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社交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3:03:4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社交礼仪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社交礼仪试读:

内容提要

中学生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尽管各种交往特点不同,但却有共同的主要的心理结构,即认知、情感与行为。

中学生的认知:中学生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能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并做到相互理解,就易形成和谐的关系;如果由于某种主观条件的影响,彼此间产生错觉,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

中学生的情感: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和情感上的联系,如喜爱、满意、不满意,有无吸引力等。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则易关系和谐、亲密;反之,则会情绪对立,关系紧张。

社会实践与交往

中学生随着社会实践领域的拓展与方方面面的交往,日益走向成熟与完善。

社会交往中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中学生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尽管各种交往特点不同,但却有共同的主要的心理结构,即认知、情感与行为。

中学生的认知:中学生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能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并做到相互理解,就易形成和谐的关系;如果由于某种主观条件的影响,彼此间产生错觉,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

中学生的情感: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和情感上的联系,如喜爱、满意、不满意,有无吸引力等。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则易关系和谐、亲密;反之,则会情绪对立,关系紧张。

中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行为成分常常起着直接作用。人际关系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行动的配合上,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等具体活动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上。

中学生在涉足社会,与人交往过程中,其处世、为人、思想、言行都会形成别人对自己的各种看法,自己也会对别人形成看法与评价,这对“自知”与“知人”,避免简单化、克服片面性、丰富人生经验都是十分重要的。

交往中的情感变化

一天,一位女中学生和爸爸来到新建的体育场馆里看电影。因为来得早,只见场馆里教练指导一个女运动员练棒操。

随着乐声,运动员优美的舞姿博得在场等候看电影的观众阵阵掌声。几个抛接滚翻动作过后,教练按动了录音机的暂停键,音乐戛然而止。姑娘驯顺地走到教练跟前接受指导。不少术语一般观众是听不太懂的,但“这个动作不到家”,“那个动作不规范”还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带子倒回,整套动作重做。这时女儿开始抱怨说:“满不错的吗,还做什么!”这时爸爸说:“行家看门道儿,听教练的!”在反复多次的训练之后,运动员体力已经不支了,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胸腹大幅度起落,动作迟缓,四肢绵软。可那教练却精神抖擞,嗓音洪亮:“重做!”“再来一遍!”观众席上的气氛变沉重了,女儿开始不满了:“让人歇会儿!连喘口气儿的功夫都不给呀!”运动员坚持做完整套动作,瘫在地毯上向教练投以告饶、乞求甚至可怜巴巴的眼光时,那教练根本不予理会:“起来,重做!”女运动员闻声即起,可没站稳又倒下了。观众中有人大声喊:“累坏人了。”“见好就收吧!”这位女生也呼应着指责那教练:“冷血动物!”“简直是存心折腾人!”“法西斯!”

训练结束了。运动员把上衣系在腰后。提了大录音机跟在教练身后,退出场地,脸上竟露出了一丝笑影。

这时坐在爸爸身边的女生急忙起身,冲出体育馆,向运动员追去。“姐姐,你真棒,服你了。”而那运动员微微一笑说:“这算什么,小菜一碟。”女生愣愣的,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女儿把一篇日记展现在爸爸眼前:

这一天令人难忘。我亲眼看见一次体育训练,运动量之大、技巧性之强、要求之严与学校体育课有天壤之别。可人家认为是“小菜一碟”,而我们的体育课只能是豆芽菜一根了。可我们平时却叫苦不迭或者偷懒耍滑,或者蒙混搪塞,应付了事。相比之下,惭愧极了。

那体操运动员与自己年龄差不多。可人家的意志品质优良。众目睽睽之下,克服困难,战胜疲劳,突破难关,终于完成了教练规定的当天训练任务,而自己呢?课文长的怕,作业多了怕,考试来了怕,受到挫折更是怕,怯懦、退缩、逃避。总之,在困难面前无斗志可言。人家是强者,自己是懦夫!人家是女孩,我也是女孩,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今后我也要在磨难中锻炼自己。我第一次目睹并体验了什么是真正的“战胜自我”了。

看了女儿日记,父亲高兴地说:“真是长大了。”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持不同的态度,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正确的认识会产生正确的态度与积极的情感,错误的认识,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情感。

这位女中学生开始对教练行为的不理解,从不满情绪到激愤情绪,反映了她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随着与运动员接触后引起的深思,以及日记中的情感变化,说明她正慢慢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教练是一位严师,好教练。

由此可见,当中学生在社会场所与人交往或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的想法时,不妨前思后想,沉着冷静地面对一切,切勿乱发“高见”。注意学会控制情绪,以免因认知上的偏差,产生行为错误。

在交往中提高认知水平

中学生在文化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交往,主要是听讲解员的讲解与自己的询问。这种交流往往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同学们自己去看、去想、去交流。

在文化场所的交往,要想有较大的收获,同学们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前了解有关方面的基本知识

例如,在中学生去参观科技博物馆之前,应掌握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历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与当时政治的开明、思想的解放、统治者的重视有直接重大的关系。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从“学在官府”到“百家争鸣”,中华科技得到了飞跃发展。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当权,求贤若渴,甚至下达行政命令求取天下贤才,广开才路,不拘品行、破格录用,异端思想源源而入。因此,哲学上有了新的思辩,文学上有了新的自觉,艺术上有了新的风貌,科技上有了新的创造。同学们再联系当代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开创了科学技术的第一个明媚的春天的现实,就会有许多新的收获。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华夏文明、中原文明或炎黄文明,而是中原与周边,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明。而这一条正是世界文明发展历史的一条基本经验。例如黄河流域与周边甚至四夷的交流,造成中原文化的多源性,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就是从海南岛学来带到长江下游来的,显然可以远到“天涯海角”了。汉武帝吸收大量外来文化科学技术,就使一代文明丰富多采,呈现出恢宏博大的气势……具备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对在参观中的交往会打下基础。

2.与同学交流、切磋

在参观文化场所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印象。面对实物、图片,文字、说明等,通过讨论,还能增强中学生的认知效果。在我们的一些学生中不少人说不全二十四节气,有些人误把“夏至”、“冬至”解释成夏天到了、冬天来了;还有些人根本不懂“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侃起来,能说天体浩渺、宇宙无限、太阳系、银河系、金星木星海王星哈雷彗星,也能说出地球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但一动点真格的,来点最实际的,却不知节气,不懂时令。

当同学们通过参观天文馆,看到类似仿真形象直观的天体演示,又与同学交流、释疑解惑后,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认知得以深化。

实践活动与交流体验

良好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总是在实际活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社会活动与实践也是中学生美好情感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中学生们要积极投身到色彩斑斓的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大环境中、大课堂中,学会生存,学会自理自律,学会服务,学会创造。在广阔的天地之间磨炼自己的羽翼,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习适应社会的本领,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形式多样的夏令营活动

某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暑假,把组织“当一天农家娃”活动作为重点,让学生到农民家里生活一天。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接受教育;有的中学组织“小记者团”,他们身背相机,采访抗日英雄,寻访革命遗址,风尘仆仆,一路远征,为开学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展览作准备;有一个中学的环境科技小组同学,到繁华的街道、烟囱林立的工厂进行大气噪音监测,到农村进行水资源污染调查,向社会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为治理环境献计献策;有些城区学校利用校外教育基地,开展与城郊学校“手拉手”见面活动。城乡孩子一起参观水库大坝,听老人讲“库史”,祭扫烈士陵园,游览名胜古迹等,交流学习体会,生活感受。农村学生勤俭质朴、吃苦耐劳的品质给城市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城市学生热情机敏、知识面宽也使农村学生赞叹不已。有的学校组织学生骑自行车考察,踏访“无极之路”,更是了解社会改革,锻炼中学生意志的好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不少“经济学家”俱乐部应运而生。一些学生利用假期把目光投向日益活跃的市场。有的学校组织“政策经济热门话题对垒赛”,双方论辩从城建到外贸,从房改到电话、工资、物价、税法、金融。有的到商场实习售货,有的到农贸市场当税务稽查员,了解国情、商情、民情,也了解不法商贩巧取与偷税漏税的底细。还有的学生为广告公司作新产品推销广告,到餐馆饭店打工,不仅仅是为赚钱,只是想提前体会一下进入社会的艰难。

因此,中学生丰富多采、情趣盎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受益匪浅,特别是培养了男孩子的阳刚之气。

学生看炉前激战的炼钢工人的劳动,那升腾的烈焰,那呼呼的热风,那四溅的钢花,那刚健的步伐,那特殊温度下炼成的坚强性格,那环境、人物、动作都散发着强烈的阳刚之气。到果园看农民剪枝,那攀援而上的遒劲,那剪刀响处,旁条斜杈应声而下,大姆指粗的老枝枯条,在他们手中就像剪断的毛线。有力的虎口,粗壮的胳膊,发达的肌肉,透着男子汉的粗犷。背起行装,到绿色军营去参加军训,体验军旅生活,锤炼自己自强自立、坚韧不拔的战斗品格。看到武警战士的擒拿格斗,看看威武雄壮的步兵方阵,特别是刺刀方阵的气势,令人心惊胆寒,那才是男子汉的集中表现。有一名中学生军训之后写道:“我从战士身上感受到了军人的高尚、伟大;青年人的热血、激情;中国男子汉的刚毅、尊严。”调查表明,暑假军训被绝大多数同学选为“最受欢迎的教育活动”。文体活动方面,多看看足球、摔跤、赛马、叼羊;看看黄土高原上的腰鼓,南方的龙舟和舞狮;看看前苏联骑兵舞、马刀舞和顿巴斯矿工舞。这些男子汉的项目,男子汉的节目能一扫阴柔而焕发阳刚。

中学生的旅游活动

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

旅游是人类最潇洒、最愉快的文化活动。旅游能陶冶人的美好灵性,培养纯洁高尚的志趣与积极情感。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从10岁起就读了大量的书,20岁开始漫游,访山问贤的足迹遍及祖国的东西南北。他观察山川形势,考察古代圣人先哲的轶事和地方百姓的风土人情。有机会接触各色人物,研究往古,扩大眼界,提高认识。掌握了大量的书中见不到的第一手材料。可以断言,那宏篇巨著的传世之作《史记》的告成,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是得力于司马迁登山临水、考古论今的旅游活动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如果没有游历江河以及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的丰富阅历,能写出“噫与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开篇警句和“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实景实情实感么?非目睹亲历,是绝对写不出如此脍灸人口的名篇佳句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李白决定“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显然,诗人把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作为美好理想了。他那“怀揣日月,袖吞乾坤”的高远志向,他那“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气魄和胆识,就是祖国壮丽河山的化身。

宋代的王安石,列宁称之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之所以能为国家兴利除弊,锐意革新,与他游褒禅山的感受:心吾志,尽吾力,又有外物以相之,可以达到与人无讥,与己无悔的地步,从而暗含了“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坚持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顶点”的哲学思想有关。

苏东坡游石钟山,通过实地考证石钟山命名的缘由,而且作出了“事非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实践第一的论断。这不能不归功于山川灵秀对人类智慧的启迪。

清末的顾炎武,旅游的足迹“半天下”,所到之处,“交其贤豪长者,若遇边塞亭嶂,呼老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者,即发出对勘。”他认为,“访山谒贤”,胜读“百氏之书”。

从上述名家名人篇中,我们可见古代学者读书与旅游之一斑,它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生活在科技发展、百业兴旺的新中国的青少年同样要博览群书,同样要参加旅游活动,熟读“人文、自然”这部活书,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和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人类文明的众多杰作,从中获得生动活泼的教育和思想感情的陶冶,获取书本中无从学到,而又必不可少的宝贵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切对中学生是大有裨益的。这正是古代贤哲所谈的“阅历大千学问”。中学生在旅游中培养了美好情趣,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而美丽”,它神奇地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间。安排的一处处胜境,以泰山为首的五岳,以长江为首的河流,以洞庭为首的湖泽,以东海为首的五洋,以蒙古为首的草原,以兴安岭为首的森林……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山脉,从北疆漠河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名胜之境,星罗棋布,足以使我们的中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鬼斧神工的创造能力。“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人类在大自然中,建造了金字塔和万里长城。我们的中学生,凡是去过山海关的,无不为之惊叹:它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山水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庄严肃穆,巍然壮观。是一座人造的“固若金汤”的雄关!然而这举世瞩目的“天下第一关”却被满清八旗子弟的骑兵攻破过,也被日本鬼子的钢枪巨炮轰开过。屹立城楼回顾历史,很自然地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就是信念。”(引自峻青《雄关赋》)。

当我们的学生来到“天下第一关”时,我们会感受到只有万众一心,杀敌保国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雄关,才是任何武力也攻不破的万里长城。这属于爱国教育方面,其实从思想情怀方面,通过旅游交往,也能收获不小。

去过姜女庙的人,特别是爱好文学的青少年,往往会记下这么一副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初通文墨的中学生,根据多音多义字,同音通假以及谐音等方面的知识,初步能判断出此联应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再用文言词的知识,判定“潮”应当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涨潮”解。一旦学生自己破译,便惊喜若狂,拍手叫绝。中学生在旅游、交往中耳闻目睹姜女庙、神女峰这些风景名胜,无疑将受到纯朴善良品格的薰陶。并能从对联中巩固文史知识,明确历史观点,提高文学修养。

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都极言泰山的高大;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句子,极言天山雄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极言母亲河的壮阔;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极言西湖的柔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极言西部景象的雄浑;还有黄山的神奇,蜀道的艰险……如果能亲临其境,定能令人心旷神怡,犹如脱离了喧闹的尘世,步入了浩渺无垠的另一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绝非事事如意,事事顺心。生活的天空,有虹霓,也有阴云;有狂风霹雳,也有和风细雨。谁的天空也不可能永远晴朗。处在变革的时候的人们,更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更是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和复杂的人生而多烦多忧。怎么办?最好是在旅游时寻访一下大海,它能包含全部江河细流,它的特点是浩瀚,它的胸怀最宽广,它的气量最广大。只要是亲临过大海的人,就会理解大海、羡慕大海、学习大海,就会有大海一样的胸襟!就会感到生活的天地越来越宽广。

当你事不如意,心胸不开阔时,不妨看看寺庙中的大佛,那表情永远乐呵呵,那笑口永远常开。关键是那便便的大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中学生旅游时,寺庙较多,大肚弥勒到处都有,顶礼膜拜一下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请一尊回家放置案头也不为过,因为我们求的是人生豁达,盼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夏令营和旅游都是中学生们喜爱的活动,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攀援防摔,涉水防淹,行车住宿防盗,饮食起居防病,出入复杂地形防失散。

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不仅仅是去玩。要对人文景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江河湖海、飞禽走兽、天文地理、殿堂庙观、文化古迹、神话传说等重点地驻足细看,尽可能留影纪念。

社会实践:可班级组织,家庭共游等等。

学会社会交往

“闭锁”与“沟通”

某厂子弟学校初二年级的一位少年,曾向父辈、老师们诚挚地请求:“留给我们一方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吧!”并感叹:“一方心灵的祭坛被打碎了,将永远无法弥合复原!”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这出自肺腑的请求,不能不令父母、教师们猛醒——孩子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鸟依人、口无遮拦的小儿小女了!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不愿为人知道的小秘密了!这奇怪吗?一点也不!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到了少年时代,也就是上初中以后,就开始变得不那么爱向别人,尤其是成年人倾诉自己的心理话了,而开始有了自己的心事,有了自己的小日记本,开始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思考问题了。因此有人主张,即使在住房条件不好的我国,最迟在少年十一二岁时,就应当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一间房间,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的“内隐性”或“闭锁性”。其实,我敢说,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点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那些对社会、他人不构成危害的秘密,是对人的独立人格的承认,也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西方叫做个人“隐私权”。那么成年人能不能允许你们也保有自己的一点小秘密呢?我想这当然是可以的,也是应当的,只要这些秘密不会给你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然而,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承认这种规律、允许你们保留一方心灵的祭坛,并不等于说你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就是完美无缺的,更不等于说,你们就可以据此为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成人沟通交流了。因为,有些时候,你们心灵中的那点小秘密,如果处理不当,或许不利于你们的成长呢!而且我不知道少年朋友们是否正确估价过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你们是否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分析自己心中的那点秘密的性质、份量、意义和影响呢?万一出现什么问题时,你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与经验去妥善处理、圆满解决它呢?我想你们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你们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应付所有你们这个年龄所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的程度。

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正是豆寇年华、含苞待放的年龄,这时,你们的生命力旺盛,无论生理、心理方面都处于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也是步入青年,走入社会之前的关键的质变期,这个时期的成长、变化,直接关系到今后一生的前途。少年期,总的来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半成熟、半幼稚时期,也就是说,既不是小孩儿,也不是大人;既似懂事,又并不很懂;既了解一些社会,又不能辩证地看问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是非观念。因此又有人把少年期称为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期”、“危险期”,稍有不慎,就有步入歧途的危险。也许有些少年自己觉得已经是大人了,不用处处受成人的指导监护了,所以往往自行其事。但是,有时你们的自信也可能是带有盲目性的,弄不好会出问题的。

有一个男孩儿,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个社会上的朋友,他认为那个青年对他很够“哥们儿”,因此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看录像、打台球,那个青年对他出手很“大方”,有人欺负他时,那个青年总是毫不犹豫地出面替他“摆平”,两人的关系很“铁”。父母不放心,问他那个朋友的情况以及他们俩在一起都干了什么,并且让他把朋友带家来看看。他很不耐烦,认为他没看错人,俩人在一起也的确没干坏事,因此对父母的询问不满,认为是父母干涉太多,管的太宽,对他不信任。那个青年经常去学校找他。有一次,有的同学发现丢了东西,教师和同学觉得他的朋友可疑,问他那天那个朋友来过没有?他十分自信,以为自己不会看走眼,相信他的朋友不会是个坏人,于是不惜包庇他的朋友,不承认那天那个人去找过他。他认为向老师报告是出卖、背叛,是不讲义气。这事不大,又没证据,于是不了了之。后来,他这个“铁哥们儿”终于欺骗了他,在一次做案后携赃逃跑,没了踪影,反而牵连了他,给他找了一身的麻烦。后来他懊悔地说,自己真没看出来,只觉得自己连交个朋友的自由都没有,所以不愿意听父母的意见。早知道是这样,他就向父母、老师讲实话了。

由此不难看出,少年与成人、父母交流思想,沟通看法的必要性了,少年期的孩子,由于自身存在着强烈的成熟感和独立意向,与自己在社会性方面的幼稚、软弱的矛盾,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困苦、矛盾、徬徨和忧虑的情绪,这些都是不可免的。然而,能否及时求得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结果是不相同的。

有一个女孩,上初中时,受到一个男同学的勒索,向她要这要那,不给就受到威胁。她既害怕又矛盾,开始要铅笔作业本之类,她给了;后来向她要比较贵的东西,她犹豫了。买,没钱,又不敢向父母要;拿,他父亲虽然有,可她又没胆量拿,于是情绪低落,心神不定。被母亲发现后,多方询问,了解了实际情况后,与学校教师取得了联系,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她不向父母说了实情,又将会如何呢?

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给某报社编辑写了一封信,述说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她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一个人到一个看不到父母,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的地方,永远不要见到他们,因为她已经承受不了他们的爱的压力了。一位编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这位女孩: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全面奉献的无私的爱,父母的怀抱永远是远航小船的最安全的港湾。她说,身在父母的爱中,厌倦了爱,而只有当你失去这种爱时,才能体会到这种爱的可贵,但就为时已晚了。她告诫这位学生要珍惜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爱。这位编辑说,自己才十多岁时,就失去了双亲,要说自由,她真是彻底的自由了,再没有人管束,再没有人指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按说应当是满意了吧!然而她说,她丝毫没有感觉到“自由”和“满足”,因为她这时才真正地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之爱的珍贵!这个女孩从这位编辑的开导中,认识了自己的情绪的偏激,开始去理解身边父母的爱,也使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了好转。

相反,某地有六位小姑娘,因对家庭、母爱的厌倦、不理解,也因为与家庭的矛盾憋在心里不愿诉说,不懂得与家长、成人沟通的重要作用,结果离家出走,跑到了广州。她们也许以为“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一时冲动,走出了家门,以为达到了“远离父母”的目的。然而出走之后才发现,原来“外边的世界”同样也“很无奈”!但后悔已晚矣。后来六位家长报案寻找,幸亏从广州找回了她们,否则可能毁了她们自己,也毁了这六个家庭!

我们不少少年朋友,都产生过想摆脱好唠叨的妈妈和严厉的爸爸的管束,摆脱老师和纪律的约束,自由自在地飞出去的欲望,但是他们又清楚地知道,无论从生活上、经济上,还是经验上都是不可能真正摆脱成人、父母的监护,所以既无离家出走的勇气,又不愿和父母沟通,因此而苦恼、徬徨。其实父母的爱是博大的永恒的,父母的心胸永远足以包容得下他们的儿女,与父母的沟通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如果真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你觉得“外边的世界很无奈”时,那么你同时还应该记得另一首歌的歌词:“不要忘了回家的路”,因为你的父母一定会敞开大门等你回家的!因此说,与父母成年人的交往沟通,正是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条件。

日记本与第三把钥匙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上初二的女孩子,性格偏于内向,平日少言寡语,但心思细密,比较敏感。她不大爱向父母或同伴倾述心事,但每天都写日记。她写日记的习惯也是从上了初二后的某一天开始的。她在这属于她自己的小小天地里,毫无顾忌地倾诉着自己心底的小秘密,倾诉着自己的快乐,也倾诉着自己成长的烦恼、焦虑与徬徨。因为怕父母发现,经常把日记本藏来藏去。有一天晚上,她父母递给她一把精巧的新铜锁,同时给了她两把钥匙,很理解地对她说:你长大了,有什么秘密要记下来就记吧,怕人看就锁起来好了,两把钥匙都给了你,可以放心。于是她十分感激父母的理解,真想大喊一声:父母亲万岁!理解万岁!然而,有一天夜里,她在起夜的时候,无意中听见父母屋里有说话声。她无心偷听,刚要去睡,突然一个熟悉的男同学的名字钻进她的耳朵,使她大吃一惊,再细听父母的谈话,恰恰是她藏在心里的小秘密,也正是困扰着她的事:她知道,她与他的友谊是纯真的,关系更是清清白白的,她乐于和他一起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乐于和他轻声慢语地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他们之间没有说过一句越轨的话,但她就是不懂这种友谊对不对,是不是社会上说的什么“早恋”。她不愿意向谁说,只是记在了日记本上,父母怎么会知道的呢?她百思不得其解,辗转反侧,再也不能入睡……借着月色,无意之中,目光所及——新锁!两把钥匙!她猛然起身,摸了摸锁——好好锁着,急急去找钥匙——两把都在;莫非……她只觉得脑袋“轰”地一下子,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冲顶而上,她一反常态,直冲到父母面前,质问他们,这是为什么?原来果然不出她所料,她的父亲又配了第三把钥匙!面对张口结舌的父亲,她痛哭一场,毅然烧掉了所有的日记,扔掉了那“骗”了她的锁和两把钥匙……从此,这个女孩更沉默了。原先她还有属于她自己的一片小小的净土、禁地——她的知心朋友,忠实的听众,她的日记本。而现在,她觉得她连这个都没有了!“一方心灵的祭坛被打碎了,将永远无法弥合复原!”这句颇含哲理的警句,倒似乎是专为她而发的!她拒绝和父亲同桌用餐,拒绝和父亲说话,也拒绝父亲的道歉——心灵的创伤,有时不是一句道歉可以治愈的!更要命的是,她拒绝再相信父母,甚至其他一些成年人!后来经过一位她一贯最信任、最敬佩的教师苦口婆心地工作,她的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但她仍然拒绝与父亲说话。虽然她的父亲追悔、道歉、保证,都已经无法抹掉留在她纯真的心灵中的阴影了!这个阴影也许会伴随她多年,甚至一生,对她今后的成长、工作、交友无疑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这当然是个比较少见的事例,但正如那位某厂子弟学校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偷看、偷拆子女日记和来往信件,像审“贼”似地考查子女的交往、行踪的事,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听听你们的父母是如何说的吧!他们心神不安地告诉我们,过去儿女小,依赖父母,有什么事都向父母说,虽然他们年幼无知,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可以及时地教导他们。而现在,儿女的翅膀还没硬呢,就想自己飞了,就不愿意向我们讲心里话了。现在社会那么复杂,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在外边都在干什么?他们都与什么人交往?他们会不会被坏人引诱?我们心中没底,实在是不放心呐!你们的父母也知道有些做法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但那也是为你们好,他们宁愿让你们去怨恨,但也不能让你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哪!所以我们在批评他们做法失当的同时,也不得不叹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反过来,我们再听听那小女孩儿和她的小伙伴们是怎么说的。她们冷静下来之后,也不无自责和困惑地说,她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随着年龄的长大,好像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拉大了,他们和父母之间,似乎彼此陌生起来,觉得与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有些心里话宁愿憋着,或者向小伙伴们讲,也不愿向父母说。有时也知道应当改善与父母、成人的关系,但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代沟”吧!上文我们谈了少年与成年人沟通、交往的作用和意义,现在我想和少年朋友们谈谈如何培养自己与成年人,尤其是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评判父母教育方法的是与非,我们只从少年本身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响少年与成人、父母正常交往的因素有哪些,也就是“代沟”为什么会形成?“代沟”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了,说它“老”,是说不但你们与你们的父母之间有代沟,我们与我们的父母之间、子女之间也有代沟,将来你们与自己的子女还会有代沟的。明白这一点,是培养你们与成人交往能力的第一步。代沟,不只指成年人不理解少年人,同时也包含少年人对成年人的不理解,任何代沟都是双方面的。所以说,双方的不理解,是造成代沟的因素之一。其次,从少年自身的特点来看,少年的心理闭锁性,是造成代沟的第二个原因。所谓少年的闭锁性,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少年的闭锁主要对成年人,而对同龄人之间,这种闭锁就要少得多了。第三,代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父母与子女所处的时代和年龄差异所形成的心理差异本身造成的。时代不同造成不同的观念和习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阅历,则又造成心理的差异。比如,有的少年就特别反感于父母动辄就说:我们那时候如何如何。有一个男孩儿就说过:“我最怕爸爸妈妈忆苦思甜了,动不动就‘想当初’,总把我跟他们那时候比,他们是什么年头?我们是什么时代?能比吗?谁让他们生不逢时呢!”这大概就叫“没有共同语言”吧!可是你们的父母却看不惯你们的一些太“开放”的行为,嫌你们大手大脚,不能吃苦耐劳,总说:“如果他们能过一过以前的苦日子,也许就好了!”这种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沟通的障碍。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超越这种障碍,达到两代人沟通的目的呢?这也就是少年与成人,与父母如何交往的问题。

有一个女孩投书报社,说她实在受不了父母的爱了,她已经被父母的爱压得喘不上气来了。从每天早上为她拿来衣服鞋袜,递上毛巾,端上早餐,到催着她换下脏衣服,甚至内衣、袜子,从每天不厌其烦地追问学校内外的琐事,到天天唠唠叨叨地叮嘱她“放学早点回来”。终于有一天,这个乖女儿,晚上9点了还不回家,急得她母亲团团转,急得她父亲到处找。直到她若无其事地进了家门,一家人才安静下来——免不了招来父亲的斥责,母亲的更多的唠叨。她说,就是要叫母亲着点急,谁叫她那么唠叨呢!自己也要试一试,看看晚回家,路上会不会遇上坏人!

你们对这件事有什么想法呢?我就这件事问过一些少年朋友,他们的回答、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觉得她的做法欠妥——何必让父母着急操心呢?也有几位少年说,她太不理解父母的心理。的确是这样,人与人之间贵在理解,子女对父母也要理解。所以我们说,理解父母是少年与父母沟通,少年与父母、成人交往的第一要素。能否理解别人,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是成功地与他人交往的关键。所以,你们要成功地与父母沟通,超越代沟,就要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切,理解父母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与你们的不同,理解父母为人父母的“惯性”——好以教育者自居,可能会用居高临下的口吻,可能态度严厉生硬,也可能会不厌其烦地唠唠叨叨,甚至会采用一些不太正确,甚至不大光彩的手段。但是,只要你们明白,他们这都是为你们好,你们也许会心平气和一些的。比如那个故意晚归的女孩,如果能理解母亲的爱心,想到母亲不见她按时回来时的焦急心情,能够设身处地为母亲想一想,设想一下:如果我是母亲……也许就不会那么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社会角色置换”,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想一想“如果我是他”会如何呢?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好沟通了,所以“角色置换”是理解别人、与别人交往的很有效的方法。当然父母也应当理解你们,开头的例子,如果女儿与父亲能够互相理解,尽可能地沟通,也许就不会发生那种事了。当然,公正地说,事情的主要责任在父亲,是他采取了错误的方法,但是,如果女儿能主动地与父亲交谈,知道如何超越代沟,也许事情会好一些。

其次,应当理解父母所处的时代。五、六、七十年代培养出来的人不同于你们八、九十年代的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难免有保守的一面,然而他们的处事经验和做人的精神却无疑是可取的。比如,现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却还没有富裕到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听一听老一辈的“想当年”,对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没有什么不好。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比如荷兰与日本,都很发达,但都以节俭闻名于世,荷兰的一般家庭每周才吃两三次鱼、肉;日本人从不随便请人吃饭,自己也从不大吃大喝。穿衣服除了正式场合,一般也很随便。我认为母亲的“想当年”式的教导,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第三,应当理解父母习惯的行为方式和唠叨。中国的长辈,目前还不能像西方的父母那样与儿女做朋友,互拍肩膀直呼其名。因为他们受几千年封建意识的影响,总是有点“居高临下”的架式。对此,你要理解,并且要接受的是他的爱心和教导的内容,不要去计较他们的方式、态度。至于唠叨,多数是妈妈,也许是爱子心更切的表现吧!

少年人与父母、成人交往和沟通的第二要素是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古语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少年朋友们培养自己与父母、成人的交往能力,除了理解他们之外,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少年期的心理闭锁性,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正确理解自己与成人、与父母交往的必要性。这一点上文已经涉及,在此就不细说了。

少年与父母、成人交往的第四点是应该注意克服不正确的“逆反心理”。请看下面的例子:有一个初中的男孩对我说:“当我吃完饭刚要拿起扫把扫地,而听到母亲叫我‘扫地去’的时候;当我看完新闻联播,刚要去做作业,就听到父亲在呵斥‘还不去做功课’时;当我正为自己穿球鞋的臭脚而难为情,准备去洗,又同时听到母亲骂我‘脚这么臭,也不知道洗’时,我便感到那么的扫兴,那么的窝火,那么的烦躁,于是我扔掉扫把,放下书本,穿上球鞋,气哼哼地扔下一句:‘我找同学玩儿去了!’便扬长而去。”还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如果你连续三次夸赞一位小学生是个好孩子,那么他会很高兴,明天会做得更好;如果你同样夸赞一位高中生,他会不以为然,不为你廉价的赞扬所动;而如果你这样去赞扬一位初中生的话,那么他会在第二天做出一件坏事,以证明你对他的夸赞、评价是错误的。这证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也就是对反暗示的感应能力比较强。而这种逆反心理,这种较高的可暗示性,正是不成熟的表现,当然也是少年培养与成人交往能力的一个障碍。既然是障碍就得排除,只有克服了这种逆反心理,才能较好地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尤其是成功与成人、与父母沟通交往的能力。所以少年朋友不要以为只有与父母、与成年人对着干,只有标新立异,只有不听从父母的支配,才叫长大,才叫成熟,才叫有独立人格。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这不但不能标志我们的成熟。反而更显示了我们的不成熟!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想,这可能是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焦虑、急躁、迷茫、徨的情绪的渲泄,也是少年想摆脱成年人的管束而又无力摆脱的矛盾心理的错位。这种渲泄或错位是可以理解的,是事出有因的。然而,事出有因并不等于事出有理。可以理解,也并不就是可以放任。倘若你们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的原因,克服起来也就容易了。

第五,要注意克服自身的“闭锁”心理,让别人理解自己。如果你们觉得父母和成人不理解你们的成长和能力,仍把你们当小孩子来照顾,使你们感到不自在,甚至感到透不过气来的话,那就应该让别人理解你们,了解你们的成长和需要。我想父母如果理解了你们的感受,了解了你们的能力,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些不愉快了。而父母也只有理解了你们的烦恼,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你们。

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就要有正确表达自己的能力。具体说,要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学会正常交往的方式,培养和提高成功交往的能力。所谓尊重自己,就要在交往中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丧失信心、吞吞吐吐,更不能出言不逊、行为不俭。要自尊自爱,不做有损自己形象、人格的事。其实尊重自己,也就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所谓尊重别人,指的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知识、经验,尊重别人的历史,更尊重别人的意见。比如,要尊重父母的社会、家庭地位,有话好好说,绝不能出言不逊,盲目自傲,把父母长辈说成是“老保守”、“傻老冒”。另外,要尊重父母的经验和知识,不能认为他们的东西都跟不上形势而加以轻视。事实上,老一辈的经验是很可贵的。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要轻易地急于否定父母、成年人的意见,要善于涉取任何人的任何建议中的合理成份。

要想成功交往,还必须注意谦虚待人,争取做到“虚怀若谷”。过去讲“不耻下问”,现在对父母,则是“上问”了,那又有什么可羞耻的呢?

最后,要成功地与父母、成人交往,还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态度,要有交往的艺术。是否讲究方式方法,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有两个初中生都爱好航模,参加了课余航模小组,要用课余时间做航空模型。两个同学的家长怕耽误学习,都反对他们做航模。当遭到父亲生硬的制止时,其中一位是不理不睬、出言顶撞。结果航模被毁,父子矛盾加深,还影响了学习。而另一位知道父亲是出于好心,于是他耐心地向父亲解释参加航模小组的好处,并且保证先要做好功课,绝不会影响学习。结果父亲理解了他,被他说服了,不但支持他做航模,还沟通了父子感情,也促进了学习。由此可见,代沟可以超越,父子可以沟通,少年成功地与父母、成人交往完全是可靠的。当然,讲究方式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前边几条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作用的。

少年朋友们,认清与父母、成人交往的规律,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准备好自己吧!

坦诚、自然、大方

某同学的一位中途辍学参军的同学来了一封信,被爸爸、妈妈接到了。爸爸、妈妈商量了半天拆还是不拆,最终还是决定不拆开看好。中午,她看信的时候,妈妈问:“女儿,你的同学在信上说了点什么?”没反应;又绕了圈问:“军营的生活是什么样啊?”这位同学看完信后就到自己屋里去了,什么也没对父母讲。等她午睡的时候,爸爸、妈妈实在按捺不住,就偷偷在她的屋里找起信来,结果没有找到。两个人后悔还不如给拆了呢,究竟在信上那个男同学写了点什么呢?

另一位同学考入重点中学。暑假里,两个小学时的女同学来找他一起看了场电影,后来让老师知道了,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说能上重点中学是多么不容易,只有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才能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而且作为一名班干部,竟和女同学们随随便便一起出去看电影,影响有多不好!这位同学对老师的一番话大惑不解,不知道“影响有多不好”。

以上的两种情况很常见,老师和家长对于男女同学的交往问题是加倍注意的,有的同学对此很反感,索性故意“表演给老师看”。你越是不允许这样做,我倒要非做给你看。那么,如果当真按照老师的意图去做,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这里有一个例子:班主任老是强调男、女同学不可以互相来往,而且这位老师是出了名的严厉,同学们吓得不敢越雷池一步;非但没有来往,连话也不说了,整个班上气氛死沉沉的,倒是让老师省了心。毕业后,一位同学说:“我们班上没有几个人喜欢老师这种作法的。那几年过得简直让人窒息!我们就像小老头儿和小老太婆似的,就差没长皱纹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是不是老师和家长管得完全不对呢?其实我们自己也清楚老师和家长也自有自己的道理:怕我们不成熟,怕影响精力,怕……那么,怎样进行男女同学的交往才能被老师、家长认可,又能使我们既保持了友谊,又避免发生那种超友谊的感情,不仅不影响学习而且有利于成长呢?

第一,全班的同学都是兄弟、姐妹,不要瞧不起某个同学,同时也不能够认为某个同学比谁都强。我们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个同学,不要因为人家是女同学就欺负人家,也不要因为他是个男同学就躲着他。有一个女同学,因为她父母很有钱,在学校里就盛气凌人,无论对男生还是女生都颐指气使,后来几个男同学就抓来虫子放进她的书包里,要不就在放学路上偷偷地拦住她,冲她挥挥拳头。后来,这个女同学被吓得害怕了。可是几个男同学还觉得不解气,非叫她每天给每个人带一块泡泡糖和一瓶“喜乐”乳酸饮料。女同学的妈妈发现女儿每天吃七块泡泡糖,喝七瓶“喜乐”觉得不对劲。后来老师问那几个男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一个说:“谁叫她先欺负人的,反正她家有钱,拿几块糖算什么。”像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男、女同学之间不应该互相欺负,而要互相帮助,有意见善意提出才对,就像对待自己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在一起才能很快乐。

第二,要扩大和男、女同学交往的范围,不要局限于个别的同学。这样做对于学习、活动各方面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从不同的同学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也可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自信心。比如,就拿郊游来说吧,能尽量多约几个同学一起去,就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