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10项基本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23:38:07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优秀教师的10项基本功

优秀教师的10项基本功试读:

前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好的行为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好的德行同样也能折射到学生的行为模式上。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心的社会人来说,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作学生积极的领路人——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有哪些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想跨越到优秀教师的行列,又需要修炼哪些功课呢?本身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又需要时刻注意哪些方面来把这种荣誉持续下去呢?

想成为优秀教师,首先要密切关注的就是自己的知识存储量。因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教书育人,不但要培养学生们的生存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建造良好的德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存观和价值观。因此想成为优秀教师的话,读书并且会读书都是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唯有如此,才能在协助学生们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懂得适当地处理教材也是优秀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对于教材——这个教师事业中的朋友与搭档来说,教师对它的态度决定了教材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优秀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正确的观点是在利用它的基础之上超越它。

优秀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也就是营造活泼课堂氛围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对声音和语言的利用水平;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亲自动手实践的水平;观察分析能力,也就是研究学生并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水平;这些能力都是直接地作用于每一位学生,所有这些环节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培养这些能力,自然也属于优秀教师的基本功。

可能您的学生中恰巧有些让你头疼的“差生”,纠正其错误的同时千万不能在爱与关怀上对他们区别对待。更不能因为他们犯了错误就一味地对其炮轰打击,更要严防把教师自身所承受的事业或生活上的压力,以学生犯错为“突破口”进行情绪的发泄。

在教师的工作生涯中,“沟通”是一个关键词。这包含了与学生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与领导、与家长的沟通……在这个以沟通为前提的互动平台上,作为一个优秀教师,要时刻懂得运用沟通的能量。因为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教育岗位实现其价值的无形却有力的助推器,所以沟通能力被毫无悬念地列入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本书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节奏,重点释义了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10项基本功。毕竟时间是不会停滞不前的,进取与创新永远都是社会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培养未来优秀接班人的职业,更应该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以便在反思中追求卓越。

愿本书能为您打通一条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编者

第一章 掌握知识的基本功

早在古希腊的时候,人们就把教师称之为“智者”,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充满智慧的人,言外之意就是说只有那些充满智慧的人才能为人师。几千年后的今天,教师之所以依然能够为人师、受人尊重,也是因为他们心存聪慧。他们拥有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基本智力保障。在人类的知识、智慧一代代地传承的这个链接中,教师无可代替地充当着最为关键的传导作用。教师作为知识、智慧的传导者,首先要求自身要变成终身学习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其次除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念先进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如泉涌般不断的智慧来随时补充进自己的头脑中。所以,肩负着培养下一代这个如此重任的教师们,想要做好工作,就必须掌握优秀教师的第一个基本功——掌握知识的基本功。

第一节 做知识的富翁

在这个处处都离不开知识的社会里,家长们已经意识到:以后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的,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赢在起跑线上。随着各种启发智力的书籍、促进智力增长的补品、甚至还没出生就开始的胎教蜂拥而上,再加上我们又身处在信息如此快速传播的时代,这些都无限大地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使孩子的智力发展的越来越早、智力水平也越来越高,独立思考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所以,教师们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孩子们在仰视、尊重教师的时候也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审视,在心里给教师们打着分数。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是智慧的化身,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所不能的神。有了此种观念,就不能容忍教师的无知与无能,哪怕是偶尔的。所以,从“教”的方面看,对教师知识的需求程度永远都是一个无底洞。

孩子们思维的开阔、想法的奇特,有时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不能解决,这对教师是最大的挑战,又不失为一个更大的机遇——在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中,为了保住在他们心中崇高、伟大的智慧化身的形象,也要逼着自己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所以,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然就会落后于社会,甚至落后于学生。

一次联欢会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转盘游戏”,规则是转盘指针指向谁,谁就抽签解答签上的问题。当转盘指针指向这位老师时,他抽出一张签,内容是:请你唱下面的乐谱,并说出它的歌曲名称。这时主持人略有担心地小声问道:“老师,您行吗?是不是给您换一张签?”因为主持人知道这位老师并不是教音乐的,怕老师在学生面前尴尬。

老师的回答却令他出乎意外:“我试试吧。”老师定了定神,然后流利地把上面的乐谱唱了下来,并说出这首歌的名称。说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学生们流露出崇拜和赞赏的眼光。

优秀的教师就是体现在教师对自己各方面知识和素质的较高期待和要求上,不单单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要熟悉、掌握,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全面了解。

而学生们也是更喜欢和知识渊博、有亲和力的教师打交道。现在的学生不会因为你是教师便信任和尊敬你,而是会根据教师的学识再采取不同的态度。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们认为老师无所不能,简直把教师当成了百科全书,随时都准备了无数个“为什么”,一有机会就会问个不停。如果教师并不是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充满智慧,而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会非常失望,这位教师也就很难被学生所接纳。

所以,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只限于自己所学专业那一部分知识,不及时地用全新的教育理论充实头脑,不主动地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很快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也就无法再有资格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所以,在知识面前,教师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新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努力充电,刻苦钻研,不管是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要争取把知识的掌握做到“精”和“博”。如果在知识面前,自己都抬不起头来的话,也就别谈什么“传道授业解惑”了。

我们看那些把教学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的教师,他们无一不是学问精深的代表。但学问精深的教师却不一定是教学成绩明显,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这固然与前边提到的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同时也与教师知识是否广博密切相关。教师一方面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备新时代、新形势下一些快速更新的知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如果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那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就会被社会淘汰。

那么,怎么才能在知识面前变得富有起来呢?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教师,更是应该将此树立为终身的奋斗理念。而这个理念也同时对于教师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而教育的对象是常新的,每一批的学生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的内容也是常新的,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成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教师一生都始终处于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因此,教师们必须更新观念,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因为单凭原来的知识已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二、坚持自主、主动地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学习效率最大化。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要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都应当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1.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多是一种实践的技能,这样的技能更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但相同的教育实践对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不同,教师在实践中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人对实践的反思,决定于是否善于不断在经验中提高自己。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2.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在这种互动中不仅学生获益,教师本人也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而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有不懂的问题,教师也不要太过受挫,应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要建立一种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交往中与学生同时提高,在发展学生的同时,自身的专业也得到发展。3.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吸取别人的经验,需要借鉴和学习别人的成果。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要学会欣赏和借鉴别人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自己的更快发展。4.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现代教师的工作早已超越了经验阶段,教师的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没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就难以胜任现代教师的工作,这无疑也是现代教师需要专业化的重要原因。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优秀化。

要当好一名优秀教师,最忌孤陋寡闻、眼界狭窄,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的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的组织者和领路人;只有具备一定综合知识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教师,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接受教师的教导和指引。面向新时代,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应会启迪、开发、创新。教师只有成为知识的“富豪”,才能以学识征服学生,为成为优秀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 教书,先读书

为什么读书?或许有一万个理由。但作为教师,只需要两个,就足以让你拿起书本读起来,一是补给自己;二是传递给学生。教书育人,教的是什么?又拿什么来育人?只有书籍才能给出答案。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当教师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是有的时候,教师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解决问题,当教师凭借个人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往往最多的时候保存在书本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专业支持。书籍不可不被誉为前进成长的最佳捷径。

所以说,书籍是教师最好的朋友更是最好的搭档。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离开了书籍,人类不可能进步,因为书籍是思想的宝库,书籍是智慧的魔盒。而教师作为人类打开魔盒的开启人,就要先要找到开启魔盒的钥匙,要自己先读懂书。

所以,作为教师,想要尽快地打开知识的魔盒,就要了解怎样才能又快又有效率的读懂一本书。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重要的建议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可是有的教师总是很忙,忙得几乎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教师曾经是“读书人”,一旦作了教师之后,却少有人还在延续“读书”的生活习惯和保持“读书人”的身份。

在时下的教育中,教师们疲于应付烦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在逐步减少,有阅读计划的教师也在减少。即使是读书,也仅仅是读考试之书,读教参之书,读应景之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几年来,人们总是用一个概念来描述一线教师的教育生活状态,那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就是缺少了职业的激情,缺失了职业的新鲜刺激,缺乏了职业的理想或梦想,失去了对卓越的追求,失去了真我的深刻职业理解和情感体验。学校也是一个职场领域,教师也就同样会有最为职业人所经历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专业领域中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迷失、自我放弃的结果,是一种精神萎靡、思想停滞、无精打采的状态。对于教师就是停止读书、停止吸取更多的知识养分。用自己的“老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坐吃山空。

怎样走出这片尴尬境地?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阅读,用阅读来拯救自己、丰富自己、滋养自己。阅读,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生活,更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法宝。当然,阅读谁都需要,但对于教师来说,却最为迫切。

有人说,教师的另一种身份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教师的第二个职业。教师似乎生来就与书籍建立了一种天然的出于本能的联系。因为对于老师来说,书籍真的会为其提供一种真正的专业的价值。所以,教师一定要把读书培养成自身的一种本能。

什么是本能?它是一种典型的、刻板的、是一种固定模式行动的行为模式。要把阅读培养成教师的一种本能,就如同蜘蛛结网、鸟儿筑巢一样。

我们许多教师开始工作时,基本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几年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落后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本能。

通过读书修炼出自己,从内心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这样,你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的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这时的你,自然也就成就了“优秀”。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的读书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更是学生读书的前提。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读书,才是会读书呢?一、要有计划地阅读

教师读书要有计划、不要盲从。不要稍有时间就拼命的读书,忙起来的话就一本也不碰。更不要,随便拿一本什么书都读。书籍的数量何其多,是否都要依次读上一读。如果这样的话,恐怕花上我们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用。

教师要想从其中获取最大收效,就要有选择、有计划的选书、读书。同时还要限定时间,最好以每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系统地读一两本教育专业著作,并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保持高度关注,充分占有该领域的新信息、新观念、新策略、新问题。随时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二、边读边思

一口气、流水账似的只是在脑中过一遍,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这种走马观花的看法几乎留不下什么印象。想要真的在书中有所收获,就要带着问题地进行阅读,边读着边思考边解决问题。阅读不是休闲,而是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能够极大提高阅读的目的和效率。会使人大大的提高从书中所得的收获。三、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敌不过烂笔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把能够引发自己思考的观点记下来,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再从书中找寻答案,逐一解决。由于条理清晰,以后查阅的话也会更加方便四、进行交流与分享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需要交流,需要分享。要交流阅读的体会,分享阅读的快乐。众人拾柴火焰高,读书就是为了得到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取,但要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就也是一种捷径。而且还是更为省时省力的捷径。

那么,教师又应该读哪些书呢?

作为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与其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分别要通过书籍对其进行深化、丰富、强化。这种专业知识结构不但要依照教师专用书,更要广泛吸引知识层面更加广泛的书籍。通过书籍我们教师应该对前者进行深化,对后者也要进行丰富。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等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学生到学校中进行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学习的就是这些,本体性知识只能在教师的传授下才能获取知识。所以,它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起到的是核心作用。

一个小学生都能学习几种语言,老师为什么不能多方面扩充、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层面?仅仅局限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本”,必然会落后也会遭到淘汰。而一个不能立足于学科前言知识的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理解必然会肤浅。知识也会更新换代,我们用书本上的知识再来推翻更新书本。这样,社会才会发展下去。这一切都是从读书获取。

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怎么教”的知识,或者说是教育学理论、学科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促使本体性知识成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教育理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要摄取的知识要更广发一些。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并将它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条件性知识的丰富,首先依赖的就是教师的阅读。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带有明显的情景性、个体性。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景是能做出快速、准确的解释和决定,能在思考以后才去适宜于各种特殊情景的行为。而读书是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前提,通过阅读,教师的话语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解力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就会得到强化。

读书是教师善于学习的最好表现。读书不但能够帮助我们领悟很深的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更能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令我们更有智慧去面对、克服困难。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好本能。让读书成为本能,可以创造生命的神奇,使人的思想“神采飞扬”。

中国谚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中国古代,黄金和宝玉,一个代表尊,一个代表贵。这就足以说明,只有在书籍之中才能获得尊贵。读书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财富得到增长。当你面对困惑和苦恼的时候,去读书吧!书籍能够帮你解开千千心结,毛姆告诉你和我:“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开拓胸襟,拓展思路,都可以用阅读来拯救自己。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一种品质、一种思索、一种解脱、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第三节 给自己准备一桶水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至理名言用“水”来比喻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相对于学生获得的“杯水”知识,教师必须拥有十倍、百倍于学生的“桶水”知识,它从知识的角度,说明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当的。作为教师,如果知识太贫乏,恐怕会要影响学生们对知识的吸取,甚至会误人子弟。从个人角度看,如果教师不充分预备出一桶水来,被求知欲望强烈的学生“问住”了,那么,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准备一桶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刚刚进入教师这一职业的李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观察蜗牛》就深刻地体会到了没有准备“桶水”的尴尬。

其实,在上这堂课之前,李老师很是做了一番准备的。为了上好这节课,还查了大量参考书,在网上搜集了些关于蜗牛的知识。

刚进课堂,就看见差不多所有学生的桌上都放着小瓶子,透明瓶子里都装着蜗牛,有些同学的瓶子里装满了蜗牛。学生们对这个小动物充满了好奇,不停地用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盯着不放,更是用求知的眼睛紧紧盯着李老师,屏住呼吸争取不漏掉李老师的每一句话。

课堂的节奏有条不紊地继续着。

这节课一直到快结束的时候都是按照李老师预设的那样顺利的进行着。同学们被这一个个蠕动的蜗牛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全部的注意力全神贯注的听着老师的讲解。李老师尽心尽力地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关于蜗牛的习性、生活习惯等等。又分小组观察了蜗牛,画出了蜗牛,使学生更加了解了蜗牛的构造。学生观察的兴趣盎然,小组成员围着蜗牛激烈地交流各自的发现。汇报的时候学生非常踊跃地把他们的发现说了出来,汇报的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学生也积极的补充。

李老师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够很好的达成了。再次分部位的仔细观察,让学生把各部分的特征观察清楚并记录下来,学生表现得很不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束后让学生上去汇报。

这时候,班级里的最喜欢提问的孟欣欣把他自己的手高高地举起,用他的大眼睛紧紧地盯着李老师,“老师,书上这幅蜗牛的图片上,为什么蜗牛壳的旁边有两个小洞呢?”他好奇地看看书上,很希望老师能给他个答案。李老师看了看书上,真的有,而且是很明显。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也被吸引了注意力,仔细地观察这幅蜗牛的图。“真的耶,是有两个洞,我在蜗牛的身上怎么没有发现呢!”看来学生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同学们开始有些波动了。

这时候,李老师一下有点懵了,看参考和资料的时候没有关于这两个洞的说明啊!这只是巧合吗?还是图片的问题?就这样结束这个问题吗?自己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发现,所以也没有去查找一下这方面的资料。该怎么引导呢?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不可能随便回答他,学生又开始纷纷议论了,课堂秩序一下乱了起来,“先请坐,孟欣欣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同学们停下议论,开始观察起书上的图,孟欣欣虽然坐下了,可是还是很不满足的样子。

怎么办呢?李老师虽然恢复了镇定,但一时之间也没有引导学生的方法。想起来一招,科学课有课后后续作业的,就把这当作今天的后续作业,等下课后好好查查,下节课再引导学生去观察。“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两个洞是蜗牛的什么呢?”学生都很茫然,“这个问题老师就当作是今天的回家作业,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答案。你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有的说上网,有的说问家长,有的说自己继续观察,查书等等。李老师又指导了学生查资料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准备下节课交流。

李老师下了课之后赶紧查资料,原来是蜗牛的肛门和气孔。这时候想起上课的时候,有点后怕,当时如果把这个问题当成是图片不清楚或其他的忽略不谈,对学生的打击会多大啊。对于这个问题还和同是科学学科教师的同学讨论了下。

到了下节课上,李老师先表扬了孟欣欣观察的仔细,研究精神十分可贵!接着学生们各抒己见,汇报了自己查的结果。对于不清楚的地方,李老师又补充了一下,看着学生满意的神色,才终于松了口气。

这个案例中的李老师虽然在课前做了些准备,但明显不足。还远远没有达到“一桶水”的标准。庆幸的是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很巧妙地把回答问题的时间拖后,借机找到答案。否则不能保证,同学们下次遇到问题时还会把渴望的眼神投给他吗?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下,“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至理名言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一、“水”质要发生变化

学生在学校里面得到的这杯“水”,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应当包括知识以外的一切技能,以及与学生生命休戚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无形中又更加增加了教师的难度。为学生准备的“一桶水”里,除了知识还要多多倾注自己的情感。仅仅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二、视学生取“水”的杯子情况,每天为学生准备“一桶水”

同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不要求一种统一规格的杯子。每个学生每天的需“水”量不同,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每天谁都是一杯“水”下肚,需“水”量小的学生会受不了,需“水”量大的学生则会出现口渴状况。所以,教师每天准备的“一桶水”保证全班学生喝好就行。“水”少了学生喝不好,多了学生不会觉得“水”的珍贵。三、每天为学生准备一桶新的适应学生喝的“水”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身心每天都会发生变化,每天的生活都是全新的,每天学的知识是新的,情感体验不同,每天对知识、技能的需要也不同。因此,教师每天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根据教学标准的要求,选好教学材料,选择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引导、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哪怕是你曾经教过多遍的材料,教育的对象变了,时间变了,环境变了,要求变了,一切都变了。所以,不能为学生准备多年前的“陈水”。四、“给学生一杯水”的方法要变化

再也不是老师给,学生接的方法去让学生得到“一杯水”。而应当是老师给出“一桶水”,让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取到“一杯水”。学生可以是杯子舀,可以是吸管吸,也可以是用杯子去接。得到“水”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相互合作,在不包办代替,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只要学生能够得到“一杯水”,什么方法都行,当然。教师也应该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方法。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正视学生递到面前的杯子,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不但要倒满面前的杯子,更要随时准备好盛满知识的水桶,而且还要保持任何时候都是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不愧于优秀教师这个称号。

第四节 做“空杯”教师

武术家李小龙有一句话令人感触颇深:“如果我不时常清空‘杯子’,我怎么能创造一个新的拳种?”

是的,李小龙并不因为自己拥有扎实的洪拳和咏春拳的基本功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他并不因为自己曾获得过香港武术冠军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相反,李小龙为实现自己创造新拳种的远大目标而不断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成绩和荣誉并没有成为李小龙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和阻碍,为什么?就因为李小龙的“杯子”时常是空的。

把“杯子放空”又何尝不是教育事业要时刻做的工作!想做个优秀教师就更是要如此。所谓“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变化,教师就更不应该永远只守着一个杯子中的水了。教师的“杯子”长久处于装满状态,那是相当可笑和危险的。因为这无异于是目光短浅、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想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们不断升级的求知欲望,就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清空自己。做“空杯”教师。

因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或者不可能再接纳新东西,而且也不能保证目前杯中所有的东西能应付一切问题,成为一个教师整个生涯的万能通行证。

要想再接纳新的事物,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和放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与辉煌。这是每个想要不断前进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不断把自己倒空,做空杯教师。

要做空杯教师,关键要有空杯心态。

什么是空杯心态?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清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的轻松自然。比起能够轻易地放掉失意,人更多的时候还是不能轻易忘却曾经的荣誉。

曾经有一位学者向一位著名的禅师问禅,学者一见禅师,就滔滔不绝地说开了。禅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以茶相待。他把茶水缓缓注入这个学者的杯子里,一直到杯子满了。禅师停下看了一眼这位学者,学者并没有急着去喝茶。

稍后禅师又继续注水,这位学者眼睁睁地望着茶水绵绵不断地溢出杯子,一直流到桌子上到处都是,他忍不的说“大师,茶水已经溢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

禅师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脑子里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你如果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可见装满了水的杯子,是倒不进新东西的。

当我们有了一些成就时,难免容易自满,止步不前,那样就永远也不会提升。只有放低自己的心态,否定自我,用空的心去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对于杯子的三种状态,也就会出现相应的三种命运:主动“空杯”的人,必然会有最大最快的发展;被动“空杯”的人,小有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和强度会大打折扣;拒绝“空杯”的人,要么停滞不前、倒退,要么成为他人的绊脚石。

人只有能够预见结果,才能开始重视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拥有不俗的才华,又善于拼搏,就一定能在学生们、同事们、领导们心中,取得相应的地位与名誉,才能成为优秀教师。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和不断开拓的勇气。人通常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停滞不前,只因为这个时候依然舍不得离开名气的温床上过舒坦的日子。

能够舍去荣耀从零开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横挡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正因为如此才铸就了普通与优秀的区分。

否定自我,就是一个不断归零的过程;否定自我,就是再次选择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这需要勇气。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你什么时候停止了对自己的否定和超越,也就停止了进步的延续。教育研究随时代的步伐永不停息,你一停止,就会被时代甩在后面。

否定自我就不能封闭自我,永远以学习的心态敞开自我,接受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一个人成长到一定的程度,会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他存在的确证,但是,这个思想体系也可以将他包围起来、隔绝起来,难以接受新的东西,就像一个盛满东西的器皿,再也装不进新的东西。勇于否定自我的人,往往具有奋进的激情,也常会有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出现,从教育心态来讲,他们永远年轻,永远青春。

第二章 处理教材的基本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工具,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无疑,教材已经被神化了、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教师教起来机械、学生学起来也乏味。优秀教师则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不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的多样化解读。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对教材的处理能力,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体现在使用、处理教材方面时,一要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二要结合最新科技发展,使之具有时代性;三要考虑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四要考虑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一节 磨刀不误砍柴工

诚然,上课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每天都要面对三尺讲台,但如何能上好一节完美的课?如何让自己的每节课都可以变得富有成效呢?就像一个人上山砍柴一样,如何能砍的有质量又有效率呢?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作为教师,就是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做出精彩的知识呈现。简单地说,教师课前到底要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答案就是备课。

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也就是所说的砍柴之前的磨刀准备过程。

职场如战场,教师的职场就是学校这个环境,而这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战场,想大获全胜还得把武器准备妥当。备课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利器,是教师攀越教育高峰的阶梯。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一位教师在讲授《麻雀》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课文中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

这个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度的,因为她始终在讲母爱教育。经过深入思考,学生提出了这个深刻的问题,但教师不知如何处理。结果是最后不了了之。

如果这位老师在课前做足了充分备课准备的话,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还有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时,有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问:为什么我们学习的古诗都是五言七言诗,怎么没有四言六言诗?这个问题提得多好,但教师的回答却让人感到失望。教师说,“等着你去写呢。”

这种敷衍学生的做法是不合适的,而且敷衍中带着一种不屑。如果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又认真地备了课,那么就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律诗的发展形成,学生会惊喜地得到意外的收获。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退一步,和学生共同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

可见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想成为优秀教师的话,备课更是重要到成为教师必不可少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上一则案例说明了教师因备课不充分而导致不能善待学生提问,值得每位教师深深体味之中的含义。

要备好一节课,也是有讲究在里面的,需要教师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一、备教材

备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

另外,教材对学生来说,有可能会出现太难、太偏、太陈旧等问题,甚至难免会有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带着疑问备课,即备教材知识时认真思考:概念表述是否科学、例题展示过程是否繁琐、事例是否陈旧等问题,并要及时查阅最新的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备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好课尤为重要。治标更要治本,教学事业也是一样,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我们以“利息的计算”为例,课前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问一问,看学生知不知道存款是怎么回事?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什么是“利息税”?还要了解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掌握情况等等。三、备教法

就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每个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教法和学法最省时有效,在备课时教师就要选定好。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四、备疑问

也就是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备课才会有针对性,上课时才不会出现学生提问导致教师因答不上来而难堪的课堂情境。

备课时,教师应多考虑一下: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那么“我”该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的这部分知识没有直接关系,“我”该如何回答?怎样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我”掌握的知识所难以正确回答的,“我”该怎么办?只有经常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才会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更具活力,更有实效。要“精心备课”,更要“精心设计”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必备的基本功。

备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新课题。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要求。以往教师备课,多是根据教材、教参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设计、编写,甚至连提问学生的答案都准备好了。如果现在的教师仍抱着这样的态度,思想就有些落后了,更别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了。这种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即使把自己的良知应付过去,学生们也不会接受的。

其实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的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灵活发挥

许多教师把备课当成一个对自己毫无益处的麻烦差事。其实不然,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第二节 教材的二次加工

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朋友可以说就是教材了,教材是谁也离不开的教学、学习工具。教师更是把它视为根本,为教科书是从。但真要就此视它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不可否认,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是应该尊重、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但值得注意的是:单单照着教材“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在依赖教材的同时更应该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

对教材做二次加工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优秀教师会抓住教材的本质,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目的是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全面地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一方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处理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教材的文字系统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另一方面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裁剪,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要对教材二次加工首先就要从教材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方面所着手,打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隔阂,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教材不仅更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而且促进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如何把枯燥的经典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对教材从理论转化为要有所创新,这无疑是对优秀教师的一个巨大考验。二、教材内容问题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问题化处理,把教材内容设置为由“一根红线”作为线索“链接”起来的问题。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方式逐步地解决一个个问题,并注重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奇异”想法,发出“不同声音”,从而将教学引向伸出,引向创新生成。三、教材内容活动化

教材所显现的是理性的冷冰冰的“死”知识,要是知识变得鲜活,变得富有情感就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具体操作,让各种“做”的活动中去体验,将知识吸收、升华,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

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是教师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华丽转型的关键一步。教材分析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解教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部分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过程。从创造的角度来看,钻研教材也是一个深入探究、多向思维,捕捉灵感、开拓突破的创新过程。

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不断地感悟、融合、创新中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材编制的命脉,用好教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所以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十分有必要。教师应该用自己独特的个性,把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时代的现状、自己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再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教材拿起来就用,要对教材进行重新钻研、处理,并与学生进行灵活的课堂交往。

第三节 彻底远离“填鸭式”

所谓“填鸭式”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书上写什么,教师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学什么。

如今的时代可不是读四书五经的时代,“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手段早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了。其实,对于这些过时的教育模式一直都存在着反对的声音,可是由于家长跟某些教师的望子成龙心切,“填鸭式”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的大脑天生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本能,大脑喜欢探求未知世界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很多,好奇心特别强。但是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喋喋不休”,结果可是就会浪费了这种“天赐”的天分。

一味只顾着把大量的知识往学生们的脑子里塞,却从来没有衡量过孩子到底能不能全部吸收得了!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引起来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看来再用过去的方法来教今天的学生,只能把一个个拥有天分的学生扼杀掉,把一个个学生变成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所以,新时代下,我们又提出了与“填鸭式”相对的说法:“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等等。一个个通俗易懂的语句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注意启发式、研究性、体验性的学习,改进教法。

有一位历史老师,刚到一个班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学历史。在讲了唐代这一朝代的文化发展历史之后,他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作业:把自己想象成唐朝人,此刻就生活在唐代,而且是一名报纸的主编,然后以现代的方式编写一份当时的报纸。

作业布置后,同学们开始一忙碌起来。为了编写好文章,他们重新阅读了历史课本中有关唐代的章节,还查阅了大量有关唐代的历史资料。为了让报纸看起来图文并茂,有的孩子还采集当时的名画复制到报纸上,有的为了让报道看上去真实,一再查阅当时的地名、城市名……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把课本上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难记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内容展现到了报纸上,无论时间过去多久,也不会再忘记了。

这件事以后,这位历史老师又接连不断地采取了更多教学方法,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没过多久,全班同学无不痴迷于历史了。这位优秀的教师也受到了同学们的爱戴。

许多优秀教师在实践中创造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主体教学法、情景体验教学法、游戏活动教学法、演讲教学法等等方法,都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就如游戏一般有意思,数学、语文、外语、地理、历史……所有的学科,只要我们教师们用心研究,就可以把知识点融入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或者说在学中玩,同时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认识到“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危害,并尝试着逐渐改变这种已有的现状,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教学环境。当然,放弃“填鸭式”并不意味着彻底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放手。加以替代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更需要不断地探究、学习,最终引导学生们实现“自主”学习。

第四节 让教材成为你的仆人

想让学生提高成绩要依托教材,要想让学生提高素质,从根本上来说还得靠学生“内化性”的自我教育,但是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还是需要教师的主导性教育,首先还是需要教师脱离教材的束缚,完成自主性原则教学,让教材成为你的仆人。

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完全可以显示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师往往对教材心领神会,始终保持一种忽远忽近的态度;缺乏经验的教师可能对教材唯命是从;还有一些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责任心的教师则可能对教材持简单、轻率的态度,根本不理睬现有教材,完全凭自己的喜好另起炉灶。

所以,想要对得起教师这份崇高而又伟大的事业,对得起学生、家长,就得做优秀教师,在“吃透”了教材之后,一定要再“超越”教材。我们可以从龚老师执教的《圆明园》为例来理解这个过程。一、立足于教材

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的是,超越教材的前提是立足于教材。1.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现场

龚老师从文本提供的现场出发,以类似导游者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走进圆明园”,在圆明园中观察、体验、思考,又带领学生“走出圆明园”,对自己的游历进行反思。

在“走进圆明园”之前,龚老师用课件展示三副圆明园遗迹图,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学生有的回答“一片大火”,有的回答“一片废墟”,有的回答“一片国耻”。龚老师没有给予评述,而是又让学生选择圆明园被烧毁的语段反复朗读,问学生“感受如何”,学生回答,“我感到十分悲痛”,“我感到十分可惜”。龚老师仍然没有给予评述。有了这样的形象铺垫和情感铺垫,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我觉得自己走进圆明园了”。在这一环节中,龚老师没有给予评述,没有引导拓展或挖掘,因为时机不到,火候不到。

在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以后,龚老师反复强化学生的“亲历”心态。比如,龚老师课件展示圆明园景观“蓬莱瑶台”、“平湖秋色”、“雷峰夕照”等20处后,问学生:“你喜欢哪处景观?”“你打算在这里看多长时间?”让学生感觉景观就在眼前,自己身处现场。还有,“看完了吗?”、“咱们再走——”等提示话语穿插其间,更给学生以行为动态的暗示。2.引领学生进行画面想象

龚老师展示的圆明园景观等课件是作为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的引子,大量的画面想象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言语符号的解读产生的。比如,龚老师要求学生对“统统掠走”和“任意破坏”的情形进行画面想象,学生创造描述出这样的场景:“字画古玩被一伙强盗塞在袋子里背走了,袋子装得满满的,奔跑的时候有一些掉在了地上。”、“金银玉器装在大车上,大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一个强盗打开柜子,瞪大了惊喜的眼睛,张开了贪婪的嘴巴,手足慌乱,不知先拿哪些好。”、“拿不走的就用木棍砸,用石头砸,用刀子胡乱划破。”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根据个人生活经验、知识视野和对言语符号的感受理解,创造描述出生动的、具体的、可以诉诸感官的画面。3.引领学生深化情感体验

龚老师的教学语言情感饱满而富有张力和磁性,在执教《圆明园》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龚老师营造的情绪场中。耻辱、沉痛、惋惜、愤怒、无奈、反思,随着不同语段的叙述和议论,各种情感要素在学生心灵中叠加着、融合着、生成着。这些都来自于窦老师的精心设计和艺术化的点拨。

比如,龚老师讲到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时,问学生:“一天一夜多少个小时?”学生答:“24个小时。”又问:“24个小时多少分钟?”学生答:“1440分钟。”又问:“24个小时多少个半分钟?”学生答:“2880个半分钟。”又问:“三天三夜是多少个半分钟?”学生答:“8640个半分钟。”窦老师追问到此,略停,缓慢地说:“同学们,要知道,烧毁一副名画是用不到半分钟的,三天三夜,到底烧毁了多少啊——请同学们静默半分钟。”学生在这半分钟里深化着也内化着情感体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4.引领学生落实基础知识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龚老师一上课,板书“圆明园”课题时,就要求学生在座位上书写“圆明园”三个字,落实笔画顺序;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体会“唐宋元明清”之间加顿号与不加顿号的区别;通过体会分析,让学生说出“大约一千七百年”中“大约”一词运用的严密;通过默读,让学生体会“不仅”、“还”关联词语提领的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值得称道的是一则改写训练:龚老师要求学生将原文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话,改写为赞叹圆明园价值的话语。学生在稍作思考并经过发言交流后,将原句个别文字进行了替换和删减,写出了“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答案,完成了改写任务。二、超越教材

经过以上的过程,基础知识就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接下来,教师就应该努力实现对教材的超越。1.丰富教材

龚老师在执教《圆明园》一课时,将收集到的有关材料,“送进”词句、语段、篇章的理解、体味、思考过程中,使得文章内容饱满而厚重、细腻而生动,增大了言语的承载量,增强了表达的穿透力。

比如,当学到“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一句时,龚老师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占地面积,使得“最大”这一词语有了展开想象的凭借;当学到圆明园被烧毁,成了一片废墟时,龚老师课件展示李大钊的诗:“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发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加深和拓展了原文凄凉、悲痛的情感域限。

龚老师在课堂上,还出示了若干图片,引用了小诗,和学生一起读了雨果《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的片段等等。2.延伸教材

一般来说,执教《圆明园》,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目标也就算达到了,但龚老师却在引导学生“走出圆明园”后出人意料,陡然一转,问学生:“假如我们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普通百姓,面对圆明园的毁灭,你会怎么做呢?”

一句发问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假如我是大臣,一定要求皇帝,多多派兵,增援圆明园的守卫部队。”有的说:“假如我是百姓,一定冲进圆明园,和那些强盗们拼了,不能让他们把国宝强走。”

龚老师没有对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敢于牺牲的精神进行鼓励表扬,而是用缓慢的、带有启发意味的口气说:“大家知道给英法联军带路的是谁吗?——他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大家知道当时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是什么反应吗?——圆明园附近的老百姓在英法联军洗劫后也进入园内,抢夺所剩无几的宝物!”

课堂内一片静默——这无疑是给学生的“热情”和“精神”兜头一盆冷水,但这盆冷水会使学生沉重,会使学生反思,会使学生成熟。这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高层次的问题离开课堂。

这种延伸,不是涂彩,不是点缀,更不是狗尾续貂,而是指向学生未来的读书空间,指向学生更高的思维平台,指向学生长远的健康发展。三、把握“立足”与“超越”之间的关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必须把握好与教材的关系。教师在立足于教材和超越教材之间,要获得一个平衡。立足是超越的基点,超越是立足的生发。没有立足,超越就无源无本,没有超越,立足就枯涩干瘦。

第三章 营造课堂氛围的基本功

课堂氛围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好的课堂氛围不但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不浪费老师的辛勤汗水。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氛围的好坏也会关系到他的知识水平的发挥,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体现自身的职业价值。所以说,怎样营造课堂氛围,营造什么样的课堂氛围都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第一节 用幽默做课堂的调味剂

大多数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课堂氛围通常都是被欢快的气氛所营造。虽说严师出高徒。但“严”并不单单只代表严肃、严厉,也可以用风趣的言语和动作做定义。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教出高徒不是更彰显了一个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能让有意注意的时间延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思绪飞扬,同时也使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教学幽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董青老师在教授《桂林山水》一文时,其中的二三自然段,因为语言结构相似,描写优美,比喻生动,是学生们仿写的好材料。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语言结构:第一句是对比句,而第二句很长,是三个并列的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为排比句。虽然分析得如此透彻,可学生们仿写的愿望不够强烈。于是董老师灵机一动说:“第一句的写法如鲜花与牛粪的关系,突出鲜花的美丽特色;接着第二句的排比就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得不停地吆喝这东西有多好,这景物有多美!你们就来做做王婆,夸夸自己的景物或事物有多独特,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物!”学生听了这番话,已经笑得前仰后翻了,于是提笔就写。学生在这样愉快幽默的氛围中灵感大发了。林老师针对学生刚开始学写议论文,而感到枯燥、难懂、不会写的情况作了辅导,他说,“议论文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冰棒给我吃,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结论,与开头呼应)。”整个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了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

教师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而学生却是表演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创造性地具有特色地表演时,整个课堂才会生气勃勃,语言才真正显示出它的活力。这时,指挥者必须对整个课堂有一个周密而又具有趣味性的设计,学生才会积极配合。所以,想成为优秀教师也不得不修炼用幽默调节课堂氛围这项基本功了。

一个成功的课堂,要求教师精神饱满,激情飞扬,语言生动幽默。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往往会打破沉闷,活跃气氛,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幽默的源泉,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教师;可以来自学习内容本身,也可来自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善于去挖掘,幽默氛围就无处不在。但同时也应注意掌握分寸,态度要自然,举止要节制,要恰到好处,切忌讽刺、挖苦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娱乐学生不是以伤害其他学生为基础的。要以不断积累幽默素材和妙语警句,来不断提高幽默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英国学者鲍门在《幽默教学:一门表演的艺术》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这些名句准确地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个信号:优秀教师建立幽默氛围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又成就优秀教师。

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的恰恰就是幽默。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语言平淡、苍白无力、没有激情,学生听他们讲课就像在催眠曲一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梦乡,我们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因此给抹杀了,学生还会感到学习的快乐吗?

另外,还有些教师,课堂上语言生硬,终日板着面孔,永远不苟言笑,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种压抑,时间长了,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然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一系列不良的影响都有可能发生,到那时,我们的教育将会出现危机。

优秀教师就要像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陆谷孙先生提出的那样,上一堂课至少要让学生大笑三次。而要想让学生多一些笑声,就得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幽”他一“默”,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幽默感。教师的语言一旦具有了一定的幽默感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而且也能显示出优秀教师的智慧。

总之,作为优秀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就应该具有幽默感。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是成为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语言的修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幽默感,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第二节 老师搭台,学生唱戏

当人们面对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的时候,有谁能真正体会到演员们此时的骄傲?是的,只有真正站在台上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掌声中的光荣与自豪,也只有真正在舞台上尝过甜头的人,才能为这份光荣与自豪持续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教室才小小十几平方米,但却不能不说它是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最耀眼的舞台。

我们老师不要在滔滔不绝地自己演讲下去,看看讲台下的学生们吧,是否还是那么的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如果不是,何不停下来,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唱完这堂戏,让他们自己真正成为这个课堂的主角。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受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就是著名的“超限效应”发生作用的例子。

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喋喋不休地讲着授课内容,而不能够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自主教学,这种“超限效应”同样会发生在我们周围,最终表现为学生讨厌上某科目的课,甚至是讨厌教这科目的教师。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课堂教学上,教师就是要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体系。而要使课堂活起来,课堂的主体必须动起来。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一、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长最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究,并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一位教师讲授一年级统计一课时,放映了一个动画片段:大象今天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了,小动物们给大象准备了各色的鲜花,动画展示每个小动物手里捧着各色的花,而大象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几朵。同学们马上说:“帮它们数数。”但花的颜色繁多,越数越乱。于是,又有同学发起疑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统计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根据统计表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放手质疑,自主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要营造一个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或是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一位历史教师讲授秦末农民战争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陈胜、吴广没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三、集思广益,合作学习

一个积极互动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合作与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

一名教师在讲授雷雨一文时,雷雨后的部分,作者准确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的自然图画。为了表现雷雨后的太阳、彩虹、蝉、蜘蛛、池塘、青蛙的状态,教师让学生认真反复地朗读课文,然后请学生到前台来,把课前准备好的活动图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即把所贴的图画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学生马上动起来,边贴边说。通过学生的合作,展现了一幅多彩的雷雨后的景象。学生在贴图中训练说话,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语文的综合素养。四、提高能力,探究学习

除此之外还要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更期待它能够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的。课前,教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并给出了几种查阅的途径。由于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又通过交流,使学生增进了对周总理的了解和崇敬。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用归纳性的语言讲述。这又很好的训练了学生抓重点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教师要做好“引路人”,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这应是每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必备的基本功。

从过去的教师独唱表演,再到今天的师生众星合唱。无论如何也是课堂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更是成就了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转变。

第三节 别让学生恐惧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巧妙的提问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学生学习、调节课堂气氛。但如果教师的提问方式出现偏差,就会被学生看教师的提问如“过关”一样。紧张、害怕、恨不得缩成一个团让老师看不见自己。

是什么让学生如此恐惧提问?归纳来看,学生害怕老师提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前没有做准备,这个老师又过于严厉,批评起来毫不留情面,所以害怕老师的提问检查;二是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粗暴简单,担心老师的批评,害怕被提问;三是个别学生因个性等方面的原因,在师生面前说话紧张,害怕回答各种提问;四是个别学生怕回答不好被同学笑话,害怕老师的提问检查。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若不熟谙提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因为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但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第一,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怕浪费时间。

第二,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易且乱。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性;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第三,提问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提问环节松懈,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教师要讲求课堂提问技巧,提高教学的实效。

第四,老师对回答不上来的学生过于苛刻,批评起来丝毫不给面子。

久而久之,由于一些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不愿意提问;学生也就乐得轻松自在。导致现在的课堂,提问少,练习多;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注,有些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甚至回家反应某某老师从来就没提问过我,某某老师从来也没让我回答过问题等等。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与家长的矛盾。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提问被运用的越来越少,整堂课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其实运用好课堂提问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可以有助于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问这一环节对某些教师来说是件麻烦事,对优秀教师来说却是一个营造课堂氛围的有力武器。

能让学生仔提问中受益关键还是要看教师怎么做。因为如何提问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也是大有学问的。课堂提问作为学生教师之间教与学互动的有效形式,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对提问心存恐惧,甚至是深深地爱上提问呢?一、分层次提问

所谓分层次提问,即对提出的问题,开始先让从成绩优秀的回答,之后成绩中等的,最后让成绩稍差的,以便让成绩稍差的有准备时间,给他们一个思考学习的过程。二、做记录提问

为避免提问不全面,也为增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记录和标记,比如:划等级表示回答质量,画“正”字表示提问回答的总次数等,以便于增强提问效果,做到面向全体,防止出现提问遗漏现象。三、分组式提问

有时所学内容较多较繁杂时,可布置小组内学生先互相提问,然后分小组抽检,及时评价小组的学习检查等级,这样不但刺激了小组互助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那些不会的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时有充足的条件来自我学习、自我提升。

需要教师切忌的是不管不顾地随机式提问。如果需要随机式提问也要找那些有能力回答出来的学生,别只想着去挑不会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让他们当众出丑。课堂是不需要紧张气氛的。

在课堂上用提问营造紧张气氛,对那些内向、自闭的学生来说,严重者还会患上轻度恐惧症。看到老师要提问的眼神,还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就会先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要害怕了”、“要紧张了”。因此,他们马上给自己下命令:“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但紧张恐惧这种情绪好像是个青春期的孩子,其“逆反心理”特别强,你不要他这样,他却偏偏与你对着干。

所以,在点名回答问题前,教师应先将问题摆出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问题和调整心理的时间,让他们有所准备,树立起“这个问题我会答”的信心,形成一种“这个问题我来答”的心理需求,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紧张情绪的产生。要让学生认识到,回答老师提问,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一次遭受磨难的历练。

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提问。既不能因为一两次回答正确就沾沾自喜;更不能由于一两次回答错误就否定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戴上精神的枷锁,背上沉重的包袱。只有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提问,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失败,才能走出心理的阴影,勇敢地去面对老师的提问。

最后,就是要教育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你心理准备再充分,如果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做保障,面对问题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加强训练,树立挑战问题、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游刃有余地去面对老师的提问。

第四节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正意识,尤其在课堂上的公正意识是教师道德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人威信的基础,也是处理师生关系和正确对待学生言行的客观规则,更是优秀教师必备基本功之一。

在学生眼里,“公平客观”被视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的是尤其在课堂上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批评、挖苦、冷落甚至歧视自己。可能有些老师认为没有什么的一些话语、动作、或是眼神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学生,给他的内心埋下阴影。

以人的本能来说,往往是“好生”好对待,以表扬为主;“差生”差对待,以批评为主。

但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来说,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话更要牢记:别把自己当成普通人,而是在学生们中有重要地位的优秀教师,人类灵魂的铸造师。如果教师都顺着自己的本能,不能一视同仁的话,那么,有些灵魂就真的被彻底放逐了。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收起本着自己的个人喜好而带给学生们的差别待遇。用温暖的眼神扫到教室中的每一个角落,定格在教室中坐着的每一张脸庞。即使面对正在搞小动作的同学,即使严厉也要保证警告之中透着些温情。对认真仔细的同学更要给予眼神的鼓励。有接受知识比较慢的同学,教师也无须急躁,只要你心怀爱心又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让离队的鸟儿重新回归组织的怀抱。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心态之上的。

刘萍同学是班上的特例人物,因为她即学习刻苦又成绩落后。这本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人身上的矛盾面却真的结合在了同一个人身上。同学们也都私下里说她真是笨得要命,那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刘萍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即使回到家里也坚持学习三个小时,而且每天由预习第二天讲的课程。为什么对于老师讲的内容还是似懂非懂,尤其是数学,问题稍一变化就转不过弯来。成绩总也上升不上去,就有了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学了也是这样,还不如痛痛快快地玩去呢。

她的班主任得知情况之后,并没有单独找刘萍谈过话,担心这样会给她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只是私下里和数学老师沟通了一下刘萍的情况,想找出能最快最好帮助她的办法。

数学老师是一位平日里会显得有些严肃的蔡老师,同学们对他尊重的同时也都会有些敬畏他。蔡老师知道了刘萍的情况后,也并没有在课下给她补课。只是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刘萍的面部表情,只要能确定刘萍这个问题会回答就会请她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完毕之后还会对此报以鼓励的微笑。得到这样严肃老师的鼓励微笑,给了刘萍莫大的勇气。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只是笨了些,只要比别人在努力一点就不会被老师所抛弃。于是更加发奋学习,学习成绩也前进上来了。同学们也对她从此刮目相看。

案例上的刘萍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因为她有一个好老师。并没有因为她时常跟不上集体的脚步而抛弃她。而这位蔡老师更是位优秀的教师,并没有怎么大费周章只用了简单的微笑和肯定就拯救了一个女孩的人生态度。

在这个案例的背后是什么拯救了女孩,又是什么使蔡老师赢得了尊重。归根结底很简单:只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所具有的公平意识。

怎样能把教师的公平意识落实在教学中的每一处呢?

首先,教师要多一些爱心,少一些功利心。不要将学生当作获取某种利益的工具,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以成绩论好坏。尖子生有不足也要批评教育,后进生有进步就应表扬激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与温暖。

其次,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有人学习好,有人体育好,有人劳动十分积极,有人组织能力较强等。不要从单一的方面去评学生,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不应只拿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并肯定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适当的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都更加努力地去发展自己。

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提高学生,成就教师的圣地。如何去保持它的和谐、融洽?找到答案并不困难。只要教师从全体学生的利益出发,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好学生避免他骄傲、坏学生防止他继续坠落。这种和谐融洽就会延续下去,同时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没有差别的大爱,学习劲头也就更加浓厚,成绩就会不由自主的提升上来。

想从一个普通教师转变为优秀教师的话只要不要忘了:别让自己的无意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只要记住、做好这条,就离转型成功不远了。因为它正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之一。

第五节 不能忽视的课堂细节

教学要注意细节,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如此。做到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同学们眼里通常是运筹帷幄、庄严自信的。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要组织这么一个和谐的课堂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不起眼的简单细节,就可能影响到课堂的氛围。

所以,课堂细节是对教师水平的拷问,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师机制,乃至教学素质的折射。关注了教学细节,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成就我们的精彩课堂!

这些细节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消极时的一个眼神、开始讲课之前一段别具一格的开场白、或者教室角落中新摆放的一盆绿色植物等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到一个课堂的氛围好坏。细节通常会以小见大,好的细节能带来积极的效果,而不好的细节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严重影响到师生的课堂氛围。说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室授课的质量,也一点不为过。

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没有多少人能记住整部电影的详细过程,但是却能记住某一闪亮的细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就是一部好电影。”同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也是影响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细节影响效率,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做好每一个细节,方能达到效率第一。

一个成功课堂上的细节有很多,以下我们来列举一二。一、教学语言

教师的语言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教师经常延课,下课铃声都已经响了,还没有讲完这节课应该讲完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还有就是学生已经回答得非常准确的问题有些教师,还要把答案再重复一遍,这样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过多的重复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性的语言要简明、准确,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准确就会让学生产生误会或感觉啰唆。

想克服这个问题,教师要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难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做到语言精炼、准确。二、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倡导互助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因为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能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

但个别教师为了突显互助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乱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没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等等,都要求学生讨论,这样的合作毫无价值可言,既浪费了时间,又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再有就是有些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之前没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或者要求不细、不准,导致小组合作的盲目和无效。

所以,一名优秀教师就会在分组之前考虑到:

1.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前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思考后再在小组内交流,因为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才能在小组中达到更好的有效的交流。

2.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的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马上调整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

4.教师尽量给小组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如果班内小组在五组一下,小组交流后争取给每个组发言的机会,通过听课发现有些教师很注重小组间的竞争,但小组竞争的机会不公平,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多是采用抢答的方式,但由于教师的视力覆盖率的缘故,有的学生举手了教师却看不到,因此教师要明确哪些问题要抢答,哪些问题要指定,有了公平的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出小组间的竞争。

5.在各小组汇报发言时,老师应及时评价各小组的意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特的意见,并互相尊重,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三、建立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以往我们在评价一节好课时往往多关注教师教得如何,如教师的语言精炼、准确,课件直观,容量大,注重引导等,而很少关注学生学的如何,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学带动教师的教,学生如何学,方法和能力很重要,数学就是教给学生思维、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障。

重结果轻过程是目前教学的弊病之一。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优秀教师应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讲清思维过程。首先教师要安排好讲解的层次,清楚的讲解层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对每节课教学的内容一定要理清讲解的层次,除了要安排好复习导入、新授讲解、巩固练习等大层次外,还要理清每个大层次中的小层次。层次的逻辑性既能为讲清知识服务,又能为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服务。

其次,教师应设计好讲解的方法,讲解方法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讲清思维过程。好的讲解方法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既要考虑到知识的讲解方法,又要考虑到能力的培养方法。

重视思维过程,教师除了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外,还要检查思维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教师在检查学生回答、板演、作业时应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作业和回答问题中发生错误,教师要注意先帮助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看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有没有问题,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没有问题,只有找到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纠错防错。四、候课

候课,是教师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细节。候课时间通常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但从教学常规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一个“必须”的阶段。

如果把课堂作为剧场,它应该是剧场序幕的拉开。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体现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真程度,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组织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教师是这样候课的:

上课预备铃一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一样。学生们全部就位后,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摸摸圆圆的小脑袋,拍拍稚嫩的肩膀,凑近一堆堆说话的学生,轻轻地叫出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名字……

如果我们在上课前两分钟到达教室门口候课,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利于教师提前进入角色。角色的扮演需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教师提前进入教室能使教师充分调整心态和精神状况,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进入课堂教学的临战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再次检查本堂课的准备状况,比如个人仪表是否整洁,教具有无遗漏、教学材料是否带齐等等。

2.利于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把教师严肃认真守时的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地传给学生,减少或杜绝学生无故迟到的现象,这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其功效不仅仅是上好了文化知识的一节课,长期下去,更是上好了人生的一堂大课。

3.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候课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在上课几分钟内及时回想起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以及教师所布置的课后练习自己完成的情况,使学生养成课后复习,课前加深记忆的习惯。

4.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候课”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课前几分钟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聊聊天,向学生传达一种乐观、关怀和爱心,可以起到增进相互间的信任和了解的作用。

以上列举的课堂细节,无不体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学功底的一种展现。它看似平常,却在平凡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看似简单,又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细节虽小,但往往能折射出一位优秀教师的理念、情操,反映出一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关注课堂细节,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成就我们的精彩课堂、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教师。

第四章 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优秀教师的锤炼离不开考察语言表达能力这项基本功。因为教师这一职业正是通过自己的言语来传达给学生们的,即使你才高八斗却难以表达,那也没有资格进入教师这一光荣的行业之中。作为教师,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也是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要想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登上你心中理想的顶峰,就必须学会“说话”、学会“怎样说话”,也就是教师要掌握语言表达艺术。

第一节 声音的管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58%是通过视觉,35%是通过听觉来实现的,只有7%是我们实际表达的语言内容。而在35%的听觉交流中,语言的形式,如音质、音频、语调、语气、停顿则是影响听觉交流的核心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副语言,或语言形式、或声音。声音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语言动作发出者音质的刺耳或悦耳、音调的低沉或高亢、音频的舒缓或急促、语气的漂浮或坚定,给予交流者或受众的感受、传递的信息是有差异的。

音质优美,是优秀教师语言的基础。所谓音质,是指语音的音色,是一个音区别于其他音的依据和标志。它主要是由声道的共鸣形状和发音部位于方法的不同决定的。好的音质,圆润清亮、结实饱满,让人听了悦耳爽心,有利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音质的好坏,有先天的因素,但并不是完全由先天决定的。只要掌握好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有良好的耐心和毅力,是可以使音质得到改善的。

提高音质质量的主要途径,是进行艺术的训练:

一、要用本色自如地发音

有些教师为了给学生们带来语音上震撼的效果,讲课时大气粗声,一味的发高音;还有的教师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而采用“家常式”语言,课讲得有气无力,声音平淡而松软;有的教师还甚至为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