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传播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9:18:50

点击下载

作者:张亮,乔茂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共产党宣言》传播史

《共产党宣言》传播史试读:

《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理论创新(代序)

张亮

宣言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西方相当流行的一种政治文体。回望当年层出不穷的各种宣言,能够穿越历史烟云至今仍被我们的时代知晓的为数很少,能够对我们时代产生某种程度影响的更属凤毛麟角,能够依然照耀我们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信仰和理论引领的,唯有《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为什么能够成就其伟大?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于《共产党宣言》诞生于一个需要经典也能够产生经典的伟大时代;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于马克思是一个能够准确把握、完美回答时代问题的理论创新者,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最佳代言人。170年后的今天,身处伟大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如何纪念《共产党宣言》?重读其文本,再思其理论,当然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为师,像他那样进行理论创新,不辜负伟大新时代,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理论答卷。《共产党宣言》表明,理论创新是应运而生的,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时代方位,将个人的思想生产与时代的迫切需要统一起来。马克思是一位勤奋而严谨的作者,绝不轻易公开发表作品,往往几易其稿却最终仍决定将手稿束之高阁,让老鼠的牙齿去批判。《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在1848年1月激情创作而成的,其间他还在处理其他事务。马克思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迅速将《共产党宣言》修改定稿?说到底,是因为他敏锐地察觉到1848年革命的高潮正在来临,热切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够及早公之于众,加速推动革命走向高潮乃至胜利。2月24日,《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印刷出版。就在此前两天,法国二月革命爆发,紧接着革命浪潮迅速波及几乎整个欧洲,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共产党宣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势造英雄。个人只有将自己的活动与历史的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才能超越个人的有限性,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思想生产也是如此。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需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清醒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创新也能够实现理论创新的伟大时代,勇于为时代代言,让自己的理论创新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共产党宣言》表明,理论创新绝不是价值中立的,我们需要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和党做学问。《共产党宣言》高度评价资产阶级曾发挥过的重要历史作用,肯定“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共产党宣言》最终的结论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解决这种矛盾,“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半个世纪后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共产党宣言》提出激烈批评,认为它对两个必然的实现时间和实现方式的预见不够科学,或者说是错误的。这种所谓批评不过暴露出批评者本身的理论幼稚病,即想当然地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应当是科学的并因而是价值中立的。马克思毕生探求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认识。当他转向共产主义后,这种科学探索便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超越了那些虚幻地追求所谓普遍真理的同时代人,成为千年思想家。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应当像马克思那样,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人民和党做学问、创新理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表明,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我们需要发现并说出时代的理论痛点。《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在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年6月)、《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1月)基础上再创作、修订定稿而成的。较之于后两个文献,《共产党宣言》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几乎全新的“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两章内容。马克思为什么要增加这两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在把正义者同盟改造成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改造、武装同盟,同盟才能从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秘密社团转变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政党,换言之,理论建党、思想建党是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发现和解决的这个问题是多么重要!事实上,马克思一向认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他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人们常说,做学问“板凳需坐十年冷”。但坐冷板凳并不等于枯坐象牙塔。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必须明白,只有走出象牙塔,走进人民的生活,才能聆听到时代的声音,有效回应时代的呼唤,发现、提出进而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只要我们发现并说出时代的理论痛点,我们的理论工作就可能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共产党宣言》表明,理论创新要体现时代性,我们需要找到最符合时代精神特征的理论路径。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科学文化的发展具有同步性。19世纪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或借助宗教、文学,或依据新兴政治观念、哲学理念,批评资本主义。恩格斯指出,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感受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已经出现了以科学化的方式来阐述社会主义的新动向。马克思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充分继承同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精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使社会主义彻底摆脱空想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也因此最终战胜空想社会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应当像马克思那样,让自己的理论创新充分体现时代性。包容并蓄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伟大新时代的基本精神特征。因此,我们所要体现的时代性一定不是照搬照套西方的,而是融通古今中外的,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还有当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只要我们坚持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基本遵循切实推进理论创新,伟大新时代的时代性就将通过我们的创新成果迅速崭露出来。《共产党宣言》表明,理论创新只有征服人民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我们需要用最能打动人民的形式来呈现理论创新成果。《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理论经典,也是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创作有三个特点:结构明晰,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它究竟要说什么;修辞准确、有力,成功传达出了自己的革命意图,让人过目难忘;富于韵律感,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共产党宣言》问世后至今已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再版1000多次,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上发挥了其他经典难以媲美的巨大作用。《共产党宣言》的传播为什么会如此广泛?真理性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但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呈现形式也是不能忽略的。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如何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前提是被群众掌握。理论不管有多高深、多精妙,如果不能被群众掌握,就只能像唐僧历经千难万险从西天取回来的真经那样,被供奉在大雁塔中,迅速被人遗忘。理论要想被群众掌握,首先就要找到符合人民需要、能够打动人民心灵的形式。《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为什么都采用问答体?因为这是当时欧洲工人阶级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文体形式。马克思为什么会精心设计《共产党宣言》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式?因为这篇战斗的檄文是他为全欧洲的工人阶级创作的。当代中国理论工作者应当像马克思那样,在理论创新的时候把人民放在心中,按照人民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呈现理论创新成果的恰当形式,只有这样,人民才会把我们的理论创新成果看进眼里,记在心里,挂在口头,化为行动。

引言:走进《共产党宣言》

约200年前的1818年5月5日凌晨2点,一个男婴诞生在当时普鲁士王国的古城特里尔。这个男婴就是卡尔·马克思(1818-1883)。17年后他中学毕业时,师长在毕业证书上寄语马克思,希望他“发挥才能,无负众望”。

马克思没有让师长失望。1848年1月,流亡布鲁塞尔的马克思满怀激情地修改着一篇文稿。这篇文稿后来成为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现代世界最重要的单篇政治文献,它正文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就是《共产党宣言》。170年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人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就如同1848年人们初读它时一样。特里尔坐落于摩泽尔河中游河谷,是德意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甚至曾经是东罗马帝国(康斯坦丁二世)的首都。图为19世纪特里尔的城市景观马克思的出生证明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德文第一版在伦敦以单行本问世,总印数约为几百册2014年,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中文版最新单行本,该版每年的印数都在10万册左右

一、璀璨的永恒魅力

《共产党宣言》具有世所公认的永恒魅力。这种永恒魅力可以从四个方面描述。

1.光彩夺目的文学魅力

读《共产党宣言》,人们往往首先会被其文学魅力所吸引。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柏拉威尔就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写得最好的著作之一。他说:“马克思并不是总是写得这样出色,但是在他写得最好的时候,他表现出他能够掌握说教的和论辩的散文写作能力,这一点保证他的作品在思想和政治活动史上以及在德国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评价是中肯的。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马克思的文学素养有目共睹,但他们的文学才能往往被其深刻的思辨所“遮蔽”。鉴于《共产党宣言》的宣传性质,马克思在最后修改润色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终于使其思想内容与文学形式达到完美统一。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1940——?),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共产党宣言》的文学创作有三个特点。首先,结构明晰,让人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它究竟要说什么。其次,修辞准确、有力。中国的古话说,“修辞立其诚”。修辞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创作意图服务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行了大量修辞,成功传达出了自己的革命意图,让人过目难忘。对此,我们只须提它的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就可以了:“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最后,富于韵律感。《共产党宣言》的德文原文富于德语特色的韵律之美,朗读起来极具抑扬顿挫之感,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段中表现得尤其显著。

2.巨大的情感鼓舞力量

《共产党宣言》的情感鼓舞力量表现在能够激发一切被压迫者的情感,激励富有正义感的人们为人类的解放去不懈奋斗。《共产党宣言》最初是为被资产阶级压迫的工人阶级创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不过,在其“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共产党宣言》却在事实上激发了一切被压迫者的情感,燃烧了正义人士的激情。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对此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章节后,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一文本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在思想上给人的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它实际上是对于当时世界上所有属于被压迫阶层的力量的一种唤醒和一种鼓励。”

1871年5月29日,也就是巴黎公社失败后的次日,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领导者之一欧仁·鲍狄埃怀着满腔热血创作了《国际歌》(原名《国际工人联盟》),艺术地诠释了《共产党宣言》的革命精神。1888年,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曲,这首共产主义的革命战歌开始在全世界广泛流传。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就是听着《国际歌》投身革命与解放事业,或者唱着《国际歌》慷慨赴义的。从上至下分别为《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1816-1888)和曲作者皮埃尔·狄盖特(1848-1932)

3.引人入胜的乌托邦憧憬

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人文主义学者、政治家,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100个名人之一。他的历史形象是多元的:他既因为创作了《乌托邦》被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又因为对天主教的忠诚而在1980年被罗马天主教会册封为圣徒

托马斯·莫尔于1515至1516年出使欧洲期间创作了一部虚构作品,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后人则将它简化为《乌托邦》。乌托邦(Utopia)是一个希腊词语,就词的构成而言,希腊语中,"ou"是“没有”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Utopia即意为“一个子虚乌有的地方”。在莫尔的笔下,这个没有的地方变成理想的、美好的国度。乌托邦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既可指美好的理想又可指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词汇。

1880年,恩格斯应法国革命者的请求,将自己的三篇旧著改写成了一本通俗的小册子,翻译成法文,以“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Socialisme utopique et Socialisme scientifique)之名出版。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社会主义传统,而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指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主义传统。由此,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乌托邦更多地和不切实际的空想联系到了一起,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不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人们依旧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乌托邦,即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美好社会。

共产主义是一种怎样的美好社会?晚年恩格斯在回答类似提问时,认为《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一句话是对此最合适的回答:“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美好社会里,人们因为摆脱了阶级对立而获得了真正的平等和自由,从阶级的成员变成了社会的个人,从而可以获得完全发展自己才能的手段,以最符合自己禀赋的方式来发现自己,实现自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曾以更加形象的方式描述过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一句话,共产主义“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合写的一部未完成文稿。在该文稿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左图为1938年郭沫若翻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右边两幅图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原稿(上图)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社会主义者,小说家、记者、社会评论家(下图)《动物庄园》1945年第一版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开始从理论变成现实。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既让人感受到了理想的美好,也让人觉察到了“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的虚幻。于是,20世纪20年代初以后,一股反乌托邦的思潮开始悄然发端。这其中造成影响最大的当属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奥威尔是一个社会主义者。1936年,在报道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不仅被直接卷入战争,而且被卷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尖锐的甚至是残酷的倾轧,从而对苏联共产党、苏联社会主义产生了强烈质疑。1945年,他出版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影射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窃取权力,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蜕变,最终蜕变成为和过去的统治阶级一样的剥削者,只不过是以共产主义之名进行剥削的剥削者,而苏联也从人民心中的天堂破碎为新的阶级社会。1948年,他又出版小说《1984》,影射、批判苏联本质上不过是一个新的集权主义国家。奥威尔的这两部小说强烈激发了人们对共产主义乌托邦的怀疑。

历史地看,在冷战开始以后,特别是在1956年新左派运动兴起以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作为乌托邦理想的共产主义已经因为苏联而黯然失色。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乌托邦理想本身并没有熄灭,依旧在指引人们去探索非资本主义的美好未来。1962年6月15日,一批美国青年在休伦港集会,发布了《休伦港宣言》,表达了他们对改变美国资本主义现状的渴望。在《休伦港宣言》序言的结尾,他们写道:“为现状寻求真正民主的替代物,承担对它们进行社会实验的义务,是有价值、能充分发挥才能的人类事业,这项事业今天推动我们前进,我们也希望它推动别人前进。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这份关于我们的信念和分析的文件,作为二十世纪后期理解和改变人类状况的一种努力,它植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至今尚未实现的设想——人获得左右自己生活环境的力量。”这种乌托邦理想当然不是共产主义的,但谁又能否认它是由共产主义乌托邦所激励出来的呢?《休伦港宣言》是美国学生运动团体“学生争取民主社会”于1962年6月15日通过的宣言。而休伦港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港口小镇

20世纪末,美国现代思想史学者拉塞尔·雅各比曾哀伤地宣布:“乌托邦精神,即相信未来能够超越现在的这种观念,已经消失了。……甚少有人想象未来,它不过是今天的复制品而已,这复制品有时候比今天稍微好些,但是一般而言要比今天糟糕。出现了一种新的一致性看法:不存在其他选择。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政治衰竭和退步的时代的智慧。”我们可以赞同雅各比对现状的描述,但不能同意他的判断。在我们看来,乌托邦不是终结或者死去,而只是陷入了暂时的沉睡,它的沉睡不过是在等待下一次醒来,以全新的方式继续激励人们对于人类未来的超越性想象。

4.深邃的思想穿透力

作为一部19世纪的作品,《共产党宣言》当然会“过时”。事实上,早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但作为一部至今仍被人们反复阅读的经典,《共产党宣言》的魅力就在于,资本主义的固有危机不断把它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中,并从中发现有关资本主义的新的惊人预见。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总编约翰·米克尔思韦特和《经济学人》杂志“熊彼特”专栏作家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以为,马克思是“自由主义的死敌”,但《共产党宣言》却对资本的全球化作出了成功的预言:“关于这个特定的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立即会承认的事情之一是他最后发现的一个悖论:全球化越成功,它给与自己的后座力就越大。这个过程与冲向沙滩的海浪确实不无相似之处:后浪击碎前浪,更有后浪在后头。”也就是说,马克思当年提出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的前途与命运问题,依旧摆放在当代人面前:“如何克服全球化表面上的坚不可摧与内在的虚弱之间的悖论,依旧是新的二十一世纪的最重要挑战。”《经济学人》1843年创刊于英国伦敦。1850年夏季,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研读了《经济学人》的全部过刊,此后再次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2012年1月28日,《经济学人》开辟了中国专栏,这也是该杂志除了英国和美国之外的第三个国家专栏【注释】

二、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情境

黑格尔曾说过:熟知非真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共产党宣言》。它为什么是“共产党”的宣言,而不是社会党、工人党或者其他什么党的宣言?最直接的回答是:《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个组织的党纲。要想获得更完备的解答,就需要回到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乃至更为广阔的19世纪共产主义理论与运动的历史。木刻作品:《起草〈共产党宣言〉》(张文江)

1.共产主义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100年前,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这激励着人们去探寻共产主义不为人所知的起源。有人说,柏拉图前后的古希腊哲学中已经有了共产主义的思想。有人说,共产主义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托马斯·莫尔、托马斯·康帕内拉。还有人说,以卢梭(1712-1778)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已经开始憧憬原始共产主义了。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革命者都是人,无法割断自己与以前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不过,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观点其实都站不住脚,因为“19世纪初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先驱们通常不是从某位历史久远的作家那里推导出自己的思想,而是在打算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和乌托邦时发现或关注先前某位理想城邦理论家的相关性,然后加以颂扬和利用”。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并不是这些理论传统的产物,相反,共产主义的诞生使这些理论传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的代表作《理想国》被认为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是1623年完成、1633年出版的《太阳城》

共产主义理论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种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世界历史的产生,“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世界历史正是由资本主义开创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资本主义产生于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意大利。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现在也如1300年间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先后经历了14至15世纪的简单协作阶段、16至18世纪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和19世纪开始的大机器工业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境遇来描绘这一历史进程。“简单协作在那些大规模运用资本而分工或机器还不起重大作用的生产部门,始终是占统治的形式”。“在简单协作中,甚至在因分工而专业化的协作中,社会化的工人排挤单个的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