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状元告诉你的88个最高效记忆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3:43:28

点击下载

作者:谭兴茂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华北大状元告诉你的88个最高效记忆方法

清华北大状元告诉你的88个最高效记忆方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清华北大状元告诉你的88 个最高效记忆方法作者:谭兴茂排版:昀赛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568206204本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 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提高成绩,90%靠记忆

古今中外,在社会各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大都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有调查统计显示,在100位科学家中,记忆力较差的仅1位;在100位演说家中,记忆力较差的仅3位;在100位商贾巨富中,记忆力较差的仅4位;在100位优等生中,记忆力较差的仅有6位。由此可见,良好的记忆力是一个人获取成就、走向成功的关键。

法国伟人拿破仑记忆力超群,他能记住其见过的每一个士兵的面孔和姓名,还能记住每一门大炮所在的位置。他曾经说过:“没有记忆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他还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3个小时,可以说,他记忆力超群是其不懈努力的结果。

苏联的尤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扫一眼黑板,就能看出人们用粉笔画的杂乱无章、相互交切的近百个圆圈的准确数目。当他去往陌生的城市,只要在街上走一次,就能把那里的交通线路、十字路口以及路边的商场、剧院、酒店等名称准确记住。他用两个小时就能把一本有着一千多家用户电话的电话号码簿背下来。

英国哲学家米尔10岁前已经掌握了多门语言;德国学者修里曼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霍梅罗斯的长篇大论;盲人学者高保已一可以把十几册大字典里的知识完全背下来,并且还能背诵很多棋谱……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所谓记忆,就是识记与回忆。例如,你记住一个英语单词“here”,并在考试的时候对“here”进行回忆或再认,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有些学生可以快速、大量、准确地记忆知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书本上的公式、定理等,他们都能熟记于心,考试的时候自然会应用自如,这样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相反,有些学生记忆力差,记得慢、忘得快,该记的知识记不住,这样学习就会没有效率可言,他们自己也会觉得疲惫、痛苦,慢慢地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对中学生来说,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学科,学习的关键一环就是记忆。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记忆为智慧之母。”中学生需要通过记忆来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再现知识、运用知识,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没有记忆,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取得好成绩。因为任何学习能力都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学习成绩的好坏90%靠记忆。文科生需要记忆,理科生同样需要记忆。

有记忆就有遗忘,经常有学生说:“我的记性太差了,昨天记住的,今天就忘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记住不忘呢?”遗忘是记忆的敌人,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记忆的过程,就是与遗忘做斗争的过程。

其实,人的大脑并没有“记性差”这一说,记性差也许有先天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方法不对,记忆天赋再好,往往也会事倍功半。而记忆天赋稍差一点,但懂得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的人,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学习来说,这个“器”就是记忆,只有把大量的知识装进大脑,才能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对答如流;对于记忆来说,这个“器”就是记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才能记得多、记得久、记得轻松、记得快乐,这种快乐的感受是死记硬背者绝对体会不到的。所以,赶快远离死记硬背吧!

借用《劝学》中的一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并非都有非凡的才能,只是善于利用外物罢了。高考状元们也并非都是聪明者,只不过他们善于摸索、研究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罢了。

同样,你也可以借用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这一刻起,你就可以从本书中吸取北大清华状元的高效记忆方法,借鉴他们在学习上的经验和秘诀,以提高自己的记忆效率,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打好中考和高考的“攻坚战”。第一章向自己要记忆:认识记忆力,身心做准备

要想学习成绩好,提高记忆力很重要。如果你的记忆力不好,首先就要从自身找原因:是真的脑子笨、记性差,是不清楚自己的记忆类型,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还是身体条件欠缺,导致满足不了大脑的记忆压力?这些问题是你在认识记忆力、提高记忆力之前应该搞清楚的。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

也许你很羡慕班里的同学,觉得他们记忆力超好,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为此,你还曾自卑过,觉得自己不如人。其实,你完全不用自卑,因为记得牢、记得快不是记忆力好坏的唯一标准。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好的记忆力有这样几个标准,你不妨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看看自己差在哪方面,强在哪方面。

■敏捷性。“敏捷性”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记忆速度的快慢,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住的知识量,或者说记住一定知识量所需要的时间。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的记忆敏捷性超强,小时候他看爷爷抄古文《东都赋》,当爷爷把文章抄完时,他已经能背出来了。如果你想检验自己记忆的敏捷性,可以看看背诵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看看单位时间内可以记住多少知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在纸上写出一些词语:书本、大海、钢笔、飞鸟、红旗、学生、太阳灯,用心看一遍之后,再复述这些词语,复述的词语越多,说明你的记忆敏捷性越好。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最好和两三个同学一起,看看别人的记忆敏捷性如何,与他们进行对比便于看到差距。

■持久性。

所谓持久性,指的是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长短。东汉末年杰出的女诗人蔡文姬的记忆持久性很强,她能凭借回忆想出400多篇珍贵的古代文献。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记忆的持久性是不同的。比如,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记忆很久,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容易遗忘。

■正确性。

记忆力再好,时间久了,也难免会出现记忆误差。记忆的正确性,指的就是这个误差率。一般来说,只要记忆的误差不大,与原来记忆的内容大致相当即可。但如果记忆的误差太多,不仅会使记忆的东西失去价值,还往往会误导人。

■备用性。

记忆的备用性也叫运用性、利用性,即一个人对于所记忆的知识的运用程度。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仓库,记忆的备用性要求我们善于对仓库里储存的东西合理、自如地提取。我见过不少记忆力很好的学生,老师要求背诵的知识点、单词、短语、公式等,他们可以倒背如流,可是在考试中,他们却很容易在这些知识上丢分,归根究底,就是欠缺了运用所记忆的知识的能力。

记忆是为了什么呢?说到底,是为了学以致用。记忆是服务于学习和解题的,记忆的目的不在于挑战自己的记忆极限,而是为了帮你在考试中解题得分,以及解决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会记是一方面,善于学以致用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你的记忆力不太好,但你的理解力很强,对所记的知识你都能理解到位,而且会运用,那么你一样可以轻松地应对考试难题。

对于语文来说,记忆诗词和文段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构架和文笔,这样写作的时候才能借鉴;以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来说,记忆公式是为了计算解题,重点在于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来龙去脉,以便灵活地运用;对于英语科目来说,重点在于加深对单词、语法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对于历史、政治等科目来说,重点在于记住历史事件的脉络和政治理论的逻辑结构,以便在分析问题时用得上,至于具体的表述,没必要记得一字不差。所以,有意义的知识才去记,没意义的东西没必要去记,以免加重大脑的负担。

总而言之,记忆力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记忆的备用性最为重要,同时不应忽略其他几方面。因为,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为了考试,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了解自己的记忆类型

著名的网球运动员皮特·桑普拉斯一生拥有数不清的网球赛冠军头衔,然而他却多次在法国公开赛上败北,原因是他不适应那里的场地。这就是人的适应性。在记忆方面,人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善于用眼睛看,有的人善于用耳朵听,有的人善于记忆动作,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类型,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记忆,只有这样,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学生之所以在记忆方面屡次碰壁,记了又忘,忘了又记,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灰心丧气,最后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记忆类型,选择了错误的记忆方式。这就如同让乔丹踢足球,让姚明跑百米,不但表现不好,还会让人失去自信与热情,而这正是最让人惋惜的。

一般来说,记忆的类型大体上有以下四种:

■视觉型。

不知你是否发现,有些人很容易记住看过的书籍和资料,他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喜欢默读,这种记忆属于视觉型。画家、美术工作者多半属于这种记忆类型,比如,漫画家在画漫画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借助外物,而是全凭以往的记忆和想象来作画。

如果你喜欢默读,并发现默读的记忆效果不错;如果你在回忆某个知识点时,首先浮现于脑海的是这个知识点在书本的什么位置,是什么字体;如果你第一次去某个环境,回来后能够马上想起这个环境里的各种布局,闭上眼睛就能想到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那么就可大致判断出你的视觉记忆能力较好。

在视觉记忆类型中,有的人对形状印象较深,有的人对颜色印象较深。你对什么印象较深呢?为了便于更好地记忆知识,你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喜好。假如你对形状印象较深,不妨将知识点用各种图形来标记,画方块、打圈圈、列图标等,都可以让你更深刻地记忆;假如你对颜色印象较深,不妨将重点知识用你喜欢的颜色标出来,这样可以加深你的印象。

■听觉型。

有些人习惯于听,对听过的东西记忆深刻,这种记忆属于听觉型。比如,音乐工作者的听觉能力很强,他们对节奏感、旋律感强的内容很敏感。众所周知,贝多芬在眼睛失明后,主要靠听觉记忆来创作音乐;莫扎特听了一遍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就能默记在心。有些学生英语不好,却能记住英文歌词和英文歌的节奏,因为他们听英文歌听得多。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应多听——听磁带、听录音,便于记牢。

要想判断你的记忆是否属于听觉型,最简单的办法是留心自己对听到的东西是否印象深刻。如果你大声朗读更容易记牢知识,那就说明你的听觉记忆能力更好些。如果你的记忆属于听觉型,那么你在记忆的时候应多进行大声朗读,刺激自己的听觉系统,以便记牢所读的知识。你还可以将所读的内容录下来,每天睡觉之前听,这样同样可以刺激你的听觉系统,便于更好地记忆。

■运动型。

有些记忆类型既不属于听觉型,也不属于视觉性,而是通过动作来记忆,这种记忆叫运动型。比如,体育健将、拳击手、篮球运动员等,他们在记忆时喜欢用手比画动作,这样更容易记住。这种记忆类型的特点在于,通过整个身体运动器官的运动来记忆,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

如果你的记忆属于运动型,你也有办法加以发挥。比如,在朗读或阅读的时候,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一边朗读,一边在本子上写,通过手上写的动作来强化记忆深度。

■混合型。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只属于某一种单纯的记忆类型,大多数人属于综合型或混合型。即便如此,每个人的记忆特点中,总有某一记忆类型比较突出。因此,在学习时,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记忆方式。同时,结合其他记忆方式,多管齐下,争取记牢。假如你的记忆属于视觉型,在记忆的时候就不要只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嘴读,用耳朵听,用手写,以构成立体的、多维的印象。认清记忆的遗忘规律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记住又忘、忘了又记、记了再忘的经历,特别是一些当时并不在意的知识或事情,转身之后你可能忘得一干二净。那么,为什么记住了还会忘记呢?记忆与遗忘之间有没有规律呢?能不能找到一种多快好省的记忆方法呢?

其实,多快好省的记忆方法最简单,也最难,那就是赶在遗忘之前记忆,通过不断地强化,让所记忆的知识深深扎根于大脑之中。之所以要赶在遗忘之前记忆,是因为记忆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后会遗忘,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遗忘的程度会呈现出某种规律。这个规律就叫“遗忘曲线”,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长期研究之后提出来的。

艾宾浩斯为了研究记忆与遗忘的关系,选用了3个无意义的音节,每8个分为一组,共分为8组。他以自己为实验对象,测定完全记住这些音节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发现遗忘的规律呈先快后慢的态势。艾宾浩斯将这个实验的结果画成一张图表,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研究发现,记忆一定量的知识后,随着间隔时间的增长,记忆量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遗忘量会越来越多,如下所示:时间间隔记忆量刚刚记忆完毕100%20分钟之后58.2%1小时之后44.2%1天后33.7%2天后27.8%8天后25.4%1个月后21.1%

艾宾浩斯指出,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在这三段时间里,遗忘的速度最快。因此,记忆知识后,应在1~24小时内复习,最晚不要超过2天。在这个时间内稍加复习,就可以“记忆犹新”,否则,过了这个时间再去复习,效果就会差很多,甚至导致昨天你还记得的知识,明天就变得很陌生。

中考状元余金桥同学在谈到自己的记忆经验时曾这样说:“隔三岔五,我总会抽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做一下梳理,因为记忆与遗忘有个规律,要抢在记忆模糊之前巩固,这样,记忆就会事半功倍。”

余金桥同学所说的记忆经验,即赶在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和强化记忆,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我国著名的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在学习中也善用此道。他在学外文的时候,就要求自己把每篇课文读22遍,他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天,读第一课10遍;

第二天,读第二课10遍,第一课5遍;

第三天,读第三课10遍,第一课5遍,第二课5遍;

第四天,读第四课10遍,第一课2遍,第二课5遍,第三课5遍。

这样,每一课分四天读完,共22遍。每次读了多少遍,还差多少遍,他都会做上记号。这种记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个月后,丰子恺就能流畅地看外文长篇小说,并从事翻译工作了。

借鉴丰子恺的记忆方法,今天早上你记忆了某些知识,最好在明天早上之前的这段时间,抽空再记忆一遍,这就相当于复习。隔天之后,再复习一次,这样经过几次复习的巩固,你所记忆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当记忆得到巩固之后,复习的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这样就可以使你记忆的知识经久不忘了。挖掘你的记忆潜能

我们常说某个学生聪明,这往往与他的记忆力分不开。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很被动,记不住人、记不住物、记不住所学的知识。一个记忆力差的学生,往往会知识贫乏、头脑空空,这样的学生将来做什么事都有可能事倍功半,所以,要想将来有出息,首先要让自己的知识变得渊博起来,这就离不开记忆。

古往今来,杰出的人物往往记忆力超群,比如,法国的拿破仑,34岁时他在制定法典的大会上,可以轻松地引证19岁时在禁闭室里看到的罗马法典,他能清楚地记得法国海岸的大炮种类和位置,甚至记得邮递的路线和距离。

再比如,意大利的达·芬奇在十几岁时曾游览过一座寺院,当时他就被寺院的壁画吸引住了。回到家里,他毫不费力地将看到的壁画画了下来,所画的与寺院的壁画大致相当,连色彩都十分逼真。

还比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称为音乐神童,有一次,他在西斯汀教堂里听了一遍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变调音乐,包括多个声部的重唱和合唱,但是他听了一遍之后就能默记在心。

也许你会问:“这些杰出的人物如此厉害,他们的记忆力是天生的吗?”我想告诉你,他们在记忆方面也许有一些天赋,但绝非天生就如此。如果你的记忆力不好,也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善于激发自己、挖掘自己的记忆潜能,你也可以变得记忆力超群。

长期以来,我将人的记忆力视为一座宝藏,很多人记忆力不好,并非天生记忆力不好,许多人记忆力好;并非天生记忆力就好,他们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重视挖掘记忆这座宝藏,后者善于挖掘记忆这座宝藏。那么,到底该怎样挖掘你的记忆潜能呢?下面,我就来介绍几个妙招,这些妙招是经过我教学实践检验的,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有很好的效果。

我曾辅导过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非常调皮,整天除了玩,还是玩,上课根本不听讲,数学和英语每次只考二三十分。老师说到他就摇头,父母也唉声叹气,认为他是个没出息的孩子。后来,他的父母带着他来找我,用几乎哀求的口吻请我帮帮他们的孩子。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记忆力也提高了很多,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半个学期之后,他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80分,这让他的父母大为惊喜。

后来,还有一些家长反映,自从孩子掌握了我的这套记忆潜能激发方法之后,记忆力大增,学习进步很快。看到家长们高兴,我也觉得很欣慰。那么,我的记忆潜能激发方法到底有哪些呢?下面一一道来。

■不断激励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我发现很多学生记忆力不好,并非真的不好,而是自己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好。然后,就对记忆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热情。记忆的时候没精打采,敷衍了事,这种消极的心态直接导致记忆效果不好。记忆效果不好,学生就更加沮丧了,就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好,于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因此,在挖掘记忆潜能时,首先应该打破对自己的消极认识,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对记忆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记忆时才会充满激情,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自我激励有多重要呢?被称为百万富翁的缔造者的拿破仑·希尔是美国著名的励志大师,他倡导的成功学使许多人走向了成功,其成功学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讲如何用积极的心态不断激励自己迈向成功。实践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是成功的催化剂,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可以很好地培养自信心,从而使人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1937年,法国作家杜伽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谈及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力量的真正源泉,是一种暗中的、永不变更的对未来的信心。甚至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确信。”美国前世界拳击冠军乔·弗列勒也有类似的成功秘诀,他说:“每次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我总要在卧室的天花板上张贴一张座右铭——Yes,I can!(我必胜!)”

你也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告诉自己:“我的记忆力真好,这么快就记住了。”“一个小时,我肯定能背下这篇文章!”如果你没做到,也不要紧,继续激励自己:“没什么大不了,我再花15分钟,肯定可以背诵下来。”记住,永远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丧失信心,只要积极地去记忆,你的记忆力就会有提高。

■想办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

你知道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什么能记住每一种昆虫,而且对每一种昆虫都那么了解吗?因为他对大自然中的各种昆虫格外痴迷,他经常在小溪里抓蝌蚪、逮青蛙、捕小鱼,在草丛中捉昆虫、捕蝴蝶、追蜻蜓,他的两个口袋经常装着小甲虫。由于他对昆虫充满兴趣,他才会用心地去了解和钻研昆虫知识,因而才能记忆深刻。

其实,人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如果你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你就很容易记住它。因为感兴趣,你才会关心,而记忆的深刻程度与你关心的程度成正比。因此,想办法让自己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对提高记忆力真的很重要。这也需要进行自我激励。假如你不喜欢记诗词、古文,你可以先暗示自己:“诗词、古文真的很有趣!”然后你把诗词、古文的意思弄懂,最好找出几个相关的典故,这样,枯燥的诗词、古文就变得趣味横生了,接下来你再去背诵,相信效果会大不一样。

■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记忆。

前文我讲过,要了解自己的记忆类型,这是记忆事半功倍的重要保证。所谓的记忆特长,其实与记忆类型大致相当,只是它比记忆类型更具体。举个例子,有些学生理解力强,理解整句话更容易,那么记单词的时候,可以将几个单词组合成一句话,通过记忆这句话来记这些单词。有些人擅长听觉记忆,可以通过朗读、听录音的办法记忆。总之,要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记忆,这样才能少花时间,获得好的记忆效果。记忆≠死记硬背,记忆要有诀窍

有些学生经常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对课本知识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又很快忘记了。至于原因在哪里,他们怎么也找不出来,于是就认为自己脑子笨。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记忆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且是有一定诀窍的。只有掌握了记忆规律,找到了记忆的窍门,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轻松徜徉,让知识为己所用。“记忆”一词,由“记”和“忆”两个字组合而成,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记”,二是“忆”。“记”很容易理解,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记下来,储存到大脑里去;“忆”是将记住的知识完整地回忆出来,准确地提取,以解决实际问题。不少学生虽然能记住知识,把知识储存到大脑里,但是不能轻松地提取出来,用于解题,这样所记住的知识就失去了价值,这样的知识也不属于自己。平时老师让大家记下重要的知识点,很多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儿地往脑袋里装,装得乱七八糟的,等到要用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这就好像你往仓库里放东西,不按顺序放,把仓库里塞得满满的,等到用的时候却找不到。

再看看去银行存钱,为什么银行办公人员会让我们填一个单子,开个户头?因为这样,下次办理业务时,只要报上户名,办公人员就可以从银行的数据库中找到我们的材料,然后帮我们办理业务。因此,在记东西的时候,要懂得分门别类,按一定的顺序记,以便用的时候,能够顺利地提取出来。所以说,记不等于死记硬背。

■理解所要记的内容。

我不提倡死记硬背,因为那样记得累,还很容易忘。我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即便是记忆字词概念,诗歌词赋,数学的公式、定理,还有历史的年代、人名,理解记忆也是很有必要的。何为理解,那就是给所记的内容赋予一定的意义,比如,记历史的人名和年代,要联系相关的历史事件,理解了谁参与了什么事件,该事件什么时候发生,这样记得就会更牢固。

■对所记的内容进行分类。

在记忆的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效果不好。我建议你将所记忆的内容分类,比如,背诵一篇文章,可以先理解这篇文章的行文结构和叙述方式,如果是议论文,是否是“总分总”的结构或“分总分”或“分总”?如果是记叙文,先弄清楚文章的脉络主线是什么,然后分段进行背诵,各个击破。这样的效果往往好得多。

记住了要记的内容,是不是就完事了呢?当然不是,千万别忘了“忆”。为什么很多学生记住了知识,没过多久就忘了呢?这就是因为不重视“忆”。“忆”指的是复习、追忆、回忆,也叫温习,即记住要记的内容后,隔一段时间再记几遍,巩固一下记忆,避免遗忘。

■赶在遗忘前复习。

遗忘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事情忘得也快,因此,第一次复习所间隔的时间要短。比如,你课堂上记住了某些知识点,课间就要复习一遍。到了晚上,做完作业后,再复习一遍,隔一天后,再复习一遍,这样还怕遗忘吗?

■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

在复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千万不要一心二用,否则,效果是会打折扣的。同时,尽可能地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复习中,动嘴读一读,动手写一写,用眼看一看,以加深记忆。保证睡眠,劳逸结合好记忆

我见过很多初三或高三的学生,为了保证学习时间,每天学习到很晚,在学校里上了晚自习,回到家里还要继续挑灯夜读,熬到十一二点才睡觉。且不说这样熬夜学习对身体有害,单说这样熬夜学习,真的有效果吗?要知道,人不是铁打的,该休息的时候还需休息,这样才有旺盛的精力投入第二天的学习。

事实上,睡眠有助于记忆。当你白天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记住它的最好办法就是睡觉。因为睡眠有助于增强你一天已形成的记忆,还有助于新的记忆连接到更早的记忆。而当打盹的时候,你甚至可能会冒出奇思妙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马修·沃克博士曾在睡眠研讨会上说:“学习后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和拯救新的信息进入大脑的结构,这意味着你不太可能忘记它。”如果你熬夜学习,你的能力、学习的新知识可能下降或减少多达40%。所以,沃克博士说:“你不可能做到通宵后仍然能有效地学习。”

美国纽约大学华人学者甘文标教授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停地学习,甚至牺牲睡眠来学习,那是不行的,因为大脑神经元不会有新突触形成,你根本记不住。”所以说,睡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不是浪费时间。

中学生课程繁多,学习压力大,每天处于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身心俱疲。于是,很多学生拖着疲惫的身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他们害怕休息,害怕浪费时间,殊不知,不懂得劳逸结合,疲于学习、没有效果的学习才是浪费时间。

有一个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课堂上,他不停地做笔记,中午吃过午饭,就回到教室做题。放学回家后,吃完饭他就开始做作业、看书,直到深夜。每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看到他的黑眼圈,因为这个缘故,同学们给他起了外号——“熊猫”。然而,尽管他付出的努力很多,成绩却始终处于中游,没有多大的进步。

到了中考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自觉地增加了学习时间,这位同学更加努力了。班里每天下午都有一节体育活动课,是大家固定的运动时间,可是他不出去玩,而是在教室里看书、做题。就在中考前几个星期,由于天气炎热,加上过度劳累,他生病了……

其实,学习与锻炼并不矛盾,只有懂得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睡眠是劳逸结合的一个表现,但劳逸结合不只体现于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还表现为课间休息、活动,空闲时间适当地做运动,调节身心,呼吸新鲜空气。

很多初中生感觉学习苦、学习累,但中考状元余金桥却说他读初三时没感觉到苦和累,他说:“我很注意劳逸结合。课间10分钟,我一般很少写作业,即使到了初三,也是如此。休息调节一下后,集中精力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下午上罢四节课有点疲惫,我通常会在晚饭后休息20~30分钟,在操场散散步,调节一下大脑,以准备晚上的学习。”

看一看,人家学习忙里偷闲,丝毫没有影响他成为当地的中考状元。为何你那么珍惜时间,舍不得花10分钟的时间活动一下、休息一下呢?要知道,学习时间持续得太长,很容易压抑大脑的记忆功能,造成记忆力下降,即使你一时记住了,也会很快遗忘掉。倒不如休息片刻,让大脑得以放松,有张有弛,才是学习之道。第二章向课堂要记忆:学得好还须记得牢

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这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如果有谁轻视课堂学习,那将是最严重的浪费时间。实践证明,优等生与差生的成绩差距,首先是45分钟听课效率上的差别。优等生懂得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眼睛看黑板,看老师,耳朵听老师讲,手头巧妙地记笔记,很有目的性地听课,所以才能很有效率地记住所学的知识。目标记忆法:听什么、记什么,目标要明确

一只老鼠在“迷宫”中寻找出口,当它看见一个看似出口的目标时,便会不顾一切地向那儿冲过去。等到了跟前,发现是死胡同时,它又放慢了速度,重新寻找出口。很快,当他又看到一个类似于出口的目标时,又一次不顾一切地冲过去,而且越接近目标时,速度越快。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目标的斜率”。“目标的斜率”很好理解,你看一个球体从高坡的顶端往下滚,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同样的道理,当你记忆某些知识时,越是到了快记住时,你的干劲越足,效率越高。这就是目标的驱动力。在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需要目标的驱动,有了目标,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学什么,才能高效地学习。

关于目标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同一篇1400字的文章,规定时间结束后,第一组学生要进行测验,而第二组不需要测验(实际上还是要测验的,只是事先不告知他们,让他们没有心理准备)。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学生的记忆效果好得多,第一组学生记忆效果明显好于第二组。这个实验说明,有明确的记忆目标,比漫无目标地记忆效果好得多。

在课堂学习中,确定听课目标,给大脑以明确的驱动力,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得以巩固,从而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记更深刻、更持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标越明确,记忆的效率就越高。弗洛伊德曾这样说:“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人们所记忆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所忘却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忘却的事物。”

从记忆的材料数量来说,有目标、有意图的记忆越多,盲目的记忆就越少。有目标的记忆,就是有意识的记忆,由于事先有预定的记忆目标,并且能够运用一定的记忆方法,所以记忆效果自然好得多。

从材料所保持的时间来说,有目标、有意图的记忆越持久,目标模糊的记忆就越短暂。经验证明,记忆的持久性越长,对学习越有利。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具有长远学习目标的学生往往学习比较扎实、成绩比较稳定。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远大学习目标的学生,虽然一定时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时间一长,成绩肯定会下降。

宋代有个读书人名叫陈正之,他看书的速度特别快,拿到一本书,就一目十行地往下看,读完一本又一本,看了很多书,花了很多时间,可是看完之后,没有什么效果,读过的书只是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这让他很苦恼,疑心自己的记忆力太差。

有一天,他有幸遇到当时著名的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了解他的读书情况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能只图快,而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读书,这样哪怕每次只读50个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你一味地赶速度效果好。”

朱熹的忠告让陈正之明白了,原来自己记不住所读的知识,不是因为记性差,而是因为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对头,把多读书当成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样就无法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和才学,记忆的效果自然不会好。

后来,陈正之改正了以前读书的陋习,开始有目标、有意识地读书。每次读完一段,他都会想一想这段讲了什么,有几个要点,并留心重要的内容。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

课堂之上,也要有明确的听课目标。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同学做得到。很多同学课前预习没有目的,仅凭兴趣,或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没有主动思考,不能有意识地发问;遇到疑问时,他们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解答。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所讲的知识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老师所讲的知识点是否理解?

当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你不能仅满足于记住了这个知识点,而要问自己:我是否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如果没有理解,只是机械地记忆,你很难持久地记住。对于这种情况,你下课之后一定要及时求教于老师,想办法理解这个知识点。比如,数理化的公式、定理,记住容易,理解却有点难。如果只是记住公式、定理,没有理解,做题的时候题型稍微变化,你就可能无从下手。

■哪些知识点是自己的难点?

每个人对难点的理解都不同,老师口中的难点也不一定是你的难点。也许老师所讲的难点你很容易理解,而老师一笔带过的知识点,你却模棱两可。对于这种情况,你要做的是及时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记在笔记上,或在书本上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下课后请教老师或同学,把自己疑惑的地方搞明白。

■课后练习是否都会做?

上课的时候,老师所讲的知识你是否都记住了,最好的检验办法就是做课后练习。如果你能顺利地完成课后练习,甚至能正确地解答同步练习题,那么说明你课堂的听课效率不错,老师所讲的知识你弄明白了,会运用了。如果你无法顺利地解题,那么你最好回归课本,重新复习所学的知识,理解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再回过头去完成课后练习。若还不能顺利解题,就该请教老师或同学了。

如果每一堂课之后,你都能提问自己三个问题,并且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那么,你就可以给这堂课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了。假如你每一堂课都能学扎实、记牢固,隔三岔五地加以复习,那么你就能轻松地掌控这门课。追随记忆法: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让知识成漏网之鱼

众所周知,上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吸收的知识越多越好。问题是,怎样才能将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全盘吸收呢?在我看来,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让任何一个知识成为漏网之鱼,这就叫“追随记忆法”。

如何才能紧跟老师的思路?毫无疑问,认真听讲是必需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连老师说了什么,你都迷迷糊糊,还谈什么理解、接受?如果你时不时开小差、注意力分散、思想走神,又怎么能连贯地记忆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所以,一定要专心地听讲,专注于老师的一言一行。

撷秀中学女生袁木子在中考中取得了715.5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当地的中考状元。她在谈及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强调:“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课堂上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眼睛时刻盯着老师,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记在心里,重点知识更是要牢记于心。”

为什么要紧盯着老师呢?难不成怕老师跑了?当然不是,因为老师的手势和眼神、老师抑扬顿挫的语气,都是有含义的,或暗示某个内容为重点,或表示某两个内容有关联,或提醒你们做笔记。因此,听课不能光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盯。

优等生的聪明之处往往表现于会听讲,他们听讲的典型特点就是紧跟老师的思路,老师讲到哪儿,他们的思路就紧随到哪儿。有经验的学生听了上一个内容,往往就能很默契地预测到老师下一步会讲什么内容。上课的时候,我经常看见有学生与我进行眼神交流,不时地点头,或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知道这是他们紧跟我思路的表现,或因为他们在听课中化解了预习时不解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课听讲的过程,其实是与老师进行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不管怎样,你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老师的讲解。这样上完一堂课,你才会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忆深刻,你才会感到无比充实。具体来说,运用追随记忆法听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克服干扰和不良习惯。

克服干扰,即不要被外界的事物分散了注意力,比如,走廊上的说话声、窗外的雷雨声、周围同学的议论声等;克服不良习惯,即上课不要动来动去,不要玩文具、转笔,不要开小差等。当思绪分散时,要努力克制,让自己保持专注。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你的思路不分散,从而紧跟老师的思路。

■带着预习时的疑问听课。

袁木子的物理老师屈云龙在谈到该学生时,评价她善于带着问题听课。袁木子说,上课的时候带着问题听课,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听课。当被问及怎样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问题从何而来时,袁木子的回答是:“课前一定要预习,将不理解的问题做好标记,上课时就能做到带着疑问去听课了。”

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思想毫无准备,完全是被动地听讲。这样听课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而如果课前有预习,并有些疑问,上课的时候则可以带着疑问去听课,这叫有的放矢,而且会让你对老师的讲解记忆深刻。

■遇到难点不要钻“牛角尖”。

上课的时候,你肯定会碰到不理解的问题,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呢?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难点上,绞尽脑汁地思考,殊不知,这样会跟丢老师的讲课思路,影响听课的连续性。因为很多时候,老师讲解一个结论时,会分步骤地讲出推导的过程,比如,在数理化的课堂中,老师经常会讲到推导过程,如果你纠结于前一个步骤,肯定会影响对后一个步骤的理解。

明智的做法是,不要急躁,不钻“牛角尖”,先做个记录,暂且放下这个难点,继续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讲。也许等你听完老师后面所讲的内容后,会对这个疑问豁然开朗。当然,也许你听完一堂课,还是不理解这个疑问,那下课再去问老师也不晚。

甘肃省文科高考状元庆出蓝说,以前她听课遇到不懂之处,总是急于马上弄懂。可是,当她继续思考这个没弄懂的问题时,老师却按自己的进度继续往下讲了,因此,后面的内容她也没听进去,只得下课之后自己去啃。这样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后来,她改变了听课方法,遇到疑问时,先做上记号,继续听后面的。有时候听着听着,突然茅塞顿开。如果仍未听懂,就课后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为止。

■两种听课情况的应对策略。

紧跟老师的思路听讲是最理想的听课方式,但有些人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或自己的思路超越了老师的思路,知道老师要讲什么,并且对老师要讲的问题都理解了。对于这两种情况,你应该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先来说说第一种——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出现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你的基础知识差,或你课前没有预习,或你中途走神了,跟不上后续的讲解。如果你的基础知识差,那么在正常上课的同时,应想办法补上欠缺的基础知识;如果你课前没有预习,很好办,今天晚上马上预习明天要学习的内容;如果你中途走神了,那么记住教训,下一堂课千万别走神!

再说说第二种情况——吃不饱。不可否认,这种学生是有的,他们可能在预习的时候就把老师要讲的内容搞懂了,上课的时候老师所讲的内容,他们觉得很简单,完全可以不听。对于这种情况,明智的应对办法是把听课的目标定得高一些,听课的时候在心里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自己所掌握、所理解的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去发现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或自己的疑惑点。多感官记忆法:调动全身感官记忆课堂知识

经常听同学反映,上课的时候,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都听懂了,可是课后做题时,发现对老师反复强调的公式、定理、重要的知识点等还是印象不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究其原因,是因为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多感官去听课、去记忆,所以才记得不准确、记得不牢固。

什么叫多感官呢?我们知道,人有很多感觉器官,包括嘴巴、耳朵、眼睛、手、心等,所谓多感官记忆,也叫“五到记忆法”,就是充分运用这些感觉器官,做到耳到、眼到、嘴到、手到、心到,多管齐下,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五官的感受能力与记忆能力关系甚大。古书《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就是学习与记忆若不能调动五官参与,那是学不好的,也是记不住的。这说明远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多感官记忆的重要性了。

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小实验,我用三种方法,让三组学生参与进来。我告诉第一组同学,我有十张画,并告诉他们画中的内容,但不让他们看画,只是说给他们听;然后,我把画给第二组学生看,但不跟他们解释画中的内容;最后,我将这十张画给第三组学生看,并给他们解释画中的内容。

两天后,我分别问这三组学生记住了多少画的内容。结果我发现,第一组学生记住得最少,只有50%的样子;第二组稍多一点,记住了70%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记住得最多、最牢,达到了90%。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多感官参与记忆,记忆效果比只用一种感官去记忆好得多。如果把五种感官都用起来,那记忆效果岂不是更好?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就来分别介绍五种感官:

耳到:用耳朵听,专心地听,听老师如何讲解课文,如何推导公式、定理,如何分析例题,如何归纳总结等,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老师的答,看自己是否有所启发。

眼到:用眼睛看,在听讲的同时,要看课文、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和演示动作等,这样可以加深记忆。

口到:动嘴巴,及时回应老师,跟读课文、举手发言、参与讨论。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择机举手提问。

手到:动手做笔记、做记录,比如,在课本上画下老师强调的重点,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疑惑的内容,随机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心到: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用心听讲。可以说,心到是五到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心思不在课堂上,前面四到是做不好的,即便表面上看似做得很好,也是没效果的。

如果你能做到上述“五到”,那么,每一堂课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你都会记忆深刻。课后稍加复习,肯定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有必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多感官记忆法时,有几点需要牢记:

■协调好五官,默契地配合。

有些同学不能让五官默契地配合,导致感官之间经常出现冲突,造成听课效率低下。比如,手上做笔记的时候,耳朵就忽视了听,眼睛的余光不知道看老师的板书或讲解;心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眼睛和耳朵就闭目塞听了;耳朵听的时候,眼睛不知道看等。

要想避免以上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协调好五官。五种感官就像篮球场上的五名队员,彼此之间需要默契地配合,才能打出高效的团队篮球。怎么协调呢?我给你支个招:用一个不太好听,但是很形象生动的比喻——听课就像做贼一样,既要小心地听,又要仔细地看,还要快速地思考、动手做笔记,生怕一点一滴的知识成为漏网之鱼。

也许一开始你做得不好,但试着慢慢调整自己,眼睛看的时候,心思要跟着老师;手里做笔记时,时不时用余光瞄一眼老师;看书的时候,记得听老师讲等,慢慢练习,你肯定能让五官协调地配合。

■排除一切干扰,积极思考。

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读书要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若心不在焉,那么眼睛就看不仔细;如果眼睛看不仔细,读书就只是漫无目的地朗读,是绝对记不住的,更不会记得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若到了,眼睛和嘴巴还能不到?朱熹的观点证实了我上面说的“心到是五到中最重要的一环”,学习或其他一切活动,不用心绝对是做不好的。

要做到心到,不仅要用心听讲,积极思考,还要与一切干扰做斗争。一切的响动、一切令思想走神的苗头,都要靠你的心去控制,控制自己不去受到外界的干扰,不去开小差,全身心融入老师的讲课中去。只有这样,多感官记忆法才会生效。提问记忆法:要敢于“打破砂锅”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没听懂的问题、思想上的疑问。既然没听懂,就不能不懂装懂,而要敢于发问,因为提问不仅有助于你弄懂疑问,还有利于加深你对这个问题及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可是,很多同学不敢提问、不好意思提问,原因有两个:第一,害怕老师责怪:“上课干什么去了?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没听明白?”第二,担心同学们会笑话他。所以,宁愿憋在心里,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求教老师讲解。由此可见,课堂上提问是需要勇气的,在这方面,不妨学一学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就是跟着先生念,咿咿呀呀,像唱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逐个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很少讲解。

有一次,在课堂上,孙中山照常背书给先生听,当他流利地背完之后,先生点了点头,表示满意。可孙中山对自己不满意,因为他不理解书中讲的意思,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文章是什么意思?请您讲给我听听吧!”

这个提问把正在摇头晃脑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先生也惊了一下,因为那时几乎没有学生敢这样提问老师。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面前,摆摆手让他坐下,说:“我原以为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书中的道理了,现在既然你们想听,我就讲讲。”先生讲得很详细,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着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学问,挨打也值得。”

如今早已不是那个封建时代,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请教老师讲解,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所以,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而且说不定,你提出的疑问其他很多同学也不理解,你这么一提出来,大家正好也受益,这不是利人利己的事情吗?何乐而不为呢?

杭州市2004年中考状元张维佳是个爱问问题的学生,他的班主任张老师说:“张维佳上课的时候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老是爱提问题。有的老师都怕他了,生怕被他问住了。”张维佳的妈妈担心他频繁提问影响老师授课,有一次,居然要求其不要老是举手提问。

校长也对张维佳印象深刻,校长回忆说,有一次,他在大礼堂讲解中考政策,会议结束后,有个学生追了她两三百米,一直追到校门口,后来得知,这名学生就是张维佳。他一口气向校长提了很多问题,明摆着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张维佳说,他爱问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胆子大,也不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而是因为有疑问没解决,提问只是为了释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疑问的记忆。

的确,在课堂上听课是中心环节,但在听课的时候,如果发现疑问、难题,除了要自己开动脑筋思考,还应该找准时机提问。也许课堂上只需一两分钟就可以把疑问搞清楚,但如果课堂上不问老师,课后你可能花费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把问题搞清楚。所以,千万别课堂上有疑不问,课后亡羊补牢。

关于课堂提问,我要强调两点:

■拿出你的勇气,即使挨批也值得。

孙中山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学问,挨打也值得。”我相信没有哪个老师会打提问的学生,老师最多埋怨你几句,说你上课没认真听讲。可是,回头想一想,如果提问能让你弄懂知识,日后在考试中甚至能让你多得几分,被老师批评几句又算什么呢?所以没什么担忧的。

■找准提问时机,见缝插针地提问。

为什么我要说找准提问时机呢?有时候,老师正在讲解一道典型例题,讲到第一步时,你发现不懂,马上提问,老师的讲解思路就被打断了,其他同学听课的思路也被你打断了,这样就影响了大家,会破坏大家的听课兴趣和老师的讲课兴致。所以,提问要抓住时机,比如,老师讲解完这个例题,停顿的时候,或老师问:“这道题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这时你再提问,老师自然是欢迎的。

■课堂若没机会提问,课后再提问。

课堂时间宝贵,有时候老师连续不断地讲题,根本不给你提问的机会。这个时候你也不必勉强,对疑难问题做好记录,下课先自己思考一下,实在不懂,可以去办公室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这都是强化理解、加深记忆的好办法。答题记忆法:积极回答问题,寻求最深的记忆

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在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后,习惯性地提出问题,叫同学起来发言或到黑板前做题。老师这样做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听懂了他所讲解的内容,以便查缺补漏。应该说,这是一个自我检验听课效果的好机会,可很多学生不珍惜这个机会。每当老师提问时,他们都会把头埋下去,生怕老师叫自己发言。之所以怕发言,根源是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笑话。

湖南省某市2009年理科高考状元胡庆鹏,以683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他在谈及自己的课堂听课习惯时,曝出了一剂猛料:“其实我在高一的时候,成绩并不出众,那时候我上课时不爱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我就像缩头乌龟一样,不自觉地把头往脖子里缩,生怕头伸得长,被老师发现,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胡庆鹏的这一举动,相信并不是个例。可这是天大的听课陋习,因为老师叫你起来回答问题,可以让你经过充分思考后,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如实地回答出来。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老师会再次补充讲解,这会让你印象深刻。下一次再遇到这个问题时,你会马上联想起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和讲解,这样解题就不容易出错。

后来,胡庆鹏经父亲点拨,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那以后,他不再当缩头乌龟了。每次老师提问时,他都会举手争取发言的机会。有时候老师会叫他发言,有时候老师会叫别的同学,这都没关系。“每当我举手时,我就在思考老师的提问,随时做好发言的准备,这会激发我的思考力。”胡庆鹏说。

相比之下,不举手、不愿意发言,心态是消极的,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急切地思考。如此一次次地懒于思考,久而久之,不就形成消极、被动的学习习惯了吗?

通过积极回答问题,胡庆鹏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大大提高了他的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做作业的时候,他很少碰到难以应付的题目。因为课后的题目考的基本是课堂知识或课堂知识的延伸,这些知识已经被胡庆鹏弄透了。所以,他的成绩稳步提升,到了高三时,他的名次已经位于年级前列了。在高考中,他凭借出色的发挥,成为理科状元。

对于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你有必要做到这样几点:

■积极思考,做好发言准备。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若干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你应该配合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做好发言准备,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通过思考,不但可以促进你理解问题,还会加深你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深度。退一万步说,即便你本不想回答问题,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也是有必要的。因为万一老师点名叫你回答,你也好从容应答,不至于让自己处于毫无准备的尴尬境地。

■回答错误,不要灰心丧气。

既然回答问题,就有回答正确和回答错误两种可能。回答正确,没必要得意忘形;回答错误,也不必灰心丧气。这只是证明你对老师的提问不太了解,或刚才老师所讲的内容你没有完全吸收。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解。

■从他人的回答中寻找启发。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师没点名叫你回答,而是叫了其他同学回答。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任凭思想开小差,而要认真听他人的回答,听老师对他回答的反应。当你用心听的时候,也许会从他人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哇,他的想法真奇特!”也许他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这时你就要认真听老师是如何讲解的,从而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加深对正确答案的记忆。笔记记忆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写员”≠高效率

课堂之上,恰当、合理地做笔记十分重要。每一位北大、清华的状元,都是做笔记的高手,他们深深知道笔记的重要性,而且知道如何去做好笔记。

王天玺是青岛58中的学生,他在高考中考出了657分的优异成绩。说到学习秘诀,王天玺拿出了各科目整理的笔记,他表示上课要以听课为主、以记笔记为辅,利用老师板书、停顿等间隙,迅速记下重要内容。

王天玺说,在语文课堂上,一旦发现陌生的词汇,他就会记下来,他认为这些必须靠平时积累;在英语课堂上,他也会将不认识的单词整理下来;对于数学笔记,他以知识点来进行分类,笔记本上每隔几页就有一个标签,上面写着“集合”“立体几何”等字样。

在笔记本中,还夹着不少空白纸,上面有各种手写的笔记和图示。王天玺说:“这些就是自己当时理解起来有难度的重点、难点问题,然后我自己会再重点整理,附在每节课学案的后面,然后时常拿出来看看,加深印象。”王天玺说,在高考前的两周里,这些笔记是他复习的“利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学生深知这一点,所以特别重视在课堂上记笔记。记好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加深思考,还可以促使学生从众多的资料中有目的地整理出有用的东西,从而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再者,学生从笔记中可以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模糊的认识和疑点变得明确,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

然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记笔记,一堂课下来,笔记本上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合上笔记本之后,却发现脑袋空空,怎么也想不起老师究竟讲了什么。然后,他们只好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看笔记,这无形中就陷入了“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怪圈。

还有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只是专心听讲,不重视做课堂笔记,或觉得在课堂上做笔记太仓促,干脆不记笔记,等到下课之后,再借来同学的笔记全部照抄。这样虽然听懂了老师讲课,也圆满地完成了记笔记的任务,可是笔记并不能帮自己在复习时找到线索,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记笔记的目的不是应付老师检查,也不是寻求心理安慰,有些学生觉得一堂课下来,笔记记满了,心里很踏实。殊不知,如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