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冠经典书系?论语(上下册)(经典彩绘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1:01:51

点击下载

作者:孔子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冠经典书系?论语(上下册)(经典彩绘版)

美冠经典书系?论语(上下册)(经典彩绘版)试读:

前言

作为中国人,需要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产生民族和历史自豪感。而孔子和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应该就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直到现在,他都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孔子生来家境贫寒,他做过很多事,受了很多苦,从而有机会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很多礼仪制度。后来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授徒讲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兴办教育的第一人,使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传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光比较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个。孔子教育弟子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爱好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孔子都体现了身体力行的特点,他本身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孔子提倡向不同的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并且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认为人应该有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体现在家庭中就是父母对儿女慈爱,儿女对父母孝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顺从;在国家这个层面上就体现为君主要睿哲,臣子要忠信。所以孔子主张推行仁政。他毕其一生都在为此而努力,虽然最终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但是孔子的这种精神,即为了理想不顾一次次的失败而始终为之努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我们可以通过《论语》这部书去了解孔子,也可以对照本书后面所附的孔子年表和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看看司马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笔下的孔子的形象,以及司马迁对孔子这位伟人的评价,以便加深我们对孔子的印象,进而了解他的伟大之所在。

今天,我们通过《论语》这部书来了解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简单地讲,“论”就是论议,“语”就是谈话。议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既可以有听的人,也可能没有听的人;而“语”则一定是有问有答。也就是说,《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书。这部书应当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弟子的弟子记录、整理而成的。《论语》这部书的篇幅不长,总共分二十篇,每一篇又包括若干则,每一则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篇章,围绕某个话题讲述孔子自己及其弟子的言行、看法,且颇有见的。《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长者,是一位朋友,他不是在教育谁、教训谁,他只是在讲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一个个的想法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总结得来,是那么亲切有味,读之,让人感到如坐春风。

我个人也一直在学习《论语》,这部译注小书便是初步的学习成果,希望朋友们喜欢,不是奢望大家一定要喜欢译注本身,而是希望读者朋友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喜欢上孔子、喜欢上《论语》。篇末附录了《史记·孔子世家》译注、孔子年表、《论语》名句表和《论语》人名索引,以便于想进一步了解孔子个人以及《论语》的朋友们参考。译注过程中笔者参考了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金良年《论语译注》、徐志刚《论语通译》、北大《论语批注》以及其他一些前贤时哲的相关著作,包括一些电子资料,由于体制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期间还得到了碧涵女士的帮助,也在这里表示感谢。

我慕孔夫子,展卷读《论语》。《论语》义不难,谆谆叮嘱厚。乍读如清泉,潺潺有情致;再读如老酒,余味实难尽。乃知圣人言,平生二十篇。此身即此心,语语露真纯。吾当效古人,自兹从行始。郭万青学而第一【题解】《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以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共十六章,内容涉及学习、修身、治家等诸多方面,但主要是在告诉初学者一些基本道理。一【原文】[1][2][3][4][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6][7][8][9]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或有道德修养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一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2] 学:学习。[3] 时习:“时”本来是名词,在本句用在动词“习”的前面,作状语,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含有温习、实习、演习的意思,这里解作“实习”为好。[4] 说:音yuè,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 朋: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即因志同道合可以在一起共同学习的人。先秦的时候,在大多数场合下,“朋”和“友”是不一样的。汉代郑玄在注解《周礼》时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6] 乐:欣喜。[7]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8] 愠:音yùn,恼怒,怨恨。[9]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今译】

孔子说:“学了又在一定的时候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二【原文】[1][2][3][4][5]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6][7][8][9]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10][11]其为仁之本与!”[1] 有子:孔子的学生,鲁国人,姓有,名若。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有若比孔子小42岁,《孔子家语》说有若比孔子小33岁,现在已无法确定。传说有若面貌与孔子相似,孔子死后,孔门弟子一致推举有若做他们的老师。在《论语》一书中,记载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名字,只有曾参和有若被称为“子”。[2] 其:代词,称代第三者,通常用在名词或者名词性成分前面,作定语。[3] 孝弟:孝,中国古代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即服从和尽心奉养父母。弟,音t#,通“悌”,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即敬重兄长。“孝”和“悌”是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特别提倡的两种基本道德规范,他们认为孝悌是实行“仁”的根本。[4] 好:喜好、喜爱。犯:冒犯、触犯。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皇帝、长官等。[5] 鲜:音xiǎn,少。《论语》一书中的“鲜”字,都是“少”的意思。[6] 乱:指违反常理的事情。[7]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要放到谓语动词前面,叫做“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8] 务:专心于、致力于。本:根本、基础。务本就是指致力于根本。[9]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道有多种含义。这里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也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10]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把孝悌看做仁的根本。《管子·戒篇》中说:“孝弟者,仁之祖也。”[11]与:语气词,通“欤”,《论语》中的句尾语气词都作“与”。【今译】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犯上,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却喜好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基础的东西建立起来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三【原文】[1][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巧言:虚伪而动听的言语。[2] 令色:伪善的面孔。【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样子来讨好别人,这种人的仁德很少。”四【原文】[1][2][3][4][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6][7]不信乎?传不习乎?”[1] 曾子:孔子的学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枣庄市附近)人,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生于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岁,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 吾:代词,表第一人称,我。[3]日:名词,这里用在动词“省”前作状语,意为每天。三:古人常用“三”、“九”等数字形容数量之多,不是确数。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反省。[4] 身:自身、自己。[5] 为:音wèi,替、给。谋:谋划。忠:忠诚,尽心竭力。[6] 交:交往。信:守信、信实。[7] 传:音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知识、学问。【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五【原文】[1][2][3][4][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6]。”[1] 道:一作“导”,动词,治理。[2] 乘,音shèng,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作“一乘”。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衡量。在孔子生活的时期,千乘之国只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3] 敬:严肃、谨慎。[4] 节:节约。用:开支、费用、资财。[5]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为狭义。[6] 使民以时:古代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应该在老百姓农闲的时候,不要影响他们的耕作与收获。时:指农时。【今译】

孔子说:“治理一个中等国家,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耽误农时。”六【原文】[1][2][3][4][5][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7][8]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 弟子:这里指年纪比较小的人。[2] 入:在家。[3]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出则弟,这里的“弟”同“悌”,是说出门在外要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4] 谨:寡言少语叫做谨。[5] 泛:广泛。[6] 亲:亲近。仁:仁人,有仁德的人。[7] 行:指做到以上的这些事。有余力:指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8] 文:这里是指古代贵族必修的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和技艺。【今译】

孔子说:“子弟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并且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护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技艺。”七【原文】[1][2][3][4][5][6]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 子夏:孔子的弟子,卫国人,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2]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敬重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贤贤即尊重贤者。[3] 易色:轻视容貌或外表。[4] 事:用作动词,侍奉。[5] 竭:尽。[6] 君:君主。[7]致其身:致,献出、尽力的意思。致其身即把生命奉献给君主。【今译】

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不注重外表;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读过什么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八【原文】[1][2][3][4][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

[6][7][8]己者。过则勿惮改。”[1] 重:音zhòng,庄重、稳重。[2] 威:威严。[3] 学则不固:所学也不牢固。[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主”在这里用作动词,“以……为主”。[5] 无:通“毋”,否定副词,不要。[6] 友:用作动词,“以……为友”的意思。如:类似、相像。友不如己者即“和跟自己并不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7] 过:过错、过失,这里用作动词,即“有了过错”。[8] 惮:音dàn,害怕、畏惧。【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要把忠信放在主要位置。不要同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九【原文】[1][2][3][4]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 慎:慎重。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慎终即要慎重处理父母的丧事。[2] 追:追念、追怀。远:指祖先。追远即追念先祖、祭祀祖先。[3] 民:指老百姓。德:道德风尚。[4] 归:趋于。厚:淳厚。【今译】

曾子说:“慎重处理父母的丧事,追念先祖、祭祀祖先要真诚,这样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就日趋淳厚了。”十【原文】[1][2][3][4][5][6]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7][8][9][10]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11]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 子禽:孔子的弟子,陈国人,姓陈名亢,字子禽。据《孔子家语》记载,子禽比孔子小40岁。[2] 子贡:孔子的弟子,陈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在卫国经商,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巨富。[3] 夫子: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也用来称呼长者,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中“夫子”都是孔子弟子对孔子的称呼。[4] 邦:诸侯国。[5] 闻:了解。政:政事。[6] 求:求问。[7] 与,通“欤”。[8]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抑或”、“还是”的意思。[9] 与:动词,给。[10] 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逊。这是子贡对孔子的赞誉。[11] 其诸:副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用在谓语的前面,有“大概”、“或者”、“恐怕”的意思。【今译】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问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所以才能这样。即便他特意去打听,或许也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十一【原文】[1][2][3][4][5]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6]道,可谓孝矣。”[1] 其:代词,他的,在这里指儿子。志:志向。[2] 没:通“殁”(mò),死亡。[3] 行:名词,指行为举止等。[4] 三年:按照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这里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5] 无:没有。[6] 道:准则、道德规范等。【今译】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指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准则行事而不改变,这样的人算得上是孝子了。”十二【原文】[1][2][3][4]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5]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 礼:指周代先王留下来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2] 和:和谐、和顺、调和。[3] 先王之道:这里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君主的治世之道。[4] 斯:近指代词,这、此。这里指“礼”与“和”。[5] 节:制约、节制。【今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却行不通,(这是因为)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法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十三【原文】[1][2][3][4]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5][6]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 近:接近、符合。[2] 义:合理的、有道德的、符合周礼的。[3] 复:实践、实行,这里指实践诺言。[4] 远:这里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5] 因:依靠、凭借。[6] 宗:可靠。【今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近的人,才靠得住。”十四【原文】[1][2][3][4][5]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6][7][8][9]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 食:饮食。[2] 无:不、没有。[3] 居:居住。[4] 安:舒适安逸。[5] 敏:敏捷。[6] 就:靠近。[7]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8] 正:匡正、端正。[9] 也已:语气词连用,“也”表示断定,“已”表示事情的发展变化,可译为“啦”或“是……了”。【今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安逸,办事情迅速敏捷,说话小心谨慎,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这样做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十五【原文】[1][2][3][4]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5][6]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 贫:与“富”相对,指缺少财物。[2] 谄:音chǎn,巴结、奉承。[3] 骄:傲慢。[4] 何如:表示疑问,询问状况、性质,或者商量可否。这里是商量可否,可译为“怎么样”。[5] 未若:不如、赶不上。[6] 贫而乐:虽然贫穷却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而:表转折,却。乐:即乐道,乐于求取道义。[1][2]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3][4][5][6]?”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诗》:即《诗经》。[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见于《诗经·卫风·淇(qí)奥》。把骨头加工成器具叫做“切”,把象牙加工成器具叫做“磋”,把玉石雕刻成器具叫做“琢”,把石头加工成器具叫做“磨”。[3] 其斯之谓与: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转换成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其谓之斯与”。[4] 赐:子贡的名字,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5] 已矣:语气词连用,使语气更强烈,可译作“啦”。[6] 诸:同代词“之”。往:过去,这里指已知的事情。来:未来,这里指未知的事情。【今译】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巴结奉承,富有而能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求道,虽然富裕而又好礼。”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十六【原文】[1][2][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 患:担忧、害怕。[2]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3] 不己知:即“不知己”。知:了解、理解。【今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为政第二【题解】

本篇共二十四章,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等。一【原文】[1][2][3][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 以:用、凭借。[2] 北辰:北极星。地球围绕自转轴进行自转,在北半球上的人看来,天上的星辰好像都围绕着某一点在旋转,这一点就是北极。上古时代的人们认为北极与某颗星重合,便将这颗星叫做北辰,即北极星。[3] 所:处所、位置。[4] 众星共之:指天上群星都围绕北极星旋转、运行(在古代北极星被看成是天的中心)。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今译】

孔子说:“(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二【原文】[1][2][3]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这部书一共收录诗歌305篇,说“《诗》三百”是举其整数而言,后人也称《诗经》为“三百篇”。[2]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蔽:概括。[3] 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上的一句话,原诗咏叹鲁僖公遵循大臣伯禽的治国方针,重视发展农牧业。“思无邪”是说国君除此之外不考虑其他,孔子在这里用这句话来概括《诗经》的思想倾向。无邪,没有邪恶的念头,即“纯正”。【今译】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三【原文】[1][2][3][4][5][6]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7]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 道:音dǎo,同“导”,引导、治理。[2] 政:行政命令、法令手段。[3] 齐:整治、约束、统一。[4] 刑:刑法。[5] 免:避免、躲避。[6] 耻:羞耻之心。[7] 格:纠正、规范。【今译】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四【原文】[1][2][3][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5][6][7]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相加。“十有五”就是“十五”。[2] 志:这里用作动词,有志。[3] 立:自立,指学有成就。[4]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 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自然的法则,人生的道义、职责等,简而言之即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6] 耳顺:听到别人的话能分辨出是非、好坏、真假,即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7] 从:遵从、听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该句的意思是随心所欲,但不超过规矩、法度。【今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才学有所成,能够立足;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并明白贯通;到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了。”五【原文】[1][2]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1]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孟孙,名何忌,“懿(yì)”是他的谥号。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 无违:不要违背(礼)。[1][2][3]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4]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 樊迟: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36岁。[2] 御:驾驭马车。[3] 孟孙:指孟懿子。[4] 事之以礼:倒装句,即“以礼事之”。后两句相同。【今译】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节埋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六【原文】[1][2]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1]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zhì),武是他的谥号。[2] 其:代词,指父母。疾:病。“唯……之……”是一种宾语前置格式,“唯其疾之忧”转换成正常语序就是“唯忧其疾”。【今译】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使做父母的只为他们子女的疾病担忧。”七【原文】[1][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3][4]养;不敬,何以别乎?”[1] 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2] 养:赡养。[3] 养:饲养。[4] 别:区别。【今译】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算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八【原文】[1][2][3]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4][5][6]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 色:脸色,这里指和颜悦色。难:不容易。[2] 弟子:晚辈、子女。[3] 服其劳:服侍。服:从事、担负。[4] 先生:长辈、父母。[5] 馔:音zhuàn,食用、吃喝。[6] 曾:音zēng,副词,竟然、难道。【今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侍奉父母能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事情,子女要替父母去操持;有了酒饭,要让父母享用,这样竟然就是孝吗?”九【原文】[1][2][3][4][5]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

[6]以发,回也不愚。”[1] 回:孔子的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2] 终日:整天。[3]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4] 愚:愚笨。[5] 退而省其私:等颜回退下之后,考察他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谈举止。省:音xǐng。[6] 发:发挥、阐发。【今译】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貌似很愚笨。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笨啊。”十【原文】[1][2][3][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廋哉?人焉廋哉?”[1] 以:根据,言行的动机。[2] 由:经由,走过的道路,这里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方法。[3] 所安:所持有的心境。[4] 廋:音sōu,隐藏、藏匿。【今译】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还能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隐瞒什么呢?”十一【原文】[1][2][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 温:温习。[2] 故:已经过去的,这里指旧知识。[3]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今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进而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十二【原文】[1]

子曰:“君子不器。”[1] 器:器具。因为器具专为某种需要而做,只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各种器具不能相互通用,因此借以比喻人的才能有限。孔子用“君子不器”来主张君子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十三【原文】[1]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 从:顺从、依从。【今译】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去做,然后再按照做了的去说。”十四【原文】[1][2][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 周:合群,同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团结。[2] 比:音bì,勾结,结党营私。[3]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今译】

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共处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能团结。”十五【原文】[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罔:音wǎng,后来写作“惘”,迷惑、糊涂。[2] 殆:一说为危殆,疑不能定。一说为疲殆,精神疲惫无所得。当从后解。【今译】

孔子说:“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冥思苦想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十六【原文】[1][2][3][4][5][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 攻:专攻、钻研、学习。[2] 乎:用法相当于介词“于”。[3] 异端:古代儒家对其他学派、学说的称谓,后来泛指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不同于本人或本组织的观点、学说和教义的称谓。在这里,异端指不符合圣人之道的言论或观念。[4] 斯:代词,这。[5] 害:祸患、灾害。[6] 也已:语气词连用。【今译】

孔子说:“一心去钻研那些不正确的学说,是祸害啊。”十七【原文】[1][2][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4]知也。”[1] 由:孔子的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东北)人,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长期追随孔子。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2] 诲:教导、教育、训导。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3] 知:了解、知道。下面的四个“知”的意思与此相同。[4] 知:音zhì,同“智”,智慧、明智。【今译】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的,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十八【原文】[1][2][3][4][5]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6]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1]子张:孔子的弟子,陈国人,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比孔子小48岁。[2]干:谋求。禄: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出仕从政。[3] 阙:音quē,通“缺”,有所保留。[4] 疑:怀疑、有疑问。[5] 寡:少。尤:过错。[6] 殆:危险。【今译】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保留,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可以避开危险,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谋求官职的机会就在这里了。”十九【原文】[1][2][3][4][5][6][7][8]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9]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 哀公:即鲁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公元前494至公元前466年在位,“哀”是他的谥号。[2] 何为: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何为”即“为何”,做什么,怎么做。[3] 服:臣服、服从。[4] 对曰:对国君或者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5] 举:提拔、举用。[6] 直:正直公平。[7] 错:通“措”,放置、安排。[8] 诸:“之于”的合音。[9] 枉:不正直、不正派、邪恶。【今译】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邪恶不正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正直无私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二十【原文】[1][2][3][4][5]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

[6][7][8]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1] 季康子:鲁国人,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2] 以:连词,与“而”同。[3] 劝:劝勉、努力。[4] 如之何:固定结构,也作“若之何”。作谓语,询问方式,可译作“怎么办”。[5] 临:对待。[6] 庄:庄重,这里指庄重的态度。[7] 孝慈: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爱。[8] 不能:在此指没有能力或能力差的人。【今译】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我尊敬、忠诚而又努力,该怎样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让老百姓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贤能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二十一【原文】[1][2][3][4]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5]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1] 或:不定代词,有人。[2] 谓:对……说。[3] 奚:音xī,疑问词,为什么。[4] 《书》:指上古传流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尚书》就是由这些资料选编而成。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秦代以前的典籍被毁掉,汉朝建立之后,有些人凭借记忆把《尚书》用汉代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叫做今文《尚书》。后来在孔子的旧宅墙壁里发现了用战国文字记录的《尚书》,叫做古文《尚书》。后来有些人伪造古文《尚书》,称作伪古文《尚书》。[5]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几句出自伪古文《尚书·周书·君陈》,意思是说:“因为你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推及到从政上。”惟:助词,用在句首无实义。友:友爱。施:推及、延及。有:此处无实义。【今译】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不是说孝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能够推及到从政上。’这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二十二【原文】[1][2][3][4]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1] 信:信用。[2] 不知其可:不知道怎么可以。[3]: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起连接固定作用。[4]: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起连接固定作用。没有和,车就不能走。【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二十三【原文】[1][2][3][4][5]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6][7]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 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2] 殷:商朝,又叫殷朝,由汤建立,到商纣时被周武王所灭。[3] 因:因袭、沿用、继承。[4]夏:中国第一个朝代,由禹的儿子启建立,到夏桀时被汤所灭。[5] 损益:减少和增加。[6] 继:继承。[7] 虽:即使。【今译】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减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增减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是在一百世以后,也是可以预先推知它的礼仪制度的。”二十四【原文】[1][2][3]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1] 非其鬼:指不是自己祖先的亡灵。[2] 谄:音chǎn,谄媚、阿谀。[3] 义:道义,这里指合乎道义的事情。【今译】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祀的鬼神,你却去祭祀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没有勇气。”八佾第三【题解】

本篇共二十六章,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孔子主张要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提出了“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一【原文】[1][2][3][4][5]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2] 八佾:佾音yì,行列,特指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古时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这在当时是不可逾越的礼仪规矩。[3] 庭:家庙的庭院。[4] 是:指示代词,此、这个。忍:忍心、狠心。[5] 孰:疑问代词,什么、哪个。【今译】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自己家庙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事情他都忍心做得出来,那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去做呢?”二【原文】[1][2][3][4]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5][6]取于三家之堂?”[1] 三家:春秋后期把持鲁国政治的三家贵族,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三家当中,季孙氏的势力最大。[2]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周天子举行祭祀后撤去祭品、祭器时所唱的乐歌。[3] 彻:通“撤”,撤除、拿掉。[4]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意思是:“诸侯们在庙堂助祭,主祭的天子仪态庄严。”相:音xiàng,辅助、协助。维: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辟:指诸侯国君。公:夏商王室的后裔。穆穆:庄严肃穆。[5] 奚: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6] 堂:祭祀先祖或接待宾客的地方,在此指祭祀的庙堂。【今译】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助祭的是四方的诸侯,主祭的是严肃静穆的天子’,这样的诗歌,怎么能用在你们祭祖的庙堂里呢?”三【原文】[1][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 如……何: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结构,“如”和“何”中间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名词性成分,“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的意思。[2] 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和“乐”是儒家修习的六艺中的两种。【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对待乐呢?”四【原文】[1][2][3][4][5]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6][7][8]丧,与其易也,宁戚。”[1] 林放:鲁国人,姓林名放,字子上。也有人说是孔子的弟子。[2] 本:根本。[3] 与其:连词,表示选择,和“不如”、“不若”、“宁”等配合构成复句,以比较前后两种事物或情况并作出取舍,一般取后面的情况,与现代汉语中“与其……宁可……”结构对应。[4] 奢:奢华、奢侈。[5] 宁:宁可。[6] 丧:音sāng,丧葬礼仪、丧礼。[7] 易:治理、置办。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置办得很周到。[8] 戚:心中悲哀,悲伤。【今译】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置办得周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五【原文】[1][2][3][4]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1] 夷狄(yí dí):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含未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等贬义。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狄,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2] 君:君主。[3] 诸夏:指我国古代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华夏族各诸侯国。[4] 亡:音wú,通“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今译】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强呢。”六【原文】[1][2][3][4][5][6][7]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1] 季氏:鲁国大夫季康子。[2] 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康子只是大夫而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这是一种越礼行为。[3] 泰山: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五岳之首。[4] 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5]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你。[6] 弗:否定副词,不。[7] 救:补救、劝阻。【今译】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竟会接受季孙氏越礼的祭祀?”七【原文】[1][2][3]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 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即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通过射箭比赛来挑选人才的礼仪。[2] 揖让:作揖、谦让。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让:谦让。[3] 升:登,这里指登阶入堂。古人宴饮、礼仪等都在殿堂上进行。古时射礼也在堂上举行,两人一对,由阶升堂,双方先相互作揖谦让以示敬意,比赛结束后也相互作揖礼让下堂。【今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要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必定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谦让着退下来,然后相互敬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八【原文】[1][2][3]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4]也?”子曰:“绘事后素。”[1] 巧笑:美好的笑容。倩:音qiàn,笑容好看。兮:发语词,可译作“啊”。此句同“美目盼兮”都出自《诗经·卫风·硕人》。[2] 盼:指眼珠黑白分明,转动灵活。[3]素:白色的丝织物。绚:有文采,绚丽多彩。素以为绚的意思是在白色的丝织物上着上绚丽的色彩。一说此句为逸诗(散失的诗)。[4] 绘:画。后:后于,在……之后。素:白底。[1][2][3][4]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 起:启发、领悟、发挥。[2]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3] 商:子夏的名字。[4] 言:讨论。【今译】

子夏问孔子:“‘笑起来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素粉更把她装扮得美丽动人啊。’这几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再着色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九【原文】[1][2][3]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4][5][6][7]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 吾:第一人称代词,我。[2] 杞:音qǐ,春秋时国名,统治者是夏国君的后裔,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3] 征:即“证”,证明、作证。[4] 宋:春秋时期国名,统治者是商国君的后裔,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部一带。[5] 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6] 故:原因、缘故。[7] 则:连词,那么、就。【今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典籍资料和掌握夏礼、殷礼的贤人很少的缘故。如果资料充足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十【原文】[1][2][3][4][5]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1]禘:音dì,周代一种极其隆重的祭祖典礼,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周成王在周公旦死后,因其对周朝有重大贡献,特许他的后代用禘礼来祭祀他,因此鲁国一直沿用此惯例。到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在行禘礼时有越礼行为,故孔子不想看。[2] 既:已经。[3] 灌:祭祀开始时先用香酒酹地,是迎请神灵的礼节。[4] 欲:愿意、打算。[5] 观:观看。【今译】

孔子说:“行禘祭的仪式,从酹酒以后,我就不愿再往下看了。”十一【原文】[1][2]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3][4][5][6]诸斯乎!”指其掌。[1] 或:不定代词,有的人。[2] 说:学说、规定。[3] 示:通“置”,摆、放置。[4] 诸:“之于”。[5] 斯:近指代词,这里。[6] 掌:手掌。【今译】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了解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像把东西摆放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十二【原文】[1][2][3][4]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1] 祭:祭祀,在这里特指祭祀祖先。[2] 如:如同、仿佛。[3] 在:存在、降临。[4] 与:音yù,参与、参加。【今译】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让人代祭),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十三【原文】[1][2][3][4]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5][6]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 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是当时卫国很有权势的人。[2] 媚:谄媚、奉承、讨好。[3] 奥:居室的西南角,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古人对于屋子的四个角落都有特别的称谓,西南角叫做“奥”,西北角叫做“屋漏”,东北角叫做“宧(yī)”,东南角叫做“(jiāo)”。[4] 灶:煮饭用的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灶神。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尊贵,但灶神地位虽低却能“上天言善事”,故能通天。“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意思是说,与其巴结地位高的人,不如巴结地位虽低却有实权的人。[5] 获:得。获罪,就是得罪。天:上天。[6] 祷:祷告、祈祷。【今译】

王孙贾问道:“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上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想巴结谁都不可能了)。”十四【原文】[1][2][3][4][5]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 监:这里音jiàn,通“鉴”,本义是镜子,这里是借鉴的意思。[2] 二代:夏代和商代。[3] 郁郁乎:丰富繁盛的样子。“乎”是词缀,和“然”、“尔”、“焉”一样,用在叠音词后面,可译作“……的样子”。[4] 文:典章制度。[5] 从:遵循、跟从。【今译】

孔子说:“周朝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是多么丰富繁盛啊。我赞同周朝的礼乐制度。”十五【原文】[1][2]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2] 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邑的大夫,孔子便在那里出生。所以人们称孔子为“鄹人之子”。【今译】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呀?他进了太庙,什么事都要询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就是礼。”十六【原文】[1][2][3][4][5]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1] 射:射箭。此处不是指军事上的射,而是指演习礼乐的射。[2] 主:以……为主。[3] 皮:兽皮,这里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4] 科:等级、类别。[5] 道:规矩、准则。【今译】

孔子说:“比赛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不同,有大有小,自古以来的规则就是这样。”十七【原文】[1][2][3][4]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1] 去:撤去、省掉。[2] 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是周代的一种制度,周天子每年冬末,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诸侯在接受历书时要举行仪式,然后将历书藏于祖庙。按历书规定,每月初一诸侯都要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然后回朝廷听政,叫做“告朔”。[3] 饩羊:饩,音xì,朱熹认为指“活的祭品”。即告朔礼上用的活羊。[4] 爱:爱惜、珍视。【今译】

子贡提出撤去告朔礼上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十八【原文】[1][2][3]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1] 事:侍奉。[2] 尽礼:礼数周到。[3] 谄:谄媚、谄谀。【今译】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向君主谄媚、讨好。”十九【原文】[1][2]

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 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公元前509至公元前495年在位,“定”是他的谥号。[2] 使:役使、使用。【今译】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怎样使唤臣下,臣子应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诚来侍奉君主。”二十【原文】[1][2][3][4][5]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 《关雎》:雎,音jū。《诗经·周南》的第一篇,全诗写了一位青年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无限思慕之情。诗的内容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 乐:快乐、欢乐。[3] 淫:过分、放纵、无节制。[4] 哀:哀怨。[5] 伤:忧伤、伤感。【今译】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哀怨但不伤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