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暨第六届西南论坛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1:48:00

点击下载

作者:林文勋,郑永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暨第六届西南论坛论文集

“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暨第六届西南论坛论文集试读:

前言

2013年9月和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和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构想。2014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开始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上有助于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化解潜在风险。据海关统计,早在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就达25.83万亿元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中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也都面临挑战。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传统的贸易对象集中在发达国家,2013年欧、美、日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这就造成对这些经济体的过度依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中国不断深化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合作新空间新领域、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的综合经济战略决策。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在外交上展示了中国的全球战略创新。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上有关“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正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释疑解惑,向世界宣告和平崛起。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体现了友好和合作。今天,“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要继续秉承古代“丝绸之路”的友好理念,打造一条新路,强调加强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联系。借助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为我国周边外交政策注入新的生命力,缓解紧张气氛。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强大的中国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友好的力量,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发展机遇,而不是构成威胁。

再次,“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的有力举措。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地区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经济仍然落后,由此带来一系列国家安全、地区稳定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有效连接东部、中部和西部,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外部到中亚、西亚,再到非洲、欧洲,内部从上海到新疆,可形成一种合力来完成经济转型,从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30余年的经验表明,开放是促进发展的巨大动力,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来说更是如此。自21世纪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西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继续推进西部开发战略,解决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务依旧紧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一新理念和新部署表明,中央对西部开放高度重视,对开放成果寄予厚望。特别是近一段时间,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建设“一带一路”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对西南地区而言,把握国家战略布局新取向,积极融入这一战略,对该地区提升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将有重大意义。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实施开放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南地区彰显自身诸多优势的契机。为进一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西南边疆地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云南省尤其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经验,分析境内外各种因素对西南边疆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探讨西南边疆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如何处理好开放、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构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设想和建议,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于2015年10月11~13日在香格里拉县联合举办主题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西南边疆的稳定、开放与发展”的“第六届西南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稳定与治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三大议题深入开展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进一步厘清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在“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影响西南边疆的开放、稳定与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不少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中国在21世纪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充分展示与会专家、学者在本届论坛上的真知灼见以及当前他们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本论文集共收录了24篇有代表性的参会论文,以飨读者。林文勋 郑永年二〇一六年九月十日

主旨演讲

对“一带一路”的再认识——创新意义、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张蕴岭一 “一带一路”的释解(一)“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的统筹性战略

中国是一个陆海型国家,既有沿海,也有内陆,其地缘特点东临太平洋,西连欧亚大陆。中国的对外开放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以推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为重点,通过开放引进,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实现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后来我国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但是,沿海和内陆的开放发展环境差别还是很大,格局很不平衡,内陆特别是西部的开放仍然受到制约。“一带一路”首先是基于中国本身的发展,以周边为重点,实现陆海地缘互联互通,构建开放的大地缘经贸网络和链接的合作发展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为中国打开通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陆上通道的大门,与沿线国家一起创建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国东西南北开放发展的均衡格局。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吸引资源向中西部转移,同时,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规划与建设,以“创造性转移”的方式拉动我国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技术出口,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提升提供新的空间。(二)“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战略性倡议

为什么是战略性倡议?因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对外战略,但不同于传统的大国扩张战略,不是强制占领,不是寻求独占,而是与当事国共谋、共商、共建和利益共享。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道路的体现。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必须向世界回答如何践行和平发展承诺的问题。中国提出不走传统大国的崛起之路,不争霸,坚持和平发展,但许多国家可能不相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平衡中国。中国借用“丝绸之路”这个词,意在表明,要弘扬古丝绸之路那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三)寻求中国的竞争优势,构建新的合作机制

之前我们的优势是廉价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并利用国际的开放市场,但是目前已经遇到了瓶颈。“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为企业“走出去”、推动设备和工程技术出口提供环境。要利用东部积累起来的发展力量,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让企业“走出去”,推动工程技术“走出去”。通过亚投行、新发展银行、“丝路基金”等资金的推动作用,让更多的合作机制以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起来。二 关于“一带一路”的创新意义(一)新大国观

中国已经成为大国,正向强国迈进。世界都很关注,中国成为大国、强国会干什么,中国宣誓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之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一带一路”是践行承诺与誓言,宗旨是推动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尽管中国一再宣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争霸、称霸的老路,但人们还是有些不信。原因也很简单,哪有大国会和平崛起、不搞扩张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回答,因为它所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而不是搞扩张、争霸或殖民,是中国在尝试践行“新大国观”。(二)新合作观“一带一路”的理念不同于“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是全面的合作。发展合作的理念被普遍接受,但是实施起来难,“南北合作”难在要求发达国家承担义务。“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以改善发展环境为出发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高速路、动车、高铁网络,电能传输网络,产业园构建,推动新融资机构建设)。“一带一路”是一种开放的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合作观。开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开放发展是大潮流,但是,光有开放发展不行,还需要合作发展。合作发展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关键是要解决共同参与问题、共享成果问题和发展融资问题。“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基于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和建立新融资机制的考虑,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的国内规划与外部的建设连接起来,把本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因此,可以称之为新型发展合作的理念,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共享红利。(三)新秩序观

海洋是公共财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就是不同于传统的海上秩序,过去“海权论”为大国称霸海洋提供依据。“海上丝绸之路”倡导海上航行自由、安全与合作,有别于追求海洋霸权的大国战略,推动海洋新秩序的建设。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则是为了推动中国与沿海相关国家的合作发展,二则是为了推动新海洋秩序的建设。西方大国崛起倚重的是海洋和霸权。人们担心,中国要做海洋大国,必然要谋求海洋霸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推动沿海国家的开放合作发展、海上航行的自由与安全。这表明,中国不是谋求海洋霸权,而是旨在推动21世纪的新海洋秩序建设。美国声称要捍卫海上航行自由,实际上是维护其在海上的主导地位,保证它在全球海上畅通无阻。(四)新发展观

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多边机制推动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出现一批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但仅仅开放市场不行,必须改善发展的环境,为此需要加强发展合作,“一带一路”的核心是推动发展合作。

此外,“一带一路”为中国西南地区提供陆海开放的“双平台”,可以进行更具视野的大布局设计。中国西南地区的首要问题还是本身建设和发展,利用“一带一路”改善内部环境,加紧路网建设。对外开放的关键是首先打通陆上通道,利用几个经济走廊平台,扩大参与,推动经贸发展,培育和支持企业参与能力,发挥特色竞争能力。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西南地区直接面对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它们要借助“一带一路”加快发展,但可以提供的资源少,还有政治的因素限制。因此,中国西南地区的发展重在实效,稳步推进。三 “一带一路”的挑战(一)周边国家的战略疑虑“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提出这个倡议以后,国际上,包括沿线国家存有不少怀疑,有的国家在观望,有的国家疑虑重重,也有不给予支持的。尽管目前启动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真正做起来还会有许多障碍。一些国家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担心中国借此实施扩张,或者对于建设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不太愿意让中国主导大通道的建设,甚至把经济发展的问题政治化。像美国,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不仅自己不予支持,还向盟友施加压力。例如,对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美国就公开表示反对,日本也拒绝参加。对于公路、铁路网络建设,印度也提出一些质疑,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二)如何妥善化解争端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守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南海是“一路”的起点,只有这一步走好了,才能向外延伸。(三)如何创建可持续的新发展方式

比如,以往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主要在资源领域,即开发利用中亚的资源。但是,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要改变简单的能源关系,在中亚地区建设资源加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使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只有中亚国家的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彼此才可以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在外事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站是中亚国家,这是起点区域,起点搞好了,才可以进一步延伸。(四)经济效益回报慢的挑战

要算好经济账,减少投资风险和损失。“一带一路”是大工程、长期计划,至少需要建设几十年才能见大成效,要有长期的打算。大项目,比如,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需要大投资,这一方面要算大账,即战略账、发展账;另一方面也要算小账,即算投资回收、投资效益等,特别是涉及企业参与的,更要精打细算。中国投资很大,这些基础设施投进去,资金能不能收回来,这个要有战略性的理解,要算大账。对海外不同国家的政治规律和特点,我们要加强了解。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方略

推进“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设计、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舆论导向很重要;发展问题是大多数国家的核心问题,国家利益的综合思考,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注意综合平衡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新型合作关系构建,重点是中国周边国家,构建中国周边国家经济带和依托带,互联互通,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条条大道通中国,让周边有一个良好的依托,可以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安全度。“一带一路”不是从零开始,原来已经有很多项目、规划,如今统一放在“一带一路”这一个大战略下,将有更大的视野,不同项目之间可以连接,旧的项目也就有新的含义,作为一个跨时空的大国战略,现在建、将来建,可以通盘设计、建设、发展,形成一个跨时空的国际合作产业链、产业网。现在,各个省市正在制定落实方案,鉴于“一带一路”是举国战略,各个地区、企业,都可以参与,关键是抓住机会、寻求机会。不要等机会,要提高参与的能力;不要政府包办,参与的主体是企业。“一带一路”建设要规避风险,对合作伙伴国的政治、经济、政党、政策、人物、企业要有细化研究、预测性研究。像斯里兰卡国内政局变化这样的大事要有预测。我们要注意“问题导向”的研究,注意宣传技巧,规避敏感问题。比如,东南亚的华人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敏感问题。中国越强大,华人问题越突出。“一带一路”将中国投资外移,会不会出现“国内空洞化”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把产业转移出去也不行。“一带一路”可以产生“创造性转移”。“一带一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创造新的投资和贸易机会,可以到那里投资,把现有的生产能力扩大。比如,当地建桥梁,需要水泥、钢铁,可以在当地建水泥厂、钢构厂等,这样就不必把产能都转移出去。“一带一路”的项目设计要与沿线国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布局当地重点项目,形成新的现代产业链、产业网,增强当地经济的原创力。这是一个“养鸡下蛋”的策略,通过现代产业园、建工厂、搞基础设施网络,可以带动国内机器设备的出口,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带。“一带一路”项目是政府推动的项目,采取PPP模式,遵循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创新融资机制,亚投行、国际金融参与均有清晰的规则和规划,国内各省区市参与中央规划的项目,在实施阶段将严格遵循国际法律、国际合作规则,可以规避商业陷阱和项目风险。欧亚大陆桥成为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联系的通路,尤其是中西部经济与欧洲经济紧密协同。比如由成都发往欧洲的列车,往往是去的时候物流充足,从欧洲回来是空车。今后可以发展物流网络化、电子化,将国际贸易与国内物流系统对接,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经济与欧洲经济的协同度,创造更多的新价值。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道路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货币流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因此,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开创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新局面,创建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新关系,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新感情。这样,也就为走新型大国崛起之路提供了经验。

深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

郑永年“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提出。“一带”是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天提出来具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一带一路”中国必须搞;第二,中国有能力搞;第三,这个不好搞;第四,中国有信心能搞好。一 “一带一路”必须搞“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世界外部经济失衡的环境要求。(一)中国的内在需求“丝绸之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中,改革是指对内,开放是指对外。开放,是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早期的开放,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引进技术,还是出口钢铁等,20世纪80年代“大进大出”主要是面向发达国家。而现在,需要新形式的开放,因为中国缺乏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现在是人均GDP为8016美元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为高等收入经济体。世界银行根据二战以后100多个国家的情况看,只有十几个国家规避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了高收入国家。(二)外部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失衡,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为世界做些什么?中国现在的国际环境不好,西方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的水平,这个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做什么?这个问题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三个世界”,这个是世界上的大工程。这不是经济学,而是国际战略意义的表述。无论是国际的经济战略,还是中国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走“一带一路”。“两条腿一个圈”。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外交格局基本形成了,可以看作“两条腿一个圈”。第一条腿是和美国,第二条腿是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核心就是周边国家,这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地缘环境非常复杂。美国的地缘环境非常简单,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它们的经济非常依赖美国。而中国周边几十个国家,如何同它们更好地打交道,对中国而言有困难。这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国际大背景。二 “一带一路”中国有能力搞

中国有能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原因有三:一是中国资本过剩,二是中国产能过剩,三是中国技术过关。

美国有三大负担。第一大负担就是美国要做世界警察,是要花钱的。第二就是美国要搞联盟,和日本、菲律宾,都有负担。第三个负担就是民主。中东的“秩序”,例如埃及和伊拉克。但美国建立起来的不是美国想要的民主秩序。以色列政府基本上不相信美国了。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要重返亚洲,它以什么样的东西回报亚洲?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世界最强。但今天的美国除了军事上还是最强大的以外,其他方面都没有。

黎巴嫩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资本走向何处?美国政府没有影响力,资本还是走向自己该去的地方。美国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调整,就是美国政府的TPP,当然中国不用担心。美国还是资本说了算,华尔街是不会听命于白宫的,这一点很明确。马克思认为“国家是资本主义的代理人”,现在跨国公司实际上是全球公司,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所以美国没有能力做,欧洲更没有能力做。(一)资本过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资本高度短缺的国家,转变为现在资本过剩的国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资本过剩怎么办?肯定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是根本,政府只是支持力量,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资本才是最伟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也是资本推动的。(二)产能过剩

中国的产能过剩。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完备了,东部和中部都建设得差不多了,西部还有一些空间可以发展。例如钢铁、水泥,这些过剩的产能去哪里?必须找到出路,这和西方以前一样,过剩的产能需要开辟新的市场,资本需要投资的空间。(三)技术过关“一带一路”除了传统的贸易投资以外,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像新加坡等少数的富裕国家外,其他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困的国家。东南亚和中亚的国家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过剩的产能、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都是这些国家所需要的。所以亚投行的成立,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的建设,西方没钱,欧洲没钱,但中国有钱。中国的银行里有很多钱,但是中国大部分的钱不叫“资本”,叫“现金”。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和日本也在进行,所以人民币的价值不取决于中国本身。如何应对?中国要把庞大的现金,转化为资本“走出去”。中国有能力。三 “一带一路”不好搞:诸多挑战

这个项目不好做,有很多挑战。三类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表现出不同态度,有支持的(发展中国家),有反对的(既得利益国家),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如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一)反对派

美国、日本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是反对中国的,它们认为中国对既得利益国家造成了威胁。中国改革开放基本上走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请进来”,中国开放国门和外面的世界基本上不冲突,把市场开放给国际资本。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讲接轨”,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改变自身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也不会产生冲突。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走出去”意味着冲突和碰撞,无论是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还是美国及西方国家,“走进去”无疑要与其产生冲突,包括“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二)支持派

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反对者,是比较支持中国的,因为它们需要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现在西方的资本也不少,为什么不能去呢?原因就在于西方的政治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很多限制,例如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宗教等;西方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从来不附加条件,在发展后期开始设置条件。这是鸡和蛋的关系,没有发展,何谈人权和自由?附加条件的设置使很多资本进入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特别希望能获得中国的资本。虽然中国也并不是毫无条件的,但不像西方那样有过分政治化的条件,所以它们非常支持中国。(三)怀疑派

部分中间国家是抱怀疑态度的。一种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像韩国,其经济体与中国非常整合,但它也不好公开表态,因为美国是它的战略同盟。澳大利亚也是受美国的压力。而另一种,像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并不清楚中国的意图,抱有怀疑态度。当然这和中国做的工作不够也有关系,“一带一路”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具体方案也不明确。

这是三个类型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其他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因素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的“一带一路”有很多考量,现在是决策细节不够。“一带一路”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很多国家而言是比较麻烦的。同越南协商修建云南到新加坡的高铁,越南质疑途经该国的真实目的。这不是一个经济规划的问题,而是国家安全的问题。像菲律宾、越南和中国有领土主权纠纷问题,当中国修建基础设施时,它们会怀疑中国是否对其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包括斯里兰卡也是,科伦坡的港口让新加坡管理没有顾虑,因为新加坡国家小不会对其产生国家安全的问题,印度也不担心,但是中国一接手,情况就不同了。缅甸也是一样,大规模的项目,都用环保不合格来评估,所以建议发展绿色经济。

支持派国家的限制性因素。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欠发达,但是它们的政治比较不复杂。这些发展中国家,寻求不到政治上的支持力量。只有两种力量是国家性的力量,一种是宗教性力量,另一种就是军队。但是宗教力量统治国家没有合法性,所以埃及失败了。对这些国家来说,最有效的统治就是军人领导。泰国也是一样,好多政党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的整合力量,但现在也不行了。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面临分化国家的威胁。也有些发达国家在倡导市民社会、非政府组织,但非政府组织比政党更分化,根本找不到哪一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能主导国家的政治。

尽管这些国家经济不发达,政治也不民主,但它们的非政府组织很发达,即使反对党没有公开,实际上也是存在的。既然如此,西方就很容易影响这些国家,包括柬埔寨,洪森是很专制很集权的,但他的反对力量还在。

下一次颜色革命。越南也是一样,越南也是共产党统治,中国方面要借鉴越南的党内民主。下一次亚洲如果要发生颜色革命,是不是就是越南?越南是很麻烦的一个国家,因为它的高层是“四驾马车”:总书记、总理、国会、国家主席。它们背后是不同的经济寡头,有些是“亲美国”的,有些是“亲中国”的。越南海外的反对派力量很强,国内反对派力量也强,领导人又不团结。

所以总体上,发展中国家是希望参与“一带一路”的,但真正落实起来也很麻烦。西方制度比较健全,是透明的体制,西方以国家安全为名,不让中国“出去”,而这些发展中国家,制度化程度非常低,并不透明。四 有信心,“一带一路”能搞好

即使面临诸多问题,“一带一路”战略还是可以成功的。为什么有信心呢?首先是客观需要。世界是要发展的,发展还是主题,尤其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国家、东南亚国家。新加坡是个富裕国家,但是总感觉很不安全,因为邻国都是贫穷国家。现在只有中国能帮助它们。中国是最强大的金砖国家,其他“四块砖”加起来,也没有中国“这一块砖”重。所以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才能这样做。(一)自由贸易的“朝贡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应当探索新型的国际合作道路,中国提出了很多漂亮的口号,例如“睦邻共同体”。中国未来10年、20年会怎么样?中国的未来就要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以前比较成功的就是“朝贡体系”,应该给它平反。从梁启超先生开始,对它批评过多。但是“朝贡体系”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英国打开中国大门靠的是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在朝贡经济之下,小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是要叩头的。那么大的国家,叩几个头就好了。英国人来了以后,主权国家觉得有失身份,其他国家都没有感觉叩几个头丢脸。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那么短时间内能做好,就是类似“朝贡体系”,是给东盟带来很大好处的。比如新加坡本身富裕起来了,如果邻国不富裕,它就没有安全感。中国要可持续发展的话,“富邻”是很重要的。中国富裕起来,其他国家没富裕,那谁购买中国的商品呢?只有当其他国家也富裕起来,可以大量购买中国的商品,中国才有可持续发展。(二)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包容性的,这让中国更加自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非常开放的,中国是主体,“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且要比它做得更好。实际上,“马歇尔计划”对复苏欧洲经济非常重要,没有“马歇尔计划”,西欧经济不会那么快复苏。但它是排他性的,不向东欧国家开放,才形成了后来的美苏冷战。所以中国的“一带一路”要做得非常开放,越开放越好。技术上如何安排,又要主导,又要人家来参与,这并不难。因为这是中国所需要的,并且开放还可以降低成本。(三)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中国可以向英国学习很多经验。中国改革开放“走出去”也就是十几年,所以要学习大国的经验,中国这方面大大欠缺,要谦虚,要开放。有些政府主导的资本,不仅仅向国外的企业开放,也要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开放。中国的民营经济“走出去”非常快,很成规模。所以,政府如何搭台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走出去”很重要。资本的构成也非常重要。

此外,中国要学习西方失败的教训,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不仅应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经济项目,更应当使其成为一个国际治理的项目,或者至少是一个区域治理的项目。现在的国际秩序,都是现代西方发展的结果。东亚的秩序,尤其是东南亚的秩序,完全是美国地缘政治延伸的产物,西方的秩序延伸到东亚。随着美国的衰落,其地缘政治影响力有所下降。中国崛起,影响力大了。

台湾曾探讨过国际空间的问题,欲寻求排除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当今世界哪能找到除中国之外的国际空间呢?到处都有中国。所以台湾的生存发展,一定要看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前台湾看美国,那是冷战的地缘政治延伸的结果。现在中国崛起了,台湾是中国核心利益的一部分。新加坡就很聪明,把中国的国际空间看作自己的国际空间,寻求共赢。在中国,地缘政治的扩张,主要是以资本为前提。首先要考虑中国的区域秩序,甚至国际秩序,这个很重要,不是要实行帝国主义。国家成长起来,自然而然会成为秩序。首先是资本秩序,政治、战略的秩序紧随其后。这不是中国要实行帝国主义,如果自己“走出去”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来。中国实际上很聪明,并不反对这个秩序,而是加入这个秩序,顺着这个秩序往上爬……中国也不是要从现在的秩序中退出来,还是要和西方交往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同时也不要忽视自己的秩序。

国际关系里面有一个定律,如果不去追求利益,不把国家利益最大化,最后就会受到惩罚。中国要追求这样的道理。在中国,区域秩序做好了,对世界的国际秩序有很大贡献。“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秩序,“另一条腿”对发达国家也会硬起来。

硬力量才是硬道理。李光耀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你不要管别人怎么看,只有你成功了,别人才向你叩头,世界才认可你。某种程度上,硬力量的软用就叫软力量。美国的航空母舰是软力量吗?所以软力量必须建立在硬力量之上。中国已经达到了大量的资本过剩的境况,要“走出去”,要建立资本秩序,国家必须有所作为。

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威胁。中国如果真正对这些国家有威胁,反而就没有威胁了。美国到处去威胁他国,其他国家认为美国有威胁吗?中国还是要看看现实主义,为什么国际上不相信中国而相信美国?美国是行动主义导向的,有时候做错事,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有时候打胜仗,有时候打败仗,美国是敢说敢做,经过多次“考试”的。而中国却一次“考试”都没参加过,例如与越南的冲突,小冲突没问题。邓小平先生早就指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如果中国早30年开发,就什么威胁都没有了。

行动胜于言辞。中国共产党不能成为一个话语党,光说话不干事,而是应该成为行动党。有时候说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即便口号非常漂亮,但实际上找不到内容。随着资本出去了,国家也必须“走出去”。现在的结构有待改善,中国的资本和美国的资本、日本的资本,有什么区别呢?资本就是资本。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国就加入了。道理很简单:对什么都可以生气,但是不要对“钱”生气。只要自己有信心,就是可以做好的。中国总是不自信,钱就用得不好。

建立统一的领导架构。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认为,日本、韩国比较注重礼节;但是广西、云南(出访)要会见该国总理、部长,对象国很恼火,拿中国的钱,却不领情。所以国家安全领导小组应该马上启动,中国的外交角色太多,国防部、外交部、商务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行政级别都差不多,谁也不听谁的,就稀里糊涂地出去了。所以国务院必须有一个领导架构负责“一带一路”计划。美国有一个国际发展署,中国必须由一个国内的领导架构来整合,否则国家利益出去就回不来。

而且中国的资本,一方面,要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在海外赚的钱,如何让中国人民获益呢,这非常重要。尤其是国有企业,其内部很复杂,国企负责人到国外成立自己的公司,赚了钱就放在该公司,亏了钱就放在国有企业。企业“走出去”,要学习国外企业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一带一路”要借鉴经验。(四)呼吁有“智”的智库

现在智库都还没有超过习总书记的“五通”,都在论证习总书记的“五通”多么高明,但“一带一路”是远远超越“五通”的,是非常复杂的对象。当前的知识储备远远不足,例如,中国研究土耳其的文章只搜到两篇,还是关于19世纪土耳其现代化构成的文章。以前在北大求学,西语系是国家小语种人群,现在完全市场化了,没有人学小语种了,85%的人都研究中美关系,因为觉得有利可图。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那么大的国家,其高校应该培养一些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对东南亚了解吗?根本不了解,光靠几个外交官是不够的,好多外交官都是“屁股指挥脑袋”,尤其是中国的外交官,整天在大使馆里不出去。

美国不一样,尽管没有那么多智库,但美国各个大学都在研究小国,美国的企业在研究小国,他们的企业整天到新加坡了解情况。中国的企业刚刚开始,国有企业认为反正是国家的钱,输了就输了,无所谓;民营企业还处在土豪阶段的建设,它也不关心。企业不研究,大学不研究,政府官员不研究,那谁研究?研究非洲的,一辈子去两三次非洲就不错了。英国研究非洲的学者,至少一年有三个月在非洲泡着。

为什么要成立智库?因为中国的政策知识,远远赶不上中国的客观需要。中国30多年的实践发展太快了,制度建设远远跟不上实际的变化。制度建设的前提是知识先跟得上。所以年轻一代不要只盯着欧美大国,以后是亚太的世纪,要从中国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出发,选择以后的出路。知识先行,知行合一,知识是最重要的。目前所学的东西远远达不到现实的要求,现在全中国已有2500多个智库了,但是有“库”没“智”。建个“库”很容易,一百万、两百万马上建一个,但“智”太难了。要让“智”来引导“库”。媒体上都在大肆吹嘘中国智库怎么样,这个很不好。

国际政治是现实的,要了解这个世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很大,资本扩张得很厉害,中国现在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扩张得很厉害,这是需要的。

TPP与中美关系的前景及世界政治的未来

郑永年

近日,中国官方改变了其以往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的消极态度,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姿态,表示要对TPP作综合评估,对参加TPP的谈判持开放态度。同时,美国方面也似乎改变了以往不明确的态度,表示在一定的前提下欢迎中国加入TPP谈判。如果中国开始TPP谈判,中美两国之间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可以说,中美两国目前这种态度的转变,无论对双方关系还是对整个世界经济局势而言,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 TPP并非美国创始

甚至可以说,早期开始的时候,TPP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没有美国的跨太平洋的贸易集团。但一旦美国加入,TPP就完全变了样,演变成为美国“重返亚洲”的关键一步。而美国的“重返亚洲”显然和中国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盟(亚细安)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和东盟关系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中美两国在东盟的平衡局面,开始向有利于中国的态势发展。不过,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和东盟发展关系,并没有任何要排斥美国或者其他任何国家的意图。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和韩国各自在东盟区域和中国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各自和东盟形成了“10+1”机制。美国在东盟经济影响力的“消退”,主要还是美国本身的因素,而非中国或者其他因素。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霸权国家。这应当说是美国霸权的顶峰,其影响力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时,除了欧盟,没有任何国家能同美国竞争。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解体之后出现了巨大的国际权力空间。而欧盟和美国同属西方阵营,并不构成真正的竞争关系。可惜的是,美国在成为唯一的霸权国之后,其权力缺失制约,开始犯重大的战略错误。美国想“终结历史”,通过把西方式民主自由推广到全世界,从制度上确立美国一霸天下。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武力开路,发动“海湾战争”,在南欧拓展民主空间。“9·11”恐怖主义事件之后,美国又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全世界范围的反恐战争。

不管怎么说,美国的这种战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面临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经济改革和发展上,也就是中国所说的“一心一意谋发展”。内部经济发展不仅为外资提供了投资机会,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资本高度短缺的国家,转型成为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资本开始“走出去”。亚洲尤其是东盟成为中国投资的一个重点。尽管美国在东盟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发展势头很难和中国相比。实际上,冷战之后,美国和东盟之间发展和深化关系缺少实质性的动力。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和西方对亚洲经济发展持非常悲观的态度。但十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变成了现实。现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位居第三,印度正在崛起,东盟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也非常好。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一直会维持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地位,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战略西移。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包括军事和经济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美国的确摆出了一种要“围堵”中国的姿态。军事上,美国“重返亚洲”针对中国的目标是不言而喻的。除了中国,本区域没有一个国家的军力,可以对美国的军事存在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挑战,更不用说是威胁了。日本、澳大利亚等是美国的正式盟友,印度是其准盟友。并且,美国为其军事“重返亚洲”论证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围绕着南海的亚洲安全问题。经济层面上,美国显然要通过TPP的高标准,尤其是一些具体的条款(例如针对国有企业的条款)来制约中国。

美国这样做,中国也是这样理解的。从一开始,中国方面的主流判断是:TPP是美国围堵中国的经济手段。TPP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类似冷战期间的战略性贸易。既然TPP被视为要“围堵”中国,很容易理解中国方面对TPP的忧虑,甚至“敌视”。

那为什么中美双方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里既有美国的因素,也有中国的因素。

就美国方面来说,在TPP上,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因为TPP针对中国,导致其战略意味过重。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任何贸易集团,无论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的,如果缺少了中国,其有效性就会成为大问题。另外,在亚洲区域,经济活动已经区域化,形成了亚洲生产链条。这里已经不存在“中国制造”的问题,一个产品的各个零部件为亚洲各经济体所生产,中国只是最后的组装工厂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意在排斥中国的贸易集团如何发展,又会有什么意义。

第二,因为战略意图过重,如果按照其原先的高标准,TPP实际上很难具有操作性。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差异实在太大,它们如何能够消化加入TPP的代价?就连经济发达的日本,在一些关键领域如农业也是困难重重。所有这些国家加入TPP的动机,主要是其所想象的来自中国的压力或者“威胁”,因此其战略意义远远多于经济意义。

第三,TPP的高标准也意味着其过于理想化。如果实现,TPP将是人类经济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自由贸易集团,很多参与国必然要失去诸多方面的经济主权。所以,如果不考虑中国因素,所有这些经济体都不会(也不能)失去如此多的经济主权。很显然在TPP的谈判中,各个经济体都在力争尽可能多地保护自己的经济主权。

因此,很容易理解,自谈判开始之后,TPP的内容一直在变化。尽管现在还不知道最后的结局如何,截至目前,TPP已经不再是原来设想的TPP了。要从理想转化为可行性,参与TPP谈判的各国必然要做诸多的妥协,这就决定了TPP必然要降低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态度必然趋向务实。

同时,在此期间,中国方面对TPP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胡锦涛等执政后期,中国对美国提出了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试图走出传统上霸权竞争的大国关系模式,从而保证世界和平。习近平新领导层不仅接过了这一概念,而且一再加以强调,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显得自信心不足,美国及其盟友做什么,都被有关方面视为针对中国的“阴谋”。现在,新领导层决意要改变这种缺少自信的局面,对TPP态度的急剧变化就是这种“自信”的表现形式之一。

再者,经过一段时间,中国也已经意识到,针对TPP,中国是可以沉着应对的,实在没有必要感到惊慌。这主要是因为前面所讨论的,在TPP作为一种理想和最终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或者说,中国意识到,TPP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不会完全按照美国的计划来实现。说到底,即使TPP最终产生了,也不见得能够实现当初美国所设想的“围堵”中国的目标。所以,中国不用怕。二 参与TPP才会具有话语权

中国更意识到,正因为TPP是个动态过程,中国可以,也必须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去。参与进去了,才不会被孤立,才会具有话语权。经过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和加入这个组织后的经验,中国对此应当具备充分的自信心。

实际上,中国变得不怕TPP,其本身也是有底线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高速经济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但如果在今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能够达到中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有望很快超越美国,并且有望成为世界少数几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就是说,如果有意愿,中国自己也可以组织自己的贸易集团来抗衡美国的TPP集团。

即使是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TPP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另外一个贸易集团,双方也绝对不会放弃对方的巨大市场,两大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仍然会继续,甚至会增加。就是说,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那种关系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的新格局。对这一点,中美两国都有深刻的认识。

全球化所产生的经济互相依赖关系是国际和平的重要保障。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各国之间很难再采用冷战时期所使用的“遏制”和“围堵”战略。政治人物因为各种因素会诉诸冷战的方法,但现在已经变化,冷战方法在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中国今天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实际上,自从30多年前中国打开自己的大门,参与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开始,这种大国关系已经在成型了。

很显然,近30多年来的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和传统贸易方式全然不同的国际和区域经济秩序。在一战和二战之前,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是以主权国家为单元的,人们所生产的可以称之为“主权产品”,国家间的贸易就是“我生产的产品和你生产的产品之间的交换”。这种贸易对国家间冲突的制约非常有限。但现在的局面是互相依赖,“我生产的产品中有你的利益,你生产的产品中有我的利益”。这种格局意味着国家的经济主权边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甚至消失。一旦两个互相依赖的经济体之间发生冲突,双方都会成为牺牲品。

如果“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中国无意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美两大国和平共处共赢,这种互相依赖关系无疑在促成这样一种共赢关系的实现。对中国来说,这样一种关系是其改革开放、加入现存世界秩序的自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美国和西方所领导的大多数组织,成为这些组织的一部分,西方难以孤立中国,中国也难以脱离西方。这种关系是参与式的,就是说中美两国都在参与对方的发展。这种关系的形成表明冷战已经不可能。

这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现实。这种现实要求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要放弃冷战思维,根据现实调整两国关系。中美两国经济上的高度互相依存关系,驱动着两国对TPP态度的变化,也引导着它们今后关系的发展。政治因素不时会影响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但如果双方不能在经济关系和政治需要上做到平衡,不仅会损害他国的利益,更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利益会引导中美两国做出理性的选择。三 TPP与世界政治的未来

有关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尤其是美国和日本谈判的任何进展,经常会成为本区域人们关切的问题。

人们一直把TPP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和投资形式,一种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高标准的形式。因此,人们总是算计着加入TPP能够为国家带来多少经济收益,如果被排除在TPP之外,国家又会损失多少经济收益。再者,人们也注意到了TPP所隐含着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像越南、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被包括在内,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则处于TPP之外。这里的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的考量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中国不仅要担忧TPP所带来的经济贸易影响,而且更要注意其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

其实,人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来思考TPP这样的贸易投资形式,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从非经济的角度来看,TPP是什么?它的实现会对当地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跳出简单的投资贸易方式,人们不难发现,形成中的TPP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资本运作方式,一种超越主权国家的资本运作方式。可以预见,一旦成功运行,TPP意味着一个新型资本帝国的形成。这个资本帝国和现在的资本全球化不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资本帝国,也是超越民族国家、不受民族国家影响或者有能力逃避民族国家影响的资本帝国。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源于西方,自西方扩展到非西方世界。尽管非西方世界包括中国,传统上也有些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但资本从未形成过一个自主的制度。从西方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来看,简单地说,资本已经走过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现在要步入第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民族统一市场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今天的资本帝国阶段。就资本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来说,在第一阶段,资本依靠政权力量而形成统一的国家市场;在第二阶段,资本依然依靠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扩张;而现在的第三阶段,资本则试图建立自己的帝国,趋向于超越民族国家、脱离民族国家的控制。

在每一个阶段,资本运作方式的变化会深刻影响资本和政治的关系,从而影响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资本和国家力量互相支持。在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就不再存在统一的政治力量。城市国家自下而上产生,而统治城市的则是商人。国王需要扩张其统治地域,而资本需要扩张其市场,两者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标。资本出钱,帮助国王统一国家,同时也依靠政治力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资本在国内市场开始饱和,过剩的资本需要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的形成。帝国主义强调的往往是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和对非西方世界的资源的掠夺和劳动力的剥削。作为帝国主义核心的殖民地主义,更是西方资本主义对非西方世界的直接统治。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西方自由主义一直相信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但历史的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帝国主义往往动用国家的力量,用枪炮打开非西方世界的大门。

随着反殖民地运动的崛起,西方资本对非西方世界的关系也开始“文明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比较大的转变,最终形成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这些国际组织都是西方资本和本国政府协调的产物,意在协调西方资本的行动。这些组织的形成,一方面使西方资本更加有效地扩展到非西方国家,得到更安全的制度性保护;另一方面使资本的行为更加具有软性,即“文明”。很显然,在这个阶段,西方主权国家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资本现在进入第三阶段,主要的特征是去资本“主权国家化”,实现资本本身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形成不受主权国家控制的资本帝国。资本帝国的形成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如同从前的全球化,这波全球化也是资本促进的,主权国家在背后支持。形成这波资本全球化的原因,除了资本逐利的本质之外,至少还有如下一系列因素。

其一是西方大众民主对本国资本的影响。二战之后,随着大众民主化时代的到来,选票决定政治权力,西方福利得到了快速的扩张。福利的扩张表明对资本的高税收,而高税收意味着资本必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牺牲)和低收益。正如一些观察家早已指出的,通过全球化,资本可以逃避本国的高税收。

其二是资本通过全球化逃避本国的规制。二战以来,西方普遍形成了规制型政府,对资本的运作进行各种形式的详细规制。对资本的规制也就是节制,有效地限制了资本的运作空间。这导致资本很大的不满。20世纪80年代英国和美国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革命”的核心,就是给企业(资本)“松绑”,即大大减少甚至取消对企业的规制(de-regulation)。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新自由主义减低经济规制是直接关联的。

其三是工业资本主义转型成为金融资本主义。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资本需要主权空间,具有主权国家边界,但金融资本则没有边界,或者不需要民族国家这个边界。西方金融经济本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经济脱离实体经济,本身成为一个自主的经济系统。而包括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内的高技术发展,更强化了金融资本超越主权国家的能力。金融资本也就是今天资本帝国的核心。金融资本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要把所有的事物货币化,并且能够在全球内流动。

今天的资本帝国对主权国家和社会正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资本脱离主权国家的控制。如果把一个社会的权力分成资本权力、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只有资本是可以流动的,而政治和社会是不可流动的。资本的流动性决定了它有能力脱离本国政治和社会的控制。从前人们说是跨国企业,但今天的跨国企业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全球企业,独立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控制。很多全球性企业不仅经济规模可以和很多国家的经济规模相比拟,而且也很难说该企业是属于哪一个国家的,受哪一个国家控制。例如华尔街是自主的,美国政府很难主导华尔街。华尔街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除了拯救华尔街之外,又做了什么呢?尽管深处危机,但华尔街投资银行总裁仍然享受天价的工资和奖金。很少有政府可以对庞大的资本说什么、做什么,但资本反过来则是可以绑架政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