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拉萨(上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3:09:24

点击下载

作者:王蓬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长安到拉萨(上下)

从长安到拉萨(上下)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从长安到拉萨(上下)作者:王蓬排版:燕子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2-01ISBN:9787551313360本书由北京千华驻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卷一汉藏交好开通衢乾坤初定•盛世前夜

天下大势

在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唐代无疑占有重要且光彩的一页。在此之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华夏民族历经夏、商、周的迁徙整合,相济相融,春秋战国,合纵连横,争相称霸,诸子百家,学术争鸣,把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治武功、学识智慧,开发得淋漓尽致,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的学说与西方同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遥相呼应,共同丰富发展了人类的文明。之后,群雄争霸、秦扫六合,在中华大地首次创建大一统的秦王朝,设置郡县,统一文字、筑长城、戍五岭,广修驰道,海内为一。秦虽短暂,却为华夏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汉承秦制”,定都长安,吸取秦代修筑豪陵、滥征民力,引发动乱的教训,汉初朝野上下都接受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思想,朝廷轻徭薄赋,百姓休养生息,仅用半个世纪,国库充盈,社会安定,这便是垂范后世的“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又重用董仲舒、桑弘羊、张骞、卫青、霍去病等一批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冶铁煮盐,兴修水利,打击匈奴,交好西域,把中国古代社会推向第一个峰巅。其时,汉代疆域东南至海,西北至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包括了今属阿富汗的300公里的瓦罕走廊及中亚许多国家地域,西南至越南中部,东北则至朝鲜半岛。是当时世界上幅员辽阔、实力充盈、四方辐射、万国来朝的第一号强盛大国。而且,两汉持续时间长达400年之久,制定典章,拓展疆域,开通丝路,沟通亚欧,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巨,绝无仅有。华夏民族正是经历了汉王朝才结束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列国争雄局面,类如秦人章邯,楚人项羽等杂称,开始定型使用“汉族”这一称谓。先是“汉人、汉朝人”被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所确认,且不同于“胡人、蛮夷”带有贬义。相反,汉人、汉语、汉字、汉风、汉俗、大汉天子、汉家威仪……均被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部落仰慕,这也是世界各国对这种文明的认同与肯定。

然而,盛久必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又历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乱哄哄,你方唱罢他又登场:联群英以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智胜官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蜀汉兴亡,同室操戈,萁豆相煎,西晋东晋,淝水之战,主少国疑,骄奢亡国……整整三个世纪,华夏大地陷入金戈铁马、割据动乱之中,直到公元581年,北周重臣杨坚趁周宣帝荒唐暴死,夺取天下,建立隋朝,才结束动乱恢复统一。

隋代奠基

提到隋代,人们便会想到暴君隋炀帝,荒淫无耻,挥霍无度,大兴土木,滥征民力,开凿运河,扬州看花,引发各种矛盾,导致烽火遍地。从公元581年隋朝建都长安到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创建大唐,仅仅38年,便结束了这个短命的王朝。

但细观历史,隋朝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是隋代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达300年之久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南北割裂的状态,创建了继秦、汉以后第三次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再就是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开创和定型且垂范后世,打破世袭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采取面对社会,广纳贤才的科举制度,也是在隋代开创,延续千年之久。即是暴君隋炀帝也还有个不容抹杀的历史功绩,那便是亲征吐谷浑,使青海首次划归中原王朝,巡幸河西,使西域长时间维持了稳定,也为唐王朝建立打下基础。隋炀帝几次征发百万男女开凿沟通渭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京城长安与东都洛阳以及幽州、扬州、杭州等商贸重地、省府要郡连接在一起的京杭大运河,真正发挥作用却是在唐代。隋朝制定《开皇律》,整顿户籍赋役,推行较为公平的均田制,使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获得活力与发展,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国库充盈。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隋王朝没有沿袭西汉之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仍以汉长安城为国都的旧习,而是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下新修了一座国都,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大兴城,由至今都被推崇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宏伟壮丽,用我国建筑大师傅嘉年的话说,“大兴城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大的城市”。李渊父子创建的唐王朝取代了短暂的隋朝,也完整地接收几乎崭新的大兴城,正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唐王朝又先后修建了大明宫、兴庆宫、大小雁塔、东市西市,使唐长安城总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最大都市,也把盛唐气象展示得淋漓尽致。

但这都是后话,隋文帝修筑大兴城是开皇二年(582年),又过了16年,即开皇十八年,李世民才诞生于时任陇州刺史的李渊故宅,其地在今关中武功西南渭河北岸,为李渊第二个儿子,这个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时称“二郎”,距日后鼎鼎大名的唐太宗和他载誉青史的“贞观之治”,还有长长的充满荆棘的坎坷之路要走。

晋阳起兵

公元604年,隋代开国皇帝隋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继位。尽管社会有一定积累,但隋炀帝好大喜功,炫耀武力,四处征战,修建东都,开凿运河,到处巡游,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且督役甚急,严刑酷法,役丁死者十之四五,装载死尸的车辆竟延绵百里不绝。《隋书》记载“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填沟壑,骸骨蔽原野。黄河以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渐成燎原之势,其中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攻城略地,声势极为浩大,但最终给隋王朝致命一击的却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他们在晋阳起兵直逼长安,结束了隋王朝的天下。

李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关陇贵族的代表,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的唐国公,父亲李昞北周时位至柱国大将军;母亲家族也极显贵,与隋文帝皇后是亲姐妹。有如此显赫的家世,李渊15岁便进入官场,且仕途亨通,先后任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要职。隋末动荡时节,李渊受命防御北突厥,在战略要地太原留守。此时,不仅李渊久历宦海、胸有城府,几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也都长大成人,羽翼丰满。

尤其二子李世民年仅18岁,却已在雁门勤王的战役中崭露头角。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北巡雁门,遭到突厥重兵围困,李世民应募勤王,并献疑兵之计“旌旗十里不绝”,突厥生疑果然退兵。此时李世民随父镇守的太原,也曾受到农民起义军的围攻,在数次交战中,不仅使李世民经受到血与火的战场磨炼,更亲身感受到广大民众不满暴政,推翻隋王朝的巨大力量。面对各地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天下大势的急剧变化,李渊父子已清楚地看到隋王朝大厦将倾,面临灭顶之灾,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李渊父子一方面紧密关注形势,一方面厉兵秣马,积极做好起兵准备。大业十三年(617年),各路义军已把隋军主力分割包围,尤其是李密的义军与隋军相持于洛阳,无法分身。一时间,鹿死谁手?历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李渊抓住这个千载良机,从太原起兵,挥师南下,一路攻霍邑,下临汾,势如破竹。李渊原本就是关陇贵族的代表,在关陇一带有极大的号召力,诚如史书记载:“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强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待到攻占隋都长安时,李渊父子已拥有20万兵马,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初进长安,为号令天下,李渊把年仅13岁的杨侑扶立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仅隔一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的消息传来,李渊认为隋王朝气数已尽,立刻废掉杨侑,在太极殿登极称帝,国号大唐,改隋大兴城为长安。由此开启了唐代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一个朝气蓬勃的时期。

玄武门之变

李渊定都长安,创建大唐,天下却并未太平,军阀刘武周占据马邑,隋将王世充盘踞洛阳,义军窦建德控制河北,薛举父子陈兵金城(兰州),威胁长安,全国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之后的七八年中,唐王朝一直处于东征西讨,荡平群雄,统一国家的战争状态之中。李世民自从18岁雁门勤王,20岁随父晋阳起兵,攻陷霍邑,挺进关中,占领长安,所有战役都曾参与,而且襄赞军中献计献策,胆识过人,谋略远大,展示出其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在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更是独当一面,亲率大军指挥了平定薛举父子的浅水塬之战,一举解除了西北方向对长安的威胁。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又率兵马出征,几乎是同时面对两股势力最为强大的对手,河北的窦建德与洛阳的王世充,战争旷日持久,洛阳城坚,久攻不下,窦建德又大举增援,唐军将士疲惫不堪,一些将领心存畏怯,眼看要陷进无法收场的僵局……

关键时刻,李世民却看清对方破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采取围城打援战略,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充,为唐王朝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李世民功劳声誉如日中天,威震四海,但也为他带来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灾难。李世民并非长子,排行第二,按封建体制并不能继承大统。事实是李渊定都长安,建立大唐后,哥哥李建成已被立为太子,李建成并非平庸之辈,作为皇储,法定接班人,他协助李渊安定后方,处理国事,曾带兵平定“司竹群盗”,还于武德五年(622年)击败刘黑闼义军,稳定了山东局势,表现出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同时,李建成还获得了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李元吉虽然没有哥哥们的政治军事谋略,却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是唐王朝的猛将之一,只有尉迟敬德等少数悍将可与之匹敌。面对声誉日隆的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深感一种威胁。一次,李建成兄弟与李渊外出打猎,李建成有意让李世民骑一匹烈马,李世民刚跨上马背,就被掀翻在地。还有一天夜里,李建成与李元吉邀李世民去东宫饮酒,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回府大口吐血,幸亏解救及时才保住性命。至此,李氏兄弟已形同水火,双方均剑拔弩张,兄弟间的杀戮已不可避免。

终于,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与多年交结引为心腹的一批文臣武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的精心谋划之下,买通玄武门守将,李建成、李元吉早朝经过玄武门,分别被早有准备的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尽管李建成、李元吉也已准备好东宫的两千卫士于这天动手,且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毕竟晚了一步,气势汹汹赶来的将士如今见主子已命丧黄泉,当即作鸟兽散。面对既成事实,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李渊便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传帝位于李世民,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唐太宗。

盛世前夜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极称帝,是为唐太宗,并改元贞观。

唐太宗与贞观盛世是中华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的一页,即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受到中外人士的瞩目,称颂之声不绝于耳,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贞观君臣的施政要领也为许多政治家所青睐借鉴。但贞观盛世并非一蹴而就,还有漫长的坎坷之路要走。当初,李世民接手的几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摊子:一方面,经历隋末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市井萧条,粮食匮乏。据《贞观政要》载,洛阳至山东几百里路长满荒草,看不见人烟,来往者必需带足食物结伴而行;河北、山东、河南人口不足70万户,不到隋代七分之一。苟活的群众缺衣少食,更无力恢复生产,全国范围除巴蜀、江南稍安定平稳之外情况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侥幸获胜,但李建成、李元吉多年形成的党羽心腹却遍布朝野,甚至逃匿全国各地,观望时局,伺机而动,埋有极大的政局隐患。再是李渊虽已退位,但一批元老重臣仍手握权柄,身居高位,如何处理父皇与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余党,以稳定朝野政局,就成为摆在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面前一道亟须解决的难题。

毕竟是一代英主,出手就展示出超人的胸襟与气度。兼听则明,年仅28岁的唐太宗听取尉迟敬德等大臣建议,兼顾亲情孝道,让李渊仍旧居住皇宫,过着嫔妃群拥的安乐日子直到三年后李渊执意移居弘义宫,安抚了老一辈元勋。太宗对待太子、齐王余党,更以诏书形式,发布大赦:“自余党与,一无所向。”对太子党中有才能者,如魏徵、薛万彻,太宗更是亲自宽慰,委以重任,日后在贞观改革中,均因贡献杰出成为一代名臣。由于在玄武门之变后,采取了宽大为怀的策略,京城长安和全国政局迅速得到稳定。

在贞观元年(627年)六月,面对经济凋零,如何恢复生产,唐太宗即与群臣研讨治国之策,尖锐提出为何周朝治世长久而安定,秦虽统一却很短暂。由于历经隋末动乱,目睹滥征民力,强征豪取的恶果,太宗认为:“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并接受魏徵提出的顺应人心思治、人心思定,对老百姓要实行“王道”即教化方针。然而,就在贞观君臣齐心协力,讨究开创一个空前盛世的前夜,在大唐帝国的西南,远横于天边的一抹高耸入云的黛苍,却有一个叫吐蕃的民族迅速崛起,成为唐王朝必须面对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势力。巍峨青藏•吐蕃崛起

 神奇青藏

 茫茫宇宙、亿万星辰,人类有幸生息繁衍的地球,浩瀚海洋、雪峰冰川、戈壁大漠、星光雷电,不知有多少已知或未知的奥秘吸引着我们的神经与目光。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宛如一抹黛苍隆起于地球表层,素有“世界屋脊”的美誉。在这“屋脊”之上,仅是海拔超过7000米的山峰多达50多座,超过8000米的则有11座。终年为亘古不消的积雪冰川覆盖,晶莹剔透、银光闪烁,蓝天映衬,薄雾缠绕,宛如一个个含娇带羞、眸子顾盼、风情万种的妙龄少女,召唤着多少血性男儿挑战的欲望与征服的决心。

这片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呢?各国科学家有不同的说法。

大陆漂移说:这是奥地利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1880—1930)在其著作《海陆的起源》中提到的见解。他认为大陆原本连在一起,然后像漂移的冰山一样逐步分离开来,形成高山、湖泊与平原。我国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考察的地质学家郑钖澜在其著作《世界屋脊的崛起》中认同这个说法。

海底扩张说:是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赫斯(1906—1969)提出的论点,主要内容是大洋中的海岭是新地壳的诞生地,高温岩浆沿着海岭的裂隙向上溢出增高。但又有资料证明海底岩石不过两亿年,而地球最古老的岩石已经45亿年了。

板块构造学说:是美国科学家摩根、法国科学家勒比雄与英国的麦肯齐共同提出的论点,他们把地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交界的地方是地壳活跃的地带,常有地震、火山活动,因而造成下沉或隆起。青藏高原便是交界地带隆起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在青藏高原先后组织了多次科学考察,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在他主编的《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一书中写道:“青藏地区在新生代期间大致经历了三期地面抬升期,它们分别在3000万年以前,2300万年—1500万年和距今340万年以后。前两期地面抬升造成的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可能不超过2000米。距今340万年以来大量山麓扇砾岩堆积和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记录了青藏高原地面强烈抬升,正是这一期地面抬升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青藏高原。”

不管科学家们各自以怎样的学说和理由来解释这隆起于地球的青藏高原,我们委实得感谢大自然的神奇,把神奇美丽、蕴含丰富的青藏高原赐予了华夏大地和中华儿女,它巍峨高大,雄浑延绵,恰到好处地雄踞于中国的西南,如同不可逾越的屏障,拱卫起华夏大地的内陆与腹地。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青藏高原不是在现在的位置,而是整体北移至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位置,那么将会因纬度偏高,临近寒带,就会终年为冰雪覆盖,过度的严寒因无法生长植物而不适合人类生存;再假如青藏高原不是巍然高耸4000米,而仅仅是几百米,以现在的纬度,可能炎热得如同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地区,举目皆是荒漠和戈壁。现在的青藏高原纬度虽然偏低却巍然高耸,气候因地形而多样。雅鲁藏布江与拉萨河谷气候温润、水量充沛、草木茂盛,适应种植各种谷物和蔬菜,辽阔的山坡高原则适宜于游牧。林芝地区及东南河谷由于海拔低于3000米,植物多样茂密且垂直分布,呈现出让人惊讶的江南景象。由于海拔高,日照充分,每年太阳照射超过3000个小时,拉萨便有太阳城之称,即便严冬,只要太阳升起,一览无余地照射下来,人们便会感到温暖。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恶劣。

当然,气候恶劣的地区也有,比如藏北羌塘草原,大部分在海拔4500米以上,无霜期仅两个月,冬季严寒漫长,大部分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甚至有40多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至于海拔超过6000米的昆仑山、唐古拉雪山、各拉丹冬雪山和喜马拉雅群峰,更是终年冰雪覆盖,但又恰是这些延绵不尽的雪峰,亘古难融的冰川,蕴含的巨大水量,淙淙消融,汇纳不尽,成为华夏大地的汇河之源。

江河之源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不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尤其是水的资源。中东许多地区水比油贵并非神话,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水情并不乐观,人均占水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水量六分之一、发达国家十分之一。全国600个以上的城市缺水,尤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地区,京畿之地严重缺水,“南水北调”已经刻不容缓。从这个背景和视角来看青藏高原,由于有众多常年被冰雪覆盖的雪域成为多条江河的源头,尤其有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与长江的源头,对青藏高原的作用和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如果再扩展视野还会发现,从青藏高原发源的河流,不仅惠泽了中华大地,还直接催生了亚洲许多国家文明的诞生。打开地图就可清楚地发现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的狮泉河是巴基斯坦主脉印度河的上源;雅鲁藏布江流至印度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江;澜沧江进入越南称湄公河,那更是条流淌南亚多个国家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的国际大河;怒江进入了缅甸改称萨尔温江,水量是黄河的1.6倍,使缅甸成为东南亚的米仓。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这些江河是亚洲几十亿人民的生命源泉,孕育了古代光辉的文明,也是现代文明得以为继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然,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孕育了长江、黄河的那片雪域,由于还邻近澜沧江源,所以经常见著于媒体报刊的是三江源。这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坐落纵横着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这些高大雄浑的山脉海拔均在五六千米以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被划进三江源地区的有30多万平方公里,这一带溪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为齐全的地区,能够为大江大河提供必备的水源。约占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地。三条著名大河发源于同一地区,在世界地理上也绝无仅有,所以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的美誉。

养育一个国家的大江大河之源是否在本国国土之内至关重要,尤其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笔者在考察丝绸之路时就曾了解到因水源引起的国际纠纷。比如新疆克拉玛依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产区,又是极端的缺水干旱城市,解决缺水是能够发展乃至生存的首要问题。克拉玛依以北300公里有发源于我国北疆的额尔齐斯河,水量充沛,水质清冽,但却是条流入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又进入北冰洋的国际河流,为了在额尔齐斯河干流上修筑水库,向克拉玛依供水,根据国际公约,我国与俄罗斯的谈判竟达10年之久,才征得同意,得以引水成功,挽救了这座石油城。

由此观之,假设长江、黄河的源头不在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而是国外的什么地方,不仅悠久灿烂的文明失去源头,这种文明得到延续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堪设想的事情。稍稍细想,在抹去额头冷汗的当口,值得庆幸:我们拥有了多么重要且宝贵的三江源区,也拥有了多么重要宝贵的青藏高原。

藏族起源

青藏高原虽因高峻,号称“雪域”,抹上种种神秘色彩,撩开面纱,深入探究仍不难发现雪域并非亘古蛮荒,仍然密布着辽阔的草原,温润的河谷,茂密的森林和蔚蓝的湖泊,栖息活跃着野牦牛、藏羚羊、林麝、盘羊、旱獭、雪鸡、血雉、苍鹰等各种珍禽异兽。青藏高原的多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表明,人类自古便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关于藏族的起源,各种典籍记载,有“印度迁入说”“卵生说”“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等。

这些都是伴着佛教传入或是史前神话,《西藏通史》《藏族史要》等重要史籍及藏族著名学者更敦群培(1903—1951)都曾予以批驳和否定,从位于昌都西南约12公里的卡若遗址发掘的细石器、陶器和磨制石器,代表了西藏高原东部地区以农业为主,兼有畜养、狩猎经济文化类型,专家们认为西藏卡若文化更多是受到甘肃、青海境内马家窑及齐家文化的影响,与中原仰韶文化一脉相承,据碳元素断代属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50年,距今约5000年,充分说明西藏人的祖先曾经在这里生活。历史文献与藏北那曲、藏西阿里大量的古代出土文物证明,数千乃至万年前在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藏族是土生土长的一个民族,绝非来自其他地方。

如果从民族族源来讲,在藏族形成的过程中,从相邻地区,比如历史上便被誉为“藏羌走廊”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河谷及穿越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吸收了氐羌、蒙古、回、汉等民族的成分。另外,科学证明,从人种来讲,藏族人不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也不属于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而是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种族。藏族学者更敦群培在其《更敦群培文集精要》中著专章论证藏族属于蒙古人种,蒙古人种包括蒙古、汉、藏、缅甸等民族。目前史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都赞成这样的基本结论。

另外,对“氐羌北来说”,不少藏学家认为羌族是藏族族源组成部分,从历史和现实生活都有较充分的证据。羌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有了记载,《后汉书》已有《西羌传》专章,是生活在我国西部的高山与河谷的游牧民族。耐严寒,崇尚刚强,重视生育,种族繁盛,人口膨胀迅速。秦汉之后,不断东移的羌民融进汉族。其中一支党项羌世居宁夏,宋时壮大,占据宁夏、陕北、河西等广大地区,建立起西夏王朝,创造文字与典章制度,立国近200年,在国际上留下一门几乎与敦煌学齐名的西夏学。西夏国后来在成吉思汗大海波涛般汹涌的蒙古铁蹄下灭亡,近百万百姓不知去向。尤其是西夏王族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成为日后西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多位学者认为西夏遗民沿着祁连山多条孔道,进入青藏高原与川西北河谷,融进了当地藏族。目前,陇南、川西九寨沟一带的白马藏族,丹巴、理县一带的嘉绒藏族在服饰、民族、饮食、婚丧习俗中明显带着氐羌人的印痕。

我国藏学先驱任乃强在其《羌族源流探索》中认为,历史上的“西羌”是上古时期对生活于西部及青藏高原一带古老民族的泛称,他们包括藏族的先民,也包括东迁成为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民,并提出青藏高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根,藏族的先民包括古代氐羌。氐与羌原是一个民族,氐是羌的一支,汉代时才分化出来。为什么呢?随着人口增加,生活地域和方式产生分化,羌者牧羊人也,所居地高;氐者低也,进入了较低的河谷从事农耕,即低地之羌,简称氐羌或氐。氐羌融进藏族,也把放牧或农耕方式带进藏区,邻近青藏高原,信仰了藏传佛教。现代流行的藏语中却有许多西夏文的发音元素,因为西夏文就是羌人的一支党项人创造的。我国著名西夏学专家李范文为破译西夏文,编写《夏汉字典》,曾在川西北一带嘉绒藏寨发掘出6000多个单音字母,也足以证明藏族中有氐羌民族,包括西夏遗民(党项羌)的融入。

笔者阅读多种可靠的史料,多次去西藏博物馆参观,那儿陈列的典籍及多处文化遗址、多种出土文物都无可争辩地表明藏族与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是祖国56个民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

吐蕃崛起

公元6世纪,西藏高原上,小邦林立,寨堡遍布,由于奴隶制的发展,相互兼并,最后形成吐蕃、象雄、苏吡三个部落鼎立的局面。由于吐蕃地处西藏山南地区,河谷开阔,雨水较多,气候温暖,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稳定的农业基础,部落首领松赞干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显示出咄咄逼人的优势,兼并征讨,统一了西藏。吐蕃的名称按藏族藏学大师更敦群培的说法是:我们这个地区,在自己的语言中被称为蕃域,在地理位置为上方,吐蕃也就是上蕃,日后建立的王朝也就称吐蕃,史称吐蕃王朝。《西藏通史》中说,松赞干布在位之时,正式确定了“吐蕃”这个名称作为民族的称呼。这个民族团结一致,智慧勇敢,将势力扩展到四方。松赞干布是一个眼界开阔、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从相邻的廓尔喀(今尼泊尔)迎娶尺尊公主,从苯教改奉普度众生的佛教,他派大臣到印度,创造古代的藏族文字。他对于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原文化十分仰慕,采取的是热情欢迎、努力仿效的态度。用他掌握的权力大胆地引进外族,首先是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来发展吐蕃社会生产力。《汉藏史集》记载了松赞干布设置行政区划的情况,他吸纳各种意见,把全吐蕃划分为四个“茹”,再划分若干个千户,并在四方设禁军,在马匹身上彩绘条纹区别军队。把溪水引进池塘,再用水渠灌溉农田,把山上居民迁到河谷,开垦平川为耕地,划分田界。统一划定升、斗、称等量具。把边地小邦和游牧人群全部纳入治下,百姓纷纷来归,平安乐康。吐蕃强盛时期,四“茹”系仿唐王朝典制的军事组织,约40万兵力。《新唐书》亦记载吐蕃“胜兵数十万”,日后吐蕃在大非川战胜唐代名将薛仁贵率领的10万唐兵,绝非偶然。

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谭其骧院士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一文中阐明了一种大历史观,他认为:“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用这种大历史观来看公元7世纪初,在中华大地上崛起的两个生机勃勃的政权,一个是中原内陆中心建都长安的大唐帝国,一个在气势磅礴的青藏高原拉萨河谷建立的吐蕃王朝,都处于朝气蓬勃的上升阶段,开疆拓域,四方辐射,这两个王朝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是在唐王朝的近300年历史中,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与吐蕃王朝的盛期、中期、晚期大体相当。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大唐帝国的君主李世民,还是吐蕃王朝的赞普松赞干布,都已被历史证明并公认为雄才大略、建树丰厚的一代英主。而这两位英主尽管在世时间相差较大,李世民(598—649)寿51岁,松赞干布(617—650)寿34岁,但执政时间却几乎同时:公元626年,28岁的唐太宗登基,在位23年,开创了被称颂千载的贞观盛世;仅隔3年,公元629年,13岁的松赞干布登上赞普王位,执政21年,统一青藏高原,创建强盛的吐蕃王朝。中华大地为两位英雄君主施展抱负、开创业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精彩华章。双方使臣来往191次,其中唐使吐蕃66次,吐蕃使唐125次。双方还共同努力,踩踏出一条维护汉藏交好、民族团结的和平友谊之路——唐蕃古道。不过有趣的是最初的来往不是通商交好,而是兵戎相见。

公元641年,大唐皇室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开辟了一条承载汉藏和平友谊的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在雪域高原生活了整整40年,为传播中原文明、汉藏千年交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位出生在中原的女子,再也没有返回故乡。也许,文成公主生前也不会想到,她远嫁雪域1365年之后,一直怀念着她的故乡人民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把公主又迎回了她魂牵梦绕的故乡——长安。

这件盛事由西安的广仁寺与美籍华人齐茂椿先生联手策划并实施,历时一年,购置名贵紫檀,延请雕刻高手,复制原在长安由文成公主带走,至今仍供奉在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与文成公主的雕像。再与拉萨大昭寺联系,按照佛家佛理,这两尊新仿制雕像运往大昭寺,请高僧大师为其举行开光典礼,然后再沿当年文成公主进藏路线迎回,千年一回,意义重大。

2006年10月15日,拉萨大昭寺广场桑烟腾空,法号鸣响,一场专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与文成公主雕像举办的开光仪式隆重举行,大德高僧云集,经声震响四方。之后,在西安各界组织的庞大迎亲团簇拥护送下,踏上千年后回乡路,穿越藏北羌塘高原、黄河源头、日月山口、秦陇河湟,于10月27日安抵西安。下午3时南门广场人山人海,锣鼓震响,号角长鸣,省市领导、佛家代表、各界群众,用最隆重的中国第一入城仪式欢迎“文成公主”回到娘家。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在场群众无不动容,许多老人泪流满面感叹:咱公主回到娘家了。唐蕃交兵战松潘

古道开启

公元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一个非同寻常的王朝创立并在长安建都,这就是我们今天都为之自豪骄傲的唐朝。唐代在近300年的历史中,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声威远播,修有四通八达的驿道,仅是水陆驿站便有1639所,不仅有沟通中西亚欧的丝绸之路,有穿越秦巴大山,由天梯云栈构成的蜀道,还有一条通往雪域高原的官驿大道——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唐蕃古道。可以这样推断,在唐蕃古道正式开启之前,长安与青藏高原之间应该有先民自然踩踏和自然发现开创的道路,从长安到青海河湟,早在汉代就有驿道相通。《汉书》载西汉名将赵充国驻守河湟,距长安900公里,向朝廷奏报军情,往返1800公里,七天就得到指令。说明长安到河湟间的驿道畅通,设施完备,驿力充足。至于河湟与西藏,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在游牧中自然踩踏出道路是很正常的事情。

从西藏卡若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与陶罐都明显带着甘肃、青海马家窟和齐家文化的特点,说明古道的开启相当久远,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从吐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来看,唐初就存在一条比较可靠畅通的交通路线。只不过唐蕃之间由求婚到通婚,由交兵到交好,多次往来,驰驿发诏,设置驿站,使唐蕃之间的道路更加规范和畅通。

唐蕃古道从汉唐古都长安出发,穿越秦陇河湟,登上中国西部农牧业的分界线青海日月山,经玛多、玉树境内的江河之源,越唐古拉山口,经藏北那曲、当雄,最终到达雪域圣城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个省区,全程约3000公里。之后,还曾延伸到印度与尼泊尔,商贸往来,十分繁荣,所以也有专家称其为丝绸之路的南线。千百年来,这条被视为汉藏交好、民族团结的和平友谊之路,生发的初衷却并非通商交好,而是兵戎相见。战场并非长安,而在遥远的边城松潘。

求婚之战

若去甘南草原或是阿坝草原,无论是从兰州或成都出发,都会途经高原古城松潘。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老远便能看见高大雄伟的城墙,巍峨高耸的城楼。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峰,城边是奔腾湍急的岷江,更把这座高原古城衬托得无比雄奇,无比壮丽。

走近松潘县城,首先让你惊讶的是这座古城竟保存得如此完好。城墙根基是巨大的条石砌就,墙体为黄土筑就青砖砌衬,严丝合缝,随着地形山势蜿蜒连绵。数百年风雨侵蚀,墙体已凹凸不平,杂草小树也从砖缝中蔓生,使古城平添一种厚重与沧桑。

从拱圆形的城门洞进去,两扇厚重的大门依然存在,历数百年之久而无腐蚀损坏,足见当年修建之结实。据说松潘县城修筑过程达60年之久,信不虚传。穿越深达15米的城门洞,给人一种进入院落的感觉,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环顾四周高山激流,回首历史漫长岁月,为保一方百姓平安,民族和睦,你会觉得古城修得恰到好处,十分必要。

事实也确如此。松潘由于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地带,是青藏高原、甘陇、河西进入四川盆地的必经之处,历史上草原游牧民族吐蕃、党项、鲜卑、突厥,以及蒙古铁骑都曾由此入侵川西平原。所以汉唐以来,历代中原王朝都很重视松潘防务,设关卡,驻精兵,严加防范,不敢稍事懈怠。从北周天和元年,即公元566年起,就在此设县级治所。

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大唐王朝的时候,遥远的雪域高原,也有一个部落王朝迅速崛起。史料记载,当时西藏山南地区的部落王子,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在干练的大臣辅佐之下,治理有方,组成一支能征惯战的精锐部队,平定了雪域高原的多起内乱,兼并了许多部落小国,完成了青藏高原统一的历史使命,松赞干布也成为受吐蕃臣民拥戴的国王。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听从贤能长者建议,放弃了在山南崛起的故地,带领王室贵族及军队,还有大批的牛羊,浩浩荡荡开进了四山环绕、地势平坦,而且有拉萨河贯穿滋润的拉萨平原,在河流湖畔间开辟新的家园,并在平原突兀而起、自然天成的红山上构筑宫殿,这便是之后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如同唐王朝建都长安,日后开创开元盛世,吐蕃建都拉萨也开启了雪域高原崭新的纪元。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其国都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者至数十尺。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佛庐。”

唐时,仅史书记载双方互派使者近200次,唐使遣蕃60余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时更是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到过逻些,即今拉萨的人应该很多,史书记载也应不虚。说明拉萨城在唐时已有相当规模,房屋“高者至数十尺”,就应指楼房或石头砌起的雕楼状建筑。至于“贵人处于大毡帐”应指居住习惯,当初松赞干布率山南部众进入拉萨,其中不乏牛羊众多的奴隶主,就习惯住帐篷。很可能在此之前,中原王朝与吐蕃之间已有交往,这位风华正茂的吐蕃王子松赞干布对中原文明十分推崇想往。于是派使者前往唐王朝求婚,经过松潘时,却不想被守卫松潘的官兵扣押。

松赞干布一怒之下,亲率20万大军进犯唐境。松潘守将韩威开始轻敌,没有把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军队放在眼里,认为吐蕃不过是食牛羊、穿毛皮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不想,双方交兵,吐蕃士兵敢冲敢打,奋力拼杀,唐军大败,只能坚守待援。吐蕃军队乘机在边境一带大肆劫掠。这才引起唐王朝对吐蕃实力的重视,唐太宗亲自点将,选派能征惯战的大将侯君集为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四路大军共率5万步骑,浩浩荡荡迎击吐蕃。这也是唐帝国与吐蕃王朝首次大规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近30万,方圆数十里,营盘森严,战旗轻拂流云,马蹄叩击大地,双方都摩拳擦掌,志在必胜。

因吐蕃军队先胜一仗,认为唐军不过如此,心存麻痹。唐军大将侯君集巡查吐蕃,见其势众,不宜力战,只可智取,看出破绽,命骁勇善战的牛进达为先锋,率领精锐骑兵夜袭吐蕃大营,其余几路兵马,举火擂鼓,呐喊助威,吐蕃毫无防范,唐军冲进营帐奋勇砍杀,斩杀吐蕃千余人。这是吐蕃崛起之后遭受的首次惨败,其首领见几路唐军士气高涨,勇不可当,引兵退回青藏高原。吐蕃王庭深感唐军衣甲鲜明,军纪严整,凛然难犯,唐境田亩相望,俨然大国,举止文明,越发希望联姻,乃派相当于宰相职务的大臣禄东赞使唐谢罪,献金5000两,骏马千匹,再次郑重求婚。不打不相识,雄才大略、富于政治远见的唐太宗虽然获胜,但审时度势,深感吐蕃雄踞青藏高原,民性剽悍,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应化干戈为玉帛,和睦交好。

于是应允藏王松赞干布求婚请求,把李唐王朝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谱写了一曲汉藏和睦的千古佳话。松潘的雪山激流、青松草地都因此而永驻光彩。

边城松潘

现存松潘城墙为明时所建,俗语说明修长城清修庙。明代时封建王朝那种汉唐气象已不复存在。朱明王朝始终处于一种防御状态,北防瓦剌、女真等游牧民族,大修长城,故现存长城多为明长城。南防倭寇,其时日本浪人在沿海一带骚扰不已,日本人矮小,故称倭寇。在内地要塞重城,明廷也是修城不止,西安现存城墙便是明时所建。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明政府也把松州与若尔盖草地的潘州合并为松潘筑城设衙。由于松潘地处要害,故明廷专调富有筑城经验的宁州卫长官高显负责。经实地勘察,决定利用松潘险要地形,筑城于两山之间,依山傍水,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插翅也难逾越。筑城时就地取材,烧制厚重古砖,每块达30公斤。然后采用传统技法,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搅拌而成灰浆,修砌成高达15米,约5层楼房高,长达6200米的环周城墙,几乎是现存西安明城墙的一半。加之城内配套署衙、司狱、守备府、把总府、文庙、佛殿、书院、城隍庙、接官亭等建筑,共历5年才竣工。在600年前人烟稀少的边地,构筑如此宏大之工程,所耗财力,所遇艰辛均不难想见。之后,松潘曾发生民变,占据西山之巅,城中防务尽收眼底。为纠失误,又把城墙修上山巅。而此时距修城已60个春秋了,故有松潘城修了60年的说法。

松潘不仅城墙高大,城内街道也仿内地城池,街道严整,房屋规范,官署民居各守其地,一派明清格局,显得古色古香。我曾有幸两次到松潘县城,并在城中住宿一夜。第一次为1985年,其时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青年作家》编辑部组织笔会,鲁院一帮同学应邀。游完九寨沟后,再去黄龙,便需在松潘住宿。记得到了松潘,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岷江上游,崇山峻岭之间,竟有一座如此完好的古城。大家兴奋地在大街小巷转悠。街上藏民很多,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藏族汉子,马蹄嘚嘚,在碎石子路面上一溜小跑。摆地摊的多系藏民,卖藏药就有几处,当时保护野生动物没得到重视,还真出售虎骨、豹尾、熊掌之类,再有虫草、藏红花等名贵药材,皆松潘一带所产。印象至深的是各式藏刀,刀鞘上镶银带珠,十分漂亮,大家纷纷购作纪念。

我们还转悠到几户人家,皆有院落。无论藏族、回族、汉族,都很热情,保持着边城居民的质朴。有一家人做豆腐,家中有古老石磨,用城外河水带动水车做动力,原始却先进,给人印象很深。当晚,我们住在古城,寂静无比,能听见山林的呼啸和河水的喧哗。松潘海拔2000多米,夏季十分凉爽,中午太阳明晃晃的,只热上一阵。我们是6月份去的,过雪宝鼎时,正逢下雪,晚上住在松潘盖着棉被有位同学还被冻醒。

2001年8月,专程考察《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临洮)易马”的茶马古道,途经川西北重镇川主寺,一看地图,此地距松潘古城仅17公里,于是掉转汽车,像看望老朋友一般直奔松潘。8月下旬,正是岷江河谷收获的季节,沿途成熟的青稞、胡豆、荞麦呈现一片片金黄,田地里不少藏民在收获庄稼,脱下藏袍,露出红绿各色毛衣的妇女挥镰收割。男人则拉着马、毛驴驮运庄稼,孩子们在收获过后的地块中嬉闹,一派高原丰收的喜悦景象。

松潘城墙依旧,岷江松桥依旧,都耸立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城区街道还保持着明清格局,只是增添了一些时新门面。与临街一位商店老板闲谈,他讲现在都晓得保护文物,整个松潘县城都属保护范围,没人敢乱拆乱建。也幸亏保护,吸引了不少游客,松潘现在的支柱产业是旅游……

果真,几位旅客购物,老板赶紧忙活去了。我们在松潘城中转悠一圈,给汽车加油,又吃了一顿古城特有的羊肉烩面片,才心满意足地离开。贞观时汉藏交好

太宗卓识

唐蕃古道的开启,汉藏联姻并交好,这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涵盖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不仅展示了唐太宗李世民过人的胸襟气度和远见卓识,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的才情英气和豪爽执着,也为两个王朝创建之初的国情局势所决定,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

历史选择了一代英主李世民。但贞观初年,李世民面临的却是一个百业凋零、百废待举的局面,历经隋末战乱,田地荒芜,人口锐减,据《贞观政要》记载,当时,洛阳到山东“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不少农民被逼为盗,“亡命山泽”,社会动乱,亟待恢复。

另一方面,唐太宗即位不到20天,占据中国北方的突厥颉利可汗竟率铁骑10万进击到距长安城仅40里的渭水岸边,威胁京都,情势何等危急!李世民当时虽年仅28岁,但历经出生入死的大小战役以及宫廷斗争,历练得十分成熟。他沉着冷静,见到突厥兵马虽多却杂乱不整,断定不是有备而来,不过是想趁唐王朝政局变动,自己立足未稳,前来勒索钱财。他亲自到阵前观看,审时度势,权衡利害,一方面部署军队,一方面仅带数骑,亲自与颉利可汗在渭水边会谈。结果虽然拿出不少金银绢匹财物赠予突厥,但却避免了战争,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

唐初,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不仅有来自北方草原的突厥,还有西部的吐蕃与吐谷浑。这些游牧民族都占据着马背上的优势,来去迅速,如同秦汉时期的匈奴,屡屡侵犯中原,这便是史书所称的“边患”。唐蕃松潘交战,虽未让吐蕃得逞,但却使太宗看清刚从青藏高原崛起的吐蕃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与其兵戎交恶,不如联姻交好,“一女子可顶甲兵十万,何乐不为!”

藏版诸葛

当时,吐蕃的情况是,松赞干布荡平群雄,统一雪域高原,又弃山南而迁逻些(今拉萨),虽占据天地之利,但新朝初立,百废待兴,需交好邻邦,稳定图强。他首先向隔喜马拉雅山相邻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求婚通好,迎娶尺尊公主入藏。接着,他又向唐王朝求娶公主,尽管不顺利,还发生松潘之战,但不打不相识,他不屈不挠,再次求婚。这次,松赞干布选派的求婚大臣是禄东赞,他在藏区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被视为藏族群众智慧的化身。禄东赞是汉译名字,藏语直称他噶尔东赞,是松赞干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

他曾建策把吐蕃全境划分为四个“茹”和六十四个“千户府”,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制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赋税制度,把土地分为贫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个等级,初步理顺了行政制度、经济制度,为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和保卫边疆等诸方面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禄东赞在西藏很有威望。他虽然不识刚刚创制出来的藏文,但是他聪明机智有谋略,精通政治和军事,是吐蕃时代一位传奇人物。影响力如汉地的诸葛亮,无人不知晓。

松赞干布曾前后数次派遣他办和亲外交,先到尼泊尔,迎娶回尺尊公主,再到汉地,迎娶回文成公主。按《红史》第十三章的说法,丙申年(636年)禄东赞从拉萨出发往唐都长安请婚。他这第一次入唐,而后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到长安的迎亲是第二次入唐。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所立“定蕃汉两界碑”的碑文中有“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迎文成公主入蕃”,所指正是这禄东赞第一次入唐求亲。与《红史》第十三章所说丙申年禄东赞从拉萨出发往唐都长安请婚一致。他这位求婚大使的才华风度,以正在崛起的吐蕃实力为后盾,终于不辱王命,替藏王娶回唐王室公主,提高了刚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吐蕃的地位,扩大了影响。

因禄东赞聪明机智,所以唐太宗有意把琅琊公主外孙女嫁给他为妻,《新唐书•吐蕃传》(上)记称他:

始入朝,占对合旨,太宗摧拜右卫大将军,以琅琊公主外孙妻之。禄东赞自言:“先臣为聘妇,不敢奉诏。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敢辞!”帝异其言,然欲怀以恩,不听也。

史书上还记贞观末太宗伐辽东还,吐蕃遣禄东赞带金鹅来贺之事,那是禄东赞第三次入唐,与唐太宗想许配琅琊公主外孙女给他可能是同时发生的事,否则,禄东赞就应四次往返唐蕃古道。

松赞干布死后,禄东赞又担任芒松芒赞辅政15年,并在芒松芒赞在位九年(658年)又一次,即第四次或第五次前往唐地。无疑禄东赞是唐蕃古道和蕃尼古道开辟之初,辛苦跋涉最勤的一位。正是他这样不断奔波,促进了藏汉之间、尼泊尔和藏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新唐书•吐蕃传》(上)称:“东赞不知书而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并维持了唐蕃的友好关系。晚年的禄东赞担任守护大臣之职,先后在吐谷浑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他从吐谷浑返回西藏的路途中,病死于森塔地方。禄东赞去世后,一直受到藏区群众的怀念,各种书籍和壁画中都有他的身影。藏王墓前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前都塑有禄东赞像,这也是体现了对他在唐蕃友好上做的贡献的一种褒扬。

六难婚使

这次,以大臣禄东赞为首的求婚使者在长安城中受到盛情接待,唐太宗应允将皇室宗女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子松赞干布,不仅成就了这桩汉藏交好留传千年的盛举,还演义出一宗六难婚使留传至今的佳话。

唐太宗为松赞干布选中的宗室公主叫李雪雁,时年15岁。唐时早婚,近年考古专家从永泰公主墓的遗存骨骼中查清墓主死于难产。史书记载,永泰公主成婚时年仅13岁,难产因盆骨尚未发育成熟之故。所以,15岁已是婚配年纪,作为皇室亲女,公主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知书达理,聪明活泼。那时,并无后来的程朱理学束缚思想,压制人性。李唐王室世居北方关陇,史书明确记载有鲜卑血统,有粗犷豪放的血性。虽为皇室,并不十分看重礼教,王室公主相对自由、开通、开放,踏青游猎、骑马打球在唐诗唐画中比比皆是,故六难婚使这样的充满戏剧性的佳话注定有迹可循,并非空穴来风。

这六难婚使演义的情节传说是这样的:当时不仅吐蕃,还有突厥与吐谷浑都同时向唐王朝求娶公主,唐王朝为考考各国使臣智慧,也增添喜庆色彩,出题六道,答对者方可迎娶公主。六道难题为:一、将彩线穿过九曲明珠;二、辨认百匹母马与马驹的母子关系;三、百名婚使一日内喝完100坛酒,吃完100只羊,再把羊皮鞣好;四、一样粗细的一百根木头分出根与梢;五、夜晚进入唐宫看完歌舞演出,回去时不能迷路;六、从三百名穿戴一样的宫女中认出公主。这六大难题真难煞了突厥与吐谷浑婚使,但却被吐蕃婚使一一破解——利用蚂蚁携带丝线穿越了九曲明珠;母马与马驹分开一夜,不予喂奶,一旦合群,马驹会自找母亲;喝酒、吃肉、鞣羊皮是吐蕃人拿手好戏,根本难不倒;木头根梢则用湖水区分,下沉为根,漂浮为梢;夜晚进宫先做路标自然不会迷路;事先打听出公主特征也就不难辨认。

据说考试结束,唐王室朝野上下由此看出吐蕃人乃是沉着、智慧、积极进取的民族,大臣如此,君主也一定干练机敏。太宗龙颜大悦,当场把吐蕃使臣认出的文成公主下旨许配给松赞干布。唐蕃由交兵对阵的敌对关系一下转换为翁婿亲家,为交好千年的汉藏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由此开启了汉藏千年交好的通衢大道——唐蕃古道。公主远嫁开通衢

父女衷肠

六难婚使有戏说之嫌,但大唐宗室公主,离开繁华京都,远嫁当初尚属蛮荒之地的雪域高原,辞亲别友,路途艰辛,语言不通,风俗迥异,对于任何一位女子都是人生重大抉择。当年公主心路历程,所思所想如何,新旧《唐书》无细载,倒是《西藏王统记》中,较真实记载了文成公主离家心态。公主当选,吐蕃使臣用歌开导:

天人公主,请听我语。吐蕃藏地,五定所成。

松赞干布,大悲观音,神俊英武,见者钦羡。

以教治邦,人民奉法,诸臣仆等,悉歌升平,

土地广博,五谷悉备,金银铜铁,各宝具有,

牛马繁殖,安乐如是,至奇稀有,公主垂听。

歌毕,公主暗自思量,诚如此歌所言,则与吾之乡土无异。遂即拭泪,随藏臣而行。藏臣噶亦谓公主言:“兹当筹措赴藏,请主回宫。”公主回宫后,帝父曰:“汝当往为吐蕃王妃。”公主曰:“无有佛法,土地贫瘠,道路遥远,难与父母兄弟相见,儿不欲往。”

父王曰:“汝必当去,勿作是语。赞普有大神通变化,具足法力。凡朕所有问难,其臣未返藏地,即已具答于所寄缄札之内。设知汝不去,立遣兵五万到此,杀我掳汝,并劫掠一切城市,将如之何。兹观察其臣所为,似以去之为宜。”公主乃向王父叩头奏曰:

无论唯一父皇命,抑出母后之懿旨,

竟遣我往吐蕃地,有雪邦土之境城,

气寒酷冷地粗恶,复多天龙鬼怪妖。

心无欢乐意不适,不生五谷饥馑地。

下劣食肉罗刹种,行为粗鲁无礼教,

若欲儿即往彼处,父皇所供本尊神,

释迦佛像请赐我。有雪邦土饥饿乡,

宝仓御库请赐我。有雪邦土气萧寒,

请赐一世温暖衣。吐蕃贱民人龌龊,

赐我陪伴诸侍女。如是边鄙邦土内,

与诸藏庶共处时,我之行仪应如何。

如此挥泪而作叩禀。帝父亦以爱怜温语慰之曰:

如我眼目汝娇女,所谓吐蕃有雪地,

胜境钟灵有如是。雪山天然宝塔形,

四湖犹若玉曼达,奇异金花开遍处,

清凉美如无量宫。四江横流木葱茏。

出产五谷井众宝,牲畜遍野草如酥。

经吏典籍三百六,还有种种金玉饰,

诸种食物烹调法,以及饮料配制方,

玉片鞍翼黄金鞍,八狮子鸟织锦垫,

并绣枝叶宝篆文,赐女能使王惊奇。

汉地告则经三百,能示休咎命运镜,

工巧技艺制造术,如此工艺六十法,

以此赏赐我娇女。四百又四医方药,

四方五诊论医典,六医器械皆赐汝。

一世温暖锦绫罗,具满各色作服饰,

凡二万匹赐予汝。身材妙曼可意儿,

善承人意诸女伴,二十五名作侍女。

吁嗟难忍分离女,殷切教诲切记取,

为欲化度雪邦人,汝之行仪应如是:

识见宜广行谨慎,对内外事须明敏,

言语温和性善良,恭敬赞普爱臣民。

如此谆谆教导之下,文成公主应该有所觉悟,所给公主的名位和优厚的陪送,特别是传为佛祖亲自开光的“觉阿像”——旷世之宝的佛祖12岁等身像,将随公主一起入藏,也一定能给公主许多宽慰。无论如何,总还是有些无奈吧,皇命难违,父命难违,公主不能不接受命运给她的安排,拜别父皇,义无反顾地走上唐蕃古道,走向她的夫君,走向她命运叵测的未来40年。

公主远嫁

公元641年,唐王朝任江夏王李道宗为护亲专使,专程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是有史以来首次由中原王朝政府派往雪域高原的专使队伍,对汉藏之间的通衢开辟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入藏,不仅有以江夏王李道宗为首的朝廷大员,还带有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陪嫁物品。队伍庞大,物品丰厚。

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卷,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病药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由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唐王朝远嫁的不仅是公主,还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医疗、农业、科技远输边陲,从经济和文化上给吐蕃切实的帮助,惠及最广大的民众,使吐蕃朝野上下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以真正达到化干戈为玉帛,保障边境稳定,使贞观长治久安收到实效。

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进藏,永隆元年(680年)去世,在西藏整整生活了40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同去的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们也没有返回中原,留在雪域高原,把耕种、碾磨、纺织、制陶、造纸、酿酒等工艺技术传播到藏区。文成公主带去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对吐蕃文化的建立、促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成公主带去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供在大昭寺中,深受藏族同胞崇敬,从那时起雪域高原便与中原内地有了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

惠泽后世

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朝野文化经济生活都带来巨大影响,并惠泽后世,也使吐蕃对唐王朝先进发达的文化科技十分仰慕。在文成公主去世后,吐蕃王朝于神龙三年(701年)再次向唐王朝求婚。唐王朝也从联姻中看到汉藏和睦带来的安定升平气象,唐中宗选定金城公主入藏联姻,金城公主更具李唐王室血统,其父为雍王李守礼,其祖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唐高宗与武则天亲生之第六子,亦是当朝皇帝中宗之兄。所以这次远嫁规格更高,也更隆重,不仅有大量丝绸、金银、谷物、典籍陪嫁,大批侍女、工匠、艺人陪伴。中宗皇帝还亲自送到始平县(兴平),据《新唐书》载:“帐饮,引群臣及虏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嘘欷,为赦始平县,罪死皆免,赐民徭赋一年,改县为金城,乡曰凤池,里曰怆别。”再命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杖护送金城公主入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