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9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1:32:25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9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一本通

中公2019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一本通试读:

前言

事业单位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政府公共服务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发展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供专业化公共服务的公职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公开招聘由用人单位根据招聘岗位的任职条件及要求,采取考试、考核的方法进行。考试内容为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考试科目与方式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

其中,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考试主要测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考查范围广泛,但涉及知识的难度相对较低,特点是重识记、题量大、范围广、题目易、备考难,是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事业单位的基础性考试。

通过分析近几年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我们发现,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基于以上考情,我们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考试的特点,为考生编写了这本具有实战意义的辅导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体系科学,内容丰富

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按学科分布的特点,相应地,本教材按学科设置篇章内容。体例设置符合考生思维,内容覆盖了事业单位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

由于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不断有新考点涌现,本书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部分,而且还精选了社会热点知识,比如时事热点知识、新经济政策、法律和经济组织以及新科技知识等。同时,本教材中的法律部分根据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行了内容更新,并放置了2018年3月2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相关内容。突出重点,点拨难点

首先,为帮助考生走出备考误区,并帮助考生剖析大纲、分析考情,本教材在正文前面放置了甘肃省事业单位笔试考情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为考生提供了相应的备考策略,为考生备考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分享。

其次,在内容上,本教材将知识概念考点化,精心筛选,去粗取精,并搭配图片和表格,有利于考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复习起来比较直观,能够帮助考生快速抓住重点。

最后,正文中设置“易错警示”版块,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延伸讲解,提醒考生留意命题陷阱,对比记忆,攻破重点难点。扫码听课,视频助学

为了让考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各学科知识,本教材正文部分放置了有视频讲解的二维码。视频讲解可将知识点细化,帮助考生深入理解知识要点并把握考查重点,考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观看讲解视频。真题模拟,实战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掌握公共基础知识的核心考点,必须通过训练来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

本教材在正文中设置了“本节小测”版块,与知识点相对应,方便考生了解出题点和命题形式,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较强,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各位考生平时应多关注时政新闻和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更新。同时考生可通过手机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8年7月甘肃省事业单位笔试考情分析考试综述

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考类型主要分为省直和市直两类,招聘形式主要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类型,其中,笔试考查内容主要有综合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能力等。近几年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人数整体来说较为稳定,其中招考人数较多的地区集中在兰州、酒泉、武威、定西、张掖等。通过对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以及发布的考试公告的分析,我们可知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具有如下特点:(一)考查题量较大,以客观题为主

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科目以综合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居多。甘肃省直事业单位、定西市事业单位以及兰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人数较多,题型、题量也较为常规,在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针对这三场招考地区不同的考试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以便考生了解和掌握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述表格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7年、2018年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常规题型为主,同时还包括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以及写作题等题型。不同类型的招聘考试有不同的考查重点,考生在备考时应了解和熟悉自身所对应的考试公告及历年真题,明晰自己考试需要掌握的备考科目及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二)考查内容覆盖面广,政治、经济、法律等是重点

通过分析近几年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我们可知,其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管理、公文、主观题等。其中,政治、经济、法律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比如在2018年5月甘肃省兰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管理类)试卷中,单项选择题共45题,其中政治10题、经济6题、法律6题,而且在其他类型的考试中,政治、经济、法律类试题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强对这些重点学科的复习。

以综合基础知识以及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考查科目的招考地区主要以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为主,通过对近两年甘肃省事业单位发布的考试公告及真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甘肃省已经加入了事业单位联考的队伍当中。以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能力作为考试科目的地区以及人数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对于这一部分的复习,考生可参考2018中公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系列图书,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学科解读

通过分析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我们发现其考查的学科涉及内容比较全面,有部分考查频率相对较高的学科,下面我们针对具体的学科展开分析:(一)常考学科分析

甘肃省事业单位考查比例较大的学科有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等,命题方式较为灵活。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二)其他学科分析

公文部分主要考查公文基础知识、常用法定公文写作等内容,题目数量较多,但是考点较为基础,难度不大;管理部分主要测查的是考生对于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的内容较为基础,个别题目会结合小案例进行考查;国情与地理部分主要考查我国的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等内容,考查题量较小,难度较小;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部分主要考查事业单位的内涵、特征等,公民道德建设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也较小,难度不大,以概念性试题为主。备考指南

根据上述学科解读,我们针对复习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提出以下建议:(一)学科复习

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我们为考生总结了各个学科的备考策略。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二)备考计划1.了解考情,知己知彼《孙子·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考生首先必须了解考试情况,即通过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范围,通过历年真题了解考试真题特点。其次,考生要了解自身情况,通过真题来检验自身知识储备情况,了解自己对各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考生可以通过2019中公版《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来了解真题情况。2.掌握特点,制订计划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了解考试特点以及备考重点之后,制订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识记型题目较多的学科,要注重物理记忆和理解记忆,力求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对于多学科交叉和与案例或图形相结合考查的学科,要通过学练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地理解记忆;对于政治、法律、科技等时效性较强的学科,考生应多关注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领导人讲话精神、新颁布与修订的法律法规以及近年来的高新技术新闻等。3.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要想在考试中准确快速地完成作答,离不开平时的反复练习。在初步掌握各科知识的基础上,考生可以通过本书正文中的本节小测来巩固复习;此外,还需要通过做大量模拟题来培养考场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019中公版《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中配备了较高质量的全真模拟试题,考生可据此获得考场答题经验,并建立错题本,以记录做错试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点。临近考试,我们还为考生提供了2019中公版《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考前冲刺试卷》,这为检测考生的复习成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拟实战的平台。4.巩固成果,自我检测

在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考生应加强学习的主动性,系统地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提升。由于考前时间紧张,重难点的识记复习不可或缺,2019中公版《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速记巧解》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综合基础知识)考情,将各个学科的精华提炼出来,去粗取精,整理成书,该书对于考前快速复习、了解核心知识点等都大有裨益。第一篇政治政治部分是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的常考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政治基础知识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考查考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则主要考查考生对当前时政热点的关注程度,尤其是我国近期的重要会议及重要文件,这需要考生平时多关注国家新政策、新动态。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概述(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土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其代表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水是万物的始基。(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认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其代表观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人是机器。(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其代表观点: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代表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在事先。(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如下表所示:

知识链接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二、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知识链接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的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3.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4.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二)意识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三、唯物辩证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视频讲解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其特性如下表所示:

2.世界的永恒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表现为: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在规定性,表现在数量、大小、程度等方面。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在实践中要把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联系及区别如下表所示:

3.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

肯定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和本质属性的稳定的方面。

否定指事物改变自身存在和发生质变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2)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的,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中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四、认识论(一)实践视频讲解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包括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主要形式如下表所示:(二)认识

1.认识的本质和特性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的特性如下表所示:

2.认识的两次飞跃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感觉器官及各种观测仪器所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主要形式为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指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综合、整理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的认识。其主要形式为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点: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由认识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的两次飞跃如下图所示:

3.认识的真理性(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2)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和谬误在认识过程中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真理也就无所谓谬误,反之亦然;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五、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易错警示【例题】以下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C.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答案】C。解析: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C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本节小测

1.(单选)古人云:“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无不变化,风气无不移易。”下列说法中与“法无不改,势无不积”哲理一致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单选)下列不能体现客观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C.春江水暖鸭先知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指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B项与题干所蕴含的哲理相符,A、C、D三项没有体现出这一哲理。故本题选B。

2.【答案】B。解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实践出真知。“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蕴含的哲理是只有自己身临其境才能知道真实的情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A、C、D三项都反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反映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本题选B。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的二因素。易错警示

考生需要理解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社会)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矛盾。联系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矛盾是: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例题】以下关于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相互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 )。

A.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商品【答案】BCD。解析: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②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③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故本题选BCD。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即具有特定的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方法和劳动结果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体力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量与交换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表现形式与作用如下表所示:二、货币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五大职能如下表所示:

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指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不断运动。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及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即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三、资本视频讲解

1.资本的含义与分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因此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只有那些能够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存在。因此,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值不是靠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靠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2.资本积累与流通(1)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指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其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2)资本循环

资本只有在不停的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循环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不同阶段,最后又回到它原来形式的整个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一种资本形式。其中,第一、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所对应的资本形式如下表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