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8:37:08

点击下载

作者:郑多多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

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试读:

前言

孩子越大越难教,而且问题也越来越多,这是所有家长都非常头疼的问题。

其实,不是孩子越大问题越多,而是家长往往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表象,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自以为是孩子“不听话”,孩子可不这样想,思想上的分歧往往导致沟通不畅和教育败局。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子女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功课,如果你不把工作做到孩子心里去,教育效果只会显得苍白无力。父母不要总是自以为是,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不去和他们讲道理。这不是教育,是驾驭。这样的教养方式,不能促成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也不能对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发育进行正确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往往会导致孩子出现成长障碍和心理发育不完善等问题,这对孩子人生的影响何其严重?不言而喻。好的父母,不是把孩子教育成自己和别人眼中“好孩子”的样子,而是引导孩子成为你和他自己都欣赏的样子,这需要我们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读懂孩子的悲喜,理解孩子的无助,接受孩子的脆弱……像朋友那样,陪伴孩子成长。《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是通过平和教养与孩子联结,杜绝粗暴教育与过度养育,以情感引导帮助孩子发展自律力、合作力、学习力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全面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刚刚好”的育儿技巧和方法,将给父母的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书中列举了各种现实场景,指导父母将“教养难题”转化为培养技能的机会,将声色俱厉转化为有意义的干预。《不打骂、不宠溺,刚刚好的教养力》巧妙地引导家长尊重孩子的感受、设定限制、减少冲突,培养终生受用的能力。辑一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

不同的教育细节的取舍,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逻辑和内涵,可以教育出截然不同的孩子。再好的教育理念,没有日常的具体行为细节配套,最终都是没有意义的。孩子的个性,取决于家庭环境

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在家庭中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来,而这种反映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就像鸡蛋与温度。没有合适的温度,鸡蛋永远也变不成小鸡。

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但是,他的作文总给人一种满篇牢骚、怒火燃烧的感觉。写作的题材基本上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孩子将来能理性处事吗?——孩子的班主任想。

这个孩子对班主任是十分尊敬的,当班主任提及他的心中怒火时,这个孩子发怒了:“你问这个干什么?”说完扭头就走,喊都喊不回来。

一个星期天,他妈妈来找班主任。班主任给她讲了实话。没想到这位母亲竟和她的儿子说出同样的话:“你问这个干什么?”并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愤怒。

这位班主任慢慢地给她讲了一些培养孩子心理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知识,讲了一些全面塑造孩子心灵的道理,这位母亲才平息了心中的愤怒。这位母亲是一个直性子人,愤怒平息后,她的态度很快就变得友好起来,并毫不隐瞒地讲了实话。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吵架。他们之间没有情感的隔阂,但是,性格都十分火爆,几乎连一句平和的话都很少说,一开口就带有火药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吓得瞪着大眼睛发呆。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就咬着嘴唇愤怒地盯着他们,不说一句话。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干脆跑出屋子,几个小时不回家。

这位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为了孩子,要熄灭家庭战火。”过了几天,这个孩子的母亲带着父亲来了,非要班主任把给她讲过的话再讲给她的丈夫听。经过几次接触,这位孩子父母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

家庭是第一个有面对面交流的初级群体,孩子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模式,是对峙还是容纳、是指责还是谅解、是互敬还是打击,以及父母怎么处理分歧,怎么沟通互动等方式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以后怎样和他人相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用心经营家庭环境更是每位父母最神圣的义务和责任。家里硝烟不断,孩子心理凌乱

在孩子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父母不良的情绪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日后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无法面对某些情绪,出现紧张、害怕,孩子也因此会变得喜怒无常。

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比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还要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君君的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经常在饭桌上当着君君的面吵得面红耳赤,吓得君君吃不下饭。有时候睡到半夜就听到隔壁妈妈在骂爸爸:“我瞎了眼了我,当初怎么就看上你这么个浑蛋,要不是为了君君,姑奶奶早就跟你这个不要脸的离婚了!”随即就是砸东西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君君总是把头蒙在被子里,枕头都不知道被泪水打湿了多少次。

就这样,君君吃不好,睡不好,白天总是无精打采的,上课犯困,放学吓得不敢回家,他非常不想听到爸爸妈妈吵架的声音。终于有一天,君君实在受不了了,只好离家出走。

父母关系不和谐,实际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第一种精神虐待。由于孩子年龄小,不了解导致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只能从自我的角度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从而形成一种深重的罪孽感和内疚感。同时,他们又担心父母大吵大闹的结果是抛弃自己,因而产生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这种负面情感,会对孩子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的为30.30%,和睦家庭为18.88%。“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另外,父母关系不和谐,还会造成孩子厌恶自己的家,觉得家庭并不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所以也不愿意回家。严重一些的会有早恋的不良现象发生,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安全感和爱,

所以他们就到其他人身上去找,一旦遇到一个关心他们的人,他们就会很快坠入情网,就算他们不懂得爱情,但是他们喜欢接近对他们好的人,而不是整天不顾他们的感受吵吵嚷嚷的人。

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不仅仅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以及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因此,父母保持家庭稳定,减少冲突,不要大吵大闹,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所必须做到的,也是培养孩子的情感专注力所必不可少的。1.夫妻之间要相敬相爱

夫妻应该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看到这种深厚的感情。比如,父亲在生活中多照顾妻子,逢年过节向他们的母亲赠送礼物,出门时给她写信等。如果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亲相爱的话,父母就无须更多地向她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有益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2.夫妻双方都要懂得忍让

夫妻间如果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该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3.心平气和地讨论双方之间的矛盾

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讨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不管孩子说得对与错,都不要争得面红耳赤。4.不要拿孩子说事

有的父母喜欢在争吵时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跟你离婚了。”这话如果让孩子听到了,她就会误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会因此产生内疚。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孩子扯进来。父母应尽量达成同步的教养认知

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情,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达成共识。但是,在爸爸和妈妈有了分歧之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事实上,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或责备时,爸爸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责备儿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搅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爸爸(或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爸爸(或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地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责备得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爸爸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妈妈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妈妈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大人有矛盾,别在孩子面前解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父母总是嫌弃自己的孩子脾气很暴躁或者是无法跟同龄的孩子友好相处,而有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不断地跟其他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其实这些都和父母是分不开的。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总是产生矛盾,而不管孩子在不在场,那么,最终孩子的情绪和性格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发展趋势。夫妻吵架过程中,往往会在激烈的争吵中丧失理智,许多刻薄的话、粗话乃至脏话也难免会脱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还会大打出手。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父母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也很可能会予以实践。日后孩子在参加游戏的时候,很可能会对着小汽车破口大骂,或者是对同龄的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妈妈们或许会对爸爸们有这样的抱怨:“你儿子的脾气怎么跟你一样啊,都这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没法好好相处,动不动就打架,真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这种性格的。”而爸爸们也会抱怨说道:“你看你儿子怎么动不动就哭,跟小闺女似的,一点男孩的样子都没有。”其实,妈妈们抱怨孩子脾气暴躁的问题,是跟大人们平时的性格有关系的。比如说,在看到大人们吵架之后,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性格。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畏惧和恐惧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于是,在生活中,孩子在遇到一些具有威胁性的事情时,自然就会哭泣,这完全是因为内心比较恐慌和害怕的结果。

其实,孩子的性格形成与父母自然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当孩子看到爸爸总是冲着妈妈大嚷,他们的内心可能会产生恐惧和紧张,在以后看到同样的事情,比如说看到大街上两个人大嚷的时候,也会产生恐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因此,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再尖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

苏亚下班后,匆匆忙忙地去接了儿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顺路买了菜,回家之后,赶快放下书包,照顾儿子喝水,然后让儿子写作业,自己则开始在房间里忙碌,一会儿要看看儿子的功课,一会儿去厨房看看饭菜。好不容易饭做好了,她还要给儿子洗衣服,忙活了大半天了,还是不见丈夫回家。她打电话给丈夫,但是手机打通了却没人接。

丈夫是搞销售的,平日里要见客户,她心想丈夫一定又在忙着工作,虽然心里很生气,但是也没办法。已经七点多了,儿子叫嚷着饿,苏亚便先和儿子一起吃饭了。当两个人快吃完饭的时候,门铃响了,打开门是丈夫回来了。他一脸的疲惫,苏亚还在为刚才没打通电话的事情不高兴,见丈夫回来了,也没说话,只是开了门,回到座位上继续陪儿子吃饭。丈夫看到苏亚没有等自己,竟然已经开始吃饭了,心里也很不痛快。

此时,他坐下也开始吃饭,两个人各吃各的,都不说话。苏亚心想自己忙活了半天,回来之后又要接孩子,又要做饭,为什么丈夫不能够帮自己做点呢,哪怕按时间回家看着孩子也行啊。而丈夫此时也憋不住了,生气地说道:“我在外面这么累,你连吃饭也不等着我。”苏亚听了心里更是不舒服,说道:“我给你打电话也打不通,你看看你手机我打了几次。”“你还说打电话呢,当时我正和一个重要的客户在一起,电话不停地响,差点影响到我谈业务。”丈夫显然生气了,苏亚根本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我给你打电话还打错了啊,你想想你一个星期关心过儿子几次,你接过儿子几次,你工作忙,难道我闲着了吗?”

显然两个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丈夫不甘示弱:“我这么忙是为了什么啊,难道我是为了让别人好过点啊,我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让你们母子好过点啊。”苏亚更是生气,说道:“那你赚到钱了吗?工资不还是那么多,天天就知道见客户、喝酒吃饭……”

苏亚和丈夫开始了吵架,在一旁的儿子吓得连饭都不敢再吃了。第二天苏亚送孩子去学校,晚上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苏亚说:“你儿子今天一天心不在焉,中午午睡的时候还做梦吓哭了,问他怎么了,他就是不说。你们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到孩子了。”当老师说了这些之后,苏亚才回想起来,可能是昨天和丈夫吵架的事情吓到了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内心要比大人的内心脆弱得多。父母可能在吵完架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就能稳定自己的情绪,但是孩子的内心十分敏感和脆弱,或许父母的吵架会给孩子造成长时间的心理阴影和障碍。争吵会在无意间伤害到孩子的内心,就如同苏亚和丈夫因为一点小事情吵架之后,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情绪,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表现出恐惧,内心容易受到惊吓,这无疑就是父母吵架的后遗症。作为父母,应该时刻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如果是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那么就应该及时地去弥补和想出对策,缓解孩子的恐慌和紧张。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家庭中,夫妻意见不统一,甚至发生争吵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切忌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仅会对孩子的情绪和个性产生危害性的影响,更会让孩子产生模仿的心态,这对孩子以后的人生观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总之,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如果偶尔出现了争执,那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开解。谨防“隔代娇惯”把孩子宠坏

有一幅漫画:孩子做了坏事,爸爸拿着鞋底子追着,要教训孩子;爷爷亦拿着鞋底子紧跟其后,要教训孩子的爸爸。漫画刻画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绝。

还有这样几个实例:

其一,小姨子家的孩子爱吃零食,因而不好好吃饭,饭菜都端上桌子了还在那儿磨磨蹭蹭东游西逛,妹夫决定治一治孩子的这个毛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他吃零食。这时孩子爷爷说话了:“别人家孩子都吃,为啥不让我大孙子吃?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爷爷这儿有。”当孩子吵着要吃零食时,爷爷二话不说就去给买了一大堆。妹夫在说这件事时,一脸的无奈之色。

其二,弟弟让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的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孩子冲着他没好气地骂了一句,弟弟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我们家老太太却在一旁说话了:“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有个朋友,孩子刚上幼儿园,死活不愿意去,每天早上真是能拖就拖啊,送他去上学真要费好大的力气。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就不让孩子去,说自己看孩子,比幼儿园还周到呢。朋友责问父母:“你能教他知识吗?你懂得拼音吗?”结果惹得俩老人非常不高兴。但最后,无论孩子怎么哭闹,不管他耍什么伎俩一拖再拖,爸妈还是坚持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而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哭闹,爷爷奶奶反对,就没有送孩子上幼儿园,乃至学前班都没有上。结果,上了一年级之后,孩子不会学习,不知道团结,没有跟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到这时,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傻眼了。

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在当今家庭,有不少儿童从小是被寄养在长辈家中的,因此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一些,甚至有些祖辈与孙子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成了互相间的精神寄托。这种祖辈对孙辈超乎对子辈的感情,俗称“隔代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仅用血缘关系解释还不够,其中还有心理上的原因。孙辈犹如日之东升,祖辈恰如夕阳的余晖,他们之间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俗话说“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说这隔代人相同之处;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地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之间则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

有人认为,“隔代亲”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接去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提供机会。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大有裨益,“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观念的不统一,彼此间沟通配合较少,导致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漏洞,其后果是孩子很容易钻管理和教育的空子。因此两代人育儿应该统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孩子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地耍小聪明,无法形成规律的习惯。

事实上,只有全体家庭成员坚持一致的标准要求,日积月累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意识才能“定型”。那时孩子会认为他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会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如果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教育存在分歧,一方面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有所依仗,因而随性而为不肯按爸爸妈妈的要求做事,当爸爸妈妈的态度严厉时,他们又会感到被压制、强迫,更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习惯。理解并倾听孩子,跨越亲子代沟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代沟”。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长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为何不去适应彼此的差距,喜欢这样的差距,然后接纳差距呢?

所以,当父母与孩子出现代沟时,应具备如下的看法:

1.代沟不是坏事,反而代表一种进步,只有在进步的社会中才会有这种现象。

2.青少年在这段时期应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当子女和父母意见不同,表示他开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应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或许子女现在的意见与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远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来,或为人父母时,就会体会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们把“代沟”看成是一种良性的冲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了解,则不失为增进彼此关系的妙方。

我们接触过一些美国教师的家庭,他们父母子女间善于交流思想,讨论问题。这一点很值得国人学习。同时,我们深感父母应该多学会一些说理工作。

我们认为争执的原因就在于两代人之间缺少沟通,所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对孩子发挥影响的首要条件。

一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养,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理上每天悄悄发生的变化,如果不精心对待的话,父母并不能了解。

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父母与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与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看电视剧《鲁西西的故事》,当鲁西西趴在床上哭时,成人看到“鲁西西受了委屈,很难过”,但一个4岁孩子“看到”的却是“鲁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有关儿童心理学的书籍里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说明,成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其次,两代人的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差距以及对新技术适应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际隔阂。

作为父母,你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样子还挺张狂。这是今天许多父母都曾碰到的难题。退回几十年前,父母对孩子几乎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喜欢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

在今天,你敢说你比孩子知道得多吗?信息化社会动摇了长辈的权威地位。情况不仅仅如此,计算机时代是成人与孩子同步进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这个领域父母开始失去自己的权威。

至于说到孩子的张狂,假如你的孩子在10至20岁之间,完全是正常现象。10至20岁是国际学术界认定的青春期。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至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的强化。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但是,代际冲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它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

当然,父母的权威主要来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识。不过,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走向新世纪的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当你不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的关系极容易雪上加霜,而当你接纳下一代时,两代人都会生机勃勃、富有活力。

总之,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是善于与孩子沟通的,即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不少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与孩子沟通为什么那样难呢?

儿童教育专家为父母提出以下方法:1.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这是父母与孩子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父母也是人,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能够明白我们内心的感受,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呢?孩子也是人,他们也同样希望别人明白自己内心的感受,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2.倾听是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最佳策略

如果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意见或情绪,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要做到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应该注意:(1)和孩子交谈的时候要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专心地交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心。(2)父母要清楚倾听的目的。倾听就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对此,父母应该表示理解而不是要批评。(3)父母要认真体会是不是听到了孩子的心声,孩子对自己是不是没有保留了。(4)父母要帮助孩子更深入、更具体地去面对这些问题。辑二培养自己,和培养孩子一样重要

我们应该把培养自己看得和培养孩子一样重要。在期待孩子具备任何能力之前,家长得先深刻体会或学习那种能力,在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之前,得先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家长。你给了坏影响,自己却不知道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把这种观点应用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先要严谨自律,通过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这样父母根本不必对孩子进行说教,孩子自然就品行优良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极其虚弱,生活难以自理。于是,就搬去与儿子、儿媳及5岁的小孙子同住。由于中风留下的后遗症,老人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且步履蹒跚。

刚开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儿子儿媳就发现上了年纪的老父亲摇晃着的手与衰弱的视力使他无法顺利进餐。比方说,米饭会经常从父亲拿着的汤匙上抖落下来;当他握着杯子时,牛奶会泼到桌布上。儿子儿媳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对老人白眼相加,有一天,儿子甚至因为老人弄翻饭碗而呵斥老人。

没过多久,夫妇俩就在墙角设置了一张小饭桌。在那个角落,父亲一人孤独地吃着饭,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另一边享受着美食。再后来,当父亲打破了两个碟子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个木碗里面——饭和菜被拌在一起。有时,当家人偶尔朝那边瞥一眼时,他们会发现,老人的眼里含着泪。他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奈。然而,这对夫妇所能够给予老人的唯一话语仍旧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这一切,5岁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晚饭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块。父亲看见了,觉得好奇,就走过去,柔声问道:“你在做什么呀?”也许是被父亲特别的语调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长大以后好拿来给你们用。”5岁的孩子说完了,仍旧微笑着削他的小木块。

父母一下子呆在了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大滴大滴地从面颊上滚落。虽然都没有说什么,他们却都知道了该怎么做。那晚,丈夫小心地扶着老父亲的手,将他带到饭桌上,从此后,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没有再在意诸如菜掉到桌上、牛奶泼出来,或者桌布被弄脏了之类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价值观和处世原则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根植于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将来人生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长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须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获得好的影响。

要熏陶孩子,家长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爱学习,讲道德,守纪律,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

如果你希望孩子品行优秀,那么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证明,以身作则比给孩子讲道理要有效得多。因为没有判断力的孩子很难理解你的长篇大论,但却会积极模仿你的行为。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去接7岁的儿子放学。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身材魁梧的胡子青年莽撞地挤进了车厢,妈妈他被撞到了一边。

儿子马上冲过去拉住妈妈,并关切地问:“妈妈,你没事吧?”同时,他恼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你怎么这么无礼?”

年轻的妈妈连忙喝止儿子,说道:“可不能这么说,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这时,那位青年也不好意思地连连向她道歉。儿子听到这些,惭愧地低下了头。

过了几天,妈妈来到学校,准备接儿子回家,结果发现儿子的走路姿势很不自然,挽起他的裤子一看,膝盖破了一块皮,血还在流呢。妈妈心疼极了,赶快找来一些纱布,将他的伤口包好。然后就去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老师也很奇怪,因为她既没有看到他来报告,也没有听到他哭过。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课间时被同学碰倒摔伤的。

妈妈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呢?”

他笑着说道:“妈妈,小朋友不是有意弄伤我的呀!为这事,他已经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诉老师,他会更加自责的。”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孩子,你已经学会了谅解别人。”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坏的习惯被效仿了,改变起来是很难的。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引向歧途。

这位年轻的妈妈就给她的儿子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在孩子面前做出了谅解别人的示范,所以当儿子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也会注意体谅别人,和妈妈一样明白事理。

因此,生活中我们不妨多运用样板计来教育孩子,当孩子行为出现偏差时,父母就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帮孩子纠正不当行为。

小磊是个8岁的孩子,在家里深得父母的宠爱。不过妈妈虽然宠爱他,却从不娇惯他。有一天,妈妈去接小磊时,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有点自私,总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喜欢帮助同学。这让妈妈很是忧虑,她决心好好教育孩子。

小磊家住在一座家属楼里,同楼层住着好几户人家,他们共用着楼道、厕所和厨房,因此打扫这些地方的卫生成了大家共同的事。从那天起妈妈经常主动地打扫楼道、厨房、厕所的卫生,还特意买了刷子、纸篓等东西,毫无怨言。

有一天,小磊又看见妈妈在打扫那些地方的卫生,就对她说:“妈妈,您真傻。自己掏钱买刷子、纸篓,让大家公用,还经常倒纸篓、扫楼道。这些别人都没干,您为什么那么积极呢?”妈妈趁机教育儿子说:“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小磊没再说话,可表情还是有些不服气。

有一天晚上,小磊待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钢笔没有墨水了。他在家里找了一会儿,发现墨水已经用完了。此时天色已晚,商店早就关门了,怎么办呢?作业还没写完呢!小磊焦急地望着妈妈,妈妈也感到无可奈何。正好住在隔壁的许阿姨来串门,知道小磊要用墨水,就立刻说:“墨水用完了吗?哦,不要着急,我家有。”说完,她赶忙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她拿来了一瓶墨水,笑着对他们说:“这墨水你们先用着,等我们要用的时候再来拿。”于是,她放下那瓶墨水就走了。妈妈和小磊连忙道谢。

妈妈认为这是教育小磊的好机会,于是她故意对小磊说:“这个许阿姨真是太傻了,将墨水送给了别人,她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愣住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忙说:“妈妈,阿姨是好人,这叫互相帮助。”

妈妈见小磊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非常高兴,又乘机说:“小磊,你说得对,许阿姨身体不是很好,而且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李阿姨家有个3岁的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赵奶奶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地,没人照顾。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难处,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而不能在一些小事上计较太多。”

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惭愧地低下了头,红着脸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前太自私了,请您原谅。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同学,决不让您失望。”

从那以后,小磊真的变了,经常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磊的妈妈教育孩子就很有一套,当她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偏差后,并没有严词责怪,也没有简单地教训孩子,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既简单又有效地纠正了孩子的错误。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完全可以用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通过模仿而学习,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筑长城”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注意!孩子一直在看着你

孩子往往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在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孩子正看着你呢。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就为他做出一个表率吧!

秋收的时候,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打算悄悄跑到别人家的田地中偷一些豆子。“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的。”他心想,“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加起来数目可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一天晚上,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去偷豆子。

到了田里后,他压低声音说道:“孩子,你得给爸爸站岗,如果有人来就赶快告诉我。”

然后这人就手脚麻利地开始偷豆子。不一会儿,就听到儿子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这人一听,吓了一大跳,马上紧张地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偷来的豆子放进袋子里,走进了第二块豆地。

没想到刚偷了一会儿,儿子又大声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儿,向四周望了一下,但还是什么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又低头干了起来。“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儿子又叫了起来。

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可是仍然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他十分生气,责问儿子道:“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你太调皮了,不帮忙还捣乱。”“爸爸,”那孩子委屈地说,“我不是人吗?我看到你了呀!”

不要认为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其实,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要让孩子自信乐观,自己就要自信乐观,父母要让孩子诚实,自己就要诚实,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一项针对幼儿的心理调查显示,53%的孩子有自己认同的对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为认同的对象。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请记住,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备为人称道的品质,那么就要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可资仿效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会的行为习惯和处世态度,对其一生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品质、人格,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如果父母的行为榜样出现了偏差,

孩子的思想行为就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将会使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也使他失去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参考和示范。因此家长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醒自己:孩子正看着我呢!做孩子心中值得骄傲的父母

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说男孩的成长是从模仿父亲开始的话,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母亲。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待人接物的方式,举止风度,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成年以后,父母的影响就会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赵小兰随同家人来到美国一年后,入境随俗,也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她跟妈妈讲了这个愿望。妈妈表示完全赞成,并亲手做了奶油蛋糕,准备了生日蜡烛和晚会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同美国的孩子一样,热热闹闹地做一次接受别人祝贺的小女主人公。

许多邀请请柬发出去了,期盼着客人们的到来。不料,生日派对那天晚上,望眼欲穿,只有两个同学来了,赵小兰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的心灵感受到了女儿的失落,却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母爱并不是一个模式的,赵小兰的母亲爱女儿,用自己的言行,向没有成熟的孩子灌输了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母亲让孩子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其他人时,孩子不会示弱,会自重、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好的父母会让孩子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这些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对于家长来说,教养儿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孩子模仿父母,我们不能禁止孩子们模仿;相反,我们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们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小吴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性,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个5岁的小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学时代的自由生活,使她养成了不拘小节的习惯。说话直接尖刻,从不顾及别人的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时吃饭、通宵熬夜的事儿也时常发生。老公提醒过她多次,可小吴当时答应得挺好,一转身就又忘记了,继续我行我素。

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小吴彻底改变了自己。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小吴:“你的女儿很可爱,非常聪明,老师教什么东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个学会。但是她和小朋友们相处时不太合群,昨天一个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图,她竟然说‘这不是笨人玩的游戏,你醒醒吧’。”小吴惊出了一身冷汗,天啊,这不是自己的口头禅吗?先生提醒过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儿这么小就目中无人,长大后不在社会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矫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意要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小吴知道女儿的一些小毛病,都是从自己身上学来的,要教导女儿,首先自己要改过。否则,不光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还将影响到女儿的一生。

从此以后,只要女儿在身边,小吴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轻声细语,对先生和女儿坚持“多称赞,不挖苦”,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在小区周围散会儿步,回家看看电视,看看书,安排女儿睡觉后,自己也按时休息。一开始时,小吴总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时间长了,自然形成了新的习惯,不仅仅是做给女儿看了。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还总是赞叹“吴姐做人宽容体贴”呢!更重要的是,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文静可爱,乐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规律的作息生活,更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身体。孩子模仿父母,最初并不会鉴别分辨。父母希望孩子学的,他会模仿;不希望他学的,他照样会模仿。这时候,父母仅仅是在口头上禁止是没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还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首先,爸爸妈妈要做出表率来。用真实的自己与孩子坦诚交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过,父母却常抱怨自己很难和孩子沟通,其实不是孩子难沟通,而是父母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他们要求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却不愿意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父母能够多向孩子袒露真实的自己,那么孩子一定会被父母打动,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些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会说:“你到底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干脆说,“不要那样做,听我的不会错!”事实上,父母们这类的说教往往不能让孩子接受,他们会想:“你们高高在上,只懂得对我说教,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父母们应该明白,这种单向的交流,单向的沟通是不够的,父母们也应当向孩子敞开心扉,让孩子知道你的所想所感,只有这些真挚的东西才能教育孩子,让孩子乐于接受。

想要感化孩子,就要让孩子看到你真实的一面,因此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两招:1.把你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

一些父母总是习惯在孩子面前藏起自己的情绪,其实这样做反而会和孩子产生距离感,如果父母能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孩子,那么,孩子一定会更愿意接受你的教导。

孩子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或者与父母发生矛盾时,父母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倾诉出来。

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用功,甚至连作业也不愿做,妈妈无论责备或鼓励,都是徒劳。孩子总是将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每日放学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觉,便是玩游戏机。

一天,妈妈又是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专心做作业,孩子仍然是一边做,一边玩。妈妈看见孩子爱理不理的态度,愈劝愈气愤,愈想愈伤心,不禁掉下眼泪,无奈地对孩子说:“是妈妈不好,妈妈没有用,妈妈以后不会再对你唠唠叨叨了。”然后她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间。

想不到孩子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话后,反而感动了,走到妈妈的房间,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不要再哭了,我错了,我以后会很用功地读书,不会再让妈妈伤心了。”

有时用这种表现内心难过的真挚态度教育孩子,比说教或责骂会来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让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妈妈的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是不容忽视的。2.跟孩子谈谈自己的经历

父母不必刻意呈现出最好的一面,也可以将自己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过什么抱负、梦想与目标,曾经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付出过多少代价,怎样由许多失败、痛苦,而累积到经验,终于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尽情倾诉。有一位父亲,幼年时代家境清贫,最后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学课程,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他这样对孩子讲述自己的奋斗史:“爸爸中学毕业后没有机会再继续读高中,只有一边工作,一边自学,有时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时间也要用来温习功课。爸爸还要储备一笔生活费给家里人,然后辞去工作,专心应付考试,最后才读上了大学。”

孩子很专注地听了父亲的经历,并从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总之,沟通应该是相互的,不要以为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说给孩子就是沟通,你还应该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你。

向孩子敞开心扉,多谈谈自己的梦想、成功和失败,这样做不会降低你身为父母的威严,只会让孩子更尊敬你,更爱戴你。孩子犯错时,试试反省你自己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差错时,父母们最常做的是责备孩子,严厉地管教孩子。然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教育效果并不好,有的孩子被父母责骂过后,能在短时间内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而一些孩子根本就不在乎父母的责骂,把父母的说教都当成了耳边风。因此父母们不妨换个教育方法,对孩子动之以情,不要一味指责孩子,也要反省反省自己,这样反而会打动孩子。小东又挨骂了,因为他考试不及格,不敢让爸爸签名,于是就自己模仿爸爸的笔迹,伪造了签名,不过没有瞒过老师,被发现了。爸爸气极了,足足骂了小东半个多小时,小东垂着头一言不发地听着,最后连连向爸爸保证:“爸爸,我错了!我一定改。”看着小东一脸的悔悟,爸爸叹了口气,这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向他保证了。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先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有的父母最初怕“不骂就不知悔改”而责备,后来因“打不听,骂不灵”而苦恼,最后又认为“不可救药”而放弃不管了。

有的父母认为: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难以对付。其实人本来就没有什么逆反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以“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说,“逆反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培植起来的。

如果父母总责骂孩子,任何孩子都会产生反抗心理。正如能力法则所认为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逆反”的能力。这就像是常用一种药物,人体就会迅速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就会对病毒完全不起作用。同样,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父母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既然如此,何不换一种方法教育孩子呢?教育学家建议父母尝试一下“感化计”,以情动之。比如,在孩子犯错误时,不要只责备孩子,而是多反省一下自己,这样才能让孩子自我醒悟,达到教育的目的。

克里斯18岁了,刚拿到驾照。

一天早上,父亲要克里斯开车送他到离家较远的市区去办事。克里斯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因为他不但可以开车,正好还可以转一圈。

他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2点30分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摇滚演唱会了,等最后一首歌唱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了。这时,他才想起与父亲的约定!

当克里斯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看见父亲正孤独地站在路口。克里斯心里暗想,如果父亲知道自己因为看演唱会而不守信用,一定会非常生气。

克里斯低着头走了过去,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也想早点过来,但是车的引擎出了一点儿毛病,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人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修好。

听完儿子的话,父亲看了他一眼,说:“克里斯,你觉得有必要对我撒谎吗?”“什么?不!我说的都是实话。”克里斯争辩道。

父亲再一次看了看儿子,“当你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到来时,我就给维修站打了电话,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你的车子根本就没有出毛病。”听了父亲的话,克里斯羞得满脸通红,他低着头向父亲承认了看演唱会的事实。父亲认真地听着,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我现在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我养了一个说谎的儿子。我现在要从这里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这些年来做的错事。”

克里斯的道歉并没有使父亲改变主意。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克里斯迅速地跳上车跟在父亲后面。克里斯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父亲只顾着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17英里的路程,克里斯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一直跟着父亲。

17英里的路程,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克里斯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然而,这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克里斯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克里斯对父亲撒了谎,父亲是完全有理由狠狠地责骂他一顿的,可父亲却没有那样做,但他反省自己的行为,要比一万句责骂更有效。克里斯被感化了,因为这次经历,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想对父亲撒谎。

在劝导孩子时,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晓之以理,那么何不试试动之以情呢?冗长的说教只会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不如以真情实感打动孩子、感化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痛改前非。

当孩子做错事时,心里会有歉疚感,如果父母这时不责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那么孩子一定会真正认识到错误,并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小心!你对孩子无意间的心理污染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或其中一方有心理不健康问题,就容易构成不健康的家庭氛围,形成特定的心理环境,并对其子女产生影响,从而对子女的心理造成污染。1.父母对孩子心理污染的主要表现①认知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往往表现为认识混乱。比如歪曲现实,看法过于偏激,秉持错误的价值观、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父母这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很容易对其子女的认识过程和思想观念产生污染。比如,有的父母“金钱万能”“利益至上”的错误思想对子女产生“污染”后,导致孩子在学校有不合理的行为。②情绪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表现为对人对事不正常的态度和情感,甚至产生过度焦虑、敏感、多疑、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等情绪。这些不健康的情绪常常影响其子女的思想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子女在处理事情时就会不知不觉地与其父母具有“同感”或抱有同样的态度。③性格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在性格上表现为对人粗暴,遇事爱发脾气,或表现出畏怯退缩、抑郁、孤独和过分软弱、怕事等。这种性格如果在家庭中经常处于主导地位,就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④社会品德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更多地反映在社会品德方面,表现为不诚实、造谣、偷窃、做事不择手段等。这些品德极易被那些缺乏辨别能力和难以抵挡诱惑的孩子所接受。例如,有的父母常从单位拿东西回家,还洋洋得意,结果成了子女捡到东西不还或进行偷窃活动的根源;有的父母在同事或领导面前说谎话,还自以为高明,而子女又模仿其办法欺骗父母和老师。⑤生活习惯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同时,要形成良好的心境,心理上有轻松感和快乐感,从而减少心理冲突,避免各种“心理病变”。这样,就可以消除和避免对子女的“心理污染”。2.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①1~2周岁的幼儿没有辨别事物对错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

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从头再来,直到把事情做好为止。

②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粗暴苛求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对幼儿耐心地讲道理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幼儿虽然对父母讲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明白这些道理。遇事给孩子讲道理对培养孩子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在孩子长大后,他也会以讲道理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当然,很多父母一味纠正孩子外在的偏差行为,那只会导致与青少年子女的疏离。因此,当孩子们需要理解时,尤其在他们闹情绪时,父母更要理解他们、同情他们,真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这样才能平息他们的情绪,收到好的效果。当然,施教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辑三孩子成长关键期,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一味要求孩子顺从”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自卑感强,缺乏自尊、自信。好的教育,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平台,尊重他们的想法,感受他们的心情。不要做“君主型”家长

一个小学生,只有8岁,父母要他学钢琴。每天下午放学,就必须先练一个小时钢琴,然后做功课。星期天更是得上一上午补习班,下午还要上教师家里学琴。孩子对弹琴没有兴趣,他看见钢琴就厌恶,几次想把钢琴毁掉,几次反抗道:“我不弹,我不要学。你打死我,我也弹不好!”但父母却不顾孩子的兴趣与反抗,一定要孩子学,“已经学了两年了,花了这么多钱,你应该争气,把琴学好!今后每天不弹熟练习曲,就不许出去玩儿!”

孩子无奈,为了断掉父母要他学琴的念头,有一天在放学回家时,他用石头砸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