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自我主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路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1:07:21

点击下载

作者:胡继萍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习的自我主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路径

学习的自我主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路径试读:

我的学习我做主

寒来暑往,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怀揣憧憬,摩肩而入,胸怀理想,接踵而出。作为一名教师,我亲眼见证了无数青年学子的分化与成长,有人撷取了精华;有人空手而归;也有人捡到了糟粕。我为收获颇丰者欣慰,更为虚度年华者惋惜。

其实,从进入大学起,学生们就开始了一种“自助”式的生活——大学就像个超市,里面有古今中外的藏书、五湖四海的智慧、学富五车的教授、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大学给学生们提供了独特的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方法,让人各取所需。这一刻我们会突然发现,有很多条路都可以通向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及成长机遇在等着自己,但要靠自己去探索与把握。

哪一条才是自己要走的路呢?面对疑问,我们往往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如何开始,不知道该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利用大学资源,怎样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目标、有教养、有责任感、勤奋、热情、执着的年轻人呢?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科技的发达、信息的便捷、知识的爆炸,使学习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新型人才必须做到会学习、会生存、会发展、会共处,因而自主学习将成为人们处世立身的第一需要。但学习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实践和锤炼的。

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束缚下,大学还存在很多不利于开展自主学习的现象。例如在学习方式上,自主型过少;在思维方式上,求异型过少;在学习状态上,主动型过少;在学习层次上,创新型过少;在学习心理上,兴趣型过少。我们要开展一场学习革命,要做自主学习的主人,决不再做分数的奴隶——我的学习我做主。

读大学,就是要使自己从被动转变成主动、从依赖转变成独立、从跟随转变成追寻。我们希望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再单纯从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和人们岗位变化的加快,“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在大学生中倡导自主学习,这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使命和责任。

本书以大学生应如何学习为核心,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应建立怎样的学习观,具有怎样的学习动机和树立怎样的学习目标,进而形成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及素质,掌握怎样的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等。概括地说,我们要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自我学习是一种学习体系,是学习观念、方式和方法的集合。只有树立自主学习观、创新学习观,实现了自主学习,达到自我钻研和自主发展的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成为学习强者,成为创新型人才。

李开复在给中国大学生的信中这样写道,“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摄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谨以此书激励正在读大学和将要进入大学的学子,希望你们更充分地把握大学时光,努力、热情、勇敢、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作者2015年8月第一章学习与人生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类不息,学习不止。何谓学习?是指行为、心理活动还是人的内在意识?人们在学习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基础上的,哪些是后天习得的?为什么有些东西学了以后容易记住,有些则很快就遗忘了?是哪些因素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但在学习效果上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

其实,学习不是独立于生活的一项特殊事业,而是生活本身所包含的一项内容。大学里的学习概念是包罗万象的,只要做个有心人,什么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比如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社会文化、日常生活、为人处事……从一定程度上说,对学习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将决定大学期间的收获大小,将影响大学生的整个人生。第一节学习的概述一、学习是什么

心理学家们始终不懈地探寻学习现象,形成了各种学习理论流派,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各种学习理论流派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往往是由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研究的手段不同而引起的。这正好说明,各种学习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习过程和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就像考察一枚硬币,一派人从正面看,另一派人从反面看,还有一派则研究不同的人对硬币的不同认知。这些流派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透彻地了解学习的性质、过程和条件,以及影响学习的诸因素。

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目前对于学习的定义有很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写道:“学习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对行为模式的改变。”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则这样描述:“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这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

概括地说,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情景下)因经验(即经过练习)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获得有关的经验积累及行为倾向不断变化的过程,学习活动离不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学习者、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对象是学习的客体;学习过程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一系列的反映动作,在内部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包括定向、执行与反馈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

定向主要是激励内在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策略,了解学习的对象和方式,预知和想象学习的结果;执行是利用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对学习的对象进行感知、加工、联系、运用等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体验、思考、内化和行动的复杂活动过程;反馈是通过自我调节、修正、监控和强化的过程(自我反馈或内反馈),形成元认知,当然也包括外界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测评反馈(外界反馈或外反馈)所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三个环节的循环作用,不断地丰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最终使学习者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学习的原理与策略(一)概念形成的理论与策略

1.概念形成的理论

概念在人们生活中使用极广,对思维过程尤为重要,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是:联想理论、假设-检验理论、范例理论。

2.概念学习的方法(1)当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有明显的区别,并且正面事例都非常一致的情况下,最容易习得概念。(2)有大量实在属性的概念问题,比缺乏实在属性的概念问题更容易解决。这意味着,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的线索越多,就越有可能解决问题。(3)在刚开始学习时,从正面事例中获取的信息比从反面事例中获取的信息更多。最佳的学习情境要求对正面和反面事例做出明智的组合。(4)通过减少无关属性的数量,可以较容易地习得概念,但不绝对。例如,用简化了的图解有助于学习者习得概念,因为图解可以把所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无关属性去除,使学习者注意他们应该注意的属性。但有时,言语描述也可以帮助习得概念,因为这些描述是除了相关信息之外,把大多数无关信息省略了。(5)概念学习的技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焦虑是与概念学习相关的。在学习简单概念时,焦虑的增长会使学习者更快地习得概念,但在学习复杂概念时,焦虑对学习会起破坏性的影响。(7)注意相关属性,会有助于概念学习。(8)为了更容易习得概念,应该并排地呈现正面和反面事例。(9)在某些情况下,同时呈现若干正面事例似乎更有利。(10)自己用言语来表述相关属性,那样能更好地习得概念,而且更容易把它应用于新的情境。若能用言语来表述无关属性,也能从中得益。(11)在某些情况下,若能摆弄或操纵实物或模型,比只观看更容易习得概念。(12)反馈越是完整,学习效果越好。若能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为什么对时,将更有助于学习。(13)如果概念是通过研究分析大量不同事例而较为彻底地习得的话,就最有可能把它迁移到新的事例上去。(14)不应该孤立地学概念。在准备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要提供一个可把该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价值。(15)应该混合使用各种学习概念的方法。例如使用简洁的定义;把所学概念置于句子之中;用一些短句子来表明所学概念包括的一些物体或事件;列出一些所学概念的同义词。最后一种方法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组合,最为有效。(16)在学习概念时,必须提供足够的时间来同化信息。当学习者提出了假设,并已知道该假设的对错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17)许多概念是相互联系在一起习得的。例如,“运动”这一概念是与从属于其下概念(如速度、速率、加速度和位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概念既是思维内容的基本单位,又是各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概念的学习是理解命题、掌握规则、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二)遗忘理论及记忆策略

1.遗忘理论

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为什么会被遗忘,代表性的遗忘理论有以下几种。(1)消退理论——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2)干扰理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3)动机遗忘理论——人们记忆某种信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动机驱使的,那些会引起消极情绪的信息很可能被遗忘。(4)线索-依存遗忘理论——一个人回想不出某种信息,仅仅是由于他不能发现从记忆中回想该信息的方式,没有良好的提取线索。也可能是由于提取线索过多,当发现自己面临太多刺激时,反而感到束手无策,因而无法有效地提取信息。

综上所述,信息被遗忘,可能是由于不用而消退、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某种动机方面的原因或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所致。

2.增进记忆策略

人对学习过的知识会遗忘,采用以下策略可增进记忆。(1)复述:何时复述、复述什么以及怎样复述等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要掌握把各方面内容联系起来复述的策略。(2)视觉映象:学习者若能对作品中所描述的事件形成视觉映象,会有助于记忆。(3)组织: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涉及把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这样,每项信息都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信息的线索,减少回忆时的记忆负荷。所以学会自发地对信息加以分类,可以提高记忆能力。(4)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实际上是把复述和组织的许多功能都结合在一起了。听讲时做笔记,信息加工过程的信息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贮存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方法。(三)迁移理论及策略

1.迁移理论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把学习的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习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指的就是迁移。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如我们学习外语时,如果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将会提高我们的阅读技能,而阅读技能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我们获得更多的词汇,知识与技能之间相互迁移,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负迁移),即两种学习相互干扰、一种学习会阻碍另一种学习,如地方方言对学习普通话就具有消极的影响。

主要的迁移理论有以下几种。(1)形式训练理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人的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2)相同要素理论——只有在原有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有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而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寡。(3)泛化理论——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学习者能够自己概括出一般原理。(4)转化理论——学习迁移实际上是一个转化或者说关系转化的问题。一种情境中“手段-目的”的整体关系,是迁移的基础。(5)学习定势理论——迁移取决于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定势或学习能力。学习定势就是指学会如何学习,是一种策略的迁移。

迁移的问题总是与知识的运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迁移的作用有:

第一,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培养迁移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原有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

2.促进迁移的策略

促进学习知识迁移的策略有:(1)注意把各独立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即注意各门学科的横向联系。积极把在某一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中去,例如历史与地理、化学与生物等学科之间的关系。(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知识,容易学习新的较复杂的内容,即纵向迁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学习者超越仅仅简单累积事实性知识的范围。(4)当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时应注意予以积极的学习评论。(5)掌握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各种场合下运用它们,而不是把它们只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四)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

1.问题解决理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如何展开的?怎样才能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这里介绍几种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或模式。(1)试-误理论——问题解决实际上是一个试-误过程。是以一种多少带有盲目探索的活动为特征的,即便通过尝试与错误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也不一定理解这种解决办法,甚至不能够告诉别人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方法。初次玩弄“魔方”的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和体验。(2)顿悟理论——解决的办法是突然闯进脑子里的。例如,我们有时对某一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突然一下子全明白了。心里在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马上就知道如何去做了。(3)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计算机通过编好的程序可以下棋、为宇宙飞船导航等,其中许多活动都是与人类问题解决过程极为相似的。(4)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记忆贮存是其他一切心理运演活动的基础,不仅为每一项心理运演提供已有的信息,而且始终不断地记录着问题解决过程中正在出现的各种情况。

尽管问题本身是各式各样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不会完全相同,但问题解决作为一个过程,也并不都是“偶发事件”。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各种问题解决过程的步骤图式。

杜威(J.Dewey)在1910年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步法:

第一,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第二,确定问题的性质,并加以界说;

第三,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第四,考虑这些解决办法的各种可能的结果;

第五,试验其中最有可能达到目的的解决办法。

沃拉斯(G.Wallas)在1926年提出的问题解决四阶段:

第一,准备,即搜集信息的阶段。对问题加以分析,并对问题予以界说,收集有关的信息和事实;

第二,沉思,即处于酝酿状态。对各种观念加以分类整理;

第三,灵感或启迪,即突然涌现出问题解决办法;

第四,验证,即检验各种解决办法。

罗斯曼(A.J.Rossman)在考察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后,于1931年提出了问题解决六阶段:

第一,感到有某种需要,或观察到存在问题;

第二,系统地陈述问题;

第三,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普查;

第四,批判性地考察各种问题解决办法;

第五,系统地形成各种新观念;

第六,检验这些新观念,并接受其中经得起检验的新观念。

2.问题解决策略

综合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知识总结,可以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具体策略有:(1)感觉到问题的存在。第一阶段是个体在生活中体验到困难、张力或挑战。(2)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人们只有熟悉了问题的特征后,才有可能明确问题的界线,对相关事实和无关事实做出区分,从而用一种便于操纵的方式对现有信息加以排列组合。(3)形成各种备选的问题解决办法。提出各种可以检验的备选问题解决办法或可能站得住脚的假设。一般受两条原则指导:一是层次结构的原则,需要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直到每一个子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二是启发式原则,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捷径、经验估计和其他手段,以便集中搜寻有前途的备选办法,从而避免在黑暗中无休止地摸索。(4)根据结果和相对收效来评价已形成的各种备选的问题解决办法。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检索,以确定各种行动方针是否一致,是否与问题本身的要求相关,还必须权衡证据的轻重,对哪些事情会导致最成功的解决办法做出评估,选择最有前途的观念和解决办法。(5)实施某种行动方针,然后评判它的效用。当人们着手完成某一任务时,必须回顾自己已做过的事情,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展望自己将要做的事。在把观念付诸实践时,通常要始终不断地重新形成观念,以使这些观念适合于现实的问题情境。如果问题解决办法失败了,那就需要部分地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成功的问题解决的各种成分是如何排列组合的。并不是所有问题解决都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或阶段,在有些情况下,这些阶段会有一些重叠,人们有时可能会跳过其中的某一或某些阶段,有时则还要回复到前面的阶段上去。(五)动机理论与引发动机的策略

1.动机理论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学习者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涉及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现象。人们对动机的解释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家各派的动机理论,如强化理论、需要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期望理论等,在此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2.引发动机的策略

如果某门课程本身具有足够的内在诱因价值,就能驱动学习者去学习。但很多课程对学生说来,可能一时并不感到很有趣味或很有用,所以就需要采用各种外部诱因来推动学习。那么,如何引发学习的动机呢?(1)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需要确切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怎样评价,以及成功后会得到什么结果。提出的要求既不能太高,使自己感到无法达到;也不能太低,感到不值得去努力。(2)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

对学习及时给予反馈,每一反馈既起信息的作用,又起动机的作用。如果确定做得对,不但知道未来该怎么做,还有助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3)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

需要经常给予自己反馈和奖励,以此使自己能尽力而为。通常来说,小的、经常的奖励,比大的、极少的奖励更具有诱因价值。(六)认知风格与认知策略

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习者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它与认知策略常常是紧密相关的。由于认知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和持久性,而这必然是与学习者的个性有关。有些心理学家就认为认知风格是与学习者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的。

1.场依存与场独立

在所有认知风格中,最著名的是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A.H.Witkin)认为,有些人在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影响。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者称之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性。前者是“外部定向者”;后者是“内部定向者”。

一般说来,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在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所以,凡是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符合的学科,成绩一般会好些。此外,场依存性者比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场独立性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场依存性者与场独立性者之间的差异,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对事物的观察上。例如,场依存性者往往力图使自己与社会环境相协调,而场独立性者一般具有很强的个人定向,而且自信,具有更强的领导能力。

2.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采取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往往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这种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而不是遇到问题立即着手一步一步地解决的方法,有点类似于小说家或新闻记者常用的方式,而不是科学家们常用的方式。

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他们在把这些子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只有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3.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赫德森(W.D.Hudson)发现,大多数求异思维者选修文科,求同思维者选修自然科学。从信息加工模式的角度来看,求异思维是一种搜寻策略,注意面较广,并可以把已有的各种图式联结起来;而求同思维则趋向于只关注某些方面,并很快地就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之内。

4.冲动型思维与反省型思维

卡根(S.Kagan)经过实验发现有些学生知觉与思维的方式是以冲动为特征的,有些学生则是以反省为特征的。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做出反应;反省型思维的学生则不急于回答,他们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5.内倾与外倾

荣格(C.Jung)认为,外倾者的行为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他们的思维是受寻找客观事实支配的;内倾者往往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判外部事件,思维是受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所影响的,甚至为它们而困惑。每个人都具有内倾和外倾的倾向,只不过是某一种特征在个人的行为和有意识思维中占主导地位,而与此相对的那种特征处于无意识中,像阴影一样继续存在。第二节学习的革命一、学习型社会及特征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学习型社会就是一种教育社会,是人人皆学、时时皆学和处处皆学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虽然建立在从最近的科学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的人身上的东西。教育是必然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经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活动,而是一个贯穿人终生的持续发展的课题。为此,无论你是学生、社会人还是家庭人,只要有作为人的发展需求,都有继续学习的必要。换言之,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时刻都会遇到各种挑战,特别是处于一个信息化和后工业化的时代,社会的加速发展和变化使知识更新的周期更短,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有不断学习的需要和紧迫感。因此,从狭隘的以谋取职业为目标的传统学习观中解脱出来,转向建立一种适应社会、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终身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型社会的特征有:(1)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2)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3)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统一整合,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4)每一阶段的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5)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6)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正确的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二、学习的革命

2012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创立新型终身学习模式,有大规模教学、关联学习、翻转课堂和协同评价等显著特点,掀起一股推动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的热潮。

新媒体不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是一种网络化的媒介环境、泛在的信息场域和多态的存在方式。新媒体的出现使知识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线教育、移动微型学习、游戏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正在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知识不仅以学校课程等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更容易让学习者接受的图文、音像、游戏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利用学习者的任何碎片化时间,融入学习者日常生活情境,以更广泛的社会化方式进行传播。此外,随着语义网、智能协作工具、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智力资源被聚合在网络上,形成强大的“全球脑”。这种人工智能独立于人类,作为一种资源被有形化存储、渐近式累积、社会化传播,实现知识与智能的全球化流动和利用。(一)数字化学习

1.概念

2000年6月,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简称ET-CEO论坛)在召开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次年会中,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2011年11月,在广州“教育技术论坛”研讨会上,何克抗教授做了“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的主题报告。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过程,又称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

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比较权威的论述,关于“数字化学习”这一概念有以下几种描述方式:

数字化学习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

数字化学习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者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数字化学习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数字化学习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学习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数字化学习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数字化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信息工具、学习工具和研究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共享了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学习资源,培养并提高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甚至学习目的也由单纯地为了获得知识、技能,转化到开发智力、裨益身心、拓宽思路、探索方法、提高能力上来。

所有的媒体都可能是老师。学习的材料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呈现,使人体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愉快,使人的左右脑共同活动,学习者可自主选择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2.环境

数字化学习环境指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将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运用数字化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基本组成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见表1-1。表1-1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

3.特征

数字化学习的特征主要有: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

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数字化学习更重要的一点是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使学习不局限在学校、家庭的范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

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广义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包括手机、掌上电脑(PDA)、笔记本电脑及UMPC、电子书包、电子词典、MP3、MP4、MP5等手持设备,它们具有移动性,接入便利,易获取资源,有很好的实时交流和学习辅助性,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宠。主要的数字化学习软件工具有Blog、播客、字典、电子书、收音机、概念地图、电子邮件、论坛、移动QQ等。

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整个社会就是一所学校,无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划上清晰的界线。(二)个性化学习

现在的学习不仅要学谋生的知识技能,更要学习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强调科学和人文内容的关系,注重构建自身的全面素质,特别是生活素质和心理素质,并注重成功素质潜能的开发训练。

日益充裕的学习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在学习型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像在自助餐厅就餐一样进行自主选择,学习者可以针对自己的切身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从哪里学、怎样学,并自己安排学习进度等。(三)在行动中学习

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任何事物都可能瞬息万变,只有将学习融于生活、工作之中,时常接受培训并加强自主研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学习就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习惯。三、大学学习

从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来看,一是获得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智力及能力,包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有: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课堂讨论多,课外答题少;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课外时间多,上课时间少。因此,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这也意味着,在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学习计划的安排上、学习潜力的挖掘上,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的天地。

大学学习是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一个大学校园基本上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里的教室、阅览室、实验室、机房等设备先进,加上优越的师资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环境。而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和追求知识、实现抱负的需要,都可以增强自身学习的动机,强化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了使自己收获更多,首先要知道如何学习,赋予学习更深刻、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第三节自我认识及人生规划一、认识自我

大学生不能在学校虚度光阴,以致日后追悔没有利用好大学的宝贵的学习机会。因此,大学生必须及早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与社会需求有哪些差距,认清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什么是“自我”?从17世纪至今,心理学家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比较典型的一种理解是:自我不仅是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而且是自己了解自己所扮演这些角色的能力,它是个人观察多面自己的核心,也成为自己用以观察他人的标准。

有心理学家提出将“自我”分解成一个五维的“自我”概念:(1)生理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外貌、行为技能等生理方面的感受。这是一个人非常基本的自我概念,比如对自己的外貌美丑、健全或残障、健康与否、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感觉认识。它对个人的适应能力和人生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2)道德伦理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看法。(3)心理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内心评价。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尝试挫折、失败、错误或成功等各方面的体验,来体会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对自己能力素质的高、低及自己擅长的方向和范围等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印象和看法,进而由此定位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以心理暗示等形式体现出来。实验显示,一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到他所设定的目标,导致形成完全不同的工作绩效表现,并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4)家庭自我: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成长感受,以及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价值感和信任感。有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经验,对其日后的行为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5岁以前的家庭与血缘经验,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例如是信任人,还是怀疑人;是主动自信,还是害羞自卑;是有关爱之心,还是有攻击倾向等。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个体就会形成一种家庭自我。(5)社会自我:指一个人在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对自己能力素质以及自己价值的一种看法。对大部分人而言,良好的社会自我概念是取得人生成功、生活幸福的基础。它可以使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与他人平等,发掘自己的潜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二、人生理想与目标规划

所谓理想与追求,就是相信自己将来一定能够做成什么事情的信念。理想信念与人生目标是一个人长期,甚至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希望,在其人生奋斗过程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并能把个人的热情持续不断地转化为锲而不舍的行为。

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过:“除非你对未来有理想,否则做不出什么大事来……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不可能采取任何有用的行动,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此时,人很容易被前进道路上的暂时的困难、挫折所击倒,例如家庭问题、疾病、车祸、闲言碎语、误解,以及个人无法抗拒的种种情况,都有可能成为人生中的重大障碍。而人一旦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任何困难都会被认为只是暂时的。纵观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只不过是长期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

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生的前进方向和道路。年轻的大学生应该抓紧时间认真思考自己人生方向,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人生目标的规划与分解

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能力、条件来宏观地制订自己的人生目标,设计自己可能达到的人生理想,认真思考“从现在开始,二年、四年或十年以后我会走到哪里”这个问题。

人生的大目标很难做到精确详细,但应该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自己确立了人生大目标后,就要学会把大目标分解成几个阶段(中期)的子目标和规划来逐步进行。因此,大学生必须要学会制订中期目标。

对于第一个中期目标,应是一个涉及两三年的中期目标计划,包括大学生按自己的目标规划未来所要达到的学历,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达目标,自己在哪些能力、素质方面要有所提高,并有计划地努力完成。

中期目标需要具体些,根据中期计划,再制订可用于执行的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可分别在不同方面,制订以学期、半学期、每月、每星期为时间单位的计划。短期计划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执行,否则就形同虚设。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在计划的特定时间里必须完成的任务,才能集中精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前进。(二)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明确的人生目标是成功的决定性信念,就如“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

在现实中,信念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激励人们发挥无限的智慧。因此,光有理想和信念还不够,还要培养自己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意志力,锲而不舍。只要在一定时期内把自己的全部智慧、热情及精力投入到某一目标上,结果就会像凸透镜集聚太阳的光芒一样,使生命开始燃烧。这时,任何困难和障碍都难以阻止你通向成功的彼岸。(三)人生目标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大学生在制订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使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一致,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失去现实意义,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2)人生目标须是在现有条件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有可能实现的。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比如想当航天员,但身体条件达不到做一名航天员的标准,这就失去了可能性。没有可操作性的目标通常是没有现实意义的。(3)深思熟虑规划的人生目标要用心、执着地去执行,包括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忍受平淡、孤寂,甚至误解、屈辱。

人生目标不要轻易改变,但目标分解制订的中期、短期计划可以视环境、技术进步、个人状况等因素,进行技术性调整,用最好的方法、途径,高效率地执行。

规划人生、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贵在早。越早认识人生,越可以早发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找到自己中期、短期规划的努力方向。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各类中期规划和执行计划,如:个人身体健康规划;个人学历、培训规划;提高个人能力素质规划;学“做人”规划;大学学习计划;生活计划;提高意志力、毅力、自律计划等。

要做的规划、计划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因人而异。例如,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制订自己的学历规划(表1-2);按自己的身体状况,制订个人身体健康与锻炼计划(表1-3)。表1-2 个人学历规划表1-3 个人健康与锻炼计划第四节自主学习

学习可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学习目标的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大学生学习的主见性、自主性,要求广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一个整体安排,自拟学习目标、自构培养模式、自定学习计划、自营学习氛围、自激学习热情、自创学习方法、自选学习内容、自主安排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包括自我识别、自我设计、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

自我识别: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理想、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身心状况、学习兴趣进行客观的认识和估价,是明确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的依据。

自我设计: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国家需要、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目标有近、中、远三个层次,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不一样,所确定的目标也会不一样。大文豪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自我激励:指在既定的目标下,进行自我动机的激励,研究和建立既适合于自己的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效率,利用课外时间及课程选修的机动性,自主、积极地培养、锻炼自己。

自我控制:学习和日常生活是一连串的活动,而每一个活动总有发动、保持和制止等环节,这些都要靠自制力去支配。只有自制力强,通俗地说是“能管住自己”,才能成为自我的主人。自我控制能力也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很差的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

自我评价: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检测、自我判断,以此作为依据来调控和优化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真实的内在自我,认为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行为动机不断指导人的自我机构趋向完善;主张人性是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并通过成长过程达到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最终责任,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去发展和完善自我。

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以“机体潜能说”和“自我实现理论”为思想基础,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一系列假说,其中包括对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过程及方法的条件等方面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者自己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知识和经验;最好、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学习静止的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条件应该是宽松、自由、无外加压力、无讥讽的学习情景。罗杰斯总结列举了10种在他看来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自由学习的方法:(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面临对个人有意义或有关的问题。(2)提供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不只是书籍、杂志和实验室设备等,还有可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人,如教师、社区中的部分人力资源等。(3)使用合约。学生合约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在自由学习气氛内保证学有所得、并对学习承担责任的方式,允许学生在课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目标、计划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有机会确定最终评价的准则。(4)利用社区。社区研究项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去向在社区中工作的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学习,或加入交朋友小组和同伴小组,进行体验性学习。(5)同伴教学。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对双方学习都有好处。(6)分组学习。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激励。(7)探究训练。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而不是存在于封闭的、只包括已发现的事实的书籍之中。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并认识到在任何真正科学里都没有封闭性的结论。(8)程序教学。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理解学习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9)交朋友小组。要使每个参与者面临一种与人坦诚交流的情境,从而有助于解除各种戒备心理,以便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自由、直接和自发的沟通。这种方法在培养专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行政人员的过程中已经被大量使用。(10)自我评价。只有当学习者对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等承担起责任时,他才是在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一、基本特点和表征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只是一种学习方法),更不是“自流学习”“散漫学习”,它包含丰富的内容。自主学习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把自己置于主人位置上的学习,是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能有效加速大学期间的成长。(一)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

1.能动性

自主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能动性不仅可以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且可以培养学习者学习的责任心。

2.独立性

从本质上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其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要求学习者能够不依赖别人,自主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善于进行批判性反思,敢于做出决策,并能独立采取行动。

3.异步性

自主学习尊重个别差异,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

4.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学习者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既重视模仿继承、重视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以公众的准则为基础,培养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又注意掌握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重视应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独立思考,大胆求索。(二)自主学习的表现特征

1.学习动机强烈,能有目的、有选择地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学习内容,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2.会学、善学,能独创性地学习

知道怎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3.自醒、自励、自控

学习者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也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主动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进取心和竞争力;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学习者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二、“要我学”与“我要学”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无论你的目标大小,都要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调整好学习的步调,顺利实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作为自己的主人,不仅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或方法,也可以把自己正在学习的东西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动力越大,就越能学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时,就以大公鸡吃米为例做了形象的解说。他说:“我认为,教育就很像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很多!”

建构主义也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主动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一)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学习动机具有三种功能:(1)引起和推动人们的学习活动。(2)推动学习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3)增加、维持学习活动的力度。

2.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学习动机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将其分为远景性的间接动机和近景性的直接动机,其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远景性的间接动机是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是社会要求在大学生学习中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如周恩来在中学时代确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属于远景性的间接动机。近景性的直接动机常常是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引起的动机。如大学生为获得文凭、学位,通过某门课的考试而学习的动机。近景性的直接动机作用时间短暂,易受个人情绪影响,不够稳定。

根据学习动机的激发源可将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由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兴趣、爱好、求知欲以及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等内部因素引发的动机,由人的内在因素所决定,它具有持久性、主动性等特点。外部动机指由社会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所引起的动机,由外部因素所决定,如工作压力、就业需要、事业竞争等,它是短暂的,引起的学习是被动的。

3.学习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以各种方式形成不同的内部结构。学习动机由于受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的因素影响,表现出多元化、波动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等特点。学习动机通过学习愿望、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心理倾向表现出来。一个大学生如果对某一门课程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就会表现出对该门课程迫切的学习愿望、积极的学习态度、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等。如果没有这些表现,则可以认为其尚无学习动机或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激活学习行为。就是唤醒、维持学生的兴奋和觉醒状态,为集中有意识的学习活动提供能量。比如当学生因解决某课题遇到知识缺乏时,就会行动起来,为解决问题学习所需的知识。(2)将行为引向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包含着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能为学习指明方向。(3)强化学习行为。通过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热情、加强努力、增强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来加强学习行为。

4.学习动机的内容

学习动机、目的一旦确立,就给学习带来了动力。学习动力因人而异,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自尊心。学习可以让人变得有才能、有修养,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心是学习的动力之一。(2)挑战。面对挑战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的动力,因为挑战来临时会有紧迫感。(3)明确的目标。比如,毕业前考过英语六级,一年内考取律师资格证书等。为了实现目标,自己就会制订学习计划,积极想办法完成学习任务。(4)成就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比如获得师长、同学、同事、领导的认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考取职称等。为了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便使人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5)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最实际的动力。爱迪生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说:“我从不觉得辛苦,因为工作对于我来说是其乐无穷的。”美国曾对两千多名著名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某一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工作。(6)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会激发我们去学习。(7)改变命运。例如,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等等,大家可以从传记中读到他们的故事。(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激发学习动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了解形势,树立远大理想

积极了解国情和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使自己朝着崇高的目标奋进。

2.分解目标

把远大理想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最终落实到今天所做的事情上。制定自己在大学阶段要实现的具体成才目标,通过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实现积累起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此基础上明确一个个阶段性学习目标。

3.利用内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自身的内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是指通过科技制作、文化艺术创作等活动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竞赛评比、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诱发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4.对学习成败正确归因

对学习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就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大学生一般将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四种因素,即学习能力、努力程度、学习难度和学习运气。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常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好运气,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差;而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常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努力程度,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下功夫不够。

5.培养兴趣

兴趣的产生是一个渗透着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会受家庭环境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或受偶然的契机引发,兴趣也可受书籍和媒体的启发而产生。个人兴趣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及知识的增长,兴趣也会发生变化。人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和职业,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培养兴趣。(三)学习兴趣的培养

大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