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概论(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4:03:40

点击下载

作者:万融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商品学概论(第3版)

商品学概论(第3版)试读:

出版说明

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财经类)从2000年出版发行以来,历经三次修订出版,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选用该系列教材作为财经类专业课的教学用书,并对该系列教材的修订、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精神,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满足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对我社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进行了第4次修订。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这些教材将陆续出版,以供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使用。

本次教材的修订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较好地贯彻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新修订的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在内容的构建上结合专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材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点,并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本次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对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内容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在此,我们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之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9月

第3版前言

本书第3版修订是在保持第1版教材定位特色和第2版教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次教材修订是向高质量、具有学科与课程特色教材建设目标迈出的又一步。本次修订根据前两版教材使用的情况和部分院校、老师的建议,在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力求 “理论适当、实务足够、案例同步、实训到位”。

本次修订不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同时对教材的结构、体例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其中,教材内容的更新侧重的是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完善。如教材中的名词术语、概念尽可能使用相应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确保专业术语、概念、定义的标准化;对前两版教材中的知识性错误、文字性错误和疏漏进行了修正,对教材中的数据、材料进行了核实和修正;及时将商品学学科以及相近学科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吸纳进教材。章节结构的调整则在保证教材系统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经济活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的要求。调整主要涉及“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的组成与性能”、“商品质量及其管理”等章节。体例上,本次修订增加了案例导入、课堂讨论、技能训练等栏目和环节,以更好地适应高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本次修订中,中国人民大学万融教授承担了除第三章第三、四、五节以外各章节内容的修改与更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窦志铭教授承担了全书各章节“课堂讨论”、“技能训练”项目的撰写以及“思考题”的修改,并对全书各章节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曹汝英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孙晓君承担了第三章第三、四、五节内容的修改与更新以及本教材的电子教案的制作。万梦如同志为本书精心制作了大量图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很难避免错误和疏漏,敬请读者和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编者2013年9月

第2版前言

本书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使用后,又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期间,我们对书中文字错误和欠妥之处进行了修改,并期望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再针对同行和师生使用意见做进一步的修改,以使其名实相符。

至今,此教材使用已有五年多了。国内同类教材也已出现多种版本,各有所长。这就为我们学习、借鉴他人成果,进一步修改教材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世界经济、贸易的速度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使教材更好地适应经济贸易全球化、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就成为我们这次修订教材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

本次教材的修订,力求保持第1版“基础适度,应用能力强,口径适当,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突出特色和实用性,注意与本科和中专区别开来”的特点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对原有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和修改,对原有错误或不妥之处再次纠正,同时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及时引入了新的研究成果和内容。

参加本版编写的人员有:万融(第一、三、四、五、七、九章);王守兰(第二、六、八章)。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编者2006年5月

第1版前言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高专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人数的60%,并还有增长的趋势,所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关于编写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主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并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同时充分体现“三教统筹”(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则,我们编写了这部《商品学概论》教材。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高职高专的教学需要。其特点是,教材定位于“基础适度,应用能力强,口径适当,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突出特色和实用性,注意与本科和中专区别开来”。具体的体现是,一、突出实用性。围绕培养目标涉及的必要理论一定要有,如第一章绪论,而对其理论来源推导等做了删除;再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思路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解释理论,如第六章商品检验及质量监督,加入了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第四章商品分类与编码中还加入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新内容,如店内码。二、教材结构、体系、风格上有所突破。如在第三章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第六章商品检验与质量监督中插入了茶叶、酒类、纺织纤维和日用塑料制品的感官审评实验,使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分配渐趋合理。三、突出趣味性、逻辑性。我们在每一章节中均插入了一些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情况。

商品学是一门文理渗透、相互交融的应用性学科,为了学好商品学概论,学生除掌握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外,还要掌握商品学的研究方法,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万融教授主编并执笔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守兰执笔第三章、第六章、第八章,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刘爱珍执笔第二章、第七章。全书由万融教授总纂。

本教材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围绕为生产第一线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多年来教学的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探索,但其中可能有一些考虑不周或不妥当之处,再加上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同仁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于及时修订,使之日臻完善。编者2000年4月第一章绪论【内容提示】

本章通过分析归纳商品的三个基本特征,明确了商品的一般概念与属性的划分,剖析了现代商品构成的四要素。在上述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论,并扼要介绍了商品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案例导入】推销商品的使用价值“味道好极了”是雀巢速溶咖啡的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速溶咖啡以物美价廉、省时省力而受到现代人的欢迎,但是其在刚上市时却遭到市场的冷遇,公司为查明其被冷落的真正原因,对一些家庭主妇进行了调查访问。原来这些家庭主妇不买速溶咖啡不是因为它口味不好,而是因为如果买了省时、省力、一冲即可的速溶咖啡后,怕自己的先生怪自己懒惰,是个不合格的家庭主妇。可见,是顾客对商品有用性的认识即顾客的观念出了问题,才导致了他们拒绝购买的行为。因此,转变顾客的观念,千方百计使顾客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正确认识,才能说服他们购买商品。

被美国商界推崇为“欧洲唯一推销专家”的英国人H.M.戈德曼认为:“购买一种商品,目的在于满足某种需要。买卖只不过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某种物品,而是购买了这种物品的使用价值。既然顾客购买的目的不是商品的本身,所以,推销员的眼睛不应只盯在“商品”上,而应借助于“商品”,想方设法使顾客产生需要这种商品的欲望。

戈德曼强调:“商品是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只有当它们被顾客使用并满足了顾客的某种愿望时,才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牢牢记住,在每一次具体的推销活动中,如果推销员不仅仅是向顾客推销‘商品’,而且还向顾客推销‘商品的使用价值’,效果会更好,工作会顺利得多”。

改编自:①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233379615.html,“推销商品的使用价值”;②管理资源网,http://www.m448.com/filelist/library/clause 89875.html,“推销指南针:商品的使用价值”。第一节商品及其构成一、商品的产生

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生产物。在人类劳动分工简单、效率低下的时代,产品起初只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随着人类劳动技能、工具及分工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产品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出现剩余,于是这些多余产品被生产者拿来同他人进行交换,以满足自己的其他需要。显然,劳动分工和产品私有是交换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早期的交换方式是简单的“以物易物”,后来便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较高级交换方式。由此人类社会进入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阶段。

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商品“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的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这就是说,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但又不是泛指一切劳动产品,只有那些为别人消费而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换”进入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才能称为商品。换句话说,判断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即满足社会需要;二是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而进入他人消费(社会消费),最终实现生产目的。

如果不理解上述要点,判断一种产品是否为商品就失去了标准和依据,甚至导致认识混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商品的认识实践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以前人们只承认通常交换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是商品,对知识形态、资金形态、劳务形态的劳动产品如技术成果、专利、股票、债券、服务等是否为商品,或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或墨守成规,盲目否定,直至它们纷纷进入市场交换,进入社会消费,才认识到并承认它们也是商品。二、商品的概念

综上所述,作为特殊劳动产品的商品应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或者说,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那些不能满足人们有效需要,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劳动产品,如假酒、假药、劣质电器、劣质服务、失效或变质的食品或药品或化妆品等,不能算作商品;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未经劳动加工的天然物,如天然空气、未开辟的自然风景区等,它们不属于劳动产品,所以也不能叫作商品。

第二,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例如,农民留下自用的那部分农副产品,就不能算作商品,其自用部分所占总产量的比例越大,该农副产品的商品率也就越低。

第三,商品是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的劳动产品。商品对其生产经营者来说,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否则他们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卖。商品只有通过交换,到达使用或消费它的用户或消费者手中,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如果卖不出去,使用价值就无法实现,因而商品价值也就不能实现。所以,库存积压卖不出去的产品,也不能算作是商品。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商品的概念。所谓商品,就是通过市场实现交换,进而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商品,也称传统的商品,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社会消费需要(物质/精神需要)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目前世界各国的商品学教科书仍以这类“硬商品”为主要研究内容。广义的商品,则是指通过市场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社会消费需要的所有形态(知识、劳务、资金、物质等形态)的劳动产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技术创新的加速,商品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软件化、服务化等趋势和特点。商品已不满足于“需求”与“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开始向“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推动了商品学研究内容和深度的拓展,特别是“软商品”开发、市场及消费运作的研究。三、商品的属性

商品能满足人们的哪种社会消费需要?或者说对人们有什么用途?归根结底决定于商品自身的属性。商品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可概括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商品的自然属性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形态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声学等性质)、生物学性质、生态学性质等。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形成后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商品的社会属性包括: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民族、宗教、审美、道德等属性)、政治属性和其他社会属性。商品的社会属性不是商品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人们后来赋予的。正是由于商品不同属性的组合,才使商品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消费需要。一般来说,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有用性时,起直接和主导作用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商品社会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四、现代商品的整体构成

现代商品的整体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图1-1):图1-1 现代商品的整体构成要素示意图(一)商品的功能/效用

商品的功能/效用是指商品为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要所能提供的可靠的、必需的职能或效用,如电冰箱的功能/效用是冷藏食物。商品的功能/效用是商品概念的核心。商品是通过它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功能/效用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因此从本质上说,消费者购买的其实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购买它的功能/效用。(二)商品体

商品体是商品功能/效用的载体,是人们利用原材料并通过有目的、有效的劳动投入(如市场调查、规划设计、加工生产等)而创造出来的产物。不同的使用目的(或用途)要求商品有不同的功能/效用,而功能/效用又是商品体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某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商品体能够具备哪些属性,是由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原料或零部件的成分及含量等)和形态结构(原料或零部件的组织结构、成品形态、规格、内部联结与配合、色彩装饰的组合以及其他结构特征)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内涵所决定的。其中商品体的成分组成又决定了商品体可能形成的形态结构。因此。商品体是由多种不同层次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三)有形附加物

商品的有形附加物包括商品名称、商品包装及其装璜与标志、商标及注册标记或品牌、商品条码、专利标记、质量和安全及卫生标志、环境(绿色或生态)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保修单)、购货发票等。它们主要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运输、装卸、储存、销售等)需要、消费(使用)需要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所附加的。其中,包装、商标等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它们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商标还会随着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新的价值。(四)无形附加物

商品的无形附加物是指人们购买有形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服务和附加利益。例如,提供信贷、送货上门与免费安装调试服务、售后保证与维修服务、退换退赔服务承诺、一定时期内的优惠折扣、附加财产保险等。善于开发和利用合法的商品无形附加物,不仅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综合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际利益,而且有利于同类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节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学学科主要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则主要是由经济类学科来研究。商品的这种二重性是由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交换使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品的价值获得了统一。因此,商品学学科与经济类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其消费(使用)者的有用性或效用。事实上,我们购买和消费(使用)某种商品,并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为了得到它的功能/效用,例如我们买来食品并把它消费掉,就是为了获取所需的营养以维持我们正常的生理活动或者为了满足保健、享受等需要。商品若失去了使用价值,也就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消费需要,商品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

商品之所以有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具有能满足人们某种社会需要的那些有用属性。马克思曾经说过:“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商品的属性多种多样,可分别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从而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商品也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例如高档服装可用于一般的防寒保暖,也可用于美化人体、弥补某些体型缺陷,还可用来显示穿着者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服装的防寒保暖效用决定于服装材料种类、组织结构、隔热性能以及服装本身的开口部位、方向、大小和穿着组合等属性。服装对人体缺陷的弥补与美化效用取决于设计师巧妙地组合材料的刚柔性、悬垂性、伸缩性、色彩的感觉特性和形体的视错觉等属性。高档服装的身份地位象征则是通过其材料的纤细精致质感、庄重高雅的服装外形、构成、色彩及其精心组合等属性综合体现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属性形成的,但这些属性不是指商品的全部属性,而是为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有目的地选择和组合起来的那些有用属性。人们可以根据某种需要自觉能动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物并将其加工改造成符合目的的人工物(商品),或者从市场选用符合目的的商品。但这些商品能否或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使人的需要得以满足,即是否有使用价值或可能有多大的使用价值,又是由商品的这些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这些属性与人的特定需要的吻合程度或一致性程度,就决定了该商品对人的使用价值的大小。因此,人的社会需要是商品使用价值形成的前提,离开人的社会需要,商品就没有使用价值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使用价值实际上反映了商品属性与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二、商品学的研究对象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商品是人有目的的劳动产物,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和社会需要的内容不断变化,商品的属性也必须去适应这些变化。商品学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应该注意把握其以下特征:商品自始至终处于社会中,其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商品使用价值不是绝对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

商品使用价值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商品学必然是一门综合型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它不仅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电子学、工艺学、农艺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而且与市场学、物流学、广告学、价格学、商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消费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也有着交叉渗透与互补的关系。三、商品学的研究内容

商品学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具体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与性质;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品质量与品种;商品质量管理;商品标准与法规;商品检验与分级;商品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督、商品包装与标识;商品储运与养护;商品与资源、环境等等。

商品使用价值的研究,其内容主要通过商品质量来体现。商品质量一般是指商品满足人们社会需要的各种特性的总和。商品的质量等级和质量水平反映了商品特性满足人们社会需要的程度,是对商品质量优劣或好坏的评价。商品质量及其管理、质量标准与评价、质量认证与监督、质量保持与维护、商品生态质量与管理等有关问题是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四、商品学的任务

商品学是为政府和企业对商品从规划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到废弃的全过程实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商品学的任务是:

1.指导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通过商品资源和市场的调查预测、商品的需求研究等手段,为政府部门实施商品(产品)结构调整、商品科学分类,商品的进出口管理与质量监督管理,商品的环境管理,制定商品标准及政策法规、商品发展规划等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为企业提供商品基本质量要求和品种要求,指导商品质量改进和新商品开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保证市场商品物美价廉、适销对路。

2.评价商品使用价值的高低。通过商品检验与鉴定手段,保证商品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或合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创造公正、平等的商品交换环境。

3.防止商品使用价值的降低。通过确定适宜的商品包装、运输、保管的条件和方法,防止商品质量发生不良变化而造成损失。

4.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通过大力普及商品知识和消费知识,使消费者认识和了解商品,学会科学地选购和使用商品,掌握正确的消费方式和方法,由此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

5.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再生。通过对商品废弃物与包装废弃物处置、回收和再生政策、法规、运行机制、低成本加工技术等问题的研究,推动资源节约、再生和生活废物减量、保护环境的绿色行动。思考题

1.你怎样理解“商品”概念?商品与一般物品和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2.简述现代商品构成的四要素。

3.试举例说明商品使用价值与商品属性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内容提示】

本章介绍了商品分类的概念、原则、分类方法、分类标志及其选择原则。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商品代码与商品编码的概念、分类代码与识别代码的编码原则和方法,着重使学生理解商品条码种类、编码方法,特别是EAN/UPC、ITF-14、UCC/EAN-128条码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商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本章还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内外主要的商品分类与编码标准,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商品分类与编码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导入】某大型连锁超市的商品分类

对品种繁多的商品进行分类,是连锁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连锁企业可以在商品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目标顾客的需要,选择形成特色的商品组合,体现自身的个性化经营特色,以求连锁经营的成功。

在该连锁超市的实际商品管理中,商品分类一般采用综合分类标准,将所有商品划分成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和单品四个层次,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一、大分类

大分类是超级市场最粗线条的分类。大分类的主要标志是商品特征,如水产、果蔬、日配加工食品、一般食品、日用杂货、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

二、中分类

中分类是大分类中细分出来的类别。其分类标志主要有:(1)按商品功能与用途划分,如日配品这个大分类下,可分出牛奶、豆制品、冰品、冷冻食品等中分类。(2)按商品制造方法划分,如畜产品这个大分类下,可细分出熟肉制品的中分类,包括咸肉、熏肉、火腿、香肠等。(3)按商品产地划分,如水果蔬菜这个大分类下,可细分出国产水果与进口水果的中分类。

三、小分类

小分类是中分类中进一步细分出来的类别。主要分类标志有:(1)按功能用途划分,如“畜产品”大分类中“猪肉”中分类下,可进一步细分出“排骨”、“肉米”、“里肌肉”等小分类。(2)按规格包装划分。如“一般食品”大分类中“饮料”中分类下,可进一步细分出“听装饮料”、“瓶装饮料”、“盒装饮料”等小分类。(3)按商品成分分类。如“日用百货”大分类中“鞋”中分类下,可进一步细分出“皮鞋”、“人造革鞋”、“布鞋”、“塑料鞋”等小分类。(4)按商品口味划分。如“糖果饼干”大分类中“饼干”中分类下,可进一步细分出“甜味饼干”、“咸味饼干”、“奶油饼干”、“果味饼干”等小分类。

四、单品

单品是商品分类中不能进一步细分的、完整独立的商品品项。如上海申美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355毫升听装可口可乐”、“1.25升瓶装可口可乐”、“2升瓶装可口可乐”、“2升瓶装雪碧”,就属于四个不同单品。

改编自:李赐生:“共性与个性的共生之析”,《家具与室内装饰》,2006(11):42-43。第一节商品分类概述一、商品分类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节奏催生着新科技成果、新产品和新产业的涌现。科技成果物化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商品,既加速了商品的升级换代,又使商品种类在数量上获得惊人的增长。但商品种类的繁多却给我们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商品的研究特别是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商品分类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分类是商品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商品管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商品分类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商品分类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商品种类繁多,特征多样,价值不等,用途各异,只有对商品进行系统的分类,商品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中的计划、统计、定价、核算等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各类统计数据和商品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和实际意义。

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条码技术与射频技术、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的广泛运用,为商品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如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创造了条件,它们同样也离不开科学的商品分类及其编码系统。(二)商品分类是保证商品及其管理活动实现标准化的需要

通过商品的科学分类,可以使商品规格、型号、等级、计量单位、包装、标签等特征实现统一化、标准化,从而避免同一商品在不同部门由于上述特征不统一而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商品标准一般应按商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类别,以便于生产、经营和消费应用。国际贸易商品的分类及其标准化已成为各国制定贸易政策、征收关税、进行贸易管理和贸易统计的重要依据。(三)商品分类有利于开展商品研究和教学工作

由于商品品种繁多,性能与特征各异,用途不同,且对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只有实施科学分类,将每个商品个别性征归纳为每类商品的共同性征,才能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品品种、质量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商品的发展趋势,进而改进商品及其管理。商品分类还使相关的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专业化,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四)商品分类便于消费者和用户选购商品

与消费需求对口且清楚明了的商品分类,有助于购买者更好地、更快地选购其想买的商品。例如,超级市场中若将化妆品按其功能用途划分为洁肤与护肤类、美容类、护发与美发类、香水类、特殊用途类化妆品,则使人一目了然,选购更加方便。二、商品分类的概念

商品或其他事物,现象乃至抽象的概念等都是概括一定范围的集合总体。任何集合总体都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志(特征)逐次归纳成若干个概括范围更小,特征更趋一致的局部集合体,直到划分成最小的单元。这种将集合总体科学地、系统地逐次划分的过程称为分类。

商品分类是根据一定的管理目的,为满足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全部或部分需要,将管理范围内的商品集合总体,以所选择的商品基本特征作为分类标志,逐次归纳为若干个范围更小、特征更趋一致的子集合体(类目),例如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直至品种、细目等,从而使该范围内所有商品得以明确区分与体系化的过程。

商品大类、中类、小类等较高层次类目的划分,一般是按照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经济活动类型的逐渐细化,如产业(行业)的细化、市场范围的细化、消费需求的细化来进行的。商品细类或品类是对于若干具有共同特征的商品品种的归类。商品品种是指商品的具体名称所对应的商品。商品细目是对商品品种的详细区分,包括商品的规格、型式型号、花色、质量等级、产地、品牌等,它更能具体地反映商品的特征。商品分类的类目层次及其应用实例见表2-1。表2-1 商品分类的应用实例第二节商品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一、商品分类的原则

商品分类的原则是建立商品分类科学体系的基本要求。商品分类要能满足特定的目的和需要,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

要使商品分类具有科学性,在建立分类体系前,必须明确目标,确定范围,统一名称,选准标志。

首先,不同部门、行业、企业对商品进行分类的目的、要求不同,结果使商品分类体系多种多样。如《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体系,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和兼容,建立全国统一的、科学的、宽泛的(包括产品、服务和资产在内)经济信息处理系统;商业企业的商品目录体系则是为了按照商品需求发展规律,合理地组织进销货和执行企业商品流转计划,既防止商品积压脱销,又有利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每个分类体系只有明确服务目的,才能保证科学实用。

其次,不同部门、行业、企业所涉及的商品种类范围并不相同,所以商品分类的对象也不会相同。这就要求分类前,管理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拟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的范围,否则该分类体系也不会科学适用。

再次,作为分类对象的商品的名称必须科学、准确、统一,力求简单明了、概括性强,真正反映其有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属性,还要防止其名称概念不清或一词多义或一种商品有多种名称,避免区分的困难和混乱,否则也无法保证该分类体系的科学性。例如,“的确良”的名称就反映不出“涤棉混纺布”的本质,也不科学;把“马达”与“电动机”混用,则易造成分类的混乱。

最后,在商品分类前,选择合理的分类标志更为重要。商品具有多种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基本特征,如商品的原材料、加工方法、主要成分、用途、尺寸、重量、体积、式样、颜色等基本特征是本质的、稳定不变的,而商品所属的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若作为分类特征,则是非本质的、可能发生变化的。因此,要保证商品分类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必须选择商品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作为分类标志,这样才能明显地把分类对象区分开,保证分类清晰和体系稳定。(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在建立商品分类体系时,以分类对象的稳定本质特征作为分类标志,将分类对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使每个分类对象在该序列中都占有一个位置,并反映出它们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三)可延性原则

为了让建立的商品分类体系能够满足不断出现的新商品的需要,可延性原则要求在建立商品分类体系时,必须留有足够的空位,例如设置收容项目“其他×××”,以便安置新出现的商品而又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或将原分类体系推倒重来。(四)兼容性原则

兼容性是指相关的各个分类体系之间应具有良好的对应与转换关系。随着国际、国内各种与商品相关的分类体系的建立,分类原则及类目设置必须实现标准化,这样才有可能经过技术处理后,满足各个分类体系之间信息交换即相互兼容的要求。例如我国国家主要产品分类体系与我国行业分类体系应形成兼容关系。前者建立在后者之上,前者的建立脱离不了后者的影响,但又不能在后者的基础上现成地细分和延拓。因为后者规定只有生产同类性质产品的生产企业才能划入同一行业,但事实上同类产品又可以由不同行业的企业生产经营,同一行业的企业还往往生产经营各不相同的多种产品,如果按其主要商品(产品)来划分行业,则次要商品(产品)被忽略了,所以若完全按照行业细分和延拓来对商品逐级分类,则势必造成商品分类体系的混乱。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体系在按商品(产品)属性特征分类的同时也要兼顾行业(产业)管理的需要。(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商品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只有在满足管理系统(如国家管理系统)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合理地满足系统内各分系统(如各行业管理系统)的实际需要。

一个商品管理系统常常是由许多管理分系统组成的。如果商品分类能同时完全满足整个管理系统和各个管理分系统在商品分类上的管理需求,当然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上,往往从某一管理分系统角度来看,某一商品分类体系是最实用、最经济的,而从整个管理系统来看却是不合理、不经济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反过来,若某一商品分类体系对于某个分系统不太合理、不大经济,但对于整个管理系统却是最经济、最合理的,那么这种商品分类体系也是可取的。因此,在进行商品分类时,我们要考虑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益和整体的最优化,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也就是说,行业或企业建立自己的商品分类体系时,要在国家商品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违背国家分类体系的原则。当然在满足整个管理系统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也要尽量兼顾各个管理分系统在分类上的要求。行业或企业的分类体系也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工作需要,对商品类组进行更详细的划分,或者对生产经营较少的商品进行并类、并组,一般来说其分类体系包括的类别要少,而品种要多。二、商品分类的方法

进行商品分类时,通常采用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两种方法。在建立商品分类体系或编制商品分类目录时,常常将这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线分类法

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是将拟分类的商品集合总体按照选定的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又分为若干类目,最终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线分类体系中,各层级所选用的分类标志并不相同,同一层级各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彼此称为同位类,上下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相对互为上、下位类。例如,家具可采用线分类法进行如表2-2所示分类。表2-2 线分类法实例

线分类法属于传统的分类方法,也是主要的商品分类方法,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线分类法的主要优点是信息容量大,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符合传统应用的习惯,既适用于手工操作,又便于计算机处理;主要缺点是一旦分类完成,其分类体系结构便不再能改动,因而弹性较差。所以,采用线分类法编制商品分类体系时,必须预先留有足够的后备容量。(二)面分类法

面分类法,又称平行分类法,它是选定分类对象的若干不同属性特征作为分类标志,将分类对象按每一属性特征划分成一组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类目,每一组类目构成一个“面”。再按一定顺序将各个“面”平行排列。使用时根据需要把有关“面”中的相应类目按“面”的指定顺序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复合类目。例如,服装的分类就是按照面分类法组合的,见表2-3把服装的面料、式样和款式属性特征作为三个互相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又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类目,使用时,将有关类目组配起来,便成为一个复合类目,如纯毛男式中山装、中长纤维女式西装等。表2-3 面分类法实例

面分类法灵活方便、结构弹性好,适用于计算机处理,但组配的结构太复杂而不利于手工处理,也不能充分利用其信息容量,这是由于在实践中许多复合类目,如纯毛男式长裙没有实用价值。目前,一般都把面分类法作为线分类法的辅助。

在实践中,由于分类对象和管理要求的复杂性,往往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要,所以在实际分类时,经常根据情况,以一种分类方法(如线分类法)为主,另一种分类方法(如面分类法)作为补充,这种分类方法称为混合分类法。第三节商品分类标志一、分类标志的选择原则

分类标志是编制商品分类体系和分类目录的基准和重要依据。进行商品分类,可供选择的标志很多,分类标志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目的性

分类标志的选择必须确保分类体系能满足分类的目的和要求,否则便没有实用价值。(二)明确性

分类标志本身的含义要明确,要能从本质上反映出每类商品的基本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分类清楚。(三)包容性

分类标志的选择要使该分类体系能够包容拟分类的全部商品,并有继续补充新商品的余地。(四)唯一性

在同一层级范围内只能采用一种分类标志,不能同时采用几种分类标志。分类标志的选择最终要保证每个商品只能出现在一个类别里,不得在分类中重复出现。(五)逻辑性

分类标志的选择必须使商品分类体系中的下一层级分类标志成为上一层级分类标志的合乎逻辑的继续和具体的自然延伸。例如,汽油的分类,从“汽油”到“车用汽油”、“航空汽油”这一层级,选用的分类标志是商品的“用途”,再从“车用汽油”到“××号汽油”下一层级类目,选用的分类标志是商品的“规格”,其实质是商品(汽油)的具体使用性能,显然它是“用途”的自然延伸和合乎逻辑的继续。二、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

商品分类标志,按其适用性可分为普遍适用的分类标志和局部适用的分类标志。普遍适用的分类标志是指所有商品种类共有的属性特征,如物态、来源、原材料、加工方法、用途等。这些分类标志常用作划分商品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等高层级类目的分类标志。局部适用的分类标志是指部分商品共有的属性特征,故也称为特殊分类标志,如化学组成,包装形式,动植物的部位、颜色、形状,加工特点,保藏方法,播种和收获季节以及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功率、效率等。这些分类标志概念清楚,特征具体,容易区分,常用于某些商品品种以及规格、型号、式样、花色等商品细目的划分。

虽然商品分类的标志很多,但很难找到一种能贯穿商品分类体系始终,对所有商品类目直至品种、细目都适用的分类标志。因此,在一个分类体系中常采用几种分类标志,往往是每一个层级用一个适宜的分类标志。在商品分类实践中,常用的分类标志有以下几种:(一)商品的用途

商品的用途与消费者需要密切相关,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探讨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的重要依据。以商品用途作为分类标志,不仅适合于对商品大类的划分,也适合对商品品类、品种的进一步详细划分。例如,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将商品分为生活资料商品和生产资料商品;生活资料商品可划分成食品、衣着用品、日用工业品、日用杂品等类别;日用工业品又可分为器皿类、洗涤用品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化妆品类商品还可划分为护肤洁肤用化妆品、美容化妆品、发用化妆品等;发用化妆品可再细分为洗发剂、染发剂、美发剂、生发剂、护发剂等;洗发剂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干性发用香波、油性发用香波、止痒去头屑香波等。许多按商品用途划分的类目名称已成为专有名词,如食品、医药品、饲料、文化用品、交通工具等。

以商品用途作为分类标志,便于分析和比较同一用途商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有利于生产企业改进和提高商品质量,开发商品新品种,扩大品种规格,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也便于经营者和消费者按需对口交易。但对多用途的商品,一般不宜采用此分类标志,否则会导致分类体系混乱。(二)原材料

商品的原材料是决定商品品种、质量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以原材料作为商品分类标志,不仅使商品分类清楚,而且还能从本质上反映出每类商品的性能和质量特点以及使用、保管特征。

例如纺织品商品可根据所用纤维材料的不同,划分为棉织品、麻织品、毛织品、丝织品、化纤织品五类。棉纤维吸湿性好,多孔并有中腔,耐碱、耐热性好,但强度、弹性较差,易燃烧、抗霉性差,由此决定了棉织品具有较好的穿着舒适性、保暖性,可用强碱性洗涤剂洗涤和较高的熨烫温度熨烫,但穿用牢度低、易起皱、防火性差,长期保管应避免受潮和适当晾晒。

原材料分类标志特别适用于那些使用性能和质量受原材料影响较大的商品,如皮革制品、纺织品和服装等,但对那些由多种原料制成的商品,尤其是加工程度较高的商品,其加工程度越高,就越脱离单一原料的关系,如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则不宜采用。(三)加工方法

商品的加工方法或生产工艺,对商品质量特征和特性的形成影响很大。许多商品虽然使用的原材料相同,但因所用的加工方法或制造工艺不同,也会使其性能及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甚至形成不同的品种类别。

例如,茶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分为全发酵茶(红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后发酵茶(黑茶)、不发酵茶(绿茶)和花窨茶(花茶)等;酒类商品按酿造方法的不同,分成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等;纺织品按生产工艺不同,分成机织品、针织品和无纺布等。

这种商品分类标志对那些可以选用多种加工方法制造且质量特征特性受工艺影响较大的商品更为适用,它能清楚地反映这些商品外观和内在质量特征特性,有利于商品生产和经营。但对那些质量和品种特征受加工方法影响不大的商品则不适用。例如,不管是采用淀粉酶水解工艺方法,还是采用淀粉酸水解工艺方法制造的葡萄糖,其外观和内在质量特征特性都没有多大区别,选取这种分类标志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四)化学成分

商品的化学成分,一般是指商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它是决定和影响商品品种、性能、质量、用途以及储存和运输条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商品分类中应用较为广泛。

例如,食品膨胀剂依其化学成分不同,分为食品用碳酸氢钠、食品用磷酸氢钙和其他膨胀剂;化学肥料按其化学成分,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等;日用塑料制品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聚氯乙烯制品、聚乙烯制品、聚丙烯制品、聚苯乙烯制品、ABS制品(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制品)、AS制品(苯乙烯、丙烯睛共聚物制品)、EVA(乙烯—醋乙烯共聚物制品)、聚酰胺制品、聚碳酸酯制品、聚甲醛制品、氟塑料制品、聚砜塑料制品、聚氨酯制品、聚酯制品、酚醛塑料制品和氨基塑料制品等。

应该指出,有些商品的主要化学成分虽然相同,但因其所含的少量特殊成分不同,可形成质量、特征、性质和用途完全不同的商品。对这类商品进行分类时,应该以特殊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例如,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根据其所含特殊成分的不同可分为钢化玻璃(含有氧化钠)、钾玻璃(含有氧化钾)、铅玻璃(含有氧化铅)、硼硅玻璃(含有硼酸)等;钢材也可按其所含的特殊成分划分为碳钢、硅钢、锰钢等。

按化学成分进行商品分类,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商品特性,对研究商品的加工、使用以及储运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有重要意义。化学成分已知且对商品性能影响较大的商品适宜用这种分类标志进行分类,但对于化学成分不清楚或比较复杂或易发生变化以及对商品性能影响不大的商品,则不宜采用这种分类标志。(五)商品的产地

商品的产地不同,其自然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原料质量、加工方法、人文因素等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是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同类商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质量、品性、外观、口感、味道、风格等特征。某些商品的产地甚至成为该类商品高品质的代名词,如云南普洱茶、希腊克里特岛的克里特女王橄榄油、美国宾夕法尼亚红栎(红橡)制品。因此产地在分类实践中常用作商品的分类标志。例如我国月饼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类,苏式月饼口味浓郁,油与糖并重,外皮层次多且薄,酥软白净、香甜可口;广式月饼则轻油而偏重糖,外皮和西点类似,以内馅讲究著名;京式月饼以素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作法如同烧饼,外皮香脆可口。又如,在超市中,按照产地,酒精性饮料分为国产酒类和洋酒类;水果分为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等。【课堂讨论】 化妆品在销售现场是如何进行分类和陈列的?第四节商品代码和商品编码一、商品代码

商品代码是指为了便于识别、输入、储存和处理,用来表示商品分类信息或商品标识信息的一个或一组有规律排列的符号。商品代码具有分类、标识和便于信息交流的功能。

按照代码所表示的信息内容,商品代码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商品分类代码和商品标识代码两类。例如,国际上通行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系统》(HS)、《主要产品分类》(CPC)和我国的《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等主要商品(产品)分类目录,采用的都是商品(产品)分类代码;国际上通用且被我国采用的EAN/UCC-13代码、EAN/UCC-8代码等,则属于商品(产品)标识代码。二、商品代码的类型

商品代码依其所用符号组成不同,可分为全数字型、全字母型和数字—字母混合型三种类型。

全数字型商品代码是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分类对象信息的商品代码。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便于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特点,因而在各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商品(产品)代码标准中被普遍采用。

全字母型商品代码,是全部用字母表示分类对象信息的商品代码。数字—字母混合型商品代码,则是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的商品代码。这两种代码或者由于不利于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或者因为计算机输入不便、输入效率低、错码率高,从而在商品编码中很少使用。三、商品编码

商品编码是根据一定规则赋予某种或某类商品以相应的商品代码的业务活动。

商品编码可使繁多的商品便于记忆,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有利于顺利开展商品计划、统计、管理等业务工作。商品编码实行标准化、统一化,还有利于国内外商品信息的统一规范和效率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四、商品编码原则(一)商品分类代码的编制原则

商品分类和商品编码是分别进行的,科学分类在先,合理编码在后。科学分类是合理编码的前提条件,但若编码不合理也会直接影响商品分类体系或商品目录的实用价值。因此,编制商品分类代码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唯一性原则

所谓唯一性是指被编码的商品应与商品分类代码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每一个编码对象(商品类目)只能有一个分类代码,每一个分类代码只能标识同一个商品类目。

2.简明性原则

商品分类代码要简明、易记、易校验,码位不宜太长,既便于手工操作和减少差错率,又便于机器处理和贮存。

3.层次性原则

商品分类代码要层次清楚,能清晰地反映分类体系内部各商品类目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

4.可扩性原则

可扩性是指商品分类编码体系里应留有足够的后备码位(空号),当需要增加新类目时,不至于需要破坏原商品分类编码体系再重新编码。

5.稳定性原则

商品分类代码确定后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能经常或轻易变更,以保证分类编码体系的稳定性,即使该类目商品停止生产或停止供应,也不能马上就分配给其他的商品类目。

6.统一性和协调性原则

商品分类代码要与国家商品分类编码标准相一致,与国际通用商品分类编码标准相协调,以利于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二)商品标识代码的编制原则

商品标识代码在编码时,必须遵守唯一性、稳定性及无含义性原则。

1.唯一性原则

每个编码对象只能有一个商品标识代码,作为它的唯一识别。也就是说,基本特征相同的商品视为同一商品项目,应分配相同的商品标识代码;基本特征不同的商品应视为不同的商品项目,必须分配不同的商品标识代码。

2.稳定性原则

商品标识代码一旦分配,只要商品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就应该保持不变。

3.无含义性原则

商品标识代码是无含义代码,代码本身不提供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特定信息,标识代码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只起到代替编码对象名称的作用。有含义的代码常常会使编码容量受到损失。厂商在编制商品项目代码时,最好使用无含义的流水号,即连续号,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商品项目代码的编码容量。五、商品编码方法(一)商品分类代码的编码方法

商品分类代码是有含义代码,代码本身具有某种实际含义。它不仅作为编码对象的唯一标识,起到代替编码对象名称的作用,还能提供编码对象的有关信息(如分类、排序等信息)。

商品分类代码编码常用的方法,有顺序编码法、系列顺序编码法、层次编码法、平行编码法(特征组合编码法)等编码方法。

1.顺序编码法

顺序编码法是按照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依次给予顺序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其优点是使用方便、易于管理,但代码本身没给出任何有关编码对象的其他信息。

2.系列顺序编码法

这是一种特殊的顺序编码法,是将顺序数字代码分为若干段(系列),使其与分类编码对象的分段一一相对应,并赋予每段分类编码以一定的顺序代码的编码方法。其优点是可以赋予编码对象一定属性和特征,提供有关编码对象的某些附加信息,但是附加信息的确定要借助于代码表。它的缺点是当系列顺序代码过多时,会影响计算机处理速度。我国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 7635.1-2002)中“小麦”(第五层级,小类类目),在进一步细分到第六层级(细类类目)时,“冬小麦”、“春小麦”的代码采用了系列顺序编码法,“白色硬质冬小麦”、“白色软质冬小麦”等类目代码则采用了顺序编码法,如图2-1所示。图2-1 顺序编码法与系列顺序编码法实例示意

3.层次编码法

层次编码法,是按商品类目在分类体系中的层级顺序,依次赋予对应的数字代码的编码方法。它主要用于线分类体系。例如,国家标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就是采用层次编码法,它采用8位数字码,代码结构分为六层(见图2-2),各层分别命名为大部类、部类、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图2-2 GB/T 7635.1-2002  代码结构及其示例

其中,第一至第五层各用一位数字表示,第一层代码为0~4;第二、五层代码为1~9;第三、四层代码为0~9。第六层用三位数字表示,代码为001~999,采用了顺序码和系列顺序码(即分段码),顺序码为011~999,系列顺序码为个位数是0或9的三位代码。第五层和第六层代码之间用圆点(·)隔开。第六层的代码001~009为特殊区域,其所列商品类目按不同的特征属性再分类或按不同的要求列类,以满足各部门管理的特殊需要。

层次编码法的优点是代码较简单,逻辑性较强,信息容量大,能明确地反映出分类编码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便于机器汇总数据;层次编码法的缺点是弹性较差,为延长其使用寿命,往往使用延长代码长度的办法,预先留出相当数量的备用号,从而出现号码的冗余。

4.平行编码法

平行编码法,是将编码对象按其属性或特征分为若干个面,每一个面内的编码对象按其规律分别确定一定位数的数字代码,面与面之间的代码没有层次关系和隶属关系,最后根据需要选用各个面中的代码,并按预先确定的面的排列顺序组合成复合代码的一种编码方法。平行编码法多用于面分类体系,其优点是编码结构有较好的弹性,可以比较简单地增加分类面的数目,必要时还可更换个别的类面,可全部用代码,也可部分用代码。这种编码方法适用于多种查找任务,也便于计算机处理,但平行编码法也有代码过长的缺点,冗余度大,不便于计算机管理。(二)商品标识代码的编码方法

商品标识代码是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系统,也称EAN·UCC系统)为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等所提供的唯一标识的数字型代码(见图2-3)。为了便于快速识读和处理,商品标识代码常常用条、空模块组合的条码符号来表示。商品条码由条码符号及其对应的标识代码组成,其中条码符号供条码扫描设备识读,而标识代码则供人直接识读或者通过键盘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使用。图2-3 GS1系统编码(标识代码)体系

1.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

贸易项目是指任意一项商品(产品或服务)。对贸易项目进行编码和采用符号表示,能够实现商品零售(POS)、进货、存补货、销售分析以及商品配送、仓储或批发等其他流通业务运作的自动化。GTIN是为全球贸易项目提供唯一标识的一种代码(或称数据结构)。

POS(Point of Sales)系统,即销售终端,是指通过自动读取设备(条码扫描器、收银机)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如商品名、单价、销售数量、销售时间、销售店铺等),并通过通讯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