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下的方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3:03:52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宗仁

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军旗下的方队

军旗下的方队试读:

前言

革命的红旗,是人民的意志,是团结的象征,是战斗的呼唤,是力量的显示,是胜利的标志。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军中,斧头镰刀的红旗高高飘扬,旗下走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宛如滚滚洪流。

党旗飘飘数十载,中国人民从漫漫长夜中看见了她。“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从而推翻了压在劳苦大众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开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锦绣前程。人们不禁又唱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心声。

国旗,每当她浴着晨曦,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叫多少革命先烈含笑九泉,叫多少海外赤子扬眉吐气,叫多少有志青年为她捐躯,叫多少报国精英奉献毕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第一回以迅猛发展的国力和不可欺辱的气概,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军旗,伴着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硝烟,凌空飞扬,“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人民的武装“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肩负着人民的期望”,以火与血的代价,换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今天的国泰民安、事业兴旺……

团旗,是青年突击队的标志。哪里闪着“金星金环”旗,哪里就有火热的斗争、青春的活力、甜蜜的事业和辉煌的战绩!

星星火炬的旗帜,鼓舞着红领巾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队旗带领下,一代新人像沃野新芽,茁壮成长。长得都像赖宁那样,是党和人民的好孩子。

这五面旗帜,都染着烽火硝烟,都浸着先烈的鲜血,都闪着业绩的辉煌!

在这五面旗帜下,都可以望见那些曾奋进在艰难险阻历程上乃至今日仍活在我们心中的英烈们。他们的革命志向,奋斗精神、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和那不屈的生命,泣鬼神,惊天地,是中华民族的英魂,是后世来者的骄傲,是华夏子孙的楷模。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把身心、魂魄都熔铸在那面面红旗之上!

我们编辑这套《五旗颂》丛书时,常常激动得想呼喊:“不要忘记过去!”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用意,就在于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愿我们所有的“后来人”,在五面旗帜的感召下,在革命传统的熏陶下,健康成长,立志报国。热切地盼望于广大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和家长们以及一切热心青少年教育的人们,运用这套丛书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江敬文1991年6月于北京

军旗向着太阳唱(代序)

韩笑

军旗向着太阳唱。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在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在1927年8月1日,高高举起在历史名城南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和镇压,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血雨腥风夜茫茫,各路工农齐武装,红旗红马红缨枪,要把江山全解放。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改天换地的坚强臂膀;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从此有了挺起胸膛的钢铁的脊梁!

地主、买办、列强……

疯狂、仇恨、惊慌……

他们狼狈为奸,百计千方,用咒骂恫吓,用洋炮洋枪,用封锁、用轰炸、用扫荡……却无法扑灭、无法阻挡,燎原之火,越烧越旺!

红色的军旗在炮火硝烟中飘扬,红色的军旗向着太阳歌唱!

弹痕累累的井冈山啊,永远难忘!红米饭,南瓜汤,朱德的扁担挑军粮,毛泽东在油灯下写文章……敌军围困万千重,红旗能打多久?年轻的统帅们,透过黄洋界的云海苍茫,望见了崎岖坎坷,望见了光明希望!

血迹斑斑的长征路啊,永远难忘!航线倾斜,损兵折将,遵义城头识舵手,三军一心去救亡。凭信念战胜金沙江的急流险滩,用信仰战胜铁索桥的惊涛骇浪。雪山的脚印令人深思向往,草地的歌声令人荡气回肠……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向一代又一代人,宣传真理,播种理想!

豪情滚滚的延河水啊,永远难忘!红缨枪,青纱帐,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人民战争是铁壁铜墙。窑洞的灯光,照亮了四方。人民军队在战斗里成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龙的故乡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光芒万丈的毛泽东思想!小米加步枪的军队,有最先进的武装!

国旗飘飘的天安门啊,永远难忘!从南昌到北京,22度春风秋雨,五千年历史掀开新的篇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靠什么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靠什么赶走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打败美国野心狼……

鲜花围着军旗笑,军旗向着太阳唱!

光荣的旗,胜利的旗,歌唱解放区,歌唱大后方;歌唱塞北的黄土,关东的高粱;歌唱做军鞋的姐妹、救伤员的爹娘;歌唱民兵英雄、儿童团员、支前模范、拥军乡长……歌唱千千万万戎冠秀、刘胡兰、宋庆龄、白求恩……子弟兵的军旗啊,铭记人民的恩情,——山高水长!

鲜花围着军旗笑,军旗向着太阳唱!

血染的旗,无敌的旗,歌唱威名显赫的元帅,歌唱战功辉煌的老将,歌唱大渡河十八勇士的顽强,歌唱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歌唱浴血奋战的红色娘子军,歌唱视死如归的八女投江,歌唱正气凛然的方志敏、赵一曼……歌唱惊天动地的董存瑞、黄继光……新中国的军旗啊,铭记千千万万无名烈士,——万古流芳!

军旗向着太阳唱。

唱开放的风、改革的浪!

从漠河,到南沙,从东海,到西藏,城镇乡村,春潮激荡,矿山工厂,春花竞放!中国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飞奔,人民战士忠诚地为四个现代化站岗!卫星巡天,导弹待命,银燕高飞,战舰远航。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学校。造就出无数人民公仆、国家栋梁,锻炼出无数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在中国,人民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哪里有敌情,哪里有危险,哪里有灾荒,就有战士身影,就有军旗飘扬!

军旗向着太阳唱,唱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

世界风云变幻,神州万里春光。国内外反动势力,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较量。长安街上不长安,太平洋上有虎狼。他们总是梦想;神州变色,红旗落地。那就让这些花冈岩的脑袋,哭泣着去见上帝吧!毛泽东在井冈山关于“红旗能打多久”的响亮的回答,至今还鼓舞着绿山绿水绿军装,红旗红星红领章!

中国没有变色,中国不会变色,中国有团结奋斗的人民、久经考验的党,中国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党绝对领导的军队,中国有新一代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成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永远向太阳歌唱!1991年2月1日-3月14日广州第一章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引言

军旗,在大路尽头星星隐没的地方升起。军旗,在杀人强盗倒下的地方飘扬;

军旗上编织着战士的幸福,军旗上有祖国的早霞。

军旗,血染的军旗,战士以红军后代的名义向你宣誓……

走进首都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谁的心里能不涌满太多太深的情感?

我们在这里阅读着我军的历史,满眼是昨天的故事,每件展品都展示出曾经有过的辉煌历程。

世界进入了这里,我军60多年的历史凝聚在这里。

黄河啊,你可看见?

昆仑啊,你可看见?

中国大地上最早点燃的革命队伍行军的篝火,今天就“定格”在这座首都十大建筑之一的楼房里,它那熊熊的火焰倾吐出一个火红的勇敢者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诞生300万军队的摇篮可以在这里看到。

英雄队伍在60多年的20多万个日日夜夜里所走过的长途跋涉,可以在这里拾到闪光的脚印。

这是一座圣洁的殿堂,浓缩、蕴含着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上甘岭战斗中的枪声……都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生动、形象的再现。

首都的军事博物馆啊,它是架在昨天和今天之间的一座桥。重温昨天,是要让人们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未来。1.军旗呀,你是祖国蓝天的一片朝霞,你是神州大地的一堆篝火

最让参观人难忘的是展厅里那面旗:五角星、八一。仿佛很遥远,又仿佛一切都在眼前。

啊,军旗!军旗!

旗上有子弹洞穿的痕斑,旗上有硝烟熏烤的印迹。军旗,你没有倒,你没有落,你没有褪色。已经几十年了,你还是那么鲜艳。再过几十年,你仍将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下!

我军的第一面军旗的样式跟现在的不一样,你可以在军事博物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馆里看到它——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八月一日。这是因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从此建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军队。说来你不一定知道,当年南昌起义时,革命军队还没有打出自己的军旗,仍然是沿用国民革命军的旗号。

同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举行秋收暴动。

8月18日,毛泽东回到湖南,参加了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新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的计划和旗号问题。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已经成了压迫广大民众的工具和屠杀革命群众的刽子手,它已经臭了。不但臭了,而且臭气闻于天下。因此,国民党这块招牌已经无用,秋收起义不再用国民党的名义,而要用共产党的名义号召人民,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会议决定在湘东、赣西举行秋收起义,由毛泽东任前委书记。

9月初,毛泽东到了安源,召开会议具体讨论了秋收起义的部署,决定把我党领导的湘东、赣西一带地方武装和从武汉来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共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支部队起义时要打出自己的旗帜。可是,打什么样的旗呢?

前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何长工、杨立三、李明义等同志。他们在江西修水的一间小茅草屋里苦苦思索着,设计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终于在这里诞生了:

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有斧头镰刀,代表工农;在旗的左侧,是一条白布与旗杆相连,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旗的整个含义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

这就是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

第一面军旗就是这样诞生的。

正式打出第一面军旗是1927年9月9日,秋收暴动。鲜艳的军旗下,工农革命武装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旧世界宣战。

第一面军旗,迸射着瑰丽的光辉,战士和军旗一起前进,他们觉得多么庄严,多么神气。

因为军旗上编织着他们的幸福,军旗上有祖国的朝霞。

军旗也有个演变过程。从工农革命军、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之前,人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军旗,它们都是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象征,都是统一意志、统一步伐的体现。军旗指引我军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军旗映照着东方地平线上即将升起的新中国的晨曦。

军旗上出现“八一”二字,是1949年1月。当时,党中央、毛主席预见全国胜利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提出制作我军军旗、军徽的方案。

周恩来副主席亲自主持了这一工作。总部通知各野战军选送了许多设计图样。在西柏坡开会讨论研究时,毛主席听取了汇报,提出:军旗上要有“八一”二字,还要有五角星。毛主席说,“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是我军的创立日,五角星象征党的领导。周副主席提出,军旗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旗杆要有红黄二色旋纹,顶部要装上一个红缨枪的矛头,饰着红穗,象征人民军队的由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很快就制作出来了。

1949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在幽静的香山,有关人员扛着第一面“八一”军旗,跟随周副主席到了毛主席的住所。军旗笔直地插在屋前的草地上,和煦的晚风掠过青翠的山林,吹拂着红旗徐徐飘动,落日的余辉把她映衬得格外鲜艳庄重。不一会,毛主席和周副主席走出房门,健步来到军旗前。周副主席向毛主席汇报了制作军旗的过程,毛主席用深邃的目光端详着军旗,赞许地点着头。

6月15日,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命令。命令中说:军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八一”军旗呀,你终于诞生。

你是祖国蓝天的一片朝霞,你是神州大地的一堆篝火。

战士向你宣誓,我们血染的军旗!

军后代的名义,宣誓,以海涛般的激情!2.枪,洞穿旧世界的武器

灯,给人以希望的光明使者。

军事博物馆是一座收藏、陈列中国军事史、战争史的博物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解放战争馆里,有成千上万件陈列品,每件陈列品都会把你带进飞弹流火的战场,都会使你热血激荡,都会给你讲述出一串可歌可泣的故事。

朋友,你可曾留意了吗?有两件陈列品在每个馆里都反复出现:一个是枪,另一个是灯。

细心的瞻仰者注意了,并且琢磨着这里面的内涵。

枪是杀人的武器,灯是照明的用具,是什么把这两个互不相连、用途各异的东西牵到一起,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是人民军队为解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而进行的革命事业。三座大山必须推翻,漫漫长夜需要光明。

枪,洞穿旧世界的有力武器。

灯,给人以希望的光明使者。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的陈列柜前,一位满头飞霜的老人,带领着一群刚刚放了寒假的孩子。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老人隔着玻璃指指叶挺将军使用过的指挥刀,讲了一个叶挺和3600支手枪的故事:

黑夜,在新四军军部皖南云岭镇到上饶的乡间土路上,一辆小车飞驰着。车上坐着新四军军长叶挺。

他有火烧眉毛的事要去上饶:军长夫人李秀文筹集了一笔钱从香港买来3600支手枪,还未运到军部就被上饶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扣住了。

枪是新四军的命根子,3600支枪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呀!

整整在山路、水路上颠簸了一夜,次日清晨,叶挺到了顾祝同的办公室。顾祝同这家伙很反动,像蒋介石一样就是想把新四军摧垮,最好地球上没有这个新四军才好。现在他见叶挺气冲冲地闯了进来,自然明白是为了什么。不过他老奸巨猾,佯装啥也不知道,脸上堆起了笑:“叶军长不辞辛劳,星夜赶来,不知有何国事相商?”顾祝同递给叶挺一支烟,叶挺连看也没看一眼,一股脑把憋在心里的话倒出来:“请问你,我们买的3600支手枪哪里去了,你为何要百般刁难我们?”

顾祝同故意显得轻描淡写地说:“请叶军长不要生气,这完全是一场误会,我怎会故意刁难?当前,我战区所属各部的武器都十分缺乏,那3600支枪我留下是为了抗日。新四军用,是为了抗日,其他军用,也是为了抗日。希望叶军长从大局着想,谅解我的意思……”

叶挺站起来,在桌子上击了一拳。“嘭”的一声脆响打断了顾祝同的话:“抗日?你说此话难道不觉着脸红心跳?请司令官扪心自问一下,你所属的国民党军队究竟和日本鬼子打过多少仗?为抗日出过多少力?我们新四军日日夜夜和日本鬼子搏斗,司令官给过多少枪支,多少子弹?现在我们自己设法买到一部分枪支,你还要扣留,请问你打的什么主意?”

顾祝同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连一句话也回答不上,只得把3600支手枪如数交了出来……

老人讲到这里,又隔着玻璃指指那把刀,说:“刀枪同是咱们的传家宝,娃娃呀,要记牢,没有刀枪,那黑沉沉的中国哪会有今天的蓝天太阳!”

灯呀,是抢的伙伴,它也与黑暗抗争,把一腔的热血,溶化在祖国的黎明中。

在军事博物馆的各个陈列馆里,人们看到了多少灯:红军四渡赤水时用过的马灯;

红一方面军渡金沙江用的三面亮马灯;红军战士在泸江使用的油灯;

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大金县举行晚会时用的灯笼;红二方面军经过天水时送给普华寺的马灯;

刘志丹在陕北使用过的灯盏;

红军长征时用过的竹灯笼;

毛主席在井冈山八角楼用过的青油灯;

朱德在解放战争中使用过的马灯……

灯呀,灯呀,在那黑沉沉的长夜里,它们聚成灯海,流成灯河。

那震响苍穹的枪声,更增加了灯焰的明丽、清晰。

天快亮了,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这盏盏红灯是信念、希望的火种。

看,枪声揭开了新的一天的序幕,灯光溶进了东天上的晨曦……3.一双鞋,一个壶,一把小刀,红军战士的家当多么简单又多么富有

这一部分展出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图片、实物,还有沉重的文字说明。

多少人在这里寻觅,他们走了又来,来了又去,往返留连,走走看看,看看停停,分明有很重的心事。是想带走什么,还是想留下什么?

最后,人们在一个展窗前站定,神情专注地看起来……

这里展出了三件实物:鞋、水壶、小刀。

旁边的文字说明告诉人们:

这是红军战士伍有光爬雪山、过草地时穿的鞋。

这是红军战士经过草地时用的水壶。

这是红军战士魏传举过雪山时割牛肉用的刀子。

够齐全了,吃、喝、走路全有了。

鞋、水壶、小刀。

多么简单,又多么富有!

你看那双鞋,完全是草鞋的式样,布条拧成绳编的鞋底,粗线织的鞋帮,帮上留了那么多的空格,是故意设计的图案,还是粗线不够才这么凑成?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恐怕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鞋了,这近乎原始时期的鞋!可是,当初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穿着它,踏过了草地,攀上了雪山。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呀,战士脚下的路就有多长。这双鞋是一部史诗,它的内涵只有真正的战士才能读懂。

你看那个水壶,它的样式像一只小动物,多么可爱!它装过草地中的污水,也装过雪山根下的泥水,更多的时候装的是清清亮亮的泉水、井水——那是江西老表送来的,那是藏族阿妈灌进去的。小小的水壶装大海啊!长途行军口干舌燥,红军战士心里装着祖国的湖、祖国的河!

你再看那把小刀,刀片像中指一样长,细细的木把被磨擦得那么光滑,闪着微微的光亮。过雪山草地的时候,我军的供给十分困难,常常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好不容易从藏民那里买些牛肉回来,分到每个人手里也就是拳头那么大一块。还免不了这样的情况:没有柴禾,没有条件将牛肉做熟,战士们只有吃生肉。那把小刀便发挥了作用,将牛肉割成一小块一小块,送给战士充饥。谁说路绝粮断,一把小刀为部队前进开辟了通道!

这,就是长征战士留给我们的实物。

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走完了长征路!

国外不是有人在探索中国二万五千里的奥秘吗?他们惊讶,他们不理解,中国的红军是些什么样的人组成!怎么可以想像得出,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中,又有国民党的军队追击、拦截,硬是胜利地到达了陕北?这是一些奇人,创造了奇迹!

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对长征的评价最深刻不过了。他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读了这些充满激情、洋溢着自豪感的文字,大概对那双鞋、那个壶、那把小刀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诗人胡世宗写过一首题为《长征》的诗,读读它也许更能加深你对我们的红军这次举世闻名的跋涉的认识。诗人把长征比作一部25000行的巨型史诗,他写道:

今日的世界;

需要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需要电脑;

需要激光;

但绝对不可以忽视这部史诗;做为一种精神;

它永远不会陈旧;

做为一种物质;

它永远不会消亡;

它昭示人类;

透过最沉的暗夜;

能看到希望的霞光;

它使人类惊讶地发现;

做为直立行走的有思维的动物;

人体本身;

能够多么坚韧;

能够多么顽强;

在征服和战胜前进阻力时;

能迸发出;

多么巨大的能量。

这鞋、壶、刀,不仅是红军战士的财富,也是中国人民的财富。4.他们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军旗的红色里激荡着他们的热血

阵地上的军旗为什么红得那样鲜艳?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没有褪色?

在抗日战争馆,孩子们围着那位满头飞霜的老人这样问。展窗里,有一面凝聚着战火硝烟的红旗。

老人稍微思量了一下,笑笑,回答:你们问这旗为什么这样红,这里面的说道有两条,一是战争的硝烟把它映衬得那样红,二是这旗里面激荡着烈士们的热血。烈士,除了奉献出宝贵生命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战士外,还有许许多多为革命牺牲的人民群众,他们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军旗上的红色里有他们的热血!

旁边不远处的展窗里放着铁刀、铁锹、铁叉,还有一张虎皮靠垫……这些就是见证。

铁刀是立了大功的!老人这样说。

1939年12月的一天,在河北冀中平原上,日本军队的两辆坦克像黑甲虫一样在地上蠕动着,天正下着大雪,路上很滑,坦克行进得并不顺利,每走一会儿就得停下来,日本兵从坦克里钻出来整治整治路、车什么的。天快黑了,坦克还没有赶到目的地,日本兵心里直犯愁肠,他们在路上是不敢过夜的,因为冀中人民的厉害他们领教过已经不止一次了。于是,几个日本兵在一起呜哩呜啦地唧咕了一阵,便扔下坦克走了。天晓得他们躲到哪儿去了。

两辆坦克像两堆尸体躺在夜幕里。

当夜,附近村子里的一伙小青年拿上这把铁刀,悄悄地爬上坦克车,大家一起动手,把坦克撬了个七零八落,拿出里面的一挺机枪,然后把两辆坦克毁坏……

当日本侵略者从岛国开出这两辆坦克耀武扬威地走进中国时,他们就应该预料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下场。因为他们是侵略者,是刽子手。背叛正义和道义的人必然要受到惩罚!难道这还用得着怀疑吗?

他们是不堪一击的,一把铁刀就足以使他们崩溃而散。

一把普普通通的铁锹,在日寇眼里也成了估不透的武器。你看——

安徽省定远县靠山头村,日寇疯狂地对这儿进行扫荡。百姓遭殃,谁的心里不涌满仇恨?

这天,一个日本军官又进了靠山头村。他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将要进坟墓,因此还是那么不可一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在村民们面前抖威风。农民陈老四和陈文福见就这个家伙一人进村,不由得心里暗喊一声“看我们的!”他俩像老鹰抓小鸡一样,用四只庄稼汉的大手把日本军官抓到一个背人处,操起铁锹把他砍成了肉泥……“说起那铁叉的故事,就更让人开心了!”老人的脸上浮出了得意的笑容。

严格讲,这铁叉叫鱼钩。制作它的人叫陈云亭,是白洋淀周口村的抗联主任。瞧,这些鱼钩很有点像铁丝网上的结子。不过他做鱼钩不是用来钓鱼,而是为了刺戳日本侵略者这些“胖头鱼”。那是1941年7月的某天,陈云亭用船载着五个日本兵到邻村去洗澡。他们一下水,云亭早就铺在水底的鱼钩便发挥作用了,尖利的铁叉戳入肥肉中,痛得日本兵一个个吱哇乱叫。这时陈云亭早钻进芦苇荡中没影儿了……

虎皮?噢,那是侵略者披在身上的一张外衣,用来吓唬人的。扒掉这张虎皮,其实他们不过是只纸老虎而已。

虎皮靠垫是日寇第二旅团旅团长常冈宽治使用过的。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在一次向晋察冀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围攻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被抗日军民击毙。他死后蔫头耷脑地倒挂在汽车上,煞尽了往日的威风。一位八路军战士从驾驶室里拽下那张虎皮垫子给常冈宽治盖在身上,说:小子哎,醒醒吧,这张死老虎皮还想给你帮帮忙,让你再抖抖威风呢!

一阵哄堂大笑。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民性的反法西斯斗争,全中国都变成了战场,前方后方、农村城镇、天空地面……都是埋葬日寇的坟墓。我们的军旗是多么的壮丽,军旗下的方队是多么的浩大。只要我们的军旗高高举着,只要军旗下有队伍集合,胜利就属于中国。这是中国军人坚不可摧的信念,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5.渴望和平的中国士兵,终究要埋葬残忍的战争

这是1927年2月15日,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政治部编印的第一期刊物。

刊物的名称留下了:《血路》。但是,却不知办刊人的姓名。

这是皖南事变时新四军某部出版的一张报纸。

报纸的名称也留下了:《扫荡报》。同样,不知道办报人的姓名。

血路!

扫荡!

这是呐喊!这是战斗!这是召唤!这是一种信念!

它充满着悲壮,凝聚着豪气,我们就是需要这样从热血沸腾里迸发出的誓词。

是战士就要敢于藐视敌人!

是战斗就要敢于争取胜利!

在敌人貌似强大时要敢于这样宣言;在胜利还很渺茫时要敢于这样冲锋!

任何敌人都是“扫荡”之后才似秋风扫落叶;每一次胜利都是从“血路”中踏步而来!

令天,人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本期刊,看着这张报纸,心里喷涌着按捺不住的亢奋、向上,手心里冒着难以遏制的力量、信心。我们太需要这样洋溢着战斗激情的阵地了,因为太多的香风已经把不少人熏得快没有嗅觉了。

当年办刊编报的人哪里去了?

莫说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他们身后是辉煌的大路。

也许他们的生命很短暂,一期刊物还没有编完,就献身在阵地上的编辑部里。可是,从战壕里吼起的冲锋声,振响在通往胜利的每一条路上。

军旗,在大路尽头星星隐没的晨曦里升起;

军旗,在杀人强盗倒下去的地方飘扬。

是的,中国人在那个暗夜里受人欺侮太多了,吃的苦头太多了。唯其这样,才有我们的战士前赴后继地拼搏、战斗。解救苦难中的人民走出火坑,这是人民军队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十分明确的行动目标。

血路——不仅指军队为摧毁旧制度所作出的牺牲,它还声讨了侵略者对无辜百姓的血腥镇压。

在抗日战争馆里,许多人在一块碑前站住了,他们没有眼泪,只有满目的仇恨和怒火。这是墓碑,也是血碑、冤碑。埋在底下的冤魂是谁?流在地上的血河世代呜咽。

1943年12月31日河北平山县第六区区公所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立起的这块碑呀,把日寇的残暴、兽行记录在案,让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去讨伐。碑文全文如下:“1943年秋,日寇盘踞焦家庄,二十八日屠杀群众三井两猪圈约三、四百人,情之其惨,目不忍睹。我们已踏进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建立了永久革命的基地,望我同胞坚持抗日,团结进步,以革命的热血讨还这笔血债,为死难的同胞复仇。特建此碑,以资纪念。”

石碑的上端用大于碑文三倍的字书写着四个大字:一笔血债!

这不是呐喊吗?这不是冲锋吗?

已经快50年了,这从中国人胸膛里迸发出来的声音还在焦家庄回响,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振荡。

同一个展室的另一个展窗给人们还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况:

1940年——1945年间,日寇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十里河庄琵琶山下残杀了大批的群众,这些恶人杀人的手段极为残忍,有:枪杀、刺杀、绞杀、砍杀、铁器击死、活埋、用军犬咬死,等等。他们把中国人残杀后埋于山下的深坑里,当地人称之为“万人坑”。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在琵琶山下清理出了大小六个“万人坑”,挖出尸体700多具。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厅里,陈列着当时清理出来的两个头颅骨。一个头骨上留着子弹洞穿的圆孔,另一个头骨上留着刀刃砍劈的裂缝。

两位死者是谁,早已无法辨认。但是,人们看得十分真切:他们那黑洞洞的眼眶里分明填满了怒火、仇恨!

我们有冷静的理智和炽热的感情,但是,对于杀人者,我们只能怒叫一声:我要报仇!

这就是战士对一切刽子手永久性的回答。

请相信吧:

渴望和平的中国士兵,终将要埋葬残忍的战争。

自然,他们非常明白,这要付出代价。这代价便是满腔的热血。

啊,血路!

这是又一块石碑,武汉人民为叶挺独立团进攻武昌之战而牺牲的战士建立的纪念碑。碑面上凝着无限深情的语言,卷着战火烽烟。为国牺牲的战士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他们的血总能让冻结的大地苏醒。碑文全文如下:“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巧极了,石碑的上端也是用大于碑文几倍的字书写着四个大字:精神不死!

这不是倡导吗?这不是战斗吗?

战士的骨不会软,战士的身不会歪。对人民有不尽的爱,对仇敌射出满腔的恨。

军旗下的队伍就有这样的气概!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朝鲜的三八线上,在老山的主峰上,这句使战士肋骨都生劲的口号,不都喊得很响亮吗?是的,精神不死!即使敌人的子弹从胸脯连穿三次,也要朝前冲去!

这一块石碑和那一块石碑,都是一万年久远的碑。尽管它记载的是一段隐隐作痛的历史,但它是力量,它是精神。再过多少年后,镌刻的碑文依稀难辨了,国人也不会把它掀翻,不会把它遗弃。它永远耸立在流水之上、日月之下、风雨之中,人们需要读它。后代人对它读不懂了,让爷爷再把那段遥远的旧事重提。

尽管战士终究要埋葬残忍的战争,但是,我们还是愿意把战神推远,把死亡推远。让鲜花盖在每一条路上,让歌声飘荡在每一块田野上。

军旗飘扬在湛蓝的晴空下才更显得鲜艳。6.那颗红星是世界上最纯最亮的星星,到了夜晚还格外明亮

焰火辉煌吗?

够辉煌了。它有美丽诱人的弧光,还伴随着劈啪欢笑的脆响。但是,它蓦地就熄了,弧光消失了,响声也没有了。

星星明亮吗?

够明亮了。它像刚从清水河里洗澡出来,清晰、晶莹,挂在无云的夜空。但是,每到了白天,它就躲得无影无踪。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才最辉煌,最明亮。1960年8月1日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以来,30年间,日历撕掉了一万多张,时间的双轮车在大地上碾下了密密的辙印,这红星像一束燃烧的火炬,有那么多金灿灿的光焰,有那么多银灿灿的星辉,日夜不灭地放射着圣洁的光,给首都以立体美,给祖国以色彩美,给战士以心灵美。

这是一颗军徽,“八一”二字嵌在红五星的中间。几棵麦穗把她紧紧包围。

这颗军徽有上吨重,为什么不下沉?

因为她凝满着太阳的叮咛。

这颗军徽风吹、日晒、雨淋几十年,为什么还那么鲜艳?

因为大地母亲给了她鲜嫩、丰富的营养。

她是军人的形象,是战士伸出的一只手臂。

既然是战士,就得拿起武器,就得用声音向人民发出召唤。

那是多么深沉而亲切的召唤呀:

一个风搅雪花的首都冬夜。长安街沉浸在风雪弥漫的烟雾里,举目看不到三步远。

渐渐,街上断了行人。

只有风雪在不甘寂寞地狂吼乱叫。

这时,一个5岁的女孩走在大街上,尽管她快哭干了嗓子,也没有呼叫来走失了的妈妈——大风把她的哭叫声刮得无踪无影。

妈妈找她急碎了心,她找妈妈哭哑了声。

妈妈呀你在哪里?女儿呀你在哪里?

突然,小女孩想起了一个指路的标志: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

爸爸和妈妈都说过,那颗红星是世界上最纯最亮的星星,到了夜晚还格外亮。

小女孩不哭了,她的家就住在军事博物馆近旁,只要找到那颗最亮的星星,不就可以回到家了吗?

她沿着大街走着,看着,她相信在这样的风雪弥漫之夜,那颗星星会更加明亮,因为它要给夜行人指路。

小女孩走呀,走呀,果然,有一团像燃烧着红火样的光亮跳进了她的视野。对,是军事博物馆上空的那颗星。她高兴极了,扑了上去……

她扑进了一个人的怀里。她以为那是妈妈的怀抱,抬头一看,红五星、红领章……啊,是解放军叔叔。

巡夜的战士把小女孩送回了家……

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给多少游览首都风光的人以喜悦和满足。每当黎明挽着晨光的手悄悄来到长安街上,她便抹掉身上的夜露,对每一个冲着她笑的首都人道一声:您早!

军事博物馆上空的红星啊,她有宽荡恢宏的胸怀,她有澎湃沸腾的热血,她有透明炽热的感情。

她向大地播洒的是燃烧的激情,她得到的回报是士兵的忠诚。第二章永不泯灭的将帅之星引言

不管是元帅这颗星还是列兵这颗星,都是军旗上的星。

尊敬的元帅呀,看见军旗,我们就会想起你们那征帆急驰的岁月!

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在晚辈心里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隔几代人了,我们总是仰着头看你们,感到亲切,但又不可避免地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帅是与毛泽东站在一起的,你们一起建立了人民军队,一起缔造了共和国。

你们爱唱《国际歌》,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有机会就哼唱起来。可以肯定地说,从你们嘴里唱出来的歌声没有小青年们唱得标准、动听,但是却唱得赤诚,把每个音符都化作自己的生命。

你们是带枪的人,军人,大盖帽,腰间别着手枪,这个形象给大家心里蒙上了一种神秘、威严的色彩。

我们最佩服你们那双粗大有力的手,一生中剪断了多少绊羁中国人民手脚的镣铐,炸毁了多少设在通往胜利路上的碉堡。正是这双手,托起了整个中国,使苦海深渊中的人民从暗夜走向了光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你们勇敢地冲上阵地,架起机关枪向旧世界猛烈地射击,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

当然,尊敬的元帅们,我们热爱你们的原因还来自另外一个方面:你们之中有的人本来就是生活在民众中的普通人,有的家庭出身虽然高贵,但是自幼接触了不少社会基层的普通人。当初在你们与那些被生活折磨得驼了背、弯了腰的受苦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在你们用自己那粘满泥土的双手捧起半生不熟的牛肉和高粱馍馍填着饥饿的肚子的时候,是不是就萌发了变革现实的想法?过去的一切都不算遥远,仿佛就在昨天,你们在前沿指挥所里发出了拂晓前进攻的命令,于是,山炮、机关枪、子弹,还有一腔的热血,组合成捍卫祖国尊严的气魄。

军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悲壮的一幕!

元帅,你们是真正的军人,因为你们懂得牺牲、奉献对于祖国的价值。

你们当中有一位说过,他一生最爱军旗,他去世以后,遗体上除了覆盖党旗外,还要盖一面军旗。

这是军人的性格,这是战士的情操,祖国会给予你所珍爱的一切的!

老帅呀,你们的功劳盖世,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有一首诗里这样写道: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鲜红的军旗高高举起,军旗的每一根纤维里,都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

看见军旗,就想起你们那征帆急驰的岁月,壮丽多姿的故事……1.朱德说:我是个老粗

是党叫我当总司令的。

一位外国记者对朱德同志作过这样的描写:“他是朴质而英勇的人——一条军衣的腰带就是他几十年来的装束;身材高大,又宽又厚,如同最结实的刚石,脸有些黧黑,由那长锋似的浓眉下,眼睛射出沉着而又威棱的光……对于我们,却更多的时间是喜悦,和霭。他有着农民的朴素、温厚、坚毅,从他身上却找不出一丝农民的消极成份,他从不顾及自己,而专心一致为革命奔走,几十年如一日——最危险的战线上,他是那里堵防的人。”

这个记者接着写道:“朱德同志从农民中出来,对于他们的痛苦,认识得极清楚;他们的痛苦,就正是全部灾难的土地的痛苦。”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总司令朱德元帅。

他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字:厚道。他厚道得像一个朴实的老农民。1939年,朱总司令所在的党支部授予他模范党员的锦旗,他接旗后说:“我是个老粗,今天当了总司令,是党叫我当的。”

朱老总对反动派和仇敌,毫不容情地予以反对以至歼灭;对真理、友人,却表现了热情洋溢的挚爱。这些便组成了他伟大的人格。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性格的伟大,是不可能支持着伟大的事业的。

对于朱老总崇高的品德,许多接触过他的、了解他的人都称赞不止。

战争年代,部队行军每到一地,住在老百姓家里,都要号房子。那是抗日战争的时候,一天,部队在太行山中一个小山村宿营,警卫员把总司令安排在一户人家的正房里,那房子豁亮,宽敞,总司令办公、批阅文件,正合适。可是,总司令却提出换房。

为啥?

原来,总司令进村后从老乡口里得知,此地有个风俗习惯,长辈住正房。警卫员没有总司令作风深入了解情况多,硬要坚持让总司令在这间正房里住。

朱老总拍拍警卫员的肩膀,说:“小鬼,正房是人家长辈住的地方,我怎么能住?记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后来,警卫员请村长在另一户人家号了房子。朱老总又了解了这一家的人口和住房情况,便在四间房子中挑了一间窗户小、光线差,堆放着农具的简陋房子住下了。

警卫员为工作考虑,怎么也不同意总司令这个决定。总司令给他解释说:“这房子就蛮好嘛。你看看,这家老乡家里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个儿媳妇要生也孩了,他们的房子很不宽裕,咱们再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了。”“你还要办公,这间库房行吗?”警卫员嘟囔着。“条件好坏应该有个标准,无限地要求这好那好会永远也没个满足的时候。要我看,这间房子比当年过雪山草地时睡在野外好多了!”

这就是朱总司令对待个人生活标准的观点。还是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他就要求红军于部必须心甘情愿地过苦日子,在一次干部会上他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战士,要做到‘三个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钱,三不要家。自己不要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能很好地生存;自己不要钱,是为了天下的穷人过上富裕日子;自己不要家,是为了每个劳动人民之家都能幸福地团聚和生活。”

全国解放以后,进了大城市,生活条件舒适了。但是,朱老总在长期战争岁月里养成的对待个人生活要坚持低标准这一观点仍然没变。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普通党员,甘做人民的公仆,使人感到他多会儿都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爱。

1974年,朱老总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当时他的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很需要一个孩子陪他,照顾他。于是,有关部门便按规定,把他一个在海军工作的孙子调回了北京。这事朱老总事先并不知道,当他发现孙子已经回到北京后,便很严肃而耐心地对孙子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照顾得很好,这已经使我很过意不去了。现在又把你调回北京照顾我,这种事我们万万不能干。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吧。”

随后,他又把海军领导请到家里,让他们快把孙子调回到基层去锻炼。

阴历腊月廿九日,孙子接到了调往外地工作的命令,他想在家过完春节再去报到,便问爷爷行不行。朱老总说:“不行,一个战士必须模范地服从命令听指挥,大年三十也要走,到部队和同志们一起过春节更有意思。”孙子听了爷爷的教诲,大年三十就离开北京到部队报到去了。

在军事博物馆三楼展厅,陈列着一张两万多元的存款单。这是朱老总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他的夫人康克清同志按照他生前嘱托,全部交了党费。

朱老总要把自己的积蓄交给党这个心愿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他逝世前多次说过,我的存款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要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最后一次党费。孩子们也是党的孩子,他们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金钱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受钱则害了他们。

有人说,如何对待金钱和自己的子女问题,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两道十分严峻的考题,它能考验出你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老爷。朱老总交出了优秀的答卷。2.彭总,你是岩石的化身;岩石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想起你,彭总,人们不由得想起山野里的岩石。任暴风狂雨的冲撞,任电闪雷鸣的折磨,它仍然纹丝不动,仍然有锐气。

彭总,难道岩石是你的化身?

你总是沉默多于狂躁,特别是在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你就那么悄悄地消失了。1974年11月29日,你含恨去世时,76岁。当时盖在你遗体上的白单子上,写的名字是“王川”。焚化后的骨灰编号是327,年龄32岁。你就是这么悄悄地、含着一腔冤气离开人世的。一代开国元勋变成谁也不知道谁也弄不明白的“王川”,就这样去了。

你有那么多的冤情,是因为你有岩石一样的骨气。人们钦佩你,同情你,尊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彭德怀!

岩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岩石也有博大的胸怀?

你的心里有一面红旗,那上面有你的鲜血,有你的眼泪,还有你的汗水。即使在乌云暂时遮在头顶的时候,你心里的这面旗也是鲜红的。你的信念,你的感情,你的意志,都渊源于这红旗。

硬骨铮铮的彭总啊,你也有流泪的时候,也有痛哭得止不住声的时候。那是因为你对你的人民爱得太深了,你对你的事业追求得太执着了。有人说,你一生中哭过三次。当然,不可能就这几次,但这三次你确实是坦露着胸怀哭的!

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妇女团,这个团的200多名女战士在长征途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以后,便散落在祁连山中。其中有的女战士受到藏族同胞的保护,人身安全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保证。另有一部分同志落入恶人手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用她们的话说:祁连山地上的泥巴,山上的野草,河里的石子,都染上了我们女战士的眼泪。

妇女团的姐妹们大多是四川人,1934年前后参加红军。那时候犬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娃,蛮有一股冲劲,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和白匪的几次恶战中表现得十分英勇。散落到祁连山后,尽管弹尽粮绝,她们仍然不失骨气,不失气节,与围攻她们的匪军浴血抗争,不少姐妹就是不向匪徒低头,在匪军的马刀下还死死咬住做人的手不松口……

后来,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绕到祁连山追捕残余匪军,遇到了几个衣衫槛褛的红军妇女团战士,她们一见到亲人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毛主席派来的红军来了。同志们呀,受苦受难最深的是我们妇女团的姐妹……”

下面的话被抽泣声淹没了。

彭总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我晓得妇女团的遭遇!当时,她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志逃到了延安,我听她们讲过。这些参军不久的女孩子表现很好,她们在失去与部队的联系以后,以大无畏的精神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战胜了多少人间少有的困难。她们是我们的好姐妹!”

彭总说这话时眼里飘着泪花,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了些,便向有关同志详细地问起了这些女战士的情况。“她们有么子要求?”“向她们做了工作吗?”“她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你们给了点帮助没有?”“这一带一共有多少妇女团的同志?”“她们之间保持着联系没有?”

……

问着、听着,彭总在沉思,用手背擦着眼边的泪。稍停,他满怀感情地说:“千山难断同志情啊,中华遍地埋忠骨!妇女团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她们的一份功劳,人民是不会忘记她们的。她们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姐妹,我们的亲人……”

他说不下去了,失声痛哭。彭总又一次流泪是在朝鲜。

那时,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受党中央的委托,踏过国界,把满腔深情洒在朝鲜的国土上。

一天,他乘坐着吉普车在前线奔驰,路过一个村庄时,看到在被敌机炸毁了的房屋前,一位老大娘背着小孙予坐在路旁痛哭。彭总见状立即让司机停车,下来扶起大娘,问她家住哪里。老人回答:哪有家,家早被敌人的飞机炸成灰了。彭总和同车的几个同志一齐动手,在路旁搭了个简易的棚子,让老人和孩子住了进去。也许是觉着日子太凄惶,也许是受了感动,彭总临上车前,老大娘哭声不止,孙子跟着她一起哭。彭总迈不开腿了,他又返同到小棚里,劝说老人不要哭,我们很快就会把敌人赶走的,朝鲜人民盼着的和平日子就要来到。

大家看见彭总在劝说大娘时,眼里噙着亮晶晶的泪花。这块土地上的血泪和仇恨太深沉了!

彭总第三次流泪——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流泪——是1974年,他临终前两个月。当时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有一天偶然清醒过来,对守在身边的侄女彭梅等亲人说几句话,亲人们流着眼泪把他的话记录下来:“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不要和人家说,不要打扰人家。你们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彭总说得很吃力,眼里饱含着泪水,身边的人都在哭。他接着说了下去:“我不能再工作了。在这样的黑屋里,我住一天嫌多。想到工作,我觉得再活上10年才好哩。你们年轻,要努力工作,要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添砖盖瓦,不要去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

他喘了几口气,又说:“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对同志没有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那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

他悲怆地哭了。

这眼泪绝不是软弱的标志。他仍然是一块岩石。3.不拘常法,智取、巧歼,这就是罗帅用兵的妙处

许多人都没见过他,但这张照片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顶战争年代军人戴的那种前面缝着两枚扣子的军帽,鼻梁上架着眼镜,那被艰难岁月浸白了的双鬓,那坚毅的脸上,凝聚着深深沉思的表情。

他就是罗荣桓元帅,1963年去世,当时只有61岁。

他走得太早了,那发光发热的生命正在喷射着诱人的智慧。他去了,军歌与涛声共鸣,他把自己的生命汇入了无边无际的浩瀚。

毛主席特地写了一首七言诗——《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常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元帅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担任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和政治委员的工作。去世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长。

作为我军杰出的军事家,罗荣桓同志在长期与敌人斗争中表现了深谋远虑的大智大勇,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不仅在他后期指挥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表现得很突出,就是在早期的对日寇作战中,他的指挥艺术已经令大家折服。

1941年冬,日军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长达数十天的残酷“大扫荡”之后,又分10多路把八路军一一五师机关和一些部队重重包围在沂南县留田一带。日军指挥官得意了,长刀一扬:“一一五师的,要全歼,全歼!”

情况的确危急!

兵力对比:日军人数大于八路军20倍。

武器对比:敌人出动了坦克装甲部队和大量骑兵,有几十门大炮和数百挺轻重机枪。

罗荣桓领导的部队被敌人包围得严严实实。

突围,只有突围才是生路!

可是,从哪个方向突围?紧急军事会上,10张嘴10种意见,大家争论得非常激烈。

南面是临沂,日军驻守的据点。

东、北、西三个方向敌人都加强了防线,严密把守着。

争论!争论!会议开得很艰难,主张从东、北、西三面突围出去的人都有,难以统一。唯独没人提到南路。

等到大家的意见说得差不多了,师政委罗荣桓站起来果断地端出了一个方案:“我看应该向南突围!”

众人吃惊,会场一时变得鸦雀无声。

南边临沂是日军的心脏呀,这不是硬往石头上撞吗?

罗荣桓摇了摇头,给大家摆起了向南突围的理由:“日军早就想吃我们一一五师这块肥肉了,这是我军在山东的指挥机关,不拔掉,敌人是不会舒服的。现在好不容易把我们包围在留田,他们必然集中力量向我中心区合围,后方空虚这是可以意料得到的。我们就钻这个空子,趁机插到他的大本营临沂去。这就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嘛!”

胆识过人!折服,折服!

罗荣桓完全料中。敌人果然把主力从临沂调出去围攻我军。当夜,罗荣桓率部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南面500多米宽的两山空隙,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重围。

部下称罗荣桓为“福将”,爱国民主人士赞扬他为“真正的帅才”。

1942年秋天,盘踞在山东的日寇推行“梳篦战术”被我根据地军民粉碎之后,他们又创造了一种“蚕食”的恶毒政策,即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广筑碉堡,密安据点,一步步地向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推进。

敌人的碉堡群越筑越近,根据地的地盘越来越缩小。

大家都在犯难!

我军没有足以摧毁碉堡的重炮,就连使用黄色炸药进行爆破的技术也未普遍掌握。

就在这时候,罗荣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翻边战术”:敌进我进。不少人听了都感到惊讶,红军时期游击战术十六字诀中的“敌进我退”,哪个人不熟背在心?现在猛地冒出个!“敌进我进”,行么?

罗荣桓笑笑,对大家说:“没错,就是‘敌进我进’。不这样就不能粉碎敌人的‘蚕食’。只有派部队打到敌人的后方去,挖他们的心脏,到敌人的后院去放火,才能迫使乌龟壳里的敌人回去救火,这就叫‘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

这一战术后来得到中央军委的赞赏,并迅速在抗日根据地加以推广。不久,日寇的“蚕食”政策就被抗日军民实行的“翻边战术”碰得粉碎。

不拘常法,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这便是罗荣桓用兵作战的妙处。罗帅会牵着敌人的鼻子走。4.鲁智深醉打山门,毁了寺庙;聂荣臻与和尚共进素宴,留下美名

五台山是同昔陀山、九华山、峨嵋山齐名的中国四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的故事很多,每个故事都使它的知名度陡增。

花和尚鲁智深大闹了一场五台山,《水浒传》里才有了那样精彩的一段;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五台山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进行着神圣的医疗救治工作,给这块圣地添了新的色彩;

聂荣臻与五台山的和尚共进素宴,被传为美谈。

首先是白求恩,他对聂司令此举大加称颂。

1936年6月,白大夫从延安一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就在五台山金刚库迎接他。

白求恩拉着司令员的手说:“毛主席在延安告诉我,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它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你去的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聂司令戏称:“聂荣臻难比鲁智深。”

自求恩:“不过,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哟!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弄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庙宇。”

白求恩此言是有根据的……

五台山坐落在山西省境内,绵延100多千米,山中的寺庙有300多座,和尚、喇嘛数千名。聂荣臻率领部队驻进五台山后,对部队广泛地进行了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教育,指战员们尊重僧人的生活习惯,爱护寺院里的设施,和尚、喇嘛齐声称赞:聂司令的文明之师到五台,纪律严明,训练有素。

聂荣臻深知只有把这数千名僧人团结起来,我们才能更稳固地在五台山进行抗日斗争。一日,他带着几名干部到驻地附近的一座庙里去参观访问,和尚们出庙夹道欢迎,排着长长的队伍,还奏起了优雅悦耳的音乐。进了方丈,聂司令盘腿而坐,与住持和尚谈得十分融洽,询问生活上的饥饱,畅谈抗日的形势,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不觉日偏过午,和尚们就在方丈内摆开餐桌,请聂司令吃了顿别具风味的素宴。

不要小看这顿素宴,僧人们从聂司令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诚意,看到了希望之光。从此,五台山的和尚便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和抗日军队的感情日渐加深。

后来,晋察冀边区筹备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筹备处的同志对于和尚、喇嘛的代表资格问题提出异议,认为:和尚、喇嘛本是出家人,吃斋念佛才是他们的本分,对抗战并没有什么作用,不应该吸收他们参政。聂司令得知此事后,亲自来到“筹备处”做工作。他说:“我个人是主张他们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大会的。因为和尚、喇嘛也是中国人,在我们党的民族统一战线之中,应该同各民族各阶层紧紧地握起手来,共同抗日。我们绝不能因为和尚、喇嘛的宗教信仰不同,便把他们排斥在抗日的大门之外。一切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人们,只要他们不甘当亡国奴,有抗日要求,我们就应该团结他们,而不要歧视人家。”

大家都赞成聂司令的意见,同意和尚、喇嘛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大会。

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开幕那天,当和尚、喇嘛的代表来到时,会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5.陈总追船与贺总办学——发生在战火中的两个故事

光阴飘走了半个多世纪,该淡忘的事情早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得痕迹不留。但是,如果是一坛陈酒,它会变得益发醇香、诱人。这个故事就是这样,它一直被人们传颂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闪射着新的光彩。

故事发生在当年皖南新四军总部驻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陈毅司令员。

那是一个薄雾蒙蒙的清晨,太阳还没有爬上山垭,河面上浮游着一层轻烟似的雾气。这时,一个中年微胖的军人,一个闪跃动作,从岸上跳进了河中,奋力向河中心的一只小船游去。可以看出,他的游泳技术蛮熟练,一会儿趴着刨,一会儿仰着蹬,很快就游到了小船的跟前。只见他手扶船沿,把头伸到船上,对船上两个文静、雅气的青年人嘱咐着什么……

游泳的人就是陈毅。两个青年人,一个是音乐家贺绿汀,一个是画家许幸之。陈毅给他们讲什么呢?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贺绿汀和许幸之两位热血青年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投奔新四军,参加抗日救国活动。陈毅对他们的来到非常欢迎,做了很好的安排,要求新四军有关部门为他们创造一切创作条件。这天,新四军得到情报,日寇要发动“扫荡”,陈毅首先想到要保护这两位难得的人才,他选派了可靠人员,妥善安排他们先行转移。乘什么船,什么人做向导,到什么地方去,对方谁接应……陈毅都一一过问。他一再叮咛办事人员:他们是知识分子,是宝贝,一定要安全转移,不能发生问题。

他原定贺、许两人出发前,还要见见他们,因为他们来到新四军不久,有许多情况不了解,还要叮嘱他们路上处处小心,注意隐蔽等等。没料到,次日起来后,贺、许两人已经乘船走了。他追到河边,船正行到河心,他考虑到让船靠岸不方便,就下水追了上去。反正他陈毅喜欢游泳,权当洗了一次澡……

这就是发生在40年代初陈毅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的一段佳话。

陈老总爱才惜才的思想在建国后表现得更强烈了。祖国富强、事业兴旺更需要知识、需要知识分子啊!1960年初,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剧作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多会儿想起来都是那么鼓舞人。现摘录两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劳动人民中间的三个组成部分。他们是主人翁。不能够经过了十二年的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的头上,因为那样做不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