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张萱和他的《捣练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7:18:13

点击下载

作者:曾孜荣,高高亭,王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张萱和他的《捣练图》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张萱和他的《捣练图》试读: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张萱和他的《捣练图》高高亭 王琳 著中信出版集团第一章 序幕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天来了,天气慢慢变凉,应该准备过冬的衣物了。在古代,普通百姓一家老小的衣服,都需要主妇一个人操持制作。能不能穿得舒服、体面,就要发挥主妇的智慧了。由于一千多年前的纺织水平还不够发达,裁制衣服之前,常常要经过一道“捣衣”的步骤。主妇们要把布料放在平滑的石头砧板上,用木棒不停敲打,让布料变得柔软平滑,更加容易缝制。简单地说,“捣衣”不是捣衣服,而是捣衣料。已经夜深,孩子们也熟睡了,家家户户的主妇结束了白天的操劳,打起精神开始为家人准备冬衣。一下、一下,孤单地捣衣。在寒夜里,木杵单调的声响非常容易勾起疲倦的捣衣人的愁绪。妻子思念着征战边疆的丈夫,母亲牵挂着漂泊异乡的游子,宫女哀叹着自己易逝的青春……她们把自己细细密密的心思,一下一下捶打进布料的纹理中。月下捣衣的孤单身影,绵绵砧声里的无尽忧思,同样引发了诗人们深深的同情与共鸣。他们将自己现实中的寂寞愁苦,将心中对这些平凡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写进了流传千古的诗篇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千百年来,这些诗句曾安慰了无数孤单无助的心灵。“捣衣”也在人们的反复吟咏中,沉淀成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经典主题。画中的捣衣人画家们也从现实生活和诗歌里发现创作的灵感,用图画描绘这些勤劳的女性,赞誉劳动中凝聚的朴素动人的情感,而这些古画也让我们能在今天了解古人劳作的情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莫过于我们这里要讲的《捣练图》了。普通百姓家的衣服由主妇一个人操办就可以了,可皇宫中那么多皇子、嫔妃、大臣、侍卫……就得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宫中庞杂的染织事务。《旧唐书》上也写到过,唐玄宗时期,宫里单是为杨贵妃一人做织锦刺绣的就有七百多工人,可见工作量之巨大。嫔妃们的衣服,面料一定要舒适亲肤,剪裁缝纫也必须特别精细,还要有华丽复杂的刺绣装饰,这样才够格给妃子的美貌做陪衬。但在进行这些高难度的技术步骤之前,宫女们需要先完成一项辛苦的体力活,那就是“捣练”。“练”指的是什么呢?练,是丝帛品的一种。古人养蚕取丝,再用蚕丝制成衣服。他们先要把蚕茧泡在滚烫的热水里,从泡软的蚕茧里迅速抽取出蚕丝,绕成丝团,然后织成丝帛。这时候的丝帛还只是“生练”,表面有一层质地坚硬发黄的胶质,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需要再继续煮泡、漂白,用木杵反复捶捣才能去除丝帛上的胶,让它变得更加柔软,之后就可以熨烫平整,制成衣料了。《捣练图》唐代张萱(宋代摹本)36.8cm×145.3cm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神秘的“天水”我们还是按照中国画的欣赏顺序,从右向左展开这幅画卷。首先能看到一列小字“天水摹张萱捣练图”。这些字是金朝皇帝完颜璟写的。虽然它只有短短八个字,我们仍然能从这里发现很多关键的线索。比如它告诉我们这幅画的名字叫“捣练图”,告诉我们画的原作者是张萱。既然是“摹”,那么它就不是张萱的原作,而是一位名叫“天水”的人临摹的作品。那么“天水”又是谁呢?北宋末年,金太宗完颜晟攻破宋朝的首都开封,俘虏了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把他押解到遥远的北方,还给了他一个“天水郡王”的封号。这里的“天水”,指的就是宋徽宗了!宋徽宗没有管理好自己国家的能力,但他却是极有天赋的艺术家,他亲自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画院,还曾带头临摹宫中的大批古画,其中就有这幅《捣练图》。金朝部队在俘虏宋徽宗时,顺便抢走了一大批皇宫里收藏的字画、书籍。看来《捣练图》就是这样来到完颜璟眼前的。虽然金朝是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但他们的领导者非常欣赏汉族文化。完颜璟就擅长书写宋徽宗的字体,几乎能达到乱真的程度。虽然皇帝成为阶下囚,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仍然可以得到敌对一方的尊重。左侧是完颜璟在《捣练图》前面的题字,右侧是宋徽宗在另一幅作品上的题字,它们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呢?《瑞鹤图》北宋赵佶51cm×138.2cm辽宁省博物馆藏第二章 故事开始了“捣练”四美进入画面,首先看到了由四位宫女组成的“捣练组”,她们围着一座长方形的石砧,上面放着用细绳捆起来的生练。站在中间的两位妇人微微弓着背,正举着木杵用力地捶打——原来“捣练”就是这样的!还有两位宫女站在旁边。看看那位穿红衣的妇人,她轻轻靠着木杵,像是有点累了。有可能她们分成两个人一组,轮流休息,轮流干活吧!两位宫女正在捣练,她们拿着中间细两头粗的木杵石砧上的生练有点儿累了,休息休息吧!细致缝纫接下来是缝衣宫女。一位宫女侧对着我们坐在绿色毯子上,她正从毯子中央的线轴上拉出织线。另一位宫女右脚踩着凳子,腿上搭着白练。她一只手轻轻将白练拾起,另一只手拈着绣花针,与前面捣练宫女起伏明显的动态相比,她们两人的动作更加细致,看起来精力很集中的样子。绿色的地毯位于画面靠近中间的位置,它清亮的色调让整幅作品都变得明快起来。宫女的手姿绘制得非常精细画中画画家准确把握了每位劳作者的不同特点,年纪性格没有一点雷同,充满生活气息。与捣练宫女相比,缝衣宫女的神情沉静了许多,装扮也更加素净。缝衣宫女旁边是一位正在生火的小丫鬟,她梳着可爱的发辫,面目神情明显多了几分稚嫩。这个小丫鬟正拿着扇子给火盆鼓风。她一面扇火,一面又被热气和烟熏得用袖子遮脸,扭头躲避。火盆里红通通的火炭让赏画者也感到了它的炽热。古代的中国人不仅用扇子扇风纳凉,挡风避沙,它还是一种特别的装饰物。生火小丫鬟拿的这种叫“团扇”,由圆形、方形、花瓣形等各种形状的扇面和各种材质的扇柄组成。人们喜欢在上面题诗作画,或是用各种镂空、雕刻的工艺让团扇更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小丫鬟的团扇上面就有一幅小画。上面画着水汽充沛的小溪,岸上还有两只鸭子。清新的湖畔风景,似乎能给这个小丫头带来一丝清凉。缝衣宫女的模样更加沉稳成熟炭火需要不时地翻动一下,让它烧得更旺,受热更均匀,于是火盆旁边还立着一对火筷子团扇上的小画熨烫白练火炭烧得滚烫,可以拿来熨烫布匹了。站在白练两端的宫女身体稍稍向后仰着,似乎在用力抻开一整块捣好的白练。中间正面的宫女手持熨斗,神情认真,步态轻盈。从汉代开始,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发明了熨烫衣服的办法,他们把燃烧的木炭放在金属熨斗里,利用金属可以传热的特点,还有金属本身的重量来烫平衣服和布匹,就像《捣练图》中画的这样。白练下面有一位俏皮可爱的小女孩,她自在地穿梭在紧张劳作的宫女之间,是整幅画面一个活泼的点睛之笔,为沉闷的劳动增加了一抹灵动的亮色。年龄最小的女孩儿和小宫女的装扮截然不同最左侧的宫女,她长长的袍子遮住了自己的脚面,但我们可以从衣纹中观察到,她的双脚在用力蹬着地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熨斗上的雕刻和木炭的纹路两个年龄相仿的小宫女梳着相同的发辫,戴着相同的饰物劳动之美成年宫女们则是典型的盛唐装扮,她们穿着唐代“三件套”:长长的裙子、扎在裙子里的短衫,还有短衫外面披着的帔子。她们的头发上也有各种各样精美的装饰,但都会在头顶插一把小小的发梳。这是属于盛唐女性的时尚。放大画面之后,我们能看到她们的衣服极其精美绚丽。画家用精致的服饰用心打扮了这些地位卑微的宫女,让这些美丽的图案汇成一曲对劳动者的赞歌。第三章 这幅画应该怎样看被打乱的顺序捣练、缝衣、生火、熨烫,四组人物分别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同时又互相呼应,生动协调。她们或立或坐,有低有高,错落有致。但这里有个奇怪的问题出现了。按照我们上面讲到的制衣顺序,原本应该按照捣练——熨衣——缝制,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画面。但这幅画却画成了捣练——缝制——熨衣,把缝衣服的步骤提前了。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大胆地把她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是什么样子,你觉得哪种安排更好呢?有可能画家是从画面的布局、构图出发,改变了制衣的顺序,特意将两组站立的宫女放在两边,把低坐的宫女画在中间,形成了一种起伏的韵律感。画家的巧思我们一起仔细观察画面,这种韵律感是怎样画出来的呢?物品的转角、宫女的衣物、身体的起伏,其实就是画面线条起伏的起点和终点:地毯的斜边、宫女的姿态,是向左下方延伸的趋势;之后地毯向画面左侧铺开,把这一段空间稍稍拉长了一点;到了缝纫宫女的脚下,她稍稍后倾的身体姿态,引导画面继续向上走去;最后来到左边熨烫宫女这里,她们手中的白练又形成向画外延伸的横向线条。我们甚至可以惊奇地发现,为了能在高高低低的变化中保持稳定和连贯,画家还安排了很多组平行线。比如缝纫宫女的丝线和生火宫女团扇的木柄;地毯的边缘和左侧长长的白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