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不怕一无所有,你知道自己终将闪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22:44:55

点击下载

作者:汤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年轻不怕一无所有,你知道自己终将闪耀

年轻不怕一无所有,你知道自己终将闪耀试读:

目录

CONTENTS

Part 1 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

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

所有可以长久持续的努力,都源自真正的热爱

“势均力敌”的感情最长久

不要把最坏的态度留给最亲的人

苦苦挽留,不如漂亮地转身离开

愿我们与这个世界彼此温柔相待

Part 2 有种就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有种就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年轻一定要奋斗

投资自己是最好的积累

相信自己的力量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不要怕年轻时一无所有

别让你的梦想成为一场梦

除了自己,没有人需要为你的人生负责

Part 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所有毁不掉你的,都会使你坚强

优雅地拥抱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

阅读让你摆脱个人困境

勇于冒险,带来非凡成就

成功往往来自又逼了自己一把

有时候错的不是你,是世界

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

感恩生命的不完美

Part 4 人生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人生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你世界的广度,取决于你心灵的宽度

不抱怨,不推诿,更高效

能包容他人的不足,是一种强大

比发现缺点更难的,是发现优点

学会放下,才能赢得更广大的世界

事情越难办,笑得越大声

要敢于从你的舒适区走出去

忙着去飞的人是没有时间为摔跤而哭泣的

当时忍住就好了

Part 5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孤独是人生的必需品

学会与孤独做伴

有些路,最好一个人走

你的苦并不特殊

孤独不是不快乐

在安静中沉淀出力量

世界那么大,你要去看看

专注当下,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

Part 6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要想不被替代,就要不可取代

你最大的人脉,就是自己

每次失败都是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充分活着,不留一丝遗憾

接纳自我是改变的开始

你比自己以为的更优秀

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

学会“断舍离”,度过独特的一生

最好的爱情,是共享明月清风,迎风浪而立,携手看世间风景。

无须取悦,也无须俯就,

因为,只有自在平等、“势均力敌”的感情,才最长久。

关于亲情,要把爱和正能量传给下一代,

不要把爱变成负担,所有的困难都要家人一起面对。

关于爱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付出心甘情愿,但在爱他之前,请先爱自己。

可是,亲爱的,所有的爱仅靠一方付出,就有弊端,单方面的付出总不会有太完美的结局。总有一天他会厌烦这一切,总有一天他会想要逃离,想去遇见更好的更新鲜的世界。所以,爱别人之前,请先爱自己,让自己变得丰富有趣,让你们彼此相互吸引。

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便放开了手,对彼此都是一种成全。

没有人能说清楚友情的真谛,

姑且称之为付出关爱和真诚才能得到的东西。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

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时间永恒但生命短暂,很多时候,爱经不起等待,更经不起伤害,

不要总是秉持着“熟不拘礼,无所顾忌”的原则,

将那些冷漠的态度、伤人的话语给了我们最亲近的人。

获得安宁与抚慰依然是终极目的,

追求真理依然是终极途径,

伤痛也依然是获得救赎的终极情感。Part 1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

爱别人之前,留一点点爱给自己,

这是自尊,是自信,是两个自由的灵魂平等对话的基础。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

有一种感情不计较回报,你总希望倾尽所有把最好的给他;有一种情绪叫“他是否开心”,他笑你就笑,他哭你也会很难过;有一种心情是遇见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会想到他,想象他也在时会有怎样的心情;有一种想念毫无缘由,因为那个人是他,因为你爱他。

你爱他,这爱是许久未见的朋友之间的心灵感应;这爱是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全部寄托;这爱是恋人之间的情牵意动、无法割舍。你爱他,世上仿佛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你给不了他全世界,但想把你的世界全部都给他。

可是,亲爱的,所有的爱只要仅靠一方付出,就有弊端,单方面的付出总不会有太完美的结局。总有一天他会厌烦这一切,总有一天他会想要逃离,想去遇见更好的更新鲜的世界。所以,爱别人之前,请先爱自己,让自己变得丰富有趣,让你们彼此相互吸引。

还记得那部经典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吗?面容姣好的松子在情路上从不缺少伴侣,但一直到50岁,她依然是孑然一身,过着独居的半隔世生活,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一程,都无人在她身旁。几年后,人们在郊外的河岸发现了松子冰凉的尸体,那年她53岁。可怜的松子也许并不缺乏容貌上的吸引力,问题出在她的内心——渴望被爱但又不懂得先爱自己。

一个人渴求关爱和温暖,这本没有错。但在追寻关爱与温暖的过程中,松子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抛掷出去,付出肉体来紧贴温暖,降低灵魂来取悦对方,且一次次如此而不知自省。这样的松子真的很难让人单纯地怜惜她。她简直是将自己当成了一件物品,去换取自己想要的片刻温暖,而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却降到几乎为零的地步。这种对自我的轻视,像是在给自己暗示:我毫无价值,我唯有如此才能抓住他人的心。

想想看,一个对自己毫无认同感的女人,如何能让他人认同她?如果连自己都不好好珍爱自己,别人会真正地爱她吗?最悲哀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并没有使松子清醒一些,去反省自己的问题在哪儿。靠近换来期望,期望带来失望,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松子沉沦在感情的浊流里,渐渐被淹没。

关于亲情,要把爱和正能量传给下一代,不要把爱变成负担,所有的困难都要家人一起面对。

老王是个下岗工人,儿子小王在本市一所艺术学院学美术。老王把小王看作自己全部的希望,总想倾其所有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放过任何能节省的地方,更不会把钱花在自己身上。逢年过节,亲戚拜访时带来的礼品老王也都给小王留着,舍不得吃。眼看着有些稀罕的食物不能再搁置了,老王打算把这些吃的送去儿子的学校,让儿子尝尝。从家到儿子的学校不算太远,老王舍不得坐车,骑着结婚时妻子陪嫁的老式自行车去了。

儿子看着风尘仆仆的父亲,头发已经白了一半,两只粗糙的手掌不停地搓来搓去,上身的衣袖已经磨得露出了线头。小王没有表现出老王想象中兴奋的样子,只是叹了口气,红了眼眶。他说:“爸,别这么苦着自己,我知道你们爱我,可我不希望因为我让你和我妈的生活这么难过。”老王看着儿子复杂的眼神,竟无语凝噎。

老王爱儿子,像天底下所有爱孩子的父母一样,因为爱,故倾其所有,想把最好的都给他。然而这浓浓的父母爱让小王感到巨大的压力,孩子希望父母因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快乐,而不是因为自己让父母的生活变得难过。这爱的负担太重,这爱太深沉。

关于爱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付出心甘情愿,但在爱他之前,请先爱自己。

小杨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相恋三年的男友提出分手,小杨伤心欲绝,在挽留无果后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想要跳楼自杀。所幸她及时被救下来,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小杨在谈及自己这令人担心的举动时说:“我那么全心全意地对他,到底哪里做得不对了?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要离开?”

小杨提到,恋爱期间她为男友做了很多事。比如因为他说过想要和她一起去看音乐会,小杨就拼命挣钱,把生活费都省下来去买票;因为下雨天给没带雨具的男友送伞,自己跌进水坑并因淋雨而感冒;为了能让男友按时吃早饭,她每天定闹钟早起督促他……所有应该男方或者彼此付出的,小杨都一个人做了,她边说边流泪,她搞不懂为什么做了这么多还是留不住他。她爱他,但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忘了留一点点用来爱自己。因为失恋想要自杀,连自己都不爱护自己,拿什么爱别人,又凭什么要求别人爱你呢?

关于友情,“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我们信誓旦旦地说成为朋友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一天,许久没联系的朋友有急事找你借钱,你借给了他你仅有的五千元,他连“谢谢”都没说,后来不知道是来不及还是忘记还了。朋友聚会时,他提起了上次借钱的事,说另一个朋友借给了他五万元。你尴尬地笑了笑,没有说话。你的朋友不知道,你借给他的五千元已是你所有的积蓄,而借给他五万元的那个朋友刚刚开发了一套楼盘,五万元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你想要辩解,可是最终什么都没有说,你只是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

爱别人之前,留一点点爱给自己,这是自尊,是自信,是两个自由的灵魂平等对话的基础。我真诚地付出了,我也渴望收获。当我们足够珍视自己,不为了付出而委屈自己的时候,内心便不再有超出常理的期待。得到了,是惊喜,未得到,也心无怨尤。请记住这句话:“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无论何时,爱别人之前,先爱自己。所有可以长久持续的努力,都源自真正的热爱

据说在图书产业,有些书问世后,读者可能只有个位数。至于原因,有的是水平不高,活该如此;有的却是时运不济,成为沧海遗珠,它们被淹没在出版大潮中,逐渐被遗忘。

最近看了本名叫《斯通纳》的小说,应该就是这样冷清的书。《斯通纳》问世于1965年,作者是时任美国丹佛大学英文教授的约翰·威廉斯。主人公威廉·斯通纳19世纪末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场,整本书就在讲述他平淡无奇的一生。客观地评价,这是一本吸引力一般的书,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强烈的冲突,语言也谈不上精美。但深深打动我的是斯通纳对于一种事物的热爱,即文学。

斯通纳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原本进入大学时修的是务实的农学,于他而言,这是恰如其分的选择。但当他第一次接触文学时,他就知道自己这一生要的是什么了:“过去从它停留的那片黑暗中出来聚集在一起,死者自动站起来在他眼前复活了;过去和死者流进当下,走进活人中间。 ”

斯通纳的一生很单纯。他外表冷淡,不善经营人际关系;他与妻子感情疏离;他不知如何和自己深爱的女儿好好相处;他的朋友极少;他工作了四十年依然当不上助理教授;他写了一部专著,但谈不上有何影响。

这个看上去十足平淡的人也有勇气爆发的时刻,并且都与文学有关。为了维护他心中的文学的纯洁,他让英文系主任劳曼克斯的学生沃尔克在研究生答辩中暴露出作假的丑态;为了追求内心的共鸣,他和女同事发生了婚外情,因为她是能和他讨论文学的知音——精神的契合带来身体的和谐。对于斯纳通来说,如果不能为文学付出自己能够付出的一切,那就意味着一辈子的痛苦与遗憾。

他的挚友马斯特思这样评价他:“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你很快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会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你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世界没有那种你期待的东西。你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你又不会与世界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身之地。”

这种态度是大部分平和、理性的人所秉持的,但不付出中邪般的狂热、痴迷,又怎能称为真正的热爱呢?斯通纳正是这样一位疯狂地痴迷文学的人,为了保护这片园地,他可以忍受一切屈辱。他的热爱给了他勇气,这种勇气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坚持中。他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维系在文学上,并终生将其护在胸口。

世俗的评价无法消解他内心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他甚至变成了一个对死亡都毫无惧意的人。他悄悄地成了哲人,那些“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的人应该不会理解这份热爱的价值。这份热爱让他的一生都明亮起来,让他明白这短暂的一生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斯通纳的一生因坚守与热爱变得无比透彻与明白,他获得了永久的充实,打破了人生终将虚无的宿命。

斯通纳始终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是什么——文学,并且有勇气坚定地维护它。文学给他带来一生的充实,给他带来抵挡世俗庸常的盾牌,给他带来安放内心的爱情,他确定这就是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对象。无须讳言,斯纳通的一生并不是成功的,以世俗的标准来看,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婚姻失败,和女儿关系冷漠,对待感情怯懦,事业也平淡无奇。但他的一生始终牢牢地拥抱文学,坚持守卫着它的纯洁,并不因怯懦、虚荣、迷茫而有过一丝一毫的放弃和随波逐流,这正是他的令人动容之处。

而斯通纳也正是因为内心对文学之爱的炽烈,才挣脱了自己原本贫瘠的命运,一生致力于成为一名学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转而孜孜不倦地寻求自我,在这种充实与坦然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就像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的那样——“我的内心从未改变……对于我所坚持、信仰和热爱的,我依然一味地坚持、信仰和热爱。获得安宁与抚慰依然是终极目的,追求真理依然是终极途径,伤痛也依然是获得救赎的终极情感。”

所有长久持续的努力,都源自内心真正的热爱。“势均力敌”的感情最长久

有句话自问世起便被无数小女生一再引用:“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初读的确有点动容,大概每个女孩都有过这种情怀吧。但年岁既长,越发觉得不喜欢了,因为它透出的那股浓浓的藤蔓气息。

什么是藤蔓气息呢?舒婷的《致橡树》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爱情中,是有这样的情形存在的:爱那个力量远远大于自己的人,然后紧紧攀附于他,依赖于他,高枕无忧。这就是藤蔓气息,或者叫宠物爱情。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是彼此扶持、互为依靠、互相成就,而不是互为寄生和依赖。或者说,一段感情能否持久与牢固,很大程度上是两人之间的博弈,“势均力敌”者方能走到最后。而所谓的“势均力敌”,不仅体现在彼此的出身背景上,更体现在两人的才学、性格、见识和兴趣上。

钱锺书和杨绛令人羡慕不已,而他们之所以能够不离不弃、相爱多年未变,我想最关键的原因是,两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势均力敌”。论家世,两人都出身于书香门第,门当户对;论才学,两人也是不相上下,钱锺书自是满腹经纶,杨绛也是精通外文且文字绝佳;最难得的是性格又恰好互补,钱锺书是孩子心性,完全不通世俗,偏偏杨绛肯照顾他的生活、替他处理世事——最完美的结合莫过于如此了吧:门当户对,兴趣相投,性格互补,说得来话,过得了日子。

他们“势均力敌”的感情是我们眼里最好的状态。他们相亲相爱,在最合适的时候遇到最正确的人,然后相互扶持,共度一生。

但也有让人嗟叹的故事。

王小姐遇见孙先生的时候并不觉得两个人会有什么交集。王小姐是从农村来的姑娘,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毕业之后留在这座城市,到一家知名的公司工作。她第一次看见孙先生的时候是在总裁的办公室,后来知道孙先生是总裁的儿子,即将上任成为公司总经理。随着碰面次数以及工作上的接触逐渐增多,王小姐在进入公司的第二年接到了孙先生的告白,然而她没有接受这看似一切都好的缘分。

孙先生问为什么,是不是他哪里做得不够好。王小姐摇了摇头,很平静地说:“你哪里都好,可是我们不合适。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未来在处理事情的观点上也一定会有分歧。你可以不看价钱去买各种名牌,我不可以,我逛超市买东西永远得关心钱包,我辛苦挣来的钱要一分一毛地精打细算……”王小姐说得激动,孙先生似乎听懂了什么。所有的感情都要有相互博弈的能力,“势均力敌”的感情才会真的最长久。

总有那么多平凡而又普通的姑娘做着灰姑娘的美梦,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意中人像个盖世英雄一样脚踩祥云来迎娶自己。然后呢?在这段不平衡的关系里,她始终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不敢造次,越来越卑微,甚至不能平等交流,最终疑神疑鬼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在这场恋爱当中他们从来都不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而我始终觉得,对一个姑娘来说,她最终的生活,包括自己的爱情,都应当是自己奋斗而来的,她才可以不必诚惶诚恐地害怕失去,才可以更加从容而坚定。因为她懂得,此时此刻站在那个人身边的自己,无论哪个方面都是足以与他相配的。她并不害怕,因为她终于有足够的自信去抓住属于自己的一切。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最好的爱情,是共享明月清风,迎风浪而立,携手看世间风景。无须取悦,也无须俯就,因为,只有自在平等、“势均力敌”的感情,才最长久。不要把最坏的态度留给最亲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情商低的表现是什么?别的答案都忘记了,只有一个印象最深:把最好的脾气给了陌生人,最坏的态度给了最亲的人。

又想起了那个经典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犯了错误被妈妈批评了几句,于是赌气离家出走。但她越走越饿,又身无分文,所以只好站在一个馄饨摊前眼巴巴地看着。

卖馄饨的老奶奶看到小姑娘很饿的样子,就盛了一碗馄饨送给小姑娘吃。小姑娘狼吞虎咽地吃完馄饨,满脸泪花,感激地说:“老奶奶,谢谢您,您真是太好了,您比我妈妈要好一百倍。”

老奶奶微笑着说:“傻孩子,千万别这样说,我怎么可能比你妈妈还要好呢?你看,是谁辛辛苦苦地十月怀胎,冒着生命危险把你生下来?是谁日夜操劳地照顾你?又是谁辛苦赚钱供你上学?我只是给你一碗馄饨而已,怎么可能比你妈妈还要好呢?赶快回家吧,你妈妈在家里估计要急坏啦。”

小姑娘如此表现,我们尚且可以理解,因为她心智还没成熟。

但大多数已过而立之年甚至不惑之年的成年人,还是会犯此等低级错误。面对外人、陌生人常常能礼数周全、尊敬有加,但面对亲人时常摆出一张臭脸,一副全家人都亏欠他一百万的主人姿态,甚至是一张威严的“法官脸”,稍微有人不顺他意便恶语相向,苛刻、挑剔至极。

也许有的人会解释说,我们在日常工作、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压力需要一个释放的渠道呀,而我们明显不可能对着同事、朋友之类的人群发泄,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相对安全的人群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也未尝不可嘛。

但我们忽略了,这个人群往往是最善待我们的人,是我们内心能确定的最在乎自己的人——我们的亲人。我们知道亲人不会因为我们的坏脾气而抛弃我们,也不会对我们的工作、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都说家是避风港,是在外奔波的人们休憩的港湾,如果世界上有让我们全然信任的人,那肯定是我们的亲人。也正因如此,我们对着亲人的时候总会卸下一切包袱,甚至肆无忌惮,总认为对亲人的伤害是可以被理解、被原谅的,说到底不过是笃定亲人对自己很在乎。可是,把自己性格中最好的一面给了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最坏的一面留给了自己的至亲,这大抵上也是种悲哀吧。

人生在世,常逢不如意,这本无法避免。但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后,总是无法控制地迁怒于我们最亲的人,对他们牢骚满腹甚至恶语相向,就是应该自我反省的。“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也许是认定了亲人对我们的包容、理解与爱,我们才肆无忌惮地任由自己伤害他们。

相应地,我们却总是对亲人缺乏忍耐与包容。同样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能理解、宽恕;但对自己最亲的人,我们却无法接受,似乎我们对他们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总认为他们应该怎样,而一旦他们的行为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值,我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不满。

也许我们想当然地觉得,亲密无间嘛,对于他们,我们无须客套,无须遮掩,直接表达内心就好了。殊不知,这样的态度早已经将他们伤害了一次又一次,只是我们未曾察觉罢了。作为亲人,他们或许不会怨恨,但心里总会留下淡淡的伤痕,天长日久,伤痕难免会越来越深,直至难以愈合。

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她这辈子最爱的两个男人是她的父亲和她的爱人。在她和爱人交往的时候,父亲极力反对,因为她爱上的是一个有过婚史还独自带着孩子的男人。她父亲想尽各种办法拆散他们,甚至说出和那个男人在一起就不认她这个女儿这样的话——这是一个父亲的无奈。爱情总能冲昏女人的头脑,这位朋友说自己也气急了,脱口而出:“好啊,什么时候?是你和家人说,还是我和家人说?”父亲气得晕了过去,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的话有多伤人。

后来她与爱人历尽曲折走到了一起。但这位朋友的牙尖利嘴又有了新的对象。一次吵架的时候,她为了压制丈夫说出了最刺痛他的话:“你怎么配得上我,你是一个二手货啊!”丈夫听过后一言不发就开始收拾行李,离开了家。她慌了。丈夫失踪三天,她拼命地找他,打的每个电话都不通。三天后丈夫回来了,她趴在丈夫的肩膀上大哭。

她突然意识到,有些人走了可能就再也不回来了,这辈子都无法见到了。

朋友和我说时,我开玩笑地说:“你这叫家暴啊,语言暴力。”

我并没有夸张。还记得那则语言暴力的创意公益广告吗?将“猪脑子”“丢人”“你怎么不去死”等话语做成模具拼成刀、枪、斧、剑等武器,广告通过这种形式,形象地告诉我们这些话语有多伤人。

但这样的话我们依然经常听到,而且总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我们总以为包容体贴的温言软语对不亲近的人才需要,那样是客套,对亲人大可不必如此。殊不知,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亲近的关系,才越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用爱维系。

父母老了,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回报给他们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是能够温柔地和他们说说话,能耐心地听他们唠叨几句;爱人工作回来,累了,需要我们温暖的拥抱、轻声细语的问候以及理解、体谅;孩子犯错误了,需要我们心平气和的教导和充满信心的鼓励……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爱,这样才有资格说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

想起毕淑敏的《家问》写道:“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倘若家中住满健康的爱的花粉,他就吮吸着它,用爱的字样构建着自己的听觉、嗅觉、知觉,渐渐地酿成心中小小的蜜饯。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她的羽,爱是他的长矛。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地明朗。他看人性,就比较地乐观。他看自身,就比较地尊严。他看他人,就比较地客观。他看丑恶,就比较地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地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地冷静。他看死亡,就比较地泰然。“而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以不良家庭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和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更令人惊惧的是,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彼此具有病态的吸引力,仿佛冥冥中有一块恶作剧的磁石,牵引性格有缺陷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怜,迫不及待地走到一起。病态中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地打断铰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像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两相对比,我们还能任由自己“熟不拘礼,无所顾忌”,将那些伤人的话语肆意地宣之于口吗?从现在开始,把我们的耐心、温柔、体贴、包容,尽可能多地展现给我们最亲的人吧。苦苦挽留,不如漂亮地转身离开

我高中时叛逆,又自诩热爱文艺,所以很多堂课都被课外书给侵占了,尤其是语文课。如今问我,高中语文学了什么,我大抵是无法一一道来了。但有一篇我记得分外清楚:《孔雀东南飞》。

犹记得当时我埋头在座位上昏天暗地地看武侠小说,忽然同桌碰了碰我的胳膊,小声地说:“老师说到谈恋爱了,快听!”我不屑地抬起头,心想:“还能说到哪儿去?无非是劝诫我们早恋不可轻易触碰罢了。不过,且听一下。”“在爱情的角逐中,女性几乎都是处于弱势的,古代尤其如此。那时的男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女子追求的不外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上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相貌平淡的语文老师语调轻柔但声音清澈,“所以一旦爱情结束,女子的怨伤总是远远多于男性的,甚至宁肯貌合神离,也不会轻易放手。但我们这首诗里的主人公显然不是这样,她意识到自己不被接纳,即刻放弃委曲求全,主动要求自遣还家。而且她在离开的那个早上,认认真真地打扮自己,漂漂亮亮地转身离场,多么难能可贵!同学们,但愿你们日后也能拥有这种勇气与智慧……”

之后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这段话清晰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在那个平淡午后的那堂寻常的课,应该是我整个高中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节语文课了。

我想起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那段感情纠葛。

张幼仪,徐志摩的发妻,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徐志摩。她爱他,甘心为他生儿育女、照顾父母,他却爱上了别人。他把身怀六甲的她丢在美国,以小脚与洋服不搭调作为理由要求离婚。她伤心、无助、绝望,但最终还是选择放手。离婚后的张幼仪是自立自强的,她反躬自省,发觉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回国后,她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放手后的张幼仪生活得比婚前洒脱许多。

后来有人问张幼仪爱徐志摩吗。她说:“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都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她一定是爱他的,只是发现他的不爱与冷漠后,就转身离开。她知道自己留不住,便放开了手,对彼此都是一种成全。

但这种勇气和智慧,似乎只存在这些奇女子身上,现实中更多的依然是为爱缝补迁就、苦苦支撑的女孩。

有一部电影叫《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开头很有趣。

从非洲部落的土著到纽约高级餐厅里的白领,从体态富贵的中年妇人到有魔鬼身材的窈窕少女,几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女人在问:“为什么他没有给我打电话?”“为什么他突然失去了联系?”“为什么他不来找我?”

然后,这样的女生身边,总有一群劝解她的好友。

好友总是这样说:“他这样做只是因为太爱你了。”“也许他害羞。”“也许他自卑。”“也许他不知道怎么联络你。”“相信我,他肯定是喜欢你的。”……

女人们只想赶快让姐妹们笑起来,却很少想该怎么让她们清醒。

事实是,也许他只是不想找你。

电影里说,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会动用一切力量找到你,手机、邮件、聊天软件、谷歌……

现在已经不是石器时代了,如果他真的喜欢你,即便经历海啸、洪水,即便你消失在人海,他依然会找到你。

如果他答应你的事没有做到,哪怕那只是一个电话,不要给他找借口:“他真的很忙才忘了。”“至少他真的和我道歉了。”……

你唯一不会去想也不愿意去想的那个原因可能就是,他其实没有那么喜欢你。

朋友们也会这样安慰你,或者说你愿意这样被他们安慰,甚至你们之间习惯互相欺骗,或者你们都觉得这是善意的谎言。习惯了这样的谎言与安慰,傻傻的女孩们在自我催眠中自以为将她们的爱情延续了。直到有一天对方连敷衍都懒得敷衍的时候,她们才错愕、惊慌、哭泣,殊不知这样的结果早已在过程中露出端倪。

姑娘,你何必苦苦地守候、迁就,甚至在明知对方心思不再时苦苦挽留呢?无法厮守的爱情不过是人在长途旅程中来去匆匆的转机站,无论停留多久,都会转向下一趟班机。

别太累,需要竭尽全力维持的不是爱情,只是某种关系。何必竭尽全力讨好一个不爱你的人?握紧了手会痛,竭尽全力也依然无果。

萧红说过:“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萧红选择离开萧军,只身去日本。她明白萧军内心不平衡自己的才情大于他的事实,明白萧军与友人的关系,她不去挽留,转身离开。

有时候,坚持未必是胜利,放弃未必是认输,与其惨烈地撞墙,不如优雅转身。给自己一个回转的空间,学会调整,不放弃未来。有很多时候,面对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执着,更是回眸一笑的洒脱。学会表达爱,好好爱他人。

最近开始重温一些老电影,单纯叙事的、没有加特技的,比如《当幸福来敲门》。即便是重温,其中一些细节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片中的父亲穷困潦倒,因为诸多事由带着儿子睡了一次公厕,父亲尴尬地想要说个睡前故事哄儿子睡觉。儿子很配合父亲,表演了一次让人心酸的奇特幻想。他们无声地配合,演绎了一场爱的幻想。

或者更直白的就像那本叫作《许三观卖血记》的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也是一个父亲,他在孩子们晚上躺在床上时,极力用言语满足孩子们的饥饿感,在幻想中构建孩子们的美食天堂。这何尝不是一种爱的表达?我们小的时候,可能没有父母和主人公许三观一样那么辛苦,但是我知道我的父母逢年过节吃大鱼大肉的时候都会回想起他们那个年代吃不饱的痛苦。我知道那个年代里所有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尽他们所有能力让孩子吃得饱,就只是吃得饱。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父母的童年记忆里没有太多种表达爱的方式,他们表达出来的爱我们不能全部理解,所以我们这一代也没有学会太多种表达爱的方式,我们依旧在重复我们父母的老路。所以我们要从自己改正,学会关爱每一个给过你关爱的人,学会表达爱!

再说说爱情,爱情的美好在于分享,分享快乐:每一个只有情侣能感受的亲密动作,每一次只有情侣能理解的眼神接触,每一处只有情侣能关注到的细节……

爱情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

爱得轰轰烈烈。可能是一场盛大的告白,然后也有争争吵吵、分分合合,再后来无非是欢喜冤家做夫妻,或无疾而终做朋友。但是很多人眼里的爱情就是这样,像一束玫瑰,美好而热烈。拥有让一群朋友羡慕的爱情是一件很骄傲的事。

爱得平平淡淡。一直互相理解,一直互相陪伴,一直相爱,天长地久愿为连理枝。后来,时间带给我们惊喜或失望。

默默地守护他。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他的爱,有时候只能把他放在心里,又舍不得离开,于是选择默默守护。就像一句经典的话:“我爱你,并不会妨碍你;我很爱你,但这只是我的事情,不关你的事,你喜欢谁不关我的事,除非你喜欢的是我!”

无人知晓地暗恋他。暗恋的过程是很苦的,回忆也是苦涩包裹着的甜蜜。有时候,爱不能表达出来,只能放在心里。就像年少时候喜欢一个人,觉得埋在心里比较好,于是就有了暗恋。有时候暗恋是最安全的,因为这种埋在心里的爱是没有人可以夺去的,可以在心里留下一段专属的美好。

最后谈谈友情,我们和朋友之间可以无微不至地彼此关爱,可以亲密地分享小秘密,还可以互相学习……友情也是一种爱!

友情是一种只有付出才能得到的东西。它和亲情、爱情一样,抽象、令人捉摸不透,但更值得我们去珍惜。友情不要求什么,但是它有一种温暖,我们都能体会到。没有人能说清楚友情的真谛,姑且称之为付出关爱和真诚才能得到的东西。

人生难得一知己,最难的当属患难之交。只有共患难时才会发觉原来朋友竟是那么重要。一次在团队建设课上,培训老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对搭档,都是生物学家,关系很铁,经常一起深入原始森林做考察。

有一天,在穿过无人区的一片森林时有一个人被毒蛇咬伤了腿,只能尽快返回救治。可当他们爬过那个熟悉的山坡时,顿时僵住了,一只老虎正对着他们。他们没带猎枪,逃跑几乎不可能。

他们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看着老虎。老虎也站着,僵持了几分钟,最终朝他们走来,然后开始小跑,而且越来越快。就在这时,其中一人突然喊了一句话,然后自顾自地跑开了。奇怪的是,已快到另一个人面前的老虎突然改变了方向,朝那个逃跑的人追了过去。随后那边就传来了惨叫声,而另一个人却平安地逃了回来。

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说了声“活该”。老师问我们,知不知道那个跑开的人喊的是什么?我们几十个学生,大致给出了两种答案:一是“兄弟,对不起啊!”,二是“分头逃,逃一个算一个!”

老师说,那个逃跑的人对另一个人喊的是:“帮我照顾我女儿,好好活下去!”面对大家的惊愕和不解,老师接着解释:“那种情况下,老虎绝对只会攻击逃跑的人,这是老虎的特性。而那个逃跑的人就是被咬伤腿的人!在最危险的时刻,腿上有伤的一个人主动跑开了,他自知逃不了,于是将生的机会让给了对方。”

行走世间,时有荆棘。正是这些美好的情意,才让我们所向披靡、无所恐惧的吧。也愿我们在感受到它们的同时,做一个释放爱的人。我想起了电影《怦然心动》。

两个小孩,一棵梧桐,两个家庭,一段怦然心动的故事。我很喜欢那个单纯阳光的小女孩朱莉。她大胆热烈,在只有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自己要准备恋爱了,她毫不忌讳地去表露自己对布莱斯的爱恋,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的心中似乎蓄满了深深的爱意,甚至对于一棵树也有爱,当她爬到树上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别人无法感受到的美。

我也喜欢影片中的人物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朱莉喜欢布莱斯,就把自己的鸡蛋送到他手中;朱莉不想梧桐树被砍,就勇敢地爬上去,以此抵抗要砍树的人,这种方式得到了布莱斯外公的支持;还有朱莉的父亲,在梧桐树被砍后及时地送给了女儿一幅画着梧桐树的画来抚慰她,那幅画对于朱莉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安慰啊!

我们的文化讲究含蓄文雅,所以我们似乎不太会表达爱。我们羞于说“我爱你”,拥抱的姿势往往笨拙、忸怩。但表达爱,最重要的不是“我爱你”这三个字,而是足够用心。如果你足够用心,即使不说那三个字,也是可以的;只要足够用心,不管是多么不明显的表达方式,真诚的心都能被感受到。愿我们与这个世界彼此温柔相待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与三两朋友喝酒谈天是格外奢侈而惬意的享受。我们从军事政治聊到时尚潮流,没有主题,任凭思维像断了线的风筝在音乐和酒香中飘动。这一刻,生活的重压消弭无形,世界悄悄开启了一扇旖旎的大门,里面光影斑驳,温柔无限。

在场的朋友中有个狮子座的大男人,率性豪爽,外刚内柔,为人幽默,甚富侠气。上学时他在火车站遇到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女孩,上前探问,方知女孩因为琐事与家人闹翻,赌气坐上离家的火车,下车后渐渐冷静,不知自己该如何是好。这个朋友立即坐在地上将少女连劝带训了半个多小时,又将身上仅余的一百多元交给对方。学生时代日子拮据,男生有点钱不是抽烟便是打游戏。自己实在掏不出更多,他又打电话让女友捎了两百元钱过来,一并塞给小女孩,亲自买了返程的车票,好说歹说将其劝上回家的列车。

谈及往事,我们均笑言:“那女孩搞不好是个骗子,结果被你这愣头青硬生生逼上了火车。”朋友一口呷尽杯中残酒,耸耸肩道:“干吗这么阴暗?多体谅一下别人,就能很轻易地分辨真假。那女孩是真的伤心,我能感受得到。”

碰杯的时候,我心里稍稍感慨了一下。

他做了一件温柔的事情,在我们看来竟似笑话,稀奇于他不够戒备、缺少防范。

成长的过程,似乎就是在构筑一座心城,高墙壁垒,戒备森严,使人不得探究其内。时间久了,连自己也忘却了城内原貌,仿佛剩下的只有垛口烽火、箭矢长矛。遇有外人接近,第一反应不是交流、接纳,而是擂鼓点火,打起十二分的警觉应对。彼此稍有摩擦,就如临大敌,利刃相向,第一时间发起反击。

戒备,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病。

哲学一点来看,对个体而言,只有两个绝对无法逃避的存在:一为自我,二为世界。不幸的是,所谓的“世界”同样是一个不成熟的小子,和我们一样。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你强硬,他会更加强硬;你恼怒,他会更加恼怒;你发起攻击,他会还以颜色。从小我们就受到教育,竞争先于合作,强悍先于宽容,即使谦虚,也要建立在优越感之上。这些观念已经深深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于是“世界”变成了一个坏脾气的伙伴,冷漠、僵硬、阴险且恶意。

在自我与世界别扭相处的漫长时间里,我们逐渐将戒备、防范与反击的本能凌驾于交流、宽容和接纳之上。我们有的是快速的反应、暴力的倾向、攻击的手段和隐藏的意图,这些丛林法则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尺。自此,每个人和他的世界都遍布戾气,每个人与组成他世界的每个人都愈发疏离。我们宁愿预设别人是恶意的,并且在这种预设下,彼此小心翼翼地打着交道。能做到虚与委蛇、口蜜腹剑是这个恶意世界的准入证。于是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自己的真心变成了发炎化脓的伤口,他人的真意变成了值得攻击的弱点。我们一遍遍地彼此磕碰,一次次地互相摩擦。

但是,我们多久没去好好体谅过别人了呢?

苏轼与高僧佛印是至交好友,常在一起打坐、参禅、互辩偈语。某日,两人坐而论道,苏轼问佛印道:“你看我像什么?”对方答曰:“我看你像尊佛。”苏轼拊掌大笑:“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像一堆牛粪。”佛印微笑不语。回家后,苏轼向妹妹得意地说起此事。苏小妹莞尔说道:“参禅之人最讲究的是见心见性,心有什么,所见就是什么。佛印看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有粪。”苏轼语塞,懊恼不已。“世界”是有知觉的,它的真相与本质总是与我们的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量子物理学已经证实,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测量和感知以外的“绝对的客观真实世界”。心学创始人阳明先生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达成一个良善和谐世界的手段在于“致良知”,要摒弃贪婪私欲、忧惧焦虑,用真实体悟感受自己最本真的善念之光,世界的真理不在身外,而在心内。“人皆可为圣贤”,你越接近本真、澄澈的自我,宇宙洪荒、天地万物即与你达成一种互感的响应,世界的和谐面目也将为你亲眼所见。

电影《阿甘正传》里,主人公弗瑞斯特·甘天生智力低下,已近残障,在任何时候反应都要慢上几拍,做不到“正常人”的机敏聪慧、快速反应。但正因为这一点,他眼中的世界与“正常人”的截然不同。他理解不了政治,参与不了竞争,却一次次地创造着令“正常人”汗颜的奇迹。在阿甘的眼里,所谓世界就是妈妈的爱、珍妮的爱、朋友之谊,以及那些自己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做到的事情。他的世界如此简单,又如此令他着迷,于是他深深地爱着并温柔地善待着自己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世界也同样丰厚地回馈着这个简单的傻小子,令他在一生中拥有了远胜“正常人”的一切。

与阿甘相对应的是他在越南战场上的长官──丹·泰勒中尉。此人勇敢无畏、经验丰富,并且爱护关照战友,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好男儿。他出身于军人世家,先祖在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有献身,他也因此拥有极强的荣誉感,梦想能继承家风,在越南英勇战死,成为纪念碑上和子孙传说中的英雄。但在他即将如愿死在炮火中时,阿甘出于本真善良的救援举动让他的英勇之死成为泡影。

失去双腿,又被强行救回之后,丹中尉崩溃了。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归战场,彻底失去了英勇牺牲的资格,一颗原本高贵而纯粹的心开始扭曲,沉沦于酒精、毒品与纵欲之中。直到与阿甘重逢,他灰色且冷漠的世界里重新出现了那个单纯、笨拙却又真诚无比的身影。丹中尉拾起勇气,与阿甘来到海上捕虾,在暴风雨中把自己拴在桅杆的顶端,狂笑着,怒骂着,向上帝挑衅。

这是一场洗礼。

阿甘的贩虾生意异乎寻常地火爆,甚至垄断了当地的产业,他本人也因此成为百万富翁。丹中尉也在其中渐渐地体悟到了希望,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他提着两条从双膝截断的残腿,微笑着坐到船沿上说:“阿甘,我还从来没有感谢过你救了我一命。”言罢跃入海中,轻松地用双臂划水,游向远方。天空中,一道金色的阳光从云缝中射出,照在大海的碧波之上。阿甘说:“虽然丹中尉从来没有说出来,但我想,他同上帝讲和了。”

丹中尉的确与上帝讲和了,同自己的世界讲和了,与自己的灵魂讲和了,不再倔强,不再固执,不再钻牛角尖,睁开眼睛去感受自己所能感受的一切。天高云淡,碧波长空,生命如此珍贵,值得我们热爱。于是,他变得温柔,而世界也同样回以温柔。Part 2有种就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如果发现不能创造奇迹,那就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奇迹。有种就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

刚认识他时,我完全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他身材中等,长相一般,安静沉默,看起来完全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相处久了才发现,他的情商和智商都极高。认识他的人大多对他印象极佳,有任何合作机会都愿意带上他。他有几个极为忠实的朋友,可能许久不联系,但一旦他有任何需要,那些朋友都会毫不迟疑地到他身边。而工作上,他也效率极高,一天足可以完成别人一天半的工作,因此也很少加班。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毕竟聪明人多的是,能做到上面这些的人也并不少。罕见的是他对金钱和成就的态度。

在某机构工作一年半后,他的顶头上司换岗了。上司换岗之前找他谈话,意思是要他来接替自己的工作,做整个部门的总监。对一般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升职加薪的机会,而他却淡淡地拒绝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惊讶地问他原因是什么。他说:“我想要的是中等偏上的生活,工资不要太少,但也不要多到我必须用整天加班、殚精竭虑来换取。现在我的工资正好符合我的要求,如果坐到那个位置,要操心的事就比现在多多了。”

听完这些,我对他暗自生出了崇敬之心。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他这种做法叫不思进取。实际上,他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无比明确,他的智商也使他能够得到一般水准以上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更容易贪求——无限制地使用自己的智商和时间去换取更高标准的物质生活。他却宁愿后退一步,以保护真正属于自我的时间。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也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

与第一位朋友相反,这位是个工作狂。他原本有个工作室,加上他也不过三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将员工人数扩充到十人之多。于是,业务量翻倍增加,管理难度也翻倍增加。他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下班后几乎一句话都不想说。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积极寻求着新的业务,介入自己之前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这意味着新的巨大的挑战以及不能预测的风险。

跟这位朋友聊天时,他几乎无法离开“创业”“项目”“客户”这几个关键词。每一次闲聊都像是在浪费他狂热燃烧的生命,每一次休息都好像对他的领土进行入侵。

于是我也问他:“你这么狂热地创业,仅仅是为了钱吗?”

他憨憨一笑:“不是。我不会说什么漂亮话,但是,我总希望自己能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希望自己能成功,作为一个榜样,给其他人信心。”

因为受到他的精神感染,我最近也逐渐变得更有效率了一些。毕竟,生命有限,想做的事禁不起拖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是珍惜时光的最好方式。

你看,世界上的路有那么多条,人有这么多种类型,生活也千姿百态,而成功的标准本来也不应该是同一个。有人喜欢小桥流水人家,也有人喜欢去征服最烈的马、最辣的菜,那么,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而这本该是一件最自然不过的事,似乎也没有必要说“有种就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这么激烈的话。

把话说得这么激烈是因为这件事当然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

人生活于时代之中,而每个时代都有其主题词。这种主题词未必会被明确地提出来,却贯彻在大众文化之中。比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主题词指向“成功”,并特指在地位、金钱方面的成功。于是,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被“是否有利于赚大钱”“是否有利于社会地位的提升”“是否有利于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准衡量着。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第一位朋友的行为像是逆流而上;而第二位朋友则会简单地被评价为“他确实非常努力地想要成功”,而很少有人能看见他那颗闪闪发光的初心。

这种时代风气对一个想要活出自我的人,无疑会产生一定的阻挠。当你想要做一些与主题词无关的事情时,身边人总会担忧地为你提出各种忠告,怕你走了弯路。所以,能明确自己的真实需要,柔和而坚定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成了一件特别牛×的事。

那么,你有没有胆量,也来做这么一个特别牛×的人呢?年轻一定要奋斗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年轻就一定要奋斗吗?”题主年纪轻轻,待在一个月薪三四千的私企里,工作十分轻松,也相对自由,许多人劝他要出去闯一闯,不要一直浪费青春。而题主说,他不明白,去外面闯不也是为了将来能过上目前这种养老式的生活吗?既然现在能过,为什么不能提前享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共收到了1488条回答。虽然众说纷纭,但更多人还是支持年轻就一定要奋斗。

我也是支持者之一。

年轻当然一定要奋斗,因为唯有奋斗才有可能让理想之花结果。随着岁月自然增加的只有年龄和皱纹,理想却不可能只靠着时间流逝就自然达成。空谈理想而不为之付出行动是一件最可笑的事。如果说天赋和兴趣是实现理想的动力,那么努力奋斗就是实现理想的必要保证。这件事已经如此理所当然,历史上因奋斗而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相反,本身条件优越、天赋过人,却终因荒废岁月而“泯然众人矣”的例子,知名的就只有方仲永而已。对于天资平平、没有雄厚背景的普通人来说,即使拼命努力也未必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别提优哉游哉地提前享受“退休式生活”了。

年轻当然一定要奋斗,也因为唯有奋斗才能累积出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1488个回答里,有一个回答提到了微软裁员事件。微软裁掉的员工中,有许多是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的高级工程师、高级设计师,他们基本都是全球最著名的高校毕业的精英人才。自毕业后进入这种薪资一流、分工细致、环境宽松的企业后,大多数人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只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好,渐渐就成了一颗专属于微软这台企业机器的螺丝钉。一旦机器损坏,螺丝钉下岗,甚至都很难再找到另一台合适的机器。相反,那些时刻注意着业界最新资讯,并且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技能的人,就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进一步升值。他们从来不用担忧明天再也没有人看见自己,因为他们已经能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年轻当然必须奋斗,因为年轻时奋斗更容易出成果。我们都知道,人的肌体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退化。20多岁时熬个通宵,第二天用冷水洗把脸就可以照旧神采奕奕,而年纪大一点以后,熬一次夜也许要三天才能恢复过来。人的大脑的重量在25岁时达到顶峰,之后就逐年下降。这么说并非是否定年纪稍大一点的时候奋斗出成果的可能性,而是想说,既然年轻时我们能选择奋斗,那么何必还要再等呢?就现在,就你看到这篇文章的现在,在本子上写下你内心最渴望的事物并为之奋斗吧!不管是想要环游世界,还是想去山区支教;不管是想成为一个非凡的企业家,还是想做一名温柔贤惠的家庭主妇。每一个愿望要实现都会有一些个人素质的要求。环游世界要求你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有一定经济能力;去山区支教要求你具备一定的学识,并有能力将之传授出去,同时能够吃苦耐劳……为了完美地完成它们,低下头去学习、去锻炼、去走路吧!奋斗将回馈给你的,甚至会超出你的想象!投资自己是最好的积累

当今社会,“投资”是一个热词。有人投资项目、股票、个人、IP、公司,甚至还有投资火星计划的。在各种投资中,有一种尤为奇特,就是“感情投资”。有一部分女孩会把嫁人当作一种投资。她们会搜集很多自己能够看得上的男性(这些男性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在各个方面进行逐一考量,然后选出自己最看好的一个人培养感情,最后谈婚论嫁。这些被选中的男性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绩优股”,因为他们在未来有很大可能会升值(升职加薪、创业成功等等),可以给这些女孩更为安稳的生活。

其实,这种行为原本也无可厚非。毕竟谁也不会跟自己一点都不看好的人在一起。但换个角度去看,将赌注押在他人身上,毕竟风险太大。“绩优股”成功之后,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出得起价、挖得了墙脚的人也越来越多,转眼就花落别家也有可能。与其将幸福的筹码押在别人身上,还不如转回自身,投资自己。就像范冰冰曾说的“姐不用嫁豪门,因为姐自己就是豪门”。相信我,自己拥有财富和实力,完全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这种感觉绝对比依附他人要爽多了。童话里,灰姑娘遇见了王子就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才是骗人的。

那么,假设你刚毕业,生活在北京,每个月工资只有三千元,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是否还有投资自己的可能呢?

当然是有的。

首先,你可以把钱分成五份。第一份一千六百元,第二份四百元,第三份三百元,第四份两百元,第五份五百元。

第一份一千六百元,是你的生活费。在北京生活这些钱确实不多,所以要很节省。花六百到一千元在较偏远的地方租一个比较好的房子,或者在公司附近租个较小、条件较差的房子。选前者虽然会有较长的通勤时间,但在通勤路上也可以读书或者听有声书,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手段。而选后者,如果公司工作繁忙,需要较多的加班,就非常合适了。高密度的工作可以较为迅速地提升你的专业能力。另外的六百到八百元作为餐费和其他零星支出。因为预算少,所以可以考虑自己做饭,带饭到公司来吃,基本够花。

第二份四百元,用来交朋友。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笔预算还是可以的。电话费每个月用掉一百元,现在网络普及,用微信和QQ联系并不需要支付多少话费,很有可能一百元都用不完。剩下的三百元,可以每个月请一次客。因为你的钱不多,所以一定要花在有价值的人身上,去请那些比你更睿智、更有钱或者帮助过你的人。只要每个月都请客,一年下来,你在朋友圈的形象自然会有提升,自然会有一些机会找到你。

第三份三百元,用来学习。每个月花五十到一百元来买书。书要买一本读一本,多买经典,多买跟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书。买完不但要读,还要精读。读完后要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一来可以考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内容,二来跟人分享知识是最好的交往。剩下的两百元可以拿去参加培训,如果钱不够,就存起来,存多了以后再参加更高级的培训。在培训班,你不但可以学到自己从未想过的道理,还可以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他们都可能转化为你的人脉。

第四份两百元,用于旅游。每个月存两百元,一年就有两千四百元。这笔钱虽然不多,来一次中短途旅游也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长见识的最佳途径,也是一种彻底的放松,对精神和身体都大有益处。

第五份五百元,用来投资。可以每个月固定存起来,等数额较大时拿来投资,也可以先用几百、几千元做小本生意。买一点小商品来卖,万一赔了,不会伤筋动骨;如果赚了,则不但有经济上的收益,也可赚到自信、胆量和阅历。这一部分的收益甚至有可能成为将来你最重要的支柱。

这样的投资听起来非常苦,似乎难以撑下去,对吗?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只要这样熬上一年,第二年你的生活就会有很大提升。不仅工资不太可能还只拿三千元,甚至其他收益都有可能远超三千元。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自己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特效药。两三天看不出效果,至少以半年、一年作为单位,才会看见内功提升后引发的效应。

从现在起,好好投资自己吧!你会发现,你比自己以为的优秀得太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