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会计 全流程实操演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5:49:39

点击下载

作者:石鑫岩,杨春艳,狄方馨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零开始学会计 全流程实操演练

从零开始学会计 全流程实操演练试读:

前言

会计这个工作,在许多人的眼里就是记记账、算算账,没什么技术含量,其实不然。会计工作不仅需要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也是必需的,时时更新的准则和财税政策也会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

本书从会计基础知识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理论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常见业务核算、对账和结账、报表编制、纳税申报等会计工作,帮助读者即学即用,迅速融入会计工作。

免责声明:本书中出现的公司名、人名、账号等信息均属虚构,只用于案例展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书的特点

从事会计的人员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第一次做会计的人,不知从何下手。本书凭借一个老会计人的经验,针对初学者的特点,从会计的认知、凭证的填写、账簿的编制、报表的编制到申报纳税,将会计工作中涉及的账务处理、财税法规等会计必须知道的内容以图解方式进行了罗列。全书特色如下。

● 通俗易懂:对会计通俗的诠释让读者快速了解财务知识,让初学者学起来不枯燥。

● 流程详解:对从会计凭证的填写到报表的编制及纳税申报的详细流程进行全面解读。

● 图文并茂:图表展示,清晰易懂。

● 案例丰富:模拟的案例使读者可以快速将其应用在日常工作中。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1章介绍会计的基础知识,包括会计六要素、会计假设、会计等式等。

第2章介绍会计凭证的分类、分录的编制、会计凭证的整理及归档。

第3章讲解会计账簿的分类、账务处理程序、账簿的登记及归档。

第4章讲解会计的结账,对财产清查、错账的查找和更正、结账等内容进行一一介绍。

第5章讲解出纳的常见业务,主要是对银行结算业务进行讲解。

第6章讲解会计的常见业务,包括资金筹集、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业务核算及财务成果与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7章是出纳、会计常见业务的综合练习。

第8章讲解会计报表的样式和编制,帮助会计新手了解报表中各元素的概念和填制方法,对新手容易犯的错误也给出建议。

第9章对常见的税种的核定、变更税务登记、停复业申请、注销登记、发票、纳税申报等进行讲解。

适合阅读本书的读者

● 会计新手。

● 会计从业者。

● 企业经营管理者。

● 财务管理专业师生。

● 初级金融从业者。

● 互联网金融从业者。

● 会计培训学校的出纳新手。第1章 会计这座“围城”《围城》版:会计也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1.1 带你了解“会计府”

会计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你可以把它看成一门技术,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职业,还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岗位。这些都没有错,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

其实会计就是个工作流程,是个操作程序。大约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现代会计学在意大利建立了。笔者喜欢把会计看成是一个住在会计府的大家庭,这就很具体了。一个家庭由夫妻构成,这对夫妻就是会计的职能。女的叫核算,男的叫监督。按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伦理,女的一般比较慈爱、心细,男的一般是刚强、坚毅的,比较严厉,所谓严父慈母。会计核算就是要心细,会计监督就是要严厉。1.2 会计家族六成员

话说核算监督结婚后,生了六个儿女,统称为会计要素。老大叫资产,老二叫负债,老三叫所有者权益,老四叫收入,老五叫费用,最小的一个,大家都宝贝得不得了,叫利润。

这生下来的六个会计要素,两个男孩,四个女孩。这六个孩子全世界的会计都认识,他们长得就像英文字母T,我们把这个T的左边叫借方,把T的右边叫贷方,这个T只是它的骨头,人除了有骨头之外还得有血有肉,这血和肉叫发生额和余额。六要素的增加、减少和余额如图1.1所示,余额在左边的是男孩,在右边的是女孩。男左女右。一般来说,资产和费用的余额在借方,就是在左边。其他4个的余额在贷方。这就导致了它们性质的不同,就像男女一样。图1.1 六要素的增加、减少和余额图1.1 六要素的增加、减少和余额(续)

这些会计要素除了有余额外,还有发生额。所谓的余额就是剩余的金额,有期初、期末之分。所谓的发生额就是字面意思,分为增加发生额和减少发生额两种。一般约定俗成,资产和费用都是左边表示增加,右边表示减少。那么,其他的四个要素就刚好相反,右边表示增加,左边表示减少。记住男左女右就可以。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六要素。1.2.1 老大“资产”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是正常的。这个概念包含“过去、拥有或者控制、预期、经济利益”这几个关键词。(1)过去。为什么强调过去?这是因为任何企业现在所得到的资产,都不是企业现在,更不是未来所能创造出来的资产,它都是由以前的经营活动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原因而带来的。换句话说,企业现在的经营或者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只能是企业未来的资产,而不是现在的资产。

比如你们公司有一台空调,这空调是资产吧?不管是花钱买的还是老板从家里带来的,这个“买”的行为和从家“带”的行为都已经发生过了,也就是属于过去时了。(2)拥有或者控制。拥有,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对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控制和拥有有一定的区别,体现的是会计原则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后面会说到)。控制表示企业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能控制该资源。(3)预期、经济利益。这点可以理解为:可以为企业的将来带来确切的金钱收益和其他收入。如应收账款,在未来某个时间可以为企业带来一笔收入;再比如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在工作的时候其实是把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中去了,产品一旦销售,收入实现了,就可以说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当然了,固定资产变卖的时候也会最后一次为企业实现经济利益。

了解以上关键词后,再来了解资产的分类。传统上,资产可以根据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就是在一年内随时变现或者使用的资产。比如现金,企业可以随时取出;应收账款,可以理解为企业可以随时去要的钱,至于要不要得回来则是另一回事。非流动资产变现的时间比流动资产长,一般都超过一年。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但有时候流动资产也可以变为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也可以转化为流动资产。如短期投资就很可能因为企业的投资战略发生变化,将其追加为长期投资;或者先是长期投资,后来企业觉得投资无法实现原先的目标,决定将其转为短期投资,准备再观察个半年,如果还没办法实现预期目标,就可能把它卖掉了。资产的分类如图1.2所示。图1.2 资产的分类1.2.2 老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就是企业欠对方一笔钱,需要用现金或者其他的资产来偿还。也就是说,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消除责任,这个责任是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义务。

负债也分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与非流动的区别也是以一年为限,在一年内是流动负债,比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超出此期限则是非流动负债,常见的有: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负债的分类如图1.3所示。图1.3 负债的分类1.2.3 老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如图1.4所示。图1.4 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

举个例子,企业初创时,向外举债的部分就是负债,而企业所有者投入的部分,就是所有者权益。但是所有者权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因为投资者增加投资而增加,或者因为投资者撤资而减少,还可以随着资产或者是负债的变化而变化。

资产和负债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变化,最终导致利润的增减,这样就会间接影响所有者权益。这些可以从它的特点上看出来。

第一个特点是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无需偿还投资额。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只要将资产投入到企业里面,那么就形成与企业共生死、共存亡的关系,除非撤资。但在撤资方面,企业和法律都有严格的规定,也不是容易的。这样,就可以督促企业的生产者加紧生产,为创造企业的效益而奋斗。

第二个特点是企业清算时,只有付清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投资者。

第三个特点是投资者凭借所有者权益可以参与利润分配。这个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对企业投入资产,并以此成为企业的所有人,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增值。而企业的生产创造了剩余价值,也的确让投资者的利益得到增值,所以针对企业增值所得到的利润,投资者理所当然要参与分配,并决策利润如何分配,以及如何利用利润等。无论是分利润,还是如何分等都是很重要的环节,这都需要读者逐步掌握。

没有收入哪来利润?没有利润怎么分?所以要想有利润,首先得有收入。

这里重点解释一下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负债不等于所有者权益。虽然在资产负债表中它们是一个“战壕”里的,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负债不参与利润分配,债权人拿不到分红;第二,负债偿还是一种义务,利润分红是一种责任;第三,借钱是要付利息的,但不用给股东付利息;第四,企业破产清算时,财产拍卖一结束,先要支付拖欠工人的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再缴纳企业所欠税款,接着要处理其他的债务,比如向银行的借款或是向职工的集资款,最后还有钱的话才能归还股东本金。1.2.4 老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这个定义比较拗口,理解时读者要注意,它提供了三种收入流入的方式。

● 销售商品或者销售产品。

● 提供劳务。

● 让渡资产使用权。

收入的组成内容如图1.5所示。图1.5 收入的组成内容

还要注意一点,“日常活动”四个字,表明这里定义的收入涉及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下文叫“主营业务收入”。但企业一般不仅有日常收入,还有卖材料、卖废品的收入等,这个收入就不属于日常活动的收入了,因为一个企业日常活动不可能是卖废品(除了废品站),所以这个属于“其他业务收入”。还有将某栋楼房出售的突发性收入,这个突发性收入要比前面那个卖原材料、卖废品的收入更罕见,也不属于营业收入,于是就称为“营业外收入”。

最后需要注意,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比如单位代税务局收的个人所得税,不属于单位的收入。

与收入对应的,是费用。下一小节介绍费用。1.2.5 老五“费用”

所谓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这个和收入的差别主要在于:收入是经济利益流入,而费用则是经济利益流出。要注意这个经济利益不一定表现为确切的资金流出。除了资金流出外,还可能是某一项权利的流出。

第一,费用一般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费用可以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这点可以理解为:①费用的发生可以表现为资金的付出,比如用现金支付差旅费,这就导致了资产的减少;②由于企业没有现金可以用,就暂时计入欠款,这就导致负债的增加,比如从一个企业买来办公用品,但暂时没有钱支出,于是就增加管理费用,再计入应付款,这样就变成了费用增加,负债也增加的情况。

第三,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这个在后面的会计等式中会详细解释。

除了特点,我们还需要掌握费用的构成。它包括三大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就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各种费用,比如电话费、招待费等;销售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种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比如销售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等;财务费用是企业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时发生的费用。比如贷款利息、手续费等。

费用的组成内容如图1.6所示。图1.6 费用的组成内容

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算作费用,前面提到过“营业外收入”,这里对应的就是“营业外支出”,以此来核算日常活动之外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会计学很讲究对应关系,注重有因必有果。我们后面要讲的会计分录,会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种一一对应关系。1.2.6 老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大块。简单地说当收入-费用=0(利润)时就结平,即不赚不赔。当收入-费用>0就是盈利,而收入-费用<0就是亏损。

为什么特指“一定会计期间”呢?因为企业如果效益非常好,可以一直良好地运营下去,夸张点说或许几千年、几万年企业都不会倒闭。可会计核算不能等到几千年、几万年后再核算,这样是不切合实际的。于是就人为地划分出一年为一个会计年度,三个月为一个会计季度,一个月为一个会计期间,以便于核算。需要用人民币来反映企业的货币资金,如果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使用外币核算,但在会计报表中必须要折合成人民币来反映。所以利润的前提条件是一定期间,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的业绩。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关系如下。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其他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的分类如图1.7所示。图1.7 利润的分类

开办企业,要先到工商局去注册登记,工商局会发一个执照,这个执照上有经营范围,写着主营什么,在这个主营范围内取得的收入叫主营业务收入,为此付出的代价叫作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除了主营业务外,企业很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的业务,比如把自己用不了的房产出租,这个租金就是其他业务收入,为此付出的代价即是其他业务成本。利润总额是所有利润的集合体。净利润,看名字就知道,口语中的纯利指的就是它,是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的结果。1.3 科目的“小名”叫账户

话说这六个孩子长大了,娶妻生子,开枝散叶。生了一大帮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统称会计科目。我国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表1-1所示。表1-1 企业常用会计科目简表

这个会计科目不用背。只要每天花2分钟看一遍就可以了,看一个星期。当你看到一个科目,知道他是哪家的孩子就可以了。比如看到应付职工薪酬,你能知道是负债家的。

在这里要说明以下三点。

一是表里面是常用一级科目,不包括专用科目,比如银行、保险公司、核电厂的专用科目。

二是会计科目有一级科目和明细科目之分,比如银行存款,如果企业存在多个对公账户,如账户为“工商银行××分行”,写“银行存款——工商银行××分行”,这其中的“银行存款”就是一级科目,“工商银行××分行”就是明细科目,它对一级科目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一级科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简称财政部)定的,只能选择使用,不能改动或用其他名称,明细科目就可以自行命名。

三是会计要素有六个,但在科目表里只有五大类,把费用中的成本独立出来成一类,余下的费用和收入、利润共同构成一类,叫作损益类,即损失和收益。会计科目表中的共同类是指既有资产性质又有负债性质的科目。共同类多为金融、保险、投资、基金等公司使用。本书不涉及这类科目。

这个科目表用处非常多,填凭证的时候会用到它,以后还要根据它来建账。

会计科目也有“小名”,叫账户。不过账户没有发生额和余额,自然也没有余额的左右之分,所以只能是个“小名”,两者不能完全等同。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联系和区别如表1-2所示。表1-2 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会计要素的知识点和T型账(也称丁字账)如图1.8所示。图1.8 会计要素的知识点和T型账

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既然是社会科学,就离不开社会。社会讲究什么呢?规则。特别是市场经济,更加注重规则规律。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会计作为经济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参与经济建设,一样要受到规则的制约。这种制约体现为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两大类。1.4 四个假设

就像做几何题时,题目会告诉你假设一样,会计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反映了会计核算的本质规定。通俗讲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多少事。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限定。这种限定之所以称为假设,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就可能会有不完善的认识。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就必须对某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规定一个前提条件,即假设会计活动(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核算和监督)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进行的。目前为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1.4.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的空间活动范围。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单位就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也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将集团或内部机构作为会计主体,如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这条规定了会计在什么地点做事。

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成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主要基于其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范围予以界定,六大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相关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中得到有意义的会计信息,从而做出决策,并管理、控制经济活动。比如,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公司”)的会计在做账时不能把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利公司”)的数据写进去,因为作为蒙牛公司的会计,你核算的空间范围就是在蒙牛公司。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财务核算与该会计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核算区分开来。比如,王二姑开了一家天津二姑包子有限公司,王二姑自己家的水费、电费、电话费、煤气费能不能由公司承担呢?答案是不能。因为会计主体假设圈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会计主体必备三个条件,即具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来源,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实现独立核算并提供反映本主体经营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这三个条件,法律主体也具备,但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它们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1)公司是会计主体同时又是法律主体。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2)公司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例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分公司等。(3)公司是法律主体但不是会计主体。比如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是法律主体,但在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这些子公司就不是一个会计主体,我们只把集团公司看作一个整体。1.4.2 持续经营假设

第二个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大化?基础就是“钱生钱”。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一个再生产的过程,市场竞争很激烈也很残酷,当然会面临破产清算的可能。但是否会破产清算以及何时破产清算却没有人知道,为此会计界设立了持续经营假设。简单地说,作为会计人员,要告诉自己:我服务的企业永远不会倒。因为如果倒了,就不需要会计核算了。1.4.3 会计分期假设

第三个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破产清算时才能最终计算完毕并提供财务报告。但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一方面,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何时停止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可能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破产清算时才去了解财务报告。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就需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规定,在一个较短的期间内对其进行考核和报告,由此产生了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期间有历年制,也有营业年制。因为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根据世界各国对预算年度的规定不同,会计期间有历年制(即每年1月1日起至本年12月31日)的,如德国、匈牙利、波兰、瑞士等;有四月制(即每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的,如英国、加拿大、印度、日本、新加坡等;有七月制(即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的,如瑞典、澳大利亚等;还有十月制(即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的,如美国、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不管怎么样,要记住一年都是12个月。这里还要提到中期的概念,会计分期包括中期,任何一个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都可以称作中期。

我国采用历年制,每年1月1日起至本年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值得说明的是,会计分期假设其实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有了本期和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递延等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的收付期间和资源流动的发生期间往往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有两种交易记录可供选择: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记录交易最简便的做法是在发生现金收支时进行记录,这也叫现金制或收付实现制会计;另一种交易记录方法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它要求在收入赚取时才确认,不论何时收到现金。比如甲企业赊销给乙公司商品1000件,共计20万元。尽管甲企业未收到现金,但仍可记作收入已实现,而不必一定要收到20万元。同样的道理,在费用发生时,即使尚未支付,也被确认为当期的费用。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不会人为地使企业的某一期间损益大起大落,所以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1.4.4 货币计量假设

最后一个假设是货币计量假设。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货币计量的假设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以货币作为量度来加以确认。

这个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这里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以货币计量单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综合反映,这个很重要,是会计的基本特征;第二,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存在用两种以上货币单位计量时,为便于会计报表的阅读、汇总,就需要确定以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我们国家的记账本位币就是人民币。

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客户资源等,是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也很重要。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总而言之,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所做的合乎情理的推断和假定,会计假设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假设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只要假设与现实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就不必担心。当现实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使差距越来越大时,假设就必须做出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1.5 八个原则

我国有3家国家级的会计学院,秉持的宗旨都有这一句——不做假账。不做假账是会计人员的基本操守。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前四项是首要质量要求,后四项是次要质量要求)。而这八项要求也称为会计的原则。

第一是可靠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第二是相关性原则,又称为有用性原则。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使用者的需要。该原则主要侧重于满足需要,因为企业不一样,所以每个企业的需求也不一样,不能以一个企业的方法去套另外一个企业,所谓小企业小方法,大企业大方法,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最适合企业,而我们做会计的,就是要找出一套最适合企业的会计方法。

第三是可理解性原则。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四是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按照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会计指标核算口径要一致,能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分两个方面:第一是同一个企业前后会计数据有可比性;第二是不同企业(当然要是同行业)之间会计数据有可比性。其实在这点上,笔者的理解是为了相互比较数据,为了得出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果等,相比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

第五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实际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这点的理解上,主要体现在重实际、轻形式。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来实的,不要来虚的。比如,王二公司从张三公司租来一台机器,机器的可使用寿命是20年,而王二公司只签了15年的租用合同,约定可以提前购买,那应该怎么办?虽然签的是租赁合同,机器不是自己的,但王二公司为了加强对其机器的核算,将其作为固有资产核算。

第六是重要性原则。它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其含义有以下两点。(1)要区别对待。可以理解为对于重要事项、重大事件,要按规定的方法严格执行,并对其事项和事件的发生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此处的披露分为对外与对内。对外,就是对公众,要让大家知道你这个企业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这点的理解上,上市公司要格外重视,因为有好多企业就是向外报送虚假报表,误导公众,所以也是严格禁止的。对内,我个人理解就是对影响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要单独作为重点核算,重点分析,连续跟踪,为企业的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做好助手。(2)要分轻重。这点的理解要注重不是所有企业的资料都要详细核算。在这点上笔者有记忆深刻的经历。当初身为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员,负责除报表外的所有财务数据,重点是核算成本。本企业一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日常用的笔、纸、墨水、钉子、塑料管、电线等几百种备件每月金额有几万之多,笔者按领导要求将备件一个个设为标准成本核算,结果每个月笔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输入这些小东西的入库金额、数量和出库数量,这样就没有精力去关注成本核算。这就是明显的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大于收益成本。对于这些,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计算,将重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务中。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大家一定要分清轻重,对于不会产生影响的数据进行简便核算,将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核算上。

第七是谨慎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在核算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从业上是一项工作要求,因为会计每天都要和很多的数据打交道,再加上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表,那是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数据错,甚至一个数据中的一个标点点错,就有可能导致所有的与之有关的数据要进行变动和改进。所以谨慎性在会计上要求格外严格。这里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在对支出和收益的确认上,要尽可能确认已经明确的支出和收益,而不是去确认可能的支出和收益。如此确认,则可以计提减值准备,增强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可减少虚增资产的发生。另外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允许计提减值准备,并不等于说可以随意计提,而是必须严格遵循减值准备的计提条件和方法,如果不遵循,则属于滥用,属于重大会计差错。

第八是及时性原则。它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和延后。此原则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谁能第一时间掌握资料,谁能第一时间掌握数据,谁就能领先一步。及时性原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及时计算,及时关注,及时掌握,及时准备均是此原则的体现。对财务人员来说,以最佳、最快、最准确、最好的方法报出的数据,就能让领导们掌握最新的数据,为企业的正确决策做出贡献。所以从这点上看。财务总监的责任是很重的。1.6 计量属性这样“选”

币值的变动会影响会计记账,经济利益、经济环境、技术发展、会计目标也都会影响会计记账。这部分属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计量、公允价值5种。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公允价值计量。比如买一台空调,花了4000元钱,入账的时候就按发票上的金额记账。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是指在本期重新购买资产的成本。这种计量属性能够避免因价格变动导致的收益虚计,可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但重置成本确定较为困难,没办法做到百分百复原,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比如企业发现一台固定资产没有入账,补充记账的时候,就以市场上相同的型号规格新旧程度的价格入账,究竟以前是以多少钱买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比如企业花了20万元买了一批钢材,因为市场供求变动,现在只能卖到17万元,那企业在记账的时候,就要把20万元下调到17万元。这就是可变现净值的应用。但要注意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预计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现值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最强,能够体现经管责任的全部要求。但是现值计量是基于假设和判断基础上的,所以可靠性较差。它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等。

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通俗讲,公就是公众,允就是同意,公允价值就是大家都同意的价值。公允价值是双方在无干扰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1.7 资金这样“流”

经常会看到一家发展很好的企业因为资金流断裂而倒闭的事情,总是叫人遗憾。

资金流也叫资金运动,是指资金的形态发生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运动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资金运动与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理论认为,资金运动就是会计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货币资金到储备资金,到生产资金到商品资金,最后回到货币资金,不断地演化。由于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所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也称为现金管理活动。其基本形式如下。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资金具有4个特点:首先是并存性,是指资金在循环周转中,几种占用形态并存;其次是继起性,是指资金在循环周转中顺序地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再次是补偿性,是指资金在循环周转中消耗的部分必须在经营收入当中补偿回来,也就是做买卖首先要收回本金;最后是增值性,是指所获得的经营收入,除补偿耗费的资金数额外,还应有多余,就是要有利润可赚。

我们以工业企业的资金在运动中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来说明企业资金在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循环和周转。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资金也顺次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不断地改变形态,周而复始地循环周转。

在供应过程中,企业以货币资金购进原材料,为生产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这时货币资金转化为储备资金。

生产过程是将材料投入生产并加工成新产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各种生产费用,如材料的耗用、机器设备的磨损、支付工人工资等,储备资金和一部分货币资金就转化为生产资金。产品制造完成后,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

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将产品卖出去,并通过结算取得销售收入,成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的纯收入除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国家、以股利形式分配给股东外,其余部分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继续进行周转。

企业的资金通过上述3个过程,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转化,不断地周转循环,叫作资金周转。

工业企业中的资金,除上述资金周转外,还有由于调拨固定资产、支付利润、归还借款等情况引起的资金变动,这些资金的增减变动,也是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部分,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工业企业资金运动如图1.9所示。图1.9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

资金流贯穿企业采购、生产、营销的方方面面,并且资金尤其是现金流是评价企业长期、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经营和周转情况。如果现金流不正常就会出现存货积压销不出去、原料采购不进来的情况,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1.8 会计等式

之所以会计的资产、费用记借方,负债、收入记贷方,那是因为会计核算基础平衡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要求。

最初,银行为了记账,产生了会计核算基础平衡式。再后来就应用到企业里面。读者都知道,当一个企业成立的时候,要有资本金,那么这个资本金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呢?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管别人借的钱,另外一个就是投资者投入的钱。这样就出现了以下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后延伸的公式都是以此为基础。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慢慢有了起色也渐渐地好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利润。那么利润的加入会不会破坏等式呢?答案是肯定不会。因为收入增加的同时,企业的资产也同时在增加。于是等式又变成如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而利润又是收入减费用得来的,于是等式就变成完整的会计核算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我们将费用移到等式左边就成了: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这个等式就可以回答为什么会计报表总是借贷相等,是“平”的;为什么会计分录也是借贷相等,也是“平”的。还可以回答为什么凭证做完后要编制科目汇总表,为什么说科目汇总表总是借贷相等的。更可以回答为什么报表会是“平”的,实务中分录却不一定正确。等式都可以告诉你答案,可见这个基本等式非常重要。这个基本等式也叫会计等式或会计衡等式。会计等式关系如图1.10~图1.13所示。图1.10 会计静态等式关系图1.11 会计动态等式关系图1.12 会计的等式关系1图1.13 会计的等式关系2模拟演练会计等式

天昊公司2018年1月1日资产负债表如表1-3所示。表1-3 天昊公司2018年1月1日资产负债表(简表)

该公司1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业务1】1月5日,天昊公司接受投资单位投入大型设备一台,价值200000元。

这项业务发生后,资产方的固定资产项目增加了200000元,由原来的800000元增加到1000000元;权益方的实收资本项目增加了200000元,由原来的1300000元增加到1500000元。由于是资产和权益双方有关项目都以相等的金额增加,所以双方总额仍然相等。这项业务所引起的变化如表1-4所示。表1-4 天昊公司2018年1月5日资产负债表(简表)

由此可见,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双方有关项目会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双方总金额相等,仍然保持平衡关系。【业务2】1月10日,天昊公司以银行存款100000元偿还短期借款。

这项业务发生后,资产方的银行存款项目减少了100000元,由原来的350000元减少到250000元;权益方的短期借款减少了100000元,由原来的500000元减少到400000元。由于资产和权益双方有关项目都以相等的金额减少,因此双方总额仍然相等。这项业务所引起的变化如表1-5所示。表1-5 天昊公司2018年1月10日资产负债表(简表)

可以看到,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资产和权益双方的项目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增减,双方总金额相等,仍然保持平衡关系。【业务3】1月14日,天昊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原材料100000元。

这项业务发生后,资产方的存货项目增加了100000元,由原来的650000元增加到750000元;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了100000元,由原来的250000元减少到150000元。因为这项业务所引起的增减变化是发生在同一类项目之内,金额又相等,即使有关的项目金额变化了,也不会影响总额的变动。这项业务所引起的变化如表1-6所示。表1-6 天昊公司2018年1月14日资产负债表(简表)

当一项经济业务只涉及资产方有关项目之间的金额增减变动时,资产总额不会发生变动。同时,由于它不涉及权益方的项目,因而权益总额也不会发生变动,所以资产和权益双方仍保持平衡关系。【业务4】1月20日,天昊公司开出商业承兑汇票一张,金额为50000元,以抵付前欠应付账款。

这项业务发生后,权益方的应付票据项目增加了50000元;权益方的应付账款项目减少了50000元,由原来的200000元减少到150000元。因为这项业务所引起的增减变化也是发生在同一类项目之内,金额又是相等的,虽然使有关项目的金额发生了变化,但不会影响总额的变动。这项业务所引起的变化如表1-7所示。表1-7 天昊公司2018年1月20日资产负债表(简表)

由此可见,当一项经济业务只涉及权益方有关项目之间的金额增减变动时,权益总额不会发生变动。同时,由于它不涉及资产方的项目,最终资产总额也不会发生变动,所以资产和权益之间仍保持平衡关系。第2章 凭证那些事儿

会计中出现的数据要经过各种“记录”,凭证就是记录之根本。企业的钱从哪里来,钱要到哪儿去,看看凭证就知道了。2.1 会计凭证知多少

凭证又称会计凭证,是指能够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据以登记账簿、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会计凭证的分类如图2.1所示。图2.1 会计凭证的分类2.1.1 晒晒原始凭证

所谓原始凭证,又叫单据,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者完成时填写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已经发生或者完成,以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作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凭证。

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两类。

增值税发票就是常见的外来原始凭证,它分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增值税普通发票两种。一般,专用发票(如图2.2所示)有三联:记账联、抵扣联和发票联。普通发票(如图2.3所示)只有记账联和发票联,而卷票(如图2.4所示)又是普通发票的一种。这些发票都是通过金税开票系统开出来的。图2.2 增值税专用发票图2.3 增值税普通发票图2.4 增值税普通发票(卷票)

国税通用机打发票(如图2.5所示)使用的是开票软件,严格来讲不属于税控系统。

电子发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普通发票一样,采用税务局统一发放的形式给商家使用,发票号码采用全国统一编码,采用统一防伪技术,分配给商家,在电子发票上附有电子税局的签名机制。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如图2.6所示)的开票方和受票方需要纸质发票的,可以自行打印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版式文件,其法律效力、基本用途、基本使用规定等与税务机关监制的增值税普通发票相同。图2.5 国税通用机打发票图2.6 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随着电子发票的兴起,手写发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还有一种是定额发票(如图2.7所示),营改增后,地税定额发票已经取消。图2.7 国税通用定额发票

财政票据(如图2.8所示)、普通收款收据(如图2.9所示)、缴款书等都属于外来原始凭证。图2.8 财政票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