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魅力阅读:精华本.八年级.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8:14:13

点击下载

作者:方圆,朱蒙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学生魅力阅读:精华本.八年级.下

中学生魅力阅读:精华本.八年级.下试读:

中学生魅力阅读

:精华本.八年级.下/方圆,朱蒙主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6

ISBN 978-7-5021-7214-5

Ⅰ.中…

Ⅱ.①方…②朱…

Ⅲ.语文课-阅读教学-初中-教学参考资料

Ⅳ.G634.3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93557号

中学生魅力阅读:精华本.八年级.下

方圆 朱蒙 主编

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 1号 100011)

      网 址:www.petropub.com.cn

      编辑部:(010)64523614  营销部:(010)64523603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中国石油报社印刷厂

2009年6月第1版 2009年6月第1次印刷

740×1060毫米 开本:1/16 印张:19.5

字数:315千字

定  价:29.8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中学生魅力阅读

丛书专家组(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漪(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陈金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编审)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吴立岗(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谦翔(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

■崔峦(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翟京华(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影响你一生的经典美文编 委 会

总策划:郭永福

主 编:方 圆 朱 蒙

副主编:丁立梅 吴秀军 张 刚

编 委:董 琦 李志刚 张 岚 冒继承 张 洁 张高海

    吕正家 侯和菊 王广仁 娄占省 涂朴珍 李海燕

    张庆莉 吴厚珍 徐厚平 张明晨 张 峰 袁祚萱

    刘继强 赵 玉 朱龙贵 魏学成 雷铁明 梅 春

    严敬群 黄克勤 刘正梅 王德良 李素春 张京荣

    张 虹 王广仁 李 伟 邵万强 张成业 马凤萍

    魏平祥 徐恒足 温桂影 张广森 张恒明 侯合秀

    胡国山 施笑莉 顾小平 贾俊杰 钱建兵 翁 薇

    徐林森 徐晓萍 袁书美 崔国庆 章晓先 鞠建寿拥抱经典快乐成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永福《中学生魅力阅读》系列出版后,引发了全国中学生的阅读热潮。《魅力阅读》已成为人见人爱、家喻户晓的阅读品牌。

捧在大家手中的,就是应读者要求,在原书基础上,取其最经典的情感美文浓缩编成的精华读本。

该读本文章精,容量大,很适合中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读者阅读和收藏。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专家,有享誉全国的国家级骨于教师,有引领中国快乐教育航船的央视东方之子,还有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的优秀特级教师。

本书以其精美的选文、独特的体例、科学的训练设计,荣获图书类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一等奖。

这套丛书是我国优秀语文教育专家呕心沥血、辛勤探索的又一套畅销精品。

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是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美文。一篇美文能给人留下美好的记忆,一本好书会影响人的一生。与经典心灵对话,感受其中的奥妙,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入选本书的选文均属经典精品。100多位一线特级教师、著名作家、各界成功人士,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经典海洋中,优中荐优,精中选精,遴选出600余篇,历时六年,九易其稿编写而成。可谓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篇篇精彩,篇篇好看。

二是文章短小精悍,题材涉猎广泛,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热情。每个年级分为五十二个单元,每周一个单元,每单元围绕一个主题选文,每篇三五分钟就能读完。如此坚持阅读,既是进行阅读的长跑,也是收获灵感的长跑、意志品质的长跑。

三是每篇美文后均附有著名作家、特级语文教师点评的“快乐赏析”。寥寥数语,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金钥匙,让读者尽快从美文中吸取心灵的养料。

四是独具特色的“开心练笔”。这是从美文中生发设计的科学合理、自由灵活、丰富多彩的练笔训练。编者在分析、研究近几年全国中考作文考题的基础上,在每篇文章后边都设计了一个与选文有关的话题,并对每个话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尽量与中考作文相衔接。可以说,每个年级的200多个话题,是对中考作文的一个全新、全面的预测和全真模拟。

这套读本,凝聚了全国100余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心血和汗水,蕴含了他们的深情与智慧,是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大贡献。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争取中考语文的好成绩很有意义。

愿每一个读者都能爱上这套读本,从中品悟到阅读的快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为自己人生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

让我们在经典美文的浸润中快乐成功!第二十六单元 师恩难忘老师的爱是一个慈爱的微笑。灿烂的笑容里充满了关怀,充满了鼓励,充满了希望。一个微笑会在你心里凝固成一朵灿烂的花朵。老师的爱是一次温柔的抚摸。亲切的举动里包含着关爱,包含着欣赏,包含着赞美。一个动作会在你心里生成力量的源泉!老师的爱是一次对你所犯错误的宽容,是和你一次促膝谈心,是给你一次特殊的补课……本单元,方圆老师选取的文章,都写了老师对学生谆谆的教导、细致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叙事生动,情感真挚,读来感人至深。阅读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叙事方法。殷殷师爱,是我们记忆花园里不败的花朵,赶快阅读吧,你一定会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钢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快乐赏析本文是梁实秋的散文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写徐老师的肖像,笔法犀利而又不失幽默,文章第二段就仿佛是一张漫画,夸张而神奇,读完后,你再也不会把徐老师与其他文章里的某老师混淆起来,作者观察可谓细致,印象可谓深刻,眼光可谓锋利,言辞可谓风趣。“玉箸”的比喻十分巧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那“瓢儿”的比喻又多么通俗,这难得一笑的徐老师竟这样引人发笑。接下去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交锋令人紧张,又平添了徐老师形象的不洁不雅,活脱脱一个“徐老虎”。后面徐老师可敬可爱之处直接写来,没有常见的过渡,一个“但是”就过来了,真如徐先生所说“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所谓欲扬先抑,在这篇散文中是被运用的自然明快。这一番起承转合之后,徐老师的弱点反觉得是特点,“徐老虎”不再可憎可怕,而是可敬可爱了。(特级教师:林诗红)开心练笔文章第二段写徐先生的容貌特点活灵活现,文辞犀利又不失幽默。你身边是否有外在特点十分突出的同学、老师或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用简短的文字把他(她)的形象描绘出来。恩师叶兆言

一日为师,终身是父,可谓恩师的活写照。师父这个词,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凡是有文化传统的国家,尊师之道十分自然。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中,有成就的太多。如名教授黄侃,钱玄同,马幼渔,许寿棠,还有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俩。一九三二年,章太炎北上讲学,在北京的弟子一个个已名成功就。由于章太炎乡音极重,估计到多数学生听不懂,已是名教授的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告奋勇做翻译,一个口译,一个用粉笔在黑板上笔录,一丝不苟,毕恭毕敬。坐在下面听讲演的学生,见自己的老师现身说法,说不出的佩服和敬重。钱玄同当时是国文系的主任,章太炎去他所在的学校讲演,钱扶上扶下,执弟子礼甚恭。北京报界纷纷报道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尊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对老师不恭敬,无论谁都会觉得应该打屁股。但是中国的尊师,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果老师本身没什么了不起的,学生虽然做出了尊敬的样子,仍然免不了沽名钓誉。为人师者,占了年龄和知识上的便宜,摆一点架子很近情理,但是真正得到名副其实的敬重,并不容易。《幼学琼林》中便有这样的句子:“弟子称师之善教,日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日仰沾时雨之化。”做老师的须善教,善教,然后有弟子的学业之成功。为人师表不是桩玩笑。做老师有时很容易,可是像样的老师并不好做。

丰子恺先生一谈到自己的恩师李叔同时,总是充满感激之情。李叔同给人有大才子的印象,在浙江师范做教师时,他教音乐和美术,可是他的国文比国文老师好,外文比外文老师好,他的书法全国闻名。在浙江师范,李叔同可以拿许多个第一名。他是中国第一位画裸体画的画家,第一批演文明戏的演员,他演“茶花女”中的茶花女,戏剧史上必须提到他,他也是最早介绍西洋音乐的人,当年流行的《祖国歌》就是他谱的曲,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是他根据一首英国名歌曲谱重新填的词。然而李叔同从来不恃才傲物,他做别人的老师,不是靠自己的才华折服人,而是以身作则,处处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教育弟子。

丰子恺先生后来才专攻绘画,最初是绘画和音乐双管齐下。丰子恺讲李叔同上音乐课,总是穿得整整齐齐,绝对不可能迟到,他一向是以自己的认真来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丰子恺习琴,每弹错一次,李就回头看他一眼。丰子恺曾说过,他对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比校长的一顿训话更有效更感动。在后来做人的漫长生涯中,丰子恺每做错一件事,便能想到李叔同回头的那一看。夏丐尊先生做舍监时,常为管不好学生而苦恼。李是夏的挚友,他劝夏和学生约法三章,学生如不听他的话,便自杀谢罪,这样,学生一定全听他的话。夏先生说,学生很可能不听劝说的,难道我真的自杀。李叔同很认真地说:“当然,你无信用,还想让学生听你的话吗?”

李叔同音乐方面的传人是刘质平。刘以后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相当高。他出身贫寒,留学日本时,经济没来源。李叔同知道后,很认真地给刘写了一封信,细报自己的收入,然后一一说出支出款项:“现每月收入薪水一百零五元,出款,上海家用四十元(年节另加),天津家用廿五元(年节另加),自己食物十元,自己零用五元,自己应酬费买物添衣费五元。如此正确计算,严守之数,不再多费,每月可余廿元,此廿元即可以作君学费用。将来不佞之薪水,大约有减无增,但再减去五元,仍无大妨碍,自己用之款内,可以再加节省,如再多减,则觉困难矣。”李后来出家做和尚,成了高僧弘一法师,尘心既断,临出家时,还备了一大笔款子,供刘读书至毕业。款未凑齐时,李写信说:“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爱生如此,似乎已趋于极端,然而不爱护学生,又何以谈尊师。快乐赏析本文从恩师的话题写起,从弟子们对章太炎的恭敬,到尊师前提的阐述;从丰子恺对李叔同的敬爱,到李叔同爱生如子的故事,何为“恩师”已不言自明了。作者在轻吟一首尊师爱生曲,以故事说道理。像文中李叔同一样爱生如子,就不会有学生不尊重他。为人师者,又有多少入是占了年龄和知识上的便宜,不仅要摆一点架子,还要名副其实的敬重,确实免不了沽名钓誉。此文能令为师者自醒,要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操守是否能折服学生,内心层面是否在爱护学生。作者笔法冷静,不苟言笑,揭示的是客观存在的道理,确有忠言逆耳的功效。(著名作家:姜钦峰)开心练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敬师长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如何尊敬老师?有的认为学生必须对老师毕恭毕敬,有的认为学生和老师应该是平等的,师生间应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新的时代,你是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的?请谈谈你的看法。我的藤野先生余工

遥望中学,已时隔20年,可是我的语文老师龚汉城却如在眼前。

我无需再另费笔力去描绘他的音容,因为有一幅现存的肖像画最适合他,那就是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除了没有一撇八字须,其他可谓惟妙惟肖,连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的声调怕也毫无二致。

20多年前的语文课本实在像政治读本,老师教得平淡,我也学得无味。可有一节语文课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龚老师那天一反常态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藤野先生》,这是文学作品,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这个黑瘦的、衣着模糊的藤野先生远远地从异国他乡走近我,我分明感觉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博大的爱,当他得知他的学生要远他而去时,他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他,背面上还写上“惜别”二字。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竟不能自已。文学,原来能把生活中最有情感的东西展示出来,能把沙漠润出绿洲。我抬头望着正在上课的龚老师,他镜片后的眼睛似乎亮了些,他黑瘦的脸庞似乎有些红晕,他的声音高低起伏,又戛然而止,怔怔地望着我们。我凝视着他的目光,我明白,他就是我们的藤野先生。

厌倦了大批判的文章,我开始写散文,写老师,写同学,写亲人,写自己,写一切能抒发我情感的文章。好像龚老师评语的一次比一次长,分数一个比一个高,龚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念我的作文,后来又把我的作文抄在大白纸上,先贴在教室门口,后贴在校园里。一张一张大白纸用毛笔抄着我的作文。字迹工整而清秀,我仿佛觉得他就是我的藤野先生。

中学毕业我便要背起行囊去插队,临别,龚老师并没有送照片给我。却给了我两本书,一本是《朝花夕拾》,一本是《呐喊》,这都是当时仅能公开读的文学作品,扉页上有工工整整的楷体“留念,龚汉城”。

之后,经历了考大学,由于数学成绩不佳,我未能考上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进入了一所师范大学,我觉得我的作家梦,我的文学理想,就像放飞的风筝,远远地离我而去,心情很郁闷、失落。第一封信寄给的是我的老师,信中大概说了许多牢骚话。不久,我收到了回信,第一行字是:“亲爱的未来的老师”,我不记得后面有多少鼓励性的话语,仅就开头这一行字,那么神圣、那么美丽,我明白今后该去做什么了。

后来,我也成了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向我的老师汇报我的教学成绩,比如获得了教学比赛一等奖,出书了,评上高级职称了。他总会很高兴,黑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1994年的一个暑假,我带着新出的一本书去探望老师,他正患乙肝在家。他的脸依然黑瘦,还透着点棕黄,他的声调依然抑扬顿挫,但语气急了些,他的眼睛没有以前亮,但更多了一分慈祥。我把书递给他,他翻到扉页上,上面我也写了一行字:“留念,您永远的学生”,他笑笑说:“我们现在是同事,我不过比你年长。”并亲自拿来剪刀、胶水把“您永远的学生”贴没。

1997年龚老师患肝癌去世。我没有他的照片,不能像鲁迅那样把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前,每至夜间,瞥见先生的面貌,增加勇气。但龚老师的形象却永远伴随着我在课堂里。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我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的学生开启文学之门,让我的学生在文学中寻回失落的美丽。快乐赏析“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学医时遇到的一位老师。他的音容笑貌、为人处事都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鲁迅先生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启示。本文中“我”的老师与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从外貌、神态、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更加突出了我的老师对我的关爱和教育,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著名作家:高 雯)开心练笔在你的学习经历中,一定有很多有关老师的记忆。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但留给我们的记忆却不同,他们有的严厉、有的和蔼、有的不苟言笑、有的平易近人……在你的记忆里,哪位老师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请把你的记忆写给大家。无形的手张庆华

我不敢回忆叶恩洪老师。

想起她,我就心跳、脸红。这种感情,不是简单的羞愧二字可以包容的。似乎是一种略带酸涩的潮涌,一股催人向上的潜流……

叶老师是我的小学教师,教历史的,我们并无深交。

叶老师是五六十年代典型的南方人。她瘦削、矮小,和那些有说有笑、活跃快活的年轻女教师比较,显得老相、拘谨,似乎还有些疲惫。见着同学,总是匆匆而过,从不停顿,至多只是点点头,算是回敬少先队员的敬礼。

叶老师说话底气不足,因此,一讲课,总是很轻、很快。

那是“文革”前夕,墙上兴贴红红绿绿的标语。班里的小黑板,每天都要换一条政治语录。好多老师上课,总要来一段或长或短的政治前言。听叶老师讲课,却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叶老师总是匆匆走进教室,略一点头说:“上一课,我们讲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或者,“上一课,我们讲到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我注意到,每次一说到公元多少年,叶老师的眼睛就显得十分明亮。“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你们一定要记住,这是真知识!”说罢,她背转身,在黑板上使劲地一笔一画地写着,有时候,还得踮着脚尖。粉笔末“唰、唰、唰”地落下,落在叶老师的头发上,落在棕色的外衣上……

那时,我爱看历史小丛书,而叶老师讲的,大多是这里的故事。她提问时,我总是第一个举手。当叶老师用手一指我:“张庆华,你先说吧。”我就站起身,成人似的侃侃而谈。“好。答对了。”叶老师点点头,又拿起教科书,“公元……”轻柔的声音,饱含着力度。“文革”来了。

未经考试,我由北京海淀区三师附小入中学,之后,又被上山下乡的激流,卷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隐约听什么人说过,叶老师家书很多,红卫兵抄家。各种版本的历史书,扔了一地……

世事沧桑,叶老师似乎已从我脑中消失了。

1971年3月,我回京探亲。在海淀街上,我和叶老师劈面相遇。她还是老样子,走路急匆匆,穿一件棕色外衣,脸上的皱纹更重了,只是眼睛还很有神。那时,我和许多同龄的青年人一样,刚失去往昔的狂热,又陷入百无聊赖的颓唐。我开始注意穿着。我穿一件咖啡色灯芯绒两用衫,一条米黄色细腿裤,一双四周特意抹上牙膏的白塑料底布鞋。

叶老师的眼睛亮了一下,我好像觉得,她的目光逡巡在我雪白的衬领上,只一瞬间,那目光就由热变冷,而且分明又有了几分鄙夷的神情。

我窘了,呆呆地立定。没等我反应过来,叶老师就大步从我身边走过。

风,吹乱了她头上的几丝银发,翻弄着她棕色外衣的一角……

从此,我再也没见过叶老师。

果戈理说过,应该有一只手,每天鞭挞自己灵魂中那些卑微的东西。叶老师的目光,也应该算一只这样的“手”吧!快乐赏析“无形的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它指的是叶老师的目光就像是无形的手一样,时时刻刻鞭策着我。文中的叶老师以一个老师的真正素质和敬业精神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本文真切、放松,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实写来。并没有刻意雕琢,仿佛叶老师就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特级教师:黄 琼)开心练笔文章写1971年我和叶老师见面时,“叶老师的眼睛亮了一下,我好像觉得,她的目光逡巡在我雪白的衬领上,只一瞬间,那目光就由热变冷,而且分明又有了几分鄙夷的神情。”透过叶老师的表情的变化,可以看出叶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请你把叶老师此时的心理活动写一写。第二十七单元 走近名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品格,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经历……本单元,方圆老师就带领我们走进名人的世界,感受名人的风采。余秋雨在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的一再推辞中,让我们看到了他虚怀若谷的宽阔胸怀和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一代名校长蔡元培先生,用他的一生向世人昭示了他光辉的人格魅力。爱因斯坦的经历给人以启迪:不要总抱怨上帝没给你一个聪明的头脑,只要你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坚强,你就会拥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成功……读名人的故事,走进名人世界,我们会有精神的震撼,思想的熏陶,会收获很多,很多……院长上任记余秋雨

1987年2月的一个下午,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招待所。按照小栾告诉我的房间号码敲门,见到了一位文质彬彬、气度高雅的长者。他叫方千,是文化部的教育司司长。

当时高校的招待所实在太俭朴了。这间房子里有一张塑料皮包的沙发,弹簧都露在外面了,不能坐。方千司长有点胖,坐在一张木椅子上很不舒服,不停地变换着姿势,这使谈话变得很随意。

他要我谈谈对学院领导班子的看法。

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上级领导机构总要经常向群众征求意见,只是没想到这次是司长亲自征求,而且一对一谈话。我想,在这种场合不要信口开河地伤着了谁,而且我也确实不太了解情况。便说,自己一向忙于教育和学术,连系领导也见得很少,对院领导只有一般印象。例如,已故的苏望院长很好,现任的何添发书记很好,有一位院长当了不久就被你们文化部突然撤职,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方千司长把椅子向前顿了顿,立即毫无忌讳地向我说了原因。这种领导层的事,对我这个群众也这么坦率,我有点惊讶。为了回报他的信任,我也就说了一条意见:“上级向高校指派领导,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在苏望院长和何添发书记之间,还派来过一位书记,他的文化程度就太低了,有一次在会议上居然与我争论,硬说现在是十九世纪,理由是现在叫一九年……”

方千司长笑了,说:“这样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文化部决定先在你们学院做试点,在全体教师、干部、职员中做民意测验,看大家最满意什么样的人做领导。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悄悄地测验了三次。”

我暗自一惊,心想这期间我只要有空就到外地考察傩戏,一次也没有赶上。“三次民意测验,名单完全一致,我们心里也就有了底。”方千司长说到这里,伸手捋了捋头。他在说话过程中,一直有一些很随意的手部动作,像是为了让血脉畅通。好多长者都有这个特点。

捋完头,他向我一笑,说:“有个人三次都名列第一,你知道是谁吗?”“谁?”我饶有兴趣。“你。”他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我。

我一愣,很想辨别他是不是在开玩笑,但立即知道不是。我以前并不认识他,没有开玩笑的基础,而且谈话到现在,也还没有出现开玩笑的气氛。

于是我结结巴巴地解释起来:“这不能算数。我名列第一,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没有做过官。只要做过一下,哪怕是再小的官,大家也就识破真相,不再投我了……”

方千司长站起身来,提起热水瓶给我和他自己加了水,却不再坐下,很正式地给我说了一段话:“文化部领导和上海市委考虑到你的年龄优势和学术成就,本来就对你有兴趣。曾经对你在‘文革’中的表现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一切满意,早已做出过决定。没想到你的群众基础也那么好,因此,你要准备担任行政领导职务。”

我想,前一阵道听途说,系里缺一位年轻一点的副主任,一位老教师朝我使眼色,还附在耳边轻声说:“我提了你。”难道,这位老教师的提议成真?

我决定推托,却始终没有弄明白一个根本权限:选一个系的副主任,哪里需要出动文化部的教育司司长本人?

方千司长终于站立着说出了最关键的一句话:“现在我正式转达北京和上海两方面领导的共同意见,决定请你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离开音乐学院招待所的时候天已经下起蒙蒙细雨,但我没有去乘公共汽车,只是一人茫然地在细雨中走着。在猝不及防的惊讶中,方千司长后来说的话在我听来似云烟缥缈。他仿佛说,没有行政经验不要紧,可以先做一段副院长作为过渡。又说,做了院长,还能从事学术研究,可以把行政事务分配给各个副院长……

方千司长在我失神之时还说了一段企图吸引我的话,我后来回想起来总想发笑。他说:“院长不忙,那是一种学术荣誉的象征,只与国外同等级的专家交往。院长一具体,就不是好院长了……”

为什么后来回想起来总想发笑?几乎所有做过当家官员的人都明白:我们国家太大,机构繁复,一所高等院校有无数个“上级”,每个“上级”只要有紧急事务,都会下令由院长亲自负责,不得由副院长代替。这种紧急事务,当然不是学术。结果,凡是防火、防盗、计划生育、传染病、校区建筑安全、学生间的殴斗行凶、食堂的伙食质量……全要一一过问,一件也不能丢开。当然有副院长,但他们只是按照你的意思在办。

到那时,不找方千司长论理吗?这位忠厚长者很快就退休了。

但是那天晚上,我还没有这种预感。虽然没有预感,我也没有答应方千司长。

他对我的拒绝有点惊讶,让我回家好好考虑一下。

不必等到回家,我在蒙蒙细雨的淮海路上已决定再度拒绝。

但是,第二天方千司长已经回了北京,委托与我继续谈话的是胡志宏先生。胡志宏先生原是上海教育卫生办公室的领导,现在具体来管理我们学院。

胡志宏先生可能参与了对我履历的审查,对我的过去很了解,因此动员我的话语也更知心,比方千司长更能打动我。“不要在乎上面,”胡志宏先生说,“你不为苍天为黎民。”

这话就很能打动我。他知道我历来不在乎官场伦理,却会重视民意测验加给我的责任。

为了避一避他的锤子,我只能拿出最低俗的理由:“做行政工作是当公共保姆,太苦了。”有时,低俗能招架一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胡志宏先生又一锤打中了我。他知道我心中本有这种牺牲自己的豪气。这种豪气正可用来抹去一切艰辛,让你不好意思再说一个苦字。

但是,我还是摇头。

学院里上上下下都知道了,知道我的被选中,也知道我的拒绝。大家都等待着,很有耐心。

据说现在很多单位选拔官员的时候,刚有选拔意图,那个被选拔对象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大量的检举信、揭发信都会以匿名、具名、联名的方式纷纷投寄到选拔机关。相比之下,当时的上海戏剧学院真是太纯净了。我拒绝了整整四个月,也就是留出了改换名单的四个月的空间,居然没有出现一个否定意见,也没有出现一个替代名字。

当胡志宏先生告诉我这个情况的时候,我环视窗外的校园,有点感动。

最终起关键推动作用的,是张廷顺老师。记忆中,在我刚进这个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已经是教务处长。记得在“两个凡是”时期我受到那几个人的审查,张廷顺老师负责学院清查工作,曾与他们遭遇,张老师厉声质问他们:“小余是我们学院的人。他在‘文革’中的表现我可以担保,请问,你们是谁?‘文革’时期你们在哪里?为什么要查这么好的人?我们学院谁委托你们查了?”那几个人被这个山东大汉问得快快而回。张老师质问那些人的事情,是当时在场的一些工作人员告诉我的,我却一直没有遇到张老师。据说他身体不太好,需要经常养病。这么多年过去,那天正是我拒绝出任的四个月后,在学院的大草坪边遇到了他。

他拉着我走到一棵树下,说:“我找了你好些天了。这个学校,几十年都没有安定过。你们也可怜,没上过什么正经课,全靠自学。我这个老教务处长,于心有愧!”

这么一个悲情的开头,使我只想找话安慰他。但他没等我开口,又说下去了:“几十年折腾的结果,使整个学院帮派林立,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取得一致意见,每次开会都吵得脸红脖子粗。现在,终于有一件事取得一致了:大家都选择了你。你再拒绝,就不好了。”“只要你答应做院长,”张延顺老师说,“我还可以再一次出马,担任教务处长,补一补几十年的遗憾。当然这要你们考察审定。”“张老师,别这么说,别这么说……”除了这句话,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他。

我的同班同学惠小砚从外地回上海,见我正在为如何有效地拒绝任命而苦恼,便爽利地说:“想不做官还不容易?我到学院里去说服老师,别把一个做学问的书生拿到火上去烤!”

但是下次见面,她却对我说:“做吧。”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学院里遇到一群女老师,都这样回答她的劝说:“我们是看着他长大的,放心。”惠小砚说:“这年月,一个人让那么多人放心不容易。”

我终于告诉胡志宏先生:“让我做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再决定。”

胡志宏先生厚厚的眼镜片后面闪出愉快的眼神,说:“好。”

我先直奔南京路、福州路的几个大书店,找到教育学的专柜,把有关中外办学经验和办学规范的书籍,全都买来。这时我才发现,这方面的书居然出了不少,而且由于“文革”后一切重起炉灶,全是新书,从外国名校的运行规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文件,到这些年国内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调查汇编,十分齐全。我认真地读了整整五天,高等教育,这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天地,第一次以一种高层逻辑展开在我眼前。

在这种阅读中,多年来的学术思维帮了我的大忙,我已习惯于在一片纷杂的实际疑问中寻找逻辑支点。只要找到了逻辑支点,就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在国内高校中,我觉得,华中理工学院的教育改革经验比较切中要害。

然后,我就开始找学院里的各色人等谈话,从老教师到中青年教师,从系主任到总务处职员,尽量不遗漏任何一个群落。每次谈话我都劝阻他们发牢骚,也婉拒他们对我个人的鼓励,而只是排列各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区分这些问题的主次缓急,然后再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方法越具体越好。

半个月的感觉一言难尽,如果打一个比方,我原先只是躲缩在一条大船的某间舱房里用功,虽然也能感觉到船在晃动,却不知道所处的位置,行驶的方向,海域的风浪,天象的变化。现在,我登上了船顶暸望台,看清了这一切,又问明了航海规则,突然觉得不应该再一言不发地躲缩回自己的舱房里去了。

后来回想,才知道,我同意调查研究,其实已经没有回头路。怪不得胡志宏先生有那么愉快的眼神。

那天,我要回答他半个月前的眼神了,说:“好吧,开一个全校大会,我作施政报告。”

施政报告的题目叫《我们别无选择》。那口气,那声调,很像是从船顶暸望台上发出的。报告那天,据说连全院所有的清洁工人、汽车司机也都自发地挤到礼堂里来听了。

这个报告,立即受到了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负责人、现在的复旦大学校长王洪教授的高度评价。他在同济大学专门召开全市高等学校校长会议,对这个报告作了详细的介绍。

那么,我,也就站在驾驶舱里了。而且,我知道,附近海域的其他船只,也都在倾听我们这艘船发出的信号。快乐赏析读罢此文,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面对名利、地位和责任时的取舍,从而也使我们看到了他的高风亮节。余秋雨在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的一再推辞中,让我们看到了他虚怀若谷的宽阔胸怀和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在他担当重任之前的调查研究中,让我们看到了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他担当重任后的施政报告中,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一经决定后的义无反顾。余秋雨的确堪称一个学院的舵手,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学者。他有着秋雨一般的冷静、成熟和沉稳。文中耐读的故事,故事中人物的高洁品格成为吸引我们的亮点。(特级教师:王新燕)开心练笔这篇文章具有非常耐读的故事情节。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我们明白了事件的全过程,也了解了作者高洁的品格。文中有很多的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的。例如方千司长、胡志宏先生、老同学的谈话,就各具特点。符合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请你也来写一段你家庭中的故事,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故事情节。世纪末的怀念张曼菱

在北国,那蒙着岁月灰尘的群楼,学子捧书的湖畔,这个世纪给我亮起了一盏盏明灯——我心目中的北大导师。不是每个学生和名师都有机会接触交往。他们的高风亮节、大义之言、大器之举,能使奋斗中的学子感到一种心底无私天高地阔的关怀。

清晨,未名湖上,总荡漾着微妙的雾气。我曾捧书于石上。晨风中,过来一位老者,他说:“你在看什么书?”

我说:“朱光潜的《美学》。”

他说:“这书不值得看。他的东西,都是从国外的美学理论那儿来的。你直接看几本西方美学史就行了。”

我不由有些愤怒:从哪儿来的一个老头,竟敢如此贬低朱先生?我默默地站起来,合上书就走。

走不了几步,忽听见耳边有人招呼道:“朱先生您好!”

回头一看,是几个挂橘红牌的研究生正恭恭敬敬地向刚才那老头行礼。

我冲上去问道:“您,就是朱先生?”

老者含笑颔首:“我告诉你,不要看他的书嘛!当年外国的美学还没有进来,大家看他很稀奇。现在,那些书都介绍进来了,你可以直接看原著。最好是英语原著,翻译的有偏差。”

我面对朱先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中等身材,小四方脸,一双眼睛笑盈盈看着我。

后来我才知道,朱先生患有最重的眼疾,近乎失明。可是那天我眼里的他分明炯炯有神。

如今湖水如昔,朱先生已经仙去。一定去了一个美的国度。

那年头,几位大师都撑着耄重高龄来为我们讲课,我记得的有王力、吴组缃、林庚。这是他们最后的开堂讲学了。

这是大师们的世纪情怀。我们这拨学生满带着社会风尘和泥土气息,而大师们则以暮年辰光穿过大劫,跨山越水,却幸坐一堂。两代人相思相逢在中国历史又起身的时候,倍感亲切。“独立小桥风满袖”,这句诗,在我心中久久地成了林庚先生的化身。

林庚先生是在对我们这些“关门弟子”讲《楚辞》时,引了这句诗的。

在溽热的三伏天里,在“三教”的二楼,中文系77级、78级,再加上研究生们,教室里坐不下了,一直坐到走廊上,挤得汗雾蒸腾。

而林庚先生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长腰鹤步登上讲坛,顿时,一片清凉从天降下。

那是门难忘的课程,在那种大庭广众之下,林先生是那样潇洒独立,似乎炎热与拥挤带给他的只是愉快。在他那雅洁的风度中,抒发着对《楚辞》的爱、对学生的爱和对讲堂的爱。

我是知道林庚先生在政治风云时的一些始末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样的话当属于斯人。当年呼他去为红墙内那位女皇“讲书”时,林先生对于“尚方宝剑”不买账,不入宠。尔后冰山倒塌时,又对他进行所谓的“平反昭雪”,他亦认为:这也是一种加辱,拒不接受。

过世了的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我也“间接”地打过一次交道。

同学关眉毕业之际,她希望回家乡后能进广西大学教书,害怕被派去当“机关秘书”之类。她想请王力先生写推荐信。王力先生并没有直接教过我们,是他的弟子教过。

但王力先生不仅同意写,并且说,让关眉“自己写好拿来”,他签字就行。当时关眉诚惶诚恐了,在宿舍里直嚷嚷:怎么老先生如此信任一个隔代的学生呢?

后来,关眉为儿子求学,到香港打工,见面就说自己“愧对北大中文系的培养”。总说有朝一日要回广西与同仁共修她心目中的“古典诗词”。

我想,王力先生的那个签字,也在令她不安吧?但愿她能有此为。

毕业后我每回北大,都去看望季羡林先生。

我与季先生相识,是在北大竞选的狂潮之中。

那时,我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女竞选者。在我的“竞选宣言”上,最惹眼的观点就是“东方美”,我以它来作为现代女性的发展模式。当我提出当代“男性的雌化与女性的雄化”问题时,简直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不习惯,说:怎么说得那么难听?

我成了众目睽睽的有争议人物,日子不好过。我的男朋友就是为此而离去的。这时候,季羡林先生的一位助手让我去先生家。她说,季先生一直关心着我。

转眼十来年,我与季先生联系从没有中断过。他一直知道我在哪里,在干什么,在经历着什么。一旦失去联系,他会惦念着。

那一年,我从天涯海角流亡归来,坐在先生面前,正不知他将如何看待我现在的状况,心下有些惴惴。

不料先生听我说完,甚欣慰。他说我:第一,没有盲目出国,对了!第二,“下海”,又对了!他说我,虽遭危难,不仅没有退后,反而又进了一步。

原来,季先生曾去美国,闻有人名字与我相同,以为是我化名他乡,特去打听,弄明不是。他心下一直悬挂我投路何方,这下他说放心了。护犊之心真是溢于言表。

在北大流传着这样的“段子”:“当你在校园里看见一个衣着破旧、步履蹒跚的老人,也许,他手里提着杂物袋从小卖部回来,也许,他正在领工资的路上。你要当心,切不可轻狂地小视他。因为,你可能连给他提鞋的资格还不够呢!”像林庚先生,是一定要自己去领工资的,他不要人家送来。

张岱年先生就常自己去小卖部,以至有一次被售货员无礼相待,旁人怒而斥之:“这是张岱年先生,你怎么可以这样?”

而朱光潜先生不就因为谦和,也被我无礼顶撞过吗?

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是前辈人支撑开这方天地,是他们奠定了这片风水。

无论是他们出世还是入世,无论他们的个性是恬淡还是热烈,他们皆立足于自成一家的学术,并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精粹,而并非一般只靠讲义吃饭的庸人。他们都有一颗优秀者的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将后代引入正道的高尚责任。

在北大,老师们并不认为“你不来听他讲课”就是冒犯。他们常说,讲课的教学大纲,起点是针对应届中学生的。他们总鼓励我们抓紧时间,多学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相信我们这批学生是非常珍惜这段学习生涯的,见面总是说:“注意身体,别累着。”

我在乡下“野学”时,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什么》一类的书。一进北大,我就跑到系里去找“美学教研室”。我那时胆旺,南蛮子一个,即兴写就一篇《哀高丘之无女——中国的美学到哪里去了?》,交给教我们文艺理论的闵开德老师。那气势好像就在声讨他一样。

闵老师拿给了系里书记吕良看。后来我常干些“出格”的事,书记就说:“张曼菱,罗曼蒂克!”

作为一个经历过磨难的人,我可是第一次从领导口里听到这么宽容的话。

1979年下半年,北大人第一次真正用民主竞选方式来选举人民代表。我则是第一个跳出的女流之辈。后来,当我在校园遇到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面孔时,人家常常自我介绍道:“我是你的选民。”

今天,稚气的小学生们在竞选班长,孩子们争着说:“我能行。”是那么平常。可是当年,就因为我说了“我行”,我受了多少气,挨了多少整,遭遇了多少艰难辛酸。因为当年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是:我不行你也不行。如果你说“你行”,这会惹恼别人。

竞选中,突然出现了署名“文学78级大多数革命群众”矛头直指我的大字报。

那一天,77级、78级合并上美学大课,金开诚老师在上课前说了几句题外话:“同学们,我刚才走来看了一张大字报,很多人在反对一个女同学。这好像不是对同学应有的态度。我不明白你们的事,但是,我在反右时的教训请你们吸取。好了,讲课。”

下课后,我目送金老师离去。至今我与他没有私交。可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在这些精神坦荡的老师面前,我的委屈散之天外。

人,只要有一点儿“特立独行”的精神,眼前风波便可以置之度外。这是一张真正的文凭,使我走遍天下总带着“北大”。快乐赏析品读此文,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复述讲义的学者、教授,而是一个个充满着真情,充满着热忱,充满着人性的学术泰斗和大师大儒。他们中有博学谦虚的朱光潜;有着雅洁风度的林庚;有热忱助人的王力;有呵护学子的季羡林;有宽以待人的闵开德……他们皆立足于自成一家的学术,并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精粹。“他们都有一颗优秀者的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将后代引入正道的高尚责任。”作者在回忆中,浸润的是满腹的怀念,满怀的深情。她不仅把一位位恩师当作长辈,当作挚友,更当作一生中信念的支撑,使她走遍天下也带着“北大”。她怀念的不仅仅是一颗颗高尚的心,更是一个个高洁的灵魂。(著名作家:魏然森)开心练笔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一定有一些人对你的成长起过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思想风范在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时时会走进你的心灵,成为你前进的动力源泉。请你以“永远的怀念”为题,写一段文字。回忆鲁迅先生傅启明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候。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走就又来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煞煞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快乐赏析这是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文章开始就回忆鲁迅先生的笑声,突出“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然后作者又回忆了先生的走路、看信、喝茶、休息、会客、工作,而重点刻画的是先生的忘我的工作,令人读了以后肃然起敬。写工作时,作者反复强调“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而“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鲁迅先生的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学习。(特级教师:王新燕)开心练笔要写一个人,我们往往就写他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衣着打扮等,从而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来。本文回忆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看信、喝茶、休息、会客、工作,而重点刻画的是先生的忘我的工作。请你也来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重点从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刻画描写,表现出其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来。绘画机器欧文·斯通

温森特每天黎明前起身,穿好衣服,然后步行几公里沿河流而下,或者深入到乡间去寻觅一个使他动心的地方。每天晚上他都带着一幅完整的油画回来,所谓完成是因为对这幅画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干的了。一吃完饭,他就上床睡觉。

他变成了一台盲目的绘画机器,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就匆匆地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冒着热气的油画。乡间果园的果树开花了。他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欲望,要去把他们全都画下来。他不再去思索自己的画。他只是去画。整整八年他所进行的紧张劳动没有白费,终于突然间化成一股巨大凯旋的力量。有时,他要是在天将破晓时开始作画,到中午这幅油画就能完成。那时他便徒步走回城里,喝一杯咖啡,然后又步履艰难地向另一个方向出发去画一幅新的油画。

他不知道自己的画是好是坏。他并不在乎。他陶醉在色彩中了。

没有人同他讲话。他也不想去同谁讲话。他把画画剩下的那一点儿力气都用在与西北风的搏斗中了。每星期有三天,他都得把画架拴在打入地里的木桩上。那画架就像挂在晾衣绳上的布片一样,在风中前后摆动。夜间,他觉得自己像是经过搏斗被打得鼻青脸肿一样。阳光把他照得眼花缭乱。他分不清田野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但是,当他回到旅店时,他却发现那幅油画不知怎么竟然把大自然的灿烂辉煌摹写下来了。

一天,他在一片果园里作画,红色的栅栏围绕着园中淡紫色的耕地,两株玫瑰色的桃树衬托在晴朗的蓝天白云的背景上。“这也许是我最好的一幅风景了。”他对自己咕哝着。

他回到旅店时,看到一封通知他“安东·毛威在海牙逝世”的信。他在自己画的桃树下面写了“纪念毛威——温森特和提奥”几个字,立刻将它寄往厄伊莱博曼街的那幢房子。

次日清晨,他发现了一片开花的李子园。在他作画过程中狂风大作,风像海浪似的一阵一阵翻卷过来。太阳在狂风的间歇中放射光芒,照得树上的白花闪闪发亮。冒着随时会目睹所有的花朵被吹落地上的危险,温森特继续作画。这使他想起在斯赫维宁根的时候,那时他常常在雨中和风沙中作画,风暴掀起的海水飞溅到他的身上和画架上。他的这幅油画给人的感觉是白色的,但在画面中又有许多黄色、蓝色和淡紫色。到他画完时,他发现在他的画上有一种他本来无意画上去的东西——西北风!“人们会认为我在画这幅画时喝醉了。”他对自己笑着说。

他想起头天提奥来信中的一行。特斯提格先生在一次访问巴黎时,曾站在一幅西斯莱作品前喃喃地对提奥说:“我不能不认为画这幅画的艺术家有点儿喝醉了。”“要是特斯提格看到我在阿尔画的这些画,”温森特想,“他准得说这是那种发展迅猛的有酒精中毒所致的震颤性谵妄症。”

阿尔人对温森特敬而远之。他们看见他日出之前就背着沉重的画架跑出城去,头上不戴帽子、下巴急切地伸向前方、眼睛带着一种狂热兴奋的深情。他们看见他回来时,脸上的两眼像两个冒火的洞,头顶红得像没有皮的鲜肉,腋下夹着一幅未干的油画,而且自己跟自己打着手势。于是,城里人给他起了个名字“伏热”,大家都这样叫他。“也许我就是个红头发的疯子,”他自言自语,“那有什么办法呢?”

旅店主人尽其所能地骗取温森特的每一个法郎。因为阿尔人几乎全在家里吃饭,所以温森特买不到什么吃的。饭馆的价格昂贵。为了买到浓一点的菜汤,温森特家家饭馆都走遍了,然而哪一家也没有。“煮土豆是不是很麻烦啊,太太?”他在一家饭馆问。“没门儿,先生。”“那您有米饭吗?”“那是明天的饭!”“通心粉怎么样?”“没有空余炉灶做空心粉。”

最后,有关食物的问题他也就只好不认真计较了,而是有什么吃什么。虽然他越来越不注意他的肚子,炎炎烈日还是增强了他的生命力。他以苦艾酒、烟草和都德有关鞑靼人的传说代替正规的食物。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