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长成才导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6:52:03

点击下载

作者:金宝莲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成长成才导论

大学生成长成才导论试读:

前言

一批好的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素质,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的出台,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变化。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化的扩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给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课题。既需要用政治理论武装自己,又需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的改进,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以取得实效。

沈阳农业大学的广大辅导员在深入贯彻16号文件的过程中,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用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他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成长成才需求,精心搭建育人平台,科学设计活动,拓展育人途径,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与发展。本书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并请一些资深思想教育专家指导,参考了有关资料,总结出一套较科学的教育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班干部指导、网络教育等方面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方法。希望以此为载体,把这些富有成效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推广,使得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能够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第一章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也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和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地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是成人、成才、成功的基石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群体,青年关系祖国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家兴。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党的领导人多次强调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理想的特征

第一,超越性。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它高于现实。理想是关于未来“应怎样”的设想,而现实是现在实际“是怎样”。事实与应当、“是怎样”与“应怎样”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理想是指向未来的价值目标,是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的东西。人不仅生活在现在,而且生活在对未来的追求之中;人们根据自己对未来的设计蓝图不断地推动着现在的变化,改造着现实。理想以预见的方式反映未来,把握未来,“将来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于现实,超越现实。这正是人高于其他动物之处。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织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同时,与现实相比,理想是更为美好的,人们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与理想相比,现实则显露出其缺陷。正因如此,理想对人们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着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不断地改造现实,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二,可能性。真正的理想,又需要具有实现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理想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这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区别。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一定目标。但它脱离实际,违背客观,因而是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主观臆想。幻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有些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有些则是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学幻想,只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一旦条件具备,就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理想不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的空想,也不是还没有足够条件和根据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志向和抱负。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理想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贺麟先生说过,“离开现实而言理想,理想就会成为幻想和梦想;离开理想而言现实,现实就会成为盲目的命运和冷酷无情的力量……事实上,有许多人埋没在现实之中,为现实所束缚,做现实的奴隶,更有许多人,沉溺于幻想中,不认识现实,极力逃避现实。”因此,理想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的情感,而且需要人们理性地认识现实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差异性。理想的差异性,或者说理想的多样性,首先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亲亲尊尊,依礼而行的有序社会。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而劳动人民向往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理想。而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则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社会。其次,一个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对自己的理想进行各种调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个人理想也许是做一个歌唱家,到了青年时期其理想则可能变成了做一个文学家,成年以后,其理想又可能会变成要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理想,这些都是正常的。

第四,实践性。真正的理想不只是对未来目标的主观想象,它要变为现实,还要人们在实践中付出自己的主观努力。

2.理想的本质

人生理想是一种主观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3.理想的类型

由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对未来想象的多层次性,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理想又是多方面的、多类型的。从横向来说,可分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又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从纵向来说,则又有近期理想与长远理想之分。(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与信念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信念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1.信念的主要特征

首先,信念具有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复合体或统一体。一个人的信念首先是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认识和经验,可以是直接有关他所相信的对象的认识和经验,也可能只是与他所相信的对象有间接的关系。而且,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同时,信念又不是单纯的认识现象,它还与人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需要人的情感上的认同,特别是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另外,信念和意志也不能分开。人的信念不是仅仅藏于内心深处的东西,它最终是通过他的行为和实践意志表现出来的。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会更为坚强。

其次,信念具有稳定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人的信念的形成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而是在人的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人生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而且,如前所述,一个人的信念不仅基于长期的认识和经验因素,而且受制于其稳定的情感认同,并与其生命意志和人格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人的信念形成以后,不会因为某个个别事件就发生改变。斯大林曾说过,手帕都不是轻易更换的,更何况人的信念呢!当然,信念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经过时间和现实变迁的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会变得更为合理和坚定。

再次,信念具有科学性。科学信念是建立在关于对象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科学根据的信念。关于科学,我们可以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知识表现为一些概念、公式和定理,是科学的最表层意义。我们一般人首先接触和了解的,正是这种知识意义上的科学。我们谈到的科学,也主要是指科学知识。一般人对科学的重视,也首先是从重视科学知识开始的。科学方法则是指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即人们研究世界、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有一般科学方法与特殊科学方法之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特殊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有不同。而最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可以说也就是理性的方法。如观察、探索的方法,研究、思考的方法,判断、验证的方法等。而以上所说的每一个环节,又包含更多的具体内容。比如,研究、思考的方法,又有实验、统计、对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设等具体内容。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它包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怀疑、积极探索的精神,开放、宽容的精神。相比来说,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就像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样;而科学精神又比科学方法更重要,就像灵魂比技能更重要一样。

另外,信念具有崇高性。崇高信念与卑劣信念之间的区别,是根据情感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来说的。比如,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人信奉“宁要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如此等等,都可以说是卑劣的信念。信奉卑劣信念的人,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相信人世间还有真正的君子,不相信会有人真正为别人着想,甚至为了帮助他人而自己作出巨大的牺牲。在他们眼里,即使有人做好事,那人也是别有所图。这些卑劣的信念,成为一些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根据。而崇高的信念,则是对崇高理想的信奉。具有崇高信念的人,虽然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既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既有温情脉脉,也有冷酷甚至罪恶。总之,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但他们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们知道现实并不是理想,但他们不会动摇对理想的追求,执著于改造现实、实现理想的奋斗。贺麟先生曾议论道:“试看孙中山先生,从前被政客军阀欺骗了多少次,然而适足以反证其为大智大仁。曾国藩说:‘与其见得天下都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对于自己的灾难祸殃,困苦颠连,都抱一种‘玉汝于成’的看法。”具有高尚信念的人,才会有高尚的行为。

人的理想与信念需要互相支持,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价值的信念,而有坚定信念支撑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2.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农民工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10年后,时间将三个人分出了层次: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可是,真的是时间将我们分出层次来的吗?不是,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信念把人们分成不同的层次的。不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不同的人生规划,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或碌碌无为,或铸就辉煌。这是理想信念重要意义的一个显著表现。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指明了奋斗目标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具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且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所以,人生的目标问题解决得如何,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的意义。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注重人生理想即人生目标和志向的确立。许多事实证明,理想一经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少走弯路,不致盲目、迷惘和空虚。而如果缺乏崇高理想或者没有理想,就会像失去航标的无舵小船,在生活的海洋里随波逐流,不是被大浪撞毁在礁石上,便是被潮水搁浅在沙滩上。

2.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提供了精神支柱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而且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纵然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也不会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而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重要就是表现在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些人仅从自然的生理需要出发,沉湎于物质享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把人降低到了一般动物的水平。可见,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理想,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情操志趣、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就会大不相同。人如果有崇高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被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所迷惑,就不会被前进中的一些暂时的困难、挫折所压倒;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奋勇向前;就能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不断攀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

3.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注入了巨大动力

伟大的人生源于伟大的目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动力。历史上,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胸中燃烧着崇高的理想,受崇高理想所鼓舞、所激励。(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客观需要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所在。理想信念问题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常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来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他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后的完成。”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最后阶段。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正是这样的理想信念,成为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要求“大学生要有理想,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前进动力”。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要求“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这些都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一个政党要有战斗力,一个民族要自立,离不开政党、民族成员的团结凝聚力。“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心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去完成各项历史任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2.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大学生的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理想信念又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工作的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如何,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

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身也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变化的人生阶段,面对所有这些变动,面对多样性的社会影响,大学生们能否在人生大是大非问题上站得稳、立得住,始终有着坚定的立场、执著的追求,把握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是非常重要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人不只在自然时空中运动,而且在社会的价值时空中运动。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它向着什么方向努力。只有明确人生方向,认清人生道路,树立远大理想,才有可能具备必要的精神动力,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判断高素质人才的内在标准。“德”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全面发展,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它是最重要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的作用。“智”主要是指知识和能力素质,它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的综合素质赖以形成的前提条件。“体”主要指身体素质,它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本载体。“德”不合格是危险品,“智”不合格是次品,“体”不合格是废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因此,大学生要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人成才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努力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就,充满自豪。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同学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之果。第二节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人的本质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人的精神性的彰显。“而人的精神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实现,其实质或核心乃是一个精神家园的寻找问题——所谓精神家园也便是人所确信不移的精神努力目标,是人的终极关怀,是被人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的精神理想。”可见,理想信念是人的价值生活或意义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人没有理想信念就像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就会产生一种“空无感、疏离和价值无根感”,精神上就会无所寄托,只能去寻求纯粹的物欲满足,因而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理性的人。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的人,就有了人生的航标和方向,能够不断地引领着自己一步步驶向人生的真谛。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促成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作为当代中国的一名大学生,要把自己的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强化自己的信念系统,使之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因此,青年大学生要树立坚信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开创性的、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这样那样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信心也是一种信念,即事业必胜的信念。在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仰中,必然包括对于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在内。中华民族曾经在古代有过非常的辉煌,也曾经在近代有过极大的屈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过成功,也出现过失误,走过一些弯路。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近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多年保持发展速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建设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共同奋斗。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

马克思主义既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证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只是人们道德情感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产方式运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对抗的本质,揭示了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抗的本质,从而作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找到了实现这一使命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且科学地预测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与基本特征,指明了人类历史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发展大趋势。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它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二)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仰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实证内容和论证,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并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不只是一个物质财富高度丰富的社会,而且是一个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人得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话来说,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自由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还应认识到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当前的现实目标。江泽民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忘记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而脱离现实的工作,空谈理想信仰,则是空谈。所以,我们应该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结合起来。当然,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艰难和曲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必须认识到,共产主义不只是一个美好崇高的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实践运动。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普通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讲政治性,但也不应不切实际地盲目拔高,必须科学定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才能达到有效性。我们既不能不切实际地幻想通过短短三到五年的大学教育,就把所有的大学生都培养成共产主义战士,但也不能允许把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降格为普通公民,更不能允许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沦落成社会垃圾、民族败类。所以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应当科学定位,应当回归国民教育本位,实施所谓的“三士”教育。即指应该将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的目标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良、遵纪守法、身心和谐、忠诚国家和事业,拥护党和社会主义并能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素质全面的优秀公民,即“绅士”。第二层次,是在满足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具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共同价值认同的,具有社会良知,关心人类未来和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成为社会中坚和国家、民族脊梁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即“国士”。第三层次,是在满足第一、第二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无私奉献、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三节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

新世纪的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身上肩负着“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完成党和国家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这要求我们的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呢?如何把远大理想落到当前学业的努力上来呢?一、加强理论学习,夯实共产主义理想的根基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的理论武装是理想信念的根基。共产党人要自觉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就必须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青年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当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势及任务,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加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新。历史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勇于走自己的路,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90多年的辉煌党史,是一个宝库,一座丰碑,一部巨著,一面明镜,它给人以智慧、启迪、力量和信念。二、把个人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人总是有自己的理想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差异,个人理想往往和社会共同理想有差异。正确的、进步的、崇高的理想,犹如行船的风帆,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错误的、落后的、庸俗的理想,则总是迫使人们在个人鼻子底下转圈,一心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庸俗的精神生活。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确立理想时,不能局限于对自我个人的前途命运的关心,应把个人放之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必须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受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不否认也不排斥人们选择和拥有不同的个人理想,比如,人们对吃、穿、住、行、娱乐等美好的生活理想;人们希望有一个工作轻松、报酬优厚的职业理想;人们期盼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宜人的环境理想等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虽然是由自己来确立,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时代所赋予的,个人的理想只有具备了社会的意义,才是真实美好的。因此,个人理想的建立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仅仅从个人出发去设计和追求个人理想,这种“理想”必定是苍白的、渺小的,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甚至出现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后果。努力为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青年应当不断学习,像历史上有作为的人们那样,珍惜青春年华,立下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身情况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事实上,理想的形成,总是从具体到一般,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要体现社会理想,只有升华为社会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义。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才能使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和谐一致,才能更顺利地实现个人理想。三、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古人说得好:“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理想之所以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最终实现,而且体现在其实现过程中,体现在实现理想的平凡劳动中。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伟大来自平凡,任何伟大成就,都是由无数具体、平凡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实现理想目标如同登台阶,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才能最后到达。而每一步、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会给人一种踏实感、满足感、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心。因此,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学好每一门功课、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抓住大好时光,刻苦攻读,全面锻炼。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理想是我们行动的目标和方向,有了远大的理想,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每个青年学生都应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人生价值重在奉献,并时刻身体力行,在工作生活中处处贯彻执行。第四节怎样才能获得坚定的信念

理想是令人神往的,然而,理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曲折,这需要我们具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也是一切有志者在实现美好理想的过程中必定经历的三部曲。其中第二种境界就是一种执著的境界。执著来自信念,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容易对已经确立了的理想发生动摇,或者缺乏使之实现的信心和决心,因而无法使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理想转化为行动。即使某一时期能转化为行动,也会因为遇到某种困难、挫折而不能坚持下去,半途而废。所以,在人生实践中,青年仅仅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仅仅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不可分的,如果说理想就是人生的美好境界,那么信念便是实现理想的坚韧扶梯,追求崇高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指出:“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一个人的社会主义信念能否树立、是否坚定,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深功夫、苦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学习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学习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引导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二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列宁指出,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真正获得正确处理这个问题的本领,为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关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信念,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坚持不懈地参加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必要环节。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真正树立并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信念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四要学会识别、抵制错误思潮,大学生要想使自己真正具有社会主义信念,不但要有诚心诚意接受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而且一定要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加强思想方法的锻炼和修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起来。

总之,学校有关部门和辅导员老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的指示,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着重解决正确认识党举什么旗帜、国家走什么道路和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断夯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民族振兴的唯一选择,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从而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要立足于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引导他们珍惜年华、刻苦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要深入群众、投身实践,切身感受时代的脉搏,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更好更快地成才和成熟起来;要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树立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第五节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而获得成功的典范一、孙中山(一)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是第一个振臂高呼“振兴中华”的倡导者,这也是他一生理想的核心。早在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创建时,孙中山就在《兴中会章程》中声明:“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从此,这一理想成为他毕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出身贫困农家、幼时就与姐姐一起上山砍柴的孙中山,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反抗和革命的秉性,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少年时就为妇女缠足而深感义愤,敢于砸毁全乡人顶礼膜拜的神像,以致被乡人驱赶,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南洋。

在广州起义后的长年流亡与斗争中,孙中山屡屡遭受挫败,但“振兴中华”这一理想从未动摇过。他穷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奔波,上下求索,愈挫愈勇,从未停息。弥留之际,于神志恍惚之中,他断断续续喊出的依然是“和平”、“奋斗”、“救中国”。(二)孙中山坚定的强国理想

写成《实业计划》那一年,孙中山已经55岁了。在此之前,他经历了11次的起义失败,16年的海外流亡,还有两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的无果而终。但这些挫折都没能磨灭他的斗志。他依然倾心于革命事业。按照他的设想,革命要分两步:一是推翻帝制,建立一个民主的共和国;二是发展实业,使国力昌盛,民生富足。

在1918年5月至1920年11月,他花费了近两年半的时间,在上海著书立说。孙中山试图从理论上总结自己30多年来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并对他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发展国民经济的设想给予总结,从而写出了《建国方略》这部建设祖国的宏伟蓝图和远景规划。它是孙中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系统地阐述了孙中山关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整个构想。

孙中山的构想由三本书构成,包括社会、物质和心理三个方面的建设。其中《民权初步》是用以使人们养成民主参政、集会结社的自治意识和文明习惯,促进心理建设。《孙文学说》提倡知难行易学说,目的在于批评国人的保守心理。意在使人们去掉心理障碍,从思想解放入手,动员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建设新中国。

特别是在长达11.3万字的《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了很多有价值且富有远见的思想和主张,包括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和步骤。它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大设想,不仅有具体详尽的内容,还有孙中山亲自动手画的30多幅地图。这份计划后来被研究者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份经济现代化构想”。确实,这份计划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纵横捭阖、气魄宏大。其中包括建设三个国际性的大港口: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修建涵盖10万英里(相当于1.6万里)的铁路,100万英里的公路,4条运河,7大铁路系统106条铁路的庞大交通网络,以及开采矿业,向东北、西藏等边疆的移民计划,等等。高原铁路系统是孙中山最富想象力的构思之一。他坦承这个计划“工程极为繁难,费用亦甚巨大……报酬亦为至微”,因此将其放到了铁路计划的最后。2007年7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最高时速达120公里。

作为心怀国家的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最高理想,依然是现今华人的共同理想。他为了国家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依然鼓舞着当今的人们奋勇前行。二、李大钊(一)人物简介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备尝艰辛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二)李大钊的科学救国信念

李大钊的一生,仅有38年,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为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他充满激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不仅亲身投入了这场伟大斗争,而且写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样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

当封建军阀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洪水猛兽加以禁绝,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攻击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他还指出知识青年必须到劳动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痛苦,研究他们痛苦的原因,寻找解脱他们痛苦的方法。这样,他也就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的思想原则。

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以后,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并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面对敌人的绞刑架,李大钊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李大钊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之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三、毛泽东(一)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伟大的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二)毛泽东坚定的救国志向

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表示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慨地写下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与此同时,他与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认识到要救亡必须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以无比的热情投入了新文化运动。1918年4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开始探求中国的新路。在新民学会中,他又独树一帜,提出要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目标。他怀抱着这一追求,去实践,去寻找真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在实践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系诸路皆走不通而新发明的一条路”,迅速地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他28岁那年参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回眸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过程和思想转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成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毛泽东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是因为民主主义解决不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问题。正因为如此,在毛泽东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他作为爱国主义者这一点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升华为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联系的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

早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毛泽东就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毛泽东更以他博大的胸怀和满腔的激情指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制定的《共同纲领》,一边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推进土地改革;一边为恢复国民经济而奋斗,巩固财政统一,巩固财政收支平衡,巩固物价稳定,调整工商业政策,改善公私关系,治理江河,造福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危及我国领土和主权安全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仗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既履行了国际主义的义务,又捍卫了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军。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已经规划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1952年秋,毛泽东开始酝酿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次年制定和公布了以“一化三大改造”为主要任务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推进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同时,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且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立志”?毛泽东认为,所谓立志,就是追求真理,为实现真理而斗争。在毛泽东看来,立志有“一种模仿性”的立志,“不过是一种冲动耳,非真正之立志也”。有真正的立志,必须建立在“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的基础上,即建立在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因此,毛泽东把救国救民和求学读书、掌握真理紧密结合起来,而且高度集中到一点,那就是立志和实现其志而斗争,也就是为追求真理和实现真理而斗争。毛泽东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四、周恩来(一)人物简介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