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22:34:28

点击下载

作者:海文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接纳力

接纳力试读:

其他

让我们的孩子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让我们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自序因为接纳,所以幸福

多年前我被外派到青岛负责公司一个最大的项目,做实施经理。由于此项目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几乎所有公司优质资源都可以归我调配。这天,我回京汇报工作,去餐厅吃午餐,端着餐盘经过盛饭的地方,一位正在低头盛饭的男同事打了个激灵,他抬眼一看,带着敬畏说:“哦,原来是海总回来了!我说气场这么大!”

确实,那个时候的我,走路都是一阵风,办事雷厉风行,言必行,行必果,想和我较劲儿,你试试!那一年我二十九岁。

现在的我,拥有了一份深刻的接纳力,每天温柔和顺,内心平静,有着淡淡的幸福感。在家里,我俨然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和温良的妻子,居然愿意顺从老公,相夫教子;在外面,从容而笃定,仍然很有力量,却再也不用张狂。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孩子!

如果你想养育出一个幸福、快乐、有自信的孩子,同时依然活出自己生命的绽放,并拥有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家庭,那么这里有一条路,成千上万的爸爸妈妈们走在上面,我只是其中一位。今天伏案笔耕,是因为我笃定地相信有缘看到这本书的你,也可以经由这条路,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同时成就自己完整的一生!

十三年前,我是一个高效干练、目中无人、眼里只有事的职场精英,内心充满了斗志,但同时也很焦躁。我忙于一个接着一个的项目,生下龙儿只哺乳了五个月,便给儿子断奶回岗位了。我不是一个焦虑的妈妈,因为我的责任心还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工作上。我没有看过任何育儿书籍,也没听过任何专家讲座,一切凭本心、凭本性育儿。只要和他在一起,我便陪着他爬、陪着他钻桌子,我觉得自己完全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也完全知道如何应对。

直到有一天,两岁的龙儿忽然拿着金箍棒把客厅矮柜上的东西全部扫落在地上。老公一声大喝,我呆立现场,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神,却不敢过去安抚他,怕老公说我慈母败儿。

后来,我在美国芝加哥出差时,看到《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我才知道爱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

第一阶段是启蒙:原来教育孩子需要先教育自己

进入执拗期的儿子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聚集一群妈妈成立了“Howto读书会”,Howto代表方法,我们在一起分享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希望将爱正确地传递给孩子。

那段时间,我还频繁地组织各种专家讲座。犹记得,一位爸爸在讲座后追着专家提问:“难道我看着儿子搭积木搭得很幼稚,不该示范给他怎样可以搭得更好吗?”

我隐约记得专家当时反问道:“你可以搭得更好对孩子成长有意义吗?”专家的解释大约是这样的:育儿先育己,父母在教育孩子前先要教育自己,要学习,要明白儿童成长的规律,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

实际上,当时我并不理解专家的回答,心中也存着和那位爸爸一样的疑惑。难道我不能如武林的传功大法一样,直接把我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传给孩子,让他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好成长吗?

大约听了八次不同专家的讲座后,我渐渐明白:孩子生本具足,有他自己的智慧。孩子需要人生经验,那也该是他自己亲历和体验之后的经验。孩子做得足够多,自己就能做得足够好。父母的角色更多是陪伴、支持、教练和引导。父母需要倾听孩子,让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好,他的行为才会好。孩子的成长有敏感期,“小儿科”的事需要留给孩子自己做。孩子的成长需要浪费时间,要允许孩子有发呆的时间,容得他慢慢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我明白了有一种爱以放手为目的……

可是,知道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所有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需要通过我的认同和内化才能得以践行。

怎样内化?怎样做到?“越给越有”是我为自己找到的方法!

我不断地做着公益分享,像模像样、有章有法地分享自己认同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尽管,在生活中,我掌握的育儿方法,如同段誉的六脉神剑,忽而好用,忽而就发挥不出来了,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将意志强加于儿子身上,有时会替儿子答话,甚至也想让他按照我的方法去搭积木……

用比较正向的说法来总结这一段:我就像一个尚未学会飞却已经开始努力向人间播撒爱了的天使。

这个时候,我执着地认为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让孩子今后懂得沟通,善解人意,那么我自己应该先做到。这期间,我对老公有许多苛责,认为他不看育儿书籍,不听育儿讲座,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不够正确、不够到位。所以,我们的家庭氛围中隐隐有些不和谐的地方。

第二阶段是拂尘:及时清理情绪,恢复清亮的自己

我很努力地做着好妈妈,既然我知道在什么场景下应该以什么姿态对孩子说怎样的话,可以让孩子的自由天性得以保护,我便力求自己做到正确、到位。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生活根本不是我努力迈上一个台阶,就在这个台阶站住了,童话里说的“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的仅仅是一个童话。我能够做到一次正确,却不能做到次次正确。生活在琐事中行进着,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除了妈妈这个角色,我还有很多其他角色,我也有喜怒悲欢。当我某一天在工作上压力大或者不顺心时,我就很难一如既往地温和对待孩子。我切身体会到,妈妈如果不能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恐怕很难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为了理解和梳理妈妈们的情绪和感受,我甚至写了职场妈妈心灵成长小说《我要做个好妈妈》。

我逐渐正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当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便如我心蒙尘,常常无法看见孩子,哪里还能顾及是否伤害了他。

幸好有Howto读书会的陪伴,我能时时关照自己的情绪。我发起的Howto读书会,后来发展为浩途家庭俱乐部,纯粹是为了支持包括我在内的会员而做,因为没打算去获得任何外界的认可,所以每次在升级俱乐部模式时,没有一点儿虚妄,只问是否能更有效地支持我们这些父母们自身的成长。

为了更有效地彼此陪伴、成长,我们决定逐一共修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信任、欣赏、尊重、合作、自律、感染、接纳这十二个主题。这样的主题渐进排序是汇聚我们自身成功做到接纳的点滴经验得出。

认真倾听孩子,将会令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和他更加亲密无间。孩子的喜怒哀乐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共情,当我们陪伴孩子哭泣后,常会发现孩子焕然一新重新充满了力量。在孩子逐步长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划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要负责的事,哪些是父母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逐渐独立。比如:吃饭、喝水、写作业都是孩子自己需要做到的事,不需要父母包办。当然,我们也需要和孩子确立规则,让他知道如何在规则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当我们发自内心地信任孩子,欣赏他,尊重他,孩子将会更愿意和我们乃至外界合作;我们通过自律,以身作则去感染和影响孩子,真正允许和接纳每个人做独特的自己,我们的孩子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自由,一天天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

知道和能够做到并能够长期做到还是很有距离的。

每周一次的沙龙,让我有机会将自己这一周的挫败、怨恨、无措等感受释放,恢复一个清亮的自己,一点点、一步步践行,努力缩减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这个阶段,就好像六祖的大师兄说的,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开始在沙龙中养育自己,温柔地对待自己。这期间,我逐渐把能量全部收回到自身了,几乎不怎么操心儿子的事了,也不怎么关注老公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了。我不指责老公,不操心儿子的时候,发现人家活得挺自在的。

只因为,我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三阶段是拆台:让自己的生命绽放,还孩子生命的自由

在周复一周的沙龙中,听不同人的故事,我逐渐发现有的人会被某句话所伤,而自己却不会。反之,自己会被伤害的地方,别人却可能无所谓。

这是为什么?

某一天,我灵光乍现,忽然被六祖说的话重重地敲击了一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因为每个人有“台”的地方不一样,惹尘埃的地方也就不同。

记得我坐月子的时候,住在婆婆家,我的好朋友来看我。婆婆很热心地招呼她进我的卧室。一看被子没叠,婆婆便手脚麻利地帮我叠被子,同时嘴里唠叨着:“我这儿媳就是懒,从来起床不叠被子,整个一大小姐!”婆婆离屋后,朋友大跌眼镜地说:“你婆婆怎么这样说你?当着我面数落你,你怎么也不生气?”

我吃惊地望着我的朋友说:“她在数落我吗?我没觉得呀。”

因为我这里没有“台”,所以没地方落尘埃。

我清静的心看到的是婆婆热心招呼我的朋友,还帮我叠被子。如果我对“懒”“大小姐”这样的“尘埃”有“台”,即将这些词理解成对我的攻击,是说我不好,我恐怕很难不做出反击的回应。

情绪如尘埃,如果没能随风飘走,而是沉积下来,便说明这里有“台”。如果尘埃太厚,台会被淹没,这时候便只知道有情绪,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情绪了。

领悟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留意情绪给我的信号。我把每个信号都视为礼物,究其原因,然后根除。每拆台一个,我便多了一份自由!比如,类似“你倒是快些呀!”这种催促,曾经总能激怒我,因为这让我觉得自己无能。无能是个“台”,而这不期而来引发我怒意的催促则是尘埃。“允许”是拆台的有效办法。当我允许自己无能时,这个“台”便拆掉了,我便可以平静地面对催促了。静定生慧,我便能生发智慧心,知道当下该怎样做了。

记得有一次龙儿和我约好楼下见,我姗姗来迟。龙儿一见面就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慢!”我坦然承认道:“我是挺慢的。”然后,我特理解地对他说:“因为妈妈下楼的节奏和你预期的不符,所以你生气了。”他点点头。我继续说:“挺正常的,当一件事和人的预期不符时,人是会生气的。”这句话说完,我看到龙儿的肩头松了下来,他对自己的行为释然了,对我的情绪也释放了。

我没有因为他对我不耐烦而批评他的态度。因为知道自己拆台的辛苦,我越来越不愿意给孩子“筑台”了。如果我说“不就多等了两分钟吗?急啥?妈妈养你这么大,等个几分钟你就不耐烦了?”,这就是在给孩子“筑台”,今后他会为自己有负面情绪而觉得自己不够好。

我的做法,也以身示范了儿子如何面对别人的不耐烦。

养育好自己,便懂得了如何养育好孩子。那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理解和怜惜。专注于自身的“拆台”不过一年,我就发现我的心胸容量骤然扩大了,我真的能够做到不按某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了。这时候,我在“接纳力”方面获得了质的提升,很容易理解老公、他人,还有世间的各种不易,心灵自由而柔顺,幸福感满溢而出。推荐序一育儿就是育己的过程冉乃彦

我们的“家庭中早期自我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家长的自我教育做了一些探索,但总觉得缺乏系统的长期的落地研究。最近看到海文颖老师新作《接纳力》的书稿,我如获至宝。一口气逐字逐句读完,我感到这将是推动家长自我教育的一本好书。书中那些丰富、真实的案例,很多正体现了自我教育的四个环节: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在这里,我看到了自我教育研究的方向,我深信书中所提倡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能够引导家长们更好地自我成长。

该书有一个重要思想贡献——明确指出了成人自我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之间的极大不同。的确,孩子的自我教育是他的天性,成人只需要尊重和相信他,提供条件,激发和引导他。成人修得接纳力的过程则和孩子完全不同,成人要靠“拂尘”“拆台”获得接纳力,因为有很多成见和垃圾需要清理。

海老师巧妙地把西方的心理学知识和东方的禅学结合起来。书中每章后面都有小结与家长要完成的功课,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实践体验,我相信这有助于大家取得更明显的进步。

这本书引人入胜的还有两点:一是用各种类型的大量案例来说明“道”,写清楚了家长的彷徨、困惑、欣喜等曲折的心路历程,让人感动,使人信服。二是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法,叙述了她和她的朋友们、学员们不一样的曲折成长过程,让人读起来觉得这些朋友好像就在身旁,不由得也想和他们以心相交——这可能就是本书将继续起到的重要的辐射作用。(冉乃彦,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研究,著有《家庭中的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多部著作。)推荐序二接纳自己,接纳孩子贺乐凡

反复阅读《接纳力》书稿,我深深感受到了文颖写作此书的诚意。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且具有启发性。例如:教育孩子需先教育自己;孩子也是家长的老师,家长和孩子要教学相长;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要得体地退出;家庭教育,以接纳为本,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

这些观点是作者从丰富的资料和大量的案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们反映了浩途家庭俱乐部众多家长的心声,凝聚了作者对孩子和家长们的爱心,这些观点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庭教育是以亲情为依托的教育,《接纳力》全书中充满了以爱育人的思想和激情。我是带着情感阅读书稿的,边读边有所感。亲子关系中,谁是关系的主导面?孩子是不成熟的主体,他不可能主导亲子关系的走向。父母是成熟的主体,家庭教育往哪个方向走,是压制还是疏导,是灌输还是启发,是他教还是自教等等,都取决于父母的理性思考。

我在做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研究及撰写课题成果《自我教育——教育的至高境界》一书时提到,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要解决师生互动问题,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我深以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激励孩子自我教育,是家长的神圣职责。而家长如何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一个新课题。本书中论及的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是家长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接纳力则是自我教育的结果。

应作者之邀,写了以上一些话,谨与读者共享。(贺乐凡,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著有《普通学校校长的管理与培养》《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与管理》等多部著作,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要课题。)推荐序三悟道比谋术更重要关颖

我以社会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二十余年,一个基本主张是,家庭教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孩子为本,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二是以家长为主体,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因为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亲子互动则是其中的核心成分。

以这一视角来看《接纳力》,我有这样几点基本认识:其一,“接纳力”是人的一种能力,接纳的对象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不可替代。而接纳力的成功获得,始终贯穿着尊重,收获的是大人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共同幸福。其二,实践感悟与理论思考是相通的,“倾听”“共情”是尊重孩子参与的权利;“划界限”是父母的角色定位;“立规则”“我信息”所体现的是承认孩子是发展的主体,给孩子自我管理、充分表达的空间。

我的另一个主张是,成功的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是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专家”。如文颖所言,“养育好自己,便懂得了如何养育好孩子”。家长自我教育仅靠个体的力量,很难把握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自组织则是大势所趋。文颖恰恰是从一位普通母亲成长起来的父母自组织的创办人,她走过的路、她的实践经验,与我的思考又是不谋而合。文颖的浩途家庭俱乐部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能而且也有能力自助成长。”

家庭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悟道”比“谋术”更重要;家庭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当父母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靠的是自我感悟与理性升华——《接纳力》这本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愿《接纳力》启发和帮助更多的父母提升“接纳力”,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成就全家人的幸福!(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用社会学视角研究家庭教育,学术代表作为《家庭教育社会学》。)推荐序四接纳力,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起点姚越

生命本来就是圆满的,你看到了吗?你允许它如是发生吗?你有接纳力吗?

我关注生命教育多年,一直梦想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成立心灵家园基金,初衷也是为此。《接纳力》这本书实际上正是文颖及其团队,不断提升自我心灵质地的过程,也是行走在这条路上的父母们共创的成果。书中的案例带着蓬勃的生命力,鲜活真实,指向共同的方向:接纳是根本!而如何做到接纳,又有步骤可循。

接纳力,代表了对每个生命深深的尊重。我很认同接纳力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如书中大量实例所证:一切的发生都是来成就你生命的!请对生命说OK,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才能清空内心,生发出爱;允许孩子,才能够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完整,更愿意接纳和拥抱外在世界。

在我看来,接纳既是接纳力修炼的终点,也是活出自己生命绽放的起点,更是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起点。很多父母是因为有了孩子而踏上自我成长之路的,因为对孩子的爱,父母有了莫大的内在动力和勇气来回溯自己的生命历程。海文颖曾经在职场所向披靡,身穿盔甲而不自知,是孩子拨动了她母性的温柔,使她开始了向内探索的旅程。我很欣赏她的真实,也很钦佩她的坚持!

她可以,你也可以!我和海文颖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她有更大的宏愿,想将浩途创造的自助成长小组模式奉献给社会,这也是我们的基金会愿意支持的方向,相信浩途模式会让更多家庭受益!

这本书就是一粒种子,我祈愿读者也在自己心中种下这样一粒“允许”的种子,尊重自己生命的每个阶段,也允许孩子在生命中生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姚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心灵家园基金发起人,2005年度优秀女企业家,2010年“两岸三地”最具创新力女企业家,2012年度“两岸三地”爱心企业家,长期关注“生命教育”实践。)推荐序五接纳自己,丰盈自己应光

认识文颖女士可以追溯到2012年,她作为浩途家庭俱乐部创始人走进了我的视野。我欣赏她的理性干练,更赞叹其断舍离的勇气。能在繁华之处转身,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底气。

我们都认同这样的理念——家长们可以彼此支持,越给越有,共同提升育儿育己的能力。文颖做浩途的初心,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让我们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她相信,只有引发人的自我教育、自助成长、自身的内在唤醒才是根本。因此浩途集九年之力,探出了一条自助成长小组的模式,发愿像狮子会、Toastmaster一样成为百年俱乐部,长久地支持父母的自助成长。

关于家长如何自助成长,文颖女士根据浩途九年实践提炼出了很多途径。读她的文字,就像我们在咖啡馆面对面,她那特立独行的风格会扑面而来,语言真实亲切,视角独特深刻,其中的案例丰富灵动且有画面感,令人不忍释卷。从全球商务分析师到家庭俱乐部创业者的转型,使得她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没有学习欲望的组织和没有学习动力的家长,注定是一个“留级生”。我们真的需要思考,如何打造一个学习型家庭,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长。当然,仅有满腔的学习欲望,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徒劳无功。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也就在于此。我们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我们知道未来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向未知的未来学习。自助成长,正是一个共创未来的过程。

我更推荐丈夫和妻子一起阅读,并尝试文颖女士诚挚的建议。这本书是众多家庭教育图书中一朵独特的火花,您若有幸被其点燃,将能改变自己,充分享受当下生活的丰盈和满足。(应光,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她认为父母只有先点亮自己,才能照亮孩子的星空,从而成就家庭的幸福。)接纳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问题本身从来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强的接纳力时,我们会不经意间发现,孩子也拥有了能让自己持续幸福的能力,即幸福力。幸福力的呈现是: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接纳是一门有魔力的学问

接纳力是一种能力!人人都可以拥有它,同时还可以不断地提升它。接纳力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扩大心胸容量,逐渐能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

回想起我们宽大的手掌第一次抱着刚出生的婴儿,那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便是接纳力的起点。接纳力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扩大心胸容量,逐渐能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的能力。

父母的接纳力呈现为虚、弱、柔,如坤为大地,接纳万物。

柔:温和而坚定“柔”是指具有接纳力的父母,在说话的时候用不着带着情绪,用不着以势压人,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就好了。

在我的经验中,虚、弱、柔这三个字,我第一个做到的是“柔”。

回想起来,虽然当时我的呈现方式是“柔”,但内心还是相当用力的。那时候,龙儿大约三四岁的样子。我和大多数有责任心的妈妈一样,总想着周末要让孩子多接触些各种人文环境,尤其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所以浩途俱乐部组织了行走博物馆的活动。会员们基本都办了北京博物馆的通票,每两周去一个博物馆。我每次都很温和而坚定地跟龙儿说,这周我们该去博物馆了。他每次都跟我去了,但是去了之后,他从来都不跟着讲解员走,总喜欢跟在那些孩子们身后疯跑,我的一番苦心都付诸东流了。

在龙儿大约五岁的时候,俱乐部承办了公司的家庭日,其中有一个项目是儿童跳蚤市场。我自认为是很尊重儿童的,当时专门辟出来一个区域,只允许孩子进去,游戏规则是每个孩子进卖场时需要拿十块钱买一个摊位,然后按号摆摊,所有的交易都由孩子自主发生。但是好多父母们在区域外,仍然探着头指手画脚:“妞妞,你不是喜欢那种芭比娃娃吗,快去和姐姐议议价。”“不要拿你的跟他换,那样你就吃亏了……”我是不屑于犯这种错误的,我事先在家里和龙儿整理出了他要卖的玩具,并且做好了标签,我觉得这是对他财商的培养。

没想到,到了跳蚤市场,离卖场就一线之隔,龙儿却坐在自己的玩具包上,死活不肯进去。当时同事问我是不是特别没面子。是啊,那个活动是我组织的,大庭广众之下,我儿子就是不进去。他不哭不闹,只是用我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了我,很温和而坚定地坐在那里。我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在做到“柔”的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内心用力代表了我还是只愿意接受某一种结果;二是无论如何,做到“柔”,至少给了孩子反抗和反叛的空间,同时也逼迫我扩大心胸格局,接受和理解预期之外的结果;三是我如何对待孩子,孩子便会如何对待我。我很庆幸,我对他够“柔”。

弱:从示弱到真弱“弱”是指具有接纳力的父母,用不着在孩子面前逞强,更愿意自己处于弱势,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力量。

示弱是我一直都会的。龙儿三岁的时候,我带他去超市,有时候我们买了一大桶的油,我就会说:“宝贝儿,你是小男子汉,妈妈拎不动,需要你帮忙。”他会一路拎着那个大桶回到家去。

像这种示弱,我很轻易就能做到。为培养他的男子汉气质,我往后撤一撤而已。我并不觉得我真弱。

但是,有一天,我承认自己是“真弱”了。

当时龙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年级家长都懂得,在头一个月,老师会给家长布置作业。龙儿所在学校安排孩子们先学儿歌,通过阅读儿歌不断认字,几乎每天晚上我接到的作业都是指读儿歌。

也许是在职场中凡事求果的习惯,我直接默认指读儿歌的目的就是要把儿歌中的字都认识了。所以我会在指读完后,随机抽查龙儿,看他脱离儿歌是否还能记住字。有一句儿歌是“小白兔记性差”,每次我单点“差”字,他就记不起来这个字念啥了。发现问题,那就解决问题!这点儿事怎么可能难倒我?我制作了字卡,一个字一张卡,并在卡的背面标上了分值。我在“差”这个字卡背后写上了最大的分值99。然后打乱字卡,让龙儿认字。每次看到“差”这个字,他就兴奋地说:“这是那个分值最大的字!”我说:“对呀,是什么字,怎么念?”他却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我当时气得简直想拿头撞墙去。我站起身,推开门,走到露台上,狠狠地将足球踢到了墙上。我觉得自己很无能,用了一个晚上竟然没有办法让他记住这个字!过了一小会儿,龙儿跟了出来,站在我身边,小声嘟囔了句:“你才记性差呢。”

很奇怪,他这么一嘟囔,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我平和地对龙儿说:“不关你的事,妈妈需要独自待一会儿。你收拾书包准备睡觉吧,今天的作业就做到这里了。”

我开始独自在露台溜达,问自己:难道孩子长到十岁、二十岁,还会不认识这个“差”字吗?不可能吧。那就是说教会他认识这个字的人可能不是我。

我承认我没有能力在今晚教会孩子认这个字。这么一想的时候,我完全放松了下来。在夜深人静的露台上,我竟然听到了虫鸣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那一刻,月光倾泻下来,我想起了张文亮老师《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那首诗。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却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在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

它流着汗,喘着气,继续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吧!

上帝都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受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弄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我承认了我是真弱,我不懂儿子的生命密码,我不知道他长成他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在他的生命中会有怎样的际遇、有多少贵人相助……也许就像这首诗里隐喻的,上帝是让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加懂得自己,领略生命的精彩,而不是真的教会孩子什么。

后来我与语文老师通了电话,老师说:“只是请家长指读,没有要求一定要记住字。日积月累孩子会自然记住的,不用刻意。”这再一次印证了我的领悟,我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境而已。孩子终将靠他的力量整合他所遇到的资源和际遇长成他自己。

虚:给孩子空间“虚”是指具有接纳力的父母,愿意给孩子自由、自主成长的空间。空间是否给够,特别容易验证。只需要看孩子做事情,在父母面前和不在父母面前表现是否一致。表现一致就说明这个方面给的空间足够,孩子已经习得了相应的行为准则,不用避讳父母就可以自如地为事情负责。

一位日本儿科医生,不管对待多小的孩子,他都选择信任孩子能够自律。有一个两岁的孩子特别爱喝奶,由于他对牛奶过敏,每次喝奶都会浑身长奶癣。孩子的妈妈无法劝阻孩子停止喝奶,急得不得了,求助于这位著名的医生。这位医生蹲下身来,直视着孩子的双眼,温和地对孩子说:“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你可以做到的。”孩子缓缓地点了点头。果然,之后孩子就不喝奶了。

这位医生当得起这个“虚”字,在这份虚空里,主旋律是信任和放手。

龙儿小学三年级开始独立坐公交车上下学,中间还需要换乘,单程需要四十分钟。如果我开车送他上学单程需要十五分钟左右。哪个更合适呢?当然是他自己上下学合适了。那四十分钟路程,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他在和社会交融中,会获得丰富的给养,不知不觉就成长了。而我需要教导他的是过马路等行为规则和如何与陌生人打交道等注意事项。“虚、弱、柔”中,“虚”是最难做到的。

就算我能放手让孩子上下学,我却做不到让孩子自由地玩电子游戏。龙儿六岁的时候,亲戚家的一位姐姐到我家小住,龙儿得空便偷偷拿这位姐姐的手机玩游戏。有一次,他玩得专注,听到我的声音时来不及收手,一慌张,手机掉落在地上。那位姐姐觉得好笑,说了句:“没想到龙儿还挺怕妈妈的。”

通常在某个地方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必定是因为背后有一份我们基于人生经验或者信念而生发的恐惧。比如,不让孩子玩iPad或者看电视,可能是因为担心影响视力,可能是因为担心快速的图像转换破坏孩子思维能力的养成,可能是因为担心孩子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要直面背后的恐惧,将其坦然陈述出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给孩子创造出一个稳定的成长空间。我们的目标是相信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自律,我们可以放手。

那位姐姐的感慨引发了我的反思。我想将这种“怕”的力量转化为孩子自律的力量。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孩子内化了行为准则。我坦然告知龙儿不让他玩电子游戏的原因,并告知他在十二岁之后可以拥有自己的iPad。

十三岁的龙儿现在玩iPad的时候,肯定会在客厅里找一个舒舒服服的位置很惬意地玩,他不会躲着我,他已经习得了如何为自己的视力和时间负责。父母的接纳力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力

个人幸福力、人际幸福力、群体幸福力是一层一层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很好,我才可能发自内心不带羡慕嫉妒恨地说你也很好;而我和身边的你都很好,我会很容易看到周围世界的真善美,我会自觉自愿地为了维护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便是群体幸福力了。

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幸福呢?从孩子一出生,父母们就快乐着他的快乐,伤心着他的伤心,从衣食住行到操心孩子握笔姿势,盯着孩子写作业,一次次的择校乃至高考报志愿……还不是希望孩子一生顺风顺水、幸福快乐?

父母之心毋庸置疑,只是这种拼力气的做法,费力不一定讨好。你越掏心掏肺,孩子越习惯让你为他的人生负责,可是你能负责多久呢?能负责他一辈子,给他养老送终吗?

记得有个心理访谈类的电视节目,有位老父亲由于妻子过世早,独自一人将儿子拉扯大,供儿子上了大学,娶了媳妇。他希望抱个孙子,儿子却要他承诺负责孙子的奶粉钱及今后上学的学费开销等,因为是给他生孙子!

儿子能被养成这样,实属奇葩。但是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父亲占据了不断给予及掌控的位置,儿子只好站在不断索取和抗拒掌控的位置。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有充分的优势占据自己喜欢的位置,孩子是被动的,抢不过父母的,除非父母先出让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位置,孩子才有可能逐渐长成自己。所以,父母的虚、弱、柔相当重要。

本节我将主要用自己的例子,让大家先看到我的接纳力成就孩子幸福力的状态。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孩子考试成绩不行怎么办?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被人欺负怎么办?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要做个有品德的人,孩子会不会太自私了?……问题本身从来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是。以我的例子来讲,当我拥有越来越强的接纳力,越来越虚、弱、柔的时候,我惊诧地发现龙儿已经长得很好。如他小学班主任所说,他和谁都相处得很好,他拥有了一种能让自己持续幸福的能力,即幸福力。幸福力的呈现是: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我很好,即拥有个人幸福力

龙儿确实自我感觉很好。

小学三年级,龙儿英语期末考试60分。拿到成绩单后,他很开心地告诉我说:“妈妈,我太幸运了,英语考了60分。”

我“哦”了一声之后,好奇地问道:“你们班最高分多少分呀?”他答:“98分。”我更好奇了,问道:“你考了60分,看起来很高兴?”他说:“是啊,幸好老师判错了一道题,要不然我就只有58分,就不及格了。那样的话,开学还得补考呢,整个假期都得想着这件事。”

我乐了,同意他真的很幸运。

小学四年级,龙儿期末考试英语得了69分,他有些小得意地告诉我:“妈妈,我的英语考了69分呢,是全班成绩提高幅度最大的!我厉害吧。”我好奇地问道:“你们班最高分多少分?”他答:“才96分。几乎所有人的成绩都下降了,这次考题难。”

我点点头说:“你真的很厉害。”

小学五年级,龙儿期末考试英语得了90分,他兴致勃勃地跑到我面前说:“妈妈,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英语考这么高分,我可太有运气了!我们老师说了,小升初的时候,平时成绩只看五年级的期末成绩。”

我瞪大眼睛,同样兴奋地说:“这样呀!你可真是赚了!”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龙儿已经习惯性地自我感觉良好。而这就是幸福力的基石:无论何种境遇,他都会觉得自己足够好。这种个人幸福力种植在孩子身上,谁都拿不走,会跟随他一辈子,是他终身幸福的保证。

现在他上初中了,校规严苛。有一天他回来得很晚,我问:“你今天怎么晚回来了一个小时?”他说:“我们小组有一位同学昨天的作业没补完,全组都得留下,直到他补完才可以走。”我有些为他打抱不平:“啊,你们学校还搞连坐呢?”龙儿却呵呵一乐说:“也挺好的,等他的时候我把今天的作业都做完了。现在可以玩了!”

他的正面心理能力越来越强。有一次,他回来说:“今天我可惨呢,上体育课站姿不够标准,还和同学说话,结果两罪并罚,被罚做了五十个俯卧撑。”我心说,你也有觉得惨的时候,还没开口,他又接着说:“不过,我发现我体力还挺好的,臂力还挺强的。”得,他已经没事了。

我很欣慰龙儿的正面心理能力,凡事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我从未教过他这样做。我只是做到了接纳,不管他考分高低,成绩几何,我都能理解和接受他这个人,然后他便长出了属于他个人的幸福力。

回想起来,实际上,龙儿的天性并不比别的孩子更乐观。反之,他天性比较敏感、谨慎。一岁多带他出门,我们会随身带一小壶水,不管天气多热,他绝对会把最后一口水留到进家门之前才喝完。三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游泳,所有小朋友都在水里扑腾,他却一直坐在游泳池边,无论我和其他成人如何引诱,他就是不肯下水。等到所有孩子上岸要走的时候,他才决定下水尝试。六岁入小学,他上课时眼睛很少看老师,手里常会不停地玩着橡皮之类的……

由此看来,无论孩子的天性是否积极乐观,妈妈足够接纳,就足以让孩子从内心生发出个人幸福力,觉得自己足够好。

你也很好,即拥有人际幸福力

男孩子的世界充满了争斗,就像我们常常看电视剧里的带头大哥,哪个不是靠拳头智谋打出来的天下呢。

如果你的家里有一个天性温和、沉静的儿子,你会不会担心他受人欺负呢?我是有担心的。三岁左右的龙儿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有次被咬伤了。我在家和他情景演练了半天,假装我要攻击他,让他阻挡我,大声喊出“不可以”;然后互换角色,假装他来攻击我,我自保。我告诉龙儿,真的能够随身保护他的是他自己。

从他四岁起,我目睹和陪伴着他在男孩子群里的挣扎,直到他发展出自己的为人准则。

四岁大约是孩子进入社交敏感期的时候。四岁之前孩子会更倾向于每次和一个好朋友玩耍,而四岁之后,孩子逐渐愿意并享受在同一时间和多个人一起玩耍了。

龙儿四岁的时候升入幼儿园大班。他的大班同学的年龄从四岁到六岁不等。在男孩当中,龙儿当时年龄最小。他们班里五岁半的冉冉身高力大,已经成为大班园的实质性老大,有一群跟随者。还有将近六岁的靖西,年龄最大,但是不善用拳头说话,相对独来独往。

我很感恩龙儿进入这样一个群体,我认为家长需要感谢一切给我们孩子挫折的人和事,因为在应对挫折中孩子才能获得扎实的幸福力。

这是龙儿和冉冉之间的故事。

一个零食日,小龙儿回来说:“我把零食都给冉冉了。”零食日是指每个孩子可以把零食带到幼儿园,互相分享的日子。

我听了,“哦”了一声。

龙儿继续说:“他一直和我要,后来我要进餐厅吃饭了,就全给他了。反正我再吃零食就吃不下饭了,而且也要坐班车回家了。”“哦。”我心里想,还挺智慧的嘛。

一次,我给龙儿买了一组四个的饮料,包装是奥特曼形状的。龙儿带着一个去幼儿园了,没有带回来。晚上,他指着家里的三个奥特曼对我说:“现在冉冉家也有一个了。”

我问:“哦?你怎么知道的?”

龙儿耸耸肩,说:“因为我送给他了。”

我平静地接了句:“这样啊。”

龙儿说:“他先是抢走了我的,后来我跟他说,回家的时候我送给他,他当时就还给我了。”

我想,够聪明,反正龙儿只需要在幼儿园能玩到这个奥特曼就可以了,家里还有三个呢。

一天,龙儿的小书包不能用了,我给他背了一个公司发的包,很是特别。我去接班车的时候,龙儿一跳下车就对我说:“冉冉用我的包去装了石块和木头!”他用强烈的声调表明了自己的不快。

我惊讶地问:“这么新的包用来装了石头和木头?”

龙儿说:“就是,搞得可脏呢,你看都是土!”

我没表露任何情绪,说:“回去洗洗吧。”我观察着龙儿的表情,心里做着思想斗争,不知需不需要给龙儿做主。看见龙儿表情平静,我也就没再说什么。

回家把包洗干晾干之后,龙儿再也不肯背这个包到幼儿园了。我想,也罢,至少这也是一种选择。

……

点点滴滴,我看着龙儿用智慧保护着自己不受伤害,直到那次……

第二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龙儿回来对我说:“今天我得了一只虫子,可是冉冉非要向我要。”“然后呢?”我问。“我就给他了。”“哦。”我以为龙儿像以前那样,心想只要他自己能够承受,我就别多嘴了。

过了一小会儿。龙儿头没抬,继续玩着手里的玩具,对我说:“妈妈,你去给我打冉冉吧!”

我有些惊讶:“哦?你很生气?”“对。”龙儿说:“他为什么总爱要别人的东西呢?”“人们看到自己没有别人有的东西,可能都会想要别人的东西吧。”

龙儿看了我一眼,追问:“你也想吗?”

我说:“我也想要。但是我能克制住,我知道那不是我的东西。”

龙儿点点头说:“我也能克制住,但是为什么他就不能呢!”“是啊。我们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规则,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肯定能够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我抱了抱儿子的肩膀,传递了一份力量。

当天我给老师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情况。幼儿园主班老师这样讲述:当时是在后院,男孩们都围着龙儿,劝他把虫子给冉冉。有人说:“龙儿,你就把虫子给冉冉吧,你要给了他虫子,我就把河里所有的虫子都送给你。”有人说:“龙儿,你给了冉冉虫子,我就给你叠个大大的纸飞机,世界上最大的!”别的小朋友也纷纷表态,让龙儿把虫子送给冉冉。在这种压力下,龙儿表情木然,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只是张开了紧握着虫子的手,冉冉便伸手拿走了虫子。显而易见,龙儿不情愿,但是也顶不住这种群体的压力。

主班老师说请示了园长之后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龙儿在这种情况下,都没有心理力量说不,说明家长的育儿方式需要调整,要给龙儿以心理力量。”很有意思的是,听到园长的这番评论,我觉察到我也是表情木然,没有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当晚,我查了《耶鲁育儿宝典》,发现上面写着当一个孩子在受群体欺负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过分反应,既不要大哭大叫,也不要表示屈从,因为这两种反应都会吸引别人再次欺负你。哇,龙儿居然选用了最正确、最能够保护自己的方法。

也许因为母子连心,我能够感受到龙儿的感受,我知道他很痛苦。6月1日,龙儿对我说:“妈妈,我觉得谁都会抢我的虫子。”我马上意识到,事情不能再等了。我必须出手帮助龙儿了,我不能让他处在“受害者”的感觉中不能自拔。不管他面对的群体多么强,我也要制造一个机会让他感受到在这个群体面前,是可以有别的选择的!

开始行动!

按照职业素养,先给相关人员打电话,让大家理解现在的情形和要做的事情。我先和老公沟通,龙儿爸支持我的观点,再给主班老师打电话,然后还和冉冉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我的计划是:用一个漂亮的瓶子,装上几个漂亮的虫子,然后隆重地送到幼儿园,送给龙儿,并附上一封信,写明虫子不可以转送他人,并请老师当众(主要是当着冉冉)宣读这封信。目的是让龙儿能够把虫子平安地带回来。让他感受到不送给别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会发生!

6月5日,事情如期如愿发生了。当接到老师电话说冉冉到校了以后,我立刻草书了一封信,落款为“天上的小龙儿”。大意是因为我们都是小龙儿,所以我送给你这些虫子,条件是不可以转送其他人。同时龙儿爸则去捉虫子。紧锣密鼓之下,龙儿终于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结束之前,收到了信及透明瓶子里装的虫子。老师当众宣读了这封信。那天龙儿的状态好极了。不仅保护了瓶子里现有的虫子,还把新捉的虫子也都放了进去,全部带回来了。

晚上,当我看到龙儿时,我一时不知该怎样表示,于是说了一声:“嗨。”

龙儿脸上喜滋滋的,他瞄我一眼说道:“我收到虫子了。”然后又加了一句,“都收到了,还有信!”“哦。”我心里琢磨着也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我背后做的工作。

这时候,龙儿说:“我挺喜欢你写的那封信的。”“啊?”我禁不住笑了,“呵,你知道是我写的呀。”

龙儿接着说:“我也喜欢爸爸捉的虫子。”

我乐了:“你也知道是爸爸捉的虫子呀!”

得,这个智慧的小家伙,什么都瞒不过他的法眼。看到他幸福的样子,我心想还好,这个忙没有帮过头。

6月8日,龙儿带回了很多虫子,在家里的露台上建了一个“虫子游乐园”。

我好奇地问道:“怎么捉了这么多虫子?”

龙儿说:“别人帮我捉的。”

我说:“谁呀?”

龙儿说了好几个小朋友的名字,我一听,这几个人平时都是冉冉的兵呀。我只是静静地听着,没做任何评论。

龙儿继续说着:“因为虫子会跳,我一个人捉不住,所以他们就帮我了。他们都知道,我真的很喜欢各种虫子。”

我心里好高兴,事情终于向正向循环发展了。

回顾龙儿的幼儿园生活,我只出手过这么一次。我做的其他事,不过就是每天陪他玩至少二十分钟罢了。

冉冉和靖西陆续上小学离开幼儿园,五岁多的龙儿成为了幼儿园里的老大。显然靖西的温文尔雅是他所认同的,而冉冉的影响力也是他所向往的。据幼儿园老师反映,他和其他几个大一些的小朋友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规则,即谁创造的游戏听谁的。他们经常这样交流:我创造的游戏很好,你的也很好。他们在游戏中发展出了欣赏、自律和合作。

零到六岁就像人生的一个浓缩,其间发展出的人际社交能力,会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后来,龙儿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月班级都会指定一个大人物。大人物需要站在讲台上讲述我喜欢什么等等,等演讲完毕,所有自认为是他朋友愿意支持他达成梦想的同学可以站在他的身后一起拍张照片。我看到龙儿做大人物的那次,他们班所有男生全部站在了他的背后。

他身上似乎有磁铁,总会有些孩子聚拢在他身边。我带他去游学的时候,有些比他小五六岁的孩子莫名其妙地会坐在他腿上,应该是觉得很安全、被吸引,很愿意和龙儿哥哥玩吧。这种人际磁铁就是人际幸福力的展现。

同样,父母不以某一种条件和要求来衡量孩子的社交,才能更好地感知孩子何时需要怎样的支持。接纳孩子在社交中可能吃亏、可能不爽,并感恩一切带给他挫折的人和事,这样的态度能够帮助父母们沉静下来,看清楚孩子的成长轨迹,适度出手,帮助孩子发展出人际幸福力。

我们大家都很好,即拥有群体幸福力

个人幸福力、人际幸福力、群体幸福力是一层一层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很好,我才可能发自内心不带羡慕嫉妒恨地说你也很好;而我和身边的你都很好,我会很容易看到周围世界的真善美,我会自觉自愿地为了维护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不觉得受害,不觉得非要得到谁的表彰和认可,只是因为我想做便做了,这便是群体幸福力了。扪心自问,我们成人有几个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龙儿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给我,特意嘉许他,说他品德高尚。我在电话这边都蒙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才配得上这个词。

事情是这样的,小学生们下午有一顿加餐。当天的加餐是面包和酸奶,有一个男生说酸奶好喝、面包太难吃了。他说完后,所有男生都不吃面包了,他们开始玩起了面包大战,像扔雪球一样互相投掷面包,玩得不亦乐乎,直到老师把他们喝止。

所有男孩都被拎到办公室去受训,结果发现全班唯一没有扔面包的男生就是龙儿。班主任老师觉得小小年纪,能够不人云亦云,表明自己的立场,太不简单了,所以特意打电话过来进行表彰。

我听了也很高兴。等到放学,龙儿回来后,我问他:“听说今天你们班所有男孩都扔面包玩,只有你没有这样做?”龙儿笑呵呵地说:“哦,他们都扔面包的时候,我就拿面包筐到处接,就像玩游戏,鸡蛋掉下来我拿筐接一样,挺好玩的。”

他轻松而开心地讲述着当时的场景,我听了却很震惊。如果我们大人做了一件道德高尚的事,通常会鄙夷别人,觉得别人不怎么样,都在做错的事,只有我在做正确的事。而在龙儿的描述中,他没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他和大家在一起。

我追问了句:“那你为什么不扔呢?”

龙儿说:“那不是太浪费粮食了吗?”

果然如老师所说,他是有自己的行事原则的。我很佩服他,既做了他愿意做的事,表明了他的立场,同时没有给别人带来任何不快,没有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太厉害了!

龙儿今年十三岁,他对这世界的善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纯度。

有一段时间,对门邻居将房子分租给好几家租户,经常在门口堆放垃圾袋。有一次,门口放的垃圾袋破了,里面的垃圾散落出来,影响了我的观感,我很生气地用脚将那些垃圾踢回到邻居家门口,嘴里嘟囔着抱怨了几句。龙儿跟在我身后,轻声说了句:“这下难度加大了,他们想扔下去的时候需要再去拿个垃圾袋重新套一下。”他的话语中没有指责,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而且里面有一种对他人的关怀。我听了,立刻清醒过来,没有再做其他过激行为。

所以,我深知,龙儿的群体幸福力是他自己生长出来的,也许我在他发展出个人幸福力和人际幸福力的时候起了一些作用,但是,他的群体幸福力却和我没什么关系了。龙儿屡次得“校级三好学生”“最美少年”等荣誉,这是外界对他行事准则的嘉许。

幸福力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幸福的能力,长在孩子身上,谁都拿不走。我们无法陪伴孩子的一生,但是幸福力可以!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

拥有接纳力的成人必然会成为拥有持久幸福力的成人。一个具有接纳力的成人,他的幸福感不会随外界的境遇而改变,他拥有无论什么境遇都能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同时,拥有幸福力的孩子也必然会逐渐拥有接纳力,在悦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理解和接纳生活。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最终将成就亲子两代人的生命绽放!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是一个有接纳力和幸福力的人。曼德拉曾领导南非人民做非暴力斗争,曾经历长达二十七年的“监狱生涯”。他在获释时坦言:“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的接纳力和幸福力可见一斑,由于具有接纳力,他的幸福感才不会随外界的境遇而改变,也不打算被外界影响。他拥有无论什么境遇中都能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

在他担任总统期间,有一次,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他说:“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看着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吗?”这一句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不无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巧用别人对自己的恶作剧,反用幽默活跃气氛,这是曼德拉博大胸怀的自然写照,再次体现了他的接纳力和幸福力。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做个自测看看自己的幸福指数。

一天当中你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会觉得

A.我很好;

B.你也很好;

C.我们大家都很好。

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曾在某个年底对大众做调研,测试幸福指数。老王得到年终奖,拿到了一万块钱,出来特别开心,幸福指数暴涨。过了一会儿,他听说小李得到的年终奖比他还多,心里不平衡了,觉得自己资历老、干活多、很多经验是他传递给小李的,怎么可能小李的年终奖反而高过自己?这时候一测试,他的幸福指数就暴跌。实际上他手里还是那一万块钱,没有多也没有少。可见,当幸福感依靠别人的认可,或者通过与别人的比较而获得时,很不牢靠,随时可能烟消云散。

在生孩子前,我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工作上的成就。在职场上打拼多年,我如“盔甲战士”般东征西战,看到的都是“我不够好,你不够好,我们大家都需要继续提升和改进的地方”。工作上的成绩所带来的短暂幸福感,很快便被下一个挑战淹没,我一直都在证明自己足够好的过程中。

后来,为了成就孩子的幸福力,我开始不断提升自己的接纳力。最初我是以孩子是否能获得终生的幸福为判断标准的,并没有考虑过自己。意外之喜,却是我自己幸福力的提升。从接纳孩子开始,我逐渐悦纳自己,理解老公,看周围的人、事、物也觉得都美好了起来。现在我的幸福感由内而外地生发,每天早上起来嘴角向上翘着,内心平静,有着淡淡的幸福感,这已经是生活的常态。超值了!我本为成就孩子,却同时成就了自己。

在自己修得接纳力的过程中,我深深体悟到成人修得接纳力的过程和孩子完全不同。成人要靠“拂尘”与“拆台”获得接纳力,是因为成人有很多成见和垃圾需要清理。而孩子习得接纳力的过程则完全相反,如同吃进的食物需要在腹中慢慢消化一样,他经历一件事情,有了情绪、感受,有了把实际事物转化为意识的漫长的心理过程,一点一滴地逐步消解,由认知进行整合,然后接纳了,他才会越来越宽广地接纳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完整地成长》中表述过:“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历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比如:孩子玩积木,如果你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玩,就是直接让孩子进入认知。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对于儿童来讲,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认知层面。”“教育的历程是一个自我创造的历程,自我创造的历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不是老师讲解过程,告诉答案;而是老师设计情景和事件,让孩子自己感觉,自己转化,自己提取,自己整合。这个过程一定是缓慢的。”

我们的虚、弱、柔,提供和保护了孩子最需要的自我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成长是需要浪费时间的。慢就是快,当孩子亲历了把经验的碎片整合成认知的过程,他就会习得用极快的速度厘清不同人、事、物的状态,并以接纳的态度面对真实的世界。

孙瑞雪老师的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听到一个五岁的男孩被他妈妈训斥了,男孩满脸的愤怒、难过、内疚,女孩用手摸着男孩的背说:“我知道你非常生气,非常难过……但妈妈就是这样子的,你要接纳她。”

我在家里遇到一个性质相同的例子:有一次天气转凉,龙儿没有及时添加衣服,龙儿爸便生气地训斥龙儿,怪他不知冷暖、不听话、不注意保护身体……当时只有十岁的龙儿脸色很不好,我用手去抚摸了下龙儿的背,尚未说出任何安慰的话,龙儿已经开口说道:“爸爸总是用骂人的方式关心人。”我听了,特别感动。这是一种基于对情境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基础上的接纳,这种接纳不代表认同,不代表喜欢,只是对真实的看到和接受。孩子的接纳力在一点点长成。

有接纳力的父母一定会养育出有接纳力的孩子,不是因为身教胜于言传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会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慢慢生长,在不被评判不被打断的生长过程中,孩子的生命状态有个基础的色彩就是觉得自己足够好,在这样基本的幸福状态中,孩子不需要防御外界的评判,更能够敞开心扉,充分感知自己和外界的互动,通过感觉、转化、提取、整合,最终达成对外界的理解和接纳。父母的接纳力成就了孩子的幸福力,而孩子的幸福力又成就了孩子的接纳力,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最终成就了亲子两代人的生命绽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