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战略:东海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2:44:21

点击下载

作者:王伟

出版社: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蓝色战略:东海篇

蓝色战略:东海篇试读:

东海篇[上]

第一节 从解放战争说起

历史往往都是这个样子——说“唐宗宋祖”需要从“秦皇汉武”开始说才能说清楚,说“秦皇汉武”就要从春秋战国说起,再往前追溯一下,从夏商时代乃至“三皇五帝”开始说会说得更透彻。今天也是如此,要搞清楚现在世界上的大部分事件,从二战前后开始说起,是完全有必要的。

包括南海在内,如今中国周边各类纷繁复杂的事情其实都是基于同一个基本盘,这个基本盘就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战略格局。和早已支离破碎的东欧不一样,东亚地区的基本格局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基本没有过大的改变。简单地说,现今南海局势的发端是当初美国在东南亚布局,但最终布局失败,而美国在东南亚的布局又始于东亚的三角形战略格局,再往前推导,这一格局的形成则始于朝鲜战争。

建国以来中国东部、南部海洋区域的基本战略态势,归结起来是由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战争外加国民党逃台所决定的。要搞清楚中国周边种种“问题”的来龙去脉,通常需要从“二战”结束前夕开始成形的雅尔塔体系说起。

在“二战”中签署的、对近现代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协定有两个:一个是货币领域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是地缘领域的《雅尔塔协定》。简单地说,当时《雅尔塔协定》出炉的背景是:上一任资本主义的龙头老大兼世界霸主英国,连续和新兴的欧洲工业国家打了两次擂台,也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老帮主实在撑不住了,他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体系随即开始崩溃,而英国霸权的继承者是谁呢?是美国与苏联两个国家。“二战”结束后英国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给自己保留一些家业,而美苏两国则在忙着接盘——接手英国等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势力范围。

这样一来,美苏之间就出现了一系列利益划分的问题。说到底,美苏在雅尔塔签署协议的时候,从未将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去考虑,当时的中国只是美国和苏联眼中众多标的物中的一个而已,虽然得了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但以当时的情形,这个常任理事国很难说是名副其实的——首先,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与苏联签署了一份《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变相地承认了外蒙古独立。按照这个条约,长春铁路、大连港以及整个旅顺市的实际控制权也都给了苏联。当时,新疆地区也被苏联渗透得很严重,乌鲁木齐学校的教科书都是来自苏联的。

再看看当时中国大陆其他地方:一直以来,国民政府从未在西藏驻扎过一兵一卒,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仅仅成了一个法理上的概念。抗战结束之后,西藏已经被英国和美国渗透得非常厉害。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国民政府的实际控制范围又缩小了一块。并且剩下的部分还被继续瓜分着。

蒋介石借助政治联姻得到了上海资本的支持,抗战结束之后,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但他依然不具备控制各方诸侯的能力,因其嫡系核心力量是在江浙一带,而如两广地区的李宗仁、白崇禧,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阎锡山等,都是“听宣不听调”,他们的地盘俨然就是一个个国中之国。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名义上是统一的,而事实上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更危险的是,中国被推到了美苏对抗的最前线。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奉行的是对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各路“诸侯”也都和美国暗通款曲。

当时,按照美军的战术构想,远东地区应设有两个前进基地,以备美苏开战时对苏联进行核打击之用。这两个前进基地一个是日本的冲绳,另外一个是中国的青岛。这就是说,一旦美苏之间开战,青岛将会成为对苏联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苏军必然会尽全力去轰炸青岛。反过来讲,对当时的苏联而言,进入太平洋地区最好的深水港是中国的旅顺和大连,因此美军为了封锁苏联海军,阻止其南下,也会全力地攻击这两个地方。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晚清时期日俄战争的翻版,只不过当时沙俄和日本的战争还只是局限于中国的东北地区,而此时美苏间的军事对抗则是全球范围内的,中国就是这场对抗的第一战场。一旦冷战变成热战,那么整个中国都会被卷进去。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访问莫斯科,中苏谈判持续了两个多月,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东三省的主权问题,最后达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新的中苏条约,规定了苏联撤出东北三省的时间。当然,这个条约的签订也不是全无代价的,外蒙古独立在国民政府时期成为既定事实,新中国只能把它承认下来。

在这场中国的大变革中,美国和苏联在中国大陆都损失了不少,美国损失的利益更大一点,而苏联的损失则更多是在地缘上。首先,美国对“远东”地区的控制范围从中国大陆退到了后来被称为“第一岛链”的区域。其次,1946年美国与当时的国民政府签署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废止。

如今有一种说法,说美国原本不想和新中国撕破脸皮,但殊不知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不撕破脸皮”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必须承认美国之前在华取得的各类特权,这显然是新中国不能接受的。可以说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出乎美苏的预料,之前有关中国的战略构想也随之烟消云散。第二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由解放战争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至此还远未结束。

原本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北纬38°线为界,两家各占一半。但美苏在朝鲜半岛达成稳定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美苏在中国同样达成了“稳定”,如今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了——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前,斯大林对于北朝鲜要南下统一整个朝鲜半岛的请求,始终是抱以消极的态度,但是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对北朝鲜的态度立马发生了逆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在海洋战略上的考虑。

苏联在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港口都位于高纬度地区,每年有几个月的封冻期,相比较而言,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就是海参崴。然而,即使是海参崴,它的天然条件也远远不如大连港及旅顺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要把大连和旅顺最终交还给中国,那么,太平洋舰队就必须要寻求新的不冻港。

如果当时朝鲜人民军一路南下把朝鲜半岛统一的话,作为交换,苏联就可以在朝鲜半岛获得新的深水良港,比如济州岛。这就是斯大林心中的小九九。而中国对此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当时北朝鲜失败的话,美国人会一路向北推进,最后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意味着鸭绿江两岸将会出现类似于今天朝鲜“三八线”的局面,从而成为东西方冷战对抗的最前线。如果这样,以当时中国的军力,是抵御不了美军这么大的潜在威胁的。建国初期,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所在地,新中国75%的重工业集中于此。如果坐视美军推进到鸭绿江,就等于把中国3/4的工业设施摆在了美国人的炮口之下,任何承诺在这种危局之下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中国想摆脱美国的这种潜在威胁,只能依靠苏联的军事力量。这样的话,斯大林并不吃亏,因为苏军不用再按照此前的约定撤走了,那么长春铁路、旅顺和大连的海港依然会在苏联的控制之下,但同时中国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做出的让步,依然会成为既定事实。因此,“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归根到底我们“保”的不是或不单单是北朝鲜,而是我国东北地区实实在在的主权以及中国七成以上的工业能力。

中国的抗美援朝始于鸭绿江,终于“三八线”,中国是毫无疑问的战争胜利者。

对中国而言,朝鲜战争爆发时西藏尚未解放,南部很多地区的战事尚未结束,很多地方还有占山为王的土匪和残存的国民党特务组织。

从经济上看,1950年中国全国钢产量61万吨(钢产量是衡量一国战争潜力的重要标准),同年美国是8785万吨;1950年中国工农业社会生产总值只有683亿(人民币新币),到1953年是1241亿,而抗美援朝使得当时中国的国防开支一度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43%……

这还只是账面上的问题。在战场上,由于志愿军空军的力量非常有限,所以无法完全保障地面部队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在半岛北部,尚可借助多山地形来最大限度地抵消美军的空中优势,但在南部,在一马平川的地形下,如果缺少空中掩护,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可以说,“三八线”其实也是志愿军后勤补给线能够延伸到的极限。在这种硬实力条件之下,中国在朝鲜半岛取得了可以取得的最大限度的胜利。第三节 朝鲜战争中,美国第七舰队为何开进台湾海峡?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的第一反应非常耐人寻味。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美国不是让驻日美军驰援南朝鲜,而是让自己的第七舰队迅速地开进了台湾海峡,其目的就是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要搞清楚这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先拿一张地图。在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台湾(当时台湾处于国民党控制之下,其实也就是变相地在美国人的控制之下)与南朝鲜、日本在地缘上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结构。

日本因为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美国在远东地区最稳固的前进基地——借助日本的工业体系,战时美军需要的武器装备、后勤给养都可以就地生产,无需从本土运输,而战损装备的保障、伤员的救治等也都可以在日本完成(战后日本经济复苏借助的就是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的军需品订单)。因此,日本是这个三角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点。

如果在朝鲜半岛或者台湾发生战事,那么美军可以以日本为跳板进行支援,而无论从中国大陆方向还是从苏联方向,要想对日本本岛发动军事打击,台湾地区和南朝鲜都将构成保护日本的第一道屏障,这样日本、南朝鲜、中国台湾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三角形结构。

当然,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懈可击的东西,这个战略三角结构也不例外。美国人这个布局的问题在于,三点俱在的时候确实无懈可击,可一旦这三个点当中的任何一个点出现松动的话,就会导致其他两个点在短时间内完全崩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日本丢了的话,南朝鲜和台湾地区就失去了战略后方。没有日本这个前进基地,美军想驰援朝鲜战场或者台海战场就只能从夏威夷远道而来。我们从地图上看,这是多远的距离?也许美军的舰队还没到,这两个地方就已经丢干净了。

如果台湾出了问题,那么来自东亚大陆的力量就可以以台湾为跳板打击冲绳,进而可以打击日本本岛。日本一旦保不住,南朝鲜就同样不保。同样的道理,如果南朝鲜丢了,那么对方就可以越过狭窄的对马海峡直取日本本岛。失去了日本的支撑,丢掉台湾实际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搞清楚了美国在东亚所布的这个局,也就好理解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反应了。

仅仅从技术角度说,美国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假如当时解放军解放了台湾,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台湾就很有可能为苏联所用。从理论上说,如果苏军以台湾为跳板,就可以打下冲绳,进而直逼日本本岛,到那时南朝鲜将彻底失去战略上的大后方。

一旦上述情况出现,那么无论之前南朝鲜做了如何的顽强抵抗,朝鲜半岛最终都将不再和美国有任何关系。届时日本本岛将直接面临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潜在威胁,原本它是美国最好的战略跳板,到此时将成为一片毫无价值的死地。一旦如此,美国在第一岛链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一直向东撤,而下一个战略立足点则远在夏威夷……

现在我们清楚了,一个不大的台湾岛,从战略上来说,却关系到半个太平洋的控制权。对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爆发后让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就相当于发现着火后先把屋子里的煤气罐搬出去——先保证不会把半个楼炸飞了,然后再去灭火。让第七舰队封锁住台湾海峡,就是先把最坏的可能性排除掉。只有台湾地区安全,日本才安全;只有在日本安全的情况下,美军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朝鲜半岛发生的事情。

这里是从地缘的角度所作的分析,但有必要多说一句的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时下流传甚广的所谓“中国因为抗美援朝而失去收复台湾的机会”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且不说朝鲜战局直接关系中国东北主权,也不说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远在志愿军入朝之前,仅仅从大势上说,从解放战争胜利的那一刻开始,后面的连锁反应就已经不是中国自身可以控制的了。而如果不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无法结束中国事实分裂的局面。而朝鲜战争则是中国重归大一统后躲不开的一场考试,所幸的是,新中国考得很好。第四节 我的地盘我做主

可能有的读者要问,如今的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和六十多年前发生于数千公里之外的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能有多大的关系?

前文我们提到,自冷战开始,美国针对苏联和中国构筑了三道“岛链”,即通过各种军事、政治条约对部分国家、地区的军事力量加以整合,同时在关键节点直接驻军,以此构成美国围堵以及主动进攻东亚大陆的前进基地。

要明确的一点是,所谓“岛链”并不是指一堆千万年来就摆在那里的岛屿,而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精心谋划后的战略布局。时至今日,对比朝鲜战争时期,这一布局仍然没有太多变化。

朝鲜战争结束后,东北亚地区所形成的地缘格局对中国而言仍不能说是一个最佳的状态。中国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巨大威胁被解除了,但朝鲜半岛仍有一半掌握在美国手里,这就使得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三角形布局得以继续存在。美国的势力依然存在于第一岛链区域,而这正是一直以来中国周边各类问题的根源所在。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时联合国军被彻底赶出朝鲜半岛,那后面会如何发展呢?美国的三角形布局将因为失去南朝鲜而面临全线崩溃的局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的难度将大大降低。更长远一些考虑,由于没有美国的影响,东亚地区的地缘环境也将简单化、安定化(在现实中,中国在东南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要优于东北亚地区,这正是因为美国对东南亚的影响要弱于对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影响)。

由此也不难看出,某些人关于“朝鲜战争终止于‘三八线’是因为中国当初故意让朝鲜半岛分裂”的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现实状态下,自朝鲜战争结束后至今,整个东亚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都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个三角形结构为基础,这一点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台湾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它是驻日美军向南驰援东南亚地区的必经之路,除了作为东北亚战略三角的一个支撑点,它还是连接美国第一岛链南北两部分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东亚地区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台湾往往是最不安定的地方。

从地理位置来讲,台湾这个节点其实是美国几个节点当中最脆弱的,因为它距离中国大陆最近。台湾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130公里宽,并且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没有太多的地理屏障,所以台湾又是最容易也是最可能被丢掉的一个节点。

这两点大体上就决定了美国对台的基本态度:既不想让两岸统一,也不敢在台海轻启战端(太容易丢,打起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把这两种想法再综合一下,美国的真实两岸政策也就出来了,就是想方设法让大陆与台湾保持一种冷战或是“冷和”的状态。

单从眼前说,我们先看看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关系。近年来,美国和中国台湾之间的关系看似对比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低调了很多,但事实上美国和中国台湾之间在军事、情报上的合作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美国对台军售也一直在持续。事关国运的问题仅仅靠两句中看不中用的空话是绝不可信的。

再来看美国和日本的关系。未来的趋势如何暂且不论,迄今为止,日本仍旧是美军在东亚地区驻军最多的国家,这里的工业体系也依然是美军最坚实的依托。

最后来看美国和韩国的关系。美国、韩国之间的关系在卢武铉时代有过趋于正常的趋势,但在李明博上台之后这种关系看起来越来越像一种主仆关系(朴槿惠政府这一届政府有扭转回来的趋势,但肯定会面临国内亲美派的强力反弹)。甚至有消息称美军将再次在韩国部署战术核武器。

美国与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那么也就意味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个三角形布局仍旧存在并且左右着东亚的局势走向。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南海问题中,在前台表演的是阿基诺三世这样的政客,其后台其实是美国及美国身后的跨国财团。阿基诺政府敢于挑衅中国,其底气还是来自于美国人。

自20世纪90年代美军撤离苏比克基地之后,美军在东南亚其实并没有什么有效的依托,除了新加坡的樟宜港之外基本没什么可用的海空军基地,而新加坡并不是一个工业国且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很难像日本那样为美军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这是从现实角度来说,后文我们将从历史渊源来说,现今东南亚的战略态势其实也和东亚地区的这一布局有着莫大的关系。

显而易见,中国在东亚所追求的远期目标是让美国非正常的影响力退出东亚地区,这是实现东亚、东南亚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第五节 战后朝鲜

回过头再说朝鲜半岛。和现在多数人的印象有所不同,其实在冷战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朝鲜半岛的北部——也就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简称朝鲜)——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是要高于南朝鲜的。

战后朝鲜经济事实上逐步了融入当时苏联主导的经互会体系,成为了经互会的“编外成员”。经互会是经济互助会的简称,所谓经济互助会,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套国家间的分工体制,即各国依据本国的优势来确定主攻的产业,多个国家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