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21:21:0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10*10)

1.诗言志

2.神魔小说

3.摩罗诗力说

4.茶馆体戏剧

5.古希腊悲剧

6.百年孤独

7.叙事学

8.六书

9.汉语拼音方案

10.文化语言学

二、论述题(任选二题,25*2)

1.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

2.抗战后现代派诗歌的变化。

3.根据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小说分析18、19世纪英国文学女性形象的变化。

4.有人说离开文学理论,建立起科学的文学研究是不可能的,你怎么看。

5.汉藏语的分类及互相的异同。

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10*10)

1.诗言志

答:“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是指“赋诗言志”。《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

2.神魔小说

答:神魔小说是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的一种小说热潮。它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在这类小说中,有的作品完全以宣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故事荒唐,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但其中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往往能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一直被读者珍视。

3.摩罗诗力说

答:《摩罗诗力说》是1907年鲁迅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当时正值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期,鲁迅站在了革命派的一边,并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它是“五四”运动前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文论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等八位浪漫派诗人,肯定了他们“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精神,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大胆地提出冲破禁区、扫荡迷信,大力宣扬了救国救民、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

4.茶馆体戏剧

答:略。

5.古希腊悲剧

答:悲剧,古希腊语作tragōidia,意为“山羊之歌”。关于悲剧的起源一般认为产生于酒神颂歌队。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讨形而上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查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在艺术形式方面,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话语通常用三音段(或六音步)短长格表述,而唱段则采用众多的抒情格写成。悲剧的布局一般包含:开场白,入场歌,场,场次之间的唱段,终场。有的悲剧直接从入场歌开始,如埃斯库罗斯的《祈援人》。

6.百年孤独

答:《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7.叙事学

答:“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实际在此之前,叙事学的研究设想和理论轮廓已经相当完整。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而不是历时性角度、历史的演变中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为作一门学科,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8.六书

答:“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现在一般认为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9.汉语拼音方案

答:《汉语拼音方案》是在过去各种记音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人民创制各种汉语记音与汉字注音法的经验总结。《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拉丁字母,既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又便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能够准确地给汉字注音。它是一套记音符号,可以帮助教学,矫正读音,是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此外,《汉语拼音方案》还可以用来作为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用来帮助外国人学汉语,用来音译人名、地名和科学术语,以及用来编制索引和代号等等。

10.文化语言学

答:略。

二、论述题(任选二题,25*2)

1.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

答: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发展演变:

①魏晋以来,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便是代表。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②唐代前期,骈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大量的章、奏、表、启、书、记、论、说多用骈体写成,从贞观初至开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间,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骈体,无一例外。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落霞孤鹜之景,一坏六尺之情,英思壮彩,珍词秀句,已为人千古传诵;杨炯的《王勃集序》、卢照邻的《释疾文》等也都情文并茂,灿然可观。

进入盛唐以后,骈体文风有了更大的改变。首先是“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颞,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接着是大诗人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如其《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说理抒情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

骈文发展到中唐陆贽手里,已达变化的极致。他的奏议较彻底地去除了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如《论裴延龄奸蠹书》长达六千馀字,言事详备,说理深刻,既纡曲宛转,又晓畅易懂。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③中唐古文运动以后,骈文稍告衰落。经过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针对晚唐五代文风进行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以欧阳修为代表,欧阳修对四六体的骈文进行了革新。宋初的四六皆沿袭唐人旧制,西昆诸子更是严格遵守李商隐等人的“三十六体”。欧阳修虽也遵守旧制用四六体来写公牍文书,但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④元代以散文为主,骈文并未有太大发展。元代散文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宗唐与宗宋的不同倾向。前期的散文作家如姚燧、元明善等,倾向于宗唐,主要是师法韩愈,颇有雄刚深邃之风;另一些作家如刘因、王恽等,则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平易流畅。到了后期,宗唐与宗宋的倾向又逐渐合流。

⑤明代,在骈文的艺术体制影响下,逐渐形成八股文。讲究结构紧凑,对偶工整。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本来,八股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而存在,是无可厚非的。它的一些表现手法及理论曾对明清两代的散文、诗歌,乃至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在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加上它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而出现,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自由,给文学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⑥到了清中叶,骈文异军突起,再度兴盛。清朝统治的日益稳固和文化政策的调整,皇帝“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清史稿•文苑传》),号称“乾嘉学派”的考据学走向鼎盛,“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踵事增华、编织丽词美语和具有匀称错综的形式之美的骈文,在浓重的学术文化氛围里,重又得到肯定和利用。汉、宋学之争,又使骈文的兴起,带上和桐城派对峙的色彩,汉学重学问,重考据、训诂、音韵之学,对桐城派尊奉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学所造成的空疏浮薄,是有力的冲击,风气所及,饱学之士喜爱重典实、讲音律的骈体文,借以铺排遣使满腹的书卷知识,从而刺激了骈文的写作和运用。

与繁荣状况相适应,骈文批评理论也在发展,由开始正名争一席之地,到阐发艺术特点,认识和把握文学本质的某些属性,进而达到与古文家争正统的地位。清初陈维崧、毛奇龄开始倡导,中期则有袁枚、孔广森、吴鼐、曾燠、李兆洛等热情辩护,给予肯定,阮元则著《文言说》,鼓吹骈体,视骈文为正统,将骈散之争推向高潮,同时,吴燕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的《骈体文钞》弘扬骈文正脉,扩大影响。经过这一番推波助澜,骈文势力逐步强大,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其本身也点缀着兴盛的景象。

2.抗战后现代派诗歌的变化。

答:作为一种诗潮,1930年代兴旺一时的“现代派”诗歌在1940年代、抗战后,似乎消歇了,但是新诗的现代性探索非但没有终止,反而在与历史现实的结合中进一步拓展了,并提出了新的审美课题。(1)抗战后,由于接下来继续的战争,现代派诗人们无法超脱血火交迸的时代,即使是最超然者也在潜意识中本能地在关心着现实斗争;同时,他们又比以往更直接地面对着个体生命与险恶的环境如何妥善交流、如何适应的问题,因而也更深入地体验到了自身生命的主体性存在。这就使生活于动荡时代,虽和大环境多少有点距离,小环境却相对平静的那一代校园诗人,有一股沉思生命、拷问灵魂的诗思流行了起来,而这正是主知派现代主义的逻辑起点。(2)在对1930年代浅斟低吟诗风的反拨中,现代诗人对现实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洞察、更为广泛的包容,他们一方面纯熟地运用现代诗艺,诸如象征、暗示、反讽、小说化、戏剧化等手法;另一方面保持着对外部历史的关注,真正实现了对“现代经验”的把握。老牌现代主义诗人卞之琳转变了把玩精微日常细节的方式,在《慰劳信集》中运用奥登式的寓庄于谐、寓惊奇于平淡之中的手法,广泛处理着战时的历史现实;诗人戴望舒此时的名篇《我用残损底手掌》,也在超现实的技巧当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题;冯至的《十四行集》不仅接续了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生活里发掘哲理的方向,而且在对民族、历史和个人经验的沉思中,达到了一种超越性的高度。除这几位诗人外,将这种现代性探索推向高潮,并形成一种诗歌潮流的,是“九叶诗派”这样一批新诗人的出现。

3.根据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小说分析18'19世纪英国文学女性形象的变化

4.有人说离开文学理论,建立起科学的文学研究是不可能的,你怎么看

5.汉藏语的分类,互相的异同

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

2.元批评

3.探下省

4.汉字标准化

5.音位变体

6.布龙菲尔德

7.相和歌

8.义理、考据、辞章

9.拉伯雷

10.《汤姆•琼斯》

二、简答题

1.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2.词义引申的内外因。

3.分析为记录语音而发明的符号系统和由图画符号演化而来的文字系统的不同。

4.古代骈文的体制特点和发展阶段。

5.当前学术界对“文革文学”的基本认识。

6.以具体作品分析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以意逆志

答:以意逆志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科学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是指读者之意, “志”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即分析文学作品时,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2.元批评

答:元批评是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哲学思潮的转变而出现的全新的批评方式。元批评是一种对文学批评的“后而上”的研究,它以文学批评实践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关涉,对批评本体的“自释性”和批评语境的“合法性”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普遍适用的批评原理,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后设理论。

3.探下省

答:探下省是古汉语语法中一种省略主语的方式,即句子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因下文将要出现而加以省略。例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中,“蟋蟀”是句子的主语,因其在后文出现,所以首句“七月在野”中没有主语。

4.汉字标准化

答:汉字标准化即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定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以便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定形是指规定现行汉字的标准字形;定音是指对人名、地名的异读,要进一步审订,轻声词、儿化词在书面上表示不出来,口语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应该编写相应的调表;定序是规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汉字的排列方法有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三大类。

5.音位变体

答:音位变体是指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又称音品。即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称为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变体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6.布龙菲尔德

答:布龙菲尔德,美国语言学家,是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其代表著作《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形成了“布龙菲尔德学派”。

7.相和歌

答: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

8.义理、考据、辞章

答:义理、考据、辞章是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义理”是指儒家研究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文章要讲究“义理”是指文章的内容要精要地阐述儒家圣贤的学说。“考据”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辞章”本指文章,是对诗文的总称,后来有人也用以指文章的写作技巧。

9.拉伯雷

答:拉伯雷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代表作是5卷集长篇小说《巨人传》,他的作品强调人的本性善良,重要在于教育,教育决定人的前途,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愿望和权利。他强调“做你愿意做的事”,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个性解放的信念。拉伯雷的谴词造句讲究声韵协调,善于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尽管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散文和小说,但是有人称他为诗人,他为中古法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0.《汤姆•琼斯》

答:《汤姆·琼斯》是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菲尔丁艺术上最成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忠于“严格描写自然”的现实主义原则,结构复杂严谨,内容却滑稽有趣。小说的的基本主题是善与恶的斗争,菲尔丁通过汤姆·琼斯和苏菲娅为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对布力菲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剥削阶级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讽刺了英国社会的伪君子、假圣人和市侩们,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腐朽、虚伪、唯利是图的本质。

二、简答题

1.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阶段及其各自特点。

答:略。

2.词义引申的内外因。

答:语言系统简明经济原则的要求、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的发展,都是词义发展的原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