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词人那些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9:05:45

点击下载

作者:李清秋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宋词人那些事

大宋词人那些事试读:

前言

一卷唐诗,一曲宋词,勾勒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极致浪漫。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唐诗与宋词更是其中的翘楚,它们宛若一座恢宏的文学艺术殿堂,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两座令人仰叹的高峰。但在唐诗宋词的璀璨光芒之下,却是无数诗人词人踽踽独行的落寞与愁肠百结的悲戚,他们用各自或屈曲或浮沉的人生浇筑出流传千古的诗篇,留给后世之人无限珍贵的文化血脉,却仅留给自己一段悲剧色彩浓重的人生。举世才华带不来仕途的顺遂与人生的通达,这其中的起起落落是诗人词人各自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铸造。

翻开历史的卷轴,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诗魂。盛唐时期,李白杜甫双子星,一曲豪肠、一曲沧桑;中唐以后,以诗意寄托深远的李商隐,以绮艳缠绵闻名于世的温庭筠;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一面是平庸懦弱末代君主,一面是才华横溢开山词宗;北宋文臣,千古伯乐欧阳修以平实指向人心,洒脱大家苏东坡数尽千古风流;北宋末年,婉约与豪气兼具的李清照,还有南宋时期,“醉里挑灯”的词中将军辛弃疾……他们从诗词中走来,演绎着山岳攀登的奋勇、月夜徘徊的宁寂、沙场驰骋的不羁、泛舟湖畔的闲适,还有那国破山河的忧戚,与“惟愿孩儿愚且鲁”的真实与荒凉。那些或豪放、或温婉、或浓厚、或浅淡的诗词,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时势造英雄,造就了诗人不同的境遇。反过来,诗人又将时事风貌记录下来,他们成为了历史最清醒的见证者。

诗与人,人与史,是无法断开的缔结。任何诗词,都不能独立于诗词者的经历之外,不解其人生,不足以解诗词真意。这套书在写诗人的人生,在写诗词背后的故事,也是在书写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唐宋时期诗人词人众多,本套丛书以时间为序,选取每个时期较具有代表性的,共十六位诗词作者,以他们的人生展开唐宋诗人风貌图景。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里,人人不过沧海一粟,在那些大江东去的豪放狂歌、晓风残月的凄冷叹息、春花秋月的幽婉心事,随着时光的车辙渐渐远去时,回眸一望,却会突然发现往事中的人事依然历历在目,他们以各自独特的丰姿向世人倾谈诗情词意、家国情事、畅意悲辛。第一辑李煜做个才人绝代,可怜薄命君王第一节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王朝,从开始到兴盛,到衰落,或者中兴,最终走向灭亡,如同一个人的人生,花开花谢,云起云沉,从朝阳初升到夕阳落山,

总会有浮沉,有起落;有悲伤如雪,也有欢喜如花。一

盛唐,一个动人的传说,夹杂着许多动人的传奇。

唐末,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首悲欢离合的长诗。

乱世出英雄。乱世里,总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像是漫天的繁星,盛开了一晚又一晚。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失败者永远无法被写进历史。可又有谁知道,胜利背后的繁华沧桑无尽,失败背影里也充满了欢喜悲忧。笑,固然甜美;泪,也自有动人之处。

这个漫长的故事,始于那个悲欢离合的时代。

蔡州有一位杨行密,自幼家境贫贱,但他力大如牛,从军后做了步奏官,不久因为立功而晋升队长。他的上司心生忌妒,生怕他平步青云后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便怂恿长官将其调任遥远的地方去戍边。杨行密愤然拔剑而起,自立门户,为庐州刺史。

唐末藩镇割据,所谓大唐王朝的帝王早已不复往日的风光。这片国土陷入了离乱纷争,而黄河两岸的藩镇都忙于割据中原,无暇顾及江南。杨行密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趁机大幅占据江淮地区,壮大了自己力量。

一位英雄的发家史,也是一部斑驳的血泪史。乾宁四年(897年),朱全忠觊觎杨行密所占据的地区。那是一片富饶的鱼米之乡,任谁都难忍心动。于是,双方进入了长年战争。这次战争,以杨行密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他因此捍卫了自己的领土,暂时保全了一方安宁。江淮或许是那时最为从容安定的地方,温润、柔和,每个人都生活得衣食无忧。那已经是乱世里最大的幸福了。

唐天复二年(902年),无力继续保卫家国的唐昭宗迫于无奈,加封杨行密为吴王,实际上是承认了他的地位。深知民间疾苦的杨行密在称王之后轻徭薄赋,奖励耕织,使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加安乐。没过多久,励精图治的吴王杨行密便溘然长逝。

即位的是杨行密的长子杨渥。都说虎父无犬子,然而这条古训却在杨行密父子身上得到了反证。杨渥此人,荒淫无度,酗酒好乐,将父亲积累的声望和财富肆意挥霍。杨行密所留下来的部将张灏、徐温等人苦心劝说,反而被日渐疏远。杨渥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当年的老臣张灏、徐温也已生出异心,跟着这样的王等于是与虎谋皮,他们的忠心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实现当年的梦想,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自立门户也就在情理之中。

唐天祐五年(908年),张灏借机诛杀杨渥,事后败露,反而被徐温诛杀。一山不容二虎,张灏死后,权力尽数落入徐温之手。或许,一切都是注定的。徐温虽然长着一张温和的面孔,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抑制住心里的欲望,他注定就是一位成大事者,他的才华和野心都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他将杨行密的次子杨渭送上王位,却将权力牢牢握紧,王位上的年轻人不过是他的傀儡。

徐温步步为营,长子徐知训被留在扬州监视杨渭,养子徐知诰则在润州候命。这本来是他的如意算盘,然而徐知训却是一个骄奢放肆、狂傲不羁之人。他非但不将杨渭放在眼中,时不时出言凌辱,还恣意妄为地对待杨行密留下的老臣。即使是自己的弟弟徐知诰,也被他极度轻视,这个被父亲收养的弟弟,徐知训从未将他当作自己的弟弟,甚至一度想要杀死这个被父亲所倚重的弟弟。

徐知训这种四处树敌的性格,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战将朱瑾当时就任行营副都统,因为他家中养着的好马良驹为徐知训所垂涎,险些被徐知训诛杀。这个诛杀计划走漏风声之后,朱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死了徐知训,最终朱瑾自己也被徐温的部下所杀。

唐天祐十六年(919年),在徐温的逼迫下,杨渭无奈称帝,封徐温为大丞相,封徐知诰为左仆射。未久,饱经变故的懦弱帝王病逝。徐温故技重施,立当时的丹杨公杨缚为帝,然而大权依旧掌控在徐温手中,直至徐温病逝,情况依旧如故,只不过掌权者换成了徐知诰。

徐知诰的野心比起其养父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徐温还可以安于摄政的位置,徐知诰眼中却只有那个至高无上的王位。徐温病逝不久,徐知诰便逼迫杨缚禅让王位给自己。这个生于贫寒的孤儿最终成为一个王朝的主宰。或许,这是一场阴谋,亦是一场政变,而故事终于正式开幕。

序幕漫长而沉痛,一切都仿佛预示着这个故事是一波三折的。徐知诰正式称帝之后,定都金陵,改国号为齐,追封义父徐温为“义祖”,并讽刺性地封杨缚为“让皇”,派人将杨缚送往润州软禁。

金陵前往润州走的是水路。很难想象,一生都无权无势的杨缚在渡江时是怎样的心情。风萧萧,水烟清寒,孑然一身的旧主站在船头,一时间感慨万千。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渡江》

序幕在旧主的凄凉影里结束,李煜的传奇在旧主的哀叹声里开启。宿命,轮回,那些仿佛距离人生极其遥远的事情却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验证。多年后,当作为徐知诰后裔的李煜同样成为亡国之君时,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先祖亦是这样从别人手中得到江山的呢?

为了让自己的即位更加名正言顺,徐知诰即位后以唐室吴王李恪为祖,改姓为李,光明正大地成为李氏王室的“后裔”。一个王朝,从开始到兴盛,到衰落,或者中兴,最终走向灭亡,如同一个人的人生,花开花谢,云起云沉,从朝阳初升到夕阳落山,总会有浮沉,有起落;有悲伤如雪,也有欢喜如花。二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东方国度最浪漫的七夕夜里,天气温暖,草木飘香。

彼时,古城金陵热闹喧嚣。在高高的王府高墙之后,在富丽堂皇的宅院之中,在忙忙碌碌的仆人之间,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发出一阵清脆激越的婴啼。夜未央,烟火正艳,他寻到了最浪漫的时间点,款款走向今生。

这个婴儿,就是吴王李璟即李景通的第六个儿子——李煜。

李景通是徐知诰的嫡长子,他此时虽然还没有称帝,但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坐镇金陵的他,在事实上已经掌握了朝政。而按照帝王家千古信奉的嫡长子继承制,李景通是想当然的皇储。

除了身份上的不同,历史也赋予其一个神秘的传说。据说徐知诰曾经在一日午睡时,梦见飞龙从天而降,它遍身金鳞,喷着云雾,由升元殿的西楹直奔大殿破窗而入。醒来后,徐知诰感到这像是某种神秘的预示,便派身边的人前去查看。不久,侍卫回禀,在升元殿中看见了皇长子李景通,正倚着西楹仰望雕梁画栋。这更加坚定了徐知诰立皇长子李景通为储的决心。

作为李景通的第六个儿子,李煜自然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为人父的喜悦满满地溢在心间,李景通轻捻胡须,说道:“今宵适乃七夕佳节,吾儿在此吉日良辰降生,为父祝愿他终生幸福,诸事如意,就为他命名‘从嘉’,让他一切从‘佳’吧。”

在父亲的祝福下,在所有人的呵护中,从嘉离开了母亲温暖的堡垒,来到这世间。

从嘉的故事有个传奇的开篇,还不仅关乎他的降生时间。当家人们相继抱起这个可爱的初生儿细细端详时,才发现他竟是天生异相:天庭饱满,双颊丰腴,前面两颗门牙合二为一,其中一只眼睛有两颗瞳仁。

在古代的玄学中,从嘉的面相正是“骈齿重瞳”,这是世间稀有的贵人相。在旧史书的记载中,周朝的周武王便是如此,还有那勇猛非凡的项羽霸王,难怪人人皆道这是非凡之相,李府上下到处洋溢着喜气。也因为如此,从嘉字又为重光。

从嘉的“骈齿重瞳”很快传成了佳话,人人都言这是天命之所向。徐知诰得知后十分欢喜,家里不仅人丁兴旺,又沾了吉利的喜气,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登上皇位的信心。从嘉出生三个月后,徐知诰毅然逼迫吴王退位,自己如愿以偿地登上皇帝宝座。

徐知诰登基后提倡节俭。但是李府终究从王府一跃成为皇家宅院,从嘉有了世上最好的锦衣玉食,连奶娘和丫鬟都经过了精挑细选。他的童年是在精心呵护下开始的,是在世人艳羡的目光中度过的。“骈齿重瞳”的样貌已经让从嘉备受重视,虽然他只是父亲的第六个儿子,谈不上继位的机会,但仍有人暗地里认为,这是冥冥中的命定。

从嘉从小聪明懂事,尤其对诗文颇有天赋。七岁时,他就能对着皇帝爷爷背诵曹植的《燕歌行》。更惊人的是,他不仅能够背诵,同时还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徐知诰对这个孙子愈发宠爱有加。

在从嘉跨进人生第七个年头的这一年,他的家庭发生了巨变:二月,祖父徐知诰病逝,父亲李景通继位,是为中主,改元为保大元年(943年)。

从嘉与五个哥哥一起变为皇子,可这不是美丽故事的开端,却是悲伤故事的序曲,生在帝王家的无奈叹息就此拉开序幕。三

李璟登基为帝并没有给年幼的从嘉带来多大的欢喜,他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街巷里一个普通的孩子,可以清贫,却团结而欢乐,挨打了,有哥哥为自己出头,受伤了,也有父亲柔声安慰。可他知道,这触手可及的梦,实际上是遥不可及的。他是南唐君王的儿子,不管是谁,只要见到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唤一声“六皇子”。

他尊贵的血统、异于常人的重瞳,招致了最初的祸端——那源于他的兄长,李璟的长子弘冀。年长从嘉六岁的弘冀,十六岁就被父亲封为燕王,是一个极其难以捉摸的人。他沉默寡言的背后隐藏着极深的城府,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心狠手辣,某些时刻像极了祖父李昪。温和的父亲李璟并不特别喜欢这位长子,虽然他战功卓著,为南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弘冀一意孤行、狠毒凶残的性格,却是李璟最为厌恶的。

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弘冀甚至毒死了自己的三叔——晋王李景遂,起因不过是李璟有一次无意中提起自己打算将皇位传给晋王。这桩血案最终成为宫廷秘闻,被掩埋在历史的风沙里。多年后,血迹都已经干涸,然而却在当年还是个孩童的李煜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他是那样恐惧着那个手段残忍的长兄,又是那样明白,这位兄长在除去三叔之后,已经再也没有挽回的机会了。他渴望的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已经成为一个泡影,他只能将自己隐匿在文学的身后,沉溺在所谓的“靡靡之音”里,用弘冀素来不以为然的事物来掩饰自己——他不过是一个除了文墨一无所长的幼弟,那些朝廷上的风云变幻,他不关心,也不愿意关心。

渐渐地,那个被祖父和父亲曾寄予厚望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甘于寂寞的男子。他生活在一片远离政治的天地里,心平气和地写着自己的词,悄无声息地作着自己的画。他最喜欢的不是金碧辉煌的享受,他更愿意安静地徜徉在萧萧的竹林里,听细雨打落,看碧叶飘零。皇室的阴谋诡计,同这个少年再无关系,他只求有一日悄然归隐。那时,李煜将自己的号改为钟隐,别号莲峰居士。分明可以惊才绝艳的少年,却过早地心如止水。

都说孤寂难熬。可这对于从嘉而言,那是上苍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他可以在孤寂里,细细地聆听年华流逝的声音,默默地享受时光的静谧和美好,这种欢愉时刻是父王无法了解的,也是弘冀终其一生都无法体味的。他渴望着天大地大,自己能够驾一叶扁舟,任江水自流,远遁红尘,悄然归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晚唐的李义山是这样写下的,他追逐着这样安静的生活方式,殊不知,那也是遥不可及的泡影。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文学不过是李煜掩饰自己的一个面具,然而时光渐长,文学却变成了他的情之所钟。他开始深刻地爱上了它,最终也以它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之上,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浪花有意千堆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夫》

这是李煜在内供奉卫贤所作的《春江钓叟图》上的题词,看得出,他是何等羡慕那样的生活:平凡、自由,来去自如,除却生与死,没有什么能够控制脚步的方向。他也只是想做一位小小的钓鱼翁,哪怕风餐露宿,哪怕跋涉千山与万水,只要能够恣意驰骋于碧涛雪浪里,顺春风漂泊,任明月冷落。

除却诗词,李煜的书画亦是双绝。他的书法初临柳公权,继而临欧阳询等人,然而他最喜欢和尊崇的还是晋时卫夫人的书法,受她的影响也最深。总体上而言,李煜的书法是博采众家之长,糅合万端变化而自成一脉的,后来这种字体被称为“金错刀”,以瘦硬、风骨俊朗见长。后人形容这种字体“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只可惜的是,在千年流转的时光中,从嘉的书法早已失传,他的墨宝也散失无踪,后人已经无法再看到“金错刀”卓绝的风采了,正如无法看到他的悲伤痛苦、欢乐忧愁。

从嘉的画也非凡品。如同他的书法,他的画亦清瘦绝伦、遒劲沧桑,这种画法被称为“铁钩锁”,意为生冷瘦硬,又别有韵味。其实,他能够入画的事物并不拘于一格,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都能够成为他笔下栩栩如生的景象。只是这些笔墨丹青,有的在南唐灭亡时被他自己付之一炬,有的则流散在浩瀚的时光里,实为憾事。

最初的从嘉,选择了那样一条隐晦的归隐之路,他以为,自己或许就要如此了断一生了,当一个闲散逍遥的王爷,偶尔同三两墨客聚于一堂,痛饮长歌。其实这样也未尝不好,至少他可以安然终老,不留遗憾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的,原来自己一生之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就是如同那段时而凶险时而无助的少年时。第二节身处荣华覆烟云

早在少年时,从嘉就已明白福祸相生并蒂,

他接受了王位所带来的荣光,也必然要履行其中的职责。

只是,他能够明白,却未必意味着能够圆满。如同他的父亲李璟,他也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介柔弱的文人,只手天下、挥斥方遒并不是他所长。

所以,被命运之手阴差阳错推上皇位的从嘉再次迷茫了,

他毫无头绪,不知该何去何从。一

南唐是一个短暂的政权,从开国到灭亡,不过短短三十九个春秋,前后却经历了三个君主的统治。从开国君主李昪到中主李璟,最后到后主李煜,这祖孙三代却经历了一个可笑的变化——在治国才能上,一代不如一代;在文学才华上,反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更加辉煌灿烂。李昪生于离乱,成于离乱,最后亦是死于离乱。他一生耗尽心力,终于将江淮地区的三十五州经营成一个富饶强大的国家。

直至李昪临终之际,南唐已经是一个实力和财力都格外雄厚的国家。这位天赋奇高的君主在闭上双目时都还有一个伟大的夙愿——他欲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成熟之后出兵北伐,结束这个五代十国的局面,统一天下。然而,时光却过早地终止了他的年华,还没等到完成夙愿,他就溘然长逝,而这个伟大的梦想也终止在了那一刻。他的长子李璟,并没有继承他的雄才伟略。

李昪明白,长子生性慈柔,这是他的长处,亦是他的软肋。如果他身边有精明强干的人辅佐,保业守成不成问题,但如果四周都是些奸佞小人,情形便会变得糟糕。在李璟继位的最初几年,他诚然是励精图治、萧规曹随的,能知人善用、知错就改,对于良臣的劝谏也能够虚心接受。只是,没过多久,便由于识人不清,使得朝廷陷入了小人把持、良臣备受欺压的局面。

时人将当时把持朝政的冯延巳、冯延鲁、魏岑、陈觉和查文徽几人称为“五鬼”,意为他们装神弄鬼,将原本还算清明的朝政弄得乌烟瘴气。这几人本来就是轻浮且仗势欺人的跳梁小丑,仗着李璟的宠爱,不将满朝文武放在眼中,偏偏李璟还对他们信任有加,长此以往,国必不成国。

在“五鬼”的挑拨蛊惑之下,李璟被奉承得飘飘欲仙,当真以为自己会同父亲李昪一样,成就一番千古霸业,竟悍然出兵闽楚地区,使得举国上下一片哀鸣。自古以来,都是纸上谈兵、侃侃而谈的人多,而能真正掌握战局、占据上风的人少,李璟此人,善文不善武。此次出兵,本来就是仗着父亲李昪仅剩的余威,纵使胜利,也是侥幸多于实力。

最初,李璟出兵闽国,确是节节胜利。其实,更多原因在于闽国内在的危机。早在南唐保大二年(944年),闽国就已经陷入王位之争的旋涡中,王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不惜兄弟相残,爆发内战。闽国上下,民不聊生,百姓逼于无奈,向李璟的军队打开了城门,甘愿投降,成为南唐子民。闽军横征暴敛,失道寡助,很快就只能退守建州。保大四年(946年),唐军攻破建州,闽国末代君王王延政被押往金陵,被李璟先后封为“羽林大将军”“自在王”,成为阶下囚,直至老死。唐军在闽国势如破竹,汀州、泉州、漳州等地首领先后投降,等到福州将领李仁达投降之时,李璟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不由沾沾自喜。

未料,李仁达不过是假投降。他一面假意归顺南唐,一面却在百姓中散布谣言,导致民心离乱。其实,也怨不得民心所向,闽国国民原以为唐军良善有序,于是打开城门迎接他们,没想到唐军进城之后却翻脸不认人,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自然是怨声载道,悔不当初。消息传到李璟耳中,李璟大怒之下,当即命令陈觉率师征讨。李仁达走投无路,不得不求助于邻国吴越国主钱弘佐。为防止闽国灭亡,前线失守,钱弘佐出兵福州,增援李仁达,南唐军队被两面夹击,顿时溃败,伤者不计其数,死去的士兵也有万余人。其惨烈,不能以文字直抒。

此事一传回金陵,南唐举国震惊,刚正不阿的臣子即刻上书弹劾“五鬼”,要求李璟下旨将罪魁祸首陈觉等人斩首示众。迫于舆论,李璟不得不降旨将几人斩首,然而陈觉等人却在权相宋齐丘的营救下得以脱身。此举大大激怒了朝中清流,御史中丞江文蔚上书李璟要求严惩“五鬼”,所表内容激愤壮烈,将矛头直指君王李璟。果然,李璟勃然大怒,江文蔚被贬至江州,降为司士参军,此举却更加惹来众怒。为平息舆论,李璟不得不做出牺牲,他先是将陈觉、冯延鲁等人流放,继而将魏岑贬为太子洗马,将冯延巳降为太子少傅。

福州战败之后,南唐已元气大伤。李璟却没有看到其中的危机,依旧心怀壮志,梦想着有朝一日统一天下。然而,留守漳州等地的闽国将领却已经看出南唐此时的外强中干,他们屡屡作乱。为保太平,李璟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让他们拥兵自重。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李璟出兵楚国,攻占潭州、鄂州等地,灭了楚国。此时,南唐的领土比原先扩大了一倍有余。李璟看着地图上的疆界,心中自然是极其得意的——父亲未竟的事业,或许将由自己来完成,这是何等的骄傲与扬眉吐气。

然而,他的美梦还没有做完,就被军中的急报残酷打断。此次的危机源于一度觊觎楚国的南汉,他们趁唐军不备,暗夜偷袭,大败唐军,占领了桂州。与此同时,朗州将领刘言起兵攻占潭州。未久,刘言继续联合楚国遗民,收复了楚国的大片领土。李璟的美梦被即刻打败,他壮怀激烈的梦想宣告灭亡,屡屡被打击,终于令中主李璟看清了自己。父亲说的话没错,自己若能守着家业,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就,然而自己却不听劝告,非要想着天下霸业,却造成了现在这样惨淡的局面。

两次出兵闽楚,李璟已经将父亲积累下来的财富消耗了大半,不能弥补的,就采取了重税,从百姓身上榨取。此时的南唐已经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望着空空如也的国库,他终于觉得大势已去。二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病起题山舍壁》

这首诗写于李景遂死后不久,李煜以文学躲祸,亦是在向自己凶残的长兄表明,自己无心帝位,他只愿当深山里悠然闲行的老翁,于红叶满阶时沾一身秋露,在幽深浓雾里筑一方竹庐,悄无声息地度过此生。李煜一生当中只写过十八首诗,而这段时期就写了三首关于病的诗。显然,此时的李煜得过一场大病,病因或许来自紧咬不放的长兄李弘冀,或许来自幽幽深宫里的哀怨缠绵,这使得原本就不算健康的少年缠绵病榻。

病中生活多寂寞,纵使是身处荣华中的从嘉,触手可及的繁华,也没有给他带来些许的慰藉,这些反而令他觉得冰冷。父亲忙于国事,而兄长们又为了一顶王冠自相残杀,没人记得自己还有一个病重孱弱的弟弟需要关心、需要温暖。或许,他们也曾暗自偷笑,小六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竟然在这时候一病不起。他们忘记了,病榻上的不是旁人,而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弟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孝道,更应该是太平盛世的华美外衣,在这样的乱世里,还有谁记得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井然有序、合理妥帖。

然而,命运终究玄妙。

就在李煜以为自己要这样终其一生的时候,弘冀却突然病重不起。那是一场来势汹汹的战争,转瞬就击败了那位浴血而生的年轻将军。很快,这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抛下所有未完成的梦想撒手而去。弘冀死后,从嘉恍然发觉,自己前面的五个哥哥居然都在未成年时就因各种缘由而相继早逝。命运,再一次同这个羸弱的皇室家族开了一个夸张的玩笑。排行第六的从嘉,成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理所应当取代弘冀,成为南唐的太子。尽管,这并非他所愿,却又容不得他不从。

早在少年时,从嘉就已明白福祸相生并蒂,他接受了王位所带来的荣光,也必然要履行其中的职责。只是,他能够明白,却未必意味着能够圆满。如同他的父亲李璟,他也明白自己不过是柔弱的文人,只手天下、挥斥方遒并不是他所长。所以,被命运之手阴差阳错推上皇位的从嘉再次迷茫了,他毫无头绪,不知该何去何从。三

弘冀的死,对于李璟而言,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对长子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希望他能如同自己的父亲一般为南唐完成霸业,又不愿看到其行事狠厉的作风,希望他纯良温和。因而,在长子早逝时,他只能感叹一声,南唐果真是大势已去。这位中主,再也不想在国事上有任何作为了。他将六皇子从嘉封为太子,命他入主东宫,自己却隐入了更深的幕后。

就在南唐每况愈下的时候,北方列强纷纷崛起。塞北境内的辽朝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辽朝的太祖耶律德光一向对中原地区垂涎三尺。后晋国主石敬瑭为保太平而拱手相送的燕云十六州,再加上每年巨额的供奉,非但没有满足耶律德光的胃口,反而挑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亦是石敬瑭死后五年,耶律德光出兵中原,南下攻城略地。辽军步步紧逼,瞬间控制了后晋,并且攻占了后晋都城汴梁,废除后晋末主石崇贵,将后晋皇室成员尽数软禁在辽国的建州,也就是如今辽宁的朝阳。未久,耶律德光登基为帝,仿效汉制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宣布大赦天下。

耶律德光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并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不懂得民心的重要性,放纵辽朝官员四处横征暴敛,引得民众怨声载道、沸沸扬扬。辽军过后的中原土地一片哀鸿,白骨遍野。这种野蛮的行径引起了广大军民的不满,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反抗辽军,却由于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而屡屡被镇压。此时,有一些不愿意归顺辽朝的后晋官员逃离汴梁,前来投奔南唐,请求李璟出兵,赶走外族。

此时的确是一个民心所向的北伐的好时机。一些目光长远的朝臣也发觉了北伐的可行性,他们上书李璟,同样恳请他出兵北伐。然而,对于此事,李璟却苦于有心无力——他的兵马,在两次战争中已经折损了大半。如果前去北伐,就会将所剩的兵力也都送进去。胜利,那倒无话可说,可如果失败,祖宗基业就算是尽数葬在自己的手中。他不敢冒这个险,也不愿承担此事带来的后果。李璟再三思量之下,还是断然否决了这个建议。

这或许是上苍给予南唐的最后一次机会。若是那时,李璟选择了出兵北伐,或许南唐的命运就会随之扭转。然而,李璟终究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尽管在不久之后,李璟听闻耶律德光因病丧命,辽军也陆续撤回的消息后,即刻打算出兵北伐,然而也已经无法挽回南唐的命运了。他任命忠武节度使李金全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开始筹划这次北伐战争,后来依旧因为财力、人力的缺乏而作罢。于此,一切都成为定局,历史的走向已经不可更改了。

李璟的瞻前顾后,导致南唐失去了这次大好机会,也致使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手握大权,接管了后晋遗留的权柄,建立了后汉。没过多久,后汉就被后周所取代。风水轮流转,这个后周,却成为南唐最大的隐患。这恐怕也是当年的李璟始料未及的。第三节徒临悬崖送山河

任何一个百年大族,都会遭受风雨的侵袭。

来自后周的这场暴风雨,让南唐往日的光辉一去不返,

也使李璟尝尽了屈辱和卑微的滋味,

更让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李煜明白了人生浮沉的痛。一

有一句话叫作暴风雨前的平静。诚然,海面上风平浪静,可是又有谁知道海底下的波涛汹涌。来势汹汹的暗流潜藏在最幽深的海底,望而不见,如同那些无声而来的危机。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亦是后周显德二年,周世宗柴荣下了一份诏书,实际上,这是一份宣战书。在其中,柴荣详细列举了攻打南唐的理由:攻打闽楚,致使生灵涂炭,勾结契丹,甚至接收叛国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不过是柴荣想给自己的出战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南唐,不幸成为柴荣实现野心的第一步。

柴荣以宰相李谷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以忠武节度使王彦为行营副都部署,御驾出征,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抵南唐在北疆的门户地区——寿州。南唐猝不及防,匆忙备战,封远翰林承旨殷崇义为吏部尚书,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领兵前往寿州迎战。这场战役的后果可想而知,一方是有备而来积蓄多时的精锐部队,另一方则是匆匆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领兵的殷崇义之前就任的还是文职,何况,另一员大将刘彦贞为人好大喜功,又自视甚高。

虽然李璟在殷崇义出发之后,出于战略的考虑,迅速派人向辽朝皇帝耶律璟求救。他在信中建议辽国出兵南下,与南唐一起前后夹击,对付柴荣。然而从南唐出发的使者上路不久后,就被后周派出的人截获。这条路显然已经被斩断,李璟只好寄希望于契丹。未料,后周花重金收买刺客,行刺正出使南唐的契丹贵族,契丹国主得知消息之后,震怒之下,同南唐断了往来。

后周挑拨离间之策大获成功,一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南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很快,后周大军兵临城下。

原先驻守寿州的将领刘仁瞻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老将,形势本来是有利于南唐的。然而,刘彦贞贪功轻敌,不顾刘仁瞻的劝阻,独自出城迎战,结果战死城下,尸骨无还,南唐军队大败。刘仁瞻当机立断,严守城门,拒敌之外。柴荣唯恐久克不下,很快根据形势改变战略,决定暂且绕过寿州,改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滁州。

滁州地势险要,临近淮水,四周环山,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小径可通内外。对于南唐而言,这是一道天然屏障。这道屏障如果被攻破,金陵就岌岌可危了。柴荣命禁军统帅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带兵攻城,而迎战的则是南唐名将皇甫晖。双方交战于滁州城外,自然又是一番血战。因为后周兵马不熟悉地形,第一次交战以后,周以失利告终。赵匡胤和皇甫晖两位名将初次交手之后,赵匡胤深知不是皇甫晖的对手,于是半夜亲自去拜访滁州城外足智多谋的先生赵普。

赵普其人,学富五车,详熟兵法。赵匡胤听完赵普的良策之后茅塞顿开,当即返回军营,命令全军轻装简行,熄火行进。后周大军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滁州城外的小路进入清流关口。行军者,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后周军队犹如神兵天降,唐军在瞠目结舌之间轰然大败。

初战告捷,后周大获全胜,甚至俘获了南唐名将皇甫晖,打得扬眉吐气。激昂之下,赵匡胤决定乘胜追击,率兵东进,先后攻下了南唐的东都扬州,还有扬州附近的泰州。一时间,南唐连连失守,几乎是全线退败。沉浸在歌舞升平中的南唐国主李璟,终于发现了事态的严峻性,然而为时晚矣。

大势已去,南唐的江山已经风雨飘摇,再也不复往日的辉煌。而中主李璟,也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立誓要一统天下的君王,已经模糊在江南的暖风和满目的金碧辉煌之间。他颓然倒在金色的龙椅上,提笔写下了屈辱的求和书: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事帝,岁输货财以助军费。

作为一国之主,写下这样的文字,无异于是求饶讨好。李璟深知,自己的国家再也无力同兵强马壮的后周抗衡。在连连战败的情况下,为了保住最后的荣华富贵和父亲用血汗打下的江山,为了守护住最后仅有的太平,他放下了帝王的尊严,抛弃前尘往事,卑微地请求对方高抬贵手。

李璟的卑微,并未换来柴荣的丝毫同情。一心想要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的柴荣,以为一将功成必然是万骨枯朽,他的野心里盛放不下任何怜悯,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挡他行进的脚步。当李璟以户部侍郎钟谟和工部侍郎李德明为使,带着黄金千两、白银万两,更兼无数绫罗绸缎前来求和时,柴荣不屑一顾,断然拒绝,他想要的何止是对方割地求和或是俯首称臣。

束手无策之下,李璟只好再一次派出使臣向后周乞和。这一次,李璟提升了使节的档次,改派右仆射孙晟和礼部尚书王崇质前往徐州,并携带上南唐愿意俯首称臣的国书。此次,李璟在国书中表示自己愿意取消帝号,将寿州、濠州、四洲、楚州等六个州郡割让给后周,并且愿意每年供奉金银百万两,以此请求柴荣赐下些微怜悯,给南唐留有一息生存之地。这样近乎于屈辱的条件,已经是李璟的极限了。

柴荣接到降表之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答应了李璟的乞求。他亲自致书李璟,表示自己同意他的恳请,愿意与南唐划江而治,同时罢兵归国。收到柴荣退兵的消息,李璟顿时如释重负。几许寒暑,他还未曾像此时一样焦头烂额。他原以为,这片国土必然沦陷,没想到自己还能够保住祖上的半壁江山。出于某种微妙的感激,李璟上书后周,主动承认南唐之于后周的附属地位,并且下令撤去帝号,废除一切天子才能享受的礼节,将自己改称为“唐国主”。同时,南唐保大国号也被停用,改用后周国号“显德”。

从此,南唐正式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成为后周的附属国。曾经的南唐君主李璟,也因为名字中的“璟”字同柴荣高祖郭璟相同,因而改成了“景”字,不可谓不屈辱。

这次的失败太惨烈,实力雄厚的后周直接将当年傲视群雄的南唐击败成落荒而逃、只求一息苟延残喘的弱者。昔日荣华终成空,任何一个百年大族,都会遭受风雨的侵袭,而来自后周的这场暴风雨,让南唐往日的光辉一去不返,使李璟尝尽了屈辱和卑微的滋味,也让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李煜明白了人生浮沉的痛。二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突发重病的柴荣终于在文武大臣的苦劝之下,放弃了他的战争计划,暂且返回京师汴梁养病,本月中旬就撒手而去。他丢下的除了他的梦想,还有他的寡妻幼子。这场病来得沉重而且仓促,他只来得及匆匆立下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幼子柴宗训为继承人,并且嘱咐范质、王缚、赵匡胤等心腹重臣尽心辅佐幼主,便溘然长逝。

后周孤儿寡妇软弱可欺,次年新春,一向雄心勃勃的赵匡胤趁机发动政变,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剧,史称“陈桥驿兵变”。此后,赵匡胤逼迫幼帝柴宗逊禅位于他。正月,赵匡胤即位称帝,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后周发生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令南唐岌岌可危的后周无声无息、兵不血刃地消失在历史之中。可是这一切,对于南唐来说都没有任何变化,唯一改变的不过是它俯首称臣的国家改成了大宋,曾经的君主柴氏现在换成了赵匡胤。

赵匡胤登上宝座之后,为了天下太平,笼络周边属国。他派去专使,释放了南唐三十余名战俘,表示友好。李璟决定投桃报李,派遣使臣携重礼恭贺,同时依旧承认了南唐之于大宋的属国地位。同年七月,原扬州城节度使李重发动叛乱,赵匡胤亲自领兵镇压。平叛结束后,李璟竟然设宴为赵匡胤庆功,并以重金犒赏北宋三军。这无异于是开门揖盗,使得赵匡胤更加不将南唐放在眼中。次年二月,李璟决定迁都,原京师金陵距离淮水太近,宋朝随时可以挥军南下,覆灭整个南唐。为此,他决定放弃金陵,将都城迁往洪州。在离开金陵之前,李璟命李煜在金陵监国,自己则带领文武百官走水路迁往洪州。

到了洪州之后,李璟下令建造宫殿,工部官员开始大兴土木。这场苍白背后的盛世,多年后依旧有人记得当时的风光。直至明朝,还有人撰诗说:长衢通辇路,宛马竞纷纭。帝子凌风去,銮声尽日闻。杂花迎队去,御柳看行分。千载宸游地,临歧惜别君。然而,这样的盛景并没有让李璟满足,他依旧记得金陵城内,碧落深宫的穷极奢华,他开始不满洪州宫殿的“狭小”和“简陋”,因洪州到底比不上金陵的繁华,日常出行,总是多有不便,思念之情难免要漫溢出怀。

思念金陵的并不止李璟一人,还有众多家在金陵的文武百官。他们纷纷上书,请求李璟将都城迁回金陵。当初极力建议迁都的大臣唐镐在舆论中忧惧而死,李璟也开始考虑迁回金陵的可行性。然而,还没等到他做出决定,这位懦弱优柔了一生的君王就郁郁寡欢地病逝在了洪州城。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从他的父亲手中接过了南唐微弱的权柄,在风雨之中登上了那个荆棘遍布的黄金宝座。那年,他只有二十五岁。这位年轻的君王像他的父亲一样,温柔而顺从,对于政治上弄权之事全无概念,一心留恋琴棋书画,艺术造诣远胜过治国之道。

这个南唐文弱的君王,在即位之初就被赵匡胤定义为“弱者”。新皇即位,南唐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文武朝拜,天下大赦。按照礼仪安排,礼部在宫门前立起一只金鸡,以绛绳系住,口中衔七尺绛幡。这原本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节,却为赵匡胤所知。赵匡胤大怒,即刻传召南唐进奏使陆昭符,质问他一个属国国主,为何登基大典上所用的竟然是天子才能用的金鸡。

一场战争似乎顷刻而来,所幸陆昭符能言善辩,见机行事,将金鸡说成“怪鸟”,这才令赵匡胤转怒为笑,令一场弥天大祸消弭于无形。虽然赵匡胤怒气已消,消息传回国内,李煜到底寝食难安,于是亲自提笔给赵匡胤写了一封《即位上宋太祖表》。书中言辞恳切,恭敬而谦卑,一如寄人篱下毫无自尊的仆童,处处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李煜深知北宋是乘人之危,然而国道衰微,终究只能忍气吞声。

另一个棘手的难题则是父亲谥号一事。按照惯例,生前成为过帝王的人,死后追封的谥号都是帝王的身份,都应该以帝王身份落葬。然而,李璟生前就已经主动向后周削去了自己的帝号,要是李煜想要恢复李璟的帝号,必须向北宋请旨追封。所以,李煜只能屈辱地上书赵匡胤,请求他恢复父亲的帝号。这在赵匡胤眼中,不过是一件无可无不可的事情,他念在李璟生前安分守己的份儿上,追封李璟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陵号“顺陵”。

李煜松了口气,开始着手为李璟修筑陵寝一事。虽然李璟生前留下遗诏,令李煜节俭行事,李煜却不愿老父冷清落葬,大肆修筑陵墓。李璟的“顺陵”修筑在李昪“钦陵”的西侧。据记载,这座豪华的陵墓长二十余米,宽十余米。李煜已经极尽国力来修筑“顺陵”,然而由于南唐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跟实力雄厚时修筑的“钦陵”相比,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质量上,“顺陵”都远逊于“钦陵”。

在李璟落葬之时,赵匡胤为了笼络南唐,派来一个末流官员带来三千匹绢衣以示安慰,而在赵匡胤的母亲昭宪皇太后落葬时,李煜却派遣户部侍郎等人携带厚礼前往汴梁。不论是从官员品级,还是资费上来说,都显示出南唐的卑微地位。地位的卑微,李煜心知肚明,可为了苟延残喘,他只能屡屡上贡巨额财物来换取一息尚存。有资料显示,仅仅是建隆三年(962年),南唐就向北宋进贡了三次,仅六月那次,就有绫罗绸缎万余匹,银一万两,金二千两。

本来就已经空虚的国库,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李昪留下的富饶江山,在李璟和李煜的手中已经是入不敷出。为了填补巨额亏空,李煜只能巧立名目,增加税收,同时以铁换铜,弥补国库。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能度过一时,却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何况,赵匡胤的野心又岂是丰厚的财帛就可以填满的?

很快,他就制定了一统全国的计划,并先后攻克了荆南、后蜀。出兵下一个目标南汉之前,赵匡胤曾考虑到北宋与南汉路途遥远,战线过长,而决定“先礼后兵”,令李煜致信刘鋹,意欲其主动俯首称臣。如今,南唐、南汉已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南汉亡国,赵匡胤的铁蹄或许顷刻之间就会覆盖南唐全境。思虑良久,李煜决定“先公后私”,于公,修书劝刘能够按照赵匡胤的要求,化干戈为玉帛;于私,李煜又命江南才子潘佑暗中修书一份,苦苦劝说刘鋹小不忍则乱大谋,暂且向赵匡胤俯首称臣,以待来日东山再起。没想到,刘鋹收到来信之后却十分震怒,直言李煜厚颜无耻、为虎作伥。

刘鋹的拒不投降让赵匡胤勃然大怒,他以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都部署,兵分两路,各占东西包抄南汉。宋军先是攻破了南汉边防大城贺州,继而攻占了韶州、广州等地。刘鋹本就昏庸无道,南汉已是强弩之末,宋军势如破竹,汉军根本无法抵挡。这是一场早被预知结局的战役,次年二月,南汉架不住北宋的铁蹄践踏,宣告灭亡。这个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的国家,终于也成为历史。

随着周围国家一个个灭亡,李煜想下一个,或许就是他的南唐了吧。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君主,月夜里辗转难眠,没有人知道他心中的惶恐。他是那样害怕,片刻之后就会有人匆忙而来,告诉他宋已经大兵压境。历史总是在不断嬗变,他已经无比准确地预测到,赵匡胤将会是天命所归、成就霸业的那个王者。他胆战心惊地等待着那一天的来临,阴影挥之不去,迷蒙了这残破的山河家国。第四节一生一世一双人

她就这样消逝在他的年华里,如同一个最好的梦,

以最残忍的方式画上了句号。一

都说缘分是前生注定的今生。

李煜注定的姻缘,在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的某个时节。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人生从这里刚刚开始,正式面向人世的嶙峋峥嵘和温柔暖意。纵使是在古时,距离弱冠之礼也还有两年,算不上是真正的成人,然而在帝王之家,却是需要开宗立府、履行传宗接代的责任的时候了。那年,李璟为自己的继承人,挑选了南唐名臣周宗的长女周蔷(小字娥皇)为妻。周宗历经三朝,官至宰相,从南唐开创者李昪开始,就尽心辅佐李氏皇族,甚得几代国主尤其是李璟的器重。周宗为南唐的建立和稳定立下过汗马功劳,直至晚年功成身退,一直在故乡扬州致仕赋闲。

周宗是一代名臣,教养出的孩子亦知书达理、秀外慧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煜未来的妻子娥皇待字闺中时,求亲的人家便络绎不绝。还没等周宗为女儿择定人家,宫中却传来了圣上欲要与他结为儿女亲家的旨意。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仿佛这段姻缘原本就已注定。

可以说,在婚姻上,李煜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他生于荣华富贵之中,对于婚姻的不幸,亦是感同身受。他见过太多太多媒妁婚姻的残酷。因为盲婚哑嫁,许多人在婚后发现性格爱好无法协调,没有爱情的基础,所有的缺陷都无法容忍,两人渐行渐远,形同陌路。男子还可以在纷繁红尘中寻觅自己的温暖,或者放浪不羁,前往烟花柳巷中眠花宿柳,那里自有解语花善解人意。女子则只能独守空闺,一夜夜人静秋深,心亦是一夜比一夜凉,听着雨声折落,东方恍然又是一白。

所幸,他们都没有让彼此失望。在婚后的进一步了解中,他们更加确认,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们彼此更加合拍的人。李煜精通诗词,善于书画,对于音律亦是造诣颇深,京城中的贵女能够做到这三点的寥寥无几,而娥皇却知书达理、能歌善舞,更是弹得一手好琵琶。相同的喜好令他们心有灵犀,一个眼眸流转,就知道对方心中的所思所想。李煜所渴求的琴瑟和谐当真如愿以偿了,他是由衷地欢喜,真诚地庆幸。

情人眼里出西施。娥皇本来就生得极美,在有情人从嘉眼中,更是宛如九天仙女下凡尘。婚后,李煜曾为妻子写过一首《长相思》的词:

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在他的笔下,她化作了仙女一样美人儿,轻盈,灵动,如云如玉,风仪清秀,宛如洛神。

自从有了娥皇,李煜才真的懂得何为相思。那是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春暖花开,后周发兵淮南,身为太子的从嘉奉命南下沿江巡视。江南春光甚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花如火,春水如染。万人簇拥的从嘉,却只惦记着临行时娇妻如泣如诉的眼波,自他心头流转,萦绕了他在外的所有梦乡。于是,不论行走在名山大岳里,还是探访古寺隐僧,抑或诗酒会友、把酒高歌,他都牵挂着金陵城里独守空闺的娥皇。

小别胜新婚。短暂离别后,两人的感情更加甜蜜恩爱,时常是如胶似漆般不可分离。有时候,起了戏弄之心的从嘉会在晨起时悄悄执起眉笔,将娥皇已经画好的黛眉添上几分凌乱。待得娥皇发觉时,她又急又气,却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当真可爱可怜。就在平淡而不寻常的生活中,两人益发缠绵恩爱,就连从嘉自己都兴致勃勃地为这生活做了记录。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一斛珠》

世人最爱这句“笑向檀郎唾”,只觉得寥寥数语里有无限娇憨风情,一举一动皆是动人心魄。其实,娥皇究竟是怎样妙不可言,千年后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我们更多地是凭借历史上的文字、从嘉亲身描绘下的诗词来猜测,那个令从嘉神魂颠倒的女子一定是一个风情万种而不失纯善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的女子能够在从嘉心中坚不可破地占据着半壁江山。

然而,世间甜蜜难久长。二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九月,深秋时光,落花流水,红叶凄离,华美的宫殿上挂上了层层白色幡布,从嘉亦是穿上了麻布孝服,跪在幽深的大殿里。他知道,自己一再躲避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父亲的死亡将自己推上了那个命定的位置——他再三逃避的位置。他知道,那些高枕无忧的时光已经结束,不久之后,他将会成为南唐的君主,肩负起一国臣民的巨大责任。

即位后,从嘉将名字改为“煜”。煜字意为太阳升起,光辉照耀,而他叫作“重光”的字更能说明此时的他如同南唐的太阳,将主宰南唐的命运。理所当然,在李煜成为南唐君王之后,娥皇也成为一国之后,母仪天下。此时的娥皇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位温婉清和的少女,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那两个孩子都是男孩。作为嫡子,他们深得李煜的宠爱,这一方面因为他们的母亲娥皇是李煜深爱的女子;另一方面,这两个孩子亦聪慧可爱,十分讨喜。在李煜即位之后,他们分别被封为清源郡公和宣城郡公。

长子李仲寓诞生于李煜即位之前,次子李仲宣则在长子出生后的五年降临人世。这两个天资聪颖、少年早成的孩子继承了父母所有的优点,生得美丽秀气,宛如观音座下的金童,并且在父母的悉心教养之下知书达理,小小年纪就懂得长幼尊卑,待人接物都十分大方得体。李煜由不得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两个孩子身上,渴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长成栋梁之材。此生,他已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希冀自己的孩子扭转乾坤。

可以说,虽然内忧外患,然而深宫之中的一家四口却是尽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如果能够就这样走到尽头,未尝不是一种幸福。若是一家人能够团聚一堂,哪怕山河飘零,哪怕寄人篱下,只要齐心协力,分享所有的痛苦和折磨,那些生命中的苦难亦是甘之如饴。然而,有一个词叫作好景不长。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幼子仲宣不过四岁,李煜也依旧风华正茂,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却忽然之间染上重病,卧床不起。这场来势汹汹的病,令花容月貌的娥皇缠绵病榻,憔悴不堪,尽管身为皇后的她得到了国中最好大夫的诊治,又有最好的药材和环境,尽管深爱的丈夫也陪伴在身侧,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然而她的病情却依旧未见好转。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后庭花破子》

李煜为此写了一首词,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早日安康,如同过去一样,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花赏月,人月两团圆。他祈求上苍垂怜,能让妻子安然无忧,此时的李煜,他是真诚的,是毫不作伪的。他如同世间寻常的男人一般,一心希望妻子能够得以好转。如果没有妻子,那么,这个家也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家了。

只是美好的愿望,最终只是成为一个空愿。李煜的希冀非但没有成为现实,这个曾经美满无比的家庭还经历了一次深重的打击。娥皇病重不愈已经给这个家庭蒙上了阴影,谁都没想到的是,幼子仲宣竟然在此时夭折而亡。这个孩子原本是出于一片孝心,偷偷溜出寝殿为母亲祈福,祈求上苍让母亲赶快好起来,却被突然跳出来的一只大猫惊吓至病,由此一病不起。孩子本来就极其脆弱,纵使父亲日夜宽慰,也无法将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不日,这个圆满的家庭就失去了他们最年幼、也最疼爱的孩子。

这个噩耗原本是瞒着娥皇的,李煜下了命令,谁也不许将此事告诉病重的皇后。他顾惜着娥皇重病未愈,哪里能够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他独自将此事隐瞒下来,强忍悲痛安排幼子的身后事,却没想到人多嘴杂,这个消息到底还是传到了娥皇耳中。娥皇听闻此事之后悲恸无比,病情很快就恶化了。李煜悲痛之中,前去守候在她的病榻,然而此时的娥皇,在失去爱子之后已经明白天不假年,自己的生命已经就快要走到尽头,如果能够就此离开,去陪伴黄泉下年幼的孩子,未尝不是好事呢?这个尘世,已经令她那样失望。

仲宣的死,是令娥皇迅速走向死亡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在她病重中,夫君和自己的亲妹妹产生了爱情。这对于一个皇后来说,是何等悲哀之事。最初得到这个消息时,她隐忍悲伤,却依旧怨恨李煜的薄情,也怨恨妹妹的残忍。她曾经以为他们的爱情固若金汤,原来竟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她的恨、她的怨,却在得知仲宣死后,忽然淡然如素。人生不过黄粱一梦,她又何必生死牵挂。

未久,娥皇病逝。此时,李煜已是追悔莫及。他曾想过,若是娥皇病愈,他一定不再三心二意,一定如同从前一样专心善待她一人。他没想到,这个心愿竟然就成了泡影。她以最后的时光原谅了他,也原谅了她的妹妹,但是他知道,她一定曾为此黯然神伤。他欠她一声对不起,而这一声抱歉,她已无法听到,也无法回答。她就这样消逝在他的年华里,如同一个最好的梦,以最残忍的方式画上了句号。三

娥皇、女英原本就是一同嫁给舜的姐妹,而千年后,南唐老臣的一对也叫娥皇、女英的女儿也嫁给了同一个身为君王的男人——李煜。

娥皇去世数年后,李煜终是以皇后之礼迎娶了女英,即历史中的小周后。大婚之后,李煜非但没有将心思回转到国事上来,反而变本加厉。他下令大宴群臣,依旧觉得不过瘾,遂下令打开国库,与民同乐。如果这是太平盛年,这自然是臣民求之不得之事,然而,南唐正是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岁月,李煜倾国之力举办如此奢华的婚礼不说,还耗费国库,只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

于是,便有臣子上书劝谏:

时平物茂岁功成,重翟排云到玉京。

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

银烛金炉禁漏移,月轮初照万年枝。

造舟已似文王事,卜世应同八百期。

汉主承乾帝道光,天下花烛宴昭阳。

六衣盛礼如金屋,彩笔分题似柏梁。——徐铉《纳后侍宴三绝》

从中就可以看出,李煜对小周后非常宠爱,不惜耗费巨资来讨佳人欢心。徐铉身为老臣,看到如此情形,亦是极为痛心的,只可惜李煜已经浑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仅没有觉醒后奋发图强,反而一心沉沦情海,在爱欲物欲中寻找天堂,排解烦恼,和小周后一起花天酒地,沉醉不归。

这首诗中的金屋,用的是东汉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柏梁说的则是汉武帝晚年给宠妾王夫人修筑的宫殿,极尽华美,以黄铜为柱,柏木为梁。在这位老臣眼中看来,小周后不啻是当年的陈阿娇,李煜在她身上穷极奢华。只可惜,李煜生性柔弱,又如何与雄霸天下的汉武大帝相比呢?

小周后自成婚之后,便摆脱了无名无分的尴尬境地。此时,圣尊太后已逝,后宫之中唯有她尊贵无比。她一心只想着取悦李煜,为他排忧解难。在物质条件上,不论南唐如今如何潦倒,皇室的生活依旧是华贵奢靡的。小周后以此要求工部在移风殿外修筑一座花房,那是他们未成婚之前时常幽会的场所,她希望李煜走进这座花房时,能够忘记政事上的烦恼。

这座花房耗费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思和金钱,不久,花房落成。这座花房内晶莹剔透,设满花筒,奇彩绚丽,并以越窑青瓷为花盆,栽种各种形形色色的珍稀花卉。越窑青瓷有“夺得千峰翠色”的美名,素来为宫中御用之物,寻常人家等闲都不能一见,此时被拿来当作花盆,当真奢华无比。一走入花房之中,放眼尽数葳蕤花开、青翠碧流,伴随着阵阵花香,仿佛神仙洞府、天上人间,李煜忍不住龙心大悦,赐名为“锦洞天”。一旦稍有闲暇,他就和小周后一起来到锦洞天赏乐游玩,恣意怜爱,将一切国事都置之度外。

当时的后宫,小周后便犹如当年的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李煜对她的恩宠可谓登峰造极,或许是为自己当初不能给她名分,令她受到折磨而做出弥补,不论小周后如何行事,李煜都欣然允之。他对她的宠爱纵容,一方面亦是知道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一点,忘却烦恼罢了。小周后的受宠,若只是寻常人家,不过是夫妻两人之间的情趣,过后更添几分爱意,但在后宫之中,难免有些令人嫉妒。虽然李煜的后宫并未达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程度,但亦有许多佳丽宫娥看到小周后的春风得意,心里难免会蠢蠢欲动。

争宠的风气一开,后宫之中便争相邀宠。小周后生性并非是善妒之人,宫娥们便越发变本加厉。后妃黄氏原为汉水人氏,其父黄守忠为楚国将军,在与南唐的一次交战中不幸身死,遗下家眷被俘,送回南唐后,黄氏因容貌秀美被送入宫中。当时李煜还未曾即位,李煜即位之后,无意中发现了黄氏。

此时,流年略去,当初年幼的少女日渐出落成美貌的女子,一颦一笑,十分动人,李煜龙心大动,封为“保仪”。奈何当年娥皇专宠,她并未得到李煜的宠幸,直至如今,女英被封为皇后,对后宫管束渐松,黄氏趁机苦练书画,收集书画孤本,献给一向喜欢书画艺术的李煜,两人因此结缘,李煜对机敏聪慧的黄氏亦有几分喜欢之情。后来,李煜将宫中的珍贵善本等都交给黄氏看管,显然是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令李煜有几分动心的还有善弹琵琶的宫妃流珠,据说,流珠是宫中除了娥皇之外最擅长弹奏琵琶之人,娥皇演奏的曲子,只有她最能得其神髓。因而娥皇专宠之时,也只有流珠不为她所忌妒,两人反而时常一同钻研曲艺。她最擅长于演奏娥皇的《邀醉舞破》和《恨来迟破》两首琵琶曲,每每演奏,总会令李煜回忆起当初与结发妻子的甜蜜之意。

娥皇故去之后,宫中琵琶曲渐少,能够将琵琶弹好的也不过流珠一人而已。于是,每当李煜怀念娥皇,他总会将流珠招之身侧,令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