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9:09:04

点击下载

作者:梁衡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试读:

上篇

《过秦论》

第1篇导读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瞬间就土崩瓦解的政权。贾谊4岁时秦王朝垮台,他有幸成为第一个研究评说这一历史现象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正是靠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中国政治史、文学史上的地位。秦的垮台,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焚书愚民,而单靠暴力统治。秦以后中国又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王朝起而复灭,可谓“潮起潮落”,无不被贾谊所言中。任何政权,仁义不施,反人民,必然灭亡。

这篇文章的魅力是能将一个王朝的兴灭过程轻松收入一篇文章之中,又顺理成章,如黄河泻地,长江入海,自有一股排山倒海又万水归宗的气势,开了古代政治论文的先河。关键词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仁义不施。名言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曾任博士、太中大夫,因多次上疏议论政事,被元老权贵排斥,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当上了梁怀王太傅,怀王不慎坠马而亡,他郁郁不欢,一年后便去世,年仅33岁。其著作主要包括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正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一起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他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攻战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各国诸侯互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占领地处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聚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各诸侯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此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睿明智慧而忠诚信义,宽大厚道而爱惜人民,尊敬贤良而重视士人,(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楚、齐、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部队结成联军。于是,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引敌深入,但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损失一箭一镞,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充足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伏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战事。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扬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性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秦始皇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用来愚昧百姓;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他凭借华山做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之处,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庸人,并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范蠡、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在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秦始皇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般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们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相抗衡;(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却成功,功业完全相反。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使各国诸侯都来朝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结果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宗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报任安书》

第2篇导读

本文2 870余字,是所荐十篇文章中第二长文。其反复阐述的是人的生死观。当一个人遇到种种不幸,特别是奇耻大辱、生不如死时,该怎么办?这时就要权衡生死的意义。人不只是为生命的延续而活,更是为某一件有意义的事才活着。当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行规律后,都曾说过同样的话:我现在生或死都不重要了,因为重要的工作已经完成。而司马迁当时却不敢死,因为他的《史记》还没有完成。这种为高尚的目标而活着的生死观影响了司马迁之后的中国人,直到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又赋予了为人民而生而死的新含义。文章中的华彩段落是“文王拘而演《周易》”那一段,能忍大辱才能成大事,“耻辱者,勇之决也”。“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忍辱支撑危局,张闻天于监禁中完成了《肇庆文稿》,邓小平在被监督劳动中思考改革,而后又东山再起,领导了中国的复兴,都是忍而后有大为的范例。历史在太史公的预言中运行。

这是一封私人书信,最见真情,也最见作者的学识和文字功夫。随手用典,叙述干净,情随事出,推理严密。司马迁的文字成了他之后所有汉文学写作的基础。关键词句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名言成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拾遗补阙;救死扶伤;戴盆望天;一家之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12年,共3 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彫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译文

作为一个史官,一个在朝堂上微不足道的人,我,司马迁,恭敬地给您回信。少卿足下:此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务必谨慎地待人接物,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信中情意恳切诚挚,但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意见去推荐贤才,而去附和俗人的见解。其实,我并非如此。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流传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秽可耻的境地,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无处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让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从此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为了解自己的人效力,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即使拥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那样的经世之才,品行如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引以为荣,恰足以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忙于烦琐之事,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片刻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就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地祭祀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大略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不同版本的《史记》

我认为,善于加强自我修养,智慧就聚于一身;乐于助人,是行仁德的起点;正当的取予,是遵守道义的依据;懂得耻辱,是勇敢与否的标志;树立美好的名声,是品行的终极目标。一个士人具备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进入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严重的了。受过宫刑的人,没人愿和他相提并论,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而是由来已久了。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依靠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谈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盎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对于一个才能平庸的人,倘若沦落到与宦官为伍,都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激昂刚毅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才,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宫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继承父亲的遗志,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对上,我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也没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赏识;其次,又不能替君主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参与军队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逐步积累功劳,谋得高官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微不足道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伸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地位低下的人,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岂不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可说的!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年轻时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与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竭力献出自己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却不料事与愿违到如此地步!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侍奉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对待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平素含蕴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出于宁可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之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旦有不当,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足迹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虎口边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挑战,面对着众多敌兵,同单于的军队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数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援都顾不上。匈奴君王十分震惊,于是征调左右贤王的部将,出动了所有能够参战的人,举国上下,共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弓箭都用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抗敌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迎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食不甘味,处理朝政也颇不愉快。大臣们又忧虑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到自己地位卑贱,见皇上悲痛伤心,实在想尽一点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有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他所显示出的心意,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本来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但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李陵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明主尚未深入了解,认为我是诋毁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大理寺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最终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身非木石,却独自与执法的官吏打交道,关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亲眼所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其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受赐剖符丹书那样的功劳,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像、制定律历的工作,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太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乐师、优伶来豢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如同是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虑穷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汉武帝刘沏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平素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一个人最上等的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使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不可不磨砺自身的气节。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时,百兽都害怕它,等到它落入陷阱和笼子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决计在受辱之前便自杀。现在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被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威势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是面南背北、称孤道寡的王,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吕氏党羽,一时间权势超过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给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却不能引决自裁,而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形势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按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顾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迫不得已的缘由。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至于对妻室儿女怎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一个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则可以随时随地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何至于甘心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被囚禁于粪土般的牢狱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我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如果在屈辱中离开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公诸后世了。

古代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有了《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抵是一些圣贤抒发郁愤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失了双眼,孙膑断了双脚,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抒发心中的怨愤,期望文章能流传后世,来表露自己的思想。我自不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此书)刚开始草创尚未完毕,恰恰遭遇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真的想完成这部书,把它(暂时)藏进名山,以后再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

况且,背负着因罪受刑的名声在社会上不容易居处,地位卑贱的人,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朋友所羞辱和嘲笑,辱没了祖宗,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也只是污垢和耻辱更甚而已!因此痛苦之情在我心中辗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没有一次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襟的。我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够自己引退,隐居在山林岩穴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抒发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竟教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装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也没有用,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罢了。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是非才能够论定。这封信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只能)略为陈述我固塞而浅陋的想法罢了。谨再次致意。

《出师表》

第3篇导读

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智可经天纬地,却生逢乱世;以非常之才,却侍奉了一个昏庸之主。但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显示出了他的非凡品德:忠诚敬业。愚忠当然不好,抛开这一层不说,忠比奸好,勤比懒好,忠诚敬业是一种普世价值。放眼古今政坛,懒于公事,钻营投机,以售其奸者比比皆是。所以,诸葛亮的这种品德才难能可贵,这篇文章才得以代代相传,长读不衰。《前出师表》苦口婆心,讲君主“亲贤臣,远小人”之理;《后出师表》披肝沥胆,讲为臣“鞠躬尽瘁”之责。他提出了一个明君贤臣的政治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直至当代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难免犯“亲小人,远贤臣”的错误而有“文化大革命”之难;而周恩来“鞠躬尽瘁”终成一代名相。经典之妙是在能预言后世。关键词句亲贤臣,远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言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卓越的文学艺术家。青年时随叔父逃避战乱隐居南阳隆中,经刘备多次邀请,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命辅佐后主刘禅。234年死于军中,时年54岁。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故事为世人传诵。正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奋志士们的气概,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陛下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良诚实之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征询他的意见,这样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遗憾恨。侍中郭攸之、费袆,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闻名于诸侯而达官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岳飞手书《出师表》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有限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袆、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疏忽,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书,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要出征远行了,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链接:《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桃花源记》

第4篇导读

人类自脱离生产力低下的原始共产主义,就有了阶级,有了国家,有了战争,有了不平等,老百姓就有了各种痛苦,于是就向往一种平静、安宁、无负担、无政治干扰的社会。这种理想社会在欧洲到1516年才由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设计出来,写成一本幻想小说《乌托邦》。在中国公元4世纪时,即由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用320个字绘出一幅生动的实景图。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原始的空想社会主义。作者一生五隐五出,面对乱世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中国古代从秦至清历经两千余年,其间不知有多少政治家在不厌其烦地阐述怎样治国平天下,怎样用权御人,陶渊明这里却在说无为而治。作者找到一种人类和谐相处并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难得的是他用文学的手法了无痕迹地翻译出了一种政治理念,让我们在文字美的享受中畅游了一回理想国。于是,这种理想的生存方式和对它的追求便深深地植入到中国人的脑海里。

在本书所选的十篇政治美文中,其余九篇都在谈现实中的政治,谈积极治理;唯此篇在谈理想中的政治,谈无为而治。同时,本文也是十篇中最文学化的一篇,以至于常美得让人忘记了它的政治含义。关键词句怡然自乐。名言成语不知有汉,无论晋魏;不足为外人道。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弃职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正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捕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忘记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小溪的两岸有几百步宽。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草如茵,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清丽的池塘,还有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犬的叫声。村里面,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不已。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必要对外界的人说!”《归去来辞》图(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回到了武陵郡,渔人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没找到通向桃花源的路。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桃花源。(但他的愿望)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谏太宗十思疏》

第5篇导读

魏徵的这篇《十思疏》与贾谊反思前朝之过的《过秦论》不同,是讨论当朝的政权建设;与诸葛亮谆谆教导暗弱庸君的《出师表》不同,是对一个强势君王的批评。诤言逆耳,类似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张闻天对毛泽东的“进谏”。文章讨论一个新生政权怎样才能巩固;一个有功、有为、有权、有威的君主,怎样才能头脑清醒,自戒自律,免遭覆灭之灾。这类似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讨论的“政权周期律”,类似1948年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说的进城后不能当李自成。可见,政治规律一以贯之,是有继承性的。文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本文写法,劈面一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以“理”字开头,先占据制高点,然后顺流而下,指古说今,剖事析理,一泻千里。语重心长,言辞犀利,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形象如在眼前。关键词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名言成语居安思危;择善而从。作者介绍魏徵(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河北)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后参加反隋义军,起义失败后转入唐高祖李渊部下,逐渐成为李世民的重要文臣。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徵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同时又是一位历史学家,曾主编《群书治要》。正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

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作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

历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治理天下,善始者实多,而善终者却少。难道取之容易而守之艰难吗?原来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帝王对待臣民诚心诚意,一旦得志,便纵情傲物;如果彼此竭诚相待,虽远隔一方,心也会在一起;如果远离臣民,即使是骨肉之亲,也形同陌路。如果只是用严刑监督,用威势镇压百姓,就会使百姓外表恭顺而内心不服。时间久了必然会激起民愤。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要慎重啊!

因此,恳请国君接纳臣下的建议:遇其所好,理应“思知足以自戒”,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么,就要克制自己,唐太宗李世民以安定百姓生活为前提;想到高处不胜寒,就要谦虚并加强自己的修养;担心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就应有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喜欢游乐,就要严格遵照国君一年打猎三次的规定;害怕自己懈怠,就应慎始慎终;忧虑自己受到蒙蔽,就要虚心纳谏;害怕谗言和邪恶,就要自身行得正;有所赏赐,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乱加赏赐;施行刑罚,也不要因为自己一时怒气而滥用。总之,如果国君您能发扬光大这十点陈述的话,选拔能者任之,择其善者从之,那一定会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自然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效果了,哪里需要您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岳阳楼记》

第6篇导读

范仲淹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之成熟的北宋。他一生四起四落,历经宦海风波,也悟透了一个为政、为官的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已经暗含了现代人所说的“舍己为公、无私奉献”。这个“忧”字包括:忧君(上级)、忧民、忧政。他犯颜直谏,“敢与天子争是非”,又体察民情,主持“庆历新政”改革,实践了自己的为政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也几乎成了范之后所有进步政治家的信条。妙在他的这句话并不是端着架子说出,而是借为朋友写一篇新楼落成记时自然带出,情由景生,理由情出,卒章见志,妙若天成,是一篇政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美文。

本文典型地体现了散文“三境五诀”创作法,即综合运用“五诀”——形(描写)、事(叙述)、情(抒情)、理(说理)、典(用典)的手法(本文唯缺一个典字),逐步达到“三境”——形境、情境和理境三个层次的美,所以历来为各种选本和语文教材所选用。关键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名言成语先忧后乐。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5月于徐州病逝,终年63岁。范仲淹为北宋名臣,能词善文,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正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檝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岳阳楼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垠;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和小洲上的小草颜色青翠,兰花香气浓郁。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好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正气歌序》

第7篇导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有无数次的外族入侵,直到进入现代后还有日本侵略。虽然古代史上的无数次战争已经演变为民族大融合,但是当时的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抗、对与错还是泾渭分明的,而且至今不变。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私无畏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人格操守也就成为一种普世价值。因此,胜利的征服者对失败的抵抗者也常常要脱帽致敬,修墓立碑。

在中国古代所有彰显民族气节的作品中,文天祥的诗文最有代表性。他从1276年出使元被拘,中间逃脱,后兵败被捕,到1283年就义。生命的最后6年都处在战乱流离之中,处在与敌人、与叛徒的不屈斗争之中。正是这生命的最后一搏,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首不朽的《正气歌》。这是对中华民族所以能独立于世的浩然正气的总结,也成了后世的民族精神的支柱。这种气节观鼓舞了历代的民族英雄,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做人标准。叶挺将军在狱中所写的《囚语》中说他幼年就爱读《出师表》、《正气歌》,曾感动到流涕。在抗日战争中,民族气节更成了凝聚全民抗战的旗帜。这里所选的是《正气歌序》,即诗前的序言部分,可以参照《正气歌》一起来读。关键词句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南宋民族英雄。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东下,文天祥于家乡起兵抗元,转战于赣、闽等地,后兵败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就义于大都(今北京)。文天祥的诗歌多为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但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撼人心。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文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浮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译文

我被拘禁在敌人的京城,关在一间土牢里,这土牢仅宽八尺,长约三十多尺,有一个单扇的门,又低又小,窗子又低又窄,地势低、潮湿,光线昏暗。在这炎热的夏天,各种气味混在一起:四面的雨水流汇在这里,床和茶几都浮动起来,这是水气;半屋泥泞,散发出臭气,一片糜烂,这是土气;天气忽晴突然转热,房子闭塞,四面不通风,这是日气;在屋檐下用柴烧饭,更加重了太阳的炎威,这是火气;寄囤在仓内的米腐烂了,一阵阵的臭味逼人,这是米气;囚犯肩挨肩地挤着,发出腥味、汗臭,这是人气;厕所、死尸、烂鼠,各种恶气时时散发,这是秽气。这几种气味叠加在一起,闻到的人很少有不生病的。可是我以衰弱的身体,整日生活在这中间,到现在已两年了,侥幸没有生病,这大概是深有修养所造成的。但又怎能知道所修养的是什么呢?就是孟子所说的“我善于培养我浩然的正气”。土牢里的恶气有七种,我的浩然正气只有一种,拿我这一种正气抵抗那七种气,我还怕什么呢!更何况,浩然之气是天地间的正气啊!于是我做了一首《正气歌》。文天祥手稿附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早,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译文

天地间存在着刚正之气,杂乱地构成各种变化形式;在下的是黄河和五岳,在上的是太阳和星体;在人就名之为“浩然”,浩荡无边充塞苍天大地。在天下清静太平的时候,蕴蓄祥和表现为清明政治;国运艰危才见出操守气节,一个接一个地永垂青史。在齐国有太史的简册,在晋国有董狐的直笔;在秦代有张良的铁椎,在汉朝有苏武的符节;是将军严颜不屈的头颅,是侍中嵇绍喷洒的鲜血;是睢阳城张巡咬碎的牙齿,是常山颜杲卿钩出的断舌;或者是辽东管宁头上的皂帽,清高的节操严肃得像冰清雪洁;或者是诸葛亮草拟的《出师表》,壮怀激烈令鬼神都感动哭泣;或者是祖逖江心誓师的船桨,激昂慷慨誓把胡羯一举吞灭;或者是段秀实击贼的笏版,打得叛逆的坏蛋头额破裂。这种刚正之气浩荡无边,可敬可畏流传千秋万年。当它和日月相通相贯,生生死死哪里值得多谈!维地的大绳靠它来立身,擎天的巨柱靠它来支撑。三纲靠它维系而长存,道义是它产生的根本。可惜我命运不佳国难当头,身为卿相无力把危局挽救。急迫忙乱之际做了阶下囚,押上驿车向极北之地送走。视鼎镬之刑如饴糖般甘甜,再三求死却不能如我所愿。阴湿寂静的牢房里鬼火闪闪,春天紧闭的院子里无边黑暗。笨牛和千里马同厩栖息,凤凰在鸡窝里与鸡共食。哪一天受到雾露的侵害,注定会成为沟壑之瘠。就这样过了两个年头,一切恶气却自己远远逃去。可悲可哀的低下潮湿之场,成了我安然享乐的地方。岂会有其他什么机智谋巧,严寒酷暑都不能将我损伤?顾视自己有耿耿正气在胸中,抬头望天,与浮云相低昂。忧心忡忡心中有无限悲伤,就像那无边无际的苍天一样。贤能的哲人已经日渐遥远,留下了昔日的光辉榜样。不蔽风雨的屋檐下潜心读史册,古人的节操闪耀着光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