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大讲堂(第二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6:27:26

点击下载

作者:诚敬和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文化大讲堂(第二辑)

中华文化大讲堂(第二辑)试读:

生财有道

星云大师谈如何获得财富——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星云大师讲 弟子满义记录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分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因此,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联合贸易组织”、“国际关贸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人类都能安定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储财于信众”,让僧侣借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以上是星云大师于2003年8月7日,在台北县三峡镇金光明寺举行的“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提出的一些观点。以下就是当天的座谈纪实。时间:2003年8月7日下午1:30至3:30地点:台北县三峡镇金光明寺主持人:星云大师

一、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经济作后盾,国家的各项建设就难以开展。请问大师,如何发展国家的经济?如何创造全民的财富?

答:谈到经济,其实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甚至从上古时代,蛮荒未化,人类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说:“仓廪实,知荣辱。”唯有经济繁荣,才能建设“富而好礼”的社会。

经济既是民生的命脉之所系,一个国家要厚植国力,就是要发展经济,经济充裕,国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会提升,社会生产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好过。但是如何才能发展经济呢?

其实一个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往往有所谓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政治问题……但是总归一句,就是“人”的问题,如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无宁日。所以目前大家亟需努力的是,国家的政治要清明、制度要健全,在位的官员要勤政爱民,清廉而不贪污;社会的士农工商要讲信修睦,童叟无欺,人民要勤劳节俭,养成爱书读书的习惯,并且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全民都是“三好”的实践者,共同建立一个通财好义、富而好礼的社会,让国民有所谓“真善美”的生活,如此社会一片祥和、安乐,每个人内心一片宁静、自在,这才是国家发展经济雄厚而有力的资源。

也就是说,国家的富强,“国”与“民”是分不开的,国不强,民不乐。是故未来朝野之间要有共识,不仅经济要富有,尤其人民要安乐,思想要自由,文化要保存,教育要提升,环保要做好,政治要民主,人权要重视,对国家的建设计划要用心,甚至各项预算要合理。相对的,社会大众则要从建设性上努力,而非破坏性的伤害,如:教育界要教好学生,传播界要作正面报道,工商界要改良品质,增加生产,大众对社会上有成就的人才要保护珍惜,因其成就是属于全民的,不要轻易摧毁。

谈到人才,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除了石油、矿产、海洋、林木等自然资源之外,人才最重要,有人才才能发展科技、工业、管理、生产,才能与时俱进,甚至更能超越当代。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先进国家莫不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留住人才,让人才能为国家所用,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利民的建设,发展各种工程,提供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佛经中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府,治国之道首须导民以正,不但要注重民生经济,以种种方法提倡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生活不虞匮乏,除此还应注意下列六点:(一)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正法不坏。(二)优礼贤士: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三)照顾弱势团体:政府应该矜恤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四)敦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五)提倡融和交流:政府应该放宽心胸,悲智双运,接应四方。(六)施行民主政治:政府应以议会制度,推行民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人民依附国家而生存,所以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事;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庇护之恩。如此上下一心,同心同力,才能创造富强安乐的国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举世都在关心经济复苏的问题,然而社会的经济繁荣、工业进步,有时并不一定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富有的穷人”,因为生活上没有满足感,心灵上没有资源宝藏,所以大家其实应该重新评估经济的价值,经济并非只有金钱财物,举凡健康、平安、和谐、智慧、慈悲、信仰,都是财富,因此希望全民不要只重视金钱世界,要注重精神愉快、心灵富有,要追求内心的安乐和幸福感,同时以勤奋、信义、道德、慈悲来提升个人的财富,继而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发挥普世的价值,建设共有的胸怀,创造一个祥和、均富的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开发的另类财富。

总之,世间一切都有变数,我们要的是和谐、安定,就要保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可破坏各方面的成长,全民应该继续勤奋努力,重视社会秩序,净化大众贪心,尤其对环境保护应投下巨资,在种族和谐方面要以爱心消除怨恨,唯有在和平尊敬中,才能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建设一块人间净土,这也才是全民真正共有的财富。

二、刚才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人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金钱、财富的运用。请问大师,当居家发生经济困难,或是公司的财务一时周转不灵,乃至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甚至工商企业遇到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时,该怎么办?

答:佛经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凡事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居家的经济发生困难,或是公司经营不善,周转不灵,这是结果,应该找出原因。为什么别人都有办法在社会上顺利发展,唯独我的财务发生困难?是我工作不够勤劳吗?是我没有储蓄应急吗?是我计划不周详吗?是我评估错误吗?还是我没有开源节流、不懂感恩惜福、缺少行善结缘呢?或者是我交友不慎吗?是我贪心过度吗?……总之必有一个原因使我的经济发生困难,因此要找出贫穷的原因,如《三世因果经》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贫穷的原因,然后加以改进,为时不晚。

其实中国民间也有一句谚语说:“一枝草一点露”,意思是说“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只要肯勤劳奋斗,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只要你勤劳,摆个地摊,做个小本生意,甚至从事资源回收,也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经商失败了,只要改善自己营运的方法,重新再来,所谓“炮灰也有再发热的时候”,一个人还怕会完全没有办法吗?最怕的是自己的贪欲无限,跟人计较、比较,过去贫穷的果还没有解决,又再增加新的障碍,例如失业的人如果贪求高薪,往往更加没有机会,自然难以东山再起。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个老年人在公路旁开了一家小吃店,当时正逢经济不景气的年头。老人家眼力不十分好,耳朵又近乎全聋,但是他的运气很好。说他运气好,是因为眼力不行,所以不能看报读书;耳朵又重听,也难得和朋友们聊天,因此对外界的情况,他都不甚了解。因为他并不晓得经济不景气有多严重,照常干得很起劲。

他把小店的门面漆得漂漂亮亮,在路边竖起宣传的招牌,让人老远可以闻香下马,他店里预备的货色物美价廉,味道很好,甚至连一文莫名的人也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在他那儿吃点东西。

老人家工作十分勤奋,赚了钱把儿子送进大学去读书。儿子在学校中选了经济学的课程,他对于整个美国经济的情形之糟了如指掌。

那年过圣诞节,儿子回家度假,看到店中业务仍然很兴旺,就对父亲说:“爸爸,这地方有点儿不对劲,你不应该有这么好的生意呀!瞧您的兴致这样好,仿佛外面并没有经济不景气这回事一样。”于是他把经济萧条的前因后果费力地解说了一遍,并且说全美国的人都在拼命的节省、紧缩。

这时,老人家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他对自己说:“既然如此,我今年最好也不再油漆门面了。外面闹恐慌,我还是省下一点钱来最好。三明治里的肉饼应该缩小一点儿。再说,既然人人都没有钱,我又何必在路上去做招牌呢?”于是他把各种积极性的努力都停下来。结果后来生意果然一落千丈。当他那位大学生的儿子在复活节假期又回到家时,父亲对他说:“孩子,我要谢谢你告诉我关于不景气的消息,那是千真万确的事,连我的小店也感受到了,儿啊,受大学教育实在太有用了。”

其实,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说明一个人有健康的观念、坚定的信心、诚信的待人、勤劳的做事,这些都是成功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不过,世间上有的人靠劳力赚钱,有的人则靠智慧致富。曾经有一个牙膏制造工厂,因为产品滞销,公司营业受挫,负责人召告员工,如果有人献出智慧的妙计,能使公司的营业额增加,就可获得十万元奖赏。有一个员工只提供了一句:“牙膏出口,放大一倍”,当下就轻易地获得了十万元奖金,而公司的营业额也从此增加何止百倍、千倍。

佛教里也有一个卖偈语的长者,他只记取一首四句偈,即价值十两黄金。《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其价值都比不过一句智慧的偈语。因为,财宝有用罄的时候,智慧的偈语则是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有时候惭愧也是财富,谦卑也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他有知足的财富;佛门的苦行僧,树下宴坐、洞中一宿,一样生活得非常惬意。

贫富只是比较性的说法,真正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妇随的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楼里,住了一位董事长,每天为钱苦恼,怕被偷、被抢,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传来愉快的歌声,非常不高兴地说道:“他们住的如此简陋,生活的如此清贫,还弹什么琴、唱什么歌?我住在高楼大厦,有地位、有财富,为什么这么苦恼呢?”

他的秘书忍不住开口:“董事长,如果您嫌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夫妇啊!”“怎么把烦恼送给他们呢?”“您可以送给他们一百万元,反正一百万对您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董事长勉为其难地决定试一试。

这对甜蜜夫妻一夕之间得到一百万,欢喜得不得了,整个晚上无法安眠,不知道要将一百万藏在哪里,放在枕头下、床底下、抽屉里、橱子里,到处都不安全。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这对夫妻终于有了一个醒悟,决定把这一百万元还给董事长,并说:“这是您的烦恼,还是还给您吧!”

高楼上的董事长,天天忧烦股票的涨跌,天天计算支票的数字,天天挂碍金钱的有无,哪有陋屋里的人唱歌说笑为乐呢?所以经济没有绝对的贫富,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

财富,要靠自己去开创,不管用金钱、人力、智慧、结缘、储蓄、置产、投资,或是将本求利做生意去赚钱,总之,人生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晴时要准备雨伞,以应雨天所需,白天要备妥手电筒,以便夜晚所需。解决家庭的经济,要有预算,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如果一时的经济周转困难,还是要本着自己勤劳的态度,对工作的热诚,例如莳花种菜,贩卖小吃,为人帮佣,有淡泊物欲、节衣缩食的美德,自助而后自然有人帮助,也会渡过难关。再者,能有克难精神,以及刻苦耐劳的毅力,则尽管人生路上风雨飘摇,任何苦难,都能安然度过。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让“克难”的精神再度复活!

三、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请问大师,如何开源节流?

答:开源节流,这是经济学上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开源节流,到底要开什么源,节什么流呢?

首先我们要开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们的源头,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个人即使物质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所以我们要有佛法,要点亮一盏欢喜的灯,点亮一盏信仰的灯,内心有了欢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财富更为重要。

节流,节什么流?我们要节省我们的用钱,节制我们的贪心,不要好买。我一生自觉自己不要钱,我也不好买;因为我不要钱,我不好买,所以我有钱建设佛光山,建设世界。我“以无为有”,淡泊就是我的节流,爱惜时间就是我的节流,每一个信徒的发心,我珍惜它、宝贵它,就是我的节流。

开源节流其实不一定只朝金钱上看,每一个人的生涯规划里也都不能少了“开源节流”。创新一种事业,先要评估,在这项事业上我能开源节流吗?甚至国家政府一年高达千万亿元的预算,也不能只是把它当成纸上的数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实际情况里,要能确实有一套开源节流的方法,政府的各个部门才能顺利运作。

开源节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里,种上几棵菜蔬,偶尔锅中所煮,不必花钱购买,这是他“开源节流”的所得;有的人从山边引水到厨下,无须动用自来水,一年也能节省不少开支。甚至制造家庭的和谐、热情、幽默、赞美,使全家人都乐于工作;乃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费社会成本,平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节约用水,这都是开源节流。

现在家家几乎都有冷气机,懂得把冷气设在一定的室温下,不要经常动用开关,或是加上窗帘、电扇,让温度不用调得太低,以致耗电量大,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方法。团体里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够加以分类,不但减少处理垃圾的搬运费,还能资源回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呢!

开源节流也不一定只限于经济能源上,平时多结交一些朋友,多发心担任义工,多培养与别人互动的因缘,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开源节流。

购买东西,分期付款,这是开源节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则省,少了堆置的拥挤,多了空旷的简朴,这也是开源节流的良好习惯。甚至于对自己不当看的东西不看,免得视力疲倦;不当听的语言不听,免得听出是非烦恼;不当做的事不做,免得造业;不当想的不想,免得心烦意乱。节制我们的贪欲、嗔恨心,节制我们的口德,不要乱说话,这都是身体的节流。

此外,身体也可以开源。当看的人,不但要看,还要行注目礼,而且要看出个中的所以然来;当听的,不但听懂,而且要听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应该想的,不但要思维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而且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把宇宙万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学、都是扩大、都是普遍,这都是开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开源节流是管理财富的原则。在佛光山理财的人,不但有因果观念,更可贵的是不贪不私,点滴都为常住。佛光山从开山来,在经济方面每天都是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情况下度过,常常是明年的预算今年就把它用了,所以常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只是很会用钱,所以我曾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用了才是自己的”、“用智慧庄严,不用要金钱堆砌”。不过我希望未来佛光山还是能在有计划、有制度的财务体系下,量入为出。

其实,开源节流固然是与资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缘条件有关,例如没有高山,又何能开采出金银宝藏?没有沙漠、海洋,又怎能开采出原油?但是也有许多的修道者,他们不看外界,专看内心;不想他方,只是思维本性。卧榻之上,一书在手,可以周游天下;蒲团之间,未尝不能开辟心中的天地?

说到开源节流,外在的天地,内心的世界,都可以开源节流。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智慧、信仰、毅力、能量,乃至通达因缘所成、明白共有关系,这些都是开发能源的条件。尤其佛教讲“发心”,就是要开发我们的“心田”,我们的心田广大,心里的能量无穷,只要我们开发心里的惭愧,惭愧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中的感恩,感恩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发心底的勤劳,勤劳就是我们的财富。乃至开发人缘、开发感动、开发自己的真如佛性、开发我们的佛法大海、开发我们的信仰的宝藏。最重要的,我们要开发“无”的世界,不要只从有形有相上去开发。“有”是有限有量,“无”才是无穷无尽。

四、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大都重视城市,轻忽乡村,造成“城乡贫富”差距大。请问大师,如何改善这种现象?

答: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人民所得偏低,国家太穷了,固然是社会制度不好;过分的贫富不均,也是不完善的。

贫富不均,其实是古今中外存在已久的问题,根据经济学家米拉诺维奇为世界银行进行的一项“世界贫富分化形势”研究显示,全球贫富分化情况有急剧恶化的趋势,从1988年到1993年之间,全球贫富差距又增加了5%。目前全球人口中最富裕的1%(五千万个家庭)的平均收入是二万四千美元(约一万六千英镑),他们的总收入要高于收入较低的60%全球人口的总收入。

这项调查指出:84%的全球贫困人口只有16%全球富裕人口的收入,全球最富裕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的10%人口收入的114倍,而这些差距可能还会扩大。

贫富不均是国家的隐忧,尤其城乡的贫富悬殊,一直是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

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温世仁先生经常到大陆考察,他发现大陆西部的乡村之所以落后,“人才外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外,在整个社会由农业转型到工业时代的过程中,西部农村一开始就没有来得及搭上“工业化的列车”,尤其现在举世已经进入资讯网络化时代,更令农民们望尘莫及。农民因为没有机会、能力获得各种资讯,与城市相比,在知识、资讯和机会上不对称,这都是造成他们继续贫困的原因。

针对于此,温先生想出了走资讯技术培训的道路,着手培育当地“知识工人”,发展网络经济,让“农业社会”转型为“网络社会”。他投资五千万美元在大陆西部开展“千乡万才”计划,赞助他们学习电脑,教他们如何利用电脑销售产品,因为网际网络是与全世界连线,只要一上网,即可打开销路,很快把产品卖完,慢慢就能改善经济,达到城乡均衡发展。

结果这项计划从2000年7月开始实施,三年来已成功地帮助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山村黄羊川走出贫穷,成为知识经济下乡成功的实例。这项成果于2002年秋在墨西哥举办的APEC会议上,温先生将之公诸于世,随即引来泰国政府表示,希望有二十所泰国学校加入“千乡万才”计划。

温先生一手发展的“千乡万才”计划,旨在把资讯网络科技引入农业社会的乡镇,促进当地发展知识型的经济,达到“就地创造财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发展文化”为目的。他认为硬体设施的改善,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落后、偏僻地区所遇到的问题;唯有把最新的观念和资讯传给他们,辅导他们掌握适应资讯社会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尤其他觉得开发落后地区,建设的重点应该在“道路”与“网络”两方面,因为“道路”可以把有形的资源送到落后的地区,而“网络”则可以把无形的资讯快速传到落后地区,让学习能力更加快速。温先生的见解与做法,值得参考。

过去台湾因为地主与佃农贫富差距太大,所以实施“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等措施,因而改善了经济。在佛教有所谓“利和同均”,也就是僧团中如果有施主财施供养,不可私自独享,要交由常住集中处理,大众共有,通过经济上的均衡分配,大众才能过着“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所以在佛光山,个人不要有钱,点滴归公,让团体有钱,才能有所发展。

这种“利益共用”的观念,现在企业界也普遍有此共识,不少企业主也懂得把利益分享员工,例如依公司盈余发放年终奖金,甚至有些公司让员工持股,员工自然以公司为家,发奋工作,努力经营,自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彼此共用。“利和同均”的思想运用在社会上,让有钱的人帮助穷困的人,有力量的人扶助弱小的人,如此在没有经济的垄断、劳资的对立、贫富的悬殊等社会问题下,人人得其所应得,自然可以建立一个民有、民享,而且均平、富足的社会。

五、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有自然的山水环境而拒绝发展工业,造成经济落后,请问大师,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如何才能取得平衡发展?

答:现在是个环保意识抬头,也是个民意高涨的时代。关于环保与开发,两者孰轻孰重?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多年前,比邻佛光山的擎天神公司,因为以制造工矿炸药为主,有一天不慎发生气爆,波及附近农宅,大树乡乡民基于居住安全为由,群起围厂抗争。数日后,代表厂方的郑健治经理及代表大树乡民的黄登勇乡长等人,在前高雄县长余陈月瑛的出面邀请下,到佛光山协议。

当天黄乡长提出,希望擎天神公司三年内能全部迁厂,但郑经理表示有困难,因为新的厂址觅地不易,谈判因此陷入胶着。我了解情形以后,主动向黄乡长表示,迁厂从评估、买地、开发、规划到建厂,三年期限的确太过仓促。之后我又对郑经理说,允诺迁厂就应该有实际行动,否则别人无法相信厂方的诚意。最后,我提议双方以五年为期,并且可以附加保证书:若五年未能如期迁厂,则每延后一年,由厂方提供一定金钱回馈乡民,如此逐年增加回馈金,直到迁厂为止。

至于厂址的选择,有人主张“产业东移”,但是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高雄县不要而要求迁厂,其他县市也不会欢迎,因此当时我向余陈县长建议,不如就在高雄县的甲仙、六龟、桃源等偏远山区另找地方建厂。虽然这样的建议也许让高雄县陷入环保与开发的两难,但凡事无法求得完美,只要对全民有利,将伤害减到最低程度,就是最好的方案。当时承大家不嫌我饶舌,一席话下来,三方面都欣然同意,欢喜而去。

我的意思是,世间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有和空都是执著,都不合乎“中道”。这个世界,自然环境固然要保护,但人类也要生存,如果为了保护大自然,限制人类文化进步,也是一大挫折。不过由于过去人类过度滥垦滥伐,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对未来的子孙不利,因此人类进步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大自然生态的保护,每有所作,要详细、周全的评估利弊,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在此原则下,视情况不同而作抉择,并且尽量找出替代、补救之道,这才是明智之举。

例如,有“人间净土”之誉的新西兰,海洋、湖泊、森林、山岳、河流、火山、冰河、峡湾,以及广大的绿色草原,构成了他们特有的自然景观,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地理景观多彩多姿的国家。新西兰为了保护如此天然美景,环保措施几乎是零污染,尤其政府规定,人民不得任意砍伐树木,若有需要,必得先行申请通过,并且每砍一棵树,同时要另种一棵树代替,因此有人说,“绿”是新西兰致命的吸引力,不但天空格外蔚蓝、湖水特别澄清,即使连呼吸都觉得清新愉快,因为空气中隐隐约约飘散着绿草的清香。新西兰保有天然美丽的环境,每年也能靠着观光而赚取不少外汇。

植树造林,这是国家的珍贵资源,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根据统计,一棵树一天可以蒸发一百加仑的水量,它所调节的温度,等于五个冷气机开动二十个小时的功能。而林木对降雨有截流作用,能减少洪水,增加土壤孔隙,使水分容易渗透,补注地下水。但是种一棵树要花十年的时间,砍一棵树却只要几分钟。甚至一名婴儿从出生到二岁,所用的纸尿布,必须用掉二十棵树;而每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长八公尺,直径十四公分的原木二十棵,若能以再生纸代替模造纸,每月可以少砍约四十万棵的原木。

因此,现在的开发固然不能不做,开发之余,如何节约更是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手一揉,都是在浪费大地资源,在不可避免的消耗下,若能积极配合“废纸回收”,让可用的资源再生,除可减少砍树量,亦可间接救水源,也是功德一件。再者,如果大家都能节约用水、用电,就可以少抽一些地下水,少建几座发电厂,不但避免地下水超抽,也可免去发展核能发电带来的污染问题。

总之,环保与发展,孰轻孰重?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重要的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水土保持及河川的疏导,如此才不会每逢雨季来临,乃至台风过后,往往一雨成灾,甚至造成土石流的严重灾情。尤其防范大自然的天灾之外,人为的战争更要避免,因为战争对环保的伤害最为严重。因此,维护世界和平,这才是对人类生存空间最有利的保障。至于如何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唯有人人心中有佛,世界才有和平可言。

六、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太完善,反而导致国家的财政发生危机,请问大师对社会福利制度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愈是文明、先进的国家,政府愈是重视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再好,有时还是很难周全的照顾到社会各个层面的需要,甚至综观目前世界上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人民只靠政府救济,往往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自力更生,甚至使得人心因贪而逐渐堕落。这是因为国家对民众只给鱼吃,却没有给他钓竿,也没有教他们钓鱼的方法。所以福利愈好,反而养成民众懒惰、贪心,不事生产,好吃懒做,只等国家救济,到最后一个国家失去了生产力,只有坐等救济的人民,当然国家会被拖垮,自然成为危机。

根本解决之道,要从教育做起,要教导民众勤劳奋发工作,要过简单朴实的生活,要有如佛教讲“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的惜福观念,要懂“如蜂采蜜,不损色香”的安贫人生。做人不但不贪吝,而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从观念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人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助人,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济,能够发挥全民的力量彼此互助,政府自然不会感到吃力。

其实现在各国除了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外,也有很多公益事业团体,通常是由民间发起的各种基金会、社团、财团,乃至各个宗教团体所从事。公益事业的推动,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类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发挥,在佛教来讲,更是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实践。

佛教从古至今一直很积极地从事社会福利事业,从古代的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施水、维护泉源、利济行旅、兴建水利、设置浴场、兴建公厕、建立凉亭、经营碾硙、设佛图户,到现在的筑桥铺路、急难救助、施诊医疗、养老育幼、监狱教化、社区服务,乃至设校兴学等,真是不胜枚举。

不过,一般人所谓的公益事业,大多偏重于救济性质的社会服务,尤其社会各界总把佛教定位为慈善团体,所以政府对于直接从事慈善救济的寺院团体,总认定其“功”在社稷,每年都会颁奖表扬。其实,宗教并非仅止于慈善事业,宗教的真正目的在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因此我曾建议政府,对于佛教的教育、文化事业,如人才的培植、书籍的出版、信仰的提升、风气的改善、人心的净化等,都应列在评估之内。否则如果社会各界把佛教局限在公益与慈善事业,如此佛教何异于狮子会、扶轮社等社会慈善团体呢?

遗憾的是,到现在一般社会大众的认知里,还是以为佛教慈悲为怀,因此总将佛教局限在慈善救济的框框里;殊不知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于培养人才,并透过文化教育来传播佛法,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这才是佛教对社会人民的贡献与职责所在。

尤其,慈善救济人人能做,但是推展教育来净化人心,则非人人可为。一所寺院道场,其功能并不亚于一所学校。寺院不但是善友往来的聚会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站、是修养性灵的安乐场、是去除烦恼的清凉地、是采购法宝的百货店、是悲智愿行的学习处,更是一所疗治心灵的医院、维护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启发道德良知的教育学校、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中心。因此,慈善救济虽然能够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贪嗔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传,才能进一步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是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彻底的慈善救济。

基于以上的理念,佛光山长久以来,积极以教育、文化弘扬佛法,并且在世界各地建寺弘法,把佛教推展到世界五大洲,不但落实人间佛教,尤其对国家社会,乃至对世界和平的促进,均发生全面性的影响与贡献,此与一般只着重推展慈善事业的团体,形成强烈而明显的分野。

但是也有人质疑,佛教建筑寺院,意义何在?如前所说,世间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息灭贪嗔痴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孕育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因此,建造佛寺,等于建设学校,度众万千,这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因此我常说,慈善是佛教的一环,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就是慈善事业;但是慈善工作并非佛教的全部,因为当一个人的信仰渐次升级以后,必定要从做善事修福中,进一步研究教义以求慧解,否则一个没有佛法的人,将如同迷失在汪洋中的舟航,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而佛法的重要,则往往一句话就可以给人生起信心,找到方向,终生受用不尽。所以,佛教虽然不偏废慈善救济,但仍以弘扬佛法为本,以传教为重,因为慈善救济终非究竟,“泛滥”的救济只会养成社会的贪心及虚浮伪善的心理。因此所谓的救济,应该是“救急”而不是“救贫”,应该是“救心”而不是“救人”,唯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这才是宗教的主旨所在。

是故,最好的慈善事业应该是与文教合而为一,因为文化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教育可以改变气质,根除烦恼。因此希望政府今后在鼓励慈善救济的同时,也能兼顾文化、教育,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如佛教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我们要肯定“文教重于慈善,有道重于有财”,我们也期盼政府的福利事业能从文化、教育方面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品质,如此才是根本而究竟的福利事业。

七、中世纪欧洲的天主教会曾发行“赎罪券”,引人诟病,甚至成为后来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在佛教里,也有一些人以非法取得的钱财来布施,借此求得心安。请问大师,如果以不法所得的钱财布施,其功过如何?

答: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人在世间生活,要靠许多的因缘成就才得以生存,所以平时要与人广结善缘。结缘之道,首在布施。布施不一定要捐输金钱财物,有的人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一个真挚的笑容,可以令人生起信心;一个随手的帮忙,可以济人困难危急;甚至与人为善、一句赞美、一瓣心香等等,都是殊胜的布施因缘。

布施、结缘是人间最美好的事。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布施能令众生安乐,是最容易修习的法门,有如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依之生长,所以六度、四摄都以布施波罗蜜为上首。

布施可分为“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两种。有相布施,指世间上一般人希求果报,执著人我的布施,所以又称为“世间布施”;此种布施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报,报尽又再堕落,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无相布施则与有相布施相反,在布施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当体皆空,而无所执著,因为能超越世间的有漏烦恼,所以称为“出世间布施”。

佛教分有世法、出世间法,世法牵涉到社会、群众、法律、道德、人格等问题,在社会上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财物,就是违法,必须负起刑责;而以非法所得来布施,佛教称为“不净施”。

佛教讲“净财”、“善财”,这是合法的财富,净财愈多愈好,有净财才能从事各种弘法事业,有净财才能布施结缘,但有的人以不当的所得来布施,例如“劫富济贫”,虽然不好,但总比不救济好,再说布施时当下的一念善心,虽然抢劫财富是不足效法,但布施的一念善念,或是一念惭愧之心,也不能说不可贵。

不过若要穷究以非法所得来布施的功过如何?只能说布施时依施者、受者、施物等“心田事不同,果报分胜劣”,问题十分复杂。一般正常而如法的布施,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量入而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他们不知道布施种福田;但也有一些贫穷困苦的人,为了面子而强作金钱布施,这些都不是佛教所希望的。甚至有些人学佛,由于不合理的布施,导致家庭失和。譬如先生或妻子信佛以后,经常到寺院发心,布施做功德,却不管家里的生活,这样很容易造成家庭失去平衡、快乐,这都是不合理的处理钱财的方法。

其实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钱,只讲金钱的布施也是不合理的。本省有些信徒的信仰方式很值得商榷,他们说起来的确很发心,跑这个寺院布施一点,跑那个寺院又布施一点。有一天,金钱没有了,哪里也不去了,因为“钱用完了,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去”。这种信佛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佛光山的所有道场,很多信徒都是一信就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说因为没有钱不好意思到寺院来。因为信佛不一定要用金钱布施,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随心、随力、随喜的布施才是最重要的。信佛要真实,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更不能为了信仰反而导致家庭分裂,这在佛法来讲,都不是“正命”的生活。所以佛光山不募“不乐之捐”,而且主张要“储财于信徒”。

佛法讲布施,其实就是物我一如,同体共生的宏观,我的财物可以与人共用。布施,表面是“舍”,其实是“得”。没有舍去我们内在的悭贪,怎么得到无有恐惧的自在?无求的布施,令我们所行纯净,端严高贵;无悔的布施,令我们身心清净,人格升华。

布施结缘,就像深井汲水,你愈舍得提起桶水,给人灌溉,给人饮用,井里的水就愈是源源不断。所以人生不要只看到黄金白银,比黄金白银更宝贵的还有布施的温暖、结缘的感动。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布施贵在发心的真伪。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除了要不自苦、不自恼,而且要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八、佛教的“八正道”里,“正业”与“正命”都是强调合理经济生活的重要。请问大师,放高利贷合乎“正业”吗?佛教所认可的财富有哪些?相反的,什么情况下所获得的钱财是非法所得呢?

答: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要工作赚钱,才能生活。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就是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务、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借势苟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放高利贷等。此外,举凡违背国法,譬如贩毒、走私、转卖人口的职业,或者违反佛法的不当工作,例如屠宰、酒家、赌场等,都在禁止之列,也就是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吸毒等根本大戒触逆的职业,都是佛教所不允许的。

在《善生经》里也提到取财有六种非道,不可为之,即:(一)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如赌博、竞胜、比武等皆是。(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非时行是指昼夜颠倒,不顾家庭眷属,如玩弄娼妓,不务正业,即世间的浪荡子。(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酒能乱性,饮酒的人必多放逸,不事生产。(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指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荡产,甚至丧命的灾祸。(五)常喜妓求乐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歌舞娼妓,任意浪费。(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指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凡寒热饥饱都有借口,不肯做事。

以上六种都是消耗财物,不事生产,不但现世劳神丧财、身败名裂,而且来生堕苦趣、失人身,所以说是非道,亦即非人伦善道也。

至于说到“放高利贷”是否合乎“正业”?佛教过去办有类似今日的“当铺”,只向百姓收取非常微薄的利息,甚至完全不取分厘,以帮助贫苦人士经济上的周转运用,譬如北魏的僧衹粟、南北朝的寺库、唐朝三阶教的无尽藏院,都是佛教为了便民利国的金融事业。只是佛教创典当制度,不同于今日一般当铺的高利放贷,佛教是本着来之于十方,用之于十方的精神,把社会的净财做一个集中,然后再一次发挥其整体的力量,回馈于社会,属于服务大众的慈善事业,而且具有繁荣经济的功能。

现代社会已有正规的金融事业,寺院为恐与信徒之间有金钱纠纷,应不与信徒共金钱来往。不过,人总有不时之需,当手头不方便时,一般人会向银行贷款,或是到当铺典当应急。现在社会上还有所谓“地下钱庄”,从事放高利贷行为,以超高的利率赚取不道德的利润,完全唯利是图;因高利贷而衍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对社会无益,而且有害,应属“邪命”的生活。

所谓“邪命”,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钱财,用经营不正当的事业所得来生活。譬如前面提到的开酒家、赌场、卖钓鱼器具、卖打猎的猎枪,或者是算命、卜卦、看相等都是邪命的经济生活。佛教不提倡看风水、择日期,《佛遗教经》曾指示佛教徒不应去仰观星宿、推算命运,因为这些都不是合乎因缘法则正命的经济生活,都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民初的印光大师曾在普陀山一住许多年。后来日本军阀侵华,有一位住在香港的在家弟子,有一座宽大豪华的别墅要供养大师,请大师到香港弘法。

印光大师看看因缘成熟,便想前往,但他知道那位信徒经营酒厂,是卖酒的,大师随即决定不去,并且告诉这位弟子说:“你要我去,你就不要卖酒,因为卖酒是邪命的生活,我不好意思接受你不净的供养。”

佛法虽然准许佛教徒经商开工厂、做各种事业,但是伤身害命、迷惑人性的事业是不准许的。所以八正道中有“正业”和“正命”两种,就是说明作为一个佛教徒,必须从事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用正当的方法取得钱财。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善生经》则说:“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总之,财富虽为人人所爱,但做人不要过分的贪图金钱,要过合理的经济生活。正常的经济生活对人生非常重要,因为世间上大部分的罪恶,都是从经济生活不正常而来;有了健全的经济生活,才能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佛经提到,我们若想获得现生的福乐,应该做到如下四件事:(一)方便圆满:不论是务农、做工、畜牧、经商,或者是公务人员、教师等,一定要有谋生的正当技能,凭工作而得到生活。(二)守护圆满:从工作中获得的财物,除了日常生活支出以外,要妥善保存,以免损失。(三)善友圆满:要结交善友,切不可与凶险、放荡、虚伪的恶人做朋友。(四)正命圆满:要量入为出,不可以奢侈浪费,也不可以过分的悭吝,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圆满,生命的意义就是从缺陷中追求圆满,佛教指导我们追求合理的财富,过着正常的经济生活,这是圆满人生的第一步,也是人生应走的坦途大道。

九、俗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爱财既是人类的本性,请问大师,佛教对财富的看法如何?佛教对企业经营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特别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管理。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近年来衍生出“企业管理学”的显学。若就一般人所认识的企业,通常是指经营营利事业的组织体;但是从企业家的定义来了解,是指“于企业体内,订定一定的计划,以实践其创立该企业的理念和目的,并加以监督经营者”。可见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成功的经营,以分享利润和喜悦。

企业的种类有工业、商业、文化事业、慈善事业,有国家经营的公企业、私人经营的私企业,有个人企业、公司企业等,不一而足。我认为企业的意义是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办法、有系统,是心智的活动,是理念的管理;企业不一定是指工商财务才是企业,企业应该是有计划的组织体,如国家、社团、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等,用现代的意义来说,都可以说是企业体。

佛教是相当重视企业理念的,例如:佛陀当初创建僧团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是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也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也是以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的企业精神,作为人间佛教事业的管理。因此,企业的定义不一定是指社会的工商企业。

其实佛教徒为了光大佛法,远绍如来家业,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论弘法或利生,都必须透过良好的组织与完整的规划,才能顺利地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堂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的成就和贡献,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特别注重信徒现生的幸福安乐。纵然是不同的范畴,佛教与现代的社会企业,终究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事物的管理。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佛教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业,不仅续佛慧命,更促进社会的祥和进步,所以佛教的企业精神,实在不可以将之与一般的“商业行为”等同视之。

一般的商业化经营,是以营利、赚钱为目的;但是佛教讲究的是奉献、服务、布施、喜舍。佛教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在赚取个人有限的金钱财富,甚至财富不只是有形的金银财宝,应该扩大来看。

佛教认为财富的种类有:狭义的财富、广义的财富,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生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共有的财富,人为的财富、自然的财富,有价的财富、无价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清净的财富、染污的财富,合法的财富、非法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久的财富。

狭义的财富是指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广义的财富包括健康、智慧、人缘、信用、口才等;有价的财富诸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例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等。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的智慧之财;不但重视一时的现世财富,更重视永久的来生财富;不但重视有形的资用财富,更重视结缘积德等无形的财富;不但重视私有财富,更重视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等;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佛教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的财富,例如:明理、正见、勤劳、结缘、布施、喜舍、感恩、知足、道德等,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终身都能受用;不但一人受用,大众也可以受用。因此佛教认为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财富,要看永生的财富;不要只看一人的财富,要看共有的财富;不要只看聚敛的财富,要看活用的财富;也不要只看形相上的财富,要看内心无形的财富。一个人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等,这些都是无价的财富。

由于佛教对财富有另类的看法,因此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只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词,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这就是语言的富者;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这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就是有力的富者。所以,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则永远都是富贵的人。

佛教主张发展净财、善财、圣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储财于信众”,让僧侣借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予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认为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一切都有“因缘果报”关系。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用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过去佛门里有一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是粗俗。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因此佛教并不排斥钱财,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衹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认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再说,佛教徒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如果没有钱财,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而佛教本身必须提供弘法利生、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佛教事业呢?因此,佛教认为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这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十、前面讲了那么多关于世间的财富,现在想请问大师,佛教有什么样的理财之道?佛教认为人生最大、最值得追求的财富是什么?

答:钱财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一般人莫不希求安乐富有。在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钱财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在《般泥洹经》、《杂阿含经》和《心地观经》中都提到,智者居家应“恭俭节用”,合理消费,一分作为日常家用,一分储存以备急需,一分帮助亲戚朋友,一分布施培德。如果“懒惰懈怠、赌博嬉戏、喝酒放逸、饮食无度、亲近恶人、邪淫浪荡”,钱财便会很快的耗用殆尽。

此外,佛经也告诉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终有散尽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以及“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

也就是说,学佛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如《大宝积经》说“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财富以后要“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有了金钱财富,还要懂得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才是重要的课题。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说:假如你每一个月有十万元的收入,应该拿出四万元来经营事业;两万元作为家庭生活所需;两万元储蓄以应不时之需;剩余的两万元用以布施,回馈社会,救济贫乏。

此外,在《大宝积经》中,佛陀以波斯匿王为例,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由于波斯匿王已经不需要为生活计算,因此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用来奉献给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则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分为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一分补助仆佣属下,一分施给亲属朋友,一分奉事国家沙门。

以上是佛教处理财富的方法。至于我个人的理财哲学是:把钱全部花在必要的开销上,没有钱了再努力赚回来,否则钱太多就会怠惰。我个人从小在贫困的家庭中长大,但我很会用钱,我经常把一个钱当作十个钱来用,甚至我把明年的钱,今年就用了。我们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因此佛光山并不矫情的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源,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所以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因此我常说“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当初我创建佛光山的时候,一开始就先确立佛教处理钱财的方法。我告诉佛光山的徒众,佛教振兴之道,在于佛教有人才、有净财、有道业、有事业,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净财,无法成事。此外,我手拟佛光人守则,明订佛光人不能私自化缘、私建道场、私置产业、私蓄钱财,而且申令管钱的人不可掌权,掌权的人不能管钱;大职事有权,小职事管钱;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以储存。

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三十多年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

我也经常告诉信徒,应该追求另类的财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金钱。如果拥有了智慧、人缘、勤劳、信念、健康及平安也是财富;相反的,富裕的人如果烦恼很多、夫妻经常吵架,有钱又有什么用呢?

话说有一个平凡的农夫,经常告诉人家,说他是全国最有钱的富翁。税捐处听到之后,就想扣他的税,问他是不是自称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农夫确认之后,税务人员就问他:“你有哪些财富呢?”农夫说:“第一,我的身体很健康,再者我有一位贤慧的妻子,我还有一群孝顺的儿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的工作,到了秋冬的时候,农产品都会有很好的收成,你说我怎么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一个人即使钱财不多,但是孩子聪明、夫妻相爱,这也是人生的财富。

多年前,我曾应邀在日本的朝日新闻纪念馆举行一场以“人心、命运、金钱”为主题的佛学讲座。当时我说,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人们普遍关心前途、命运、金钱,较少重视心灵净化。其实这三者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钱就多,真正的财富在身体的健康、内心的满足、正确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属的和谐、灵巧的智慧及发掘自我本性的能源,只要心灵能够净化,这些内财自然具备。

这些观念透过慈惠法师的日文翻译,许多日本大众同表大梦初醒,内心感到无比欢喜。其中日中问题研究会矢野会长更表示衹“过去时常自问,人生所为何来?不觉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如今听大师一席开示后,知道命运操之在我,命运由自己创造,知道人生有轮回、有来生,无形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今生虽苦,但可以创造未来的人生。”一个人能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总之,佛教认为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指土地、房屋、黄金、白银,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发心、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财富。

十一、经过全球性的经济风暴后,现在举世都在盼望经济早日复苏。请问大师,如何才能带动全球经济起飞?

答:2001年世纪交替之际,一场世界性的经济风暴,像狂风一样席卷了全球,让举世各国同受其害。在这期间有很多人关心,全球经济衰退对佛光山是否会有影响?我说当然有影响。不过我认为这也是好事,可以让佛光山的人更有忧患意识,借此学习突破困境,这样对未来才有长远的打算。

其实,佛教讲“无常”,世间事就像潮水一样,起落有时,荣枯兴衰本是自然的循环。经济发展也有周期性,时盛时衰;全球经济衰退也是一时的现象,人民其实不必太过担忧,过一段时期自然会有好转。如台湾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赵文衡博士的观察,2001年台湾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出现了1960年代以来首次的负增长,敬陪东亚国家的末座。但是他认为这只是台湾由“模仿”进入“创新”阶段必经的转型期,无须太过忧虑。他说这个过程即将结束,台湾也将启动另一波的经济增长。

虽然经济专家看好台湾的经济前景,不过由于现阶段经济衰退引发高失业率,造成很多人对前途感到茫然,因此在今年(2003)2月27日,《人间福报》特与《天下文化》、《远见杂志》共同主办一场“提升执行力,创造全民财富”的经济高峰会谈,邀请社会上有高度影响力的人士,以高度的思考层次为台湾的经济把脉,共同为台湾找寻出路。

会中多位专家一致强调“执行力”的重要,如高希均教授说:“经济衰退,造成高失业率,继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我们要想出各种办法创造财富,使社会能更积极参与。但是再崇高的理想、愿景,如果少了执行力,全成了夸大的空想。因此若问:“台湾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或许要从“执行力”找答案。

有人说,一个企业的成功,30%靠策略,40%靠执行力。“执行力”是什么?建华金控执行长卢正昕先生说:执行力的定义是积极参与,全力投入”,全力投入是身口意总动员。执行力的落实首先要“用对的人才”,其次得“采取对的策略”,最后是“完成对的营运”。他认为今天这个时代,单打独斗闯不出天下,一定要有一群具有共同目标、愿景,加上有强烈企图心和执行力的人,集合众人之力才能创造财富。

另外元智大学讲座教授许士军先生表示,过去一般人误认为执行力是通过严格执行,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其实未来的趋势是“执行、策略合一”,站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高层裁示,而是自己要有规划能力。他觉得今天若想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就得利用本地区不会外移的优势,例如自然的风光、气候、文化、风俗习惯,加上知识、想像力、领导者的眼光,配合金融业、科技业的支持,这样就能以知识创造价值,增加财富。也就是说,台湾如果能善用本身优越的条件,加上知识、科技、政策的指引,我们也能销售高价位的产品,而能获得消费者青睐。

趋势科技资深执行副总经理陈怡蓁小姐也谈了她的亲身体验。她说去年与先生到日本本栖寺,看到寺里枫叶飘零,有位师姐不停地清扫,但是动作远不及落叶快速,分明是愈扫愈多。陈小姐的先生忍不住劝对方别扫了,没想到她幽默地说:“愈多愈好,这样福报愈多!”陈小姐认为这就是佛光山执行力的源头,因为每个成员皆充满热诚、欢喜。如果每个企业的员工,都能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所追求的不只是金钱回馈,而是成就、满足感,相信所展现的必是持续不绝的执行力。

几位先生、小姐的发言,皆有所见,不愧为专家、学者。当时我也针对佛教把我们的心譬如田地,说明只要我们能开发心田,就有力量。所谓“愿无虚发”,心愿一发,所作皆办。尤其做任何事都要给主其事者一个远景、希望、未来,如此构想完成、步骤拟订,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像今年(2003年)佛光山的国际花艺特展,引起花农的热烈反响。执行布置的工作人员不眠不休、轮番上阵,不以为苦,这是因为他们有理念、有愿景。

甚至我在世界各地建立几百个道场,这是我给他们必定成功的信念。像彰化福山寺重建,困难重重,他们以资源回收筹募基金,如今已近十亿元款项,令我深受感动。因此“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都是执行力的具体展现。“给”才有力量,我以此实践执行力,并且创造社会的财富。所谓“大块假我以文章”,随处皆可成为力量的泉源。我们的社会若想回复昔日风光,就要注重执行力的落实。

不过,讲到这里我又想到,现在台湾民众处处爱讲理由,光讲理是不够的,未必有力量。我认为有心才有力量,力量加上智慧、方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为我们带来执行力,能让我们创造全民的财富。

最后我也谈到,值此经济不景气的时刻,不但应该重新调整经济政策,更要留住台商,别让台商感叹台湾设厂空间小,而让资金外流;另一方面人民也要共体时艰,懂得开源节流,共同度过经济的低谷。只是比较令人忧心的是,如前所说,各地的经济纵然互有衰荣,就像潮水一般,具有周期性,不足为虑。反而大家所应该关心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所及,一些小型企业渐为大集团所垄断,一旦这些大的财团经营不善,造成骨牌效应,受害的何止千千万万人。所以,世界各国对于大集团应该要有所约束制衡,对于小企业则要加以辅助,让大小共存,如此才能让财富像活水一样流通,继而创造一个均富的社会。

金融危机的省思和出路——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

主讲人:钟茂森博士讲于北京友成文化论坛(友成企业扶贫基金会主办)时间:2009年9月19日地点:北京香港马会会馆

尊敬的王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界、文化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友成基金会和香港隆慈基金会邀请,能够在京城跟各位一起学习交流,这令末学感到无比荣幸。

今天,王理事长给末学的讲题是《金融危机的省思与出路——经济大变局下找寻中国精神》。

这个讲题涉及金融和文化。末学原来在学术界是从事金融的研究,之后就专门从事文化这方面的学习,这个讲题对我个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归纳和总结,把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跟大家作一次汇报。我今天首先从金融说起,然后回到文化上来。

首先谈谈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相信在座的很多都是企业界、金融界的朋友,您对金融危机可能了解的比我更多,我们略略从这里做一个引言。一、省思金融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背后的道德危机

2007年初,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显露出来,当时面对着华尔街170亿美元逼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裁员54%,这就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序幕,成为了1929年以来全世界(可以说是)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它直接的现象是美国的房价大跌,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破裂,引发了整个建筑业的萎缩,乃至整个经济的衰退。真正发展成全球的危机是2008年9月份,美国大型的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倒闭,这就标志着危机发展成全球的金融危机,扩展的层面涉及全世界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其实中国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下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如果你翻开一些金融经济学的杂志,你可能会看到下面的一些解说——首先这个解说基本上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美国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这主要是一场次贷危机,就是次级贷款危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非常发达,老百姓买房子绝大多数靠按揭,我们现在中国也基本上都朝这个方向发展了。按揭很简单:老百姓向商业银行去贷款,用他们的房屋作为抵押,就拿到钱了。然后每个月去供房,商业银行要提供大笔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是什么?当然除了存款以外,还需要其他资本,往往他要发行债券。

于是,美国有一些投资银行专门购买这些商业银行的债券,把这些资金提供给商业银行作为房屋抵押贷款。还有一些美国的所谓政府事业单位,像房地美、房利美,是很重要的购买房屋抵押贷款债券的单位。金融体系看起来非常正常。

这些投资银行他们的资金从哪儿来的?他们也要靠债券或者是股票进行融资。他们往往发行这些债券给老百姓,就是说把从商业银行那里买来的债券重新进行打包,重新发行新的债券,当然是以自己的名誉作为担保,然后又卖给了老百姓。把这个债券卖出去的同时把风险也就转移出去了,这个活动也是很正常的。这些投资银行为了保证债券低风险,他们甚至往往会请一些保险公司做保。所以,债券本身有投资银行的信誉担保和保险公司的双重担保,本来风险是极低的,老百姓都放心购买。

问题来了:假如美国的利率非常低,那么商业银行他们都很想从利益差价里面赚取他们的利润,所以他们的目标是尽量的做房屋抵押贷款。有一些老百姓的信誉比较差,他们的收入比较低,他们的风险比较大,本来是不能够贷到款的,但是往往这个时候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利润,就还是把贷款贷给信誉程度比较低的这些贷款人。

如果利率一直保持很低,比如说从2002年一直到2004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利率是极低极低的,好像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风险。可是,当美国政府调高利率之后,像2004年美国就开始调高利率了,随着利率的增加,贷款的利率也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很多的原来靠低利率才能贷到款的人,现在要支付高利率了,他们的这些贷款就还不起本息了,这就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的反应。因为房屋是抵押的,当他们还不起钱的时候房屋就给收回去了。地产市场就会有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价格就会低。房地产本身就存在着价格的泡沫,经这么一折腾,泡沫就破裂了,一破裂之后就会引出整个股市、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里面的大的萎缩。在这当中很多投资银行他们发行的债券来融资的时候,本来他们所贷款出去的风险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可能做了一些手脚,就把那些风险高和风险低的债券混在一起,然后以他们自己的信誉做保,发行一些看起来比较好的债券,实际上债券里面是有水分的。

问题出现的时候债券也就没有办法支付本息了,而保险公司在担保的时候也因为图利润,所以对于债券的风险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评估,所以在一连串有点类似于欺诈行为的现象里面,就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升高的时候出现了金融危机。一般我们从杂志里面看到的金融危机可能就是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有次级的贷款,就是所谓有问题的贷款,引发了金融危机。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是表面的次贷危机,还有更深层的因素。

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谈到:“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温总理一语道破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我们刚才讲到的这种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本身是一种正常的交易活动,光从制度本身来看,好像没有什么不正常。可是,操作制度的这些人见利忘义,不应该贷的款贷出去了,为了贪图高利润,不应该转移的风险又转移出去了,想用最低的风险获取最大利润的同时,他们道德的底线就破坏了,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危机。如果用两个字来解释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缺德”——道德底线崩溃了。

在来北京之前王理事长建议我看一本书(《金融的逻辑》),是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华裔教授写的,他的结论——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当然作为一个金融教授这么提出来是可以理解的,我原来也是学金融的,如果是从前,当我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挺引以自豪的,将来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得到保证了。

但是,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讲一下:在一个缺乏道德根基的社会里面,发展金融转嫁风险的系统越发达,金融危机就越有可能发生。正如本次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危机一样。美国金融市场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可是危机却从里头滋生出来了。为什么?就是正如温总理所说的,缺乏了道德的底线。

所以,我们不是说要批判这些金融制度,制度本身没有好坏,但是,运作这种制度的人是关键。所以,中国真正根本的出路在于推进人的道德教育。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左传》里面讲:人弃常则妖兴。人把五常给抛弃掉了,仁、义、礼、智、信没有了,妖魔鬼怪就出来了,危机就是一个妖魔鬼怪。那我们从这五个方面结合现在的经济跟大家作一个分析。

首先,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有五个,这基本上是诠释温总理的话。

第一是贪婪,贪婪是无仁。

第二是欺诈,欺诈是无义。

第三是骄奢,骄奢是无礼。

第四是盲从,就是无智。

第五是缺乏信用,这是无信。

没有仁、义、礼、智、信的时候,危机就会产生。(一)贪婪——“仁”的缺失

首先谈第一个,贪婪。当然很多人说贪婪是人的本性,假如说没有贪婪经济就不能发展了,好像贪婪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要有贪婪才能推进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很误导人的。

我先从传统文化来谈起,最基础的一个焦点,儒家的《弟子规》,做人的根本,小孩从小就要念的,“泛爱众”这章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你该拿的才拿,不该拿的君莫取,而且该拿的也得少拿点,留有余地,不要拿尽了,给人的要多一点。《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欲而不贪。”这个“欲”就是说君子的希求。希求什么?欲仁,仁是我们所希求的。“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我们所追求的是“仁”,又怎么会贪婪?如果贪婪,也就没有仁了。

我们结合金融体系一个基本的现象,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谈起。这里并不是批判这个模式本身,因为过去教金融,往往在硕士班第一堂课,就教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叫做独资的,一种是合作伙伴的,一种就是有限公司的。上市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什么叫有限责任?也就是说这个公司的拥有者,也就是股东,他们开公司的时候注入的资本就是他们全部的付出了。假如公司万一拖欠债务倒闭了,这些股东们所承担的债务也就是他们所付出的资本,你公司剩多少就还多少,跟股东本人无关了,这叫有限责任,而不叫无限责任。

不像中国传统观念里面讲的父债子还,你老爸欠的债儿子也得还,那是无限责任,但是有限公司不是这样的。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假如人缺乏了道德教育,他贪婪而没有懂得节制的时候,就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股东因为随时可以把股权转移出去——卖股票很简单,最容易转嫁自己的拥有权,贪婪心会导致他们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要求自己拥有股票的这段时间内,公司的管理层给他们付出最高额的回报,一种短期投资的心理。那么管理层本身,CEO也是很希望得到在自己管理期内最大的报酬,所以他们跟股东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他们会往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上投资。高收益当然是很好了,高风险本来是不好的,可是你要知道有限责任就使得风险承担有限了,反正我注入这么多钱,最多是亏掉了。我如果能够在短期内得到高额的利润,我就可以铤而走险,甚至会有欺诈产生。这个欺诈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显性的欺诈就是:偷税漏税,假报账目,金融丑闻那是显性欺诈。隐性欺诈是什么?风险太高的项目本来是不能投资的,但是为了高收益铤而走险,还是去投资。怎么投资?比如说靠借债,借债投资要是亏了怎么办?亏了可以跟债权人平分,分摊。也就是说股东本身他们投资多少,比如说我投资1000万,我最多亏1000万,但是我可能在项目当中得到2000万。风险可以跟债权人平分,赢了是我赢,亏了咱俩分,而且我是有限责任,这就是欺诈。

我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今年年初3月份,在经济危机当中,美国政府出面救市,其中要救一个大的公司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政府提供了1700亿美元。当时AIG公司本来接受了这样的救济,当然首先要解决公司的问题。可是没有想到公司的高管们竟要求支付給他们2008年的奖金1.65亿美元!要知道这个钱是纳税人的钱,血汗钱,为了救市,为了帮助你这个公司,可是这些高管们不但没有感恩的心理,而且竟然先想到自己口袋平安。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痛斥这种行为,叫“鲁莽且贪婪”。《弟子规》讲了:“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该拿的你才能拿,在这个时候,你还忍心拿这个钱中饱私囊吗?怨恨就产生了。你要是重财轻义,问题就自然会产生了。可见得这些公司高管们的道德的底线,我们可以想象在哪里。

另外一个案例中,去年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亏损20亿美金,我们知道现在它倒闭了,但是在当时是可以不倒闭的,因为英国巴克莱银行要收购雷曼兄弟。收购以后当然会对这个公司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知道收购以后,往往原公司的管理阶层都会被解雇掉的,取而代之的是新公司的管理阶层。这个公司的管理人员没有想到要救公司,而是先想到自己:趁机在收购当中自己捞一把。美国有一个所谓“金色降落伞”的公司法条款,就是保证在收购当中原公司的管理阶层不要受到很大的经济亏损,所以这是对他们的一种经济保证。有八名雷曼兄弟的高管,就要求英国巴克莱银行支付给他们25亿美元的红利,来给他们以经济的回报。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我用17亿美元收购你们公司,怎么可能给你们八个人25亿美元的红利?”你看这贪婪心多么严重。所以,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雷曼兄弟破产了。这一破产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震撼就使得美国金融危机扩展到全世界了。

所以我们从这个现象当中得出结论,有限责任、短期化的薪酬方式,能够将人性贪婪放大到极致。假如人不能够自控的话,往往在这种金融体系里面可能造孽更深。这是讲贪婪。(二)欺诈——“义”的缺失

第二个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欺诈,欺诈是无义,义就是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是欺诈。《论语》里面有一句讲“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只讲道义,不谈名利,小人才在这个利益上面斤斤计较,在计较利益的同时也就忘记了道义。那我们想想,假如我们国家里面的金融市场像美国这种发达的金融市场里面是小人当令,由这种只喻于利,而不喻于义的人来掌控,就难免会出现欺诈。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这是早在2001年的时候,我讲课里常常用这个例子,我觉得太典型了。曾经是美国财富杂志列为500强里面第七名的安然公司的金融丑闻,震惊世界。这个丑闻是因为公司的高管们做财务假账,欺骗投资者。所以使得这个公司的股票从历史最高点90美元一股一直跌到了不到1美元一股,最后的结果是公司破产了,数十亿美元付之东流,近万名美国的员工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和保险金、退休金,很多人因此而轻生,震撼了整个美国股市,这是当时一个非常大的事件。

美国法院起诉公司的几位高管,起诉书长达65页,涉及了53项指控,包括骗贷、财务造假、证券欺诈、电邮诈欺、策划与参与洗钱,内部违规交易等等。其中三个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他们的结果怎么样?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前CEO肯尼斯·莱,他将被判决监禁45年,当然他已经很老了,是没有这个命去坐这个牢了,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他就心脏病突发去世了,这45年我们想他来世还得补的。

另外一位前CEO杰夫·斯基林,被指控28项罪名,将面临着275年的有期徒刑,这几辈子都还不完的。那么副董事长约翰·巴克斯特在汽车里面自杀,拿着手枪向自己太阳穴开枪了,自杀身亡了。你看看,这是小人的结局。

要知道,见利忘义的人掌控了公司,掌控了市场,对整体的经济社会没有好处,他们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说得很好:“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漏脯”就是把肉放在屋檐底下,雨水滴下来,泡着这个肉,这个肉就会变得很毒的,吃了它马上就死。鸩酒那是毒酒,饿了吃这种漏脯,渴了喝这种毒酒来止渴,那就还没有得到饱,死就来了。看到安然公司三位高管正应了这句话。

所以在这里我要再次重申:金融制度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谁来运作这个制度。如果是君子运作这个制度,那么这个制度越发达,对于社会是越有帮助;假如是小人在运作这个制度,那这个制度越发达,越可能被他们利用。

刚才提到这位美国著名大学的学者在书里面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说儒家的孝悌仁义的思想是抑制经济发展的,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最终能打倒孔家店,成为推动未来中国的唯一出路。这是他的观点,十分的震撼。这个观点是以金融市场发展为本,跟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是相悖的。

我刚才举的例子,提出的观点是什么?金融市场发展本身没有什么好坏,当然你发展很好,不发展也不能说太差。因为什么?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关键取决于人,要以人为本。有了好的人,大家都是君子,就有好的制度。那什么是好人?那是有德的人就是好人,所以国以人为本,而人以德为本。道德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金融本身不是什么危机。(三)骄奢——“礼”的缺失

第三方面,跟大家谈一下奢侈。刚才讲了无仁,无义,现在讲无礼了。这个礼是讲礼节,待人以礼,待自己也要有节制,奢侈本身就不符合礼的。

我们现在的金融经济学术界,其实很多都是“海归派”,包括我本人在内,原来都是在美国留学的,都是学这行的,多多少少会鼓吹美国的这种所谓的刺激消费,刺激经济这样的一个理论。我们来看看美国这一段时间来,从2001年到现在将近十年当中,当然美国一直都是以刺激消费带动经济成长的,这个理念是他们的经济策略,哪怕是国家的利率非常低了,他们都把这个利率一降再降,甚至有很多时间利率都差不多是0%了,还是要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因为消费就带动需求,需求带动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美联储从2001年到2004年当中,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降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一年的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就是房地产市场里的利率,从2001年底的7%下降到2003年的3.8%,你用3.8%的利率就能够拿到贷款,就能买房子,这是刺激了很多房屋购买的需求,所以房价也跟着攀升了;但是攀升的同时价格的泡沫也就产生。

如果利率一直这么低,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当中,美联储开始调高利率。这个利息一升,就提高了购房借贷的成本了,这对房地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本身价格就有泡沫,加上需求一拉紧,结果就导致房价下跌,按揭违约的风险大大增加。我前面说到了这里面有很多的水分,很多的不应该贷的款,贷出去了,风险是很大的;当利率升高的时候,这些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的明显,最终就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所以这种刺激消费的货币政策,其实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前因。

我们看看美国的消费,还要刺激吗?我跟大家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消费已经过分了: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5%,可是他们的消费却占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一,33.3%的物资资源被他们消费掉了。在消费的同时当然会有很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按照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计算,美国仍是全球第一大的污染源——不是中国,是美国。

在美国由于过分的消费,大约27%的可消费食品被大量地浪费掉了,也就是说很多美国人,比如说买了牛奶放在冰箱里忘了,一直留到过期只好倒掉,这些本来可以不用浪费的东西占了27%。每个美国人平均每一天都浪费掉一磅食品,大约每年扔掉4375万吨的食品,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食品本身释放出温室气体甲烷,对环境也是严重的污染。在美国过分消费甚至是浪费的同时,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里面我们看到,世界长期饥饿人口的人数今年已经超过十亿了,真如古人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美国的消费靠什么来刺激的?更为滑稽的是这个消费是用未来的钱来消费的,叫超前消费,也叫借贷消费。美国人没有钱怎么办?借钱消费。大家很多人都去过美国,都知道,买房、买车、买电器、买很多的家具、几乎所有的家居用品都是可以用借贷的,甚至就是买食品,基本上都是用信用卡,也是借贷消费。借贷消费不是用今天自己的钱,是用将来的钱。不仅是美国老百姓,政府也是靠借贷消费,当然上行而下效,美国百姓学政府,美国联邦政府累计的债务已经高达65.5万亿美元了,这不仅超过美国GDP(国民生产总值)的4倍还多,而且也超过了整个世界的GDP。换句话说,假如全体美国人,三亿人口都不吃不喝勒紧腰带,要还联邦政府的债务,要还四年才能还清。

那么美国老百姓的家庭债务目前已经超过了30万亿美元,人均10万美元。换句话说,假如你在美国的收入是10万美元一年,这是很高的收入,我过去在美国做教授,还没有达到年薪10万,也就是说一个至少中上水平的人不吃不喝一年才能还清人均的债务。美国按照他们的人均收入来讲,要还这个债,至少要还两年。所以消费靠什么刺激?借贷。

我们做一个中美的比较:现在中国的居民消费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消费额跟收入额的比率),总消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1991年是48.8%,到2007年是35.4%,是下降的趋势。如果是按照那位美国教授的观点来看,这不是好现象,他觉得这个消费应该继续地促进和增长。美国的居民消费率是70%左右,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是我们的两倍左右。

我国的1986年到2004年当中,GDP的平均成长是15.74%,这是很高的一个成长率。那么居民消费增长是低于收入成长的,只有14.48%;也就是说你所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你所消费的增长速度要高,这很好,这样积攒就多了。可是美国正好相反,居民消费率年年都高于GDP的成长,换句话说这就是超前消费,赚的钱还不够花的钱多。

我们来看一下这种现象,是美国的好?还是中国的好?刚才所提到的那个学者认为西方的工业革命100年之后的今天,生产已经不再是经济成长的瓶颈了,为什么?基本上现在你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而经济成长的瓶颈在于消费的需求,你生产出来没有人买,这是瓶颈。所以,应该用促进消费的手段来刺激经济的成长。美国就是用这种哲学,所以中国也应该效仿美国,也应该继续的促进消费增长,因为他说现在还有很大空间,因为收入成长率还是高于消费成长率,赚的钱还是比花的钱多,所以你必须多花一点。收入成长相对缓慢,GDP成长了不起两位数,可是你的消费成长你可以爱花多少花多少,你可以无限的。怎么样来花?借钱来花。所以他鼓励借贷市场的发展,多借钱。

这个哲学,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讲,就好像一个人饿了,他要不断地煮饭吃,吃的很饱了,都吃撑了,还得吃,把饭都吃掉。就是这样的,这种哲学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

四书之一的《大学》中讲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是我们老祖宗的经济发展哲学:“生财有大道。”为什么中国经济持续这么多年高速度成长,令所有世界的经济学者们叹为观止?其实这个哲理很简单:“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就是生产的商品多,收入增长速度快,比你消费的要多。你生产的多,消费的少,这样经济成长速度就快,但是消费成长相对缓慢;“为之者疾”,就是你生产要快;“用之者舒”,就是消费要慢,结果就是“财恒足矣”。这就是解释了我们中国为什么持续这么多年经济高速成长的根本原理。

那位学者他认为借贷消费可以将未来较多的收入平摊到今天,来补充今天收入的不足,这是他最重要的一个观点。为什么要靠借贷消费?我们在座很多年轻的朋友,现在你的收入在你的一生中可能是最少的,随着你的成长,你的收入越来越多,到了你中晚年的时候你收入是最多的时候。但是问题是你现在是最需要消费的,现在你得买房,你得结婚,你得消费很多东西,与其说把这个消费推到晚年才去消费,你得一直工作到晚年才能买房子,不如你现在就借钱、供楼、按揭,就可以买到房子了,就可以消费了,这是把未来的收入挪到今天来用。然后,你就可以平摊你这一生的收入,这是一个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应该适合于中国,所以应该鼓励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多消费、多借贷,发展借贷市场。这个理论当然听起来是非常好的,我也不是说在这里反对借贷市场的发展,但是我要指出一点:这个理论的前提是什么?假如没有意外,你的收入没有意外的时候,假如你现在的年薪是一年10万,随着你年龄的增成长,你的经验的累积,经济很稳定,社会没有问题;没有战争,没有海啸,没有自然灾害,没有病毒感染,等等等等,你的收入一直都在增加,没有任何意外的话,纯粹是经济现象,当然这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万一有了意外怎么办?要知道假如我们借钱借了很多,突然没有了工作,可能很多人首先考虑的就是跳楼。所以根据世界媒体的报道,每次金融危机引发自杀潮,为什么自杀?前途渺茫!没了工作,又债务缠身,只有一死了之。美国有一个自杀协会,承认失业率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换句话说发展借贷市场,鼓励借贷消费会有一种很可怕的危机在里面。

所以到底消费到什么程度为好?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超过你的收入的增长。借贷市场是需要发展,但是也要有一定的限制,而最重要的不是在探讨用什么样的制度最好,在这里要提出:最重要的是对人自身道德修养的建设。由这个人来驾驭这个制度,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四)盲从——“智”的缺失

第四个是无智。很多市场的参与者是盲从的行为。我们先来讲讲股票和债券,这两样东西怎么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在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英、法、荷兰、西班牙等等,他们到处打仗,打东边,打西边:东边打到了印度、中国,西边打到了南美、北美、非洲,那么这大笔的军费开支怎么来支持的?政府就发行债券,就靠借钱,所以金融市场就由此开始发展起来了。到最后,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现金还借贷的本息的时候,怎么办?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发行股票。股票是不用还本的,你买了这个股票,一直持有下去,你的利润来源于股息的收入和来源于股票的差价——你买低卖高就赚了。那么这些股息的现金流从哪儿来的?这些政府就向股民们承诺:“我们现在东印度公司打印度去了,去搜刮那边的民脂民膏,把我们的战利品拿回来跟你们分享。”所以就能打出一个白条给大家:到时候一定有你的好处,很多人就跟着买了。第一批股民买了,得到了很多的战利品,股息,价格升高了,很欢喜。第二批股民又进来了,价格又升了,有赚的。等第三批股民又进来的时候,突然价格泡沫破裂了,股票的市场危机就产生了。

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股票价值是怎么决定的:基本上决定价值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预期现金流量,对股票来讲就是股息。第二个是预期回报率。就是你预期股票能升10%,你花一块钱买的,将来会多一毛钱,一毛钱就是升值的部分,是你的回报。假如你有一百块钱现在用于投资,你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放到银行里面,作为定期存款存一年,银行给你5%的利息,你到一年之后能拿回105块钱,其中5块钱是利息。另一种方式可以买股票,购买一家企业的股票。这个企业当然它的风险比定期存款要高,所以他预期回报率也要高,要高10%。你被承诺一年之后你会有10块钱的回报,一年之后卖了股票你能拿回110块钱,这是预期收入。当然预期是有风险的。

那么现在反过来讲,假如你一年预期可得110块钱的现金,你拿回来,而预期回报率是10%的时候,那么这张股票今天的价值应该有多少?你这么一反过来算应该是100块钱。所以,股票价格假如高过一百块钱,你就不会买了,你买了就亏了。那假如说低于100块钱,你肯定会买,因为你买了以后你预期会赚。所以,如果市场是健康正常的,那么用一个现值公式,比如说你预期获得110块钱,回报率是10%,110除上(1+10%),等于100,可以决定今天的股票价格应该是100块钱,再看看股票市场上是不是100块钱,高了就不买,低了就买。就是说假如市场是健康、正常有效率的,那么用这个现值公式算出来的100块钱是股票的价值,应该等于现在市场上交易的实际价格,也是100块钱。假如不等了,你就有买卖的行为了,高于100你卖吧,低于100就买吧。买卖的行为一定会迫使价格等于价值,所以股市就变成了一种平衡。

那不仅价值和价格应该相等,而且他们的波动性应该相等,就是他们的起伏变化应该相同。我过去就是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曾经用美国138年的数据,从1871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最近我又把它延伸到2008年了,用美国标准普尔(standard&poor)指数来作为研究,价值跟它的价格之间做一个对比:红线是价格,黄线是我用公式算出来的价值。那么刚才我讲了,假如市场是健康、正常的时候,价值和价格应该完全是相同的,可是我们看到两个是截然不同的,差别很大,实际价格的波动性远大于价值的波动性。

耶鲁大学有一个美国教授(robertshiller),他写了一篇文章,讲到美国的股票市场波动性太大了,原因是市场参与者是没有理性的,也就是盲从的。所以才导致价格无谓的波动。要知道价格取决于投资者的信心。假如投资者对企业很有信心,对它的前景很有盼望,他想买,价格就升。假如他对前景已经非常失望,没有信心了,价格就降了。那么这个信心其实是非理性的,而且这种非理性正在膨胀,就是越来越非理性,越来越愚痴,越来越不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才会导致价格波动这么大,导致价格的泡沫。

那危机怎么产生的?当投资者信心在短期内非理性到崩溃了,这就导致价格泡沫的破裂。我们在这儿听得很清楚,很明白,怎么这些投资者这么笨?该买的时候不买,该卖的时候不卖,盲目跟从,实际上这种非理性的行为自从股市产生以来就有。

在欧洲,第一次股市崩盘是在1717年,当时是清朝康熙年间,康熙56年。那么梁启超先生当时就对股市危机已经分析过了,他把这个泡沫的破裂称为“气泡”,跟我们现在讲的泡沫是一个意思。在第一次欧洲崩盘的时候,大家知道牛顿,大物理学家,他也买了股票。本来牛顿是很聪明的,很有智慧的人,可是他也被套牢了,就是牛顿也在盲从,他写给他的一个委托代买股票者的信还存在大英图书馆里头。梁启超当时评论这件事情说,应该把这封信“藏之于国家大书楼,视为鸿宝,以为商务中人戒”,让我们吸取教训。

1929年美国也是股市大跌,这是大萧条。当时,最著名的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接近于破产。换句话说,分析股票的起落和你的判断的正确与否,真的是需要智慧的,不是说你有很多的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如果说知识,那牛顿、凯恩斯他们当然都是大知识家了,可是他们为什么也被套牢、也接近破产?也就是说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不是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的真正的“智慧”。为什么?中国老祖宗有句话叫“利令智昏”,一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就昏了,要把利益看淡,甚至置之度外的时候,你才能够有“智慧””。当然你会说,那有智慧的人也就不会买股票了,他要买股票肯定是为了利益,这个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结论。我不敢说我自己是位智者——我要感谢我母亲:我虽然学金融,但是我母亲不让我从事金融投资,不让我买股票,不让我干这个行业,让我好好待在大学里教书。我研究股市,不敢下海,为什么?就怕犯了牛顿和凯恩斯的错误。

在1872年,那是清朝同治十一年九月二日,当时其实中国已经有股市了,中国股市的经验绝不会比欧洲少多少,而且你看中国第一次股市崩盘远早于1929年美国的股市崩盘。所以不要小看咱们中国人,中国的金融市场早已发展了。

当时上海《申报》有一个评论说:“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即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

这是原话,文言文写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当时的人购买股票不管那个公司好坏,也不做基本分析,不看有没有利润,只要一发行股票就蜂拥而上。你看1872年上海《申报》的这段评论,用它来评论我们现在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其实真的是非常正确。你看一百多年间,竟然人们还在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无智。(五)无信——“信”的缺失

第五个,无信。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刚才讲到了,是美国商业银行为了拓展按揭贷款业务,把门槛大幅度地降低,对信用记录较差的贷款人发放了房屋按揭贷款。为了什么?为了图利润。而且又把这些贷款重新打包,发行债券放出去,把风险又转移到了老百姓身上。这对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来讲是好事,可以拿到利润,又不用承担风险。虽然说表面上不承担风险,但是在整个整体经济来讲风险加大了。当时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有问题的贷款叫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从1999年的5%~15%,猛增到2003年以后的25%~35%,拉动了整个房地产,价格泡沫产生了。

那么这些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等就利用房贷证券化,把贷款贷出去了,然后重新打包,发行证券,转移风险到投资者身上。而且为了多推销这种有问题的债券,他们不断地产生造假行为。比如说债券本身要经过评估,美国有好几个大的评估公司,专门评估债券信用程度的,如果你这个公司的债券是三个A的,发行就很容易,价格也很好,如果是个C的,那就差,那属于垃圾债券。评估公司为了利益,降低他们信用评估的程度,使这些有问题的债券很顺利地就推销出去了。所以,无事则已,有事情了这个风险就转成了危机。这是一种无信。

连最大的信用评估公司都不讲求信用了,这个就很危险了。论语上讲:“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究信用,他就不能立足于社会,全社会的人不讲求信用了,危机就到来了。

好,那么刚才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稍微做一个小结: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不是表面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是道德的危机,是缺乏仁、义、礼、智、信的危机。

知道根本原因了,我们怎么找出路?二、探明金融危机的出路——重建道德回归本源

本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每一次危机的根本原因,都是道德原因。我们刚才用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这五条要是没有了,危机就会产生了。所以危机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

这个原因明白了之后,我们今天来探讨出路就很明显了,出路在哪儿?恢复道德,恢复仁、义、礼、智、信。要修德。缺德就得修德,所以金融危机以后人们的价值观急需要回归。

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德性:“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礼、智、信。现在就是因为物欲,追求利益,追求欲望,把这本有的道德给亏失掉了,现在我们要回归。这不是外来,不是从外面抓回来;它没有真正地失去,我们只是需要回头。

我也是一条条跟大家分析,先讲“仁”——归仁。(一)归仁——仁者以财发身

四书《大学》讲:“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是仁者,他要有仁爱的心灵,仁者爱人,他要有爱心。考虑到自己就考虑到别人,这是仁者;他用他的财富使得他的道德能够提升,用于修身。

我这里看到友成基金会的介绍,最后结束语引用了李嘉诚先生在2006年获得央视中国经济年度特别荣誉奖时的一段话。他说:“有财富的人有很多选择,而有能力选择作出贡献是一种福分。作为企业家,我们不但要在竞争压力之中脱颖而出,更要懂得怎样活出人文、公益和慈善的角色,那样我们的一生肯定不会白过。”

我想这段话就是最好对“以财发身”的诠释。

不仁者只为自己的私利,忘记了道义。他用自身的道德的亏欠作为代价发财。要知道靠损人利己能发财吗?不见得。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个人如果算了命,他八字里面带多少财,实际上都是因为过去布施而来。如果我们靠不正当的手段去发这个财,能发的财命中本有了,额外的财你能得到吗?不能,反而败身了。这是以身发财,这就是冤枉做了小人了。“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我认识一位企业家集团的当家人,这是一个家族集团,赖福金集团:一个母亲带着几个儿女,是个家族企业。我跟这位老母亲很熟,我们都尊称她为赖妈妈,但是她本姓钟,跟我是本家。这个集团在马来西亚做棕榈生意,做得非常大。他们也很有爱心,常常做慈善,在马来西亚沙巴这个地方建了一个“福群医院”,一个五星级的慈善医院。

在2008年医院启动典礼上集团的董事总经理赖蔼芳女士致辞中谈到:为什么要建这个医院?她说了几点。第一个是她的先父生前曾经许愿要建一个医院救人,现在是子养亲志,实现他父亲这个愿望;也用这样一个行动来感恩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他们这个医院以他父亲和母亲名字当中各取一个字:父亲名字有一个“福”字,母亲名字有个“群”字,把“福”和“群”合在一起叫“福群”医院。意思也很好:造福人群,也纪念自己的父母,这是孝道。孝,仁之本也。

在致辞中,她还讲了“有舍才有得”,中国的文字“舍得”很有意思,你舍了才得,你布施越多得到越多。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现在有钱为什么不好好做点好事?真正做一个君子,做一个仁人,以财发身。

她致辞里面有一段话特别感人,我原文给大家分享。她说:“人生永远都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当我们去的那一刻,任谁也带不走一分一毫!有钱而不舍得用,与穷人没两样,花在自己身上是享福,福尽悲来!但是若能取之社会而又能回馈社会,彼此感恩,又能行善,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价值重如泰山而不枉此生,自己修福积德而又造福人群,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这使我们想起宋朝的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可以说是当时宋朝举国上下最尊敬的人物。坐了这么高的位子,但是自己的生活都非常地清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范文正公曾经买了一个住宅,是苏州南园这个地方。当时有一个风水先生看了这个地,他说这个地方不得了,将来会出现很多人才,你的家族会很兴旺。范先生一听这个话立即就把住宅用地捐出来建了一个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既然出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多好。有舍有得:结果他自己四个儿子都做到了高官,有儿子做到宰相,有做到公卿、侍郎,个个都是有德有才;而且范家阴德德荫子孙,到了800年以后范家还是举世敬仰,800年不衰。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禄全都做布施救济之用,家里非常节俭,只能穿布衣。他去世的时候连丧葬费都没有,全给布施掉了。

孟子里面有一句话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假如我们只想自己富,自己去争利,这个人一定是不仁。为仁者,像范公不想自己富,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物质生活上不富,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富有,不是常人所能及。

明朝有一位进士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了一篇家书叫《了凡四训》,里面就讲到“舍财作福”。原话是:“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达,通达,对于宇宙一切现象都通达明了叫达者,就是圣人。圣人怎么样?能够内舍六根,这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整个身体这些器官都能舍;外舍六尘,是外面的境界,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这就是达者,一切所有无不能舍。这个境界当然凡人很难做到的。做不到怎么办?先布施财物。身外物好舍,先从这个开始舍,慢慢地舍到对内不执著身体了,对外不受外界影响了,这就是达者。这样子舍财:“内以破吾之悭”,悭,是悭贪吝啬;“外以济人之急”,可以帮助别人。“始而勉强,终则泰然”。这可以把欲望、私利去除掉——这些东西让我们不仁。把我们的吝啬、执著放下,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修养。从哪儿做?从修布施开始做,能舍的人才是真正的仁人。

我自己也作了尝试。学了这些圣贤的经典,贵在自己力行,教别人舍自己不舍怎么可以?你舍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就很苦恼?不会。像我过去在大学里面教书,32岁(2005年)的时候在澳洲昆士兰大学得到终身教职。昆士兰大学在澳洲也是不错的大学,它MBA排名在2002年排全澳洲第一,全亚洲第一。我们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排第23。2005年给我这个“铁饭碗”了,2006年因追随恩师净空老教授去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把这个工作辞掉了。当时厦门大学也邀我做主席教授,80万的年薪,不用教课,每年写两篇论文,一年放三个月假,还给50万的研究经费,是个不错的工作,这些统统都舍掉,专心地来学习圣贤文化。然后才体会到圣贤所说的妙用,这妙用是什么?就是“舍得”二字。

我在澳洲原来有房子,舍掉了;有汽车,舍掉了;有薪水,有名位,舍掉了。得什么?快像出家人的样子了,得到的是自在。房子舍掉了是不是就没有房子住了?命里有时终须有:我到哪儿都有房子住,到哪儿讲课人家接待都很好,不是住自己的房子那才自在,打扫卫生,付账单挺麻烦的;把汽车舍掉了,到哪儿都有汽车坐,不用自己开车;把薪水舍掉了,现在发现自己用不上钱了。正像古人:置金钱于无用之地。

所以这次来北京是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邀请,我在这个会上讲一个专题,题目就叫做:“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圣贤之道关键用什么?关键用“习”,习就是实践,不仅是温习而已,真正去干,真干,把你所学的道理用在你的生活里。时习:时是常常不断地要这么做,“学而时习”,就能“不亦悦乎”。这个“悦”不是外面的物质享受的悦,那种喜悦不是真悦。

这次出来有人送机,不用自己开车,他开了一部宝马来送我。他跟我讲,现在虽然开着宝马,还不如以前踩着单车那种幸福感。我说为什么?压力重呀!你想想你有了宝马,你能住一房一厅小套间吗?不行,你得住一个大房子,得衬得起这个宝马。住在公寓,这个公寓是高级、豪华的,别墅也是豪华的。住个大房子你也不能够就一个人住,你得请保姆、请工人,这钱哪儿来?你得去赚,拼命地辛苦赚钱。

所以,他说不如以前天天踩着单车在街上逛,那时还幸福,还自在。因为喜悦不是从外来,从我们真正内心感受到圣贤之道那里得到。舍了之后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越舍越多。佛家里面讲的过去一生中你舍财,这一生中你就得到财富;今生多舍财,你多做慈善,你的财富只会越来越多,不要害怕。

第一个讲归仁,仁就是爱人,你要多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第二个是归“义”,仁义礼智信的“义”。(二)归义——义者自利利他

我们看到一位美国的大学华裔教授说,人与人之间,乃至父子、兄弟、朋友,其实都是利益交换的一种关系,我看了之后直冒冷汗。

这个问题不是他现在提出来的,早在2000年前孟子见到梁惠王时就辨明的。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说,你老人家来我们国家,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孟子告诉他说:“何必曰利,但有仁义而已矣。”——为什么开口就说利益?你讲仁义,那是真正最大的利益。为什么?因为人有了仁有了义才能够互利,只利他而不是只想利己,这就是仁。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己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怎么办?要靠教育。清朝有一位毛主席最佩服的官员,曾国藩先生,他当时是位高权重,做了清朝四省总督,在汉人里面没有超过他的,在满清政府做到极点了,在职20年。可是在他死的时候,家里只剩2万两银子和家乡一个老屋,在省里没有造过一个房子,没有买过一亩田地,做官做到这个样子可谓是清官了。曾先生对他自己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

他家里开银票行的,当时家里能够有一张银票就是很富有的家族,几万两银子。对他们家来讲开银票行,家里有几十张银票是很正常的现象,也不属于贪污受贿。可是他不用自己的特权,严令禁止自己家人从事银票的购买,所以家里始终没有一张银票。所以这个家族能够长盛而不衰。

大学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当然对家而言,也是如此。曾国藩家族不是聚敛财富,而是守着仁义道德。如果家里有聚敛之臣,一个国家官员只想着搜刮财富、聚敛财富,这个危害比一个偷盗的官员还要更可怕,这会产生民怨。所以国不能以利为利,应该以义为利,真正的利益是讲求仁义,社会和谐了人人都幸福。要是大家都争利,到最后不仅是危机,民怨产生起来都不得了。

历史上所谓改朝换代都是因为上下争利。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争利国家就危险,真正的君子有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就是讲仁、义、礼、智、信。既然有了大道了何必还要聚敛?这是一种境界,要我们去真正力行。(三)归礼——礼者谦逊自持

第三是讲礼,归礼。回归到礼仪上来。刚才讲到一个人如果奢侈,他就不讲礼了。《孝经》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我曾经讲过两次《孝经》,一次时间较长,讲了40小时,一次时间较短,讲了12小时,在网上可以下载听。孔子的行为体现在《孝经》当中,他里面所说的“道”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我讲孝经的题目叫“古代帝王和谐世界的法宝”。“在上不骄”,是指当官的、富贵的人,在高位不骄慢,那么处在高位也不危险。这是很显然的,骄奢毕竟就会有腐化,就会有危险。高而不危才能够常守贵也,才能保护你的官位,像曾国藩先生做了20多年高官不容易。

我们很欢喜看到国家领导人真是做到这一点了。温总理在一次对外讲话里面表现出诚敬谦和的态度,说:“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做到了“在上不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你能够节俭,能够修身,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私利和欲望,能够谨慎,虽然是富足,但是不会溢出来,就是不会破家,不会有危机。“满而不溢”才能够常守富也。溢是什么?骄奢。

世界上第二大富翁华伦·巴菲特常常做慈善事业,自己生活是非常节俭的。他慈善捐款总额已经达到370亿美元了。在一次电视专访中我们才了解到他的生活:他现在还是住在50年前所买的一个房子,三个房的house,没有篱笆,没有围墙,更没有保安。他自己亲自开车,没有司机。他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喷射飞机公司,但是自己从来不搭私人喷射机。他从来不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每天休闲生活是弄点爆米花看看电视。从来不带手机,桌上也没有电脑,不发电子邮件。这是满而不溢。你看这么富有一个人,生活都这么节俭,所以我们能想到他能够保持他的家业长久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他最难得的是能够多做布施,他把80%~90%的财产捐给慈善资金,做慈善事业。

友成基金会介绍里结束语也引用了他的一段话:“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及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并视此为始终不渝的职志。”

有千金之产者必然是千金人物。真正富有的那个人,他肯定有一定的德行。这个德行其实是布施,有做慈善的习惯,所以他这一生富贵。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好几年前曾经和巴菲特见过一次面。第一次见面,本来盖茨认为巴菲特先生是一种“另类”,没有打算跟他见很长时间,安排半个小时,结果两个人一谈,谈了十个小时,盖茨也成了他的信徒。盖茨自己表态:只留给他的子女一千万美金的资产和一座价值一亿美元的房子,对他的财产来讲,这是小意思,其他财产全部捐给慈善事业。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大富长者,还有我们讲的真正的贵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德行,这就是不骄奢,而能够多做慈善,多帮助别人,这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胡主席提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里面讲道: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生活所用的东西来得不容易。我在每天吃饭的时候我都念一段感恩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师友教导之恩,感念农民辛勤劳动,感念同学的互相帮助。常常有这种感恩的心,人才不至于骄奢。

毛主席一件普通的睡衣用了二十年,上面有七十三个补丁,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国家元首的行持。刚才我们讲到的地球污染,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过分的消费,甚至是浪费。在我们浪费的同时,世界上有十亿人口在挨饿!所以我们应该节俭。我们能为地球做一些什么?这里提几个建议给大家做参考:

归礼生活的几条建议

吃素。要知道每生产一公斤肉类要排放出34.6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开车出门三个小时的排放量。如果你能够吃素,可以节约能源,可以降低能量的浪费,帮助减轻温室效应益。

做废物的回收。一些不用的纸张、一些垃圾进行分开处理,节省能源就是减少污染。

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少用电,多用太阳能。

节约水资源,洗果菜、刷牙、洗脸的水,不要让它流走。人现在对水的消耗量已经是惊人了,有一句话让我们听了之后心惊胆战: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少开车和骑机车,在出门的时候应该多走路,骑自行车,利用大众运输系统,以减少能源的消费和气体排放。

尽量走楼梯而不搭电梯;随手关灯,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能源;买节能的电器,使用节能灯泡;少用空调,尽量的节省电能。

我自己是怎么做的?用纸尽量地把空白处用掉再回收。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也是跟别人学的,把很多的纸,用过的,其实包装内部是空白,剪开之后做我们的便签。

在饭店里面点菜要恰到好处,不要过量。

出门如果能自己带自己筷子、水杯,不要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木材。

酒店里我们的毛巾、床单尽量重复使用。

这些只是一些小小的提示,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节俭的习惯,这是一种德行。(四)归智——智者把握根本

第四个归智。智慧是什么?懂得抓住根本。人如果是不懂得抓住根本而盲目地去追求利益,往往是利令智昏。赚到的钱当然因为没有智慧也常常会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智慧是什么?教我们能赚钱,也能花钱;该怎么赚,该怎么花。

这个根本是什么?《大学》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一个君子首先讲的不是财力,而是德行。为什么?因为有了德行就有人来追随他,帮助他。“有人此有土”,过去是农耕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现在泛指一切的资源、资本,帮助你生产,帮助你发展。“有土此有财”,财富就来了,你的投入就有了回报。“有财此有用”,关键是会用。怎么用?又反过来帮助你去行德,这就是所谓的以财发身,这是仁者。

那小人正好倒过来,他先追求财富,把德行败了,德行败了之后,财也不懂得怎么用,使得他自己在物欲追求当中既丧失了德行,而且减损了福报,最后结果很可能会是身败名裂。

比如说中国首富黄光裕,在2008年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黄光裕以135亿元的套现排在第一位,是中国首富。他的经营哲学是什么?他说:“人的发展问题看你的贪心多还是野心多,或者是霸气多,再一个看你有没有胆量。”可是结局是怎么样?去年11月因为经济犯罪被捕入狱,今年4月29日自杀,幸好被抢救过来。这给我们很深的省思:“君子先慎于德”,不是先讲财。“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家好好体会这个意思。不知道行德的人,赚钱有什么用?“有德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赚这么多钱,不懂怎么用,为什么?没有德。

佛门一位大德憨山大师,有《憨山大师劝世文》: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所以很多时候在我们不断地向外争利的时候,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回头想想人生的意义是在哪儿?这是一种根本的智慧。(五)归信——民无信不立

第五是归信。《弟子规》上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出言一定要讲究信义,怎么能够欺诈和打妄语?

古谚语也讲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这里不是说大家不要赚钱了,还是应该有一些人要发展经济。但是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道义,具体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不要急功近利,“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真正明了人生意义的时候,其实赚钱多少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反正你都是为社会来作贡献,你赚钱不是为自己。就像刚才讲的李嘉诚,赚钱真正是为了有用,用于社会,帮助人。有多有少跟自己是没有关系,多了就多做,少了就少做,自己没有憾事。

这个信非常重要,金融的市场其实是建立在信用的保证上。为什么?比如说银行把款贷给你,是因为你有一点信用,所以银行敢于把款贷给你。假如没有信用也不能贷款,贷款本身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国家也是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那位教授说,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中国唯一出路,那在此之前首先得发展信德。

曾经在2500年前,孔子跟他弟子子贡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讲治国三大要素:“足食”,老百姓要吃的,这叫足食;第二个“足兵”,就是发展国防,国家机器;然后“民信之矣”,人民老百姓对国家信任,当然人与人之间要讲究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这讲到三条:食、兵、信三者,非要去掉一个,先去哪一个?曰:“去兵”。也就是说如果必须要去掉一个,先去掉国防,去掉国家机器。这个国家少了国防还行,但是少了经济,少了信用不行。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往往是因为人民没有东西吃了,不信政府了。所以政府有国防,有国家机器也没有用,还是被推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剩下两个一个是食,一个是信,这两个要去掉哪一个?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老百姓即使是吃不上饭,也不能没有信仰,国家也不能没有信用。

像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当时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简直就是差不多没吃没喝了,更谈不上军队。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国民党飞机大炮,为什么?因为他有信。所以“民无信不立”,信用之重要我们可想而知。到底经济重要?还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重要?孔子在这里面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大家想想这个逻辑对不对。

我们再看李嘉诚先生,华人首富。这个人很讲求生意上诚信。为什么?他母亲对他从小进行教育,他听话,听话的孩子有福。他母亲对他教诲说:“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而不克了。”家庭教育好。

李嘉诚出身贫寒,没有读多少书,十四岁就出来赚钱,养家糊口了,父亲早逝,而自己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是一个孝子。努力的工作加上孝德的感召,所以做生意一帆风顺,最后成为华人首富。

李嘉诚的座右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孔子的话。你看看真正的首富没有把富贵作为第一,而把道义作为第一。不义的富贵就是像浮云一样,是不是真的浮云?我们看黄光裕赚了这么多财富,不就是浮云吗?最后能不能得到?能不能带走?所以李嘉诚宣布把个人财产三分之一注入专门的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捐出约77亿元,其中64%用于内地的助教兴学、医疗扶贫和文化体育事业。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说:金钱不是衡量财富的准则,更不能决定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过来人讲的话。

李嘉诚是位孝子。他是潮汕人。他母亲“文革”之后回乡看到潮州开元寺被破坏了很痛心。结果李嘉诚善养亲志,看到母亲痛心,立即解囊,慷慨乐助,恢复开元寺。在给住持的一封信中写道:“本人此次提出对贵寺重建稍尽绵力,缘于家慈信佛多年,体念亲心,思有以略尽人子养志之责。”

善养父母之志,这是孝道,这是根本。《大学》里面讲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所以君子先慎乎德,先在自己道德上扎根。有了德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土,你看李嘉诚最明显:原来没有财富,很穷;有孝德,有了孝德有人跟随;他能诚信,所以他的部下跟他几十年没有离开过。即使是公司在低潮的时候,没有人跳槽。为什么?信是李嘉诚的德行。“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土是房地产,他是搞房地产的,搞得挺好。“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用在什么地方?还是回馈社会。所以德是根本,就像一棵树,根本能够根深蒂固,这个树枝叶就能够繁荣。

现在对中国文化没有能够深刻了解的人,即使大学的教授写的书,全在枝末上下工夫,才会提出“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当然不是说不能发展金融,应该发展金融,但是那是枝末,比这更重要的是发展道德教育,这是根本出路,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大根大本。

和谐世界的问题早在2500年前就有结论了,《孝经》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圣人具有大智慧,他们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很重要的方法是什么?让天下都和顺,人民和睦,上下都没有怨恨,没有民怨,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怎么做?就是靠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道德的根本。我们刚才说道德教育是唯一出路,从哪里教起?从教孝道教起。三、总结——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 德以孝为本

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第一需要,总结几句话:

◎国以人为本 当然企业也是一样,这是咱们领导人提出的,非常正确。

◎人以德为本 “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则末也。”

◎德以孝为本 刚已经讲了,“夫孝,德之本也。”一直抓根本抓到底,从孝道教育开始。

2006年我在全世界进行巡回演讲,讲什么?当时胡主席刚刚提出八荣八耻,我就讲“八荣八耻学习体会”。第一次在山西大同,2006年3月份,胡主席刚刚提出的时候我就讲了这个讲座。当时是五百多人来听,这个光碟出来之后给中央党校的领导听了,他们就觉得这个讲得很好——很少有讲八荣八耻,令全场的人都痛哭流涕的。他就把这个光碟放到中央党校闭路电视台去播。我讲八荣八耻是什么?抓住了根本。根本在哪儿?孝道,孝是德之本。

八荣八耻就是根本。古代讲八德,八德以孝为本。现在是八荣八耻,是现代版的八德。

比如说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讲忠;“以服务人民为荣,以为背离人民为耻”,这是讲仁。忠以孝为本,忠臣出孝子,不讲孝道哪有忠?你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他能爱国家吗?能爱人民吗?只有爱父母的人才能把这个爱心扩展到国家,扩展到人民。八荣八耻还是以孝为本。

我在里面提到一个建议,我说国家最好能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每年举办“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孝经》上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和谐社会让大家能够相亲相爱,从哪儿教起?从孝道。教孝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榜样:评选孝子。在评选过程中媒体进行大量宣传,这就是最好的国民教育。这是第一条建议。

我在演讲里面提到三个梦想,过去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我有三个。钟博士的三个梦想

第一个梦想,举国上下评选孝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第二个梦想,我希望国家能够提倡祭祖。祭祖不是迷信活动,祭是纪念,祭祖是纪念自己的祖先不忘本。遥远的祖先都不能忘记,现前父母怎么能不孝顺?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祭祀祖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毛主席就认识到这个传统,他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当国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难关头,他跟朱德同志,当时特别派遣了代表祭黄帝,祭祀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祖先。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写了一个《祭黄帝文》,我还有手稿相片。毛主席也提倡祭祖,所以祭祀祖先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应该恢复。

4月5日清明、冬至都是祭祖的日子,最好作为法定假日,能够提倡祭祖。到2008年,清明节真的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了,好事情!我们非常的欢喜。这样民德就厚,民风纯朴,社会就和谐了。

第三个梦想,道德是需要靠教育。《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都是善,本性本善。仁、义、礼、智、信人人本来都具足。但是因为习性,差距拉大了。习性怎么来的?社会污染的。社会媒体教什么?西方一些影片充斥暴力色情污染,你用这个来教人民,人民就变得没有道德了,纵欲贪利,这时候国家就危险了。

为什么不用道德教化人民?要能够让人从污染的习性回头,回归本性。这靠什么?要靠教育。“苟不教,性乃迁。”本性就被物欲蒙蔽了,就变得贪利纵欲,社会就会乱了。所以我希望:全国各地都能办道德教育的中心,推广全民伦理道德教学。

当时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法师在自己家乡安徽庐江建立庐江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友成基金会很多同仁都去过。虽然只有三年的试验,但是为我们证明了一点:靠道德教育真的能改善社会风气,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当然也是可以教的坏的,看我们教什么,怎么教。个人成长——完全得力于母亲的教育

我自己很庆幸有一个好母亲。我母亲很重视我的家庭教育。我在年少的时候母亲帮助我立志,我这里想分享一下我19岁时候家母给我一个生日贺卡,谈到对我的期望。母亲贺卡中这样说的:茂森儿:祝贺你19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30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30岁至55岁,成家立业,干一翻事业;55岁后收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欣慰地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于1992年5月

回顾17年走过的路,从1992年接到我母亲这份祝愿,也是她老人家对我的期望。这17年来我也可以比较欣慰地说,她的愿望有不少实现了。比如说获得博士学位,当了教授了,论世间成就可以说母亲的愿望基本实现了。

当然更多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比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圣人的事业。《大学》讲修身为本,修身必定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

1995年我去美国留学,因为母亲希望我到外面读书深造,因为家里经济也很一般,带的钱很少,靠着一点奖学金生活,自己吃的很节省,每次搭同学便车去超市买菜,买的菜也很简单。用的家具,我的一个师兄有一个高压锅,已经用了好多年了,不高压了,没有锅盖上的高压阀了,我就拣来用,做饭,煮菜,煮汤,一用就是四年。当时从家里带了一个毛毯,冬天不舍得买棉被,冷的时候也不舍得开暖气,跟好几个同学一起住,当时就把毛毯盖上,不够,把所有衣服压上,还不够,把书本都压上了,就这样过冬。

我把这个情况跟母亲作了汇报,也表达自己愿意效仿范仲淹先生。范仲淹是出去游学,拜别母亲,到破书院里面读书,每天只煮一次粥,待粥凝结后,他划分成几块,上面撒点咸菜沫,每餐吃一块,所谓“断齑划粥”。就这样范公五年衣不解带地用功读书,大通六经之志,几年后考取了功名。他的学问是以苦为师——以清苦的生活来历练自己的志向成就的。

母亲接到我的信作了回复,里面有段话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讲不舍得买棉被的事,母亲说:“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

性德就是刚才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本善的德性是有光芒的,这个光现在不显出来,是因为让我们的利欲给覆盖住。把这些覆盖本性光明的障碍去除掉了,我们人本来就是圣贤,本来就有仁义礼智信。

所以我当时留学期间专心地读书。别人在周末都去玩,去Party,我都不参加,每天是图书馆,课室,宿舍三点一线,天天都是专著在学习上。当时给自己规定了七条戒律,叫“七不”:第一个是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这“七不”保证了我学习都进展很顺利,次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本来读硕士一般两到三年,博士要四到五年,要七年才能完成,结果当时我四年就完成了学业。我的导师是一个美国比较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给我写了一个推荐函。当时博士毕业找工作,在大学里面找工作竞争还是挺强的。他给我写的推荐函当中说道:茂森四年能完成七年学业,这在我们学校来讲是首例。他说能够在四年当中不仅完成学业,而且能够发表出八篇论文,成绩相当于一个资深教授的学术成果。他还说,茂森是他25年来学术生涯里面见到的最好的学生。

结果他这么一推荐,很快就让我能够得到两个面试,后来选择在德州大学教书,26岁就做了助理教授。

当时毕业的时候就将我母亲邀请到美国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当时在美国教书,做研究,也算是挺顺利的,美国政府也给了一个“杰出教授与研究人才”的绿卡,希望我留在美国。后来恩师净空老教授在澳洲建了一个学院,老人家说让我过去。我想追随着恩师去学习,也是人生一大幸事,所以就放弃了美国到澳洲。

在澳洲也很快在昆士兰大学教书,获得了终身教授,同时也是年年获得大学优秀奖。大学也都挺照顾我,所以常常跟着恩师在世界各地去推广圣贤的教育,促进宗教的和谐,这也是和谐世界一个重要的措施。在我获得终身制教授以后,当时母亲给我写了一个贺卡,又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说道:“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

当时我和母亲经过了一番考虑,想想从师多年对圣贤道理也明白了,也知道现在社会的危机在哪儿,刚才我们讲到是道德危机。要救世,要帮助社会,现在缺乏的实在不是金融教授,而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师资。这件帮助社会的事情,与其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跟母亲决定,就把自己工作辞掉,追随恩师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家里就两个人,我和我母亲两票通过这个决定)。

从2006年底到现在三年了,每天都在讲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圣贤教育,讲不同的经典,讲了将近100个讲题了,课时已经超过1000个小时,所录制的讲课内容都可以在网上看到。现在没有工资,也没有教授的名位了,刚才很多人给我名片,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有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了,现在只是一个学生,圣贤的学生,所以也拿不出名片给别人。

学习之后分享心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当中也真正体会到圣贤之乐。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说颜回“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别人在他的处境里面觉得很忧虑了,但是颜回快乐得不得了,不改其乐。我自己现在也是隐居,自己对着摄影机讲课,把影音挂在网上,有缘的人一起学习。虽然生活也很简单,但是也是不改其乐。为什么?人生有了目标。我想就用自己的人生来证明一点,人不是只为利益活着,还有比利益更好更高的东西。

所以,我母亲对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鼓励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热烈的掌声)

在快结束的时候,我想回头谈谈我们的讲题:

我们金融危机当中有什么省思,如何寻找出路,如何应付危机?道德——看不见的手

在1776年经济学人之父亚当·斯密曾经出版过《国富论》,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基础。这里面提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以要发展市场经济,供需平衡来促进资源分配。

可是很多人可能不晓得亚当·斯密还有一本书,他不仅是个经济学家,也是一位伦理学家,他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他讲道:如果市场没有道德,这市场将会出现危机。所以除了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以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道德。

所以,让我们都举起这只“看不见的手”,假如说五个指头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常,我们知道,这五常是根本的道德,是人人本来就有、本具的本善。那么它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孝道。假如能抓住这个根本,把孝道教育推广,进而把五常复兴起来,经济一定能够稳定,一定能够繁荣,而且不会有副作用,不会有危机。

两只手,一只是市场,一只是道德,两只手一起才能把经济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所以在金融危机当中,确实我们要好好去省思,出路还是回归到中华老祖宗所提出来的,要靠道德教育。

新时代的人际关系

青年应该与时代同行——在湖南师大的演讲

文/冯伟林【引言】冯伟林,湖南湘潭人,产业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省委党校、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冰心散文奖”和“十月新锐人物奖”得主,现任湖南省交通厅党组成员,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最近,冯伟林先生应邀在湖南师范大学作了一场题为“青年应该与时代同行”的励志演讲,现场听众近500人,反响十分热烈。新华网、腾讯网、湖南在线、红网、金鹰报网、汉网、华商网、21CN等数十家媒体网站作了现场直播或转载,点击量达数十万以上。

各位朋友,各位同学,同志们:

首先,我要感谢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李兵先生为大家朗诵我的《书生报国》的节选,非常感动。我也要感谢湖南师大领导对我的溢美之辞,我想对我是种鼓励和鞭策。对于湖南师大,我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亲近。对于能到湖南师大演讲,我感到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有三个重要理由让我感到此行的荣幸。一是师大的党委书记张国骥先生是我很敬重的文化学者,是我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老战友,美术学院的朱训德院长是我的老乡和老朋友,我还有一些关系很密切的同学在这里当教授。这么多亲近的人在师大,我当然感到亲切,感到温暖。二是师大在我心中有种神圣的情结,我一直以为师大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我当年上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是师大毕业的,她分到了我们那个小村子。当时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她很偏爱我,我终生都记得她,感激她。在那个偏远的山村点燃一盏盏智慧之灯,花费了她半生的心血。后来我知道,培养我的老师的师大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师大是我国最早的一所独立的师范院校,诞生在1938年,刚刚开始抗日战争,可谓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正是由于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就是胸怀大志,富有远见;这就是力求实效,行胜于言;这就是勿以言轻不呐喊,勿以位卑不忧国。奋斗中的民族,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持。而湖南师大,静静地挺立在岳麓山下,在喧嚣与骚动之后,有一份执著和坚挺。所以我觉得,师大的色彩是斑驳的,经历是沧桑的,时代背景是不断变幻的。在历史的烟尘中有些模糊,有些抽象。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风骨和态度。最主要的,是有一种精神信念一直陪伴着她寂寞的旅途。所以我觉得湖南师大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三是我在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读过几年书,岳麓山下院校林立,师大是一枝独秀。师大有那么多的杰出校友,比如刘筠、夏家辉、姚守拙、唐凯麟,比如朱训德、王金星、刘云、罗劲松等等。众星闪耀,无比灿烂。这是师大的骄傲。我说这些名字的时候,始终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我说这些名字的时候,我深切地体会到师大的校训“仁爱精勤”是多么的贴切;当年,我求学路上,从师大校园经过,经常仰望这所学校,师大是全国唯一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觉得她很随和,很质朴,很可爱;觉得这里的女同学很美丽,男同学很帅气。现在,我有幸走上这里的讲台,我感到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在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怎么办,是与时代同行,还是犹豫或者困惑?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还是停滞不前?我想这是摆在我们青年学生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我是高管局局长,是从事高速公路工作的,我想从高速公路讲起。截止去年年底,我们国家高速公路总里程是6.03万公里,在全世界排名第二,第一位是美国。回到二十几年或十五六年之前,我们国家没有高速公路,甚至那时还在争论要不要修高速公路。我们走的是普通公路,是羊肠小道。从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巨大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缩影。高速公路是时代的产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可谓“纵横交错,波澜壮阔”。好多年之前,温总理在欧洲演讲时说:我原先来欧洲,很羡慕欧洲的高速公路,现在,我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国家拥有很多高速公路了。我想,温总理的讲话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发展速度是全世界第一。我们20年干了人家要花半个世纪做的事情。第二,质量好,管理好,效益好。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如在画中游。一缕春风千幅画,几点白云万里天,多美的境界啊!我担任局长以后,提出了要建设国际一流的高速公路,要建设国内一流的高速公路。局里的工程师和我说,建设国际一流高速公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高速公路的水平,比美国的好,比欧洲的好。国内一流的目标,就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但是是可以实现的。第三,还在不断地新建高速公路。以湖南为例,建设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支撑。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个“挖沟填沟”理论。在国家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在失业和待业人口比较多的时候,如何对付失业与生产过剩,凯恩斯的办法就是把失业的人组织起来去挖沟,然后再组织一部分人去把沟填起来。这一挖一填,社会供给没有增加,可工人要吃要喝,要用工具,可以消耗大量的积压产品。这个办法,经济学上叫“挖沟填沟”理论。罗斯福在1933年当政以后,为了对付萧条与失业,实施公共工程计划:建楼、修路、搞公共设施。他投资公共设施,符合“挖沟填沟”原理。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就始于罗斯福时代。去年,我们省新开工了18条高速公路,总里程2135公里,比前15年高速公路的总和还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今年,省政府决定开工建设1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1012公里,总投资700多亿元。通过这些新建高速公路的带动,湖南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

一叶知秋。从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深刻的,是改天换地的。有人说是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改变了新中国。这是很有道理的。邓小平说过三句话:“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毛主席的像永远不能从天安门城楼取下来”,最后一句话是他在1980年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时说的。这三句话,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时代发展到了现在,本来应该一路高歌猛进,可是,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遇到了一些必须走过去的坎坎坷坷。2008年,有两件事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性。一个是中国三鹿奶粉问题,一个是美国的金融危机。这两件事都在同时间发生。三鹿奶粉体现了中国社会或者是人文精神所遭遇的巨大问题;这一事件是对国民心理的精神撕裂,使一个大国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发生动摇,也使老百姓对精英阶层产生了一种信任危机。而美国的金融危机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衰退和崩溃,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世界问题。因为全世界几乎都被美国“绑架”了。首先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在继续恶化。这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正在面对的现实。虽然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美、法等国家出现了一些减少沮丧的现象,标志是今年2、3月份美国和法国耐用品订单和新房销售数量有所增加;金融股份在震荡中有所反弹。但是总的判断是国际经济形势在继续恶化。明显的特征:一是工业生产下降。2月份美国同比下降11.1%;同年同比下降30%。二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同比减少。2月份世界各国零售销售同比呈下降趋势。三是进出口贸易大幅减少。四是失业率持续上升。美国在2月份的失业率达8.1%。失业问题在国内也很突出。最近北京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我的老乡、湖南湘潭人罗勇先生提出要在我们国家设立社会公共服务局,专门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历代王朝的更迭,都是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和失业流民为了共同的诉求走到了一起所为。所以对失业的问题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知识分子被边缘化,社会精英被边缘化是很危险的。关于国际经济形势,我的基本判断是,国际经济衰退的程度比预计的要深,持续的时间比预计的要长,恢复的速度比预料的要慢,甚至不排除全球经济由深度衰退走向萧条的可能。

国内的情况如何呢?我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和省里有关工作情况,对国内经济运行的情况有个基本的判断:一是国内经济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出现了平稳回升的迹象。主要是国内民众的信心趋于恢复;扩大内需取得初步成效;各种贷款大幅增加;投资增长开始加快;1~3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加快。前天,在长沙橘子洲公园举行了2009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际合作高层论坛,来了很多精英和高官。我接触的几位著名企业老总说在长沙看不到经济萧条的景象,而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长沙的经济形势是全国的一个缩影。二是当前要继续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增长。正如我们修大量的高速公路,就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也需要大量的人才。今年,局里招了9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可能也有师大的毕业生。尽管我们还有不少困难,但是严冬终究过去,复苏肯定会到来。

以上我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形势作了一个判断和比较,这一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国为什么会重要,我们会发现中国为什么有分量,我们会为生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自豪!我有两个同学,都在美国读博士。一位最近回来了,他在美国呆了15年,他说我要早5年回来就好了。现在,他很犹豫、很困惑。另一位同学齐琳,4年前就回国了,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是全国泌尿外科最年轻的权威。他很庆幸自己回国了。

中国为什么重要,美国军方学者托马斯·巴尼特专门发表文章,分析了几大理由,他的分析很有说服力:

1.因为在将来,中国不会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而是我们最重要的盟友。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

2.因为中国是全球化的总承包商:总是乐于“干活”,拿走你的钱,但一旦发现问题,都很难打通“电话”。我到法国、德国偏僻的乡村,都有中国人开的餐馆,中国人无处不在。

3.中国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它会给正在努力应付脆弱环境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树立或好或坏的榜样。

4.因为“拥抱熊猫派”与“敲打熊猫派”的辩论空话连篇,也就是“鹰派”与“鸽派”之争。这些辩论都是空洞无物的。

5.因为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既深刻又反常的方式改变全球市场。

6.因为中国迅速而深入地融入制造业,意味着中国产品渗透了你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美国有位反华议员,他说我不用中国产品,先在10天内试试看。结果到第三天,他就主动投降了,没有办法,连卫生纸都是中国生产的。

7.因为转型中的中国与历史上的美国非常相似:不仅有好的方面,也有很多坏的、丑陋的方面。中国有三鹿奶粉的问题,有注水牛肉的问题,还有环境被破坏的问题等等。在美国、日本也同样出现过。美国曾发生过毒奶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死了100多人,我们还没有死这么多人。

8.因为中国虽然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它仍是一个成长非常迅速的年轻社会——而且不够平衡。中国虽然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很多方面还很年轻。

9.因为尼克松访华,中国的世界由此诞生。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上一些国家为之激动,但也令世界上许多国家感到害怕。中国是以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的开端的,而美国是以尼克松访华作为中国打开面向世界大门的标志。

从这位美国学者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真正的变得强大起来,中国融入了世界,讲话的分量重了,中国可以不高兴了!最近有本流行的书叫《中国不高兴》,我很赞赏书中的观点。西方的自以为是,很多时候是被我们惯出来的。我一直以为,中国应该有血性,应该有自豪感,应该敢于担当,为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