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北大(1)——32位北大新生的成长手记(学海导航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9:00:44

点击下载

作者:秦春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相约北大(1)——32位北大新生的成长手记(学海导航系列)

相约北大(1)——32位北大新生的成长手记(学海导航系列)试读:

序言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建校110多年来,北大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昌盛的进程中起到了先锋和骨干作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更成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和伟大复兴的象征,成为现代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向往的精神家园,从而独具魅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所说:“作为文化中国的象征,其实北京大学早已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大学,能够像北京大学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北大对于中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哈佛之于美国、牛津与剑桥之于英国的意义。”

在中国的高校中,北大具有“老”与“大”两个特点。之所以说“老”,那是因为在中国,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大学并不多,因此,人们常用“古老”来形容北京大学的历史;之所以说“大”,不在于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所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意也。历史悠久的“老”让我们足以心生骄傲,兼容并蓄的“大”也常让我们引以为荣。就是这样一所“老”学府,每年吸引着无数的青年才俊奋身投入燕园,求学于“一塔湖图”;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府,将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维系在了一起;就是这样一所“老”、“大”学府,将这些胸怀大志、肩负大任、孜孜求学、不倦探索的年轻学子,培育锻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体魄健全、意志坚定,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一个多世纪以来,北大历经风雨,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从未因时光的磨砺而褪色。今日的北大,迎来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迎来了自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期,“北大人”将满怀豪情,团结进取,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发努力。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金秋九月,一段精彩的大学时光在等待着你。在这里,美丽的燕园将带给你广阔的人生舞台,光荣与梦想将力促你奋发前行,理想与责任将激励你勇于担当。在即将踏入燕园之际,希望你们能够刻苦学习,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志存高远,胸怀祖国,力争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光荣的“北大人”!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姓名:张春晓

录取院系:元培学院

毕业中学: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

获奖情况: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

201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

2010年河北省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

2010年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初赛省级二等奖

我在晨雾中抵达

北大,在我儿时是一个不曾触到的梦。北大学生,那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身份。那时,我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够站在博雅塔下,徜徉未名湖畔,从没有想过能够成为北大一员。一切只是平淡地走过,清风微澜,纯真时光。那时,北大就像隐藏在浓雾后的神秘女神。

初露锋芒

感谢我的初中老师,她教会我一种敢于去拼搏的霸气,不止是学业,还有体育。初中时,我每周末都会跟随专业羽毛球教练练习羽毛球。每一滴滑过脸庞的晶莹汗珠,每一次有爆发力的尽情挥拍,都是对青春与力量的诠释。通过练习羽毛球,我懂得,在筋疲力竭时,大喊一声,重燃火焰,便可以拾拍再来。我懂得,很多事情不在于你能不能,只在于你想不想。当你站在前场而球将落在后场的刹那,你可以选择快速移动过去或者放弃。虽然两者的结果可能相同,但其中的态度和迸发的力量绝对不同。这完全在于自己要不要跑,要不要去拼搏,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这种拼搏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支持着我的学业,使我在初中就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跨入前十,拼进前三,夺得第一。

昨日晨光

我敬爱的高中母校,石家庄二中,无论是正门敞开的宽广怀抱,还是西门那株古老梧桐深情的相迎相送,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都令我有一种回家的温馨感觉。不仅如此,她还有着巨大的辉煌成就。门外的光荣榜前,始终有家长和路过的行人仔细观看,不时发出啧啧赞叹。更有的家长还拿笔认真记着什么。对于每一个二中学子,那是一种自豪也是无形的压力。看着光荣榜上那一张张愉悦的笑脸,看着那长长的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名单,多么渴望其中有自己的名字。我清晰地记得,我高一时和我弟弟路过学校,他在光荣榜面前停住了脚步。当时只有三年级的他仔仔细细看了半天,最后说想在上面找到姐姐。我望着他稚嫩又充满希望的脸庞,笑了笑,对他说上面没有我。但我同时也坚定地对自己说,两年后,希望这里有我。

然而在强手如云的理科实验班,我是那么的平凡。初中辉煌的成绩仿佛已成为过去完成时,只能对比出现在的窘迫。高一还在竞赛和高考间摇摆不定。当我最后选择高考,自以为摆脱竞赛的束缚可以飞得更轻松时,却发现连高考我都无法全情投入。我看了比初中还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忽上忽下的成绩让我自己都不敢去许诺什么。

在即将升入高三的暑假,我希望找到自己的方向,不再在茫茫大海中漫无目的地漂荡。我敬仰北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先进的思想,渴望在其中汲取养分,完善自我,为国尽力。而北大的元培学院十分重视基础的培养,自由的选课制度也令我神往不已。于是,我悄悄将“北大,元培”郑重写在日记中,作为目标。然后一步步倒推着写,如果我要上元培,那么我要做到哪些,作为为期一年的大计划。那时,字里行间中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认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样,载着信心与渴望,张开风帆,小船就出发了,投入广阔而未知的海洋。也许是上天对逐梦者的眷顾吧,刚上高三,我就幸运地获得了参加北大全国优秀中学生夏令营的资格,有机会在北大学习生活一周。而参观北大,恰恰是我那个一年计划的第一个心愿。我渴望在真实的北大校园中感受真实的文化氛围。夏令营,就像一道晨光,照亮了我的一片天。在北大短暂的一周,在那个色彩艳丽的夏末,我聆听了大家的教诲,参观了北大满溢着文化气息的校园。燕南园的宁静质朴,未名湖畔蜿蜒曲折的小径。还有教学楼内一排排的座椅,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馆里北大学子孜孜以求学习的背影,都给我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冲击着我的心灵。温暖而优秀的班级带给我一种家的感觉,从班主任身上我感受到了北大学子的素质与魅力。感觉在这个古朴的校园中,我们离世界很近,可以聆听到世界的脉搏,在巨大的舞台上和寰宇对话。更重要的是,我坚定了一年后,以一名北大学子身份再次踏入北大的信念。披荆斩棘,决不退缩。

晨光,总是能温暖心房,拨开心中的浓雾。于是,我微笑着开始高三的航行。漩涡 迷茫

当身边的竞赛生获得优异的成绩,陆陆续续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名校时,我们都满是羡慕与向往。他们自信轻松的微笑,丰富到奢侈的课余生活,与我们在教室埋头做题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时心理落差真的很大,感到高考的遥遥无期与数不清的变数。但是后来,自己渐渐想通了。他们过去牺牲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学习更难更深的竞赛课程,去做厚厚的题集。而我们那时还沉浸在自我放松的世界,没有看到,更没有体会到他们吃的苦。取得好成绩,是他们应得的。我们只是羡慕他们最后的好结果,而成功又怎么会眷顾没有付出过,没有拼搏过的人呢?即使可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我们在过程中学到的更多。再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高三上学期考试成绩都还不错,还花时间看点竞赛。接连考试的年级前三名与似乎轻易到手的物理、数学省二等奖让我产生了不真实的成功感。飘忽的心态让我不再视高考为需要攀登者拼尽全力攀登的巨大山峰。我本以为就这样顺顺利利,一步步,实现目标,北大,不再是梦。然而,可能也就恰恰在这时候松懈了吧,将战士的铠甲脱去,将紧握罗盘的双手渐渐松开了。行者大忌啊。当自主招生来临时,我放下了高考的备考,全情投入自主招生的海域。从准备材料到大量练习,不亦乐乎。记得那时的晚自习就是我们一排人讨论自主招生问题的黄金时间,大家买来各式的参考书,天天刷题,相互交流,为想通一个难点分外高兴。寒假短短的几天时间也几乎全部奉献给自主招生。春节几天,在嘈杂的鞭炮声中试图寻找内心的宁静。静下心来,写着,算着,无奈地放下笔,又坚决地拿起笔,去攻克一道道难题。心中想着,在那个一年的计划中,自主招生的成功很关键。当参加自主招生再来到北大时,半年前模糊的目标又被擦亮了。我们在深夜抵达北大西门,回忆流淌。半年前的夏令营,我夹在西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匆忙合影留念,新奇又激动。这半年中,那张照片和北大明信片一直默默给予我力量。每当我累了倦了,就翻开这些图景细细欣赏,想象着重逢的美好,想象着西门背后伟大的殿堂。这次重逢,低暗的夜色中,风雨百年的古老牌匾在我心中熠熠生辉,格外清晰。又见面了,我的彼岸。这次没有了车水马龙的喧闹,只有亘古如斯的宁静安详。我在门前久久伫立,心灵的对话,你我听到。走入深夜寂静的校园,只有三两学子交谈走过。而我看到的一切,似乎都与半年前一样熟悉,熟悉地仿佛未曾离开过。原来,我的心绪是如此渴求归于这片沃土,只待一朝春雨,便能破土重生。

三月初的自主招生面试与接踵而至的大型模拟考试将我的心绪搅得无比混乱。这时,我才深深意识到由于前期自己缺乏系统的训练,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综合的高考模拟考试。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焦头烂额。这是成人的必修课吗?我的航船在重重迷雾中颠簸,踌躇,看不到光亮。

而这只是漩涡的开始。

接连的模拟考试带来的是接连的失败。成绩出来不尽如人意,每次都有令人遗憾的失误,紧接着就是无边的迷茫。我羡慕周围轻松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也羡慕因竞赛失利重战高考同学的巨大进步。看着自己平庸的成绩,心中满溢着失落。那时我望着书桌上摆在显眼位置的北大明信片。未名湖与远处的博雅塔,风景依然秀美,但是仿佛离我已经越来越远。我已经不敢奢求和同学在湖边漫步读书,欢声笑语。一切似乎都已是彼岸的幻影。当是先从那湖水离开回到现实,眼前却只有冰冷的书桌,无边的题海,墙壁上斑驳孤独的身影。每周末,我都会整理一周的错题与笔记。有时,会突然想到不满意的成绩,想到这么辛苦地去整理,到底是有益还是徒劳。摇摆与毅力的斗争,异常激烈。

我试图寻找倾诉的出口。老师,父母,朋友。我知道我不是孤单一人。和蔼的老师总会静静帮我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使我不再孤单彷徨。在我自己都怀疑自己时,父母也从未对我失去信心。还有亲爱的同航人,感谢一路陪伴。还记得那节活动课,我把你拉出教室,在校园僻静的一隅,向你倾诉着各种伤心事,快乐事。你听着,说着,最后我们将所有的不愉快化为阵阵清爽的笑声回荡在校园。还记得我生日那天,当我以为所有人都忘记了的时候,你蹦蹦跳跳拿着你生病时都没舍得吃的点心送给我。我当时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师生情,亲情,友情,如此温暖。航行,因你们不再孤单,变得丰富而充满美好回忆。重振风帆

我清晰的记得,在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时,老师找我谈话。具体内容记不大清楚了,但是我知道我必须选择坚强与坚持。一出航,便没有退路。没有任何航行是一帆风顺的。大家都会遇到风暴与颠簸,关键是应对的方法和态度不一样,从而结果不同。最后,我望着倒计时牌和墙上滴滴答答行走着的钟表,眼眶微湿,心里却迸发出异常坚定的声音:我一定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自信与愉悦回到了我的身边,我的航船找到了方向。而这一切,需要自己去克服心中的障碍,敢于冲出暗礁和漩涡的谜团。终究,还是自己说服自己。

在接下来的两周自由复习时间里,我出奇的淡定,找到了应有的轨迹。纵使卷子漫天飞舞,各种复习资料进行着最后的狂轰滥炸,我却能够认真选择,迈出从容不迫的步伐。我列出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科目,基础,技巧,限时,总结,每一天都在完善自己。一方面,我耐心做着眼前的每一道题,在汹涌的海洋中平静行驶,专注于眼前的航行而不过多设想彼岸的风景。另一方面,又站在高处,将知识尽收眼底,试图形成最终的知识系统。眼前一片蔚蓝,心中静水流深。

进入六月,校园里混合了聒噪与宁静。同学们激动地守候着即将到来的黎明,种下了狂热的种子。另一方面,大家又在做着最后的划桨拼搏,一同向前,再向前。教学楼里匆匆的脚步和人声鼎沸的探讨成为亮丽的风景。每次下晚自习走出教室,总能看到所有任课老师在教室外为大家解决问题。同学们围在老师身旁,静静倾听着,思考着,领悟着,后背被汗水浸湿了大片也浑然不觉。疲惫一天的老师依旧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问题,助同学们最后的一臂之力。教室外专门安装的灯分外明亮,把这温馨的画面做成深刻的剪影,投射在白色墙面上,铭记着航行者朝彼岸驶去的倔强背影。

高考前的那天晚上,我独自在窗前低佪,回想着各个科目的知识结构,电影般映出一个个清晰的画面,我终于达到了理想的境界。窗外皎洁的月光洒在我心中的航船上。航船静静荡漾,为明天的到达积蓄力量。我没有再去多想要考到什么分数,只是希望能够让自己无悔。两天的考试在平静中度过。考完后,我并没有事先设想过多次的喜极而泣与疯狂,只是高兴而心安地走出考场,为这一年的努力和付出感到欣慰。我想,我已经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完了,剩下的一切不由我决定了,可以长舒一口气了。获知成绩时,我感到心安愉悦,所有的喧嚣在心中化归为宁静,水到渠成,我的航船在晨雾中抵达。

北大,元培,这一个圆画得不容易,我庆幸最终坚持走到了梦想的起点。一年,一个心愿,一个计划,我无悔。

疲惫一天的老师依旧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问题,助同学们最后的一臂之力。教室外专门安装的灯分外明亮,把这温馨的画面做成深刻的剪影,投射在白色墙面上,铭记着航行者朝彼岸驶去的倔强背影。

姓名:蔡静舒

录取院系:光华管理学院

毕业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化蛹——妄议中小学基础教育

我听闻曾有人向康有为提议说:“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改变,才能实行一切新政。”却被康南海断然驳回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话音犹在耳畔,然而从1898年到现在,飘摇百余年矣!那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在湖光塔影里走过了一百一十三年的光阴,早就不再叫做京师大学堂了;而我巍巍中华的教育大业,固然少了子曰诗云,多了ABCD,却似乎骨子里还是当年的样子。

对于和我同龄的很多孩子来说,他们与梦想之间,早就不仅仅是高考这一根独木桥了。国外的大学早已向他们开启了大门,港校更是在今年成为了招生的大赢家,然而即使漂洋过海地求学,很多东西似乎依然不能改变。在许多国外教授的眼中,千里跋涉而来的中国学生有着极高的GPA、托福或者GRE成绩,可惜一旦等到进了实验室,操作、讨论、分析的能力就跟别人相差甚远。梁任公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里赞颂道:“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然而如今的中国少年,似乎仍然与启超先生文中描述的有一定的差距。

我常常看到抱怨中国教育的文章。有的时候我想我们或许过于偏激了,这样的现状固然不令我们满意,却绝不仅仅是一人一力所能改变的,绝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谁能一劳永逸地为教育起沉疴,那么早就解决了,为什么还要拖到现在?我本身也不过是中国教育的产物,“只缘身在此山中”,也难做出清晰的判定。不过我敢保证的是,这绝不仅仅是焦急浮躁的抱怨与抗议所能解决的。

这一切的种子,估计早在百年以前就埋下了——当我们的国力和工业奋起直追,教育却被丢在了身后无人问津。康有为先生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抛开往事不谈,我们的现状确实堪忧——许多别国的基础教育,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重的是知识的积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习惯了得到知识,却不习惯去创造知识。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的首先要是“道”,是思想,是方法,其次方才是授业,解答问题。而我们无意之间,常常将讲坛神化,而且时常急功近利——其实筛选人才的体制逼得我们不得不急功近利——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长在北京,感觉北京的老师们还是非常谦和的,也是相对而言鼓励孩子们自己探究的,然而毕竟在很多很多地方,人才毕竟是稀缺的,难得的。我相信在那些地方的我的同龄人,有很多因此而不能让自己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考试的体制不改,教育的形式改了又有何用?而关于高考这个体制,我相信即使是教育工作者也跟我们一样感到无力——说实话,在没有科举或者高考这种全国性考试之前,我们不是没有过别的,比如九品中正,举孝廉,但是事实证明,在所有这些里面,高考已经是最为公平的。我们每一年的考生太多,大学的普遍质量又有待提高,更何况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几千年来都以情义为重的社会。真要说改用了西方国家的考试制度,也未必就能成功在我们这里开花结果。

自然我并不是鼓励因循守旧,康梁在维新变法时曾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考试制度是教育制度之纲之本,自然要跟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绝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制度倘若不变,不能自成一路,那么我想,我们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不过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创造”。

我想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生活跟中小学基础教育紧密相连,而我们本身却没有什么办法改变它。为了去改变它,我们必须先让自己成为有能力修正、改变这个制度的人,而达到这个水平,又必须首先通过高考。

固然我们如今的教育制度并不完善,弊病不少,然而对于我等莘莘学子而言,这绝不该是我们放纵放弃的理由,也绝不该是我们不能在这个制度里杰出的借口。我并不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就一定是所谓扼杀孩子创造力、想象力的凶手,毕竟即使在死板腐朽的科举制度下,这个国度仍然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英杰,那些唤醒国民、给我们带来今日的智者,他们依然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出生并且成长起来的,受到的还是八股式的教育。如果真的有杰出的人才,那么再刻板的制度也不会动摇他成功的信念,扼杀他的天才,遮蔽住他的光彩。相反,为了改变这一制度,使其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服务,我们才更应该奋发图强。总而言之,我们当务之急,是应该积极地面对,而非消极抱怨,我们来日之任,是该批判地改进,而非因循守旧。

梁氏有云:“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那么我们依此类推,如果我们这一代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现行教育和考试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为改变它而奋斗,那么我想教育制度的革新,恐怕也并没有那么难以付诸实践了。

我以为,抱怨教育制度、逃避教育制度,人人皆可为之。独独在一片抱怨声中挺身站出来,尝试改变制度——这是非有大智慧大气度人所不能为的。而这也是我们必须做的——我们必须有人站出来打破旧的制度,尝试树立新的规定,才能够让我们的后辈受到更好更完善的教育。

倘若要我作比,我愿将我们如今的基础教育比作一颗茧。在教育这一点上,我们将自己封闭在世界之外几百年,想要迎头赶上总非一朝一夕的功力。然而希望总是还在的,总有许多许多的人如春蚕一般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虽然此刻自己仍然备受束缚,却终有冲破一切化蛹成蝶的一日。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在中国想要改变什么总不是件容易事,然而我相信,哪怕是移山填海的浩大工程,只要我们愿意——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做得到。

只不过,现在的我们,仍然还在漆黑的茧中慢慢摸索,慢慢蜕变。

我以为,抱怨教育制度、逃避教育制度,人人皆可为之。独独在一片抱怨声中挺身站出来,尝试改变制度——这是非有大智慧大气度人所不能为的。

姓名:陈立尧

录取院系:历史学系

毕业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

获奖情况:2009年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铜奖

2010年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金奖

2009年“21世纪卡西欧杯”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上海赛区高中组一等奖

2009年“21世纪卡西欧杯”上海市中学生英语思维作文大赛二等奖

2010年“21世纪卡西欧杯”上海市高中英语辩论邀请赛团体三等奖

2011年“上外杯”上海市高三英语竞赛二等奖

2011年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三等奖在学海中浮沉

2010年3月,我所在的上海市七宝中学学子人文书院举办了“对话大师”系列活动,邀请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大师”系列纪录片的编导人员来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在这次活动中,我作了题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的发言,现将这篇文章引用如下。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火频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与民族危机深重。然而,也正是在这片硝烟四起、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又一位为挽救处于灾难中的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前辈,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法改造中国,唤醒人民,开创了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

要完成消除民族危机、振兴中华的艰巨任务,首先要从改变不合时宜的封建制度入手,而要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历史的国家铲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就要从改变人民大众迂腐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入手,而要改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关键就在教育。于是,这一时期,形形色色的有识之士凭借自己的力量兴办或改革教育,企图改变和再造人们的思想。

在这一时期,马相伯先后亲自或参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等学校,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新范式;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学术为上、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黄炎培开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者和引领者之一;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自己的人生开辟了中国的乡村教育;陈鹤琴以一颗赤子之心,开拓了中国儿童教育的领域;吴贻芳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推动了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今天,当写下这几段文字时,我不禁感慨万千。在那样一个黑暗混乱的年代,中国的教育蓬勃发展,人才辈出;而现在,在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和平年代,中国的教育不仅迟滞不前,反而还不如那个年代。

在现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所有的教育都围绕着考试进行,所有的课程都围绕着考试设置,甚至连上课所讲的内容都全部是考试要考的内容。于是,在考试的压力下,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及其他副课都不得不让位于主课;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只学会了做题和考试的技巧,却没有真正学会学习的方法,没有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在考试的压力下,课外培训行业日益兴隆,学生的课外时间几乎都被各种补课、培训或兴趣班所挤占,很少能享受自由时间。在这种局面下,学生变成了只会做题目的机器人,却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掌握;学生沉浸在茫茫题海中不能自拔,却不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中小学的情况已然惨不忍睹,那大学呢?众所周知,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全世界的大学中离顶尖水平还相差很远。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和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就知道了。得益于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特点,经历了高考折磨的大学生们早已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从网上找来几篇论文抄写拼接以应付毕业论文,然后再想办法混张文凭。而教授们不是在潜心治学,也不是在比拼学术造诣,而是在争相发表论文,以此来完成升职,甚至是升官的目标。于是,中国的大学从学术研究所,变成了论文生产厂。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里最受人尊敬的人不是学问最好的人,而是职位最高的人,一个人只要当了教授、系或院的主任,不管学问多高,就能受人敬仰,这难道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吗?

钱学森曾经提过一个著名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我想,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各种大学和研究院里的政治斗争下,在中国很难找到一片纯学术的土地了,也就很难再诞生大师了。

中国的教育制度,不仅放弃了对孩子价值观的早期培养,还强行扭曲了教育的定位。教育,首先应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不是只教会学生怎样做题。教育应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为考试服务的。应试教育制度潜移默化地让所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考一个好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好工作,而有一个好工作的目的则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能赚更多的钱。诚然,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但如果把这当成教育的唯一目的或根本目的的话,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为教育本应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偏向于制造出更多的“做题精英”,并让他们成为莘莘学子膜拜的榜样的话,那我们的社会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大部分不擅长做题的人早已被淘汰,而那些只会做题的人却无法真正学以致用。这样下去,中国的历史再悠久,文化再博大,也终究会被逐渐啃咬吞噬。如果钱钟书现在来参加高考,他有多大的机会被清华录取呢?

不久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纲要》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增加大学招生途径、探索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等令人振奋的目标和规划。中国教育,究竟路在何方?是旧瓶装新酒,还是迎来彻底的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学海中浮沉打拼了十多年后,我已对此深有体会。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幼儿园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但现在幼儿园的教育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2011年第27期《南都周刊》发表了一组以《孩子,你想上哪个幼儿园?》为题的专题文章,揭示了当今幼儿园种类繁多及家长难于选择的现状。文中指出,父母们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却面临着公办幼儿园稀缺化、民办幼儿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障碍。其实,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幼儿园,也或多或少存在于中小学,甚至大学中。由于户口、职务、关系等原因,众多公立幼儿园对许多幼儿关上了大门,而各种良莠不齐的私立幼儿园及其从国外引入的教育理念也使家长们面临两难的选择:既想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又担心他们进入小学后无法适应传统应试教育。

无论是幼儿园升小学,还是小学升初中,由于没有统一的考试,因此各校都自主组织考试和面试,于是在招生季便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尽渡”的场面。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识字、说英语、背唐诗、做数学及其他一技之长成了他们进入小学的敲门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带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小学升初中的拼杀无疑更为惨烈,名校就那么几所,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了奥数被妖魔化等一些怪现象的出现。在我报名上小学时,学校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测试,并和家长进行了面谈。到了升初中时,各所名校已开始全然不顾教育部门的禁令,开始组织各种考试,其阵势不亚于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短短几年,这个世界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真是沧海桑田、物换星移。

而在初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学的过程中,由于有了统一的考试,因此这种混乱局面也略有好转,但也绝不是没有问题。事实上,正是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考和高考成绩是学校录取的唯一标准,才使得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颇有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味道。诚然,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进行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性质。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三国杀”的局面提醒我们,不要让改革误入歧途,不要让一切“回到原点”。

简单说来,这是一根很简单的链条:要找一份好工作,就必须考上一所好大学;要考一所好大学,就必须考一所好高中;要考一所好高中,就必须考一所好初中……

但是,这些问题是历经千百年的累积而慢慢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在现在的国情下,或许应试教育依然是最公平的教育方法,其长盛不衰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大环境无法改变,作为个体,我们只能努力去适应它,否则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面对这种现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成功之时戒骄戒躁,失败之时泰然处之,将过去的一切看做过眼云烟。只有保持这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才能不让过去埋没未来,不使回忆淹没梦想。有人说:“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唯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又有人说:“任何生命的结局唯有死亡,即使强大如开天辟地的盘古也不例外。”我们不能更改命运的终点,但至少我们还能影响生命的过程。活着的时候珍惜眼前的一切,最后才能不留下遗憾。我想说,无论过去或现在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保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本色,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保持“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至少不会失去理智,变得走火入魔。

关于学习方法和经验,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这是因人而异的。有许多同学都曾经向我问过这方面的问题,每次我都哑口无言。老师也有很多次请我介绍经验,结果我说了许多套话,令人失望。我是一个坚决的“作业本位”者,在学习上一切以上课和作业为中心,除此之外便再也不管不顾。从一年级到高三,我几乎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也从未请过家教,也几乎从未主动去做除作业以外的辅导书,而是把这些时间用在了其他兴趣爱好上。在平时,我抓紧下课和自修时间做作业,到晚自修的最后就能留下时间来看课外书。当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我经常不吃饭,从不玩手机,也很少参与聊天。有同学问我是怎么这么快做完作业的,我说我只是把你们吃饭、玩手机和聊天的时间用在了做作业上。而在周末,我更是雷打不动地看比赛、看新闻、上网和玩电脑游戏,即便高三亦如此。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你就能轻松应对应试教育,反之则必陷入无底深渊。当然,这一切是要以提前的计划为基础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我都有着很强的计划性,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使得学习和生活有规律,否则心中就会忐忑不安。如果遇到意外,也只能随机应变,看自己的造化了。只要我们付出了应有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坦然接受。

总之,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而学习则是通向这个驿站的驿道。我们骑着快马在驿道上奔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但它绝不是句号,而是一个逗号。接下来,我们要换一匹马,沿着通往无限远方的驿道继续前进,奔向下一个驿站。

我是一个坚决的“作业本位”者,在学习上一切以上课和作业为中心,除此之外便再也不管不顾。从一年级到高三,我几乎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也从未请过家教,也几乎从未主动去做除作业以外的辅导书,而是把这些时间用在了其他兴趣爱好上。

姓名:蒋陈焜

录取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毕业中学:四川省绵阳中学

获奖情况:201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

第十九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一等奖竞赛给我带来了什么

7月3日,当我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的脸上绽放出了发自心底的欢笑。这份欢笑里,藏了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让我一时无法理清头绪,讲得清清楚楚。

我参加的是生物学竞赛。在三年的竞赛路上,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竞赛给我带来了什么?竞赛与保送——我对保送和竞赛关系的感想

我不是为了保送而参加竞赛,但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在进入高中之前,我看到了学长学姐们的竞赛光荣榜。那一个个闪光的大学校名,给了我一次又一次深深的震撼。我下了个决心,在高中的时候一定要参加竞赛,争取保送。

高一时我的竞赛成绩还算不错,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尽量把空闲的时候安排来复习和预习竞赛知识。到了高二的上学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和同学在校外租房,因为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管理,我的高考科目的成绩下滑得比较厉害,到竞赛班上课也几乎是次次迟到。我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一天竞赛老师对我们说:“你们这一个年级的生物竞赛就算获得了省级赛区的一等奖,也没有保送资格。”这句话在我们竞赛班引起了轩然大波,但过了几天就好像没有这回事。我开始还不太相信,几天后居然在网上也看到了这条消息!我给母亲通报了这个消息,她也很震惊。她打电话来劝告我,她说:“你还是不要去学生物竞赛了,第一你高考科目这边的成绩下滑比较厉害,第二竞赛已经不能保送了,学习竞赛已经没有了价值。”我当时说,我想通过联赛进入省代表队,参加决赛。我在竞赛班的成绩虽有下滑,但“老本”还在,我估摸着进入省队还有一定的希望。第二天我的班主任也知道了这一消息,他也来劝我:“你,获得省赛区一等奖应该是没问题,但是进入省队的希望太渺茫了,即使获得了一等奖,又不能保送,你的心血岂不是白费了?你还是不要继续了吧,退出竞赛班,安心高考。”

我也在进行思想斗争。我热爱生物这门学科,已经为它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不会轻易地放弃。就算不会保送,进不了省队,我还是要坚持下去。

接下来的几天,家中的其他长辈也给我提了建议,让我不要再走这条“不归路”了。我只能顶住压力。

后来没人再劝我。

最后证明竞赛老师的话是谣言。竞赛班同学在听过这个谣言后没有一位退出。获得一等奖的同学都保送到了很好的大学,而我进入了省队,并因为在决赛中表现不错被北京大学录取。

但是,这句谣言真的会实现,时间也不会很远。从高考2014级开始将取消保送制度。在取消保送之后,五大学科竞赛会活力依旧吗?我想,现在之所以竞赛能够蓬勃发展、熠熠生辉,正是因为竞赛和保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保送这张“王牌”的支持,学生们会把精力花在“基本没有前途”的竞赛上面吗?因为当时的我已经对竞赛有一定的感情,当然不会离它而去。但如果我是一名新生,先不论学校会不会开办竞赛班,我可能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要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即使有兴趣,在利益面前也会弱不禁风。

竞赛,祝你好运。竞赛对学习的影响

参加竞赛一定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对我学习的影响也不小。我就此谈谈。

一、竞赛和平时学习

高一上学期我参加了两门竞赛,信息学和生物学。但因为竞赛花费的时间太多,每天的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都得回寝室里加班。晚睡早起的生活,坚持了一学期我就快受不了了。我分析了一下,对信息学没有什么兴趣,几乎每次上课都睡着了。而我对生物的感觉还不错,所以高一下学期我就退出了信息学竞赛,专攻生物。

高一的时候,竞赛老师对我们说,你们高考科目的成绩要保持在多少多少名。这对我是一种动力。上学期虽然兼学两门竞赛,平时的成绩还算拖得走,甚至一次比一次好。竞赛,基本上对平时的学习没有干扰。平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成绩的波动不会很大。要是有空闲时间,我就把竞赛方面还不懂的、欠缺的补起来。所以我休息的时间并不多。虽然休息是必要的,但我必须舍弃一部分休息的时间投入到竞赛中。

而且我的心态不错。我把竞赛的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一种休闲,认为获取知识是快乐的。即使没有其他休息的时间,我也非常的满足,能够有精力继续后面的学习。所以,竞赛不只是学,还需要爱。只有你爱它,它才会爱你。

二、竞赛与学习方法

生物竞赛和其他竞赛不同,生物竞赛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知识,而记忆又是一个难点。为了记忆得更牢、更多,我想了很多的办法。我在高二上学期“抄书”,就是把书上自认为是重点的知识誊写在本子上。誊写后的瞬间觉得记忆很深刻,但几天之后,便记不太清了。誊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为选择性的誊写需要思考很久,誊写本身也很费事儿。当时我很犹豫是不是要把这件事进行到底。有一天竞赛老师对我们讲到,他曾经有些学生抄过书,但是最后的成绩都不理想。他说抄书不会对成绩有什么提升,并让竞赛班中有这个习惯的同学放弃抄书。有了老师的指点,我很快放弃了这种方法。

其实在抄书之前我就已经偷学并改进了一种学习方法。我看见有赛友使用荧光笔,这种笔可以使勾画的内容十分显眼。那周周末我一口气买了五支不同颜色的荧光笔。买回学校我就后悔了,这么多种颜色的笔,能每支笔各尽其用吗?我为每只笔指定了一种功能,不同颜色的笔指示不同类型的知识,复习之时就能一目了然。可是到了真正使用的时候就乱了阵脚,已经记不清哪一支笔是什么用途。过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有两支笔被疯狂使用,另三支被打入冷宫。勾画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多。当所有都成为重点之时,重点就不复存在了。我只能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不再指定每只笔有什么用,而是尝试着把每次想用荧光笔勾画的内容进行大致的分类,结果比之前那种盲目的指定好多了。过了不久,每支笔的用途都凸显了出来。尝试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尝试,再好的计划也是空谈。这个用笔的习惯我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诚然,这种方法对我的学习的帮助功不可没。

在“抄书”事件之后我又尝试过其他的方法。竞赛老师在讲完一堂课之后会给我们发一些作业。毋庸置疑,这些题目很难,做错题是少不了的。错误的地方正好是自己的弱点,需要改正。可是怎样的改正方法既能节约时间又能记忆深刻呢?我从化学老师那里得到了启发。化学老师要求我们对化学中的错误在改错本上进行改正。这种改正不是简单的抄题,然后抄答案,而是很精简地把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识点写下来。这样既可以省去抄题的时间,又有举一反三的作用,遇到考察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题目也不会犯错。我就直接把这个方法用在了生物竞赛上,而且进行了修订。我不反总结错题中的知识点,还把一些学习过程中繁杂而难以记背的知识总结在笔记本上。总结归纳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总结需要以简代繁、以精代杂、以整代乱,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小知识点,一句话就可以搞定,用红颜色的笔突出关键词语就行了。大的知识点,就得制图表、画简图了,一目了然。还有一些知识点我用了巧妙的办法归纳。我曾总结过植物学课本上子房下位的科,曰“子房下位歌”,一个字代表一个科:

金胡壳桦葫,桃红桑槲五。伞桔茜忍菊,水姜石兰薯。

如果死记硬背这20个科,肯定很容易就忘了。而采用这种口诀的方式,就会好得多。

介绍了自己的几种学习方法,你不必马上用于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而不是从其他人那里借鉴来的。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失败,比如“抄书”。但只要自己不断尝试,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竞赛对我的改变

在上竞赛班之前,我觉得未来不太明确,甚至不知道如何给自己定位。因为参加竞赛,我明白了很多很多。竞赛,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我本是一个拖沓的人。学习竞赛会占去一定的时间,我不得不利用其他同学玩耍的时候加紧赶作业,不得不提升平时做作业的速度。慢慢的,我的效率提了起来,也能留下更多的时间看竞赛的资料了。竞赛虽然是学习的压力,但它帮我改正了一个缺点。

在竞赛的学习过程中,我渐渐地认识了生物学,也认识了竞赛。生物学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有很多的子学科,它有自己的系统,它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它不像其他的学科,它阐述的内容都是活的。我很荣幸,我能学到其他非竞赛同学不能学到的知识。它的知识量可能比其他科目竞赛的知识量更多。在阅读的时候,为了记忆,就像前文说的,我尝试着使用新的学习方法。这些生物学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竞赛老师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在讲授到一定深度的时候竞赛老师会请大学教授给我们上课。教授,只曾闻不曾见,一听到有教授来讲课,大家激动万分。第一位来讲课的老师是动物学教授。虽然他的讲课方式十分催眠,但是他丰富的知识的确让我们佩服。后来老师又邀请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很多很多的教授来学校给我们传授知识。听完教授的课,不知怎么的,我觉得我的思想上了一个台阶。之前我的视野很窄,我甚至不知道生物学这条路上有些什么。我不知道除了竞赛,我还能在生物学这门学科里能做些什么。在教授们的课堂上,我看清楚了生物学是一条什么路。但这条路该怎么走?

因为联赛时不考察实验,我当时还不知道实验为何物。凭着“一定要做一次实验”的愿望,我幸运地进入了省代表队。在实验培训的时候,我知道了什么是实验室,做了一些曾经以为是高精尖的实验,见了一些之前想都想不到的仪器。我重新认识了生物学,它不只是课本上的纸上谈兵,它是一门实验科学,所有的结论都通过了实验的验证。我从实验中得到的不只是知识和结论,我从曾经的渴望了解科学,再到学习科学,最后到与科学亲密接触,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我知道了,未来的选择不再那么单调。

竞赛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补充了很多我认识的空缺。我参加了竞赛,大致地了解了生物学这门学科,也对未来有了信心。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没有目标。我知道自己的方向了。

感谢竞赛给我的许许多多。我,竞赛,北大

我,在小学、初中里一直成绩平平。到了高中,我加入了生物竞赛班。我知道,竞赛是一个新的舞台,我们在其上翩翩起舞,抒写自己人生的华章。它可以让我抛掉过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我把握住了竞赛的机会,并且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大学。可以说,没有竞赛,就没有7月3日的那份录取通知书。

我,在决赛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考试完毕,我很悲伤。我想,三等奖,肯定是拿定了。我甚至都没有奢望二等奖。可最后的结果让我吃惊。但我既没有欢笑,也没有尖叫,当时只有疑惑,为什么自己不是三等奖?甚至到签订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还是昏头昏脑的。

渐渐的我知道,北京大学这四个字的意义。不是一个光环,而是一份责任。作为一个北大人,我很自豪,我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北大,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我本是一个拖沓的人。学习竞赛会占去一定的时间,我不得不利用其他同学玩耍的时候加紧赶作业,不得不提升平时做作业的速度。慢慢的,我的效率提了起来。

姓名:梁静之

录取院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毕业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

获奖情况:2007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

欧洲中学生国际数学竞赛("Kaenguru der Mathematik 2009")二等奖

201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三等奖“2010北京市中小学武术比赛”高中女子组三路长拳项目第二名我眼中不一样的中德教育

高中阶段,我在德国柏林的赫德高级文理中学[Johann-Gottfried-Herder-Oberschule(Gymnasium)]学习生活了一年。这一年,我和德国同学一起,在同一个教室里,听同样的老师上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和课外活动。

在德国上学与在中国上学的一大不同,就是课时多、作业少。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一天有10节课,比我在国内一天的课时还多一节。但是,德国老师很少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我们也很少带作业回家做。

不过,在课堂纪律方面,德国老师的严厉程度丝毫不比中国老师差。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德国老师会十分严肃地维持课堂秩序。迟到与旷课的行为会如实地由任课老师记录在学校用于管理班级的“班级册”(Klassenbuch)上,甚至迟到几分钟都会记录在案。在课堂上交头接耳、随便说话的行为会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甚至会被轰出教室。一次,我们全班同学因为上一节课考试,在接下来的一节物理课上集体迟到了两分钟。这让物理老师十分生气。他把我们全班批评了十分钟,后来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我们的班主任。过后,班主任又对我们进行了批评教育。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德式教育使我充分领教到了德国人的严谨、严格,甚至严厉。在这种近乎刻板的教学模式下,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在异国他乡亲身体验,耳闻目睹,我还了解了许多有关德国教育的“内幕”。时间一长,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德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中德教育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德国,Gymnasium是中学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只有那些从Gymnasium毕业并顺利通过德国“高考”(Arbitur)的中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德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想上个好大学,并不容易。然而,在德国上学这一年,我所听说的、看到的和自己亲身感受到的那种学习压力与国内情况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德式教育——从课堂教学到各科考试,从师生关系到兴趣培养——与我们国内的教育模式确实大不一样。这可能与两国不同的教育制度、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历史传统甚至不同的校园文化存在某种联系。我发现,在中德之间,在两种不同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之下,存在着不同的课堂、不同的考试、不同的师生关系,还有不同的兴趣导向……不同的课堂: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多还是少?

在德国,课堂上不爱举手的学生实在是很少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课上举手发言的次数是学期成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在学期末取得理想的成绩,德国的学生们不仅要在考试和作业中做得出色,还要在课堂上积极地表现自己。德国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不难,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填空题之类,问题环环相扣,借此推进教学进程。通过师生间一问一答,老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上课时的专注程度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根据我的观察,每节课中师生问答的平均时间会占到一半以上。

在去德国之前,在国内的课堂中,我并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无论老师提的问题我懂还是不懂,我都愿意选择沉默,因为我周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在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会对那些常常举手发言的同学产生爱出风头、哗众取宠的印象。当我身处于德国的课堂,看到我周围的德国同学一个个都高举着手要求回答问题时,我发现我自己也在改变。为什么别人无论对错都会举手,而我不能呢?渐渐地,我也成为一个爱举手回答问题的人了。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只要认为我能回答,就会毫不犹豫地举手。可能我举五次手,只有一次被叫到,我也会感到满足,毕竟我抓住了一次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当我反思自己在国内不爱举手的原因时,我发现不举手的理由可以列出一大堆:在举手前顾虑太多,怕说错,怕老师再追问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怕同学笑话自己声音小,等等。慢慢地,不举手成了习惯,举手倒成了特例了。在德国的课堂上,哪里有那么多的顾虑呢?答错了,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忙纠正,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学习和反思的机会!而且这样学来的知识能记得更牢,不是吗?

在德国向老师问问题,也不完全局限于课堂上。德国教师短缺,一位老师一般教授两到三门课程。我们的德语老师也教法语,英语老师还教历史,数学老师也教地理,而学校里的物理老师一般也教化学。在校园里,如果我们脑子里有一个化学问题,遇见了物理老师,张口就可以问,他也能够给以很精当的解答。在我印象中,德国老师大多见多识广。通过和老师交往,耳濡目染,学生的知识面也扩大了。

国内课堂就是另一番情形了。学生的年级越高,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越少。这似乎成了某种“规律”,以至于有些高年级老师已经习惯于“一言堂”,学生们也不爱举手问问题或提问题,等着课上“被点名”,课上的师生交流仅限于眼神中。难道这是中国课堂的“通病”?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并体现在课堂上师生问答的效果上。在中国的课堂里,我们常常会发现,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是相对固定的几个人,而这些学生又往往都是同学们公认的成绩好、反应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课上能积极地跟进课堂进度,积极思考,他们的反应力与表达力在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相反,不爱发言的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训练就有可能存在缺失。

我认为,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上,甚至在校园里,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办法鼓励学生发言和提出问题,因为这不仅对他们学习有利,也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有利。不同的考试:平时表现、小考小测,算不算成绩?

对于学生们来说,考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严肃话题。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和德国的学生是一样的。然而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们大多害怕考试,尤其在考前,会紧张焦虑,而德国的学生们常常欢迎考试。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考试成绩总是与卷面分数画等号的,这也就导致学生拿到并不如意的成绩后,在一两分,甚至几分的失误上纠结、痛苦、自责。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成绩单上的学年成绩,往往是由平时表现和一两次大考(如期中、期末考试)加权换算得出的。大考分数的比重会比较大,平时测验的成绩的比重比较小。这会导致学生逐渐养成在平时学习中态度松懈而在大考中过度紧张的不良习惯。

与中国不同,在德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有1、2、3、4四个等级,由卷面分数并以考试具体情况换算而定,1等为最优。以百分制为例,如果某次考试题目出得简单,那么95分至100分之间的分数可以评为1等;如果考试题目难,那么90分至100分之间的分数可以评为1等。分等级记成绩的做法,淡化了具体分数的意义,学生在考试中只要尽量少犯错误,就能拿到1等或2等的好成绩。各科老师在每个学期末对学生出具期末成绩时,学期内的每次考试成绩都会计算在内。因为在德国的中学里没有期中或期末考试,所以对学生而言,他们参加的每一科的每一次考试都与他们的期末成绩密切相关,平时学习态度丝毫不能有所懈怠。这也许是我的德国同学们在整个学期都能自始至终保持勤勉的学习态度的原因吧。

在国内,同学们常常抱怨考试多,压力大。其实,在德国的中学里,考试的密度也是很大的。几乎每周都有考试,最多一天甚至考三次。刚开始时,我对这样频繁的考试也不适应。然而我发现德国同学们对考试似乎看得很开,甚至喜欢考试,在考试之前总是跃跃欲试。他们告诉我,因为每次考试都是提高自己学期成绩的机会,所以他们很看重考试,并以此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水平的一种方法。德国老师对每门课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时间安排有较高的自由度。老师会提前一周左右在课堂上通知考试时间。考试前的最后一次课上,老师会把考试范围和重点明确地向学生说明。

德国考试的难度一般不大,不会超出课内知识的难度。当然,要想取得好成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课上听讲的效率要高,要抓住老师讲的重点,仔细地揣摩、背诵;其次要利用好手上有限的学习资料,课本是一方面,老师额外发的讲义更是重中之重;最后,作业完成的质量要高,考试的题型会与课后习题十分相似。做到这三点,加上考试时的正常发挥,考出好成绩自然不难。

反观国内考试,出题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像是在斗智斗勇,有时有的题目会超出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基本成为“废题”。在平时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