有些失落。他找到了一个比前几个暑假住得好些的公寓,他习惯了独立,想自己单独住。他甚至没有和家里人商量谁来付这个费用,爸爸自然是付得起的。丹尼斯计划在确定自己的职业道路之前先在家里的公司工作。

新公寓没有装潢过,所以丹尼斯和妈妈制订了装修计划,买了好多普通的新家具。瑞秋(Rachel)是丹尼斯谈了很久的女朋友(现在已经是他的妻子了),这段时间她也一直在帮忙选家具,很明显丹尼斯和瑞秋要住在一起了。

毕业以后,丹尼斯进公司当了销售员,但他的办公室就在他爸爸的办公室旁边,其他销售员不打招呼是不能进老板办公室的。当父子两人午饭都没有约人时,他们会一起离开办公室,60分钟的午饭时间后再一起回到办公室。

慢慢地,丹尼斯不如前几个夏天那么有干劲。有时候他头天晚上参加演奏会的话,第二天上班就会晚来。他参加的表演都比较正式,比如地方剧院或者音乐剧的表演。丹尼斯作为演奏家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但他花在办公室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艾弗雷特却一点也不烦恼,他认为儿子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父母应该在经济上全力支持,毕竟这点钱他们也出得起。

接下来一年,丹尼斯和瑞秋结了婚,她怀孕了,家里人都非常高兴。婚礼非常豪华,艾弗雷特和温蒂为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感到骄傲。尚未年老就当了爷爷,这让艾弗雷特感到自己完成了新的人生成就。他可以当爷爷了,他一定会准备充分,做一个好爷爷。要是丹尼斯对家族生意不感兴趣,搞不好他的孩子会感兴趣呢!6个月以后,埃尔斯·玛丽(Else Marie)出生了,人生多么美妙。

埃尔斯·玛丽出生以后,艾弗雷特建议丹尼斯买个新房子。丹尼斯没钱付首付,他的信用分也不够贷款。艾弗雷特希望丹尼斯可以自己申请贷款,就动用了银行的关系,给丹尼斯涨了工资,让他付得起月供。不久,丹尼斯一家就搬进了新家。

再接下来一年,丹尼斯找到了父亲,说自己想全心全意追求音乐梦想,而且他俩还想再要一个孩子。演奏的报酬不高,所以艾弗雷特答应他还是会在公司,这边给他付相同的薪水,并允许丹尼斯把注意力放在音乐上。丹尼斯很快就在音乐道路上有了斩获。一年以后,第二个孩子艾米·林恩(Amy Lynn)也出生了。

艾弗雷特很骄傲,虽然他儿子家里有三个卧室,艾弗雷特还是觉得,家里又有了孩子,家再大点更好,而且也如此向丹尼斯建议了。艾弗雷特住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个富贵地区——印第安希尔。那儿有很多需要修缮的房子,大小都比较合适。但丹尼斯自己当然是买不起的。所以丹尼斯的父母决定给他出40万美元的首付,月供就和现在丹尼斯付的差不多,这样他就能承担了。当然了,薪水还是从艾弗雷特的公司来,丹尼斯保留了在公司的办公室,不过已经两年没去过了。他作为音乐家已经小有成就了,艾弗雷特和温蒂非常骄傲。

再后来的两年也一切顺利。但艾弗雷特在一次平板运动测试时,发现他的主动脉健康状况不佳,而且心脏有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当时经过医生努力解决了,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但丹尼斯却动摇了。后来的一个月,丹尼斯和瑞秋说要见见我,我是他们的家庭顾问。他们要找我谈谈他们的一些“担忧”,丹尼斯担心的基本上就是他父亲的健康。他们冷冰冰地抛出了问题:“我爱我的爸爸妈妈。爸爸是唯一能掌管公司的人,如果他走了,妈妈只能把公司给卖了。”

他望了望瑞秋,征得她同意表达他们“共同”的担忧。“如果公司卖掉了,我就没钱支撑自己的家庭了,”他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这个样子都是爸爸妈妈的错,主要是艾弗雷特的错。”

他这么说爸爸的名字有点过于冷酷了。“以前我只做些简单的工作,艾弗雷特就会付给我很多薪水,那会儿我还是个孩子。后来,我要从单身宿舍搬出去,再到成立家庭,再到买大房子。他也没有做什么,只是一味认可。”

瑞秋点点头同意他的说法。“现在我们住的这个街区,这儿的住户都比我们大差不多20岁,他们都知道我们要是没有爸爸妈妈帮忙是住不起这个地方的。我们的老朋友见我们住这里,都觉得我们一定很势利,他们都不请我们去吃饭了。我的音乐界朋友们也不待见我,因为他们在音乐界艰难生存,收入勉强度日,但我却比他们轻松。这就是现在我们的状况,一个完美的家庭,却没有朋友,完全靠爸妈生活,在音乐事业里累死累活,这份事业却不够我们生存,连以前那个小房子,我自己都供不起。我和我妻子一直都在争论这个事情,她觉得这是我的错!”

丹尼斯接着说:“我和瑞秋现在知道了,虽然我也觉得他们没有恶意,但这种放纵很自私,他们本该控制自己,不让这种情况发生。这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这是他们的人生。我来找你是因为我感觉糟透了,我完了。我不能在商界重头来过,因为我现在有两个孩子。我也不能在其他行业作为新人起航,因为我已经33岁了。我们现在必须得想想什么办法,不然我们可能失去我们拥有的一切。”

丹尼斯和瑞秋现在处于危机之中,但艾弗雷特和温蒂完全不知情。他们仍然是一对骄傲的父母,有几个令人羡慕的孩子。但他们也发现了,瑞秋现在邀请她自己的父母去他们家更频繁了。这是因为瑞秋觉得和自己家里人待在一起,情绪上不会有那么大的波动。他们邀请艾弗雷特和温蒂去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他们见自己孙女的机会也变少了。丹尼斯和瑞秋见瑞秋的父母明显次数更多,这让艾弗雷特和温蒂开始争执,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娇惯始于依赖共生

艾弗雷特和温蒂能做什么来避免这种状况呢?我们先谈谈依赖共2生这种关系吧。依赖共生一词来源于上瘾咨询,后来这个词的语义扩大了,现在用于描述一种不健康的关系。在关系中,一方过度支持另一方的行为,而受支持方可能有心理问题,或者行为极度不成熟、不负责任,这种支持甚至可能助长酒精、药物依赖或学习成绩差等状

3况。依赖共生描绘了现在许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现实关系。

也许你会问,依赖共生有这么不好吗?毕竟人多力量大呀。但依赖共生并不仅仅是你所想的那样,依赖共生和互助是不同的。这么想吧:亲子依赖共生就像是卖海洛因的毒贩给自己的孩子注射海洛因,很快孩子就会上瘾,寻求更多海洛因。父母只要还能控制孩子的生活,就会不断地提供孩子所要求的东西。最终父母会过于介入孩子的生活,而忘记自己过去的生活。如果有机会像先知一样重复自己的人生,谁不愿意呢?最终,灾难便发生了。孩子开始摔跤,失望接踵而至。提供海洛因的父母不得不退回一步,看看自己的孩子然后抱怨道:“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你太失败了。你这辈子都干了什么?我们什么机会都给你了!”正是因为什么都给了,父母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甚至是一无所获。

我们从依赖共生的角度再来看看艾弗雷特、温蒂和丹尼斯的故事。在丹尼斯高中毕业以前,艾弗雷特和温蒂的依赖共生就很明显了。如果他俩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引向什么样的道路,他们绝不会这么做。以下是他们本该做的、该说的:● 当丹尼斯需要实习的时候,他们应该说:“丹尼斯,你没法来我

们公司实习。其他员工不会平等对待你,也不会把你当实习生。

你是我们的儿子,大家都知道。而且,我也不是什么好老板。我

也可以让我们的经理来管你,假装他掌握着你的生杀大权,但实

际上他只会对你小心翼翼,不敢严格要求你。这样你什么都学不

到,也不会了解真正的工作环境。”● 当丹尼斯毕业时,他们应该说:“丹尼斯,我知道你可以来我们

公司工作,我也可以付你薪水让你进入我自己热爱的行业,但也

许我这样做,你并不会心存感激。说实话,如果你不是从头为公

司打拼的人,会觉得我们的产品挺无聊的。我们的产品对我来说

不仅仅是产品那么简单,而是我自己奋斗成功的故事。但很不幸,

我的成功故事毕竟是属于我的,而不是你的。作为你的爸爸,我

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得自己挣生活。去大千世界闯荡吧,找

到你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当丹尼斯结婚时,他们应该说:“丹尼斯,如果你想追求音乐事

业,我们会支持你。但你得知道:音乐行业自有其代价。你的生

活方式必须得和你的收入挂钩。我相信瑞秋会理解这一点,她可

能需要去工作。当你们有了孩子,我们会很乐意花时间帮忙带孩

子,但经济上我们不会支持你,因为这样并不是真正地帮你。作

为你的父母,我们向你保证,如果你独立奋斗,你和瑞秋会吃些

苦,但最终的成功会是甜蜜的,而且谁也无法夺走这种成功的幸

福。如果我们支持你过一种你自己无法负担的奢侈生活,就像把

你关在了笼子里,慢慢地你会不再自豪,不再对瑞秋负责任,而

且最终你会怨恨我们做父母的让你的生活太轻松,让你失去学习

和自立的机会。”● 当丹尼斯和瑞秋需要更大的房子时,他们应该说:“丹尼斯,我

们爱你,所以我们希望你能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也就是说你现在

只能继续住在目前这个房子里,想办法加一两间卧室。但这样你

才真正拥有属于你自己的房子,我们不会因为你的房子太大或者

太小去批评。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远离你的经济生活才是真正对

你好。记住,作为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情感上绝对会给予她们

爱和支持。但作为你的父母,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多尽力,少出

钱,这样你们一家的感情才能真正牢固。”和孩子一起打破依赖共生

美国漫画家瓦尔特·凯里(Walt Kelly)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敌人,那就是我们自己。”(We have met the enemy and he is us.)我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调查采访了全国许多康复中心,帮客户的孩子找一个好的戒酒场所。但治疗不仅仅需要他们自身努力,父母同样需要学习。

在加州兰乔米拉,有一个世界闻名的黑兹尔顿-贝蒂·福特中心(Hazelton Betty Ford Center),专门治疗酒精及药物上瘾,该项目的重点对象是有依赖共生现象的家庭。伴侣、孩子、姊妹(有时甚至连叔叔、阿姨、舅舅、姨妈这样的亲戚)都要在中心待上一周,参加讲座,学习怎么帮助自己上瘾的亲人。家人在这一周里很少见到接受治疗的人,项目时间是每周一到周六的早上8点到晚上9点。

依赖共生家庭的父母晚上要参加酒精中毒者自主治疗协会组织的活动。在这个项目里,上瘾者的家人必须严格参加所有流程,不能缺席任何环节。很快他们就会认识到,他们其实也是在接受治疗,就像上瘾的孩子一样。他们在贝蒂·福特中心不能缺席任何安排的事项,项目就是要让这些人明白,某种程度上,他们和上瘾者一样有问题。父母也许没有对酒精或者药物上瘾,但他们执迷于管理、纠正、逮现行、责骂、警告、威胁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对上述行为产生依赖共生,会有两个结果。比如说上瘾者的父亲,首先他会失去自己的生活,搁置自己的目标和想法。为了填补这个空洞,他会把上瘾的孩子“拖进来”,开始插手所有事情。

另一个变化就是:这个父亲的干涉会让孩子无法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心理问题。孩子会开始依赖爸爸解决自己的问题,甚至帮助自己康复。孩子会无条件接受父亲的批评,因为父亲的失望而羞愧,通过其他方式来逃避羞愧感。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知道有什么必要努力变好,爸爸会不断以自己的期待来支撑孩子,最终两人都会崩溃、失败。

丹尼斯、温蒂和艾弗雷特的故事就是这样。最终,这样的关系只让丹尼斯变得软弱,和父母产生裂痕,还给父母的关系增添紧张感。

无论如何要记住:孩子的生活不是父母的生活。尽管这听起来很违反直觉,但要允许孩子自己去发现、去犯错,这对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决策过程非常重要。父母如果对孩子有“完美”的希望,那么这样的父母很快就会变成不受欢迎的干预者,不仅手把手地指导孩子的每件事,还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方向。

相信我,依赖共生父母是认识不到依赖共生的存在的,这是种很微妙的现象。我们许多人到了中年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父母有些专横、控制欲强、自私,这种后知后觉很值得注意。你以为这些特征是父母年纪大了才培养出来的吗?不大可能吧。依赖共生父母会从头到尾都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然后孩子就被洗脑,但小孩子是发现不了不对劲的。

要和孩子一起打破依赖共生,需要克制自己的第一反应和冲动,问问自己或者其他有经验的父母:如果过度干预,对孩子来说会有什么损失?这个过程需要父母做细致的观察者,放弃一些控制。对小孩子来说,当然要注意他们的人身安全,但在其他方面,如果不知道是否该干预,先观察,不要贸然干预。孩子需要懂分寸的家长

如果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发现了依赖共生的迹象,该怎么办呢?打破依赖共生,需要父母主导。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不需要你成为他最好的朋友,更不需要你当他的救星。你的孩子需要一个健康的家长、独立的家长、懂分寸的家长、有经验的家长、比他们自己更理解他们的家长、懂得教育孩子认识到行为后果的家长。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正确的教育方法就像驯服一匹野马,谁愿意做这么费劲的事情呢?这个过程很难完全控制,有时甚至会伤人,但最终是值得的,也会比你想的快很多。

如果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属于依赖共生,一定要回到正常的、积极向上的方向和目的上。专注于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孩子的梦想。时不时度个假,离开孩子。找寻自己的快乐、安宁、满足,然后才能元气十足地、客观地帮助自己的孩子。

你是否觉得很难改变自己长久的行为模式呢?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给予,或者一直都在为孩子排除障碍?也许你应该寻求专业帮助,找个专长于依赖共生家庭的治疗师,告诉专业人士你的依赖共生状况,并表达自己改变的意愿,向其寻求建议。物质滥用和父母依赖共生有一些相似之处,如果你养的是别人的孩子,会和养育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呢?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很正常,每个人都会这么做。但保护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我们夺走了他们自己克服困难时所收获的力量和信心。有时需要对孩子狠下心。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通过他们自己的人生武装自己,这样他们才有能力独自面对人生。你是否告诉过自己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自己有一天会离开?告诉过他们,他们有一天需要独自应对,因为你不可能总在他们身边?告诉他们这些事实吧。父母和孩子都需要认清这样的现实。第三章孩子不是替你完成梦想的工具

很多人不理解,养育子女不代表父母拥有特权。监护权当然有,但那并不是所有权。孩子是住在你屋里的客人,而且不是终身客人!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事业进展很快,仔细听我说,尤其是搞产品设计的,其实做父母最难的事情就是要舍弃自己的占有欲,不要从孩子身上寻找乐趣。

孩子不是一个产品或者项目,也不是一个拿来炫耀的物件。看看身边的人你会发现,很多人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东西,像一辆车或者一幢房子一样。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随便处置自己的“财产”,他们也完全把自己设计的模子套到孩子身上。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却完全抗拒。但不管哪种结果,亲子关系都被破坏了。不要通过孩子来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

父母能做的最自私的事情就是时时刻刻带着自恋的心情养育孩子。大多数自恋的父母自己是认识不到的,但这在旁人看来却往往很明显。要检查自己是否自恋,可以看看自己对孩子的期待,问自己:这究竟是孩子想做的还是我想做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欢运动,而你总是无情打击,而不是鼓励自己的孩子,那你实际上忽略了孩子的期待,只在乎自己的。这种人往往让孩子和伴侣觉得难堪,也让那些真心支持孩子的父母感到不可理喻。如果你的孩子完成了某件事,而你的回答是:“你本可以做得更好的!”那你的期待已经很过分了。父母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成功与失败,而父母就是他们独立的唯一阻碍。现在请坐下来好好想一想。

有的父母的期待甚至还不仅限于孩子读书或者运动上的表现。这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好似孩子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他们无法完成的事情。

卡蒂亚(Katya)的故事正是一个例子。卡蒂亚是一个乌克兰移民,她的老公叫安德烈(Andre),在加州约巴林达当胸外科医生。塔拉(Tara)是他们的女儿。卡蒂亚对塔拉很严格,她要求塔拉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很出色。塔拉读小学时,卡蒂亚就给她请了私人老师,每周上3天课,这对小学生来说很少见,何况塔拉已经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了。但塔拉不仅要成绩好,卡蒂亚还要求塔拉打网球,而且光是打得不错还不够,她希望塔拉达到很高的水准,她想要女儿成为最好的。鲍里斯(Boris)是一个退役的职业网球选手,卡蒂亚雇他来训练塔拉。课程安排得很满,只要塔拉有空就训练。卡蒂亚毫不吝惜费用。

卡蒂亚在俄罗斯也打过网球,而且曾是一名冉冉升起的网球新星。但她的家庭太穷,无法支持她的网球生涯。她一直独自打拼,打到全国级别后,依靠天赋不足以实现她的梦想。她的梦想破灭了,没能进入国际级别。

但她的女儿几乎每场都赢,哪怕在接受职业训练以前也没输过,和比她年龄大的选手比赛也能赢,这对塔拉来说很容易。新教练看到塔拉打球后,也指望这个潜力客户给他带来名声。卡蒂亚不允许塔拉为任何事情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网球训练。这简直完美,卡蒂亚的梦想就是名牌大学的奖学金。

塔拉18岁时,想有个车开,卡蒂亚把家里开了两年的路虎给她了,自己买了个新车。塔拉想买衣服或者想和朋友出去旅行的话,只需要跟卡蒂亚说一声就行了。但如果塔拉说打排球很有意思,卡蒂亚则会表示不屑一顾,她认为除了网球以外的运动都毫无前途。渐渐地,只要是卡蒂亚不大可能认可的东西,塔拉问都不会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