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诊治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9:58:51

点击下载

作者:陈克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叶天士诊治大全

叶天士诊治大全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叶天士诊治大全/陈克正主编.—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2018.9重印)(中医药畅销书选粹.临证精华)

ISBN 978-7-5132-1397-4

Ⅰ.①叶… Ⅱ.①陈…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清代 Ⅳ.①R249.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61532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山东百润本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 1/32 印张23.875 字数637千字2013年5月第2版 2018年9月第3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1397-4*定价 69.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64405510)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出版者的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自创办以来,始终恪守“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的宗旨,不断锐意进取,用心血、汗水、胆识、智慧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短短的20多年间累计出版图书3000余种,发行码洋逾6亿元,出书范围包括编辑出版中医药政策法规汇编、年鉴、专刊、专辑;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医药理论、临床著作、科普读物;中医药古籍点校、注释、语译、影印、复制本;中医药译著和少数民族文本;中医药各种丛书、类书及工具书;全国性中医药期刊杂志;各种医药电子出版物等。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多,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权威性”的目标,在中医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版图书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优秀中医药图书的价值,满足更多读者,尤其是基层一线中医药工作者的需求,我们在努力策划、出版更多更好新书的同时,从早期出版的专业学术图书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读者喜欢、内容实用、篇幅适中的品种,以“中医药畅销书选粹”系列图书的形式重新统一修订、刊印。整套图书约100种,根据内容大致分为八个专辑:“入门进阶”主要是中医入门、启蒙进阶类基础读物;“医经索微”是对中医经典的体悟、阐释;“医理发挥”是对中医医理、学术的探究、创新;“名医传薪”记录、传承名医大家宝贵的临证经验;“针推精华”精选针灸、推拿临床要素;“特技绝活”展现传统中医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方药存真”则是中药、方剂的精编和临床应用;“临证采菁”汇集临床各科精华。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中医各主要学科领域,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和应用中医等应该有所裨益。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不断创新求变,出版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图书,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5月内容提要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对中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临床大师。近现代中医界都推崇和学习他,将其医案誉之为“临证指南”,为中医必修课之一。不少医家师其法,而成为一代名医,如程门雪、蒲辅周等。由于他的医案有多本,且比较零乱,不便系统学习,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把叶天士诊治心法条分缕析地和盘托出,并附有后人和作者的临床验证。综观全书,实比一般中医内科教材的内容更为丰富、更有特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临床实用参考书。《叶天士诊治大全》编委会

主  编 陈克正

编写人员 徐光明 陈克年 周国楹

     朱国雄 陈小珠 陈培珠

     王洪兵 李志华 倪 烈

     肖天辉 吴鸿炎 周可德作者简介

陈克正,1943年生于上海市。在上海师从严苍山、陈慰苍老中医专习中医。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医杂志编辑部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受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门诊部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编辑系列和医史文献研究所职称评委会委员,以及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已入典《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主要著作有《宋代名医许叔微》、《现代中医内科学》、《古今针灸治验精华》、《叶天士诊治大全》等。前 言

我在临床上喜用三类方剂:一是张仲景方,一是叶天士方,一是民间验方,因为这三类方剂疗效可靠。其中,叶天士方最引起我重视,叶氏治病方法变化较多,实比目前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之类所载更为丰富。叶氏生于清代中叶,善于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经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更赋于新意,他是一位离我们年代较近的集大成的杰出代表,因而至今仍有很大影响。他一生忙于诊务,著述不多,但却留下了历史上最多的个人医案,这是十分宝贵的。我在诊病时,常喜询问病人过去患病时所服的效方,其中竟出示叶氏医案中某方者不少。近几十年来,国内中医药杂志对叶氏医案研探的文章更是每年不衰。近代名医程门雪曾评价叶氏医案说:“余读其案方结构之美,则则有味,最为相契,平生心折,实缘于此,非徒然也……如临证抄方,一年换数人者,决不及数年随一人者成功之佳,此无他,驳杂不专耳。正如学书法一样,专则有进,杂则无成,其理同矣。”然而叶氏医案散见有多本,系统性不强,难于全面研讨学习。为此,我在多年来学习叶氏各本医案的基础上,参阅近年有关研究叶案文章的见解,对叶案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取名《叶天士诊治大全》。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介绍叶氏生平、叶氏医案的各种传本、各家对叶氏医案的研究概况、叶氏诊治的主要特点等。下编为各论,介绍叶氏治疗各种病证的具体经验和方药,每个病证分为证治规律、叶方选析、病例选析、述评四个部分。证治规律,概述叶氏治该病的主要规律,以便了解叶氏治该病的全貌;叶方选析,选析叶案中有价值的自拟处方,以便定型推广运用(原有叶方的药量均折成目前通用的公制);病例选析,介绍一二例叶案中比较完整的医案,以便学习叶氏治疗过程中审时度势的圆机活法;述评,论述叶氏治该病的特点和后世的发展,以便洞察法外有法。这样完整地介绍叶案,既是对以前叶案研究的总结,又可为今后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份资料。由于我的水平所限,恐怕难以达到上述要求,恳请读者不吝指正。陈克正于中国中医研究院上编 总论第一章 叶天士生平和著作第一节 叶氏生平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原籍安徽歙县,先世自原籍迁至江苏吴县。其曾祖名嶐山,为邑痒生。其祖父名时,字紫帆,擅长儿科。其父名朝采,字阳生,精于医,与汪尧峰、张路玉、沈明生、程应旄为友。其兄名又凡,也精于医。

叶天士幼年从师受经书,暮归后父亲又教医学。14岁时其父卒,乃随父亲门人朱某在渡僧桥附近学医,攻痘疹科,继转大方脉,常常见解超出朱某。又在旅居苏州的歙人陈敬通诊所内实习炮炙和司药。他闻某人善治何证,就叩门求教,到24岁时先后已更从17位老师,如王子接、徐时进、马元仪、周扬俊、祁正明、张路玉、柯韵伯、魏荔彤等。学成后,在苏州市阊门外下塘上津桥畔(现阊门外渡僧桥下塘街48~54号)开业,取名“种福堂”和“眉寿堂”,行医50多年。他治病多奇中,医名盛于当时,大江南北都以他为宗,上自朝野名人,下至平民百姓,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天士之名,人们誉之为“天医星”。1733年(雍正癸丑),苏州地区疫气流行,叶天士拟定甘露消毒丹、神犀丹,活人甚多。他年80岁卒。他的医名和医术至今仍被推崇而不衰。

天士后人,长子奕章、次子龙章;孙堂、坚;曾孙钟、铨、钧。叶天士桃李满吴中,如吴蒙、姚亦陶、陆禹川、顾文烜、毛丕烈、王钟岳、周浩、张亮揆、吴正学、周仲升、吴翼文、吴坤安等数十人,都能传其学。

叶天士生活在清代中叶,正值康熙、雍正、乾隆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主要有李时珍、缪希雍、王肯堂、赵献可、张景岳、吴又可、喻昌、李中梓、傅青主、张志聪、柯韵伯、汪昂、张路玉、尤在泾等名家辈出。清初提倡编纂典籍,如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吴谦的《医宗金鉴》等问世。清代疫疠频仍,主要的传染病有鼠疫、伤寒、斑疹伤寒、霍乱、痢疾、疟疾、天花、猩红热、麻疹、水痘、肺结核等。清代苏州地区是江南要市,人口较多,物产丰富,交流方便,名医汇集,如薛生白、徐大椿等即是叶天士同时代同地区的医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加上叶氏家学渊源,自身谦虚好学、大量临床探索,于是产生了叶天士这样一位一代大家,成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杂病的肝风、胃阴、络病、奇经等的倡导者,对中医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清末袁焯在《叶天士医案按》中作序说:“天士享盛名于雍乾间,学问渊博,心思灵敏,有汉唐宋元诸大家之长而无其短,实汉唐宋元后一人也。”

叶天士的医疗轶事,传说甚多。《清史稿》中说:“切脉望色如见五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其治病多奇中,于疑难证,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竞不与药物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关于他的医疗轶事,在《苏州府志》、《清稗类钞》等均有记载。兹录《香岩径》陆膺一序文一段,可见其概。陆氏说:“忆余少时闻父老闲谈,多盛称叶天士先生医术如神。或曰有难产数日不下,值立秋,先生用桐叶煎服而立生。或曰有少妇临流浣衣,毫无病状,先生令舆夫出,不意坚抱之,妇惊哭挣不能脱,顷之布痘满身……或曰有学徒素无病,饱食后,适先生过肆前,欲试其术,从柜中跳出,强先生诊,脉毕,先生曰:病不过半日无可救,咸大笑为妄,不知跳时肠为之裂,果逾时即殒。”虽然这些传闻难免有荒诞之处,但是于此可知叶氏医术高明,以至于成为传奇。第二节 叶氏著作

叶天士的著作,世传颇多。但据载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较少。其中,被人公认为叶氏著作者有如下几种:《温热论》:1卷。相传由叶天士口述,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于1764年刊行。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华岫云,曾载于《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温热经纬》中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即据于此;其二又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本大同小异,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被收入《医门棒喝》中;此外尚有周学海等多种注本。《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的诊法等内容。它是一篇温病学的必读文献。《幼科要略》:2卷。相传曾经叶天士手订,于1764年刊行。传本有二:其一由华岫云收录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又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其二经章虚谷重新整理,改名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又被王孟英编入《温热经纬》中。《幼科要略》是叶氏对儿科治疗经验的总结,它对春温、风温、暑热、秋燥、冬寒、厥逆、疳、胀、吐泻霍乱、泄泻、疟、痢、痧疹、痘、惊等病的辨证论治作了简要的叙述。它是中医儿科和温病的重要文献。《临证指南医案》:简称《临证指南》,10卷。由华岫云、李大瞻、邵新甫等将叶氏仅数年中的医案辑录整理而成,于1764年刊行。其中,内科医案8卷,分类75门;妇科医案1卷,分类7门;儿科医案1卷,分类7门。它是收集叶氏医案比较完整的一本医案,成为中医临床指南性著作。《叶氏医案存真》:又名《叶案存真》,3卷。由元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医案》中所载叶氏医案辑成,于1823年刊行。全书不分类别,内、儿、妇科皆有,但以内伤杂病为主。选案比较精细,辨证立方可供临床参考。其后周学海加以分门别类,并予评点,辑成上下两卷,分成49门类,改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收入《周氏医学丛书》中。它是叶氏医案中比较精存的一本医案。《种福堂公选良方》:4卷。由华岫云编成,于1775年刊行。卷一是《温热论》和《续医案》,卷二至卷四是各科常见疾病的验方选集。它是华氏编辑《临证指南医案》之后,将所余资料再经整理的一本叶氏经验著作,有一定参考价值。《未刻本叶氏医案》:2卷。由周仲升将平日抄录叶氏门诊方案而成。原系抄本,被上海张耀卿收藏,经程门雪校后,于1963年付印。程氏认为本书“未曾经过修饰整理者,真可靠之叶氏原案也”,并说“似是一年中所录”。它是叶氏某一年的门诊方案记录,有一定参考价值。《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又名《徐洄溪手批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由张振家辑成,于1889年刊行,并先后被裘庆元收入《医学丛书》和曹炳章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全书不分类,曾经徐灵胎手批,是一本叶天士晚年医案选集。

其次,尚有争议,但又不能完全排除的叶氏著作者有如下几种:《叶氏医案》:1卷。由吴子音汇纂,于1831年刊行,见于《三家医案合刊》。三家系汇集苏州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缪遵义三人医案。《叶氏医案》在《三家医案合刊》的上卷,不分类目,后收入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它是叶天士医案之一。《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由郭维浚编,于1936年刊行。原系抄本,后收入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疫湿温、暑、燥病、寒病、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病,下卷记述女科、幼科、痘科、痧疹、外科。它是记录时病和妇科病比较详细的一本叶氏医案。《叶天士家传秘诀》:1卷。原题清·叶天士撰。本书原无刊本,于1929年刊行《回澜社影印医书四种》时曾据旧抄本影印。书中论述胀病、腹中虫痛、积痛、吐泻、呕吐、泄泻、痢疾、疳、疸、肺脏主病、喘嗽、肾脏主病等。它是一本反映叶氏儿科学术的著作。《叶选医衡》:2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曾被收入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它是一本叶氏收集历代医家的医论著作。《医效秘传》:3卷。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于1831年刊行。前二卷辨析伤寒及伤寒诸证为主,兼论多种温病,并补入《温热论》;卷三列述阴阳升降之理、切脉审证之要,书末附方80首。本书曾附刊于《三家医案合刻》中,后被收入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它是一本外感病证治著作。《叶天士女科证治》:又名《叶天士女科证治秘方》,4卷。托名清·叶桂撰。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1913年鸿文书局将书名改为《叶氏女科证治》刊印。本书内容以妇产科治疗方剂为主,卷一为调经,卷二为安胎,卷三为保产,卷四为求嗣。本书在历代妇科著作中,是一本比较系统的临床参考书。虽然其内容疑非叶氏所订,但也能部分反映叶氏妇科的学术思想。《本事方释义》:10卷。原题清·叶桂撰,由叶氏子孙献出,有门人顾文烜作序,于1814年刊行。本书将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进行释义,对许氏医学阐述较明。从叶氏医案中对许氏方药运用娴熟来看,也不能完全排除叶氏所述。

其他,基本上已认为非叶氏著作者有如下几种:《本草经解要》:又名《本草经解》,4卷。原题清·叶桂撰,于1724年刊行。据曹禾《医学读书志》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后为书贾易以叶桂之名。本书曾被郭汝聪收入《本草三家合注》(张志聪、叶桂、陈念祖)中,于1803年刊行。本书选录《神农本草经》的药物117种,以及其他古书中的药物57种,共计174种常用药物。对古书原文作了必要的注解,各药之后有制方一项,介绍了一些常用的临床处方。《景岳全书发挥》:4卷。题名清·叶桂撰,但有人作“姚球撰”,于1844年刊行。本书对张景岳所主张的温补学说提出不少评论,是一本不同学派辩论之作。从叶氏医案中尝用景岳新方来看,本书实非叶氏所著。

此外,尚有《叶天士秘方大全》《叶天士经验方》《万应奇效秘方》《叶氏眼科方》《叶香岩先生医案》《叶天士先生方案》《香岩诊案》等,均属伪托,非叶氏著作。参考文献1.《二十五史·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陈道瑾等:《江苏历代医人志》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3.中医研究院:《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何炎燊:叶天士在医学发展上的成就《新中医》1975;(1):135.张志远;叶桂及其学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2):556.林功铮:一代名医叶天士《中华医史杂志》1984;(2):827.张孝芳:“扫叶”“踏雪”辨《中华医史杂志》1985;(2):898.王仁宇等:叶天士故居初考《中华医史杂志》1987:(2):889.张志远:清代名医叶天士传略《浙江中医杂志》1988;(10):47710.邓铁涛:叶天士先生问题三则《新中医》1990;(5):40第二章 叶天士医案

叶天士一生诊务繁忙,留下了大量的医案,据不完全统计有5598个病例,在历代医家中居于首位,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兹将现存叶天士各种医案简介如下,这也是笔者研究叶案的主要内容。

1.《临证指南医案》:共10卷,有2576例、3137诊、3173处方。卷1:中风、肝风、眩晕、头风、虚劳,卷2:咳嗽、吐血、失音、肺痿,卷3:遗精、淋浊、阳痿、汗、脱、脾胃、木乘土、肿胀,卷4:积聚、痞、噎膈反胃、噫嗳、呕吐、吐蛔、不食、肠痹、便闭、肺痹、胸痹、哮、喘、呃、疸;卷5:风、寒、风温、温热、暑、湿、燥、疫、斑痧疹瘰、痰、痰饮;卷6:郁、肝火、不寐、嘈、三消、脾瘅、疟、泄泻,卷7:痢、便血、脱肛、痿、痹、痉厥、惊、癫痫,卷8:衄、疝、头痛、心痛、胃脘痛、胁痛、腹痛、肩臂背痛、腰腿足痛、诸痛、耳、目、鼻、牙、咽喉、疮疡,卷9:调经、淋带、崩漏、胎前、产后、癥瘕、热入血室,卷10:幼科要略、痧疹、痘、疳、吐泻、痫痉厥、虫,附录:集方。该书特点:(1)收集叶天士医案最多,收集病种最全,而且按病证分门别类,是叶氏医案中整理得最好的一本。(2)每例都有姓氏和又诊等字样。(3)每病医案末有整理者余岫云、邵新甫等12人的总结按语。(4)案中有清代徐灵胎的圈评。(5)卷十有叶氏《幼科要略》。(6)书末附有叶氏常用前人成方的方剂。

2.《叶氏医案存真》:3卷。原书不分类。后经周学海加以分门别类,辑成2卷,改名为《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有540案、577诊、626处方。卷上:诸虚劳损、郁、吐血(衄血)、遗精、痰饮、胁痛、咳嗽哮喘、肺痿、胸痹、胃脘痛、噎膈反胃、呕吐(哕呃)、吞酸食不化、腹痛、肿胀、头痛、七窍诸病、喉痹喉痒失音、水消狂痫不寐、伤力、漏疡、痔血便血、淋浊溺血、二便不利(附泄泻),卷下:温热、暑暍、湿温、时疫、伤寒中寒、燥、眩晕、类中风、痹、痿、厥、脱、疟、痢、疝、癥瘕积聚、伤酒漏风、痧疹、幼科幼损、疳痫痘疡、妇科癥瘕胃痛腹痛、经闭不调、妊娠杂病、产后杂病、蓐劳。该书特点:(1)所收集医案虽然不如《临证指南医案》多,但是比较精纯。(2)其中以内伤虚劳医案最详。(3)各例的姓氏和又诊字样不全。(4)有清代周学海的评点。(5)又有近人程门雪的再评注。(6)另有清代廖振宗的注本。(7)另有近人李启贤选其中百案的疏证本。(8)另有今人彭宪彰选其他百案的疏注本。

3.《种福堂公选良方·续医案》:不分类,有163案、172诊、176处方。该书特点:(1)它是《临证指南医案》的续遗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2)每例有姓氏和又诊字样。(3)医案前面有叶氏《温热论》。(4)医案后面有叶选常见疾病的大量验方。

4.《未刻本叶氏医案》:不分类,有1175例案、1190诊、1189处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方按”,二是“保元方案”,三是附载2个连案。该书特点:(1)为按日抄录的寻常门诊方案,均无姓氏和复诊、再诊等字样。(2)叶案的案语比较简单。(3)它是叶氏某年夏秋间的医案,内科病种较全,其中以夏秋暑疟、痢泻、咳喘方最多,兼有虚损、痞满、噎呕、胸痹、心悸、内伤发热等杂病。(4)经近人程门雪校,并附有“校读记”。

5.《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2卷。全书不分类,有502案。该书特点:(1)为叶氏晚年医案选集。(2)其中大多为杂病,后有部分妇科医案。(3)每例有姓氏、年龄或住址等字样。(4)曾经清代徐灵胎手批(但从手批内容来看,与《临证指南医案》不同,难以肯定出于一人之手)。

6.《三家医案合刊·叶氏医案》:1卷,不分类,共110例、135诊、141处方。该书特点:(1)系叶氏出诊医案选集,吴子音说:“皆系及门汇存赴诊之案。”(2)每案例无姓氏,但有再诊、三诊等字样。(3)多连案。(4)医案案语较长,吴子音说:“案中议论超迈,立法精到。”(5)以杂病、时病为多,妇科病偶见。

7.《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共520例、595诊、592处方。卷上:春温、时疠湿温、暑、燥病、寒病、冬温、疟疾,卷下:女科、幼科、痘科、痧疹、外科。该书特点:(1)选集险恶证候为多,且有不少连案。(2)以选时病、妇科、儿科痘疹为主,内伤杂病几乎不备。据曹炳章序说:“《存真》例言云,家藏复有女科数卷,现在编校未成,容俟续出云,或即此类欤”!(3)案中无姓氏,但有又、次日等字样。

8.《古今医案按》:本书为清代俞震纂辑的历代名医医案,于1778年刊行。共10卷,按证列目。卷1~8为内科,卷9为女科,卷10为外科、幼科。书中共载叶天士医案共12个病例,其中痢2例、虚损2例、癫狂1例、遗精2例、牙齿1例、痹1例、积块3例。该书特点:(1)所选叶氏医案均由俞氏亲见,为他本所不载。(2)所选叶氏医案虽然不多,但是例例精彩,非常难得。(3)对叶氏医案以医话形式记载,病例治疗过程完整,且有疗效结果。(4)另在中风、类中、暑、湿、泄泻、疟、痢、噎膈、咳嗽、痫、五淋、心脾痛、痿、积块等门中,对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治法,俞氏从历代医家治法着眼,有简要的总结性评按。第三章 后人对叶氏医案研究的概况

由于叶天士在中医学上的杰出贡献,他是一位富于临床实践经验著称的医家,论著较少,所以对叶氏留下的大量医案,成为中医界重点研究对象。清末章虚谷在《医门棒喝》自序中说:“诸家之说,各树旗帜,互相非议,未知孰是,后读吴门叶天士先生医案,见其发明奥旨,如点龙睛而熔铸百家,汇归经义,当时仁术大行,无暇著述,乃于临证之顷,随病设施,揭其理蕴,而因时制宜,无法不备,如造化生物,无迹可求,如得自然之用,与千百年前之仲景心心相印而得其真传。”自叶氏门人开始,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后人对叶氏医案的研究长盛不衰。兹按研究的方法归纳如下:第一节 整理编集

将叶氏医案整理编集成册,这是对叶氏医案最早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余岫云、李大瞻等(由李大瞻收录,余岫云等分类)的《临证指南医案》,叶万青的《叶氏医案存真》,华岫云的《种福堂公选良方·续医案》,周仲升的《未刻本叶氏医案》,张振家的《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吴子音的《三家医案合刊·叶氏医案》,郭维浚的《眉寿堂方案选存》,俞震的《古今医案按》等。他们收集了叶氏原始方案,保留了叶氏的大量医案,功不可灭。有的还将叶案分门别类,并在每病后加上总结性按语,如《临证指南》由华岫云、邵新甫、邹谦九、邹时乘、姚亦陶、华玉堂、蒋式玉、龚商年、丁圣彦、秦天一、陆履安、郑望颐等人加按。有的还将叶案校正,改正部分抄录时的笔误,如《未刻本叶氏医案》经程门雪校。兹举例录《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如下:华岫云按:“风为百病之长,故医书咸以中风列于首门。其论证,则有真中、类中、中经络血脉脏腑之分。其论治,则有攻风劫痰、养血润燥、补气培元之治,盖真中虽风从外来,亦由内虚,而邪得以乘虚而入,北方风气刚劲,南方风气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其真中之方,前人已大备,不必赘论。其类中之症,则河间立论云,因烦劳则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生火,东垣立论,因元气不足,则邪凑之,令人僵仆卒倒如风状,是因乎气虚;而丹溪则又云,东南气温多湿,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三者皆辨明类中之由也。类者伪也,近代以来,医者不分真伪,每用羌、防、星、半、乌、附、细辛,以祛风豁痰,虚证实治,不啻如枘凿之殊矣。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息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如虎潜、固本、一复脉之类是也。若阴阳并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如地黄饮子、还少丹之类是也。更有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如不寐不食,卫疏汗泄,饮食变痰,治以六君、玉屏风、茯苓饮、酸枣仁汤之属。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则有至宝丹芳香宣窍,或辛凉清上痰火,法虽未备,实足以补前人之未及。至于审证之法,有身体缓纵不收,耳聋日瞀,口开眼合,撒手遗尿,失音鼾睡,此本实先拨,阴阳枢纽不交,与暴脱无异,并非外中之风,乃纯虚证也,故先生急用大剂参附以回阳,恐纯刚难受,必佐阴药,以挽回万一。若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治法急则先用开关,继则益气养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经隧之药,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至于风痱、风懿、风痹、瘫痪,乃风门之兼证,理亦相同。案中种种治法,余未能尽宣其理,不过略举大纲,分类叙述,以便后人观览。”徐灵胎评:“凡风淫所胜之病,自《内经》以及唐宋名家,皆以辛凉甘寒为本,而佐以驱风益血之药。至河间有地黄饮子之法,此乃治肾虚痱证。有类中风,并非以此方治中风之急证。乃近日诸医遇中风之证,总以人参、附、桂为开手第一方,轻者不起,重者立毙。问所从来,日本之叶先生。余始亦信其说果从叶氏出,私拟以为此翁造此恶孽,将来必有恶极。及阅此书,乃知此翁学有渊源,心思灵变,与前人所论,分毫不背,其人参亦于病势已退后,用以培元养气;当病甚时,必于驱风之药同用,其分两亦不过几分至钱,无不中度。乃今之窃附其门墙,盗取其余论者,事事相反,此翁有知,能无痛恨,而以此等邪说诬此翁以害人者,对此书能无愧死。”第二节 圈点注评

对叶氏医案逐案或逐病或部分案例进行注评,这是对叶氏医案研究的一种方法。首先有清代徐灵胎(在其晚年1769~1770年)将《临证指南医案》(另有柳宝诒批按本,与徐批本对勘,略有同异)和《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予以圈点和评批。徐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眉批264条,行批3600多处,每门后附评论80多条。徐氏对叶案给予较高的评价,曾说:“此老每证有一二高见。”尤其对中风、脾胃病、温病、喘、痰饮、幼科、痘证等评价更高。同时,他也批评了部分内容,如肠红痔血不分别,治疟不用柴胡而不舍人参,治泄泻多蛮补,药物套用奇经八脉说、入络说、血肉有情说(如鱼鳔、海参、淡菜等),不用外治法,用药只重视气味而不重视药物的专治性能等。清代王孟英曾在《潜斋医话》中有《叶案批谬》一节,计12批,指出徐灵胎批语之误。如批青果汁法丸为杜撰、批阴伤及阳为古无此语、批肝阳吸其肾阴为无此病证、批海参淡菜为开后人乱道之弊、批下损过中难治为非越人语、批肺痹门所列喘咳诸病谓非经义、批呃门谓仲景治此以旋覆代赭汤为主方、批此编独阙伤寒一门、批龙荟通便不如脾约丸、批省头草为兰乃叶氏臆说、批疟门不以小柴胡为主方是背仲圣、批热入血室不用柴胡汤为视之如仇云云。清代莫枚士《研经言》中也有“驳《临证指南》二条”,反驳徐灵胎误批。徐氏对叶氏治疟不用柴胡、不用外治法、用药不重视药物的专治性能,这三条批评尚有一定道理外,其他对奇经八脉说、入络说等批评都属欠妥。总之,徐氏的批评基本上还是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非仅以学派门户之见。其中误批,可能限于徐氏学识不足有关。因此,徐氏的批语大多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叶案的研究是有益的。

清代周学海将《叶案存真》点评,近人程门雪又在周学海基础上再评注,各人阐述自己的看法。另外,据说还有清代廖振宗《医案存真注》,但未见其书。兹举《叶案存真类编》郁门一案如下:叶氏原案:“因嗔怒,心胸痞胀三年,左胁下坚凝有形,偶触劳忿,则寒热无汗,此属郁痹气血,延成肥气。治当宣通营卫,流行脉络,佐入攻坚,俾寒热得止。再议。炒柴胡、生香附、半夏曲、丹皮、桃仁、青皮、姜汁炒栀仁、生牡蛎、临服入鳖血五匙。”周学海评:“此症何不径用虫丸,佐煎方以和营卫。”程门雪评:“方用柴疏木郁,附开气郁,夏化痰郁,栀清火郁,丹、桃通血郁,青以消痞,牡以软坚,鳖血生气灵动,引入血络,仍是鳖甲煎法也。虫丸不及此方合度多矣。选药参用越鞠丸治六郁法。姜炒山栀,即越桃散之变法,治郁而化火之痛颇灵,亦苦辛开泄也。”

近人李启贤在《叶案存真》中选取百案加以发挥疏证,名《叶案疏证》,于1937年上海求恒医社刊行。李氏在列出叶氏原案后,每案都有“疏”和“证”,疏为病情分析,证为方解。

今人彭宪彰又选取除李氏之外的《叶案存真》百案加以疏注,名《叶氏医案存真疏注》,于1984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刊行。彭氏在列出叶氏原案后,每案都有“疏注”、“方解”、“注释”。

清代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除收录叶案12例外,还在10余种病证中,对叶氏方药治法进行总结评按。例如在类中门后说:“至如《名医类案》有虚风一门,《临证指南》有肝风一门,总不出缪氏‘内虚暗风’四字。《类案》谓阴虚者凉肝补肾,阳虚者温肺健脾,诚为要言,然其法已备于中风门中,似不必另立名色。至《指南》所载泄木安胃、镇阳息风、浊药轻投、辛甘化风,种种妙义,直驾古人而上之,又洗缪氏之髓者矣。”第三节 重新编集

叶氏医案有多本,近人又将各本精选,并分门别类,重新汇集成一册。他们重新别类列目,但大多不加注或按。

如近人何廉臣,“取徐批临证指南、周批叶案存真、张刻叶案真本、陈钞长洲眉寿剩案、虚劳汇案、女科医案、南阳叶氏方案,与三家医案之叶案、景岳发挥之叶案、古今医案按之叶案,择其精华,删其重复,节其通套,分其门类……详加按语,发挥其未言之义”,编成《叶天士医案按》,由绍兴明强书药局出版。其分为内科病、妇女病、小儿病、口齿等,内科病又分为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症两类。其体例,如风证分为冒风、伤风、体虚伤风、酒后伤风;如中风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等。

近人陆士谔,将《临证指南》《叶案存真》《三家医案》精选,编成《叶天士医案》(内科)、《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幼科医案》《叶天士手集秘方》,分别于1919~1928年由上海广文书局和上海世界书局刊行。《叶天士医案》共4卷,卷1:中风、虚劳、咳嗽、失音、肺痿、噫嗳、呃逆、吐血、衄:卷2:便血、哮喘、痰饮、痞、疝、积聚、痹、痿、痉厥、癫痫、汗、三消、脾胃、郁;卷3:肿胀、遗精、淋浊、阳痿、惊、呕吐、噎膈、吐蛔、胸痹、痛、头风、风温、温热;卷4:疫毒斑疹、暑、湿、黄疸、燥、疟、痢、冬温、风寒、泄泻、便闭、脱肛、五窍病。《叶天士女科医案》分4门,调经门:愆期、痛经、倒经、经闭;胎产门:胎前、产后、小产;带崩门:带淋、崩漏、癥瘕;血室门:热入血室、干血痨、杂病。《叶天士幼科医案》分为总论、春温伏气、风温、夏热病、暑热、受热厥逆、秋燥证、冬寒温症、口疳、胀、吐泻霍乱、食瓜果泄泻、疟、痢、惊、疳、虫、痧疹、痘、杂病等20门。《叶天士手集秘方》与《种福堂公选良方》大同小异。

近人秦伯未,精选辑录叶案的中风、虚劳、咳嗽、失音、肺痿、呃逆、吐血、衄血、便血、哮喘、痰饮、痞、疝、积聚、痹、痿、痉厥、癫痫、三消、郁、肿胀、遗精、淋浊、呕吐、噎膈、吐蛔、痛、头风、温热、疫毒斑疹、暑、湿、黄疸、疟疾、痢、泄泻、便闭、五窍38种病,编成《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于1928年上海中医书局刊行。原书共收录清代名医20家的医案,叶氏医案居于首位。

近人徐衡之、姚若琴在《宋元明清名医医案》和《清代名医医案大全》中,也精选了部分叶氏医案,于1936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刊行。

近人黄文东,选辑叶案的中风、虚劳、吐血、咳嗽、痰饮、情志、不寐、痉厥、痿病、痹病10种病,编成《叶氏医案选》,于1958年上海中医学院油印。第四节 汇总重编

将叶氏医案中的治法,汇总重编,这是对叶氏医案研究的又一种方法。

如近人陆晋笙,汇集《临证指南》《三家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仿经籍提要案牍摘由之例,精选而类编之,俾医家一目了然”,编成《香岩径》,于1929年由中新印刷公司刊行。本书是一本比较有特色的叶案汇总重编专著。其目录如下:“阴阳脱厥僵仆类(阴阳升降离合、脱、厥、猝仆)脉象类经络筋骨类(经络、筋、筋肉、骨、骨肉)皮肤肌肉类(肌肤、皮肤、肌肉)身体类(身形、周身、上下身同病、前后身同病、左半身、右半身、上半身、下半身、后身下身同病)肿胀类(肿胀同见、肿、胀、单腹胀)痧痘斑疹痱瘰类(痧子、痘、水痘、痘夹痧、斑、疹、瘰)汗类(汗、寝汗、五心汗、自汗)起居类(行立起坐、澡浴、卧不安、不寐、欲寐、梦)言语声音类(昏谵同见、呓语、语蹇、不语、失音、音不出、鼾声)寒热疟疾类(发热、恶寒、寒热、疟、疟转痢)头面部诸处同病类(眩晕在此类)头面类(头、面)须眉耳目类(须、眉、耳、目)口鼻唇舌牙齿类(口内数处同病、口、鼻、鼻血、唇、舌、涎沫、牙齿、齿衄)气分为病类(呼吸、气升降、气冷、气升、呵欠)咳呛喘哮类(咳、嗽、咳嗽、咳呛、喘、咳喘、哮,附喘胀同病)噫嗳呃逆呕恶类(暖噫哕逆、呃逆、恶心、呕恶)呕吐类(附吐泻同病)吐血类(附吐血便血同病)咽喉颈项类(咽喉、颈项、瘰疬)肩背类(肩胛、背、脊、心背同病、脘背同病、背胁同病)胸膈类(胸膈、胸脘同病、胸胁同病、胸腹同病)心坎类(心坎、惊悸、懊嘈杂)神志情志类(神识、惊惧悲忧、昏迷、癫痫狂乱)乳类胁类(胁、脘胁同病)胃脘类(胃脘、脘腹同病,附噎膈反胃)腹类(腹、脐、少腹,附肠鸣)癥瘕痞癖类腰类(腰、腰背同病、腰腹同病、腰腿同病)饮食类(善食、能食不适、得食缓病、食减、食下见胀痛泻吐等证、不欲食、不能食、口味变、喜食各物、食病体不相宜物即病、食酸成病、不受汤药、口渴能饮、不欲饮、不能饮、饮下见病,附消症)痰饮类(热痰、食痰、虚痰寒饮、痰气、痰味、痰色)二便同病类前阴类(前阴、疝)淋浊遗精类(淋浊、遗精)小便类(小便、溺血,附关格)后阴类(肛门、尾闾尻骨)大便类(大便、泄泻、痢、泻痢同病、便血、矢气)经带类(月经、崩漏、带下)胎孕类(胎孕、产后)四肢类(四肢、手指、爪甲、腿膝足趾)邪祟类内痈外疡类时令晷刻气候类(节令、四时、昼夜时刻、阴晴寒暖)”。兹举“猝仆”一节如下为例:“水不涵木,液少风动,陡然仆倒:辨诸质瘦知为木火体质,入冬天暖知阳不潜伏,病起眩晕麻痹,知动内风。煎方:犀角、羚羊角、元参、郁金、连翘心、川贝母、橘红、鲜菖蒲另一案以阳举遗浊,阴分久虚,用生熟地、天麦冬、盐水炒川柏。惊气入肝,冲气扰乱神识,猝然昏倒:辨诸小儿由见闻异形异声起病,遂频发,醒时脐下少腹痛。煎方:乌梅肉、川连、白芍、川椒、桂枝、干姜。按:此方意义以酸可敛魂,苦可清心,辛可开结,温可通阳泄浊也。肝胆风火陡起,忽然跌仆无知:辨诸病由忿怒所致。证见头摇肢搐,知已化风。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草、芦荟、山栀、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青黛、木香、麝香,蜜丸,姜汤下,每服6克,四服。肾阴不充,无以涵肝厥仆:辨诸坐蓐过劳,惊恐交迫,知真阴伤,目暗昏花眩晕,知风动烦动热升,知阳越。煎方:熟地、阿胶、北沙参、茯神、黑料豆皮、萸肉、五味子,调入秋石0.6克。此纯静填阴,佐以酸收法。”

近人潘名熊,选取《临证指南》和《叶案存真》两书的精要者,以四言歌括形式作为临证指归,便于记忆,编成《评琴书屋叶案括要》,共8卷,于1935年由广州大成新记书局刊行。在自叙中说:“叶氏医案一书诚学医者培室明灯,患病者孽河宝筏也。余生平遵先生治法疗病罔不奏效,故每举是书以勉同道。”兹举“肝风”一节如下为例:“肝风动旋,治以甘酸,蛎胶萸地,炙草方全。目昏耳鸣,肝风上升,龟磁苓地,萸味莲贞。脏阴风火,刚药不宜,肝急宜缓,肾液宜滋,胶地冬斛,元参豆皮。厥阳上攻,高扰清空,女贞归杞,圆眼肉同,炙草菊炭,辛甘化风。肝阳直攻,乘胃之宝,牙肉肿痛,和阳息风,神斛胶蛎,莲贞地冬。肾液已伤,肝风乃张,虚症酌饮,地杞冬良,斛蓉菀茯,远志石菖。缓肝息风,润血丸功,首乌归杞,麻柏天冬,茯神桑叶,黑豆皮同。养肝之阴,何豆沙参,二麻冬柏,桑茯贞椹。冲气左升,镇肝摄肾,淡菜胶萸,地苓方隐。阴不上承,龙相不宁,风扰诸窍,参秋石蒸,胶地神芍,淡菜方成。缓肝益胃,参神草贵,南枣木瓜,谷芽行滞。厥阳肝风,内扰心悸,少寐眩晕,服此足贵,地冬胶芍,麦神草济。肝风扰攘,心营受殃,惊怖多恐,镇摄和阳,龟龙牡蛎,茯神远菖。头胀耳鸣,肝阳上升,清窍失职,枯草石明,桑神地斛,诸症悉平。眩晕畏谷,安土泄木,钩桑远菖,夏陈苓斛。养肝之体,清肝之用,石决钩桑,羚苓橘共,生地黄菊,风木不动”。按:“肝风者,乃肝阳之化气,乘胃则呕,攻胁则痛,肝居左而病炽右,木犯土位之征,上升则窍络阻塞,头目不清,头目疼耳鸣眩晕跌仆,甚则瘈疭痉厥矣,内扰则营热心悸,惊怖不寐,胁中动跃,法不外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缓肝则用阿胶、白芍、生地、萸肉、木瓜、玉竹、胡麻、首乌、枯草之类,滋肾则用天冬、熟地、杞子、桑椹、女贞、旱莲、五味、黑豆皮之类。复云和阳息风、镇阳息风,和阳者益阴以和之,阴阳和而内风自息也,即缓肝滋肾之药。镇阳者重以镇之,取磁石、紫石英之品,又法用龙骨、牡蛎、石决(三者皆生用)、龟板、鳖甲、鲍鱼、淡菜,而藉介类以潜之,元参、牛膝、秋石,而欲苦咸以降之;鹿茸、苁蓉、熟地、海参、乌骨鸡、羊肉胶,而取厚味以镇之。至若茯神、柏子仁、炙草、南枣、麦仁、麦冬、沙参、钗斛、扁豆、淮山,欲和胃以制肝也;玉竹、生地、白芍、丹皮、桑叶、菊叶、荷叶、荷叶边、钩藤、白蒺藜,欲柔润以养肝之体,而轻清以泄肝之用也。即镇肝摄肾、安土泄木,亦不外以上诸法而已。”

今人俞岳真,选择叶氏医案中部分验方,理出治疗杂病59法,编成《叶方发微》,于1980年由浙江省新昌县科技协会刊行。主要分二类:方药类有治脾胃4法、治肝22法、治肾10法、治络5法、治奇经8法、杂治10法;名言选按类有释经、阐贤、论病、治法、用药、医嘱、并附俞氏医案选。方药类,每法列主治、处方、加减、体会四项。名言选按类,先录叶案名言,后加按语。第五节 撷精编著

在叶案中撷取其精华部分,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专著,这是研究叶氏医案的另一种方法。

如叶氏门人吴坤安,将伤寒和温热两证分析和辨认,编成《伤寒指掌》,共4卷。卷1:类伤寒辨19证,察舌法、察目法,太阳、阳明、少阳本病述古及新法;卷2:三阴总辨,太阴、少阴、厥阴本病述古及新法;卷3:伤寒变证;卷4:伤寒类症。书中,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柏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其中“新法”,大多从叶氏医案中总结而成。兹举“痰饮”一节如下为例。“脉沉弦为饮,面色鲜明为饮。治饮当以温药和之。饮家咳嗽,当治饮,不当治咳。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寒邪犯肺饮发:凡外感寒邪,引动宿饮,上逆咳嗽,畏冷发热,当以温药和之,桂枝、淡干姜、半夏、茯苓、杏仁、炙草。温邪犯肺饮发:如温邪上犯气分,以致伏饮内发,上扰乘肺,肺气不降,喘不得卧,发热无休,或见咳红,亦属络热,宜桂枝合越婢法,以开太阳,使浊饮下趋,且桂枝得石膏辛凉,仍不碍于温邪之治。石膏、桂枝、半夏、茯苓、泽泻、杏仁、苡仁、白芍、甘草。痰饮夹燥火:凡咳嗽,喉中燥痛或痒,仍不渴饮者,此痰饮夹燥火也。夫脾家有饮故不渴,而肺家有火故喉间燥痒也,宜理气分之热,兼逐脾家之饮,勿以喉间燥痛,而妄用滋清。半夏、茯苓(重用)、橘红、杏仁、川郁金、瓜蒌皮、白通草、冰糖炒石膏。阳虚饮泛:如年高脾肾阳虚,气不收纳,痰饮上泛,以致呕咳,或着枕就呛,乃痰饮伏于下焦肾络之中,至阴之界,阳气衰微,则形寒畏冷,下气上逆,则着枕就呛,治法当以温药和之,宜桂苓术甘汤以和脾,都气饮加熟附、胡桃以治肾。络中伏饮:如胸胁刺痛,时吐酸饮,脉沉弦而口不渴者,此伏饮在络也,宜桂枝、茯苓,加姜汁、炒蒺藜、半夏、旋覆花主之。咳嗽呕出涎沫,面色鲜明,不得饮食者,非中虚也,作饮邪治,宜小半夏汤加茯芩、桂枝、杏仁”。

清代吴鞠通,仿《伤寒论》体例,将温病证治方药,编成《温病条辨》,成为温病学的重要著作。全书共6卷,卷1:上焦篇,卷2:中焦篇,卷3:下焦篇,卷4:杂说,卷5:解产难,卷6:解儿难。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取自叶氏《临证指南》的时病医案,有的连症状和药味也完全与叶案相同,仅加了方名、方解及加减法。如五个加减正气散、二个宣痹汤、二个青蒿鳖甲汤、三香汤、银翘马勃散、黄芩滑石汤、杏仁薏苡汤、宣清导浊汤、断下渗湿汤、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小定风珠、清营汤、清络饮、三石汤、杏仁滑石汤、连梅汤、椒梅汤、三才汤、桑杏汤、沙参麦冬饮、翘荷汤、玉竹麦冬汤、牛乳饮等均取材于《临证指南医案》。由于吴氏仅见到叶氏的《临证指南医案》,而未见到叶氏的《温热论》,所以采用的辨证方法也按照医案中的三焦辨证为纲,而未按《温热论》的卫气营血辨证为纲。王孟英在卷三末说:“吴氏此书,不过将《指南》温热暑湿备案穿插而成,惜未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书溯本穷源,即叶氏《温热论》《幼科要略》亦不汇考,故难曰发明叶氏,而实未得其精奥也。至采附各方,不但剪载未善,去取亦有未当,此余不得已而有《温热经纬》之纂也。”虽然王氏这样评价吴氏,但是吴氏对叶案的研究功不可灭,因而影响亦甚大。

清代王孟英,汇编温病论著,编成《温热经纬》。共5卷,卷1~2选辑《内经》《伤寒论》有关温病论述,卷3~4采辑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论述,卷5选温病113方论。它是一本温病学重要著作。其中叶天士《温热论》和《三时伏气外感篇》即在卷3之首。王氏还对其作了注释,对叶氏学术思想有一定阐发。

清代林佩琴,将内科、妇科、外科等病证辨证论治方药,详予辨析,博采各家之长,编成《类证治裁》,共8卷。其中收集叶氏医案中治法最多。

清代王旭高,总结五脏治法方药,编成《西溪书屋夜话录》。现仅存《肝症证治》一篇,介绍肝气、肝风、肝火等30法。这些肝病证治方法,大多在叶氏《临证指南》的肝风、肝火、木乘土等门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经验体会总结而成。

清代何书田,将内科杂证证治方药,编成《杂症总诀》一册。分3卷,计内科杂症61种。举凡病情、脉理、治法、药品,悉以韵语编成歌诀。每病在歌诀之后,又总结叶氏《临证指南》治法。例如“中风”:“肝肾虚,内风动:黑芝麻、天麻、桂圆、黄芪、甘草、萸肉、牛膝、甘菊、熟地、女贞、远志肉、五味、苁蓉、当归、枸杞、首乌、牡蛎、刺蒺、虎骨。阳虚卫疏:参、芪、附、术,或玉屏风加减,当归、天麻、桑叶。卫虚络痹:桂枝、芪、附、羌、远志、姜黄。气虚;参、芪、术、草、归、陈、天麻、姜、枣。肝肾同治:参、茯、白蒺、甘菊、陈皮、半、枸杞、天麻、钩藤。风湿中脾络:六君加南星、附子。肾阴虚,肝风动:熟地、苁蓉、枸杞、首乌、甘菊、菖蒲。痰火阻窍:羚角、胆星、竹沥、丹皮、连翘、花粉、钩藤、橘红、菖蒲。液虚风动:复脉去姜桂,固本去熟地,加五味、龟板、虎骨,苁蓉、黄柏、枸杞、怀膝。包络热邪阻窍:至宝丹。”第六节 临床应用

自叶氏医案传世,全国各地宗叶氏为法,在临床上运用叶法治病,被人称为“叶派”或“苏派”。运用叶法治病者,二百余年间不计其数。其中比较著名者,有尤在泾、章虚谷、吴鞠通、吴坤安、王孟英、王旭高、何玉田、何廉臣、张伯龙、丁甘仁、夏应堂、金子久、周兰若、邵兰荪、张菊人、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严苍山、蒲辅周等。例如,金子久善用通补奇经法,夏应堂善用辛凉泄热法,秦伯未善用活血通络法,章次公善用虫蚁搜剔法,蒲辅周善用通阳利湿法等。有这么多名家推崇天士,自称“叶派”,足见叶法疗效之高,方药之平稳,实非偶然。第七节 刊行丛书

清代有不少医家编辑丛书刊行,对医著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叶氏医案是丛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1914年黄寿南的《黄寿南抄辑医书二十种》,第8种即是《叶香岩先生医案(附病机选录)》;1921年裘庆元的《医药丛书》四集11种,第10种即是《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1936年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存128种,第101种是《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第102种是《三家医案合刻》,第108种是《眉寿堂方案选存》。现在我们看到的上述三种叶案,即由他们保存和流传而来。他们还在书中的序和跋将自己的研究见解介绍给读者,这也是一份值得重视的资料。第八节 专题探析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兴办中医药杂志,对各地中医药学术交流带来很大的方便。它对叶氏医案的专题研究,作了大量的报道。其中有二个高潮,一是金寿山在《中医杂志》1963年10期发表了《叶案初探》和1963年《未刻本叶氏医案》出版;一是姜春华在《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8期发表《叶天士的温病、杂病的理论与治疗》以及《浙江中医杂志》1979年和1980年出版了两期《叶天士学说研究专辑》。至今(1991年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杂志上共有近三百篇文章对叶案作了专题探析。这些专题探析文章,大致可归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叶天士的生平及后人对叶氏的评价;

2.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

3.对叶天士诊法的研究;

4.对叶天士治法的研究;

5.对叶天士治疗某病经验的研究;

6.对叶天士经方、成方应用的研究;

7.对叶天士个案的分析研究;

8.对叶天士制剂、服药法的研究;

9.对叶天士理论创见的研究;

10.对叶天士有关体质的研究;

11.对叶天士因时制宜的研究;

12.研究叶天士医案的重要性;

13.对叶天士用药法度的研究;

14.对叶天士奇经的研究;

15.对叶天士络病的研究;

16.对叶天士儿科治疗的研究;

17.运用叶天士方药的临床报道。

这些专题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超过前人的。最近又出现电子计算机研究叶案的报道,毫无疑问随着研究叶案的不断深入,必将对叶案研究掀起新的高潮。第九节 批评商榷

对叶天士的医学批评者,也时有人在。除徐灵胎褒贬皆有外,清末陆九芝即是其中一位比较突出者。陆九芝在《世补斋医书》中,批评叶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和“温热须究三焦”的论点,认为“温病热自内燔”,“阳明为成温之薮”,并认为神昏属“承气证”。他指责说:“遂开吴鞠通三焦之弊,置六经于不问。”这些批评意见,现在看来是值得怀疑的。温病有新感和伏邪,有三焦传变,以及用清心开窍治神昏,已成临床事实,怎么能一笔抹杀?此外,陆氏对《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中席、张、顾、陈四个医案逐句批驳,尖锐地批评叶派。

今人姜春华,在《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8期发表了《叶天士的温病、杂病的理论与治疗》。姜氏在肯定了“叶氏根据温病的全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阶段,它正确反映了温病发展的规律,所以为后来医家所重视”的基础上,赞成陆九芝的批评,说:“叶氏认识了温病全过程的发展规律,没有掌握截断扭转的方药,所以学他的人不免如此。”又说:“我们看清代许多名医医案,治疗温病,包括湿温,经过中险证百出,令人触目惊心,其效果之所以不佳者正是受此老之教,用药轻淡如儿戏。近年来由于中西医结合,医疗有新的发展,如治大叶性肺炎用鱼腥草、鸭跖草之类清热解毒,不用卫分气分之说,疗效很高,过去肠伤寒用银翘、桑菊、三仁等效果亦差,有人不分卫气营血步骤,开始即用大黄、黄芩、黄连,疗效亦高。”此外,还对叶氏治虚劳常用建中汤于“久嗽晡热”劳怯之证,认为“实为误解仲景”;对叶氏治妇科推崇奇经八脉,认为“于前人无所增益,于后人亦资助不大”。

批评叶氏者,主要对《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席案意见最大。兹录原案和陆九芝批语(见括号内)于下,供读者自评。另外,金寿山对陆氏批语提出不同看法,曾在1980年5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了《叶案小议》一文进行反驳,也一并录于后(见金评)。叶氏原案和陆九芝评语:“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晡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许,阳明旺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之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决不育阴),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收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刘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蒂自立(与下焦根蒂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熟地炭,茯苓,淡苁蓉,远志炭,川石斛,五味子(方谬)。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法乎?)生地炭(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妙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元参心,川石斛,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犀角、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尚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闭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耶?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锢),晚进周少川牛黄清心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心)。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惟尺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膻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昏乱(全不识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弥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谓质),暂可泄降(并未一用泄降之药),服后颇安(并不能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立根蒂何至形质大衰),舌边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阴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熟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人参,赤石脂,炮姜,白粳米(此方补涩而温,适与清泄苦降相反)。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已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