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百家:关于转基因的那些事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9:28:37

点击下载

作者:张田勘 宋立新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未明百家:关于转基因的那些事儿

未明百家:关于转基因的那些事儿试读:

引言

转基因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已有几年,特别是近几年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有碍人们健康的讨论愈演愈烈。我们为什么要转基因?转基因真能提高产量吗?哪些食品是转基因的?杂交是转基因吗?困扰人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本书汇总各家观点,以及关于转基因是否有碍健康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聪明的你做出一个判断吧!第一章为什么要转基因(ISAAA的观点)?一、从金大米看转基因

金大米既是一种转基因作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大米,由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先正达(Syngenta)和孟山都(Monsanto)研发,洛克菲勒基金会是金大米计划最长期的(1992~2002)和最大的资助者。转基因金大米是转入了两种基因而产生的,即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和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crt I)。把这两种酶的基因转移到水稻中,水稻合成β-胡萝卜素的途径就被激活,β-胡萝卜素就能在被食用的水稻胚乳中制造并积累,从而产生金大米。

尽管研究人员能把外源性基因转入水稻中使其生成金大米,但是金大米是否拥有让人获得营养的维生素A还需要检验。因为,衡量金大米是否更具有营养和能防止儿童的维生素A缺乏症,是要以金大米所含的β-胡萝卜素有多少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为标准。其次,由于向金大米内转移的不止一种基因,因此需要验证金大米的安全性,这也需要对动物和人做试验。而且,金大米的安全性不止是对人而言,对其他生物也有安全性问题。例如,与普通稻米相比,金大米可在胚乳中表达β胡萝卜素,这是否会让其他昆虫对金大米更敏感,也需要用试验来回答。

早在2009年,美国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ARS)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儿科副教授迈克尔•格鲁萨克(Michael Grusak)就用金大米进行了人体试验,证明金大米中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换为维生素A。格鲁萨克的研究小组是让五名健康人食用特定分量的金大米,再检测他们体内的视黄醇的含量,视黄醇是一种血液中的维生素A。结果发现,人们食用的金大米中每4单位的β-胡萝卜素可以转化为1单位的维生素A。

但是,对于金大米的安全性(对人和对其他生物),也还在进一步的验证中。因此,从金大米的情况可以知道,转基因就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把某种外源性基因转入到一种生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得到表达,从而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同时,从金大米也引出了转基因食品的概念。二、ISAAA的观点

金大米只是提出了转基因的一种理由或一种动机,即让产品(食品)变得更有营养。转基因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和组织机构都在给出方方面面的理由,其中,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给出的理由更为充分一些。该组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个发展转基因的理由。当然,这些理由主要是针对植物性转基因产品。促进粮食、饲料等的安全和自足

ISAAA认为,转基因作物可促进粮食和饲料的安全和自足,这是通过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以及提供更多实惠的粮食而达到的。

1996年至2012年的17年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产生了大约1169亿美元的农业经济收益,其中58%是由于减少生产成本(耕犁更少、农药喷洒更少以及劳动力更少)所得的收益,另外42%来自3.77亿吨可观的产量收益。2012年总收益为187亿美元,其中83%来源于产量增加(相当于4700万吨),17%是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生物多样性

ISAAA认为,转基因作物是一种节约耕地的技术,可在目前15亿公顷的可耕地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因此有助于防止砍伐森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国家每年流失大约1300万公顷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如果在1996年至2012年间转基因作物没有产出3.77亿吨额外的粮食、饲料和纤维,那么需要增加1.23亿公顷土地种植传统作物以获得相同产量。增加的1.23亿公顷耕地中的一部分将极有可能需要耕作生态脆弱的贫瘠土地(不适合作物生产的耕地)和砍伐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将会因此遭到破坏。减少贫困和饥饿

ISAAA认为,转基因作物产品可以减少贫困和饥饿。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棉花已经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玻利维亚、布基纳法索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为超过1650万资源贫乏的小农户的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这一贡献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第二个十年中的最后两年还将继续增强。2014年到2015年间,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玉米将是主要的转基因作物。保护生态和环境

ISAAA认为,传统农业对环境有严重影响。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显著减少农药喷洒,节约矿物燃料,通过不耕作或少耕作土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使用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实现免耕、保持水土。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将对全球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首个具有抗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于2013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种植,并且首个热带抗旱转基因玉米预计将于2017年之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开始商业化种植。抗旱性状作物将对世界范围内的种植体系的可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干旱比发达国家更为普遍和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此外,ISAAA还认为,转基因作物可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减缓气候变化。首先,通过减少使用矿物燃料、杀虫剂和除草剂,永久性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12年预计减少了21亿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路上行驶汽车的数量减少了94万辆);其次,种植转基因作物属于保护性耕作(由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带来的少耕或免耕),使得2012年的额外土壤碳吸收相当于减少了246.1亿千克的二氧化碳或1090万辆上路行驶的汽车。因此在2012年,通过吸收方式,永久性和额外减少了共计267亿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了1180万辆上路行驶的汽车。

当然,以上理由只是ISAAA提出的,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对上述种种观点提出了质疑,下文将一一阐述。第二章常规育种与转基因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讨论这样几个问题:常规育种有哪些?转基因育种又有哪些?杂交是转基因吗?转基因食品有哪些?一、常规育种的方式和产品

常规育种包括,杂交育种、系统育种、诱变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在不同品种间以杂交方法培育优良品种称为杂交育种。根据生物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杂交只是在种(包括品种和亚种)的范围内(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以不同品种或亚种进行产品培育。杂交可以使生物的遗传物质从一个群体转移到另一个群体,是增加生物变异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不同类型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性状的重新组合,杂交后代中可能出现双亲优良性状的组合,甚至出现超亲代的优良性状,当然也可能出现双亲的劣势性状组合,或双亲所没有的劣势性状。

育种过程就是要在杂交后代众多类型中选留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至获得优良性状稳定的新品种。杂交可以使杂种后代增加变异性和异质性,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产生某些双亲所没有的新性状,使后代获得较大的遗传改良,出现可利用的杂种优势。

例如,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黄淮流域推广的泰山1号小麦就是杂交优良品种,其亲本组合为(碧蚂4号×早熟1号)×欧柔。碧蚂4号是碧蚂1号的姐妹品种。早熟1号原产苏联,但适应中国北方冬麦区生长,秆强、耐肥水、粒大、抗三种锈病。欧柔原产智利,对光照不敏感,秆强、穗大、粒多、粒大、抗锈病,有较大增产潜力。泰山1号聚合了三个亲本的优点,适应性强、成穗率高、丰产性好。系统育种

系统育种是一种最传统也最基本和简易的育种方法,是在现有品种群体内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选择优良变异个体(单株、单穗、单铃),分别脱粒和播种,每一个个体的后代形成一个系统,再选优去劣,并育成新的品种,所以又称单株选择法或个体选择法,简称一株传、一穗传。

这种方法是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无性繁殖作物中常用的方法。系统育种的特点就是利用自然变异,进行优中选优,不断改良和提高现有品种。时间相对较短,因为所选的优良个体一般多是同质结合体,通常只需要1-2代的分离和选株过程。同时,由于是在原品种的基础上优中选优,所选的优系一般只是在个别性状上有改进和提高,其他性状常保持原品种的优点。

这种方法适合于农户的广泛性育种和推广,而且能够连续改良品种。例如,从郡阳早中这一水稻品种育成了南特号,再育成南特16号,再由后者育成矮脚南特,并形成矮南早1号。如此推进了我国的双季稻由南向北推广。当然,系统育种也有很多缺点,如不能产生有目的的创新和产生新的基因型,作物的有利变异的概率较低等。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动植物的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个体,进而培育成新的品种或个体。诱变育种的历史同样悠久。我国早在宋朝宣和年间就有园艺师用药物处理牡丹的根,从而诱发花色变异,这就是早期的诱变育种。到了现代,1928年,美国L.J.斯塔特勒证实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应。此后,瑞典的H.尼尔松-埃赫勒和A.古斯塔夫森在1930年利用辐射得到了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

不过,理化因素诱导产生的变异绝大多数不能遗传,所以,辐射后的后代一般不急于选择,而是要经过很多代的选择,才可获得可遗传的好性状,此后便可育成品种。回交育种

回交育种其实就是杂交育种的另一种形式,即从杂种一代起多次用杂种与亲本之一继续杂交,从而育成新品种。由于一再重复与该亲本杂交,故称回交。在某一优良品种尚缺一二个有利性状时,用回交可将另一亲本具有这一二个有利性状的基因转移到该优良品种中去。回交育种可追溯到1922年美国的F.N.布里格斯进行的小麦抗腥黑穗病的回交育种,通过这一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一系列优良抗病小麦品种,并在美国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此后该方法便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

回交育种的优点是,容易控制遗传变异,目标性状选择易于操作,基因重组频率容易增加,所育品种易于推广。但回交育种只改进原品种的个别缺点,不能选育具有多种新性状的品种。而且,从供体亲本转移某一目标性状的同时,由于与不利基因连锁或一因多效的缘故,可能将某些不利的非目标性状基因也一并带给轮回亲本,而且回交的每一代都需要进行较大数量的杂交,工作量较大。所以,回交育种适用于那些综合性状优良,但尚有一二个性状有待改进的品种的改良。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是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生物品种的杂交。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可以把不同种、属的特征、特性结合起来,突破种属界限,扩大遗传变异,从而创造新的变异类型或新物种,产生的后代称为远缘杂种。例如,小麦品种小偃6号是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而成。

属间的杂交有:水稻×玉米、水稻×竹子、水稻×李氏禾;玉米×高粱;小麦×大麦、小麦×黑麦等。

种间的杂交有:陆地棉×海岛棉、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等。

尽管远缘杂交能创造新的品种,但远缘杂交一般不易结实,即使结实,杂种也通常不育或夭亡,杂种后代分离幅度大,分离世代长而且不易稳定。因此,远缘杂交在育种上的意义主要是研究物种演化,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利用

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亲本,因此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来培育更好的优良品种。杂种优势利用与培育纯品种为目的的杂交育种的不同之处在于,选用亲本、配置组合时特别强调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杂种优势强弱是针对所观察的性状而言,通常以杂种一代某一性状超越双亲相应性状平均值的百分率即平均优势,或超过较好亲本值的百分率即超亲优势,或超过对照品种值的百分率即超标优势来表示。杂种优势以杂种一代最大,杂种二代大为减退,以后逐代下降至一定程度。所以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第一代杂种来培育后代。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级水稻就是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产量。二、转基因植物育种载体转移

最初研究人员发现,当植物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因而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Ti质粒上的T-DNA转移到受伤的植物细胞(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在自然条件下,农杆菌只是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

因此,如果将一段目标基因(外源性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标基因进入受体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中,使目标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抗虫的Bt基因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转移到棉花或玉米中。近年来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在水稻中得到广泛应用。直接转移

直接转移一种外源性基因到受体植物中有多种方法,包括电穿孔法、基因枪法和显微注射法(子房注射法)等。电穿孔法

电穿孔法指的是,细胞在外加高压电脉冲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表面产生疏水或亲水的105-115微米微小通道,这种通道能维持几毫秒到几秒,然后自行恢复。在此期间生物大分子如基因片段可通过这种微小的通道进入细胞,因此能把外源性基因转入受体植物体内。例如,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等就是利用电穿孔法获得,然后逐渐广泛种植。

现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已成为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竞争性抑制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这种酶是多种植物和杂草所共同拥有的。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受体作物,如棉花、玉米和大豆等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有了这样的转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农民就不必使用多种除草剂,只需使用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多种杂草。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粒子轰击技术,是用粒子枪把表面吸附有外源性DNA的金属微粒高速地射进植物细胞或组织。基因枪轰击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将射弹射入特定层次(位置)的细胞,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基因枪法操作简单、迅速,但费用较高。基因枪法主要用于转移植物基因,但是也可用于对动物、微生物等的基因转移。不过,现在利用基因枪法转基因技术获得的转基因园艺植物较少,只有杨树、云杉等,而获得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烟草、大豆、木薯等作物较多。微注射法

微注射法也称子房注射法。就是使用微注射针或显微注射仪将外源性基因注入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受体植物的子房中,借助子房产生的压力和卵细胞产生的吸收力,外源性基因进入受精的卵细胞中,借助合子胚旺盛分裂过程中基因组的复制、重组、缺失或易位等现象,外源性基因被随机整合到受体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目前,子房注射法成功用于玉米、小麦、甜瓜和黄瓜等农作物的转基因育种。三、动物的转基因

当然,除了植物可以转基因,动物一样可以转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性目标基因导入某种动物(受体)的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并在受体染色体上稳定整合,之后经过各种发育途径把外源性基因传递到子代,这就是动物的转基因,或称转基因动物。

根据外源性基因导入受体的方法和对象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动物转基因,如逆转录病毒法、显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精子载体法和体细胞核移植法(体细胞克隆介导法)等。逆转录病毒法

研究人员早就发现,逆转录病毒能侵入宿主细胞并整合于细胞中的DNA,因此这一特点被用来当作载体进行外源性基因的转移。一般做法是,把外源性基因插入逆转录病毒,再由逆转录病毒感染受体动物的胚胎。此后将感染的桑葚期胚胎细胞导入动物子宫,就可发育成携带外源性基因的子代动物。例如,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的帕克(Park)等人就是利用逆转录病毒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入猪的成纤维细胞和耳上皮细胞,然后用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做核移植,获得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转基因猪。

但是,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且载体的构建较为复杂,容纳外源性基因的大小也有限,因此这项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显微注射法

动物转基因的显微注射法又称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是用直径约为0.5~1微米的玻璃微管吸入外源性基因,直接插入受体动物受精卵的雄原核内或细胞内,将外源性基因注入原核或培养的细胞中,然后通过受体动物基因组序列可能发生的重组、缺失、复制或易位等使外源性基因嵌入受体动物的染色体内,最后将这样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并发育成子代个体。

1980年美国的戈登(J. W. Gordon)等人首先用显微注射法创造了转基因小鼠。他们把小鼠的受精卵取出来,在显微镜下将胸苷激酶基因用玻璃微管送入受精卵的雄原核,然后输入代孕母鼠的输卵管中,使其在子宫内着床,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鼠。此后研究人员相继把人的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转入了小鼠。

用这种方法已经获得转基因小鼠、鱼、大鼠、兔子以及转基因牛、羊、猪等。但是,这种方法转移外源性基因到受体动物的染色体时是随机整合的,因而难以控制其整合率。另外对外源性基因能否稳定整合于受体基因组的检测必须等到子一代个体出生后经过选择才能确定,不利于在生育期长、产仔少的大家畜中应用。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进行动物转基因,将外源性基因直接导入ES细胞,经体外培养筛选后再注入受体胚胎,与其中的胚胎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受体胚胎的一部分,参与其分化。此后,这种胚胎可发育成嵌合体的转基因动物,这种动物体内有一部分组织来源于整合有外源性基因的供体ES细胞。在嵌合过程中,被转化的ES细胞分化而成的生殖细胞可通过杂交将转入的外源性基因传递到子代。研究证明,胚胎干细胞法可使受体动物细胞中外源性基因整合率达50%,其中生殖细胞整合率可达30%。但是,建立胚胎干细胞系比较困难,现在只建立了小胚胎干细胞,猪、羊、牛等大型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系还未能建立。精子载体法

早在1971年,研究人员就发现,外源性基因可以进入动物精子。后来,研究人员将精子反复冷冻或经化学物质处理后与外源性基因共同孵育,使外源性基因与精子结合,通过人工授精获得转基因个体。例如,1989年,意大利研究人员拉维特拉诺(Lavitrano)将小鼠附睾精子与线粒体或环状pSV2CAT质粒一起在37℃下孵育30分钟后,再与成熟卵子进行体外受精,把这样得到胚胎移植入受体鼠的输卵管内,通过受体鼠孕育产出250只小鼠,通过基因标记检测,发现有30%的小鼠成为转基因鼠。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精子载体法已获得了12种转基因动物,如转基因牛、猪、家兔和小鼠等。但是,这种方法进行动物转基因的成功率还不高,效果也不稳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其中,必须弄清楚精子和外源性基因结合的分子机制,外源性基因在精子和受精卵内的命运和整合机制,以及促进精子结合外源性基因的方法和途径。体细胞核移植法

体细胞核移植法又称体细胞克隆介导法,原理是,将外源性基因导入动物体细胞染色体中,然后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转入了外源性基因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构成一个重建卵子,然后用人工方法让这个卵子发育,形成胚胎,再把胚胎移植到受体动物中,待妊娠、分娩后获得转基因克隆动物。

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法是目前动物转基因中的高级技术,1997年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绵羊(克隆羊)多利就是用这种方法产生的,是英国PPL公司与罗斯林研究所率先应用体细胞核移植法获得的成果。

多利诞生的过程和原理可以详细解释体细胞核移植法进行的动物转基因。

研究人员先从一只6岁的芬兰多塞特(Finn Dorset)雌性白面绵羊(简称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分裂,这个细胞称为供体细胞。此后,研究人员从一头苏格兰黑面雌性绵羊(简称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子,并将细胞核去除,使这个卵子成为一个无细胞核的卵细胞,后者也称为受体细胞。

然后,研究人员利用电脉冲方法让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融合,在这个过程中,A细胞的细胞核融入B细胞并像受精卵一样产生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最后将这个胚胎移入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雌性绵羊(简称C)的子宫内,胚胎正常发育,足月孕育,最后C娩出小绵羊多利。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多利的主要遗传物(细胞核DNA)来自多塞特雌性白面绵羊(A),当然,多利身上还有来自苏格兰黑面雌性绵羊(B)的线粒体DNA,因为B细胞尽管去除了细胞核,在细胞质中还有多种细胞器,其中就含有线粒体,后者也是一种遗传物质。所以,多利有三位母亲,一是基因母亲多塞特白面母绵羊(A);第二个是供卵母亲,也称线粒体母亲,即剔除了细胞核的苏格兰黑面羊(B)的卵子,胚胎是在这个卵子中借壳融合、分裂、发育成胚胎的;第三个是代孕母亲,即另一头苏格兰黑面雌性绵羊(C),是在C的子宫中孕育成多利并分娩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样的转基因实际上转了多塞特雌性白面绵羊(A)的全部细胞核的基因组。由于多利没有父亲,是通过无性繁殖,即克隆而来,因此这样的转基因方法也称体细胞克隆介导法。第三章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一、转基因产品安全评估的基础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争议的核心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判断转基因产品安全的原则就是实质性等同。实质等同原则

国际上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评估有多项原则或标准,如危险性分析原则,实质等同原则和逐步完善原则等,但是,现在实质性等同原则成为举足轻重的标准。简单地说,实质等同原则主要是指通过对转基因作物的农艺性状和食品中各主要营养成分、营养拮抗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物质等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传统食品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该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转基因食品未能满足实质等同原则的要求,也并不意味着其不安全,只是要求进行更广泛的安全性评价。风险评估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有了“实质等同”这样的大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

200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在这份文件中就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进行了表态,指出两个重点:一是转基因产品要逐个评估,不能只评估一个就类推到所有转基因产品;二是已经获得评估并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迄今公众消费的这些产品并未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确定了对转基因产品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的几个方面应予重视和评估。转基因食品(产品)的安全性评估包括:直接健康影响(毒性);引起过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被认为有营养特性或毒性的特定组成部分;插入基因的稳定性;与基因改良有关的营养影响;可由基因插入产生的任何非预期影响。对环境安全和转基因动物安全的评估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并非只是针对人类,同时也涉及环境和生态。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转基因产品应接受环境风险评估,即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影响和稳定性,以及将发生引入的环境的生态特性。(评估还包括可由新基因的插入产生的非预期影响。)

转基因产品对环境有重要关系的问题包括:转基因生物逃脱和潜在将人工基因导入野生种群的能力;在转基因生物获得之后基因的持续性;非目标生物(如非害虫类昆虫)对转基因产物的敏感性;基因的稳定性;其他植物系列的减少,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农业中增加使用化学物质的使用

……二、 针对食品安全的评估结果

关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得出一个总体结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由国家当局开展的风险评估。这些不同的评估在总体上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这些评估是透彻的,它们表明未对人类健康有任何风险。这个结论是谨慎的,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结论仅限于经过个案评估的产品,而且没有对转基因作物和产品对环境和生态是否有害做出正面结论。

针对植物转基因产品的评估包括多个方面。

其一,对转入的外源性基因要进行评估,因为外源性基因可能构成转基因产品的组成部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其二,外源性转基因引入受体植物并稳定表达而生成产品后,要对该产品进行评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