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蓉的妈妈经.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2:04:31

点击下载

作者:蒋佩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佩蓉的妈妈经.2

佩蓉的妈妈经.2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佩蓉的妈妈经.2作者:蒋佩蓉排版:skip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16816424本书由北京青橄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愿天下没有难做的妈妈

佩蓉老师让我们为她的新书写序,我们感到很荣幸。她和她先生林为千是我们夫妻的人生教练。

佩蓉老师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妈妈,是真正活出来的,而不只是书写出来的。这是我们请他们夫妻做我们人生教练的原因之一。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陆续拜读了他们夫妻的很多著作,也面见过数次。因此,我们知道,佩蓉老师为人母的智慧,真是照着她的信仰,从她家的厨房、卧室、卫生间这些生活场景里实践而来。虽然她被冠以“年轻女性的妈妈导师”很多年,但她和她的先生始终没有停止过家庭关系方面的学习。

2016年年初,作为大V店的创始人,更作为她的学生,我(哈爸)邀请她给我们平台上的妈妈们讲课。大V店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妈妈”,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是“妈妈商学院”,至今已邀请几百位名师给妈妈们讲了上千堂课。而佩蓉老师的“智慧妈妈11商”是“妈妈商学院”系列课程的第一讲,如今也已成为平台的“招牌课”。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叫‘妈妈商学院’,而不是‘妈妈学院’?”通常情况下,我们就会告诉她“智慧妈妈的11商”。也就是说,“妈妈商学院”的“商”不只是财商,而是涵盖了妈妈关注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妈妈承担的太多了。2014年,《人民日报》的微博上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妈妈为什么这么累?”当时,在妈妈们中间引起很多共鸣。

是的,在中国做妈妈太辛苦了。我们希望“妈妈商学院”的课,包括佩蓉老师的“智慧妈妈的11商”,能让妈妈们更有智慧,更能举重若轻,不再那么累。

这个系列课程,佩蓉老师从2016年5月开始,每月一讲,讲了整整一年。很高兴课程的内容变成了文字,并最终顺利出版。其实,佩蓉老师每讲完一课后,都会把内容整理成文字。哼妈总是想把这些文字打印出来再细细地看。我就对她说,再等等,一定会出版的。

我真的很愿意,甚至是迫切地想把佩蓉老师文字形式的“智慧妈妈11商”推荐给更多的妈妈。因为这些内容又经过佩蓉老师细细地打磨和梳理,而且已经得到万千妈妈的好评。

这里要稍微提一下的是,这里的11“商”没有大家所熟知的“情商”。当初设计课程时,我们专门就此有过讨论,佩蓉老师说,会将“情商”融合在11“商”里,而不必单独讲。“智慧妈妈11商”中,除了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育儿商”“财商”“时间商”,更有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的“我商”“家庭传统商”和“服务商”,可以说涵盖了妈妈应该关注的方方面面。

有些妈妈有很强的“育儿商”,在平时生活中也喜欢学习育儿,开始时尝了不少甜头,但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学习育儿,好像都收效甚微。这有可能是因为她缺乏“体商”,因此经常很疲惫,精力不充沛。也有可能是缺乏“婚姻商”,忽视了丈夫,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相爱。

诚愿借佩蓉老师的这本书,妈妈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短板”,甚至是完全被忽视的部分,查漏补缺,做一个更加平衡(平衡往往意味着智慧)的妈妈。

愿佩蓉老师的这本书祝福更多的妈妈!

愿更多的妈妈祝福更多的家庭!

愿天下没有难做的妈妈!哈爸、哼妈夫妇2017年10月自序一品酒与酗酒

这是我在2009年7月2日写的文章,写于《下一代的竞争力》出版后不久。到现在,我的感受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迫切了。这几年,我在国内接触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加速”。企业要“加速器”;拔苗助长的家长们恨不得孩子马上就长大成人,对孩子的不完美和天然会有各种不耐烦、急躁和焦虑;父母在自我成长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充满焦虑和不安。

在离开中国后,我们发现了父母身上的另外一种焦虑,即“学习焦虑”。我把这种焦虑比喻为“学习贪婪”:我们总觉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不够,需要不断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其实,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让我们“消化不良”了。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在不断膨胀,自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很多。这样,一方面,我们会很容易论断那些不能按照书中教导去做的人,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做不到自己所学的而感到焦虑和自责。

现在的我更提倡“越少越好”(Less is more)。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说,他一辈子只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他做律师需要研究的法律书。他坚持把最主要、最根本的事情做好,为此,他宁愿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把自己知道的做到最好。其实,人要生活得很好,并不需要那么多知识,需要的更多应该是应用知识的智慧和能力,以及下面提到的应用速度。

慢比快要好。在这个信息泛滥的世界,我们不断在强调效率和速度,却忘记生命有其自然的节奏。细胞需要繁殖和生长,但成长和繁殖太快的往往是那些癌细胞,会杀死我们。不要因为“学习焦虑”而让你的知识变成杀死你的“癌细胞”,而是要让它正常和健康“生长”。

面对同样一个东西,因为使用的方法、速度和心态不一样,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以喝酒为例,品酒带来的是享受和祝福,有益于身心健康,酗酒带来的是诅咒、痛苦和身心的伤害。前者带给人的是乐趣的分享,是建造人的;后者带给人的只有反感和痛苦,让人被辖制和受伤害。

大学毕业后,我每次回家都很期待跟父亲一起去地下室的私人电影院。我和父亲手中各自拿着一小杯XO慢慢地品,有时会是一整晚。我们闻着葡萄的香味,感受着舌尖上的味道,听着爸爸喜欢的古典交响乐或歌剧,思考大大小小的人生问题,进行一些精彩的讨论,那真是极大的享受!那一杯酒代表了多少生活的享受和美好的回忆啊!因此,我们总是不想让杯子里的酒消失得太快。与此完全不同的场景是,在酒席上,别的叔叔劝爸爸一杯又一杯地灌下白酒。我和妈妈只能在旁边焦虑、反感,也很无奈,因为我们无法让爸爸远离那样的环境。每次都不免要为他的身体担心。有一次,爸爸在酒席后吐了一整晚,他痛苦的样子是酒席上的亲朋好友看不到的。在那种情形下,我完全看不到喝酒有什么好处,而且这种酗酒的游戏简直是无聊透顶!与此不同的是,移民到加拿大以后,我母亲每晚都会喝一小杯XO,这是40多年前她的中医给的建议,她一直坚持到今天。这对于她的身体是大有裨益的。现在,她已经70多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这与她每晚睡前要喝一小杯XO有很大关系。

我为什么会谈到这个话题呢?是因为有一位家长在看了我的新书之后,很热情地告诉我,书中提到的很多方法他可以回去马上应用。当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安,可一时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想到了饮酒的比喻。那位家长的反应我很能理解,因为每当我读到一本好书,我也很想立刻实践书中所提到的方法。可是,我想提醒每位读者,这本书累积了我15年的人生经历,读者在学习和应用的时候,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会看见成果。另外,我也常常从别人那里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但应用到自己身上时,却常常没有效果,很让人失望。

当别人建议我分享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时,我担忧的是家长们会不假思索地模仿和应用,然后对结果感到失望,因为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我希望,书里提到的建议和方法只是家长探索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就像喝酒一样,我喜欢的酒你不一定会喜欢,我喝酒的速度可能会让你觉得不过瘾。如果我建议你喝XO,但你在一小时内就喝完了半瓶,我保证你马上就会醉,甚至会吐,第二天还会头痛。酒要慢慢地品,而不是像“酗酒”一样猛灌,这两者有极大的不同。经营婚姻和育儿也一样,需要一生慢慢摸索。我给出的建议可能会给你们家带来乐趣,但也可能给你们家带来麻烦和混乱。总之,原则和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应用,需要考虑应用的动机、速度、认可度,以及能否坚持等因素。

在具体应用书中的原则和方法时,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你自己要能享受一项活动。要知道,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你想帮助孩子找到一个乐趣,最好的办法是从自己身上开始探索,因为孩子的基因是你给的。如果你小时候很想学习琵琶,可没有时间或机会去学习,很可能你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倾向。如果你对网球一点兴趣都没有,那就不要期待孩子会在网球上有太多的激情。最好的是你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和发现乐趣。想象一下,家长和孩子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并能在其中找到极大的乐趣,该是多么美好呀!

不要时时刻刻问孩子喜不喜欢某项活动,也不要太早下结论说这是或不是孩子的激情所在。探索的过程就像是在冒险,没有人会预知结果。可是,如果你们享受这个探险的过程,就一定会有收获,而且有助于你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激情是会改变的。我家老大凯文开始时对微积分并不感兴趣,但他还是报名参加了微积分的课。最终,这激发了他对数学的热爱。其实,关键是如何点燃激情的火花,然后正确地加以引导。这绝对不是用一套方法就能解决的。我们要把生活当成一门艺术,学会去享受。

在我们夫妇合写的另一本书《人生休止符》的最后一章《健身房有感》里,我们提出了一些健身的原则。一个人可以在学了游泳以后考100分,却还是不会下水游泳。技能的实践和锻炼跟学习知识有本质的不同。在开始学习和操练以前,我有一些提醒和建议给你们。希望你们有了这些准备以后,再开始实践。

结伴。北美的减肥行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每年有660亿美元入账。这么多人愿意花这么多钱去做一件只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习惯就能搞定的事情,这很让人惊讶。你会发现,减肥公司成功的秘诀在于“结伴”的力量。因此,在开始操练以前,你一定要找到至少一个愿意跟你一起做作业、讨论、反思和彼此鼓励的伙伴。他们会在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时候,鼓励你一定不要放弃,并陪你坚持下去;在你跌倒的时候安慰你,告诉你失败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鞭策你爬起来重新再来;在你实现目标时,和你一起庆祝,并鼓励你再接再厉、继续建立新的习惯。这就是伙伴的力量!找到一个伙伴,或者建立一个读书会形式的“妈妈公主团”,需要的是参与者的委身和不离不弃,愿意跟你一起为了实践而付出时间和精力。有没有伙伴将会是你成长中很关键的因素。

失败。在制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一定要把对失败的处理当成实践和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失败肯定会发生,但失败以后是否有反思,并从反思中总结改变的策略,重新再来时做出调整和改变,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失败的时候,有一个伙伴能在身边安慰自己,提出问题让自己反思,帮助自己总结要如何调整,鼓励自己重新再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需要为失败做准备,才不会因为失败而灰心和放弃。我们失败常常是因为目标太大和不够具体,节奏太快或太慢。因此,调整的重点需要放在具体细节上。我们往往会高估我们一年内能完成多少事情,却低估了很多事情我们能否坚持三年。关键不是你学得多快,而是10年后,你是否还在坚持做你应该做的事。

竞争对手。用自己的过去作为标准,而不是别人的进度。每个人学习的速度和程度都不一样,不要去和别人比较。因此,我们最好的竞争者是过去的自己,而不是别人。详细记录过去的数据、细节和情况,然后再去评估你是否有进步,有没有比以前更好。

庆祝。我们往往习惯于盯着自己的不足,因为自己不够好而气馁和沮丧。我希望我们在实践和操练时为自己制定目标,并预备好在目标达成以后可以庆祝。就像毕业典礼一样,这样的庆祝可以记录下我们成长所走过的路,成为我们成长中的里程碑。这种庆祝不一定花很多钱和时间,其目的在于将我们的眼光聚焦到成长而非不足上。庆祝的行动可以给我们提醒和动力,让我们持续不断地成长,而不是在某一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自序二中国妈妈为什么这么累

2014年年底,《人民日报》上《中国妈妈为什么这么累?》 这篇文章的系列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和深入反思。针对这个话题,我也写了一些文章,做出了一些回应。我觉得,我们需要把深层次的问题拿出来对比、分析,否则,我们的感受会永远停留在表面的行为和处理方法上,而无法解决信仰、价值观、心态和动机等更根本的问题。借着这些剖析,我们希望婆媳关系的核心问题也能从中找到答案。中国妈妈为什么这么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女性在收入、学历、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母亲以及她们之前时代的妇女,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她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女性虽然拥有这么多,而且看起来同时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可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妈妈比我们的前辈更累、更不快乐了呢?

这是因为,虽然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劳动也获得了让我们的前辈羡慕的报酬,但在家庭里,她们却继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束缚着。这些思想上的禁锢让中国妈妈成为最疲惫不堪的一群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引入了西方的经济形式,但却忽略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在旧的传统被破除、新的传统又没建立的情况下,人们只好怀旧地回头延续过去的模式。中国妈妈幸福吗

经济学家马内尔·博塞勒斯(Manel Baucells)和拉卡什·萨林(Rakesh Sarin)在他们的《设计幸福:建造喜乐生活的新方法》(Engineering Happiness: A New Approach for Buliding A Joyful Life)一书中,为“最基本的幸福问题”设计了一个公式:

现实-期待=幸福感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现代女性本应感觉更幸福。但是,现在中国妈妈,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自由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更高的期待。尤其从家人的角度来看,女人能拥有一切,也能做好一切。中国妈妈虽然披上了一件华丽的职业衣裳,但回到家里还是被儒家思想对女人的定义和期待紧紧束缚着,而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颇耐人寻味的是,捆绑中国妈妈的“罪犯”往往不是男人,而是上一代的女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过来人”作为儒家思想的受害者,也是被束缚得最严重的。期待的重担

心理学家桑德拉·威尔逊(Sandra Wilson)在《受伤的人伤害别人》(Hurt People Hurt People)一书中提出一个观念:一个受伤的人往往会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别人,而且我们最深的伤害通常都来自于我们最爱和最信任的人。中国的妈妈累,是因为自己最爱的母亲或婆婆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无法实现的期待。之所以产生这种期待,是因为上一辈的妈妈希望现在的妈妈既能抓住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又能满足自己心目中传统儒家思想对妈妈的所有要求。“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现代社会有一个很可怕的谎言,就是“你可以拥有一切”。这个谎言不知道害了多少妈妈。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而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付出时间。一个事业成功的妈妈很难分配足够多的时间给孩子,而一个能够给予孩子足够多陪伴的妈妈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发展她的事业。虽然少数幸运的妈妈因为有能干的丈夫、婆婆、妈妈和保姆的帮助,在有了孩子之后,可以同时兼顾自己事业的发展,但是,她跟孩子的关系肯定会受到影响,亲子关系可能不是最亲近的。“你可以拥有一切”的谎言使已经很累的中国妈妈又多加了一重不切实际的期待。

除了上面这个谎言,《人民日报》所提到的中国妈妈“累”的现象,其实都是典型的传统儒家思想对女人,尤其是对母亲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导致中西方妈妈差异的,不是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而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家庭结构与不同角色的身份定位的差异。基督教的伦理是“以神为本”,儒家的伦理则是“以人为本”。中国妈妈是否能脱离儒家伦理所带来的捆绑而获得自由,就要看她能否冲破藩篱,从内到外“更新”自己的价值观了。“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西方妈妈幸福背后的秘诀

赵晓教授在《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2002)一文中提到,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曾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经济上能够使一种社会秩序不断扩张的,只有基督教……美国的市场经济其实是基督教文明的结果,而西方市场经济长期、持续的良性运行,也完全建立在这一文明的基础上。”西方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秘密,不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市场经济以基督教为基础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同样,西方妈妈的“自由、轻松”也不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西方家庭观所引发的自然现象。

可惜的是,现在的美国人正在渐渐脱离这个文明基础。所以,美国在经济、家庭等领域,不断出现问题,从金融危机爆发到离婚率上升,美国过去繁荣的经济也开始走下坡路。希望中国家庭学习的不是美国家庭的外在形式,这样才不会重蹈美国道德和伦理滑坡的覆辙。中西方家庭观的差异

下面,我们结合《人民日报》提到的8种现象,来看看目前中国普遍的家庭观与西方家庭观的差异。“中国妈妈对自己太苛刻,太容易愧疚”

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女卑”,以此对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进行定位,并强调女人要以柔顺服从为至德,这否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道家与儒家在女性伦理上存在融合,它们都奉行有尊卑的等级观念,倡导“贞顺”之德,重视“孝亲”思想,推行“五常”之道。

但西方强调:每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一样高贵,一样值得尊荣。在这种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家庭有角色的不同,对丈夫和妻子有不同的要求。

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你们做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

很多女性看到“顺服”这两个字,头脑里就浮现出“贞顺”这种否定女性独立人格,强调女人须以柔顺服从为至德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让女人反感是因为传统儒家思想没有相应地对男人提出要求。因为在传统儒家思想里,男女的身份本来就是不平等的,是有尊卑的。而在西方,对丈夫的要求反而比对妻子的要求要严厉和困难得多。上面的引文对于妻子的要求有74个字,对于丈夫的要求却有142个字,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如果我的丈夫能够按照要求去做,我顺服他就会变得更容易。谁不愿意顺服一个为自己舍己的丈夫呢?而且,不要忘记其提出的要求是“彼此顺服”!

现代的中国妈妈也需要上班,生活并不比丈夫清闲。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是倾向于把家内事的担子和期待都放在妈妈身上。教育孩子当然是家内事,所以,自然也就成为妈妈的责任了。“养不教,父之过”也是传统儒家思想,只是,现在很少有父亲看重这个。现实状况是,家里的“头”往往不是所谓“一家之主”的爸爸,而是妈妈。当妈妈变成婆婆以后,她把自己的儿子看成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也就不期待他能管教自己的孩子。她以前就是这么熬过来的,自然会把这种期待继续传递给自己的媳妇。中国妈妈对自己太苛刻,太容易愧疚。其实,教养孩子的责任本来就不该由妈妈一个人来承担!

西方社会认为,教养孩童的责任应该由父母双方承担,尤其是父亲。“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上帝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儒家思想把孩子看作父母的财产,因此,父母对孩子拥有所有权。西方把孩子看作上帝赐予的产业,父母对孩子有管理的责任,却没有拥有权,因为他们有一天要离开父母,与配偶联合。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在西方的家庭里,妈妈接纳自己跟丈夫平等的地位,但也接受自己是丈夫的帮助者。“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有个朋友问我:到底是帮助者比较强,还是需要帮助的人比较强?其实,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我们都需要帮助,所以,最强的“帮助者”是生命的主宰。“中国妈妈的责任心太强”

儒家传统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的是君高于臣、父高于子、夫高于妻的等级关系。在儒家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父亲这一族的血脉,特别是儿子,更被视为家庭的命根子。这意味着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比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要亲。

在西方的家庭观念里,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然后是亲子关系,以及夫妻各自与父母的关系。只有夫妻才是一体的,而子女终将离开父母,去与他们的妻子或丈夫“连合”。“‘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离开父母,就是夫妻不再依赖父母,在经济、情感、决策、居住(如果经济上允许独立居住)等方面实现独立。中国的很多家庭悲剧,以及婆媳关系的问题,大多跟孩子结婚以后没有在这些方面真正独立有关,即没有离开父母,与配偶成为一体。

视夫妻关系为第一位的妈妈会用心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这样,她的丈夫会愿意分担经营和治理家庭的责任,也能一起分享育儿的惊喜和快乐。智慧的妈妈会刻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为婚姻保鲜,她们不会为了孩子而牺牲婚姻。当家庭的责任是夫妻两人一起分担时,妈妈的责任心就不必那么强了,因为真正带领家庭的是家里的“头”,是丈夫。

中国人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只关注自己和自己家庭内部的需要。但西方的价值观对人的教导是,要“爱人如己”。比如西方流传的经典故事里,那位才德的妇人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人生除了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还要关心她所处的环境、社区、她的员工,以及贫困的邻舍。西方经典认为,“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

当我们的眼光从自己的需要扩大到社区、城市、国家,乃至世界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需要被满足,也不会再包办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国妈妈太会保护孩子”

男女天生各有特点。女性本性比较倾向于保护幼者,男性则比较倾向于挑战和冒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保护和挑战都需要,这样才能健康和平衡地成长,既不会成为经不起打击的温室里的花朵,也不会成为缺乏怜悯的冷酷之人。

在家庭里,也有次序:做“头”的不是感性和擅长保护的女人,而是比较理性又不乏冒险精神的男人。“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

这段文字难免会让人想起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但我们前面说过,“头”的角色建立在两个人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夫妻二人的角色是互补的。而且,做“头”的人是仆人式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两个人分工合作。这意味着夫妻更像一个管理团队,而不是有尊卑的等级关系。

当男人在家里做“头”时,孩子们能够获得他们需要的管教、训练、挑战,以及从冒险失败而获得的成长和成熟;家庭更容易在理性和情感上有平衡和同步发展;关注点也更容易超越自己的家庭,开始去为周围的人服务,因为是两个成人一起在养育和训练孩子。

当女人在家里做“头”时,母亲保护幼儿的本性就会获得更多彰显。妈妈喜欢拯救孩子,这很自然。母亲容易被情感而不是被理智带领,所以,很容易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救世主。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一直在伤痛中挣扎,却不愿服软的朋友祈福。我心里问,为什么这个人这么顽固?然后在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我正站在这个朋友和上帝中间!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扮演救赎者的角色,拦阻了这个朋友自己去寻求!我们有多少妈妈正在扮演救赎者的角色呢?

如果妻子不能顺服在丈夫的权柄下,就很容易把自己抬高到救世主的地位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中国妈妈太勤快,活得太操劳”

从前面三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妈妈需要很辛苦才能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她们的期待。人们认为女人不如男人,并且期待她们可以以牺牲为美德,这些都使得中国妈妈需要不断操劳,也让她们忽略了自己对于休息的天然需要,不仅如此,当她们终于停下来休息时,还会心生内疚。

人天生就需要休息。如果我们不休息,身体迟早会垮掉。传统儒家思想中很少有关于休息的教导,西方典籍中却有关于休息的告诫。

我们发现,当我们不好好休息时,我们很容易筋疲力尽,也容易抱怨和自怜,甚至失去理性。

妈妈在因为缺乏休息而过度疲倦时,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容易破坏家庭气氛,也容易在她软弱的时候用来操纵家人。操纵和行巫术都是可恶的,因为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要去控制别人。“但是,因为我们太负责任了,又容易内疚,所以会坚持牺牲自己。但其实,我们的内心有很多挣扎,以至于思想和行为常常不一致。”我们也许会听到有的妈妈这样说。这时,责任其实已经变成了辛酸的重担。然而,西方人所受的教导是: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拒绝,但其实心里不愿意继续牺牲和付出。我们觉得,自己的界线不被尊重,甚至一再被侵犯。内心的这些矛盾和挣扎会变成愤恨、苦毒,使得我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牺牲来期待,甚至勒索别人的回报。于是,不是甘心乐意的牺牲变成了自己的重担,也变成了对别人的绑架。

我们需要告诉自己:“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我们需要家人和其他姐妹的帮助,来为自己的情绪、体力和底线把脉!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却被情绪控制,以至于我们不能心口合一、甘心乐意地付出和服侍家人时,我们需要用意志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我们没有遵守安息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休息,就需要顺服,守住自己的底线,绝对不要勉强自己。这样,我们才不会陷入自怜,也不会用情绪来操纵和控制家人。否则,形成习惯之后,我们很可能会变成以前折磨自己的“婆婆”。我们也需要顺服丈夫的带领,因为他的带领可以给我们和家人带来保护。“中国妈妈太无私,最具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在传统儒家思想里,温柔和顺从被视为妇女的美德,妇女没有做自己的自由。要拥有这些美德,她们只有压抑自己和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珍惜自己、爱自己,我们就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我们需要先让自己每天被爱充满、更新,才会有福杯满溢的生命去祝福别人。“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智慧的妈妈懂得要照顾自己的身心灵,尤其需要保守自己的心。“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女人的特点之一是情感丰富。这是一个祝福,但也可能会变成一个诅咒。当我们放任自己的情感而不加节制时,有时它会带来麻烦甚至是灾祸。我有时会因情绪而说出一些不好的话,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麻烦、困扰。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真的需要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让自己为情绪牵引和控制。我们需要让思维和理性带领我们的心,让真理掌管我们的情绪,掌管我们的心思、意念和行动。“将各样的计谋,各样……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

妈妈是家庭情绪的“晴雨表”。妈妈如果没有照顾好自己,服侍家人时容易产生抱怨和自怜的情绪,那时带给家人的就不是温暖和爱了。相反,如果她们能照顾好自己,家人就会因为被她们的喜乐感染而变得阳光和有感染力。因此,自我照顾是妈妈的一门必修课。

现在,我的孩子都长大了,两个已经离开了家。我看到很多同辈的妈妈因为“空巢”而陷入抑郁,也看到操练喜乐的重要性。我们不要让负面的情绪带领我们的心,要知道,我们有能力选择以喜乐的心去工作和生活。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会担心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能喜乐和感恩地活出真实的自己,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伸展他们的翅膀,因为他们不需要时刻回望和担忧一个不快乐的妈妈。我们的不快乐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停留在我们身上,也会让他们继续想办法取悦我们,但这种关注是不健康的,会成为他们的重担,而不是祝福。我们给孩子的最大负担就是用我们的不快乐和牺牲来引起他们的内疚,好让他们来爱我们和关心我们。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大礼物就是照顾好自己,喜乐地生活。这样,他们对我们的关爱和照顾,就不是出于内疚或担忧。学会说“不”,照顾好自己,按时休息,就是我们能为孩子所做的最好的“牺牲”。“中国妈妈的控制欲太强”

在儒家的传统观念里,女人的价值是传宗接代。如果一个女人只有靠着母亲的角色才能有价值,她就会生活在恐惧中,并且会因为这种恐惧而想要去控制孩子,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控制欲会导致她忽略,甚至牺牲自己婚姻的幸福,以保证她能更紧地控制孩子。但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任人随心所欲地摆布。如果一个人想要跟另外一个人有亲密的关系,就需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对方。其实,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人就是自己,但很遗憾,这常常也是我们最不愿意控制的人。

我们控制欲太强,是因为我们不够节制,没有先管好自己的欲望。

这世间需要“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有智慧的妈妈知道自己很软弱,所以会谦卑地向把婚姻和家庭经营得很好的长辈学习,也会找同伴一起面对挑战和试炼,一起庆祝胜利和进步。“又劝老年妇人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不给酒做奴仆,用善道教训人,好指教少年妇人爱丈夫,爱儿女,谨守、贞洁,料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你去打仗,要凭智谋;谋士众多,人便得胜。”“不先商议,所谋无效;谋士众多,所谋乃成。”

一个懂得聆听别人、愿意寻求智者建议和忠告的人,就有智慧去聆听和理解他的孩子。这种开放的心态是高质量关系里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妈妈太喜欢攀比”

被儒家传统观念束缚的女人普遍没有安全感,因为世界对她的认可和肯定是有条件的,而且“合格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取决于不同人对她的看法。难怪中国妈妈时常需要那么担心!

一个从小到大被长辈拿来跟别人比较的人很难了解自己是谁。这样长大的人也会习惯性地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拿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跟别人的丈夫和孩子比较。当一个女人真正认识自己,就会在身份和价值上获得巨大的肯定,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当一个女人了解这些以后,就不会再想着去跟别人攀比了,因为她已经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完全接纳的爱。攀比会带来恐惧,因为怕自己会不如别人。

因此,身份认知清楚的妈妈知道自己的价值,懂得珍惜自己、欣赏自己和肯定自己。当一个妈妈知道生命是这么奇妙,她就有自由接受完全的爱,而这种爱就会驱走对于不完全和被拒绝的恐惧。“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一个有智慧且理智的人,会知道自己的身份无比宝贵,因此不容易失去理智去跟别人攀比。只有当他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时候,才会去跟别人比较。“中国妈妈太容易担心”

这把我们带回到问题的根本,即以谁为本?西方是“以上帝为本”,儒家传统是“以人为本”,依靠人。

当我们“以人为本”,是把眼光放在人的身上,我们会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所依靠的那个人无论他多么有才、有能力,多么富有、仁慈,我们迟早会发现他是有限的。当我们把道德和评判标准建立在人身上,是非对错、高低成败就会变成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我们依赖自己或者另一个有限的人时,我们会陷在担心和焦虑里,因为我们迟早会“遭遇”人的有限,并会对人失望、沮丧。这是一种很不确定、没有保障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妈妈清楚这一点,就不会常常陷在忧虑和担心中了。内心有了平安,心怀意念获得保守,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担忧了。

中国妈妈需要了解,西方妈妈的自由是建立在以基督教价值观为根基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之上的。你不可能一方面拥有这种价值观所赋予的自由,另一方面却放弃它对于父母责任的要求。我们看到,没有责任来平衡和制约的自由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因为这种自由是自私和缺乏付出的。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成人的牺牲与付出。现在,中国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大多成长在一个缺乏爱与关怀的家庭环境中,没有来自家人的看顾和保护。这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吗?没有责任的自由导致自私,没有自由的责任导致压抑。中国妈妈太压抑了,需要解放思想,才能自由。但是,如果想要整个家庭都获得自由,需要整个家族都认可正能量家庭伦理。这不在于选择中国还是西方的育儿法,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家庭伦理。“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在你的人生里,谁在做主?前言愿每个妈妈都成为真正专业的 妈妈

每一位专家都曾经是新手。

那他们是如何从新手变成专家的呢?有“专家父母”这个证可以考吗?把自己的孩子养大就是“专家”了吗?那世界岂不是会有很多“专家父母”?

我经常听到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称赞。记得我们孩子还小的时候,一个亲戚来我们家,她看到为千在给孩子换尿布,就感叹说:“你老公怎么这么能干啊!换尿布这么专业!” 我心想,任何人换了几百次尿布都会很专业,跟是不是能干没有关系!也会有人问,你的孩子怎么教的,英语讲得那么流利?我也会想,任何家里讲英语的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跟我怎么教也没有关系!

有年轻人问:“我想要转行做教育,您建议我去学什么呢?”

我会反问他:“你没教过孩子,怎么知道你会喜欢这个行业呢?”

这么多年,跟国内的家长们接触多了,发现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学习。在问答环节,他们反复问的都是同样那些问题,大家也都知道答案,因为都学习过了,有的甚至能背下来并讲给我听。其实,国内家长最缺乏的就是把脑子里学到的知识实践出来。

为千换尿布很专业,不是因为他上了换尿布的课并考了100分,就成为“专家”,而是因为他换了几百次的尿布,闭着眼睛都可以做这件事了。“纸上谈兵”的家长很多,但自己真正动手去养育孩子的家长却很少。有些全职在家看孩子的家长,他们不断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并且着急想要学习更多,但却很少想过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家里实践出来。很多家长不断要我推荐更多的书给他们读,但每当我问上次读的书是否有应用时,他们总会说忘记了,但感觉自己要不断学习才不会落后。

我们夫妇做过几年老师。我们发现,对我们要求最苛刻的家长恰恰是很少自己带孩子的。他们大都看过很多书,也懂得很多育儿理论,却很少去实践这些理论,因而对孩子有很理想但不切实际的期待,对其他带孩子的成人也是一样。相反,对我们表达最多感激的基本都是自己带孩子的家长,也有自己教过孩子的老师。他们学过的理论也不少,甚至可能比前面提到的家长还要多,所不同的是,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实践所学到的理论。因此,他们知道教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会对其他实践者有更多尊重和感恩。

在回答家长们的提问时,我很容易从他们的期待和态度中看到他们自己实践了多少,也会建议缺乏实践的家长们对看顾他们孩子的长辈或保姆多一份感恩和尊重,少一份指责和期待。因为育儿的实践越多,我们就越深地体会到,它是多么不简单的一项大工程。

你知道美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总统是谁吗?亚伯拉罕·林肯。他一辈子只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法律方面的书,因为他是一位律师。他说,在这混乱的时代,自己之所以能坚定地做最应该做的事,就因为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执着地做他认为最重要的事。

你手里的这本书不是要用各种知识填满你的大脑,让你更能“纸上谈兵”,而是一本实践手册,帮助你通过实际应用做一个专业的妈妈。书里分享的一些建议,我都亲自实践过,觉得对自己非常有用,而且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在《丰盈心态养孩子》一书里,我总结了四“商”,即智商、情商、逆商和品商,它们代表了孩子需要的四种能力。同样,本书提到的11“商”也代表着11种能力,是现代的妈妈们应该具备的。就像哈爸所说的,在这本书里,我没有讲情商,因为我在其他书里都讨论过,而且这方面别人讨论得也比较多。我选择的是别人较少讨论的能力。

与11“商”相关的课程,我在大V店一个月讲一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次课程都至少需要一个月去实践,每天做作业和操练,才能有好的效果。对于有些课程而言,一个月甚至都不够,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纠正坏习惯或不正确的思维,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操练。要是你没有时间去实践这本书的内容,就请不要浪费钱来购买,买回去放在书柜上,任凭它落满灰尘。我宁愿有心人准备好时间和精力去做每一课后面的作业,并实践里面对自己、对家人有用的建议。只要有一个建议被你应用,这本书都是值得的。

所以,从第一课开始吧!空杯子倒不出任何东西,先从自己开始,做一个懂得照顾自己的妈妈。因为只有妈妈开心了,家人才有可能开心!祝福每个妈妈都能成为真正专业的妈妈!1. “我”商:空杯子倒不出任何东西,请先照 顾好自己

我商,即自我顾惜的商。之所以从“我”商开始聊起,是因为:“你不能从空杯子倒出任何东西,请先照顾好你自己。”自怜的陷阱与扭曲的母爱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三种经验:

1. 饭后,爸爸对妈妈说今天他来洗碗,让她去休息,但吃完饭他就直接去看电视了。妈妈等了一个小时,节目也结束了,但他又继续看下去。妈妈忍不住就去把碗给洗了。洗完后,妈妈很不开心,因为爸爸没有兑现他的承诺。爸爸看到妈妈生气也跟她发火,说:“我告诉你我会洗碗,你怎么又去洗了呢?”妈妈说:“你在那里看了那么久电视,我还以为你忘了,就去洗了。”妈妈不信任爸爸,这让他很不高兴,因为他说他会洗,只是吃完饭先放松一下。她洗得那么快,让人紧张兮兮的,很不好。

2. 老公对他的家人非常慷慨。他很爱购买贵重的家具、电子用品和奢侈品送给他们,但家里的经济情况不能承担这么多开销。他的行为总是那么“无私”和“有爱心”,所以老婆不忍心拒绝他,也害怕这样做会伤害他。每一次他购买贵重的东西送给家人,老婆都会很焦虑,不知道要如何去承担这笔费用。

3. 好不容易哄睡了孩子、打理完家务,却发现丈夫竟然有时间看书!妻子已经很久没有安静下来好好看书了,而且她也累积了一大堆书想看。丈夫竟然看完一半了!为什么他就有时间看书,而自己每晚都要忙到不行,一躺下就会睡着?妻子内心觉得很委屈、很不公平!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情况很正常!小事情,没什么,不用大惊小怪的,过去了就忘了。但真的会这样吗?

如果这种事情偶尔发生一两次,我们也有时间去给自己充电,那么,下次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还是会心甘情愿地为家人无条件付出和牺牲,也不会怀着期待或条件让对方一定要如何感激我们。但如果我们长期这样消耗自己而不去解决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迟早会成为一个怨妇。

大家还记得《佩蓉的妈妈经1》里提到的那个例子吗?我一个朋友的婆婆很贤惠,多年来一直精心为家人做好每一顿饭。但在她丈夫去世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她痛恨做饭,也不再做饭了。这个朋友的丈夫也说,自己很少看到妈妈笑,也很少看见父母之间有情感交流。虽然家里非常干净,无可挑剔,但却一直缺乏温暖和笑声。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女性呢?这是怎么了?

其实,如果一个人长期、一味地只关注别人的需要,忽视甚至牺牲自己的需求,她迟早会陷入怨恨、苦毒或自怜中。而且,自怜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扭曲的母爱。

我在这里分享美国著名作家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说的有关自怜的一句话:“在早期,自怜舒适得像羽绒床垫。只有当它僵硬以后,才开始让人感觉不舒服。”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自怜这个陷阱,是因为它有自我安慰的功能,它会让你觉得自己是高尚的受害者,为了别人的快乐而牺牲自己。但如果长期陷在自怜中,会发生什么呢?

自怜很容易成为最有害的非药物毒品;它容易让人上瘾,可以给予暂时的安慰,也会让受害者脱离现实。——约翰·加德纳

自怜是我们最坏的仇敌。如果我们屈服于它,就永远无法在世界上做任何智慧的事。——海伦·凯勒

如果你披着自怜的丑陋外衣,你就永远赢不了,然后酸酸的、发牢骚的声音肯定会吓走任何可以成功的机会。——奥格·曼狄诺

微笑是自怜最好的解毒药。说不定,它是特定用来医治这个弊病的。——玛丽·麦卡锡

所有的抑郁其根源都是自怜,而自怜的根源是人们过度在意自己。——汤姆·罗宾斯

多少时候,我们被自己的眼泪蒙蔽而看不见别人的眼泪。——马蒂·鲁宾

你可以偶尔坐在自怜的马桶上,只要你确保每次用完后都会冲水。——黛比·玛康珀

你看,自怜很容易变成道德绑架的工具。

如果我们继续忽略和牺牲自己,就会慢慢变成吹捧母爱伟大的母亲,越来越脱离现实。俄罗斯摄影师安娜·拉德琴科(Anna Radchenko)通过一组照片诠释了“被扭曲的母爱”的几种表现:

1. 妈妈让羞涩的孩子继续害羞、不知所措,好让自己感觉很强大、很能干。

2. 为了安全,妈妈不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任何人,让孩子惧怕外面的一切,好离不开妈妈。

3. 妈妈坚持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们都要按照她的意思来做,这样才是乖孩子。

4. 妈妈遥控孩子,让他们来完成妈妈的目标。

5. 无论孩子多大了,妈妈永远把他当作孩子,不允许他独立,也不授权他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界线的建立

有谁在生孩子以前能想象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妈妈呢?每个女人刚开始做妈妈时都是那么爱家人,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但为什么会从一个充满爱心的新手妈妈转变成一个可怕的“怪物”呢?其实,这一切都从设置“界线”开始。

界线是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的分界。这条线界定了“我”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停止;“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停止。界线帮助我们分清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信念、主见、心态和自我认知建立一套原则并限定一个范围,让别人在界线内跟自己安全合理地交往,并且指明这些界线被侵犯后自己该如何反应。

为什么我们需要建立界线呢?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范围在哪里时,我们才有能力说Yes或No。一个没有界线的人很容易成为全世界的救世主,但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如果我们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就必须了解和保护自己的界线,这样才能保持自我的完整和独立,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别人而活。

很多家庭在关系上存在不健康的纠缠,往往是因为家人之间没有清楚的个人界线。当一个人不快乐时,其他人会很内疚,觉得是因为自己而导致对方不快乐。当自己不快乐时,就会怪罪别人,因为会认为别人既然替自己做了一切决定、控制了自己的生活,就应该在自己不快乐时负责任。因此,一个健康的家庭需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界线。

个人的界线包括情感的、思维的、物品的、身体的和心灵的。我们之所以建立个人界线,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被别人操纵、利用或者侵犯。个人界线帮助我们定义自己是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个人界线允许我们跟别人在意见、感受和想法上有差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也有义务限定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并对此负责任时,我们就开始拥有健康的界线了。除了个人的界线,也有群体的界线,比如,家庭、学校、社会、国家,都需要有界线来保护自己。

1. 情感界线是指每个人应为自己的感受而非别人的感受负责任。

一个同理心强的人能理解甚至认同别人的感受,但不应该为那个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因为那些感受属于那个人而不属于自己。别人的伤心、愤怒或者快乐等感受不是我们的,也不该成为我们的。很多界线模糊的家庭都会承担彼此的感受,这导致一家人彼此纠缠、不能分开。典型的“纠缠”发生在家里一个人有上瘾行为时,常见的如酗酒和性行为。

一个酗酒者可能会对配偶说:“你那么唠叨让我很烦,所以我才需要借酒消愁。我之所以喝酒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如果你做得好一点,我就没有必要喝了。”这位酗酒者的妻子因为分不清情感的界线,觉得丈夫烦恼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所以会承担起他不快乐的责任,并尽心尽力去改变自己。下次丈夫再喝醉酒,妻子可能会决定离开丈夫,然后丈夫就会哭着认错并寻求饶恕。妻子再次把这种痛苦的感受承担起来,为了安抚丈夫,会选择再次回到丈夫身边。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因为界线的模糊让丈夫的错误习惯被纵容,妻子一味关注丈夫的感受,想借此解决问题,却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 思维界线是我们想法的范围。

有健康思维界线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不容易因为别人而动摇,也能尊重别人的想法,尊重彼此的差异。没有健康思维界线的人不懂得坚持自己的意见,也会轻易地否定自己的想法。

典型的例子是习惯有婚外情的男人或女人(通常是男人)。当一个男人对他的妻子说,她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她又不能对自己不忠时,妻子通常会因为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或者对她有很多批评与否定的家庭而认同丈夫所说的,然后怪自己不够好,才会造成这种情况。她不会想到丈夫给两个人标准的矛盾或不公平,只会认同丈夫的想法,继续活在责备自己的痛苦中。

3. 物品界线是一个人对于物品拥有权的意识。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另外一个孩子抢走以后在哭,过去劝自己的孩子要懂得分享,却没有意识到需要保护孩子的物品界线,因为这个界线刚被另外一个不是玩具主人的人给侵犯了。一个缺乏物品界线意识的人也容易过度慷慨,当家人向自己索要的时候往往会给予过多,甚至在不应该给予的时候继续给予。这种没有物品界线的行为会纵容对方对物品界线的错误意识,然后延续这种错误意识。

4. 身体界线是一个人对于空间、隐私和自己身体的保护范围。

这些界线跟你在什么地点、时间和与谁亲近有关。当另外一个人在你没有邀请或允许的情况下太靠近你,让你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对方就已经侵犯你的身体界线了。有些人小时候遭受性侵,导致长大后缺乏健康的身体界线,再不舒服也不会表达出来。一个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因为怕对方生气而隐藏自己的感受。

5. 心灵界线是一个人对生命之源和宇宙自然的信念或信仰。

一个有健全心灵界线的人能够选择如何建立信仰,以及如何看待和使用自己的人生目标、优势与才华。他会谦卑地学习,也会用心思考自己的信仰,然后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信仰之路。他不会盲目听从别人所谓敬虔的信仰、正确的人生方向,而是向内寻求,他相信信仰能够引领自己心灵的成长。

这张图片让我们看到健康的界线就像皮肤一样,不是绷得紧紧的、密不透风的,而是活的、有弹性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及时调整。相反,僵硬的界线是没有协商或妥协的空间。周围的人只有遵从和配合自己的界线,否则,关系就不会存在。也有些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界线,任何周围的人都可以来侵犯他的界线、拿走他的东西、改变他的主意、压抑他的感受,因为对他们而言,他们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讨好别人。这样的人没有办法说“不”,常常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但又无法取得太大的成就,因为他习惯让步给别人。

当你了解了“界线”的概念,是否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呢?唯有设立了健康界线的人才有能力找到自己、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有能力跟别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并可能进入健康的亲密关系,用自己填满的杯子去滋润别人。所以,在这里给那些缺乏健康界线的人一句忠告:不要燃尽自己来温暖别人。了解自己的限制和底线,先好好温暖自己,才能有效地去温暖别人。

有爱心是好事,但燃尽自己去爱别人是傻事,因为我们迟早会因为耗尽自己而陷入自怜和操纵别人的陷阱,那时就不是祝福了。有兴趣了解界线的朋友们可以参考《过犹不及》这本书。阻止自己填满杯子的三大仇敌

在前面,我们看到了一些关于自怜的案例,看到了母爱因为没有界线而被扭曲,也了解了建立界线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接下来,我们看看阻止自己填满杯子的三大仇敌:

完美主义。在第一个案例里,我们看到完美主义是一个非常刻薄的工头,在我们脑袋里不断大吼,不让我们有一分钟休息。我们的脑袋里总是不断有声音在批评我们:这个做得不够好,那个做得不够好。这个完美主义的声音让我们无法放松去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断为了完善无关紧要的细节而牺牲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时候让我们头脑里的那个声音停止了,放下你永远达不到的超高标准,学会跟“够好了”做朋友。

想要了解和对付自己完美主义的朋友们可以参考《丰盈心态养孩子》中《完美主义的症状特征与修正》这篇文章。

控制欲。最前面的三个例子中都有控制欲的影子。我们需要了解,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世界的救世主,我们只是有限的被造者,需要接受自己的有限,不去控制一切。学会放手吧!只有对付了控制欲,你才可以自由地去享受人生的惊喜。

攀比型/复制型人生。在前面的第三个例子里,老婆看到老公在做她想要做的事,自己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就开始不满了。如果老婆没有看到老公在看书,反而不会有问题。这是因为我们需要参考别人的人生,来为自己设立生活标准。复制别人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幻的安全感,因为我们感觉做了一件事情就能控制它的结果,因此也能控制我们的人生。但是世界是多元化的,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我们是否可以放弃攀比或复制而选择听从海明威的忠告呢?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欧内斯特·海明威

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没有人能像你,也没有人能复制你的人生。如何填满自己的杯子

我们看到了自怜的陷阱,知道了要避免扭曲的母爱,了解了界线的重要,看见了要对付的仇敌,现在我们可以坦然无惧、大大方方地去填满自己的杯子了,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的杯子满了,才有能力去滋润别人。这不是自私,而是智慧。

请好好照顾自己。

汽车有了维护,才不会过早抛锚。人不是机器,更加需要维护、保养和定期休息,这样才不会“抛锚”。我们“抛锚”的时候什么样呢?怨恨的感受、爆发的脾气、崩溃的情绪、自怜的倾向,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负面情绪都是“抛锚”的信号,这些情绪迟早会发泄到周围人身上的。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家充满爱,就需要定期保养自己、照顾好自己,才不会让家人,尤其是孩子,成为我们的受害者。

我们发现,我们的情绪往往不是由眼前的事情所引起的,而是由累积多年、又发泄不出来的过去的包袱引发的。英语中有一句话:Hurt people hurt people(即受伤的人伤害别人)。意思就是说:殴打孩子的爸爸,他自己在童年也被殴打过;大声骂孩子的妈妈,她自己在童年也被大声骂过。

照顾好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诚实地检验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阴影,自己被医治以后,才可能把最健康的自己给予孩子。否则,只会继续把自己所受的痛苦传递给下一代。

所有你不愿意治疗的,都会传给你的孩子。如果你不愿意孩子和你受同样的苦,最好治疗自己并让自己成长。——斯蒂芬·吉利根博士

有兴趣了解自己原生家庭的朋友们可以参考《改变带来医治》和《家庭会伤人》这两本书。

当排除界线问题和原生家庭问题以后,我们就很容易照顾好自己了。照顾好自己也因人而异,我在这里提供几点供大家参考:

1. 妈妈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让孩子成为一切。

我以前在微博上发过一份英语报告,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转发。那份英语报告总结了北美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他们预测,影响孩子未来成功的因素都与他们的家长有关。其中一个因素是,母亲通常都有工作。你可能会不知道自己选择做全职妈妈是否是对的。我猜想,有工作的妈妈可能比较容易有自己的生活,不太会把焦点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我自己也曾经是全职妈妈,我的心得是,要做好全职妈妈,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家庭以外的世界。

一方面,孩子能够看到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有榜样模仿,也更能尊重我们。另一方面,孩子不需要承担我们的快乐或忧愁,因为整天只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很容易跟着孩子行为和情绪的起伏而有波动。如果妈妈有自己的生活,她就可以通过做其他事情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受孩子影响而阴晴不定。所以,我认为关键不是妈妈有没有家庭之外的工作,而是妈妈有没有家庭之外的世界。为什么很多孩子尚年幼的全职妈妈等孩子大一点以后,会像我这样,转行进入教育领域呢?很可能是在她们育儿的过程中,教育自己孩子的经历使得她们对教育别人的孩子产生了兴趣吧!

2. 妈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跟上社会和家人的脚步。

这意味着妈妈也要读书、上课学习,还要发展新的兴趣。这样,在跟家人交流的时候,妈妈可以不用反复唠叨或者翻旧账,还能有新鲜有趣的话题,孩子们更容易尊重这样的妈妈。

3. 你知道什么能让我们的“油箱”填满吗?又是什么会让我们“漏电”呢?这一讲后面的作业,就是好好思考和列出可以填满你“油箱”的爱好。比如,听音乐、玩乐器、学美术、运动、阅读、茶艺、养生等。

4. 我们有什么抗压机制?上面的这些爱好也能成为你的抗压机制。当压力来的时候,可以叫暂停,去充充电,然后再去面对眼前的压力。

5. 需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运动习惯。很多女人做了妈妈后,就变得邋遢随便,但为了自己和丈夫,我们可以安排出固定时间来健身和保持仪态吗?如果我们能保养和照顾好自己,当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会比较自信。

6. 除了家人以外,我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吗?

在我结婚前,一位长者给了我一个让我终身受益的建议,那就是我需要在我的家庭或工作圈之外培养一个亲密的女性朋友圈子,因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