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出少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2:38:14

点击下载

作者:李楠

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英雄出少年

英雄出少年试读:

前言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少年英才,在各个方面显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渊远流长、绵泽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一代代名传后世的少年英才。这些传诵于世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少年朋友们来说,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教育与启迪意义。

人的智慧与才智,并不单单的表现在一个人的文化学识上,而是多方面的。就本书提到的人物来说,虽然以学识见长的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少年是凭借智力与勇气致胜的。他们面对难题,能够冷静思考;遇到危难,往往沉着机智;取得成绩,能够淡然处之。他们也并非个个都是天赋秉异的神童,却能够吃苦耐劳,通过勤学苦练,迎头赶上;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同一般寻常儿童一样,童稚可爱,甚至贪玩任性,但他们又能够及时反思,知错即改。他们往往少有大志,不同俗流,尤其是那些奇情少女,更是巾帼不让须眉。他们之所以会为世人所称道,有赖于其机智灵活的头脑、锲而不舍的毅力、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高尚纯洁的品德。《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一书即是通过一个个趣味横生的故事从各个方面来展现中华少年的智慧、精神与品德。全书共分十大部分:

斗智显智慧: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中华少年与人斗智斗勇的智慧故事;

小小审判官:料事如神、明察秋毫的中华少年当机立断、明辨是非的断案智慧故事;

妙对状元:中华少年巧对、善对、谜对、绝对、奇对、妙对、智对的联对智慧故事;

能言巧辩: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中华少年能言善辩的智慧故事;

勤学修身智慧:中华少年好学、勤奋、诚实、敬业、节俭、谦虚、礼貌的勤学修身智慧故事;

创新之道:中华少年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创造创新智慧故事与创新方法;

才艺智慧: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心灵手巧的中华少年多才多艺艺绝天下的智慧故事;

智慧在民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民间少年智慧故事;

神童大智慧:天才、奇才、鬼才的少年神童智慧故事;

英雄出少年:英勇无畏、精忠报国、大智大勇的中华少年英雄智慧故事。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较好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努力。人生的磨难,社会的感染,家庭的熏陶,个人的领悟,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一套少年通俗读物,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汇编,其间还有对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努力的肯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优秀学习与教育方法方式的总结,所以,不仅对于少年朋友来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希望本书能给少年朋友们以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导向,找到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编者二〇〇五年三月

一 爱国英雄

汪踦舍身救国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齐国和鲁国(均在现在的山东境)是邻国,齐国是大国、强国,鲁国是弱国,齐国动不动就攻伐和侵略鲁国。

有一年,两国又打起来了。鲁国抵不住齐国的进攻,鲁军很快败下阵来。鲁国有个人叫公为,他十分担心国家的安危,整日茶不思,饭不想,愁眉不展。公为身边有个十来岁的小书童,名叫汪踦。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很有心计,公为很看重他。

这一天,公为坐在椅子上,又在不住地叹气,汪踦问:“主人,你是不是为鲁军战败的事伤心呢?”

公为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哎,齐国经常挑起战争,鲁国人,真感到羞愧呀!”公为说着,两行热泪从眼眶里流出来。

国难当头,哪个人不担心国家的安危呢?汪踦的心里也像火烧一样难受,便说:“主人,如此在屋里叹息,倒不如驾车出城,看看战场上的形势,说不定还能为我军助助威呢!”

公为一想,也对,立即备好车,穿过空空无人的街道,冲向城外。

他们驾车刚出城,就看见一片滚滚烟尘迎面扑来。接着,就看见鲁国士兵有的丢了盔甲,有的没了武器,有的血流满面,有的拐着双腿,拼命地后退。汪踦看着鲁军失败的惨相,悲愤已极,一腔热血早就沸腾了。他用企求的目光看着主人,公为看透了汪踦想要杀敌的心思,摇摇头说:“孩子,你年龄还小,快些回城吧!”“您呢?”“我?我要到战场上去杀敌!”公为说,“国家正处在危亡的时刻,我岂能临阵脱逃,当可耻的逃兵呢?”

汪踦噌地跳上一辆败兵丢失的战车,大喊道:“我也要上战场杀敌!国家要灭亡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公为看着紧紧握住小拳头的汪踦,受到极大的鼓舞,也跳上战车。战车上的将士都逃得无影无踪了,只有一个身受重伤的驭手,还没有离开战车。他看到跳上来一个英俊少年,接着又跳上一个文质彬彬的成年人,还不知发生了什么,只听英俊少年说:“快掉转马头,向敌人冲!”

公为随手拿起车上的一条长枪,说:“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和敌人决一死战!”

驭手挣扎着站起身来,一抖缰绳,战车就转过了头,迎着巨浪般涌来的败兵,向前冲去。他们还高喊着:“冲呀!杀呀!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头!”

败逃的鲁国将士,看见车上一个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成年人挥动着长枪,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高举着大刀冲回敌阵,一些败兵被震撼了。一个士兵禁不住高喊道:“弟兄们,杀回去呀!”“杀呀!”

一千多名士兵返回身来,随着汪踦的战车,又杀了回去。

乘胜追击的齐兵,没有想到鲁军返身又杀回来,慌忙迎战。战场上杀声震天,鲁军越战越勇,齐军渐渐不支。最后,齐军全线崩溃,败阵而逃。鲁军取得了胜利。

在欢庆胜利的时候,将士们才想起带头反攻,鼓舞他们反败为胜的小英雄。它们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汪踦。但见他握着一把带血迹的战刀死了。

英雄少年汪踦的事迹迅速传遍鲁国,鲁国人民要用最隆重的厚礼安葬他。但是,根据当时的礼法,对小孩子是不能举行隆重的葬礼的。怎么办呢?最后,大家去向大学问家孔子请教。因为《礼》经是他编撰的,条文是他制定的,只有他说了才算。

孔子严肃地说:“如果一个小孩子,能像大人一样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做了大人要做的事,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像对大人一样,对待我们的小英雄呢?”

鲁国人民破除旧俗,为小英雄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小目夷为国除害

春秋时期,宋国的君主闵公被他的大将南宫长万刺死了。闵公的儿子桓公即位后,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捉拿南宫长万,为父报仇,为国除害。

南宫长万原来是宋国的一员猛将,威名远扬。他因为作战有功,就骄傲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天,闵公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竟乘着酒兴,一戟将闵公刺死,然后逃到了陈国。

桓公召集大臣商量,决定派使者到陈国去,要求陈宣公将南官长万交还宋国治罪。

大家觉得这是惟一可行的办法。可是偏偏有个孩子在桓公身后笑了起来,说:“南宫回不来了!”

大臣们都认识这是桓公的公子年方五岁的目夷,大家以为他随便说着玩的,并不在意。但是桓公知道他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便把他抱在膝上,非常认真地问:“你怎么知道他回不来呢?”

目夷说:“像南宫长万这样的勇将,哪个国家不想得到?宋国既然抛弃了他,陈国必定会收留,怎么肯轻易放他回来呢?”

桓公和大臣们立刻醒悟过来,但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目夷继续说:“陈国对宋国并不友好,只派使者空手去一趟,当然不会理睬。孩儿听说陈宣公非常贪心,只要带去珍宝,向他行贿,自然成功。”

大臣们无不信服,都暗暗称奇。桓公立刻命使者带了珍宝,前往陈国。

果然不出目夷所料,陈宣公收下宝物后,便答应派人解押南宫长万回宋国。

第二天,陈宣公假装跟南官长万结拜兄弟,用酒将他灌醉,然后捆绑结实,派力士连夜将他装车押回。南官长万被处死后,国人都拍手称快,赞扬公子目夷为宋国除了一大祸害。

王孙贾唤众救国

十五岁的王孙贾,踏进家门就喊:“娘!娘!”“我在这儿!”他妈妈在书房里回答。

王孙贾快步走进书房,用愤怒而焦急的口气说道:“娘!楚国将军淖齿杀死了我们的国君!”“胡说!淖齿将军前来帮助我们齐国抵抗燕国军队,他怎么会杀死国君呢!”妈妈不相信,她神情严肃地叮嘱儿子:“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能随便乱说!”

王孙贾急红了眼,他争辩道:“我没乱说,淖齿真的杀死了国君,还想和燕国一起瓜分我们齐国呢!”

妈妈看着儿子说话的神态,确信儿子不是在胡说,顿时焦急万分。她在房中来回踱了几步,突然站住,声色俱厉地对儿子说:“既然淖齿背叛齐国,杀死国君,你不去为国效力,跑回家来干什么?”“我……”王孙贾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一转身走出了家门。妈妈的话,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浑身的血仿佛被火烧似的沸腾起来。

离家后,王孙贾自己也不知道要上什么地方,他胡乱地走着,脑子里不停地思考:“我怎样为国效力?我怎样为国效力?”这道难题像缆绳一样紧紧地缠住了他,他也牢牢地抓住这道难题不放。

就这样不知走了多久,忽然,王孙贾双目炯炯,他心里有了主意。只见他迟缓的脚步利索起来,急速地穿过一条条小巷,走到了一条热闹的大街上。

他一遍又一遍地向行人发表激昂慷慨地演说,鼓动大家行动起来铲除淖齿。最后,他高喊:“为国效力的壮士跟我走!”喊完,高举右臂,向前猛跑。

齐国人群情激昂,纷纷响应。他们随手找来棍棒等当作武器,跟在少年王孙贾的身后,向淖齿的住地跑去。

淖齿杀死齐国国君(战国时期的齐泯王)后,踌躇满志,得意忘形。他尽情行乐,一心等待着与燕国一起瓜分齐国。

结果,毫无戒备的淖齿,被王孙贾带领的队伍处死了。

齐国没有灭亡,太子法章继承了王位。王孙贾担任大夫(官名),协助治理国家。

小女侠荀灌搬救兵

荀灌,女,生于公元291年(即晋惠帝元康元年),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人。她的父亲名叫荀崧,世袭爵位,曾任襄阳太守,后擢平南将军,坐镇宛城,督江北诸军事,后封曲陵公。

荀灌虽为大家闺秀,但从小不喜欢红妆,更不喜读书,而喜玩枪弄棒。母亲多次劝导,甚至强行让她学习女红,她把手都扎破了,也不能入门。母亲拿她无法,只好由她去了。

父亲荀崧教她读书写字,她开始一学就会,但总是坐不下来。一天不让她习武,她便急得直哭。父亲生怕她急出病来,也就不再强其所难。

父亲的一个朋友说:“我看令爱是投错了胎,虽是女身,却是男孩子的性格。世上有史以来不乏巾帼英雄,你又何必将她硬锁闺房呢?”

友人一语,提醒了荀崧,决定顺其自然,遂其天性。父亲为她聘请了名师,专门对其传授武艺。由此一来,荀灌如鱼入海,如鸟归林,拼搏遨游,任意飞翔。几年之后,她便能飞檐走壁,枪法纯熟,在武学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加之她侠肝义胆,爱打抱不平,一个“小女侠”的美誉,便像春风一样,很快吹遍了宛城。

我国评剧有出戏,叫《荀灌娘突围搬救兵》,虽然情节有些夸张,但查阅晋史《列女传》,确有详细记载。

且说在公元310年,荆州一带有一个叫杜曾的官宦子弟,因受奸人诬陷而全家殉难,只有杜曾一人幸免。杜曾含冤无处伸,便铤而走险,广招盗匪,纠集流民,攻城略地,造起反来,自称南中郎将。这群盗匪,成分复杂,异常凶恶,每到一地,奸淫烧杀,无所不为,成为扰乱社会治安的一大公害。

就在这一年,他们把势力扩展到了沔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沔水以北)一带。在打败晋朝的荆州刺史陶侃以后,又气势汹汹地逼向了宛城。

宛城守将荀崧,自知手下兵力不多,不敢轻易出击,急忙召集手下将领和众谋士共商退敌大计。他对大家说:“如今强敌压境,城内缺少兵将,且又粮草不足,诸位以为如何是好?”大家听后,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都一时想不出退敌良策。过了一会儿,有一个谋士建议说:“将军有个老友叫石宽,现做襄阳太守,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发兵前来,必能解救宛城之困。”一语提醒,大家都很同意,荀崧当即修书一封,决定派人向石宽求救。可当问到谁愿突围送信搬兵时,竟无一人敢应,直急得荀崧在大厅内走来走去,唉声叹气。

正在荀崧一筹莫展的时候,荀灌突然由屏风后走出,朗声说道:“父亲不必为难,女儿荀灌愿往!”

众将一看,不禁震惊,他们万没想到一个年仅13岁的女孩子,满脸稚气未退,竟有如此胆量。荀崧更是坚拒不允。他说:“满庭文武,尚无人敢当如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家,如何能突出重围?又如何能抵挡住贼兵的追杀?”

荀灌见父亲不放心,连忙又说:“女儿虽然小,却自幼习得一身武艺,刀枪弓箭,无所不通。现在又是大敌当前,我岂能坐视旁观?请父亲放心,只要我随机应变,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能突围出去!此去固然危险,却强似坐以待毙。倘若成功,既保住了宛城,又拯救了百姓,何乐而不为?即使不能成功,也不过一死而已。同是一死,而突围尚有一线希望,又为何不死里求生呢?”

荀崧见女儿说的有道理,又没有别的人挺身而出,也只好答应了她。

荀灌从父亲手中接过信件,又向在场的人说:“我虽然愿意突围去请救兵,但毕竟年纪还小,光靠我一人也不行。不知有没有其他叔叔伯伯们愿意陪我一同突围前往的?”

此时,众将士已被荀灌的行为所感动,更为自己开始时的胆怯而羞愧。现见其一问,便异口同声,愿同前往。荀灌从中挑选了十余位精明强干的壮士,叫他们回营收拾行装,约定半个时辰后动身突围。她自己留下来,又单独和父亲详细地研究了突围的具体方案。

半夜时分,荀灌和十余名壮士轻手轻脚来到城墙上,一个个悄手蹑足顺绳而下,乘着月黑风大,飞身上马,飞速向远方奔去。

此时,杜曾以为破城指日可待,正在饮酒作乐。围城哨兵忽然发现一队黑影,呐喊着杀了过来,急忙截杀。荀灌悄声对大家说:“不可恋战,边战边走,等进了山,他们就没办法了!”

追兵赶来,荀灌和十余名壮士毫不畏惧,一拥而上,砍倒了几个追兵,继续飞速而去。

等杜曾闻声赶到厮杀地点,荀灌等人却早已进入深山密林,无影无踪了。

荀灌和壮士们日夜兼程,于第三天的午后赶到襄阳。襄阳太守石宽本是荀崧部下,现见年仅十三岁的荀灌为救百姓,甘冒风险前来求救,不由大为感动。他当即发兵,并决定亲去救援。他又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寻阳太守周访那里,约他也去救援。

寻阳太守周访得知好友荀崧被困,不敢怠慢,立即派儿子周抚带兵三千,连夜赶往宛城。

荀灌和援军赶到宛城,把援军到达的消息写成信,用箭射入城内。荀崧得信大喜,当即亲率人马杀出接应。三路大军终将杜曾杀得大败而逃。

荀崧等率军追杀一程,收兵回城,设宴招待石宽和周抚等将领。全军上下,痛饮欢呼之余,无不称赞荀灌的胆识与豪气。

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字鹏举,生出于公元1103年,相州(今属河南)人。公元1122年应募从军,投河北招抚司,被张所破格提拔为统制;后投宗泽,为东京留守司统制,1134年任清远军节度使,后又迁招讨使,挥师北伐抗金,连克蔡州、郑州、洛阳等地。就在岳飞率军抗金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高宗、秦桧却一味求和,连发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班师回朝。不久,岳飞被秦桧诬告下狱,于公元1142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时年三十九岁。

岳飞虽然英年早逝,但他那誓死保国的英雄豪气,却永存世间,与江山共存,与日月同辉。立志读书

据说,岳飞的名字便有一段来历。

岳飞出身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世代以耕种为生。他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却读过诗书,有些文化。在他出生的那一天,忽然有只大鹏鸟从岳家的房顶飞过,父亲以为是吉祥之兆,便为刚生下的儿子取名为飞,字鹏举,希望他将来能像大鹏鸟那样,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但是,岳飞生下后还未满月,黄河决口,洪水铺天盖地而来,永和乡顿时变成了一片汪洋。幸亏岳飞的父亲急中生智,急忙推过一口大缸,让岳飞母子坐在缸内,然后用力一推,那缸便顺水漂去,后被麒麟村一户姓王的人家相救,他们母子二人才幸免于难。不久,洪水退去,岳飞一家人虽然团聚,但日子却十分艰难。特别是几年后,岳飞又添了个小弟弟岳翱,更是度日如年。为此,岳飞从五六岁开始,便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了。不过,他仍然有志读书,将来做一番大事业。因家中无钱供他读书,他便在干活之余央求父母教他识字。

岳飞学习很刻苦。晚上读书,因没钱买灯油,他就把白天拣来的干柴点着,借光读书;特别是夏季,天气本就炎热,还有蚊咬虫叮,他再点柴借光,其情景艰苦可想而知,但他从不叫苦,依然坚持读书。父母见他这样有志读书,心中着实高兴,但又怕他累着,便劝他说:“孩子,还是白天学吧,以后不让你干活了;不然,你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垮的!”

岳飞则笑着说:“古人十年寒窗酷暑方能成才,我这点苦算得了什么?请父母放心就是了。”

岳飞写字,因买不起笔和纸,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可是地太硬,字的笔画轻重分不出来,他心中常常为此苦恼。这一日,岳飞从河边弄了一些细砂土和细树枝,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进门便大声对母亲说:“母亲,我找到了写字的纸和笔了,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说着,他便将细砂土倒在地上,铺平当纸,然后用树枝当笔,当场写了起来,并且还写出了轻重笔画。母亲走出来看到后,很是高兴,但也不由得感到一阵心酸,喜泪交流地说:“孩子,真是太难为你了!这的确是好纸好笔,你就下功夫练吧,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从此,岳飞就以砂土为纸,树枝做笔,写了抹,抹了写,既练写字,也写诗文。后来,岳飞之所以能在书法方面自成一家,就是从小用这种方法苦练出来的。

当岳飞长到六七岁的时候,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读了不少经书,特别是对《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更是爱读,百读不厌,这为他后来既是一位精通战略的将才,又是一位能作诗填词的文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其中,在诗词方面,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便是其代表作。其词云: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不但从文字上构思巧妙,富有文采,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水平,更从思想上反映了作者抗金的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摇树习武

岳飞在学习兵法过程中,感到将来如果要干一番大业,光有书本知识不行,还必须有武功,做到智勇双全。他把这种想法对父母一说,父母很支持他。

岳飞听说附近山中有一个隐士,但不知他的姓名,只知他有个绰号叫“搬不动”,武功很好,便去拜他为师。

岳飞拜师后,师傅并没有立即传授他武功,而是让他每天拿着一把镐头,挑一副水桶,到山脚下刨坑挖苗,栽树浇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山脚的前前后后都栽上了树,可师傅仍没有教他武功,他不由得心中嘀咕。

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要练武,必须先练其志,而意志就是要在耐性中磨练!”

岳飞听了,感到很有道理,便每日照样刨坑挖苗,栽树浇水。

又是三个月过去了,岳飞再也沉不住气了,便对师傅说:“师傅,弟子家中还有老母,需要弟子早些回去照顾,您就传授我武艺吧!”

师傅笑了笑,没有答应,直到快过年的时候,师傅才把岳飞叫去,让他去数数今年共栽了多少树。岳飞数过后,对师傅报告说:“一共栽了三千六百棵。”

师傅便从第二天一早开始,要岳飞把所栽的小树一棵棵摇动,直摇到树梢扫地为止,不得漏摇一棵,并且要在日出之前全部摇完,每天一次。

三千多棵树,日出前摇完,时间很紧。岳飞只得天不亮就去摇树,他摇呀摇呀,要摇得树梢扫着地,得用多大的力气啊!

太阳就要露出地面了,三千六百棵树终于被摇完了,岳飞累得汗流浃背,两臂酸痛。

第二天,岳飞虽然感到很累,但不敢违背师傅的命令,也不敢偷懒,照常去摇,因为怕摇不完,他起得很早很早;第三天、第四天,到第七天的时候,他已经感觉不到两臂酸痛了;十多天过去,岳飞每次摇完后,不但感觉不到累了,而且还觉得浑身轻松。

于是,他又找到师傅说:“师傅,我摇树已经觉不到累了,您就教我武艺吧!”

师傅笑着对他说:“我所要教给你的,是磨练意志和增强体力,这是练武之人的最基本的功夫,有了这种功夫,你就可以去成就大业了。孩子,这功夫你已经学到了,现在可以回家了。”

第二天,岳飞准备回家,去向师傅告别。师傅领他来到一棵老槐树下,对他说:“这棵槐树,是我七岁的时候栽的,到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年,如今粗得一个人都搂不过来!”

师傅说完,展开双臂,两手把树往当中一夹,那树便晃动起来,然后又摇了几下,那一搂粗的大树,竟然被摇得树枝扫地,沙沙直响。岳飞惊得两眼发直,禁不住惊呼道:“好神力!”

师傅停下摇树后,面不改色,气不喘,神态自若地说:“这树从栽活起,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我每天早晨,都摇它一百次,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才练就了这身力气。你回去,只要忘不掉这摇树的学问,做任何事情,只要持之以恒,都会成功的!”

岳飞激动地流着泪说:“我一定不会忘记师傅的教诲,坚持摇树的学问,练好武功,为国家效力!”拜师周侗

岳飞自从学了摇树的功夫后,力气大增,回到家中,依然继续坚持;后来,他能单臂拉开三百多斤的铁弓。村里人见他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臂力,都以为他是有神人暗中相助。

消息传到他的外祖父姚大翁的耳中,认为这孩子是块学武的材料,便把全县有名的刀枪手请陈广请来,教岳飞舞刀弄枪,不到半年的时间,岳飞便成了“一县无敌”的刀枪手。

公元1113年夏季的一天,岳飞听说在五十里外的山中,有一个叫周侗的人,枪法精奇,武艺高强,便告别父母,前去拜师学艺。

周侗也是个爱才之人,对岳飞的名字和力大无比的名气已有所闻,现见他前来拜师,就很高兴地收留了他。此时,周侗已经收了王贵、张显和汤怀(后都为岳飞手下战将)几个孩子为徒,所以,周侗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向岳飞传授了基本剑法之后,便让他和先来的几个师兄弟住在一起,自行演练。

岳飞在家时,母亲常常给他讲宋军抗金的故事,启发他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个抗击金兵、保国保民的英雄。因此,岳飞从小就有了抗金保国的远大志向。正是在这种远大志向的激励下,他不论拜谁为师,都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如今拜周侗为师,学习武功,更是刻苦勤奋。

有一天清晨,北风呼啸,雪片纷飞,天气十分寒冷。岳飞的师兄弟王贵、张显、汤怀等见到这么个恶劣天气,都很高兴,因此师傅有言在先,除了刮风下雨之外,其他时间都必须练武,今日风雪交加,当然可以好好地睡个舒服觉了。但是岳飞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要学好武功,必须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所以,他一咬牙,挺身跃起,穿上衣服,提剑出门,来到山坡,便顶风冒雪地练了起来。

再说师傅周侗,自岳飞进山后,一直在暗中观察,他见岳飞每天练功,起得都比其他师兄弟早,睡得都比其他师兄弟晚;晚上熄灯后,还要到山上僻静之处练上一两个时辰,心中很是高兴。他暗想:这孩子果真有志气,将来定然是个将才!所以,平时教他武功时,对他有所偏爱,有意识地多教他几招。今日如此风骤雪大,岳飞还会不会出来练功呢?

周侗一边想着,一边顶风冒雪来到了山坡。忽然,一阵唰唰声传到了他的耳中。一个雪人在他前方出现了。“是他,果然是他!”

周侗没有惊动他,悄悄来到他的身后,细细地观看着。

因岳飞把精力都用在了练武上,所以对师傅的到来,并没有发现。“好聪明的孩子,你成功了!”周侗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惊呼出声。

原来,这一招叫“蛟龙过海”,在枪法中是比较难练的一招。白天,周侗对几个徒弟一连教了四遍,独岳飞稍知其中奥妙,但是也没有练出味道来;其他几个弟子,更是只觉得眼花缭乱,根本看不明白。

周侗怕弟子们灰心,便安慰他们说:“当年师傅教我这一招时,我连看了三天三夜,才看出点门道,又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真正学到手。因此,对此招,你们并不要着急,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学会的。”

他没有想到,难度这么大的一套招式,岳飞白天刚入门,现在就能姿势规范,动作准确,怎能不使他惊呼出声?“来,我再传你一套‘巧女纫针’。”周侗一边向岳飞传授绝技,一边说,“这是当年我学艺期满,临下山的时候,师傅传给我的一套看家本领。”

岳飞一边听,一边看,凝神注视,暗暗默记。待周侗练过两遍之后,他便记住了每个招式。

周侗停住,把剑递给岳飞说:“你来演练一遍,看能记住多少招式!”

岳飞接过剑来,向周侗鞠躬一礼说:“弟子谨遵师命!”

岳飞言毕,凭着自己刚才对各个招式的精心观察和记忆,一招一式地模仿着师傅的动作,舞将起来。结果,一套“巧女纫针”的招数。岳飞从头至尾一招不漏地全部舞了出来,而且各招式的进出时机和用力轻重也很是得当。

周侗见岳飞记忆力和悟性如此惊人,心中更加高兴,随后,又传了他不少绝技。

天大亮了,雪也停了。当玉贵、张显和汤怀来到山坡一看,见岳飞已练得满脸红光,热气直冒;又见师傅也在,不由得一个个羞愧得低下了头。周侗见此,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们,只是说了一句:“要是你们今后练武,能像岳飞这样刻苦就好了!”

从此,几个师兄弟在岳飞的带领下,也刻苦勤奋起来,武功都有了很大进步。

后来,周侗去世了,岳飞非常悲痛和怀念他,每逢初一、十五,就要到周侗墓前祭祀,从不间断。父亲见岳飞这样牢记师傅,有情有义,禁不住高兴地鼓励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情义,应该为国家效力,不挽救国家危亡而献身,那才是真正的大仁大义啊!”

岳飞答道:“儿一字牢记父亲的教诲,舍身报国,为国为民,尽忠尽义。”

岳飞二十岁那年,应募从军。出发前,岳飞的母亲让岳飞跪在自己的面前,取出银针,在岳飞的背上深深地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然后叮嘱道:“儿啊,为娘希望你从军后,勇猛杀敌,赶走金寇,为国尽忠,为民报仇!”

就这样,岳飞眼含热泪,牢记双亲教诲,走上了抗金斗争的第一线,后来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齐名的四大将领之一。

宋军在他的统率下,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金兀朮的进攻;并于1139年,大破金兀朮的“铁浮图”和“拐子马”,再次把金兀朮的十二万大军杀得惨败而逃。

从此以后,金兵一听说岳家军来了,便不战而溃,争相逃命;就连金兀朮自己在一次兵败后,也是一边逃命,一边感慨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啊!”

陆游少立爱国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出生于公元1125年,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曾作了一首《示儿》,其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知道死去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但可悲的是,我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有一天宋朝的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后,家里举行祭祀时,千万不要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后人世代传诵。

陆游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他的少年时期,就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扎了根。

公元1125年,陆游的父亲陆宰携带家眷,沿淮水北上,到东京开封府任职。十月十七日早晨,陆游诞生在船上。陆宰爱好诗文,满腹经纶,富于想像,由于在上任路上,又逢狂风暴雨,儿子突然降生在船上,更觉此儿不同凡响。于是,为儿子取名陆游,并命人取出带在船上的酒菜,和家人一起举杯庆贺。

公元1126年底,金兵大举南侵,攻陷东京开封。陆宰带着年仅一岁的陆游及其他家人,离开东京,流离失所,四处避难,饱尝离乱之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陆宰仍不忘教儿子读书。从陆游二三岁开始,便教他写字背诗,到四五岁时,就引导他读经书,希望他尽快长大成人,能为国出力。陆游十分聪明,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每日在学完父亲给他布置的学习内容后,总要多看一些其他书籍,并且一读起来就忘记吃饭睡觉,不论谁找他玩,他都不去。

有一次,他在父亲的竹榻上,发现了一本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集,当时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到兴致高时,还朗朗吟诵。父亲发现后,感到他才分过人,便又找来唐朝一些名家的诗给他读,还给他讲解了沈约的《四声谱》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陆机的《文赋》等文学理论书籍,为其后来成为一代著名诗人奠定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他八九岁时,就能写出一些立意新颖、文字优美的诗文了。

公元1132年,南宋高宗回到临安(今杭州)后,陆宰才带着陆游及其他家人返回到山阴老家,继续任职。

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平时常和他交往的,也多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特别是在陆宰回到山阴后,这些人几乎天天来他家拜访,畅谈国家兴衰、民族危亡的大事。每当谈到岳飞大战金兀朮、岳云杀敌屡立战功的英雄史事时,情绪极为欢快热烈。当他们谈到岳飞被秦桧所害的时候情绪甚是低落。当时,年只十多岁的陆游看到这种情景,便深深被父辈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从而也激励着他更加刻苦地读书,研究兵法,习练剑术,力求尽快掌握抗金杀敌的本领。也就在这期间,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为了实现报国的志向,陆游在父亲的鼓励下,于1153年去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名列第一。第二年殿试,因受秦桧迫害而未参加。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取得进士身分,走上为官之路。

陆游为官后,因性情耿直,力陈抗战,多次被贬。他直到年已半百的时候,还经常和士兵们一起操练武艺,一块外出巡逻。特别是在他奉命保卫大散关口时,往来于前线各地,随时准备出击金兵,时刻想着收复中原。这一段亲临前线的戎马生涯,正是陆游的爱国主义诗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

公元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限忧国忧民的悲哀,与世长辞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终生的爱国热情迸出了最后一束火花,这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首《示儿》诗。

陆游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被列为我国古代“十二诗人”之一,而在诗歌数量上他却是首屈一指。他自己曾说:“六十年间万首诗。”现存于世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

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其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李纲舍身卫首都

公元1125年,消灭了辽国的金国统治者,率领大队人马南下进攻宋朝。告急的战报像雪片一样飞向宋朝都城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吓破了胆,不仅不考虑怎样抵御金兵,反而把皇位交给了儿子钦宗,自己却逃到南方去了。

老子昏庸,儿子也无能。钦宗上台后,也是心神不定,老惦着像他老子一样逃跑。当时朝廷里一派以执政大臣白时中、李邦彦为首,主张避敌求和;一派以太常少卿李纲为首,主张坚决抗金御敌,保卫东京。李纲性格刚直、敢说敢干。为了说服钦宗抗金,他诚恳地对皇帝说:“本朝的江山是祖宗留给我们的,我们只能以死来保卫它,不能把一寸土地让给金人!”

投降派白时中、李邦彦等人竭力为自己的错误主张狡辩,说什么金军人多势众,东京是守不住的,还是退避南方,才是上策。

李纲听到这种可耻的论调,不觉怒从心起,他义正辞严地责问白时中这伙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土地丢光了,还有什么大宋?东京是大宋的都城,都城一丢,大宋也就危险了。现在全国的城池里还没有像东京修筑得这么坚固的,如果放弃了东京,还退到什么地方去防守呀?我们只有一条路,整顿军马,团结人民,同心竭力,保卫东京!”

一席话把这伙投降派说得哑口无言,钦宗也感到李纲的话在理,但他又忧心忡忡地问:“那么谁能统率部队来保卫东京呢?”

投降派的胆小鬼们一听到带兵打仗,都吓得往后缩,没有一个愿意出来当此重任的。白时中还借机反咬一口,向皇帝进言道:“既然李纲口口声声说要保卫东京,皇帝何不就让他去统帅军队呢!”

李纲一听也火了,马上向钦宗说:“如果皇上信任我,我李纲愿意带领部队誓死保卫东京!”钦宗见状,就顺水推舟,任命李纲为京师保卫部队的指挥者。

李纲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挑起了这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担,用全部精力来布置安排守卫东京的艰巨工作。可是,那位贪生怕死的钦宗还是一心想着要逃跑,甚至命令手下的人把逃跑用的车辆都准备好了。

李纲得知这种情况后,心中无比愤慨,但对着皇帝,他又不好发作,就大声地问卫队的士兵们:“你们愿意坚守,还是愿意逃跑?”

卫士们都说:“我们愿意死守东京!”

李纲趁此机会对钦宗说:“皇上不能走呀!金兵离我们这么近,就是走,他们也能追上来。士兵们愿意死守东京,是因为他们的一家老小都在都城里。如果他们在半路上跑回来,你靠什么人来保卫呀!”钦宗听李纲说得有理,心里也害怕士兵们在路上有变,只好答应不走了,暂时留在东京。

李纲依靠东京军民的支持与帮助,很快修好了破败的城墙,装上了火器、弓箭、擂木、砖石和火油,对守军的阵势、队形也作了安排。整个守城部队精神振奋、同仇敌忾,爱国热情十分高涨。

大批金兵涌到东京城下,他们用战船装上引火物向东京城进行火攻。李纲命令一个将领率领二千多名壮士摸黑出城,用带钩的长竿把敌船拉向岸边,用大石头向敌船砸去,并跳上敌船抡刀猛砍,把敌人杀得狼狈不堪,使金兵火攻东京的企图失败了。

金兵不甘心失败,又乘木筏渡过护城河,架起云梯爬城墙攻城。李纲亲自上城楼,指挥弓箭手朝爬上来的金兵猛射,迫使敌人退却。

不久,金兵再次集结队伍攻城,形势异常危急。李纲经过实地观察,认为只有想办法烧毁敌人爬城用的云梯,才能使攻城金兵无法爬上城头。于是他挑选了几百名勇敢健壮的兵士,带着护身盾牌,冒着金军队伍里射来的飞箭,用绳子缒到城下,用火点燃了云梯。一眨眼,股股浓烟腾空而起,红红的火舌在东京城墙外往上窜,金兵制造的云梯在烈火中哔剥作响,没有多久,大批云梯化为焦炭,金兵失去了重要的攻城工具,只好收兵回营。

在李纲领导下,金兵一次次被打退。保卫东京的形势很好。这时,外地赶来的援军也纷纷开到东京,李纲认为反击金兵的时机到了,就向钦宗建议:“现在我军人多势众,刚打了几个胜仗,士气正旺,倘若一鼓作气,组织各路人马联合反击金兵,定可彻底消灭围城敌军,确保东京安全无虞。”

殊不知勉强留在东京的钦宗早已被隆隆炮声吓破了胆,不但不想继续抗击金兵,反而指责李纲把事情弄糟,惹得金兵不肯退兵。李纲据理力争,再三陈诉:只有坚决抗击,才能保住东京、保住大宋江山;如果退让,那是死路一条。但在投降派包围下的钦宗根本听不进李纲的正确意见,一面派使者向金军求和,甘愿向金国割地赔款;一面借口金兵围攻太原,要李纲去太原解围,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东京。

面对钦宗和投降派的刁难打击,李纲不禁悲愤欲绝。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东京保卫战胜利了,反而要向敌人求和?为什么自己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反而被认为大逆不道,要被逐出京师?反复思虑,他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奸臣当道,皇帝被蒙蔽。东京的老百姓和爱国的官兵们也对李纲的不公平遭遇愤愤不平,太学生们还向皇帝上书,反对向金国割地赔款,要求恢复李纲的职位。消息传开后,老百姓自动聚集到皇宫前向皇帝请愿。在爱国军民的强大压力下,钦宗感到不用李纲会引起大的动乱,不得不表示可以恢复李纲的职务。李纲复职后,被任命为东京四壁守御使,重新担当起保卫东京的重要任务,为国尽忠,为民谋利。

文天祥光辉映日月

在首都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路北,有一座著名的文丞相祠,这是明朝洪武年间北平按察副使为纪念南宋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修筑的。祠内屏风上书写的《正气歌》,是文天祥生前的光辉诗篇,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向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先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

文天祥(1236—1282),是江西吉安人。他生活在多灾多难的南宋时代,20岁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赶考,中了状元。1271年元朝建立,继续派兵进攻南宋,由于南宋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屡战屡败,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当时文天祥在江西赣州做官,为挽救国家危亡,他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起兵抗元。人民纷起响应,很快聚集了一二万人马。尽管与强大的元军相比,这支临时组合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和作战能力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但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誓为祖国尽忠的可贵决心。他豪迈地对大家说:“国难当头,却没有人起来保卫,真教人痛心!我拼着一个死,也要抵抗敌人。只要大家都能这样做,国家一定会有希望的!”

文天祥带着部队赶到临安,奉命去驻守平江(今江苏吴县)。由于文天祥的部队孤军作战,得不到支援,平江被元军攻破,不得不退守临安。

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将伯颜率大军攻到临安城下。南宋官员见大势已去,根本不顾国家和百姓,狼狈逃窜。朝廷见文天祥坚持抗元,就任命他为右丞相,要他到元军军营去同伯颜谈判。

文天祥与伯颜谈判中,首先表明,“讲和”一事,是前宰相经手,我一概不知。接着,文天祥历数宋、元多次相约,而元朝一再失信,最后要求元军后退,两国才好从长计议,伯颜听后大怒,以死来威胁文天祥。文天祥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厉声说道:“我是宋朝状元宰相,准备一死报国。国存我存,国亡我亡,就是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

伯颜见文天祥如此忠烈,毫无办法,就把他拘留了起来。后来,南宋又派人送来降表,愿意投降。文天祥见了送降表的人,就愤怒地大骂这些人无耻,连元朝的将领们都佩服文天祥的骨气。伯颜决定把文天祥押往北方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押解途中,从镇江逃脱,历尽艰险,经扬州、高邮、泰州等地,渡海到了福州,投奔了刚在这里建立了新朝廷的宋端宗。端宗仍任命他为右丞相。文天祥在江西重新组建了一支抗元救国队伍,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州县。元军派兵围追,由于力量悬殊,文天祥被打败,连家眷子女都被元军掳去,自己脱险退到广东。在潮阳一带,他继续抗击元军,因元军大队赶到,向海丰退守。正当他在海丰的五坡岭和大家一起吃饭时,元兵突袭,他再次落入元军手中。他当时拿出毒药想自杀,但没有如愿。元军主帅张弘范劝他投降,文天祥坚决不从。宋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的部队上了船,准备最后攻打移居海上的南宋君臣,文天祥也被迫上了船。船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时,文天祥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壮丽的诗篇《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章,表达了文天祥不屈不挠的崇高民族气节,真可以称为千古绝唱、感人肺腑。当时南宋最后的小朝廷驻在山,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文天祥却抄了《过零丁洋》这首诗给他。张弘范无奈,发兵打山,南宋最后的小皇帝和大臣们不愿投降,跳海自尽。至此,南宋王朝最后覆灭了。

文天祥见自己的国家灭亡了,不禁放声痛哭。张弘范又来劝降,文天祥拒不接受。决心以死报国。张弘范只好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

元朝统治者看到文天祥既有才华又有骨气,很想使他回心转意,为元朝出力。他们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投降,但文天祥宁死不从。于是,他们又改用硬的一套来威逼他。

元朝宰相阿合马来见文天祥,有人要文天祥跪下。文天祥义正词严地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为什么要跪?”

阿合马见文天祥态度强硬,就灰溜溜地走了。不久,文天祥被戴上刑具,关进阴暗潮湿低矮狭小的牢房里。元统治者开始折磨惟求速死的文天祥。土牢冬天奇冷、夏季酷热,下大雨时,牢里积水竟淹死了许多老鼠;太阳一晒,又充满腐臭的恶味。元朝统治者想用这样的恶劣环境来折磨他、消泯他的爱国之志,迫使他低头就范。但是,文天祥一身正气,在这样的牢房里度过了整整三年,为国尽忠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还在牢中写下了《正气歌》等流芳百世的辉煌诗篇,表明自己决不投降元朝的心迹。

1283年1月初,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亲自召见文天祥。当文天祥来到皇宫见忽必烈时,忽必烈以让他当宰相的条件劝他投降,文天祥大义凛然,坚决拒绝,只求一死。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不可能回心转意了,就决定处死他。临刑时,文天祥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道:“我报效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为止了。”说完,他从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后来,人们在他的衣带上看到他写下的一段赞文: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身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日与之机,谨南向百拜而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这篇至情的赞文,把文天祥忠于祖国和人民、宁可献身决不投降的伟大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天祥的崇高形象,将永远留在子孙后代的记忆中。

史可法血染扬州城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农民军败退西北。这时,南京的明朝官僚拥立福王做了皇帝。

福王手下有一位叫史可法的大臣,担任着兵部尚书的要职。他身材短小精悍,肤色微黑,但炯炯的双目中一直闪烁着热情而智慧的光芒。他爱兵如子,带领部队时总是先让士兵们吃完饭后自己才吃饭,先让士兵们穿上寒衣后自己才穿棉衣。士兵们很信赖他,都愿对他以死相报,所以,史可法在朝野和部队中的威信很高。

清兵不断侵拢明朝土地,史可法竭力主张抗清。但当时奸臣马士英和阮大钺把持了南京政府的大权,他们结党营私、鱼肉人民,整日花天酒地、奢侈腐化,根本不把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对于史可法的抗清主张,他们也一再阻挠,恨之入骨。正好扬州需要得力大臣前去督率军队,马士英、阮大钺乘机向福王进言,提议派史可法去。史可法知道这是马、阮给他使坏,但为了抗清保明,还是踏上了前往扬州的征途。

扬州是长江北岸一座形势险要的城市,是保卫南京的重要据点。但是,驻守扬州城内外的几支明军只顾本部队的利益,互相残杀争斗,闹得乌烟瘴气,史可法到扬州后,对这几支军队的头头们一一进行说服教育,对他们讲:“当前国难当头,你们不好好地训练部队,随时准备打击清军的进攻,却在这里你争我斗,危害百姓,你们的爱国心都到哪里去了?我们是明朝的将士,只有一心报国,不能再做误国害民的事情了!”

史可法的话句句入情入理,说得这些头头们脸红脖子粗,无言以对。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史可法的统一指挥,好好整训部队,迎接抗清的严峻考验。史可法依法治军,惩办了一些害群之马,使部队的纪律明显好转,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史可法的威望更高了。

史可法积极整军备战,但明朝的一些将领仍在为自己的私利搞内战,大大削弱了防守扬州的兵力。在这危急时刻,清军大队人马攻到扬州城下。扬州城里谣言四起,风传守不住了,不少百姓逃离扬州,全城只剩下几千明军在此固守。

清军首领几次写信向史可法劝降,都被史可法撕了,他对部下说:“我们都是明朝的臣民,决不能做辱没大明的事,只有一死以报国家!”清军见劝降无效,就用十多万大军围困扬州城,企图用封锁的手段逼迫史可法就范。

清冷的夜晚,史可法走上竖着明朝军队大旗的城楼,察看兵士们的情况,他看到士兵们衣衫破旧、粮食稀少,还忍饥挨饿坚守阵地,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他对官兵们说:“你们辛苦了!大家知道,扬州一旦失守,南京就保不住,大明江山就要落入清军之手。我们只有同心协力、拼死守在扬州,用一腔热血为国尽忠!我史可法已经下了决心,跟大家共患难同生死,誓与扬州城共存亡!”听了史可法的话,将士们的爱国激情沸腾了,他们含着眼泪,举臂誓师:“誓死跟随史督师,死守扬州,决不后退!”

清军运来一批大炮,开始猛烈轰击扬州城墙,随着一阵阵轰鸣声,扬州城墙被打得破碎不堪,一批批清兵涌上城墙,与明军展开激烈格斗。史可法让士兵们用沙袋堵住缺口,继续抗击清军。敌人一次次被打退,但明军的伤亡也越来越重。终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明军最后陷入绝境,扬州城被完全攻破了。

潮水般的清兵涌入扬州城。史可法见大势已去,不禁热泪盈眶。他面向南京跪拜,高声说道:“我活着是大明的臣子,死了也要做大明的鬼。我决不能投降清朝,愿以一死以谢皇帝!”

说完,史可法拿起宝剑就往自己脖子上抹去。他身边的将见状赶忙冲过去抱住他,但淋漓的鲜血已经染红了他的战袍。这时,一群清兵冲过来,把满身血迹的史可法抓了起来,送到清军首领面前。

清军统帅多铎一见史可法,表现出一种惋惜而又关切的样子,说:“史先生很讲忠义,令我佩服。但史先生应该看清形势,明朝灭亡是没法挽救了。我十分仰慕你的才学,希望你帮助我收降江南地区,以后一定封先生为本朝大官,我决不食言!”

史可法听罢冷冷一笑,响亮地回答:“我是大明臣子,决不投降,头可断,志不可屈。我早已抱定决心,和扬州城共存亡,要杀便杀,不必多言!”

多铎见劝降是不可能的了,就下令把史可法杀害了。一代英烈,就这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史可法壮烈殉难后,人们到处寻找他的遗体,但没有找到。第二年,他家里的人在梅花岭埋葬了他的袍笏,后人纪念他,称他为不死的将军。一些敬仰史可法的爱国义士,还打着史可法的旗号,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在长江南北,继续进行抗清斗争,一直延续了好多年。

张煌言毕生举义旗

张煌言生于1620年,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一带)人。他的父亲是个刚毅正直的忠厚长者,对明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十分不满,辞去了刑部员外郎的官职,回到家乡开馆教书。他用自己忧国爱民的思想教育影响学生,也使自己的儿子受到熏陶,因此,张煌言自幼懂得做一个真正的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小时候体弱多病,但在刻苦读书的同时,坚持练习武艺,一心要学得杀敌报国的本领。张煌言十五岁那年,参加宁波府的考试,不仅文章写得好,在射箭考试中也连中三元,名列榜首。这位文武全才的童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当时,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农民起义又风起云涌,明朝统治摇摇欲坠。张煌言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危亡而忧虑、而愤慨。1642年他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他无心于追求功名,回到家乡继续练文习武,时刻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保卫家乡参加战斗。

不久,清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张煌言闻讯悲痛欲绝,决心投笔从戎,打算到史可法那里去参加抗清救国斗争。但是,他到南京后看到南明王朝的腐败现象,不禁大失所望。在那里他得到进步组织复社散发的一份传单,上面写道: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看了传单,他联系奸臣马士英、阮大钺胡作非为,而史可法被排挤打击的严酷现实,顿时明白了投奔史可法也无法挽救明朝,于是决定马上返回家乡,组织义军抗击清军。离南京前,他还到明孝陵祭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暗下决心亲自组织力量与清军血战到底!

当时,浙江东部一带人民纷纷组织起抗清队伍,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张煌言在宁波与钱肃乐等抗清义士组织起了义军。并与定海总兵王之仁联络,共同抗清。这时清军已调兵数万,隔着钱塘江作军事准备,伺机渡江攻击义军。由于各路义军缺乏统一指挥,清军渡江后不能有效抗击,便清军很快进入浙东地区。张煌言面对这种局面,不禁感慨万千,但爱国烈火仍在胸中燃烧。他辞别了老父、妻儿,渡海到舟山重举义旗,联络四明山区的义军,进攻清军占领的县城。不久,舟山遭清军围攻失陷,他又到台州组织新的义军队伍,乘船北上,攻克崇明,溯长江直抵镇江,本想与李定国率领的农民军在南京会师,但李定国失约未到。他为保存实力,退守崇明。清军为阻截义军退路,在长江下游用铁链横连大船阻挡,危急时刻,张煌言采纳部下意见,派人潜入水中凿沉敌船,开辟通路回到崇明。

1659年,张煌言率义军与郑成功配合,乘清军兵力空虚,又从海路突入长江,攻破清军设置的重重障碍,斩断滚江龙,击沉木浮营,一举攻克瓜州城。然后分兵两路,郑成功率部拿下镇江后,兵围南京城下;张煌言率水军快速逆水而上,他还亲自上岸与士兵们一起拉纤,在燕子矶等待郑成功。清军趁郑军船慢未到,袭击张军,张煌言拼死抵抗,终于等到了郑军。此后,张煌言又溯江而上占领芜湖,以芜湖为据点,分兵四路,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兵不血刃地光复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无为、和州、宣城、铜陵、溧阳、旌德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立下辉煌战功,部下军士也大有增加。正在形势好转之时,郑成功轻敌疏忽,围攻南京不成,反受清军袭击,不得不败退而去。清军乘机全力进攻张煌言的孤军。在水路被清军大兵堵截的危险情况下,张煌言只能弃船登岸,打算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一路上清兵围追不止,义军损失惨重。张煌言经过拼死搏杀,才突出重围。这时,他身患虐疾、骨瘦如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十趾出血不停步,饥肠辘辘不后退,在百姓帮助下,在安庆附近渡过长江,又经池州、建德、祁门、休宁、淳安、严州、浦江、东阳、义乌诸州县,翻越天台山,回到浙江宁海海滨。

在困顿中回到家乡的张煌言,受到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经历了无数磨难与生死考验的张煌言,此时抗清复国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他决心重整旗鼓,再图大业。他又招募了一支义军,在台州沿海的小岛上屯兵操练。同时静下心来回首往事,写下了《北征录》,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准备在适当时机联络各地抗清力量,齐心合力,恢复大明河山。

清朝江南总督郎廷佐听说张煌言又要重举义旗,居心叵测地到宁波抓走张煌言的妻儿,关进镇江监狱作人质,然后送信给张煌言劝降。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张煌言强忍悲痛,毅然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坚定不移地奋发自勉,誓为尽忠报国献出一切。

当时,清朝政府的统治已趋向稳固,各地抗清力量几乎都被围剿,张煌言的义军成了最后一面抗清旗帜。清朝统治者对张煌言劝降不成,遂于1664年3月调集大军围攻张煌言,双方在东海中展开激战,由于张煌言的兵力过于弱小,终于失败。6月,义军已无法维持,张煌言决定暂时遣散部队,以保存抗清火种,自己则带了十几名将士,到一个叫悬岙的小岛隐居,准备东山再起。

悬岙岛方圆不过五六里,荒凉贫瘠,不久,粮食吃完,就派人去普陀山采购食品,不幸中了叛贼徐玄的奸计,泄露了他们隐居的地点。清兵乘黑夜围攻悬岙岛,张煌言怒杀徐玄后,不幸被俘。7月19日,即张煌言被捕的第二天,他被清兵押解到宁波。到了提督府门前,他坚决不从边门进去(当时规定犯人不能走正门,只能走边门),清朝官吏为了劝降,破例让他从正门入,并大摆酒宴款待。张煌言正气凛然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拒绝进食。后来,他写了一首《忆西湖》的诗: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充分表明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劝降无效,张煌言被押到杭州。闽浙总督赵廷臣以隆重的高规格接待他,妄想消磨张煌言的斗志,诱其降清。张煌言再次吟诗表明心迹:“生如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清朝政府见张煌言死不投降,就决定把他处决。

康熙三年(1664)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往杭州凤凰山刑场。就义前,他口占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吟毕,他昂首挺胸,英勇就义了。

张煌言遇害前,他的妻儿已被残酷杀害,没有亲人为他收尸,但有正义感的老百姓捐献银两,由张煌言的外甥出面,到总督衙门买出尸首,合成全尸,将他葬在岳飞与于谦两坟之间,满足了他生前的愿望。

于谦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公元1398年,1421年中进士,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兵部尚书,官至宰相,曾率领军民坚持北京保卫战,大败蒙古瓦剌军,使得明王朝和它的首都北京,在七八十年内再也没有受到外族骑兵的蹂躏。

于谦小的时候就以聪明好学、志向宏大被誉为神童,有些故事被作为美谈流传至今。“狗嘴无象牙”

于谦出身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于文在明朝任兵部主事,他的父亲于颜昭,因不好名利而成了好读史书的隐士。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于谦自幼养成了爱好读书的习惯,到五六岁的时候,便能出口成章,尤其善于作诗联对。

在他五岁那年,正值八月中秋,家中人都在赏月,唯有于谦在书房读书,一直到深夜仍不肯休息。他的父亲见他这样用功,便走来催他快点睡觉,顺口来了句上联:半夜二更半

意思是说,夜已深了,该休息了。

于谦立即对了个下联:中秋八月中

意思是说,现在明月当空,正是读书的好时候。

父子二人的对话,竟成了一副绝妙的对联。

在他七岁那年,有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见到他,见他生得面相庄重,谈吐有志,便主动为他相面说:“此儿长得出奇,将来一定是个救世宰相。”

僧人虽为附会之言,却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励着他更加刻苦勤奋地读书,为将来做一名“救世宰相”而奋斗。这就是他从小立下的宏大志向,但也由此招来一些嫉妒和非议。于是不久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那年夏季的一天,骄阳似火,天气闷热。于谦做完功课,浑身的衣服被汗水全湿透了,便急急忙忙来到村外的小河边,一个猛子扎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回到家中,母亲见他的头发湿淋淋的,就给他扎起了两个羊角辫,然后吃了点饭,就又去学校读书了。

恰巧,村中有位富家子弟,不但嫉妒于谦的才华,更嫉妒他的名声。今天看到于谦那种欢蹦乱跳的高兴劲,不由心中有气,便当着几位大人的面,羞辱于谦说:“请看于谦那两个小辫,扎得多漂亮?听说将来还想做宰相呢!干脆我送给他一句话吧,叫做‘牛头生龙角’,诸位说对不对?”

几个年轻人也趁机起哄说:“比喻得好,比喻得好!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哩!”

于谦听了并没有生气,他知道这几个人都是终日偷鸡摸狗、不学无术之人,但也决不甘愿受辱。只见他眼珠稍一转,便立即针锋相对地冷笑两声,不屑一顾地对他们说:“你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条牛,不是龙,却生了龙角。借你这句吉言,我也要送你一句话,就与你刚才所说的凑成一副对联吧。你说的那句为上联,我这下联则是:‘狗嘴无象牙!’你看我对得合适吗?”

那富家子弟被骂得面红耳赤,又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几位大人望着那富家子的背影,哈哈大笑地称赞于谦说:“鸡就是鸡,凤就是凤,他这才是自讨没趣啊!”心装文天祥

于谦的祖父于文,曾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当过兵部主事,为人正直,秉性忠烈,很受明成祖器重。于文任兵部主事期间,最崇拜的是文天祥。他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房,时时以他那种身陷敌狱,不忘故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自律;退休后,他还把文天祥的画像收藏于家中,以教育子孙后代。

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之下,于谦也被文天祥那种清白高洁、忠心报国的英雄壮举感动得潸然泪下,便将文天祥的画像又挂在自己的书房,并将文天祥的两首诗书写下来,贴在画像的两旁,时时以此勉励自己。

其中一首是《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所书写的另一首是文天祥的《言志》: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生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祖父见孙子于谦如此年少有志,心中非常高兴,于是便进一步鼓励他说:“你决心学文丞相,不愧为于家后代,但是目前最重要的是读好书。只有读好书,有了学问,才能做到像文丞相绝笔中所说的那样:‘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否则,没有学问,只有志向,是成不了像文天祥那样的男子汉的!”

从此,于谦胸装文天祥,更加发奋图强,苦读诗书,立志将来报效国家。

有一天,祖父来到于谦的书房,见孙子正在望着文天祥的画像和诗凝神,于是笑着问道:“你又在想什么?”

于谦这才发现爷爷进来,立即站起,心情有些激动地对爷爷说:“我越来越清楚地感动,文丞相的这两首诗,说明了做人的根本,就是八个字,这就是:‘生为民族,死为国家’。”

祖父称赞他说:“归纳得好,归纳得好!”

于谦接着说:“这些天来,我自己也想出了四句诗,想把它题写在文丞相的画像上,不知爷爷是否同意?”

爷爷惊异地问道:“是四句什么样的诗?说来我听听!”

于谦立即沉声念道: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懔然。

祖父听了,不由得心动,于是当于谦的话音一落,便也庄严地接了两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随后,他们祖孙二人亲自研墨,让于谦把他们的六句话题写在文天祥的画像上。

这年,于谦只有10岁。对句惊巡按

于谦11岁那年的一天,独自骑马外出,正好遇到巡按大人摆驾出行,前有卫士开道,后有车马相随,人欢马叫,很是威风。于谦由于骑马过速,一下子冲到了巡按大人轿前方才收住缰绳。卫士们对其大声训斥道:“哪来的野孩子,竟如此大胆?还不快快下马,向巡按大人谢罪!”

于谦不慌不忙地下得马来,上前躬身一礼道:“千里马急欲上进,一时难以收缰,望大人恕罪!”

巡按大人听了,不由心中一震,暗道:“这‘千里马’三字,语意双关,既符合眼前的实际情况,又把自己比做‘千里马’,实是出语不凡。”

于是巡按大人便打开轿帘,笑着对于谦说:“闻你谈吐,似有学问,我出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么?”

于谦从容答道:“就请大人出句。”

巡按大人向于谦一打量,见他身穿一件红色衣袍,于是信口念道:红衣儿驱马过桥

于谦立即接着对道:赤帝子斩蛇开道

这下联是说一个典故。赤帝子,是指汉高祖刘邦,一次醉行泽中,前有大蛇挡道,遂拔剑斩杀,此后发动起义,推翻暴秦,建立西汉,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巡按大人听了于谦的下联,心中明白,这孩子看似在联对,实际上是借联对表达自己将来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不禁暗暗钦佩。

随后不久,于谦因才华出众,被巡按大人选拔到省里的学校读书,并对他很为器重。

一天,巡按大人带领省学里的学生,游览西湖净慈寺。有人为了在巡按大人面前显露才华,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出了句上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众生听了,果然无人敢于立即应对。巡按大人用眼看了看于谦,于谦立即明白,遂朗声对道: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意思是说,我虽为一介书生,但我将来一定能高中进士。

巡按大人听了,十分满意,众人也都鼓掌叫妙。这时,门外进来两个军校,刚才没有听见于谦对的什么内容,便问道:“小秀才,你刚才对的什么,如此受人称赞?再说一遍,让我们听听!”

于谦对这两个军校平时仗势欺人的行为早已不满,今见问,便想借机刺他们一下,遂将那个联句改了内容道:两位将军,偷鸡,偷狗,偷苋菜

惹得巡按大人及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两个军校见于谦辱骂自己,十分恼怒;但因为巡按大人对于谦特别宠爱,两人羞得面红耳赤,也未敢吱声。

不过,由于这一次教训,那两个军校的霸道作风也的确有所收敛。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由于胸怀大志,聪明好学,7岁被称为神童,16岁成为秀才,23岁考取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他从政期间,由于刚正不阿,屡忤权贵,仕途并不平坦,多次受到排挤、降职,但他依然“风骨秀峻”,“公廉有威”,“只有两袖清风”。

在明朝外有蒙古大军陈兵京师,内有一片投降呼声的危难时刻,是于谦扛起了北京保卫战的大旗,把蒙古兵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使大明江山转危为安。就是这样一位忠君为民的民族英雄、“救世宰相”,时隔不久,竟受到早就对他恨入骨髓的权臣徐有贞的诬陷,被明英宗以莫须有的罪名,于公元1457年2月16日杀害了,时年59岁。

噩耗传来,北京城中的男女老幼,莫不悲痛满怀,失声哭泣。一位在狱中看守于谦的卫士,拿着于谦为他写的一首《石灰吟》,对众人边哭边说:“于尚书在狱中,还在用他少年时代写的诗勉励自己呀!”

众人接过一看,更加勾起了对于谦的深切怀念。《石灰吟》是于谦小时候写的一首言志诗。

原来,于谦的家乡在钱塘县的吴山村。村中百姓就地取材,以烧石灰为业。他们从山中挖出一块块青黑色的石头,然后放在用砖砌起来的小窑里,再用火烧。经过一天一夜之后,那坚硬的青黑色石头,就变成了石灰石。用的时候,再用凉水一浇,石灰石便粉身碎骨,变成了洁白如雪的粉末,人们就用它来砌房造屋,刷墙粉壁,修理房顶,一片洁白,甚是美观。

于谦每日读书累了,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就去看人们挖石头、烧窑、出灰等,对百姓的这种艰辛劳动,理解十分深刻。

有一天,他望着那洁白的石灰,忽地记起他在文天祥的画像上题诗的时候,他的祖父说过的两句话,这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由得心中又生出无限感慨,回家后,便立即奋笔疾书,写出了一首《石灰吟》。

其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十分深刻地用石灰隐喻了他自己做人的标准和志向。

当时,于谦年只九岁。

50年后,随着人们对于谦的思念,这首《石灰吟》也就成了一首千古绝唱,广为流传。

戚继光勇抗倭寇

公元1544年,戚继光送别了刚刚去世的七十多岁的老父戚景通,以17岁的年纪袭职登州卫(在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数年后,明政府又升他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沿海的御倭事务,一身重任压在了这位青年肩上。

明朝时期,日本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给我国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戚继光从小受父亲的教育,爱国思想十分强烈,跟随父亲练就了一身本领。不到二十岁,他就能拉开三百多斤的弓。他上任后,积极布防御敌,使倭寇不敢入侵。当时,倭寇在海防弛废的福建和江浙沿海一带为祸炽烈,为了剿灭浙江沿海的倭寇,戚继光被调到浙江,1556年,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当时,大汉奸、海盗头子汪直勾结倭寇在江浙沿海焚掠抢劫,人们极为痛恨。明朝军队纪律松驰、斗志涣散,经常吃败仗。倭寇进犯龙山所(今浙江舟山县境内)时,明军在雁门岭掠慌而逃,只有戚继光率领的原班人马行伍不乱,敌人才不敢轻易追来。这一仗虽然打击了倭寇的气焰,但也暴露了明军的致命弱点,使戚继光深深感到,必须建立一支勇敢善战的队伍,才能打击敌人、保卫海防。他看到金华、义乌一带人民矫健勇猛,就从农民和矿工中招募了三千人,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教以各种火器的使用方法,根据南方湖塘多的特点,依据地形地势创造了崭新的步兵阵法,并配备大量的战舰、火器和兵械。他还严肃军纪,规定擂鼓进军,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冲锋奋进,不得后退;鸣金收兵,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退回。他对大家说:“倭寇正在残害我们的父老乡亲,你们一定要苦练杀敌本领,把敌人从我国土地上赶出去!”经过严格训练,这支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被称为“戚家军”。

为了打击海盗头子汪直,为民除害,戚继光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诱他投降,终于使汪直落入包围圈中,于1557年底投降。三年后,在杭州被处死,人民无不称快。

1561年,倭寇二万余人进犯浙江,几百艘倭船,在沿海几十个地方登陆,戚继光为了不使敌人漏网,有意先让敌人进来,然后派兵封锁登陆口,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同时,把主力部队埋伏在台州附近的上峰岭上。为了迷惑敌人,他命令士兵手执松枝,伪装成松林。不久,一股倭寇直奔上峰岭而来,远看岭上一片松林,没有一兵一卒,就大胆顺岭下道路行进。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然一阵进军鼓响,戚家军仍掉松枝,漫山遍野地从岭上杀将下来,敌人猝不及防,夺路而逃。在一阵喊杀声中,倭寇有的被砍了脑袋,有的坠崖而亡,有屈膝投降,有的自相践踏,余倭返身逃回,后路早已被堵,只好束手就擒。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倭寇几乎被全歼,战果辉煌,使戚继光威名大震、声威远播。接着,戚继光又率军在台州地区打了十余仗,连战皆捷,共歼敌1400多人,焚溺毙命者四千余,救出百姓万人以上。大军凯旋时,台州百姓官吏出城20里相迎,盛况十分感人。

倭寇在浙江沿海遭到重创后,就聚集到福建沿海继续肆虐。1562年,戚继光奉命到福建抗击倭寇。由于军队连续奔走追歼敌人,往往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戚继光创造了一种行军时用的方便干粮,这是一种圆形烧饼,烤熟后烘干,用绳子串成一串,背在身上,饥饿时随时可以食用。因是戚继光创制的,又称为“光饼”。由于戚家军有如此吃苦耐劳的作风,连战皆捷就不奇怪了。

在福建宁德县城东北二十余里,有一海中小岛,叫横屿,是倭寇盘踞了三年的重要巢穴。打掉了这个贼窝,可以大灭倭寇的威风,所以,戚继光决定伺机拔掉这个毒瘤。

横屿离海岸约十里远,中间有浅滩相隔。涨潮时浅滩里一片汪洋,退潮时浅滩里尽是泥浆。如果进攻此岛,潮退时用陆军会陷入泥潭无法前进,潮涨时用海船又容易触礁或搁浅,困难极大。戚继光向当地人民询问登岛办法,当地人民因深受倭害,早盼着把横屿岛上的坏蛋们消灭,所以纷纷献计献策。戚继光采用了老百姓的意见,在海水退潮时分,命令士兵们各背一捆谷草,把草铺在烂泥上,用手脚在草上爬行,争分夺秒往岛上赶去。还不到涨潮时间,戚家军已经开到了岛边。倭寇万万没有料到戚家军竟从烂泥上爬了过来,等他们发现戚家军时,已经晚了。戚家军蜂涌而上,边打边深入岛上的敌人内部,不消几个时辰,全歼岛上倭寇五千余人,解救了被抓到岛上的老百姓八百多人,狠狠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在美好的中秋之夜,戚家军和被解救的百姓在横屿岛上共庆剿灭倭寇的巨大胜利,唱起了激动人心的赞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冲斗牛。主将亲我兮亲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

这曲充满感情的赞歌,表达了对戚继光的由衰敬仰之情。

后来,戚继光又率领戚家军在闽浙沿海打了一连串胜仗,到1566年,基本上平定了倭寇之乱,保卫了祖国海防,沿海人民的生命安全终于有了保障。不久,他又奉命北上蓟镇,在十六年的岁月中又多次指挥部队打败了蒙古骑兵的进攻,为保卫首都北京城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戚继光爱国杀敌、屡战皆捷的英名,传遍了中华南北,并流传后世,至今仍为我们所难忘。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是我国明朝末年伟大的爱国英雄,他坚决抗击清兵,保卫明朝河山的斗争精神和抵御外来侵略、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英勇壮举,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不可磨灭的杰出篇章。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原籍福建泉州南安。父亲郑芝龙原是海商兼海盗,后被明朝朝廷招安,做了官。明朝灭亡后,郑芝龙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由于清军南下来势凶猛,郑芝龙为保全自己的家产性命,决定投降清朝,那是公元1646年的事。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公元1624年,郑成功由日本籍的母亲田川氏生在日本河内浦,七岁从日本回国。他从小喜读书、好习武,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少年时代就参加抗清斗争,唐王对他也很器重,让他担任禁军都督。父亲郑芝龙要投降清朝,郑成功非常生气,但还是耐心劝阻。郑芝龙不听儿子的规劝,投降了清朝,结果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田宅金银,连妻子田川氏也被清兵糟蹋后自缢身死。郑成功得到这一噩耗,悲痛欲绝,告别了家乡安平镇,到南澳去准备誓师北伐。

郑芝龙降清后,被囚禁在北京,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几次派人来劝郑成功降清,清廷也派使臣前来招降,都被郑成功坚决拒绝。清朝政府见劝降不成,就把郑芝龙杀了,这就是变节投降者的可耻下场。郑成功率领兵马,配合抗清名将张煌言的部队,挥师北伐,收复了长江下游大片国土,一时威名远震。但在攻占南京时,因麻痹大意,不幸失败,退兵厦门重振旗鼓。

当时,祖国的宝岛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郑成功早就想把台湾岛收复回来。郑成功退守厦门后,感到不建立可靠的基地,抗清是难以持久的。台湾如果能够收复,既可赶走荷兰侵略者,解放被殖民者奴役的台湾同胞;又可以台湾为基地,继续进行抗清斗争。所以,郑成功决定改变战略,挥师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中国的神圣领土。

曾在台湾的荷兰军队中任翻译的何廷斌,出于爱国之情,来到厦门见郑成功,向他介绍了台湾岛上的详细情况,特别是荷兰军队的部署情况,还献出了一张台湾地图。这使郑成功对台湾的具体状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更加坚定了收复台湾的决心。从1661年初开始,郑成功就为进军台湾做各种准备工作:修建战船、训练军队、储备粮食、制造武器,并多次召开军事会议,与将领们研究作战计划。同年4月20日,金门岛上帆樯林立、人声鼎沸,一排排高大的战舰上,象征着大明帝国的日月旗迎风飘扬。在郑成功亲自主持下,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祭旗誓师仪式。第二天中午,郑成功统率大小战船数百艘、军队二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地向台湾岛进发。

经过一天航行,船队到达澎湖。第二天暴风雨来了,连续七天,船队无法行进。所带的粮食快用完了,军心有些浮动。有的将领提出杀牛吃。原来,为了开发台湾,郑成功在出发前买了上千头耕牛和农具带在船上,准备运到台湾岛上去。对于提议杀牛,郑成功坚决不同意,说:“牛一头也不能动,这是我们带去送给台湾父老的。你们一定杀,就先杀了我吧。”

大家被郑成功说的话感动了,再也不提杀牛之事。郑成功趁机鼓励大家:“风浪再大,我们收复台湾的决心也不能动摇。现在粮草已尽,如果再停留不进,必将造成更大损失,我们马上继续前进!”

在郑成功指挥下,船队于当晚出发,后来风浪转小,终于在4月30日抵达台湾鹿耳门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岛上修筑了两个据点:赤嵌城(今台南)和台湾城(今安平)。郑成功的部队在何廷斌带引下,首先对赤嵌城发起猛攻。荷兰守军将领苗南司丁命令用大炮和洋枪队回击,海上的荷兰战舰也向郑成功的船队开火。郑成功采用佯攻和两面夹攻的战略打垮了赤嵌城荷军的顽抗,在海上又打沉两艘荷舰,迫使另一荷舰逃跑。苗南司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挂出白旗投降,赤嵌城被明军收复。

郑成功命令苗南司丁去台湾城劝荷兰总督揆一投降,说明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就可以安全离开台湾。揆一以为台湾城兵多粮足、炮台牢固、武器精良,拒不投降,并派人去印尼雅加达请援军。郑成功命令攻城,由于敌方炮火猛烈,久攻不下。经过研究,郑成功决定对台湾城实行围困战略,在城外修筑深沟高垒,使敌方炮火的威力难以发挥,同时留出两个通道,让荷军出入,伺机歼灭荷军。与此同时,郑成功带领部分将士巡行台湾各地,宣传收复台湾的宗旨,把耕牛农具发给农民,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与拥护,纷纷支持郑成功的爱国正义行动。

台湾城被围数月,印尼的荷军援兵于8月份从海上赶来。九月,郑成功的部队与荷兰援军在海上展开激战,经过几次较量,明军击沉了荷兰三只船舰,被包围的船舰挂起白旗投降,其余荷军只好逃回印尼去了。

援军的失利使揆一更加无计可施。几个月的围困,使台湾城里缺粮缺水,形势严重,仅死伤的荷军就有一千六百多人,余下的兵士也陷入饥饿和混乱之中,次年1月25日,郑成功命令向台湾城发起总攻,揆一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在2月1日宣布投降。盘踞台湾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最后被驱逐出了中国的领土。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着手开发这一祖国的宝岛,鼓励帮助高山族同胞发展农业,开展海外贸易,而且指挥将士垦荒屯田,自己动手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努力缓解经济困难,进一步巩固政权。郑成功把政治、军事中心转移到台湾,设置了相应的行政机构。准备长期驻守下去。他在《复台诗》中写道:“开辟荆棘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抒发了他对光复台湾的兴奋自豪心情。

长期的劳累苦斗使郑成功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他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在台湾施展宏图大业,不幸于当年7月就离开了人间,终年仅三十九岁。但他的不朽英名,却永远铭记在台湾同胞和全中国人民心中。

林则徐虎门销烟

19世纪初,英国、美国和沙皇俄国的商人为谋取暴利,通过走私、贿赂等非法手段,向我国大量贩运鸦片,严重毒害了我国一部分染上此种恶习者的身心健康,并造成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了我国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对鸦片泛滥极其痛恨,坚决要求扫尽烟患。但一部分清朝官吏参与走私鸦片的罪恶勾当,阻挠查禁鸦片斗争的进行,激起群众更大的义愤。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林则徐这样一位坚决禁烟、为民除害的伟大爱国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是福建侯官人,自幼仰慕岳飞、文天祥、于谦、郑成功等英雄人物,立志为国为民忠心效力。他十分痛恨鸦片对人民和军队的毒害,力主彻底禁烟。他在担任江苏按察使和湖广总督时,就认真做了一些禁烟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1838年,清朝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也感到烟毒蔓延,严重殃及军队战斗力和国家财政收入,就采纳了林则徐坚决禁烟的主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穆彰阿等反对禁烟的清廷大官,从鸦片走私中捞到巨额好处,但迫于当时形势,只好暂时保持沉默,伺机进行破坏。

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主张禁烟的文武官员,非常高兴地迎接了他。

到广州后,林则徐集中全力查禁鸦片。他微服私访,更加清楚地看到了鸦片对人民的毒害之深;通过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了广东方面鸦片走私的严重情况。3月18日,他与邓廷桢坐堂传讯垄断对外贸易的十三洋行商人,斥责他们勾结外商走私鸦片的违法行为,命令他们把禁止走私鸦片的布告带回洋馆,向外商宣读,要求外商报明所存鸦片的数量,限三日内交出,不得丝毫偷藏,并要外商交出写有“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内容的书面保证。林则徐还向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将这件事坚决办到底,绝不中途而废!”还严正警告外商说:“你们如果不知改悔,不但我们的军队官兵要对你们不客气,就是号召民间壮士起来跟你们斗,也足以让你们送命。”林则徐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言行,使走私鸦片的外商和从中渔利的清朝奸商贪官们大惊失色,一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当时英国驻中国的商务监督义律仍然不以为然,他以为林则徐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只要多加贿赂收买,林则徐迟早也会像其他清朝贪官污吏那样,与他们沆瀣一气,鸦片走私照样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三日限期已满,义律指使英国烟贩交出极少一点鸦片加以搪塞,企图蒙混一下,再作打算。但是,林则徐是坚定的禁烟派代表,他早已调查清楚,在海上的英国商船上载有大量鸦片,随时准备倾销到广东来。义律玩弄花样包庇英国鸦片贩子,林则徐十分愤怒,马上下令传讯在广东的英国大毒贩颠地。义律见蒙混不成,便采用恫吓、逃避的手段,要海上的英国鸦片船先走开,并勾结清朝贪官让颠地化装逃跑。但是,林则徐已有防备,派水师在当地人民协助下截住了鸦片船,颠地也被抓获。义律的阴谋破产,无可奈何地表示交出所有鸦片,禁烟终于取得重大胜利。

19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海滩人声鼎沸,林则徐登上礼台,要亲自监督一次史无前例的销烟壮举。几十艘战舰排满海湾,销烟池四周布满岗哨。为了彻底销毁害人的鸦片,林则徐经过调查访问,采用了群众创造的好办法,用石灰和盐卤来销烟。他事先命人在海滩上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池底用石板铺平,周围栏桩钉板,前设涵洞,后通水沟,车水入池,撒盐成卤。下午2时许,在隆隆的礼炮声和百姓的欢呼声中,林则徐命令把鸦片倒入水池,当鸦片被盐卤泡透后,再抛下石灰。鸦片与石灰发生化学反应,在池子里翻腾,滚滚浓烟腾空而起。等鸦片销尽,烟雾消散,就启放涵闸,让鸦片渣沫流进茫茫大海。虎门销烟连续进行了23天,238万斤罪恶的鸦片化为灰烬。许许多多赶来观看销烟盛况的老百姓欢天喜地,赞不绝口,称颂林则徐为人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壮举震惊了中外,使那些以为中国人民软弱可欺的外国强盗们,看到了蕴藏在我国爱国官民中的伟大力量。他们不得不暂时收敛一下。林则徐在销烟之后,并没有采取闭关锁国的做法,而是鼓励外国商人继续在广东进行正当合法的贸易活动,说明林则徐不仅禁烟坚定果敢,在向外国开放方面也是积极开明的,称他为我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毫不过分。

英国侵略者不甘心贩毒的失败,终于在1840年6月挑起了鸦片战争,妄图用武装力量来征服奴役中国人民。林则徐对英国侵略者可能采用武装进攻,早有估计,作了军事上的各种准备。因此,英军进犯广州一时难以得逞。英军转而从海上北上,进犯厦门、舟山,直至天津海口,吓得道光皇帝坐立不安。早就反对林则徐禁烟的投降派穆彰阿等人和先期禁烟虽然成绩很大,但未做好渤海沿岸海防准备的直隶总督琦善乘机向皇帝大进谗言,诬陷林则徐禁烟得罪了英国人,导致英军北上入侵,危及京都。道光昏庸无能,听信奸臣之言,竟然撤了林则徐的职,发配新疆伊犁戍边,真是黑白颠倒、人妖不分。因爱国而获罪的林则徐满怀悲愤,踏上了坎坷艰辛的戍边之路,一代英杰遭此冤案,反映了清朝末年政治上的腐败已到了何等地步。

林则徐虽被贬谪,但爱国爱民之志犹存,报国安民之情难消。他在新疆和后来担任陕甘、云贵总督的时期,念念不忘祖国和人民的安危,牵挂着东南沿海地带被外国侵略者蹂躏的乡亲父老。从他挥毫写下的诗篇里,我们可以听到他深深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心声: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当我们今天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浮雕上观看虎门焚烟的壮丽图景时,不能不对民族英雄林则徐表示深深的敬意。

陈连升以身殉国

1841年1月7日凌晨,广东虎门的水面上,二十多艘英国炮舰迅速从海口驶来,张牙舞爪地扑向虎门炮台。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扼守进入珠江口的要冲,军事位置十分重要。蓄意挑起战争的英国侵略军,在林则徐被辱国丧权的清朝政府调离广州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广州进行军事进攻。为打通进入广州的通道,就集中兵舰猛轰虎门炮台。

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站在虎门炮台上,他身材魁梧、庄严沉着,用手指捋着三绺长须,圆睁虎眼,盯着气焰嚣张的英军舰船。在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硝烟中,一幕幕往事又闪现在他的脑际。

他想起了1839年6月,就在虎门这块地方,林则徐在万民欢呼中指挥销毁鸦片,当罪恶的鸦片在销烟池里翻腾、滚滚白烟升上天空的时候,这是何等振奋人心、扬眉吐气啊!

他想起了1840年6月,当英国侵略者战舰封锁珠江口、逼迫清政府妥协求和时,他奉命率领五艘战舰、三千兵勇在龙穴岛西南海面围歼英军,大获全胜,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啊!

他想起了林则徐被贬斥而调离广州后,接替林则徐的琦善屈膝求和,在与英国交涉中丑态百出。自己几次向他告急,请求增派援军来加强炮台守卫力量,琦善不仅置之不理,反而诬指我陈连升上次轰击英国侵略者的船只为“肇衅”,要惩办我,不由得怒从心起、义愤填膺……

件件往事,使陈连升深深感到今天压在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么沉重,处境又是何等危急。敌强我弱是明摆着的,而后援则完全断绝。面对如此困境,他想起了林则徐说过的“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作战意见,觉得只有这样去做才可能有一线生机。所以,眼前尽管英军炮火猛烈打来,他仍不轻易回击,而是积蓄力量,到关键时刻拼死一搏。

英军舰只离炮台越来越近,陈连升抓住时机,与儿子陈举鹏一起,指挥六百多守军向敌舰开炮回击,压住了英军的火力。经过几个回合的对攻,英军见正面进攻不能奏效,就派出陆战队上岸,从后山绕道偷袭炮台。陈连升得到警报后,就组组士兵用地雷、木石、抬枪等武器连续打退用竹梯爬上后山的敌人,歼灭了数百名英国侵略兵。在震耳欲聋的炮火和喊杀声中,陈连升率领将士一次次打败了凶狠的敌人,炮兵虽已被打得千疮百孔,但仍然掌握在清军手中。

夜幕降临了,陈连升储备的炮弹和火药已经用完,战士们的伤亡也很严重。敌人还在开炮,而我军炮台上的大炮却哑了。英国侵略军见炮台上已发不出回击的炮声,就纷纷从船上登岸,像蚂蚁一样往炮台上爬上来,与从后山包抄的英军会合,直扑陈连升坚守的炮台阵地。

最严峻的时刻到来了!敌人从四面向炮台涌来,炮台已成一个孤岛。陈连升此时反而更冷静了。他知道炮台已无法保住,但我们可以失去炮台,但不能失去中国人的尊严和气节。他骑上战马,对着将士们说:“将士们,兄弟们,敌人扑上来了,我们为国尽忠捐躯的时刻到了!中国的土地,决不能让夷人践踏!我们中国人,宁可战死,也决不能向野蛮的英国强盗投降!有骨气的,跟我一起去杀这些坏蛋啊!”

官兵们听了陈连升的豪言壮语,个个拔出刀剑,高举过头顶,发出了狂涛般的吼声:“愿与将军同生死,誓与炮台共存亡!”

陈连升顿时势血沸腾,与儿子一起手挽强弓,射死了二三十个敌人。士兵们也用弓弩向敌人射击,逼使敌人后退。箭用完了,敌人又爬上来,陈连升与将士们举起刀剑,与围上来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只见刀光闪闪、剑影绰绰,敌人在勇不可挡的清军壮士面前,被杀得头断臂折、伤亡惨重。

凶恶的英国侵略者见形势不妙,就用洋枪向清军射击,在阵阵枪声中,清军一个个壮烈牺牲。陈连升胸部中弹,倒在坐骑旁边。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看见有一个敌人向自己扑来,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从地上拾起佩剑,猛地向敌人胸中掷去,敌人“哇”地一声倒地毙命,陈连升也终于因伤势过重而以身殉国。

这时,一件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陈连升的战马见陈连升倒地死去,竟俯首在主人的尸体旁连连哀声长鸣,不肯离去。英国侵略军见这匹战马高大雄壮、骠悍英武,就把他捉住,强行运到香港。这匹马到了香港后,仍然时时哀鸣不已,不吃不喝,谁要靠近它就猛踢谁,谁想骑它就把谁从背上摔下来,甚至用刀砍它也不顺从。英国侵略军对它毫无办法,就把它放逐到海滨荒山之中,这匹马在山上仍然不吃不喝,天天朝着虎门的方向嘶叫悲鸣。英国人喂它东西,它决不吃。中国人喂它东西,只有用手捧着它才吃,否则它也不吃。经过半年的悲鸣磨难,这匹强壮的骏马终于默默死去,与它的主人陈连升一样为国尽忠了。

当这匹战马的故事传出来以后,人民大众对这匹有节操有骨气的骏马表示了无比的崇敬,给了它一个“节马”的美称。后来有人还石刻《节马图》,把绘图和诗文编成《节马诗册》,作为对这匹气节忠贞的骏马的纪念,更是对它的主人陈连升爱国抗英、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的纪念。

陈化成吴淞殉难

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军不仅向广州进攻,而且将军舰开到福建、江浙乃至天津一带,肆无忌惮地侵占我国的神圣领土。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退让,沿海防御兵力单薄、装备落后,部队斗志不强,屡屡败绩,不少沿海港口失陷。这就使侵略者的气焰更为嚣张。

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调集大小船只一百多艘,陆军一万多人,准备进攻上海的吴淞口,然后沿长江而上,企图攻下镇江、瓜州、南京,控制长江与运河两大水道,使江南漕米不能北运,以逼迫清政府进一步向他们屈服投降。

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与险恶阴谋使清朝的昏君贪官们惊慌失措,但激起了有爱国之心的正直官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义愤。他们决心狠狠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把正义的火炬高高举起。

吴淞口是进入上海和长江的重要门户。吴淞口失守,东南的富庶地区就难以保全。当时驻守在吴淞口的清朝将领陈化成,怀着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坚决打击进犯的英国侵略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颂歌。

陈化成原籍福建同安,士兵出身,曾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多次打退侵犯福建沿海的英国侵略军。英军进攻吴淞口时,他以江南水师提督驻守这里,虽然年近七十,但爱国之心更加坚定,老当益壮、英勇无畏,毅然率领军队与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

陈化成亲自驻守在吴淞口的炮台上,与官兵朝夕相处,勉励士兵爱国卫国,决不向敌人屈服;同时修筑工事,增加火炮,进一步加强防御反击力量。他注意依靠广大士兵,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也搞得比较好。群众见他真心爱国抗英,在各方面支持和帮助他,使他更加坚定了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与信心。

当时的江南总督牛鉴,是一个没有民族气节的可耻投降分子。他害怕英军入侵,积极主张并策动向敌人投降。英军进攻吴淞口之前,牛鉴到陈化成那里商量投降事宜,当场遭到陈化成的严正斥责。陈化成指着牛鉴愤怒地说:“我这辈子打了四十多年仗,在敌人面前从来是有进无退。你看到敌人就要投降,这哪像朝廷命官?难道不感到可耻么!”

牛鉴灰溜溜地走了,但他还是一心要投降,根本不在军事和物资上支持陈化成,使得陈化成的部队陷入孤军作战的极为危险境地。

6月16日早晨5点多钟,英国侵略军乘坐大批战舰,猛烈地向吴淞口扑来。陈化成早已严阵以待,他亲自守卫吴淞口西炮台,参将崔吉瑞等守卫东炮台。

英国人的战船逐渐接近吴淞炮台,陈化成干脆走出营帐,亲自挥动小红旗,指挥炮手开炮,向敌舰猛烈轰击。炮火使敌舰不敢轻易靠近,但东炮台的守将却心怀叵测,迟迟不开炮打击敌人。英军很快地把攻打东炮台的兵力也调集过来向西炮台进攻,使西炮台承受了更加巨大的压力。形势极为严峻,陈化成镇定自若,继续指挥士兵向敌舰开火,并亲自上前开炮,终于把最前面的一舰敌舰击沉,其他敌舰也暂时向后退去。

西炮台的守卫战取得了暂时胜利,那个贪生怕死、一心想投降的牛鉴倒神气起来了,坐上轿子跑到炮台上来看热闹。英国侵略军从军舰上观察到有大官乘的轿子上了炮台,就朝着轿子向炮台开起炮来。这几炮打得牛鉴吓破了胆,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与脸面,丢下轿子没命地逃跑。看到他逃跑的老百姓无不怒火万丈,真想狠狠揍一顿这个无耻的家伙。多亏牛鉴的手下人保住了他,才让他逃脱了这场正义的惩罚。

敌人向西炮台轰击的火力越来越猛,陈化成指挥官兵英勇还击。炮弹越来越少,伤亡越来越重,西炮台在纷飞的战火中不屈地抵抗着、屹立着。在生死考验面前,一个叫周世荣的军官顶不住了,他向陈化成说:“咱们守不住了,还是赶快走吧!”陈化成怒从心起,拔出剑来要杀死这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周世荣见状慌忙逃之夭夭。这时,英国侵略军已经爬上了岸,并包围了陈化成和所剩不多的清军士兵。陈化成指挥部下顽强抗击步步逼近的敌人,他受伤了,浑身是血,却不后退一步;他倒下了,却又猛然挺立起来,拔出战刀向敌人砍去。在刀光剑影与血雨腥风之中,陈化成为祖国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位爱国老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无比崇高的民族气节。

陈化成光荣殉国,他的不屈形象却永远留在全国人民心中。

刘永福屡败法军

在广西钦州城里,有一座称为“三宣堂”的旧宅,它就是清朝末年入越抗法的爱国将领刘永福的故居,建于1891年,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现在,三宣堂已成为著名的古迹,经修整后正式开放。来自中外的游人,到此无不缅怀这位威名远震的“黑旗军”的首领。

刘永福是广西上思人,雇工出身,生于公元1837年。1857年,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参加农民起义军。1865年加入以吴亚忠为首的广西天地会的反清起义军。刘永福率领的队伍在安德关帝庙前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所以称为黑旗军。这支队伍起先有二百多人,由贫苦农民组成。1867年受清军迫害,刘永福率黑旗军转移到云南,在中越边境保胜(今老街)一带的山林里安营扎寨、耕牧开发、扩充队伍,逐渐发展到三千多人,分成三个营,实力有了明显增强。

当时法国侵略者早已进犯越南,在强占越南南方后,就向北部侵犯,妄图吞下越南后,再向中国发动侵略。1873年11月5日,法军侵略部队攻下河内,形势极为危急,越南政府要求驻扎在中越边界的黑旗军协助越南抵抗法国侵略者。刘永福素来痛恨外国侵略者,出于卫国保家的爱国精神和援助越南人民抗法的国际主义精神,欣然接受越方的请求,决心率军去越南参加抗法斗争。

刘永福带领一千多名黑旗将士,翻越崇山峻岭,跋涉崎岖小道,风尘仆仆地赶到河内郊外,与越南军队的一万多官兵会合,准备出击侵占河内的法军。法军不知黑旗军的厉害,竟在侵略军司令安邺率领下,从河内出城挑衅。黑旗军见法军前来,立即往前猛冲,打得法军狼狈逃窜,慌忙往河内城里撤退,把司令安邺甩在了后面。法军抢着回城,在城门口挤作一团。黑旗军猛追猛打,先锋吴凤典一马当先杀将过去,一刀砍下了安邺的脑袋。黑旗军首仗就大获全胜,歼敌数百名,法军再也不敢留在河内,匆匆退出河内。越南政府为了表彰刘永福的赫赫战功,任命他为“三宣副提督”。

1882年,法国侵略者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再次侵入越南。法国交趾支那海军舰队司令、海军上校李威利率领侵略军又攻占了河内,并想侵入中国,攻占黑旗军的根据地保胜,捉拿刘永福,为安邺报仇。这时,越南政府又一次请求刘永福发兵援助他们抗法。刘永福从大义出发,再被披甲上阵,率领三千黑旗军精锐部队入越,配合越军向法国侵略者反击,收复失地,直逼河内城下。李威利见黑旗军来势凶猛,不敢出战,守在河内不动。1883年5月3日,黑旗军在刘永福领导下把战场摆到了河内城边,全军将士慷慨誓师,决心“为越南削平敌寇”、“为中国悍蔽边疆”,向法国侵略军头子李威利下达战书,要和他决一雌雄。这时候,李威利得到了法国政府新的增援,决心拼死与刘永福决战,然后逃出重围。5月19日,双方在离河内西面二里的纸桥进行最后角逐。战斗开始后,刘永福率黑旗军英勇奋战、所向披靡。越南军民也积极配合、奋力助战。激战三小时,击毙法国侵略军官兵近三百人,司令李威利也命归黄泉。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中越军民抗法的斗志,刘永福的黑旗军更加威名远扬,越南政府任命刘永福为“一等义良男”、“三宣正提督”。

法国侵略者虽再次受挫,亡我之心不死,又纠集兵力扩大侵略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清政府答应越南政府请求,正式派兵去越南抗击法军。1883年12月,法军在孤拔统率下,使用六千兵力,在越南山西地区向清军和黑旗军联合防守的阵地进攻。清军首领腐败、兵士无战略力,当法军打来时不仅不奋力抵抗,反而撤退逃跑。黑旗军却英勇向前,殊死作战,打得侵略军闻风丧胆,惊呼遇到了“神兵”、“奇兵”。刘永福率兵苦战五个昼夜,打退敌人许多次进攻,歼灭敌人三百多人,终因孤军作战,缺乏后援,与敌军相比,兵力悬殊,最后不得不被迫退出越南山西地区后撤。1884年12月,刘永福率黑旗军与西线清军配合,向法军发起进攻,把宣光城包围了两个多月,使法军弹尽粮绝。刘永福预料河内的法军将会增援困守宣光城的法军,就事先在离宣光不远的左旭埋下两万斤炸药,当法军援兵向宣光开进时,刘永福派兵设计把他们引诱到埋炸药的地方。只听一串巨响,法军近五百名官兵被炸死炸伤,到处一片惨叫声。黑旗军接着用准备好的火箭攻击敌军,使敌人溃不成军,争先恐后地逃回河内去了。后来,刘永福又率军与越南军民及云南的农民军配合,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在艰苦的岁月里,刘永福像一株独立支撑的大树,率领黑旗军左征右战、赴汤蹈火,为援越抗法斗争作出了伟大贡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后来,由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政府执行屈膝投降路线,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强令黑旗军撤回国内,刘永福才不得不率军回国。他把回国后住的房子称为“三宣堂”,就是不忘在越抗法的不平凡经历和峥嵘岁月。

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又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台湾人民纷纷组织抗日义军,与日军展开斗争。率黑旗军驻守台湾的刘永福以强烈的爱国心带头领导抗日斗争,屡歼日军,又建立了不少战功。刘永福的英名,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颂着。

邓世昌黄海捐躯

公元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中军副将、“致远”号军舰管带邓世昌,在与日本舰队展开的殊死搏斗中,重创敌舰,最后壮烈殉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英名永存的伟大爱国英雄。

邓世昌原籍广东番禺,1849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精通英语。他怀着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到清军水师船队服务。1880年和1887年,曾两次赴英国接带新舰回国,扩大了眼界,受到了海上航行操练的实际锻炼。担任副将后,他治军严谨,英勇善战;最可贵的,还是他那种爱国保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他在北洋海军和“致远”号官兵中很有威信。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要求清朝政府派兵帮助他镇压起义。6月,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要求,派兵到达朝鲜牙山。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获得发展,野心勃勃的天皇一直想侵略朝鲜和中国。日本见清军进入朝鲜,立即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并迅速占领了汉城。东学党起义被镇压之后,清政府建立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离朝鲜。但日军心怀叵测,拒不撤兵,一面要挟朝鲜政府出面“邀请”日本驱逐在牙山的清宫,一面于7月25日突然偷袭在牙山附近海面行驶的清军战舰。由于清军在李鸿章“保持和局”的妥协退让方针指导下应战,消极应付,士气不振,结果大大失利。日本侵略者公然挑起了对中国的军事进攻,清政府在朝野的强大压力下,被迫于8月1日宣布对日作战,并派兵渡过鸭绿江进驻平壤,掀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9月15日,日军用重兵猛攻平壤,清军处境危急。清政府派北洋海军护送援军从海上到达鸭绿江口外大东沟。9月17日上午11时许,掩护登陆的北洋舰队正准备传令吃饭,饭后返航旅顺,忽见一支挂着美国国旗的舰队快速驶来。接近中午时分,该舰队离北洋舰队越来越近,突然将美国国旗换成日本国旗,并向北洋舰队发动进攻。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立即指挥全舰队官兵奋起反击,决不让倭寇再逞凶狂。“定远”号上一声远程重炮,打响了这场反侵略的壮烈海战。同时,丁汝昌命各舰将舢板解下,表示要与日舰决一死战,不打败侵略者决不罢休。

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一开始就冲锋在前,官兵们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舰首舰尾炮火齐发,沉重地打击了凶狠的敌舰。浩瀚的黄海上炮声轰鸣、烟雾弥漫、火光熊熊、杀声震天,中国海军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尽管由于李鸿章这群佞臣的腐败,北洋海军在装备上、火力上明显地落后不足,但官兵们打击日寇的爱国情绪却无比高涨,尽最大的力量狠狠猛击敌舰。

日舰采取集中火力猛攻我军旗舰“定远”号的战略,使“定远”号受到严重威胁,桅杆、帅旗、 望台被敌炮火击中,丁汝昌受重伤,仍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邓世昌为了保护旗舰“定远”号,主动指挥“致远”号驶在“定远”之前,迎击逼向“定远”的“吉野”等四艘日舰。在激烈的交战中,“致远”多处中弹,舰身倾斜,十分危急。邓世昌面对生死考验,镇定自若、毫不畏惧,他对将士们说:“咱们从军卫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事至今日,只有以一死报效国家!”

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下,个个争先作战,表现了义无反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邓世昌见日本侵略军的旗舰“吉野”号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不觉怒火中烧。他想,只要把“吉野”打沉,敌舰队必然阵脚大乱,定可取得这次海战的全胜。于是,他命令全速向“吉野”冲去,并猛烈开炮。不一会儿,突然发现炮弹打光,“致远”再也发不出愤怒的吼声了。在此一发千钧之际,邓世昌毅然决定用“致远”去撞沉“吉野”,于是下令全速冲锋。“吉野”发现“致远”要来拼命,立即集中炮火打“致远”。“致远”几乎周身中弹,但速度不减,像一条火龙直扑“吉野。”“吉野”上的日军惊慌失措,有的吓得跳水逃命。“致远”号上的官兵在邓世昌率领下,面向祖国的方向跪着,决心与敌舰同归于尽。离“吉野”越来越近了,眼看“致远”就要撞上“吉野”了,突然,一声震天巨响,“致远”触上了日舰发射的鱼雷,锅炉爆炸,不幸起火下沉。邓世昌被掀入海中,随从刘忠递给他救生圈,他坚持不接,并慷慨地说:“事已至此,我决不独生!誓与‘致远’全体官兵共存亡!”

他的爱犬凫水游到他身边,用嘴叨住他的发辫不让他沉下水去。邓世昌视死如归,望了望他宠爱的义犬,终于狠下心来将犬按下水中,自己也随着汹涌的波涛,沉入滔滔大海之中。邓世昌为国捐躯时,年仅四十六岁。“致远”全舰250名将士,除27人遇救外,都在这次海战中为国尽忠了。

黄海在怒吼,黄海在哭泣,它和千百万中国人民一样,在为忠心报国的祖国最忠诚的儿子邓世昌和他的战友们悲恸、哀悼!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四虎子

董存瑞的家,在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一个土山上。

董存瑞小的时候,有一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怀来县的沙城镇。南山堡的人们惊慌地在庄上乱成一团了。国民党的县长和区长,早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庄的老乡,谁的心里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小的董存瑞知道事情一定很糟糕。他想,这个“鬼”一定很厉害,连影子还没见到,就把大人吓坏了。

一天,村口忽然有人嚷起来:“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庄上的人们都往山上跑。董存瑞很想看看鬼子,可是爸爸拉着他的手,直往山上奔。

天半黑,人们回到庄上。不少人家的牲口,粮食和鸡,被鬼子抢走了,锅被砸坏了,有些粮食虽然还在囤里,但鬼子却在上面屙了一泡屎。青年们气得在家里捶桌子,许多媳妇和老太婆,就在村道上哭起来。

不久,庄上的地主组织了维持会,鬼子汉奸三天两头来庄上要钱要粮。地主就把这些负担全放在农民的肩上,把农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

鬼子和伪军三三两两的就敢大摇大摆地从沙城镇跑到庄上来。青年们恨得牙根发痛,真想把他们砸个稀碎。可是,沙城镇住着大批鬼子,离这儿才20里,说到就到,怎么好下手呵。

董存瑞家里喝的是稀汤,啃的是山药蛋。爸爸成天不说一句话,烟袋不离嘴,啪哒啪哒地一口接着一口抽着。妈妈总是偷偷地流着泪。董存瑞也有伤心的事:眼看着那条黄牛瘦得只剩一挂骨头架子了。

董存瑞很爱黄牛。他天天牵着“小黄”上山去吃草,到井边去饮水,可就是没料喂它。

无奈,爸爸只好把牛卖了,用卖牛的钱还了债,剩下的给孩子买了几只羊。董存瑞这才稍稍高兴了一些。

从这天起,董存瑞更恨日本鬼子了。他把日本鬼子叫做“大黄狼”。他对小伙伴说:“打黄狼,打黄狼,没有黄狼,我的牛也丢不了!”

放羊的时候,董存瑞把几只羊赶得满山跑。哪座山高哪个坡陡,他就往那里爬。真像是只虎。别人都叫他“四虎子”。小王同志

不久,县里的抗日武装队伍在这块地区打了几次胜仗,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立刻都动起来了,各庄都建立了抗日的村政权,组织了民兵。人们再不向鬼子交粮纳税了。十个八个的鬼子也不敢跑出据点来乱窜了。

董存瑞的伯伯,担任了南山堡的抗日救国会的主任。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他什么事情都有了主张。虽然他是50多岁的人了,可变得和年轻人一样。董存瑞很喜欢伯伯,一有空就跑到伯伯家里,在那里,有时可以看到八路军的工作员,还可以听到故事。

这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区委书记,常到庄上来。他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人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王同志。他的名字叫王平。抗日战争一打响,他就离开了学校,参加了八路军。不久以前,他随着八路军的工作队,从晋察冀地区到了平北。这次,是他自己请求到这里来的。他认为边沿地区,特别是新开辟的地区,斗争尖锐复杂,他既然是共产党员,就应该站在这斗争的最前线。

他身穿一身青色便衣,挎着盒子枪,没开口就先对人笑。董存瑞很爱见他。不论是大雪大雨,或是敌人“扫荡”最厉害的时候,他老是看见王平到庄上来。

有一天,下着雨,忽然枪声响了。人们正在惊慌的时候,王平来了。他全身上下,淋得透湿,累得直气喘。一进庄,就沉着地指挥群众往东山跑,自己带着民兵去顶住敌人。敌人扑了空,垂头丧气地回去了。董存瑞想:这个人真了不起,我长大了也要和他一样。

王平给庄上成立了儿童团,董存瑞当了儿童团长。

董存瑞经常身上挂着一把木刀,白天带着团员放哨;鸡毛信来了,他就一口气跑着送走了。晚上,看见村里的民兵在山沟里操练,他也领着儿童团去操练。快快长大吧!

鬼子在沙城镇坐不稳,急忙拼凑了一些伪军,在南山堡附近安了几个“钉子”。八路军常常跑来把这些据点拔掉,可是,鬼子又派一些伪军重新安上。这样,这一带就常常打仗。每逢打仗的时候,董存瑞就站在门口,他羡慕地看着村里的民兵,还有许多担架队,从门口走过。

一天夜里,天下着雨,伯伯跑来喊了一声,爸爸立刻爬起来,拿了一个口袋就出去了。董存瑞看见他们冒着雨出去,心里很高兴,他想,一定又要打仗了。

第二天,天刚亮,董存瑞就跑到伯伯家里。他向他最要好的朋友——堂兄董万年耳边咕噜了几句。董万年就把他拉到墙角,小声说:“听说县大队来了,昨夜村里去送粮了。还听说这两天就要破坏敌人的交通哩。”最后董万年又说:“这是秘密,什么人也不要对他讲。”董存瑞有些不高兴了,他说:“几时我把秘密告诉了别人?”

傍晚,有些民兵在装地雷,董存瑞也好奇地帮着摆弄起来。一个民兵半开玩笑地说:“四虎子,走开些,当心崩了你!”“不要吓人,你们不怕,我也不怕!”他没有走开,但只看看,不乱摆弄了。

他看见村里人,忙东忙西,再也忍不住了,就跑去找妈妈。他要妈妈答应他跟民兵一块儿去。可是,妈妈不答应。

天黑了,民兵从庄上走过去,伯伯和爸爸也扛着芦柴过去了。董存瑞就悄悄地跟他们走了。

到了沙城镇,人们就在这小镇边沿的大路上忙着埋地雷,割电线,把芦柴放在大桥上。当一个民兵正要点火烧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抢着把芦柴点着了。大伙一看,原来就是四虎子!

伯伯高兴地跑来拉着他的手,爸爸也笑了。往回走的时候,董存瑞在队伍前前后后跑着,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哼,真有意思,鬼子就像耗子一样,光乱放枪,也不敢钻出洞来瞧瞧!”

董存瑞天天盼着王平,他想把点火的事告诉王平。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王平一直没有来。一天,突然庄上乱糟糟的,许多人都哭了。他一打听,原来王平牺牲了。董存瑞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大声哭了。他听别人说:王平在常家寨的时候,突然被敌人包围了,和他一起被包围的还有县里的郭科长。他们两个人守住一个院子,和几十个敌人打了半天。最后,敌人爬上屋顶喊着:“缴枪投降!”王平大声喊道:“八路军没有投降的!”他一面烧着文件,一面英勇地向敌人开着枪。他对郭科长说:“我们就是牺牲了,但是千千万万人会站起来,他们会走向胜利!”

最后,王平他们的子弹打光了,敌人一窝蜂地冲上来包围了他们。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王平沉着地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王平和敌人一起倒下去了。

董存瑞听着,好像看见王平、郭科长他们站在屋里骂敌人,看见王平在敌人群中拉响了手榴弹,他捏紧了两个拳头,几乎要喊出声来:“英雄!”

从这天起,董存瑞就常自言自语说:“四虎子,你快快长大吧,长大了,像王平一样杀敌人!”“怪物也不怕了!”

董存瑞坐在祠堂的台阶上,看着儿童团员在耍花棍。他现在对这些玩意的兴趣不高了。他觉得儿童团的枪是木头做的,刀也是木头做的,那怎么能打鬼子呢?可是,民兵就不同了,他们有真正的地雷,还有土枪。他想,自己这么大了,就是鸟也该飞了。他决定要参加民兵,在民兵队里,董存瑞更是活跃了。埋地雷、割电线、抓汉奸,哪一次也少不了他。

一天夜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民兵静悄悄地向铁路走去。

董存瑞灵巧地翻过了沟,趴在铁轨上,用手摸着刚铺好的铁轨,自言自语说:“哈哈,你又躺在这里了,过两天,我们请你大翻身吧!”

民兵顺着铁道向两头走去,迅速地干起活来。这次他们不是爬上杆去割电线,而是要把电线杆锯掉。每根电线杆下,都蹲着两个人,一声不响地拉着锯子。不一会儿,几里路内的电线杆,都哗啦哗啦地倒下去了。董存瑞锯断杆子后,就用两块石头把电线砸断,再把电线绕在胳膊上,然后,斜背在肩上。

这时,他忽然想到,这样长的杆子,鬼子不是还可以把它竖起来吗?他拿起锯子,就在电线杆子的半截腰锯起来,这个新办法立刻传开了,大家都照样干了起来。

随着隆隆的响声,一道白色的光芒,划破了天空。民兵们都以为是火车,没有理它,反而干得更欢了。突然,隆隆的炮声响了,田里冒着火光。民兵们被这意外的事件吓慌了,他们还没见过炮,有些人想跑了,这时候区大队长追上去两臂一拦大声说:“站住,不要跑,那是铁甲车,没有什么了不起!”接着他下了命令:“都趴到沟里去,谁也不许动一下!”人们都跳进沟里去了。董存瑞在沟边一望,只见那远远地奔来一个黑黑的大家伙。真有点莫名其妙。他有点怕,他怕那怪物会突然开到沟里来。

铁甲车慢慢停下来了,车上的探照灯闪着雪亮的光。紧接着机关枪、大炮一齐响起来。一会儿轰轰这里,一会轰轰那里,一劲儿地轰着。董存瑞紧紧趴在沟底,炮声把他耳朵都震得嗡嗡响,他以为炮弹在头上炸开了,恨不得钻进土里去。

鬼子在车上胡闹了半天,才把铁甲车开走了。区大队长第一个站了起来,笑着说:“同志们,没有什么了不起,铁甲车也只是吓吓人的!”董存瑞可高兴了,他早忘记了刚才的害怕,拍着大腿说:“大队长真有办法,我们就在敌人鼻子底下,敌人还不知道!”

几个月过去了,苏联出兵东北的消息传来了,到处在谈着反攻,许多村庄掀起了参军的热潮。

庄上有五个青年去参军。可是董存瑞却一声不响。有人和他开玩笑说:“四虎子,舍不得娘吧?”他翻了翻眼说:“等着瞧好了!”其实他早拿定主意了,董存瑞也偷偷跑去参了军。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在区基干队,董存瑞是一名没穿军装、也没有枪的兵。他惟一的武器是一把锹。他用这把锹,挖过敌人的公路,平毁过敌人的碉堡。他把锹擦得雪亮。每当一座碉堡倒下去的时候,他又蹦又跳地扛着锹跟着大家走了。要是谁说他孩子气,他就说:“捣碎了敌人的乌龟壳,还不该高兴高兴!”

一天,区基干队正酝酿着送哪些人到县大队去。董存瑞一听到这消息,就报了名。

县大队的热烈接待,使董存瑞感到了无限的亲切。他立刻喜爱了这里的一切。

第二天,董存瑞穿上了新军装。军装长了一些,几乎快齐膝盖了,那又有什么关系!个儿很快就会长高的。他挺了挺胸,迈着大步,来回地走着。他想:再背上一支“三八”式,可不就是个真正的八路军了吗?

可是,班长只发给他一颗手榴弹。董存瑞心里有点不痛快。

不久,缴获了敌人一批武器,班长立刻发给董存瑞一支马拐枪。他一有了枪,那可就忙起来啦,拿着枪找这个老战士教他拆卸,找那个老战士教他装……虽然他在民兵小组时埋过地雷,可是用枪却还是外行。最糟的是他有一个坏习惯:老是用左手去板枪机推弹上膛。同志们都笑他说:“等你用左手把子弹推上膛,再换右手去打,敌人早跑掉了!”他决心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可是,这很不容易,只要稍一不小心,又是左手去扳枪机了。这时他发觉: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固然需要刻苦锻炼;可是要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他反复顽强地练习着,直到双手酸痛得抬不起来。

终于,他战胜了自己的坏习惯。

为了战争的需要,县大队不久就编入了野战部队。董存瑞在连队里是最小的一个,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小弟弟,什么事都让着他点。董存瑞慢慢地有些放任自己了,就好像过去在自己家里那样。

一天,连里会餐,吃的是粉条豆腐炖猪肉。全班人围着一个菜盆吃饭。董存瑞越吃越香,把菜盆拉到自己的碗边。

一个刚参军才几天的新战士见了很不高兴,就拿来一个碗,把肉往碗里一倒,放到董存瑞的面前说:“干脆给你一个人吃吧!”

董存瑞一时感情冲动,也不想自己干得对不对,只是感到受了很大的侮辱。他把碗筷一搁,哭了。他认为这是别人欺侮他。

排长郭元芳倒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认识一些问题。

过了一会儿,排长微笑地望着他说:“气消了吧,我们谈谈好吗?”

董存瑞鼓着嘴不说话。排长跟他讲起故事来了。这些故事渐渐吸引了他,像是刮了一阵风,把他的气吹散了。排长讲到在战场上,有些战士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下抢救自己的战友。最后他还说:“一个人,要是他常常想到大家的事情,他不论做什么事,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头里,他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要是一个人只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只顾自己,那就再糟也没有了。”

董存瑞听了,心里打鼓似的怦怦怦地跳得好厉害,脸上热辣辣的。他决心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他手卷着衣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排长也满意地笑了。战胜恐惧

这一年我们和国民党举行了和平谈判,发布了停战令。可是不到三个月,有一天深夜,蒋匪军突然把我们的一个营包围了。还送了信来,要这个营缴械投降。

战士们的肺都快气炸了,整整和敌人激战了一夜。最后为了争取和平,忍痛撤出了这个村庄。

可是,敌人得寸进尺,又把另一个营的村庄攻占了。

为了自卫,团部决定给敌人一个反击,派二营去夺回一营的驻地——乔梓庄。

二营夺回了乔梓庄,可是,敌人仗着美国武器,又来进攻了。激烈的战斗在村边展开了。

战士们初次见到美国武器,摸不着底,特别是火箭炮,一放一阵烟,有些胆小的人,心都慌了。董存瑞也一样,他第一次碰上这样激烈的战斗,心不由自主地扑通扑通地跳。

董存瑞望望旁边的战友,只见排长和别的同志都在奋不顾身地投着手榴弹。他一转眼,忽然看见同乡董玉珍趴在地上,头也不抬,胡乱地放着枪。一种羞耻的感觉忽地涌上来:我不能像他那样!我应该勇敢的迎击敌人!他一振作,浑身都有了劲。

敌人仗着人多,蜂拥地冲上来了,在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候,董存瑞忽地翻身滚向敌人跟前,接连扔出了几颗手榴弹。敌人被这种大胆行为吓慌了。同志们被这种大胆行为鼓舞了,他们一齐冲向敌人,把敌人打了个唏哩哗啦。

打扫战场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子拾到一颗手榴弹。他把铜环套在手指上,一蹦一跳地向董存瑞跑来说:“叔叔,给你。”话刚到嘴边,手榴弹突然落地,嗤嗤地冒烟,董存瑞转过身来,看见这情景,连想都来不及多想一下,立刻奔上去,一脚把手榴弹踢了老远,随即把小孩按倒了,趴在小孩身上。

手榴弹在远处爆炸了。小孩在惊骇中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感激地望着董存瑞,笑了。董存瑞紧紧地抱着他,也笑了。

经过党的一年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董存瑞对共产主义认识更深刻了,他也希望和那些共产党员一样,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共产主义。1946年的夏天,他写了一份申请书,交给了中国共产党连队的支部。

支部讨论了这件事,同志们都说:“董存瑞忠实可靠,作战勇敢,工作积极,一年来锻炼得很不坏,够党员条件。”

久已埋藏在董存瑞心里的愿望实现了,他被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补党员,到18岁时转正。拼刺

一条战壕,弯弯曲曲地,从延庆的城边一直向它东面的村庄伸过去。许多战士正在交通沟的前沿,挖着单人掩体。

南边响起几下炮声。在南边,蒋匪一个师,正向这里压过来,他们想一举占领张家口。反动派头子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定,他不但把战火烧到华中,而且烧到华北来了。

第二天,蒋匪军进攻了。先是飞机炸了一阵,再是炮轰。后面是他的督战队,逼着他的步兵缩头缩脑地冲上来。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敌人十几天的攻势都被我们打垮了!

敌人又调了一个师来。我们守在延庆一线的只有两个团。而敌人是两个师。战争空前激烈起来了。

一天中午,阵地上突然响起隆隆的声音,出现了敌人的坦克。这个团刚由县大队提升为主力部队,他们还没有打过坦克,准备也不够。有些战士心里不免有些慌。战士们把手榴弹像下雨般地向坦克投去,可是坦克满不在乎,稳稳当当地冲过来,直冲到战壕边。

坦克开过了战线,后面跟着的敌人喊着杀声冲上来。这时候,战士们用手榴弹把敌人打垮了。坦克车上的敌人看见步兵垮了,也就急忙往后退。就在这当口,突然一声巨响,一辆坦克在烟雾中晃了晃,履带哗哗一下就脱落了。战士们高兴得叫起来,有地说:“好呵!要得!扯断了王婆娘的裹脚布啦!”

这件事,立刻传遍了全团,战士们说:当敌人的坦克正往后退,有一个战士解下裤带,把6个手榴弹扎在一起,向坦克爬去。他想:坦克也是人造的,为什么人就不能毁了它呢?他一翻身爬到坦克紧边上,把6个手榴弹一下塞到坦克的履带底下,把坦克炸毁了。

第二天,又打坏了两辆坦克。可是,坦克一直没光顾董存瑞的那段阵地。他很失望,全身的热血早已沸腾了,他很想像那位战士一样炸毁敌人的坦克。

一天夜里,班长突然把人集合起来。排长说明了任务,把队伍拉走了。排长郭元芳和班长走在前面,董存瑞走在中间。他们都端着枪前进!董存瑞甚至在黑暗中都看见他的刺刀在发光,因为他一有空就擦,竟把它磨得像镜子一样。

突然,前面出现了一些黑影子。排长急忙撂了撂手,战士们立刻散开来,加速追上去。刚一和敌人照面,敌人仗着人多,就挤成一疙瘩冲上来。只见排长喊了一声“冲呀!”就冲上去了。其他的战士也先后冲了上去。

董存瑞和一个敌人拼开了刺刀。那人比他高一头,开始,敌人还刺了几下,可是一扑空后,就只顾拨开董存瑞的刺刀,董存瑞甚至感到敌人发抖了,忽然敌人一转身拔腿就跑。董存瑞气极了,一个箭步追上去。敌人一面逃,一面不断回头。董存瑞飞也似地追,刚追上,就使出全身力气一刺刀就戳进了敌人的屁股。

敌人拖着刺刀拼命跑,董存瑞拼命拔,就像是拔河似的。突然,“咔啦”一声,刺刀从枪上脱落了,董存瑞跌了个仰天倒。敌人可就带着刺刀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排长以为董存瑞受伤了,赶快跑来把他扶起。当排长明白真像,忍不住想笑,就说:“够本了,抓了3个活的,打死了4个,我们一个也没伤亡。”

董存瑞还是气鼓鼓的,心疼那把刺刀,恨自己没有把敌人刺死。

几天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达到了。钢铁的心

1947年冬的一天中午。

天空飞着鹅毛大雪,寒风嗖嗖地刮着,天和地连在一起,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董存瑞坐在茅屋的地上,把子弹掏了出来,他在子弹上吐了点口水,就一心一意地在鞋底上擦来擦去。不一会儿,子弹就闪闪发光,好似一面镜子,简直连人影也模模糊糊照得见。他把那些闪光发亮的子弹,又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弹袋。随即,他又用粉笔在墙上画画。他画了一个蒋匪军,头钻在草堆里,可是屁股却露在外面,撅得老高。同志们一看这狼狈样,都哈哈笑起来。

突然,通讯员传来了紧急命令,前面发现了敌人,要立刻出发去堵击。

他们一出大门,就望见前面大路上,有一长串汽车,直向山区驶去。

连长把带红绸的驳壳枪扬了扬,队伍就像撒了缰的马群,直奔大路。他们占领了大路边的曹官营,就把机关枪架了起来。

敌人发现后路被截断了,急忙回头反扑。激烈的战斗在曹官营展开了。

敌人组织了力量,又开始冲锋了。这次等敌人冲得很近才开了火。在敌人稍一混乱的时候,我军的冲锋号响起来了。战士们像猛虎般扑过去,敌人挣扎了一下,就逃回去了。我军尾追上去,在刚望见敌人占领的村子时,突然敌人架在房上的几十挺机枪叫开了。在这极不为利的情况下,我军立刻向后撤回去。这时,敌人倾巢而出,在后面追了上来。

排长郭元芳大声叫着,要大家赶紧回去占领阵地,自己却趴下来,用冲锋枪射击着敌人。看看自己人快到村边了,排长就边打边退。忽然,排长的枪再不叫唤了,敌人大声叫着:“抓活的,抓活的!”大胆地追了上来。排长和10几个敌人进行了激烈的赛跑。

战士们急得心都好像要跳出来似的。但是,他们不能开枪,一开枪,就会把自己的排长打死。眼看敌人快接近我们的阵地了,排长气喘地叫着:“同志们,不要管我,开枪吧!”

能把自己的同志丢在危险当中不管吗?不能,那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同志”,这是一种最珍贵的称号。只要你在斗争,你就会随时随地得到无数同志的支援。当一个同志遇到了灾难,别的同志甚至会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前来援救。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董存瑞和几个战士冲了出去。

排长看看敌人快抓住自己的大衣了,灵巧地把大衣一脱,一个扯住了大衣的敌人,跌了一个仰天倒。排长调过头来,举起冲锋枪,用枪柄狠狠打下去。董存瑞他们也赶上来,刚一拼刺刀,敌人就调头跑掉了。

敌人大队人马又冲上来了,大概敌人见天色已晚,想争夺逃路,所以来势汹汹,一下就冲到了曹官营的村边。敌人的机枪,像一阵暴雨,把我们的队伍压缩在一条土坡下。另一股敌人,趁这机会就从干水沟直向营部猛冲。营部受到极大的威胁,连长立刻命令董存瑞带一个班去援助。

董存瑞察看了一下敌情,他寻思:要以少胜多,一定要突然地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他机智地把人分成三组,沿沟边匍匐前进。一接近敌人,董存瑞就占据了有利的地形,猛烈地扔进了手榴弹。敌人突然遇到这意外的袭击,立刻混乱了,挤在沟里互相撞来撞去。董存瑞知道:这是十分紧要的一刻,要猛要狠,不能给敌人有喘息的机会。没有了手榴弹,就把敌人尸体上的手榴弹拿来回敬敌人。

敌人胡乱地放着枪,溃不成军了。这股敌人一溃退,其他几股敌人都动摇了,全营趁着这个威势,发起了冲锋,敌人很快败退了。

这条干水沟里,躺了近百具敌人的尸体,其中还有敌人的一个营长和一个连长。

战后评功的时候,同志们都向董存瑞竖起来了大拇指。他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他知道,任何事情,如果离开了大家,那会一事无成。所以凡是有什么好事,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大家共同的努力。立功

敌人不甘失败,几天后,又出动了一个师,企图到四海来烧杀。

我军也集中了兵力,守在四海、南湾的南山上,董存瑞的一个班守着一座小山头。这里是“袋口”,他们的任务是:让敌人钻进口袋去,然后把“口袋”扎起来,不让一个敌人逃跑。

敌人大摇大摆地开进了山谷。这支部队是敌人的精锐,手里的武器,手上的钢盔,直到脚上的袜子全部是美式装备。

敌人刚一进村庄,四周的山头,吐出了无数的火舌。敌人慌忙地占住了几个村,向山头开起火来。顿时这一带成了一片火海。

敌人为了抢夺制高点,为了夺取退路,拼命向这小南山头冲锋了。旁处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一股敌人,向这小山头冲锋了七八次,都被打垮了。

手榴弹越打越少了,看来,董存瑞这个班,暂时是无法得到补充了。小李抬起头,望了一下董存瑞说:“副班长,派一个人到连部去取手榴弹吧!”“不,连部不派人送弹药来,这是说他们有困难。”随即他指了指北面说:“你看,那边打得多激烈,歼灭敌人,主要是在那一边。我想,弹药一定都流向那边去了。”

小李没奈何地翻了翻眼,董存瑞拍了拍小李肩膀说:“要是在别人比我们更需要弹药的时候,我们突然跑过去伸手要弹药,依我看这是罪过,你说是不是?”

正班长听了董存瑞的话,十分同意,说:“对,我们最好还是谈谈如何克服困难吧!”

班长就把小组长召集到一起来商量。董存瑞说:“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困难要克服,一个是我们弹药不够,一个是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我们应该消除一切依赖思想。我们一定要坚守。哪怕只剩下一个人,就是用牙齿也要把这里守住……”

旁的同志也一齐说:“对,守住这里,让兄弟部队消灭敌人,就是胜利!”

敌人又冲锋了。直等到敌人爬得很近,连那敌人喘气的声音都听到了,董存瑞他们才投出了一排手榴弹。当敌人滚下山去的时候,董存瑞他们就用石头砸。

敌人夺不下这座小山头,恼火了,拖来了一挺重机枪。机枪口射出的火焰像条火龙,直向这座小山上打来。这个威胁太大了,不干掉它,坚守阵地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董存瑞看见敌人退到后面去组织冲锋力量了,立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拿起了几颗手榴弹,对同志说:“用火力支援我!”

就在敌人机枪换子弹带的一刹那,他翻身滚下坡去。他的动作非常迅速,敌人还没摸清是怎么一回事时,他的手榴弹早已接连飞去了。敌人的机枪就成了哑巴,再也不叫唤了。

敌人在这里攻不动,就把力量集中到四班阵地去了。战斗在那里激烈地进行着。最后,四班只剩几个人了,虽然他们顽强坚守,但在优势敌人面前,看样子,不能长久支持下去。其他地方的战斗更为激烈,抽不出援兵来。只有董存瑞这里暂时松了一口气。

董存瑞看到这一切,急坏了,他额上冒着汗珠,恨不得立刻上去帮一把。

情况更严重了,眼看友班快守不住了,董存瑞紧握着拳头,指甲把手心都捏出血来了。他思索了一下就提议:由他带三个人立刻去援助。可是正班长不同意,他觉得他们的任务是守住这里,如果敌人再攻这里,怎么办呢?

董存瑞急得气直喘,他从来没有这样急过,喉咙火辣辣的,心像是要跳出来似的。他反驳说:“我们的任务是守住这座山。要是四班那里被攻破了,我们守在这里也没用了。”接着又说:“我们一定要去支援四班,打退敌人,立刻就回来!”董存瑞也知道,一般情况下,是应该先报告连部然后再行动,但现在来不及了。在这万分紧急时刻,他觉得可以机警地和迅速地处理一些问题。战场上,往往几秒钟就要决定胜负的。

敌人快冲上四班的山头了,四班的几个人端起了刺刀,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斗了。正在这紧张的时候,董存瑞带了几个人,好似猛虎下山,从侧面冲了过去,接连地投出了手榴弹。敌人被这突然的袭击,打得蒙头转向,滚下山去了。

天快黑了,战斗已近结束,兄弟部队正胜利地歼灭着大量敌人。这时,突然有七八个敌人,偷偷摸摸从侧面爬上来。董存瑞看见了,笑着说:“最后的礼物来了,同志们,捉几个活的吧!”他就领着几个人,从侧面偷偷绕到敌人后面去。待敌人快爬上山时,董存瑞他们大声叫道:“缴枪不杀!”吓得敌人蒙头转向。敌人看见自己前后被包围了,乖乖地举起了双手。

随着战斗的结束,董存瑞的勇敢和机智传遍了全团。连部对董存瑞的勇敢和机智,以及在紧急的情况下,机动地支援兄弟班的行为,十分称赞。这次同志们又给董存瑞评上了一大功和两小功。这一年多的战斗中,他先后立下了四次大功和两次小动。大练兵运动

1948年的春天,解放战争正处在胜利的前夜。为了迎接这伟大的胜利,董存瑞所在的这个师,开始了大练兵运动。

练兵运动结束的时候,全师准备举行一次大演习。师部要挑选一个最好的连队来演习进攻。这个光荣任务就落在董存瑞他们那一连身上。因为从师首长到战士,谁都知道董存瑞他们那一连成绩最好,特别是董存瑞学习以后进步很大,在作战动作上有很多出色的地方。比如:有些人利用坟墓时,不是趴在坟顶上,就是趴在坟左或坟右,而董存瑞不同,他趴在坟后稍靠右面的方向,这样就非常机动,坟的左右和坟顶,都可以随时加以利用。师和团的首长,正希望通过董存瑞他们的实弹演习来教育大家。

担任这次演习的都是全连的能手。董存瑞是爆破组长;投弹准确的郅顺义是突击组长;最好的机枪手是火力组长。

在演习前,董存瑞他们整整预习了一天。团里的参谋也跑来帮助他们。在预习的时候,董存瑞一点也不马虎,只要有一点不对,他立刻重来。

在一个跃过铁道的动作,董存瑞演习起来稍微慢了一点,他就接连练习了几十次。他头上冒着汗,不断喘着气。参谋说:“差不多了。你也累了,回去休息吧!”“不累,不到完全有把握,我是不休息的!”董存瑞顽强地说。接着他又练起来。他知道明天全师都将看他们的演习,因此必须将自己全部本事拿出来,好让同志们把自己的优点学去,变成大家的优点。

第二天,大演习开始了,在车站上修筑了一群坚固的地堡,还有铁丝网和壕沟,一切和真战场一样。在车站左边山上,站着全师的同志,参观演习。

演习快要开始了,董存瑞心里不大平静,他想,我能不能满足同志们的期望呢?可是他很快压制了自己。他又像战场上一样的沉着、勇敢和有信心了。

机枪吐出了火舌,董存瑞和七八个同志冲上去了。董存瑞的动作是那样迅速,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他已经跃过铁路。第一个地堡被爆破,黑烟刚起,第二个、第三个地堡也接连冒出黑烟。战士们为这种果敢和准确的行动鼓舞了。大家都说:我们要向董存瑞他们学习,我们也将和他们一样在战场上歼灭敌人。

演习结束后,董存瑞荣获了“模范爆破手”的光荣称号。进军隆化

进军隆化的号声响了。

隆化——它是敌人据守承德的前哨。要打开承德,就必须先拿下隆化。承德一旦解放,就把“晋察冀”和“晋察热”两个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大兵团作战开辟了宽阔的道路。我军就可以直捣山海关,扼住敌人的咽喉,将敌人全歼于关外。

我们的队伍像把钢钳,分两路向隆化钳过去。董存瑞他们那一连走在全师的最前面。这把尖刀的矛头正插向敌人的喉咙。

一到宿营地,董存瑞刚坐下,两条腿就跟木头似的,不听使唤了。肩胛上还像重重压着两杆枪。他伸了个懒腰,真有说不出的舒服。气还没有缓过来,他又想到要给老乡去挑水,再给同志们烧点洗脚水。刚一站起来,他才觉得两只脚好像踏在钉板上一样,痛得心都发抖。但他还是抿着嘴,一一照做了。夺红旗

傍晚,部队逼近了隆化。

敌人已经将隆化变成了一座地狱。从黑暗里望去,更是阴森森得怕人。他们在城的四周修筑了一连串高高低低的碉堡。在他们司令部的所在地——隆化中学,更是地堡林立。许多条看不见的暗沟,把一连串的“子母堡”连接在一起。地堡上全是枪眼。

中学里面,敌人把所有的墙壁都变成了有射击孔的夹墙。四周都有射击孔的暗沟暗堡,就像蜘蛛网似地布满了全校。在中学西边的苔山上,也是一连串的地堡和暗沟。

狡猾的敌人,把最坏的一着也打算好了:如果我军突进校内的话,他们就可以跑进夹墙和暗沟去。苔山上的火力,就可以对准学校扫射起来。校内暗藏的火力也可以交叉射击,这样敌人的子弹差不多可以扫遍校内每一个角落。

一天下午,连里开动员大会了。四面红旗插在主席台上,春风将红旗刮得哗哗地响。这几面红旗分别写着:“爆破”、“火力”、“突击”、“支援”等字。其中写着“爆破”字的红旗特别大,它象征着在所有这几项工作中是处于领导地位。

动员报告刚做完,许多战士都争先恐后地报名,上台比武。末了,连长讲话了。这是非常紧张的时刻,热烈的会场刹时变得鸦雀无声,谁都希望这个光荣任务落在自己头上。“同志们,根据各项条件来说,董存瑞应该担任第一名爆破手,大家同意吗?”刷的一下,全连的手都举起来了,一班长的手举得挺高。

董存瑞走上主席台,兴奋地接过红旗,他庄重地说出了自己的决心和保证:第一、坚决完成第一次爆破任务,消灭敌人,不完成任务决不回来!第二、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喊叫。

随后他要选择和他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火力、突击、支援等小组人选了。战士们都紧张起来,眼睛都死命地盯着董存瑞:似乎在说:选我吧!

董存瑞又兴奋又紧张,脸上露出不自然的笑容,他知道每个人都希望选中自己。但是,他心里想,“这怎么行啊,难道全连都去送炸药吗?”随即他选了郅顺义做突击组长;选了二排长做火力组长。现在只剩下支援组长了。他拿着写着“支援”大字的红旗走来走去,战士们心情紧张极了。他的眼光刚一碰上一班长眼光,一班长脸都红了,急忙低下了头,一班长认定董存瑞是不会选中他的。“支援组长,一班长!”董存瑞大声叫着,把红旗递过去,如雷似的掌声响起来了。一班长一个箭步跑上去,接过旗,紧紧握着董存瑞的手,激动的快掉泪了,说:“我们全力支援!”

会后,支部又决定董存瑞为整个执行爆破任务的党的小组长。他感到这是党对他极大的信任。他决心以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那样去完成人民所交给的任务。他在党小组会上提出:要勇敢沉着,坚决完成任务;火力一压住敌人,就立刻冲上去。如果压不住敌人,也要找敌人火力交叉的空隙钻过去。侦察

明天就要总攻了。董存瑞总是放心不下。虽然他昨晚已经侦察过敌人的工事,但他怕敌人在白天又搞了一些什么名堂。作战是不能有一点粗枝大叶的,他决定再去侦察一次。

董存瑞和小李沿着敌人的前沿爬去。他一眼不眨地望着前面,隐藏在黑暗里的东西,怎样也逃不过他那双尖锐的眼睛。他在前面轻轻地爬着,小李在后面紧紧地跟着。每一个洼坑,每个小丘,每道鹿砦,他都不轻易放过,把它仔仔细细地记在心里。

爬到铁丝网边了,地堡里敌人说话的声音都可以隐约地听得到。他睁大眼睛望着地堡,反复地看着每一个枪眼,直到眼睛都发痛了。任何一件东西,任何一个小变化,他都反复地在脑子里打了印子。

一切都很顺利,董存瑞把要想知道的都弄清了。在往回走的路上,他们遇见了营长。因为白天敌人在另一个地方忙了一整天,现在营长带了几个人,想亲自去那里侦察一下。

对一切新的事情,董存瑞都有莫大的兴趣。他轻轻地说:“营长,如果你看我还够作一个侦察员的话,也把我一起带去吧!”

这样机灵的小伙子,什么时候也讨人喜欢的。营长高兴地把他拉在身边,一齐往前走去。董存瑞乐得心里都开了花。

在黑糊糊的地方,隐约地出现了一个小土丘。他们静悄悄地爬过去。现在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敌人在白天赶修起来的一个火力点,敌人想用这个火力点来封锁开阔地前面的几所房子。

正当他们往回爬时,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一口猪嚎叫着从开阔地那边一所房子里窜出来,直向地堡冲去。敌人吓坏了,急忙用机枪扫射起来。照明弹也接连射到天空。在银色的光亮下,营长他们在敌人面前暴露了。敌人的机枪已经转过来对准他们开火了。就在这节骨眼上,突然一颗手榴弹在敌人地堡跟前炸开了,接着在另一处地方,有一个人向敌人射击起来。

敌人把火力集中向那个地方打去了。营长立刻明白了:董存瑞为了掩护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又滚到一旁,把敌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营长他们很快地爬过开阔地,在房子那边,向敌人开起火来。董存瑞的枪不再响了,敌人把子弹射向那房子去了。

董存瑞爬回来了。营长高兴地把他紧紧地搂着说:“好一个勇敢的人!”“营长,这算什么,每一个战士都会做到的。”董存瑞有点不好意思了。在侦察的时候,董存瑞心里早打算好了,要是碰到什么危险,为了保护战友们,自己就应该挺身而出,就是因此而牺牲了自己,也是值得的。

这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往回走的时候,营长高兴地说:“意外的事情,也有意外的收获,敌人这个新火力点,再不是什么秘密了。”永远放着光芒

天亮以前,战士们就进入了前沿阵地。太阳升起来了,临攻前的难以忍受的等待,使得每个人都很焦急。他们站在壕沟里,紧握着上了刺刀的枪,有的望着天空,有的望着前面那黑糊糊的一片地方。前面不远是一些土丘和坟堆,看起来一切都很安静,可是,只要谁碰它一下,那些隐藏着的枪孔里,就会射出倾盆大雨似的子弹来。

突然,攻击的信号弹升上天空了,人们身不由己地震动了一下。随即,我军的大炮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吼声,炮弹在苔山上炸开了,顿时烟雾腾天,成了一片火海。

机关枪咯咯地响成一片,手榴弹和沉重的爆破声也接二连三地响起来,天空升起一根根黑柱。董存瑞听到这声音,嘴边露出了笑纹。他知道,这是兄弟连队得手了。敌人的一些地堡,随着轰然的响声,炸了个粉碎。

时间现在变得那样地难熬,过一分钟就像过一年似的。19岁的董存瑞抬起头来,望望天空,太阳好似被钉住一样,动也不动。他焦急万分,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向那些地堡去,把它爆破。

四连扫清了外围,战事发展到敌人的核心工事,命令下来了:“‘尖刀连’出动!”

我军的机枪,像一阵飓风,突然刮起来,“开路先锋”的爆破组,就将在这火力掩护下出动。董存瑞挟起炸药,一挥手,就冲向前去了。郅顺义和其他几个战士也紧跟着冲出去了。

快接近地堡的时候,敌人的火力集中在董存瑞的身边,他趴在地下,斜着眼望了一下,四周都被子弹打得尘土飞扬。敌人见他卧着不动,以为他死了。就在这一刹那,他向突击组长郅顺义一挥手,郅顺义立刻领会了,接连打出了两颗手榴弹,响声刚起,董存瑞早从烟雾里冲了上去。他冲到地堡跟前,敌人机枪又咯咯地响起来,他机警地伏在两个枪洞的中间,机枪震动得他身子微微地抖动。他迅速地把炸药放在地堡上,拉响了导火线,随即翻身滚下来。山崩地裂一声响,一股黑烟冲向天空,第一个地堡炸飞了。董存瑞被气浪震得头发昏,耳朵里嗡嗡地响,但他知道,这是紧要时刻,一秒钟也不能错过。他随即挟起第二包炸药,冲过第一个地堡的烟雾,跑到了第二个地堡。当敌人清醒过来时,他早把炸药拉响了,第二个地堡又炸飞了。这时,孙有德也把第三个地堡炸掉了。紧接着三声巨响,我军的号兵站在小丘上,在烟雾中吹起了冲锋号。尖锐的号声响彻云霄,吓慌了的敌人,开始仓惶地溃退了。一面小红旗迅速地摇着,连长带着队伍勇猛地冲上去了。

隆化中学的围墙也看见了,战士们已向中学猛扑过去。正在这里,敌人的六挺机枪,突然像狂风暴雨般打过来。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把我们的战士压制在一条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

一切都清楚了,那六挺机枪是从桥上打来的。那座桥筑在中学围墙外的干河上,桥的两边筑有墙,顶上还有盖顶,成了一个坚固的碉堡。现在,这座桥型碉堡成了最大的威胁。拿不下它,就别想接近隆化中学。

连长瞪着眼,用坚决的声音说:“二排去爆破!”

一个战士挟着炸药,勇敢地冲去了。他坚定地用双手向前爬行着。那些子弹,在他前后左右跳动,他没理睬,只顾往前爬。忽然,他的头抬不起来了,挣扎了一下,扑下去,一动也不动了。“连长,我去!”爆炸手李振德喊着。连长沉默了一下,咬着牙点了一下头。

李振德向前滚过去,他匆忙地用双手爬着,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爬去,他用这种迷惑敌人的方法,已经巧妙地爬进了几十米。但是,密集的机枪又打中了他,他躺下了。战士们都屏住呼吸,焦急起来。就在这时,他突然挣扎起来,顽强地向前爬去。现在他竟冲着敌人的火力爬去,想尽快地接近那个碉堡。他身子抖动得非常厉害,看样子,他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思想鼓舞着他呢?一个受了伤的人,能对付得了那个碉堡吗?

离碉堡只有十来米了,他挣扎着,用左手把自己的上身支起来,准备把手榴弹投出去。这时,几颗可恶的子弹打中了他身上的炸药。轰然一声,李振德牺牲了,碉堡上的机枪也不响了。

在土丘下的战士们,一跃而起,喊着杀声冲了上去。突然,敌人的机枪又吐出了火舌,有些战士不顾一切的直向前冲,还没有跑到碉堡,已被敌人射倒了。他们不得不退回土丘下。

连长把嘴唇都咬出了血,青筋在太阳穴上鼓了起来。例如碉堡在他跟前的话,他也会把它咬得稀碎。但这是一片开阔地,无法接近它。“连长,我去炸掉它!”董存瑞坚决地说。

连长望了望他,摇了摇头。

这时,团部紧急命令来了:“友军已从东南角突进了中学,但在院中被阻,你们必须在15分钟内,从东北角插进中学,支援友军,全团也马上要总攻了!”

董存瑞知道:决定战斗的时候到了,为了友军,为了胜利,就是刀山也要爬过去。他握得拳头都咯咯响,用坚决的眼光望着连长说:“反正得炸掉它,请准许我去吧!”

连长爬过来,紧握着他的手。董存瑞立刻感到,有一股热血流遍了他全身。连长轻轻地说:“小心点!”“连长,我去掩护他爆破!”郅顺义向连长请求。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假如董存瑞没有完成任务,还有我。连长答应了。董存瑞点了下头,似乎说:多好的同志啊!“同志们,打手榴弹!”董存瑞叫着,他挟起炸药,纵身一跳,从手榴弹的烟雾中冲出去了。郅顺义带着两兜手榴弹,也在同一时刻跳了出去。

董存瑞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于是敌人以为他死了,转移了射击目标。就在这一刹那,他迅速地滚进了好几米,于是敌人的机枪又朝着他打来。突然像有人把他猛撞了一下一样,脚不灵便起来,接着,鲜血从他的腿肚流出来,一滴滴洒在地上。他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他咬着牙,还是继续朝碉堡爬去。

敌人进行着临死前的挣扎,六挺机枪像撒胡椒末似的把子弹打过来。立刻,董存瑞他们面前成了一片火海,仅仅靠着一点凹地,暂时掩蔽了自己的身体。那个可恶的碉堡离董存瑞虽然不到40米,但这里每寸土地都落下了密密的子弹,就是鸟儿也飞不过去。董存瑞知道,硬向前冲过去是不行的,必须用机智打击敌人。他对郅顺义说:“打手榴弹,让我冲上去!”手榴弹在敌人碉堡前开了花。敌人愣了一下,就在这一瞬间,董存瑞早已乘着黑烟跳进了干河,郅顺义也跳进了干河前的壕沟。敌人很快就清醒了,六条火舌又继续舔着前面的开阔土地。但是,碉堡上的敌人已经对董存瑞他们无可奈何了。那座建筑在干河上的桥型碉堡,桥底离河床有一人多高。手榴弹摧毁不了它,机枪也打不透它。敌人凭着这点顽抗着。

董存瑞两次把炸药放在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他急得像身上着了火一样。

中学里面,冲杀的声音一阵紧一阵。董存瑞很清楚:兄弟部队正和藏在暗壁中的敌人厮杀着。不炸毁这座碉堡,每延迟一分钟,就有许多战友伤亡。这时候,躲在学校围墙里的敌人,发现了董存瑞,射出了一连串的子弹。子弹射穿了他的衣角,他也没有理会。他焦急的是身边只有一包炸药,怎样才能用这包炸药炸毁碉堡?

董存瑞把炸药抱起来,一个念头很快闪过去,他好像看见了王平,想起了那句名言:只要有一颗钢铁的心,就是手无寸铁去打击敌人,也毫不害怕。

他知道:那些被敌人机枪火力压住的战友们在盼望着他;中学里的战士们正需要得到他的援助;全国人民也在希望着他……一种崇高的思想控制了他,为了胜利,就是牺牲自己,也要炸毁敌人的碉堡。

董存瑞毅然地用左手托起了炸药,抵在桥底上,昂起头来,对郅顺义说:“要是我没有完成,你来完成它!”

他用右手拉着导火线,用尽全身力量,大声叫起来:“同志们,为了胜利,前进!”

随着火光一闪,巨大的响声震得山摇地动,在烟雾中,桥型碉堡被炸飞了。董存瑞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身体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那巨大的响声,就像一声号令,战士们一跃而起,冲进烟雾,扑向敌人。董玉珍挟起一包炸药,冲过干河,把炸药放在围墙下,拉响了。隆化中学的围墙炸破了,队伍像潮水般涌进去。董玉珍的腿受了重伤,他一手推开为他包扎的护士,大声叫着:“同志们,前进!为了董存瑞,前进!”

红旗在隆化中学升了起来,残余的敌人投降了,隆化解放了。

师首长和战友们跑到桥型碉堡前,默默地脱下帽子,向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儿子致敬!

排长把董存瑞的挂包交给了党支部,那里面有董存瑞的立功奖状和行军图。

伟大的英雄,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子——董存瑞,就这样壮烈地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那种高贵的品质,英雄的形象,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作出决定:追认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党员,并以英雄的名字命名董存瑞生前所在的班。“董存瑞班”的战士们宣誓:“要求永远保持英雄的光荣和英雄的作风。”

隆化中学也命名为“存瑞中学”,数百名劳动人民的子弟,正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