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飘流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2:03:44

点击下载

作者:笛福著,张蕾芳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鲁滨孙飘流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

鲁滨孙飘流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试读:

出版说明

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新课标”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新课标”2011年版对实验稿中的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书目作了增删与改动,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新趋势和新的课程理念。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最新版),丛书所选书目均为“新课标”所推荐。为帮助学生阅读,每部书前都有一篇“

导读

”文章和“

知识链接

”,深入浅出地介绍该书的有关内容重点,提示相关知识点。版本完善,注释详尽,译文准确,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是这套最新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主要特点。其内容更广泛,知识更实用,针对性更强。它会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广大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2012年5月导读

丹尼尔·笛福(1660—1731)有不寻常的经历。他出生在伦敦的一个信奉新教的家庭,父亲是屠夫(一说是油烛商),在王政复辟时期曾因为追随不肯宣誓效忠国教的牧师而举家迁徙。按照父母的安排,笛福本应成为一名教士,但是他在二十一岁时思虑再三决定“下海”经商。此后,他投身工商业,参与政治甚至间谍活动,还写文章办刊物。他曾周游欧洲列国。他屡败屡战,事业大起大落,忽而发财,忽而破产,一时受国王赏识,一时被捕入狱。年近六十岁时他开始动笔写虚构作品《鲁滨孙飘流记》(1719),不想却大获成功。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罗克萨娜》(1724)等好几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首先,它塑造了一种新人物。像其创造者笛福一样,小说的叙述者兼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是个永不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是那个不断扩张、不断攫取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典型产物。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五次三番地抛开小康之家,出海闯天下。他理智明达,肯于劳动并善于劳动。他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纫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他在海外冒险多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完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的创业历程。

鲁滨孙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济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浪漫的追求,而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个不落带回英国。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父母之言不足信,安乐之家不足恋。这部自述体小说几乎不曾记录任何消遣活动(如果和鹦鹉说话不算在其中);也几乎不从纯欣赏的角度(或说美学的角度)来描写自然景象或异国风光。人与人的关系当然也首先是契约关系、借贷关系、主仆关系。鲁滨孙心安理得地把贩卖黑奴看作利润丰厚的风险事业。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作自己的奴仆。他回到欧洲之后找到他的代理人即当年救过他的葡萄牙船长。那老人此时已经穷愁潦倒,但仍然倾其所有拿出一百六十金币还欠鲁滨孙的钱,并交出一份详细的收支账目。鲁滨孙感动万分,热泪盈眶,同时却不忘记一丝不苟地写一张收据。

总之,就其思想而言,鲁滨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而是以“占有”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的拓荒人。他的荒岛经历是早期西方殖民者的开拓史诗的一个缩影。“落难”最终成了一首占有狂想曲,经过了占有、开发和改善等资本主义“进步”历程。惟其如此,鲁滨孙才成为现代文学中影响最深远的原型或神话人物之一。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该小说再现了一种新语言——即中产阶级在日常生活和经营交易中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平实朴素、富于逻辑性并贯穿着账簿精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鲁滨孙初到海岛上心情很沮丧,于是列表分析自己的处境。而他的分析犹如记账。在“借方”(即“支出”或不利条件)一栏中他写上“我被抛到一个可怕的孤岛上,毫无得救的希望”、“我没有衣服穿”、“没有人跟我聊天或为我排忧解难”,等等;对应的,被列入“贷方”一栏的有利条件包括:“但我活着,没有跟其他船员一同丧生”、“但我处于热带气候,即使有衣服,也穿不上”、“但上帝却奇迹般地让船漂到靠近海岸的地方,我从上面取得许多能满足我需要的东西,终生用之不竭”等。这一番“算账”很有成效,使鲁滨孙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对现实,考虑如何生存下去。话语是思想的载体。而这种顽强的理性主义、商业主义思想方式是鲁滨孙求生存发展的有力武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鲁滨孙的利弊表里,上帝的作用被列入了“贷方”,也即被视为可资他使用的“资本”。很显然,他的信仰和上帝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实用化、“金融化”了。“算账”不仅是这部小说的重要母题,更是它的突出的风格特点。全书语言极其简明实在,流水账一般地记录行动和事件。描写与抒情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主人公的婚姻在叙述中被一带而过,只占两行的篇幅,共半句话,不过是在主要冒险活动结束以后马马虎虎地办理的一件不算亏本的事而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修篱笆、搭帐篷、种麦子、制陶器等等活动都描写得非常详尽,一丝不苟。这种轻重取舍暗示:在鲁滨孙看来,惟有实用的利弊权衡(也是一种算账)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最应被关注的。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的长篇叙事大抵或是演义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或是讲述骑士美女的浪漫传奇。《鲁滨孙飘流记》在某个意义上可说是新兴的社会主导阶级及其语言在文学中的引人注目的亮相。此后,被我们称之为“小说”的那种用日常语言写普通人生活的虚构作品开始大行其道。笛福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并有所创新,把鲁滨孙的故事结构成一个严谨的人生寓言。而且,他在展示一种人物、一套话语的同时,也把它们放到了被观察、被审视的位置上,表达了一个时代对自身的省察和思考。

这种质疑或追问突出地体现在鲁滨孙和上帝的关系中。笛福曾在“序言”里强调宗教信仰问题在该书中的重要地位。鲁滨孙生病时曾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先是对神意提出疑问,而后顿悟悔罪,发自内心地皈依上帝,把流落荒岛一事看作是神对他的惩罚和挽救。不论鲁滨孙悔罪的言与行有多少含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他毕竟在一次又一次地反躬自省,在不断地核查、反驳、羁勒自己遇事最初的本能反应,并振振有辞地发议论否定对金钱和财物的过度追求。这表明他的确对过去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怀疑、有所批判。笛福把鲁滨孙这些反复思考作为精神上寻求正路的成功范例而展示给读者。尽管鲁滨孙并没有放弃自己违抗父命、冒险逐利的“原罪”行为以及由此获得的钱财,尽管后人不免会在他自以为“正确”的思想和行动中读出多层反讽意味,我们却不能不意识到,即使最蹩脚的答案也包括了其前提,即问题的提出。笛福安排鲁滨孙反复向“神”求助不是问题的解决,却明白地指示出问题的存在。

当鲁滨孙在岛上不为利润而辛勤劳动、修炼德行的时候,他投资于巴西庄园的资本却在主人缺席的情况下高速增值着。所有者和资产的分离使美洲奴隶庄园的发财史被排除在叙事之外。小说收尾时,鲁滨孙重新得到了巴西产业带来的巨额财产。这一结局和他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包括其账簿语言)肯定了对利益的追求,与小说中段的“非赢利的”荒岛生活以及质疑“欲望”的长篇思考形成一种不和谐的,充满张力的关系。孤岛的道德寓言摈除了“巴西故事”,却又依赖后者造成的财富来完成自身。正因如此,鲁滨孙的精神飘流才如此有力地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坚谋求财富和“发展”的心理驱动力量、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以及企图解决问题的尝试。《鲁滨孙飘流记》问世后在几个月里曾四次再版,后来也一直备受欢迎。到十九世纪末已经出了几百种不同的版本、译本和仿作。这一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人物及其叙述以其勃勃的生机、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以及对自身的严肃追问唤起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共鸣和深思。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二〇〇〇年三月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一、作家介绍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

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

二、作家评价

作为“真正给小说定型并且把它推上发展道路的创始人之一”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笛福在《鲁滨孙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多部小说中,把主人公放在一个普通而独特的生活环境中来表现,成功地塑造了在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产生的勇于进取、充满个人奋斗精神的新人。他小说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及叙述方式的独到性突破了传统叙事故事的创作手法,在近代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侯维瑞主编:《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享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称号的丹尼尔·笛福在他的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中生动地表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笛福的哲学观念与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们十分吻合,他比以往的作家更加完整地表现了各种个人主义的东西。他的作品独特地展示了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同小说的兴起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中得到了明显而又完全的显示。”笛福的其他几部小说不仅涉及一系列现实问题,而且也展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小资产阶级的化身。引人注目的是,笛福在《鲁滨孙飘流记》中成功地采用了“自传性回忆”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这种创作手法不仅是对当时在英国较为流行的忏悔性自传的一种挑战,而且也超越了以往的小说形式,因而对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三、作品评价《鲁滨孙飘流记》的价值在于:我们从这部小说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作者在鲁滨孙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理想,把他塑造成为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对他的品质极力加以美化。——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是普通的中产阶级人物,这是和过去的传奇与流浪汉小说不同的。作者擅长写具体的行动和环境的细节,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信以为真。他塑造的惟一人物具有典型意义。——杨周翰、吴达元、赵萝蕤:《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关于英国小说的崛起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在18世纪的英国,以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强调一切具体、实际、有用的东西及个人精神的现实主义哲学在文化界影响甚广,艾萨克·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现,清教主义否定贵族阶级的标准、提倡社会民主化的主张有力地冲击了传统观念。所有这些为以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为宗旨的小说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中产阶级读者不断增长,他们的世俗欣赏情趣、文化程度、经济能力均对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在文艺复兴时期,经黎里和纳什尔等人的努力,小说已初具雏形,自此以后的流浪汉小说、传奇故事直到当时流传于报纸期刊的性格人物塑造对于现实主义小说的最终形成和诞生发展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五、笛福与英国小说

笛福是早期反传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他不从神话、历史传说和过去的文学经典中而是从英国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吸取题材,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是王公贵族或神仙骑士,而是普普通通、切实可信的中下层人物。他在《鲁滨孙飘流记》中成功地塑造了鲁滨孙这一新兴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形象,并在小说中通过具体、真实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以许多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日常琐事构成独立的故事。他的小说创作开辟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他不同凡响的创作手法在斯摩莱特、菲尔丁等人的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笛福享有“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称号,他对英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要点提示】

一、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

笛福在《鲁滨孙飘流记》中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读起来显得真实可信。让读者觉得作者就生活在普通人中间,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传奇人物,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生活并非跟我们毫无关系。你会带着兴趣来阅读鲁滨孙的岛上生活。譬如,小说一开始就说:

一六三二年我出生在约克城的一个殷实人家。我称不上是当地人,因为我父亲是外来户,来自德国的不来梅……

这种第一人称的手法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会让我们觉得笛福并不是生活在18世纪的英国,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二、冒险——受难——忏悔——回归的模式

在阅读过程中,细心的读者会不断地发现鲁滨孙在探险过程中有个比较稳定的模式:那就是出走,冒险,受难或者陷入危险,忏悔(后悔不该不听父亲的话,也对着上帝忏悔),然后就想归于平静安逸的生活,一旦这种危险过去了,被压抑起来的冒险之心又冒出头来,于是这个探险——回归的结构又开始了。这非常有趣,反映了当时清教徒的探险精神、价值观和信仰。【学习思考】

一、读本书前先了解一下本书的创作背景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帮助理解《鲁滨孙飘流记》为什么一定要读。

二、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细节,尤其是鲁滨孙在岛上的生活。(姚翠丽 编写)

原序

如果世上真有值得发表的私人冒险经历,并且发表以后受到广泛欢迎,那么编者认为非这篇故事莫属。

编者认为这个人的传奇生涯世间罕有,从未有人有过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

这篇故事是用谦逊、严肃的口吻述说的,体现了宗教在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应用。智者可把这当做一种事例来教育其他人,告诫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都要维护和宣扬上帝的智慧,让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处心积虑,企图用人力改变事态发展。

编者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掺杂虚幻的成分,不管怎么想,这篇故事无论是作为消遣,还是作为警世之言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无需再作增补,在这里,编者也不想向世人再作敬贺之辞,他认为出版发行这部书是对人类作出的一项伟大贡献。

一六三二年,我出生在约克城的一户殷实人家。我称不上是当地人,因为我父亲是外来户,来自德国的不来梅。他先前住在赫尔城,靠经商发了一笔大财,歇了买卖,来到约克城定居,娶了我母亲。母亲家姓鲁滨孙,在当地是一个很体面的家族,于是我也跟着母亲的姓叫鲁滨孙·克鲁兹纳耶。由于外来词在英国常被讹用,人家称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也称自己或把自己的姓写成克鲁索。我的同伴们就这么叫我了。

我有两个哥哥,其中一个是英国陆军步兵团的中校,曾经驻扎在弗朗得,效力于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麾下,在反西班牙人的敦刻尔克战役中殉难。第二个哥哥的下落,我一直无从得知,就像我父母后来弄不清我的下落一样。

我是家中的小儿子,学无专长,脑子里很早就装满了远游的幻想。年迈的父亲把我安排在公费学校读书,家教不辍,尽其可能地让我得到充分的教育,并为我设计好了学法律的前程,但我除了航海,其余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我和父亲的意愿、或者不如说是命令拗着干,对母亲的恳求和朋友的规劝充耳不闻,这股子钻牛角尖的脾气注定把我引向等待着我的悲惨命运。

我那睿智而严肃的父亲充分预料到我的梦想将会给我带来的不幸,对我进行了一番认真的、苦口婆心的劝告。一天早上,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备受痛风折磨而不能出门的父亲和蔼地对我说,他想知道,除了天性好游荡之外,我究竟为什么非要离开自己的家和家乡。在这里,我不愁没人引荐,靠实干和勤奋,能得到一个美好的前程,过上快乐而舒适的日子。他告诉我,只有那些穷困潦倒之徒或上流阶层不安分之辈或是财大气粗之人,才会去海外游历,靠铤而走险发迹,指望另辟蹊径成名。这几种人对我来说,不是高不可攀就是低不能就。我是属于中产阶级的,或者说是低级生活方式的最高一层,这个阶层,据他以往的经验,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阶层,最符合人类幸福的标准。既不像一般老百姓那样在生活的重荷之下苟延残喘,饱经不幸,又不像达官贵人那样囿于傲慢、奢侈、野心和妒忌而无以自拔。中产阶层的人幸福不幸福,仅就这一点就能作出判断,所有的人都对这种生活方式无不羡慕。国王经常抱怨出生于帝王之家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不幸,他们希望自己处于两极之中,既不渺小又不伟大。智者就声称既不贫穷也不富有是他们追求的真正幸福的标准。

他要我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上等人和下等人的生活祸患不断,而中产阶级却少有灾难,也不像前两个等级那样沉浮不定。中层人身心平静,而前两类人呢,一类沉溺于骄奢淫逸的堕落生活,另一类则辛苦劳作、衣食不周,这两种生活方式必然导致身心动荡不安。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囊括了所有的美德和快乐。平和、富足伴随着中产阶级,中庸、宁静、健康、友谊,所有这一切美好的消遣和乐趣都对中产阶级情有独钟。在这种状态中的人们可以怡然自得地度过一生,不必劳心费力,为糊口而挣扎,也不会因陷入复杂的环境而被剥夺身心平静,更不会在嫉妒、野心的阴暗欲火中备受煎熬。相反,这类人在悠然的环境中从容不迫地活着,有节制地吸吮生活的甜蜜而不是苦汁,品味着自己的幸福,这种幸福感随着每天的过去,会有愈来愈深的体会。

言毕,他极为动情地要求我不要耍小孩子脾气,把自己抛入与自己出身背道而驰的悲惨世界中,我无须自己挣面包,他会为我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努力让我过上他刚才所说的那种生活。如果我仍旧郁郁寡欢,那只能说我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和命运注定了我无福消受,那他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硬要自讨苦吃,他也无可奈何。总之,如果我照他的吩咐留在家乡安居乐业,就能从他那儿得到不少好处。他决不会鼓励我闯荡江湖,也不会为我将要得到的不幸推波助澜,他要我看看我的哥哥,他也曾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参加低地战役,可他不听,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从军出征,谁知战死沙场。他说他虽然会不停地为我祈祷,但他敢断言如果我采取这种愚蠢的行动,上帝也不会保佑我的,今后我有的是时间为自己的冲动蛮干而后悔,但真到了那时,就没人帮我跳出苦海了。

他的话预示着我的未来,虽然我敢说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我注意到,他的谆谆教诲临近尾声时,已是热泪盈眶了,尤其是提到死去的哥哥,提到我将在懊悔中孑然一身地度过余生时,言语哽咽,最后他告诉我他心里堵得慌,不能再谈了。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这样的氛围中,谁能无动于衷呢?我暗下决心,决不再谈出国的事,按照父亲的意愿留在家中。真是见鬼,还没几天工夫,我的决心就慢慢消融了。几个星期后,为了躲避父亲喋喋不休的纠缠,我打算偷偷溜走,不过我没有凭一时冲动悄然离去。趁着母亲心绪不错,告诉她我满脑子都是想周游世界的念头,硬要我留下来,什么都做不好,父亲最好同意我出去一趟,不然的话,我不等他点头就走。我已年满十八岁了,学做生意或到律师事务所实习都晚了一点,非要我去的话,我相信自己等不到实习期满,就会独自去远航。如果母亲能说服父亲给我一次机会,回来后,我再也不会外出了,会以双倍的勤奋挽回我损失的时间。

母亲听完后情绪非常激动,她告诉我,和父亲再谈此事已毫无意义,他太知道什么对我有利,决不会同意我去做于己不利的事。她不懂为何父亲和我长谈之后我依旧执迷不悟。父亲当时是多么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啊。当然,如果我要毁了自己,没人能救得了我。有一点她要我记住,我永远不可能得到他们的首肯。她是决不会将人推入恐怖的深渊,也不会留下什么母亲愿意而父亲不愿意的口实。

虽然母亲拒绝传话给父亲,但我后来得知她把我俩的谈话内容全部告诉了父亲。父亲忧心忡忡,对她叹息道:“这孩子如果呆在家里,日子不知有多好过。但如果去海外,恐怕是个最不幸的倒霉蛋,我决不同意他去。”

我固执地拒绝听任何要我学做生意的建议。不管父亲怎样不理睬我要航海的心愿,我还是坚持不懈,死缠硬磨。这种状况持续了差不多一年,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挣脱他们的羁绊。这天我闲荡到赫尔,压根儿没想到要擅自出走。我的一个伙伴准备坐父母的船去伦敦,他怂恿我一起走。挡不住航海的诱惑,又无须买船票,一六五一年九月一日,我终于登上去伦敦的船。天知道这是个多么糟糕的时间!我没有请示父母,甚至都没托人传个话,由他们猜我上哪儿去了。我没有祈求上帝的福音和父亲的祝福,不计一切后果,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冒险家像我这般快、这般持久地遭到报应。船还未离港,风已经起来,海面上涌起层层大浪,叫人胆战心惊。我过去从未出过海,晕得昏天黑地,心里不知有多害怕。我开始郑重其事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上帝对我离开父亲、放弃责任的劣迹的惩罚是多么公正。双亲的谆谆教诲,父亲的眼泪,母亲的哀求,历历在目。当时我的心肠还不像后来那么硬,为逃避对上帝和父亲的责任、蔑视忠告的行为而深深自责。

风声呼啸,波涛汹涌,虽然风浪还未大到后来我司空见惯的那种,但也比我几天后看到的要小得多。不过,这已足以叫我这个初涉海上的年轻水手吓破苦胆。我默默地等待着每一层涌浪将我们吞噬,当船跌入浪谷,我总以为再也不会漂出水面。陷入极度恐惧之中的我指天发誓,如果这回上帝垂怜让我偷生,如果我能再次踏上干燥的陆地,我保证回家,决不回头,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登船出海。我一定听从父亲的忠告,再也不走这条自取灭亡的道路。现在我才清楚地看到他对中产阶级的一番见解是何等精辟,他一生过得何等舒适,既未遭到海上风暴的蹂躏,又未受到陆上艰难困苦的折磨。总之,我决心做个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家投入父亲的怀抱。

这些明智而清醒的念头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第二天,风渐渐小了,海面趋于平缓,我慢慢开始有点适应这种动荡颠簸,但我还未完全摆脱晕船的困扰,整天恹恹不振。临近傍晚,天空放晴,风停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黄昏呈现在我眼前,夕阳西坠,玉兔东升,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跳跃着层层金光,那景致是我平生见到的最赏心悦目的一幕。

夜晚我睡得很香,晕船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心情欢畅,惊讶地注视着大海,搞不懂为什么前一天还那么狂暴的大海,一眨眼就能变得如此温顺、如此宁静,好像惟恐我的誓言会继续影响我。那个诱我出走的伙伴出现在我面前。“喂,鲍尔,”他拍拍我的肩膀,“还好吗?昨晚起了点小风,我敢说你吓坏了吧。”“一点小风,这可是你说的,”我说,“那可是大风暴啊。”“风暴?你这笨蛋!”他回答道,“你叫那是风暴?根本不是那回事儿,给我们一条好船和畅通无阻的海面,我们根本不会把这点风放在眼里。也不怪你,你是第一次出海。我们弄点酒来,把这一切都忘掉吧,你看现在天气有多好呀!”

于是,我们做好甜酒,像所有的水手那样借酒浇愁。我被灌得醉醺醺的,就在这个邪恶的夜晚,我把自己的悔悟、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和对将来所下的决心全都化成了杯中物。不用说,随着大海的安宁,我的脑子里不再思绪万千、汹涌澎湃。那种害怕被大海吞没的恐惧感消失得无影无踪,要去冒险的念头又上来了,曾在痛苦中发出的誓言和作出的郑重许诺早就抛到了脑后。偶尔我会有一阵迷惘,一阵悚然,那些严肃的人生思考竭力想钻进我的脑海,但我努力去摆脱它们,喝酒,聊天,一切都不复存在。五六天之后,恐怕已没有哪个年轻人像我这样洒洒脱脱,不受一丝良心的牵挂。但我又将面临另一次严峻考验,上帝像他通常所做的那样,不让我有任何侥幸心理。如果我不悬崖勒马,那么等待我的将会是使最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恶棍都心胆俱裂、跪地求饶的厄运。

在海上走了六天后,我们到达雅茅斯锚地。暴风雨过后,天气晴朗,我们一直处于逆风,行进缓慢,不得不在雅茅斯锚地停泊。西南风,也就是逆风持续了七八天,许多从纽加塞耳来的船也在此停下来,这是一个通向泰晤士河的港口,船都在此等待顺风进入河道。

我们打算不停多久就顺流入河,但风很大,四五天后,风势更加强劲。不过,锚地素称良港,是理想的抛锚之地,我们的锚泊装置又很结实,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儿,丝毫没意识到危险在悄悄地来临,仍旧像在海上那样,饮酒作乐。第八天早晨,风势增强,所有人都忙着出来降下中桅,东西捆扎结实,以便船能快速移动。到中午时分,排山倒海般的巨浪蜂拥而来,一下吞没了船头,海水倒灌进船舱,不止一次,我们以为要脱锚了。船长命令启用备用锚,这样靠两只锚拉住,船仍停在原地,锚绳被拉得吱吱作响,快要崩断了。

可怕的风暴终于来了,我开始注意到水手脸上的惊骇之色。船长虽然一直机警地布置护船工作,但当他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听到他好几次悄声自言自语道:“上帝啊,可怜可怜我们吧,我们要完了,要完蛋了!”

在一开始的忙乱中,我傻乎乎地躺在统舱室内,心里满不是个滋味,我不再忏悔,那是我不屑一顾的事情,我以为死亡的痛苦已经过去,这一次跟上次一样没什么了不起。但当船长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从我身边经过说我们完蛋了时,我真的吓坏了。我起来走出船舱往外一看,多么可怕的一幕啊。山一般高的海浪扑面而来,每隔三四分钟就会砸在我们头上。我环顾四周,满目凄凉。我们旁边的两条船因超载已经砍掉桅杆,我们船上一个水手突然惊叫起来,在我们前面一英里的一条船已经沉没。两条脱锚的船滑离锚地,冲向茫茫大海,船上一根桅杆也没剩下,凶险万分。轻型船的境况最好,不像其他船那样苦苦挣扎,可也有两三艘轻船与我们擦肩而过,漂向大海,船上只剩斜杠帆吃风。

临近黄昏,大副和水手长求船长允许他们砍掉前桅杆,船长犹豫不决,水手长争辩道,如果船长不这么干,船很快会沉没。船长只好同意。砍掉前桅杆之后,主桅杆摇摇欲坠,船也随之颠簸不止,他们不得不把主桅杆也砍掉,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甲板。

我第一次坐海船,上次那点风浪已经把我吓了个半死,可想而知,这次我有多糟。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对自己服罪之后又出尔反尔的恐惧比对死亡本身还要厉害十倍。这种心情与风暴的恐怖交织在一起,将我抛入难以描绘的境地。最坏的局面还未出现,狂风怒吼,连水手们也意识到情况到了极端危急的时刻。我们的船性能优良,但载货过重,摇晃的幅度愈来愈大,不时有水手尖声怪叫船要沉了。幸运的是,我不问还真不知道“founder”(沉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暴风雨无情地肆虐着,我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场面,船长、水手长和其他一些还有点理智的人一边祈祷,一边战战兢兢地坐等船沉入海底。犹如雪上加霜,半夜时分,一个下底舱查看的水手喊道:“有裂缝!”另一个在叫舱内已进了四英尺深的水。所有人都被集中起来去抽水。一听到喊叫声,我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了,一下子从床上仰面摔下来。这时候有人摇摇我,告诉我,我这吃白食的家伙抽水还是干得了的。我爬起来,跑到底舱,卖力地干起来。此刻,船长已经发现一些小型煤船抗不住风浪,直向大海深处冲去。在它们经过我们身边时,船长下令开枪求救。我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以为船体开裂,可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惊骇至极,晕倒在地。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河,根本没人理我。另一个人马上过来接替我的工作,一脚把我踹到一边,任我躺在那儿,大概他以为我死了。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苏醒过来。

我们不停地抽水。舱内的水依然毫不留情地往上升高。沉船已是不可避免的了。风浪渐渐减小了,但我们已无法让船浮起来驶回港口。船长只得继续鸣枪求救,在我们前方行驶的一艘船冒险放下一条小艇来营救我们。小艇在浪谷波峰中艰难穿行,可是小艇没法靠上我们的船,我们自然也到不了小艇上。最后,还是小艇上的人冒着危险,拼命向我们划过来,我们向他们抛去一个带救生圈的绳索,尽可能将绳索放长,几经周折,他们总算抓住了绳索。我们把小艇拉到船尾,大家都上了小艇。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回到他们的船,大家一致同意干脆让小艇任意漂流,只是尽量使小艇向岸边靠拢。我们的船长向他们保证,如果小艇有所损坏,我们一定赔偿。就这样,我们半是朝北划着,半是漂着,几乎一直到温特顿·赖斯才得以靠岸。

我们离开大船不到一刻钟,大船就沉没了。我第一次理解了“founder”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得承认水手们告诉我船在下沉时,整个人已经糊涂了。与其说是我自己登上小艇的,还不如说是他们把我拖上小艇的。从那一刻起,我就感到像上次一样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感觉,半是因为受了惊吓,半是因为前途未卜而产生的恐惧。

我们向岸边费力划去的时候,看到(小艇被送上浪尖时能瞧见海岸)许多人沿沙滩跑着,准备在我们靠岸时帮一把。我们缓慢艰难地向岸边靠,直到过了温特顿灯塔才成功。这一带海岸突然朝西拐向克罗马,低陷的陆地稍稍阻挡了一点强劲的风势。我们花了吃奶的劲才靠上岸,大家终于丝毫未损地登上了陆地,步行去雅茅斯。在雅茅斯,我们这些天涯沦落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地方长官为我们安排了住处,一些商人和船主慷慨解囊,赠给我们足够去伦敦或赫尔的钱。

假如我此时明智地回到赫尔,然后回家的话,我会很幸福,我父亲也会像耶稣寓言中的那个父亲一样,宰一头肥羊欢迎我回家。自从听说我乘的船在雅茅斯锚地失事后,过了许久他才确定我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厄运不可阻挡地驱策着我,虽然好几次理智和冷静的头脑呼唤我回去,但我无能为力。我不知道把这称作什么,这种君临天下般的神秘力量促使我一手制造了自我的毁灭,明知前面是火坑,还眼睁睁地往里跳。显然劫数难逃,我不顾理智和冷静头脑的规劝,对前两次遭遇视而不见,一味地踏上毁灭之路。

我的朋友,以前怂恿我出海的那个船长的儿子反而不如我那么勇往直前。到雅茅斯两三天后,我们才联系上,因为我们分住在不同的营地。再一次见到我,他的声调都变了,神情忧郁,不住地摇头。他问我情况怎样,把我介绍给他父亲,说明我参加此次航行只是为了实习实习,以便以后远游海外。他父亲用一种严肃而关切的语调对我说:“年轻人,你不应该再出海,这次经历显然提醒你,你不是靠海吃饭的人。”“为什么?”我问道,“难道先生您就不再出海了?”“那是另一回事,”他说,“这是我的使命,我的义务。而你只是把这次航行当做尝试,你也看到上天借此给了你一点教训,如果你执迷不悟,以后不会有好结果。说不定我们因你的缘故跟着倒霉,你就[1]像去他施船上的约拿一样。”请问,他继续道,“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出海?”

我把自己的情况如实相告,听完后他大发雷霆,无法自制,简直叫我莫名其妙。“我做错了什么?”他说,“让这个倒霉蛋出现在我的船上。给我一千镑我也不跟你踏上同一条船。”

他可没有权利对我如此发作,显然因为损失惨重,迁怒于我罢了。不过,他随后还是很郑重地规劝我回到父亲身边去,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取灭亡。他告诉我,我应清楚地看到天意难违。“年轻人,”他说,“相信这点,如果你不回家,无论你走到哪儿,你都会遇到灾难和绝望,正如你父亲预言的那样。”

我们很快就分道扬镳了,我懒得答理他,以后就再未见到他,也不知道他的下落。至于我呢,揣上钱由陆路去伦敦,一路上苦苦思索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回家还是出海。

羞愧打消了我想回家的良好意愿。我不由得想到邻居们会怎样笑话我,我会怎样羞于见到父母亲及其他人。由此我常发现人之常性与指引他们走正道的理智总是背道而驰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不耻于作孽,却羞于悔罪;不耻于采取被认为是愚蠢的行动,却羞于作出浪子回头的明智之举。

我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日子,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知道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我仍旧不愿意回家,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滞留时间一久,我渐渐淡忘了那段痛苦经历。随着忘却,一丝想回家的残念也烟消云散,最后我干脆把这个想法抛至脑后,一心寻找新的出海机会。

这股让我背井离乡的邪恶势力把我抛入疯狂的、不切实际的发横财的欲念中,我被这些念头深深吸引着,以至于对所有的忠告,对父亲的命令甚至哀求充耳不闻。同时,难以言说的这股势力又把我诱入最不幸的冒险行动中——我登上了一艘去非洲的船,也就是水手们通常说的,去了几内亚。

在这些冒险活动中,我很不幸地未把自己训练成水手,虽然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辛苦一些,但我至少能学会操作前桅,即使将来当不成船长,也能做名大副什么的。可是我的倒霉运气总是使我白白漏掉机遇,兜里揣着钱,身上穿着漂亮衣裳,我习惯做一名体面的旅客,在船上无所事事,不屑学着做些什么。

运气还不错,在伦敦我交上了好朋友,对于我这种行为散漫、误入歧途的青年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魔鬼从不忘记早早地给这类年轻人设下圈套,可这不曾发生在我身上。我首先与一个去过几内亚海岸的船长交上朋友,他在那边混得很不错,决定再去一趟。他喜欢听我聊天,那时我神侃起来还挺带劲儿的。听说我有心见见世面,他告诉我,如果跟他一起旅行,我不必花一分钱。我是他的朋友,有他一口,就少不了我这一份,倘若带上货物,赚多少都是我的,说不定还真能捞上一把呢。

我热烈地拥护这项建议,并与这位诚实、坦率的船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跟他一块儿出海,顺便捎上一点货物,由于我的朋友诚实无私,货物增值了不少。船长指导我买了约四十镑的玩具和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这四十镑是我从还有交往的亲戚那儿筹集来的,他们多半都是从我父亲至少是母亲那儿要的,算是对我第一次游历的资助。

可以说这次旅行是我冒险生涯中惟一成功的一次,这都得益于那位船长,即我的朋友的正直诚实。在他的帮助下,我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导航规则,知道怎样写航海日记,进行观察。总之,我学会了所有水手需要了解的东西。他乐于施教,我欣然接受,这趟旅行把我培养成一名水手和一名商人。我用货物换回五磅九盎司金沙,在伦敦几乎赚到三百镑,我的冒险念头大大受到鼓舞,也使我的毁灭成为定局。

即使在这次旅行中,我也遭到过不幸。尤其是,我染上了高温造成的热病,不停歇地发作。这也难怪,我们主要沿着北纬十五度以北甚至就在北纬十五度的海岸线上进行交易。

我摇身一变,成了几内亚商人,倒霉的是,返航后不久,我的朋友就溘然长逝,我决定再跑一趟,乘同一条船,船长就是上次旅行中的大副。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旅行了。还好,我只从刚赚的钱中拿出不到一百镑带在身上,剩下的二百镑我存在朋友的遗孀那里,她是一个很公正的人。然而我终究未能逃出这次旅行带来的厄运。

第一次不幸是我们的船在驶向加那利群岛,或者说这些群岛和非洲海岸之间的海域时,遭到一艘从萨利来的摩尔人海盗船的袭击。这艘船穿过蒙蒙晨雾,高速向我们追来。我们扯满所有风帆,拼命逃跑。可海盗船比我们快,几小时就能追上来,我们只得准备战斗。我们船上有十二门炮,但海盗船有十八门。大约下午三时,海盗船追上来了,他们本打算冲撞我们的船尾,谁知不小心撞到了船舷上,我们赶忙拖来八门炮,一齐猛轰,迫使他们一边还击一边转舵逃避。约二百名海盗聚集在甲板上朝我们开枪,我们隐蔽得很好,无人伤亡。海盗准备再次进攻,我们竭力抗击。海盗船忽然冲到船舷的另一侧,六十多个人拥上甲板,对准风帆和索具乱劈乱砍。我们用枪、刺刀、弹药箱等物抵抗,两次击退了他们的进攻。我不想多说这段令人丧气的自卫反击战,总之,船毁了,三人丢了性命,八人负伤,只得投降,作为俘虏被带到摩尔人的港口——萨利。

我受的待遇不像最初想象的那么可怕。我没有跟其他人一起被押到皇宫,而是作为战利品留下来做了船长的奴隶。我年轻,灵巧,很中他的意。从商人一下子变成可怜的奴隶,我都懵了,回想起父亲的预言,说我一定会倒霉的,而且无人会搭救我,真是不幸而言中,我的境况糟得不能再糟了。命运之手抓住了我,没等来得及赎罪,我就给毁了。然而天哪,这不过仅仅是我将来悲惨生涯的序幕而已。

我的保护人或者说是主人把我领回家,我一直希望他能带我再次出海,说不定哪天他会被西班牙或葡萄牙海军抓获,这样我就自由了。可希望很快破灭了,他出海时都把我留在岸上照看他的小花园,做一些奴隶的杂役,旅途归来,就叫我睡在船里为他守船。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逃跑,想着怎样逃跑,总是毫无头绪。境遇不允许我存有这种幻想。没人和我磋商,除了我自己,没有同伙,没有英格兰人、爱尔兰人或苏格兰人。两年来,我津津有味地幻想着自由,前景却是那么暗淡,根本无法逃脱。

大约两年后,一个奇特的情况出现了,我心中又重新燃起逃跑的希望,主人在家逗留时间愈来愈长,不大做海上买卖,据说是因为缺钱的缘故。天气晴朗的话,他一个星期有一两次甚至更多地驾舢板出去钓鱼,总是带上我和年幼的莫瑞斯柯替他摇船。我们很讨他的欢心,尤其是我,在钓鱼方面颇有一手,因此他常派我和他的一个摩尔亲戚,还有莫瑞斯柯替他捕鱼下酒。

出了点事儿。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我们跟他一起出海捕鱼,海面上升起一股白蒙蒙的浓雾。虽然船离海岸不到三英里,我们却看不见海岸,盲目地划着桨,不知驶向何方。我们埋头划了一整天、一整晚,到早晨才发现,船不是划向岸边而是直向大洋深处驶去。距离陆地起码有六英里。因为晨风迅猛,我们又饿极了,冒了不少风险,吃了不少苦头,才安全返回。

主人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不再轻易冒险。他有一条从英国船上抢来的长艇,于是命令木匠——也是一个英国奴隶,替他在长艇中部打造一个小舱室,就像驳船上的那种,舱内留一块空地掌舵和拉主帆索,舱前可容一到两人站立和升降风帆。这个小艇用的是三角帆,帆杠在舱顶转动。小艇低矮、舒适,可容他和一两个奴隶躺下,可放一张桌子吃饭,有一些小储藏柜放他爱喝的酒,尤其是可放面包、米饭和咖啡。

我们常常驾这条船出去捕鱼,因为我精于此道,他总是带上我。一次,他跟当地一些有身份的摩尔人相约出海游玩或钓鱼,为此,头一天晚上,他在艇上备好了比平常多好几倍的吃食,还叫我从大船上拿来了装满火药和子弹的猎枪,计划边钓鱼边打猎。

按他的吩咐,我一切准备就绪,把船刷洗干净,将旗挂上,凡是待客的东西一应俱全,谁知主人独自一人来到船上,告诉我客人临时有事不来了,命我像通常那样带上那个摩尔人和孩子出去捕鱼,因为客人会来吃晚饭,还叫我一捕到鱼就送回家,我一一应承下来。

就在这一瞬间,原先想逃跑的念头噌地冒了上来,因为我发现手里有一条小船,主人又不在。我开始为旅行而不是捕鱼做准备,我明白自己考虑欠周密,连往哪儿去都没想过,管它呢,只要能离开此地就成。

开始,我假意对那个摩尔人说,我们需要一些给养,因为我们不应该随便吃主人的食物。他深以为然,拿来了一大篮当地饼干,三罐淡水。我知道主人装酒的箱子在什么地方,这些酒显然是从英国船上夺来的战利品。趁那个摩尔人还在岸上,我把酒瓶挪到小船上,好像以前它们就摆在那儿。我还顺便带了一大块蜂蜡,约五十磅重,一包绳或线,短柄小斧,锯子,锤子,这些东西后来都派上了大用场,尤其是蜂蜡,可以制成蜡烛。我又为他下了一个套子,他也糊里糊涂钻了进去。他的名字叫以斯梅,人家叫他摩利,所以我叫道:“摩利,我们主人的枪都在船上,你去弄点弹药来,兴许能打上几只小鸟呢。”我知道弹药放在大船上。“行呀,”他说,“我弄一些来。”

他拿来两个大皮制弹药袋,一个装有一磅半多火药,另一个装有五六磅子弹,通通放到小船上。同时我还在舱室内找到主人的火药,我把箱里一只大瓶子倒空,把火药装在里面。等一切所需的都准备好后,我们驶出港口去捕鱼。港口要塞的把守人认识我们,毫不理会。划到离港口一英里处,我们落下帆,开始钓鱼。不凑巧,那天刮的是东北偏北风,跟我的意愿恰好相反,要是刮南风的话,我肯定能到达西班牙海岸,至少可以到加第斯海湾,我也顾不上这么多了,只要能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就行,其余就仰仗命运的安排吧。

我们钓了一会儿鱼,毫无收获。因为鱼上钩时,我故意不拉线,不让那个摩尔人看见。我对他说:“这不是办法,这样下去,我们没法和主人交待,还得划远一些。”他没想到这有什么蹊跷,点头同意,把船头帆扯起。我稳住舵,又把船驶出一海里远,然后停下来好像准备钓鱼。我把舵交给那孩子,走到摩尔人旁边,假装在他身后弯腰找东西,突然拦腰抱住他,掀入大海。他一眨眼就钻出水面,在水中他活像个软木塞。他朝我嚷嚷着,求我把他拉上来,还发誓愿意随我走遍海角天涯。风力很小,我的船走得很慢,他游得飞快,一会儿就赶了上来。我从舱里拿起一支鸟枪,对准他说,我不想伤害他,如果他老老实实,以后也不会伤害他。“你游得不错,完全能到岸边,现在没风,你只管往岸边游,我不开枪,但你要是靠近船,我就打穿你的脑袋,我不获自由决不罢休。”他只好转身向岸边游去,我知道他毫不费力就可以到岸边,因为他是个游泳能手。

我本想带上那个摩尔人,溺死那孩子,但我实在不敢冒险。他走后,我转身对叫休瑞的孩子说:“休瑞,你要是对我忠心,我决不亏待你,要是你胆敢背叛我(那就是如果你不向穆罕默德和他父亲的胡子发誓效忠我的话),我也把你抛进海里。”孩子朝我粲然一笑,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我没办法不相信他,他发誓向我效忠,愿跟我走遍天涯海角。

在水中的摩尔人还能看得见我时,我逆风径直朝海里驶去,他们会认为我去直布罗陀海峡,的确,任何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这么做。谁会想到我在向南走,走到真正的野蛮之地,那里的黑人部落肯定会划着独木舟围上来,把我们干掉;并且那里的海岸也是不能上的,否则我们不是被野兽吃掉就是成为残忍生番的佳肴。

夜幕降临,我改变航程,直接往南偏东方向行驶,又往东拐了一点,这样我就能贴着海岸走,沿途一路顺风,海面平静如镜,相信第二天下午三点到达陆地时,我已在离萨利一百五十英里之外,远远超过摩洛哥帝国的地界或其他王国的边境,因为我们一个人影都没见到。

我怕遇到摩尔人,怕落在他们手里,一路上不敢停留,不敢上岸或抛锚停泊。在徐徐吹来的海风中顺风行驶了五天,随后风向变成南风,我相信如果有船追我,现在八成已经放弃了,所以我斗胆向岸边驶去,在一条小河口抛锚。身处异地,等待着我的是什么,我一概不知,更不用说这地方处于什么纬度,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疆土,这又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我没见到一个人,也巴不得如此。我最需要的莫过于淡水。我们黄昏来到这条小河,决定天一黑就游上岸去勘查。谁知沉沉黑夜里,只听到一些不知名的野兽的连连吼声,长啸不断,令人毛骨悚然,把那个小男孩吓得半死。他哀求我天亮前上岸。“休瑞,”我说,“我不上岸,但白天我可能会遇到人,这些人对我们不会比那些狮子好。”“那我们就给他们一子弹枪,”休瑞笑嘻嘻地说,“吓跑他们。”

休瑞在我们奴隶中一直说着这种蹩脚英语。不管怎么说,看到小家伙转忧为喜,我还是挺欣慰的。我给了他一点酒喝(从我们主人的酒箱里),让他振作起来。休瑞的忠告没错,我决定听从他的意见。我们下了小锚,静静地躺了一晚上,我说静静地是因为我们一点没睡,有那么两三个小时我们看到许多叫不出名的庞大的动物来到海边,跳进水里,打滚、洗澡、纳凉。它们发出的慑人心魄的吼声和嘶叫声,我这辈子也没听过。

休瑞吓得瑟瑟发抖,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更叫我们心惊肉跳的是听到一只猛兽向我们船边游过来,我们看不见它,但凭它的喘气声能判断是一头狰狞可怖、凶猛无比的野兽。休瑞说是一只狮子,或者真是一只狮子也未可知。可怜的小家伙哀求我起锚开溜。“不,”我说,“休瑞,我们可以在锚链上拴上浮筒,把链子放长,将船再往海里挪一挪,它们跟不了那么远。”

我刚说完,发现那个不知是什么的动物离我们只有两桨距离了,着实吓了我一跳,我迅速钻进船舱,抓起枪向它开了一枪,它嗥的一声转身往岸边游去。

简直无法形容枪声引起的来自崖顶和内陆的嗥叫,我有理由相信这些野兽以前从未听过枪声。看样子夜里登陆是不现实的,但白天上岸也成问题,落在生番手中和落入虎爪、狮爪一样糟糕,至少这两方面我们都得提防。

不管怎么说,我非得上岸取淡水不可,因为舱里已是滴水不剩。问题是何时去,到什么地方去弄,休瑞说如果我让他带一个瓦罐上岸,他会带水回来。我问他为什么他去,而不是我去,小家伙回答得那么真切,让我欢喜不已。他说:“野人来了,吃了我,你走掉。”“好吧,休瑞,”我说,“我们一起去,遇到野人我们就杀掉他们,我们俩谁也不能给他们吃掉。”我给休瑞吃了一块面包干,从我先前提到的主人酒箱里弄出一点酒给他,然后我们把船拖到靠岸最近的地方,蹚水上岸,我们手里除了两只水罐和武器外什么都没带。

我不敢离船太远,害怕小河里钻出野人的独木舟,小家伙看到离这儿一英里外的内陆有块低洼地,便慢悠悠地荡过去,不一会儿,我见他朝我跑过来。我寻思有生番正追他或是受了野兽的惊吓,赶忙跑上去搭救他。等我跑近才发现他肩上扛着东西,那是他打的猎物,野兔之类的,但颜色不同,腿也长一些。我们高兴极了,一顿鲜美的肉肴等着我们呢。小休瑞还带来了一个特大喜讯,他找到了淡水,没有看到野人。后来我们发现不必为此劳心费力地找水源,小河上游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只要潮水一退,水就变淡了。我们灌满水,饱餐了一顿打来的野兔,准备上路。这一带我们没有见到人的踪迹。

我过去来过这一带海岸,很清楚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就在不远处。但没有仪器测定我们现在的纬度,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至少不记得那些群岛的纬度,不知道上哪儿去找它们,什么时候该深入海洋寻觅。如果有其纬度位置,我定能毫不费力地找到这些岛屿。不过,我希望沿着这一带海岸走,直到找到英国人的贸易区,他们进行贸易的地方必定有船,这些船就能搭救我们,带我们离开。

做最好的打算,我所处的位置介乎于摩洛哥帝国和黑人部落之间,除了野兽之外荒无人烟。黑人因害怕摩尔人放弃了这块地方,迁往南方,摩尔人认为这儿土地贫瘠,不适合居住,双方都摒弃这里还因为狮子、老虎、豹子和其他猛兽麇集于此,摩尔人只将其作为狩猎场,一出动就是两三千人,浩浩荡荡像支军队。的确,沿着百余英里长的海岸线,白天我们只看见一片茫茫的荒野,夜晚只听到猛兽的咆哮。

白天,有一两次我觉得看见了加那利群岛上泰尼利夫山的山顶,我铆足劲冒险前往,但两次都被逆风推回来。再说,我的小船经不起大海巨浪的冲击,我决定坚持第一个方案,沿海岸线行驶。

我们离开取水地后,有好几次不得不上岸寻找淡水。尤其是在一个清晨,我们在一小块高地旁抛锚。开始涨潮了,我们躺在船上静静地等着潮水把船推到岸边。休瑞的眼睛比我尖,他轻声告诉我,我们最好离岸远一些。“因为,”他说,“看,小山包那儿躺着一个可怕的怪物,正睡大觉呢。”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真有一个可怕的怪物。那是一只巨大的狮子,躺在岸边一处小山投下的阴影中。“休瑞,”我说,“你上岸去把它宰了。”

休瑞吓了一跳,“我杀它?它一嘴吃了我。”

他的意思是一口吃了他,我不再多说什么,命他保持安静,拿出最大一号枪,装满火药和两颗子弹,又给另一支装上两颗子弹,再往第三支枪里装上五粒小型子弹。我端起第一杆枪瞄准好,打算一枪击中狮子的脑袋。不料它恰好用腿挡着鼻子睡,子弹射进它的膝盖,打断了骨头。它吼叫了一声站立起来,发现腿已断了,扑通一下又摔倒了,随后它用三条腿撑起身体,发出我从未听到过的惊心动魄的狂啸。我吃惊自己为什么没打中它的头,我得意地看着它倒下,挣扎着发出低低的呻吟。休瑞一下子来精神了,求我让他上岸去。“去吧。”我说。小家伙跳进水里,一只手拿着一杆小型枪,用另一只手划到岸边,凑近那只狮子,把枪对准它的耳朵,“砰”地射进了它的头部,打死了它。

这纯粹是游戏,不是猎取食物,我很后悔把三份火药和子弹浪费到一无用处的动物身上。但休瑞说他可以取一些肉来。他回到船上问我要斧头。“干什么用,休瑞?”我问道。“我砍掉它的脑袋。”他说。但休瑞砍不下脑袋,便砍下一只脚带回来,那只脚大得惊人。

我寻思或许狮子皮有点用处,打算尽可能地把皮剥下来。我和休瑞一块儿干,他比我能干多了,我根本不懂从何处下手。我们干了整整一天,最后剥下这张皮,我们把它摊在舱室顶,两天工夫就晒干了。后来这张皮被我当褥子垫在身下睡觉。

这次停留后,我们继续朝南行驶了十到十二天,抠巴巴地吃着那点所剩无几的粮食,不是非要取淡水,我们一般不上岸。我计划到达冈比亚河或塞内加尔河,就是说佛得角的附近,指望在那里遇到欧洲船。如果我遇不到,除了寻找那些岛屿之外,我不知道还能走哪条航线。不这样干,我就会客死他乡。我知道所有去几内亚海岸、巴西或东印度群岛的欧洲船都要经过这个海角和这些群岛,总之,我孤注一掷,要么遇到那些船,要么命丧黄泉。

我抱定决心又走了十天,我开始发现陆地上有人居住,有两三个地方我们经过时,看到有人站在岸上注视我们,他们皮肤黝黑,全身一丝不挂。我曾想上岸与他们结识,但休瑞明智地忠告我:“别去,别去。”我贴近海岸行驶,打算能跟他们谈谈,他们也沿着岸边奔跑,追随着我很长一段距离。我注意到他们手里没有武器,除了其中一个带了根细长的棍子,休瑞说那是矛,他们能掷得很远,而且很准,因而我必须保持一段距离,尽量用手势跟他们交谈,尤其示意要点吃的东西。他们招手要我把船停下来,答应给我取来一些肉。我下了顶帆,停下船,他们有两人向内陆跑去,不到半小时拿来了两块干肉和本地产的谷物,两种东西我们都叫不出名字,可我们欣然接受了下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去取,我不敢贸然上岸靠近他们,他们也一样害怕我们,他们很快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东西带到岸边放下,远远地走开,直到我们取了食物回到船上,才又回到岸边。

我们拿不出可以回报他们的东西,就在这时,可以大大酬谢他们的机会转瞬而至:我们还停在岸边的时候,跑来两只大猛兽,一只追逐另外一只(我们的看法),从山里气势汹汹地冲入大海,弄不清它们是闹着玩呢还是搏杀拼命,也不知这是常有的事儿还是难得一见的奇景,我们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首先这种大型猛兽很少在白天出现,其次我们发现那些人惊惶失措,尤其是女人。除了握长矛的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