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英雄故事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7:12:03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军事英雄故事会

军事英雄故事会试读:

前言

书籍是用生命镌刻的铭文,是用智慧雕塑的丰碑。它伴着我们奋斗的历程,伴着我们生命的足迹。鉴于此,我们精心为您编写了此套《感动青少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岁月磨洗不去历史的沧桑,风霜阻挡不了温暖的记忆。生命长河静静流淌,丝丝感悟、缕缕情意都是河面泛起的涟漪。徜徉于其中的我们,是否真的能在人生的波澜中,体味爱的真谛?是否真的能在岁月的磨砺中,洞察奋斗的价值?是否真的能在命运的风雨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翻阅书卷,答案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本套丛书集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于一体,富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和启发性,非常值得广大青少年品读。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二、思考和实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实干必须结合:在学习中应该善于思考,从学到的每一点经过思考能够扩展出许多知识,这样就丰富了你学习的内容。

研究学习方法和实践学习方法必须结合:通过思考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就一定要试一试,通过尝试为自己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反复的思考这些经验又能够想出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不断的有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确定学习方法的方法。

三、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中的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动、进取和奋斗。

拥有一个主动的态度十分重要,可以说:"天才,就是主动性的爆发。"遇到了每一件事绝不退缩,积极地去做,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主动可以使你比别人多许多做事的时间,可以比别人多做许多需要做的事情。你得到的练习就会很多,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

进取可以让你不停地向上,防止人变得堕落。向上看,至少能够不往下走。

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态度是实力的前提,有良好的态度才能题得到自信、过硬等一系列的东西。态度和兴趣同等重要。

四、会玩,然后会学

玩主要指在学习之余要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另外还要通过玩来放松身心,使下一次的学习更有效果。兴趣爱好可以使人有机会调整自己的身心,有办法通过更换自己的注意力所在,来调整自己的兴奋点。有了爱好,也有助于培养学习上的兴趣。爱好决不是占用学习时间没用的东西,它有利于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及其他一些事情的效率。这种爱好必须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做消耗体力的运动也能够缓解脑力上的疲劳。

硬学不会有最好的成绩。如果多出去旅游还能丰富一下自己的经验,可以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人经常做到以上两点,可以变得有灵气。这就是有些人不那么努力就会取得很好成绩的道理了。

浓郁的书香沁人心脾,精美的文字感人肺腑。本套丛书是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最诚挚的礼物。希望它成为您的良师益友,激励您的人生,启迪您的智慧,成就您的梦想!感动青少年的经典故事经典历史故事感动青少年的经典故事。

张骞

1.出使西域

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但北方的匈奴总是在边境上烧杀抢夺,危害百姓。汉武帝几次出兵,都没有成功,他非常着急,不知该怎么办?就在这时,汉武帝突然听到一个好消息,大月氏仇恨匈奴,他们一直想打击匈奴。

汉武帝高兴地笑了,他说:“那真是太好了!要是联合月氏国,两边夹攻,那匈奴人就无处可逃了!”他知道这项任务很艰巨,于是他发了一张布告,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有胆量、能吃苦的使者。

这个消息立刻被传开。有位叫张骞的年轻人报了名。

汉武帝在和张骞交谈之中,发现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决定任命他出使大月氏,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公元前138年,张骞被任命为出使月氏国的使者,带着100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了。

不久,他们就踏进匈奴人的活动范围。张骞带领手下人想迅速通过匈奴境地,却被匈奴士兵发现了。当时,匈奴和汉朝表面上的关系还不错。单于就把张骞留下作人质。

张骞不甘心失败。这一天,他和甘父等几个人商量好,趁匈奴看守放松警惕的时候,偷走了几匹骆驼和骏马,向西逃走。翻过葱岭,他们来到了大宛国,这儿的人非常热情。

大宛国王也早就想和汉朝来往。张骞举着使节,对大宛王说:“如果大王能派人把我们送到月氏国去,我们会更加感谢您的。”大宛国王说:“当然可以。我派骑兵和翻译把你们送过去就是了。”

张骞等人到了康居国后,康居王也很热情,又继续派人把他们送到月氏国。张骞见到月氏国王后,向他讲明自己的来意,月氏人却不想报仇了。

又过了一年,张骞看大月氏根本不想打击匈奴了,就只好回到长安去了。路过匈奴时,又被扣押。后来趁单于死的机会,匈奴放松警惕的时候,他又逃了出去,回到汉朝。这次出使,张骞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2.不朽功绩

13年前的使团终于回来,汉武帝也非常高兴。

张骞的一生大部分都是在旅途中渡过的。张骞通西域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了解到沿途很多地理、民俗、气候等情况。还从西域带回了在中原没有的种子和果实,为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并为以后同西方国家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班超

1.不读死书的班超

大学问家班彪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班固,一个名叫班超,还有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2.“人头外交”

班超作为汉朝的使臣出使西域各国。首先到达鄯善。鄯善国原来是归附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给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但是几十年来,汉朝没顾及到西域那一边,鄯善王早就听说大汉朝边疆辽阔,国力昌盛,就答应要同汉朝友好,并且用丰盛的酒菜来招待班超一行人。

但过了不久,鄯善王忽然对班超一行人冷淡了。有时好几天也不出现。班超感到很奇怪,一天晚上,班超悄悄地来到鄯善王的屋外想要找他商量对付匈奴的事情。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听到里面有说话声,就停了下来,想听听屋里面是什么人在说话。只听有人说:“大王您别听信汉朝使者的话,我们匈奴与你们相邻,一定会和你们友好往来,大王您不用担心。”原来匈奴也派使者到了鄯善,鄯善国王又打算倾向于匈奴,所以班超就决定乘夜火烧匈奴人。

这天夜里,班超率领部下来到匈奴营地,正好大风骤起,班超他们顺风放起火来,并在营后击鼓大呼,匈奴人不知虚实,纷纷逃出营门,全被班超埋伏在那里的弓弩手射死。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人的头颅来见鄯善王,鄯善王吓得叩头谢罪,表示永远臣服汉朝,决不再生二心。

鄯善王放弃汉朝,而准备投靠匈奴,主要有匈奴使臣相迫,如果班超强令鄯善王臣服汉朝,那么他们即使表面答应,内心也不会真服。班超采取强硬措施,攻击匈奴使臣,使鄯善王臣服,及时挽救了这一危机的局面。鄯善是西域的主要国家,他们结交了汉朝,别的西域国都跟着与汉朝和好了。

班超通西域开阔了东汉与西域的交往,使东汉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以后匈奴也很少侵犯边境了。

岳飞

1.苦练杀敌本领

宋朝时候,北方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常常出兵南侵,宋朝的皇帝逃跑,金兵扰得老百姓很不安宁,过不上太平日子了。

眼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岳飞心里极不平静。他立志要学好武艺,锻炼身体,赶走金兵,平定天下。于是拜当时有名的军事家周侗做老师,学习耍刀弄剑、骑马射箭和行军布阵的本领。

每天天没亮,岳飞就起床到树林里去锻炼。耍一阵刀,举一阵大石头,随后又拿杨柳条儿作箭靶,练习射箭。这杨柳条常随风飘动,要打中,可不容易,但岳飞心怀大志;一心报国,天天坚持练,终于能射中飘动的柳条了,在以后的作战中,他箭无虚发。由于岳飞的勤学苦练,身体结实了,武艺精湛了。周侗很喜欢岳飞,还把自己心爱的两张弓送给了他。

后来,岳飞参了军,领导军队打仗十分勇敢,军队被人称“岳家军”,经常打胜仗。金兵一听说“岳家军”来了,都吓得胆战心惊,望风而逃。

2.活用阵图

宋宣和4年,年仅19岁的岳飞应募从军。由于他自幼好读兵书,又练得一身武艺,所以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显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担任东京留守的老将宗泽非常欣赏他,把自己作战的“阵图”授给了他。但是,岳飞深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不在于机械地照搬别人的“阵图”,而是要用心钻研实际作战的战法。他很感激宗泽的好意,但也直言不讳地说:“带兵打仗用阵法是常有之事,关键在于用法之人的妙用上。而不能照搬阵法。”听了岳飞的话,宗译连连点头称是。

正因为岳飞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机动灵活地指挥战斗,所以他用兵常出奇制胜,在抗金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3.妙计擒义军

宋绍兴3年,岳飞奉命前往吉州征剿农民起义军。

当地的义军营寨很多,岳飞采用策略,切断各营寨间的通道,集中兵力,猛攻一寨,这样大部分营寨相继攻破了,只剩下义军首领李满的大寨还在抵抗。

李满的营寨设在一个悬崖洞内,岸高百仞,极难攀登,称为固石洞。李满率众多义军及家属屯居洞中,并聚集了大量的粮米。如果官军围而不攻,很难熬过起义军。

岳飞察看了地形后,想了一条妙计,决定用计策来破李满的营寨。他让人制作了8座木桥,靠在岸边,每天派一批士兵向上攀登。

守卫洞口的义军等官军接近石洞时,就将大量檑木和炮石投掷下来。官军头天受阻,第二天又派一批士兵攀登。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相持,义军能够投掷的木石差不多用光了。

这时,岳飞传令部队发起总攻,他派先锋部队用盾牌挡住山上滚落的木头和石块,全副武装的士兵紧随其后,因为义军山上的石头、木头在头几天已经投掷完了,没有东西可以打击岳家军,岳家军终于攀上洞口,将李满等人抓获,共俘虏义军士兵及家属2万多人,岳飞全胜而归。

岳飞在攻克固石洞的战役中,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施以耗敌用以投掷的木石的战术,先缓后急,拿下了敌寨。

4.“以敌制敌”计

宋孝宗时,杨么聚众造反,占据洞庭湖,岳飞奉命与他作战。岳飞的部下都是西北人,不善于水战。

岳飞大军一到,先派使者去招安。于是杨么的同党黄佐投降了岳飞。岳飞只身一人骑马来到黄佐部队中,对黄佐十分客气,他拍着黄佐的背说:“你能分辨是非归顺,这很好,如果你能够立功,封侯是不在话下的。现在有一次机会,我想派你到洞庭湖中,去看其他的人,能捉来的就捉来,可以劝降的就招安,你看怎么样?”黄佐十分感动,流着泪发誓,要以死相报。接着黄佐袭击了周伦的营寨,杀死周伦,擒拿了他的统制陈贵等人。

当时枢密使张浚在督江淮领军打仗,不久,被朝廷召回朝,商议秋季防务的事,张浚令人叫来岳飞商议军情。张浚怕一时难以解决这里的战事,想等来年再战。岳飞说:“如果用官军打水寇很难,因为我带来的军士不善水战,而我用水寇攻打水寇则容易。水战,是我们的短处,敌人的长处,以我之短攻敌之长,所以难于取胜。如果利用敌人的将领,指挥敌人的兵卒,就等于削去了敌人的手足,再去离间敌人的心腹,使他孤立无援,然后用官军乘机出击,八天之内,肯定会将敌人首领全部俘获。”张浚听后十分高兴,同意了他的计划。

于是,岳飞到了鼎州,这时,黄佐领杨钦来投降。岳飞大喜,说:“杨钦骁勇强悍,他既然来投降,敌寇的核心就崩溃了。”岳飞上表,朝廷授给杨钦武义大夫之名,礼遇十分优厚。杨钦感恩涕零。岳飞又派杨钦回洞庭湖,两天之后,杨钦又说服了金琮、刘铣等人来投降。

公元1135年6月,岳飞奉南宋朝廷之命,率兵围攻洞庭湖农民起义军的水寨。如何使数万大军渡水进攻?岳飞心生一计,决心在洞庭湖上闯出一条路。

岳飞找到一处水浅的地方,选择20名最会叫骂的士兵,昼夜不停地在这里狂喊,用以激怒义军官兵。与此同时,岳飞命其士兵在上游投放大量的草木,这些草木顺流而下,漂集到这里。

义军的官兵听到叫骂后,果然怒不可遏,争相往叫骂处投掷石块,以出被辱之气。可没想到正中岳飞的计策,投下的石块恰好把漂集的草木压住,时间一长,就铺成一条草木瓦石的路。岳飞率军如履平地,杀进水寨,起义军首领被擒,起义遭到失败。

5.谈马喻才

在下面这个故事中,岳飞借“马材”暗喻“人才”,其核心是说要“爱惜人才”。岳飞和宋高宗二人对话都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这句话,但对话中已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

这一天,抗金英雄岳飞从前线返回京城,随即便到宫阙朝见宋高宗。

宋高宗问岳飞:“元帅最近得到好马了吗?”岳飞回答说:“禀告圣上,臣过去倒是有两匹好马,每天吃料饮水都要比一般的马多几倍,而且吃东西很挑剔,稍有点脏的东西都不吃。这两匹马虽说吃得多又挑剔,但跑起来不是一般马可以相比。当我从早晨骑马出发,初看那马跑得不算快,渐渐地越跑越快,等到跑上180里时,犹如腾云驾雾,风驰电掣一般。即使到了中午,那马仍然后劲十足,从中午到接近黄昏,也还能跑200里。到目的地后,卸下鞍甲,那马既不喘气,也不冒汗。良驹真可算得上是致远之材,可托重任。”接着,他又说:“唉,真可惜这两匹马都相继死去。而今我骑这匹马,也算是将就,吃东西总不挑剔。但跑起来就大不一样,我还没坐稳,它就开始逞能,初跑得很快,可是还没有跑上百里就没劲了,而且气喘吁吁,满身大汗。这种马在吃东西方面很容易满足,然而喜欢逞能,没有后劲,不过是驽钝之材而已!”

宋高宗听完岳飞一席话,知道是以马暗喻人才,便连连点头,并称赞说:“爱卿说得太好了!良马消耗大是应该的,这就是‘正取而大受’的道理。”

6.将计就计放敌奸

南宋绍兴元年,宋荣州团练史曹成不受朝廷节制,拥兵7万反叛。宋廷命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率兵12万前往征讨。

岳飞进入贺州境内,士兵抓到了一名曹成派出的间谍,把他绑缚在岳飞的军帐外。岳飞知道后,心生一计。假装出帐调遣军粮,管粮的官吏为难地说:“军粮已用尽了,如何是好?”岳飞假装说道:“既然如此,暂时撤回到茶陵去。”说完后像刚刚发现绑在军帐外的间谍,做出因泄露机密而后悔的样子,跺着脚走进帐内。暗地里却命人把那个间谍放掉了。

间谍兴奋异常,庆幸自己得消息而且逃了出来,一路小跑回到曹营,向曹成报告了岳飞将撤军的情报。曹成正苦于无计可施,一听这个情报,喜于言表,决定第二天乘势追击岳飞的军队。岳飞则命士兵拂晓前在草垫子上急匆匆地吃了早饭,然后悄悄地绕过山岭,天没亮就赶到了曹成驻军的太平场,突然向曹成的营寨发起了进攻。曹成企图凭借险要的地形来抵抗岳飞的军队,但岳飞指挥士兵全力攻打,将曹成军队打得全面溃散。

7.精忠报国不屈冤死

后来金军大举南侵,岳飞在对金作战中屡建奇功,打赢了很多著名的战斗。

可是当时的皇帝软弱无能,政权都落在秦桧这个大奸臣手中,岳飞心中非常抑郁。1139年,宋高宗与秦桧不顾岳飞等抗战派的反对而接受了屈辱的议和条件,岳飞上书痛斥秦桧“误国”。秦桧怀恨在心,一直想除掉岳飞。1140年5月,金国撕毁和约,由金兀术带兵南下,大举进犯,很快就占领了中原和陕西地区。金兵的毁约激怒了朝廷里的爱国将领,他们奋起抗战,打得金军损兵折将,大败而逃。岳飞率领他的岳家军跟金兀术在郾城决战,战斗从下午一直打到天黑,鲜血都流成了河,呼喊声、打杀声响彻云霄,岳家军个个勇猛异常,以一当十,打得金军落荒而逃,损失了十几万人马。岳飞取得了郾城大捷,岳家军也达到了空前的强大。

正当岳家军连战连胜,决心从头收复旧河山时,南宋王朝却急着用“金字牌”送来密旨,要岳飞撤兵回朝,岳飞不想撤兵,就写了奏章给宋高宗,但是竟连接到12道金牌,要他必须撤兵。岳飞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收复回来的河山马上就要毁于一旦,痛心疾首,热泪横流,向着天空大声的呼喊:“苍天!10年的努力就要葬送了,以后我们怎样才能收复失去的家园呀!”

岳飞回朝之后,秦桧想方设法要害死岳飞。他先解除了岳飞的兵权,然后给岳飞编造了许多罪状,其中一条是企图谋反,把岳飞关到狱中。秦桧指使御中丞何铸审理此案,严刑逼供。当何铸看到岳飞背上有其母针刺的“精忠报国”4个大字时,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建议大敌当前,不要杀害大将。秦桧大怒,又让他的亲信对岳飞严刑逼供,想屈打成招,但岳飞大义凛然,最后也没招供。老奸巨猾的秦桧听了阴险毒辣的老婆王氏的话,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秘密杀死在风波亭上。

人们为了纪念抗金英雄岳飞,在杭州西湖岸边修了岳飞庙,后来又有人用生铁铸了秦桧与王氏等4个奸臣的跪像,让他们永远跪在岳飞墓前请罪,受世人的唾骂。

戚继光

1.猴子帮助抗倭

明朝著名的将领戚继光是位抗倭寇的民族英雄。他率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从不取老百姓一针一线,一心一意效忠朝廷,保护百姓,深受老百姓爱戴,人称“戚家军”。关于戚继光的军队有一件十分有趣的故事。

有一年,沿海地区有大批倭寇入侵,戚继光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带领戚家军驻防福建。

驻地濒临大海,周围一带都是山。这里山峦起伏连绵,环境很好,空气也很清新,所以山上有许多野生动物,尤其是猴子最多。

戚继光把队伍驻扎在环境优美的隐蔽处。这地方像是一个山谷的底部,四周地势很高,底部平坦得像一片平原,占地也广。戚继光就在这儿练兵。

一天,士兵们正操练,突然来了一大群猴子。它们见到有人在操练,感到非常好奇,吱吱喳喳叫个不停,跳个不停。

日子一久,这群猴子竟然也学会了伸腿弯腰的动作。只要戚家军在那边操练,它们就在老猴的带领下在这边“操练”。将士们戏称它们是“猴戚家军”。

戚继光见状,心里一动,心想,何不真的组建一支“猴戚家军”呢!或许打仗时派得上用处呢!于是他们将这群猴子捉住。起先那老猴一副不服的样子,可当戚家军给它果子吃后,它便乖乖地投降了。

在戚家军耐心的训练下,不久,这群猴子真的成为一支听令行事的“猴戚家军”了。

一天,这一地区再次遭到了倭寇入侵。戚继光拍拍老猴的头说:“现在,你的任务来了。”那老猴好像听懂了戚继光的话,点点头,还行了个礼,逗得戚继光哈哈大笑。

这天夜里,戚继光将士兵们埋伏在敌营周围,然后让每只猴子手上都拿了一只爆竹,一声令下,群猴扑向了敌营。

那群倭寇听见营外“吱吱喳喳”的吵闹声,以为戚家军打来了,于是纷纷操起武器,冲出门来。

一出营地,发现一大群猴子在营前的木桩上跳上跳下,戏耍顽皮,特别有趣。倭寇知道这一带猴子特多,所以也不以为然,还以为它们不知从什么地方偷来了些竹筒,在玩耍呢!戚继光见倭寇放松了警惕,知道时候到了,便一声令下。那群猴子听见号令声,顿时收起先前那一副顽皮的样子,在老猴的带领下,俨然一支训练有素的“猴戚家军”,同时将各自操持的爆竹丢了出去。这种爆竹着地就炸。

顿时,营地里大火四起。倭寇还没反应过来,便被烧得焦头烂额,四下乱窜。戚继光的太军在听到号令后纷纷杀了出去,与倭寇进行了一场战斗。很快,这群倭寇便被戚家军杀得片甲不留,那些在旁观战的猴子们,开心得拍着手,为戚家军“呐喊助威”。

2.发明“自犯钢轮火”

万历8年4月,戚继光已是独镇一方、统兵10多万的大帅了,但仍亲自研究和改进武器。他在53岁时发明了地雷,当时叫“自犯钢轮火”。

为了防止鞑靼的入侵,戚继光选择可容纳很多人的地方,在那里掘地埋石炮。在里面放一个木匣,而匣内周围填满火药。中藏钢轮,兼置火石在旁边,当敌人的人马踩着机器时,钢轮就自动转了,火就从匣中射出,各炮一起发动,敌人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这种武器使得“洋鬼子”们的气焰减了不少。

戚继光发明地雷是在1580年,比欧洲人发明地雷约早300年左右。

3.巧用竹枪刺倭寇

明朝中期,日本人常侵入我国东南海域,百姓称入侵的日本人为倭寇。这些倭寇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闹得我沿海边疆不得安宁。

朝廷派出年仅27岁的悍将戚继光到浙江东部设防。戚继光受命后,立即到义乌等地招募了一批农民和矿工,经过严格训练,组成了威震敌胆的“戚家军”。

戚家军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常采用“以长制短”的战术与倭寇交战,这种方法是用7尺多长的铁尖长枪对倭寇3尺长左右的“武士刀”。交战初期,虽然戚家军的官兵作战非常勇敢,但结果总是吃亏,打了几次败仗。这是什么原因呢?

戚继光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戚家军的长枪是白腊木杆,倭寇的短刀则是窄面薄刃,长枪一旦刺不中,就会被短刀削去铁尖,变成一件不称手的打狗棍。这两种长、短兵器在较量中,长枪实际上是非“长”而“短”。

后来,戚继光采纳了当地农民的建议,就地取材,用毛竹制成了竹枪。这些竹枪是用“节密枝坚”的毛竹上半截制成。枪身经过油浸火烤,质地紧而韧,长度更长——足有一丈五、六尺多。枪头没有铁尖,而是用刀斜削而成,锐利无比。就这样,戚继光的铁枪军变成了竹枪军。

这些不起眼的毛竹枪,在后来与倭寇的交战中,确实成了“武士刀”的克星。在与倭寇作战中,竹枪猛刺一下,被刀削去一截,但竹枪头仍是斜尖。再刺,再削……即使被削去几尺,竹枪仍有丈把长,倭寇还是难以近身。实战中,大多数竹枪不等敌寇挥刀再削,就已刺进他的胸膛。

戚家军挥舞着竹枪,在战场上愈战愈勇,倭寇只能望风而逃,不敢轻举妄动了。

4.惩舅治军纪

戚继光调到山东御倭前线后,他一面整饬营伍,刷新卫所;一面训练士卒,严肃纪律。起初,戚继光的许多部属看不起这位年轻的长官,不大愿意服从他的命令。

其中有个军官,论行辈算是他的舅父,公然倚仗长辈身份,不肯听从号令,犯了错误,这让戚继光不好判决。戚继光作为一个将官,自己的部下不听指挥,当然有权处分,而且也需要处分。不过,从亲戚关系来讲,自己虽是上司,到底是晚辈,舅父虽然是下属,却是长辈。传统的上下尊卑观念浸染着当时人们的头脑,长辈犯了错,难道可以受晚辈的责罚吗?这里面不仅关系到军纪问题,而且还牵涉到习俗和封建伦理的问题,因而使戚继光感到左右为难。

戚继光于是想到了一个公私两全的办法。他一方面以长官的身份,当众给了舅父以应得的严厉处分;另一方面,他又以外甥的身份,在当天的晚上,把这位舅父请来,向他赔礼。他的舅父被他这种坦率诚恳的行动感动了,不禁当着他的面跪了下来,激动地说:“我知道你执法如山,今后再也不敢违抗命令了。”

在军中,戚继光也因不徇私枉法,而受到士兵的爱戴,士兵也自觉地遵守纪律。

郑成功

1.收复台湾,流芳千古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清时期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跑了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从小就在隆武帝身边。史可法抗清和清军在扬州对无辜百姓的屠杀,使他幼年的心灵埋下了抗清的种子。有一次,他经过深思熟虑拟订了《抗清条陈》送给隆武帝看。隆武帝非常喜悦,当即封他为忠孝伯,赐尚方宝剑,派他去镇守边关。清军攻入福建后,郑芝龙胆小怕事,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坚决反对父亲投降清朝,他出走厦门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活动在广东、福建等地。

在与清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郑成功深感自己占据的地区太小,没有办法发展壮大。他日夜谋划着建立一个安全的基地。

那时候台湾被荷兰人占据,台湾人民发动了多次起义,都没有成功。郑成功出于长期抗清的考虑,想占据台湾。这时,有一个郑成功的远房亲戚从台湾来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从这个人那里了解到荷兰人用卑鄙的手段占了台湾,压迫着岛上的居民。这使郑成功更加坚定了赶走侵犯者,收复台湾的决心。

郑成功从百姓中了解了台湾的地形,摸清了荷兰人的部署。他布置了周密的计划,并且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你们无权管理,限你们立即撤退。”但荷兰统治者对此根本不理睬。

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郑成功率领2.5万人的大军,从金门出发,经澎湖,在赤嵌登陆。他用切断生活来源的办法围攻,迫使赤嵌的荷兰军守将出城投降。接着,郑成功就将赤嵌城包围住。百姓听到郑成功大军来了,十分高兴,纷纷给郑成功送去了粮食和日用品。

荷兰殖民者使出了很多计策想让郑成功撤军,如用重金收买,向海外求援等,但都没有成功。走投无路的荷兰殖民者只好乖乖地向郑成功递交了投降书,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一次重大胜利,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从此流芳千古。他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2.借潮赶走荷兰兵

明永历15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领强兵2万,战船百艘,从金门出征,讨伐荷军,收复台湾。中途在澎湖休整待机。不管是选择航线及登陆,他都亲自调查研究,请教部下和乡民,综合各方面情况是:南航线登陆于大港,港宽水深,进出爽然,但荷军重炮设防、严兵把守;北航线登陆于鹿耳门,航道狭窄,水浅礁多,荷军又置沉船于海底,舰船入港非触礁即搁浅,唯有借农历月初涨大潮时方可入港。全面权衡利弊之后,郑成功决定隐蔽船队,等涨潮之日走北航线登陆鹿耳门。

4月29日夜,郑成功下令起锚出航。于次日清晨进至鹿耳门港口外,果然海潮大涨,推动船队越过暗礁浅滩鱼贯驶入,至鹿耳门内海,恰又有晨雾忽起,给船队筑起一道天然屏障。荷军依恃天险疏于戒备,登陆一举成功。翌年2月荷兰军头目在投降书上签字。

崔可夫

1.乱世从军,两度出使中国

崔可夫将军1900年2月12日,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出生于沙皇俄国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的谢列布里亚内普鲁德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912年,由于家庭贫困,12岁的崔可夫辍学到首都彼得堡谋生。

1917年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就此覆灭。同年的7月4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兵镇压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崔可夫亲眼目睹了这一血腥屠杀的场面。此后许多工厂倒闭,崔可夫所在的工厂也难逃噩运。崔可夫失业了。

无计可施之下,1917年崔可夫投奔了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的哥哥,在喀琅施塔德成为海军水雷教导队的一名水兵。

不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崔可夫随波罗的海舰队加入了红色政权的行列。1918年春,崔可夫去了莫斯科,并在那里参加了红军军事教官短训班,成为步兵第二班的学员。同年7月2日,崔可夫和其他学员受到列宁亲切接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苏俄军勇敢抗击来犯之敌。崔可夫被任命为副连长,不久,由于表现出色,被提升为连长。

返回莫斯科,崔可夫参加了军事教官短训班,获得了“红军军官”证书后,旋即被派往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在咯山参加步兵第40团的组建工作。此时,年仅18岁的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40团负责队列的副团长。

1919年红军统帅部将步兵第40团编入北部战役集群第2集团军第28师,移驻维亚特省的波梁内地区。第28师的师长阿津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指挥官,19岁的崔可夫处处都在模仿阿津师长。当时,正值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外国干涉军的支持下准备推翻红色政权,崔可夫率领部队转战东西。

1920年,在苏波战争中,崔可夫任第43团团长,英勇战斗,取得杰出的战绩。

1922年,战事已基本停息。8月,崔可夫到工农红军军事学院院去深造。1925年8月,崔可夫以优异成绩随第五期学员们如期毕业。在3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

由于学业优异,崔可夫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深造一年。

1926年秋,崔可夫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1929年,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纠纷。7月13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崔可夫奉命随苏方外交人员撤回国内。

20世纪30年代初,苏军开始大力培养各级指挥官。具有实战经验、系统军事理论素养和外交官履历的崔可夫被苏联军事委员会选派担任首长进修班主任职务。1936年初,崔可夫被选送入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的速成班学习;年底,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担任机械化旅的旅长。

1938年4月,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这时他才38岁;3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纳粹德国疯狂扩军备战致使国际形势急剧恶化,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政府宣布:鉴于波兰局势已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苏军将越过苏波边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随后,苏联政府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崔可夫指挥的第4集团军被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

侵略战争结束后,崔可夫被调至第9集团军,任集团军司令官;指挥该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12月底,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虽然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力师由于当地的严寒,被芬军歼灭过半。因此,统帅部下令解除崔可夫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1940年,法国败降,欧洲局势更加紧张。而远东地区的形势也对苏联不利:日军此前先后在张鼓峰、诺门罕发起对苏的武装挑衅,使苏联远东地区面临严重威胁。

鉴于严峻的形势,苏共中央委员会经过慎重的酝酿和审慎的筛选,决定让崔可夫担任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前往中国,指导中国政府的抗日战争,协调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以此束缚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避免苏联两线作战。

1940年12月,崔可夫带着军事顾问和军事专家从苏联出发,于1941年1月1日抵达陪都重庆。在当晚的新年晚宴上,崔可夫与蒋介石进行了短暂的礼节性会晤,双方有一段精辟的对话。

蒋介石说:“今天,世界上有3股力量没有卷入战争,即苏联、美国和某种程度上的中国。中国可以抗战。未来取决于它们和它们的行动。换言之,3个人物将决定世界的命运。日本不可能战胜中国,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败。战争对中国只不过是生病。而一切病都会好的……。”

崔可夫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疾病会导致死亡。”

蒋介石又坚持表示说:“不,我们不认为疾病会导致死亡。死亡并不是疾病。没有疾病也会导致死亡。”

崔可夫将军担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后,除了参加一周由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何应钦主持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之外,还与美国驻华代表、法国维希政府的代表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获得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为苏联政府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美国政府任命陆军第3兵团司令官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为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参谋长;1942年2月上旬,史迪威赴华任事。

此时身处重庆的崔可夫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来华的任务,便向莫斯科提出:“我认为,在这种局面下,我作为总军事顾问在中国已无事可做。和史迪威将军作顾问竞争是不适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我不能介入,也就是说,不能建议蒋介石或中国军队参谋总部怎样帮助美国和英国打日本……我想回国投入我国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战斗。”

2.为斯大林格勒勇敢战斗

1942年3月,崔可夫将军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奉召返回莫斯科。崔可夫汇报了在中国的工作之后,便要求上前线,迫切地希望马上参加抗击法西斯侵者的战斗。

崔可夫与参谋长克雷洛夫和军事委员古罗夫在查看地图。1942年5月,崔可夫被任命为配置在图拉地区的后备军的副司令员。由于司令员还没任命,崔可夫负责指挥部队。

7月初,统帅部将崔可夫所在的后备军改编为第64集团军,戈尔多夫中将任集团军司令;并在顿河或伏尔加河一带迎敌。

7月23日,戈尔多夫被任命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崔可夫开始代行第64集团军指挥权。

7月25日,崔可夫在卫国战争第一次参加了战斗。当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战车师的强大兵力对第64集团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3天过后,第64集团军的右翼撤过了奇尔河,但德军从下奇尔斯卡亚地区突袭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落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戈尔多夫中将对崔可夫后撤部队的做法不满意,指派舒米洛夫少将担任第64集团军司令。

8月1日,德战车第4集团军在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第64集团军和整个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受到德军从南面的包围。崔可夫迅速赶赴形势最糟的南部地段,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崔可夫战役集群”,并迅速与方面军司令部取得了联系(与第64集团军联系不通)。

5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命令第64集团军在科捷尔尼科沃方向迎击德战车第4集团军,“崔可夫集群”则奉命从南面掩护第64集团军的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崔可夫率部将德军赶回了阿克赛河,取得了反击的胜利。

8月中旬,希特勒调整部署,要从西北和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向斯大林格勒派出了大量的轰炸机,进行了近2000架次的轰炸飞行。形势万分危急。

1942年9月12日,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任命崔可夫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的中部和工厂区。

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为鼓舞士气,崔可夫在到任伊始就发布命令∶“斯大林格勒是我们最后的战场;未经我和参谋长同意,任何部队严禁擅自撤离现有阵地;集团军司令部在任何情况下不向后撤。”

崔可夫在作战会议上指出:“我们不能仅限于防守,而应该抓住一个有利战机去打反击,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敌人,并用我们的积极行动破坏敌人的计划”。

14日凌晨3时,崔可夫指挥第62集团军从马马耶夫岗向德军发起了攻击;但遭到德军的强力抵抗和反击,进展极不顺利。15日,德军对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地区展开激烈的城区街巷战斗。

9月16日、17日两天的战斗更加激烈,尤为残酷。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巷战,崔可夫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他告诫属下的各级指挥官,不要束缚于既定的战斗条例条令,要相信士兵们并给他们充分的战斗自由,要多化整为零地组织突击小组,甚至可将“单人堡垒”作为新的战术单位。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在接下来的残酷战斗中,崔可夫及其司令部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防御阵地,从未撤离到伏尔加河的对岸。

在10月中旬,德军甚至攻至第62集团军司令部仅400公尺之处,而崔可夫和参谋长克雷洛夫都镇定自若地表示:“我们将一起清洗好自己的手枪,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的脑袋”。

10月底的战斗中,在对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来说是更为艰苦的日子,但胜利的曙光已冉冉升起。

1942年11月1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军部队。

12月17日,第62集团军从一块块漂来的巨大浮冰上步行渡过了伏尔加河,与德军展开激战。

1943年1月10日,苏军部队对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在视察第62集团军时告诉崔可夫的任务是:“以积极的行动,从东边将更多的敌人吸引过来。如果敌人企图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突围,就坚决地把它堵住。”

崔可夫向罗科索夫斯基保证:坚决完成任务,在顿河方面军主力发起主攻之前,第62集团军决不让保卢斯的德军部队撤走一兵一卒。

随后,崔可夫指挥部队由东向西推进,对德军发起了强劲的攻势;1月26日,第62集团军与自西向东进攻的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胜利会师。

1月31日,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领都成为了第62集团军的战俘。

2月2日,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向最后负隅顽抗的德军部队实施最后的攻击,俘获德第11军军长施特雷克尔中将。当天16时整,顿河方面军终于彻底完成了歼灭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集团的使命,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以苏军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希特勒宣布德国全境为此哀悼3天。

崔可夫将军命令所部向敖德萨突击。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在市区防御作战中,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德军部队,完成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不许后退一步”的任务。

苏军的《红星报》在社论中说∶“第62集团军的震惊世界的顽强精神,使我统帅部有可能集结兵力,转入反攻,重创庞大的德国法西斯部队。”

为表彰第62集团军的战功,苏联最高统帅部将第62集团军改为近卫军,而崔可夫则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

3.得之不易的库尔斯克之战果

1943年3月底,苏联最高统帅部将第62集团军调入西南方面军编成队,从斯大林格勒附近换防到北顿涅茨河的库皮扬斯克和斯瓦托沃地域。

1943年4月16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把第62集团军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

1943年4月中旬,最高统帅部命令崔可夫利用休整时机,使所属部队做好实施进攻和突破敌防御地带的准备,并深入研究诸兵种协同作战、近战、夜战、反战车战等进攻作战中的常见作战样式。崔可夫在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上将、战车第3集团军司令雷巴尔科夫将军、战车第6集团军司令哈里托诺夫将军等著名战将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切磋之后,获得了诸多宝贵的教益。

为了报斯大林格勒城下惨败之仇以及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德军统帅部又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进攻计划;希特勒于1943年4月15日发布了第6号命令,其战役企图是:从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继而再向苏西南方面军后方实施突击。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察觉了德军的这一企图后,计划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带交战,并立即部署了这次交战的兵器和兵力。

7月4日,苏军掌握了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进攻的准确情报。

7月5日2时20分,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在德军之前发起了先发制人的强大炮火反击行动;德军阵脚大乱,被迫在原计划两小时后发起进攻。

7月7日,崔可夫和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应召到西南方面军的司令部,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向他们传达了苏最高统帅部的意图——利用德军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库尔斯克方向的时机,向顿巴斯发动攻击行动——强渡北顿涅茨河,协同正由米乌斯河向斯大林诺进攻的南方方面军,突破巴尔文科沃地域之敌的防线;歼灭敌顿巴斯集团并前出至第聂伯河。

这是崔可夫第一次参加指挥大规模的进攻行动。在进攻前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崔可夫一遍又一遍地审订着整个进攻作战计划,给各兵团指挥员下指示。

7月17日4时50分,在长达90分钟的炮火准备之后,近卫第8、第1集团军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对德军发起了强劲的进攻;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亲临崔可夫的集团军观察所督战。

第一波攻击部队及其战车和火炮迅速从先遣工兵营临时架设的舟桥上渡过了北顿涅茨河;但在扩大登陆场时,不仅德军的抵抗越来越强,而且,德国航空兵也加紧了行动。对渡口实施了猛烈的航空轰炸,使崔可夫部队的进攻行动受到严重阻滞,其原定的进攻计划全部落了空。

这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集团军实施的第一次进攻。受领的任务,没有一项得以完成。对崔可夫来讲,这是相当困难的时期。

可是,苏军牵制德军的目的已受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接下来几天的激烈战斗中,近卫第8集团军虽顽强作战,但进展不大;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命令损失较大的近卫第8集团军暂时撤为第二梯队,改由第6、第12集团军接替之,准备在北顿涅茨河右岸的登陆场发动新的攻势。

鉴于首轮进攻的失利,崔可夫向上级请求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第6、第12集团军组织实施进攻的全过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批准了他的这一请求。

8月17日,新一轮进攻开始,崔可夫来到第6集团军进攻地带的中心,观察进攻的发展情况。但此次进攻也未达到既定的目的。在8小时激战之后,第6集团军只向前推进了不足两公里;此后就难以继续向前推进。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再命令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进入第6、第12集团军之间的结合部,准备参加进攻行动。

崔可夫对3个集团军进攻行动的连续失利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认为失利的最大原因是苏军的进攻行动没有达成突然性。于是,他拟订了一份实施机动、改变突击方向以达成进攻突然性的新作战计划——将突击集中在一个狭窄地段上,楔入德军防御纵深8~10公里,为机械化部队投入战斗创造条件;同时请求允许自己的集团军进行适度的休整。

8月22日清晨,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猛烈攻势,强大的航空轰炸和炮火准备使德军阵地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德军万万没有料到苏军会在两次连续失利后再度发起第三次强大的进攻行动,德军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溃退。

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此次终于为西南方面军在浴血奋战一个多月后赢得了首次胜利。紧接着,崔可夫指挥部队加强攻势;但德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首次使用了防战车地雷,使苏军的战车部队受到很大损失。

尽管如此,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还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草原方面军则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协同下,攻占了哈尔科夫城,从而为下一步收复左岸乌克兰并前出到第聂伯河奠定了基础。

至此,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之后,德军统帅部不得不放弃进攻战略,转而采取防御战略。大兵团夜战的大胆杰作在取得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苏军在从大卢基至黑海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德军展开攻击行动,以歼灭德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并解放顿巴斯工业区和乌克兰的农业区。

而德国陆军总部则于1943年8月中旬发布了希特勒的第10号命令,企图在苏德战场构筑起一道代号为“东方壁垒”的新防线来阻挡苏军的进攻行动。

通过8、9两个月的浩大攻势,苏军几乎收复了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全部领土;而德军则撤到第聂伯河右岸的“东方壁垒”后面继续坚守。

苏最高统帅部命令西南方面军不迟于10月3日全部肃清位于第聂伯河左岸的扎波罗热登陆场的德军,并在该方向上前出到第聂伯河。

9月16日,根据大本营的命令,准备将近卫第8集团军调到中央方向上,而朱可夫坚持要将其转隶于草原方面军,以便支援科涅夫实施的大规模战役,但是,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认为,没有近卫第8集团军,他无法占领扎波罗热登陆场。

9月23日,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命令崔可夫率他的近卫第8集团军立即在第12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的集合部集结并替换这两个方面军的部队。

德军统帅部苦心经营了一年的扎波罗热登陆场,建有防御外廓和防御内廓及大量中间支撑点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系统,其整个外围前沿均筑设有一道深4公尺、宽6公尺的梯形截面防战车堑壕,堑壕内灌有1公尺深的水以阻挡苏军步兵的进攻;还建有4排防战车雷场。德军用于防守扎波罗热登陆场的部队为步兵第125师、第304师、第123师、战车第40军。为取得进攻的胜利,崔可夫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并利用航空侦察获得了大量情报。

10月1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与其左翼的近卫第3集团军、右翼的第12集团军一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崔可夫指挥炮兵对德军部队实施了巧妙的推进式打击,近卫第8集团军在当天上午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战车堑壕。但德军利用苏军炮兵因弹药锐减而不能对步兵和战车提供支援的时机,迅速用精良的“虎”式战车部队实施反击,挡住了苏军的攻势。

2日夜,苏军暂停进攻行动。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在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部召开指挥会议,决定由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10月10日晨,崔可夫命令近卫第8集团军的部队发起了又一次强攻行动,到中午就在德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使整个方面军的进攻战线全面推进了3公里,德国士兵已纷纷丢弃战壕逃到各支撑点。苏军在这一天战斗中,防坦克歼击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鉴于此种原因,崔可夫决心对德军实施夜间攻击行动。

10月11日苏军进攻的任务仍未改变——在预定的各个方向上突破敌人防御,继续开展歼灭敌坦克的斗争。

12日夜23时,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发起了夜间进攻,猝不及防的德军被击溃了。在战斗过程中,崔可夫不顾个人安危,带领自己的司令部人员亲赴前线各处督察战况。

13日上午,马利诺夫斯基来到崔可夫指挥所,决定集中整个方面军的部队暂停攻击,准备对扎波罗热实施夜袭行动。

13日夜,西南方面军集中全部炮火对德军实施了毁灭性的轰击,进攻部队随即发起攻击行动,德军一触即溃,纷纷败逃。

次日13时,苏军终于攻占了扎波罗热。在这一夜的进攻战斗中,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广播中对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辉煌战绩表示了祝贺。崔可夫在大兵团夜战方面大胆而成功的杰作,被载入了苏军作战的史册。

攻占了扎波罗热后,西南方面军利用战场的短暂间歇进行休整。此时的崔可夫由于连续征战,已身心疲惫,便被方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和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勒令返回莫斯科住院休养,由马斯连尼科夫上将临时代任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一职。随即,原属于第12集团军的近卫步兵第4军就近被编入近卫第8集团军。

尽管崔可夫在莫斯科,但无时无刻不牵挂第8集团军。十月革命节过后没多久,崔可夫便急不可耐地返回前线,重新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领受的任务是进攻阿波斯托洛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告诉崔可夫“进攻阿波斯托洛沃保留大本营将根据向阿波斯托洛沃进军的情况来判断近卫第8集团军的作战行动,哪怕一天前进5~10公里,也是在前进”。

以前,乌克兰几乎无人知道,但阿波斯托洛沃小城对于西南方面军攻打尼科波尔具有重要的战役价值,可以切断尼科波尔德军的退路。

为使部队减少伤亡,崔可夫对阿波斯托洛沃发起了避实就虚的攻击。崔可夫规定各部队绕过敌人要构筑在各大车站的强大支撑点,沿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尼古拉耶夫卡——波斯托洛前进。

德军投入大量战车实施连续有效的反冲击,使缺乏反战车武器的崔可夫部队损失严重,在秋雨连绵的泥泞道路上的进攻行动受挫,6天才向前推进了10公里。

在此作战的紧要关头,崔可夫向所属部队发出命令指出:此刻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已非兵力和兵器,而是部队的意志、耐力和决心;各部队要坚决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

崔可夫的果断指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6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占科什卡诺夫卡;27日向前推进了12公里。为守住尼科波尔和锰矿区,德军收缩防线,用主力部队抗击近卫第8集团军;崔可夫部队的进攻受到了遏制,战事陷入暂时的相持状态。

1944年初,苏德战场两军之间的战线,从北往南自拉多加湖南岸经斯摩稜斯克南下,沿第聂伯河为界,德军在西,苏军在东。但苏军的实力已明显高于德军的。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西南战区实施主攻突击,收复乌克兰和克里米亚。

1月10日,在冰雪严寒之中,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所属近卫步兵第4军在肖洛霍沃方向发起攻击,几乎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便前进到索菲耶夫卡——尼古拉耶夫卡公路。

1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要求该方面军各集团军加紧攻击行动,尽快拿下尼科波尔。

崔可夫针对战场情况,向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提出了一份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局部突破的作战计划,获得了采纳。根据这一计划,苏军兵力做了调整,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攻正面缩短了整整60公里。

2月1日,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阵地发起了进攻,突破了德军的防线。2日中午,崔可夫带领集团军司令部人员亲临前线了解敌情,要求部队继续加强攻势。2月5日,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会合,开始集中兵力猛攻阿波斯托洛沃。

到了3月10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完成了对因古茨河当面德军部队的合围。

德军为了解除困境,向崔可夫的部队发起了激烈的反击。对此,崔可夫镇定自若,指挥自己的近卫第8集团军调整兵力部署,坚决挫败了德军的反冲击企图。

3月19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强渡了南布格河,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德军从陆路完全孤立起来,并打开了通向德涅斯特和敖德萨的道路。为表彰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取得的辉煌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21日再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1944年6月5日,近卫第8集团军被调为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预备队,随后根据大本营的决定,被编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此时的德军已根据苏军的进攻特点,采取了一套全新的“弹性防御”战术:一旦受到苏军的进攻威胁,德军即撤离受威胁地带以保存实力;待苏军突入后再发起突然反击给苏军以大量杀伤。

针对德军的这一新战术,崔可夫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决定将通常在进攻前一、两天实施的战斗侦察改在进攻前两、三小时内进行,以使德军无法及时判明苏军的进攻企图。为防止德军脱身,崔可夫决定以不断投入新的攻击兵力来实施突击的“添油”战术,使德军无法及时躲避苏军的打击,丧失其防御的“弹性”。崔可夫的上述想法受到方面军司令部一些人的质疑,却得到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元帅和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大力支持。

7月20日,崔可夫的部队和友邻部队越过苏联与波兰的国境线。

23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克卢布林。7月27日,苏最高统帅部决定下一步进攻计划。崔可夫奉命率近卫第8集团军在华沙以南强渡维斯瓦河并夺取登陆场。崔可夫向方面军司令部大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攻击地点和攻击发起时间,并向有些犹豫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立下军令状:如果进攻失败,自己甘愿被革职送交军事法庭论处。

1945年1月12日,苏军从巴拉努夫桥头堡开始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8月1日,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沿用由战斗侦察迅速转为主力进攻的战术,在自己亲临一线选定的攻击地段发起了攻击行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