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养护完全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0:32:45

点击下载

作者:郭振中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脊椎养护完全手册

脊椎养护完全手册试读:

第一章 认识脊椎——细说关于脊椎的那些事

擦亮双眼,看清我们后背的这根骨头

什么是脊椎?不少朋友会说:“不就是我们后背上的这根脊梁骨吗?”其实,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脊椎不仅仅是根骨头,还包括很多东西,比如周围的肌肉、韧带、椎间盘以及椎管内的脊髓等。如果形象一点来比喻的话,脊椎骨就好比是钢筋,而它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等就好比混凝土,它们同心协力,共同浇铸成了我们生命大厦的主梁。

那么脊椎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正面看一下。从正面看,脊椎位于我们人体的背部中央,就像一根中轴。在这根中轴上,共有五大部分,即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其中颈椎有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成年以后融合成一块骶骨,尾椎幼年时是3~5块,在成长的过程中尾椎也会渐渐融合成一块尾骨,所以小孩子一出生时脊椎应该是32~34块,成年人是26块。而在这26块脊椎中,最为重要的是三个部分,即颈椎、胸椎和腰椎。图1-1

当然,在这根庞大而复杂的脊椎上,并不只是这26块脊椎骨在起作用。它们还要借助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的连接,才能成为一根能够前后、左右扭曲的“弹簧”,牢牢固定在我们的身体里,成为支撑身体重量的“顶梁柱”。

从表面看,脊椎上的这些脊椎骨具有十分类似的形态,但实际上,它们每一块都有各自的特殊之处。你看:每一块脊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如图1-2),椎体内部是骨松质,外面的薄层是骨密质。上下椎体靠软骨连接成柱状,以此来支持身体重量。而椎弓呢,则在椎体的后方,它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这些椎孔连成贯穿脊椎的椎管,具有容纳和保护脊髓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在椎弓上,有七个特殊的“突”。其中向后方伸出的叫棘突;向左右伸出的叫横突,横突与棘突上都有韧带和肌肉附着;上下伸出的一对叫上、下关节突。图1-2

因此,当我们从正面来粗略地观察脊椎时,觉得它只是由一个个椎体连接起来的结构,但是仔细观察,就不得不为这根骨头里面美妙的结构而赞叹不已。你看,脊椎上端承托着颅骨,下面连着髋骨,中间附有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而在脊椎里面,还有很多纵行的椎管,里面容纳着非常重要的脊髓。

从侧面看呢,脊椎的形状更是曼妙无比,就好像是一个优美的“S”形:颈椎和腰椎向前弯曲,胸椎和骶椎向后弯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四个生理弯曲,就好似四张弯弓。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四张弯弓,正是它们如此和谐优美的搭配,才使我们的脊椎成为一个刚柔相济、柔韧有余的大弹簧,不仅增加了柔韧性、增强了抵消或减缓外力震动的作用,而且还有力保护了我们的头、内脏等,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张弓。第一张弓俗称“颈曲”。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是以寰椎(即第一颈椎)的上缘线与第一胸椎的下缘线的夹角63度左右为尺度,这样的角度给了我们的头颅以最合理的支撑,就好比一个人直立时扬起上臂用手掌托起一个圆球,非常省力和舒适。

其次是第二张弓,叫“胸曲”。这张弓的曲度是以第二胸椎的上缘线与第11胸椎的下缘线的夹角63度为标准。如果这个尺度过大,那就成了驼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变以及骨质疏松的加剧,驼背会自然形成。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护好胸椎曲度,不但可以预防肩背痛,还可以延年益寿,保持青春。

再其次,第三张弓,也叫“腰曲”。事实上,腰曲在人出生后8~12个月爬行时就形成了,六岁左右才逐步稳定,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应该多鼓励他爬行,切不可让他直接由坐跨越到行走。腰曲的正常曲度在以19~24厘米为半径的圆弧内。如果曲度过大,即小于19厘米,就容易造成背肌劳损;反之,曲度过小,腰部往往会僵直,容易造成腰肌劳损。这样一来,脊椎的弹性减弱,还容易导致腰椎间盘损伤。

最后是第四张弓,这张弓叫“骶曲”,以腰骶角34度为宜。对于女性来讲,这个尺度如果合适的话,往往就能让自己的腰臀浑圆性感,充满魅力。但是如果你的骶曲过大,就会造成腰骶不稳,负重力向骶椎前方倾斜,这样就容易导致腰臀部肌肉劳损,严重的可能还会引起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大家看,有了这四张弓所形成的“S”形曲线,男性才威武有力,刚强雄壮,而女性呢,则婀娜多姿,亭亭玉立。与此同时,这根“S”形的脊椎就像是一个装在我们体内的大弹簧,使我们在进行剧烈运动的时候,不仅不会损伤颅骨、大脑等重要位置,同时还能保持运动姿势美妙、自如。这就好比你把一根笔直的木棍从几层楼的高度上扔下去,一下子戳到地面上,它不仅轻而易举地被折成几段,同时落地的姿态也僵硬单调;但若是换成一根弯曲的棍子,情形就会截然不同,它不仅不容易折断,而且落地时还能优美地弹几下。这个道理与脊椎是一样的,当人体遇到巨大的震荡力时,这四个曲度能够大大缓冲外来的冲击力量。

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一定要把脊椎的这四个曲度保持好,否则,哪怕是其中一个再小的关节出了问题,各个椎间关节之间的配合就无从谈起。这样一来,别说你要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了,恐怕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都要承受很多来自脊椎病症的折磨。

神秘的人体减震器——椎间盘

大家都看过体操表演,那种场面可谓扣人心弦,尤其是当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表演大回环之后,猛然一松手,整个身子抛向空中,随即屈体回环了两周后,竟然稳稳当当落在地上。相信很多人对此都会惊讶:像体操运动员这样从空中落向地面,体重加上速度,人体如何经受得起如此强烈的震荡呢?其实,除了肌肉和关节的协调配合外,还有一个人体内非常重要的部件在起着巨大的缓冲作用,它就是被人们称作“减震器”的椎间盘。

椎间盘是位于两个脊椎骨之间的一种软体组织,像弹性软垫儿一样。在人体脊椎上,这种“软垫儿”一共有23个,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先看最里面的。在椎间盘的中心部位,是一种能够流动的黏弹物质,就像果冻一样,叫作髓核,髓核里面80%是水分,其余则是胶原纤维和酸性黏多糖。这些物质可以通过本身弹性收缩的特点来吸收外来的冲击力,并通过在纤维环中轻微的移动来调整椎间关节的三维运动,从而达到身体受力的平衡。

再来看看髓核外面。在髓核周围,有一个密闭的圈环组织,称为纤维环。和髓核一样,纤维环也属于黏弹性物质,但是它具有比较强的刚性,既可以加强椎间盘的负载能力,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保护髓核组织与椎间盘的中心,进而保持其张力状态。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纤维环就像是汽车的轮胎紧紧地包裹住里面的高压空气一样,对髓核的保护作用不言而喻。

最后,在髓核和纤维环的上下两端,是一种透明软骨板。通过它,椎间盘与椎体上下相连。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椎间盘是连接两个椎体的弹性关节,它就好比是一个轴承结构,而其中的髓核组织就像轴承里面的滚珠。当然,椎间盘要比我们常见的机械轴承巧妙得多,因为它不仅具有万向轮的灵活性,还在承受压力负荷的同时具有弹性缓冲作用。图1-3

椎间盘的这种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就像我们平时所坐的摇椅一样,可以前后左右摇摆,使脊椎能够灵活地转动。同时,由于椎间盘具有吸收身体重量和冲击力的特性,我们在行走或跑跳时才感觉不到椎体之间骨与骨相碰撞与摩擦时的疼痛。就像上面我们所讲的体操运动员,当他从空中落地的时候,正是由于脊椎内这些椎间盘具有减震作用,才得以安全站稳,并不至于受伤。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脊椎内没有这23个椎间盘,就算你的脊椎再强壮,也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很快就会垮掉,更别说弯腰捡东西或者扭腰旋转等这些小动作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就问了:“郭大夫,既然你把椎间盘说得这么神奇,那么平时我们常听说的‘椎间盘突出’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椎间盘突出属于椎间盘退变的范畴。形成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就是压力负荷不断增大,使得髓核外围的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纤维环中跑了出来,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出现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如图1-4)图1-4

说起椎间盘老化,过去不少人有这样的误解:人老先从腿老起。但事实上,人老先从脊椎老起。因为医学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不久,椎间盘的血管就开始闭塞;等长到13岁的时候,椎间盘内部的血管就已经基本消失,椎间盘周围血管的数量也开始减少;到20岁以前,椎间盘的血液供给会明显下降;而30岁之前,椎间盘的供血就会完全中断,这时候椎间盘的营养仅仅依靠附近软骨渗透的组织液来供应。而供血的下降或中断必然造成椎间盘组织的萎缩,从而影响到整个脊椎的健康。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30岁是椎间盘保养一个很重要的“坎”,临床上也常见到男性在这个年龄段之后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突然增加。因此这也就给那些进入30岁的男性提了个醒:从30岁开始,你要学会像女人一样来保养。保养什么?肯定不是脸蛋,女人进入30岁以后,衰老多表现在脸上,所以她们这个时候格外注意保养面部。但是男人就不一样了,进入30岁以后,你的衰老往往不在脸上,而多在身体的内部,这其中椎间盘老化就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所以我在此郑重地劝告三十而立的男士们:从现在开始,你要多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避免腰部太过受累、疲劳和损伤,否则腰椎间盘突出就会主动找上你。当然,对于30岁的女性来说也是这样,从今天开始,你要懂得:需要你保养的,不仅仅是脸蛋,背上的这根脊椎也很重要,一旦不幸患上椎间盘突出,想再亭亭玉立恐怕就会很难。

不过大家也大可不必为椎间盘突出过度担心。有个美国医生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大约20%的正常人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现象。我国也曾经做过研究,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而复查CT时发现,突出的椎间盘仍然存在着。换句话说,这些患者也转变成了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正常人。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由于扭伤、受凉、疲劳等多种因素造成腰椎退变,才可能导致临床意义的“椎间盘突出”,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以后一旦我们偶然在体检中发现了“椎间盘突出”时,不必过于担心,你可以通过向正规的专科医生请教,获取正确的指导,提高预防发病的警惕,并不一定要进行特殊的治疗。

传递信号的神经联络通路——脊髓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脊椎主要是由26块脊椎骨组成的。在这些脊椎骨中,每一块脊椎骨都由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两部分连接而成,中央有很大的窟窿,每个椎体的窟窿连起来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管道。在这根管道里,从脑部开始一直到腰骶椎,有直径大约1厘米的神经通过,我们就称它为脊髓。

先来看看脊髓的内部结构。从下面这张脊髓的横切面我们不难看出,脊髓中主要存在以下物质:图1-5

灰质

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部分,呈蝴蝶形或“H”形状。在它的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作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连在一起。仔细观察可知,灰质左右两半都是由前角和后角组成的。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然后又经过前外侧沟走出脊髓,从而组成前根。注意:我们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这里的前角细胞发出纤维来支配上肢肌肉。而后角内的感觉细胞,则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也叫背核。所以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再加上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白质

白质排列于灰质的周围,就像我们前面所讲过的紧紧密封髓核的纤维环一样。它里面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纵行排列),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个部分。

首先,前索位于脊髓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白质前连合相互结合。

其次,侧索在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最后是后索。后索位于后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精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从脊髓的构造,我们不难看出,脊髓与神经系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说到神经系统,大家都明白,我们身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它的调节控制之下,打个比方来说,神经系统在人体中就好比是一个总指挥官,调节着人体的各个方面。在神经系统中,又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大脑和脊髓同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而脑神经、脊神经则属于周围神经系统。注意,这里出现了“脊神经”一词,那么什么是脊神经呢?顾名思义,脊神经就是连接在脊髓上的神经,它从椎间孔中爬出,分为前支和后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这些突起的脊神经通往我们人体的胸腔、腹腔内的所有脏器以及血管、腺体并支配其功能,所以脊神经既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律性功能,同时又是向大脑传送信息的枢纽。图1-6

我们人体的脊神经共有31对,包括颈神经8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五官、心、肺、血管、颈、肩、肘、手及脑神经;胸神经12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心、肺、脾、肾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腰神经5对,它们联系着我们的膀胱、大肠、小肠和生殖系统;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它们共同联系着我们的排泄系统(如图1-6)。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它两旁所发出的许多对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里,所以它既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同时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换句话说,脊髓是传递信号的神经联络通路,外来的信号通过这条联络线可以传导到脑部,然后再将脑部所下达的指令传达到四肢等身体的末梢,这样人体就能配合外界采取适当的行动反应。

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脊髓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大脑比喻为“党中央”,那么脊髓就相当于“国务院”,“党中央”(大脑)所发出的指令都能通过“国务院”(脊髓)迅速传递给全身细胞,再把全身各细胞的感觉反馈给“国务院”。由此可见,作为为身体各部传递信息的“通讯员”,脊髓对身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脊髓也不例外。有些时候,脊髓也可以不请示大脑,直接根据全身细胞反馈的结果,独立做出反应,再向大脑报告。这种情形有点像古代手握重权的大臣“先斩后奏”。有时候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脊髓的这种“越权”举动,比如当你的手指头遇到了火、电等刺激时,往往会反射性地缩回,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由脊髓独立决定的。

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假如你没有保养好脊椎,甚至让这根骨头里面的脊髓受到了损伤,上面的指令传达不下去,下面的情况又反馈不上来,那么后果肯定不堪设想,比如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这些重症往往都是由严重的脊髓损伤所造成的。

保护脊髓的有力屏障——椎管

上面我们讲了传递信号的神经联络通路——脊髓,那么包围脊髓的那根管道,就是椎管,确切一点来讲,就是椎体的后面和后关节之间的那个上下直通的管腔。大家都吃过猪的腔骨,它里面就有一个长管道,是多个由椎体和椎弓围成的椎孔上下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椎管。而在人体中,椎管是由游离的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连接而成,上接枕骨大孔,与我们的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椎管内有脊髓、脊髓被膜、脊髓神经根、血管以及少量的结缔组织等。

我们先来看看椎管的内部形态。

1.椎管的前壁是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以及后纵韧带所构成的;后壁则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而椎管骶段则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管道。从这些方面来说,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比如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以及黄韧带肥厚等,都可以使椎管腔变形或者变狭窄,从而压迫椎管内的脊髓等物,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2.从横断面来看,在人体的脊椎上,各段椎管的形态和大小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颈段上部靠近枕骨大孔处近似圆形,往下为三角形,矢径短,横径长;胸段大致呈圆形;腰段上、中部呈三角形,下部呈三叶形;骶段呈扁三角形。椎管以第4~6胸椎最为狭小,颈段以第7颈椎、腰段以第4腰椎较小。

从椎管的结构,我们不难看出:椎管是保护脊髓的一道强有力的屏障,如果椎管受损,必然引起很多疾病。就拿我们最熟悉的椎管狭窄来说,它最容易发生在颈部、胸部和腰部这三个部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颈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和腰椎管狭窄。

首先,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般属于隐形慢性病,并且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此外,由于颈椎管狭窄症的起因不易被察觉,病情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很多人在受到创伤或者反复轻微外伤后才出现症状或者使症状加重。

其次,胸椎管狭窄症一般病史较长、发病较慢,从6个月到20年不等,平均5年左右。这种病症的发病年龄大多为中年以上,50岁左右最多,并且男性占70%以上,女性所占的比例偏低。

最后,腰椎管狭窄症在中老年人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症状表现在走路方面,即不能连续行走太远,同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连续行走的距离会越来越短。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椎管狭窄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在得了椎管狭窄症后,却往往不清楚症因所在,总爱往别的方面去找原因。

前段时间我就接触到这样一位病人。他刚过不惑之年,最近几个月总感觉憋不住尿,有时候走路还一瘸一拐的。除此之外,这位病人还总觉得胸腹和腿好像被《西游记》里的蜘蛛精用蛛丝缠住一样,有一种束缚感。于是他就怀疑自己是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前列腺炎,最后到医院做CT检查,最终确诊是胸椎管狭窄症,而他走路时之所以跛,主要原因就是行走时椎管内软组织水肿加重了神经和血管的负荷,导致下肢神经供血的暂时性缺失。

其实像这位病人的情况可能不少人都经历过,尤其是遇到大小便失禁或者下肢行走出现问题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腰或生殖系统出了毛病。而事实上,颈椎管狭窄和胸椎管狭窄有时也会导致腰腿和排泄方面的问题。当然,这种症状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除了我们常见的腰背痛外,还有消化不良、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无原因的糖尿病、慢性胃炎等。很多朋友在有了上述某些症状后,往往是折腾了好久才找到真正的病因,最后才认清原来是椎管狭窄在搞鬼。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椎管狭窄这种疾病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平时要多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劳动姿势。比如睡觉时,头颈部要自然中立位,双髋双膝稍屈,避免身体长时间受风着凉。搬抬重物的时候,你要先使髋膝弯曲下蹲,然后伸直腰背,等重物紧压身体后才能用力起步和迈步。背着重物行走的时候,胸稍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并且步子不宜大。

第二,坐立或伏案工作时间不能过长,要时不时地换个姿势,这样能够避免因为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所带来的软组织疲劳。还有,在剧烈运动之前,比如打篮球,你一定要注意好准备活动和保护措施。

第三,对于那些经常使用腰部劳动,并且劳动强度过大的人来说,最好在劳动时佩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这样往往能够减轻外来压力造成的椎管结构异常,预防椎管腔内变窄。

当然,以上方法只能预防椎管狭窄,对于中重度椎管狭窄症,我们还是尽早手术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胸椎管内通过的主要是脊髓,一旦椎管变窄,往往就会因为缺少脑脊液的缓冲而引起明显症状并且加速病情发展,这样持续下去是很危险的。

掌控脊椎和全身活动的枢纽——椎间关节

椎间关节,又叫后关节或骨突关节,它是由相邻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如图1-7)。图1-7

在我们人体的脊椎上,从第2颈椎至第1骶椎,每两个相邻脊椎骨间各有一个椎间关节。椎间关节属于滑膜关节,关节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囊附于关节软骨的周缘。由于脊椎上各部分椎间关节面的朝向不同,从而决定了各部分脊椎具有不同的运动功能:

在颈部,除了第1、第2颈椎间的关节面呈水平位外,其余的颈椎之间的关节面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并与额状面(即解剖学上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平行,两侧椎间关节联合活动,可以做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胸椎部分,这里的关节面与水平面成60度角,与额状面成20度角,可作侧屈、旋转和少许的屈伸运动。

而腰椎部分的关节面呢,则与水平面成直角,与额状面成45度角,可作前屈、后伸和侧屈运动,但是几乎不能够旋转。

当然,这个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对于个体之间甚至是同一个人来讲,关节面的朝向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那么藏在我们脊椎中的这些椎间关节,它们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与椎体所担负的承载功能相反,椎间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椎体以及脊椎的运动方向。换句话说,椎间关节在脊椎中的作用主要是运动的导向,当然除了这一点之外,它还与椎体一样兼有负荷的作用。所以如果脊椎的前凸过深,躯体中心后移,那么椎间关节就不得不扮演大部分负荷和运动导向的双重角色。而在前凸的顶点处,正好是椎间关节承重负荷最大的位置,因此更容易出现承重状态下的旋转扭力,进而造成损伤。从前面我们讲过的“S”形脊椎来看,颈椎和腰椎的生理曲度都是前凸的,所以在这两部分的中段都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椎间关节损伤。

此外,如果因为脊椎所受的超大负荷或者其他病理因素而导致颈椎和腰椎的生理曲度前凸度过大,就很可能因为椎间关节载荷的过分增加而加速关节的退变、劳损和增生,造成椎管或椎间孔的狭窄等结构变化。

鉴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椎间关节不同于一般的关节,而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力学作用。所以,如果你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动状态,椎间关节的损伤概率就特别高。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椎间关节错位,这种病的发病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换句话说,只要人类存在着生理活动以及功能运动,椎间关节的错位就是绝对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脊椎的内部结构来看,随着脊椎的不断老化,里面的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椎间盘也会随之变瘪、变矮,导致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突过长、椎间孔变小、椎间关节错位。这种情况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都知道,根据人类出生的原设计,椎间盘的厚度和椎间关节上、下关节突的长度是一定的,如果中间的间隙窄了,那么关节突就长了,随之也就只能扎向椎间孔。但是椎间孔这里呢,又因为有从脊髓分出的31对脊神经从此伸出来,所以一旦关节突“变长”,就很容易碰到这些神经,也就有可能导致疾病。

当然,虽然说椎间关节的错位是绝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错位就刺激神经,而是严重错位才会刺激神经——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否则椎间关节错位将越来越重,最后导致走向手术台。

可惜这一点至今仍未被大部分人所关注,相反,由于生活的现代化,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四肢不勤、以车代步、长期保持错误的姿势等,最后导致了脊椎严重失衡,尤其是正处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脊椎失衡,已经造成了未老先衰的局面。同样,中年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椎间盘变矮,更是加速了椎间隙变窄和椎间关节错位,严重破坏了脊椎的相对平衡,导致了许多病症的出现,比如胸闷、气短、冠心病、眩晕、耳鸣等,这些疾病在中年人当中最为常见。

所以说,对于这些掌控脊椎和全身活动的枢纽——脊椎关节,我们千万不能小视。在临床中大量的实践证明:人类80%以上的疾病都与椎间关节错位有关。一块小小的椎体错位,就很有可能导致一段脊椎曲度的改变,而一段脊椎曲度的改变就可能导致你整个脊椎的变形!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脊椎的保养,很多疾病往往都是可以避免的。

关于脊椎与经络的那些是是非非

脊椎与经络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经络。

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打个比方说,如果把人体看作一台机器,那么元气就相当于这台机器赖以运行的汽油或电,而其中所分布的经络则是这些元气能量的运行轨道,由此可见经络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此外,在中医理论中,经络被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脉呢,主要指的就是由经脉这条“主路”所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表面,遍布全身各处。

我们看,如果把经络比作是长江,那么经脉就好比是长江主干,络脉则是支流,而那些维持生命运转的元气就相当于流动的江水。这其实就如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只有主干和支流不堵塞,江水才会顺畅流动。同样,我们的身体要想达到生理平衡,也需要这种自然和谐。

了解了经络的概念后,下面来看看它与脊椎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教大家认识一下我们人体内统管经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脉络,即督脉。

从下面这张图上,我们不难看出:督脉是在脊椎里面循行的,它起始于小腹内,向下出于会阴部,向上一直到达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上行头顶,随即沿前额下行到鼻柱部,止于上齿龈。督脉的这条循行路线很直观,在脊椎内可谓是一线贯穿,和脊椎一样处于统帅人体全身的关键位置。

那么为什么说督脉是统管人体经脉的“总管家”呢?大家都知道,按照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来讲,人体可分为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而十二正经又叫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它和“八脉”一起共同构成二十条经脉,分管着全身上下,相辅相成,而这些经脉就在脊椎里面汇集着,全部由循行于脊椎里的那根督脉统管着。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督脉是总督一身之阳气的干道,是我们人体健康的根本,而这根非常重要的经脉是藏在我们的脊椎里面的,一旦脊椎出现任何的损伤病变,无疑都会深深影响到督脉,导致其正气不足,经络不通,阴阳失调,此时病邪就会趁机而入,从而引发疼痛。图1-8

当然,除了督脉外,还有一条叫作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与相应的穴位和我们的脊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看足太阳膀胱经与背俞穴(如图1-9)。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它主要位于脊椎的两侧,与背俞穴一起构成了人体脏腑之气的疏通出入之处。也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和其上的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经络和穴位。某一穴位与相对应的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能反映出脏腑的变化,而且可以用于治疗各类脏腑疾病。

可是这一点与我们的脊椎又有何相干呢?图1-9

稍微懂点现代神经学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人体的一切感觉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进行的,而人体的神经系统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类,即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每一类神经都有各自的职责,负责支配相应的器官活动。比如感觉神经,它主要负责视觉、嗅觉、痛觉等的传导;运动神经主要支配肢体的运动;而自主神经呢,是专门支配我们人体所有内脏的工作的,比如心脏的跳动、肠胃的蠕动、血管的收缩舒张等,这些都归自主神经来管。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自主神经对于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又被称作“生命维持神经”。

自主神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我们的脊椎骨中的脊髓发出的,这一点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所以,在脊椎骨及其两侧的各脏腑附近,可以说都存在着相应脏腑的神经敏感点。这些敏感点与相对应的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旦你刺激这些神经敏感点,往往就可以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

细心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就有些明白了: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足太阳膀胱经和背俞穴,在人体上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竟然和自主神经系统及其敏感点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自主神经及其敏感点又和脊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推论,足太阳膀胱经和背俞穴与脊椎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这个结论很正确。事实上,正是由于神经在“牵头”,我们人体的一些很重要的经脉与穴位才都和脊椎这根人体的顶梁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背俞穴,还有一种很重要的经络穴位与脊椎的关系最为“友好”,那就是位于脊椎两旁的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

从位置上看,夹脊穴在人体的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每侧17个,左右共有34个穴位,而这个位置也正好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中间,属于两者经气外延重叠覆盖的地方,所以夹脊穴与这二脉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不仅具有调控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枢纽作用,而且经过刺激后还能有效治疗人体某些内脏方面的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比如你的孩子患有肠胃方面的疾病,这时候你就可以运用捏脊疗法,用两只手沿着脊椎的两侧,从尾骶部开始,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并边捏边向前推进,一直捏到孩子的项枕部为止。(如图1-10)图1-10

在这个过程中,你所捏的部分正是夹脊穴、督脉、膀胱经的位置,所以不仅可以为孩子疏通全身的经络,调整阴阳,促进其气血运行,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当然,除了捏脊疗法,在我国传统医学上,还有很多方法能够对背俞穴、夹脊穴、督脉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进行刺激,借以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比如点穴、拔罐、艾灸、针刺或中药膏贴等等,这些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体脊椎区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恢复气血的通畅,恢复脊椎关节的正常位置,恢复脊神经的正常信息传递功能,以此达到调理脏腑气血、疏通瘀滞、平衡阴阳的目的。

总之,脊椎与经络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脊椎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以及某些重要穴位的关系上,而它们之间之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根结底还在于两者对人体脏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 脊病百态——脊椎为健康之本、百病之源

为什么说脊椎为健康之本、百病之源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脊椎不仅仅是根骨头,而且还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根顶梁柱,因为脊椎骨和它周围的一些软组织,比如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和血管等,一起浇铸成了我们生命大厦的立柱和主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根人体的支柱上,要承载着多少重量。比如,我们头颅要靠其支撑,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要悬挂于其上,而当你身扛重物的时候,身体内受压最大的还是这根骨头。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我们人类的脊椎要比爬行动物的脊椎所受的“苦”要多得多。你想,爬行动物的脊椎是横着的,在承担重量的时候,受力相对要均匀一些;而我们人类却是直立行走,脊椎从上到下,因此会负重很大。

所以从力学意义上说,人的脊椎就相当于一支刚毅无比的千斤顶,能够支撑超过身体几倍的负荷。当我们在奥运会上看到举重运动员竟然能够举起超过自己体重几倍以上的重量时,可能很多人都会赞叹:这个人的肌肉太结实有力了!但事实上,举重运动员后天训练而成的强壮肌肉和韧带主要是用于提举和推拉负荷,是维系平衡,而并非支撑负荷的。归根结底,载荷的主要支撑结构还是我们身体内这根相对纤细的脊椎。

由此可见,脊椎在我们身体里所起的“柱”的作用非同一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人类没有脊椎的支撑,别说提拿重物,甚至连最起码的直立行走都是一种奢望。

除了“柱”的作用外,脊椎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一个“路”字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脊椎不仅仅只是支撑人体的一根立柱,更是生命信息的网络枢纽,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活动以及与大脑之间的通讯联系,都必须通过脊椎区这个信息网络系统来完成。而脊椎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神通,主要是由于从它里面伸出的那31对脊神经能够直接控制人类的生理活动。大家看,脊神经从脊椎管里伸出来,然后经过椎间孔穿行,最后分布在各椎间关节、四肢、肌肉、韧带、内脏、血管、五官、腺体等部位,最终起到调节全身各组织的作用。可以说,脊椎上的这31对脊神经,就好比是31条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四通八达,很好地保证了健康的能量在里面自由自在地运行。

一旦这些线路受到不良刺激甚至是被打乱,那么必然就会导致我们身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积累多了以后,最终就会产生相关疾病。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支配我们胃的神经主要有两种,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种神经都属于自主神经。根据前面我们所讲的,自主神经是从脊椎骨中发出的,属于脊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担负运动与感觉的功能。因此支配胃的这两种神经就分别负责两种功能,一种是感觉功能,一种是运动功能。两者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一个阴一个阳,是相互作用的。而对于胃来说,交感神经是起着抑制作用的,副交感神经则是起兴奋作用的。也就是说,一旦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胃的运动就受到抑制;反之,当副交感神经受到刺激的时候,胃的运动就会加强。所以一旦你的胃出了毛病,往往就会与这两种神经受到刺激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好好检查一下脊椎了。

当然,除了胃,我们人体里所有的脏腑都是这个情况,因为从脊椎里伸出的这31根脊神经,就是专门来主管脏腑的。如果你的脊椎不稳定或遭到损害,那就会对其他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或卡压等,继而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工作。不仅如此,就连我们每个人在做某一动作时也都必须要有脊椎帮忙才能完成,比如当你睡觉躺下、坐立行走、转身拾物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哪个离得了脊椎的参与?并且,你每做一个动作时,都还要通过脊椎主干区的信息网来传送指令。

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脊椎对我们的人体有多么的重要,而充分认识到其对健康的主导作用和重要性又是多么地必要!此外,认识脊椎、了解脊椎,我们还不能只简单停留在脊椎本身出现了哪些问题,而是要进一步了解,脊椎本身的病变会造成哪些相关身体部位的疾病。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脊椎在人类健康领域所处的轴心地位。基于此,笔者认真总结了一下,把脊椎异常所引发的常见疾病和症状列举如下,以供大家在使用和保养脊椎的时候作参考。

1.先天性发育不良造成的脊椎病患

儿童脊柱侧弯、双肩不等高、成人脊柱畸形等。

2.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脊椎病患

颈椎病症:头痛、头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手臂麻木等。

胸椎病症:肩背酸痛、呼吸不畅、功能性心脏病、胃肠功能紊乱等。

腰椎病症:腰腿疼痛、腰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骨盆病症: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炎等。

3.脊椎病变——脊神经受压引发内脏相关病患

脊神经不仅对躯体有节段性支配功能,而且也有自主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所以脊神经受压除了影响四肢、会造成运动障碍外,常会波及内脏器官。

现将脊椎节段与相关症状列表如下:

颈1:头痛、偏头痛、失眠、哮喘、颈性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

颈2:眩晕、头痛、失眠、哮喘、眼干涩、耳鸣、心动过速等。

颈3:眩晕、头昏沉、偏头痛、颈肩综合症等。

颈4:头昏、恶心、呃逆、双手麻木、肩周炎、落枕等。

颈5:胸痛、心动过缓、恶心、呃逆、颈、肩、手掌胀痛等。

颈6:血压波动、肩部疼痛、拇指、食指麻木等。

颈7:胸闷气短、第4、5指麻痛、颈根、肩胛痛等。

胸1:气短、气急、肘手痛、凉、心脏期前收缩。

胸2:气短、胸痛。

胸3:肺、支气管症状、易感冒。

胸4:胸背痛、胸闷、长叹气。

胸5:口苦、低血压、胃痉挛。

胸6:胃痛、胃痉挛、消化不良。

胸7:消化不良、胃溃疡。

胸8:免疫功能低下。

胸9: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排尿不畅。

胸10:肾功能障碍、性功能下降。

胸11:肾功能障碍、尿道炎。

胸12:下腹凉痛、慢性疲劳综合征。

腰1:结肠功能失调、便泌、腹泻、小腹痛、腰痛。

腰2:小腹痛、腰酸痛、性功能下降。

腰3:膀胱炎、月经不调、腰膝无力等。

腰4:腰痛、坐骨神经痛、尿频或尿少、尿困难。

腰5:下肢血循障碍、无力怕冷、腰腿痛,麻。

骶:腰骶关节病变、膀胱疼痛、足跟麻痛。

尾:尾骨痛。(注:上述病患并非脊椎引起的全部疾病,而是脊椎矫正术应用中常涉及的疾病。)

危害脊椎健康的三大“职业杀手”

随着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脊椎疾病呈现逐渐增多和逐渐年轻化趋势。据调查,当今存在脊椎健康问题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要比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人群所占的比例高出很多,很多专家都声称:现代人的脊椎几乎个个都有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可见,脊椎疾病凭借如此强劲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不可避免地将要成为这个时代疾病谱中最大、最主要的家族。

那么到底有哪些工作方式最容易危害我们的脊椎健康?换句话说,究竟从事何种职业最易患上脊椎病症?编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以下三大职业是危害脊椎健康的头号“杀手”:

第一,长期坐办公室对着电脑工作的白领。

我们不妨称这类人群为“久坐族”,因为对于这些上班族来说,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在电脑前坐三四个小时是小事,坐七个小时更是很常见,甚至有的晚上加班坐到九点十点,也是家常便饭,而每当遇到重大的项目时,很多人更是创造出了连续多天在电脑前工作十来个小时的“纪录”。所以在办公室,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同事龇牙咧嘴地抱怨说:“唉,最近不知怎么了,脖子疼、肩膀疼、头昏脑胀……”

其实这就是久坐所带给脊椎的不适信号。你想,对于整天坐在电脑前忙碌的白领们而言,大脑每时每刻都要处理的信息是常人的好几倍,会不感到疲惫吗?这就好比是一台电脑,同时打开几个应用程序,处理多个任务,难免会出现运用缓慢、死机的现象,而这种脑子里的信息混乱,慢慢就会在慢性劳损的脊椎(信息枢纽)区表现出症状来,最后出现脖子疼、肩膀疼、腰疼甚至腿疼的一系列身体不适的感觉。

除了长时间绷紧的精神状态外,久坐电脑前伏案工作,还很容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果坐姿不正确,再加上桌椅高度不适合,必然就会导致颈部关节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极易使颈椎结构过早地丧失水分而引起骨刺、椎间隙塌陷等病变。可能有的白领朋友不太相信,觉得这样说似乎是夸大了些。不过你还真别不信,最近卫生部门公布了一项调查:每天使用电脑超过4个小时者,81.6%的人的脊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导致脊椎的侧弯、错位等。

此外,有的朋友可能还会说:“我30岁还不到,年轻着呢,这点小毛病怕什么?我根本不在乎!”其实,你可能不知道,长期坐在电脑前是一种职业性外伤,是固定姿势的外伤,虽然你没有摔倒,但是长期保持固定姿势与摔倒一样,也属于一种外伤。凡是导致颈椎变形的、曲度变直的、关节错位的,都会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最终发病,而这期间的潜伏期是六个月到十年。所以虽然你现在很年轻,如果不注意保养脊椎,那么将来,最晚十年后,你将饱受脊椎疾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当然,在现代职场巨大的压力下,为了谋生,可能我们不能改变久坐电脑前的工作方式,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就没有办法避免或减少脊椎所遭受的伤害。记住,“正襟危坐”是最标准的久坐姿态:收腹挺腰,将椅子拉向桌缘,耳、肩膀和臀部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尽量将腰背紧贴并倚靠椅背,使之稳稳地支撑住腰部脊椎,并确保久坐过程中整个脚掌着地,这样往往可以降低腰椎间盘的压力,同时防止腰背、腰骶部的肌肉疲劳。

除此之外,我还建议大家不要长时间连续久坐,而是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比如踢踢腿、伸个懒腰或者跺跺脚等,这些小动作都能起到锻炼脊椎的作用。

第二,长期手握方向盘的“开车族”。

近些年来,汽车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开车上班、出行,享受汽车时代的种种便利,但是由此也给脊椎带来了重重隐患。

首先,如果你在开车时的坐姿不正确,那么这本身就有可能引发颈部肌肉劳损、颈间盘突出、胸部肌肉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各种腰椎疾病。此外,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出租车座椅都不能升降,所以有的个子高的司机,开车看路的时候就需要弯腰、低头;而有的个子矮的司机呢,又需要仰头,这些姿势对颈椎和腰椎的负面压力都非常大,时间一长,人就会觉得腰背痛。

其次,我们在驾驶汽车的过程中,眼睛往往只注视一个方向,这也很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痉挛,使颈椎间关节处于一个不正常的位置,从而发生颈椎错位,压迫和刺激神经,导致头部、肩部、上肢等发胀、疼痛,甚至颈部肌肉痉挛等。而久坐不动呢,不仅会引起颈椎僵硬,影响颈椎动脉对头部的供血量,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弯曲被破坏而出现弓背或骨质增生,而且还会使整个身体的重量全部压在腰骶部,压力随承受面分布不均,会引起腰、腹、背部肌肉下垂、疼痛,而脊椎肌肉呢,往往也会因为循环欠佳而出现痉挛的现象。

最后,我们常常会在急着赶路的过程中因为意外情况而急刹车,这样一来,脊椎也就跟着车子不停地前仰后合,很容易出现过度负荷或急性损伤,也就是常说的“闪腰”。久而久之脊椎前后韧带极易受损,产生病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开车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脊椎。我们最好选择合适的车型和合适的驾驶座位,坐姿方面也要与一般办公室坐姿一样,尽量让身体靠满座位。此外,你还有必要在车子的座位上增加颈枕和腰枕,以维持脊椎的正常生理弯曲。当然,系好安全带也很重要,它可以帮你有效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带来的震动和冲击,更好地保护脊椎。

第三,长期以固定姿势作业的体力劳动者。

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脊椎本来就很容易受损伤,如果再以长期固定的姿势去劳动作业,就更易造成脊椎的损伤或变形。比如长期从事隧道开挖、坑道作业的工人,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在地下,环境比较阴冷潮湿,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长时间保持一个特殊的姿势来作业,比如经常弯着腰,对于脊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在弯腰的动作中,腰脊椎骨处于高位,肌肉却被牵拉受力向腹部方向下沉,容易导致牵拉式损伤;而腰部肌肉只有在人体直立尤其是反弓状时,才是处于正确的受力状态。所以当人在弯腰动作过多后,往往会感到腰酸腰痛,这就说明脊椎此时受到了损伤。如果脊椎骨间正常位置也发生了变化的话,就会进一步加重腰部损伤,严重的甚至难以直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腰肌劳损”疾病的症因。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将习惯性弯腰动作调整为屈腿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马步”。以这种姿势来代替弯腰动作,会有效保护腰椎不受损伤。当然,刚开始改变这种姿势你可能感觉不习惯,腿部也很辛苦。不过不用担心,时间一长,适应这种姿势后,你会感觉到腰部在“马步”中伸展、直立、挺拔、结实,并体会到久违的轻松感。

从以上对三大危害脊椎健康的“职业杀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脊椎的问题普遍存在,并且与职业和不良的生活、工作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工作是为了挣钱,运动是为了健康,那么我觉得,在工作忙碌之余,抽出几分钟的时间好好善待一下我们的身体,尤其是背上的这根脊椎,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别让你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脊椎就“很受伤”

很多人都认为,脊椎疾病的发病年龄应该是以中老年居多,但是根据临床观察,近来年脊椎疾病的发病年龄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青少年甚至是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孩子也正在受到脊椎隐患的威胁和伤害。当然,由于小孩子的脊椎比较柔韧,潜在的病情往往不易被察觉,一般到了15岁左右才显现出症状,25岁就会成为长期病痛。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孩子背上那根细小的脊椎骨从小就埋下了隐患呢?

这就得从孩子出生的时候来说起。很多人不清楚生孩子的过程是怎样的,只知道生孩子是对母亲的一种极限考验,同时也是对新生婴儿的极大磨练。事实上,分娩过程最易造成婴儿的小脊椎受伤。你想,当时医生抓着胎儿的头部旋转90度,甚至还来回地转动,这种向外拽的力量会非常大,同时还要通过一些协助方式,把母亲体内的胎儿给拉拽出来。如此近乎“野蛮粗暴”的方式,对于婴儿那根脆弱的小细脖子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而脊椎呢,也就很容易被拉伤。

可能有的朋友就说了,现在生孩子都流行剖宫产,这样不就可以避免婴儿的脊椎受伤吗?这可不一定。有过剖宫产经验的女性朋友都知道,剖宫产其实不是“大开膛”,而是只在肚皮上拉条十多厘米的小口子,然后医生把手伸进去,对孩子摸到哪就拽到哪,一旦用力不均,就把婴儿的脊椎给拉伤了。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有一些同学歪脖,这在医学上叫“斜颈”,很可能就是由于出生的时候拉拽造成的。

当然,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除了在出生时有可能被医生拉伤脊椎外,即便出生后,他身体内的那根细小脊椎也极易被自己的母亲用不正确的喂养方法给弄伤。比如给婴儿哺乳的时候,有些母亲总是一侧哺乳,甚至在婴儿吃完奶后睡着的时候,还是抱着,不肯放下来,这样就很不利于婴儿脊椎正常弯曲的逐渐形成。另外,婴儿一般总是本能地追寻母亲的声音,所以当他被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总喜欢把脸部朝向母亲。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不注意给孩子调换位置,长期保持一种姿势,那么不仅会让婴儿的头型睡偏,颈椎也会睡扭曲,甚至严重的,还会导致婴儿的脸部两侧不对称,出现斜视等问题。

由此可见,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如何保持他的睡姿是非常重要的。懂得这方面知识的妈妈们,把睡着的孩子放到床上时,都不会在他的头下垫枕头,而是垫一块干净的毛巾,这种做法无疑对保护孩子的脊椎很有作用。

除了睡姿外,爬行对幼儿的脊椎健康也至关重要。因为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他的两个小肩膀首先得到了锻炼,既可以舒展开来,力量也得到了提升。另外,当孩子在爬的时候,势必总要抬着头看着前面的路,这就很有利于颈椎部分形成正常的生理弯曲,而肚子的重量悬空也会让腰曲开始形成。因此家长以后要注意,尽量多让婴儿在床上或地上爬一爬,不要总担心他会摔着。其实爬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且非常有利于脊椎健康。

讲完了婴儿时期最易使脊椎受伤的原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在上小学或中学的孩子们的脊椎情况。我们都知道,目前中小学生的功课很繁重,书包也就越来越沉,但是体育锻炼却越来越少,导致孩子的肌肉韧带的力量不够。所以当沉重的书包长期在孩子的肩膀上施加重量时,必然会直接影响脊椎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另外,青少年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脊椎受伤的最大“元凶”之一。比如有些孩子长时间趴着低头写字,写字时歪头、耸肩;有的孩子喜欢躺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有的孩子玩电脑时间过长等,这些不良的姿势和习惯都很容易使脊椎长时间处于扭曲位或某些异常位,从而导致颈椎、胸椎、骨盆等处弯曲、受损、旋转,椎体前缘相互磨损、增生,再加上扭转、侧屈过度,更进一步导致拉伤和扭伤,加速了脊椎的退变过程,从而过早发生脊椎病。

还有一些顽皮的孩子,动不动就喜欢倒立、翻跟斗和打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姿势不当或者跌倒,孩子的头颈部就很容易受伤,从而诱发颈椎病。所以在这里我郑重劝告各位家长:如果孩子不慎受到外伤,不管当时有没有症状,你最好都要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一下颈椎检查。因为颈椎病的发病潜伏期长短不同,最少六个月,最长十年,可能当时你看不出孩子的颈椎有什么不适,但等到了半年后甚至几年后出现症状,就不好办了。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就问了:“那我怎么判断我的孩子脊椎现在是不是有毛病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当孩子立正时,你若是发现他的两肩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从正后方观察脊椎不能成一直线,两侧的腰部肌肉不对称,两手臂的肘关节与身体侧面的距离不相等,这些可能都是脊椎侧弯的表现。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坐姿,睡硬板床,不要长时间睡在过软的床或沙发上看书、看电视,加强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把孩子脊椎发病的可能性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

总之,脊椎问题不是一天产生的,有些甚至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有了。等到了孩子上小学、上中学,不良的姿势和生活习惯更是加重了脊椎隐患,从而让脊椎“很受伤”。养好脊椎,不仅要从我们大人做起,更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使我们下一代的身体健康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猝死,罪魁祸首往往不是心脏病

什么叫猝死?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指平时看起来健健康康的人,因为潜在的疾病和身体问题突然间发作或者恶化,在短时间内急骤死亡。这一点和过劳死有相似之处,但是后者多指有压力或精神极度紧张,过度劳累而死,而猝死患者的精神症状多不明显。

历史上关于猝死的病例有很多,比如名扬中外的香港武打传奇明星李小龙神秘猝死,美国“超级女飞人”乔伊娜突发心脏病猝死,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突发心肌梗死猝死,相声演员侯耀文心源性猝死家中,还有麦当劳董事长坎塔卢波死于心脏病猝死……这些令人扼腕叹息的猝死事例让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谁才是引发猝死的罪魁祸首?对此,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是心脏病。但事实上,心脏的异常只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并且从很大程度上来讲,脊椎结构异常才是导致心脏疾病突发的最深根源,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猝死,往往与脊椎疾病有摆脱不掉的重大干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脊椎与脊神经以及内脏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过一些:人的器官是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支配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其中的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脊神经呢,依次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和骶神经,它们分别支配所属器官。就拿心脏来说,支配其活动的神经一共有两种,一种叫交感神经,另一种叫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来自脑干,不来自脊椎,它能够抑制或降低心脏细胞的兴奋性,减慢窦房结的冲动,使心率变慢;而交感神经呢,我们前面提到过,它属于脊神经。再具体一点说,控制心脏的交感神经来自颈椎和胸椎的脊神经,它对心脏的作用恰好与迷走神经相反,是提高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加速起搏点的冲动活动,从而增快心率。

在正常情况下,支配心脏的这两种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的,从而使我们的心脏处于适当的活动状态,心率也就会随之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但是如果脊椎出现异常,比如变形,导致脊神经根受压,那么往往就会改变这些神经正常活动的规律。比如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必然引起心率增快,而心率增快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懂得这方面知识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正常成年人的心率波动范围是60~100/分钟,但是心率过快的人呢,每分钟至少要超过100下,有的甚至可以达到350~600下,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其实如此高速的心跳(医学上叫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跳停止是一样的,都是不供血的,而心跳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血液循环,为各个器官供血,所以一旦出现过高的心跳,导致供血短路,人的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如果不及时抢救,后果就只有一个,即迅速死亡,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讲的猝死。

当然,能够调节心脏的因素并不只有这些来自颈椎和胸椎的脊神经以及从脑干出来的迷走神经,还有一些体液因素,比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等血液中的内分泌素,也能使心跳加快加强。此外,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影响心率,比如温度过高,可使心跳过快;温度下降可使心跳减慢等。但是不管怎么说,心脏的活动主要是受神经、体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神经——尤其是脊神经,无疑对心脏的影响最为关键。但是脊神经是否健全,取决于什么?只能取决于脊椎是否健康,尤其是有无变形。一旦脊椎变形,从本来就狭窄的椎间孔伸出来的脊神经,必然要受到椎间孔的压迫,从而导致脊神经受到损伤,最终影响到它们所支配的内脏器官。

弄清楚了上面我所讲的脊椎与脊神经以及心脏之间的密切关系,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猝死是怎么一回事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癌症、心脏病、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等最严重、最可怕,可是一旦你了解了脊椎与内脏之间的关系后,你就会觉得,上述那些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与脊椎病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根据上面我们所了解的:脊椎病最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引起猝死,甚至在引起猝死后,人们还不知道病根儿是脊椎异常,就像人们常说的“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人们经常这样来形容一个猝死的人,说他“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实际上,“好端端”只是表象,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个人由于长期承受着过大的压力,脊椎慢慢退化而压迫到控制心脏的神经,在劳累、紧张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突发事件,造成遗憾。当然,这只是极端事例,并不代表全部,但也给那些在职场、商海里奋力拼搏、忽略了脊椎健康的人敲响了一个警钟。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猝死的先兆值得我们警惕呢?

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椎骨或左胸部疼痛,甚至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并伴有出汗,那就有可能是脊椎病导致的。

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的现象,跟以前判若两人。

3.饱餐后感到心悸、胸痛,特别难受。

4.上楼或者爬山时,很快就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而且头发晕。

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憋气,需要高枕卧位,熟睡或噩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才好转。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猝死的主要征兆,值得注意的是:当你发现自己有了上面某一症状后,最好还是在看脊椎专科医生之前先去医院检查一下心脏,以确定心脏本身没有大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症治疗,缓解病情。

脊椎侧弯,会给健康带来一大堆的危害

脊椎侧弯是诸多脊椎病中最严重、最可怕的病症之一。前面我们讲过,正常的脊椎有两个生理弯曲,即向前、向后的弯曲,但是如果脊椎走形了,向侧面弯成两道弯、三道弯甚至是四道弯,就必然会引起脊椎两侧不对称,从而很容易朝着驼背的方向发展。

可是如何才能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脊椎侧弯症呢?这一点光从表面上是很难检查出来的,它有一个科学的测量标准,即仔细观察你在站立时所拍的X光片,如果脊椎侧弯的角度大于15度以上,就算患有侧弯症。为什么要规定15度呢?因为大多数脊椎侧弯在15度的人,基本上可以把侧弯有效控制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下,继续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脊椎在25度左右的侧弯属于中等程度,但是35度以上就比较危险了,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当然,低于15度的脊椎弯曲也值得我们重视,因为即便没有侧弯的人,脊椎也未必完美,相反,这种看似完美的脊椎很可能会在中年以后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

那么脊椎侧弯症除了影响我们的体形外,到底还有哪些比较严重的危害呢?

首先,对于小孩子来说,一旦出现了脊椎侧弯,往往会造成孩子个子矮小甚至是不长个的症状。不久前我就接触过这样的病例,有一个13岁的小女孩,因为幼年时遭遇过一次骨折,发生了脊椎侧弯。到现在,她的脊椎侧弯达到120度,而身高仅有1米多点。后来我在分析她的X光片的时候,竟然吃惊地发现:这个小女孩的脊椎几乎“绕道”生长了13个厘米!由此可见脊椎侧弯病症已经是非常严重了。

其次,脊椎侧弯会深深影响五脏六腑。脊椎侧弯若是发生在胸段的话,必然会导致患者胸腔纵径减小,同时引起胸廓变形,其肋间距也会出现凹侧减小、凸侧加大的情况。而这样的改变,势必会让胸腔的横断面变扁,胸腔容积变小,并且使附着其上的呼吸肌出现功能性障碍。长此以往,患者的胸腔会变得僵硬,呼吸都感觉很费劲,最后就有可能引起呼吸肌疲乏,严重的,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最后,脊椎侧弯还会对人的寿命有很大影响。脊椎严重侧弯,会导致身体一系列的病变,这样一来,人体的健康水平就会大大受损,长此以往,还会有终身瘫痪的危险,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所以患者的平均寿命往往要短于正常人。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正处在发育之中的小孩子,即便是轻微的脊椎侧弯症状,你也要及时带孩子检查,及时治疗,否则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造成孩子脊椎过度畸形,这样就很有可能让孩子痛苦一辈子!

此外,脊椎侧弯症与其他某些病症一样,也有高发期,即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

我们先来看看脊椎侧弯症的第一个高发期——青春期。

事实上,10~14岁之间的孩子,发生脊椎侧弯症的概率最高,并且女孩子发生概率要比男孩子高、人数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子一般要比男孩子早熟1~2年,另外女孩子的脊椎直立肌和平衡肌的力量要比男孩子弱一点。而男孩子呢,虽然说年龄还小,但是雄性激素在他体内还是更强一些,因此肌肉相对发达,或者说他的深层肌肉要比女孩子的强,能更加有效地维护脊椎的平衡。所以脊椎侧弯症在青春期的男孩子群体中相对就要少一些。

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青春期孩子的脊椎发生侧弯呢?其实这一点我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姿势,比如歪着头写作业,躺在沙发上看书看电视,站不直等,都是导致孩子脊椎长弯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些原因外,在临床中我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脊椎发生侧弯,是由于脊椎本身有些问题,比如脊椎中扭曲的地方,已有的旋转结构以及某处急性的损伤,也有可能是某个先天的椎骨异常,从而造成脊椎弯曲的倾向。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的行、走、坐、卧、站等姿势,提前发现问题,及时治疗,这样才能容易恢复,降低孩子脊椎侧弯的严重性。

脊椎侧弯的第二个高发期——孕产期。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怀孕期间为什么会加剧脊椎侧弯,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怀孕后,体重增加,腰椎和胸椎的压力会比较大,从而加重侧弯;二是当孕妇越来越接近分娩的时候,体重也越来越大,直到分娩的时候,为了帮助婴儿顺利出生,孕妇骨盆下的耻骨联合处就会随即打开,这个时候所有的关节会越来越活。体重增加,而关节又松,那么脊椎侧弯加重就在所难免了。

临床上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病例。患者是一位约40岁的妇女,她说她在年轻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脊椎有些侧弯,但当时并不厉害,也就只有13度。后来经过怀孕、分娩,又经过20年的发展,直到现在,她的脊椎侧弯竟然发展到了严重的35度以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有些上了年纪的女性,年轻的时候看上去腰身挺拔,亭亭玉立,可是等上了岁数就变成“水蛇”腰了,甚至歪着身子走路。其实这里面都是脊椎侧弯症在捣鬼,尤其是在孕产期的时候,如果你不及时矫正,等年纪大了再想补救就晚了。

那么对于患有脊椎侧弯症的孕妇来说,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脊椎矫正时期呢?其实就是分娩后坐月子的这段时间。因为在怀孕、分娩的过程中,关节是松动了的,分娩之后,孕妇的身体会迅速恢复,把关节收紧,这个时间段一般为1~3个月,所以对于刚生完孩子的女性来说,要想矫正脊椎侧弯,就一定要抓住坐月子期间,否则不仅会失去一个绝佳的治疗机会,而且还会由于怀孕时压力过重所导致的侧弯加重,在坐月子期间落下一大堆毛病。

最后我们来看脊椎侧弯症的第三个高发期——更年期和老年期。

大家都知道,女人有更年期,男人也有,只不过没有女人表现得明显罢了。女人的更年期一般从46岁左右开始,一到了这个很关键的年龄,女性的卵巢激素会衰退,身体很多方面也开始发生变化,骨质也开始变得疏松,整个软组织的功能开始减弱,并且由于新陈代谢减缓,体重越来越增加。所以处在更年期的患者,如果原来就有脊椎侧弯的毛病,那么这个时候会加大、加重侧弯的程度,随即出现塌腰、驼背等现象,这个时候维护、调养脊椎就势在必行了。

当人老了以后,脊椎的变化更是明显,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身高变矮,而身高变矮的重要原因就是脊椎发生了弯曲,甚至出现驼背。一旦驼背,就改变了脊椎正常的生理弯曲,随即对脊椎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很要命,对于岁数大的人来说,如果你背驼得厉害,再加上骨质疏松,很可能一个剧烈的咳嗽或者是一个轻摔,都有可能造成压缩性骨折,会给你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

总之,脊椎侧弯症对人们的健康和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疾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是普遍存在于老中青三代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重视脊椎问题,注意脊椎健康,用心观察,多做检测,尽量在自己的脊椎侧弯度数不大的时候,早做矫正,加强养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身体健康。

月经不调、前列腺炎……这些“难言之隐”竟然也与脊椎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妇科病是困扰女性朋友的一大难题,比如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这些“难言之隐”往往导致一些女性疾病缠身,生理健康逐渐下降,给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但是你知道吗?某些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妇科疾病,其实是与我们的脊椎有密切关系的。比如月经不调,这种妇科病在育龄期女性人群中最为常见。那么究竟什么是月经不调呢?以前我们习惯上把经期不稳定、出血量不稳定、闭经看成是月经不调,其实,像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经期出现腹痛、腰痛、头痛等,都可看作是月经不调的症状反应。至于产生月经不调的原因,则有很多种,例如某些女性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从而导致月经不调,还有一些女性由于过于肥胖也会导致月经不调……在这些因素中,第1腰椎至第4腰椎发生椎间关节错位也是产生月经不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女性朋友就说了:“月经不调和腰椎椎间关节错位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从脊椎的位置上来看,与妇科相关的部分基本都在腰椎和骶椎上,并且通往子宫、卵巢的神经正是从第1腰椎至第4腰椎发出的,这些神经是指挥和调节月经生理活动的。一旦这四块腰椎因为外伤发生了错位,刺激了这些神经,必然就会出现自主神经紊乱而导致月经不调。

这一点我觉得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为在前面我已经很详细地解释了脊椎神经与内脏的关系。弄清楚了腰椎椎间关节错位与月经不调之间的联系后,以后女性朋友们若是再遇到月经不调的情况,千万不要乱吃药,而是要找对病因,对症治疗,尤其是当你发现自己的月经经常不好,并且吃药、打针都不管用时,最好检查一下腰椎,如果症因在这里,只需要将错位的腰椎关节复位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平时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腰椎错位呢?其实,注意良好的姿势最重要,尤其当你在用腰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姿势的正确性,不能在弯腰负重时随意转动腰部,这是一种很容易出现腰扭伤的姿势。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做腰椎保健操来保护腰椎,避免腰椎错位。下面我就为大家推荐两种很不错的做操方法:

1.腰椎站姿正脊操

节奏:8×8拍

预备姿势:右脚向右侧跨一步,与肩宽,脚尖向前,双手握拳。

开始:先双臂向右上方一起扬起,然后向左下方甩动,此时连同胸椎一起向左转动,左腿抬起,与腰椎一起向右转动,左右分别做4个8拍。

动作要领:爆发力要强,双臂下甩及抬腿要用力。

2.腰椎卧姿正脊操

节奏:8×8拍

预备姿势:水平仰卧,双腿自然伸直。

开始:右腿竖直抬起,与地面成90度,向左侧横向甩动,以脚尖着地为准,左右交替各做半个8拍,共8个8拍。

动作要领:腿竖直抬起与地面成90度,腿横向移动,以脚尖着地两次为准,缓慢收回。

大家看,这两种保健操都很简单,容易操作,最适合女性朋友锻炼。当然,如果你在练习的时候同时配合推拿、点穴等手法,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多点揉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对治疗妇科病非常有效,比如月经不调或者痛经,都可以找这个穴位来解决。经常点按这个穴位,还能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这样一来,气血畅通了,女性就会面色白里透红,皮肤和肌肉不松不垮。

第三章 健康找颈椎——远离颈椎病,健康舒心一辈子

认识一下颈椎家族中最重要的四大成员

在我们人体的脊椎中,颈椎是最灵活、活动频率最高的椎体,并且它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最是息息相关。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颈椎疾病,我们有必要先仔细看清它的结构。

从总体上来看(如图3-1),颈椎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共有7节颈椎骨组成,除了第1颈椎和第2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所以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每个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组成,其中,椎体呈椭圆形的柱状体,与椎体相连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连就构成了椎管,里面容纳着神经的重要通道——脊髓。在颈椎周围,由颈部肌肉、血管、神经和皮肤包裹,构成了我们的脖子。图3-1

在颈椎家族的这些成员中,有四大成员最值得我们去注意:

首先,寰椎(或叫环椎)和枢椎。

颈椎的第1和第2根是寰椎和枢椎,这两块椎骨不仅是颈椎中最重要的部位,而且也是整个脊椎中起着第一主导地位的部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颈椎的结构上来看(如图3-2),寰椎不仅托着头部,与头部的关系密切,而且相对于其他的颈椎骨而言,它的横突更长,这样就增强了它对整个颈椎的控制力。而枢椎呢,特点也很明显:它不仅后半部的棘突比较大,同时前上部更是有一个轴,寰椎与头可以在其上自由转动;同时枢椎的下半部结构又与其他颈椎结构相同,完成了结构上的过渡。这样一来,一旦头部与寰椎有任何的动作,那么枢椎就会有力而顺畅地带动整个脊椎随之而动。图3-2

我经常把寰椎与枢椎之间的关系比作部队中的“正副司令”,把头部比作是“主席”。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头部任何微小的移动,寰椎都必须深刻地体验并且去执行,而作为“副司令”的枢椎呢,则会在“主席”与“司令”做出战略决策后,坚决贯彻落实。因此从这一点来讲,寰椎与枢椎在我们人体的脊椎运动中是处于第一主导地位的。

其次是第7颈椎。

第7颈椎是颈椎中的最后一根骨头,它的特点很明显,除了伸向后方的棘突很长外,其余结构和普通颈椎一样(如图3-3)。由于棘突很长,末端不分叉而成结状,隆突于皮下,所以第7颈椎又被成为隆椎。它随着颈部的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我们低头时在颈后正中线很容易看到和摸到颈部最高突起的部位,这就是第7颈椎,同时这一点也是它的生理特点。图3-3

第7颈椎是个特别有用处的颈椎,因为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日常保健中,我们都会用到它。这一点很多注重养生的朋友都知道,在找背部穴位的时候,通常都是以第7颈椎为坐标,推拿按摩的时候也离不开它,因为大椎是我们人体内六阳经脉交汇之处。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牢记第7颈椎,并且找准它的位置。

最后是颈椎椎动脉。

从大概念上来讲,人体的椎动脉是从锁骨下动脉开始,穿行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然后又行于延髓腹侧,最后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而在人体的颈椎中,椎动脉是自颈第6椎到颈第1椎,穿行于每一椎骨的横突孔中(如图3-4)。图3-4

颈椎动脉是人体颈椎中的一条“秘密小道”,负责输送氧气、营养到大脑。它蜿蜒曲折,同时也受到了严密的保护——尽管颈部活动频繁、容易受到攻击,但由于横突孔是骨骼结构,所以无论颈椎如何运动,横突孔总是让椎动脉藏在其中,不受外界冲击。

尽管如此,颈椎动脉还是老出问题。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椎动脉在颈椎的其他部分(寰椎之下),都是从颈椎两边的横突孔里逐一地穿上去,因此受到骨骼圆圈的保护,不易受到伤害。但是到了寰椎这个位置,结构就很特殊了。为什么呢?因为椎动脉首先拐一个弯上去,从寰椎的横突孔出来以后,沿着颈椎的后圆,经过弯曲,再转通到脑部。也就是说,这条血管向外、向上、向后转半个圈,再转到头顶上去,拐了好几道弯,而这好几道弯的外围都是软组织、肌肉和韧带,是没有任何骨性的结构来保护它的。所以一旦头旋转或处于不正常的位置,这个地方的椎动脉就会受到压迫,从而使得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人处于平衡差、头晕、恶心的状态。大家有时候感觉头疼、头晕,往往跟这里的颈动脉受压有关系。

了解了颈椎家族中这最为重要的四大成员,相信大家心里都会对颈椎结构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脊椎养生也是如此,只要你首先弄清楚了它里面的结构特点、最易引发疾病的部位等,接下来的“对症治疗”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颈椎伤不起,否则麻烦多多

通过上一节内容我们已经知道,颈椎在我们人体内所处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大脑和躯干、四肢保持联系的重要通道,再加上颈椎活动频繁,且活动范围比较大,因此损伤的机会就比其他部位要多一些。一旦颈椎不幸“受伤”,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哪些危害呢?

首先,在颈椎椎管里,容纳的脊髓称为颈髓,这个东西很重要,因为它上通颅内的中枢神经,与人体的生命中枢挨得很近,包括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所以颈椎受伤很容易导致呼吸与心脏停止。

其次,沿着脊髓向下,即脊髓的胸段、腰段以及骶段,上行与下达的神经传导纤维从这里穿过。因此无论脊髓任何部位受伤,都会导致神经传导障碍。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颈椎受损,同样也会导致神经传导障碍。

再其次,我们都知道,脊髓的每一节都有一对脊神经从相应的左右椎间孔穿出,支配躯体以及四肢的功能活动。颈髓所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于颈部、五官、心、肺、双肩、背部、双上肢以及枕部皮肤。一般情况下,脊神经仅占椎间孔的一半,如果颈椎受到伤害,那么肯定就会导致椎间孔孔隙变小或者变形。这样一来,神经根就会受到压迫和刺激,从而导致所分布的区域的感觉异常,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与麻木,比如患者有时会出现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

最后,上一节我们提到,在颈椎两侧的横突孔里,各有一条椎动脉穿行,是颅脑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因此如果颈椎受损,就会伤及椎动脉,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颈椎的确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不仅伤不起,而且还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做好颈椎的专业保健护理,这样才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点其实最应该引起上班族的关注,因为据我所知,大多数的上班族人群都感觉颈椎不舒服,但是不少人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太累了所导致,因此放松警惕,使颈椎病日复一日地加重。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身体某些部位出了毛病,应该首先去从颈椎上找原因,这样才能迅速找准病因,然后对症施治。

那么颈椎病通常会有哪些症状呢?一般来说,以下这些方面是我们平时最为常见的颈椎疾病的表现。

1.颈部症状:颈项部疼痛、僵硬、强直、活动受限、肌肉痉挛,有捆绑感、颈部胀筋感、“落枕”感等。

2.上肢症状:肩部、手臂、背部的麻木、疼痛、痛觉过敏、有触电感,手指麻木或有蚁行感,手部无力、沉重、持物不稳、震颤麻痹等,上肢肌萎缩,肩周活动受限。

3.下肢症状:下肢出现放射性痛、冷、麻、凉或热窜痛,下肢无力,活动后无力感加重,休息后减轻,或休息后刚起来加重,稍微活动后好转,再活动后又加重。下肢的异常感觉也与天气变化有关,遇冷加重,遇热减轻,或不明显等,重则肌萎缩、跛行、功能下降。

4.眼部症状(颈眼综合症):不能睁眼,只能闭目平卧,眼胀、眼沉、睁眼无力、伴视物不清、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在颈部过度活动时出现眼痛、眼肌痉挛、一过性失明、结膜充血等症状。

5.头痛:放射痛、窜痛、麻痛、胀痛、沉痛、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重则“碰墙”,甚至呕吐。

6.头晕目眩:头痛、眩晕、甚至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伴头昏、头沉等,甚至有欲晕倒的感觉或突然晕倒,过后苏醒、已如常人。

7.记忆力障碍:记忆力明显下降、丢三落四,到某地忘记做某事,近日的事情记不清楚,甚至是否吃饭都不能记得。

8.心脏(颈心症):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憋气、思想恐惧感、心前区疼痛等颈性冠心病的表现(心电图无相应的改变)。

9.高血压(颈高症):血压升高、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升高、没有规律、忽高忽低、药物降压降了又升、升了又降,或治疗后血压降至过低等。

10.胆囊炎(颈胆症):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肝胆区疼痛等症状。

11.慢性咽炎(颈咽症):咽部稍有充血或变紫、进食无碍、口干舌燥,似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12.半身不遂(颈性半身不遂):单侧肢体偏瘫、麻木,甚至口角歪斜、语言功能障碍、行走不稳等,脑CT基本正常。

13.自汗症(颈自汗):肢体发热、发红,单侧或一个肢体、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多汗,过时自然消褪,不定时发作。

14.无汗症(颈无汗):肢体发凉、怕冷,单侧或一个肢体、头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少汗,甚至全身绝对不出汗,干燥不适、情绪不稳。

15.失眠(颈性失眠):失眠多梦,用镇静药物逐渐加量才能入睡,各种治疗方法效果均差,容易做恶梦、长梦、做事梦、工作梦、交友梦、无规律梦等。

从以上这些颈椎病常见的症状来看,颈椎受损所带来的疾病绝大部分都不是单单表现在颈部区域,相反,很多症状都来自于看似与颈部毫不相干的部位。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是很片面的,所以日常生活中,一旦你的身体出现了上述某些症状,首先就要从颈椎上去找找原因,很多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

可能有朋友问了: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方法,来直接判断自己的颈椎是不是有问题了?你可以先检查一下颈椎的活动度,就是把头缓慢地向各个方位旋转,看颈部是否出现疼痛,如果有,就要怀疑有颈椎病的可能。

此外,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是颈椎的哪个部位出毛病了呢?很简单:微微低头,从最突出的第7颈椎开始往上,用手轻轻按压颈椎以及左右两侧,如果出现压痛感,或者摸到条索状或砂粒状的硬块,可能就是颈椎出问题的所在部位。

总之,如果说脊椎是人体健康之本、百病之源,那么处于脊椎“要塞”位置的颈椎,必然也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颈椎的重要性,在平时小心翼翼地呵护,否则,一旦颈椎受伤,你的身体就出大毛病了。

扔掉头晕、头疼的“帽子”,让头部爽起来

头晕、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它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事实上,如果不是贫血所引起的头晕、头痛,那么很多都出自颈椎问题。再具体一点说,是颈椎中的寰椎和枢椎受到压迫而产生了头晕、头痛。

本章第一节我们讲过,寰椎和枢椎属于颈椎的第1、第2椎骨,在颈椎中不仅处于最重要的部位,而且也是整个脊椎中起着第一主导地位的部位。如果你的寰椎有轻微的转动,就很容易造成两侧软组织的受力不平衡。一旦受力不均衡,功能也就有了障碍,这种障碍在你疲劳、身体不适、血压高、生气的时候,就会加重颈椎两侧的不平衡,从而压迫到椎动脉,头晕也就随即发生。举个常见的例子,如果你在原地快速转几圈,马上就会感到头晕,而出现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寰椎这块骨头的旋转,造成此部位受力不平衡,压迫椎动脉,导致脑部供血不平衡。

枢椎也是如此。从结构上看,它比所有颈椎的后凸更为粗大和强劲,并且在这个位置上,有一个三角形的肌肉分布群,什么上斜肌、下斜肌、大直肌等,都集中在这个地方,一直通到两肩。于是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就由小的三角形肌肉分布群控制寰椎和枢椎的运动,又由寰、枢椎通过大三角形的肌肉分布群控制两肩的运动。所以一旦你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不正确的姿势,就很容易导致肌肉僵持、疲劳,引发颈椎疼痛。这个疼痛从枕大神经开始一直传到脑部,最终造成头部疼痛。

由此可见,头晕、头痛,往往和颈椎中的寰、枢椎受压迫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除了颈椎问题导致头痛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脑神经压迫、高血压性头痛、肌肉收缩、更年期头痛、工作压力过大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头痛,而脊椎性头痛的特征最为折磨人:几乎每天后枕部位都有持续性钝痛,后脑像戴了紧箍一样,有沉重的压迫感,患者能体会到让人无法忍受的疼痛。此外,还有一些病人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中常见,这都是年轻时积累下来的。有很多人单纯地靠吃药来治疗头晕、头痛,但往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吃药只是阻断了痛觉的传导,减缓了头痛的症状,但并不能把已经发生错位的寰、枢椎给变回去,歪了就是歪了,不管你吃什么药或者打什么针,骨头都不能恢复正位。所以要想很好地治疗头晕、头痛,从临床应用上看,如果是轻度患者,日常锻炼、保养和运动不失为较好的治疗方法,而重度脊椎性头痛患者就得找专科医生进行专门的治疗和养护了。

但是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头皮发麻、手麻、肩痛,甚至伴有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先不要轻易接受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医学训练的按摩师的治疗,否则会给颈椎埋下很大隐患,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发的颈椎病,可以做做理疗,调整工作、生活习惯就可以了;而对于病程比较长的颈椎病,按摩不当可能会导致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大力的按摩反复作用于颈椎的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会破坏颈椎的稳定性,加速椎间盘的退变突出,使脊髓受到更为严重的压迫,从而加速颈椎病的发展。

下面我就教大家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预防和养护颈椎的方法:

1.揉按太阳穴。每天清晨醒来后和晚上临睡前,用双手中指按太阳穴转圈揉动,先顺揉10圈,再逆向揉10圈,反复做几次,连续数日,头痛可以大为减轻。

2.梳理头皮。将双手的十个指尖,摊开盖在前额,从前梳到脑后,轻轻用力快速梳摩,每次梳理约60次,每天早、中、晚各做一遍,能起到缓解头痛的目的。

3.按后颈脖。用双手除拇指外的四根指头,压在后颈脖,一紧一松地按,指头不松开,从上往下移,每处压10下,这能有效地疏通后脑穴位,比如后顶、脑户、强间、风府、天柱、哑门等。

4.热水泡手泡脚。头痛发作时,可将双手浸没于热水中,水温以手入水后能忍受的极限为宜,不断加热水,坚持浸泡半个小时左右,可使手部血管扩张,脑部血液相应减少,从而使头痛逐渐减轻。平时不痛时,多用热水泡泡脚,要求水温高一点,泡大约20分钟身上出汗为止。泡完后喝一杯温开水,具有减轻头痛的功效。

除了以上四个日常实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个方法也很不错,那就是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如图3-5),不仅有枕动、静脉分支,而且还布有枕小神经之支,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有效治疗头晕、头痛。图3-5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观察头部旋转的时候,角度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代表着寰、枢椎有问题。那么怎么来调整呢?你不妨在转得多的这一侧,用手指轻轻地往前按风池穴,往前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的头轻轻地往后仰,枕在手指上,不要用太大劲,否则引起肌肉反张就没有效果了,一定要放松。接着,在放松的情况下,头往后轻轻地倾斜,手指慢慢地顶上去,就这么顶着,而当你顶的时候呢,会感觉到有一种轻微的酸痛,顶十多分钟。

这样做完了以后,你会发现,之前往左边转动困难的一侧,忽然变得可以多转一点了,这其实就是在逐步调整寰、枢椎的错位。如果你能坚持经常这样做,没事的时候就在旋转角度大的这侧顶一顶,不久后你就会感觉到,头晕、头痛有了明显的减轻。

当然,前面的方法主要是预防和养护颈椎的。如果颈椎问题比较严重,或者不明原因,就要去看专科医生,做专业脊椎检测了,通过照X光片来分析脊椎的结构,看脊椎到底往哪个方向歪了,然后专业的矫正医师会轻轻地把它往回矫正。这个过程很短暂也很轻松,甚至有时候在医生操作的时候,患者连疼痛都没感觉出来,关节就复位了。

“挥鞭伤”,一个比被撞的爱车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什么是“挥鞭伤”?可能相当一部分朋友对这个词很陌生。其实挥鞭伤是指人在急速运动的加载体中突然停止,由于惯性力的作用导致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所以挥鞭伤一般发生在车祸、运动之中,有时候也发生在被人用力从后面拍打头颈以后。

挥鞭伤会给人带来什么危害呢?大家都知道,人的头颅是靠颈椎来支撑的,一旦挥鞭伤发生后,颈椎的平衡功能就会失调,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疼、头晕、颈肩发硬或者疼痛、双手酸麻无力、下巴关节难受等情况。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将会逐渐生出很多慢性疾病。

下面我们就以车祸为例来看看挥鞭伤这种颈椎病发生的过程。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头颅摆放在脖子上,就好比一个10磅重的圆球放在一支杆上,颈椎正常的排列、正常的生理曲度和正常的功能,是头颅平衡的基础。此外,脊椎神经、肌肉、血管、软骨等也可以帮助支撑头颅的平衡。当车子遭遇背后撞击时,汽车座椅由于惯性的力量会把人的背部和胸腔同时快速向前推挤,这个时候,颈椎的生理弯曲也会立刻被迫变直,向上推进,引起颈椎关节压缩。随后,头颅和颈椎也会被惯性甩向后方,颈椎急速向后弯曲,造成关节移位和关节面脱臼。

我们看,到这时,头颅已经成了一股很大的力量,把颈椎推离正常的弧度,而颈部的肌肉等软组织又会立刻保护性条件反射,绷住颈部的骨骼,而这时头颅则又像弹簧一样向前反弹回来。如此剧烈地前倾后仰,必然会使颈椎以及周围的软组织受伤,从而导致挥鞭伤。

可惜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临床上,我也医治过不少车祸伤者,车祸后好几年过去了,有的患者还是常常脖子疼、腰疼,经常头晕头痛。为什呢?因为出了车祸以后,大家基本都没有意识到还要检查脊椎,有的甚至先关心自己的爱车。所以马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发生车祸了,幸免于难的司机从车里下来,捂着脖子前后左右看看自己的爱车受损的程度,表情懊恼不已,甚至还要低头弯腰去看。显然,这样的司机忽略了自己的脊椎,而事实上他的颈项所受到的伤害,可能比他的车更严重,也许养一养,十天半月后能够缓解疼痛,但是在接下来的若干年,甚至一直到老,这种挥鞭伤所造成的颈椎疼痛极有可能会频繁发作,使其深受折磨。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司机朋友就问了:既然车祸对脊椎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到底有没有提前预防的方法呢?或者说怎样做才能使挥鞭伤的伤害降到最低?事实上,很多测试表明:无论是司机还是搭乘人员,在座椅头枕有足够的高度,身体、头部都能有效接触座椅以及头枕的情况下,碰撞给车带来的加速度,往往可以通过座椅靠背以及头枕同时传递给身体和头部,从而有效降低挥鞭性运动对颈椎的伤害。所以,正确的驾车姿势很重要,前倾、直坐都不是最科学的,而是尽量让身体保持微微后倾,并且后颈部要有座椅靠背、头枕的扶托。换句话说,乘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保持整个身体(包括头部)与座椅的充分接触,这样才能把急刹车时对脊椎或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真的不幸发生了车祸,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先由医生检查,在排除骨折或脑神经受压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对颈部进行固定支具,避免颈部受到二次伤害或者颈椎移位,同时用消炎止痛类药物来控制病情。当然,这个时候,如果患者的颈椎可以正常活动,我们还是建议他多做一些运动,帮助舒展筋骨和锻炼颈部肌肉,预防和缓解挥鞭伤的后遗症。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能够有效控制创伤后遗症的颈部保健操:

第一式:颈后肌肉伸展运动

1.采取坐姿,上身正直,双手交叉放在脑后;

2.先慢慢点头,然后双手轻轻向下压,直至颈后肌肉有紧绷的感觉;

3.维持该姿势十秒钟,保持正常呼吸,然后慢慢放松,头部归位;

4.重复十次,每日三次。

做这些颈后肌肉伸展运动的目的是帮助舒展紧张的颈后肌肉和僵硬的关节。

第二式:颈椎关节稳定性运动

1.双手重叠,放在脑后;

2.下巴稍微内收,下巴尖垂直朝向地面;

3.双手从后往前顶住头的活动,直到感觉颈后肌肉有少许紧绷,同时注意,整个头部动作要缓慢,活动幅度要小,不可粗暴用力;

4.维持该动作五秒,然后慢慢放松;

5.重复十次,每日两次。

这几个动作目的是帮助锻炼颈部深层肌肉,避免颈椎移位。

第三式:综合锻炼法

1.采取坐姿,双手放在膝盖上,把上身轻轻朝前弯下,然后身体向后面伸展,头部慢慢后仰,重复十次,每天两次。

2.双手重叠胸前,略似抱拳,手肘上抬至水平,肘部带动腰左转,同时慢慢把头颈也转向左边,然后归位,换方向做。重复十次,每天两次。

3.双手重叠胸前,身体慢慢侧弯到不能下弯为止,同时头和颈部慢慢侧向同一方向,然后归位,换方向做。重复十次,每天两次。

第四式:睡眠保健法

把两条毛巾卷成筒状,分别放在颈椎和腰椎下,每天睡前做15分钟,能够有效保持脊椎的三个生理弯曲。

颈椎发出“求救”信号!我们如何正确应对

在本章的第二节中,我给大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颈椎病症状表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旦颈椎受损,它会根据受损伤的程度发出相应的“求救”信号,而这些信号反映在人体上,就是颈椎病的症状。然而颈椎病的症状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病情,对症施治,必要时到医院去做一些检查,确诊病情,否则,摸不准颈椎病的具体症因,有病乱投医、乱用药,到最后往往会得不偿失。

那么概括地讲,颈椎病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呢?根据临床表现,颈椎病有以下几大症状。

1.颈型颈椎病症状:这种症状较为常见,是颈椎病早期的求救信号,以颈部症状为主,以青壮年发病居多,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或活动受限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这种类型的发病率最高,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先有颈痛以及颈部发僵,继而有肩背痛或上肢疼痛,上肢有沉重感,握力减退,有时持物坠落,手指有麻木感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这种类型的发病率与脊髓型相近,多见头昏、眩晕,甚至摔倒,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等症状。

4.交感型颈椎病症状:即颈椎病的发展影响到了交感神经,可出现头晕、恶心、心烦、心慌、血压不稳,甚至小便过频或者失禁,或者是大便干燥。这些信号的特点是不稳定,甚至有时信号恰恰相反,比如有时候心慌,有时候心率过慢,有时候出现烧灼感,有时候又觉得比较冷,信号比较复杂。

5.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这个信号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因为它是颈椎病进一步加重的表现,典型特征是间歇性发作,医学上成为间歇性瘫痪。不发作的时候,患者跟正常人一样,发作的时候就像喝醉酒似的,走路不稳,脚下虚浮。所以一旦你的颈椎发出了这种求救信号,就要考虑做核磁共振检查确定一下了。

大家看,颈椎病的这五大类症状表现确实十分复杂,一旦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出现误诊。那么面对颈椎如此复杂的“求救”信号,我们该如何有效调理和补救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很不错的食疗方法——天麻炖鱼头。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天麻可以行气活血、平肝息风、祛风止痛、定惊安神,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昏、瘀血头痛、肢体麻木等。从这些用途中我们不难看出,天麻最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而鱼头呢,中医认为可以健脑明目,且富含钙质和胶原蛋白,也有利于脊椎健康。所以天麻和鱼头相互配合,对肝肾具有很好的温补作用,而肾主骨,把肾养好了,对于脊椎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正宗的天麻炖鱼头,用料十分考究,食材有十几味:鳙鱼头1个(约500克)、整猪腿肉300克、天麻50克、枸杞子3克、山药20克、玉竹10克、陈皮10克、沙参10克、大枣10克、生姜2克、葱2克、食盐少许、鸡粉少许。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将鱼头劈成两片,猪腿肉切大块,生姜去皮,葱切段。

其次,锅内烧水,水开时,放入鱼头、猪腿肉,用中火煮去血渍。

最后,把鱼头、猪肉、玉竹、大枣、山药、天麻、枸杞子、陈皮、沙参、生姜、葱连汤一起放入炖盅,炖150分钟,然后调入食盐、鸡粉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鱼头最好不要焯水,防止营养成分流失。水沸腾时,鱼头会在水中产生少量泡沫,用勺子撇去即可。

如果没有鳙鱼,也可以用肥美的鲫鱼头、鲢鱼头来替代;如果药味不全,可仅用天麻和枸杞子与鱼头炖在一起,再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加些调料即可。当然,按照食疗的规矩,最好不要放大蒜和辣椒,这两味调料是不入药的。

除了这道食疗美食外,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保养颈椎的细节需要我们注意:

1.注意颈部的防寒保暖。

每年的秋冬季节是颈椎病的高发期,因为这个季节颈部最容易受到冷风的袭击,风寒侵入,导致颈部气血不通,正所谓“不通则痛”。同时,颈部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后,会保护性收缩,以避免过分散热。这样一来,颈部肌张力增高,出现力的失衡,导致颈椎间隙变窄,脊神经、血管受压,增加了颈椎病发病的危险。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天冷的时候,要围稍厚一点的围巾,尤其是女孩子们,这样既美观又非常保暖,对颈椎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此外,天冷的时候,我们下班回家后,可用热毛巾敷一敷颈部,2~3分钟即可,多敷几次,也可用小型热水袋进行热敷,但要注意别烫伤了。

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同样需要注意颈部的保暖。因为现代人几乎每天都在空调房里办公,尤其是女性,夏天又喜欢穿吊带装,颈背肌肉很容易受寒,诱发颈椎病。所以在这里我要劝告女性朋友,夏天在外面穿吊带装没什么,但最好不要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穿,把脖子完全暴露于空调之下,是很不好的。另外,夏天不管多热,最好都不要用凉水冲澡,因为用凉水冲澡,你往往用喷头先往脖子上浇水,这样一来寒气就从脖子进入了体内。其实,夏天最好用温水洗澡,比凉水洗澡更容易降温。

2.注意睡觉时的枕头和姿势。

为什么睡觉时要用枕头?其实这跟脊椎的生理曲度有关。从正面看人体的脊椎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却是具有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了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我们在睡眠时必须采用枕头。好的枕头必须有适合的承托力,支撑颈部的生理弯曲。对于普通人来讲,枕头的选择只有一个原则,即当你躺下去的时候,你的下巴和额头必须保持水平。此时,人的颈椎就处在一个比较合适的生理曲度上了。

另外,枕头的高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枕头的高度应当是肩膀到头部的距离除以二,而且这个高度是随着睡姿有所调整的。

比如,喜欢侧睡的人,考虑到肩膀的因素,枕头要比平常高一些,让头颅水平面与床面基本平行;喜欢平躺正睡的人,可以把毛巾卷成圆筒代替枕头,放在颈部地下,通常这个圆筒的直径在9厘米左右;当然,也有些人喜欢趴着睡,趴着睡的时候,为了呼吸,头部必须扭到一边,颈椎自然也随之扭到一边,如果时间过久,就会发生问题。如果不能纠正这个姿势,也可以采用一些改良的方法:睡觉前先平躺,用毛巾筒垫在颈部半小时,充分放松颈部肌肉,使颈椎的生理曲度还原,然后再趴着睡。这样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否则,在肌肉疲劳的状态下趴着睡,第二天很可能落枕,脖子不能动弹。

总之,通过“天麻炖鱼头”的食疗方法和驱逐风寒避邪气的颈部保暖,再加上晚上枕着合适的枕头充分地睡眠休息,相信我们的颈椎会远离疾病信号,我们的身体会更加健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