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知晓明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2:59:55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知晓明朝

一本书知晓明朝试读:

前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明朝自此开始;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自此灭亡。明朝历经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 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毅宗朱由检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是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重要朝代。明朝灭亡蒙元以后,汉族人在华夏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封建王朝。明朝的建立改善了汉人的地位,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民重新回到平民的位置上来,并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1368年8月,朱元璋的起义大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破元大都北京,宣告了蒙元王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大明王朝,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后,立即着手对以前的制度进行改革,自太祖以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直接隶属于皇帝管辖。朱元璋在位31年,其后是惠帝朱允文即位。由于朱允文的削藩政策,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为了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遂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次亲征,先后打败了蒙古的鞑靼和瓦剌两部,并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以此加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

明朝自成祖之后,历经仁宗、宣宗至英宗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公元1449年,瓦剌率军南侵,英宗和宦官王振领兵亲征,在土木堡遭到惨败,英宗被瓦剌俘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在北京留守的兵部侍郎于谦当机立断,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即景泰帝,并进行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最后赢得了胜利。使瓦剌不得不释放英宗回朝。英宗回国后,于公元1457年乘景泰帝病重之机,在宦官的协助下发动政变夺回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朝天子”。英宗复位之后,助其夺权的宦官都被授以高官厚禄,这就导致了此后宦官的权力大大超出朝臣的权力,明朝的实际统治权几乎全权把持在他们手中,其中以武宗时期的刘谨及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为最甚。

明朝中后期,明神宗为了改变当时日趋混乱的政局,挽救统治危机,遂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任命张居正为首辅进行改革,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自张居正改革之后,明朝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起色,政治也相对稳定下来。

自明神宗之后,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公元1628年,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崇祯帝即位。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大明王朝至此划下了休止符。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明朝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已远远超过前代。明朝的科技文化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三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皆是出于明朝;在科技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科技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这些科技著作均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文献资料。在永乐年间,我国著名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六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讲述明朝著名的皇帝、皇后、文臣武将、历史事件以及明朝的科技文化成就。书中的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集知识性和故事性于一体,让您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全面了解和把握大明王朝的历史。不过,由于编者的知识水平有限,书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妥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著名皇帝篇

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建立起大明王朝的?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又改名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因为推翻了蒙古族即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故被列为民族英雄。朱元璋是继汉高帝刘邦之后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皇帝。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年号洪武,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出身贫寒,没有什么文化,后来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英明君主。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朱元璋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九月十八(公历的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地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一个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赶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兄长都死于瘟疫,孤苦无依,曾入皇觉寺为僧,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等。入寺还不到两个月,因为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游方僧人。

后来在同乡好友汤和的举荐下,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即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屡建战功。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续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后来因为战功卓著,朱元璋得到连续升迁。到了公元1356年,很多将领推举朱元璋为吴国公。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公元1367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大军北进中原。在北伐过程中,朱元璋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做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再进河南,切断元朝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元朝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已经势孤援绝,不战而亡;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依计而动。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公元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占领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离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占领大都,元朝至此灭亡,蒙古结束了在中原长达99年的统治历史,汉人终于重掌了政权,坐回了自己的主人。

经过十数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从一个横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公元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暗降,四川平定。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进攻云南,次年攻破大理,基成上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公元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纳哈出无路可逃,率众投降,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以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

朱元璋在位31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明成祖朱棣对中国历史有哪些贡献?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初封燕王,曾居于凤阳,对民情颇有了解。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军北征,这也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爽、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但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以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往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明成祖注重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他到御殿观览图书,曾经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里的经史子集是否全备?”解缙回答说:“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于是他命令解缙等人开始编纂《永乐大典》,并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最终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这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迁都以后,朱棣命令将南京之书大量北运,将《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门收藏于“文楼”。收录进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这实在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

朱棣即位后,曾先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迁都并营建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朱棣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最令他闻名于世的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河沿岸国家的联系;朱棣还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是明朝的社会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明成祖可谓是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为什么把明仁宗朱高炽称为“一代仁君”?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成祖朱棣病逝,朱高炽继位,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仅仅在位10个月,于洪熙元年五月暴死,终年48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炽即位以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很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平反。并且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朱高炽非常注重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他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了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等等,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还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予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以往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措施,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得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成为“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在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们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十分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从谏如流、择善而行。朱高炽在后宫之中也不贪恋女色,除皇后张氏以外,仅有谭妃一人。张氏皇后非常贤良淑德,与朱高炽相敬如宾;谭妃亦是一位贤内助,在朱高炽死后自缢殉节,被谥为昭容恭禧顺妃。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因为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而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朝廷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同样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并且一直被沿用到清朝。

公元1425年5月29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他怎能做出这么多的贡献呢?原因应该追溯到明成祖朱棣那里:朱棣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都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的,因此朱高炽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据说,在朱瞻基出生的当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之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时,忽然有人禀报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立刻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与自己十分相似,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此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役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公元1411年,朱瞻基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并且朱棣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同时朱棣还时常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经常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经过农家,朱棣都会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他了解农家的艰辛,敦促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很大程度上讲,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年轻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斗争,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和睿智,他总是能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得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料父亲仅仅坐了十个月的皇位就暴病离世了。

朱高炽病逝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路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很多亲信下属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却道:“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仍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赴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埋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的速度会如此之快。回到北京以后,朱瞻基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以防有人伺机作乱,而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即为大明宣宗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一生中经历了哪三大污点?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代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的兄长,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公元1435年即位,年号正统,即位时年仅9岁。即位时曾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比较安定。

明英宗刚刚出生4个月就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胡皇后被迫让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导演了废后的闹剧,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点上了一个很大的污点。

朱祁镇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即位,时年九岁,年号正统,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自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和引退,加之后宫宦官势力的急剧膨胀,正统朝的政治日益腐败,著名的大宦官王振就是正统朝宦官专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当时,元朝在漠北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时期,瓦剌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英宗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都会给予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然多到3000余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借口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打算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极力撺掇朱祁镇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明廷的主力军都在外地作战,短时间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极力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英宗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50万军队,在其统一领导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亲征。

因为连日大雨,加上粮饷供给不足,军队的士气日益衰退。行至大同附近,看到被也先杀的尸横遍野明军尸体,英宗和王振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根本听不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进发。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会遭到唾骂,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因此宝贵的时间又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大军包围住。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并且以假意议和为烟雾弹,趁明军不备,发动了总攻。明朝的军队军队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明将樊忠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从此,英宗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土木之变成为明英宗一生中的第二大污点。

英宗被掳以后,孙皇后和很多朝廷重臣拥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这样明廷上下也算安定了下来,同时明代宗颁下诏谕,不许私自与也先联系。

本来,也先想以明英宗作要挟大捞一把。结果明代宗把他的计划给搅得泡汤了,于是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瓦剌军队进攻北京城。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领导下击退了瓦拉的军队。

也先不得不和朱祁钰讲和,并称“迎使朝来,大架西去”。但是当时代宗已经坐稳了皇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不过在众大臣的一再要求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听情报。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叫杨善,此人巧舌如簧,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自此终于结束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以后,代宗尊他为太上皇,但英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代宗将他软禁在南内。自此,英宗就在惊恐和饥饿中度过了他7年的软禁生活。

公元1457年,代宗病重,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很多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立储君。谁料就在当天晚上爆发了一场政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以后可以飞黄腾达。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消息,于是石亨等人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向京城调兵遣将,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告诉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且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朗,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历史上称之为“南宫复辟”。英宗就这样又重新登上了皇位。当时代宗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差点瘫坐在地上,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以后,改元天顺。代宗连病带气,不久就病死了,终年30岁,被葬于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以“谋逆罪”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这成为英宗人生中的又一大污点。

但是英宗复辟以后,政治要清明得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他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因此,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还释放了从永乐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废止帝王死后嫔妃殉葬的制度,这些积极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公元1464年,英宗病逝,享年38岁,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之路。

明景帝朱祁钰有哪些功过?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代皇帝,在位8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明英宗即位以后,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瓦剌也先,在土木堡被俘。消息传到明廷,皇太后命朱祁钰监国。不久瓦剌以英宗要挟明朝,于谦等人为瓦解瓦剌的阴谋,于是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朱祁钰即位之后,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子朱见浚为太子,以次年为景泰元年。景泰三年,代宗废去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却在次年病逝。朱祁钰在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

朱祁钰的一生命运多舛。他的生母原本是汉王府邸的一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次子朱高煦。明宣宗宣德年间,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婢。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慧所打动,因此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以后,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阻挠,身为罪犯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把她安排在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里,并时常临幸。后来,吴氏珠胎暗接,为宣宗诞下次子,取名朱祁钰,即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亦因此被封为贤妃,但仍然住在宫外。宣德八年,宣宗病重,命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宣宗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张太后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为他们母子建造了王府。

原本朱祁钰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际遇,先是朱祁钰奉命在明英宗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明宪宗)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授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之时,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获得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拥护,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和陵寝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于谦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才能和魄力,于谦也很欣赏朱祁钰这位年轻人的果敢,两人在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不死即贬。群臣的内心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诛杀,群臣的怨气终于得以倾吐,很多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郕王惩治王振的余党,此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击毙,郕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意欲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郕王的衣袖,对郕王说群臣并非冲着郕王而来,只要郕王能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都愿辅佐郕王共成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由群臣处置,这二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

朱祁钰在位期间,很多被王振排挤的忠臣义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朱祁钰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且组织京城保卫战。通州的粮草被抢运往京城,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进一步加固,于谦还亲自编练了新军,并释放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朱祁钰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如此以来,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梦想成空。气急败坏的也先率军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因为于谦的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加上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以及领兵将帅作战勇猛,因此给了瓦剌军沉重的打击,也先不得不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朝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虽然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朱祁钰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就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朱祁钰在坐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担心会影响自己皇帝的宝座,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的勾当,这时于谦又一次站了出来,他向朱祁钰保证上皇返京不会影响其皇位,朱祁钰最终被说服,不过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不料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上皇迎回京城,木已成舟,朱祁钰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将英宗迎回北京之后,朱祁钰将他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朱祁钰表现得很狭隘,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京以后,朱祁钰派人严加看管,正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并没有影响到朱祁钰的皇位。然而朱祁钰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不但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也能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亲手导演了一幕贿赂朝臣的闹剧。朱祁钰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朝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站在自己这边,大臣们不愿公开反对朱祁钰,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但是,天不遂人愿,朱见济早早夭折,朱见浚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患上重病,立储又成为焦点问题,但是诸大臣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朱祁钰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诸大臣准备次日上朝与朱祁钰商议。朱祁钰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个回笼觉改变了朱祁钰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方向。就在当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第二天,朱祁钰被废为亲王,被软禁于西内,不久连病带气,死于永安宫。朱祁钰的统治时代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明代宗朱祁钰曾鼎力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还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并且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是,在对待英宗的问题上,朱祁钰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得寸进尺。最终,他的一生以悲剧告终。

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明朝第八位皇帝,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死后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庙号宪宗。

朱见深3岁时,父亲英宗朱祁镇在与瓦剌的交战中被俘。其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他被立为太子。但是,当朱祁钰的皇位坐稳之后,就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见深11岁时,其父朱祁镇重掌皇位,他遂再一次成为太子。由于他幼年就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这一年,他改名为朱见深。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朱见深继承了皇位,开始了他23年的统治。朱见深性格沉稳安静、谨慎宽和。他性格中最宽厚的一面,体现在他对朱祁钰的态度上。成化三年,一个叫黎淳的大臣请求追查当初废除太子的旧事,宪宗批答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因此,清人修《明史》时说朱见深“恢恢然有人君之度”。朱见深统治期间,除了南方广西的瑶族叛乱、荆襄郧阳山区的流民之外,政局基本上比较稳定。

朱见深即位后任用李贤为相,李贤也“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回报知遇之恩。当时,为宪宗所倚重的阁臣还有孜孜奉国数十年、“持正存大体”的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  在他们的辅佐下,朱见深即位后做了不少值得后人称颂的事。最值得一提的是,宪宗皇帝的拨乱反正做得很好,他先是为于谦昭雪,并让大量被贬逐的正直大臣复职,因此赢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随后,他又不记恨朱祁钰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了景泰帝的帝号,对景泰帝的陵寝进行了修缮。

朱见深即位之初的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而且颇有振兴的气象。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他对贵妃万贞儿的宠爱以及对宦官汪直等人的宠信,他越来越怠于朝政,开始沉迷于神仙、佛道和长寿秘术,纵情于声色之娱和货利之乐。因此,执政后期的朱见深不再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而是一个碌碌无为、骄奢淫逸的皇帝。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大规模的内乱正处在酝酿之中。成化时期,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荆襄爆发了刘千斤起义,广西爆发了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最终归于失败,但却为明朝的统治敲响了警钟。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因为成化朝最显眼的两位人物都出自此次起义的战俘,一个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汪直,另一个是明孝宗的生母纪淑妃。

汪直原本是广西少数民族,由于起义的失败,成年男子被杀,小孩和女人被送入宫中为奴,汪直因此进宫做了太监,由于他善于钻营,善于巴结,很快攀附上了当时宫中的实权派万贵妃,因此官运亨通。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汪直当时就掌握着西厂的实际指挥权。汪直凭借特务机构排除异己,树立朋党,朝野上下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汪直还曾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逢迎巴结,加紧搜刮民脂民膏,购买大量奇珍异宝取悦汪直。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弹颏,宪宗皇帝也因此对他失去了兴趣。在汪直的最后一次监军过程中,宪宗索性将他留在了边关,随后又将他贬到了南京,汪直就这样退出了明朝的政治舞台。

但是,明廷并没有因为汪直的退出而安定下来,宪宗皇帝开始宠信佛道,任用奸佞,很多社会无赖、骗子打着某某法师、某某真人的旗号混入宫中,因此这一时期的官吏腐败到了极点,当时百姓就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这些朝廷的蛀虫不但贪赃枉法,而且为了取悦宪宗时常以房中术进献,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宪宗皇帝最令人费解的是他竟然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9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贵妃万贞儿。宪宗宠幸万贵妃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政的局面,他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不少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

万贵妃紧紧笼络住宪宗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冒犯她的势力。宪宗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就是因为与万贵妃发生了口角,结果被打入了冷宫。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夭折,为避免失宠,她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要么强迫打胎,要么赐死。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病而终,宪宗皇帝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谥号纯皇帝,葬于茂陵。他只为太子朱佑樘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明孝宗朱佑樘为什么被称为一位伟大的皇帝?

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的第三子,母淑妃纪氏。由于万贵妃所生第一子及贤妃柏氏所生的悼恭太子夭折,成化十一年,朱佑樘被册立为太子。

明孝宗朱佑樘可谓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他的童年生活十分不幸。其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  息之后,少女纪氏被带入皇宫。由于纪氏端庄、聪慧,被选送内书堂学习,然后被派充内廷书室看护藏书。因为宪宗朱见深经常到书室看书,对纪氏颇为满意,一次临幸,纪氏怀孕。当时宫中最受宠的是万贵妃,她恃宠生骄,为所欲为,把所有妃嫔视为眼中钉。幸好有好心的宫女照应,纪氏在冷宫中诞下皇子朱佑樘,一直偷偷地养到5岁。已到中年的宪宗一次正为子嗣担忧时,才第一次看到了自己那胎发尚未剪掉的瘦弱儿子朱佑樘,宪宗禁不住泪流满面。第二年,朱佑樘被册立为太子。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宪宗驾崩,太子朱祐樘继承皇位,是为明孝宗,又称弘治皇帝。即位后的孝宗追谥生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

朱佑樘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措施。他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大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皆被治罪。并且淘汰传奉官2000余人;遣散禅师、真人等240余人,佛子、国师等780人。并调整内阁班底,罢免了大量不学无术、只会攀权附贵的阁臣。

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任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均是正直忠诚之臣。孝宗常召阁臣到文华殿,让群臣共议章奏,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再改。因此,阁臣李东阳说:“天顺以来,30余年间,皇帝召见大臣,都只问上一二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详明,真是前所未有啊!”弘治十三年,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晚,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若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要务,就有耽搁的可能。因此,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从此出现了“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孝宗对臣子们宽厚体恤。一年冬天,孝宗夜晚坐在宫内,觉得天气寒冷,就问左右内臣:“现在官员有在外办事回家在路途的吗?”左右回答说:“有。”他又说:“如此凛冽且昏黑,倘廉贫之吏,归途无灯火为导,奈何?”于是传下圣旨,命令今后遇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此事虽小,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也确属难能可贵了。

孝宗还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堤,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才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此外,在武功方面,孝宗也很有所建树。他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并且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

孝宗在生活上非常注意节俭,不近声色。弘治元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卢思慎曾对朝鲜的国王说:”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服,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其实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当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时,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于是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之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孝宗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母亲的悲惨遭遇让他深深感受到皇帝拥有三宫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民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作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孝宗在位18年间,吏治清明,选贤任能,抑制官宦,勤于政务,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弘治中兴”。 因此,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伟大的皇帝。

由于先天体弱多病,孝宗于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卒于乾清宫,终年36岁,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为什么说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荒唐的皇帝?

朱厚照年号为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为明孝宗朱佑樘的长子。他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著名的荒唐皇帝,由于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年仅31岁。

朱厚照生于1491年。1505年,孝宗由于伤寒加上太医误诊,错服药物,导致病重,最后鼻血不止而死。明孝宗只有二子三女,其中二子朱厚炜早年夭折,皇长女太康公主也因病去世,所以孝宗只剩下朱厚照这一个儿子,因此孝宗对朱厚照疼爱备至。朱厚照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朱厚照小时候很聪明,老师教的东西他很快能学会,而且他为人仁厚善良,当时大臣们认为朱厚照应该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明君。但是因为他周围常常围绕着一群太监,结果毁了他的一生。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他们每天都进献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演出和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因此被时人戏称为“百戏场”。试问一个年幼的孩子怎能抵得住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朱厚照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不能自拔,学业和政事也就因此荒废了。

朱厚照十五岁继承皇位,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皇帝的职责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在刘瑾的引诱下,他玩得越来越离谱了,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修建了各式各样的店铺,让太监扮成老板或百姓,他自己则扮作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很多宫女扮作粉头,他自己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因此被搞得乌烟瘴气。

由于弘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底,这些大臣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因为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看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难免有些招架不住,想向群臣妥协,除掉“八虎”。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武宗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这使得武宗的心又软了下来。次日,他惩治了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结果却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因为群龙无首,惩治“八虎”的计划只好作罢。就这样,惩治“八虎”的运动失败了。“八虎”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有很多乐户、美女供武宗享用,武宗玩得更加忘乎所以、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

武宗玩乐的胃口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而希望有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他弃国家社稷于不顾,开始西巡。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当时的职业演员)刘良女,并对刘氏宠爱至极,豹房的人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精兵南下。武宗大喜,调集五、六万兵马亲征。双方激战数日,武宗与士兵同吃同住,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蒙古小王子被迫撤兵,明军取得了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此后正德年间蒙古不敢再南下侵犯。武宗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后加封朱寿为“镇国公”。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明朝酝酿着一场新的动乱。这场动乱的发起者并非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准备秘密谋反,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但是武宗皇帝并没有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不料行至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减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幕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再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贺自己平叛的胜利。

随后,武宗皇帝就逗留于江南,肆意玩乐。正德十五年九月六日,武宗在淮安清江浦上钓鱼泛舟,由于脚未站稳,跌入江中,当时已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加上武宗早已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虽然经过太医们悉心治疗,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后,武宗病死于豹房,他荒唐的一生从此画下了句点。他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

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因而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脉从此结束。

明世宗朱厚璁一生与道教结下了怎样的缘分?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521—1566 年在位,年号嘉靖,为明宪宗的庶孙,其父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子,由于朱祐杬的长兄明孝宗朱祐樘继承皇位,朱祐杬因此被封为兴献王。他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叔叔,而世宗是武宗的堂弟,由于武宗早死,没有子嗣,按照当时的规定,要从各地的王爷中挑选出一位来继承大统,世宗就是这个幸运儿。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朱厚熜的权术或许不及太祖朱元璋,荒唐不及武宗朱厚照,残忍不及成祖朱棣,但是,荒唐、自大、残忍以及喜欢玩弄权术,却集聚于他一身。

朱厚熜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即位,改年号为嘉靖。即位之初,他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 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史称“大礼仪”之争。经过两年多的争议,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终于得偿所愿。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朱厚熜少年时即刚愎自用、专横暴虐的性格。他还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使得皇权高度集中,并且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在用人上 ,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或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将海瑞问罪入狱。

嘉靖帝一生尊道教、敬鬼神,并且乐此不疲,这和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帝的父母都尊信道教,从小耳濡目染,嘉靖帝信奉道教也是必然的。。嘉靖帝个性很强,认定的事一般难以更改,他不但本人信道,当了皇帝以后,还要求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若有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嘉靖帝时期的道士官至礼部尚书,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嘉靖皇帝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了满足自己修道和淫乐,嘉靖帝还多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嘉靖帝二十一年,嘉靖帝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益寿,结果使得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差点把嘉靖帝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

经过“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幸得未死,却被吓得魂不附体、失魂落魄,整日躲在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歪理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完全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犯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也不断侵扰边境,正德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嘉靖帝还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日趋严重。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卒于乾清宫,终年60岁,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明穆宗朱载垕对大明朝有什么贡献?

明穆宗朱载垕(hòu),是明朝的第十二代皇帝,年号隆庆。在位6年,死于1572年,终年36岁,死后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庙号穆宗。穆宗是世宗第三子。

朱载垕生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由于生母杜康妃失宠,自己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得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这些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朱载垕即位后,得到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期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新。革弊即平反冤狱,嘉靖朝由于谏言而获罪的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其中就有海瑞获释出狱,恢复官职。与此同时,隆庆帝严惩方士,罢除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以及部分织造、采买。施新即整治吏治。隆庆帝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员也置入考察之列。对廉政官员给予奖励和提拔,对一般贪官罢免官职,对有巨赃迹著的大贪则重惩严办。此外,隆庆帝还蠲免救济,减少了百姓灾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制度,另一方面清田,清查诡寄、花分钱粮和皇室勋戚田庄。

朱载垕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庚戌之变”,这是蒙古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入侵。蒙古骑兵从山西方向,土蛮部队从卢龙、滦河方向逼近北京,隆庆皇帝急调边兵放弃防地,入卫京师。但是蒙古人并没有进攻北京,只是大肆掳掠了一番而归,不过这件事也着实吓了隆庆皇帝一跳,从此他更加注重北部边防,采纳了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封其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隆庆帝又调戚继光、王崇古、谭纶加强长城沿线防御,同时开展互市贸易,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北部边境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之后,再也没有爆发蒙古大规模入侵的事件。隆庆帝这些作为都是前所未有的。

隆庆帝还采取恤商及开关政策,减轻商人的负担。先前明朝曾多次颁布禁令,严禁百姓私自下海经商,而隆庆帝颁布大开关禁,使明朝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海外贸易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故,隆庆帝能够稳坐皇位6年,这和他的性情是分不开的,由于他在做皇子期间处处小心谨慎,极少张狂,从小就养成了贞静、仁义的性情。同时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等贤臣,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良将。这些人之所以能一展所能,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朱载垕最大的优点就是用人不疑,敢于放手让臣子们去发挥才能,因而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返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也有了重大的改观,因此可以说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

公元1572年闰三月,朱载垕因和妃子玩得过火而得病,休养了两个月后又勉强上朝主事,结果一上朝嘴和手就不停颤抖且头晕目眩,他自知病情严重,急召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人接受顾命,吩咐“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 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随后病逝。在死前他还非常悔恨自己过度玩乐伤了金龙玉体。

明神宗朱翊钧一生经历了哪些风浪?

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子,在6岁时即被立为太子。穆宗死后,10岁的朱翊钧即位,改年号为万历。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朝政,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神宗20岁时,张居正病逝,神宗开始亲政,前期曾一度勤于政务,后期罢朝。1620年,神宗逝世,传位太子朱常洛。神宗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原是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多次临幸,使得她珠胎暗结,为裕王诞下一位王子。朱翊钧从小聪慧过人,读经史过目不忘,有一次还在幼龄的他竟劝谏父皇不要骑马,唯恐万一伤了圣体,会令百姓担心,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从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仅6年,去世时年仅36岁,于是幼年的朱翊钧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去世时,为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忠臣,善于谋略,此时的内宫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也非常融洽,而且当时的大太监冯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监之一,他与张居正配合默契,使得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自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但是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同时,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朱翊钧的教育,朱翊钧也与张居正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冬天上课的时候,朱翊钧总是嘱咐小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朱翊钧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更加努力,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大明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张居正为人非常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触动了不少守旧势力,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严格管理也有些厌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机弹劾张居正,这时太监冯保已经失宠,李太后又不好再干涉朝政,形势对张居正十分不利。开始万历皇帝还并不忍心对张居正下手,但是经不住大臣一浪又一浪的攻击,张居正终没有逃脱抄家,家人蹢戍的厄运。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张居正由于操劳过度,于万历十年逝世,终年58岁。

当摆脱了张居正的束缚之后,万历皇帝开始了他独裁的统治。万历贪财,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正是苛政猛于虎;万历生活奢侈,年方20,就开始着手为自己修建寿宫(陵寝);万历懒惰,曾28年不临朝听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衙门内严重缺员,而候补的官员却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终生候补。因此后人评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万历时期有三件大事,即援兵朝鲜、国本之争及梃击风波。先说说援兵朝鲜。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做过的好事就属此事了。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分裂后的统一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以后,就将矛头对准了朝鲜,朝鲜本是中国的藩属,万历皇帝对此表现得极为重视,毅然决定派兵援助。明军一到朝鲜,就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

但日本很快缓过了气,明军的继续前进受阻,双方进入了对峙的局面。当时由于明朝国内很不稳定,军费开支浩大,日方也想回国进行整顿,因此双方很快达成了议和协议。

不料日本说话不算数,三年后又挑起了战争,万历皇帝毅然决然再次派兵。  但是这次日本是有备而战的,明军在战场上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而后丰臣秀吉病死,朝鲜战争以明军的不战而胜最终画上了句号。

再来看看国本之争。万历年轻时,偶尔行到母亲的寝宫,发现了一个宫女长得貌美可人,于是私下临幸,致使宫女竟怀了龙种,万历的母亲原本也是宫女,因此,她并没有为难这个宫女,而且让万历皇帝封她为妃,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皇子,即后来的光宗朱常洛。万历皇帝对王宫女的临幸只是一时贪欢,并没有当真,新鲜感一过便生了厌倦,因此他对王氏、朱常洛并没有什么感情。而且当时的郑贵妃宠冠后宫,是万历皇帝的心尖,郑贵妃是个邀宠的高手,把万历皇帝哄得神魂颠倒,对她言听计从。郑贵妃也有个儿子,名为朱常洵。此子长得人见人爱。万历皇帝在郑贵妃的怂恿下,总想伺机立他为太子。但遭到正直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称为国本,因此,皇帝与大臣间的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国本之争是继嘉靖朝“大议礼”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皇帝与大臣的冲突,不过此次的胜利者是众大臣,因为朱常洛最终登上了皇位。

梃击风波是从国本之争演变而来的,这次风波是郑贵妃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所做的最后挣扎。国本之争中,大臣的势力占了上风,郑贵妃心中十分焦急,于是她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雇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张差,在太监的配合下,他顺利地到达了太子寝殿门口,当他手持木棒杀进去的时候,被太子宫中太监当场抓获。这就是著名的梃击风波。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皇帝结束了他矛盾的一生。执政前期,他曾作为一代明主,在张居正的辅佐下,使得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张居正死后,他却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留下了千古骂名。

明光宗朱常洛是怎么死的?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神宗万历帝的长子,年号泰昌,明朝的第14位皇帝,在位仅一个月(29天)。

朱常洛是明朝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即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和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太子,他的太子之位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朱常洛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翱翔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死后葬于庆陵。

朱常洛的身世和其父万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朱翊钧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位皇子,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对他来说是一件丑事。这个观念整整持续了三十九年,直到万历皇帝去世。

万历皇帝十分宠爱郑贵妃,更把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视为掌上明珠,加上郑贵妃整天在万历皇帝枕边吹风,万历皇帝早就有废长立幼的念头。万历先是封了郑氏为贵妃,而朱常洛的母亲却仍是妃子,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长大后迟迟不让他上学,然后又设计出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都封为王,用以降低朱常洛的地位,幸好这些伎俩都被大臣们识破,之后就爆发了国本之争,众大臣用生命和鲜血为皇长子朱常洛争来了这个太子之位。

当上太子之后的朱常洛并没有因此而安定下来,宫内、宫外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残酷的斗争中已经变得日益成熟起来,各方面表现得中规中矩,让万历皇帝也无法鸡蛋里头挑骨头。就在朱常洛的太子之位逐渐稳定下来之际,郑贵妃为了让她的儿子能够坐上皇帝的宝座,不惜孤注一掷,梃击案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天中午,一个壮汉手持枣木棍闯入太子寝宫,准备行刺,幸被值班太监当场抓住,朱常洛才躲过此劫。  经过反复审讯,案情牵涉到了郑贵妃,但没有进一步追查,两个太监做了替死鬼,此案就此草草了结。至于行刺之人究竟是不是郑贵妃所指使,历史上并无定论,因此,此案成为明宫一大疑案。

无论如何,万历四十八年,朱常洛历尽千辛万苦总算登上了皇位。在即位的前十几天,朱常洛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虽是杯水车薪,也是万历朝很难见到的;他废除了万历朝的矿税,这种税收曾一度使得民不聊生,叛乱频生;他拨乱反正,将因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释放出来,恢复其官职;面对万历中后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得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

正当百姓翘首以待之时,皇帝却突然病倒了。是何原因呢?泰昌帝未即位时就好女色,即位之后郑贵妃又向皇帝进献美女,泰昌帝的身体本来就差,由于即位之初处理政务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后宫又纵欲,泰昌帝终于倒下了。

本来不是什么大病,吃几副补药,静心调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复原,但是由于掌管御药房的太监崔文升向皇帝进了一济泻药,泰昌帝当天晚上腹泻三四十次,身体一下就垮掉了,从此再也没能起床,并且病情日趋恶化。

就在此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了两粒红药丸,泰昌帝服用了第一粒后后,病情稍见好转,用了第二粒后却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驾鹤西归。泰昌帝是因为服用红丸而毙命的,至于红丸到底是什么药,是不是毒药,崔文升又为什么向皇帝进泻药,这些都无从考证、无法弄清,历史上称此次事件为红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为明宫又一大疑案。  泰昌帝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明熹宗朱由校为什么被称为“木匠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父亲明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死,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被群臣拥立继位。明熹宗在位7年,由于嬉乐过度成病,在1627年服用“仙药”而终,终年23岁,庙号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明熹宗有三男二女,但无一长成,终无子继嗣,只得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

明熹宗的皇帝之位可以说是子承父业,顺其自然就可以得到的,但真正要坐上皇帝的宝座并非易如反掌之事,还需颇费一番周折。明光宗在位仅29天,却留下了一个祸害李选侍,这个女人和郑贵妃如出一辙,整天挖空心思地捉摸怎么把皇后的位子弄到手,此时的郑贵妃也对皇太后的位子垂涎已久,因此,两个臭味相投的女人凑到了一起,一唱一和,在皇帝面前唱起了“二人转”,非要将封号讨下来不可。

结果光宗突然驾崩,令郑李二人失去了保护伞,群臣对她们并没有好感,两人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于是李选侍想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由于明熹宗的生母早逝,李选侍成了熹宗的实际看护人,于是她利用这层关系,将熹宗扣留。先皇已经驾崩,熹宗也已经被宣布继承皇位,但小皇帝迟迟没有从后宫走出来,大臣们非常着急,纷纷上书请求李选侍放还熹宗。李选侍一不做二不休,仍然不肯撒手,幸亏太监王安从大局出发,将皇子骗了出来,交给了群臣。

李选侍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她赖在乾清宫不走,以此要挟群臣给她一个皇太后的封号。依照古制,皇帝即位以后,应该立即迁入乾清宫居住,然而无人奈何得了李选侍,群臣为此十分着急。劝李选侍移宫的奏章如纷纷雪片一般,但李选侍根本不予理会,群臣终于被激怒了,他们向李选侍下达最后通牒,让她即日离宫,新皇帝朱由校也下旨,让她尽快移宫,加上大太监王安对李选侍的百般威吓,李选侍只得带着宫女灰溜溜地离开了乾清宫,历史上把此次事件称为“移宫案”。

熹宗即位之初,东林党势力很大,公正之气盈朝。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很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担任要职,吏治因此比较清明。由于杨涟等人在帮助熹宗即位时出了很大的力气,因此,熹宗对这些东林党人也非常信任,言听计从。

良臣虽能治国安邦,却管不了皇帝的家务事,此时后宫有两颗毒瘤正在悄悄地滋长。这两个毒瘤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和容氏。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却善于钻营,很快攀上了大太监王安的关系,地位平步青云,容氏是熹宗皇帝的乳娘,其奸诈并不逊于郑贵妃和李选侍,容魏二人很快结成了同盟,很快成为后宫中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监在后宫逐渐遭到排挤。但魏忠贤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向他的先辈王振、刘瑾那样,成为权倾朝野、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一方面,魏忠贤引诱熹宗玩乐,使熹宗整天沉浸于木工活之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再不过问朝政;另一方面,魏忠贤与朝堂上的一些文臣败类结成联盟,排挤东林党势力,逐渐掌握了内阁、六部等重要部门。东林党人被贬、被杀者不计其数。

魏忠贤不但大肆排除异己,而且进一步加深对百姓的盘剥,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正当整个大明王朝处于摇摇欲坠的时候,熹宗皇帝却还在后宫玩乐,做木工活,临幸嫔妃,游山玩水,享受着人间欢乐。天启五年,熹宗皇帝乘舟游玩时不慎落水,虽被救起,却落下了病根。天启七年,熹宗病情加重,一命呜呼,终年23岁。

明思宗朱由检一生有哪些功过?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的弟弟。在位时间为公元1627年—1644年,共计17年,年号崇祯。明思宗死后,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葬于北京昌平思陵。

思宗在位17年,勤于政务,不近女色,对大臣宽厚,对百姓仁爱,一心想让大明江山恢复盛世,最终却无力回天。

由于朱由检的兄长明熹宗朱由校无子嗣,临终颁下遗诏,让其五弟——18岁的信王朱由检即皇位。朱由检即位之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之道,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使得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天启七年(公元1628年)十一月,明思宗在铲除魏忠贤的党羽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的阜城,魏忠贤得知明思宗要逮捕他,遂与一名太监王承恩自缢而死。此后,阉党260余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与此同时,朱由检还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并任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为了剿灭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杨嗣昌、熊文灿等,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农民军的负责人。这其中除了熊文灿外,其他均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但是明思宗不断地加税,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重征”来代替“崇祯”,这就使得明末农民起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大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然而由于积重难返,加上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四起,各地民变不断,北方又有皇太极不断骚扰入侵,而明思宗自己又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犯错误:前期铲除宦官专权,后期又重用宦官;中后金反间之计,错杀袁崇焕。从而使大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正月,明思宗召见阁臣时悲叹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一个月后,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而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时年35岁,明王朝至此灭亡。

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铲除魏忠贤时,他表现得超乎机智果敢,但在处理袁崇焕事件时,却又表现得非常愚蠢,正如学者所说:“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

著名皇后篇

为什么把朱元璋的正宫马皇后称为孝慈皇后?

马皇后名为马秀英,安徽宿州闵子乡新丰里人,是著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郭子兴作农民起义军元帅时,马氏嫁给了英勇善战的朱元璋。由于郭子兴性情急躁,气度狭小,在别人挑唆下把朱元璋关了起来,不给饮食。马氏偷出刚出炉的热饼,揣在怀里给朱元璋偷偷送去,以至烫伤了胸脯。在朱元璋领兵征战的年代,马氏还亲手为将士们缝衣做鞋。有一次,与朱元璋敌对的陈友谅大兵临城,很多官员百姓准备逃难。正在人心慌乱的危急时刻,马皇后镇定自若,“尽发宫中金帛犒士”,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获取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与他患难与共。当时因为战乱缺乏食粮,马氏在家省吃俭用,把粮食和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自己时常要饿肚子。这些事朱元璋都铭刻于心。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马皇后一直非常敬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能够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爵,都被马皇后劝止。朱元璋性情暴烈残忍,为了保住朱家子孙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诛杀功臣良将。对此,马皇后坚持婉言规劝,使朱元璋多少有所节制。马皇后一直保持着过去勤劳俭朴的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舍得丢弃。并且教导妃嫔们不忘蚕桑的艰难。倘若遇到灾荒年月,她就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恤民间疾苦。

马皇后对子女非常仁爱,时常鼓励他们学习,教诲他们生活要简朴。她还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送给他们,并解释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

马皇后非常懂得相处之道,与身边的妃子和宫人都能够和睦相处。妃嫔中若有人生儿子,一定会厚待他们母子。马后作为一国之母,还要管丈夫的饮食,宫女认为她不必这样做,她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尽做妻子的本分,二是怕皇帝饮食有不中意处,怪罪下来,怕宫人担当不起,她好承受着。她还设法保护宫女。有一次,朱元璋盛怒之下要立即惩罚一个宫中下人,马后也假装发怒,命人把那下人捆绑起来,交由宫正司议罪。朱元璋不满地责问她:“这是你皇后处理的事情,为什么要交给宫正司?”马后回答说:“赏罚公平才可以服人,治理天下的君主,哪能亲自处理每一个人,有犯法的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去办。”朱元璋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发火?”她回答说:“当皇上愤怒时,我故意也发怒,把这事推出去,消释你的烦恼,也是为了使宫正司能持平执法。”此事表明马后对丈夫、宫女双方都是关怀的。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非常关心。明朝太学建成后,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朱元璋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家眷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糊口,于是马后建议按月发给他们口粮。朱元璋接受了马后的建议,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对于太医院的医生,马后也能照顾他们的利益。马后生前最后一场病是非常严重的。朱元璋命太医诊治,但马后不服药,朱元璋强行要她吃药,她说:“如果我吃药无效,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我太不忍心了。”朱元璋希望她尽快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52岁的马皇后病逝,临终时她嘱托朱元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并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

马皇后一生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以及世人的尊敬和爱戴。马后生前,朱元璋曾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并为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以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朱元璋作为皇帝有众多妻妾,但马皇后的生活还是圆满的。  她能做到这种程度,最重要的在于她能够按照“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难怪《明史》称赞她“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明惠帝的皇后马氏是大明朝第一位殉国皇后吗?

提起明朝的马皇后,一般人想到的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也就是为民间所津津乐道的“大脚马娘娘”。其实除了这位开过国母之外,明朝还有一位不为人熟知的马皇后,她就是马秀英的孙媳妇——死于“靖难之役”的建文帝的皇后马氏。

马氏,直隶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西)人,是明惠帝朱允炆的嫡妻,为光禄少卿马全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为18岁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选妃,参照皇后的标准,经过一系列繁冗苛刻的程序后,马氏被选为皇太孙妃。明惠帝即位以后,于建文元年二月,册立马氏为皇后。育有两子:和简太子朱文奎和润怀王朱文圭。

马氏之所以被朱元璋选中,除了她自身条件之外,其实还沾了她的籍贯和姓氏的光。她与太祖是同乡,而且与太祖的皇后同姓。当年太祖和马皇后在濠州结为夫妻,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也最恩爱的时光。  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因病逝世,太祖一直非常怀念她的贤良淑德。太孙朱允炆是皇位的继承人,只要册封马氏为皇太孙妃,那么不久的将来,明朝又将有一位母仪天下的马皇后。大概就在这种潜意识下,太祖让大明朝又出了第二位马皇后。

马氏机警聪慧,颇识大体。她一入宫,立即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紧张气氛。而此时,太祖马皇后已故去多年,中宫一直空缺。太祖晚年脾气暴躁乖戾,动辄发怒,妃嫔们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太子孙妃的马氏谨记父母的叮咛,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一言一行要格外小心谨慎,严格恪守宫中戒规。

让马氏颇感庆幸的是,丈夫朱允炆秉性仁厚,与太祖的个性作风截然不同,对她更是爱护体贴。她对丈夫也是关怀备至,衣食起居都照顾得非常周到。小两口琴瑟和鸣、百般恩爱。

婚后第二年,马氏生下长子文奎,太祖喜获重孙,马氏的地位因此稳固下来。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太祖驾崩,朱允炆继位。次年,建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长子文奎为皇太子,三个弟弟分别为吴王、卫王和徐王。

马氏正位中宫以后,严格恪守太祖制订的“皇后之尊,只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的规定,悉心处理后宫大小事务,精心侍候皇帝和皇太后的生活起居,细心照顾年幼的皇子,同时兢兢业业履行各种礼仪规定的职责,堪称一位贤良淑德的、母仪天下的皇后。

然而,建文帝从继位的第一天起,皇位就从未安稳过。建文帝的很多叔叔都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尤其是四叔燕王朱棣。果不其然,后来,燕王朱棣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为由,在北平(今北京)发起了靖难之役。

这场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一打就是四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中旬,燕王朱棣攻下都城京师(今南京),长达四年之久的叔父争夺侄子皇位的战争结束了。马后知道自己的丈夫失败了,她在世间再也没有生存的价值了。当宫中燃起熊熊大火时,马后整好自己的衣裙,捋齐自己的鬓发,端坐在坤宁宫,直至被冲天的火苗吞噬,时年不到25岁。

燕王进宫以后,便清宫三日,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宫人们从灰烬中扒出一具尸体,面对眼前这具面目全非、状如焦炭的尸体,就连朱棣这位不念骨肉亲情的胜利者,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然而,这具尸体并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建文帝或许已经葬身火海,也可能已经逃走,总之下落不明了。在这场骨肉相残、争权夺位的战争中,马后被烈火焚身,成为明朝第一位殉国的皇后。

为什么把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称为“仁孝”皇后?

朱元璋的结发之妻马皇后谥“孝慈”,她的确是一位出众的皇后,并且得到了众多儿女的敬爱。据《明史》记载,马后与自己的一位儿媳妇也有情同母女的感情,这位儿媳妇不是别人,正是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她自幼文静,喜欢读书,声名远播。朱元璋因此召见徐达,亲自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亲。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15岁的徐氏正式成为17岁的燕王朱棣的嫡妃,自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凡的一生。嫁入皇家的徐氏果然不负众望,不但才貌出众,而且贤良淑德,在一大群子侄辈的媳妇里,她得到了马皇后的格外喜爱,和马后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洪武十三年三月,按照朱元璋的安排,朱棣要到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市)就藩,徐妃也一道同行。徐氏先后为朱棣生下了三儿二女。

朱元璋去世以后,建文帝待臣民仁厚,但是这位书生气十足的年轻皇帝却重用了一群书生,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他私下和辅臣们商议“削藩”。此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众藩王惶恐不安。于是,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sù)的次子汝南郡王因为与兄弟们争风心怀怨恨,向建文帝上书,密告自己的父亲图谋不轨,而且说燕王朱棣、齐王朱榑、湘王朱柏都与此事有关。建文帝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不加详查就把毫无防备的周王朱橚连同妃嫔儿女一并抓了起来。朱元璋死后还不到四个月,周王朱橚就被建文帝废为庶人,先是流放云南蒙化,随后又和儿子们一起被囚禁在京城。在朱元璋周年忌的时候,建文帝打算将另外几位引起自己忌惮的叔父也一并擒获,湘王朱柏得知消息,与妻子一起在自己的王宫中自焚而死。不久,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先后被“告发有罪”,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短短半个月之内,他手中的兵马就增至好几万,先后攻克了通州、怀来、密云、遵化等地。朱棣刚起兵时,方孝儒等人并不以为然,仍然一门心思地忙着复古改制。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燕王的影响力如此之大,而且能征善战,竟将元老大将耿炳文的十余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正当燕王朱棣征战在外的时候,李景隆突然带大军来进攻北平城。多年来独挡一面的燕王妃,在陪伴丈夫共同走过风风雨雨之后,已经完全成熟起来。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她先是冷静地在宫中指挥儿子应变,见情势紧急,她又传命,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都配发甲胄,让大家都加入战事之中。徐妃本人更是亲自登城督战。此时正是农历十月,徐妃又命众人水泼城墙及城下兵将,使得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兴叹。在徐妃的指挥下,北平守军一直坚持到了燕王朱棣回师救援。这场守城之战,有力地显示了徐妃做为开国勋臣之女的风范。她在危急中表现出的智谋胆略,在历代皇后中是极为罕见的。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将近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朱棣攻破。皇宫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在火光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棣称帝的第一个新年,即永乐元年正月,一部《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颁布天下。这部经书的序言正是徐皇后撰写的。饱读书史的徐皇后当然并不只是撰写了这部声言丈夫“君权天授”的经书序言,她还编写了《内训》二十篇,《劝善书》一部,同时颁行天下,这些文字旨在推行针对女性的教育,并倡导修德劝善,用以为丈夫赢取民心。

对于丈夫的倒行逆施,徐皇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婉转劝道:“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又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并且举传中的尧帝作比方:“帝尧施仁自亲始。”

徐皇后还曾经向朱棣请求召见大臣们的妻子。见面后她厚赐她们服饰金银,并对她们说:“女人侍奉丈夫,并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而已,应该对他们的前途事业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劝告,不易被男人采纳,同样的话妻子来说,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与皇上朝夕相处,从不以私欲开口,所说的一切都以生民为念。希望你们也能以此自勉。”

遗憾的是,徐皇后年寿短暂,她只做了四年的皇后,遂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离开了人世。临终之际,她最后一次劝谏朱棣,要他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要骄惯自己的娘家。她还叮嘱太子朱高炽说:“我一直惦记着当年在‘靖难之役’初起时,为守住北平城而应命作战的将士妻子,感念她们的功劳和付出的伤亡。想要趁着皇帝日后北巡的机会,亲自向她们以及她们的家人赠予嘉奖抚恤。只可惜我再也无法完成这个宿愿,这是我此生唯一的恨事。”

徐皇后去世时年仅46岁,朱棣对结发妻子的离世痛心不已,他为徐皇后上谥号曰“仁孝”,且从此不再立后。

永乐七年,朱棣北巡,回到了往事萦绕的北平,并着手迁都事宜。同年,他在昌平天寿山营建自己的陵寝。四年后长陵落成,他将徐皇后安葬于此。

十五年之后,即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于远征漠北的途中,终年65岁。同年十月十九日,朱棣与徐皇后合葬于长陵。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是怎样一位皇后?

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河南永城(今河南永城)人,为兵马副指挥张麒之女。谥号“诚孝皇后”。她历经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初年三朝,创立了“仁宣之治”,被誉为“女中尧舜”。

张氏自小聪颖贤慧。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朝廷为诸王世子选妃,张氏被册封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的妃子。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燕王进为皇太子,张氏被封为皇太子妃。张氏操妇道十分严谨,深得成祖和徐皇后的喜欢。朱高炽当上皇太子后,汉、赵二王觑其位多有谗陷,明成祖也有易储之心。在这种情势下,张氏多次维护丈夫的储位。一次,朱棣夫妇在内苑举行宴会,张氏亲自下厨服侍。成祖非常高兴,对皇后说:“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洪武三十二年(公元1398年),张氏喜得一子,名瞻基。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成祖驾崩,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册封张妃为皇后,并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张皇后虽然地位尊崇,但她对自己娘家人管束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凭借自己的关系谋官就职,更不允许他们干涉朝政,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然而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就一病不起而离世,终年48岁。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尊张氏为皇太后。宣宗即位之初,凡遇到重大的军政要事,总要向母亲禀报,而张太后提出的意见往往都很中肯,母子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当时国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宣宗非常孝顺母亲,每天早晚都要到母亲的寝宫问安,经常将四方朝贡的物品进献母亲。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张太后和宣宗的皇后、嫔妃畅游西苑。宣宗亲自搀扶母亲走上万寿山,献上美酒敬祝母亲万寿无疆。次年,宣宗陪同母亲拜谒长陵、献陵。路过河桥时,宣宗下马,亲自搀扶太后的坐辇。看到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张太后意味深长地告诫宣宗,百姓之所以能如此爱戴君王,是因为君王能使他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因此作为皇帝,一定要重视百姓的生活,爱民如子。

返回京城的途中,张皇后走访当地的百姓,询问他们生活、生产情况,并赐予他们一些钱物。百姓献上食物、水酒,张太后亲手递给宣宗,让皇帝品尝一下真正的农家风味。正是在张太后的影响下,宣宗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对农业也很重视,宣德朝物阜人丰,这也是“仁宣之治”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不过张太后和明宣宗母子之间也有一点不和谐音符。原来,宣宗不顾母亲反对,执意要更立皇后。宣宗的皇后本为胡氏,但他更喜欢贵妃孙氏。孙氏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明成祖推荐宣宗绘《瓜鼠图》,选入内宫抚养,成为以后宣宗择配的人选。她虽出身卑微,但面貌姣好,聪慧伶俐。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成祖降旨给皇孙朱瞻基选妃,结果选中了济宁(今山东济宁)百户胡善祖的三女儿胡氏,并册封她为皇太孙妃,只把孙氏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以后,册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氏虽然贞静端淑,但身体病弱,不能生育,所以为宣宗所冷落。孙贵妃虽暂无子嗣,然而颇具姿色,故为宣宗所宠爱。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孙贵妃生下朱祁镇(存疑),从而使宣宗更立皇后的念头更加强烈。后来还是把胡皇后废掉了。

胡皇后被废之后,明宣宗仿照宋仁宗废郭皇后为仙妃的先例,号静慈仙师,退居长安宫。张太后非常同情胡氏无故被废,而且欣赏她的贤惠,因此经常将她召入清宁宫中,与自己一同居住。内廷朝宴的时候,张太后命胡氏坐在孙皇后的上座,孙皇后为此经常怏怏不乐。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逝,胡氏非常悲伤,不到一年也因病去世了。

明宣宗为什么有两位皇后胡氏和孙氏?

明宣宗的皇后胡氏,全名胡善祥,是明宣宗的元配,济宁人。

胡善祥被选为嫔妃,进而被册立为皇后,完全是出自于偶然。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皇太孙朱瞻基19岁,成祖下令为他选妃。司天宫经过占卜,言说应在济河一带求得佳女。因此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善祥便被选中为皇太孙妃,后来又晋为太子妃,宣宗即位以后,胡氏被封为皇后。虽然胡善祥贵为皇后,但是因为不能生育,所以并不得宠,宣宗最心爱的女人是孙贵妃。宣德三年春,宣宗以皇后无子多病为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位。胡氏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大臣们如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都为这件事争论不已,但是玄宗还是册立了孙贵妃为皇后。宣宗母亲张太后同情胡氏的遭遇,常召她居住在清宁宫。

胡善祥无过被废的事,百姓们都知道,而且都非常同情这位可怜的皇后。据说宣宗晚年也曾为此事悔恨过。

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悲痛不已,由于伤心过度,第二年,胡氏也病故,只以嫔妃礼安葬。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七月,胡氏才被追谥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为她专修陵寝。

孙氏是明宣宗的第二为皇后,她出身低微,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自幼长得如花似玉,由于宣宗朱瞻基的外祖母是永城人,所以朱瞻基偶然见到孙氏,大为倾慕。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宣宗19岁时,孙氏被册立为太孙妃。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宗即位后,非常宠爱孙氏。孙氏非常工于心计,而且善于揣摩宣宗的心思。当时,被立为皇后的胡氏因多年没有生子而失宠,孙贵妃虽然也没儿子,但是她有心计更有胆量。她把皇帝临幸过宫人的孩子,冒充是自己的。这个孩子就是宣宗的皇长子,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对明英宗的身世,《明史》曾写道:“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可见明英宗的身世始终是个难解之谜。

由于孙贵妃为明宣宗“生”下了皇子,宣宗越发宠爱她,以胡皇后无子理应让贤为由,逼胡皇后上表逊位。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宣宗废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驾崩,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  直至孙太后死后,英宗才知道自己并非孙氏亲生,但生母是谁,已经无从查证了。

明英宗的皇后钱氏为何死后不能与英宗同穴?

明英宗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今天江苏连云港海州区)人氏,于正统七年被册封为皇后。后来,明英宗觉得皇后的家人权势卑微,为了提高钱皇后家人的地位,打算把皇后家的亲属都封为侯,钱皇后得知此事以后,婉言谢绝了英宗的好意。由此可见,钱皇后是一位贤德的皇后。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被蒙古人迎到北边打猎,皇后倾尽所拥有的财产,想尽各种办法,力求把英宗迎回北京。  英宗北狩的这段日子,钱皇后回忆起过去和明英宗朝夕相处的日子,常常日哭夜泣,哭累了就趴在地上,由于不停地流泪,她的一只眼睛因此失明了,因为经常伏地痛哭,她的一条腿也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最后变成了跛腿。

钱皇后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英宗终于回到了北京。然而却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宫,只有钱皇后陪伴着英宗。钱皇后没有儿子,周贵妃生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成化皇帝。

钱皇后与明英宗有多年的夫妻患难之情。在明英宗弥留之际,他回首自己一生的沧桑岁月,想起在南宫被囚禁的艰难岁月,所留恋的并非人世间的荣华富贵,而是依依不舍与钱皇后的这段人间真情。因此,他遗诏群臣,千秋万代之后,钱皇后一定要和他同葬。英宗之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从明宪宗开始,大明朝的皇帝就不是嫡出了,因此引起了供奉祖宗,合葬等很多问题。

明宪宗即位之后,为生母周太后和钱皇后上徽号,就召集大臣进行商议,太监夏时知道周太后的心意,就说皇帝只想尊生母周贵妃为皇太后。然而大学士李贤、彭时等对此持不同意见,据理力争,最后两宫得以并尊,钱皇后被称为慈懿皇太后。

在修建英宗裕陵之时,李贤、彭时奏请皇上说要营建三个墓室,大臣庭议的时候,太监夏时说不能那么做。因为双方僵持不下,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了。

后来,到了成化四年六月,钱太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钱太后最后的心愿就是能与自己心爱的明英宗合葬在一起。  但是明宪宗的母亲周太后不想让钱太后入葬裕陵,就出面干涉。明宪宗没有办法,于是让太监夏时和怀恩召集众多大臣一起商议。大臣彭时坚持说:“有英宗皇帝的遗诏,钱皇后合葬裕陵,祔太庙,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

次日,宪宗再次询问彭时,彭时依然像昨天那样回答。宪宗无奈地说道:“我怎会不知道应该按照先皇的意思去做呢?我只是担心日后我母亲再想入葬裕陵会因此受到妨碍。”彭时说:“皇上用孝心侍候两宫皇太后,天下都知道陛下孝顺的名声,如今按照先皇的遗诏操办钱太后的葬礼,这是合乎礼法的,也是皇上对先皇帝和钱太后尽孝道的最终结果啊!”彭时后来主张把钱太后合葬在裕陵左侧的墓室,把右边的墓室留给周太后未来入葬,  并且彭时的此项提议得到了吏部尚书李秉、礼部尚书姚夔等众多大臣的赞成。宪宗皇帝说:“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如果不遵照礼制合葬钱太后是为不孝,如果不征得母亲的同意也是不孝顺啊!”第二天,詹事柯潜、给事中魏元等上奏要求皇帝采纳彭时的建议,希望早日合葬钱太后,没有得到答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