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的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1:56:18

点击下载

作者:段欣宸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低调做人的哲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低调做人的哲学作者:段欣宸排版:蕾蕾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6-01ISBN:9787511302328本书由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Preface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财有多丰,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低调”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清代著名商人胡雪岩就曾这样告诫他的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做人不单是普通人的处世原则,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条。

孔子曾经讲述了孟之反的军事故事,以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一次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孟之反负责断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京城后,人们都交口称赞孟之反的勇敢,但孟之反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

孟之反的勇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得到大家的肯定及夸赞的时候,他没有因此而趾高气扬、大彰其能,相反,他却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自己的马走得太慢的缘故。其实,在人们的心目当中,即使孟之反自称“马走得太慢”,却也还是无法抵消他的英雄形象!这就是一种低调!

然而在现代生活当中,又有多少人具有这样的雅量与谦卑的品格呢?低调的人或许表面上常常给人以懦弱的感觉,但低调绝不是懦弱的标志,而是聪明、持久的象征。因为只有低调才能成就大事,铸就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说,低调做人也是成功者的行事原则之一。在一般人的心目当中,所谓成功者多指那些出了名、升了职、有了财富的人,他们的人生令人艳羡。殊不知,越是出人头地,越应该学会低调做人。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永远把风头出尽、把风光占尽、把风采夺尽!《菜根谭》上有句话或许更耐人寻味:“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古人亦有云:“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生活需要低调,为人处世更不可不“低调”,低调代表着成熟和理性。低调的人,往往是人群中的不凡之人,也是最后的强者。唯有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现如今的世态纷扰之中坚持淡定从容的志趣,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也都是低调做人的典范,他们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支持和美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些许成功者在无休止的张扬和卖弄中不知收敛,终因树大招风而招致诋毁和劫难,威风扫地,甚至前功尽弃,这又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所以,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界里,只有懂得低调做人的人,才能够在社会这个纷繁的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从而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绕开弯路,开创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辉煌事业,演绎精彩人生。用低调和谦逊赢得尊重

正如希腊一位叫希尔泰的学者所说的:“傲慢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愚蠢总是在傲慢到来之时,准时出现。傲慢一现,谋事必败。”

由此可见,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以低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安身立命的谋略。学会谦虚,学会低头,你就能永远受到人们的欢迎。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却发现自己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洋洋自得,很是自我满足。当车夫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很是疑惑,忙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做了齐国的相国,名声显赫于诸侯。但今天我从门口悄悄观察,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而你却意气十足自感非常满足,毫不谦逊。我因此才要求离开你。”

车夫听了妻子的话很惭愧,于是后来自觉控制自己。晏子发觉后很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谦虚和社会地位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自知而谦逊,因为无知而傲慢。

人们总是乐于接受谦逊的人,而对于傲慢的人加以排斥的。做人还是谦虚的好,因为谦虚是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须知,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会有虚怀若谷的度量,也才能让人愿意亲近,这样做事才有基础;反之若恃才妄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难成了。

如果一个有成就的人,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置身于与其他人平等的氛围中,谦卑、礼貌地对待别人。那么,便多了一份收服人心的资本,就可能为自己的事业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还会赢得尊重。同时,也只有低调的人,才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诚意和尊重,这不是金钱和地位所能打动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本是一个低层次的小人物,但是他懂得尊重人才,常常放下尊贵的身份,礼贤下士,结交有才能的人。刘备的低调为他聚了人气,收了人心,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一点。

当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接走,不得已离开了刘备。临走时,他向刘备举荐了一位能人,那就是诸葛亮。徐庶和司马徽二人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是一个治国安邦的贤才。于是,刘备就和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

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先后拜访了诸葛亮三次,前两次连诸葛亮的人都没见着,无功而返。在第三次拜访的时候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发自内心的诚意,以及对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尊敬深深打动了诸葛亮,最终他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须知,那时刘备已经算是一方诸侯了,而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已,而且并没有显露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但因为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话,刘备就不辞劳苦,三顾茅庐,用至诚的精神,十足的敬意,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他的低调换来了诸葛亮一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

刘备的低调,同时也帮他获得了大批人才与机会。例如他折节下交益州名士张松,从而一举平定西川,成就霸业。

张松是益州名士,虽然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却很有才华,智谋非凡。他本是西川刘璋手下的官员,但早有辅佐明主成就一番大事的雄心,于是暗中画了一幅西川地图,把蜀中的山川险要、府城县乡等重要的地方都一一做了标记,准备寻找明主。

刚开始张松觉得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在一次去许都见曹操的时候就暗中把西川地图带上,准备献给曹操。不料曹操见张松相貌丑陋,身材矮小,言语无礼,并没有热情接待他。为人傲气的张松见曹操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就打消了把地图献给曹操的念头。

之后,受挫而归的张松没有灰心,他转道去了荆州,想投靠刘备。当他刚到荆州的边界,便受到刘备的高级将领赵云的热情接待,随后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也前来为他设宴接风,这让张松很受感动。之后,刘备带着军师诸葛亮、谋士庞统等人亲自来迎接张松,一连设宴款待了他三天。刘备的盛情把张松感动了,于是他铁下心来帮助刘备谋划,还极力劝说刘备去攻取西川,说他愿意做刘备的内应,并把所带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还把好友法正、孟达推荐给刘备,说他们德才兼备,可以委以重任。尤其是法正,对刘备后来的事业兴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备正是由于为人低调,才聚集了自己的人气,获得了诸葛亮、张松等人的忠心。“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待人接物,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唯有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生活中,“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就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但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时常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愚蠢。

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角比5分值钱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无可否认,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完全是一副弱者的表现,使人难以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对他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有时却是为了迷惑外界而人为制造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使自己轻松获益。

塔克文是罗马的最后一代国王,他残暴地杀害了布鲁图斯的父亲和哥哥。布鲁图斯装成傻子才得以幸免。

布鲁图斯装傻子装得极为逼真,以至于国王认为他可以作为笑料被留在宫中任意行走。国王经常把他当作开心的玩物。

罗马有个美女圣瑟雷提亚,本已经嫁了人,却被国王抢进了宫,但她拒不从命,为了贞洁和自由而自杀了。这时,布鲁图斯去找她的丈夫和父亲,要他们发誓为她报仇。他得道多助,卸下了傻子的伪装,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动员起人民,又赢得了军队的支持,终于推翻并放逐了国王,结束了罗马的专制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鲁图斯和他的战友考拉提督斯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这种甘为愚钝、甘为弱者的做人之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障眼法,使自己不露真相,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取得最后成功。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它仍然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出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有利于保护自己。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谋杀了韩信。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萧何为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护卫。

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只有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朝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禄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掉封赏,拿出所有家产去资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高兴,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黥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此间派遣使者数次打听萧何的情况。回报说:“正如上次那样,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产资助军队征战呢。”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大祸临头了!您身居高位,功劳第一,已不可得到皇上更高的封赏。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而心安的。”

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

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比起萧何来,王翦更胜一筹。

战国末期,秦国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秦始皇亲自到灞上为王翦大军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园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为然地说:“老将军只管领兵打仗吧,哪里用得着为贫穷担忧呢?”

王翦回答说:“当国王的大将,往往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封侯。因此,趁着大王还宠信我的时候,请大王赏给我良田美宅,好作为我的子孙的家产。”

秦始皇听后觉得这点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带领军队进入函谷关,又接连几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赏赐地产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将领们见他率兵打仗还念念不忘田宅,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他说:“将军如此三番五次地恳请田宅,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吗?”

王翦答道:“不过分,秦王这个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现在他把秦国的军队全部让我统领,我不借此机会多要求些田宅,为子孙们今后做些打算,难道还要眼看他怀疑我有二心吗?”

第二年,王翦率领的军队攻下了楚国,俘获楚王负刍。秦始皇十分高兴,满足了王翦的请求,赏给他不少良田美宅、园林湖池,将他封为武成侯。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但树大招风的道理大家也都是知晓的,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因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自我,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深谋远虑的人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亦可以相信这一辛辣的谬误:一半多于全部。藏锋显拙,可获奇胜《孙子兵法》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意思就是说:当与敌人力量相当时,要迎击敌人;当力量弱于敌人时,要能躲避敌人,要善于退却,在力量弱小的情况下,勉强应战,就会被强敌活捉。要保存实力,就必须懂得后退的道理。

毕竟,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都会遇到与强者的竞争,甚至会遭到强者的排挤,这时退一步,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且避免了硬碰硬产生的后果,为你日后取得成功拓展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唐初的重臣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降唐,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勣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李密已死,晓得什么?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种愚忠,实际上李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勣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勣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超越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

由此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学着装糊涂点,有些人不喜欢看见太精明的人在眼前晃来晃去,尤其是那些当大官有大钱的人,在他们的手下做活,就得学着点,该装傻的时候就得装傻。

而且,装糊涂的好处有两个:第一,不做出锋芒毕露的样子,少招人嫉妒;第二,少问点事情,耳不听,心不烦。这种处世方法,在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或在社会政治环境比较恶劣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高手相搏,如果对方实力比较强大,千万不要忘记保留实力的策略。躲避敌人的锋芒,不可逞一时之勇,否则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各自吞恶果。

在商场上,如你遭到对方新产品上市攻击时,如果对方较强,问题不能正面解决时,可以先退一步,避敌锋芒,再寻求解决之法,最终击败你的对手。如果整个市场形势不景气,对未来也没有很好的预见,就要紧密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注意稳扎稳打,暂且收敛激进的锐气。

假如你是个弱者,想与强者对抗,在挑起竞争前,第一步要考虑的是你的退路。要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退求生。高人一筹,“低”人一等

平常心,其实并不平常,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平平淡淡才是真。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做一个善良的人,顺其自然,生活将会变得相对轻松起来。

一个美国阔太太到巴黎旅游。在著名的艾佛尔铁塔下的一片苗圃里,她看到了一个正在专心致志浇花剪草的老头,他看起来是那样的熟练,那样的勤恳操劳……这一切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上等的园丁。阔太太家中正好也有一座私人花园,她想:这个法国老头真是百里挑一的好园丁,在美国出再高的工钱恐怕也难找到,既然今天碰上了,为何不将他请到美国去呢?

想到这,阔太太便问那个老头是否愿意去美国做她的园丁,并承诺给他高于法国三倍的工资。听完阔太太的建议,老头却非常礼貌地回答道:“夫人,非常感谢您的好意,但是真是不凑巧,我现在还有一个职务在身,不能离开巴黎。”

阔太太忙说:“你都辞掉吧,我会给你补偿的。你还有什么兼职?送牛奶还是养鸡?”

老头微笑着说:“都不是,我希望下次人们在选举时不要投我的票,我就好接受您的美差了!”

阔太太感到很疑惑,忙问:“你们法国人连选园丁都要投票?”

老头连忙回答说:“不是的,夫人,我的名字叫安里,我这个园丁现在还兼任着法国总统的职位。”

一个不起眼的园丁,竟然是法国总统——这就是一颗平常心,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矜名不若逃名趣”,意思是说,一个人喜欢夸耀自己的名声,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杜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

学生说:“您一生因为正直忠信被天下人尊重,现在却教我这些是什么原因呢?”

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了许多职位,对上被皇帝知道,对下又被朝廷的官员相信,才得以抒发志向。现在你当县令,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牵涉到上下官吏,如果不被别人了解,你怎么能施展你的抱负呢?只会惹来灾祸罢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原因啊!”

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成就上高人一筹,但不必事事都追求高人一等,即使真的高过别人,也没必要拿出来炫耀,更不能因为比别人“高”就沾沾自喜,甚至嘲讽暂时位居你之下的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要想安身立命、飞黄腾达,就要学会“低姿态”做人处世。

很多人都见过秦陵兵马俑中那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尊跪射俑的姿态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之一,也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因为这种姿势射击时重心稳、省力,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又小。

这尊跪射俑是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的1000多尊陶俑中,保存最完整和唯一的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除跪射俑外,其他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由此,不禁让人们想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低姿态是保全自我的万世之规。

在曾国藩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他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年少气盛,一语不和就大动干戈。他时常以《中庸》中的“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来训诫自己,让自己时时保持低调,即使具备鹰的凌厉、虎的勇猛,也不轻易外露,更不以自己的学识和家世欺人。

他的一位同学性情比较暴躁,有一次,那个同学看到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那里来的,你的桌子挡着我的光线了,赶快挪开!”曾国藩什么话也没说,就把桌子移开了。曾国藩晚上点灯用功读书,那个同学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只好低声默诵。

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个同学知道了,大怒道:“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其他的同学都替曾国藩打抱不平,但是曾国藩自己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住同学,安慰同室,像没事人一样。曾国藩的一生都保持着低调的态度,他虽然看似“低”人一等,然而实际上却名传千古。

由此可见,“低”人一等不是胆小怕事,不是一味地奉行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也不是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而是更大意义上的宽容、气度和胸怀。为的是让自己远离更大的灾祸,在保全自己的大前提下,施展自己的才华。低姿态做人是一种处世哲学,藏万丈雄心于肺腑之间,纳恢弘气度于平和之表,遇到忤逆不怒形于色,遭受鄙弃不暴跳如雷,是自我保护的大智慧。同时,这种气度和胸怀又像一个安全气囊,在真正的撞击来临时,能够减轻撞击带来的伤害。做人谦卑是一种美德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人吧,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进步,也更有利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发展。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无法抑制成功后的自满心理,总是洋洋得意,而对别人的成就不屑一顾。

德国阿道夫·冯·贝耶尔是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染料分子结构的著名化学家。他在大学读书时,有机化学家贾拉古教授的名字传遍了德国。有一天,贝耶尔和父亲在一起闲谈,提起了贾拉古教授。贝耶尔说:“贾拉古只比我大6岁……”言外之意是这个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父亲听了很不满意,他对贝耶尔说:“大6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你学习吗?我读地质学时,老师的年龄比我小30岁的都有,我一样恭恭敬敬地称他们为老师,认认真真地听他们讲课。你要记住,年龄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不管是谁,只要有知识,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

古人早就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太出风头,就会遭受打击;一个人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遭到挑剔和批评。大多数的人能够同情弱者,却敌视比自己强的人;能够认同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却讨厌那些张扬跋扈的人。所以后者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处世更为外露,自然招致他人的反感情绪,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千万不要狂妄自大,过度张扬。

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这就注定了学贯古今、识穷天下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毫无实现之可能,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存在无知和不足,那么忍受住骄傲的煎熬,谦虚做人就显得弥足珍贵。

大多数人都难抵骄傲的诱惑,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自己就成为前进的障碍。做到谦虚需要有大智慧,也就是说,做到谦虚的前提是自知,要知己所知、知己所不知、知己所长、知己所短,因为唯有自知之后方能虚心、不自满。然而,不能自知是愚昧,自知却不愿意加以完善和提高则是自弃。谦虚更深的含义是知己无知后不耻下问地处处努力学习,知己不足后精益求精地时时积极改进,这就需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尊重自己,正确地看待他人、尊重他人。

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无论是估计过高还是估计过低,都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一般来说往往自尊心过强,自尊心本来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自觉维护应有的荣誉和人格。但是,自尊心太强,则会衍变成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坏毛病。这种人的表现就是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永远觉得别人比自己差,老子天下第一。而一旦出现别人超过自己的情况时,他就会很生气,容易产生嫉妒。只要是别人幸福,他就认为是自己的不幸,而一旦自己不幸,他就会认为是别人妨碍了他。在他看来,他永远应该是最幸福的、最优秀的,任何人都不能比他强。一旦出现了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况,他就会觉得不快。这样的人是无法适应环境的,他总是处于沮丧、牢骚满腹的状态。

因为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和不足,才能够低下头,谦卑处世,而不会不懂装懂,自取其辱。只有正确地看待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得到他人真诚的帮助。

内心固执己见,自命不凡,在人前却刻意做出一副很虚心的样子,这不是谦虚是虚伪。总是自惭自责、自怨自艾,对自己全无一点信心,遇事处处逃避,这不是谦虚是自卑。

一个内心成熟的人,总会表现的低调、谦虚地埋头做事。做一个谦虚的人,就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无论是名家硕儒还是初学少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超过别人。

做一个谦虚的人,就要保持一颗坦荡的心,既不因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因自身的短处而气馁,也不因别人的优点而妒忌、不因别人的不足而嘲笑。须知,十全十美的人在世间从来就不曾出现过。《三国演义》中,刘备本是一位谦虚、慎行的人,但关羽、张飞之死使他十分悲痛。为给关羽、张飞报仇,刘备兴两川之兵浩荡东来,江南军民皆胆裂,日夜哭号。投东吴的关羽旧部糜芳、傅士仁,将刘备所恨者马忠杀了,献首级降刘备,刘备连糜、傅也剐了,一同祭关公。东吴诸将献计孙权,将杀张飞投东吴的范疆、张达也送还刘备,以图息战宁人,谁料刘备剐了范、张,仍怒气不消,定要灭吴。孙权在这种情况下,从阚泽言,起用陆逊为主将,统率步水马三军抗刘。消息传来,刘备问陆逊何许人也。马良说是东吴一书生,年幼多才,多有谋略,袭荆州便是他用的计。刘备大怒,非要擒杀陆逊为关羽、张飞报仇。马良谏道,陆逊有周瑜之才,不能轻敌。刘备却说:“朕用兵老矣,岂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在这里,看来刘备真是悲伤过度了,他仅仅是看到了自己鞍马劳顿的半生经历,计谋老到就以资夸口,这是很可笑的。毕竟,战争是残酷的客观现象,不以老嫩定优劣。用兵之道,看谁能把握战机,深借谋略,并非谁的年龄大就算谁的计谋多。正是刘备轻敌,瞧不起对方主将年轻,是未战先败了一阵。

做一个谦虚的人,就要保持一颗进取的心,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虽然即使穷尽毕生精力也只能掬起一朵浪花,但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人生会变得更加充实,自身价值会不断得到提升。

谦虚的人之所以谦虚,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正确的认识。他的低调,决定了他的冷静。在低调者看来,骄傲是很荒谬的事情,因为无论自己过去做了什么事情,都不重要,自己将要做的事,比已经做了的事总是要重要得多。过去的价值,仅仅就在于它能帮助自己将来做什么。所以,低调者永远不会傲慢、自负,因为他没有傲慢和自负的理由。他总是很谨慎地看待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总是可以事先预计到问题的严重性,总是能够明白,自己取得的成功,其中有多少成分是属于自己的,有多少成分来自于别人的帮助,来自于运气。他知道,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这一切外在的条件,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所以,他不会把自己无限地夸大。

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伟大力量。若要出头,先要低头

从古至今那些德高望重的人都是能和普通人一样,从不炫耀自己,因为他们的才能是通过别人的口里说出来的,而不是自己表现出来的。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不要表露出来,因为越显眼的花草越容易被人折断。

社会就是一个万花筒,处处充满竞争,官场有竞争,职场有竞争,商场有竞争,情场有竞争……任何竞争都需要勇气,也更需要策略,而其中最大的策略就是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保持低调做人的本分。

莎士比亚说过:“唯有埋头,才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人的一生就好比一粒种子,如不经历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只想享受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那么它将永远只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同样的道理,人只有埋头做事,才可以有所作为,最后出人头地。要知道,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可以达成的。在未付出辛劳和艰苦的代价之前,空望着遥远的目标着急是没有用的。唯有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地朝着目标前行,才会慢慢地接近它、达到它。

曾经有个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

问者反驳他:“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若是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地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做人要低头,这是苏格拉底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表面上来看,“低头做人”可能会给人一种懦弱和畏惧的感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适当地低头,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在特殊的场景和特殊的时刻,我们就应该保持低姿态。“低头做人”其实并不低,反而恰恰是转危为安的妙招。

低头做人,就是表面不动声色,但是内心未必没有对策,内心未必不起波澜,却可以一笑了之;低头做人,就是与人相处,能屈能伸,面对嘲弄讥讽,可以宽容大度;低头做人,就是超然处世,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往往比尔虞我诈的争斗更有价值;低头做人,不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而是失败之后的淡然若素;低头做人,不是怯懦软弱,而是面对无理强权的一种弹性回避;低头做人更不是一味谦虚,而是成就面前的韬光养晦。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肯低头的人才能有出头的一天!因为,懂得低头的人,是一个有内涵的人,是明白事理的人,他们不喜欢张扬,但这并不影响自身的魅力,反倒让别人更加敬佩。而那些高高扬着头的人,反而受到人们的厌恶。

但在生活中,很多人却一心只想出人头地,而不去埋头耕耘。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他起步晚的、比他差的,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收获,才感觉到自己总在瞻望,因而一无所有。这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机会或自己运气太差,而是他一心只等待收获,却忘了播种。

科学家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走起路来一阵风,总是把头高高地抬着。来到前辈的门前时,一不小心,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框发呆。

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着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想平安无事地生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在这次拜访中,富兰克林将前辈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之一。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在一次谈话中,他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言外之意是: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以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富兰克林的遭遇其实是很多事件的缩影,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会低头才能避免撞头。生活中,很多人都想出头,但很多人却不懂得低头的道理。如很多人都认为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强者精神坚持到底。诚然,这样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又换来了什么结果呢?很有可能目的没有达到,还输掉了自己。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只靠勇猛无畏的精神能完成的。事实上,低头只是为了收敛锋芒、养精蓄锐、蓄势待发,这就如同古人所说的“韬光养晦”,比起不屈不挠、百折不回,低头更需要智慧和勇气。这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掌握全局后的一种理智与谨慎。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这尤其需要人们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学会低头、埋头,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祸端。三国时有名的诗人曹植,幼年即锋芒毕露,可正是因为身上的才华让他的一生颇为曲折,数次遭到迫害,最后抑郁而终。倘若他能等羽翼丰满时再露才华,就算不能夺得帝位,至少也不会如此被动落魄。这难道不是不懂得低头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勇敢,不过,是不是任何时候的“毫不示弱”都是值得提倡的呢?未必见得!头昂得太高可能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倒是那些凡事懂得低头的人,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即使事情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也不会万念俱灰,他们可以泰然处之。这种人虽然跑得不快,但往往能坚持到终点,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一个人学会了低头,就已拥有了一种能力,已经达到了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做人,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低头”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该“低头”时就“低头”,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能巧妙地穿越人生荆棘,更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放下“身架”,才能提高“身价”

很多成功者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成功以后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架子,就意味着放弃了许多充大、装相、张扬和卖弄的虚荣表现,放弃了许多虚伪面孔。一个人,只有放下架子的时候,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你放下架子,周围人都可以与你平起平坐了,这就使你能与大家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沟通、相互融合。

身架,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怕的词语。因为拿起它便能为自己赢来身份上的认同和尊重,但同时也可能招来别人的妒忌或是不屑,而放下它则多数人又心有不甘,似乎自己的成功别人看不到一样。结果往往是,感性战胜理性,很多人宁愿要身份也不理会他人的反感,于是一个个都端起了架子,名人有名人的“架子”,富人有富人的“架子”,学者有学者的“架子”,甚至那些根本端不起架子的人也要大模大样地摆出一副虚无的架子。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懂得放下身架,反而能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身价。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他的顾全大局、谦虚温和、强而不争、高而不傲,这种人是很受欢迎的。

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那些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格、弗洛西罗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了前敌指挥的重担。但是面对新的战争,这些老将们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无疑,这让那些老将军们的思想上有些波动。

1944年2月,苏军元帅铁木辛格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第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在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会上,注定了一场不太令人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格首先发出了一通连珠炮:“总部为什么要派你和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的吧?还是干脆想来监督我的?白费劲!你们还是小孩子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就已经率领着上万的部队在打仗,别以为你是军事学院毕业的就感觉了不起!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顿教训已经接近于侮辱了,但是什捷缅科却一本正经地老实回答说:“那个时候,我正好刚刚满十岁。”接着他又非常平静地表示了对元帅的尊重。面对什捷缅科这样的态度,铁木辛格最后只好说:“算了,我的外交家,还是赶紧去做事吧,总之时间会证明我们彼此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的。”

就这样,他们在一起共事了一个多月时间。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格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专门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总部召回时,铁木辛格还很舍不得和他分离。又过了一个月的时间,铁木辛格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要调这个晚辈来和自己共事。

深谙做人之道的人深知屈是拉开的弓,伸是射出的箭,只有拉的紧才能射得远。屈是伸的前奏,伸以屈做铺垫,伸是屈的目的,屈是伸的手段。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的状态中走过来的。

或许,你有一份高学历,但不必时时刻刻都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你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实在无需在朋友面前大肆炫耀,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你创造了不错的业绩,但根本还没到可以嘲笑他人的资格。凡是喜欢摆架子的人,都是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无能之辈。他们之所以摆架子,是因为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是因为太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恭维。

摆架子必然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使别人产生怨恨的情绪。如果不幸遇到一个有心机的人,也许他表面上不会直接发泄,却会在暗地里偷偷地伸出一条腿绊住你。只有懂得放下架子,才是有德有才的重要体现,而且能使你赢得更多人的拥护、支持和信赖,同时也会使你的力量和机会都获得成倍的增长。

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牛大马大值钱,人架子大了不值钱。”人们普遍瞧不起逞威风、摆架子的人。那些热衷于摆架子的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敬畏三分,被别人一直捧着、哄着,却不知正是因为这样,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窄。要知道,身份和地位不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而是被别人捧起来的。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领导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尽管他仅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1860年,林肯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参加了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民主党人道格拉斯,道格拉斯是个出了名的大富翁。众所周知,在美国,竞选是靠“烧钱”得来的,按理说,胜出的应该是道格拉斯,就连那些希望林肯当选的群众也不得不承认,林肯胜出的机会实在太渺茫。结果却出人意料,道格拉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他在演讲过程中逞威风、摆架子,做足了排场文章。道格拉斯租用了漂亮的竞选列车,在车后安上一尊大炮,每到一地鸣炮32响,加上乐队奏乐,声势之大盖过历届的所有竞选活动。道格拉斯狂傲地宣称:“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见识下我的贵族风范!”

林肯默默地接受了挑战,他没有专列,只能买票乘车去各地。到演讲场所,他乘的是朋友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发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讲:“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告诉他们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有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这种平民化的演讲风格,立刻为林肯赢得了大量民心,使他在竞选中胜出。

林肯能竞选成功,凭借的就是自己的平民风格,连他这样的大人物都能放下身架,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怎么办不到呢?“摆架子”是等级观念的反映,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是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而在现代的社会摆架子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所以,请放下身架吧,让自己回到“普通人”中,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不管你的水平多高,能力多强,人际关系有多广,倘若不懂得放下身架,那么身价永远也不可能提高。

放下身架,绝不会使高贵者变得卑微;相反,却更加增强周围的人对其敬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够放下身架的人,都是一个有内涵的人,他们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唯我独尊,不会视别人为空气,这是他们的资本。能够放下身架,也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机会,因为顾虑少了。低姿态是自我保护之道

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南朝刘宋王僧虔,是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擅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大明年间,常常把字写得很差,因此而平安无事。

由此可见,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使才华过早的埋没,而不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千曲百折,不见得每件事情都合我们的心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心态,否则很有可能撞得头破血流。放低姿态,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当暴风雨降临的时候,挺拔高耸的大树很容易被拦腰折断,但善于“低头”的小草却能安然无恙,这正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低”比“高”更适宜生存。这是生存的智慧。

历史上,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如愿以偿地打败了项羽,登上了帝位,建立了汉朝。他手下的强将韩信被封为楚王。后来因为听信谗言,刘邦误以为韩信有谋反之心,便设计将韩信逮捕。但是,经过调查后,刘邦意识到韩信并没有谋反之心,又想起他过去的战功,便将他释放了,但并没有恢复他楚王的地位,而是将他贬为淮阴侯。对此,韩信心中十分不服,却也无可奈何,刘邦也早已看透了韩信的心思。有一天,刘邦装作若无其事地问韩信:“依你看来,我能带多少人马?”韩信想也没想就回答:“陛下能带十万。”刘邦又问:“如果是你,又能带多少人马呢?”心无城府的韩信回答道:“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见韩信被降职后依然如此狂妄,心中十分不满,遂起了杀韩信之心。后来,刘邦再次出征,韩信终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设计杀害。

韩信的死就在于他太过于锋芒毕露,更加不可取的是在刘邦面前锋芒毕露。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在天子面前,一定不能表现得过于张扬,即使自己的能力真的大过皇帝,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说出来,否则就会让皇帝难堪。在现代生活中,收起锋芒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诚然,毫无个性的人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乏味;但如果太有个性了,就如同一只刺猬,不但会损害别人的自尊,还会破坏同他人之间的团结,伤人伤己。因此,一定要适时地学会低调做人,既显示出了自己的豁达,又能达到满足别人的目的,让双方都能够感觉到轻松和愉快,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锋芒太露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但也可以说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因为施展自己才华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越是高职高官,越是要如此。

我们身边,总是能见到一些自以为自己很明白的人,任何一点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句随意的话他能解读出其中的各种深意,一点往事他念念不忘。但是,周围的人却离这些明白人越来越远,敬而远之。因为这个人“太明白”了,事事都要洞察真相,谁又敢靠近他呢?

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一个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同时又是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可最终他也是死于自己的才华。

一次,曹操命令手下为他修建一座花园,建成后他亲自去察看,手下的人小心冀翼地问他是否满意,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提起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就走了。大家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只有杨修聪明过人,他领会了曹操的意图,说道:“‘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觉得园门太阔了,应当缩小。”于是,大家按照杨修的意思动手把园门缩小了。当曹操再次来看时,他非常高兴,便问是谁猜出了他的心意,众人都说是杨修。曹操一方面对杨修很是赞赏,但是一方面却又心生忌恨。

曹操是一个有心机、有疑心而且特别爱面子的人,他怕有人暗中刺杀他,于是告知服侍他的人不要在他睡觉后走近他,他喜欢在梦中杀人。但是有一次曹操睡着后被子掉在了地上,他的侍卫赶忙帮他拾起来给他盖上。突然曹操跳起来抽出宝剑将这个侍卫杀了,然后又去睡了。过了好一会儿,曹操醒过来假装很惊讶地问是谁杀了他的侍卫。当周围的人告诉他的时候,曹操很悲伤地哭起来,他的手下都以为曹操果真会在梦中杀人。唯独聪明的杨修知道曹操的本意,在被杀的侍卫下葬那天杨修叹气地说:“丞相没有在梦中,是你自己在梦里啊。”这件事后来被曹操知道了,无疑更增添了对杨修的厌恶。

还有一次,曹操带着杨修出门,路上他们看到一块石碑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不明白这八个字的意思,就问杨修可否知道,杨修毫不避讳地说自己知道。曹操说:“你别说,让我猜猜看吧。”两人走出了三十里之后,曹操终于悟出了那八个字的含义,于是便和杨修同时把答案写出来,结果他们都写了“绝、妙、好、辞”四个字。原来,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辤(辤是辞的异体字)。这八个字拼起来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感叹说:“我的才华不如你,想了三十里才悟出答案。”曹操嘴上虽然佩服,可是心里的妒忌却又加深了一层,并最终设计杀害了杨修。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固然,杨修的死与曹操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有关,然而杨修锋芒毕露、不懂生存之道、不懂放低姿态,又何尝不是其自毁前程的因素呢?杨修确实够聪明,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他又太愚蠢了,不知道如何独善其身,保护自己。终于,他的小聪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绝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过分外露的聪明导致了他的冤死。不可否认,杨修的聪明确实能读懂别人的心思,招人喜欢、招人赞赏,但是他太招摇了,经常滥用自己的小聪明来获得别人的赞同,甚至是嫉妒。在明争暗斗的官场,他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注定被人抛弃在权力的道路上,成为牺牲品。

当然,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有出类拔萃的能力无疑是一种生存的工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地显露一下才能既有必要,也是应当,不过切莫忘记物极必反,肆无忌惮地显露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并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如果你是十分出色的人才,大可不必去掩饰个人的一些小毛病,有意无意地卖点“傻”,学会隐藏自己的光芒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使人觉得亲近,更容易让人接受,更是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重要方法。对人恭敬,就是尊重你自己

文学家爱默生曾这样说过:“宁可让人待己不公,也不可自己非礼待人。”的确如此,无论对方权势显赫,抑或身份卑微,我们都没有怠慢他人的权力。在我们恭敬地对待身边每个人的同时,也能赢得他们的尊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诸多人并不能明白“对人恭敬,就是尊重你自己”这句话所蕴含的真正哲理,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尊重与爱戴,一方面却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去打压那些威胁到自己利益的人,或是故意散布流言蜚语而中伤他人。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毕竟用高压或欺骗的手段,或许能够获得他人对其的一时尊敬,但这种尊敬既不会长久,也不会发自对方的内心。只有先弯下腰,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真正的拥戴。

宋朝时候,一位姓徐的官员被朝廷派往杭州为官。某一天,他所管辖的一位姓张的小吏前往他家进行拜访,他便以接待贵宾的礼节请小吏就座。正在这时,一位书吏从外面进来,见到此种场面,急忙避开。等到客人离开之后,书吏走进来,对这位姓徐的官员说道:“姓张的那个小吏仅仅只是你的下属,受到如此体面的接待,是不是有些过分了?”令他想象不到的是,这位官员却回答道:“在公府时,人有地位高低之别;而在家里,则只有主客之分。对于我们这些身居要职的人来说,只要做到清正廉洁,下属就会尤为敬服,何必用骄横与威势来镇压他们,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呢?”听到他的这番话语,书吏感到十分渐愧。

显而易见,这位姓徐的官员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称道的。在恭敬地对待下属的同时,他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倘若不用自身的良好品行为之赢得尊重,而用辱骂讥讽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恭敬,则是不现实的。最终,这样的人不但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由于自己的狂妄而招致祸害。

祢衡,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他自恃清高,不论何时何地,都希望别人对他恭恭敬敬,礼让三分,倘若稍有不逊,便会言语相讥。

当初在他投奔曹操的时候,他原以为曹操会对其让高座,施大礼,敬重三分。令他想象不到的是,曹操对他的态度却与一般谋士没有区别。祢衡觉得他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于是,在曹操的面前,他把魏军中机智过人、勇不可当的将军均贬得一文不值,他甚至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祢衡狂妄地把别人视为无用之物,却吹嘘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

对于这个目空一切的狂徒,曹操自然不愿收留。于是,祢衡便前去面见刘表。在刘表面前,他依然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唯有无可奈何地离开了。

之后,祢衡又来到黄祖那里。没过多久,他的老毛病又暴露无遗,见到谁都不顺眼。不论见到何人,均不分青红皂白地乱说乱语。这次,黄祖实在无法继续容忍他的狂妄,便让手下的部将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无可否认,祢衡是一个极富才华的人,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他的狂傲性格,却使他不懂得尊重任何人。对于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而言,即使满腹经纶,又如何赢得他人的恭敬呢?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条朴素的哲理运用到社会交往中,也就是说倘若你能处处恭敬别人,别人就会对你加以尊敬;倘若你总是张口骂人,别人就会对你避而远之,这样一来你也会由于自己被逼人死胡同而得不偿失,正如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所说的那样:“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所以说,若要想他人恭敬地对待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真诚地善待他人。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在当今之世,为了某些追求,人们往往喜欢充分地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赏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尽管张扬个性、高调展示自我有利于推销自己,但事实上,对于张扬的声音与行动,人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很难接受。一般来说,行为高调的人多数都不为人所喜欢。

隋炀帝在位时,立了杨暕做太子。在立太子前,隋炀帝觉得杨暕要强、有冲劲,但是立了太子后,杨暕过去的优点就成了缺点。原来,杨暕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一直都没有改变“处处好表现”的习惯。

一次,隋炀帝父子同猎,隋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隋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次又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求暕罪失”,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在古代,皇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是顺利当上太子的一个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