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医秘验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22:28:58

点击下载

作者:王迪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试读:

前言

FOREWORD

祖国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涌现出众多的、灿若明星的医药学家。正是他们在悬壶济世、耕耘杏林的过程中,在一方一药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秘验方,顾名思义是指或世代口传心授,或源于经典古方增删新订,或经民间验方修改补充,或独创并经验证确有良效的方剂。国家级名医指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的首批、二批、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他们的秘验方,传承经典,启迪后人,厚积薄发,勇于创新,是才华与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在征集过程中,得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相关领导和名医们的大力支持,尽管有很多名医相继谢世,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所带的学生或家人又将宝贵的秘验方收录在本书中,使之得以广为流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首批名医,如雷贯耳的名字,缜密的思维,精湛的医术,令人钦佩不已;二批三批名医,活跃的思维,过人的胆识,令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韵律。使我们深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名医的秘验方未能如期送至,以至未能收入。

本书集首批、二批、三批名医的学术经典于一体,少部分内容取自于近年来的文献。尽管有遗珠之憾,但给我们也展现出一幅宏伟的画卷。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是将前人的精髓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之更为适合临床,富有生命力。对于很多刚出道的年轻中医,本书犹如一把钥匙,开启大门;对于学有所成之士,本书则使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于中医药爱好者,本书则帮您按图索骥,与专家学者面对面。

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秘验方581首,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男7科159种疾病。每方分为组成、功效、主治、用法、方解、加减、点评、验案、简介9部分。方名大部分以中医传统方式命名,一部分以西医病名命名,一部分以中西医结合方式命名;组成中的药物和剂量,令人回味、令人赞叹;功效与主治,体现了中医疗效的关键所在——辨证论治;方解将全方的组成一步一步加以分析;点评点出用方及治疗过程的精华之处;验案则是取之最为典型的病例;简介概括了名医之业绩、临床之擅长;通讯地址则便于读者与名医、或其学生、或其家人进一步沟通和交流。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首批、二批、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其学生、家人表示深深的谢意,向秘验方未能收入到本书的名医深表歉意。我们衷心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促进中医药的普及与提高。愿中医药学新著如雨后春笋,愿中医药事业如火如荼,愿普天下百姓获益无穷!编 者2008年3月

内科疾病秘验方

一、高血压病

1.调络饮(王乐善)

【组成】桑寄生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黄芩15g 菊花15g 夏枯草30g 杜仲15g 牛膝15g 桑枝15g 桂枝15g 生石决明 30g 甘草15g【功效】调和脉络,降压清眩。【主治】缓进型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牛膝补肝益肾,引血下行;生石决明镇逆潜阳;寄生、杜仲补肝益肾;生地以平血逆;丹皮、白芍凉血活血,生血和脉;黄芩养阴清热;菊花治头目眩晕;夏枯草补肝血,除虚烦;桑枝、桂枝调营通脉,以防偏风;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补肝肾,平肝阳,降血逆,调血脉之效,使阴平阳秘,血脉调和,而适用于缓进型高血压病。【加减】手足麻木加黄芪30g,桂枝15g。【点评】缓进型高血压亦称良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血压增高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得发现,少数病人则在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时发现,由此可见本病与肝阳上亢,血气上逆相关,即与“血脉”直接相关。王老用“调络饮”调和脉络,使血脉协调平衡,故对缓进型高血压病确有一定疗效。【简介】王乐善,生于1912年,逝于2002年,辽宁义县人。历任锦州铁路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业医70年,擅长内、外、妇、儿、针灸等科,临床上经常针药并举,每起沉疴。

原通讯地址:辽宁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 邮编:110000

2.育阴潜阳降压汤(邱保国)

【组成】生地20g 白芍15g 生石决明12g 生龙骨12g 怀牛膝15g 夏枯草10g 豨莶草10g 杜仲12g 罗布麻15g【功效】育阴潜阳,平肝熄风。【主治】高血压病,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症见头晕目眩,目胀耳呜,面潮红,急躁易怒,心烦失眠,耳鸣目涩,手足心热,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细。【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本病多责之于肝肾阴亏,木少滋荣,阴不涵阳,则肝阳上亢,气血上逆。故用生地、白芍,生地滋阴生津,清热凉血,白芍敛阴养血,养阴柔肝,平抑肝阳;用生石决明平肝潜阳,生龙骨重镇安神,清肝潜阳,抑浮阳上越,怀牛膝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引血下行,合用而镇逆潜阳;又加用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渗湿利水降压;豨莶草搜风通络;杜仲入肝肾,养其阴血以协助降压;罗布麻平肝亢盛而降压,全方共奏育阴潜阳,平肝熄风之功,使头目清,目眩止,血压复常。【加减】若情志所致,酌加佛手、白蒺藜、玖瑰花或绿萼梅;若眩晕急剧,手足麻木加桃仁、红花、地龙、水蛭;胸闷,加川芎、枳实、赤芍等。【点评】本病多由情志所致病人素体偏阴虚,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引起肝阳上亢,此为母病及子。肝属木,寓相火,体阴而用阳。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气内郁,气有余便是火,形成肝阳亢盛,故治疗宜育阴平肝潜阳。下列验案,病人胸闷而不移,有郁而气滞之象,故加用枳实、佛手、川芎,取得好的效果。【验案】张某,女,55岁,退休干部,2006年5月20日初诊。近周来,因与子女生气,出现头晕、目胀,心惊易醒,急躁易怒,耳鸣目涩,口干,手心偏热。家族中父和兄均有高血压病,在家曾先后服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血压仍高,症状不减。检查:血压26.7/15.7kPa(200/118mmHg),心率72次/分,节律,无杂音,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眩晕(高血压病),证属阴虚阳亢。治当滋阴柔肝,平肝潜阳。方用滋阴潜阳降压汤:生地20g,白芍15g,生石决明12g,生龙骨12g,怀牛膝15g,夏枯草10g,豨莶草10g,杜仲12g,罗布麻15g。连服药3剂,次日即感头痛、目眩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血压降至19.3/12.0kPa(145/90mmHg),但仍感胸闷胀、耳鸣、睡眠差。二诊:上述方去豨莶草,加枳实 10g,佛手10g,川芎10g,服药6剂,血压降至18.0/10.7kPa(135/80mmHg),头痛目弦消失,胸闷、耳鸣明显减轻。三诊:继续上方服6剂,测血压正常,症状消失。【简介】邱保国,生于1936年,湖北武昌人。任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南省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津特殊贴。善于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心脑血管病,在老年中医文献研究,临床及新药研究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曾出版《中国老年学》、《现代老年学》、《传统老年医学》、《衰老与老年病》、《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要览》等著作。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城北路7号河南省中医研究院 邮编:450004

3.加味天麻丸(黄春林)

【组成】天麻15g 川芎10~30g 酸枣仁20g 法半夏10~15g【功效】熄风定眩,化痰通络。【主治】颈椎病或高血压病,属痰瘀阻络、虚风内动者。症见头晕或头颈痛为主,或伴心悸、恶心、呕吐等症,舌苔浊腻,脉弦或弦滑。【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天麻熄风止晕,如《本草纲目》所云:“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川芎为血中气药,善于活血通络,最适应于因瘀致虚、因虚致眩者;酸枣仁与天麻均有镇静安神作用,有利于消除眩晕症中的运动不稳定、不平衡感觉;法半夏则化痰降逆止呕,消除眩晕症中的恶心呕吐症状。全方共奏熄风定眩、化痰通络之功。【加减】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白蒺藜、蔓荆子各15g,以平肝熄风定眩;头项强痛者,加葛根30g,羌活、延胡索各15g,以解痉止痛;伴有上肢麻木者,加桂枝10g,玉竹20g,土鳖虫6g等,活血柔筋通痹;伴有心悸、恶心呕吐者,则加用苏梗、藿香各15g,化浊降逆止呕;本方尚可佐以石菖蒲10g涤痰开窍,麦冬15g养心安神,并适当加入活血化瘀类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帮助消除症状。【点评】历代医家有“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及“无瘀不作眩”的说法。颈椎病或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多因年老或早衰致肾精亏损,脑髓空虚,复因饮食失节、劳逸失当等致痰瘀阻滞颈脉或脑络,造成局部血流不畅、血虚生风,故发为眩晕。本方针对“虚”、“风”、“痰”、“瘀”四种病理因素进行综合治疗,故疗效颇佳。【验案】苏某,女,55岁,2004年5月21日就诊。症见头晕,颈项痹痛,双上肢麻木,时伴心悸、腰酸,口干,纳呆,二便可,舌淡黯,苔薄腻,脉弦细。颈椎CT示颈椎5、6骨质增生,并向后压迫神经根。诊断为颈椎病,辨证为因痰瘀阻滞,经脉不通,气虚血少,筋肌失养而致眩晕及相应部位麻木、疼痛。拟方:天麻15g,川芎12g,羌活15g,法半夏15g,黄芪30g,茯苓15g,杜仲20g,丹参18g,延胡索15g,姜黄12g,葛根30g,桂枝15g,玉竹25g,土鳖虫12g,甘草6g。患者服用7剂后,眩晕消除,守方继服半月,痹痛、麻木诸症亦明显减轻。【简介】黄春林,生于1937年,广东惠阳人,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心内科及肾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保健食品协会理事。1993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为“广东省名中医”。1997、2003年分别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擅长心肾疾病的诊疗,对多种疑难杂症亦有独到的见解。主编《泌尿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医学专著5部、副主编医学专著20余部,学术论文50余篇。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濠畔街广州中医学院 邮编:510120

4.钩芍平肝降压汤(张崇泉)

【组成】钩藤25g(后下)生白芍20g 干地龙6g 生地20g 葛根20g 川牛膝10g 泽泻10g 甘草5g【功效】滋阴平肝,通络潜阳。【主治】中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型。症见头晕目眩,面部烘热,颈项强痛,小便黄,舌质黯红或紫黯苔薄,脉细弦。【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高血压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眩晕”、“风眩”等病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虚阳亢。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久病入络,病久多瘀,故中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是阴虚阳亢,兼脉络瘀滞。方中用钩藤平肝潜阳;生白芍滋阴平肝;生地、葛根养阴舒筋;干地龙、川牛膝通络化瘀;泽泻利湿降浊;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共奏滋阴潜阳、通络化瘀、平肝降压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诸药可通过多方面影响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降压效果。【加减】眩晕较重,面红目赤者,加夏枯草15g,天麻10g,杭菊10g;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g,瓜蒌15g,郁金10g;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15g,夜交藤20g;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15g,秦艽15g;腰膝酸痛者,加杜仲15g,桑寄生15g;血脂升高者,加制首乌15g,山楂15g;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10g,大黄6g;气虚疲乏者,加生黄芪30g。【点评】本方可作为治疗中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的常用基本方,临床以此为基础随症加减,有较好疗效。曾以本方为主治疗中老年Ⅱ期高血压病50例,并与口服尼群地平50例作随机对照。观察1个月,结果表明:本方有明显降压作用,降压总有效率82%,显效率3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且本方降压幅度较西药对照组低(P<0.05),作用缓和,改善病人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不良反应,且能改善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验案】危某某,男,71岁,2003年11月15日就诊。患者头晕、胸痛、心悸6年,发作1周。就诊时头晕眼胀,面部烘热,劳累后胸闷胸痛,心悸,上楼气喘,疲倦乏力,睡眠不好,大便干结,舌质黯红,舌苔中心黄腻,脉弦细。查血压:21.3/12.0kPa(160/90mmHg),心电图:ST-T改变,频发室早。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中医辨证:阴虚阳亢、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处方:天麻10g,夏枯草10g,双钩藤25g(后下),生黄芪30g,生白芍20g,丹参20g,红花6g,瓜蒌壳15g,郁金10g,炒枣仁20g,生地20g,生龙齿15g,草决明15g,甘草5g,夜交藤20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7剂后,头晕、面热减轻,胸闷胸痛好转,仍感心悸、气促、疲乏无力,去夏枯草、红花,加白参6g,麦冬12g,葛根20g,调理月余,血压17.3/10.7kPa(130/80mmHg),心电图改善,诸症缓解。【简介】张崇泉,生于1942年,湖南邵东人,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审定的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湖南省名中医。现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主攻心脑血管病和老年疑难病,擅长治疗高血压、中风、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风湿类风湿病、肝胆疾病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论著有《高血压病中医治疗》等4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

通讯地址:长沙市麓山路58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邮编:410006

5.夏栀泻肝汤(张崇泉)

【组成】夏枯草10g 炒山栀6g 白蒺藜20g 黄芩6g 生白芍20g 生地15g泽泻10g 生石决明20g 甘草5g【功效】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主治】高血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肝火亢盛型。症见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夏枯草、山栀、黄芩清肝泻火;生白芍、生地滋阴柔肝;白蒺藜、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泽泻、甘草利湿泻火调中。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之功。【加减】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粉2g(冲对);颈项胀痛或强硬者,加葛根20g;痰多呕恶者,加法夏10g,陈皮10g,竹茹10g;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g,瓜蒌壳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草决明12g。【点评】本方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者有明显效果,尤其是方中白蒺藜、生白芍、夏枯草三药配伍,功效泻肝平肝柔肝,缓急止痛,专治肝火头痛,且白蒺藜、白芍用量宜大,白芍宜生用增加柔肝泻火之疗效。【验案】肖某某,女,61岁。2003年9月13日就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3年,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2天前因与人争吵后,血压升高。现头痛、头胀,右侧头部更甚,颈胀,眼睛充血,胸闷,烦躁易怒,出汗,口苦,尿黄,舌质黯红苔薄黄,脉细弦数。血压:21.3/12.0kPa(160/90mmHg)。中医辨证为肝火上亢。治法:清肝泻火。处方:以自拟夏栀泻肝汤加减,药用夏枯草10g,白蒺藜20g,焦栀6g,葛根20g,杭菊10g(后下),黄芩6g,生白芍20g,生地15g,煅牡蛎30g,浮小麦20g,羚羊角粉2g(冲对),泽泻10g,甘草5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服药1周后复查:头痛明显缓解,颈胀、烦躁、胸闷减轻,汗出止,小便转清,仍口苦,膝关节疼痛,乏力,舌脉同前,血压:17.3/10.9kPa(130/82mmHg),仍治以滋阴清肝潜阳法,前方去羚羊角、焦栀、浮小麦,加怀牛膝10g,秦艽、杜仲各15g,再服10剂,诸症均缓解,血压稳定。

6.清肝汤(郭士魁)

【组成】葛根12g 钩藤12g 白薇12g 黄芩12g 茺蔚子12g 白蒺藜12g 桑寄生12g 磁石30g 牛膝12g 泽泻12g 川芎12g 野菊花12g【功效】清肝抑阳。【主治】高血压病,颈椎病,梅尼埃病,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之眩晕。症见目闭眼眩,身移耳聋,如登车舟之上,起则欲倒。【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方解】本方以平肝为主,兼有补肾作用。方中磁石重镇潜阳;钩藤、白蒺藜平肝祛风;白薇、黄芩、茺蔚子、野菊花清肝抑阳;桑寄生、牛膝平肝兼能补肾;泽泻利水消眩;川芎活血祛风;葛根舒筋解肌。全方合用,旨在清肝抑阳。【加减】阳亢明显,加生龙骨15~20g;失眠,加合欢皮15g,柏子仁10g;肾阴虚明显,加女贞子12g,川断12g;腹胀纳差、肝胃不和,加陈皮10g,木香10g。【点评】运用清肝汤对21例此类眩晕病人进行了治疗观察,大多数患者主诉眩晕好转或消失,头胀,头痛等症也相应得到好转。【简介】郭士魁,生于1915年,逝于1981年,北京人。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医结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20余年,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卓有成效,摸索出一系列有效方剂和药物。

原通讯地址: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邮编:100091

7.清肝降压汤(周次清)

【组成】柴胡6g 菊花10g 钩藤15g 黄芩10g 丹皮10g 栀子10g 香附1g 青木香6g 佛手10g【功效】清肝泻火降压。【主治】早期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症见头痛头胀,眩晕,心烦口苦,胸胁胀满,多梦易惊,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菊花、钩藤平肝清热;丹皮、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青木香有降压之用;佛手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肝降压之功。【加减】多梦易惊者,加炒枣仁、夜交藤;手足发胀者,加泽泻;便秘者,加大黄;面红耳赤者,加龙胆草、黄连。【点评】周老临证40余年,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初期多实,重在调肝,针对肝气郁结,肝火上炎,阴虚阳亢三证,分别采用疏肝、清肝、凉肝之法。疏肝用柴胡疏肝散;清肝采用自拟清肝降压汤(即本方),凉肝首选羚角钩藤汤。三法之中尤以清肝降压汤最多用,疗效甚捷。【验案】盛某某,男,50岁。血压在25/16kPa(188/120mmHg)左右持续不降3月,伴头涨头痛,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肝阳疏泄太过,导致木火内生。治宜清肝泻火,药用清肝降压汤6剂,水煎服。药后血压降至21/13kPa(158/98mmHg),诸症明显好转。【简介】周次清,生于1925年,山东青岛人。自幼爱好医学,跟族伯学习中医,20岁即悬壶问医,济世救人。曾任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学会委员,山东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50余载,医理娴熟,医术精湛,涉及内外妇儿及中西医诸多学科。长期潜心于心血管病的研究,造诣颇深,验之临床均收到良效,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通讯地址:山东中医药大学 邮编:250014

二、糖尿病

1.愈消灵(董建华)

【组成】黄芪15g 山药10g 黄精10g 石斛10g 花粉10g 生熟地各10g 竹叶10g 地骨皮10g 僵蚕粉8g(分冲)【功效】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主治】糖尿病,属阴虚燥热者。症见渴饮无度,尿频量多或有甜味。【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黄芪、山药益气健脾;生熟地、黄精、石斛、花粉滋阴养液生津;竹叶、地骨皮清热降火而止渴;僵蚕止渴降糖。全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之功效。【加减】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者,加生石膏、知母;心烦易怒者,加山栀、丹皮;失眠多梦,加炒枣仁、丹参;遗精者,加金樱子、菟丝子;阳痿不举者,加巴戟天、阳起石;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牛膝;皮肤疮疖者,加黄连粉、连翘。【点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消瘅”的范畴。本病主要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若真阴亏耗,水源不充,虚热妄炎,耗损肺脾,而致气阴两伤。热伤肺阴,津液亏竭,敷布失职,渴饮无度。伤及脾肾,精气亏虚,输布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不藏,尿频量多或有甜味。故消渴病治疗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基本原则,滋肾阴以降妄炎之火,补脾气以助运化之功,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气阴得复,消渴获效。本方系自拟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之功效,且补中寓消,滋而不腻,补而不燥,使气阴复,燥热除,恢复肺脾肾诸脏功能,三消之证随之而愈,故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但服药期间,应节制肥甘厚味,劳逸结合,避免过劳及七情内伤,预防外邪的侵袭,以防复发。【验案】张某某,女,57岁。口渴引饮,尿频量多2年余。患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数量多,伴气短乏力,时有心悸,腰酸腿软,日渐消瘦。空腹血糖13.7mmol/L(247mg/dl),尿糖(+++),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曾服用“降糖灵”、“优降糖”等药,效果不甚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滑。此为气阴两伤,肺胃蕴热所致消渴,治以益气滋阴,佐以清热。予上方去黄精、生地,加山萸肉10g,葛根15g。服14剂,同时嘱其节制饮食。症状改善,复查尿糖(+)。继守上法化裁调治月余,症情平稳,再服丸药巩固疗效。【简介】董建华,生于1918年,逝于2001年,上海青浦人,师从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医系第一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善治内、妇杂病,特别是治疗脾胃病和热病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

原通讯地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邮编:100700

2.二地降糖汤(汪履秋)

【组成】地锦15g 地骨皮15g 南沙参12g 麦冬10g 石膏30g(先煎) 知母10g 生地10g 僵蚕10g 青黛5g(包) 泽泻30g 苦参15g【功效】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主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小于13.9mmol/L(250mg/dl),属阴虚燥热者。症见口渴欲饮,消谷善饥,小溲频多,疲乏无力,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南沙参、麦冬、地骨皮清肺润燥;石膏、知母清胃泻火;生地滋肾清热;地锦、僵蚕、青黛、泽泻、苦参乃结合辨病用药,几味均有降糖作用,其中僵蚕并可针对糖尿病伴呼吸道感染、神经炎、皮肤瘙痒、血脂增高等并发症。诸药合用,共奏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之功。【点评】糖尿病隶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因上、中、下三消的不同,又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原则,本方据现代药理研究及汪氏临床经验,有显著的降糖作用,且辨证结合辨病,熔润肺、清胃、滋肾于一炉,实为上、中、下三消之通治验方。【验案】刘某某,男,57岁。糖尿病史2年,一直服消渴丸治疗,病情控制不明显,尿糖(+++),空腹血糖13.2mmol/L(238mg/dl)。刻诊口渴多饮,小溲量多,腰膝酸软,精神疲乏,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拟清肺胃,益肝肾,再参验方降糖之品,处方:南北沙参各10g,大麦冬10g,石斛10g,天花粉1~2g,知母10g,枸杞10g,熟地12g,山药12g,泽泻30g,地锦15g,地骨皮15g,青黛5g(包),苦参15g,僵蚕10g。上方连服14剂,口渴显著减轻,小溲亦减少,复查尿糖(+),症情有减,守原方继服5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尿糖转阴,空腹血糖6.0mmol/L(108mg/dl)。【简介】汪履秋,生于1919年,江苏兴化人。汪氏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后从当地名医学习。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医、教、研50余年,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尤其对类风湿、红斑狼疮、肝炎等病的治疗经验丰富。

通讯地址:南京中医学院 邮编:210000

3.降糖方(祝谌予)

【组成】生黄芪30g 生地30g 苍术15g 玄参3g 葛根15g 丹参30g【功效】益气养阴活血。【主治】糖尿病,属气阴两虚型。症见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抵抗力弱,易患外感,舌淡黯,脉沉细。【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本方所用的六味药,既属辨证用药又为辨病用药,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均有降糖作用。生黄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生黄芪的益气升阳、固秘腠理与生地滋阴固肾精的作用,防止饮食精微的漏泄,使尿糖转为阴性;苍术配玄参降血糖,有认为治糖尿病不宜用干燥的苍术,而施今墨先生云: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敛脾精”的作用,苍术虽燥,但伍玄参之润,可制其短而用其长。上述两个对药,从先后两天扶正培本,降血糖、尿糖确有卓效。葛根、丹参活血通脉,并降血糖。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之功。【加减】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g,或加乌梅10g;血糖不降,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党参10g,知母10g,生石膏重用30~60g;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10~15g,熟地30g;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10g,黄连5g,茯苓15g,白术10g;皮肤瘙痒,加白蒺藜1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下身瘙痒,加黄柏10g,知母10g,苦参15~20g;失眠,加首乌10g,女贞子10g,白蒺藜10g;心悸,加菖蒲10g,远志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g,芡实10g;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g引火归元;腰痛、下肢萎软无力者,加桑寄生20~30g,狗脊15~30g。【点评】现代医学将糖尿病分为两大类: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和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在我国以非依赖胰岛素糖尿病为最多。祝老在10余年观察中发现,糖尿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气虚血瘀型、燥热入血型5个类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本方为祝老为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创制的有效基本方剂,尤妙在加用活血之品。自古以来,有关消渴病或糖尿病诸文献中,未见有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的报道,但在临床中遇到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者不少,通过血流变学研究,糠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多有增高。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者常见舌质黯,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等血瘀征象。故而加用葛根、丹参两味药活血通脉。实践表明,加用活血药,疗效增强。本方为应用临床多年,疗效肯定,经得起重复验证。【简介】祝谌予,生于1914年,北京市人,随名医施今墨学习中医,1939年留学日本金泽医科大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从事医疗工作60多年,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辨证施治,对中医内科脾胃病、糖尿病、妇科病及疑难病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讯地址: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4.温肾理气降糖汤(任继学)

【组成】生地80g 知母50g 花粉15g 天冬15g 黄精15g 红花3g 肉桂3g 黄连5g 白蒺藜15g 三棱10g 莪术10g 鸡内金15g 干姜5g【功效】温肾滋胰,理气散结。【主治】糖尿病,属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者。症见口干而黏,多饮多尿,尿频短,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腹满滑泻,两目干涩,胸闷无奈,倦怠乏力,阴囊湿凉。【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生地、知母、花粉清热生津,滋阴降火;配伍天冬、黄精补脾润肺,养阴生津,以治阴虚之本;以肉桂、干姜温补脾肾,先后天同补;红花、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鸡内金消食和胃;黄连清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滋胰,理气散结之功。【点评】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散膏(胰腺)而波及于他脏。下列医案久服寒凉清润之品,滋腻重浊之味,知其腻膈碍脾,湿从中生,致伤中和之气,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故以三棱、莪术、内金、干姜加入清滋方中,快膈利气,暖脾祛湿,则不畏地、知之寒腻,又无棱、术破气之虞。如任老所云:“清而不凉,滋而不腻,兼顾胃气,是谓清和善法”。方中黄连、肉桂取坎离交泰之意;猪肚之用附子、仙茅,含阳生阴长以助气化之旨,两者相合,以静药为体而参以动药之用,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则动静有常,刚柔有体。夫医合易道,贵在变通以应无穷,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是在用心者。【验案】陈某某,男,53岁,1989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多饮多尿5年,伴消瘦加重1个月。5年前始发多饮多尿、汗出乏力等症,曾确诊为“糖尿病”。5年来经常服用消渴丸、玉泉丸及西药优降糖,病情每因情志不遂加重。1个月前,症状加重,多饮多尿,食量有增而日渐消瘦,服上药症状不见缓解。其中医开列苦寒泻火、滋阴生津之方与之,初服小效,烦热稍减而病增滑泻,余症不解,而求治。现症:口干而黏,多饮多尿,尿频短,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腹满滑泻,两目干涩,胸闷无奈,倦怠乏力,阴囊湿凉。查:颜面虚浮鲜泽,印常色赤,两颧黯红,两目少神,舌质黯红,苔白干,根部白厚白腻,脉弦大,沉取无力。血糖19.6mmol/L,尿糖(+++)。诊断:糖尿病,属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者。治以温肾滋胰,理气散结。食疗:净猪肚1具,装入生地100g,知母100g,附子10g,仙茅5g,山药50g,泽泻10g,生牡蛎100g,花粉100g,大蒜1头,茶叶10g,黄酒100g,箍紧炖熟,两日内食肚尽。服药3剂,便溏即止,停服猪肚,继以上方调理月余,余证悉平。4月19日复查血糖7.1mmol/L,尿糖(-)。【简介】任继学,生于1926年,吉林扶余县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会副会长,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2004年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从医50余年,博览、精通中医典籍,擅治中医内科急性心、脑、肾等疾病,对内科之热、消渴、督脉病(脊髓病)等亦治有专长。其“中医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主要著作: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专著《悬壶漫录》等。

通讯地址: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邮编:130021

5.益气固本育阴汤(娄多峰)

【组成】黄芪60g 云苓30g 白术20g 山药30g 萸肉20g 川连6g 麦冬9g【功效】益气固本,佐以育阴。【主治】糖尿病,属肺脾两虚者。症见神志清晰,嗜卧,语声低弱,面色苍白,皮肤弹性降低,体瘦,双下肢轻度肿。舌淡胖有齿龈,苔少而干,脉虚弱无力。【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黄芪补益脾肺之气;白术、山药益气健脾,三者共用,益气固本;茯苓健脾渗湿,既可健脾以扶助正气,又可渗湿泄浊,使湿邪得除,脾气得运;配伍萸肉、麦冬养阴润肺、川连清热燥湿以治阴虚燥热之标。诸药合用,标本同治,共奏益气固本、滋阴清热之功。【点评】消渴之病,以三多一少为特征,且大便往往秘结,乃燥热为患。但若治疗失当,过用苦寒,必伤脾胃,致脾失健运,升清失序谷气无以化为精气营血,而见乏力、消瘦等虚证。脾虚不运,水湿内生,则纳呆、便溏。下列医案即属于此,为消渴病的常见变证。此虽有口渴,为脾不升清,温邪阻滞所致。如清·赵献可曰:“盖不能饮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与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脾则不能敷其津液,故渴。”治疗当以补益脾胃,祛湿固本为主。故除重用黄芪,补气升清,使精微不得流失(临床观察,此优于人参)外,又次用云苓、山药健脾渗湿,固本止泄。一般说,消渴病人小便频多,应慎用渗利药物,然此乃困脾湿气独盛,湿邪不除,脾运难复,清气难升,况本药泌别清浊,利不伤正,重用无妨。且为防诸药阳刚有余,与燥热之本有违,而少佐麦冬、萸肉、黄连,生津润燥清热。故用于本证,疗效甚佳。【验案】赵某,女,51岁,农民。1990年6月22日初诊。主诉口渴多饮,乏力,消瘦2年余。患者素体肥胖,2年前秋天,始有口干渴,喜饮,小便频多,体倦乏力。半年后诸症加重,日饮水3~4热水瓶,多食易饥,乏力,口有甜味。检查:尿糖(++),血糖13.5mmol/L,遂经中西医多方治疗,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近3个月来,患者极度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口淡,饮水多,时下肢浮肿,小便夜频有浮沫,大便溏。查:神志清晰,嗜卧,语声低弱,面色苍白,皮肤弹性降低,体瘦,双下肢轻度肿,舌淡胖有齿龈,苔少而干,脉虚弱无力。尿糖(+++),血糖12.8mmol/L。诊为糖尿病,属肺脾两虚者。治以益气固本,佐以育阴。7月4日复诊:服上药10剂,头晕、目眩等自觉症状有减,尿糖(+),血糖8.9mmol/L,守方继服。

7月20日三诊:服上方10剂,自觉症状消失,面色红润,二便正常,尿糖(-),血糖7.6mmol/L。守上方,按比例为末,制水丸,每服9g,每日3次。1991年5月来述,坚持用药2个月,诸症除,尿糖、血糖均在正常水平。【简介】娄多峰,生于1929年,河南原阳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当地贤儒名医祖父娄宗海习歧黄,尽得真传。历任河南中医学院骨伤教研室主任、河南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所所长。潜心研究痹病数十年,提出了痹病的病因病机为“虚、邪、瘀”的论点。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痹症、骨伤科有独到之处。

通讯地址:河南中医学院 邮编:450000

6.消渴安(南征)

【组成】生地20g 知母20g 玉竹15g 人参15g 地骨皮15g 黄连10g 丹参5g 肉桂5g 甘草5g【功效】滋阴清热,益气活血。【主治】Ⅱ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症见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倦怠乏力,五心烦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数或细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方中生地、知母滋阴清热,黄连泻火解毒,共为君药;辅以玉竹、地骨皮养阴生津,人参大补元气,补五脏之虚,丹参活血,与人参相伍既祛瘀而不伤正,又可制滋阴药呆滞之性,以上共为臣药;佐以肉桂引火归元,温通经脉,阳中求阴;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加减】阴虚明显者,加重生地、知母用量;燥热明显者,可加生石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阳虚甚者,加附子、干姜;气滞血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瘀血甚者,可加地鳖虫、水蛭;口渴明显者,可酌加葛根、麦冬;多食易饥者,可用炒车前子(微黄即可)每次5g,饿时嚼服;小便频数者,可加桑螵蛸、淫羊藿;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腹胀便溏者,可加山药、白术;热毒盛者,加蒲公英、马齿苋;湿热盛者,加黄柏、苍术;痰盛者,加胆南星、鲜竹沥;湿浊内阻者,加藿香、姜半夏;合并胸痹者,加用瓜蒌、薤白;心悸者,加用龙骨、牡蛎;眩晕者,加用天麻、钩藤;脉痹者,加用豨莶草、牛膝;白内障、雀盲、耳聋者,加用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疮疡、痈疽初起,加用玄参、当归、金银花;水毒证者,可加用土茯苓、白茅根;水肿初起者,加用车前子、茯苓、泽泻;淋证下焦湿热者,加用马齿苋、白头翁;眼底出血者,加用茜草、三七,以上各药量酌情。【点评】南氏认为,糖尿病之初常以阴虚燥热为主,只要病程稍长,就会出现气虚、血瘀的病理表现。随之即会形成阴虚、燥热、气虚、血瘀、津枯、毒结、体衰之恶性循环,使病情缠绵难愈,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变证丛生。其中阴虚燥热、气虚、血瘀为发病之病理关键环节。本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活血之功,标本兼顾,三消同治,有单纯疗法无法替代的综合效果。【验案】靖某,男性,45岁,教师,2000年6月20日初诊。患者消渴病史1年余,起病时消渴三多一少症状明显,1年来间断服用“优降糖”,每于血糖检查正常时停用药物,饮食未控制,病情时轻时重。近1个月来患者劳累后自觉口干渴,多饮、多尿加重,并伴有乏力、气短、多汗,手足心热,夜间尤甚,大便干,小便频,睡眠尚可,舌质红,苔薄微黄,脉缓无力。化验空腹血糖9.5mmol/L,果糖胺3.7mmol/L,尿糖(++),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正常,诊断为消渴病,气阴两虚证,西医诊断为糖尿病Ⅱ型。处方:生地50g,知母50g,玉竹50g,黄连10g,丹参30g,榛花10g,枸杞子30g,地骨皮20g,玄参20g,黃芪50g,党参10g,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控制饮食,加强运动。6月27日复诊,患者自述饮食控制严格,并配合适量运动,现尿不多,无乏力、气短,余症有所减轻,舌质红,苔黄,脉沉细。查空腹血糖8.2mmol/L,调整方剂:生地50g,知母25g,玉竹20g,黄连10g,双花20g,丹参30g,人参15g,当归20g,玄参15g,枸杞子30g,地骨皮20g,7剂,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同前。7月4日复诊,偶有乏力、气短,大便不干,无多尿、夜尿频,查舌质红,苔白,脉沉细,空腹血糖6.1mmol/L,果糖胺3.2mmol/L,处方:上方加黃芪50g,15剂。7月20日复诊,患者诸症全消,舌脉正常,查空腹血糖5.0mmol/L,果糖胺2.5mmol/L,未予药物,嘱其坚持饮食控制并配合运动疗法,随访多年,无复发。【简介】南征,生于1942年,吉林龙井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长春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疑难病症诊疗,尤擅治消渴病(糖尿病)、中风病、肝病、肾病等。治疗消渴病创立“三消同治”综合诊疗大法,研制的新药“消渴安胶囊”,已编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新中医病名,首创“毒伤肾络”学说和“益肾解毒通络保肾”法,研制了益肾解毒降糖胶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消渴肾病研究》,主编《难病中医治验》、《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等多部著作。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工农大路1478号 邮编:130021

7.天地降糖饮(尹莲芳)

【组成】天花粉20g 生地黄15g 知母10g 玉竹10g 枸杞子15g 白僵蚕10g 山药30g【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糖尿病,属阴虚燥热者。症见烦热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形瘦乏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苔薄舌偏红,脉沉细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病理变化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滋阴增液,润燥清热为大法。故方中生地、枸杞子滋肾润肺;玉竹、知母养阴,清肺胃燥热,除烦止渴;天花粉甘苦酸凉,入肺胃二经,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之功;僵蚕为结合辨病用药,临床证明有降糖作用;山药健脾胃、补肺肾,兼防方中诸药滋、清而伤及脾胃。全方辨证结合辨病,具有润肺、清胃、滋肾功效,上、中、下消中属于阴虚燥热型的糖尿病,用之确有良效。【加减】口渴明显,加石斛、麦冬;消谷善饥甚,加黄连、熟地;四肢麻木,加鸡血藤、地龙;脾虚便溏、舌淡苔白腻者,加苍术、白术,去知母、生地;畏寒肢冷,加淫羊藿、肉桂;兼有高血压者,加钩藤、益母草、桑寄生、槐米;兼有冠心病者,加葛根、丹参、太子参、苏梗;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点评】本方为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经多年临床反复使用,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血糖、尿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降至正常。【验案】尹某,男,54岁,1993年8月9日初诊。患者近半月来能食、多饮多尿,耳鸣目糊,腰酸乏力,口苦齿衄,曾在市一院检查发现尿糖(++++),空腹血糖10.17mmol/L,服D860及消渴丸后症状略有改善。前来就诊时症见形瘦,纳旺善饥,饮不解渴,小便频多,大便1日2次,苔薄质略红,脉沉细微数。证属肺胃阴虚,阳明热炽。治以滋阴生津,清热润燥。投天地降糖饮加丹皮10g,泽泻10g,山萸肉10g,茯苓20g,熟地20g,旱莲草10g,去生地、知母。水煎服15剂。复诊:药后“三多”症状明显改善。患者服完15剂中药后自行停服所有西药及中成药,要求单独服汤药治疗。诉近来乏力,尿频尿痛,观其舌苔根黄,脉细弦数。守原方加黄精15g,白茅根30g,石韦10g,生草梢6g,10剂煎服。三诊:“三多”症状基本消失,诸症悉除,复查尿糖(±)。原方去石韦、生草梢,再进5剂。9月24日复诊:患者体力、体重均有增加,检查尿糖(-),空腹血糖5.3mmol/L,前方既效,可不更方。原方继服23剂。经治疗后“三多”症状一直未发。随访6年,除适当控制饮食外,未服任何降糖药,多次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简介】尹莲芳,生于1940年,江苏启东人,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曾任蚌埠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蚌埠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常务理事,安徽省卫生专业技术高级职务评审专家。擅长内、外、妇杂病,皮肤病及肿瘤等。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

通讯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延安4区16号楼一单元401室 邮编:233000

8.清肝泻心汤(王行宽)

【组成】黄连4g 黄芩10g 炒山栀10g 柴胡10g 生地10g 知母10g 百合30g 天花粉15g【功效】清肝泻心,滋阴润燥。【主治】Ⅱ型糖尿病,心肝郁热证。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增多,体重减轻,或伴见烦躁易怒,失眠,口苦,心悸;或伴见头晕目眩,胸闷,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解】《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胃,传为膈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谓:“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清·黄坤载在其《素灵微蕴·消渴解》中直言:“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故方中以山栀、黄连为君药,均系苦寒之品,清泻心肝火热;用柴胡辛散疏泄肝郁,黄芩苦寒,清泄郁火,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心肝之火既泄,则肺胃燥热可清,肾脏阴精可葆;生地、百合、知母、花粉共为佐使,滋阴润燥以复阴精。本方苦寒、甘寒并用,清火滋阴兼顾,苦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清肝泻心、滋阴润燥之功。【加减】若烦渴甚者,可加用石膏(或以寒水石代之)、玄参、石斛清热养阴生津;大便秘结,可加用全瓜蒌、熟大黄;若头晕目眩甚,伴有血压升高者,可加天麻、双钩、石决明等平肝之品;“三消”症状不重者,可酌情撤减黄连、黄芩、山栀,合用六味地黄丸。【点评】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渴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故以清肝泻心法与滋阴润燥法应联合应用治疗消渴病。本方是由滋水清肝饮、泻心汤、百合地黄知母汤化裁而成,适用于初中期之消渴病,“三多一少”症状昭著者。【验案】李某,男,63岁,因口渴多饮、尿量频多两年半,于1998年4月2日就诊。就诊时口干口苦,多饮,渴喜冷饮,尿量甚多,夜尿尤频,消谷易饥,五心烦热,夜寐梦扰,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查空腹血糖13.8mmol/L,尿糖(+)。西医诊断:Ⅱ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心肝火旺、阴虚燥热型)。治以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拟清肝泻心汤:黄连4g,黄芩10g,炒山栀10g,柴胡10g,生地15g,知母10g,百合30g,花粉15g。服药10剂,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血糖降至8.6mmol/L,尿糖转为阴性。继服20剂,诸症消失,复查血糖为6.0~8.8mmol/L之间,尿糖(-)。【简介】王行宽,生于1939年,江苏镇江人。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二批及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9年经湖南省人事厅和卫生厅评为湖南省名中医。兼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委员,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擅长中医心脑、脾胃系疾病、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

通讯地址: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内科 邮编:410007

9.保肝降糖解毒通络方(南征)

【组成】生地15g 黃芪50g 板蓝根15g 五味子15g 榛花10g 茵陈10g 枸杞子30g 黄连10g 丹参15g 地龙15g【功效】益气养阴,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主治】消渴肝病,气阴两虚兼瘀毒证。症见口渴多饮,气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胁肋胀满,舌质隐青,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缓无力。【用法】水煎服,每剂分3次服,早晚各服1次。【方解】黄芪、生地、五味子益气养阴;黄连、榛花降糖解毒;枸杞子滋补肝肾;板蓝根、茵陈解毒利肝胆;丹参活血化瘀;地龙通络。共奏益气养阴,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之功效。【加减】食欲不振,加三仙90g,莱菔子10g,水红子10g;肝区疼痛,加郁金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橘络6g,白芍20g;恶心呕吐,加姜夏5g,藿香30g,竹茹20g;胸胁满闷,加柴胡10g,桔梗10g,木香10g,香附30g;脘腹痞满,加川朴10g,神曲10g,青皮10g,厚朴10g;两胁胀痛,加赤芍10g,延胡索10g,白芍20g;大便稀,加莲肉10g,芡实10g,金樱子10g;面部浮肿,加防风10g,益母草20g,车前子10g,茯苓10g;皮肤瘙痒,加蛇床子5g,地肤子5g,白鲜皮10g,苦参10g。【点评】消渴肝病,即糖尿病性肝脏病,还包括糖尿病与肝病并存疾病。消渴肝病患者中,气阴两虚兼瘀毒证者多见,占40%左右。其病位为肝肾二脏,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精化血,血养肝,肝藏血,血化精,精藏于肾,肝肾为母子之脏,水生木,益肾则能养肝,滋肝则能补肾,肝肾同补,消渴肝病则治愈。【验案】陈患,女,55岁,2003年5月13日初诊。该患来院就诊时自感口渴多饮、气短、疲乏无力,消瘦3年,加重半年。睡眠尚可,饮食不控制,大便日1~2次,干稀不等,尿频,起夜1~2次,舌质隐青,苔微黄,脉沉缓无力。查:空腹血糖11mmol/L,果糖胺3.3mmol/L,肝功:谷丙转氨酶(ALT)72U/L,谷草转氨酶(AST)40U/L,亮氨酸氨基转移酶(LAP)32U/L,碱性磷酸酶(ALP)146U/L,尿常规:尿糖(+++),白细胞(++),B超示:①肝脏内脂肪沉着,提示脂肪肝;②胆囊壁欠光滑,提示胆囊炎。根据以上情况诊断为消渴肝病,气阴两虚兼瘀毒证候。法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方用保肝降糖解毒通络汤加减。处方:生地15g,黃芪50g,枸杞子15g,五味子10g,榛花10g,板蓝根15g,丹参15g,双花15g,6剂,水煎服。医嘱:控制饮食。该患身高155cm,体重45kg,控制热量为1350kcal/d。主食为300g,蔬菜每餐为250g,豆制品每餐75g,瘦肉每餐50g,服药期间,做到不吃面食、不吃咸、不吃甜、不吃水果,空腹不吃鸡蛋,不喝牛奶。坚持适当运动,要求心态保持平和。2003年5月25日,二诊。该患症状大有改善,口不渴,不多饮,大便通畅,夜尿消失,疲乏无力等症状稍有改善,体重无增,时有胁肋胀满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处方:上方加党参10g,麦芽20g,柴胡10g,6剂,水煎服。2003年6月6日,三诊。诸症状大有好转,体重增加到50kg,身轻有力,胁肋胀满消失,大便稍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缓有力。处方:上方加茵陈15g,大黄5g,6剂,水煎服。2003年6月18日,四诊。症状全部消失,身轻有力,睡眠正常,饮食控制,大便通畅,尿正常,夜尿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有力。查:血糖:7.7mmol/L,果糖胺:2.6mmol/L,肝功:谷丙转氨酶(ALT)15U/L,谷草转氨酶(AST)15U/L,碱性磷酸酶(ALP)130U/L,亮氨酸氨基转移酶(LAP)22U/L,尿常规:正常,B超:均正常。处方:党参10g,黃芪30g,枸杞子15g,生地15g,丹参15g,板蓝根15g,五味子15g,麦芽15g,山楂15g,茵陈10g,榛花10g,8剂,为面,1次2g,日3次,饭后20分钟后口服。近期随诊,血糖降到6.0mmol/L,果糖胺2.3mmol/L,肝功恢复正常,余均正常,可视为消渴肝病临床治愈。

10.解毒通络保肾汤(南征)

【组成】生地15g 黄芪50g 知母10g 枸杞子30g 大黄10g 黄连10g 陈皮10g 双花20g 榛花10g 丹参15g 益母草15g 土茯苓100g【功效】益气养阴,活血祛瘀,降糖解毒。【主治】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挟瘀毒证。症见口渴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肢体浮肿,肢体麻木,肌肤甲错,关节疼痛,舌红少津,舌体胖大、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或沉涩。【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午、晚、睡前各温服1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