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经典文库:中华典故大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2:56:39

点击下载

作者:《家藏经典文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藏经典文库:中华典故大全

家藏经典文库:中华典故大全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典故便是其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典故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现在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典制和掌故,即古代的典章制度;二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在常见的典故之意为后一种。这些词语和故事经过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淘洗,逐渐沉淀下来,形成了具有特定涵义的文化符号,也就是典故。千百年来,这些典故,仍旧具备着顽强的生命力。

典故大致有三种。第一,来源于神话以及民间传说,例如“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等;第二,来源于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第三,来源于文学作品,如“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自于李商隐的《无题》,用来比喻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春风得意”的典故是出自于孟郊的《登科后》,用以表达官运亨通或事情办成的得意心情。由此可见,典故传承着历史,意蕴丰富,集中展现了古人高超的生存智慧和夺目的思想光芒。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一个个简短却鲜活有趣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阅读这些典故,可以使我们感受古人生命的悲怆与顽强,感知历史的曲折与辉煌,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探究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语言艺术。在人际交往时如果能巧妙地引用典故,用最精辟、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也可以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使谈话更富有感染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读到或是听到一些典故,但关于这些典故的出处、背后的故事以及准确的含义却是很多人无法回答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翻阅古籍以弄清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和正确用法。为了让忙碌的现代人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了解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达到增长知识、提升智慧的目的,我们精心编录了这本《中华典故大全》。《中华典故大全》根据各个典故产生的朝代进行分门别类,从历代神话故事、传闻逸事和成语故事中选取了近三百条,其中着重选取了实用性强、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典故,如“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同时也选择了部分不是很常见的典故以飨读者,如“哀毁骨立”、“北窗高卧”等,力图使整本书具备较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本书的每一个典故下分别注明了典故的词义和出处,方便读者翻阅和查找。

在手法上,本书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竭尽所能地使每一个典故的故事情节都更加丰富生动,读来情趣盎然。书中精心配置了百幅插图,再加上赏心悦目的版面设计,使全书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准确性于一体,更加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品味,从而使读者可以很轻松地领悟经典故事所传达出的中华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读后或有所顿悟,或百感交集……总之令人受益匪浅。同时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中的典故,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行文写作和日常生活中自如运用,这样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于编录仓促及编者自身水平有限,书中若存在疏漏和误讹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先秦

先秦时期是指秦朝统一天下之前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群雄逐鹿,英才辈出。他们的智慧谋略、侠肝义胆,千百年来都为世人所传诵,而他们的事迹也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典故。

共工怒触不周山

释义

比喻坚强果敢,甘于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精神。出处《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颛顼,传说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相传,颛顼为黄帝之孙,属姬姓,高阳氏是他的号。颛顼自幼便聪颖过人,开始接触和处理政务时只有十岁,当上部落首领时只有二十岁。在民众心中,颛顼的威信非常高,认为他是泽被天下、功德圆满的首领。其实,在当政期间,颛顼也曾犯过错误。当时,颛顼所统治的地域非常广,向南至南岭以南,向北至如今的河北,向西至如今的甘肃,向东至东海中的部分岛屿。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小部落。这个小部落位于如今的河南北部,首领是共工氏——炎帝之后。相传共工氏人面蛇身,满头红发,坐骑是两条龙。共工氏在治水方面非常有研究,非常重视农耕和水利。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后土,也很懂得治水。有一年,父子二人一同勘察领地的土地状况,发现存在一些地势过高的耕地非常不利于浇灌,另有一部分地势过低的耕地非常容易被水淹没。因此,共工发明了一种叫做“筑堤蓄水”的方法以解决此问题:修筑堤坝,平日储存水,用于灌溉,雨季时用于排水,以免发生涝灾。另外,共工和后土还率领部落的人将高处的土运到低处,把参差的洼地垫高铺平,如此一来,不但耕种面积扩大了,而且比较容易灌溉,大大利于农业的发展。

但是,共工氏的这种方式被颛顼否决了。他觉得整个部族都应该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他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决不允许共工氏指手画脚。他以上天不认可为借口,不让共工氏整理耕地。之后,共工氏和颛顼之间为了争夺领导权而爆发了激烈的争斗。

共工氏孔武有力,颛顼比不上;共工氏才智超群,颛顼也比不上。技穷之下,颛顼用鬼神之说吓唬民众,使他们不敢协助共工氏。由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民众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很多人都听信了颛顼的话,怕如果再帮共工氏整理耕地,真的会触怒天神,招来灾祸,所以站到颛顼那边的民众越来越多。

面对如此情景,共工氏仍然坚持已见。他认定自己提出的主张是正确的,因此他不低头。现在颛顼用鬼神之说蛊惑民众,使得民众不再信任他,他决心以生命为代价证明自己。他倾尽全力撞向巍峨耸立的不周山,打算撞下不周山的山峰,把平山附近低洼的地方填平。

在共工氏的撞击下,不周山从中间折断。顷刻间,山体伴着石块和泥土倾塌而下,天空开始剧烈摇晃,大地也开始颠簸。原来,不周山是支撑天与地的柱子,如今支柱折断,原本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大地开始向东南方崩塌,天空向西北方倾塌。由于天空倾向西北方,所以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由于大地倒向东南方,所以江河中的水向东奔流入海。虽然共工氏撞断了不周山,使得天地为之转变,但是因为断掉的不周山填平了洼地,也使得北方有了大片的平原,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表达对共工氏的景仰,后世将他奉为水师(司水利之神),奉其子后土为社神(土地神)。

女娲补天

释义

比喻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出处《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相传远古时期,上天的大神女娲本是用泥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样造出许多“人”。这些人来到世间后,结为夫妻,传宗接代,天地间才充满了生气。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地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是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另一个传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矛盾激化发生了激烈交战,最终共工战败,逃至不周山,一怒之下撞在了山腰上。

这不周山实为天柱,被共工撞断后,随即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上也被撞破了一个大窟窿。天河之水从窟窿倾泻而来,地面上顿时洪水滔天,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大灾难,少数幸存下来的人也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女娲看到后心中万分痛心,不忍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惨遭此灭顶之灾,决定立即炼石补天,拯救人类与水火之中。她选用五色石子(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子),炼成补天石。

熊熊大火持续烧了九个昼夜,五色石子也被熔化为黏稠的液体。女娲不顾烈火烧炙的疼痛,立即动手攫取五色石液补天。无数个日日夜夜过去后,天上的大窟窿终于一点点地补好了。

但是,仅仅把窟窿填补好还不够,女娲需要立起天柱以撑住苍天,代替不周山。女娲想起东海中的大鳌,它的爪子不仅坚固,而且韧性十足,可用来做天柱。于是便抓了一只大鳌,斩下它的四足,做了四根新的天柱,将天撑住。

从此,天柱再也没有崩裂,人类可以在大地上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精卫填海释义

比喻一种意志坚定、不怕困难、执著追求的精神。也比喻不自量力,徒劳。出处《山海经•北次三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和炎帝,神农氏尝遍百草后创立了医学,并教会了世人种植农作物;炎帝是掌管太阳的神。但也有传说认为,神农氏与太阳神炎帝本为一人。炎帝有个名叫女娃的女儿,非常喜欢在水中玩耍,东海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有一次,女娃在东海中游玩,不经意间游出了很远,这时海上突然起了风,海浪越来越大,最终把女娃吞没了。女娃的灵魂化作一只外形有点像乌鸦的鸟,但与乌鸦不同的是,这只鸟的头上长有花纹,精卫填海并长着白色的嘴巴和红色的脚。这只鸟不停地从西山中衔树枝、石子,然后把这些东西全部扔入东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只执著的鸟儿从未停歇过,誓要把吞噬了她的东海填平。

由于这只鸟儿的叫声像在喊着“精卫”,所以人们就用“精卫”为她命名。

望帝啼鹃

释义

用来比喻凄婉哀凉的啼哭悲鸣。出处《华阳国志•蜀志》:『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远古时期,我国的四川地区有位蜀王名字叫杜宇,他是个很开明的部落首领,他教百姓们耕种,深受百姓的拥戴,被人们尊为望帝。

当时,在巴蜀东部的荆州,有个人叫鳌灵,他犯罪被判了死刑。他不甘心就此被处死了,于是在一天夜里从监狱逃脱,乘着一叶扁舟,逆流而上到了蜀国。

鳌灵很有政治才能,到了蜀国后便去面见望帝,望帝发现他的确很有才华,对他很赏识,立刻委任他做蜀国的宰相。

几年后,天气突然变得酷热难耐,蜀国都城西北的玉垒山上的积雪都融化了,肆虐的洪水使得蜀国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汪洋。望帝焦急万分,却苦无良策。

鳌灵说:“大王不要焦急,往年中原也曾发生过特大的洪灾,大禹带领人们十几年间辛苦治理,终于使得水患得到了根除。我也愿意带领百姓前去治水,解除水患。”

望帝听后,欣然应允。于是,鳌灵带领几万名民工,开山凿石,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几年的辛苦治理后,终于使水患得到了平息。

望帝为凯旋的宰相庆功,并且感到鳌灵对蜀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便下决心要禅让帝位。但是他担心鳌灵不肯继任帝位,便于一天夜里偷偷离开了王宫,在西山的一所道馆里潜心修行,隐居起来。临走前,他留下了一道任命,让鳌灵继位,号开明氏,希望百姓们不再挂念他。

于是,鳌灵便登上了帝位。他继位后,却大反常态,施政残暴,百姓对此苦不堪言。望帝听闻后,懊悔不已,结果长病不起去世了。他死后,化成了杜鹃鸟,叫声里充满了哀怨与凄苦。每到初春二月,一声声悲啼响彻天宇,蜀国的人民都会无限伤感地说:“这是我们的望帝,他现在是多么的懊悔!”

鹊桥

释义

喜鹊组成桥,比喻帮助有情人团圆的善举。出处《月令广义》引《殷芸小说》:『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纽,天帝怒,责令归河西,许一年一度相会。』

传说,在天河的东岸,住着一位漂亮的仙女,她有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貌,而且心灵手巧,善于编织出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锦缎。她就是织女,玉皇大帝的女儿。

天上的各路神仙都非常喜欢织女编织出的锦缎,而且玉帝也常常拿来赏赐给天上的各路神仙。黄昏时,玉帝将其中质地最为上乘的锦缎挂在了西天,这就是人们常能见到的美丽的晚霞。

织女每天从清晨织到黄昏,生活单调而枯燥,随着年龄的增长,辛劳和寂寞让织女日渐憔悴起来。一日,玉帝到织机房中看望女儿,见其非常辛劳,心有不忍。于是,他与王母娘娘商量说:“咱们给织女物色一个如意郎君,让她过上神仙伴侣的日子吧,这孩子也太辛劳了。”王母娘娘仔细斟酌后,提议天河西岸的牛郎和织女比较般配。玉帝听后随即颁布旨意,命织女和牛郎择日成婚。

牛郎和织女婚后生活甜蜜和谐,整日出双入对,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半年中,他们时而岸边饮牛,时而河中泛舟,时而瑶池揽胜,时而蓬莱访友。织女全然将自己的职责抛到了脑后,一疋锦缎也没有织出来过。

天上少了织女的云锦,天空越发灰暗起来。玉帝常派人催促,但织女完全沉浸在婚后甜蜜的爱情生活中,不想再织锦缎了。玉帝勃然大怒,他命令将织女押回河东,强行锁在机房织锦,并严令没有玉帝应允,她不能再见丈夫牛郎。

织女眼含泪水,无奈地继续织锦。伤心的泪珠滴在了云锦上,化成一粒粒亮晶晶的珍珠。玉帝知道这云锦上的珍珠乃是女儿泪珠所化,深为所动。于是,他应允织女和牛郎可以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在天河上共度一天,其余的时间仍分居天河两侧,各司其职。

天河上波浪滔滔,怎么在河上相会呢?牛郎和织女知道后喜忧参半。这事后来传到了百鸟仙子的耳朵里,她召来成千上万只喜鹊,在农历七月七日那天,搭成一座鹊桥成全他们,了却彼此的相思之苦。

自此以后,每逢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喜鹊们都会飞来,搭起鹊桥。而在这一天,当世间的人们仰望天河时,就能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贴得很近很近。

许由洗耳

释义

比喻不愿意听见庸俗的东西,用来形容隐士高尚的节操。出处《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许由以清节闻于尧,尧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玺禅为天子……于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

相传在尧舜时期,有个叫许由的贤人,住在河南阳城。他满腹才学,甘愿贫困度日,“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深受大家爱戴。在尧当首领的时期,许氏部落在许由的带领下活动于如今颍水区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等地区。这些地区后来成为许国的封地,许由也被奉为许氏的祖先。

据传,尧听说了许由的贤能后,就想让他继承自己的位子,然后便派使者前去拜访,传话道:“升起的太阳能够照亮万物,即便蜡烛此时仍在燃烧,但它又怎能与太阳相提并论?雨露能够及时滋润万物,但如果想一瓢一瓢地把它们舀起来灌溉田地,却是不可能做到的。若是由先生来治理天下,定会功绩盖世。只是如今这个位子还被我占着,因此我非常愧疚,请先生接受我的禅让。”

许由对使者说:“天下在尧的管理下,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如果我接下尧的位子,岂不是有图名利之嫌吗?鹪鹩把巢筑在林中,不过是想占根树枝,鼹鼠饮江河之水,为的只是解渴,还请另择他人吧。对我来说,得到整个天下没有任何用处。”接着许由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一个人的志向应当像磐石那样坚定,不可动摇。上山采摘野果,饮用清澈的河水,这些都是为了修身养性,而不是为了谋求高官厚禄。我只想这样终老一生,不会接受你的禅让的。”使者将许由的话原封不动地讲给尧听。尧听了这番话,知道许由是铁了心肠不会接受禅让,也只好作罢。

许由觉得使者的话语充斥着利禄,玷污了他的耳朵,折损他的人格,于是他到颍水边不断地洗着耳朵,希望能够将这些污秽洗掉。

湘妃斑竹

释义

用以形容无比痛心的思恋之情。出处《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传说上古时期,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爱上了尧帝麾下大臣重华。重华才学出众,品性端良,深得尧帝喜爱,堪为左膀右臂,并早就有意禅位给他。当两个女儿将此事告诉父王,并表示愿意共事一夫,尧帝也真心为女儿们高兴,并同意了此事。

于是,尧帝看好时机将两个女儿的心事告诉了重华,重华欣喜万分,一口答应,原来他早就对两位公主心倾慕,爱其端庄贤良。尧帝成其美事后,择日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他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生活非常幸福。

之后,尧帝又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考察,认为重华已经有能力担任起治理国家的重担,便禅位给他,史称舜帝。舜与娥皇女英

舜帝继位后,时刻挂念百姓疾苦,以国事为重。两位妻子娥皇、女英更加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他,使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造福百姓和国家。

几年后,舜帝辞别两位妻子,赶往南方视察。舜帝一路晓行夜宿,遍访民间疾苦,兢兢业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过度劳累让他最终病倒在了苍梧山下,尽管经过随行太医的诊治,但终未能挽救他的生命,长眠于苍梧山下。

噩耗传来之后,娥皇、女英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丈夫就这样离开了她们,悲恸欲绝,马不停蹄地来到了苍梧山。但是,她们只看到了舜帝的陵墓,四周有无数的青竹和蜿蜒曲折的湘江为伴,丈夫已经长眠于地下了。娥皇、女英情不自禁地扑倒在陵墓上,放声痛哭,旁边的大臣也纷纷泣不成声。

夫人悲恸的眼泪滴落在了青竹之上,那些原本青青而无杂色的竹竿瞬间泛起了斑斑点点,犹如夫人之泪,似是青竹哭泣一般。此后,苍梧山上,便有了这种斑斑点点的青竹,有人称它们为斑竹。因为娥皇、女英又被称为湘夫人,所以,后人也常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

姜太公钓鱼

释义

比喻心甘情愿地走入别人设下的圈套。出处《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干周西伯。』

西伯侯姬昌被囚禁在羑里之后,西周的臣属为了实行营救,一直在搜集美人、良驹和珠宝,然后用这些收买了纣王身边的宠臣费仲。

经过费仲的劝说,再加上摆在眼前的美人和珠宝,纣王无比开心,他说:“要赎姬昌,一样便足矣。”立即下令释放姬昌。

西伯侯见纣王如此残暴不仁,民心尽失,决意替天行道,攻伐商朝。只是,他的身边需要一个能够辅佐他作战的军事人才,所以他一直在暗中留心寻找。

一天半夜,西伯侯在梦中见到一只迎面飞来的熊,醒后认为此梦大吉,便带上护卫,乘着马车出宫了,表面上他是在打猎游玩,实际上他在寻求贤才。走到渭水边时,他们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坐在河边垂钓,这老人的年纪看上去已有七八十岁。老人丝毫没有被路过身边的马车影响,神情贯注地注视着水面,嘴里喃喃自语。

西伯侯很是惊讶,走下马车,来到老者身边。仔细听清老者的自语后,西伯侯更是讶异,那老者一直说的话是:“来啊!来啊!愿者上钩啊!”西伯侯望向鱼钩,发现老者用的竟然是直的鱼钩,上面也没有放鱼饵,并且那鱼钩没有进到水中,而是悬在河面之上。西伯侯觉得这老者不一般,就和他攀谈,老者告诉他自己叫姜尚。

文王很是开心,说:“我的祖父当年曾对我说,未来会有个贤能的人帮我兴盛周族。您就是这个人啊,我祖父已经盼望您很久了。”言罢,请姜尚与他一起回宫。姜尚整理了一下须发,便坐上了文王的车。

姜尚在民间传说中有另外的名字,叫姜太公。由于姜尚是西伯侯祖父盼望的人,因此后世称他为太公望。

姜尚尽心辅佐西伯侯,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一边训练军队,西周的国力越来越强盛。有一天,西伯侯问姜尚:“在征讨纣王之前,我应该先攻打哪个诸侯国?”姜尚说:“密须。”这时,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密须国的国君是个厉害人物,恐怕我们敌不过啊!”姜尚说:“密须国君荒淫残暴,早已众叛亲离,就算他再厉害,也没什么可怕的!”不久,西伯侯出兵攻打密须,决战还没开始,密须国的百姓就暴动了,他们将国君绑起来归附了西周。

三年后,西伯侯再次出兵,这次攻打的是商朝西方最大的属国崇国(位于今陕西沣水)。灭掉崇国后,西伯侯就在原来崇国的土地上修筑城墙,将其选为都城,名字定为丰邑。短短数年间,西周已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前来归附。

遗憾的是,西伯侯没等到完成伐商大业,在攻打商朝前夕就病逝了。

不食周粟

释义

比喻恪守忠义,不畏艰难,至死不渝的高贵气节。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商朝末年,有一个诸侯国叫孤竹国,位于今河北东部。国君有两个儿子,年长的叫伯夷,年轻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对小儿子叔齐厚爱有加,临终前立下遗嘱让叔齐继承王位。但小儿子叔齐认为长幼有序,应该立长子为王储,于是坚持要让位给哥哥。而伯夷为了让弟弟能够坐上王位,悄悄地离开了。哥哥走后,叔齐也放弃了王位,四处寻找哥哥。当两人团聚时,都决定不再回孤竹国了。

兄弟俩听闻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恪守孝道和礼仪,便一同投奔,并在那里安了家。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武王继位后励精图治,积极扩充军备,为讨伐商纣做好了准备。然后,周文王领军队向商都进发,当行至今孟津一带时,伯夷、叔齐奋不顾身,拦住武王战马,伏辕进谏,痛斥周武王此举不仁不孝。武王的将士听后,火冒三丈,拔剑相向,幸好被姜太公及时制止。姜太公说:“此二人真忠义之士也。”于是拦住众将士,并下令不能为难他们。

武王伐纣获胜,天下一统,定国号为周,伯夷、叔齐感觉这样有悖于君臣之道,可耻可恨,并决心誓死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采摘山上的野菜野果生活。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虽然发誓不食周粟,但是你们所采摘的野菜是生长在周朝土地上的!”二人一听,心想,这普天之下,寸草都是周朝的,于是决定绝食等死。弥留之际,他们用歌声继续表达着对商朝的忠贞,歌里唱道:“暴虐代替暴虐,还不知道错在自身。神农、虞舜、夏禹所创的盛世,仿佛一下子消逝得无影无迹,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啊。”

玩物丧志

释义

一味地沉迷于个人喜好之中,从而导致斗志丧失。出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纣王荒淫无度,凶残暴虐。他在位期间,沉迷于饮酒作乐,根本不理朝政,还不惜劳民伤财,极力搜刮各种珍奇异宝,不断扩建宫室园林。一时之间,朝政腐败无比,百姓怨声不断。

周族首领姬昌表面上臣服于纣王,暗地里却逐渐累积能量,不断向东扩张,并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起兵推翻纣王。姬昌死后,太子姬发继承王位,这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051年,周武王亲率四万八千士兵,四百乘兵车,起兵伐纣。各诸侯也纷纷出兵相助。大军从孟津横渡黄河,一路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发。

眼见大军兵临城下,纣王将正在服役的犯人、奴隶等共计七十余万人集合起来,组建成一支临时队伍,派往牧野投入战斗。这些平时受尽折磨的人都不愿为纣王效力。战争刚开始,这些人便纷纷倒戈,帮助周军攻打朝歌。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只好登上鹿台自焚。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朝的政权,不仅将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还派使者远赴边境,宣扬周朝的威名和自己的贤德,号召周边小国和部族臣服于周朝。许多小国都被周朝的强大所震慑,纷纷向周朝纳贡称臣。

一次,西部远方的旅国派使者向武王进献了一只名为獒的大狗。这只大狗身高足有四尺多,耳朵大而尖,眼睛炯炯有神,十分灵动。使者牵着它进入宫殿后,它便伏在地上,像是在向武王叩首行礼。武王见状,欣喜万分,忙命人收下这件贡品,并重重赏赐了使者。

太保召公奭当时也在场,回去后便写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这篇文章写道:“随意侮辱别人会伤害自身的品德。一味沉迷于赏玩之物,进取的斗志便会逐渐丧失。开国艰难,而守国更难,稍有不慎就会使之毁于一旦!”

武王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联想到商朝的灭亡,大受启发,随后便下令将所有的贡品都赏赐给功臣。从此以后,周武王更加勤于朝政。

周公吐哺

释义

比喻执政大臣礼待贤才,求贤若渴。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西周王朝的创立,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西周王朝的统治确立后,周公被封于曲阜,封国名称为鲁。

几年之后,武王去世,继承王位的是当时年纪尚小的成王。周公为了辅佐成王,一直留在都城,自己的封地则交给儿子来管理。周公忠诚、有才干,深得成王信任,他放心地将西周王室的军政大事交给周公打理。当时西周刚建立没几年,根基尚浅,所以要做的事情特别多,再加上周公做事非常谨慎,每件事都要亲自打理,因此导致他整日忙碌。后世有一则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从周公处得来的。周公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一天,他得空用餐,刚往嘴中放了一块肉,就有人进来说有公事要禀报,周公连周公居东图忙吐出肉,起身办理公事。处理完后,周公回到饭桌旁,打算继续吃饭,哪知刚咬了一口肉,又有人求见,周公再次吐出肉起身出去。就这样,在一餐饭的时间里,周公为公事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周公每日为国事而奔忙,却遭到了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的嫉恨。他们经常在成王面前抹黑周公,并且在民间散播谣言,说周公有心废成王而自立。年纪尚小的成王听信了叔鲜和蔡叔度的话,渐渐疏远了周公。

为此,周公很难过,他对姜尚和召公说:“武王过世早,成王年纪小,若是有差错,百年之后,我将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啊!”为洗脱嫌疑,周公主动卸职并远离朝野,以证自身的清白。

周公走后,商纣的儿子武庚联手管叔鲜和蔡叔度起兵,企图推翻周王室。此时,成王幡然醒悟,急忙派人将周公召回平叛。三年的征战后,叛乱最终被平息。然后,周公对成王说:“现在你成年了,是时候把朝政大权归还给你了。以后,你要亲自执掌朝政了,先王的遗训可要谨记啊!”

成王苦苦挽留,周公执意要走。其实周公并非打算就此隐退,而是另有打算。他总结了一下这次叛乱发生的缘由:周都与殷地相距过远,致使管理出现漏洞,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为了让西周的统治长治而久安,周公决意前往洛邑营建东都。

历经近十年,终于建成了东都。此后,成王居于镐京,周公居于东都,四方之地皆处于西周的管辖范围内。可惜的是,东都建成没多长时间,积劳成疾的周公就病逝了。

周公创下的基业,成为西周能够统治天下几百年的关键所在。

烽火戏诸侯

释义

为博美人欢心,不惜以国家大事做筹码。常用来形容君王昏庸,红颜祸乱。出处《史记•周本纪第四》:『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周宣王去世后,继承王位的是他的儿子姬宫涅,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幽王。周幽王即位后,全然不理朝政,整日寻欢作乐,派人四处搜寻美人。有个叫褒珦的大臣向周幽王进谏,希望他能勤政,不想周幽王非但不听劝告,反而将褒珦关进了监狱。

三年后,褒珦依然没有得到释放,这让他的族人很是着急。于是他们开始筹划各种救人的计策,有人提议用财宝,也有人提议进献美人以赎褒珦。

之后,褒珦的家人从乡野之地买来一个美貌的女孩,让她学习歌舞和装扮,然后把她进献给周幽王。因为这个女子是从褒家送出的,也算得上是褒家人,所以就给她取名“褒姒”。

见到相貌娇美的褒姒,周幽王满心欢喜,随即便下令释放褒珦。从那以后,周幽王便与褒姒整日在宫中寻欢作乐,全然将国事抛至身后。

虽然褒姒深受周幽王宠爱,但却因为她性格内向,一向不爱笑,所以不管周幽王怎么讨好,她都不曾一展笑颜。万般无策的周幽王命人在宫外贴下布告:若能让褒姒娘娘一展笑颜,赏黄金千两。

知道此消息后,佞臣虢石父马上进宫献计,他对周幽王说:“若大王‘烽火戏诸侯’,必能博得娘娘一笑。”在当时,遇上紧急军情时会用烽火传递信号,骊山之上就矗立着二十多座烽火台,每座烽火台之间仅有几里之隔,用于西戎来犯时通知诸侯。若是西戎前来进攻,烽火台上的烽火就会被依次点燃,看见烽火,诸侯会迅速发兵救援。

周幽王听信了虢石父的话,竟真的带着褒姒登上了骊山。白天,他们吃喝作乐,天黑后,就命人点燃烽火。周围的诸侯看见浓烟滚滚的烽火,以为西戎来犯,遂立刻率军前往救援。到达骊山后,却没有看见西戎兵,只听见山上有丝竹之音传出。此时,虢石父由山上走下,对他们说:“诸位辛劳,这里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不过是大王和娘娘想点一下烽火取乐而已,诸位请回吧!”

从各处匆忙赶来的诸侯,知道事情真相后都非常气愤,全部策马而返。山上的褒姒看见山下的诸侯们又气愤又狼狈的模样,不禁笑了。见褒姒真的笑了,周幽王很开心,立刻赏赐给了虢石父千金。

自褒姒入宫后,周幽王便整日与她在一起,最后为了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竟然废掉了太子宜臼。

不久之后,西戎前来攻打,周幽王慌忙让人点燃烽火通知诸侯,但由于他上次的戏耍让诸侯铭记于心,再加上他们本就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竟没有一个前去救援。

很快,周都被西戎攻破,西戎兵士杀死了逃到骊山下的幽王和伯服,抢走了容貌娇美的褒姒。

周幽王被杀后,原太子姬宜臼在申侯、鲁侯和许文公等人的拥立下在申国登基,这便是周平王。后来,周平王返回镐京,见镐京已经在战争中被毁坏得面目全非了,遂在公元前770年下令将都城东迁至洛邑。历史上以此次迁都为界限,将迁都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将迁都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黄泉

释义

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阴曹地府。出处《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春秋时期,郑庄公寤生有个弟弟名字叫做段。他们的母亲姜氏对小儿子十分宠爱,而不太喜欢郑庄公。起初,她让郑庄公把京城封给了段,后来段发动叛乱意在篡权,她又给予了支持。

郑庄公平定了叛乱后,将母亲安置在颍城,并发誓说“我们从此就不要再见面了,除非到了黄泉。”然而,没过多久,他又思念起自己的母亲。他想见见自己的母亲,却又顾忌有悖于自己立下的誓言。

正在郑庄公为难的时候,颍城的一个地方官叫颍考叔,他向郑庄公进言了。于是,郑庄公留他一起用餐,还特意夹了好多羊肉给他。但是,颍考叔却将几块最好的羊肉放在一旁,没有动筷。见此情形,郑庄公奇怪道:“你怎么把最好的羊肉放在一边不吃呢?”

颍考叔回答说:“我家里有老母亲,我们从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羊肉,所以我想留几块最好的,带回家给老母亲吃。”

听到颍考叔的话,郑庄公不禁感慨道:“唉!你很孝顺!我犯了错,却无法像你一样对母亲尽点孝心。”

听此言,颍考叔故意做出一副奇怪的样子,问道:“王太后不是在宫中好好地享着福吗?”

郑庄公无奈地叹了口气,将自己立下誓言的原委告诉了颍考叔,说道:“我现在很后悔,但又碍于发过的誓言,所以我很为难。”

了解此事原委之后,颍考叔笑着说道:“这不难,大王不必因此而忧虑,因为人并非只有死后才能到黄泉,黄泉就是地下。只需在地下挖一条隧道,然后再盖一所房子,请王太后坐在里面,大王通过隧道进入到那个房子里,不就可以和母亲见面了吗?”

郑庄公认为这个方法很妙,既可以见到母亲,又可以不违背誓言。于是马上命颍考叔着手操办。颍考叔让五百名工匠,没用多久就连隧道和房子都建造完毕了。他一边接姜氏到地下的房子里,一面请郑庄公从隧道里进去。

见到母亲后,郑庄公跪在地上说:“孩儿不孝,望母亲原谅!”说完,他如同孩子一样咧嘴哭了。姜氏既羞愧又难过,连忙扶起郑庄公说:“是我不好,不能怨你。”母子俩哭着抱在一起。郑庄公才将母亲扶起,出了隧道,坐上车回宫去了。而颍考叔在此事上立了大功,被郑庄公拜为大夫。

问鼎

释义

借指图谋夺取政权、争夺王位。出处《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古时候,中国大地分为青、梁、冀、徐、雍、豫等九州。九州各州中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联盟,并依次推举尧、舜担任联盟的首领。后来舜年迈,观大禹治水有功于部落,就推举其为新任首领。然后在禹的主持下,铸鼎九座,雕刻地图、物产、人文等,象征九州岛,并聚集一起献给禹帝以示统一。从此,中国就有了九鼎这个代名词,也是民族统一的象征,在夏、商、周三代备受推崇。周文王鼎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天子是为天下首领,但势力已经衰落,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争霸称雄,战乱不断,乃至“礼崩乐坏”。天子此时只能控制都城周边区域,而对诸侯国已经完全丧失了约束力,但象征着统一、王权的“九鼎”,就成了各路诸侯争夺的目标。

周定王时,楚国在楚庄王的带领下越发强大,一次,楚庄王出征讨伐陆浑,路过周王室都城,想借此炫耀武力。然后帅军抵达周都成洛阳近郊,傍依洛水安营扎寨。

周定王对楚庄王的用心一目了然,知其伐陆浑仅是借口,实为向他示威。周定王又气又怕,但自知无法用武力打压楚庄王的气焰。于是,只好故作不知,对楚庄王的嚣张跋扈只能无奈地忍气吞声,并赠送了大量的礼物由王孙满带去犒赏三军。

王孙满和楚庄王彼此寒暄一阵后,说:“天子知道楚军伐陆浑比较劳累,特意指派我为代表犒赏三军。不知是否还有别的需要。”楚庄王感到了周定王的惧怕之意,便越发骄横无度。他傲慢无礼地说:“我非常想知道周王室的九鼎分量如何?”

面对楚庄王的傲慢和骄横,王孙满厉声说道:“九鼎乃天下,欲得到天下,在德而不在于鼎。”他接着说道:“古时禹帝品德高尚,各部落诸侯才乐意献来地图。禹帝主张刻地形、物产于鼎上,这才有了九鼎。后来,夏桀昏庸无度,国遂亡之,鼎归商朝,传至纣王,延续六百余年,终因商纣王昏淫残暴,鼎归周朝。由此可见,君若有德鼎虽小亦重如泰山,君若无德鼎虽大也轻如鸿毛。周成王定鼎,推算出可以传帝三十位,七百余年,乃是天命。今周朝虽已衰弱,但天命不可违。所以,还不能随便询问鼎的分量。”

管鲍之交

释义

形容朋友之间友谊天长地久,情深意长,矢志不渝。出处《列子•力命》:『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春秋时,齐国有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他们曾一起合伙做过生意。鲍叔牙家境富裕,本钱就多出些;而管仲家境贫寒,本钱就出得少。而赚钱后,鲍叔牙都会给管仲多分一些钱,从未考虑过本钱的多少。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做了齐襄公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步入政治舞台。当时,齐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管仲协同公子纠前往鲁国避难,而鲍叔牙协同公子小白到莒国避难。

不久,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害。国不可一日无君,齐国派使臣到鲁国迎请大公子纠回国主政。为表重视,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对鲁庄公说:“二公子小白在距齐国不远的莒国。不如我先带领一支人马沿小路前去截住他,阻止他回国争夺君位。”鲁庄公同意了。

管仲随即率领了几十辆战车,轻装直奔莒国和齐国要塞即墨,果然发现了公子小白急匆匆赶往齐国。管仲对公子小白说:“齐国已经派使者邀请你哥哥公子纠回国继任国君,你请回吧。”

尽管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但此时“各为其主”,鲍叔牙自然是支持二公子小白的,于是厉声道:“小白也是公子,也有资格担任国君,公子纠要回国,我们也可以。还是各走各的,凭自己的本事来得到国君之位吧!”

管仲见阻止公子白回国失败,对公子小白暗下毒手,背后偷偷施放了冷箭。公子小白大叫一声,然后口吐鲜血,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小白已被射死,便急忙带领人马风驰电掣般回到公子纠身边,按照原定计划保护着公子纠回国。

不想,管仲射出的箭只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吓了一跳,担心管仲再补一箭,便假装被射中,大叫一声,同时咬破舌头,跌倒下去。待管仲走后,鲍叔牙便协同公子小白抄近道抢先回到齐国都城临淄,并向齐国大臣们提议由公子小白立即继承国君之位。

然而,大臣们拿不定主意,有的说:“使者已经到鲁国接公子纠回来担任国君,怎么可以立公子小白呢?”还有的说:“长幼有序,公子纠大,应该立公子纠。”

鲍叔牙见状,义正言辞地对各位大臣们说:“齐国遭此战乱,应拥立有才能和智慧的公子。假如公子纠继承国君之位,那鲁国必然以齐国恩人自居,必要谢礼,以后齐国在很多方面不免受鲁国的制约,这对齐国是百害而无一利。”大臣们认为鲍叔牙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拥立公子小白为君,史称齐桓公。

刚登上君主之位的齐桓公马上派使者出使鲁国说,齐国已经有了国君,请别再送公子纠回来。但此时的鲁庄公护送公子纠的队伍已经到了齐鲁边界上。两国言语不和便打了起来,结果鲁国大败。

齐桓公又派兵直逼鲁国都城,以攻城为威胁,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并将射杀齐桓公的凶手管仲,交由齐国处理。鲁庄公无奈,只得应允。

管仲被押到齐国后,好朋友鲍叔牙亲自接见了他,还推荐他做齐桓公的助手,齐桓公不解道:“他背后暗箭伤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怎么可以用他吗?”

鲍叔牙回答说:“当时各为其主,那么做自然是对的。但是论治国领军的本事,他强我百倍。主公如能得此人相助,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

后来,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而鲍叔牙则自愿当管仲的副手。管仲感动地说:“父母生了我,鲍叔牙才是最了解我的人啊!”

老马识途

释义

原指老马能够认识道路。后指经验丰富的人对情况比较熟悉,能更好地把事情办好。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兴兵攻打孤竹国。随军的大臣是管仲,此人满腹经纶,并且很有计谋。

这次的战争始于春天,等到结束战争班师回朝时,已经到了冬季。因为季节的原因,所有的山川草木都变化了,再加之齐军本就不熟悉孤竹国的地理环境,所以就在回去的途中迷失了方向。

夜幕降临后,林中的雾渐渐浓郁起来,其中还夹杂着一阵阵阴风。齐军点起的火把都被风吹灭了,前进的道路又辨不清方向。这时,管仲下令敲击军鼓,把所有人都召集起来,先安营驻扎,等天亮后再说。

天亮之后,齐桓公发现,原来齐军走入了一个山谷,地势很是险要。齐桓公派出几路人马,去寻找出路。但由于此处地势险要,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致使被派出的人盘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齐桓公非常焦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此时能派上用场。”然后就让人解开几匹老马,让它们自由跑动。

然后齐军跟在它们身后行进,走了一段时间后,竟然真的走出了山谷。成语“老马识途”便由此而来。

风马牛不相及

释义

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联。出处《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虔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春秋时期,东方的齐国国势强盛,齐桓公是公认的诸侯霸主,很多小诸侯国都服从他的命令。南方的楚国也是一个强国,而且又跟齐国离得很远,所以不尊崇齐国。楚国北部的蔡国虽是个弱国,却因为亲附楚国,也不理睬齐国。齐桓公就找了个借口去攻打蔡国。

根据《左传》的记载,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联合多个诸侯国一起出兵侵略蔡国。由于双方实力悬殊,齐桓公率领的联军很快就打败了蔡国。随之,齐桓公又移师讨伐楚国。

联军到达楚国的陉地后,楚王派使者到齐桓公营中交涉,问:“贵国在北方,我国在南方,就算我国的马和牛走失了,也不会跑到贵国境内。你们出于什么理由,竟然劳师动众地来袭击我国?”齐国只不过是想炫耀一番武力,并不是存心跟楚国交恶。而楚国也顾忌联军势众,不敢轻易迎战。双方就各退一步,缔结了和约,重归于好。

唇亡齿寒

释义

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在外面就会感到寒冷。比喻相互依存,利害相关。出处《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

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然而,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国。”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

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

没想到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介子推绵山守志

释义

常用来指代那些刚正不阿、不愿意求取封赏的贤人。出处《新序•节士》:『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晋文公在逃亡时期受了非常多的屈辱,一起跟着他从晋国逃出来的大臣,也都慢慢地各寻前程了,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坚定不移地跟着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回,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因饥乏交困而晕倒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后喂到重耳嘴中,才使得重耳没有饿死荒野。

只是,介子推经常给重耳提意见,让重耳很是厌烦。重耳返回晋国即位后,大行封赏,唯独没有给介子推任何赏赐,也没有给他官职。晋文公即位后没有施行清明的政策,让介子推很是失望,而且晋文公身边环绕了一些阿谀的小人,介子推不屑与之为伍,所以,介子推干脆带着母亲进入绵山,就此出仕。

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这才让晋文公忆起往介子推绵山守志事,觉得非常愧疚。

晋文公亲至绵山下,让随从人员上山搜寻,并命令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介子推。但是由于绵山道路崎岖,峭壁丛立,再加上介子推有心不让人找到,所以晋文公派出的人一直都找不到他。

晋文公心里很急,却也无计可施。他身边的大臣也各怀心思:有的非常希望介子推能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害怕介子推回来后自己会失去恩宠,所以巴不得介子推永远不要回来。

此时,有个大臣对晋文公说:“介子推非常有孝心。若是大王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因为怕伤及母亲而出面相见的!”

当时的晋文公只想着快些见到介子推,竟然想都没想就同意了,然后就下令放火烧绵山。

当时正值初春时节,风干物燥,猛烈的火势很快很久就将整座绵山吞没了。这场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在这期间,晋文公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下山。

最终,他们在山上找到了介子推:介子推与母亲一起靠在一棵已被烧焦的柳树旁,早已死去多时,晋文公非常悲痛,一边痛哭一边拜介子推的尸体。他发现介子推坐得直直的,脊背恰好挡住了柳树的洞,好似洞中有重要之物。晋文公忙命人去掏,果真掏出了东西,那是片衣襟,上面有一首用血写成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读完,晋文公更是悲痛,下令用隆重的葬礼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葬在了那课柳树下。

之后,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所有人都只能吃寒食,不得使用烟火。

次年,晋文公率众大臣,身着素服徒步登绵山祭奠介子推。他们到达坟前后,发现去年被烧死的柳树竟然复活了,绿枝迢迢,随风舞动。

晋文公看着死而复活的柳树,就如看到介子推一般。他行至树前,折下几支柳枝,编成圆环戴到头上。

祭奠结束后,晋文公为那棵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当天定为“清明节”。

晋国的百姓也非常怀念不居功、不贪富贵的介子推。每到他的祭日,每家每户都将烟火熄掉,以示怀念。

还有人将面粉和枣泥混合在一起做成燕子的模样,然后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框上,以召唤他的魂灵,人们将其称为“之推燕”(介子推又称介之推)。

从那以后,寒食和清明就成了晋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寒食这一天,人们都不生火,只吃枣饼、麦糕、青团、糯米糖藕等寒食。

这天,人们还会将柳条编成圆环戴到头上,并在房前屋后插上柳枝,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秦晋之好

释义

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现用『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都是大国,实力不相上下。晋献公在位时,为了加强同秦国的友好关系,就和秦国联姻,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穆姬”,也有人称其为“秦穆夫人”。

后来,宠妃骊姬一直在晋献公面前挑拨离间,说了很多关于太子申生的坏话。晋献公年迈昏庸,听信了骊姬的谗言,逼死了申生,并且赶走了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准备让骊姬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晋献公所做的这些违背大家意愿的行为,引起了众臣的不满,为晋国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驾崩,奚齐即位。大夫里克和邳郑杀死了奚齐和卓子兄弟俩后,就叫人前往梁国,将流亡在外的夷吾接回来即位。因为夷吾离开晋国的时间太长了,他担心自己回去以后无法掌握局势,所以就请秦穆公派兵护送,条件是事成之后将河外五城割让给秦国以作酬谢。可是,当他当上晋国国君以后,立马把自己的承诺全忘了。秦穆公非常生气。

公元前647年冬天,晋国发生饥荒,闹得很严重,晋惠公夷吾在无奈之下,派人向秦国请求援助。秦穆公抛弃往日的恩怨,给晋国运去了很多粮食,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可是,第二年冬天,秦国也遇到了和晋国之前一样的饥荒。在秦国向晋国请求援助时,晋国却一点粮食都不给。晋惠公这种不讲道义的行为,让秦穆公甚为愤怒。秦晋两国从此失和。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亲自率兵攻打晋国,晋国惨败。秦军活捉了晋惠公,准备把他押回秦国治罪。

穆姬听说此事后,就穿了一身丧服,带着自己的四个孩子,爬上了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然后,她派人去告诉秦穆公:“天降灾祸,使秦晋两国发动战争,两国的国君以刀兵相见。现在晋惠公被抓,他何时抵达京城,我就何时自尽,请夫君早作打算!”秦穆公听说后,立马慌了神,决定饶恕晋惠公。于是,他把晋惠公安置在灵台,并以上宾之礼相待。很快,秦晋两国就在灵台缔结了盟约。

晋惠公回国后,不仅割让了河东的一部分土地,还把太子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这才使两国的关系修好。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秦晋两国一直交好。秦穆公除了将河东的土地还给晋国外,还把宗女怀嬴嫁与子圉为妻。

子圉在秦国一住就是六年。虽然秦穆公对他很好,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担忧。他害怕自己长期住在秦国,将来晋国国君的位置会传给别人。公元前638年秋天,子圉瞒着秦穆公,偷偷跑回了晋国。

次年,晋惠公病逝,子圉登基,史称晋怀公。怀公生来尖酸刻薄,不能容人。他即位后没多久,就把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老臣狐突杀害了。为此,朝中文武百官人心涣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危险。

重耳在卫、齐、曹、宋、郑、楚等国流亡了十九年以后,最终来到了秦国。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忠厚老实,谦逊有礼。秦穆公非常喜欢他,不仅将宗女怀嬴改嫁给他,还决定帮他回国夺取政权,当上晋国国君。

公元前636年春天,在群臣的拥护下,秦穆公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到了都城曲沃之后,重耳派人将怀公杀了,当上了国君,史称晋文公。在之后的六年里,秦晋两国一直和平相处,从没发生过严重的冲突。

对于秦穆公的帮助,晋文公非常感激,所以,他就让太子姬和秦国的宗女穆赢成了亲。父子两代人都和秦国联姻,很好地促进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从此,“秦晋之好”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了。

一网打尽

释义

比喻全部逮住或者彻底清除,一个不落。出处《东轩笔录》卷四:『剂待制元瑜既弹苏舜钦,而连坐者甚众,同时俊彦,为之一空。刘见宰相曰:「聊为相公一网打尽。」』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兄弟。在秦国和齐国的帮助下,夷吾登上王位,就是晋惠公。然而惠公的大臣们并不齐心,以却茅和吕省为首的一派拥护惠公;而以里克和丕郑为首的一派暗地里拥戴重耳,但这些人对晋惠公个人而言是有功劳的。当丕郑被派到秦国公干的时候,惠公找了借口将里克杀掉。丕郑回来后,内心忐忑不安,很怕自己也会和里克一样被杀掉。

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对他不利,他就放下心来。诚然,他内心是记恨惠公的,便背地里联合同党,密谋要赶走夷吾,拥戴公子重耳继位。一日,屠岸夷前来见丕郑,从中午一直等到深夜,才得以见。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对他说,惠公要杀自己,所以向丕郑求救。丕郑说:“你去向吕省求救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善类,我还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肉呢!”丕郑表示怀疑。屠岸夷还向他献策如何将惠公推翻。丕郑听后,厉声呵斥:“是谁指使你来说这些的?”屠岸夷见他并不相信,只得把手指咬破了,顿时鲜血直流,他冲天发誓说:“苍天在上,我如果有异心,让我全家不得活命!”

如此一来,丕郑就深信不疑了,也参与到推翻惠公的密谋中。他们给重耳写了一封信,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在上面签了名字,屠岸夷谨慎地将信装在贴身的口袋里带走了。第二天上朝,惠公劈头就问:“你们为何要迎公子重耳回来?”丕郑一班人立刻惊呆了,心知不好,但为时已晚,惠公命士兵将丕郑他们都绑缚下狱。就这样,十位反对惠公夷吾的大臣一个不剩地都被砍了头。

退避三舍

释义

比喻主动退让或回避,以避免发生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退避三舍,以与君周旋。』

春秋时期,晋献公被美女骊姬迷惑,误信谗言,杀死了太子申生,并对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重耳痛下杀手。为了保命,重耳只得逃离晋国,常年流亡在外,先后到过翟国、齐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在楚国的时候,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席间,楚成王对重耳说:“公子落难,我好生招待,倘若公子返回晋国,成就大业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楚国物产丰富,金玉丝绸、象牙皮革都是您所拥有的,晋国有的楚国都有了。不如我向您保证,倘若他日我回到晋国,如果我们两国交战,我一定让晋军退避九十里,以报答今日款待之恩。”楚成王没有说话,大夫子玉认为重耳将来必定会成大器,一定是楚国的大敌,他请求杀掉重耳,但没有被采纳。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掌握了晋国大权,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以后对内、外政策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很快,晋国的国力就有了显著的提升。派兵将王室的内乱平定后,晋文公开始有了当诸侯霸主的想法。

公元前638年,楚国与宋国战于泓水,这场战役以楚国取胜为终。此战之后,有众多诸侯国归服楚国,被楚国所掌控,如宋、鲁、郑、陈、蔡、许、曹、卫等国。这让国居西南的楚国势力短时间内大增,晋、齐、秦等中原大国的利益开始受到威胁。

齐桓公称霸时期,楚国曾被其列入“攘夷”的范围内,受到诸侯联军的重创,但并未使其屈服。就当时的局势来看,谁能将楚国打败,谁就能得到诸侯的拥戴和王室的封赏,称霸诸侯。

宋国惧怕变强盛的晋国,就背叛楚国归服了晋国。为了惩罚宋国的背信,楚国于公元前633年出兵伐宋。

宋国情势变得异常紧急。第二年,晋文公出兵进攻楚国的同盟国曹和卫,帮助宋国解除了危机。

见晋国出面帮助宋国,楚成王立刻下令,命大将子玉将军队撤出宋国。不料,子玉非但没有听命,反而领兵北上进攻晋国。

晋文公为了兑现当年在楚国流亡时对楚成王的承诺,命令晋军“退避三舍”,至城濮后驻扎。晋文公的这番举动,首先让人们清楚晋国出兵是正义的,楚国则是不义的,同时也使晋国军队有充足的时间寻找绝佳的机会和地理位置。此外,晋文公的这一战术,让楚将子玉滋生出了骄傲情绪,老子有云:“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晋军一直撤退,楚军在后紧追不放。晋军在撤退的同时不断观察地形,直到供给线变得很短后,占有先机的晋军才果断出兵。最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