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不会做父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8:00:37

点击下载

作者:邓国弘,张美英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真的不会做父亲

你真的不会做父亲试读: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的家庭结构、规模、观念、伦理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守而落后的家庭生活方式逐渐式微,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构成了家庭生活的主流。然而在这一变化中,父亲的角色似乎未能跟上家庭变迁的步伐,被疏离于家庭生活之外,尤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和误区,而且普遍存在着“父教缺失”的现象。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研究者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在中国家庭中,父亲与孩子之间情感沟通的频率、内容、质量都不容乐观;在对高中生群体的一份调查问卷中,父亲被选为“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们甚至陌生网友之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通常是母亲或爷爷奶奶;在家长会上,往往是由母亲出席;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上,大部分是母亲陪伴在孩子身边;在书店里,帮孩子挑选书籍的大多是母亲……母亲陪伴孩子的情景随处可见,然而父亲却难觅踪影。

父教缺失,不仅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而且也可能会产生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叛逆、暴力、犯罪、网瘾、性问题……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在给家长做培训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接触过许多涉及青少年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案例,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父亲教育的缺失。

父教缘何缺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即“男主外,女主内”——在现代家庭环境中,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肩负着挣钱养家的重任,因而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事业、工作、应酬、社交中;而母亲则往往承担着“相夫教子”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种“男女分工”的传统观念直接导致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成就。教育机构研究表明,父亲的爱与亲近,在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父亲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坚强。父亲通常具有坚强、乐观、豁达、自信、勇敢、果断、富有进取心等性格特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将父亲作为自己心目中的第一位偶像,父亲与孩子在情感交流时,孩子会潜移默化地感知和模仿父亲的言谈举止,因此,父亲的教育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②父亲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往往更具有探索精神,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父亲在与孩子玩游戏时,通常喜欢与孩子玩一些运动性、智能性的游戏,鼓励孩子勇于尝试新鲜游戏,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③父亲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优越于女性,因此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与父亲亲密相处的孩子,数学、物理成绩较佳。

④父亲教育更易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虽然母亲和父亲都会有意无意地希望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但由于采用的方式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差别的。母亲往往会通过图书或周围环境教幼儿如何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而父亲则喜欢通过一些需要动手的活动引导幼儿的探索意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⑤父亲教育更能促进孩子性别角色的认知。孩子对男女两性的最高认识往往来源于家庭,他们会认为女孩就应该像母亲一样,男孩就应该像爸爸一样。如果在家庭教育当中,父亲的角色缺失,不仅不利于男孩对同性的认同,而且也会影响女孩对异性的认知。

正如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所说的那样:“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教育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效果,尤其是当孩子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时,父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将是终身的,倘若这一阶段父爱缺失,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本书紧贴当下现代家庭教育现状和热点话题,熔严肃性与通俗性、专业性与趣味性于一炉,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真相,对父亲教育进行了客观翔实、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讲解,深刻指出父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偏见和盲区,引领父亲彻底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

这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本书中,笔者直面家长最关心的人格教育、成才教育与沟通教育等教育问题,并根据自己的专业与经验,给出了许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让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能够有章可循,希望这本书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作者2015年1月

导读

◆父亲,对于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则认为,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自传《无畏的希望》中曾这样写道:“人不是完其父愿,就是缮其父过……”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父亲的巨大影响里,这种影响往往超越生死,超越时间与空间!

◆父教缺失,将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根据美国权威机构数据调查显示:美国70%的少年犯来自单亲家庭;60%的少年凶杀犯来自无父家庭;70%的长期服刑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这组冷冰冰的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父亲就如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氧气一样重要。父爱缺失,将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教育理念依旧根深蒂固,许多父亲以工作繁忙、挣钱养家为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以致父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模糊,而由此产生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叛逆、暴力、犯罪、性问题、网瘾……已然演变成社会之殇!父亲教育的缺失,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对社会的破坏性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成就。如果将母亲比作一片绿草地,那么父亲就是一棵大树。母亲给孩子提供的更多的是温暖、依恋和舒适感;而父亲在孩子心目中则代表着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本书创作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唤醒父亲角色回归家庭教育,让孩子在父爱下成长。本书作者既是一位父亲,也是一名教育心理学专家。作者立足于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从父教理念、教育定位、亲子沟通、性格塑造、逆商教育、品格培养、男孩教育、女孩教育8个方面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优点,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亲子教育方法,系统阐述了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及教育方法。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紧贴当下现代家庭教育现状和热点话题,深刻指出父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偏见和盲区,对父亲教育进行了客观翔实、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讲解。这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本书中,作者直面家长最关心的人格教育、成才教育与沟通教育等教育问题,并根据自己的专业与经验,给出了许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让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能够有章可循。

◆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何让家长对父教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让父亲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如何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重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形象;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架起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桥梁;如何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帮助孩子塑造出完美的性格;如何对孩子进行逆商教育,让孩子在挫折和逆境中学会坚强;如何在孩子面前树立“父亲权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高贵人格;如何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在男孩的成长道路上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如何在女孩不同的成长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出气质优雅、心智成熟、性格完美的“小公主”…… 第一章中国式“父教”:不要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缺席中国式“父教”,到底“缺失”了什么

上古时期,“父”所指的便是一个家族或部落当中最具有威望的人,而这种威望在先辈造字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由于原始社会棍棒类的东西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兼武器,所以甲骨文的“父”字很像一只手握住棍棒的样子。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父”字当中所握的不是棍棒,而是代表威望的权杖。《说文解字》中云:“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手举杖。”

这里所说的便是“父”在家庭当中的精神引领、安全保护、经济供给和垂范训导作用。

不过,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压力增大,男性的角色主要转移到了外面,在家庭当中父亲的角色则变得越来越淡,孩子的教养重任基本都转移到了母亲或者祖辈的身上。一生致力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塞尔基于自己的研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所以,“父教”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孩子良好身心的塑造,而且有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埋下巨大的隐患。1.现状: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父教缺失”

我国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否缺失“父教”,缺失到何种程度,“父教”

的缺失又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下面的数据会告诉我们答案。

在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虽然94.0%(日本为88.4%,韩国为91.7%,美国为93.9%)的中国高中生觉得父母非常关心自己,这一比例超过了其他三个国家;但觉得自己的烦恼无处倾诉的比例在四国当中仍然最高(美国8.4%,韩国17.2%,日本19.4%,中国21.0%),并且表示自己平时跟父母沟通的比例却最低(日本82.0%,美国73.8%,韩国70.1%,中国54.8%)。

另外,在“烦恼和心事的诉说对象”的调查当中,日、韩、美三国的高中生都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排在了前五位当中,而中国高中生所列出的前五位当中只有母亲,父亲甚至排在网友之后。

在一个家庭当中,父亲往往意味着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是权威和值得信赖的代表,如果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父亲的角色缺失,儿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参照,遇到问题的时候也难以找到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就有可能走弯路。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家庭当中“父教”的缺失会直接开启两条生产线,一条通向社会,输出的是有问题的个体;另一条通向监狱,输出的则是各种各样的罪犯。

根据美国父道组织的一项调查:80%的未成年强奸犯的犯罪动机与家庭当中缺少父亲有关;75%的染上毒瘾的青少年来自缺少父亲的家庭;90%的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缺少父亲的单亲家庭……

而根据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的研究,当家庭当中父亲的角色出现问题时,孩子更容易形成瘾性人格。根据对机构网络成瘾案例的分析,高达87%的个体认为受到的最主要的伤害是缺失父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我国的家庭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家庭结构以及责任分工等逐渐瓦解,家庭伦理越发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而在这个剧烈的变化过程当中,家庭当中父亲的角色似乎也跟着减弱了,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教”的缺失,成了我国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父教”缺失的原因不同,对儿童成长所造成的影响也有差别,比如:

父亲过于“主外”,忙于事业,忽视家庭和对子女的教育;广大农村地区,父亲作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儿童处于留守或半留守状态;家长离婚后,孩子跟随母亲生活,父亲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管教,等等。2.溯源:“父教”缺失的根源在于父道观念的衰落(1)父道观念受传统思想“掣时”

我国的传统思想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当中父亲的教育观念。虽然,随着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这种思想有减弱的趋势,但家庭当中与孩子教育有关的工作仍然主要由母亲承担,部分父亲仍然认为“带孩子”不符合自己的男性角色。(2)父道观念被生活压力“压垮”

虽然很多父亲本身有承担家庭教育的意愿,但巨大的生活压力仍然使得广大的父亲们忙于事业和生计而无暇他顾。在一项关于“父教”缺失的原因调查当中,69.2%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解决家庭经济压力”。虽然已经有更多的女性投人到各行各业当中,但由于生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男性在很多行业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也就必然导致了男性关注家庭和子女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减少。(3)父教观念受传统理论思想“误导”

早期,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曾有一种观念,认为与父亲相比,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主要是由于孩子自出生后,母亲就承担着喂养孩子和陪伴孩子的主要工作,使得孩子与母亲之间建立了一种依恋关系。实际上,近期的研究已经可以说明,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4)父教权威受教育方法不当“威胁”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父亲空有一颗火热的心,对教育孩子有满腔热情,但由于方法不当,踏入了教育孩子的误区。

误区一:以分数论“英雄”。很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容易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上,不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一心想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时,便会心花怒放,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对孩子严加斥责,甚至大打出手。

误区二:重身体锻炼,轻心理建设。父亲由于性别的原因,容易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恰恰容易忽视健康的心理对孩子的影响,以致令人扼腕叹息的未成年人自杀自残事件时有发生。

误区三:惯用惩罚,疏于表扬。在很多家庭当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有一种约定俗成的分工,即父亲唱红脸,母亲唱白脸。于是,为数不少的父亲习惯通过比较强硬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责骂和体罚。

这一方面容易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另一方面也容易加深孩子对父亲的抵触情绪。

误区四: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父亲往往因为不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而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孩子入学之前给孩子大量灌输纯记忆性的知识,这样有可能短期内会有一些收效,但这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5)母爱过剩“滋生”父爱缺失

很多家庭当中,母亲出于母性的本能不仅主动地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任,而且几乎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注到了孩子身上。在一些家庭当中,一些母亲由于“爱子心切”,甚至不让其他人碰孩子。加之过去的严父观念越来越被推翻,很多父亲会觉得自己找不到教育孩子的入口。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母爱跟父爱并不冲突,由于各自的性别优势,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母亲可以着重于对孩子生活的关心,父亲则可以偏重于对孩子品格的培养。3.呼吁:中国需要塑造新时代的父亲角色(1)“父教”对孩子的发展有怎样的价值

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证明,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①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已有的多项研究得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结论:父亲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对孩子的陪伴能够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耶鲁大学一项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证明:在父母双方均有参与,而父亲更多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的孩子的智商更高,并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往往更强。

②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由于性别的原因,母亲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于保护孩子的心态,往往不希望孩子有太大的活动强度;而父亲则恰恰相反,会更倾向于带孩子进行较大强度的活动,并频繁地更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而这也更容易养成孩子积极的个性品质。

③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婴儿在5个月之前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那么当他面对陌生人时,更加不容易退缩,而有更多的回应。另外的一项心理学的研究也指出:在5岁之前有父亲照顾和陪伴的孩子,长大以后社交能力更强,并且更容易体贴和同情他人。(2)如何树立新时代的父教观念

①树立无法替代的父亲角色。不管教育学界还是心理学界,已有的研究都已证明,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母亲更为细腻,与孩子有更多的身体接触,能够安抚孩子;而父亲往往通过游戏和榜样作用教会孩子遵守规则,形成更勇敢、积极、坚定、自信的个性。

②父亲的影响自孩子出生起就开始了。父亲的角色不仅是无法替代的,而且自孩子出生起就已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了。凯文·努琴特研究发现: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里,如果父亲较多参与婴儿的抚养工作,那么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水平更高。而德国心理学家苏埃斯的研究则指出:父亲在孩子12~18个月的阶段内与孩子的相处,会影响他成长过程中的同伴关系。

③父教对男孩女孩同样重要。早期的研究基于性别认同的角度,往往认为父亲的陪伴和教育对男孩的影响更大,更有利于其男性角色的建立和良好性格的培养。实际上,根据后期的一些研究:父亲对女孩成长的作用也是同等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父亲会影响女孩对异性的认知,如果在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处于缺失的状态,那么,她面对异性时更容易焦虑,并且两性关系容易混乱。父教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我国某地曾经对两千多名市民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母亲已然成了家庭教育的主力军。至于父亲较少参与家庭教育的可能原因:“经济压力大,加班应酬多”这一项被选择的比例最高,为61%;“观念问题,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由母亲负责”这一项被选择的比例为39%;而“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感”这一项被选择的比例也有37%。

某地幼儿园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幼儿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孩子的母亲和祖辈,能够经常与幼儿一起读书、做游戏的父亲比例仅为33%;生病的时候能够陪孩子去医院的只有25%;幼儿园的家长会也已经成了“奶奶会”和“妈妈会”。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往往由于经济压力、离婚等原因,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缺少父亲的陪伴和教育。那么,父教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呢?1.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

由于鹏鹏的爷爷在鹏鹏出生之前就去世了,鹏鹏出生以后爸爸和妈妈也离婚了,所以,鹏鹏一直跟奶奶和妈妈住在一起,纯女性的抚养方式,让鹏鹏看上去跟别的小男孩不太一样。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妈妈问鹏鹏想要什么礼物,他说想要一个漂亮的发卡;夏天的时候,妈妈带他去买衣服,他只喜欢裙子,不喜欢短裤,而且最喜欢粉色的;平时,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鹏鹏也只喜欢跟姐姐妹妹玩,不喜欢哥哥弟弟;有一天,鹏鹏甚至郑重其事地跟妈妈说:“当女孩好,我想当女孩,不想当男孩。”

一般来说,人们会期望个体表现出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行为。根据相关的研究,父亲和母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个家庭当中,如果父亲缺失,那么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更容易出现混乱。

几乎所有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将父亲的角色定义为儿童的教育者、保护者和理想化的榜样,儿童会自发地模仿父亲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的强化作用,对男孩来说,他会参照父亲提供的行为模式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对女孩来说,父亲的形象会影响她对异性的认知,她往往倾向于据此选择异性伴侣,而且,父亲的关爱和陪伴,能够增强她的安全感。认知学派的观点则认为,父母所提供的性别角色信息,会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对性别角色的理解。2.影响儿童道德发展

8岁的时候,小剑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一下没了,为了供小剑读书,母亲找了很多兼职,天天早出晚归,经常是小剑一个人在家。虽然知道母亲辛苦是为了自己读书,但小剑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于是初中还没毕业便辍学回家了。

回家以后,小剑整日无所事事,便泡在网吧里,时间长了,囊中羞涩的他连上网的钱也没有了,于是便开始找工作。他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十分心动,便去了约定的地点。原来所谓的“雇主”也不过是比自己大两岁的小江,小江说:“因为我们都是未成年人,所以做什么都不算犯罪。现在大街上有很多电动车,我们可以偷来卖,一个月可以赚不少钱。”小剑信以为真,便跟着小江四处盗窃电动车。

半个月后,正当小剑为兜里多了几百元开心的时候,小剑和小江二人就被警方抓获了。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相比家庭完整的男孩,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的规则、愧疚、道德判断等与道德发展的水平方面都比较低。在针对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与父亲缺失关系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长大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而且即使有继父或其他男性角色填补进来,其反社会行为也不会减少。随着儿童不断的成长,其道德问题和反社会行为将非常有可能演化为犯罪行为。3.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在巴西开战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因为世界杯东东对爸爸的意见更大了。

今年东东已经12岁了,因为爸爸是个球迷,他耳濡目染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他多想能跟爸爸一起去踢球啊,可是爸爸一直说自己忙,每天回来得都很晚,周末也经常加班。世界杯开赛以后,爸爸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经常跟朋友在酒吧熬夜看球,偶尔回来就盯着央视5套,经常半夜起来看球,而且总是发出很大的声音把大家吵醒,妈妈如果劝说他或者关掉电视,他就会大为光火,开始骂人、打人。

有一天爸爸回来得比较早,东东也想跟爸爸一起看球,但爸爸却不耐烦地对他吼道:“滚一边儿去,赶紧学习,考不好老子揍死你!”

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只有母亲和父亲的教育各自发挥其优势,并完美融合,这种平衡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如果像案例中东东的父亲一样,平时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偶尔与孩子交流态度简单粗暴,并且不尊重其他家人,这样孩子一方面会越来越不重视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父亲恶劣品质的影响,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4.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5岁的天天非常聪明勇敢,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小男子汉,所以,凡事都想跟爸爸一样。他看见爸爸不洗澡,他也不洗澡;爸爸熬夜很晚才睡,他也不按时上床;有时候,听到爸爸说一句脏话,他也立刻跟着学……天天的爸爸平时工作很忙,都是妈妈照顾天天,但天天却不愿意听妈妈的话,而当妈妈求助于爸爸,希望他能“管管天天”的时候,爸爸却又总以“带孩子就是你们女人的事”为理由拒绝帮忙。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对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能明辨是非的幼儿来说,家长就是参照的榜样。案例中的天天是一个男孩子,本身就比较崇拜父亲,但父亲本身的习惯就不好,不能按时作息、不讲卫生、口吐脏话,而且又不愿意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这都会成为孩子错误的榜样。即使天天的妈妈按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5.不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冰冰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会经常出差,一年12个月,出差的时间加起来有8个月,不过,不出差的时候,他的工作也比较少,会有大把的空闲。但是,即使在家的时候,爸爸也不愿意帮妈妈做家务,经常对着电脑打游戏或者玩手机,偶尔心血来潮会去看一眼冰冰的作业,但因为性格比较暴躁,只要发现作业中存在错误就会对冰冰发火,有几次还一气之下把冰冰的作业本撕了。

渐渐地,妈妈发觉冰冰越来越不听话了,爸爸出差的时候,他经常作业也不写,如果爸爸回来了,他就借一本同学的作业来应付爸爸。

在大多数的家庭当中,母亲经常是主要的服务者,照顾大家的饮食起居。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父亲的态度,经常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如果父亲愿意主动帮助母亲分担家务和其他事宜,就容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反之,孩子就会觉得别人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的。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很多孩子,在家里,连穿衣、吃饭、上厕所等种种小事都需要别人帮忙,更不乐意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在学校里,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觉得学习是为别人学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跟自己无关……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亲应承担哪些教养职责

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众多家庭中的父亲们开始抽离家庭生活,而在职场打拼,工作相对轻松的母亲则承担起了养育孩子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但对孩子来说,健康的成长既离不开母亲的呵护,也离不开父亲的教诲,“父教”不仅有利于认同性别角色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利于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形成。所以,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亲也应承担相应的教养职责。

由于平时去幼儿园接送孩子和给孩子开家长会的家长大多数为女性,为了让爸爸们更关心孩子的成长、更了解孩子的状况,小太阳幼儿园在“父亲节”到来之前,萌发了举办一个“爸爸沙龙”的想法。

经过前期的了解和与孩子家长们的沟通,“爸爸沙龙”的时间就定在了距离“父亲节”最近的一个周日的上午。

沙龙开始的时间原定为周日上午9:00,但8:55的时候才只到了3位父亲,9:10的时候还有15位父亲没到,经过各班老师的沟通,又有10位父亲在9:30之前赶到了,另有5位父亲表示自己实在太忙没法出席。

首先,幼儿园对出席的父亲们做了一项《亲子关系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每天是否会抽时间陪孩子玩?”“如果周末答应了陪孩子出游,临时有事,是否会丢下孩子去忙?”……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36%的父亲了解孩子近期的情况;24%的父亲每天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而表示“临时有事,会取消与孩子约定”的父亲比例高达84% 。

幼儿园的第二项调查对象则是孩子们,老师请孩子们分别以“我希望爸爸……”的句式造句。有的孩子说:“我希望爸爸周末能带我去动物园”;有的孩子说:“我希望爸爸能做一顿饭给我和妈妈吃”;

有的孩子说:“我希望爸爸偶尔也能送我去幼儿园”;有的孩子说:“我希望爸爸能给我讲故事”1.“父教”的优势:父爱无边,有利于孩子幸福成长

对孩子来说,母亲往往是细腻、温柔的,而父亲则是强大、可靠的,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母性和父性结合起来的教育。生活中,由于经济压力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往往以母性的教育为主,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耶鲁大学曾经专门针对父亲的教育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证明:与缺乏父亲教育的孩子相比,有父亲参与教育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人生。(1)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养成

与母亲相比,父亲往往更具有开朗、坚强、勇敢、坚定、独立、果断等个性特征,因此,在父亲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潜移默化地便会受到父亲的熏陶,也会主动地模仿父亲的行为特征,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的表现会更不退缩、更具有亲和力和同情心,并且更容易成为团队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2)有利于积极情感的满足

父亲和母亲陪伴孩子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母亲往往喜欢孩子比较安静,喜欢采用讲故事、唱儿歌、过家家等方式陪伴孩子,而且当孩子有大胆的举动时,出于安全的考虑,母亲经常会进行制止;父亲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方式,他们更擅长通过踢足球等较为激烈的方式与孩子一起玩耍,讲故事的时候更喜欢采用比较夸张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大胆举动往往更加支持和鼓励。由于幼儿爱玩好动,他们往往更喜欢跟父亲一起玩耍。(3)促进性别角色的认知

孩子对男女两性的最高认识往往来源于家庭,他们会认为女孩就应该像妈妈一样,男孩就应该像爸爸一样。如果家庭教育当中,父亲的角色缺失,不仅不利于男孩对同性的认同,而且也会影响女孩对异性的认知。(4)更易促进智力的发展

虽然母亲和父亲都会有意无意地希望推动幼儿的智力发展,但由于采用的方式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差别的。母亲往往会通过图书或周围环境教幼儿如何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而父亲则喜欢通过一些需要动手的活动引起幼儿的探索意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可以说,母亲和父亲的这两种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2.“父教”的方法:耐心育儿,积极承担教养职责

实际上,父教的缺失不仅仅只是父亲“不作为”,也包括父亲的“不正确作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父亲对子女寄予厚望,也愿意抽出时间教育孩子,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门外汉”。(1)走近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有些家长来说是天大的难事,他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对有些家长来说则是轻而易举的小事,教育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极其自然的事情,达到的效果也十分理想。所以,家庭教育也应该讲究“巧劲儿”。而其中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创造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虽然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家长已经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理念,但仍然不乏有些父亲会有“男人就应该在外打拼,家里的事交给妻子”的观念,在家里他们也经常以功臣自居,对妻子缺乏应有的体贴和帮助,对孩子也不尽心教育和陪伴,这样的家庭氛围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适应幼儿成长的家庭氛围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体谅、互敬互爱的。(2)亲近孩子,与孩子共享每一段时光

无论是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父亲都应该尽可能地拿出时间亲近孩子,珍惜与孩子共处的时光。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而且能够收到父亲个性和思维方式的熏陶,促进认知等方面的发展。(3)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

教育应该是以孩子为本的,父亲应该在平日的观察和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尽可能对孩子的身心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恰当的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家长尽可能地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帮助。(4)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的原则

爱不应该是盲目的,伟大的爱应该是为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考虑的。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应该包括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塑造以外,还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拓展游戏 亲子互动: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让孩子享受到父亲的爱与陪伴1.我的宝宝在哪里

游戏准备

黑布条。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中由爸爸与孩子参加,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爸爸用黑布条将自己眼睛蒙住,然后钻进圈内。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围绕着这位父亲转,歌曲唱完时立定,让蒙着黑布的爸爸来寻找自己的孩子。

游戏要求

在做这个游戏时,爸爸必须将眼睛蒙住,孩子不能发出声音(否则视为作弊),爸爸只能通过触摸的方式来加以辨别、寻找。2.我给爸爸穿鞋子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的父亲带着一个孩子参加游戏,游戏一开始先让孩子熟悉自己爸爸的鞋子,熟悉之后爸爸们脱下自己的鞋子集中放进老师事先画好的圆圈里,由老师来将鞋子的顺序随机打乱排放,这时孩子们参与进来,从圆圈里无秩序摆放的一堆鞋子里找到自己爸爸的那双,把它们取出来回到爸爸身边给爸爸穿上,谁先完成谁就是赢家。3.踩气球

游戏准备

气球。

游戏玩法

踩气球的游戏由每个家庭的父亲与孩子参与,老师以家庭为单位分发气球和绳子,每个家庭得到气球与绳子各一个,爸爸先把气球吹起来,然后用绳子绑在自己的脚腕上,然后背起自己的孩子去踩别人家的气球,同时努力保护自己家的气球不被别人踩破,游戏中,气球没保住的家庭即被淘汰出场,直到场上剩下最后一个家庭,成为此场游戏的胜利者。4.小脚踩大脚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由父亲带着孩子参加,游戏一开始孩子双脚站到爸爸脚上,爸爸拉紧自己的孩子保证他站稳不会掉下来,然后老师一声令下,爸爸们就集体像终点冲刺,谁先跑到终点谁就是冠军,在整个过程中,一旦孩子的双脚离开爸爸的脚背,这个家庭就被淘汰。5.揪尾巴

游戏准备

布条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同规格的假尾巴。

游戏玩法

首先由每个家庭的爸爸把一条假尾巴粘在孩子屁股上,然后把孩子抱起来,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后爸爸们就冲向人群去拽别家的尾巴,同时要防止自己家的尾巴被别人扯掉,尾巴被扯掉的家庭即被淘汰出局,看哪个家庭能撑到最后。6.两人三足

游戏准备

绑腿用的绳子。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由父亲带着孩子参加,老师给每个家庭分发一根绳子,爸爸与自家孩子站在一起,用这根绳子把爷俩相邻的腿紧紧绑在一起,确保游戏过程中不会松开,老师宣布开始后,父子俩一起向终点跑,先跑到终点的家庭胜出。7.推小车(幼中)

游戏玩法

推小车是个十分经典的游戏,规则也很简单,由爸爸抬起孩子的腿,孩子只能用双手着地,看起来像爸爸推着孩子这辆小车一样,游戏开始后孩子用双手撑地往前爬,爸爸抬着双腿在后面跟着,先冲到终点者即为赢家。8.可爱的袋鼠宝宝

游戏玩法

袋鼠宝宝是一个爬行游戏,每家由爸爸带着孩子参加,爸爸们听见开始信号后就用双手双脚爬着冲向终点,而孩子要搂紧自己老爸的脖子,把腿搭到爸爸腰上夹紧,保证自己在爸爸爬行过程中不掉下来。先到终点的家庭胜出。9.俯卧撑

游戏玩法

俯卧撑的游戏与袋鼠宝宝类似,都是孩子自己贴到爸爸身上由爸爸比赛,不同的是袋鼠宝宝贴在怀里爸爸往前爬,而这个游戏是孩子们趴到爸爸的背上同时爸爸们双手撑地比赛做俯卧撑,最后哪个家庭做的俯卧撑最多哪个家庭获胜。10.穿大鞋

游戏玩法

这个游戏同样由父亲带着孩子参加。孩子们站成一排,爸爸们把鞋子脱到自己孩子身边,然后走向场地另一边坐成一排。孩子们也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放在身边,游戏开始后,孩子穿上爸爸的大鞋子冲到自家老爸身边,脱下大鞋子给老爸穿上,穿上鞋子的爸爸再抱起光脚的孩子跑回孩子的起点,给孩子穿上他们自己的小鞋。想要赢得这个游戏,孩子与爸爸必须配合得十分默契才行。11.棉花球

游戏准备

黑布条、棉球、玻璃珠、勺子、碗。

游戏玩法

爸爸带着孩子站在散落着很多棉花球的桌子前,爸爸和孩子面前各放一个空碗和一把勺子,孩子面前还有一个装满玻璃珠的碗,爸爸用黑布条把自己的眼睛蒙上。计时开始后爸爸负责把棉花球用勺子舀到空碗里,而孩子则把玻璃珠从一个碗中舀入另外的空碗。计时结束后将每个家庭的棉花球和玻璃珠相加,总数多者获胜。12.哪吒寻宝

游戏准备

纸团、纸篓、蓝色的皱纸或者布匹。

游戏玩法

哪吒寻宝游戏由一家三口共同参与。主办方先用蓝色皱纸或布匹做一片海浪,把装饰成宝贝模样的纸团分散地铺在海浪里,爸爸与妈妈分别站在海浪两边。游戏开始后爸爸抱着打扮成小哪吒的孩子跑到海浪边寻宝,哪吒每找到一件宝贝就扔向对面妈妈举着的纸篓里,游戏结束后哪家纸篓里有最多的宝贝哪家就是冠军家庭。13.袋鼠接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由父亲带着孩子参加,把所有参赛家庭平均分成两组,两组的爸爸们跑接力赛,看哪组最先完成。在比赛过程中,孩子搂紧爸爸的脖子勾住爸爸的腰,像个小袋鼠一样紧紧贴在爸爸胸前,一旦掉落即被淘汰,而爸爸的双手也完全不能碰到孩子。14.我给爸爸穿衣服

游戏玩法

孩子们在跑道起点站成一排,爸爸们把衣服脱在自家孩子身边,然后走到跑道终点站成一排。游戏开始后,孩子拿着衣服往终点跑,到了之后把衣服穿到爸爸身上,然后穿好了衣服的爸爸背着自己的孩子跑回起点,先完成的家庭胜出。15.螃蟹夹球

游戏玩法

爸爸与孩子手拉手在起点站好,老师在两双拉着的手上放一个球,游戏开始后双方保持手拉手的姿势带着球迅速往终点冲刺,先到者为胜,球落地或者手松开都视为不合格。因为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家庭只能侧身横跑,像螃蟹一样,所以名字叫螃蟹夹球。16.快乐贴贴贴

游戏准备

绳子,贴画。

游戏玩法

这个游戏由两个家庭参加,每个家庭由父亲带着儿子出战。两个爸爸背靠背用绳子绑在一起,孩子们分别站在爸爸对面的固定位置上。游戏开始后俩爸爸互相角力使劲往自己孩子身边移动,当一方的父亲靠近自己的孩子时,孩子就往爸爸脸上贴贴画,游戏结束后哪个爸爸的脸上贴画最多哪个家庭就赢了。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以主动往爸爸身边移动,否则视为犯规,而且给爸爸贴贴画只能贴在脸上,贴到其他地方无效。17.小飞机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由爸爸带着孩子参加,孩子脸朝下由爸爸托起胸部,手臂在两侧平举,双腿夹住爸爸的腰,父子俩维持这个姿势向终点冲刺,先到的家庭胜出。 第二章走出家庭教育误区,重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形象重塑教育理念: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四种误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呱呱落地起,孩子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的渗透和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能影响孩子的人格。

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现代社会,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多得多,然而孩子普遍比过去娇纵难管,这是为什么?

据一项中科院的研究显示,大部分家长不懂得正确的家教,有2/3的家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教育误区:代替成长、妨碍成长、控制成长、帮助成长。1.代替成长

代替成长,指孩子的成长由父母代替。无论生活与学业,父母全都一手包办,孩子什么都不用考虑,事事遵循父母的安排,高度依赖父母。然而一旦独立生活,孩子顿时崩溃:不知道如何生活,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工作,如何恋爱。一旦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就会批判父母为之所做的一切,甚至为了挑战父母而在重大的事情上胡乱选择。

有位愁苦的母亲去看心理医生,因为她的儿子二十多岁了,还是让她操碎了心。她儿子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与同事关系不好,工作也没有业绩,对父母更是暴躁,与小时候的乖宝宝判若两人。这位母亲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医生问她:“你的孩子刷碗打破了一个碗,你是不是从此以后就不让他进厨房了?”母亲点头。

医生又问:“你的孩子洗衣服溅了一身水,你是不是从此以后都不再让他洗了?”母亲又承认了。

医生再问:“你儿子与同学吵架,你是不是跑到学校找老师解决了?”母亲有点愕然,还是承认了。

医生还问:“你儿子大学毕业后,你是不是找了关系为他安排了工作?”母亲已经惊讶了。

最后,医生说:“你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什么也没有做过,所以,孩子就什么也不会做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探求与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孩子经历的每一种情况,得到的每一种体验和学习到的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将成为人生的重大财富,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欢喜与悲苦,对孩子都有意义,父母只要站在一旁看着就好。一旦父母代替孩子去成长,孩子便失去了成长机会。2.妨碍成长

有些父母虽然没有代替孩子成长,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有过很多次妨碍。也许父母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妨碍就发生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样的行为会妨碍孩子的成长。

①事先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孩子不需要探索与思考,只要记住标准答案,结果没有其他的选择,孩子失去了探索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危害不可谓不大。

②凡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了避免失败的可能,父母毫不吝惜从旁协助。这种行为从当时看是帮了孩子,给孩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长远看却是夺走了孩子失败的权利,孩子长大后会无法面对挫折。

③完美主义,凡事要求尽善尽美。压力下长大的孩子精神负担很重,而且只能选择标准答案,没有独辟蹊径的权利。

④处处设限,用各种规矩与规则约束孩子。孩子的自由受到严格控制,性格会变得患得患失。

⑤父母说出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孩子有不同的声音。家中没有言论的辩驳,孩子只能无条件服从,长大以后难免没有主见。

以上这些都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希望家长能够注意到这些误区,并且做到有效避免它们的发生。

周末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公园里游人如织,百花盛开,很是热闹。爸爸指着眼前的花朵,跟宝宝说:“宝宝,你看,这朵黄色的花好漂亮哦,它叫菊花,它的花瓣一条条的好多条,都往上弯呢。”抬头看见风筝,爸爸赶紧叫宝宝:“宝宝你看,天上飞的那是风筝哦,那个风筝的形状是大蜈蚣,是橙色的……”

爸爸急不可耐的告诉宝宝这个那个,看起来是在教宝宝认识新东西,实际上却剥夺了宝宝自己观察的能力,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探索。爸爸不如耐心一点等孩子自己观察,如果宝宝对什么东西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或者宝宝主动开口的时候,爸爸再来回应,而且要多多询问,引导孩子自己观察和思考。比如宝宝看花看了一会儿了,爸爸问:“宝宝你在看什么呢?这是什么颜色的?宝宝你闻闻有什么味道吗?”3.控制成长

现在,很多孩子上学的时候不愿意上学,到了恋爱的年纪,不会找对象,甚至结婚生子后,还要赖在父母家啃老,好像永远也长不大。父母们对这种情况抱怨连连,却没有办法改变。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成长迟缓呢?

有个20岁的小伙子,高考发挥失利,他本来想选择一个普通大学去读书,以后再寻找发展机会,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父亲要儿子去外地复读,明年考个重点大学光宗耀祖,儿子只好照办。但是在离家之前,儿子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离家独自生活。

此时母亲说儿子自理能力不行,想要跟着儿子去陪读。于是20岁的男生第一次独立生活的脚步,又被家庭束缚住了。

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可怜的孩子,未来能不能独立,真令人担忧。一旦这个孩子到时间没长大,父母是不是要责备他不成器了。然而,家长们要是能想到孩子的现在,是由当初的束缚造成的,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继续遥控孩子成长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控制越少,孩子的自我探索空间越大,成长的速度越正常。反之,父母控制的越多,孩子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长大,越不容易成熟,就越会让父母操心。4.帮助成长

成长不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接受家长的帮助。但是帮助太多,就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但是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帮助,他们简直把自己的孩子永远当作婴儿对待:他们太在乎孩子吃多吃少,衣服穿多穿少;一旦孩子脸色不好,他们就没完没了的询问和关心;他们担心孩子被别人带坏,禁止孩子与“坏孩子”的交往;他们担心孩子的安全,阻碍孩子进行各种新的尝试……这些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毫不留情地剥夺孩子的个人空间,阻止他们经历冒险,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

这样长大的孩子,不能承担生活的负担,纯洁无瑕、循规蹈矩,进入社会以后简直格格不入。同伴觉得他们太幼稚,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让他们参与。被排斥在外使他们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只好缩在乌龟壳里。

社会在发展,从前的教育也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了。家长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避免家庭教育的误区,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爱他就请尊重他,不要把你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意思是说,教育孩子,目标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心地平和、健康的平常人。

但是现实中,父母们习惯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成为“人上人”。在这种心理的操控下,父母在孩子幼时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长大后,又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孩子考试成绩稍差,便暴跳如雷。据统计,现在国内83.9%的父母都认为孩子需要才艺培养,而80%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不止学习一项才艺。

而对于父母们满腔热忱的付出,孩子们大多并不领情。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父母报班的时候都觉得是为孩子好,不爱征求或者参考孩子的意见。而孩子由于课业过重或者所学非所爱,学习起来也会非常痛苦,事倍功半,甚至激起逆反心理。曾经有个孩子因为不爱学琴,甚至威胁父母要把手砍了。

说起来,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是父母所选择的方式十分重要。许多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孩子的未来,事事决定孩子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虽然可能学会很多技能,但往往牺牲了快乐和心理健康。

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在父母眼里,孩子长大之后首先要事业成功,赚很多钱,才更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所以小时候多吃些苦用些功都是值得的。讽刺的是,家长们一边以孩子的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一边又无视孩子的情感,扼杀孩子童年的幸福。孩子每天背负着大人的期望,淹没在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中,失去了本该享受到的童年乐趣,他能健康地长大吗?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厚重的爱未必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甚至可能造成悲剧。

李想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他学习很用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各科学习成绩都很好。他不逛街,不追星,不打游戏,没有其他孩子普遍拥有的“恶习”,甚至于假期里他都在课外培训班学习。

李想就像一台学习机器,除去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学习。他是家长和老师的骄傲,名副其实的优等生。

但就是这个人人称赞的李想,忽然有一天崩溃了,他把所有的书和学习材料全部撕碎,把象征着骄傲的荣誉证书当成垃圾扔掉。李想的父母急忙将他送进医院,然而诊断结果让人不敢接受:李想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他由于背负着家长的期望,长期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心理防线在这一天崩溃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恢复。

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只要这种不注重孩子感受的家庭教育还在继续,类似的悲剧就不会停止。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棵小小的番茄秧,它在农夫的菜园里快乐地生长着。

后来,周围的朋友们告诉它,只要它肯努力,它可以不只是一裸小小的番茄,它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还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相信了,从那以后它更加努力地吸取水分和养分,同时卖力地伸展身体以接收更多的阳光。日升月落,小番茄结果了,但是小番茄失望地发现,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更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都不认识自己了,它逢人便说,自己是一裸苹果树。

蔡先生说,只要孩子快乐地做自己,健康地长大,其他都不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强迫孩子追求力所不及的目标,会让孩子感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重视孩子的学习,这点没错,但是父母要注重方式,比如以身作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和父母一起进步。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孩子长大后,良好的心态和累积定可帮他胜出。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吃饭,他跟我说他的儿子考试进步了三个名次。说起他的儿子毛毛,个子不高,学习不好,长得也不帅,但是朋友满脸满足地说:“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像我。”毛毛之前学习更差,做事没有自信,但是毛毛每次取得一个小进步,朋友都很开心地夸赞他、肯定他,慢慢地,毛毛就经常有进步了。

信任和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孩子更容易健康快乐地成长。

可爱的安娜是个好强的小姑娘,她总是要求自己样样都做到最好,但是她从小不爱运动,体育是她的弱项。有一次幼儿园举办运动比赛,安娜提前好几天就紧张得坐立不安。爸爸发现了,鼓励安娜说:“宝贝,你已经很棒了,爸爸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你也不用事事都拿第一呀,那样的话别的小朋友就没有机会了。你只要尽力了,什么比赛成绩爸爸都很高兴”。在爸爸的鼓励下,安娜虽然没有得到冠军,但是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重要的是,安娜很轻松,不再紧张了。看到快乐健康的女儿,安娜的爸爸也十分高兴。

对孩子期望过高,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而一旦孩子因为压力过大出现问题,到时候家长再后悔也于事无补。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好好引导,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为他制订可以接受的目标,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要试图改变你的孩子“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说:要尊重没艺术的本性,相信它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实力。其实,教育孩子的道理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晴晴的妈妈从怀孕的时候就希望能生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晴晴一生下来,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妈妈就非常喜欢。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就发现晴晴太不像个小姑娘,太难带了。她醒着的时候就总爱乱动。妈妈想:等到长大一点,到两三岁就好了。谁知道晴晴越大越发淘气,小小年纪就会搞恶作剧,而且极具冒险精神,不让她动的东西,她偏要去摸一摸。时间一长,妈妈的耐心就所剩无几了,有几次都忍不住指责她:“你说你怎么不能像别的小姑娘一样安静,妈妈真后悔生了你!”

不过,话说重了,妈妈也会后悔,有几次妈妈都反省,晴晴也不是没有优点,她那么勇敢,滑旱冰和游泳都是两次就学会了。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具有以下几点深意。

第一点,要相信孩子没有坏个性。

由于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婴儿自出生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心理学也称其为气质。所以,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非常安静,而有的则喜欢哭闹。不管孩子表现出怎样的个性,家长都应该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个性不好。

第二点,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个性。

只要相信了孩子没有坏个性,就应该接纳孩子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而不是总试图按自己的希望强迫孩子改变。

第三点,尊重孩子的个性等于呵护他的自尊。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这种获得尊重的需要与生理需要是一样强烈的。但由于受到所处年龄阶段的心智发展的限制,孩子有可能并不能清晰地将这种需要表达出来,因此,家长就应该主动尊重孩子的个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具体到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为孩子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

作为与幼儿关系最密切的人,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不应该强行改变幼儿的个性,而应该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须知道,孩子最可宝贵的便是其天性。

如今,我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甚至可以说呕心沥血。而且,几乎每一位父母也都觉得自己非常爱孩子,现在的孩子简直是生在蜜罐里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有可能也不尽然。很多父母所谓的爱,实质上就是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一味要求孩子根据自己设定的道路发展,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长期被压抑只会让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被磨光。

爱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首先,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喜好;其次,应该给孩子锻炼和尝试的机会,并给予需要的鼓励和帮助;最后,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并进行合理的引导。

19世纪末,在布拉格一户普通的家庭中一个男孩降生了,原本男孩的父亲希望将他培养成一个刚毅勇敢、宁折不屈、雷厉风行的男子汉,但事实却令他非常失望。男孩不仅非常内向,而且也表现得十分敏感多疑,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令他不安、让他想要逃避。即便如此,男孩的父亲依然希望尽自己所能培养他,但事与愿违,男孩不仅没有如父亲所希望的——成为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反而更加懦弱和退缩,一点小事也能让他伤心半天。

男孩的父亲想:究竟这个孩子可以做什么呢?元帅吗?一点可能也没有,军队那种严苛的环境他绝对受不了,说不定还会逃跑。从政吗?似乎希望也不大,他根本就没有一点从政所需要的果断、坚毅、勇敢的特质。那么律师吗?律师需要跟人激烈地争辩,他如此内向懦弱,这对他不相当于巨大的折磨吗。医生也没有可能,他太扰疑了,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危及别人的生命……一番思考之后,男孩的父亲非常失望,决定放弃努力,让他“自生自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