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答案都在人生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2:24:32

点击下载

作者:慈怀读书会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所有的答案都在人生里

所有的答案都在人生里试读:

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走。”走向何方?走向一个更实在的人生,一个更人情味的社会。周国平PrefaceⅠ序Ⅰ每个女人都需要一座精神的灯塔文/韦娜小时候读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写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长大后,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和读书写作打交道,其中让我深深着迷的一类书是诸多优秀女性的传记或访谈。在她们的爱恨交织中,我看到她们的温柔、夺目与善良,试着理解她们的理性、坚强与独立;我看到真实而鲜活的她们,感受着她们勇于追逐理想且充满自信的生活态度。无数次,我都萌生过一种想法——把我感受到的精神之光,分享给更多女性,与她们一起挥去迷茫,解开困惑,走向向往的生活。现实总是残忍的,生活会把很多人磨砺成我们不得不成为的样子。一个鲜花般的少女可能突然之间凋零,一个叱咤职场的女强人也会遭受重挫,为了生存,我们一次次地牺牲自己去适应这烟火人生,一次次地向他人的思维方式妥协,有的人会在一次次挫败中陷入恶性循环,不断牺牲,不断妥协,直至彻底丧失理想,失去斗志。现实中,跌落都太容易,一蹶不振都很真实,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挫败时,是否心中仍有不甘与不想放弃?所以,我一遍遍地品读那些卓越精英女性的故事,感受她们的思绪,欣赏她们的豁达以及在困境中永不言弃的精神。她们创造的不是个人的神话,更不是虚无的童话,她们实实在在地打破了命运对自己的禁锢,并勇敢撕碎了被他人贴上的标签。喜欢香奈儿,她说生活不曾取悦于我,我只好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她在悲惨的童年里挣扎,在爱情中一次次面对分离,竞争对手对她更是无比毒舌,更可怕的是,父亲一次次欺骗她……即便站在命运的深渊之中,沉入深海之底,她却依然靠自己的力量浮到洒满阳光的海面之上,建立起香奈儿王国,成为无人可替代的“时尚女王”。欣赏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她每天四点半起床,运动、照顾家人、处理工作,在众多角色中游刃有余。她的丈夫奥巴马赞美她的演讲能力其实是超越自己的,每次听她的演讲,都会被触动。所以,他在写给她的信中,才会如此深情:“你是我亲密无间的妻子,更是给我力量、让我依赖的朋友。”……这本书讲述了21位优秀女性的人生传奇,每个人都有她的独特之处,都有她可以随时披挂起来的铠甲,以及让她瞬间落泪的软肋。我有时会悲观地想,假如世上不存在这些灯塔般的精英女性,我们如何在茫茫黑暗中穿越人生的大海。她们是我们前行的光芒、信心、力量,却又远远不止如此。许多人喜欢用“博爱、自由”等诸如此类的词语,来归纳形容她们,我却认为,任何用来形容精英女性的词语,都是一种束缚,未免苍白。美好的女性身上流淌的不只是力量、勇气,还有她们对这个世界的宽容与爱,她们在多重身份中依然保持了独立的思想。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多了温情的色彩,才让我们知道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超级英雄”。PrefaceⅡ序Ⅱ一本送给女孩的书文/诺澄有一个问题曾经困惑了我很长时间,那就是——女孩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出生在中国男女平等可能做得最好的城市——上海。我是家里的独女,从小父母就在我的成长上倾注了极多的心血。20世纪80年代之初,普通人家的家境大都不富裕,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感受过一点点生活的窘迫。尤其在我的学业上,父母更是不遗余力,有求必应。记得当时我家住在上海郊区,每一次父亲到市区办事,都热衷于逛新华书店,带回一本又一本书。有时候他记性不好,还会买重复了。即使如此,他也不觉得那是浪费。但是,似乎没有一个人真正教过我该如何做一个女孩。至少我的父母没有。他们教给我的只是:你和男孩没什么不同,男孩可以的,你也可以。可是男女怎么可能没有不同,从身体构造、思维方式到以后的社会角色明明都不同。到后来,当我成为妻子和母亲,在工作、家庭、孩子还有爱好之间挣扎着平衡和兼顾时,父母又会劝说我:“不要太辛苦。女人,还是要有女人的样子。” 我很困惑,父母花了极多的心血培养了一个和男孩一样优秀的女孩,但是当这个女孩成为母亲和妻子的时候,却又要她变回女人该有的样子——温和、顺从、忍让、顾及别人的想法,唯独没有自我。女人是否可以比男人更加成功,同时又保有幸福的婚姻?朋友告诉我一个“四分之三新黄金定律”,即妻子的收入是丈夫的四分之三是家庭稳定的保障。只是,为什么夫妻之间要有如此博弈?女人是不是一定需要婚姻,一定要用丈夫的成功和孩子的优秀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是否完整?为什么有人会发明“左小姐”(Miss Left,即剩女的意思)这个词,而没有左先生?为什么一个事业成功却单身的女性,得到的往往不是欣赏而是误解?每一次做涉及职场女性的活动,总有人问:“职场女性该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我困惑,为什么这个问题只问职场女性,这不该是职场父母都面临的问题吗?太多此类的问题,我无法回答。有一天,女儿学校的老师出了一个辩论题目:女生该不该参加男生的运动,譬如足球、摔跤?女儿很不理解地问我:为什么这个题目需要辩论呢?女生为什么不能参加?现在我会给女儿推荐这本《所有的答案都在人生里》,里面21位女性用她们绚烂又坚韧的人生经历,把答案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的出身世家衣食无忧;有的穷困潦倒终了一生;有的孑然一身,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身边只有鲜花和猫;有的被才子爱慕,为她写下“吹下一针新碧,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安眠”的温柔诗句。但是,她们都是同样无畏而卓越,为历史留下了属于女性的不凡篇章。女孩该是什么样子,读完这本书后你或许依然没有答案,却一定会有掩卷之后的感悟。这是一本送给女孩的书。这是一本我会和女儿一起读的书。愿天下所有的女孩,能无比温柔也无比勇敢,能在酒会优雅入场也能在戈壁从容徒步;能风花雪月也能柴米油盐,能真诚地爱人也被人真诚地爱着。不一定卓越,却一定不凡。虽然我不能保证你每一天都快乐,但是希望你一生幸福和平安。011820—1910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不管什么时候,我的心中,总放不下那些苦难的人群。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护理事业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以优秀的护理工作闻名遐迩,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又称“提灯天使”,一生致力于护理事业的教育与研究,著有《医院札记》《护理札记》等。撕掉标签做自己文/王梦迎这是一个“标签化”的时代。当人们提及女性,大抵上会在心中勾勒出一幅柔顺内敛、细腻平和的剪影。而当人们想起护士,也会不自觉地认为她们理应细致、奉献、温柔和仁爱,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白衣天使”这个标签的定义。实际上,贴标签不过是人类认知世界时一种懒惰而粗暴的定义事物的方式。它不仅限制着人们的认知和视野,而且逐渐成为一种束缚人的枷锁。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甘于屈从标签,不甘于认同世俗的定义,他们就是要行走在时代的前端。南丁格尔正是如此。她是人们眼中的天使化身,是英国人民的“提灯女神”,是爱、温柔与希望的象征。她是出身优渥的贵族女人,又是医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护士。她如此不同凡响的一生并不是仅靠爱与温柔成就的,也离不开她的不断奋斗,不断打破陈规,勇敢撕去标签。于她而言,贵族女子不必拘泥于婚姻家庭;于她而言,教养学识不只是为了装饰门面;于她而言,护理绝非下等低贱职业;于她而言,“南丁格尔”也不过是一张需要撕扯下来的标签。她的一生,作为女人的一生,从不为标签而活。1一个不甘于墨守成规的灵魂,在诞生之初必然非同寻常。1820年的5月12日,这个日后为无数医护人员所纪念的日子,夜莺衔来了花城中那枝最为娇艳的玫瑰,悄无声息地绽放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镇里。名字“弗洛伦斯”,英文原意为“花城”,而姓氏“南丁格尔”则有着“夜莺”的意思,这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名字,花与鸟,寄托了父母对她无限殷切的美好祝福。童年时她家境优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过她也早早地显现出与姐妹截然不同的性格:内向而沉静,执拗而特立独行。在别的女孩嬉笑打闹、攀比玩具与衣服时,她却独享着自己的宁谧。一只鸟儿、一本书、一片午后的树荫,足以令她一头扎进幻想的世界中独自欣喜。庄园附近葱郁的森林和广袤的牧场成了她的舞台,在这里她充分展现了耐心与爱,与动物为伴,与动物相处,与生俱来的仁慈之心令她在照顾那些或幼小或受伤的生灵时表现得格外耐心细致。社交是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当淑女们浅抿香槟,提起缀满蕾丝的裙边翩然起舞之际,南丁格尔却偷偷溜出去与心爱的动物为伴。但她绝非任性又贪玩的大家闺秀,出众的智慧与灵敏的头脑赋予她不同凡俗的资本。这朵初绽的花蕾,不仅在历史、小说与诗歌方面日益精进,她在数学及心理学方面同样出类拔萃。不到十岁时她便能以法语来记录日间的所思所想。她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无穷的探知欲和对世界的认识思索,这本日记的封皮上写着:夜莺。自由飞翔的梦想自孩提起便已扎根。富裕而安逸的生活从未改变过这颗追寻善良的心,在她近乎孤独、不为同龄人所理解的童年中,她与父亲的一位牧师朋友成了忘年交。这位牧师心地善良,通晓医术,不仅为村民治病疗伤,就连牧羊人的爱犬受伤了,他也会伸出援手。耳濡目染之下,治愈众生、照顾弱小的梦想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逐渐发芽。作为贵族女性,南丁格尔的母亲时常救济穷人,还会带着南丁格尔姐妹一同前往。但有时母亲也会因为繁忙而无暇顾及,这时南丁格尔便自告奋勇地代替母亲去接济和帮助穷人。多年后,人们回顾南丁格尔的一生,多数为其写书立传的人总会将她的童年形容为“孤僻”“高傲”,带有“固执的优越感”,其实她不过是展现了与生俱来的善良和仁慈,拥有一颗不拘泥于俗套、不盲从于众人的自由之心。她就是她,不会因“贵族小姐”的标签束缚自己。2对那个时代的贵族女性而言,成为纤尘不染、外表奢华且生活悠闲的“花瓶”,无疑是极大的荣耀;而外出工作、抛头露面,却是令人蒙羞的丑闻。社会以培养淑女为名,禁锢并剥夺女人的智慧和能力,将灵秀的躯体捆缚在令人窒息的束腰与层层叠叠的蕾丝当中,将聪颖的头脑困囿在名利场与家族荣誉的虚伪游戏当中。一场体面盛大的婚礼,从某某小姐到某某夫人,悄然而逝的不仅是青葱岁月,还是一颗年轻鲜活的心。从此女子被冠以夫姓,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成为那个时代男性的附庸。对于这自折双翼般的苦闷生活,夜莺发出了响亮无比的啼鸣声来拒绝。在上流贵族的交际圈中,聪慧、美貌、善良的南丁格尔吸引了无数青年才俊的目光,只要她愿意,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个“金龟婿”。然而,南丁格尔最终选择了一生未婚的清冷生活。拒绝了诸多求婚者的她,却从未拒绝过爱。贵族小姐的爱只属于一人,而南丁格尔的爱属于全人类。在写给一位追求者的婉拒信中,她坦言相告:“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钱。”何谓使命?她自少女时代便开始了思索:上帝究竟赋予我怎样的使命?而我又应当如何抉择?她的答案,不是来自觥筹交错、纸迷金醉的社交场,而是来自贫民窟的穷人,来自她仁慈而耐心、包容而果敢的灵魂。“我不再以为世界犹如诗人赞美的那般光明美妙,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安、贫困和疾病肆虐的世界。”夜莺如是说,继而将灵魂与爱尽数献给了全世界。3当“成为护士”的愿望从南丁格尔口中说出时,她的家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那个时代,人们对“护士”这一职业的印象同今天有着巨大的不同,护士不仅与温柔细心、救死扶伤无关,更与“体面”背道而驰。1844年后的英国经济衰退,战争却依旧频繁。落后的医疗水平使医院成为了混乱而肮脏的危险之地,护士是最为卑贱的职业之一,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大多处于社会最底层。当一位上流社会的淑女提出要成为护士时,她便成为整个贵族交际圈茶余饭后的笑料。家人的强烈反对打碎了南丁格尔的愿景,曲解了她的理想。淑女的“镣铐”紧紧捆缚着南丁格尔的双手,始终渴望振翅飞翔的夜莺从此被困入囚笼。面对时代强加于她的阻碍,南丁格尔选择决绝而坚定地负重前行。“真正的天使,必须直面尘世的苦难,勇敢地肩负起沉重而必要的工作。”她如此想,也如此践行。尽管表面上打消了念头,南丁格尔却在暗地里更下苦功。她躲避着家人的目光,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护理知识。每天深夜,她都会等待家人睡熟之后,再悄悄点起蜡烛,用围巾遮挡着烛光来学习;平时无法到医院照顾病人,就寻找其他机会照料病患,当家人出门时,她就会到附近的村落去治疗和护理村民。南丁格尔的护理技能在苦修中得以精进,但全家人对护士职业的刻板印象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优渥的生活和优越的条件本可以是帮助南丁格尔完成梦想的资本,如今却化为利刃一点点切割着南丁格尔的内心。4如今的人们是否能够想到,护士这一温柔耐心且以女性形象为代表的职业,最初却是扬名于战场之上?1854年3月28日,随着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向俄国正式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成为南丁格尔命运的转折点。战争初期,英法联军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士兵伤亡惨重。更令人咋舌的是战地的医疗条件:战地医院肮脏简陋,室内满是蚊虫;参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人却缺乏最基本的护理知识。随着战争的进行,海量伤员的到来让情况更加糟糕,门窗终日紧闭的医院里,充满了恶臭的气味,疾病和感染以惊人的速度扩散,死亡随处可见……这样的环境让战地医院的死亡率一路飙高,甚至超过了战场上的阵亡率,达到了惊人的42%!这些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医院中的可怜士兵的事迹一经报道,便引发了英国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此时的南丁格尔,像是聆听到了来自上帝的召唤。同情与仁爱在她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温暖、明亮而满溢希望。“是时候了!”她主动联络了英国陆军财政大臣西德尼·赫伯特,请求准许她带领一支由她组织的护士小队前往前线,救助治疗战士。为了获得允许,南丁格尔更承诺整支小队不需要政府任何拨款。当年10月21日,南丁格尔带着三十八位由志愿者护士和天主教修女组成的医疗团从伦敦出发了。但是,上层社会和主流媒体对南丁格尔的行为不屑一顾——即便此行是纯粹的志愿救助,也没有增加政府任何的经济负担,嘲讽与批评之声依然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女性根本不能适应当地气候,这样一位贵族小姐去了那儿完全是添乱;而更有人认为,未婚未育的女人根本不能担任看护和照顾病人的职责……南丁格尔在此前已经听够了质疑声。如今,任何话语都无法动摇那颗坚定的心。尽管之前有过无数预想,当南丁格尔真正抵达战场后,还是为现场的恶劣情况感到震惊。这时,多年学习和磨炼取得的知识、冷静的头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她最强有力的“装备”。凭借贵族身份及人脉,南丁格尔四处募集资金,为医院添置设备、药品和生活用品,换下陈旧简陋的木板与肮脏不堪的床单……南丁格尔详细记录了疾病、感染与卫生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切实有效地进行了改善和预防。在当时大众的认知中,细菌的存在不过是小众博物学家的疯话或者江湖骗子的天方夜谭。细菌的存在要等到德国植物学家科恩借助一种消色差显微镜,非常清楚地看到细菌,并对它们首次作出令人信服的描述之后,才得到大众的认可。而科恩研究成果问世的时间却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场忙碌的二十五年之后。南丁格尔用尽一切努力去抚慰着病痛中的士兵。当暮色降临,四下变得寂静,唯有伤员极力压抑的呻吟回荡在医院的走廊中。此刻,远处一盏温暖的光晕逐渐靠近,紧接着是轻声的问候、体贴的照顾、有温度的共情……如此日复一日。伤兵们亲吻着她路过时投在墙壁的影子,称呼她为“提灯女神”。艰苦和操劳不过是她伟大精神的注脚,她是战地医院最耀眼的晨星,给大家带来生的希望与家的温馨。在南丁格尔对医院各方面的科学改进和对伤兵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英军士兵的死亡率从42%下降到了22%。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但更是她持之以恒孜孜不倦追寻的必然结果。战争期间,南丁格尔从未离开过医院;她再次回到家乡时,战争已经彻底结束。5从克里米亚战地医院归来之后,维多利亚女王为她颁发了徽章,以她的名义成立了基金会,甚至授予了她英国陆军医院女性护士队最高指挥官的职位。南丁格尔一时声名大噪,风光无限。面对声名与个人荣耀,南丁格尔以孩提时一贯的沉默予以回应。尽管身体早就告别了战场,但在战地医院所经历的日日夜夜,那份面对士兵死去的哀伤与苦楚,依旧缠绕在南丁格尔心中,化作梦魇,在每一个难眠的深夜折磨着她。心灵的折磨和过度的操劳,令那原本就羸弱单薄的身躯日渐衰弱,病痛连绵。人们铭记的是那个战地医院中温柔和蔼、细心开朗的提灯女神。而真正迈入中年的南丁格尔,却时刻挣扎着想要摆脱曾经那个“南丁格尔”标签所带来的喧嚣。即便在病痛中,她依旧坚韧、勇敢、斗志昂扬。1858年,南丁格尔发明了“玫瑰图”,玫瑰图按照月份呈现不同死因的士兵人数,能够有效说服懒得看或看不懂统计分析的国会议员与公务员,成功唤起了政府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她因此成为“在统计图形显示方法上的一个真正的先驱”。如果说,南丁格尔在战场上温柔的话语是“夜莺”的歌声,玫瑰图则对应了她名字中“花城”的部分,花与鸟,南丁格尔降生时父母温柔殷切的期盼以一种凡俗难解又冥冥命定的方式,映照了南丁格尔的一生。此后,南丁格尔在家人的帮助下用“南丁格尔基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培训学校。时隔近20年,南丁格尔的家人终于用帮助建立一所以她名字命名的学校的方式,认同了这个自小桀骜的女孩的理想。从此,护士不再是低贱职业的代名词,护理成为了光辉荣耀的个人理想。立志投身于护理行业的人们,不再受门第、资源之限,全部能接受正规严谨的专业教育。1910年8月13日,九十岁高龄的南丁格尔在家中溘然长逝。南丁格尔一生都在致力于打破枷锁,努力撕去时代贴在她身上的标签,童年时她拒绝做一名只知享受奢靡生活的娇小姐,少年时她拒绝成为婚姻的精致摆件,青年时她拒绝接受社会与家族施加的枷锁。在最艰苦的岁月,夜莺始终不畏苦难,最终展翅高飞。她有着仁慈、博爱、温柔和细腻的心灵,同时也有无可比拟的强韧、坚决和勇气。夜莺一边勇敢地站立于荆棘之上,一边鸣唱着希望之歌:“你想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这件事对你来说很好,而不管它是不是适合你来做。不要听信那些武断的、僵化的老生常谈,带着一颗纯洁而朴实的心去完成上帝交给你的工作吧。”021867—1934居里夫人Marie Curie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蠢”女孩的逆袭文/正经狸花“我过去太蠢了。现在的我也很蠢。在余生的每一天里,我恐怕会一直都这么蠢。”写下这段话的那一年,她还不到十九岁。谁会想到,这样一个深感挫败的少女,会在短短十多年后成为殿堂级的科学家呢?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初始设定,那么,她的初始设定,除了成绩还不错之外,可以说全都乏善可陈——她有着女孩最常见的心性:会犯傻,会犯倔,会为渺茫的希望孤注一掷,也会为浓浓的爱意飞蛾扑火。她并非衔着金汤匙出生。从家庭到社会,乃至整个时代大背景,给予她的支持都微乎其微,强大的阻力倒是从不缺席。她甚至从未受过“金手指”的垂青。她说:“我从来不曾拥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所以,当她终于走入曾被认为只属于男人的科学世界,靠的不是幸运,而是简单的八个字——把握主动,拒绝恐惧。如今,她已经是20世纪对世界贡献最大的人杰之一。她的画像,被展示在中小学的教室里;她的格言,被引用在励志作文里……但这不过是故事的结局。唯有从故事的开头说起,我们才更容易看到,这个“蠢”女孩,是怎样完成了她的终极逆袭。1如今,她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居里夫人”。更熟悉她的人会知道,她是玛丽·斯科洛多斯卡·居里。不过,起初,她叫玛利亚。玛利亚的父亲在波兰华沙的一所大学任教,母亲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不幸的是,恶疾早早夺走了她的母亲和长姐。她喜欢上学。可是在沙俄统治下,随时会有“督学”闯进教室严禁老师讲授波兰文化。这种来自侵略者的羞辱,总让玛利亚在课桌下默默握紧了拳头。缺失的母爱、贫寒的家境、高压的气氛,没有耽误她以最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然而,她无法继续深造。不光是因为父亲收入微薄,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波兰,没有一所大学肯招收女生。不给你任何机会,并不是因为你不聪明,也不是因为你不努力,仅仅因为你是女人。这就是那个时代对玛利亚的回应。她面前只剩下两条路,也是19世纪像她一样受过教育的贫穷女孩的“唯二”出路:要么,早早嫁人当家庭主妇,从此围着孩子和灶台打转;要么,就当个女家教,挣钱贴补家用。她选择了后者。当时距离《简·爱》面世已经三十多年,可是家庭女教师的低下地位,仍与《简·爱》的时代相去不远。才十六岁的年纪,她已经充分品尝到了这份工作的辛劳与卑微:家长往往把她晾在有穿堂风的门厅里,让她瑟瑟发抖地等上很久;或者随便拖欠她的工资,虽然只有很少的薪水,却是她数着日子巴望的救命钱。一年后,为了增加收入,少女在严寒中启程,离开年迈的父亲去异乡的陌生家庭里工作。下了长途火车,还得再搭马车走上五个小时。总算新雇主不像她从前的雇主那么傲慢刻薄。玛利亚与学生们相处甚欢,还能在课余时间为村里其他孩子补习波兰语——当然是冒着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危险。接下来的故事,仿佛偶像剧一般。大少爷卡西密尔从大学放假回家,惊奇地发现庄园里多了这样一个金发少女,她不仅能即席赋诗,舞也跳得极好,骑马、驾车、划船、滑冰样样得心应手,全家甚至全村的孩子都喜爱她。情窦初开的他,很快沦陷在玛利亚的读书声里。而十八岁的她,也傻乎乎地喜欢上了这个英俊而温柔的少爷。看起来,《音乐之声》女主角“玛利亚”的浪漫故事,就要在她身上上演了——年轻活泼的女教师,为沉闷的大户人家带来生机,先俘获孩子们的心,再俘获如意郎君。这对小情侣满心以为,既然卡西密尔的父亲能亲切地同她散步,他母亲总是对她关爱有加,他的弟弟妹妹们都崇拜她,还为她准备生日礼物和鲜花……就说明这份爱情一定会得到全家的祝福。但他俩太年轻,也太天真了。富一代和富二代之间,差距何止霄壤?《音乐之声》的男主角可以在确定心意后立刻向他的“玛利亚”求婚,因为他人生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他自己手中;而卡西密尔却只是一个每月领零花钱的“妈宝男”,能不能迎娶玛利亚,还得看家长的脸色行事。现实是,卡西密尔的父亲大发雷霆,母亲几乎晕了过去。转眼之间,在这个一向声称平等对待玛利亚的家庭里,无法逾越的界限竖立了起来。卡西密尔面对以剥夺继承权相威胁的父母,很快服了软。她的初恋就这样破碎了。偶像剧里的女主角,当然可以含住眼泪骄傲地离开。可是,玛利亚却不得不硬生生咽下这份屈辱,留在这个气氛尴尬的庄园里教书。因为她得把一半收入寄给在法国巴黎求学的姐姐。她不能失去卡西密尔家给的薪水,不能让父亲为这事操心。她只能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直到她找到下一份工作为止。她似乎总是一次次从失败走向失败:一心想要深造,结果却只有失望;拼尽全力工作,永远入不敷出;初次坠入爱河,自尊被践踏了一地。都二十二岁了,还只有一张中学文凭,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随时可能被炒鱿鱼,前路渺茫而不可知。不过,她渐渐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非要一次次等待被他人选择呢?与其抱怨大学不接受我,何不主动去找肯接受我的大学呢?与其祈祷遇上脾气好的雇主,何不提升自己、走向更高的平台?与其寄希望于无法自立的恋人,何不找一份不会离弃自己的终身事业?若是停滞在等待被他人选择的位置上,任你聪明勤奋还是貌美如花,主动权永远都不会在你自己手里。2当她终于攒下钱、回到父亲身边,已经是相当于21世纪的许多女生大学毕业的年龄。而玛利亚才生平第一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摸到了试管、静电计和精确天平。实验室藏在波兰华沙的工农业博物馆里。这博物馆专为瞒骗沙俄当局而设,波兰青年在这里学科学、做实验,不容易被沙俄“督学”发现。她白天教书,晚上自学,深夜回家躺下,却久久无法入睡,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感充盈着年轻人的内心。长久以来无法明确的使命,就在“博物馆”的试管被她握在手里的那一刻,对她发出了强烈的召唤。这时,卡西密尔又偷偷约她见面。他俩在山中散步,再一次谈起未来。大少爷对她倾吐着他已经说过上百次的犹疑和恐惧。可这一回,玛利亚没有再流泪。她惊讶地发现:对初恋情人的絮语,自己只剩下厌烦。如今卡西密尔面对的,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懵懂少女了。心灵的双眼一旦睁开,就不可能再安于蒙昧。还有什么东西比探究支配宇宙的定律更醉人呢?还有什么东西比追寻人类智慧的极限更神奇呢?与它们相比,爱情小说显得多么空虚,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显得多么乏味啊!现在的她,对当庄园的大少奶奶已经失去了兴趣,她只想将灵魂献给描述物质的终极规律。所以,她拒绝了他,孤身来到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这个大学愿意招收女生,为了方便生活,她把名字改成了法语名字“玛丽”。只是,即使一路磕磕绊绊地从波兰乡下闯到了巴黎,她却依然没有戴上女主角的光环。这个二十四岁的超龄大一新生发现:教授们用法语授课,她时常跟不上语速;她的物理和数学功底不扎实,比法国正规中学的毕业生差得远……很多年以后,玛丽说出这样一句名言:“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年龄比同学大、基础比同学差、学习任务繁难,算得上可怕吗?要是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障碍,那只能说明你的目光偏离了目标。如果自始至终都只朝着目标进发,那么,途中的一切都只是成功之前的风景,而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既然“金手指”无法降临,玛丽唯一的选择是——笨鸟先飞。她住进最便宜的阁楼,没有电、没有火、没有自来水;脸盆里的水结了冰,她把所有衣服都盖在被子上,再把唯一的椅子压在上面,给自己一种盖着厚被子的幻觉;她不愿意浪费钱和时间在做饭上,常常饿着肚子用功到凌晨三点,导致她一站起来就头晕眼花,倒在床上昏睡四个小时,闹钟一响就起身去上课。在学校里,金发的她相当美丽耀眼,以至于闺密不得不用伞帮她挡住那些献殷勤的男生。但她始终不曾用美貌交换任何东西。在四年穷苦而孤独的时光里,她心无旁骛,沉浸在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中。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次可以主动将幸福握进手心。若是此时因分心而失败,她会退回怎样的命运中去?继续当朝不保夕的家教,还是幻想钓到金龟婿?她已经见识过那种命运的可憎,所以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也许是玛丽太“蠢”了吧,她的眼睛看不到轻松的捷径,只知道傻傻地把所有白天都花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再把所有的夜晚都花在滴水成冰的阁楼书桌前。于是,她在二十六岁拿到了物理学士学位,一年后又拿到了数学学士学位,迈出了通往科学世界的第一步。3接下来的故事,你大约早已从课本中熟悉:玛丽与皮埃尔·居里在实验室朝夕相处,因为灵魂有着共同的底色,他们被彼此吸引。然后,她变成了居里夫人。条件窘迫的新婚夫妇自己掏钱购置仪器,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毒烟四溢的院子里,她用跟自己一样重的大铁棒搅动沸腾的沥青铀矿,在灰尘四起的破木棚,她为保存好不容易分离出来的镭结晶而苦恼……穿过这一切难以尽言的艰辛,她最终迎来了成功。听起来似乎尽是苦尽甘来、扬眉吐气。然而,佳话背后,仍有重重阴影叠着阴影: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却无法申请一个最普通的职位;她独立完成了镭的提纯,得出对放射性物质的结论,却只被视为丈夫的助手,而其实,皮埃尔是在她开始研究镭两年后才加入的;她为了获得研究资助,参选法国科学院院士,却被多方阻挠;她甚至没有资格在科学院朗读自己的论文,只有作为她研究伙伴的丈夫有这个资格……这一切,与她当年拿着金质奖章从中学毕业,却无法就读华沙任何一所大学一样:只是因为性别。当时的舆论界往往把玛丽描述成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皮埃尔当选院士后,某小报发表了一篇绘声绘色的“访谈”:居里夫人声称她身为女子,唯一心愿就是帮助丈夫工作。文章发表的第二天,玛丽愤怒地致信报社:“我从未与贵报任何人谈过话,也从未对任何人表达过文中的意思。”“女人天生缺乏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也差。”“女生就不要选理科了,后劲肯定不如男生。”“学得好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嫁人。”哪一个女孩,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针对女性学习能力的评论,真的客观吗?事实是,从一开始“他们”就不肯给居里夫人证明实力的机会,甚至对她已然显露的实力视而不见。偏见的背后,是恐惧。保守者们不敢承认:女人完全能够成为历史性科学发现的主导者。直到皮埃尔因车祸去世五年之后,玛丽用自己独立获得的第二个诺贝尔奖,给了歧视者们一个响亮的耳光。然而,就在第二个诺奖颁布之时,一场更大的舆论风暴向她席卷而来。皮埃尔生前的学生、比玛丽小五岁的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走进了她的生活。同皮埃尔一样,朗之万也与她志趣相投,愿意成为她新的助手、爱人和战友。糟糕的是,他已婚,而且妻子不同意离婚。更糟糕的是,玛丽情感炽烈的情书落入“狗仔队”手中,一夜之间登上法国所有小报的头条。年逾不惑的她,还像十八岁时一样“蠢”,竟然毫不掩饰地白纸黑字表达了自己的情欲。要知道,在当时,女人主动触碰这类话题为世俗所不容。老百姓用石头砸坏了她的窗户,要她滚出法国;科学界也不断有人给她写信,骂她私德不端。滑稽的是,即使是在那个保守的时代,要是这种事情发生在男科学家身上,一切依然会风平浪静:与她同时代的爱因斯坦,不但离婚、再婚,还为了自己的享受把一个私生女直接送了人;婚内出轨的保罗·朗之万,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甚至后来又有了下一任、下下一任情人,而且始终没有离婚。她原本就背负着额外的重担才艰难地走上山巅,却被采用双重标准的苛责拉回了谷底。她的精神一度被打垮,不得不在医院度过了三年。这一次,就像之前的每一次一样,能拯救她的依然只有她自己。她不需要他人的怜悯和原宥,她只需要时间疗愈自己的伤口,然后重新把握主动。于是,玛丽挺了过来,继续全情投入地工作了二十二年。她甚至在晚年开着自己发明的X光机医疗车上了战场,训练了一支女性志愿者X光医疗队,监督建设了二百个战地医院放射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救治了超过一百万名士兵。世界曾经投以她冷眼和嘲骂,而她只是静静地,报之以智慧和慈悲。就算在今天,成功的女人也往往要背负双重压力——既要在事业上挥斥方遒,又要做个贤妻良母,还得被一遍遍问到“你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以至于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女科学家颜宁忍不住发问:“为什么从来不问男人这个问题?”其实,玛丽本来已经排除万难、实现了这种平衡:在生下大女儿的同一年,她做出了第一次研究成果;她在实验室忙得脚不沾地,同时开办家庭学习班,两个女儿一个被培养成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个成了音乐家和作家。她育儿,她持家,她爱国,她不慕荣利……是不是似乎已经很完美了?不行,她还得继续做到社会期待她做到的温柔贞洁、神圣无瑕。一旦她做不到,等待她的就是舆论的血雨腥风。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把她架上高高的神坛呢?她并不是只活在课本中——远在云端,不苟言笑,不食人间烟火。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激情也有执着,会做梦也会犯错的女人。所有刻板完美的女神形象,以及对女性无限拔高的要求,并不能为女孩带来什么实质性的鼓励,只会成为前进的掣肘。幸而,如今她的身份终于被还原为一个为全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她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助手,也不再需要据理力争私生活与工作成果无关。从波兰乡下的贫穷女家教,到二十四岁的大一新生,再到三十六岁的诺奖得主,最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她逆袭成功,并不因为她是某某夫人,仅仅是因为,这个“蠢”女孩为自己心爱的工作用尽了全力。031878—1972何香凝He Xiangning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革命家,政治活动家,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画家。女人想要的,只管去争取文/小富女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从男人的附属,多女共侍一夫,到法律推行一夫一妻制;从被要求恪守女德、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从被作为童养媳、婢女、妾侍可随意买卖,没有读书、工作、参政等权利,到如今可以与男性一样读书、工作、参政,自由做自己热爱的事……这中间隔着的何止是艰难的“三座大山”。“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的。”而率先扛起这面大旗的,却是一位资产阶级大小姐——何香凝。她出生于香港有名的富商之家,但令她闻名遐迩的,却是“争得天足促成双清奇缘”“两入虎穴营救丈夫和儿子”“送裙子羞辱蒋介石”等一个个乱世里的传奇。她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了“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并获通过;在她的建议下,广州举办了隆重的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此次活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也用自己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追求“女性自我的生命价值”。她的这一生,有趣的故事说不完,但又大道至简,仿若一直在说一个道理:女人想要的,就只管去争取!11878年6月27日,香港富商何炳桓家中新添了一位千金,因排行第九,家中人称她为“九姑娘”。何炳桓是个极为传统的大家长。他一方面给子女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零花钱给得也阔绰,喜爱一家人围桌打牌玩乐、尽享天伦之乐;另一方面却极不赞成女子读书,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甚至觉得“女孩读书会夺走男孩的聪明”。而九姑娘何香凝呢,她一方面不爱玩乐、不喜交际,又不讲究穿戴,父亲给她的钱大多原封不动地搁着。对比别的子女,父亲往往格外诧异,“为什么她不需要用钱”。但另一方面,她也有自己的爱好,一是读书求知;二是在田野里疯跑。六岁那年,父亲专门为男孩开设家庭私塾,小姑娘也求知若渴。但父亲不答应,小姑娘就没完没了,想方设法地央求父亲。父亲不胜其烦,只得答应把她送到附近的女馆读书。但好景不长。七岁那年,家中按传统习俗要给小香凝裹脚。在当时,只有不劳动就无以为生的女子才会不裹脚保留一双“天足”,思想传统的何炳桓当然要求女儿有双“金莲”。但何香凝偏偏就不。她从小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更向往太平军女兵一双天足走四方的英姿,再加上厚厚的裹脚布一层层缠绕在脚上,实在太折磨人了……小姑娘每晚趁夜深人静时就大胆拿起剪刀剪开裹脚布。父亲勃然大怒,命令母亲用针线密密地将裹脚布缝住,又搜走她的剪刀,把她关在家里不准再去读书……而小香凝呢,则默不作声另寻了一把剪刀,悄悄藏在祭坛的香炉下面,每晚再执拗地剪开……反反复复斗争了几十个回合。直到父母累了,由着她去了。但到了十八九岁的年纪,父母又开始犯难。寻遍满城,谁愿意娶这样一个另类的大脚千金?偏也凑巧,就在这时竟有人专要讨一个没裹过脚的女子为妻!此人便是廖仲恺。廖仲恺那年二十岁,比何香凝大一岁。他的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曾就职于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在整个旧金山华人圈很有社会威望。但当时美国国内正掀起排华运动,华人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常无故遭受白眼、侮辱和毒打。于是廖父临终前,对小儿子廖仲恺唯一的嘱托,竟是一定要他娶一个大脚女人,因为小脚女人在西方备受歧视……而放眼望去,除了何香凝,整个香港哪还有第二个在年龄、家世上都再合适不过的大脚女人!仿佛缘分天注定,何炳桓喜出望外,很快托人促成了这段姻缘。成婚之后,何香凝随廖仲恺居住在广州的叔父家。起初,姑娘对这门婚事并不满意,觉得丈夫又黑又矮、其貌不扬。但渐渐地,她发现丈夫诚挚忠厚、上进肯学,且十分支持自己读书,这才高兴起来。为了便于读书,夫妻二人在楼顶晒台专门搭了一间小屋。每当皓月当空之时,月亮如水般洒在二人身上,不由产生人月“双清”之感,二人便将此楼台取名“双清楼”,何香凝自命为“双清楼主”,再后来将自己的诗画集也命名为《双清诗画集》,廖仲恺则将他的诗集取名为《双清词草》……从表面上看,一双大脚千里姻缘牵红线,促成了一对人间良缘;而结合两人此后的人生轨迹和默契选择,在我看来,更是两个思想、认识、追求都高度统一的人,因着一双大脚,冥冥之中走到了一起。2琴瑟和鸣、映月读书的时光,大约只持续了三五个春秋。当时中国不断遭受列强压迫,清政府腐败无能,廖仲恺断不愿再走科举入仕的老路,当时留学之风日盛,无数爱国青年会聚日本,廖仲恺也动了心思。何香凝不顾家人反对,变卖自己从娘家带来的珠宝首饰、细软及家具,再加上自己做姑娘时攒下的零用钱,支持丈夫东渡,她自己也于丈夫成行两个月之后追随而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两人赴日后,很快结识了一批投身于革命风潮的留学生。其中就有孙中山。二人第一次听到孙中山发表的简短演说,就觉“喜出望外”,被他坚定的信念、宏伟的气魄和令人信服的逻辑深深吸引,后来打听到孙先生的寓所,又专门拜访了几次。在之后的几次会面中,二人听孙先生畅谈革命救国的道理,觉得“十分佩服,十分赞成”,更觉眼前的路豁然开朗,从而确定了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志向。很快,为革命救国“效微力”的机会来了。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同盟会。但筹备大会后没几天,孙中山发现日本警察对他的活动多方刁难,旅馆女佣也经常暗中搜罗他的情况,就决定要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他想到了何香凝与廖仲恺——这两人都参加了革命活动,又租有自己的房子。当时廖仲恺恰巧暂回香港,何香凝听闻消息,没有半分犹疑,便将此事揽了下来。但也不是没有难处:第一,他们需要新找个交通方便的住所,以利开会和各项准备工作;第二,出于保密需要,他们不能再用日本女佣。当时何香凝正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廖仲恺回香港正是为了筹措新学年的学费,但搬家是为革命需要,亦是孙先生的一份信任,于是她很快就在神田区租下了一处房屋,是座上下两层的小楼,共七间屋子,面积比原来大得多,但租金也贵了两倍多。她当机立断辞掉女佣,一个人把家从小石川搬到神田,再将此事写信告诉尚在香港的廖仲恺。她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生活琐事都有人服侍,现在辞掉了女佣,每天早上起来必须先收拾床铺,再自己预备洗脸水(当时日本还没有自来水,要到外面挑水);中午放学回来,先买菜、生火、煮饭、做菜,再收拾和洗刷忙上一通;还要自己去井边挑水、洗衣服……这种万事只靠自己的新生活,搞得何香凝极为辛苦。但她明白“夫人学婢子,不过是为中国革命”,由此吃点苦、受点罪,也甘心忍受,乐之不倦。没多久,她在神田的新居就成了孙中山召集同志开会的场所和同盟会的通信联络地点。何香凝除了要照顾自己,更要负责隔三岔五前来开会的同志们的茶水和吃食。何香凝做饭的水平并不高,但她任劳任怨,想方设法照顾好每一个人,很快和同盟会的成员相处得亲密无间,被认为是难得的好管家,同盟会成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御婆样(日文中‘管家婆’的意思)”,连孙中山也不例外。这期间,何香凝自己也成为同盟会第一个女性成员,从此走上了踏实而坚毅的救国之路。3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一路追随孙中山,走过了壮烈的辛亥革命和坎坷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任财政部次长。随着革命步伐的加快,他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中国女性,她们长期处于“地狱中的地狱”,因此参加革命的愿望非常迫切,而她们参加运动的程度和解放程度,会直接影响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的成功与否。1921年7月,在孙中山和廖仲恺的支持下,何香凝协助宋庆龄发起“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这是中国女界为慰劳义师第一次办慰劳会,不仅短时间内为讨桂的粤军将士募集了大批物品和十几万元捐款,更极大地鼓舞了粤军士气。这之后,妇女运动浪涛起。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何香凝作为孙中山指派的三位女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并在会上行使代表权利,提出“妇女在法律上、社会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同年3月初,何香凝向国民党妇女部提出组织妇女大众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建议,获得一致通过,并指定由何香凝负责发起和组织。同年8月,何香凝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之后,即聘请女共产党员邓颖超兼任妇女部秘书长,这不仅是对孙中山连共政策的支持,更将妇女解放的风潮推向两党党员、推向全国……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24年3月8日的活动。活动期间,广大学生和女界代表,以汽车游行、散发宣传单、沿途演讲、拍话剧、创刊物等多种形式,首次提出“打倒封建主义,争取妇女解放”“要求妇女劳动平等权、教育平等权、工作权、参政权”“保护儿童、孕妇,革除童养媳和多妻制”“建立儿童保护法”等一系列口号……活动当时就轰动了广州街头,更向中国及全世界发出嘹亮声音。至此,在中国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伦理纲常开始瓦解,无数妇女受到新思想的启迪,投入到自我解放、打倒封建、支持革命的行动中来。后人评价道,这是中国妇女第一次参加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运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开创了新纪元。而何香凝,以她的实际行动,毫无疑问成为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劳动妇女运动的先驱之一。41925年3月,孙中山因病离世,在人生尽头,他郑重请来何香凝,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吾死后望善视之”。1925年8月,何香凝的丈夫廖仲恺遭人暗杀。此时距离上一次何香凝从虎口将丈夫救出不过三个春秋。但廖仲恺说:“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两位精神支柱般的男人先她而去,巨大的悲恸过后,她要来为廖仲恺送葬时写下的“精神不死”的横幅,悬于家门口,决心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高举新三民主义的大旗,完成丈夫未竟之事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妇女解放运动工作中……这之后,何香凝还曾“痛骂国民党官僚”“送裙子羞辱蒋介石”“龙潭虎穴智救爱子”…… 留下一个个潇洒的传奇;后因深感孤掌难鸣,且不愿与历史罪人同流合污,何香凝忍痛出国,到柏林与孙夫人相聚,但仍密切关注且以实际行动参与革命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何香凝相继担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要职,尤其在呼吁华侨归国方面做了不少好事、实事……1972年,这位奇女子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九十四岁。除了杰出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外,何香凝还有一个同样享誉世界的身份:画家。她一生从事艺术创作长达七十年,留下画作不下千幅。如果细细翻看她的画作,就会发现,她在所有作品中尤爱“寒梅”与“猛虎”,且笔锋圆浑而质朴。都说画如其人,一个人的画风是其最好的座右铭。或者,她在一幅幅画中,早已诠释了自己的一生,更诠释了一个女人最好的姿态。生于富贵盛世,花开四野,我当如寒梅般清香傲立;生于浑浊乱世,身如落叶,我亦可如猛虎般阔步前行。041883—1971嘉柏丽尔·香奈儿Gabrielle Bonheur Chanel生活不曾优待于我,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法国时装设计师,CHANEL品牌的创始人,享誉全球的时尚大师,对高级定制女装产生深刻影响,被 《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100人之一。把自己活成最贵的奢侈品文/纪云裳“这一生,你将一事无成,死后衣衫褴褛,草席裹身。”那是她第一次被预言人生。那一年,在奥弗涅,她十一岁,没有家,没有爱,没有父母,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内心却骄傲得像一位女王。亲戚的荨麻鞭子狠狠落在她的小腿上,每一下都疼得揪心,但她倔强地昂着头,没有眼泪,只觉得屈辱,一颗心坚韧犹胜钻石,被傲气包裹着,不屑恶毒的言语,不惧冰冷的眼神,不畏世间的一切刀枪。“噢,上帝,原谅我,这真是一匹犟马,”亲戚扔掉鞭子,恼羞成怒,“不如把你卖给吉卜赛人吧!”她关上门,在黑暗冰冷的房间里,沉默又孤独地舔舐伤口,如兽栖身于洞穴。生在市井,命如浮萍,身边尽是平庸之流,她从不愿与其论短长。她天生叛逆,自然招人怨恨。他们恼怒的是,一个牧羊女的后代,一个流动商贩之女,一个被弃的孤儿,居然痴心妄想,想要读书,想要喝茶,想要戴玫瑰花冠,穿白色的裙子。他们打她,让她戴破烂的草帽,只是为了磨去她的棱角,惩罚她的骄傲,为了把她变成命运的奴隶。她不恨他们,他们不过是些可悲之人,目光短浅,一出生即臣服于命运,世世代代,往复无穷。但她偏不。身边的恶意,催生了她对成功的渴求,内心的孤独,又让这种渴求如火般燃烧。世人喜欢将这种渴求称为“欲望”。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远方、财富、地位、金钱,还有爱……对于内心骄傲的人,自由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纵然前方风雨又如何?她不信上帝,只信自己。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屋内夜色如默,她对自己说,似有金石回音:“我,嘉柏丽尔,绝不会碌碌终老,蹉跎一生。”在疼痛中,她闭上眼睛,养精蓄锐,待时而发。她无比清醒,这一生,苦难、贫穷、诅咒、鞭子……都不能磨损她,更没有什么可以驯服她,包括命运。1奥巴辛。几个月后,亲戚将她送进了那所高山之上的孤儿院。延绵的高墙之内,石壁清冷,古木苍苍,她擎着高过头的烛台,走在修女嬷嬷的身后,单薄得就像是一个影子。幽静的走廊似乎永远都走不到尽头,一路铺满的光洁卵石,曾在古老久远的年代里,记录下天体的运行与星河的缩影。夜幕之下,她看到月光的清辉漫过木质的百叶窗,流泻在她面前,刹那间,竟感觉自己置身于宇宙洪荒之中,遇见了天地初开时的第一道光亮。那时的她,尚不懂时尚为何物,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孤儿院,给了她某种神秘的启蒙。漫天飞雪,孤儿院里滴水成冰。她身着厚重的修女袍,依然抵挡不住彻骨的寒冷,仰望天空时,心内却有郁郁青云意。“你们是上帝的孩子,浩瀚的恩慈会温暖你们。”十字架圣像下,修女嬷嬷教她缝纫的技能,如何丈量,如何裁剪,如何缝制,“女子有一技伴身,方可安身立命”,嬷嬷声音如枯草,但眼神贞静柔软,有着母亲的温度。她言语极少,学得飞快。一如冬去春来,光阴流逝,秘而不宣。十八岁,她从孤儿院里出来。脱下修女袍时,她看到镜子里的女孩,肌肤吹弹可破,如被春风吻过,巴掌大的小脸埋在浓密的乌发里,水貂绒一般的黑眼睛,盛着隐秘的兴奋。她终于长大了。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如果美貌可以成为一种武器,那么她已经拥有了世间最锋利的宝剑。穆朗城。白天,她是裁缝店里的女工,夜晚,便换了顾客的衣服去酒吧唱歌。当地的驻军每晚都会举办音乐会。灯火摇曳,杯中绚丽的液体翻出芳醇的泡沫,荷尔蒙和多巴胺飘散在空气中,红尘滚滚,淹没了芸芸众生。她站在台上,如灼灼莲荷,明媚娉婷。音乐响起,亮开歌喉,一首《谁见过我的可可》,让她成为音乐会上最闪耀的女孩。台下涌动着掌声和尖叫,他们不知道她的名字,便用她歌里的名字称呼她:“可可,可可!”歌声散尽,人们依然久久不愿离去。服装间内,有人嫉妒有人羡慕:看,你成功了,在这里多受欢迎!她轻叹,原来他们认为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获得男人的垂青。无论是白天在裁缝店的受制于人,还是晚上在音乐会的取悦男性,她心中所向,皆不在此。小小的穆朗城,还装不下她的梦。她的梦,不是成为黄金笼中的金丝雀,锦衣玉食,岁月安详,而是成为非梧不栖的凤凰,翱翔四海,扶摇直上。而她此时需要的只是一根助她飞上枝头的藤。艾提安·巴勒松,他是骑兵中尉,是富甲一方的单身贵族,也是她众多的追求者之一。他退伍在即,临行前对她附耳承诺:“可可,我要带你回家。”“你的家在哪里?”“涅比贡郊区,离巴黎只有三十英里。那里有最广袤的森林,最华丽的城堡,最好的酒,最烈的马,”他望向她,挑起唇角,眉间三分深情,七分挑逗,“还有最美的姑娘。”罗亚尔城堡。艾提安将其命名为“王苑”,每日里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她走下马车那刻,就知道自己已经走进了另一种生活。仆人列队欢迎,艾提安眼波温柔,脸上流露出王者的威仪,俯身亲吻她的手,“这是可可。”他吩咐仆人,必须待她如新妇。在他的“后宫”里,每一夜,都有人沦为弃妇。她却在那里征服了最烈的马,读完了一面墙的藏书,收藏了每一期来自巴黎的时尚专栏。她明白,想要无可取代,就要与众不同。她是罗亚尔最好的女骑师,也是艾提安唯一另眼相看的女人。在涅比贡森林的腹地,她立马远眺,松针如一片温软的海,延绵远去,阳光落在她的鼻尖上,松脂的香气,如琥珀。风里,隐约有巴黎的味道。巴黎,她从未去过巴黎,但她坚信,自己是属于那里的。1908年的冬天,艾提安带她去波城猎狐,同行者非富即贵。在比利牛斯山下的古堡里,篝火跳跃,星光相照,她一身骑马装亮相,搭配男士礼帽,艳若桃李,英姿焕发,惊艳所有人。她在他们眼中看到了烈火。唯有亚瑟·卡柏,艾提安的英国朋友,他看她的时候,眼睛里似有一片春天的湖泊。“可可,你很特别,你不属于这里。”篝火之夜,卡柏端着一杯酒走向她,笑意赤诚,声线迷人,无一丝凡俗之气。她怦然心动。卡柏在人群中寡言少语,却能与她谈笑风生。原以为是两座遥遥相望的孤岛,却不知心里自有相通的河流。与君初相见,犹如故人归。2世间最动听的情话,不是我要带你回家,而是,我要给你一个家。她终于以爱情的名义,来到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寓所内,摆满来自古老东方的乌木漆面屏风,凤凰于飞,山茶怒放,她与卡柏厮守于此,只盼日日年年。卡柏与艾提安不同,他才华横溢,优雅勤勉,是一个真正能助她发光的人。是卡柏让她知道,除却不灭的野心、自身的天赋、良好的机遇和不懈的努力,一份赤诚的爱情,也可以为命运点石成金,推波助澜。她想学习,他便为她请最好的老师;她想工作,他即资助她开店,一次付清康朋街21号的八十年租金。1910年1月1日,女帽店开张,“Chanel Modes”,她拉起店招,野心勃勃,他拥她入怀,柔情脉脉。“我不要肤浅的漂亮,我要最简约的美。”作品即人生。有人嫉妒她,一个乡下野丫头,竟让卡柏如此倾心,何德何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