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4:35:55

点击下载

作者:韩喻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文学经典作者:韩喻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650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文学经典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华文博采古代评论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创作出大量的珍贵文学作品。

随着文学形式不断创造、融合、更新与超越,文学流派和内容的扩充,自魏晋以来,出现了一系列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著作。

这些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是指导后人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指导读物,具有特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文化瑰宝。政治与文化论著——典论

那是东汉末年,在群雄逐鹿中原的征战兼并中,魏王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学士,从而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文人集团。曹丕是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从小在军营中长大。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8岁就已经能够提笔为文和骑马射箭了,并且在身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父亲曹操的影响下,对诸子百家、古今经传都有较深的学习研究。按理说,曹操的长子曹昂早死军中,本应立曹丕为世子。但是,曹操是一个很重视人才的人,作为曹操的儿子,没有才华是得不到赏识的,更谈不上立为世子了。何况曹操还有众多在各方面才能出色的■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儿子,如三子曹彰擅长带兵,四子的开国皇帝,公元220年至226年曹植在文学上表现非凡。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曹操在立谁为世子这个问题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曹丕上,一直犹豫不决。他打心底里喜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欢才华出众、激情澎湃的曹植。他批评专论作品。也曾经多次试验过曹植是否真有才华,每次曹植都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于是,曹操就准备将曹植立为世子,但是不少手下官员都反对说:“自古以来,王位理应传给长子,若传给次子的话将会引起混乱不安。”曹操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暂时把这事搁了下来。

作为理应接任世子位的曹丕,当然于心不甘,当他听说父亲有立弟弟曹植为世子的想法之后,他便想尽办法要在父王面前表现自己。

当曹操想确立世子的消息传出■曹操画像以后,许多官员幕僚都认为曹植和曹彰的机会比较大,于是纷纷投靠到曹植和曹彰门下。

为了获得父亲曹操的重视,曹丕跑到父亲面前痛哭流涕。曹操就问:“别人都在为争夺世子位置进行准备,你却为何跑到我这里哭泣啊?”曹昂 (177年~197年),字子修,是三国时期魏王曹操的长子,刘氏所生,他聪明且性情谦和,为曹操所喜爱,20岁时即举孝廉。在建安二年(197)他随曹操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操负责断后,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

曹丕说:“父王,我对世子的位置不像他们那么感兴趣,而是为了您和国家感到难过啊!”

曹操问:“这话怎么说啊?”

曹丕说:“父王要立世子,说明父王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在为自己以后的事做准备了,可是父王不在了以后,我们这个国家靠谁来治理啊!我们怎么能担负起这么大重担啊?”

曹丕一席话说得曹操老泪纵横,更觉得曹丕的孝心可贵。曹操当时认为,别的儿子都在为世子位置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曹丕却能反过来想到父亲的身体,说明他十分重情重义。儿子能够想到父亲离开人世后这个国家如何治理的问题,说明他有政治远见。从此,曹操开始重视曹丕了。又有一次,曹操带领大军出征,儿子们都前来送行。曹植首先来到曹操的马前说:“父王就要外出征战了,儿子不能伴随左右,为了预祝父王凯旋,我特意作了一首诗。”接着,曹植当着众人的面给父亲吟诵了一首他自己作的诗。大家听完齐声喝彩,曹操听了也很高兴,夸奖曹植诗作得好。这时,大家看到曹彰早已披盔上甲,一副誓死追随父亲的样子,■曹植(192年~232年),字子他上前请求和曹操一起外出征战。建。因封陈王,故世称陈思王。生大家纷纷称赞曹彰忠勇的精神。于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市。曹操之第四子,曹丕之弟。谥号“思”。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集大成者。有《白马篇》、《飞龙篇》、《洛神赋》等。■曹丕、曹操、曹植塑像

在这时候,传来一阵哭声,大家扭头一看,原来是曹丕。曹操心里很不高兴,心想:我这刚要出征,你却在这里哭,不吉利!于是让人将曹丕叫来问他哭什么。

只见曹丕过来拜见父亲后,泪流满面地说:“父王就要出征了,这一去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父王不在时,谁来教诲我们啊?而且今后很长时间不能和父王共享天伦之乐,因此很是伤心。”

曹操一听,禁不住被儿子的孝心感动了,于是百感交集,忍不住也流下了眼泪。曹彰 (?~223年),字子文,三国时期魏王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他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后来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彰被封侯。

渐渐地,曹操觉得曹植虽有才华,但不及曹丕宽厚仁慈,再加上一些官员在曹操面前替曹丕说好话,因此,曹操就有立曹丕为世子的想法了。217年,曹操发布命令,立曹丕为魏王世子。扬雄 (前53年~18年),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40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汉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是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在文学上曹丕也具有相当的成就,他曾经写下了《燕歌行》等优秀七言诗,但是,他无论是才气还是名气,都比不上弟弟曹植。于是在他被立为世子后,他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虽然稳定了,但还要写些文学性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才华。

曹丕在立为世子之前,就参与文坛事务。他深知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的束缚,少有独立的地位。此时盛极一时的汉赋,也竟被西汉著名学者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曹丕的弟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曹植在他所写的《与杨德祖书》中,他就提出要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思考联系起来。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然而,曹丕也自有一套文学主张,他已经赋予文学这一“不朽”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含义和历史意义,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如今,曹丕当了世子,他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和能力。为了把握全国文学发展的方向、张扬自己的文学观点,他开始精心撰写学术著作,并将他的著作取名叫《典论》。书成后,曹丕便召集了许多儒■曹丕塑像士到肃城门内,亲自讲解《典论》的大义。曹丕侃侃而谈,丝毫不觉得疲倦,深入浅出地阐述他的文学主张。《典论》共有5卷20篇。所谓“典”,有“常”或“法”的意思。《典论》主要是指讨论各种事物的法则,在当时被视为规范文人言行的法典。篇目都是以两个字命题的,如《奸谗》、《内诫》、《酒诲》、《自叙》、《论文》等。这是两汉以来的通则。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光辉论著,但是,《典论》后来大都失传了,只有《自叙》、■曹丕铜像《论文》、《论方术》3篇遗存了下来。其中的《论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才得以完整保存了下来。《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4点:一是文学具有重要的功用;二是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有关;三是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标准;

四是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曹丕反对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积习,他用“审己以度人”的态度,分别指出了“建安七子”在各体文章创作上的长处和短处。为什么这些作家会各有长短呢?曹丕也作了进一步探讨。

曹丕认为,作家独特的个性对作品风格具有决定的意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禀赋、个性、气质也不同,这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他还鼓励文人要积极创作,希望他们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这是很有远见的。这一论点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建安时代作家创作的自觉精神,对当时的文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曹丕不是单纯根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识地去探索并希望解决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问题。尽管他对这些问题作的答案还比较简单,但是他启发了后来文学评论家们继续探索解答这些问题。他的这些观点,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后来,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还把《典论》刻在石碑上,并立于庙门外和洛阳太学内,供人阅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链接曹丕诗歌的最高成就是《燕歌行》。那是在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曹丕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王夫之盛赞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第一部文学论著——文赋

那是在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其祖父陆逊是东吴丞相,父亲陆抗是东吴大司马,文武兼备。这家再添了一个男丁,取名叫陆机。

陆机自幼秉承家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他精于诗文,工于书法,还擅长武术。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相貌堂堂。史书《晋书·陆机传》记载说:

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晋太康年间的280年,在陆机20岁时,晋武帝灭掉了吴国,陆机的哥哥陆晏、陆景都在战争中死去了,陆机和弟弟陆云也被俘了,后来被流放到了安徽的寿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使儒家思想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陆机像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此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第二年,晋武帝见陆机、陆云兄弟年少而富有才学,便动了恻隐之心,就释放了他们,还让他们回到了故乡华亭的昆山。

这个华亭昆山,后来叫小昆山。陆机和弟弟陆云简单修葺了位于华亭昆山北山脚下的陆家旧宅,并在东北坡修筑了一个读书台。从此,他们兄弟二人在这个景色秀美、远离尘嚣的地方潜心攻读,诗文唱和,度过了10个春秋。

在这10年中,陆机兄弟俩博览群书,完成了知识的升华和艺术的锤炼。特别是陆机,他在遍读古今文章时发现了新的问题。■建安七子蜡像

原来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占了主导地位,当时遵循的是孔子论诗教的理论。到了魏晋时期,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并出现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以致形成了“魏晋风度”。

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陆机对整个社会进行深深思考,并决定写一本书,用他的文学实践体会,描述和分析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他的美学美育思想。他把自己的作品取名为《文赋》。

陆机的《文赋》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是在大量创作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了文学批评的议程。《文赋》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全文1700多字,包括序文共20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文章的起源,文章的构思,文章的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问题的特点,文章的毛病,文章的社会作用。

在《文赋》中,陆机提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竹林七贤”为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陆云的书法作品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在《文赋》中,陆机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礼 在我国古代,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礼节仪式。“礼”作为道德规范,是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陆机还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灵感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在《文赋》中,陆机将文体分为10种文体,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对这10种文体从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论述。

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他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在《文赋》中,陆机不仅研究了各种文体的风格特色,而且还从理论上总结了风格的多样化及其形成原因,对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问题也作了很多的分析。在结构和布局方面,陆机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也就是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务必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在铺陈意和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但是没有华丽■陆机的草书作品丰满的枝叶,也就没有生气,只有枯树干也不能成为一棵活的树。陆机是主张内容和形式统一,情貌一致的。

在艺术风格上,陆机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究形式美的新时尚。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以音乐作比喻,提出了5个标准:应、和、悲、雅、艳。诔 也称“诔辞”、“诔文”,是哀祭文的一种,叙述死者生平,相当于后来的致悼辞或哀悼文章,起源于西周的赐谥制度,最早有记载的诔,是《礼记·檀弓上》,有文字记录以后,我国最早的诔辞,为《左传·哀公十六年》所载鲁哀公的《孔子诔》。

应是指音乐上相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呼应构成的音乐美,比喻文学的丰赡之美。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如众弦成曲、众色成彩,做到枝叶繁茂、色彩交辉,而不是偏弦孤唱、独帛单彩。

和是指音乐不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和谐音乐美,借此比喻文学创作上丰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

悲是以音乐上的悲音来比喻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能够真正感动人。

雅是指和新声、郑声相对立的音乐,指格调纯正。陆机所说的“雅”,主要是指比较广泛意义上的纯正格调之意,而不赞成那种“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的轻浮格调。而且陆机本人对“新声”十分重视,而且积极提倡。因为,在创作中追求新奇是陆机之一大特色。六朝 一般指我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期间南方的6个朝代。即三国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这6个朝代。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纪元。

艳是提倡诗要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美。这是陆机文艺思想中反映时代特点的重要表现,也是他突破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表现。

可以说,陆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对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技巧问题也作了很多分析。因此,《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不仅后来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对陆机的全面继承和发展,而且后来文学理论家挚虞、李充的文体论,沈约等人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观念等,都是在陆机思想的影响下,从某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陆机的《文赋》可谓是旷世佳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地、系统地全面论述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影响。阅读链接在陆机所在的时代,有一篇著作叫《三都赋》,当时有好多人都在写,包括陆机。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左思的寒门文人也在写《三都赋》,分别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这些赋实际上不只是写3个都城,而是写魏、蜀、吴3个国家的概况。陆机对此很不以为然。当左思历时10年,完成了这本《三都赋》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看完左思写的《三都赋》之后赞叹不已,于是,将自己的《三都赋》手稿烧掉,以示辍笔。再后来便有“洛阳纸贵”和“陆机辍笔”的典故。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早在南朝梁武帝在位时的467年,京口有一个刘姓的人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起名叫刘勰。

刘勰少年时就喜欢学习,富于想象,志向高远。在刘勰7岁那年,有一天他梦见一朵五彩祥云,就像锦缎一样色彩鲜丽,在梦中,他便爬上去把这片美丽的祥云采了下来。

然而,现实中却没有这么美妙,刘勰8岁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父亲在建康平叛战役中牺牲了。在母亲的陪伴下,刘勰刻苦攻读,立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可是,在他20岁时,母亲也去■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世了。代,我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南京定林寺

刘勰为母亲守孝3年后,他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师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谋求生计。在陌生的建康城里,举目无亲,初入京师的刘勰每天只好奔走于父亲在世时的好友之中,乞求得到推荐,给他一个可以为国家效劳的机会。但是,茫茫人海,谁会举荐一个孤儿呢?僧佑 (445年~518年),齐梁时代的一位佛教律学大师,佛教史学家。僧佑一生除了弘传律学外,对于佛教文史著述和文化艺术事业,也有巨大的成就。僧佑一生撰制的佛教文史著述,有《出三藏记集》、《萨婆多部相承传》、《十诵义记》、《释迦谱》、《法苑集》等。

没有在京师谋得一官半职的刘勰,只好走进了钟山定林寺,投靠了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在那里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寺庙的生活是清净的,这对刘勰来说,正是博览群书的大好时光。

在当时,钟山定林寺是全国两大藏经处之一,定林寺所收藏的经典书籍之多是天下闻名的。僧佑和尚把整理佛经的任务交给了刘勰担当。刘勰因此成了定林寺佛教古籍整理的执行主编。

刘勰在定林寺一待就是十几年,他在帮助僧祐大规模地整理佛经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了博通经论的学者。

在刘勰3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手捧着红色的祭祀礼器,像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弟子那样,跟着孔子飘飘忽忽地往南走。醒来,刘勰觉得这个梦是圣人孔子给他的启示,希望他发扬光大儒家思想。礼器 我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我国最早的礼器出现在夏商周时期,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商周青铜礼器又泛称彝器。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等。

刘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有着“君子处世,树德建言”的鸿鹄之志。他认为,作为儒家君子,要么从政当官,恩泽百姓,要么就要著书立说,以垂教后世。

自从做过这个梦后,刘勰便决定用自己的学识来宣扬孔子的思想,报答孔子对他的期望。■儒家经典《论语》雕刻 对雕、刻、塑3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具有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理想的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各种雕塑工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

在刘勰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是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和郑玄的,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一时期的文章体制逐渐败坏,有些作家只注意追求辞藻华丽而忽视了文章内容。为了纠正这种不正文风,刘勰决定以写论文的方式,来论述有关写作的问题。

在当时,文学论文也有很多,像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很好,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很难让人知道写文章的全部奥秘。于是,32岁的刘勰,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章论述体系。在定林寺十多年青灯黄卷的时光中,刘勰广学博识各种文籍,为他积淀了著书立说能力,厚积而薄发,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发奋著述。经过五六年时间的辛勤写作,在501年的春夏之间,刘勰完成了3.7万多字的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写成之后,虽然也在文人之间传阅,但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刘勰深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他希望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能够看到,并给予评价。■定林寺刘勰故居石刻

那时沈约是地位很高的官员,作为一介平民的刘勰没有正式约见沈约的理由和机会。于是,刘勰便想了一个能见到沈约的办法,那就是拦车献书。

501年的一天,刘勰用包背着他写的厚厚的《文心雕龙》书稿,打扮成小贩的样子,等候在沈约常常来往的路上。

当文坛领袖沈约坐着马车从大街上经过时,刘勰当街拦住车驾,献上了《文心雕龙》书稿。沈约便命仆人取来书稿带回家中阅读。

沈约看了《文心雕龙》后,大加称赏,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并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经常翻阅。沈约在文人聚会时大加称赞,《文心雕龙》一书终于在文人中传播开来了。从此,刘勰也随着这部伟大著作的传播而名扬四海。《文心雕龙》书名中的“文心”,指的是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指的是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文心雕龙”意思是写文章必须用心,就像雕刻龙纹那样细,最终才能创作出美好的文学作品。■沈约塑像刘勰正是用这样的一份精美和用心写成了这本书。龙纹 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在我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文心雕龙》分10卷,共50篇,有完整的行文体系和严密的组织结构,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刘勰在总论中阐述了他的文学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其中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5篇文章。声律 我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三国时的李登把汉字以宫、商、角、徵、羽分韵;南齐时的周颙又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梁代的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到了唐朝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声韵格律。

在总论中,刘勰说明了《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化,从而体现出他论文的基本思想。就文学创作而言,写作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在其中了。《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刘勰称之为“论文叙笔”,是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主要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共20篇。在文体论部分,刘勰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4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有韵的“文”和无韵的“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在这部分中,刘勰还列举了以往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古籍《文心雕龙》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创作论部分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镕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炼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述》、《事类》、《时序》、《物色》共20篇。

创作论部分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刘勰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构思、艺术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艺术技巧,如声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

文艺批评论部分包括《时序》、《才略》、《知音》、《程器》4篇。在这部分,刘勰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和作家成就提出了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了专门探讨,可以说是刘勰的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

在最后一篇《序志》中,刘勰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在这里,刘勰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就类似于“跋”。跋 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的书、文只有序,如果作者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其他人想要把心得、意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跋。因为跋是对序的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文心雕龙》手抄书法节选像序那样详细丰富。《文心雕龙》的内容几乎论及了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所有问题。而且全篇结构严谨,论述周详,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具有严密、系统、完整的体系,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儒家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知音篇》插图

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但内容上丰富精到,见解独到,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讲究叙述的生动性。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多是运用简洁、平易、生动的比喻,贴切精当、寓意深刻地表达了内容,同时,表达形式又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论述了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从商周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我国历代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后来,《文心雕龙》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显赫的学问,就是“龙学”,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心雕龙》手抄书法节选阅读链接刘勰纪念馆设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定林山庄内,纪念馆分前、中、后3个展厅,以南京“钟山与六朝都城”、“钟山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3个展览单元,揭示了刘勰及《文心雕龙》与六朝首都、钟山及与定林寺的密切关系。刘勰在钟山定林寺前后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这里借助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学习和研究,最终完成了标志着辉煌成就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钟山定林寺也因刘勰的学术成就而名垂青史。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

那是在南北朝时期的468年,在颍川郡长社,也就是今河南长葛,在一个钟姓的贫苦人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父母给他取名叫钟嵘。■古人的五言诗作品

钟嵘虽然出身寒门,但他从小就有抱负,很好学,而且见识不凡,所思所想都超出同龄的孩子。在齐朝永明年间,钟嵘有幸成为了国子寺的学生。因他通晓《周易》,国子监的祭酒王俭很欣赏他,就推荐钟嵘为本州秀才。这之后,钟嵘做过王府中专门负责文书工作的小官。

在当时,钟嵘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在文学上,他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敢于对当时文学上的不良风气进行尖锐的批评,他还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因此,他成为了一位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钟嵘所处的齐梁时代,诗歌历经了从汉末到建安、正始、太康时期,以至东晋的两三百年曲曲折折的演变历程。这时,五言诗已成为文人作诗的主要体裁,作五言诗已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自己风格、且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诗人。钟嵘从诗歌形式演变发展的角度,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时代风尚。

与此同时,在齐梁时代,诗风的衰落已经相当严重。当时贵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写诗为时髦的风气,于是重视藻饰的对偶句盛行,宫体诗的浮艳脂粉气弥漫于诗坛。

当时的人都在忙着写诗,甚至那些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也一心为写作诗歌而奔走努力。至于富家子弟则耻于自己的诗歌达不到水平,被人耻笑,于是,整天写作,整夜苦吟。宫体诗 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南朝诗人鲍照塑像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其内容大多是宫廷生活以及宫廷内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辞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亦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有一些人甚至嘲笑三国时的著名诗人曹植和刘桢的诗太古朴笨拙,而说当时南朝诗人鲍照和谢緿的成就超越古今。而王公绅士谈论诗歌时,更是随着各自的爱好,意见也各有不同,或混淆不清,或相持不下,议论纷纷,没有可以依照参考的标准。班固 (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从小聪明好学,16岁进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23岁时,他开始继承父亲班彪的事业整理《史记后传》,用20多年时间写成了《汉书》,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诗坛“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混乱情况。钟嵘有感于诗坛混乱,就仿照汉代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和刘歆《七略》中的品论方法,写成了一部专门品评诗人作品的著作叫《诗品》,希望用自己的观点来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钟嵘的《诗品》大约写于502年到513年之间。此书以当时诗坛最主要的诗歌形式五言诗为中心,把诗人分为上中下3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每品又依时代先后次序排列,一一予以品评,每品为一卷。共论及从汉朝至梁代的诗人122人。他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风格、优劣作了总体评价,并且分流立派,各溯其源。《诗品》共3卷,每卷前各有一篇序言,合称《诗品序》。在3篇序言中,钟嵘以五言诗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历史,以及有关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诗品》中,钟嵘提倡写诗要有力度,反对空谈浮夸。他还主张诗歌的音韵要自然和谐,反对刻意的追究声韵。他还提出诗歌的一定表达要直白,反对故意用典。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只有“风力”和“丹彩”并重,才是最好的作■班固撰写前汉书品。他把曹植作为“建安风力”的最杰出典范,他认为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

在钟嵘看来,要达到风力与丹采并重,采用比兴之法是其基础。他说: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在这里,钟嵘强调诗的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钟嵘把“兴”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兴”突出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钟嵘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论家。他说道: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南北朝时古人书法雕刻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的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作为比喻,用来增加诗文词句的含蓄与典雅,称为“用典”。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这里,钟嵘认为,五言诗之所以有“滋味”,正是由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越是详切,就越有滋味,批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何产生滋味,钟嵘认为也要正确使用赋、比、兴。

在《诗品》中,钟嵘还强调艺术要表现的自然本色,批评那些追求堆砌典故和过分讲究声律的诗。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他还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用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同时,他尖锐地斥责了南北朝宋国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当时著名诗人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他认为,诗歌体制,本来应该吟诵,不可滞涩,只要音调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念起来谐调流利,这就够了。至于分平上去入,一般都不会;至于蜂腰鹤膝的毛病,里巷歌谣就已经能够避免了。当时写诗讲究音律,严格按照“四声八病”的创作规范来写五言诗,即所谓“永明体”。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们自己也无法遵守。于是,钟嵘批评他们“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在对作家的艺术流派及品评上,钟嵘的《诗品》,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着眼,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分,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南北朝时古人书法雕刻

钟嵘的《诗品》,不仅为风格流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途径,而且对具体作家、作品也有一些言简意赅、颇有见地的评论。如评著名诗人阮籍诗的特点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等。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虽有历史局限性,但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和诗歌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自唐宋以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被称为“诗治之源”。阅读链接关于钟嵘写作《诗品》的另一个说法是,因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家刘勰通过“干谒”的形式,求誉■《诗品》手抄节选于在齐梁文坛上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沈约,因为沈约的赞美和肯定,才使刘勰的《文心雕龙》名扬天下。于是,钟嵘也拿着自己未完成的作品《诗品》,去拜见沈约,希望得到肯定。由于钟嵘和沈约有不同的诗学观,钟嵘没有得到沈约的举荐。这次会面后,钟嵘更清晰、更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审美价值,也坚定了他写作《诗品》的决心。于是他按照自己的独到见解写作《诗品》,终于将其加工成著名作品。诗学指导论著——沧浪诗话

在南宋绍熙年间的1192年,福建邵武莒溪,一个世代以耕读为业的严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起名叫严羽,字丹丘。严羽自幼聪明好学,所以父亲就把他送到附近的私塾中,跟着先生读书习字。

有一年秋天,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严羽的私塾先生很有兴致地带着学童们去登山秋游。

师生们登上山顶,先生看到周围山峦层叠,红叶点缀在绿树丛中,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就想考考自己学生的对对联水平,先生说出了上联:“山山出秀。”

学生们也热情高涨,纷纷应对,然而先生都不怎么满意。这时,严羽对了下联:“日日昌明。”

先生听了不由得欣慰地笑了。因为这副对联是很有难度的,上联“山山出秀”,前两个字是“山”字,合在一起就是第三个“出”字,而严羽对的下联前两个字是“日”字,合在一起就是第三个“昌”字,而且对仗工整。

先生还想再难一难严羽,于是又在“山山出秀”后面加了“永嘉地”3个字,上联变成“山山出秀永嘉地”。严羽沉思了一会儿,在“日日昌明”后面也加了3个字“长乐■严羽画像年”,下联变成“日日昌明长乐年”。

先生听了不由得鼓起掌来,因为先生加的3个字中的“永嘉”是县名,而严羽加的3个字中的“长乐”也是县名,而且寓意美好。先生高兴地摸着严羽的头说:“孺子可教也。”从此,严羽的才名迅速在乡邻中传播开来。

少年时的严羽,不仅以才名遐■古代私塾课堂迩闻名,还以品行高洁,生性奇特为人所赞扬。他长年隐居乡里,养成了清高自诩、不喜随俗的性格。因为他居于邵武樵川莒溪,与沧浪水合流处,所以自称“沧浪逋客”。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1213年,22岁的严羽离开家乡福建邵武,来到江西南城,在颇有声名的而且学识渊博的宿儒包扬门下求学深造。包扬曾先后受学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和朱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