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套装共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5:49:56

点击下载

作者:李睿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成好习惯(套装共4册)

养成好习惯(套装共4册)试读:

好习惯帮你提升自我

上篇 改变学习习惯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巅峰上风光一下。但很多的实例说明,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再学习。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驱逐出局,被时代淘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养成丰富自己、时刻学习的习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成就一生。

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就意味生命力的枯竭。成功者不一定有文凭,但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就是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特质。

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善于用知识武装头脑,并转化为行动力的人,一定会成功。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这句古话到现在还是很实用:“勤奋学习终究会有回报。”

在很多人眼里,王文京就是“知识创造财富”这句话最生动的阐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学生问王文京:“在竞争特别激烈的软件业里,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敏锐?”他回答:“持续关注、学习和同行交流。”

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即使在晚年仍比许多25岁的年轻人活跃。作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如SONY、通用汽车公司、奇异电子总裁的特别顾问,他经常周游世界。此外,他还写书,而且大多数都是畅销书。尽管很忙,他每天仍然挤出3~5个小时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广。这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杜拉克率直地说:“每隔几年,我就选择一个新的主攻课题,每日攻读,连续3年。这样虽不能使我成为专家,但足可以使我了解那个领域中最基本的部分。我这么做已经60年了。”

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拥有资产2亿美元以上。1989年创业时只有25岁,张跃的座右铭就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并不全指那些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品位和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他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那些追求成功的人都能坚持学习,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切,可以放松了,那么你在放松的那一刻也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开始超越你的时刻。并且,会将你现在所获得的成果全部毁灭,砸碎你的牌子、占领你的阵地。

据美国有关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工技能在短短的3~5年内就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无用,而从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是7~14年。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又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也许每过几秒钟便会有一种新的事物产生。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便会连带出一种新的经验和运作方式。面对这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经验,如果一个人拒绝学习,那么他便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将要面对的必定是失败。

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些人自以为进入了无人之境,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阵地,所以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你的竞争优势。每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用这个习惯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从而实现目标。

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就会迷茫,而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与文化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有思考盲点,但就是因为这些盲点让你看不清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别人来帮你看,而看书和学习就是突破这些盲点的最好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看书、要学习的原因。

学习就意味着发现、唤醒、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我们带来自信、果断、欢乐和兴奋的过程。学习实际包括了很多层面的内容:知识、信息、技能、价值,还有领导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摒除我们思想中的旧观点、旧习惯,为新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这时候,你要问自己:“是什么在阻碍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梦想?我是否在抗拒变化?我在抗拒什么变化?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阻碍我实现目标、梦想的观念和习惯?那些与我们有相似目标的人,我们要注意听取他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那些已经达到目标的人,我们可以请教他们,他们是如何改头换面、辞旧迎新的?

知识经济时代,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管子•霸言》中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而想要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各方面得到充实,使我们的事业与人生变得更好,做事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特别是对我们的将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做事时,很多人总是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因为在应该好好学习的时候没有努力地进行学习,以至于现在捉襟见肘,难以应付所遭遇的情况。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只是尽情地享受现在,丝毫不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不仅对他人无益,对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成功是需要以学习做基础的,但要学习有成效则需要把学习形成一种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方法,终究难成大事。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不甘沦为平庸的人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将是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一旦放弃了学习,就等于把自己局限在旧知识的沼泽里,一旦时代发生了变化,人就会溺死在沼泽里,这么做无形中是在挤压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自己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丰富的学识需要以勤于学习做基础。久而久之,新知识会越积越多,自然会化作提高个人能力的动力,帮助人们取得成功。

时刻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然要经历许多挫折,遭遇许多困难。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多数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哈佛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工作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忱,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就会退步。从自我发展角度来说,一旦停止学习,发展道路也就到了尽头。通常情况下,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所以,要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并用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为自己充电。

生活中,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内涵,往往看他的言谈举止是否有水准,而水准则需依靠大量的知识去充实。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培根在《论读书》中也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显然,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智商和情商,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并提高个人修养。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内涵,但这也要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前提下,才能出现的效果。生活的经验越丰富,欣赏和理解能力也就越深广,就越能领略生命的真谛。

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有时候,一本书往往能给人带来莫大的收益。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吴有位将军名叫吕蒙,自小给人家放牛,不通文字,因作战勇猛而受到提拔,却经常被同僚讥笑。后来,在孙权的劝说督促下,用心苦读,终于成为了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古今中外,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当代社会是个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时代,聪明的人必须用新知识来丰富内涵,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好处很多,可以用数不胜数一词来形容。勤于学习知识,把知识逐渐积累起来,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万事“学”为先,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开创事业的前提,也是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古今中外的人都早已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基本上是“学而优则仕”的。而在现代也只有学习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根据有关专家统计:75%的失业成年人有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困难;3%的文化技能低下的成年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而只有5%的文化技能高的人生活在贫穷之中;70%的囚犯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处于最低水平。

这些统计数字可以证明:在信息时代,一个人不读书、不学习,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只会越来越穷。而相反的,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有着相当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与水平虽然不完全成正比,一个没有受多少教育的人可以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人是很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很多人认为工作比学习更重要,或者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会更好。然而更多的人却常常在工作的时候忽视了学习,或者忘记了学习,甚至有的人会因为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便以为自己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了,无须再学。但是实际上环境是在急速变化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唯一的途径,努力是胜利的开始,奋斗是成功的过程;而不断地学习则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基础。

学习是厚积薄发的起点,正如古谚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好的习惯也不是永恒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所谓良好的习惯,也有可能转化为你发展的障碍,是人发挥潜能的大敌。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培养一些新的好习惯,并要学会一些不良习惯的改变方法。

当然,学习并非一味地追求新知识,而忽略了旧知识的重要性。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所以,告诉人们要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无论是新知识还是旧知识都要使其为己所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视野开阔与否,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取决于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只有在勤奋学习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加努力地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视野也会随之越来越开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踏实并不代表故步自封,优秀的人应该勇于向新事物、新知识发起挑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没有进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

学习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知识其实是一块跷跷板,它会让你弹起来,使你产生力量。因此,每一种知识都是一块跷跷板,它是机会的跷跷板,也是成功的推动力。

学习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人生在世,所学到的知识在大千世界里如同九牛之一毛,只有勤于学习,才能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很多人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周围其他的活动一概不感兴趣。虽然,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由此我们就把自己与其他知识隔绝起来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追求全面、综合发展。

事实上,多种多样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辨别能力。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各种经历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不要轻易丢弃。时代的变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甚至有一些交叉学科相继出现,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进行学习,要懂得比较广博的知识。

希腊帕特农神庙上刻有一句话:“一个求知一生的人,他能成为驾驭人生的宙斯。”从大的方面说,知识能够改造世界,而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只有拥有了足够丰富的知识,一个人才能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

广博并不是说什么都懂,但什么又不通;而是要在专的基础上有博,在博的基础上有所专。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在边上观看。老人觉得这个小孩非常可爱,就把钓到的鱼给他。这个小孩摇摇头说不要鱼,要他的钓竿。老人很惊讶地问小孩为什么不要鱼而要钓竿,小孩回答说:“鱼很快就会吃完,而有了钓竿就会有吃不完的鱼。”

也许会有很多人夸赞这个小孩聪明,但是转念一想就会发现,这个小孩要的只是钓竿,而不是钓鱼的技术。所以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钓鱼最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其实对我们而言,学习也是如此。一个人学到了知识只是拥有了钓竿,而只有学会了运用,才是拥有了钓技。正如有句话所说:“知识不是力量,学会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拥有知识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全部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来的并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纸上谈兵”的坏习惯,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一个人想要拥有相当的知识自然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而同样的,想要在某个专业领域登峰造极自然也得及时地充电,不断地丰富自己。所以,要在某个领域取得相当的成就,只要拥有自己的强项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幼时的“理想”并不是化学家,而是钢琴家。然而这也正是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母亲朱丽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安排。

1921年,普里高津一家刚移居到一片混乱的德国时,母亲为了使孩子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决定教他们学习音乐。尽管音乐世界是美妙的,但一首曲子上百遍的练习对于生性好动的普里高津来说还是非常枯燥的,因此他常常在家里搞一些恶作剧。

对于普里高津的这一天性,母亲头痛不已。她严肃地对他说:“在几个孩子中,最有音乐天赋的就是你,而且你现在也是表现最好的。但是,你喜欢音乐吗?想过要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吗?”普里高津听完母亲的教导,低下了头。母亲告诫他:“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弹钢琴尤其如此。”由此,母亲便在严格的教育下使他专心于学习钢琴,这不仅使他免受了混乱生活的干扰,还使他获得了良好的修养。

1929年,举家迁往布鲁塞尔后,普里高津进入了雅典中学学习。这是一个以严格的古典课程著称的学校,与浪漫的音乐世界毫不相同。在这里他的兴趣反而变得广泛起来,他喜欢上了考古学、文学和哲学,眼界开阔了很多。母亲看到他在其他方面都有突出的才干,就任其自由发展。

由于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普里高津终于有一天来到母亲房中,说出了自己想成为化学家的理想。母亲微笑着说:“小时候让你学习音乐是为了使你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培养你的情操,教你学会做事一定要专心。至于你长大选择什么目标,希望你自己把握,如今你已经作了决定。妈妈很高兴,尊重并支持你。”

成功者和失败者在人生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成功者始终都在用一种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以最乐观的态度去思考,用思考和学习的经验去控制和支配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相反,他们并不把过去的失败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是消极地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因此,不善于学习的人是不会成为成功者的。

培养学习的习惯,特别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习习惯,对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提高;对在事业、家庭、社会活动等各方面获得成功都具有重大意义。德格说:“唯一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不断地重塑自我,才能最终不断地塑造及培养成功的各个习惯,帮助每个人从个人的成功走向公众的成功。

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成功的阶梯。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断地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能够增益长智,“知识明,则力量进”,“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是迈向高效率学习,成功进取的第一步。

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是一个常识性的东西,是不需要思考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恰恰相反,学习更应该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事情。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把学习的普遍规律和个体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特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把学习方法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例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充分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南宋理学家朱熹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重视“三心”:信心、愉心、恒心……他们都是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

所以,为了大家方便寻找自己的特点与学习方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重复是学习之母。

重复是单调的,但这些可都是真工夫。

玩游戏,一次、两次、三次……我们会慢慢发现机关的所在,以及破解的方法。于是开始有野心去破纪录,心得逐渐地累积。一段时间后,当你觉得没有成就感时,又会去寻找新的刺激!

其实,人的记忆也是这样,当学习一段知识之后,只要懂得及时地复习,便会使知识记得非常牢固,若只读了一遍或暂时性的记住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又忘记了。所以,很多有成就的学者有着很强的记忆力,并不在于他们的记忆力多么高强,而在于他们会重复使用加深记忆。

重复是学习之母,当这种学习方式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恐怕比千金万金还要珍贵了。

——有选择的学习。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向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而是有选择地读。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便转向了专攻儒家经典研究。然而,正是这“—博”、“—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保持一颗充满好奇的心。

一个人只有保持一颗好奇心,多思考、多观察,对自己身边感兴趣的事存有探究精神,持续地进行关注、研究和实践,才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才能产生好的创意。这是必然建立在深入研究和仔细思考上的,而创意的灵感一般都来自对事物的好奇心。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较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也就是要人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利用知识处理各种事情。丰富的阅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资本。所以,我们不但要注重书本知识,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识。

——适时地学以致用。

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运用与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即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国有句谚语:“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并且,培根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以后,也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因此,你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里消化、吸收。学会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和活化知识的能力,使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观察和思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

苹果园里的苹果年年都会往下掉,被砸中的人也不计其数,却只有牛顿因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爱观察,走到哪里就观察到哪里。一次,他在大连疗养,路过马栏河桥时,偶然看到一个形态奇特的山峰,一道道的山梁呈弧形旋上山顶。登高鸟瞰全貌,犹如莲花花瓣围绕着中心的莲蓬。这激起了他的思考,经过研究,终于得出了地质构造体系的新类型,命名为“莲花状结构”。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玩”也是“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人喜欢的“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粹为了轻松,什么也不想做,属于“娱乐休息”的玩;还有一种是探索性的玩,凡事想弄个究竟,想玩出点花样。同样是玩游戏,有的人能从玩中学会自己编游戏程序,而有的人则沉溺于其中,荒废青春年华。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玩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区别的关键在于玩的过程中,大脑是被游戏牵着走,还是在为游戏设计规则,进行改进和提高。

——多看报纸和新闻。

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不管是经商、从政,还是普通的公司职员,哪怕是一个打工仔,也一定要多看报纸和电视新闻:因为报纸和电视新闻里有最新的商机、国家时政法规等与你日常生活有相关的东西。

很多人不爱看报纸和电视新闻,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多看报纸、新闻可以增长知识,学到很多东西;多看报纸、新闻可以使你在和别人聊天中有交谈的话题、不会冷场;多看报纸、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以后的业务工作中用得着;多看报纸、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等,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看报纸一定要杜绝一张报纸、一杯茶,混完一天算一天的现象,这是不求上进、混日子的做法。所以,不能以看报纸来混日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见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读到一篇好文章,会发现有好多东西值得我们再回味。一句优美的词句让我们怦然心动,这时候需要用笔来让这种心动延续;一句蕴涵哲理的话让我们深受启发,这时候需要用笔来写出自己相似的心情。除了这些细节需要动笔,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完了一本好书,总觉得有些东西一时间溢满胸怀,一定要抒发出来,这其实就是读后感。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是要在书刚读完最有激情的时候写出来的。可是如果你没有读书动笔的习惯,这种激情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有。

总之,不管是读什么书,及时做笔记都是最好的读书方法。所以,如果你要读书,就请作笔记。

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

学习是对自身最好的投资,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谁拥有了知识,谁就占有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够创造出财富;谁的知识更新快,谁就能掌握新的制高点。

古训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所能知道的也是很有限。但身边的其他人总会有比你在某些方面强的人,总会有他们懂而你不懂的事,所以你就要向他们学习。

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本身就是一个好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能形成一股“合力”,而这种合力也是一种统合效应,能推动人们由弱而强、由小而大。因此这也是最容易获取成功的有效途径。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如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将这一行为当做习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要从生活中学到东西,就要具备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悟性。

一位禅师让徒弟装来一坛石子,徒弟装了一坛石子回来,禅师问徒弟:“装满了吗?”

徒弟说:“装满了。”

禅师拿些细沙顺石缝倒满后又问徒弟:“这回满了吗?”

徒弟说:“这回真满了。”

禅师又取很多水倒进去,满了后问徒弟:“现在满了吗?”

徒弟说:“真的满了。”

禅师又将一些干土放进去,吸水后又放进好多,禅师又问:“这次真的满了吗?”

徒弟不敢回答了。

禅师又说:“我还可以倒些水进去,它可能在今天真的满了,可到后来几天你再来看它就会空下去很多,因此我告诉你,它永远都不会满的。”

俗话说:“水满则溢。”如果你能以一种“空杯归零”的态度向别人求教,你还能有什么领悟不到的呢?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你今天觉得很实用的学问到明天一觉醒来就有可能被淘汰。在这种以光速翻新知识的时代里,任何自满情绪都会成为导致失败的不良因素。所以一个志向学习新知识的人必须戒除这个不良心态,从而营造出一个永远渴求新知识、积极学习的心态,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即使你已经学习了太多的知识,那也会有你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有些人,自认为学历高人一筹,所以就向别人炫耀。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还摆高学历的架子,那就等于是向失业敞开怀抱。

多少成功的范例证明:只有养成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向别人学习,汲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最直接、最容易地完善自身的方法。一个习惯了解、观察他人的人,会比其他人学到更多的交际经验,为自己的成功赢得更多的机会。

学习是多方面的,人们在学习社会经验时,千万不能小视了解与观察的作用。无论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学习社会经验都要养成善于了解、精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学到知识,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使自己成长起来。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在刚刚做生意时,几乎什么都不懂。例如,开发了一件新产品,往往不知道该定价多少?

他常常跑到零售商那里去求教。他认为定价多少,去询问常与消费者接触的零售商是最好的办法。

松下幸之助出示了新产品,问他们:“像这样的产品可以卖多少钱?”他们会坦诚地告诉松下幸之助产品的价格,照着零售商的话去做都没有出过错。而且那样做不必付学费、也不需伤脑筋,没有比它更划算的了。

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这样简单,但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求教他人,才能够集思广益,这比你独自摸索要少出很多错。如果你能培养这种“虚心”,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我们身边的人也大都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要放下所谓的身段向他人学习。

——向同事学习。

在平时,我们所接触的人最多的可能就是工作上的同事了。虽然有的同事与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同,但是总会与自己的工作相关,所以你的同事所做的工作与你的本职工作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但是,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也会有着不同的做事方法和风格。不论你做得有多好,总会有令他人或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所以你要注意同事的工作方法与技巧,从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出发去观察、借鉴别人的优点。

所以,当你懂得了学习和借鉴之后,你就可以从同事那里学习到很多如何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方法了。

——向成功者学习。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关系。

正如古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个人所接触的只是一些沉闷的人,那么性格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沉闷。而同样,如果整日与一些失败者为伍,那么原本一个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悲观失望。而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成功者接触,那么他一定会学习到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学习成功者优秀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最终自己也会从中找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方法。所以,向身边的成功者、优秀者靠拢,以成功者、优秀者为榜样,向他们学习,那么不用多久你也会变成一个成功者和优秀者。

——向对手学习。

有句话说,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自己,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对手。正是因为这些对手的竞争,才使我们变得坚强、变得自信、变得充满活力。

对手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自己,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加完善自己。所以,我们要感谢对手。正是由于对手的存在,才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去弥补不足,挖掘自己的潜能。

总之,拥有开放的心态,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和借鉴从而完善自我,这是每个人一生都应该做的事情,这样自己才会更完美、更成功。

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学习

自强不息、随时追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所以,从一个人怎样利用零碎时间就可以预见他的前途。

许多人终生处在平庸的职位上,抱怨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一所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社会大学堂里。

之所以出现经常抱怨的现象,一个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人不思进取、不重视学习,宁可把业余时间消磨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意用在学习上。他们心甘情愿陷于颓废的境地,尚未作任何努力就承认了人生的失败。不客气地说一句,凡是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恐怕连现在那个卑微的饭碗都是拿不稳的。

国际联邦快递公司FedEx的台湾分部总经理陈信孝说:“在FedEx,我们强调每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所以每一位员工每年都有2500美元的助学金,等于一位员工每一年都有8万多元台币能自行运用,可以学计算机、英文、管理课程、日文等等,只要主管认为对于职务或是未来职涯规划有利的课都可以去上。我们认为公司整体的竞争力来自于人,这家公司的员工如果可以不断地成长与增强,那公司也能不断地成长。”

公司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想要不断地进步,不在将来被淘汰,那么就一定要养成将目光放长远,为将来学习的好习惯。专家认为,要改变缺乏远见的坏习惯,养成着眼于将来,为未来学习的好习惯,要知道积累知识比积累财富更重要。

耶稣带领他的门徒彼得远行传道,路上看到一块马蹄铁,彼得懒得弯腰,没有去捡,而耶稣则弯腰将它捡起。

后来,耶稣用马蹄铁卖的钱买了18颗樱桃,在走过荒野的时候,耶稣故意掉下一颗樱桃,干渴的彼得立刻弯腰捡起来吃掉,耶稣又掉下一颗樱桃,彼得又弯腰将其捡起吃掉,这样彼得狼狈地弯了18次腰。

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此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

正如我们的学习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够将目光放长远一点,能够为将来而学习,那么就不会在将来的有一天“白发方悔读书迟”了。

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地积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过程。学习机会是广泛的,包括你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有可学的东西。所以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就一定要抓紧——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每次外出考察的时候总是将书的几页撕下来放在大衣口袋里,即便是刚买来的新书也不例外。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爱惜书,他说我之所以撕下来放在口袋里是因为我在外考察的时候携带书籍不方便,但是又有一些随时可以利用来学习的空闲时间。

达尔文就是因为如此好学,能够利用所有的时间进行学习才为日后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日本的国民素质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了。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大都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学习。曾经有人统计,在日本搭乘地铁的人有2/3在看书。

一分钟听起来的确是很短的时间,但是它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一个60秒钟的广告可以告诉人们一个产品的信息;对于一个赛车手来说,一分钟意味着胜利或失败;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说,一分钟可能意味着生存或死亡;而对于一个短跑运动员来说,关键时刻的一分钟的意义则要比一年的时间甚至还要重要。

下一分钟,只是这一分钟的延续,明天也只不过是一个个今天的延续。时间都是在一分钟一分钟中流逝的。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一位成功商人的话:“我只有一分钟,一分钟内只有六十秒,不是可以求来的,也不是可以选择来的,但是我却可以利用它。如果我浪费了它,我将会痛苦万分;如果我滥用了它,我要给出理由。只是小小的一分钟,但是它却意味着永恒。”

知识能使人富有。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被压缩得很小。但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读书,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每天坚持做下去,你将会受益无穷。一个人储蓄知识越多,人生才越充实。因此,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都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抓紧一切时间,利用每一分钟,及时地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零碎时间被浪费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每天都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那么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就。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想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有一个发展的眼光。而想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进行不懈地学习。因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每天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同样也会有旧的知识被淘汰。

成功的路上,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没有满足,却永远存在不足;在成功路上立足的根本基础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在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

有一群机械系大四的学生挤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正在讨论着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脸上的表情显示出他们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人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了,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他们觉得自己已通过4年的大学教育获得了很多知识,能征服外面的世界。他们知道通过即将进行的考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们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写满担心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有几个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3个?2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那么一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一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4年工程学教育,也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种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教授微笑着说了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时间流逝,在学生们的记忆中,这位教授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不会模糊。“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多少现成的知识也不如培养对方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方法。现代教育早已是终身教育的同义语,要做好“活到学到老”的思想准备。

大多数人的缺点,就是一心希望在顷刻之间获得渊博的学识。知识是慢慢学来的,因此人们应不断地努力读书自修;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渐渐地扩大知识范围。只有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力量才会越来越大。

学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够的,且不说知识五花八门、浩瀚如海。即便是自己所要用到的知识,所以有人总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虽然一个人不断地进行学习,也有时候会觉得知识还是不够用。学习是永远不够、永远不能停止的,正如有人所说:“学习就是一辈子的事。”

恺撒领军出征,每每获胜必以酒肉金银犒赏三军。随行的亲兵仗着酒胆,问恺撒:“这些年来,我跟着您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历经战役无数。同期为伍的兄弟,做官的做官,做将的做将,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小兵一个呢?”

恺撒指着身边一头驴,说:“这些年来,这头驴也跟我征战沙场,出生入死,历经战役无数。为什么直到现在它还是一头驴呢?”

好多人都通常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近几年忙来忙去总感觉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为什么那些原来并不出色的家伙却能春风得意?还要多久我才能扬眉吐气呢?恺撒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问题不是你做了多久,而是你有没有在进步!

今天是一个靠学习力高低决定成败的信息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胜出。现在的社会,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拥有超强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超强的学习力。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足够使用,那么肯定会在某一天被时代抛弃。

真正有头脑的人,往往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而是在考虑十步之后,再走一步。他们永远着眼于未来,将眼光放到足够远的地方。万向集团董事会主席鲁冠球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把过去的优势当做现在的优势,现在的优势不等于将来的优势。”换言之就是,现在拥有知识的人并不代表将来还会使用这些多年以前的知识,现在知识并不代表已经拥有了将来的知识。所以,为了以后的发展,为了自己将来的个人事业,我们应该不仅要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未雨绸缪,为将来而学习。

为将来学习并不是说就是抛弃现在。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今天”的,而明天永远是未知的,所以我们为将来学习是一种有远大目标的表现。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使自己的生命更富有意义。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正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写照。

现代社会,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来源于不断地学习,不学习、不读书就没有新思想,也就不会有新策略和正确的决策。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仓库。英国学者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于是,世人甚爱读书。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洒自如。雨果曾经说过:“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会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可以显现出内在的涵养。

一个人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一定要永不停息地进行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也不会成为一个思想陈旧、与新科学、新文化脱节的人。

下篇 改变思维习惯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哲学家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出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越深入,收益就会越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必定是具备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绊脚石的好习惯。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头脑中有许多的问号,能频频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

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成败。”思维不是盲目的,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养成的。它是需要引导、需要培养、需要人的心智得到和谐地发展,才能从无数次思维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所以好的思维习惯就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如果选择了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话,就可以减少思维的盲目性,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

不要掉入惯性思维的陷阱

思维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人一切活动的源头。无论是做事还是做工作,人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使混乱变得清晰,能使工作变得有起色,也能使人做起事来更得心应手。

一个人最危险的就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定式一旦形成,有时是很悲哀的,要想在新的环境下游刃有余地生存,就必须丢掉旧观念、接受新事物、创造新生活。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

有一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过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

这就是由习惯性思维造成的习惯性行为。

习惯成自然,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做这做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就形成了习惯性思维、习惯性行为。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老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用左手做持钉状,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递过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个手指,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

这时,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那么,那位盲人又该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他要的剪刀呢?”老师向学生提问。

老师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就抢着回答道:“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一致认同。

不料,老师却摇摇头,说道:“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的死胡同后,智力水平就会处于常人之下。”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的思维能力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但有时人的思维也会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由一系列的习惯性行为所构成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成大事者的力量源泉,也是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不善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就找不到成功的路径。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之所以能发生巨大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理所当然的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事物的热情和新鲜感。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存在的也当然变成了合理的。而且,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我们也越来越变得循规蹈矩,越来越老成持重。于是创造力丧失了,想象力萎缩了,习惯性思维成了我们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碍。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习惯性思维。固执于原有的思维,过分依靠原有的优势和经验是成功的大忌。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它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而从来不敢换一种思维方式,另寻出路。

发现这种虫子后,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它们一只只首尾相连地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布尔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一只紧接一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布尔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7天之后,法布尔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布尔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其实,人与动物也是相似的,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总是喜欢沿着原有的思维道路去思考问题。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犯错,习惯性地迷惘。做事不可墨守成规,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有所成就的人常常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