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2:52: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导 论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理论范式革新的第一种历史序列

1新闻专业主义(1)定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2)历史进程

①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出现了新式新闻事业,这标志着新闻业抛弃了旧的时代,完全迈向了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一时期报业为商业主义所主宰,获取最大的利润成了它们的主要目的。

②为了对抗商业主义对报业的侵蚀,人们设想了以下两种方案:

a.办理想报纸,倡导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精神。

在这一方面,奥克斯经营《纽约时报》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坚决反对新式新闻事业的通俗化特色,攻击黄色新闻记者,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桌布”的口号为《纽约时报》作广告,并且把“所有适于刊印的新闻”这句名言刊登于头版报眼之前。

b.构建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是积极创办专业期刊、专业协会和专业教育,以此普及新闻专业知识,灌输服务公众和新闻自律的观点;在范式革新上的表现则是抛弃煽情主义和政党报纸的信念,倡导客观性原则。

2新新闻主义(1)定义

新新闻主义,是指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具体而言,是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是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2)历史进程

新新闻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很快便在70年代之后销声匿迹了。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公正等受到强烈的质疑。

②在新闻传播领域中长期被奉为圭臬的“客观性”,也不可避免地被当作新闻界“伪善”的标志而送上了祭坛。

③强调新闻主观性的新新闻主义便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是汤姆·沃尔夫,他认为,新新闻理论的目标是在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影响读者,“给读者看真实的生活”。

④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新新闻理论的影响并未消失。“创造性虚构写作”至今仍然存在,如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口述实录等,无不带有新新闻主义的影子。甚至还有学者试图在理论上对其内涵的扩展或范式的革新进行新的概括、解释和说明。

3公共新闻理论(1)定义

公共新闻理论,是指主张新闻媒介应当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来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2)内涵

对于公共新闻理论的内涵,被称为“公共新闻理论之父”的纽约大学教授罗森曾作过十分具体的解释。这种新闻理论要求新闻从业者应做到以下方面:

①视人民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

②帮助政治性社群针对问题而行动,而非仅仅知晓问题。

③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仅仅眼看它被破坏。

④帮助改善公共生活,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3)公共新闻理论的出现及评价

①出现

公共新闻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罗森认为,1990—1994年是公共新闻理论的示范阶段。这种新闻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公众对新闻媒介关于竞选报道的批评。一些媒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新闻运动”。

②评价

从学理的角度而言,公共新闻理论是对传统新闻理论的颠覆或拓展。

a.是颠覆,因为它批评传统的新闻理论是“堡垒新闻理论”。

公共新闻理论积极推动新闻媒介介入社会生活,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公众的所思所想,并依此去确定报道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报道。公共新闻理论要求改变新闻媒介那种被动记录者的角色,在充当社会生活看门狗的同时充当社会公众的导盲犬。

b.是拓展,因为它对传统新闻理论中的社会责任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上予以强化,而且还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传统的新闻理论强调的是报道结果的客观,而公共新闻理论则更加重视报道方法的客观,因为方法的客观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的客观,这已经被那些采用数据研究方法进行报道的记者们所认识和接受”。

二、新闻理论范式革新的第二种历史序列

1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1)定义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是指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2)四个假设

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是由当时的社会管理中的集权主义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关于报刊与社会之间的任何关系理论,都是被人与国家关系的某些结论所决定的,这些结论体现在以下四个假设之中:

①关于人的性质的假设。人只有作为社会成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全部的潜能。由此便产生一个命题:国家在价值的尺度上代替了个人,因为没有国家,个人就无从发挥一个文明人的特质。

②关于国家的性质的假设。国家是人类充分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国家有权决定它的目的和实现这些目的的方法。

③关于人对国家关系的假设。个人必须依靠国家,以实现进一步的文明。

④关于知识和真理性质的假设。知识可以通过智慧来发现。但只有处于领导地位的聪明人才有智慧,才能发现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通过国家的导引,最终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具有绝对性质的真理。(3)五点认识

①报刊作为一个社会机构,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其功能和活动应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②政府应当通过特许制、检查制、法院对违法提出公诉,也可通过知识税等办法控制报刊。

③凡经许可出版的报刊,有支持政府政策的义务,报刊传播消息、思想和意见,必须促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实现。

④公布公众应当知道的事情和应当支持的政策和决定,不进行政治路线或政策问题的讨论。

⑤政府应积极参与新闻事业,为了“宣达政令,教育人民”,可以经办官报,同时补贴私营报刊,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1)定义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新闻自由理论,即主张社会的全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2)内容

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本身就是目的,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就是社会的目的。

②人是世界的基本单位,也是它的推动者,因此,个人的成就成为最终目标——人的目标、社会的目标和国家的目标。

③国家是有用的或者必要的工具,但不应成为人类奋斗的最高表现,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提供一种社会环境,使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3)四点假设

社会管理中的自由主义原则明显的是把论述的立足点由社会或国家转移到个人身上。这种转移基于以下四点假设:

①人们想认识真理,并且愿意受真理的指导。

②真理是通过公开的思想的自由市场上的各种意见的竞争而获得。

③既然各人的意见必然分歧,就必须允许每个人自由地、甚至强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只要他同时给别人同样的权利。

④通过这种相互容忍和不同意见的比较,看起来最合理的一种意见就会出现而被大家普遍接受。(4)产生和发展的知识背景

①16世纪地理上的发现给予人们的思想以新的广阔天地。

②l7世纪大家深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受着一系列规律控制的,而这些规律可以缩减到一项严格的数学公式。

③宗教革命虽然既是神学上的又是政治上的论争,但却成了产生西方自由主义的根源。

④成长中的商业阶级(资产阶级)要求结束宗教上的争论,限制主权和贵族的特权。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其基础就是自由契约。

⑤17世纪产生的政治哲学,也是自由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⑥17和l8世纪的启蒙运动对于接受和传播自由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5)四点认识

①公民有知的权利和知的自由。

②为了满足公民自由获知消息的权利,新闻从业者应有采访、传播、出版的自由和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是一切民主权利的监护者,政府不得侵犯。

③报刊的功能主要在于报道真实新闻和充分反映民意,为公众提供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市场,由人民凭其理性和良知加以判断和抉择,政府对此无需插手。

④新闻事业应被视为一般企业,依照自由经济原则,在公开市场上从事自由竞争,其兴衰成败取决于社会和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的程度。因此,政府对新闻事业应采取一般由私人经营的制度。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1)定义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指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并没有完全推翻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而是在对它解构的同时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重构。(2)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解构与重构

①在新闻自由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上,自由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一项与生俱来的权利,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新闻从业者享有这项权利的同时不附有任何义务。但社会责任论的自由观则认为:自由是伴随义务的,自由意味着义务和责任。

②在新新闻自由权利的所属上,自由主义的自由观在理论的阐释上,强调的重点是出版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和报道的自由,这些都与公众的自由无关或关系不大。社会责任论的自由观则主张应把公众的新闻自由置于报刊的新闻自由之上。

③在新闻自由类型的划分上,社会责任论的自由观别出心裁地把新闻自由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类型。自由主义理论是从消极自由的概念里诞生出来的,这种消极的自由概念,是“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则相反,它是以积极的“有做……的自由”为基础的,它要求有能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必需手段。

④在新闻自由与政府权力的关系上,自由主义的自由观认为,政府是新闻自由的敌人,报刊天生就是与政府作对的。因此,新闻自由的存在就意味着政府无权干涉,就意味着它不受政府控制。社会责任论的自由观则认为,政府不能仅仅允许新闻自由,它还必须积极促进这种自由。

⑤在新闻自由的理论依据上,自由主义新闻观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会在理性的指引下去寻求真理、服从真理。社会责任论的自由观认为,尽管理性能帮助人们正确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但理性并不十分可靠,因为人有各种欲望和冲动,它们可以构成各种非理性的力量去与理性相冲突。(3)历史背景

①技术和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报刊的性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在报刊性质由“社会公器”变成“财团寡头私器”时,报刊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尖锐的批评,其中最为激烈的是:报刊为大商业资本财团效劳时,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自觉传播老板的意见,阻止反对意见的发表,从而损害了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

③新的知识气候的出现催生了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从而使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趋于枯萎。

④报刊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有原则有教养的专门人才进入报业,使新闻职业精神得到加强。(4)评价

报刊的社会责任论摒弃了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对新闻自由的偏颇认识,使新闻自由的理想驶入了责任的轨道。但是,这种理论注定不会对危害新闻自由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采取批判的态度,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自由所面临的危机。再者,尽管这种理论一直处于不断修正与完善之中,但“社会责任”这一术语中的“责任”一词既可作责任讲,也可作义务讲,因此,要想把具有法律意义的责任(即义务)与具有道德意义的责任区别开来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如此一来,它对新闻从业者的行为也就失去了实质性的规范作用。

4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定义

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指主张报刊应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2)报刊的“工具性”特征

①报刊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

②报刊是与国家政权的其他工具及党的影响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③报刊是在国内和党内实现统一的工具。

④报刊是国家和党发布指示的工具。

⑤报刊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的工具。

⑥报刊的特点表现在严格的强制的责任。(3)施拉姆将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与欧美的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论的比较

①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认为,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能的。但施拉姆的观点中隐含着资本主义的报刊就是“绝对自由的报刊”。报刊的自由主义发展到后期就是主张“绝对自由”的,但是也因此而使资本主义报业陷入危机,于是便有了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出来加以修正。

②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值得肯定的是能自由地说出他们相信的真理。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完全不同,“不同之点在于英美的世界在寻求不受国家约束的自由;而苏联的公民则是享受所谓有恩泽的国家范围内的自由”。

③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认为,反对国家的自由是不容许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也规定,报刊的新闻自由权利不能用来损害国家利益和扰乱公共秩序,那么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自然也有其价值目标和利益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施拉姆故意把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矮化成“一种强制和消极的依从”,而把资本主义的“报刊有权谈论政府”看作是真正的新闻自由,这种避实就虚的论证方式和“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原则,显然是不可取的。

④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认为,自由和责任是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施拉姆明确承认,在资本主义国家,新闻自由权利也是受限制的,报刊涉及所谓“重大问题”时也会受到控制的。但施拉姆并不在意这一点,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受控制的”社会主义报刊。并且由此展开比较:“苏联的报刊首先应该被期望——实在是被强迫——去负责的。而英美的报刊,则首先应该被期望——其实是被责成——去自由地发表言论的。”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专业主义(中国传媒大学2017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

答:新闻专业主义,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它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这一时期报业为商业主义所主宰,获取最大的利润成为它们的主要目的。新闻专业主义包括一套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以及一种服从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具有更高权威和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新闻专业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是积极创办专业期刊、专业协会和专业教育,以此普及新闻专业知识,灌输服务公众和新闻自律的观点;在范式革新上的表现是抛弃煽情主义和政党报纸的信念,倡导客观性原则。

2新新闻主义(四川大学2017研;清华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

答:新新闻主义又译“新吉纳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新新闻主义被认为是20世纪实务新闻学最激进的一种报道理论。其发展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包括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珀帝和亨特·汤姆逊。这些人的作品主要发表在《纽约客》、《乡村之声》和《老爷》等杂志上。

3公共新闻理论(北大2014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公共新闻理论是指主张新闻媒介应当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来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公共新闻理论的内涵为:①视人民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②帮助政治性社群针对问题而行动,而非仅仅知晓问题;③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非仅仅眼看它被破坏;④帮助改善公共生活,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从学理的角度讲,公共新闻理论是对传统新闻理论的颠覆或拓展。

4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上海财大2010年研)

答: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即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全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的自由。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由当时社会管理中的自由主义原则决定的。它把报刊当作公民民主权利的捍卫者、政府的监督者,当作人们寻求真理道路上的伙伴,而不是当作维护统治者权力、利益和地位的工具。

5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暨南大学2010年研;北邮2008年研;北师2008年研;华南理工2008年研)、社会责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

答: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并没有完全推翻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而是在对它解构的同时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重构。该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自由伴随着义务;主张应把公众的新闻自由置于报刊的新闻自由之上,应保障公众“知”的权利和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要保障公众对报刊的接近权和自由言论的权利;政府不能仅仅允许新闻自由,它还必须积极促进这种自由、理性并不十分可靠。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新闻理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当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来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1)公共新闻理论的出现

公共新闻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罗森认为,1990—1994年是公共新闻理论的示范阶段,从1994年开始,公共新闻理论开始进入新闻业的常规。这种新闻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公众对新闻媒介关于竞选报道的批评,认为这类报道只关心竞选活动与候选人的言行以及私生活,而漠视公众的切身利益,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强化了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危机。一些媒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新闻运动”。(2)对公共新闻理论的评价

从学理的角度而言,公共新闻理论是对传统新闻理论的颠覆或拓展。

a.说是颠覆,就因为它批评传统的新闻理论是“堡垒新闻理论”。

公共新闻理论积极推动新闻媒介介入社会生活,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公众的所思所想,并依此去确定报道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报道。公共新闻理论要求改变新闻媒介那种被动记录者的角色,在充当社会生活看门狗的同时充当社会公众的导盲犬。

b.说是拓展,就是因为它对传统新闻理论中的社会责任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上予以强化,而且还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传统的新闻理论强调的是报道结果的客观,而公共新闻理论则更加重视报道方法的客观,因为方法的客观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的客观,这已经被那些采用数据研究方法进行报道的记者们所认识和接受”。

2简述传媒(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研)

答:1956年,威尔伯·施拉姆与弗雷德里克·赛伯特、西奥多·彼得森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被学界公认为开了比较新闻学之先河,以其鲜明夺目的标题填补了大众传播文献的空白,揭示了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联,具有指导意义。该书所用“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书的著者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是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集权主义理论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显然,这种集权主义理论完全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2)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发展并达到顶点。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要求。这一理论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密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观点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成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则。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但是报业的自由竞争后来发展为报业的垄断,报业的垄断取消了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陷入了困境。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3)社会责任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也是“在传统理论上一个新思想的接技”。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它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的利益、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同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的是公众的自由。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应当明确提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介的自由,社会必须保护公众“获知的权利”以及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名誉不受损害的权利。社会责任理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与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产生了一些效果,因而在西方各国甚至在世界范围普遍受到重视。(4)苏维埃理论

威尔伯·施拉姆认为,这一理论既是集权主义的变体,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它的根,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花园中看到它的茎。在施拉姆的笔下,苏维埃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被描述为:大众传播媒介与组织传播媒介不可分割;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并作为党实现统一的工具、发布“指示”的工具;它们几乎是专用于宣传和鼓动;传播者被强制性地要求承担严格的宣传责任;它们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和责任也不可分地连在一起。

第一章 对新闻理论范畴的一般性理解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研究范畴的理论意义(1)众多规整有序的特定的范畴所构成的逻辑系统,组成了某一科学的理论。(2)确定范畴和研究范畴,是建立某种科学的基础性工作。(3)确定和研究范畴,其认识论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范畴的哲学本质(1)从存在论角度而言,范畴是“存在的基本样式”或“构成经验的条件”。(2)从认识论角度而言,范畴是“反映现实界各种现象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或“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3)这两方面的界说是统一的:认识必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表现,这种反映和表现的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是“网上的纽结”即“概念”;“存在的基本样式”只有在认识中表现为“网上的纽结”即概念这种逻辑形式时,才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才能被把握。

三、对新闻理论范畴的一般性理解

1两点说明(1)定义中所言的“新闻现象”不仅指新闻事实的来源及存在状态,而且还指所有的新闻活动,包括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活动、新闻接受者的接受活动。(2)定义中所讲的“最基本的概念”:新闻理论范畴是新闻理论中的概念,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理论中的概念都是范畴;能成为新闻理论范畴的只能是那些最基本的概念。

2对新闻理论范畴的一般性理解(1)每一个新闻理论范畴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感

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某一新闻理论范畴在某个时期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b.什么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新闻理论范畴,标志着人类对新闻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样的历史水平。

②由新闻理论范畴所体现出的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必然是和人类认识新闻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其间体现着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

③对范畴的认识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体现着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原则的正确观点。(2)新闻理论范畴存在着等级差别

在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是一级范畴。以一级范畴为始点可以推衍出二级乃至三级、四级范畴。

3研究新闻理论范畴的基本方法(1)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或称由部分论及整体的方法

从众多的新闻理论范畴中选出一个最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范畴进行研究,包括追踪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剖析其含义、揭示其与别的范畴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其等级的同时,描述出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2)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或称由整体论及部分的方法

从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角度分辨出范畴的等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然后逐次论述各级范畴之间或同级的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最后揭示出每一个范畴的历史沿革,它在这一逻辑系统中的确切含义、地位和作用。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范畴

答:从存在论角度而言,范畴是“存在的基本样式”或“构成经验的条件”。从认识论角度而言,范畴是“反映现实界各种现象的最一般的和最本质的特性、方面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或“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这两方面的界说是统一的:认识必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表现,这种反映和表现的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是“网上的纽结”即“概念”;“存在的基本样式”只有在认识中表现为“网上的纽结”即概念这种逻辑形式时,才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才能被把握。

二、简答题

1简述对新闻理论范畴的一般性理解。

答:(1)每一个新闻理论范畴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感。

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a.某一新闻理论范畴在某个时期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即新闻依据自身规律向前发展时,特定的新闻理论范畴常常应人类新闻实践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因此,每一个新闻理论范畴都代表着新闻活动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b.什么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新闻理论范畴,标志着人类对新闻本质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样的历史水平。即人类对新闻本质的认识表现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就体现在某个新出现的新闻理论范畴的身上。

②由新闻理论范畴所体现出的新闻发展的历史进程必然是和人类认识新闻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其间体现着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

③对范畴的认识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体现着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原则的正确观点。(2)新闻理论范畴存在着等级差别。

在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是一级范畴。以一级范畴为始点可以推衍出二级乃至三级、四级范畴。

2简述研究新闻理论范畴的基本方法

答:研究新闻理论范畴的基本方法包括:(1)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或称由部分论及整体的方法。

从众多的新闻理论范畴中选出一个最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范畴进行研究,包括追踪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剖析其含义、揭示其与别的范畴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其等级的同时,描述出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2)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或称由整体论及部分的方法。

从存在论或本体论的角度分辨出范畴的等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然后逐次论述各级范畴之间或同级的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最后揭示出每一个范畴的历史沿革,它在这一逻辑系统中的确切含义、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关于新闻的定义

1新闻的各种定义(1)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

①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②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是传播媒介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美国密苏里新闻理论院院长莫特说:“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3)把新闻等同于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

①美国威斯康辛新闻理论院教授布莱尔认为:“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起兴趣的事实。”

②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4)把新闻理解为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宁树藩在《新闻定义新探》中提出的观点:“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

2广泛使用的新闻定义(1)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2)这一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意思:

①新近发生的事实只有经过及时报道之后才能成为新闻。

②既然是“报道”,就必然存在受众;没有受众的“报道”是不存在的。(3)新闻是一个连续推进的动态过程:事实发生→及时报道→受众接受(新闻形成)。

二、对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描述

1新闻理论范畴(1)在新闻的定义中,有三个最基本的范畴,即新闻、报道和事实。(2)这三个范畴不属于同一等级。

①“事实”是一级范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又是新闻的构成要素,即“事实”不仅作为新闻,而且构成新闻,因此它是本体范畴,是新闻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级范畴。

②“新闻”与“报道”是二级范畴。“新闻”与“事实”分别处于新闻流程的两级,在它们之间是中介范畴“报道”。

2事实、报道与新闻的关系(1)新闻是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事实、报道与新闻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后者总是以前者为基础,并将前者的运动过程及表现形态融入自身,并构成自身。(2)现实的新闻活动过程是一个自足的动态系统。

在此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通向下一个环节。具体而言,在事实新近发生后便经传播者通向报道,报道经媒介再通向新闻,新闻经受众再向事实反馈,如图2-2所示。(3)“金字塔”式的逻辑结构

在思维层次上,当把事实、报道和新闻当作范畴看待时,应当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层级差别和它们各自的逻辑地位。这样,出现了“金字塔”式的逻辑结构,如图2-3所示。

①由事实范畴推衍出报道范畴,再由报道范畴推衍出新闻范畴,可理解为是事实范畴向其对立面即新闻范畴转化所必经的两个阶段,报道范畴则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中间,事实范畴必须经由报道才能转化为新闻范畴。

②当事实范畴转化为新闻范畴时,一方面是对立双方达到了统一,矛盾运动暂告结束;另一方面它又是新闻范畴向事实范畴转化的开始,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亦重新出现。

③新闻范畴向事实范畴转化,一方面是新闻的二级范畴向其一级本体范畴的复归;另一方面,这种复归并非重合,二者的差异或矛盾总是存在,这势必推动着新闻范畴沿着现实真实性的道路向事实范畴逼近。

④由事实、报道、新闻三个范围所构成的逻辑系统之所以能够成立,这不仅在于由本体范畴事实可以推衍出报道和新闻这两个二级范畴,还因为由此能推衍出三级、四级范畴来。

三、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

1事实范畴与新闻范畴构成逻辑系统内最基本的矛盾运动(1)就传播者而言,他根据新闻价值去度量事实,去确定新闻事实,又根据新闻价值去选择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2)就受众而言,他根据需要(精神的和物质的需要)去决定是否接受或从何种角度去接受新闻事实。(3)新闻是一种反映新闻客体的观念形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在新闻活动中,事实与新闻构成一种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所以,在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中,事实范畴与新闻范畴的矛盾运动也就成了推衍出其他范畴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动力了。(4)报道的含义及地位

①含义

a.从词义学而言,把报道当作动词,乃“传达”、“告知”之意。

b.在逻辑学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传播的新闻活动。

②地位

在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中处于二级地位上。

2事实是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或本体,是第一性的东西,所以新闻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规定必然与事实有关。(2)把事实确定为逻辑起点,符合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

新闻活动的历史发展的起点是事实,是传播特定的“事实”,所以,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也应当是“事实”。

四、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的整体性,是指所有新闻理论范畴虽然各自有其特定的含义,都表明人们对新闻现象某一方面的认识,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所有范畴都是构成逻辑系统的要素,从而保证了这一逻辑系统是以整体的样式去反映新闻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的。

2目的性

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目的性表现在该系统是用以解释和说明新闻本质和规律,是用以揭示新闻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的。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目的性是与其解释功能分不开的。

3适应性

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环境发生变化,该范畴逻辑系统能够迅速作出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系统结构的局部改变,也可能是某些范畴被剔出系统而为新的范畴所代替。

4运动性(1)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运动性表现在范畴之间的矛盾运动即对立统一上。

事实与新闻就是一对矛盾范畴,而且是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中最基本的矛盾范畴。其矛盾性集中体现在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对立上。但二者通过人的新闻实践又能达到统一;在范畴逻辑系统内,它们的这种统一则依靠了“报道”范畴的作用,即二者的矛盾在“报道”这一中介范畴那里得到了暂时的消解。这种消解就是对立的矛盾运动的暂时统一,这种统一的标志就是事实向新闻转化过程的完成。(2)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运动性还表现在新闻范畴量的增加和质的更新上。

在新闻理论范畴发展史上,范畴总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起来。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湖南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新闻的特征有:①陈述事实;②具有新意;③报道及时;④公开传播。新闻的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2新闻来源(上海财大2009年研;复旦大学2008年研)

答: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二、简答题

1简述事实、报道与新闻的关系。

答:(1)新闻是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事实、报道与新闻之间的关系如图2-4所示。

图2-4

三者的出现有先有后,后者总是以前者为基础,并将前者的运动过程及表现形态融入自身,并构成自身。尤其是新闻,在它形成之时,实际上也就受纳、消融并改造了事实与报道的运动过程与表现形态。(2)现实的新闻活动过程是一个自足的动态系统。

在此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通向下一个环节。具体而言,在事实新近发生后便经传播者通向报道,报道经媒介再通向新闻,新闻经受众再向事实反馈。如图2-5所示。

图2-5(3)“金字塔”式的逻辑结构

在思维层次上,当把事实、报道和新闻当作范畴看待,并用它们来反映新闻的动态过程时,应当考虑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层级差别和它们各自的逻辑地位,即应当使它们的逻辑关系更准确、更本质地反映新闻的现实状况。这样,就出现了“金字塔”式的逻辑结构。如图2-6所示。

图2-6

①由事实范畴推衍出报道范畴,再由报道范畴推衍出新闻范畴,可理解为是事实范畴向其对立面即新闻范畴转化所必经的两个阶段,报道范畴则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中间,事实范畴必须经由报道才能转化为新闻范畴。

②当事实范畴转化为新闻范畴时,一方面是对立双方达到了统一,矛盾运动暂告结束;另一方面它又是新闻范畴向事实范畴转化的开始,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亦重新出现。

③新闻范畴向事实范畴转化,一方面是新闻的二级范畴向其一级本体范畴的复归;另一方面,这种复归并非重合,二者的差异或矛盾总是存在,这势必推动着新闻范畴沿着现实真实性的道路向事实范畴逼近。

④由事实、报道、新闻三个范围所构成的逻辑系统之所以能够成立,这不仅在于由本体范畴事实可以推衍出报道和新闻这两个二级范畴,还因为由此能推衍出三级、四级范畴来。

2简述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

答:(1)事实范畴与新闻范畴构成逻辑系统内最基本的矛盾运动

①就传播者而言,他根据新闻价值去度量事实,去确定新闻事实,又根据新闻价值去选择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②就受众而言,他根据需要(精神的和物质的需要)去决定是否接受或从何种角度去接受新闻事实。把新闻当成一个连续推进的动态过程,不过是对这种能动反映过程的一种客观表述而已。

③新闻是一种反映新闻客体的观念形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在新闻活动中,事实与新闻构成一种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所以,在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中,事实范畴与新闻范畴的矛盾运动也就成了推衍出其他范畴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动力了。(2)事实是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

①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或本体,是第一性的东西,所以新闻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本质规定必然与事实有关。

②把事实确定为逻辑起点,符合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

新闻活动的历史发展的起点是事实,或者说是传播特定的“事实”,所以,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也应当是“事实”。

3简述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特性。

答:既然由事实、报道和新闻所构成的逻辑结构可以看作是新闻理论的逻辑系统,那么这个逻辑系统就应当具备一个系统所应有的四个特性:(1)整体性

新闻理论范畴的逻辑系统的整体性是指,所有新闻理论范畴虽然各自有其特定的含义,都表明人们对新闻现象某一方面的认识,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所有范畴都是构成逻辑系统的要素,从而保证了这一逻辑系统是以整体的样式去反映新闻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的。

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必然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又是其具有整体性的内在原因。(2)目的性

①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目的性表现在该系统是用以解释和说明新闻本质和规律,是用以揭示新闻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的。任何科学的范畴逻辑系统都是用以认识其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工具,而思维工具总是为思维的目的服务的,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也不例外。

②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目的性与其解释功能分不开。因为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是认识新闻现象的思维工具,要以此解释和说明新闻的本质和规律,这一思维工具必须具有解释功能。(3)适应性

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适应性,是指环境发生变化,该范畴逻辑系统能够迅速作出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系统结构的局部改变,也可能是某些范畴被剔出系统而为新的范畴所代替。一个范畴逻辑系统若具有了适应性,就有了生命力。(4)运动性

①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运动性表现在范畴之间的矛盾运动即对立统一上。

事实与新闻就是一对矛盾范畴,而且是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中最基本的矛盾范畴。其矛盾性集中体现在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对立上。但二者通过人的新闻实践又能达到统一;在范畴逻辑系统内,它们的这种统一则依靠了“报道”范畴的作用,即二者的矛盾在“报道”这一中介范畴那里得到了暂时的消解。这种消解就是对立的矛盾运动的暂时统一,这种统一的标志就是事实向新闻转化过程的完成。

②新闻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运动性还表现在新闻范畴量的增加和质的更新上。

在新闻理论范畴发展史上,范畴总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起来。这一理论范畴逻辑系统内的层级多重性,正体现着该逻辑系统自身的某种适应性和开放性。这样,无论是范畴增多,还是范畴发生质的变化,它都能及时予以调整,完全可以避免那种难以吸收新增或变易的范畴的情况出现。

三、论述题

1观点讨论: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武大2011年研)

答:题中所述观点由两个分论点组成。第一,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第二,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两个分论点都有其合理性。其中,第二个论点较为理想,很难实现。(1)分论点一

①新闻真实性是一个描述新闻信息与事实信息符合与否的概念。它涉及两个方面:新闻真实与新闻真实度。真实,是指本质上而言,新闻信息不是虚假的;真实度,是指新闻文本中的信息在数量与程度方面等量化方面的真实。因此,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从操作层面讲,新闻报道要做到要素真实、事件真实、关系真实。

②“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即符合事实真相。新闻报道不仅要符合表面要素上的真实,同时还要全面、正确地符合事实,揭露真相。(2)分论点二

①“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是对新闻报道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即新闻报道需要反映事实世界的每一个侧面,而不是某一个侧面,并且要根据事实世界每一侧面在自然、社会中实际的比例程度、重要程度安排新闻报道的数量和分量,要达到一种和谐的匹配关系。从而达到符合社会生活本质的目的。

②论点二是一个理想化的观点。原因如下:

a.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的真实。针对那些既复杂又重要的事实,特别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重要事实,如果想使新闻报道既成为真正的新闻,又能最终在整体上反映事实的真实面目,就必须通过过程性的、进行式的多次报道来实现。此外,新闻追求时效性,因此是一种即时性的真实。整体的真实需要通过时间来检验。

b.新闻真实是有限的真实。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传播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此外,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受到传播主体价值取向与认知水平的制约。

c.社会生活的本质真实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需要考虑时间、领域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新闻报道无法完全做到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第三章 事实与新闻事实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对事实范畴的哲学思考

1事实的定义(1)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有两种事实:①“客观事实”,属于本体论范畴;②“经验事实”、“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范畴。(2)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物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对事实的理解(1)确认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实质上也就肯定了事实的“物质实在性”。“事实的物质实在性”,是指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客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2)事实就是运动着的事实,变化着的事实。(3)承认事实是运动的、因而也在变化着的时候,不应忽视以下两方面:

①事实的这种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其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

②在考察事实的运动方式及其表现形态时,要时刻注意其量与质的关系。(4)作为物质的客体——事实的实存性,必须依靠时间和空间予以确定。换言之,事实只能是时间和空间中的事实,离开了时间和空间,事实便成了虚幻之物,令人不可捉摸。

二、新闻事实具有主观性

1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1)新闻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2)“新近发生的事实”,还必须成为报道的对象,才能算作新闻事实。(3)凡没有进入新闻传播过程并成为新闻组成部分的新鲜事,都不能称作新闻事实。

2新闻过滤

从“事实”到“新闻事实”,中间存在两次过渡,一次是从“事实”过渡到“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次是从“新近发生的事实”过渡到新闻组成部分的“新闻事实”。传播主体为了确定新闻事实而进行的两次选择,称为“新闻过滤”。

3新闻具有主观性(1)新闻具有主观性的原因

①从新闻实践而言,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明显地表现在新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观察、采集新闻材料到选取报道角度、根据报道方式去处理材料,以及对受众需求的考察,等等,传播主体的能动性无不贯穿始终。那种纯客观的报道即印版式的报道,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②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而言,既然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客观反映,那么反映主体即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认识也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整个反映活动之中。(2)新闻事实的主观性

①“新闻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描述或反映,是体现着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性的“经验事实”。

②“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换言之,它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

③新闻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而且,其客观性是主观性的基础,它规范和制约着主观性。

三、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1事实的分类(1)有人把事实分为三类

①客观事实,“是现实生活中确已发生的真情实况”。

②新闻事实,“是从客观事实中发现和鉴别的有传播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

③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进一步加工、提炼的事实”。(2)这种分类欠妥的原因

①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都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②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2“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1)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而言,它们是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而言,它们是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3)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它们是属和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从物质的运动性角度而言,事实与新闻事实都是对物质运动的客体形态的表述,事实所表述的是那些处于变易状态和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物,而新闻事实所表述的则只是其中的那些处于变易状态的事物。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事实

答: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物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

2新闻事实(重庆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5年研)

答:新闻事实,是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事实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凡没有进入新闻传播过程并成为新闻组成部分的新鲜事,都不能称作新闻事实。

3新闻过滤

答:新闻过滤是指传播主体为了确定新闻事实而进行的两次选择。从“事实”到“新闻事实”,中间存在两次过渡,一次是从“事实”过渡到“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次是从“新近发生的事实”过渡到新闻组成部分的“新闻事实”。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具有主观性?

答:新闻具有主观性基于以下两点理由:(1)从新闻实践讲,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明显地表现在新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观察、采集新闻材料到选取报道角度、根据报道方式去处理材料,以及对受众需求的考察,等等,传播主体的能动性无不贯穿始终。那种所谓纯客观的报道即印版式的报道,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2)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讲,既然我们承认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客观反映,那么反映主体即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认识也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整个反映活动之中。既然我们承认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而观念的东西无非是物质的东西在人的头脑中改造之后的另一种表现形态,那么改造者必然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渗透进整个改造过程之中,必然要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认知模式去整合客观事实。

上述两点理由比较充分地证明了新闻的确包含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尤其集中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

2简述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答: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而言,它们是本质与现象、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而言,它们是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3)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它们是属和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因为它们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所以在新闻传播中要求通过作为个别、特殊的新闻事实去反映作为一般的、普遍的客观事实的本质,就有其合理性了。因为它们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所以在新闻传播中要时刻谨防具有主观性的新闻事实对作为其来源的客观事实的限度的超越;因为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在新闻传播中应当始终把握住作为部分的新闻事实与作为整体的客观事实之间的相容性与同一性。(4)从物质的运动性角度而言,事实与新闻事实都是对物质运动的客体形态的表述,事实所表述的是那些处于变易状态和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事物,而新闻事实所表述的则只是其中的那些处于变易状态的事物。

3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倾向,总是要对事实有所选择和有所加工的,但事实又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选择和加工。事实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对传播者的制约:(1)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

事实制约着报道的真实性,是指事实是什么样子,传播者就只能根据事实本来的样子进行报道。面壁虚构、歪曲真相、蓄意造谣……不管出自什么动机,最后必定是自食其果。这样的事例在新闻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不论是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是林彪、“四人帮”的造谣污蔑,还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最终都是适得其反。只有据实报道,才能取信于民;报道不实,必然会在受众中失去信誉。由此也不难理解:不管是哪个新闻机构,不论它站在哪个立场上,至少在他们的公开声明中,都把真实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2)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

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对事实的解释,是指传播者必须按照事实内在的逻辑性来解释事实。在这方面,尽管不同的新闻机构为了各自的宣传需要对事实会作出不同的解释,但历史地看,只有那些正确地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来解释事实的,最终才会赢得人民的信赖;而对事实作歪曲解释的,最终必将受到历史的嘲弄。(3)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传播者非传播它不可

这是指有些重大事件,本身具有必然被人们传播的力量,尽管它对新闻报道者是不利的,但新闻报道者也非报道它不可。否则,不论新闻机构是否报道,事实都会在受众中传播开来,而新闻机构不报道,只会使它声誉扫地,陷入更加尴尬难堪的境地。

上述分析说明,新闻机构不能为了自己的需要,想报道什么就报道什么,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传播者的报道行为是要受事实的制约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