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力因素的培养(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2:25:36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生命与心理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能力因素的培养(上)

学生能力因素的培养(上)试读:

前言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心理素质则是生命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统一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促进其它方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在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因性的作用。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困扰。

为了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提高综合心理素质,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培养”图书,包括《学生的生命与自我教育》、《学生的生命与他人教育》、《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学生的生命与社会教育》、《学生的生命与创造教育》、《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能力因素的培养》、《学生心理现状因素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因素的培养》10册。本书包括学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培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教育机构人士和大中小学教师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生能力因素教育指导

1.学生学习能力因素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教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这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对孩子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毕竟不是知识的源泉,教师能传授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靠学生养成了自觉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能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人。

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包含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心理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征和心理规律,按不同年龄提出该年龄段的共性要求,又按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此,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按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渗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会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要对新课标的要求吃透内容、领会精神、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让学生从不会看书到会看书,从不会操作到会操作,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从不会说到会说……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授于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逐步让习惯上升为能力,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一入学,就有意识训练他们说一句完整的话,如:学生到校报到时,就问学生:“你叫什么名字”?要是回答:“赵世杰”句子不完整,再问:“谁叫赵世杰”?答:“我叫赵世杰”。接着,让孩子们一个个回答:“我叫”。

在拼音教学中,着重训练学生们说完整的话。如在教单韵母“i”时,告诉孩子这个单韵母是“衣”时,再问“你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我的衣服是黄颜色的”、“我的衣服是红颜色的”、“我的衣服是绿颜色的”,就这样,帮助孩子们在感情上把话说完整。

在观察活动能力中,教会孩子看的方法和顺序,如教第二册识字时,让孩子们从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去观察,将其特点看仔细说清楚。在学生表达时,提示孩子们加上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的喜爱之情,启发他们联想古诗佳句以增加表达效果。观察动物也是如此,如观察小松鼠,先让孩子们搜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等。课上有目的地观察,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观察小动物的外貌,观察小松鼠吃食时的动作、神态,观察小松鼠怎样玩耍的。每观察一项,就让学生练说,并随时了解他们观察的感受。

培养说写完整话的能力

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便有针对性的通过看图学词学句中,帮助学生认识句型。

如第一册,《我多想去看看》的课后题,出现了几个句子,第一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第二句“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告诉学生这是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呢?学生回答:“第一句说的是北京”,我问北京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教第二句用同样的方法,找出这句话是由几个词语组成的,然后老师把句子拆开,启发学生再回答,通过上面的启发,学生知道了一句话是由“什么是什么”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说完整了要标上句号,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让孩子们说出下面的句型“我是什么、我爱什么”?学生完整的说出了“我是小学生、我爱北京、我爱五星红旗、我爱老师、我爱妈妈、我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就这样通过渐渐的训练,鼓励学生每人说对了句子再用拼音或汉字写下来。

培养看图说话写话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低年级小学生缺乏观察分析能力,引导他们看图要结合方法,使他们掌握规律,运用规律。

看图说话写话是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综合表达能力的训练,好奇、新颖是儿童的心理特点,情感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动力,小朋友见到图画总爱浏览一番,利用图画引导儿童说话、写话,便是引导他们的情感动机,有助于发展自我,使思维踏上创造性的阶梯。(1)看景物图

要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地观察,如结合第一册语文园地三的一幅图,引导学生说出天上有什么?(白云)什么样的天空?(蓝蓝的天空)在田野里看到了什么景色?是什么颜色的呢?怎么美?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把景物一部分一部分说出来,不限制他们的思路,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完了再稍微点拨,然后再说一遍,最后把说的句子及话写下来。(2)看人物图

要先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四个要素来整体地看,再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去看他们怎么去做这件事的,如第二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这是一篇短小的故事,教学中先让学生看课件,看看图上画的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图上主要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再引导学生按事情的顺序初读课文、学习课文,这样作为一年级的孩子,有了对看图的铺垫,课文就很容易理解了。特别关键的是从图中看出了邓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此外,还领会了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时是否用词不当,同时,特别注意看图说话,仿作小练笔实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应把握住小学的语言发展特点,时时处处养成积累词语的良好习惯,并促进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互发展和提高。

课外说话写话能力

课外生活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发展思维和语言的重要渠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收益是无穷的,四季变化的自然景色、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诸如节日里的各种竞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这些都是训练孩子说话写话的素材。

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的引导学生观察,让孩子们好好地用心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尝一尝,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得到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观察之后,回到课堂,请他们再说一说观察的印象,然后再把观察的回忆印象,象过电影一样展现一幅幅画面,请他们大胆地说一说,老师听后稍作订正,就可以把话写下来了。

指导低年级学生观察说写、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以写,这是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途径。

我们深信,孩子们真正具备了学习能力,学会了学习,那么在未来世界高科技的挑战中,将会牢牢运用“学习”的武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生活的强者,时代的强者!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音乐学科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必须多听、多想、多辨、多做、多唱,这样,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音乐教师应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欣赏活动,通过听听、想想、辨辨、做做、唱唱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味。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上好音乐欣赏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来开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听”作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欣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的,要使儿童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首先强调要让学生听,多听完整的乐曲,使学生一开始就获得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要用“听”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从直觉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如欣赏《清澈的溪水》时,其清新,优美而抒情的旋律,丰满而轻柔的和声以及流畅的律动,展现了溪水欢快流淌的气息,在欣赏这首乐曲时,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聆听,之后用一段文字把自己的感受描绘出来。

又如欣赏《龟兔赛跑》时,可先让学生听音乐,让他们感受整个音乐的情绪,领悟到“森林的早晨”是多么富有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和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以及欢快、圆满的比赛结果等。因此,在欣赏音乐时,通过听觉辨明音响在我们心湖激起的涟漪,就能从情、意、理、形等各方面去领略作品的美。“想”作品,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如听了进行曲后觉得可以做什么?跑步呢还是游泳?走路呢还是跳舞?听了摇篮曲后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去想象,小宝宝甜甜地睡觉时一幅美丽的图画,欣赏歌舞曲时可以先出现一幅孩子跳舞的画,要求学生在听老师演唱过程中,想象孩子在怎样地跳舞,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懂得音乐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如,欣赏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晨景》时,老师不用任何铺垫,学生就根据长笛、大提琴、双簧管、大管等音乐特点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大海悄悄地睁开了眼睛,平静的海面上,暖暖的太阳象披着红纱的美丽少女慢慢地升出海面,驾着柔和的海风,好象在向我们缓缓走来。”同学们既象在解说音乐,又象在朗诵诗歌,言语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无疑,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想象完全投入到优美的音乐之中去了。“辨”作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学生听懂了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情绪后,通过老师弹奏时速度、力度等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辨别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如:教师在弹奏进行曲时,不断出现力度变化(强弱),速度变化(快慢),让学生来辨别速度变化时仿佛队伍走得很急或很慢;强弱变化时,好像队伍由近至远或由远至近,同样可以选用2/4、3/4、4/4不同节拍的摇篮曲来反映摇篮曲优美、轻柔、连贯、平稳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分辨各种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歌曲,它的第二乐段节奏变紧,速度变快,情绪紧凑,与抒情的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感情悲育欲绝、如泣如诉,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演唱时速度渐快,通过这种分辨与对比,更了解了乐曲的情感变化,这样,就能达到较深层次的音乐欣赏,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做”作品,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欣赏是听觉能力的训练,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时借助“做”,让学生亲自动一动,做一做来加深对音乐内容及情绪的理解,这比光听的效果更好些。如欣赏进行曲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走,通过亲自做动作来体会乐曲的雄壮有力。

又如听了摇篮曲后让学生结合音乐,做一做拍娃娃或摇船的动作,使学生随着乐曲情绪力度逐渐变弱,速度逐渐变慢,动作也随之逐渐变小而轻……同样随着活泼轻快的歌舞曲让学生拍拍手,跳跳舞,学生爱怎样动就让他随音乐自由地手舞足蹈,为了使歌舞曲更富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在欣赏的后阶段,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创作一组舞蹈动作的简单组合,让学生边歌边舞,让乐曲欢乐的情绪在学生活动中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唱”作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不同情绪歌曲与乐曲的特点,最好让学生唱一唱,尤其是低年级的欣赏曲大部分以声乐为主,更适合给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如果遇到乐曲欣赏,同样可以哼唱些有特色的主旋律,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记忆。

引导学生唱主题,更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唱的过程,也是一次获得音乐形象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的判断感受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综上所述,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音乐学科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必须多听、多想、多辨、多做、多唱,这样,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音乐教师应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欣赏活动,通过听听、想想、辨辨、做做、唱唱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味。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生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只有具有这样一种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1)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不同。(3)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

由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方法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1)重视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应让学生懂得信息的概念以及从国家对信息课程的重视、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信息课程越来越向综合性课程方向发展等方面来讲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可请高年级这门学科学得好的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心得,做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以后的学习中才不至于盲目不知所措。(2)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相关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一些新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所教的班级每一星期让学生推选一位代表,在这一周上课前花5分钟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一周他所了解的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以及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能一起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起进步,紧跟时代脉搏。(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从中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4)开设活动课拓展课堂教学

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

目前中学的活动课、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言程序设计;二是应用软件使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对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信息交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培养小学生社交能力,提高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合作精神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存在的不足

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薄弱。对工作、学习、生活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往往处于被动参与、合作位置。

心理承受力弱。怕挫折,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性格内向,不善表达。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关系疏远。

太任性,交往不文明。“一切以我为中心”难与他人合作。

学生存在社交不足的主要原因

教师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指导不力。在教育中存在着单向灌输,忽视双向、双角度交流的现象。

学生生活范围狭窄,阅历肤浅,经验单一。

家庭教育不当。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使其子女形成娇、骄心理;一味地批评、责骂,使其子女产生抵触情绪和急躁性格。

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论是共性意义上的还是个性意义上的不足,发现得愈早,其社交心理障碍就愈容易得到矫正,交往能力也愈及时得到培养,使其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素质。

解决学生社交不足的方法(1)培养社交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

①充实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社交的认识。针对小学生社交的现状和特点不断补充有关社交教育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教材,让学生懂得社交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有特殊意义,在交往中反映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改变,还可以从中学到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使自己的个人需要似和社会需要和谐地统一起来。

②培养社交的自觉性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养成豁达宽容大度的性格。改变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目中无人和“排他现象”。

③培养勇敢坚毅、活泼自信的性格。多给学生关心、温暖,为他们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坐标上找到方位”克服害羞、自卑、畏惧、慌乱等心理。

④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习惯。教育学生不怕挫折,不怕失败,遇到挫折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想出办法。(2)组织各项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往的情境。课堂教学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渠道。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辨一辨,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提高他们表情达意能力。

②通过班、队活动,创造交往的条件。队集体、队组织是个小社会,教师可以在这个小社会中实行“班、队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当干部的锻炼。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班、队集体和学生本身所提供的集体生活环境,帮助学生会自尊和尊重,养成帮助他人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群体生活的爱好和对班级、学校活动积极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人人都有表现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

③在游戏中学习适应“社会角色”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则是他们玩的主要形式,教师应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社会生活如“模拟法庭”、“模拟督导”和军事游戏等,让学生从中学到社会知识、生活经验,培养其社交能力。

④通过社会实践,提供交往的机会。社会,是学生将来走出校门都要接触到的,在社会中,都要与市场经济打交道的。教师应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扩大交往范围,通过参观、调查、访问,让学生体会到交往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增进与成年人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向成年人学习调解冲突和解决矛盾的知识,从而逐渐发展他们社会交往技能。

⑤通过家校联系,形成培养网络。教师应加强家校联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人的方法,让子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会正确向长辈表达自己愿望和意见的方法,学会处理好与家庭成员、邻居以及周围人员之间关系。

⑥加强言行训练,培养交往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联系、交往都离不开语言,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言行训练,既要注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如:语言文明、条理清楚、幽默有哲理,又要注意非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如:交往礼仪、表情、手势、体态、语调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比较系统、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从现实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门户,使思维的触觉,是理解的前提。可以说,敏锐地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没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来交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在进行观察之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性的观察计划,特别是在观察一些较为复杂的现象时,计划更应该周密可行,否则只能被观察对象的复杂性所迷惑,达不到预期的观察目的,无法完成预定的观察任务。在科学课中,观察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空想。因此,要提醒学生在观察是积极思考、主动观察。最后,要及时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以便于在总结、归纳时做到全面。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要想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或者解释科学规律,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试验目的对某些特定的实验现象进行重点观察,分清主次关系。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若只是随意的浏览,则只能看到杂乱无章的表象,观察不到事物变化的本质。

如在教学科学课《混合身边的物质(一)》时,学生将豆子与沙混合后,再将其分开,让学生观察豆子与沙的变化时,学生们可能注意到豆子表面可能粘着一些沙尘,于是就认为豆子发生了“变化”。这时,就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们要研究的是“物质的成分”(即本质属性)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不是检查其他非本质的地方是否发生了变化。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一观察重点不放手,而不被其他现象所迷惑。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沙还是原来的沙,豆还是原来的豆,二者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观察材料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同一个实验,观察的材料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有效的观察材料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而无效的观察材料,只能会干扰学生观察的目的,影响学生观察的重点。如在进行《淀粉的踪迹》一课时,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淀粉、水、碘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由于没有及时提醒学生要掌握好淀粉、碘酒、水三者的量,从而在实验中出现了淀粉遇碘酒变成黑色的现象。后来,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要求学生严格控制三者的量,在碘酒中加入2~3倍的水进行稀释,而且淀粉液不能过于粘稠。结果学生们都观察到了淀粉遇碘酒变成蓝色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有效的获取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观察习惯

对科学研究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只有长期观察,才能捕捉到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现象。要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能力,就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只限于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联系实际,用于生活,生在家庭,会去观察各种事物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还很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以不断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能力

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与现代社会对孩子的独立的要求相比,中国孩子独立能力都较薄弱。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结果是让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缺乏。四年级的小学生不会剥蛋壳,大学生开学是“全家总动员”,甚至有大学生把不会洗的衣服用包裹寄回家,离家读书领着父母去陪读……这些现象真的令人担忧。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大。

难道我们的孩子天生缺乏独立的能力吗?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给他环境,给他条件,教育者合理引导,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独立的一族。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行动,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一旦孩子能够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深藏在他身体内部的各种潜能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呢?

家庭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首要场所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是溺爱,从而影响了独立意识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独立老师。父母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儿童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培养了儿童独立生活能力。

学校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主阵地(1)孩子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心情。一个人的责任感强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只有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才能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独立的承担责任,并很好地生存、生活下去。在教育中,注意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承担一些应该而且能够承担的责任。在班级管理中,采用“班干轮换制”、“事务承包制”,努力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2)学生的劳动能力

劳动是学生通往独立的道路,因为劳动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孩子只有从小参加劳动,才能练就各种照顾自己、帮助别人、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解放学生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从内容上来说,要尽可能丰富多彩,赋予劳动新的内容和新的内涵.如我们可结合实际和当前形势,开展“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爱我家园,人人有责”“争当小能人”等活动;在形式上来说,要尽可能生动活泼,要可操作性、计划性、趣味性。通过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勤劳、负责任的心理品质,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3)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帆风顺只能是良好的祝福。因此,在意志毅力方面,我们要对学生着重进行意志和毅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遇到困难始终不低头,不气馁,而是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顽强拼搏,不怕困难是独立生活能力形成的基础条件,如果缺乏这样一种精神,独立生活能力将难以培养形成,要想成就的事业会半途而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活生生的例子令人钦佩的精神感染他们。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社会是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大课堂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产生了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到更广阔的天空中去。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提倡学生尽早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去经受锻炼。要想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学生必须学会了解、熟悉社会环境,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可以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将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通过社会体验活动,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尽可能为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机会,让我们的学生早些脱离父母的羽翼,少一些依赖,多一些体验,多一些磨砺,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现代人。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新技能之一,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景,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量一量三个不同直径的圆滚动一周的距离,他们会发现圆的周长相当于其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而学生就会想:“三倍多一点究竟是三倍多多少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气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视学生为朋友,平等相待,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最好的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的问题。“不怕”,不仅仅是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心中的想法;同时还要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的观点存在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同学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学生更应该不怕的是他自己,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站起来回答问题就面红耳赤,那要求学生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刻入自己的心里。

面对全班同学,面对老师、相信我能行。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能接踵而至。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1)小组讨论,合作释疑

独学而无友,孤陋寡闻,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孩子们便会集思广益,扩大眼界,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2)查阅资料,揭开谜团

小学阶段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访问、请教他人等方式去寻求答案,这样不仅能解决课内发现的问题,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3)动手实践,解决疑问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我们身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孩子学习积极,几乎不用家长操心,同时学习成绩也非常优异;而另外一些孩子学习很被动,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天天催着他学习,可是学习成绩却往往不好。很多家长对此归结为“人家的孩子听话”。其实不然,这涉及到孩子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陶冶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身正为师,言正为范。而树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行为的先导。教师应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

还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主要环节,也是师生交流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创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的知识朋友。教师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满腔的热情来帮助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整过过程中,教师始终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不轻易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一个学生解决不完整,就让其他学生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做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归纳、总结、复习。例如:可以改变教学法,创设一个场景,给学生扮演角色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切身体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这样教学效果会好许多!课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复习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以课本为主,加强基础知识,如字、词、句子的复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复述课文,或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写话习作等。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在学法指导。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语文知识和技能。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上都是由成人(教师、家长)支配的,自己没有根据学习目标作出计划,列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表等等,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生一块商定学习的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时间请教人等等的环节,列出自学安排表,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断地去领会和感悟知识。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同学生交谈,帮助学生制订一个学习计划,让学生按计划进行学习,只要落实了每周的学习计划并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实现独立自主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发挥学生主要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学生耳听、眼看、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辨、自悟、自理、自学的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才能成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有兴趣才会愿意学,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培养兴趣要在参与中培养,在成功中提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投其所好,鼓励其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如果“心中喜悦”,势必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充分全面地进行自主学习。(1)以“物”激“趣”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以“物”激“趣”的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实物图片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就特意用绿色的卡纸剪了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姿态很美,老师围绕两棵松树设计了教学的环节。课堂上孩子们觉得很有趣,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语文课堂,而在和两棵充满生机的松树对话。因此,我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能写会画。(2)以“情”激“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趣教学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教师的真情成了导体,成了火种,可以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而我认为教师要做好真情传递的桥梁,必须用自己丰富多变的语言去实现。(3)、以“演”激“趣”

儿童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身边角色。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

当然在设置表演情景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设置不拘一格的形式。全文表演、片段表演、化装表演、即兴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总之,生动活泼的表演,能使学生以愉悦的情感,在欢乐的情景中学习语文。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他们个性中的一切不良习惯,这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想品德的前提。当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善思善想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及刻苦学习的习惯。会科学安排时间,有计划地支配时间,高效率地利用时间。教师有责任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各自发展各自的优势,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一个能自主学习的人。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也是学生在长期的活动中自动化了的行为,只要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责任性、目标意识、按计划学习、独立思考等方面的意识,并经常坚持形成行为动力定势,强化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教就服务了学生的学,就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多边互动掌握方法

现代教学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动口、去动手,然后总结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掌握研究学科知识的规律和方法,为他们今后能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要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等。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方式把学习方法组成一个体系,如:提前预习,寻疑问难,边听边思,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课外阅读,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就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就能够自觉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

总之,教师只有将自己从传统的“苦学”“苦抓”中解脱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变“苦学”为“乐学”,最终才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也就达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艰难过程,有待于教师的精心指导。但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将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事情,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