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交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5:37:14

点击下载

作者:海军,邵健伟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设计交锋

设计交锋试读:

自序 设计的状态 海军

设计正在面临多重转型,交锋是这个时代设计内部、设计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其他外部要素产生互动所表现出的最为关键的特征。我们想要通过交锋来把握今天的设计所进行的一种广义的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设计人与非设计人的交锋;设计领域不同专业的交锋;设计与非设计专业的交锋;设计与经济、文化、消费等多重角度的对话,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引发我们重新理解这种处在设计内部与外围的变革,特别是在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立场上,设计的走向将如何把握和理解。

设计目标的改变?

当然,从普遍意义上的专业设计角度看,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性的基本目标仍然存在。但是,进一步的设计发展将把各种专业设计看作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设计的目标将导向一种对于设计效应的关注。设计的效应端将成为评价设计影响力的新标准,这种效应端从专业设计效果层面进入广义设计影响语境。设计的商业效应端、设计的社会效应端和设计的文化效应端将成为评价设计目标和设计影响力的三个主要指标。并且,日益明显的趋势表现在对于设计的社会效应端的强调上,正在进行设计目标的发展和转变显示,设计的社会效应极大地拓展了设计的目标空间,这种拓展既创造了设计新的商业效应空间,同时突出了设计的社会作用。

目前看来,设计的社会效应可能发生的范围包括教育、经济、水利、能源、医疗、健康、职业培训等众多领域的复杂问题。IDEO认为,设计师和专业工作者应该有能力在复杂城市和郊区、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国内与国外等多样化的背景下工作,能够为更深层次地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资源作出贡献。IDEO总裁Tim Brown在《Design for Social Impact》一书的开篇写到:“由于人们对重大社会变革的关系,我们相信设计思维的力量,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的方法。我们知道如何创新,我们知道聪明的人、机智的方法、巧妙的工具能够带来令人惊异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关于贫困、气候变坏、环境恶化以及全球资源衰竭的消息,我们不禁要去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带来有效的改变。”

此外,带来设计目标转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设计资源端的发展。设计正在向更多领域渗透,设计的资源端从艺术、美学、工艺、创意、技术拓展到信息、传播、交互、行为,在这个层面进行的设计效应的理解也将发生本质改变,设计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放大和扩张,设计的社会效应、独立的创新价值和竞争力价值将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认同。设计的影响力从而渗透到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乃至国家战略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设计思维如何改变一切?

Tim Brown说,像设计师一样思维,能够帮助你转变发展产品、服务、过程和战略的方式。设计思维除了是一种提供解决专业设计问题,诸如产品、平面、空间、服装、首饰等问题的创新思维之外,设计思维在其涉及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的思维途径上是否还具备新的可能性?如果具备,这种设计思维是如何优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的?

我们很难定义设计思维在解决专业设计之外的问题上的优异性,但是从设计思维在目前有限地应用于解决普遍性问题的项目看,比如IDEO和美国能源部合作的节能项目,一些公共服务创新项目等,设计思维正在产生巨大的效应。由于设计思维在面向每一个局部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在整体系统层面的控制能力,使得设计思维对于普遍性问题的处理更加有效,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设计问题和项目开始介入一种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具有战略远景和专业解决方案的资源整合思维,以创新为中心,以资源整合为途径,以各种具体专业解决方法为手段,创造性地对问题进行解决。某种程度上,设计思维对普遍性问题的介入能够真正意义上创造宏大的设计成功、商业成功、社会成功和文化成功。人们描述Apple的成功是一种设计神话,其实更是一种设计思维力量运用于商业拓展的成功。Facebook也是一种基于设计创造用户和归类用户,从而创造商业、社会、文化多重价值的典型设计思维架构下的系统创新。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设计的下一个浪潮可能不在于设计自身的发展和壮大,而在设计思维力量渗透于商业、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而产生的重大变革。

设计的价值如何被评价?

就设计价值的发展而言,在一个日益强调附加值的语境中,设计的价值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和认同。体验消费、魅力经济和美学经济时代的价值杠杆对于设计的要求会更加直接和多样。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人们对于设计价值的评价和认同进入了一种良性和健康的状态?

设计价值如何评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设计的发展和设计的下一个浪潮的形成。在过去的100年中,设计发展的两个浪潮都和社会对于设计价值的评定有关,第一个浪潮出现在1920-1930年代的现代主义设计兴盛阶段,设计作为一种现代概念被确定,并在整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结构中获得位置;第二个浪潮出现在1960-197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阶段,也是商业主义设计全面发展阶段,设计价值被消费至上和用户中心主义所强化而获得了普遍的理解。今天正在形成设计第三个浪潮的发展趋势,它将是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创新价值被认同,设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强化的过程。

设计的方法如何被发展?

在下一个设计浪潮中,设计方法将极大地受到来自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先进的技术将为设计的突破性发展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设计未来将展开更多的同技术科学的合作。此外,对于技术创新的应用所导向的一种应用创新也为设计方法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事实上,设计方法正在形成两个层面的突破:一个层面是设计方法自身的系统突破;另一个层面是设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解决非设计专业问题而形成的设计方法应用系统的发展和突破,正是在这个角度上,设计方法应用的发展将可能导致设计的下一个浪潮的加速到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自身将突破对于创意的偏执,以追求设计如何成功,以及强调如何通过设计创造广义的成功为目标。

因为设计方法的突破而带来的设计组织、设计协作的突破与发展有可能在信息互联网的全球化时代建立一种新的大规模协作形态,它使得全球设计资源的整合协作以及创新力量的汇聚成为可能。而这个角度上,设计将从强调技能和专业性的操作能力和方法的角度转向强调对设计的控制能力,强调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控制事物的能力,以及进行设计资源整合的方法和能力。

设计的立场会改变吗?

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的立场存在各种理解的维度。就像19世纪末威廉·莫里斯提出艺术要为大众服务;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的设计立场强调为大众生活而设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主义设计的兴起与全球发展则更强调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设计立场;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中心论的设计立场开始遭到很多设计理论家和研究者的猛烈批评和反思。著名设计理论家、设计师维克多·帕帕耐克呼吁设计师要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并提出我们需要优先进行设计的六个领域:优先为第三世界设计;优先为行动不便、身体有缺陷和丧失能力的人进行设计和培训;优先为医药、外科、牙科以及医院设施进行设计;优先为实验性的研究进行设计;优先为边缘条件下的可持续生命过程提供系统性的设计;优先为突破性的概念、设想进行设计。

但是,40年过去,这种局面并没有多少本质性的改善,特别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仍然非常糟糕,与此相反的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的导向,或者消费主义的导向,设计的商业立场似乎成为设计核心立场,与商业主义的完整结合使得设计自身的发展进入一种失控的状态,并且在这种结合的趋势下,设计具备了广告一样的功效,它只关注如何刺激消费,增加利润,除此以外,它并不在意所谓的设计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的这种立场会改变吗?或者这个立场的突破和改变是设计下一个浪潮真正的开始?

最后,我要感谢香港理工大学提供的博士后研究基金,在香港,可以有更好的视角与心态来考察中国设计的发展进程。

是为序。

1 扁平世界里的设计动力学

“世界是平的!”这是托马斯·弗里德曼2006年11月16日在外滩三号三层沪申画廊的讲台上刻意发出的感慨,这位著名的新闻记者正在讲解世界运转之道,台下就座的是几百名中国的传媒人士、文化精英。这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那时刚出版了一本风靡世界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作为一个全球化福音书的布道者,他利用网络术语将全球划分为1.0、2.0和3.0版本三个阶段。1.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国家的全球化。决定性的因素是国力的强弱,包括武力、马力、风力和后来的蒸汽动力,始于达·伽玛和哥伦布探索世界的开始,其目的是为国家利益,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段时间世界从“大号”缩小到“中号”。2.0版的全球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延续到2000年,这是公司的全球化时期,目睹了全球化经济的诞生,使世界继续从“中号”缩小为“小号”。最新阶段的全球化则从2000年开始,这个3.0版的全球化在夷平了全球经济舞台的同时,也将世界从“小号”缩为“极小号”。就像其他类似畅销书一样,这本书也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和重视。弗里德里曼认为在Web2.0的时代,全球都进入一种平面化的状态,书中提到“现在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全球化的问题”。

2009年,弗里德曼进一步把世界描述为《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在这本书里他总结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五大趋势:能源与资源的供需平衡;石油生产国的垄断性经营;地球气候变暖;能源日益匮乏;生活多样性丧失。作者提出要用新的思维、新的体系、新的经济规则,来缓解各种压力,并最终解决环境问题。弗里德曼忽略了一个问题,如何能够产生新的思维、体系、经济规则,它的动力来自何处。又热又平又挤的竞争策略

毫无疑问,在这个扁平的世界里,所有的国家、城市在又热又平又挤的现实中都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无论在伦敦、巴黎、柏林、罗马,还是在纽约、东京、首尔、台北、香港、上海、北京,全球的城市都在讨论如何重新整合资源,激活资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更新都市创新体系。所有城市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平面化的世界里,如何产生动力机制,如何寻找激活资源、产生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所有的城市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这个扁平的世界而言,资源的流动性变得更加激烈,在如何升级城市水平,产生差异性魅力的过程中,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并不具有更多的先进性。

与此同时,新的产业链机构的形成和创新发展期待新的具有推动型的动力机制。这种产业链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发展趋势:一是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等新产业形态的形成,对于全球都市经济、文化、社会系统提出了整体性的升级需求。约翰·霍普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到: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且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在美国为14%;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英国为12%;2004年七大工业国中半数Friedman)的工作人口从事创意产业;而且它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这意味着创新将成为经济主流。1997年工党布莱尔政府执政伊始,立即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ITF-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在1998年提交的英国《创意产业报告》中,第一次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概念阐述为“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及才华在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下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方式”,将创意产业的范畴定义为包括设计、工艺、建筑、软件、出版、影视、传播、演艺、音乐、奢侈品及古董、游戏、时装、广告等14个行业在内的广泛领域。此外,传统产业的结构性疲软急需新的动力机制,如何通过新的动力来激活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形态的发展和升级。同时,新经济类型和新生活、文化与社会组织系统的发展如何塑造。

一些城市以高科技为依托,另外一些城市以金融为支持系统,还有一些城市则选择设计作为创新动力机制。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2005年推出的“WDC”(世界设计之都)项目正是在这个全球产业结构链疲软与大调整,都市公共生活、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面临普遍性问题的困境背景下推出一个针对都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创新的项目。它希望借助设计所提供的创新动力来更新和《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托马斯·激活都市系统。弗里德曼

设计如何能够成为扁平世界里的创新动力,或者说设计作为都市系统创新的工具和动力机制是否有效,这取决于对设计的动力性特征与区域城市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是因为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够依托设计进行创新发展。对于那些符合设计作为动力进行发展的都市,必须处在全球设计资源流动的重要位置上,区域性的示范特征明显,有丰富的产业链等。

目前,全球设计资源流动性日益增强,已经突破了物理空间和区域文化上的局限性;设计所建构的商业、文化和都市系统不仅贯穿于设计研发到设计制造的两端,并且在横向上与设计的关联产业产生丰富的交叉,形成巨大的创新空间。

此外,设计本身作为一种动力要素和工具,它自身已经演化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已经成为全球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就业、经济创新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英、美、日、德、韩等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设计产业的发展。伦敦、东京、纽约、米兰、巴黎、首尔、中国香港等城市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中心城市。

自从现代设计行业产生以来,它就在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和创新,并调整其自身在不同阶段的系统、结构和价值,今天全球设计产业已进入第三次大调整阶段。它的突出特征是以设计为核心形成的各种创意资源的整合,并辐射到其他门类的产业,同时,它自身表现出超强的产业融合趋势和商业能力。一种以创意、创新服务为中轴的完整产业链的发展在一些重要都市表现明显,它的典型特征是这样的,以创意服务为中轴,整合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传统工艺设计、陶瓷设计、动漫设计、设计咨询、设计教育等创意资源,整合农业、工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中具有创意需求的企业资源;整合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在内的研究与政策资源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而在传统产业形态结构、资源结构中分化出最具竞争力的设计商业,形成以创意设计服务为中轴的新型特色产业链。

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设计本身正在形成一种明显的产业集聚态势,伦敦、东京六百本、中国台北、北京等地创意园区、创意商业街区的形成已经开始通过设计、商业和时尚消费的结合产生新的商场模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这既是对于传统产品提供商的升级,也是对目前通行商业模式的升级以及对于城市公共生活系统的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激活和资源整合,创造性融合各种产业内部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从而产生新的市场业态和产业聚集形态。这种产业聚集形态仍然以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为基础,同时突出设计的核心力量和高附加值能力,进而形成以创意、设计集聚的产业集聚。设计的动力“世界设计之都”(WDC,Word Design Capital)是针对全球范围内城市更新和创新,以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系统重塑需求而开发的一个国际性项目。正像WDC项目所描述的,“世界设计之都”旨在促进和鼓励使用设计来促使世界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在全球城市中间“发起这项竞争的目的在于鼓励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提高对设计价值的意识,并使用设计来建立国际间的关系”。项目实施机构Icsid主席Zec教授说:“我们非常期待能看到这个项目能给‘设计’一个发言权,响彻世界。”

在WDC关于这个项目背景的介绍上这样说道:“整个地球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为了适应与日俱增的人口,并且有效地提供商业机会以保证经济的增长,都市正在面临剧烈的改变。每一个都市未来的成功存在于他们自己是怎样对于城市的空间、功能等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之中。同时,设计在所有公共和私人发展的层面上,是一个日益变得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工具。对于城市而言,设计处在核心位置,它在市民和商业中起着杠杆作用,同时也引导政府使得城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生活感,也更加有效。‘世界设计之都’是一个以显示设计优势的城市推动项目,每两年一次进行评选。它寻找那种具有突出性特征的城市,这些城市是真正把设计作为一个工具来完善和平衡城市生活中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成功将设计运用在公共生活各个方面的城市。”

许多人都知道了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之都的目的就是关注在都市空间、经济和公民生活中,更加宽广层面上的来自设计的最基本的影响力。世界设计之都项目的理想是推动和鼓励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加强对于设计的利用。“设计之都”的命名为被选定的城市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机会来展示它们的特色、优势和成就,吸引和推动创意产业,同时,证明政府和产业是怎样和教育机构、设计师以及老百姓一起努力,重新认识和改造他们的都市环境。一个“世界设计之都”与其说是一种地位的任命,不如说是它的声明扩展的开始。它被评委会任命和确定,就在于它能够利用设计来创新自身。此外,“世界设计之都”的命名是对那些认同创新的城市的一种褒奖,这些城市更加趋向与利用设计作为工具来更加有效、更加重要和更加创造性的进步。

至于获得WDC认定的益处,体现在作为世界设计之都,这个城市有机会面向全球观众展示它在设计和都市政策中的成就。WDC说明中对于那些成为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列举了一下可以获得的多种益处,包括:

——获得作为创意和创新中心的认同度;

——吸引投资者和创意人;

——加强经济发展;

——在国际化的平台上,确立作为设计领导性的城市;

——创建一种全球化的图景,参与到国际化的设计网络。

WDC项目的运行显然吸取了国际展览局运行“世界博览会”及其他一些大型项目在全球运行的模式,“世界设计之都”的申请每两年一次公开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城市。申请城市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目的是决定申请者的合格性、财政状况,以及有能力执行和开展一系列高品质的项目和活动。每一个循环只有一个申请者被接受,它需要清晰地证实获得来自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欢迎所有的申请者在每一个新的申请周期重复申请。

每一个申请城市需要提供一年周期的项目安排。同时,世界设计之都的一些标签项目也需要纳入到每个城市项目的统筹中:

——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大会;

——官方的WDC仪式;

——设计节;

——国际设计住宅展;

——国际设计政策大会;

——WDC闭幕仪式。

由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开发的这个项目,无论是对于设计的认识,还是设计作为工具的作用、价值,以及设计所具有的动力性,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WDC的认识中,设计更主要表现为一种管理与控制策略,它的动力性特征在微观层面上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图形等的创新能力,在宏观层面上是对于一个系统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改善能力。在中间层次上,是对于经济和商业进行创新的能动力。

当然,具体到每一个获得认定的城市是否能够真正具有这样一种设计认识,以及设计能够达到WDC提出的目的,需要取决于更多的要素。也就是说,“世界设计之都”作为一个奖项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它实际发生的效应有可能需要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事实上,WDC列举的这个项目所能达到的作用,一方面,它的评价标准本身就很难具体化,此外,那种期望通过设计作为城市和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的真实效能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进行把握。

WDC出现的契机把握了以下几个特点:全球创意产业大发展和传统产业链面临升级和转型;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市重塑以及新一轮的全球都市竞争趋势等。WDC在这个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放大设计的效能,为全球都市更新和创新提供一种不同于科技、金融等的动力和策略。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的平台效应对于这个项目的顺利开展也是明显的,但是作为为这个扁平世界注入的一个行动方案,最终能否像它所描述的那样顺利,我们还不得而知。都灵 2008世界设计之都WDC的可能性

WDC显然还是一个年轻的项目,2005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认定了第一个“世界设计之都”城市——都灵2008,2007年认定第二个“世界设计之都”城市——首尔2010,2009年正在评选“2012世界设计之都”。从都灵、首尔,到目前积极争取WDC的艾恩德霍芬和赫尔辛基,WDC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认同度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扩散。

就都灵2008而言,作为第一个获得“世界设计之都”认定的城市,它的组织会在关于“世界设计之都——都灵2008”的总结中提到了以下三个角度的改观:明确了都灵在欧洲设计城市地图上的位置,促进了都灵国际设计组织、机构、院校的联系;改善和促进地方能力系统,广泛传播设计文化,特别是都灵的地域性设计文化;产生了一种持续性的设计促进地区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城市意识。而对于正在筹划实施“世界设计之都——首尔2010”的韩国首尔市而言,作为第二个被授权的世界设计之都,其实也是对于它在亚洲区域带动的设计创新都市、经济、文化和公共生活的一种褒奖,也是对于韩国设计的激励。2007年10月20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大会上,韩国首尔市当选为“2010年世界设计之都”,由国际设计联盟授予“设计之都”的荣誉称号。首尔的竞争对手当中,既有迪拜、新加坡等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还有巴黎、纽约、伦敦、米兰等先进的时装设计城市。与这些城市相比较,首尔的优势和特点在于“最具设计竞争潜力”。首尔市为了成功推进“首尔2010世界设计之都”项目,制定了三个实施阶段,把2008年指定为奠定基础阶段,2009年是准备工作就绪阶段,2010年进入“世界设计之都”实现阶段,并且有序地实施了一系列大型设计项目。包括2008首尔设计周、首尔设计奥运会2008、首尔设计报道、首尔设计资产发掘,2009年首尔设计周和首尔设计奥林匹克,U-国际设计作品征集赛等。

从WDC的项目描述看,世界设计之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奖项,与其说它是授予入选的城市的一种奖项,不如说它是一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它的契机来自于城市再生和再创新对于原动力的需求。那些入选的城市相信,设计创新无论作为方法还是作为目的和认识论,都将强化对于城市资源结构方式的再认识,以及对于城市新兴活力的再塑造。人们相信通过整个城市持续性的“设计行动”能够带来它的全球化声望和认知度,也能够促进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系统的再创新。所有这些注入设计行动之中的理想当然是好的,就像我们谈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样,那些已经疲软的发达城市把设计作为突破这个扁平世界的关键动力,是来自于它们对于设计的认同。

现在,设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度,它的概念也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概念,更多的执行者相信设计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行动力,它重新调整、控制和激活资源,对于资源创新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人们相信通过设计可以导致新一轮的进步。即使在第三世界的国家内也开始对此表示认同。在中国遍布全国有逾千个设计创意园区,有更多的企业、机构、政府部门在讨论设计创新。这大概也是WDC项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认同和关注度的原因。

但是,就像WDC项目所描述的那样,设计真的能够在新一轮的城市重塑、生活更新、文化创新、经济和社会系统转型等发挥关键性的工具效用吗?世界设计之都如何能够切实帮助那些处在改变中的城市,通过利用设计来帮助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同时,通过设计发展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和分享性的未来。这里实际上有个重要问题需要进行判断,就设计而言,无论作为工具还是作为方法,它如何呈现在城市重塑之中。目前,对于设计的认识正在走向两个极端,一端把设计牢牢限制在产品、平面、服装等专业门类中,一种把设计看作是一种整合和控制能力。就目标而言,平衡和可持续性的未来如何进行评价?

就WDC项目而言,它把设计描述成为一种“工具”是有危险的。“工具”的本质特征就是带有逐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可以表现为商业性的、社会性的、政治性的,无论是哪一种目的性都会导致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尼格尔·怀特利在他的《为社会的设计》一书中对于设计作为商业工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其中谈到了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设计日益沦为商业主义逐利的工具,而表现出浓郁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特征。事实上,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的一个起点就是对于现代性的反思,这种现代性曾告诉人们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为自己筹划一个合理的、健康的未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现代化的工具色彩导致了安东尼·吉登斯对于“一个失控的世界”的评价。设计作为一种“工具”所表现出来的逐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如何能够建立一种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逻辑。

在“工具”的视野里,设计有可能走向两种最为严重的发展困境:一是在商业主义和消费之上的语境中所演化出来的一种逐利性工具特征。它将可能在一个理想性的、宏伟的目标中不知不觉地把设计发展成刺激消费和物欲,成为企业和商家追逐利润的工具和策略。二是它的政治性特征。设计以及设计所创造的成绩被看作是服从于一种政治目的的需要,这将导致设计沦为一种政治博弈的策略和工具,而最终遭遇困境和问题的却是城市和市民本身。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那些所谓的创意园区可能没有任何的成熟条件,但是为着一种政治需求,却也大张旗鼓地动土开工了,美其名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这个角度看,WDC项目能否真正在扁平的世界里为那些“设计城市”提供一种具有强劲动力的助推器,还需要认真考量。

此外,我们也需要看到现代设计已经进入自身发展的一种困境,正是由于在伴随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分的逐利性,使得公众已经对于设计人和执行设计的人的角色产生了怀疑。维克多·帕帕耐克在其1971年出版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一书中,甚至提出应该结束工业设计师这个职业。飞利浦前设计总监马扎诺也在《飞越拉斯维加斯》一书中提到,“设计师所创造出来的这个城市,让人们分辨不出白天和黑夜,没有了时间概念,它让人们彻底陷入到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那么什么才是设计的真谛呢?”

在某种程度上,过去几十年的设计发展过程中,设计从未对于真实的、具有实践性和日常性的公众日常生活表示过关注,它们只关注所谓的经典设计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经典设计,同时它们对于经济和商业成功的痴迷表现出了与这个被人类寄予希望和理想的职业不相称的道德能力。当代设计自身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显示,在一种全面的经济主义和消费至上主义的语境中,设计充当的角色越来越值得我们去怀疑。如何确保设计人和执行设计的人具有健康的设计意识,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项目的推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WDC项目试图在都市重塑过程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也变得非常关键。首尔 2010世界设计之都

事实上,这个项目也从未讨论过设计风险问题,甚至从国际设计研究的状况来看,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阿西莫夫在《Introduce to Design》一书中说“设计是一种高风险、高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特·罗维(Raymond Loewy)在1951年发表的《MAYA Principle》一文谈到了先进设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他文章明确宣称:“我们得承认,任何先进设计对制造商来说都意味着一定风险。”他发现了一系列值得设计师认真面对的陷阱或沼泽,这就是设计将面对的风险;造成风险的原因既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条件、气候、个性等因素,也可能来自消费者的认同程度。设计作为一种高创意和高创新的行为,它所面临的高风险也是必然的。这种风险不仅包括由于创新失败带来的直接设计结果和设计主体的侵害,更大的风险性存在于连带和间接的破坏中。比如一款产品创新的失败,直接的风险结果是这个产品研发成本的费用,但是间接性风险却可能包括已经批量化的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更大数额的产品风险。同样,一个街区的规划设计失败的直接结果在于街区开发成本等,但是间接的破坏性风险可能包括街区硬件、社会环境的破坏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和破坏有着相同的含义,设计创新也就意味着等量的设计破坏。当我们把设计看作一种工具,它所达到的工具价值中就既包括了创新的部分,也包括了破坏性的部分。在整个设计系统中,任何局部因素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创新演变成一种巨大的破坏。过去若干年中,商业主义和进步主义的设计论麻痹了我们对于设计风险的认识,就像大家都在谈论从iMac、iPod到iPhone的设计成功,却从不提苹果在lisa产品系列设计开发上的巨大失败一样。WDC项目也同样如此,它的风险就存在于它的目标描述中,一方面是来自于把设计看作是城市重塑的关键动力和工具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每一个设计项目的运行背后所蕴含的高破坏性。

2 维基时代的设计法则

在Web2.0的平台和维基经济(Wekinomics)法则时代,设计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契机,即重新建立一种大规模协作的可能性。这种协作使得设计组织、设计合作方式、设计管理、设计创新、设计交易等实现跨时间、空间、文化、人群、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范围的设计机构、个人、企业、政府和研究平台之间进行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维基的启示

相比于互联网产业、信息产业和新媒体商业等,设计这种工作和商业类型对于技术总是反应迟钝,所有的设计工作者在本质上也都相信好的设计并非决定于好的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新技术带来的创造性变化能够提供给设计的支持,这种支持显然不只是在设计工作中的软件技术、电脑硬件等形式的支持。事实上,在维基时代,不仅设计工作的组织和创意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创造性的启发,而且设计商业的发展也正在基于维基的技术背景、组织方式和行为原则形成新的可能性。

相信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一个看似简单,却真正实现了全球协作的内容网站:维基百科。如果没有“维基”的概念平台,这个网站也只是一个百科字典查询网站。我们知道百科全书的工作方法和组织方法是:先将内容分解,然后将分解的内容落实到每个个体或者每个团队,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的创作,由评审组进行评定,然后确定内容的有效性,最后编辑出版,供世人检阅。这种内容是静态的,经过确定后出版,进行改动的空间有限,因此,特别需要创作者自身的权威性,同时内容创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文化等各种层面的限制。

维基百科平台的本质和百科全书并不区别——为读者提供各种内容的检索。但是,维基百科突破了传统百科全书工作的本质缺陷:内容的静态化和作者的固定化与有限化。维基百科的内容是动态性,每天都在选择全球最佳的编辑者的内容,以达到对于所提问题和所列内容条目最完整、最合理的解释。对于作者而言,维基百科取消了任何限制型的条件,全球各地的任何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维基百科的作者,都可以对其列举的任何条目进行自己的内容编辑。这是一种真正的大规模的协作形态,一种基于Web2.0的互联网平台,突破时间、空间、文化和参与者身份等要素的协作。

唐·泰普斯科特说,维基是一种新经济,它通过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协作模式,维基百科已为这种工作形态、组织方式和原则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如何利用这种参考样本,看看自己的企业和机构,我们似乎正在受到时间、空间、人、文化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维基的工作原理、组织原理和行为原理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工作和组织原理。加拿大金矿公司显然尝到了巨大的甜头,只是开放一点源技术支持,组织了一个高额奖金的金矿找寻工作,让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得到数百份的报告和建议方案,而高质量报告超过10份,最终他们根据这10份报告组织专家、运用更加核心的技术力量探明了超过10亿美元的金矿。他们在事后的总结中发现,在这场探寻金矿的行动中,大量的非黄金专业性人员也参与进来,一个生物学家的方案最终帮他们获得了10亿美元的回报。

事实上,维基在当下的生活形态和商业平台中,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和策略。但是,网络带来的革命性的改变还没有真正产生本质性的作用,因为大多数人的工作方法、行为特点还是一种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层级化严重、充满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工作类型。《维基经济学》的作者、新经济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告诉我们,个体力量的上升能够改变商业社会的传统规则,基于维基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法,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正在颠覆我们对于传统工作组织、知识创造、财富生产的模式。

就像唐·泰普斯科特所解释的,维基社会是一种网络协同社会,是人们利用集体智慧,大规模协作、对等生产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个平台上,每个个体的《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力量得到充分的表现和释放,而无数个何改变一切》 唐·泰普斯科特体的力量的叠加和渗透所形成的协作将改变一切工作结果。这种组织模式和商务模式充分利用了如何通过网络的超组织功能实现对于传统组织中的个体的整合,在不妨碍每个个体的组织生存的前提下,让处在传统组织中的个体实现了新的整合和大规模协作,并且对等生产的路径充分保证了每个个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每个个体独立创造的能量。维基设计组织方法

维基生产的模式和它所创造的新商务范式显然已经被许多成熟的传统企业所利用和发展,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回报。比如耐克,通过全球设计资源、创意资源和商业资源的开放、平等和共享性的参与,以及所采用的全球运作的策略和方式为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其发展了新的整合资源和组织工作的方式。

维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平台形成的一种新组织原理和工作原理,由于这种组织原理实现了对传统工作组织和商业组织中受时间、空间、人力等多种层面限制的突破而得到巨大的关注。今天,维基理念和方法是一种基于全球运作和激活各种组织资源与力量,线上与线下同步合作,对等生产的组织理念和商务理念。

自现代设计的观念形成以来,设计的组织和工作形态似乎就是和具体组织、具体人员相关,无论是早期的工作坊、事务所,还是现在的设计公司、设计企业,设计工作的组织和发展在组织形态和工作模式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除了一些重要的公司在更多的地方开设分公司和吸纳外籍设计师参与工作之外,设计机构仍然维持早期现代设计工作室那种小型化、充满创造性和艺术品质、对工作环境要求高、工作时间相对随意等工作形态特征。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设计行业相对发达的区域,大多数设计和创意机构在工作环境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艺术和创意类聚集区,而不愿意进入所谓高档写字楼,尽管后者似乎具有更加便捷的条件。创意经济学家佛罗里达说,创意人的工作既需要理性的支持,更需要感性的灵光;既需要有序,更强调合理的无序。

在这样一种工作形态和组织形态下,设计商业的组织形态相对于其他新经济商业模式显得简单和初等。尽管设计和创意成为新经济中最具竞争性的资源类型之一,但是,显然对于如何激活设计资源的能量,特别是让大量分散的、单位结构微小的创意个人和组织建立一种大规模的对等协作,传统的设计工作室和设计机构组织类型几乎没有可能。Google,充分体现了维基组织和设计原则

维基提供了一种组织设计资源,参与全球设计协作的方法和模式。它要求所有期望建立一种设计资源协作平台的设计机构、企业,或者有设计需求的公司重新评价线下组织、生产和线上组织、生产的规则,有效理解创意人的工作规律和行为规律。如何通过维基组织原则整合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创意人群,在不需要强制组织隶属、空间和时间同步等各种传统组织形式的条件要求下,实现全球顶级创意资源为你服务是未来设计组织取得成功的重要模式之一。只需要你提供一个足够有效的维基平台,就可能吸引和组织全球最重要的创意资源的合作和智力分享。

风靡全球的设计资讯类网站www.thecoolhunter.net,正是通过这种维基设计组织原理,整合全球设计和创意资源参与创作,构建了一个最快时间更新全球最新设计动态的设计网站。www.thecoolhunter.net的组织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维基组织模式,两个年轻的设计从业者试图创建一个呈现全球各个设计和生活领域最新进展的网站平台,以供全球的创意资源分享。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可能亲自去到每个地方获取这些最新设计,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人力、物力和精力等其他因素着想,这似乎都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几乎不怎么离开他的城市就期望获得全球最新的设计和创新进展。他们创造了一个维基组织模式,在www.thecoolhunter.net提供的平台上,全球设计和创新生活爱好者、记录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来参与创造其中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内容的分享。

唐·泰普斯科特说,维基经济以四个新的法则为基础:开放、对等、共享及全球运作。其实还应该包括另外三个法则:协作、获益、保护,特别是对于设计组织而言,全球创意资源进行有效互动和组织的核心标准是获益,这种获益并非完全是经济上的,也表现为创造性的认同等。协作法则是要求维基设计组织者针对设计工作的独特性,形成相应的规则,应付搭便车者,想出激发和协调一段很长时间内的集体活动的方法,同时保护每个个体的创造性。保护是针对每个个体的创造性而言,在一个维基的协作组织和商业模式里,保护每个创意个体的权益是非常关键的,即使他的创造对于实际的结果并无作用,我们也必须对于那些看似虚拟的创意个体的存在和创意本身保持足够的认同和重视。因为,在维基的设计组织中,一旦组织方对于所有创意个体而言丧失了信任和认同度,而变成一种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利用,则会形成更加强烈的超组织的批判。维基时代的新设计商业

维基时代的维基设计基本理念是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助手和伙伴,你也可能成为任何人的助手和伙伴。这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组织和个体的关系。

对于组织和个体而言,在单位的系统概念下,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单位人来表述的,这种单位和单位人的关系里包含了更多的传统性的组织和个体的关系逻辑,比如单位往往意味着个体在家庭组织之外一个重要的组织,个体和单位的关系不仅是工作的雇佣关系,还是一种归属和认同。在市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和市场组织原则下,产生了公司与员工的组织关系,这种关系更加强调雇佣和工作隶属关系,组织和工作协作通过职业性和制度性进行约束和发展。而在维基的组织系统中,产生全球人与独立人的存在方式。每个个体更加强调自我的主导性而参与到多种不同形态的组织工作中,与彼此不熟悉的其他个体通过开展对等、开放、共享、获益性协作。

维基百科的成功似乎在向世界证明: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充分利用世界范围里每一个人的智慧,由此激活的能量将无比惊人!正是在这种方法和新商务范式的指引下,许多成熟的传统型企业和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它,比如宝洁、IBM、宝马、英特尔都已经在这种经济组织方式中获得巨大收益。

事实上,对于设计商业的发展,维基设计理念和组织原则应该更加具有启发性。即如何通过维基组织原则和方法整合设计资源形成设计商业模式,如何通过维基设计原理实现设计资源的大规模协作,如何在维基平台上建设真正实现点子、创新以及绝顶智慧交换的场所,如何通过维基组织形成设计资源整合平台、设计创新分享平台、设计智慧交换平台。

一些组织观念和商务理念领先的企业已经在维基的组织原理和经济模式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google公司。这家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协作的原理,为全球创新资源发展了基于google公司目标和任务的开放式组织平台,它在充分发挥全球创新资源的智慧能量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这种能量为google公司提供服务。Google,维基经济学的公司典范

亚马逊网站是充分发挥维基设计组织模式的企业之一。它的好书推荐计划、邻近书推荐计划、关联书优先选择模式、相关读者分享计划等,所有这些服务设计的组织模式,都为亚马逊构建了一个以书为商业内容的顶级创新交易平台。每个购书者似乎都体会到了那种有效的服务设计过程。实际上,所有这些计划的形成都是每个读者自己参与完成的结果,而亚马逊有效地提供了一种组织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每个个体对等生产和成果共享的维基原理。比如,关联书有限选择模式的建构就是把每个读者选购书的类型进行分类和整合,然后同时为你提供其他读者可供你分享的相关书目。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由每个读者自己完成的,但是亚马逊把这种个体的力量进行组合,形成了巨大的联动效应,让一个读者为另外一个读者服务,另外一个读者也在为其他读者提供服务。这种维基组织原理突破了传统组织原则,实现了每个个体之间的平等、开放的协作生产,如此产生大规模协作的效应既为网上购书的关键问题——如何让读者有效找书——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商业营销空间和商业发生空间。

今天的设计机构,或者是期望通过设计途径达到商业成功的各种组织、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维基时代实现全球创意资源的新的组织和整合而成就大规模的设计协作,形成巨大的设计商业机会。确实,如各种成功利用维基经济原理的企业所呈现的那样,如何帮助那些最有创造性的资源超越组织而建立一种跨时间、跨空间、跨文化的协作是产生成功的关键。但是,所有这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说明,维基原理所创造的参与方式使得大规模的跨国、跨专业、学科和跨文化的合作变得非常经济而有趣。

一些大的设计门户网站和设计资讯类平台似乎是优先具备了一些便利的通道和途径,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其真正具备这种意识。许多设计商业平台更像是中介机构,在倒进和倒出之间赚取差价,虽然他们号称是在最具创造性的资源进行商业合作,但是他们的模式确实是原始的、初级的。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创意资源,他们也未能提供让这些资源释放能量的方式。

维基设计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让所有创意资源对等、开放和共享性生产,并相对保证每个个体资源的获益。实际上,在这个角度上,设计商业的组织者也必须建立一种对等参与生产的途径,而不是把自己描述成一种机会主义者,一种简单的功利主义的逐利者。

我们显然可以这样设想,一旦这种全球性的创意资源进行彼此的支持和合作,这些无所不在的设计和创意将进行对等生产、交换和共享。由此带来的改变可能不只是设计商业上的巨大突破,而且可能对于全球创意资源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创造新的模式,并由此推动整体社会的创新进展。

王从是一家位于北京的小型创意机构的负责人,他说他最近通过维基组织模式和经济原理完成一个超越他们机构能力的大项目,并且得到了客户和业界的广泛认同。他参与竞争的项目是一个国际性大机构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案策略项目,王从的机构刚刚成立两年,一共5个人,还不具备独自竞标这种大型项目的实力。传统的做法是王从的机构和别的机构联合组成竞标团队参与竞争,但是王从放弃了这种方式,“我们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项目控制权,因为我们机构太年轻了,如果进行机构和机构的博弈,我们显然有太多的短处”。王从这样描述放弃和别的优势机构组建联合团队竞标的想法。

王从的优势是他和他的合伙人都是国外留学背景,在一些具体的专业性环节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传统组织联合竞标模式下,组建一个自己可以主导的更强的团队。他们最初的做法是通过朋友介绍和行业关系,联络了各个环节的专业力量进行合作,但是效果并不太好,“都是相对熟悉的资源,也就决定了团队竞争力的单一性”。王从最终也放弃了这种项目,他和他的合伙人商量了一个更加大胆的举措,把自己的项目资源进行开放,基于互联网平台寻求最具竞争力的创意资源介入,他描述“最终的团队包括两个远在伦敦的设计师、一个香港的资深创意指导、一个上海的资深策划,再加上他的机构。效果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贡献者和合伙人。”唐·泰普斯科特这样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平台来聚集最卓越的贡献者和合伙人。对于设计这个行业而言,更有可能作出这种改变,因为创意生产的目标多半是信息或者文化,这使得贡献者的参与成本最低。如果我们还能够把设计和创意任务分解成小块,就像唐·泰普斯科特阐释的:“这样单个生产者能够以小的增量进行贡献,并且独立于其他生产者,这使得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起他们得到的利益报酬要少得多。”

纵览现代企业发展史,设计商业还从未成就真正巨大的商业,今天是作出调整和改变的时候,大规模协作不仅带来设计创新的无限可能,也将带来真正规模巨大的商业力量和无限宽广的商业机会。

3 卓越的设计说服

菲利普·斯塔克在面对媒体对于他的“榨汁机”设计的质疑时,这样解释到:“显然,我并不是要设计一款在功能上多么卓越和杰出,供家庭主妇快捷使用的榨汁机,因为这样的榨汁机市场上比比皆是。我想设计的是,当晚餐结束后,岳母和妻子已经去厨房收拾东西,餐桌旁只剩下岳父和女婿,这个场景通常是尴尬和不安的,就在这个时候,餐桌上的一件物品打破了这种尴尬,岳父和他同时看到了我设计的这个榨汁机,由此开始了他们打破尴尬的谈话。我的设计提供的是一种交流,或者说我是在设计一种交流。”菲利普·斯塔克的回答不但巧妙地解释了他的设计所面对的质疑,而且通过媒体向公众进行了无与伦比的设计营销和传播。菲利普·斯塔克

过去十年,我们在中国见过太多的设计师、设计从业者,有着非常好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但是对于如何向他者有效进行设计说服却是一筹莫展。他们创意时的那种自信和控制力同他们提案时的那种胆怯和无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缺乏良好的设计商业教育和设计表达能力教育的中国设计教育,以及并不完整的设计商业语境造成了中国设计师成就卓越的设计说服和提案能力上的某种缺陷。

无论是对于达到一种设计成功,还是通过设计达到一种广义上的商业成功,设计说服能力都是一种关键性的能力,就像菲利普·斯塔克一样,设计师需要具备让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进入良性认同和支持的解释和说服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向他者说设计。

这里的“他者”,可能指甲方、客户、观众、媒体、朋友等所有其他的人。在中国不太成熟的设计商业语境中,大量创意工作者似乎集体性地缺乏如何有效地进行设计说服能力。设计说服当然不是巧舌如簧,也不是恣意吹嘘,但是设计说服确实具备一些基本性的方法和原则,特别是对于提案这个设计说服系统中最为直接和关键的部分,如何成就一种卓越的设计提案不仅取决于设计本身的卓越,也需要在设计提案和沟通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卓越的沟通和说服能力。事实上,对于今天成功的创新性企业而言,有三个关键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即创意总监、品质控制总监和沟通总监。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商业企业而言,设计企业或者创新性机构中似乎都忽略了对于沟通总监的重视,这种沟通总监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客户总监、公关总监等,而是如何设计创新,更加有效地获得客户、公众、媒体等广义支持的一种策略和沟通能力。

就如何成就一种卓越的设计商业提案而言,在多年的实操经验以及广泛的研究和调查过程中,以下几个关键步骤的处理变得非常重要。有效定义工作方法、角色和途径

在任何一种设计提案工作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你针对所委托的项目而设定的角色、选择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这将会让甲方清晰地判断出你的工作形象、工作属性、工作态度乃至工作品质。因此,让自己具备多种可转换的身份和角色属性对于自己的提案工作会具有有效的调节性。工作角色并不完全由公司的属性决定,作为创意商业行业,工作角色具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一个卓越的设计师,既可能是一个设计总监,在这个层面的角色突出的是他的商业机构的属性;也可以是某所院校的客座教授,这种层面的角色强调了他个人的教育属性;他也可能是一种有许多写作和出版的文化人,这种层面的角色定义了他的社会性。蒂姆·布朗 ideo创始人

香港艺术家黄炳培说自己是一个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身份定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曾经是杰出的广告人、摄影师、平面设计师、艺术家,而如今他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来定义自己在社会和商业系统中的位置。

2008年8月,IDEO发布了一本名为《为了社会效应的设计》(Design for Social Impact)的书籍,它是IDEO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的一本指导创新型企业如何去实现社会效应的书籍。书中探讨了设计对社会的作用,详细地介绍了创新型企业如何与社会机构合作以获得社会效应,以及如何对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估。在一些非常切实和可操作的层面,IDEO对创新企业如何通过聚焦经营领域、设置项目底线、提供价值、拓展资源、了解客户、进行培训、说服客户,以及如何进行投资以获得社会效应,提出了一整套具体而详细的办法。在这里,IDEO开始把设计的专业性知识分解、转化和发展成为创新性的服务设计知识,基于服务系统的发展、设计和服务品质开发与控制提供不同层面的创新方法和设计知识。IDEO敏锐地发现今天商业创新的本质是商业背后的服务系统的创新,在强调体验和服务的消费语境中,系统性服务开发和设计相比较于具体环节的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等都更加关键。此外,整个公共领域正在突出地转化为公共生活与公共服务如何创造性发展的领域,它需要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和知识进入。

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的趋势是:一些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已经开始将努力的方向集中在一些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的项目上,并试图把设计的思维与方法系统地运用到一些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域。正如Bruce Nussbaum在一期《商业周刊》专栏里说的:“只有伟大的设计才能解决像经济一样的社会问题。他们(设计师)以前将产品设计的方法论应用到服务中。现在,他们改变了方向,将设计方法论系统地运用到所有的领域,包括社会问题。”IDEO作为其中的代表,正在通过对于其作为专业设计服务公司的设计知识的重新生成和升级,把设计服务转化为一种服务设计的立场,探索如何将设计的策略、方法、价值和立场运用于更加广泛的商业及公共领域。它们的工作首先是以一本《设计白皮书》设计应用指南而展开的,手册把IDEO 20年的设计专业经验和技能转变成一本公民可以参照使用,解决问题的社会、生活和服务指南。

相对于更广泛的语境中的角色定义,在一个具体设计项目提案中的工作角色、方法和途径的确定是更具体的要求。事实上,一些一流的设计机构以及一些顶级的设计师非常善于根据项目和客户来制订合适的工作角色和方法,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客户,明确有效的项目工作方法和工作角色对于创造团队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IDEO 标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