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汇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9:06:31

点击下载

作者:屠道和 著、苗彦霞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本草汇纂

本草汇纂试读:

前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老一辈专家的学术水平和智慧,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项目承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所在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区域间互补协作的优势,并得到承担项目出版工作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大力配合,全面推进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网络体系的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使一批有志于中医学术传承与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才凝聚在一起,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本着“抢救、保护、发掘、利用”的理念,该项目重点选择近60年未曾出版的重要古医籍,综合考虑所选古籍的保护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400余种中医药古籍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诊法、伤寒金匮、温病、本草、方书、内科、外科、女科、儿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针灸推拿、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临证综合等门类,跨越唐、宋、金元、明以迄清末。全部古籍均按照项目办公室组织完成的行业标准《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及《中医药古籍整理细则》进行整理校注,绝大多数中医药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研究成果,则集中收录于各书的“校注说明”或“校注后记”中。“既出书又出人”是本项目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形势严峻,老一辈逐渐退出,新一代普遍存在整理研究古籍的经验不足、专业思想不坚定等问题,使中医古籍整理面临人才流失严重、青黄不接的局面。通过本项目实施,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培养队伍,提升能力,经过近5年的建设,锻炼了一批优秀人才,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有效地稳定了研究队伍,为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和中医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提供必备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本项目的实施与《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版,对于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队伍建设、建立古籍研究平台,提高古籍整理水平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服务民众的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作用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先生,我国著名医史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在百忙之中为丛书作序,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

由于参与校注整理工作的人员较多,水平不一,诸多方面尚未臻完善,希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二〇一四年十二月许序“中医”之名立,迄今不逾百年,所以冠以“中”字者,以别于“洋”与“西”也。慎思之,明辨之,斯名之出,无奈耳,或亦时人不甘泯没而特标其犹在之举也。

前此,祖传医术(今世方称为“学”)绵延数千载,救民无数;华夏屡遭时疫,皆仰之以度困厄。中华民族之未如印第安遭染殖民者所携疾病而族灭者,中医之功也。

医兴则国兴,国强则医强。百年运衰,岂但国土肢解,五千年文明亦不得全,非遭泯灭,即蒙冤扭曲。西方医学以其捷便速效,始则为传教之利器,继则以“科学”之冕畅行于中华。中医虽为内外所夹击,斥之为蒙昧,为伪医,然四亿同胞衣食不保,得获西医之益者甚寡,中医犹为人民之所赖。虽然,中国医学日益陵替,乃不可免,势使之然也。呜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嗣后,国家新生,中医旋即得以重振,与西医并举,探寻结合之路。今也,中华诸多文化,自民俗、礼仪、工艺、戏曲、历史、文学,以至伦理、信仰,皆渐复起,中国医学之兴乃属必然。

迄今中医犹为国家医疗系统之辅,城市尤甚。何哉?盖一则西医赖声、光、电技术而于20世纪发展极速,中医则难见其进。二则国人惊羡西医之“立竿见影”,遂以为其事事胜于中医。然西医已自觉将入绝境:其若干医法正负效应相若,甚或负远逾于正;研究医理者,渐知人乃一整体,心、身非如中世纪所认定为二对立物,且人体亦非宇宙之中心,仅为其一小单位,与宇宙万象万物息息相关。认识至此,其已向中国医学之理念“靠拢”矣,虽彼未必知中国医学何如也。唯其不知中国医理何如,纯由其实践而有所悟,益以证中国之认识人体不为伪,亦不为玄虚。然国人知此趋向者,几人?

国医欲再现宋明清高峰,成国中主流医学,则一须继承,一须创新。继承则必深研原典,激清汰浊,复吸纳西医及我藏、蒙、维、回、苗、彝诸民族医术之精华;创新之道,在于今之科技,既用其器,亦参照其道,反思己之医理,审问之,笃行之,深化之,普及之,于普及中认知人体及环境古今之异,以建成当代国医理论。欲达于斯境,或需百年欤?予恐西医既已醒悟,若加力吸收中医精粹,促中医西医深度结合,形成21世纪之新医学,届时“制高点”将在何方?国人于此转折之机,能不忧虑而奋力乎?

予所谓深研之原典,非指一二习见之书、千古权威之作;就医界整体言之,所传所承自应为医籍之全部。盖后世名医所著,乃其秉诸前人所述,总结终生行医用药经验所得,自当已成今世、后世之要籍。

盛世修典,信然。盖典籍得修,方可言传言承。虽前此50余载已启医籍整理、出版之役,惜旋即中辍。阅20载再兴整理、出版之潮,世所罕见之要籍千余部陆续问世,洋洋大观。今复有“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之工程,集九省市专家,历经五载,董理出版自唐迄清医籍,都400余种,凡中医之基础医理、伤寒、温病及各科诊治、医案医话、推拿本草,俱涵盖之。

噫!璐既知此,能不胜其悦乎?汇集刻印医籍,自古有之,然孰与今世之盛且精也!自今而后,中国医家及患者,得览斯典,当于前人益敬而畏之矣。中华民族之屡经灾难而益蕃,乃至未来之永续,端赖之也,自今以往岂可不后出转精乎?典籍既蜂出矣,余则有望于来者。

谨序。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二〇一四年冬王序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时至今日,中医学作为我国医学的特色和重要医药卫生资源,与西医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古籍在存世的中华古籍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不仅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最为重要的知识载体,也是中医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见证。中医药典籍不仅承载着中医的学术经验,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既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迫切要求,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这既是传承中医药的重要工程,也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全面推进中医药的有效继承和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贡献,也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相信这项工作一定能造福当今,嘉惠后世,福泽绵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二〇一四年十二月马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视古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自1958年始,国务院先后成立了三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分别由齐燕铭、李一氓、匡亚明担任组长,主持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2000)》等,而第三次规划中医药古籍整理即纳入其中。1982年9月,卫生部下发《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3年1月,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正式成立,保证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实施。2002年2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重点规划》经新闻出版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批准,颁布实施。其后,又陆续制定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规划。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文化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专门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先后投入中医药古籍保护专项经费超过3000万元,影印抢救濒危珍、善、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设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这是继1982~1986年第一批、第二批重要中医药古籍整理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古籍整理工程,重点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未曾出版的重要古籍,目标是形成并普及规范的通行本、传世本。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组特别成立了专家组,承担咨询和技术指导,以及古籍出版之前的审定工作。专家组中的许多成员虽逾古稀之年,但老骥伏枥,孜孜不倦,不仅对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质量把关,更重要的是通过古籍整理,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促进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全面提升了我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作为项目组顾问之一,我深感中医药古籍保护、抢救与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深知传承中医药古籍整理经验任重而道远。令人欣慰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看到了老中青三代的紧密衔接,看到了大家的坚持和努力,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成长。相信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将来会越来越好,中医药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欣喜之余,以是为序。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二〇一四年十二月校注说明

一、作者简介及著作内容

屠道和,字燮臣,湖北孝感人。自幼习儒,后兼习医药,曾先后在京都、楚南任职。他强调医家、病家必须熟知药性,处方用药方能奏效,而不致为庸医所误。故于道光末年,开始广泛收采《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以及金元、明、清各名家本草著作二十余种,辑其精要,校正纂抄,历时3年,于1851年秋完成初稿,后因忙于公务未及修订,直至年逾花甲才重作增补考订,1863年编成《本草汇纂》三卷。本书共收载药物565种,根据药性与功效分为平补、温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虫、发毒、解毒、毒物31类,又列续增、新增加以补充。附录为日食菜物及脏腑主治药品。书中对药物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用药宜忌、配伍禁忌以及品种优劣等均有较简要的论述,内容比较精炼,切合临证应用。

另外,屠氏尚著有《脉诀汇纂》二卷,《药性主治》一卷、《分类主治》各一卷,《杂症良方》二卷,《妇婴良方》二卷,与《本草汇纂》合刊为《医学六种》(1863)。

二、版本情况及底本、校本的选择

本书校注整理,以清同治二年(1863)育德堂刻本为底本,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思贤书局刻本(简称思贤书局刻本)、《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为校本。

由于本书是古代本草文献的摘录汇编,以《本草纲目》《本草求真》为主,涉及《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本草备要》《医学启源》《仁斋直指方论》《景岳全书》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等,故以上述著作的相关版本为参校本。综合运用校勘的四校方法,以对校为主,慎用理校。

三、校注的具体方法

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用现代标点符号,对原文重新加以标点。

2.凡底本中繁体字、俗字、异体字、古字,予以径改,不出注。底本中通假字,原文不改,于首见处出注说明。难字、生僻字酌加注释。

3.凡底本中有明显脱衍误倒之处,信而有征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说明;无明显证据者,出校存疑。

4.凡底本与校本文字有异,义皆可通者,原文不改,出注说明;而校本明显有误者,不再出校注。

5.凡原文药名作异文者,保留原字,出注说明。本书药名前后不统一,如人参与人葠、苦参与苦葠、黄柏与黄蘗、山楂与山查、绿豆与菉荳等并见,以现代规范药名为准,径改。

6.原书行文中的注释性文字,以小字加括号的形式,排在正文之中。

7.原文中所涉人名、地名、书名及专业术语等,较为生疏者出注说明。

8.凡原文中明引前代文献,简注说明。其中引用与原文无差者,用“语出”;引用与原文有出入者,用“语本”。

9.原文中典故,较为生疏者简注说明其意义,并注明出处。

10.底本目录作“第×卷目录”,全部据正文律齐为“卷×”。原书目录与正文有出入者,以正文内容为准,重新编次,不出校记。序[1]

孝感屠君燮臣为余丁酉同年,先后研索十载,订金石交,最称

[2][3]莫逆。为人聪明特达,仁惠爱人,诗古文词外,兼及奇门、金鉴诸书,而尤粹于医学,每临诊悉宗《内经》,神明变化,一时名公卿[4][5][6][7][8]多引重之,乃其科名蹭蹬,挟策行游,足迹几徧天下。最[9][10][11]后筮仕湘南,补靖州,摄绥宁县事,筹边防,起都市,兴利除弊,悉本活人之术行之,盖良医而通于良吏矣。今年夏,余奉命典[12]试粤东,曾后过金沙观有道,故因出示所纂《本草》,欲付梓[13],嘱余序。余细阅全书,尽系采取历代各名家,摘其精要,药性宜忌,寓目了然,诚使家置一编,即不知医者览之,亦皆知所从违,决不至为庸医所误,有功于世,所关非小也。夫士君子心存利济,岂[14][15]必斤斤一途?若君之经纶伟抱,一旦得所藉手,何难跻一世于[16]和平?而乃久焉听鼓,犹思出其绪余,以嘉惠天下后世,其居心仁厚,为何如乎?转盼本此仁心,推行仁政,其拳拳爱民之念,不亦可据斯集而窥见一斑耶?[17][18][19]

赐进士出身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都察院吏科给事中

[20][21]仓场坐粮厅年愚弟贺寿慈拜撰

[1]金石交:比喻牢不可破的友情。

[2]莫逆:谓彼此志同道合,交谊深厚。典出《庄子·大宗师》。

[3]奇门:即“奇门遁甲”,术数的一种,用以推算吉凶祸福。

[4]引重:推重。

[5]科名:科举功名。

[6]蹭蹬:失意。

[7]挟策:拿着书本,喻勤奋读书。

[8]徧:同“遍”。

[9]筮仕:古人将做官时必先卜问吉凶,故后称刚做官为“筮仕”。此处指初次出仕做官。

[10]靖州:州名,其地在今湖南省西南,会同、通道等县。

[11]摄:代理。

[12]典试:主持考试之事。

[13]付梓:指书稿雕版印行。

[14]经纶伟抱:谓很有学问,抱负远大。

[15]藉手:犹借助。借人之手以为己助。

[16]听鼓:谓在官府任职。古时官府入值、下值以鼓为号,因称在官府任职为“听鼓”。

[17]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明清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的司法案件。

[18]都察院:官署名。明洪武年间设置。监察弹劾官吏,参与审理重大案件。清因明制。

[19]给事中:官名。清代隶属都察院,与御史同为谏官,故又称给谏。省称给事。

[20]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清代置仓场衙门,以户部侍郎主之,掌京仓(京城内外粮仓)、通仓(通州粮仓)的政令。

[21]坐粮厅:清代户部仓场衙门特设的官署。驻通州,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通济库银出纳和北运河的疏濬工程。前序[1][2]

道光丁未夏,复上春明考教习,不售,科名念隳,即潜心岐黄之学,首读《灵素内经》、越人《难经》,次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书,然后博考名贤,旁搜广集,寻端绎理,往复沉吟,非仅诵说已也。嗣是研求《脉诀》,探源元素、东垣、念莪、

[3][4]期叔、濒湖诸书,而悉折衷于《灵》《素》,言言推究,字字揣摩,体会数年,始于四言之诀、二十八法之微,豁然胸中,了然指下矣。至于《本草》林立,互为考求,某药入某经,某药治某病,某体于某药为宜,某体遇某药则忌,手自纂抄,汇成一卷。盖亦如学士温经,平素运化胸中,作文时乃供驱遣。用药如用兵,可轻心以掉哉?夫读书不多,则见闻终陋;察脉不审,则病源难知;本草不详,则制方鲜当。予惟殚心攻苦,枕籍多年,而后熟通经络,洞悉脏腑,望闻问切,[5]体验周详。今虽不敢概期桴应,而寒热虚实,似不至临证茫然。乃叹医道关人性命,投治稍差,祸惨利刃。有志斯道者,未易率尔操觚[6]也。

咸丰元年岁次辛亥湖北孝感县屠道和燮臣氏识于京师旅馆

[1]春明:唐代长安有春明门,后用以指京城。

[2]隳(huī灰):指毁坏,败坏。

[3]期叔:即李延昰。清代医家,初名彦贞,字我生。一字期叔,号辰山。华亭(上海市松江)人,著有《脉诀汇辨》。

[4]濒湖:即李时珍。李时珍晚年号“濒湖山人”,因称。

[5]桴应:即桴鼓相应,比喻疗效确切、迅速。

[6]操觚:写作。觚,古代写字用的木板。后序[1]

予自习医后,知药性宜熟,腹笥宜充。爰取各名家医书,检《本草》五百余种,校正纂抄。功方及半,道光庚戌夏,携入都门,朝夕续纂,咸丰辛亥秋始竣,事凡三历寒暑矣。京师友人见而善之,欲为付刊,予时歉其未备也,尤虑稍有错讹,贻误后世,负咎滋深,[2]辞未遂。后官楚南,案牍劳形,弗遑兼及。同治癸亥岁,自念年逾六旬,此后精神恐难振作,复辑前所未备各书,参互考订,越五月而功成。简括详明,查阅最易,且诸书皆备,无俟旁求。倘家有是书,则延医时须察方中药性,果与病有情方能奏效,并于药性宜忌,逐一详明。纵病家不尽知医,偶遇庸工,料不至听其妄用私心,窃计似属[3]有功,当时惟望海内大君子,宅心仁爱,念切痌癏,推泽遐荒,广[4][5][6][7]为刊布,起群生之札疠,而胥渡以慈航,匪独姓字馨香,增[8]光竹帛,而活人济世之心,犹且令千载下颂,无量功德,佛于勿谖,[9]其视刊送他书者,不尤为大有实际与。

同治二年屠道和燮臣氏再识于长沙省湖北会馆之西园

[1]腹笥(sì四):腹中的学识。典出《后汉书·边韶传》。笥,书箱。

[2]楚南:楚国之南部,即今湖南一带。

[3]痌癏(tōnɡɡuān通观):犹痌瘝。谓关怀人民疾苦。

[4]札疠:亦作“札厉”,因瘟疫而死亡。

[5]胥:全,都。

[6]慈航:佛教语。谓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使脱离生死苦海。

[7]匪独:非独。匪,与“非”义同。

[8]谖:忘记。

[9]与:同“欤”。凡例八则[1][2]

此书系采核《图经》《本经》、唐本《别录》、李珣、孟诜、[3][4][5][6][7]元素、大明、吴普、甄权、开宝、藏器、李景、苏颂、弘[8]景、东垣、张璐、丹溪、汪昂、李士材、张景岳、杨士瀛、程履新、[9][10]何本立、李时珍,凡二十余种,辑其精要,简括详明。俾考核药性者,咸知众美胥该,此外更无遗义,不必他求。

本草唯《纲目》最详,然皆集腋成裘,故其中不免前后重复,上[11]下错综。予乃编集成章,从头目心胸以至足胕,由妇人童稚以及外科,各从其类,俾阅者醒目,一见了然。《本草》林立,其中所称,或寒温迥别,或补泻不齐,或甘辛互异。予皆集各名家书,纂核数载,详细研求,取其众论相同,折衷至正,庶令阅者知所宗主,不至见惑骑墙。

药性有系清降,而偏言补阴者,以热除而阴自得所长也;有系疏通,而偏言补气者,以滞去而气自得所生也。诸如此类,悉注明条下,俾学者开卷释然,不至重生疑虑。[12]

医乃仁术,兹已采辑药性五百余种,洵足供用。至于天灵盖、紫河车之类,似有言之不忍者,故集中概置弗录,且历代续增药品繁多,不下千种,若必备载,诚恐业医者未必皆具过人聪明,悉能[13]详记。与其繁而难纪,不若简而易详。因择其紧要者辑之,俾学人易于熟识,在精不在多,识者鉴之。

医贵通儒,药性即属经史,倘有是病而无是药,何能中其窾要[14]?故制方者必须腹笥渊博,方能取用不竭,应手奏功。尤须经络熟通,而后能直达病所,不至误绕歧径,坐失机宜。即如上焦有热,而[15]猥用下焦寒药,则过而不留矣;下焦有热,而妄用上焦寒药,则浮而不达矣。其用热药亦如之。更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之义,均宜[16]恪遵《内经》酌用。神明变化,存乎其人,是在司命者,博而益精耳。

儒不知医,固非通材;医不通儒,难言司命。《灵》《素》《内[17][18]经》,即四书大字也,张仲景书,即朱注也,宜与秦越人《难经》,熟读详记。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即文章之大家也;其余王叔和、孙思邈、王肯堂、成无己、王洁古、吴鹤皋、薛立斋、李期叔、张子和、戴元礼、喻嘉言、李士材、傅青主、程履新、李时珍、张景岳,此外尤指不胜屈,皆名家也;至于病分内伤、外感,即题目也;望闻问切,即构思也;立方即作文也,药性即经史也。必有五百余种熟于胸中,方足供我驱遣。譬诸作文,有出方,有对也。学者其[19]可仅记大略,而潦草塞责,以忽视人命哉!

药宜功过兼详。所谓功者,药必于病有情,而后能奏效;所谓过者,某病于某药不宜,某药于某体当禁,必于立方时知所避忌,而后不至伤人。此编所纂,悉详明宜忌,俾业医者得是书,而可以济世;亦病家有是书,而不至误于庸医。尤愿业医者均念人命至重,竭力精详,是则余救世之苦心,所深企望也夫。

[1]李珣:唐末五代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字德润,撰《海药本草》6卷,已佚。

[2]孟诜(shēn身):唐代汝州(今属河南)人,师从孙思邈,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等。

[3]大明:古代医家,有学者认为是《日华子本草》的作者。

[4]吴普:三国时广陵(今江苏境内)人,著有《吴普本草》,收录三国时代以前药物441种,已散佚。

[5]开宝:指《开宝本草》。

[6]藏器:即陈藏器,唐代本草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著《本草拾遗》10卷。

[7]苏颂:北宋官吏,兼通医术,福建泉州南安人,字子容,编辑《图经本草》一书,已佚。

[8]程履新:明末医家,休宁(今属安徽)人,字德基,撰有《简易方论》等书。

[9]何本立:清代医家,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人,著有《务中药性》十八卷。

[10]俾:使。

[11]胕:同“跗”。

[12]洵:确实。

[13]纪:记之义。

[14]窾要:关键;要害。

[15]猥:多,杂。

[16]司命:掌管生命。

[17]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18]朱注:南宋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即《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影响巨大。

[19]其:助词。表示反诘。卷一[1]温补黄芪

专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温,质轻皮黄肉白。补肺气实腠理,益胃气去肌热,泻阴火去虚热。东垣云:黄芪、人参、甘草三味,退热[2]之圣药也。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名芪。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收。熟则生肌排脓内托,为疮疡圣药。痘疮不起,阳虚无热最宜。治痈疽久疟,败疮排脓止痛,大疯癞疾,[3]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瘕、瘰疬、

[4]瘿赘、肠风,且治崩带淋浊,取其补中升气。人参气味甘平,阳兼有阴,此则性秉纯阳,而阴气绝少。盖参宜于中虚,芪宜于表虚,参宜于水亏而气不宣发,芪宜于火衰而气不上达。虽性畏防风,然助以达表,其功益大,乃相畏更相使也。若阳盛阴虚,上焦热甚,下焦虚[5][6]寒,肝气不和,肺脉洪大者,并戒。出山西黎城、绵上、宜州、

[7]宁州,大而肥润箭直良。又有以苜蓿根伪充者,但苜蓿根坚而脆,黄芪至柔韧,皮微黄褐色,肉中白色,此为异耳。若瘦小色黑,坚硬不软者,服之令人胸满。茯苓为使,恶龟甲、白鲜皮,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血虚肺燥,搥扁蜜炙;发表生用;气虚肺寒,酒炒;肾虚气薄,盐汤蒸润,切片用。人参

专入肺,兼入脾。性禀中和,不寒不燥,气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之乡。益土生金,明目开心,益智添精助神,定惊止悸,解渴除烦,通经生脉,破积消痰。治发热自汗,多梦纷纭,呕哕反胃,虚咳喘促,久病滑泄,淋沥胀满,中暑、中风,一切气虚血损之症,皆所必用。又善治短气,但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少用反滋壅塞,多用乃能宣通。故独参汤须二两,生脉饮有用至四两者。参同升麻则可泻肺火,同茯苓则可泻肾火,同麦冬则可生脉,同黄芪、甘草则可退热,是参更为泻火之剂。喘嗽恐壅不用,肺寒而嗽勿用,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诸痛恐其固气不宜骤用,阴虚火旺吐血勿用,以血虚火亢之故。须,性主下泄;芦,功主上涌吐,可代瓜蒂尤良。反黎芦。用皆忌铁,久留经年,须用淋过灶灰晒干,及或炒米同参纳入瓷器收藏。党参止能清肺,毫无补益。另详后。太子参

专入肺。虽甚细却短紧坚实,大补元气,其力不下大参。洋参

专入肺。味苦微甘,性寒。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8]倦,虚而有火者相宜。出大西洋佛兰西,形似辽东糙人参,煎之不香,其气甚薄。市中伪人参皆此造,最难辨。当归

专入心。辛甘温润。生血上品,主一切血症,为血中气药,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妇下漏下绝子,补女子诸不足,润肠胃,泽皮肤,养血生肌,排脓止痛,凡血枯、血燥、血闭、血脱等症,皆当用此主治。他如痈疽疮疡,痛苦异常,金疮失血,煮汁饮之,皆能温中止痛。并冲脉为病,而见逆气里急,带脉为病,而见腹痛,腰如坐水,皆因血虚气无所附之故,得此则除;客气虚冷,[9]客血内塞,中风、中恶,补五脏生肌肉,气血昏乱,服之即定,有各归气血之功,故名当归。按当归头则止血上行,身则养血中守,尾则破血下流,全则活血不走。血虚气不固,佐以人参、黄芪,血热佐以条芩、栀、连,血积佐以大黄、牵牛,营虚表不解,佐以柴、葛、麻、桂,卫热表不敛,佐以大黄。寒郁而见疟痢腰腹头痛者,用以散[10]寒;血虚而见风痓无汗者,用以养血。大便滑泄鹜溏者忌用。秦产头圆尾多色紫,气香肥润,名马尾当归,其性力柔善补。川产尾粗[11]坚枯,名镵头当归,其性力刚善攻,只宜发散。收贮晒干,乘热纸封翁内,宜用酒洗。畏菖蒲、海藻、生姜,恶湿面。张景岳曰:治血之剂,古人多以四物为主,然亦有宜与不宜者。盖补血行血,无如当归,但当归之性动而滑,凡因火动血,因火而嗽,因湿而滑者忌之。行血散血,无如川芎,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带血上,气虚多汗,火不归元者忌之。生血凉血,无如生地;敛血清血,无如芍药。然二物皆凉,凡阳虚者非宜也,脉弱身凉,多呕便溏者,皆非宜也。故用[12]四物,不可不察。白术

专入脾。味苦而甘,性温。补脾气,燥脾湿,暖脾生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除湿益燥,益气和中,除胃中热,去诸经湿,理胃。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尿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止呕。山药专补脾阴,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鲜,补但不滞腻,除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证。同参、芪能补气,同归、地能补血泻痿黄,同枳实能治痞,同黄芩能安胎,同泽泄能利水,同干姜、桂心能消饮除癖,同半夏、丁香治小儿久泻,[13]同牡蛎、石斛、麦麸治脾虚盗汗。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秘者忌服。脾虚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忌用。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又寒湿过盛,水满中宫者亦忌。且病属阴虚血少,精液不足,血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秘滞下者,咸忌之。出浙江于潜者[14]最佳,米泔浸。助脾壁土炒,润燥密炒,滋阴乳拌用,消胀麸皮炒。龙眼

专入心、脾。气味甘温。补心脾气血,益脾长智,养心保血,调和五脏,开胃补虚,为心脾要药。治健忘怔忡惊悸,思虑劳伤心脾,[15]暨肠风下血。便血症多,大要血清色鲜,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其肠不痛,是为肠风无疑;便血而见腹痛,则为热毒下注;不痛则为湿毒下注;痛而喜手按,则为寒毒下注。血见鲜红为热瘀,淡为寒瘀,晦为积,鲜紫为燥为结,血如鸡肝烂肉绞痛为蛊。症见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声短气息,恶心呕吐,六脉沉迟浮大无力为虚;神气不爽,脉数能食,肠红下泄,腹痛便秘为实。总由气失所统,阴不随阳,而血自不归附耳。甘润兼有,即能补脾固气,复能保血不耗,非若大枣力专补脾,气味虽甘,其性稍燥,而无甘润和柔之妙。但味甘体润,凡中满气壅,肠滑泄利者大忌。桂产者佳,粤东产者性热,不堪入药。大枣

专入脾、胃。味甘气温,色赤肉润。补脾胃中气血,为补脾胃要药。甘能补中解毒,调和诸药;温能益气滋脾,润心肺,调荣卫,缓阴血,生津液,悦颜色,通九窍,助十二经。凡风寒发散及补剂用之,以发脾胃升腾之气;凡心腹邪气,心下悬急者,得此则调;病见肠澼者,用此则安。治奔豚,用此滋土以平肾;治水饮胁痛,用十枣益土以胜水。多食损齿,齿属肾,以土燥则克水也。气实中满切忌。杀乌、附毒。忌葱、鱼同食。肥润者良。荔枝

专入肝、脾。味甘而酸,气温。入脾助气,入肝益血养荣。血衰火衰者,服之则宜。若平素火盛者,服之反致助火发热,而有衄血、[16]齿痛之病。治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研末,白汤调下立止。治风牙疼痛,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搽牙即止。核,味[17]甘气温,专入肝肾,散滞辟寒。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煅存性五钱,香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盐汤下或米饮下,名蠲痛散。单服醋汤下亦效。治疝卵肿,煅存性,酒调服;加茴香、青皮,炒为末,酒服亦良。双核形似睾丸,尤治疝卵肿。壳,性温补内托,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同石榴皮则能止久痢。然属性燥,用当酌症[18]所宜。出建产者良。食多则醉,取壳煎水饮。饴糖

专入肺、脾。味甘气温。补脾润肺,化痰止嗽,补乏止渴,去血。凡脾虚而肺不润者,用此甘缓以补脾气之不足,兼因甘润以制肺燥之有余。脾虚而痰不化,用以除痰;脾虚而嗽不止,用以止嗽;中虚而邪不解,用以发表;中虚而烦渴时见,用以除烦止渴。他如中草乌毒,用以甘缓;误吞芒刺,痛楚异常,用以柔软。但糖经火炼成,湿而且热,若使中满气逆,实火实痰,服之更动痰生火。震亨曰:饴糖属土[19]而成于火,多发湿中之热。小儿多食,损齿生虫,宜慎。牵白者不入药。鸡肉

专入肝。味甘性微温。补肝火,动肝风,又补肺。沃通神,杀恶毒,辟不祥。丹雄鸡

补虚温中止血,能愈久伤不瘥,及女人崩中漏下赤白。凡人阳事不举,阴虚火盛,脾胃虚弱者,皆不宜食,妇人小产胎动尤忌。乌骨鸡

别是一种,独得水木之精,性专走肝肾血分。味甘气平,补虚痨羸弱,治消渴、中恶、鬼击心腹痛,女人崩中带下,补血益阴,祛热生津止渴及下痢噤口要药。时珍曰:乌色属水,牝象属阴,故乌雌所[20]治皆血分之病。乌骨鸡丸,治妇人百病,补虚益阴。鬼击卒死,用热血以涂心下即苏。《肘后方》用乌鸡血沥口中令咽,仍破此鸡搨[21]心下,冷乃弃之道旁沙里。瘢痕以猪脂三升饲乌鸡,取矢同白芷、当归各一两,煎十沸,去渣,入鹰矢白半两调敷。风痹用腊月乌鸡矢一升,炒黄为末,绢袋盛,渍三升酒中,频频温服令醉,皆取消导利湿,清热除风之意。白雄鸡

味酸气微温。治下气,疗狂邪,安五脏,补中消渴,调中除邪,利小便,去丹毒。黑雌鸡

味甘酸气温。作羹食,治风安胎,去湿痹,宁心定志,除邪解恶气,治血邪,破心中宿血,疗痈疽排脓,补新血及产后虚羸,益色助气。治反胃及腹痛,踒折骨痛,乳痈。黄雌鸡

气味甘酸咸、平。治伤中消渴,小便数而不禁,肠澼泄痢,补益[22]五脏,续绝伤,疗五痨,益气力,添髓补精,暖小肠,止泄精,补水气。鸡冠位处至高,精华所聚,凡年久雄鸡色赤,尤为阳气充盛,故刺血可治中恶惊悸,中风口眼斜,用血涂颊上即正。鸡血和酒调服,可使痘即发。对口疮,用血涂即散。中蜈蚣毒,舌胀出口,用冠血浸舌,并咽即消。治阴痿不起,用雄鸡肝三具,并兔丝子一斤为末,

[23]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酒下。

小儿疳积,眼目不明,并肝经实热,用雄鸡肝,并胡黄连、白芙蓉花、肉豆蔻为末化服。虚热用鸡肝,同明雄黄、桑白皮、鸡内金为末,酒蒸去药食。

鸡屎白性寒不温,用治鼓胀,其法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24]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亦可。石淋,用鸡矢白日中晒半干,炒香为末,以酸浆饮服方寸匙,日二次,当下石出。

卵清微寒,清热解毒,治目赤痛,烦满咳逆,小儿下泄,妇人难产,胞衣不下,痈疽疮肿,必用之药。卵黄微温,利产安胎,但多食则滞。肫内黄皮,专消谷除热,止烦通尿。壳研末,磨障除翳及敷下疳疮。牛肉

专入脾。本属土,黄牛色尤得正,补脾固中,治肠结不通,噎膈反胃及唾涎,补益腰脚,益气止渴。盖气益则津生渴止,功与黄芪无异,故痎疟久病,日服黄牛汤,能令身渐轻强,而无肿胀之病。黄牛性温,水牛性平,止泄安中,养脾胃,补虚劳,强筋骨,消水肿,除脚气。白水牛可治反胃吐食,肠结不通。

牛乳味甘微寒。补虚羸,止渴,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治脾[25]胃枯槁,噎膈反胃。切忌同猪肉食,则生寸白虫。朱震亨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结,宜牛乳、羊乳,时时咽之,兼服四物汤为上策。不可服人乳,以其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鲫鱼

专入脾、胃、大肠。气味甘温。诸鱼性多属火,惟鲫鱼属土,补土制水消肿。治虚羸,温中下气,止下痢,肠痔;和胃实肠行水,治肠风下血,膈气吐食。生捣涂痰核乳痈坚肿。治肠痈,以猪油煎灰服。[26]消水肿,合赤小豆煮汁服。治妇人阴疮则炙油。治膈气痞满,与胡蒜煨食。治反胃吐食,入绿矾泥固煅。性与厚朴反。忌蒜,同芥菜食成肿疾,同沙糖食生疳虫,同猪肝、鸡、雉、鹿、猴等肉食生痈疽,同麦冬食害人。蜂蜜

专入脾、肺,兼入肠胃。生则性凉清热,熟则性温补中。白蜜和[27]胃润肺通结,赤蜜性凉降火。治心腹邪气,诸惊痫疾,安五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去肿痛,疗口疮,明耳目,和百药,养脾气,除心烦,饮食不下,止肠澼,腹中疼痛,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久服轻身不饥,延年神仙,面如花红。同薤白涂汤火伤,即时痛止。但性凉质润,若脾气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忌。白如膏者良。蜂房味苦咸辛,气平,有毒。清热散结软坚,[28]治惊痫蛊毒,痈疽瘰疬,痔痢风毒等症。忌葱、鲊、莴苣同食。痈疽溃后禁用。煎水漱齿,止风虫疼痛,洗乳痈、蜂疔、恶疮,皆取攻毒散邪杀虫之意也。凡炼蜜,必须用火熬开,以纸覆,经宿纸上去蜡尽,再熬色变,不可过度,令熟入药。[29]平补萎蕤

专入肺,兼入肝、肾、脾。味甘性平,质润。一名玉竹。能补肺阴,及入肝、脾、肾,以祛风湿,补中益气,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痨七伤,与人参、地黄称为补剂上品。治中风暴热,身重不能动摇,跌筋结肉,头痛不安,目痛眦烂泪出,虚劳客热,风温自汗,语言难出,寒疟温疟,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脚疼痛,茎中寒,小便频数,失精。久服去面黑,使颜色润泽,轻身不老,但气平力薄,须多用方能见功。肥白者良。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须,竹刀割去皮节。发散用生,补剂用蜜水拌,饭上蒸熟用。黄精

专入脾,兼入肺、肾。气平味甘。补脾阴,补中益气,安五脏,健脾胃,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风湿,耐寒暑,补五痨七伤,[30]下三尸虫,兼治癞疾,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延年不饥。若使挟有痰湿,则食反助痰。俗名山生姜,九蒸九晒用。甘草

专入脾。味甘性平,质黄。生寒熟热,生用大泻热火,炙用润肺补脾,补心血,缓中气,补三焦元气,散表寒,除邪热,调和诸药。解百药毒,如汤沃雪,中乌头毒、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并解小儿胎毒惊痫。若脾胃虚寒,及挟有水气胀满皆忌。然满因虚致者,又宜甘以泄满。稍,止茎中涩痛,除胸中积热。节,消痈疽焮肿,及除胸热。取大而结者良。反芫花、甘遂、大戟。桑寄生

专入肝、肾。味苦而甘,性平而和。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止腰痛,助脚胫,疗疮疡及金疮,坚发齿,长须眉,治妇人崩漏,孕妇血淋,下乳固胎,不寒不热,为补肾补血要剂。第出桑树者真,须自采,或连桑叶者乃可用。和茎叶细剉,阴干,忌见火。服则其效如[31]神。若杂树所出,性气不同,恐反有害。柏子仁

专入心。辛甘平润。养心血,除风湿,疗惊痫,辟邪魅,泽皮肤,能使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塞之患。香能补脾,润能补肝益肾,甘能和胃固中,通窍定心悸,助神益血,定魄安魂,治历节腰痛。但性多滑润,阴寒泄泻者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蒸熟暴干自裂,炒研去油用。畏菊花。冬青子

专入肝、肾。苦甘而凉。补肝强筋,补肾健骨。浸酒去风虚,补[32][33]益肌肤。烧灰入面膏,治瘅瘃,灭瘢痕甚效。即俗呼冻青树者,叶微团、子红。冬日采佳,酒浸蒸润,焙干用。虽补肝肾,强筋骨,而补仍兼清。女贞子

专入肝、肾。气味苦凉。滋水黑发,补肝肾,滑肠胃,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乌髭发,补风虚,除百病。惟阴虚有火者相宜,虚[34]寒者服之,则腹痛作泄。即俗呼蜡树者,酒浸润蒸,晒干用。古方同旱莲草、桑椹以治虚损,然须脾气坚厚方用,若稍涉虚寒者切忌。叶长四五寸,厚而柔,子黑色。枸骨子

专入肝、肾。气平味甘,微苦凉,无毒。补腰膝,益肝肾,理失血血瘀,补水培精。浸酒,补腰脚令健。但性多阴不燥,用治阴虚证则宜,若于阳虚用之则有碍。枝叶可烧灰淋汁,或煎膏以涂白癜风。其脂可粘鼠雀。叶代茶饮甚妙。即俗呼猫儿刺者。酒浸润蒸,晒干用。合欢皮

专入脾,兼入心。味甘气平。补脾阴,缓心气,安五脏,怡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神气自畅。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熬膏消痈肿,续筋骨。治肺痈唾浊,单用煎汤。合阿胶煎汤,治肺痿吐血皆验。与白[35]蜡熬膏,为长肉生肌,续筋接骨之药。油调涂蜘蛛咬疮。叶,洗衣垢。折伤疼痛,研末酒服二钱匕,能和血消肿止痛。但气缓力微,必重用方能见功。去粗皮,炒用。陈仓米

专入胃,兼入心、脾。冲淡甘平。养胃,除烦渴,止泄祛湿,补五脏,益肠胃,利小便。凡米存积未久,则胶粘不爽,食亦壅滞不消。至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剂。盖陈仓米津液既枯,气味亦变,故能养胃、祛湿、除烦。凡一切恶疮,百药不效者,用此作饭成团,火煅存性,麻油腻粉调敷。力虽稍逊,而功则大,未可忽。山药

专入脾,兼入肺、肾。味甘气温,性微涩。补脾阴,益气退热,除泻痢,止遗精。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亦能退虚热,润皮毛,长肌肉,固肠胃,益心气,化痰祛涎,益肾强阴。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但气轻性缓,非堪专任,且与面同食,则不能益人。滋阴生用,补脾炒黄用。扁豆

专入脾。味甘气香,性温。补脾除湿。香能舒脾,温能燥脾,脾之谷也。调和脾胃,通利三焦,降浊升清,消暑止渴,止泻,性极中和,专治中宫之病。补五脏,止呕逆,久服头不白。疗霍乱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治女子赤白带下,用干末和米饮服之。又解酒毒及河豚鱼毒,又以新汲水调末服,能解砒霜。但多食则壅气,凡伤寒邪炽者勿服。子粗圆色白者佳。连皮炒研用,亦有浸去皮生用者。鸭肉

专入脾、胃,兼入肺、肾。气味甘温。补虚除痨,逐痰利水,和脏腑,除客热,疗小儿惊痫。雌则微温,雄则微冷,然究属平性。故服之阴虚者不见燥,阳虚亦不见冷。微温者能温中补虚,扶阳利水。时珍曰:治水利小便,宜用青头雌鸭。微冷者入肺肾血分,滋阴补虚除痨,止嗽化痰,利水消肿为要。黑骨白毛者,为虚痨圣药,亦金水相生之义,老者良。

头治水肿,通利小便。血解金银、丹石、砒霜百毒,及中恶溺死者。卵甘咸微寒,能滋阴除心腹膈热,炒盐藏食佳。治久虚发热,咳嗽吐痰咳血,火乘金位者,用黑嘴白鸭一只,取血入温酒量饮,使直入肺经,以酒补之。外以枣肉二升,参苓平胃散末一升,将鸭干挦去毛,从胁下开窍,去肠拭净,入枣与药末缚定,用沙瓮一个,置鸭在[36]内,以炭火慢煨,以陈酒一瓶,作三次入之,酒干为度,取起食鸭及枣,频服取愈。鸽肉

专入肺、肾。味咸气平。补精益气,兼除疮疥。性气金水,故能入肾入肺,为久患虚羸圣药。盖精无气不行,气无精不附,服此味咸温平,则精既见其有补,而气亦见其有益,且内治虚乏,外更能兼理疮疥。凡皮肤恶疮,及瘢风、瘰疬、疡风等症,煮熟酒服,无不咸宜。并辟诸般毒药,诚虚痨患疥之良剂,补精与气之要药。

鸽形色最多,惟白者最良。但肉虽益人,然食多则恐减药力。卵能预解痘毒,用白鸽卵一对,入竹筒封,置厕中半月,以卵和辰砂三钱,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三豆饮下,使毒从大小便出也。屎亦能杀瘵蛊,消肿及腹中痞块。阿胶

专入肝,兼入肺、肾、心。味甘气平。入肝补血,通润心肺与肾。除风和血,润燥化痰,滋肾水,养心神,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疗一切风病,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骨节疼痛,水气浮肿,痔漏肠风,衄血、血淋、尿血,下痢,痈疽肿毒,心腹痛,内崩劳极,洒洒[37]如疟状,四肢酸痛;女子经水不调,血痛,血枯,崩带,胎动下血,安胎及产后诸病;丈夫腰痛,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坚筋骨。久服轻身益气。黑光带绿,至夏不软者良。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黄炒,或酒化或水化均可。羊肉[38]

专入脾。气味甘温,大热。入脾补阴,丰体泽肤,开胃助阳[39]健力,补中益气,安心止悸,止痛,利产妇,治风逆瘦病,丈夫劳伤,小儿惊痫。东垣言补形,实足尽羊肉大概。《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盖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羊肝、羊胆属寒,明目除翳。骨,烧灰擦牙固肾。精、,润肤泽肌。血,解砒霜及诸丹石毒,若丹砂、水银、轻粉、硼砂、砒霜、[40]硫黄、石钟乳、空青、云母石、阳起石等毒。乳,润燥消渴,温补肾肺。须,敷疳疗疮。反半夏、菖蒲。忌铜器。同荞麦、豆酱食,发痼疾;同醋食,伤人心。燕窝

专入肺、脾、肾。味甘性平,微凉。入肺补气,入胃生津,入肾滋水。补不致燥,润不致滞,洵至美至平之味;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清肺益气,止嗽化痰,止渴除烦,安心定志,明目爽神,清胃火,除口内臭气。凡虚劳证有药石难进者,往往用此获效。咳红吐痰,每兼冰糖煮食,且为食物上品。但脾寒胃冷者宜少食。若火势急迫,又当用至阴重剂拯救。蜡

专入肝、脾。味淡性平。入脾绝痢,入肝活血。主润脏腑经络,而有接续补伤生肌之妙,且性最涩,又能止泻。治下痢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疗泄澼后重,赤白脓利,小儿益气。久服轻身不饥。治孕妇胎动,下血不绝欲死,以白蜡如鸡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斤立瘥。以上皆言蜜蜡。至于虫蜡,味甘气温,益血补中,通经活络止痛,活血生肌,补虚续绝,可为外科圣药。尿血用白蜡加于凉血滋肾药中即愈。患下疳者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敛。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神效。补火附子

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补命火,逐冷厥。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治寒毒厥逆,呃逆呕哕,冷痢,血瘕,金疮,寒泻,霍乱转筋,拘挛风痹,瘕癖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41]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膝痛不能行步,心腰疼痛,唇青囊缩。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阳虚,脚气头风,久痢脾泄,久病呕哕,凡属于寒者皆宜。入补气药中,则追散失之元阳;入发散药中,则能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入温暖药内,则能祛在里之寒湿。若水亏火盛用以辛热纯阳,则火益盛而水益亏。好古曰:非身凉[42]而四肢厥逆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补火,须防涸水。虽八味丸中用此以为滋阳向导,亦是使阴从阳复。生用则发散,熟用则能补。[43]水浸面裹煨。反半夏。乌头

专入命门。性轻逐风,去寒疾,温脾。凡风疾宜乌头,不似附子性重逐寒。即附子之母。乌附尖能吐风痰,以治癫痫,取其直达病所。天雄辛热走窜,补下焦命门阳虚,主治风寒湿痹,为风家主药,即能[44]发汗,又能止阴汗。细长者为天雄。侧附子连生附侧,善于发散四肢,充达皮毛,治手足湿风诸痹。以上乌头、附尖、天雄、侧附子[45]四味,其功皆与附子补散差殊。反半夏、栝蒌、贝母、白及、白蔹。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水解。仙茅

专入命门。辛热微毒。补火助阳,暖精散寒,除痹。下元虚弱,阳衰精冷,老人失尿无子,并腹冷不食,腰脚挛痹不能行动。治一切[46]风气,暖腰脚,安五脏,益阳道,御房事不倦,开胃消食下气,益颜色,明耳目,填骨髓,久服轻身。若相火炽盛者,反至助火为害叵测。川产良。竹刀切,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蒸,忌铁。葫巴

专入命门。苦温。纯阳补火治脏虚,逐冷除疝暖丹田,右肾命门药也。入肾补命火,壮元阳,治肾脏虚冷,阳气不能归元,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并疝瘕冷气,小肠偏坠,寒湿脚气。补火须兼附子、硫黄、茴香、吴茱萸同投,且治膀胱气甚效。酒浸暴干炒用。若相火盛与心血亏者均禁用。淫羊藿

专入命门,兼入肝、肾。辛香甘温,无毒。补火,逐冷,散风。[47]补腰膝,强心力,坚筋骨,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治[48]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且治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麻木不仁,腰膝无力,阴痿绝伤,茎中伤[49],利小便。至云久服无子,恐其阳旺多欲,精气耗散,无他故也。然相火易动者远之。去枝,羊脂拌炒。山药为使,得酒良。蛇床子

专入命门。辛苦性温,无毒。补火,燥湿,宣风,功能入肾补命火。凡命门火衰,而致风湿内淫,齿痛腰痛,阴痿囊湿,缩小便,益阳事,及女子阴户肿痛,虫蚀子脏,虚寒产门不开,即腰酸体痹,赤白带下,脱肛,与一切风湿疮疥,四肢顽痹,去阴汗湿癣,小儿惊痫,扑损瘀血。久服轻身,好颜色,令人有子,且阳茎举,关节利,腰背强,手足遂,疮疥扫。大疯身痒难当,作汤浴洗。产后阴脱不收,用此入绢袋熨收。但性温燥,凡命门火炽,及下部有热者切忌。恶丹皮、贝母、巴豆。去皮壳,取仁微炒。远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