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是最美的修行:仓央嘉措的诗与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14:34:09

点击下载

作者:林玥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你,是最美的修行:仓央嘉措的诗与情

爱你,是最美的修行:仓央嘉措的诗与情试读:

只为尝一口爱的香甜

寂静相爱,默然欢喜。

一部《非诚勿扰》让人们记住了《见与不见》,这首小诗,它不华美,不缱绻,不矫情,不浮躁。语言平实朴素,却有一语道破天机的意味深长。

几乎所有仓央嘉措的爱好者都把这首诗当做仓央嘉措情歌。如今,人们都知道,它不是仓央嘉措的情诗,可是,我们更愿意相信,仓央嘉措写过这样一首情诗,只为他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

三百年前的雪域高原,“仓央嘉措”这四个字读出来,必和六世达赖喇嘛连在一起。在无比浓烈的宗教气氛里,那些高原上淳朴的人们念得最多的是六字真言,唱得最多的是仓央嘉措情歌。三百年后,在宗教和文艺杂糅的艺术中,仓央嘉措在信仰者的眼中,脱离了神的五彩光环,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自由的歌颂者。同时,他也是一个爱人———一个臣服在爱情下的有情人。

仓央嘉措的诗歌受到世人追捧,不仅是因为他波折的爱情和对自由的炙热追求。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最朴素,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每一行吟出的旋律都纯粹而真挚。纯真和静谧成为他生命的代名词。

仓央嘉措诵出的梵音是他发自身体内部的诚实和勇敢。那些字字珠玑的诗句,超越了古奥难懂的经文,远离了抽象虚无的道德价值,他的情歌带着生命的温度,将生命的激情歌颂到最高音。他对爱情的信仰和热烈如火一样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他对自由的追寻指明了他生命的方向,在一个没有奇迹的王国,仓央嘉措为自己创造了一次心灵奇迹。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狄金森的《篱笆那边》,一首简单的小诗,带着一颗纯真的心,跳动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仓央嘉措就是那个奋不顾身摘草莓的孩子,他不怕脏了围裙,不怕上帝的责骂,只为尝一口草莓的香甜。

或许,仓央嘉措就是为爱而生的。没有爱的点缀,生命就是干枯的花蕊,即使绽放在阳光里,沉浸的却全是死气。诗歌是注入他生命中的一剂热血,鲜活了他的生命。情诗历来是惹人失意和销魂的。仓央嘉措用一颗真挚的心,写出了他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圣域最大的法王,却过着枷锁般的生活。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转移了生活的方向,对自由和爱情,他更加珍惜和留恋。

佛陀说,他可以拥有世间一切爱,唯独不能拥有爱情。

静默是神的语言,其他都是蹩脚的翻译。仓央嘉措在佛境的寂静中体味到生命的静谧之美,也在无以言说的爱情中尝到生命的苦涩。

一个雪域最大的教主受到人们的爱戴,定是为着他厚重的佛法和深邃的智慧。仓央嘉措是众多活佛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高崇的地位,他受到了信徒的尊崇。因为他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他得到了人们的怜惜。璀璨的王座上,他走下神的王国,走向民间,走进爱情。

从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他的一生就伴着传奇在西藏起落。一直到1706年,仓央嘉措圆寂青海湖,他的人生在二十四岁画上结点。可是,他的故事并没有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终结。他的传奇刚刚开始。

犹如一个花期,仓央嘉措寂寞来过,也倔强开过,最后迅速萎谢了。他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作为一个政治夹缝中的生存者,尊贵如他,也无法左右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仓央嘉措又是幸运的,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仰,并获得了珍贵的爱情,即使是离经叛道,他还是得到信众的尊崇。

爱是仓央嘉措生命的最强音,也是他生活最终的方向。这一场宿命的追逐,是为了爱。也正是有爱,他的生命才更加生动。

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1706年,紫禁城。

太和殿,一封奏折悄然躺在康熙皇帝面前。奏折每天都有,但这一封与寻常不同。

护军统领席柱和学士舒兰从青海连夜快马加鞭将这封奏折呈到京城,凭着一个权谋家敏锐的嗅觉,康熙预料,西藏有大事要发生了。“拉藏汗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假达赖喇嘛在青海湖病故。”

奏折上如是说。

此时,康熙的眼神中闪过什么,没有人能够看得懂。惋惜、无奈、怜悯,或者是更多更多的其他内容。帝王的心术臣子不敢妄加揣测,我们只是知道,这封奏折的主角———六世活佛仓央嘉措圆寂了。

清代著名戏剧家卢前先生曾在《饮虹乐府》中对仓央嘉措有过这样的介绍:“康熙间仓央嘉措继阿旺罗桑坐床受位,是为第六世达赖,仪容俊美,文采秀发,不谨戒律,所作歌曲多言男女,间及佛法。尝微服宵出,变名趋酒家,与当垆人会,一夕大雪,遗履痕雪上,事以败泄坐废,走青海坐病死,藏之人怜而怀之,至今大雪山中未有不能歌六世达赖情辞者。”

卢前是戏曲史研究专家、剧作家、诗人,也是词曲大师吴梅的高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卢前对仓央嘉措的评价更为客观。

作为一个活佛,“不谨戒律,所作歌曲多言男女”、“尝微服宵出,变名趋酒家,与当垆人会”这无疑触犯了佛家大忌,自然不会被当权者所接受。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事以败泄坐废”。仓央嘉措圆寂于青海湖,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知道仓央嘉措这个名字的人,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朱哲琴的《信徒》: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如今,几乎所有仓央嘉措诗歌的爱好者都知晓,这首《信徒》不是仓央嘉措的作品。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将这首情歌作为这个漫长故事的开始。也只有这首情歌能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仓央嘉措,一个无奈伤感的活佛。

如果有机会走入布达拉宫,在这个恢弘宫殿的顶层,走进红宫,便可以看到历代达赖喇嘛的灵骨塔。这座红宫据说是第巴桑结嘉措主持修建的。这些用黄金包裹、宝石镶嵌的灵骨塔,长眠着藏地曾经最大的王。然而,这些华贵的佛塔中,唯独少了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那一座。“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很多人认为,仓央嘉措的死源于一场美丽的爱情,这也和他自身不守清规、放浪的生活有关。我们不否认这一观点。事实上,仓央嘉措传奇人生的真正结局至今都是一个谜。有说法认为他被政敌拉藏汗杀害于押解京师的路上,还有说法认为他在青海湖自沉。无论哪一种说法正确,我们从席柱和舒兰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关于仓央嘉措的记载最后定格在青海湖。

那是一片透蓝的湖。

像仙子的一颗眼泪穿越苍茫的天空,淌过一路的星河,碎在如茵的草地上。席芨草疯狂地卷了湖畔,接叶连天。有大颗大颗的露水镶嵌在这一片绿色中,星星点点,汇成一地的银河。高原的风张开它巨大的翅膀,扑在青海湖的怀抱里,油菜花在风的臂弯里梨涡浅笑。蓝锦缎一样的湖面被风揉碎了,一层一层泛着金色的粼粼光波,像少女宽宽的裙摆,飘在风中。这个湖,温柔恬雅,宁静而宽广,碧泄千里,袤邃无垠。

1706年,藏历第十二饶迥火狗年,青海湖畔。

解送仓央嘉措的大队人马哒哒而来。这是一支由汉、藏、满、蒙等各色人组成的队伍,奉康熙皇帝的命令,将仓央嘉措解送回京。

穿过茫茫的戈壁,踏过青翠的草原,翻越了唐古拉山脉。在青海湖畔,这个队伍停下了匆匆的脚步。

青海湖,藏语叫“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十一月的青海湖,没有绿地和花朵的点缀,冷冷清清。在一片枯黄的天地里,青海湖像少女的一汪眼泪,躺在日月山的怀抱里。

炊烟伴着暮色袅袅飘起,月亮也拉开了她米色的围裙,飘在空中。风吹在脸上,落在仓央嘉措的眼睛里、睫毛上。有白色仙鹤在水面上滑翔,它的红掌轻轻拨动起湖面的涟漪,折弯了光洁的湖水,它们的长颈纠结在一起向天悲鸣。

押送的兵丁大多是黄教弟子。对活佛的虔诚和敬畏,让兵丁对难中的仓央嘉措更添了一丝虔敬和尊重,一路上悉心照顾,恭恭敬敬。

篝火燃起来,噼里啪啦地响。蒙古兵丁在帐篷外大口喝酒吃肉,吵闹声在遥远的山谷回荡。有兵丁送来了新做好的饭菜。

仓央嘉措只是闭目不语。

碧海青天夜夜心。宝蓝色的湖水在风中起舞,敲打着湖畔,唱着不知名的曲子。仓央嘉措站起来,走出大帐。

寂静的风张开它宽大的翅膀,扑向空寂的草原,落在仓央嘉措的怀抱里,把蕃衣吹成了一面旗子。闭上眼睛,有歌声在耳畔飘荡,似离人在哀伤地哭泣。

青海湖死静,似乎在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死亡。

他的前世今生

秋鹰为暴怒,羽毛遂凌乱,我因常忧伤,容颜暗偷换。

一枝人间富贵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1682年的秋末,纳兰性德受康熙帝派遣赴黑龙江侦察敌情。这个时期黑龙江正是冰雪交加的季节,纳兰性德爬冰卧雪,不畏严寒,圆满地完成了军事任务,并写下了《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的著名词章。

有人说,这首采桑子写尽纳兰一世感慨,一句“不是人间富贵花”道尽纳兰的无奈,政治的风云变幻让人琢磨不透,他通过诗词苦苦追寻灵魂的印迹。然而纳兰又何尝知道,就在这一年,大清版图的最西面———西藏,也面临着一场政治变幻的风波。

这场风波,还要从藏传佛教开始说起。

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又称喇嘛教,是佛教三大体系之一。

7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为妻,文成公主带去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尼泊尔公主带去了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松赞干布分别建小昭寺和大昭寺供奉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还派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家经典,这些大臣回来后创造了藏族文字并且翻译了佛经。松赞干布还制定了法律命令人们信奉佛教,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

在古西藏,很多僧众信仰本地的苯教。苯教最初是西藏藏王治理西藏的工具。到了赤松德赞时期,信奉苯教的大臣借苯教教义凌驾于藏王之上,赤松德赞为了巩固藏王的权利,将古印度佛教引入西藏,作为打击苯教的工具。

佛教入藏后,一直到11世纪才形成不同的流派,佛教分支主要有宁玛派(红教)、噶当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四大派别,一直到15世纪格鲁派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开始定型。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派别之一,格鲁有“善归”之意,该派别戒律森严,僧人都戴黄帽,故又称“黄教”。1409年,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巴喀在地方政权的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行祈愿大会,并在拉萨兴建甘丹寺,且亲自担任主持。这些活动标示着格鲁派正式形成。

格鲁派走向兴盛,源于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活佛藏语叫“朱古”,本意为“化身”,是佛教灵魂不灭、生死轮回之意。佛教认为佛会以种种化身来红尘普度众生。这一制度在青海、蒙古受到了信众的认可,加速了格鲁派的传播,到17世纪,格鲁派在这两个地区已经成为主导宗教。

然而,在西藏地区,格鲁派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噶举派作为藏传佛教另一支重要的派别,受到西藏地方政权的支持,格鲁派发展十分艰难。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五世达赖时期。

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登场的伊始是藏历第十饶迥火蛇年,这一年正是1617年,中原大地改朝换面的大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在前一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继大汗位建立清朝,满洲的铁骑气势赳赳地踏进中原的大地,崇祯皇帝和他的“大明帝国”还留有最后的气息。时间按照它原来的航道不紧不慢地走,西藏的天紧跟着中原的脚步开始翻云覆雨。

纷争大幕的拉开,源于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的猝死。

按照藏传佛教传统,活佛圆寂后应当开始寻找活佛的转世灵童。然而,这件事情遭到了藏巴汗的拒绝。当时的西藏,格鲁派虽然处在统治地位,但噶举派得到了管理地方政事的藏巴汗的支持,对黄教政权大加迫害,格鲁派与地方政治势力的斗争剑拔弩张。

有人说,藏巴汗年老体衰,在病榻卧床不起。但藏巴汗认定这场病是云丹嘉措施法诅咒,于是派人杀死了云丹嘉措,并下令禁止寻找转世灵童。

这件事遭到格鲁派上层高僧的不满,也引起了四世班禅洛桑却吉的关注。洛桑却吉因慈悲仁厚在前后藏政治领域有很高的威望。最重要的是洛桑却吉医术高明,治好了藏巴汗的顽疾,这位政治权术者对洛桑却吉感激不尽,并许诺洛桑却吉有任何要求都可以答应。于是,洛桑却吉便请求寻找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就此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在前藏山南名叫琼结的地方,巴家族家诞生了一名男婴。男婴的父亲叫杜绕登,是山商地区的贵族。这个家族的主妇是浪卡子家族的小姐贡噶拉则。贡噶拉则拥有吉祥的体貌,美德俱全,被誉为“猫眼宝石中的九眼珠”。新生孩子贡噶米居多嘉旺格杰波被认定是云丹嘉措的转世灵童。

1622年,六岁的贡噶朱居多嘉旺格杰波被拉萨三大寺僧众迎请回哲蚌寺,四世班禅洛桑却吉为其授格楚戒,并取名为罗桑嘉措。他拜四世班禅为师,并在各大派高僧的带领下学习藏文文法,研习佛教典籍和释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然而,随着地方势力动荡不安,藏巴汗洒下天网,准备对格鲁派展开大范围的反击。

1630年,为大局考虑,黄教的上层高僧决定让十三岁的罗桑嘉措远避山南。早年的颠沛流离,让罗桑嘉措看清了政治纷争的惨烈。一直到十九岁那一年,罗桑嘉措被任命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住持。格鲁派的被动地位,却像一根刺插在罗桑嘉措的心头,疼痛隐隐。

时机总会留给最善于等待的那个人。六年后,藏巴汗政权和蒙古和硕特部矛盾激化,罗桑嘉措认为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刻,与师父洛桑却吉商议,派人五青海和和硕特部的首领固始汗达成协议,请固始汗进藏,推翻了藏巴汗政权。

西藏历史的扉页端端正正地写:这位卓越的政治家,这位杰出的宗教领袖,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使西藏封建乌拉制度在其统治时期空前巩固。

如果罗桑嘉措的功绩到此戛然而止,他不足以成为一个夸耀后世的教主。握稳手中的权杖只是罗桑嘉措辉煌人生的第一步,在罗桑嘉措统治时期,最重要的是西藏使团的两次入京。

1639年,藏历第十一饶迥火兔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此时的清政府辖地只限于白山黑水中,中原大地的王土还在大明崇祯皇帝手中。为了早日实现入主中原,皇太极向西藏抛出了橄榄枝。《清实录》中记载,就在皇太极称帝的那一年十月,大清使者前往西藏,并捎信给西藏政权管事,表达了想在大清之外弘扬佛教的意愿。蒙古和硕特部有意与清政府往来,便联系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决定与在东北盛京建立的清朝政府建立联系。这一年,西藏政府派遣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为代表,前往沈阳。这一支队伍于1642年十月抵达盛京。

据说,西藏使者抵达盛京后,清太宗亲率亲王、贝勒、大臣等出城迎接。入城以后,皇太极又亲自到伊拉古克三的住处去看望。伊拉古克三在盛京停留了八个月,受到皇太极的盛情款待。1644年,伊拉古克三返回拉萨,清太宗给五世达赖、班禅和固始汗等都写了回信,并称赞达赖喇嘛“拯济众生”,还回赠了厚礼。

如果说这次入京是西藏与清王朝的一次交接点,那么西藏使团的第二次进京确定了西藏政权与清王朝的关系。

这一篇在历史笔触里被重重描绘过,清顺治皇帝即位后,四次派遣使臣召请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进京。1652年,罗桑嘉措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携带三千使团进京,受到了顺治皇帝的隆重接见。

一年之后,罗桑嘉措返藏,顺治皇帝赏赐大批厚礼。在返程中,路过内蒙古代噶时,顺治皇帝派官员携带一枚有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的金印赶赴代噶,正式册封罗桑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这次会见之后,罗桑嘉措规范了格鲁派的各种礼仪制度,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就此稳定下来。

秘不发丧

每一个藏族佛教徒都执著地相信,罗桑嘉措永远不老。

佛教中记载,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天人寿命将尽时,会有种种异象在人间出现。《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曾这样记载“天人五衰”:天人命终时,光洁曼妙的衣服爬满脏垢;香洁的身体发出难闻的气味;腐臭的汗水从光洁的身体中流出;身上自然散发的光芒逐渐褪散,同时对妙欲之境起了恋恋不舍的心;原本无碍的天眼也受了影响,无法像以前一样普照大千世界。这是每个天人必经的涅槃,桑结嘉措没有想到,自己最崇敬的老师也会历经这样的诘难。

1862年,罗桑嘉措圆寂于布达拉宫。他临终遗言:秘不发丧。

这一决定看似荒唐。然而,处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下,匿丧确实是对格鲁派最有利的处理方式。当初,五世达赖借助和硕特部的武力稳固了新政权,可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和硕特部入藏后开始干预西藏政权事宜,并日益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罗桑嘉措一直想办法限制和硕特部的权利,削弱和限制和硕特部在西藏的影响。如果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传递出去,和硕特部会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五世达赖多年的心血将付诸一旦。

秘不发丧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个惊天的秘密,五世达赖需要找一个信赖的人来隐藏。他召来了第巴桑结嘉措。

第巴,西藏地方总持政务的最高长官,又有人称为“第司”,每三年为一任。桑结嘉措是西藏历史上第巴中最特殊的一位。

从八岁进布达拉宫开始,桑结嘉措一直都是五世达赖最亲近的人,深宫里十几年的严格学习,使他成为一个严谨的学士。更重要的是桑结嘉措稳重、踏实、镇定、果敢,这一切都让罗桑嘉措对这个弟子更加关注。桑结嘉措二十三岁那年,第巴索朗饶登辞职,罗桑嘉措直接指定桑结嘉措为第巴的人选。

这一指定,在格鲁派的高层引起了轩然大波。

把总持政务的大权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让高僧们对五世活佛的决定产生了质疑。“我还年轻,没有足够的经验承担这样的重任”,桑结嘉措这样委婉地拒绝了活佛的任命。并推荐洛桑金巴成为新第巴。

桑结嘉措还年轻,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等待只持续了仅仅三年,罗桑嘉措再次任命桑结嘉措为第巴。他再次推诿,但活佛没有给桑结嘉措拒绝的机会,罗桑嘉措颁发了任命的文告,公诸于众。公告上说:“第巴桑结嘉措与达赖喇嘛无异。”公告的一角,是五世按下的手印。活佛用这种方式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让各股政治力量对这双手掌保护下的年轻人产生了更多的顾忌。

王座在那些实权派看来遥不可及,但权谋家眼中的王座却永远热得烫手。桑结嘉措不曾想过,自己曾有两次机会这么近地靠近王座,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一直等他来坐。

暮色宛如轻纱盖在了拉萨的上空,大昭寺的灯火明明灭灭,像调皮的孩子疯狂地眨着眼睛。桑结嘉措匍匐在团扑上,口中喃喃:布达拉、布达拉……

黑暗中眯起眼睛,桑结嘉措一下子跌落在年少的旧时光。

八岁那年,在遥远的拉萨北郊的娘热,作为大贵族仲麦巴家的骄傲,桑结嘉措被送到布达拉宫学习。有人说,桑结嘉措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在仲麦巴家族的府邸遗落的一颗珍珠”。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见,路过娘热时在仲麦巴家族的府邸停留休息。当晚,主妇布赤佳姆侍寝。第二年,布赤佳姆诞下了桑结嘉措。

虽然是传说,但人们亦不会觉得这是假的。因为有了和活佛千丝万缕的关联,桑结嘉措的人生更多了层宿命感。

神的魂灵在宫殿驻足,聆听这法会的法螺声、法号声,还有僧侣的诵经声、乌拉们的打阿嘎的歌声。第一次走进布达拉宫,桑结嘉措就知道,这是一个属于神的圣殿。“布达拉”是梵语音译,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普陀山”———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所居之处,这里,也是历届活佛的王殿。

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修建的一座圣殿。可是,穿过时光的长廊,布达拉宫苍老了,厚重的门板斑驳陆离,金色的屋顶在阳光里暗哑,像失水后干枯的花。于是,罗桑嘉措决定重修布达拉宫,这是这位活佛人生的另一件重要决定。

重建布达拉宫的消息传到康熙皇帝耳中,为了表示对西藏的重视,康熙帝先后派去了一百多名技艺精湛的汉族工匠,协助五世达赖重建宫殿。康熙皇帝的首肯让罗桑嘉措更加重视这项工程。西藏杰出的工匠、手工艺人云集拉萨,争先恐后展现自己的技艺,希望能为这座神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罗桑嘉措派第巴索朗饶登监工,布达拉宫顺利重建。

幽深宫殿的角落里,建筑材料随处可见,那些都是来自各地的珍贵木石,艺术超群的建筑师用一块块砖石垒起了一道长城。粗糙的木石在这些艺人的打磨下变得圆润光洁,工艺和智慧在这座宫殿的角落里交汇成细流,洗去了千年的沉郁,布达拉的宫殿里泛起珠宝的光泽。

工匠的号子一声声鸣叫,像远行的白鸟悲鸣着告别。布达拉宫还是原来的模样,修建它的人却已消亡。桑结嘉措不敢相信活佛就这样去了,四周一片寂静,只有粗大的蜡烛滴着牛油,宛如情人的眼泪垂在眼角。

桑结嘉措不敢放任自己的悲伤,五世达赖的遗言还在耳边铮铮作响,为了西藏局势稳定,他要对西藏撒下一个漫天大谎。

山南陋室,花雨满天

一个谎言,需要用无数谎言来圆。而这个谎言,一埋就是十五年。桑结嘉措是长袖善舞的人,他用一个一个谎言为自己垒砌一座坚固的堡垒。

大法会上,驻兵西藏的蒙古头领、各地觐见的活佛、清政府的驻藏头领聚集在布达拉宫。人们期待着与活佛的一场相会。

时间焦急地流走,慢慢出场的,却是第巴桑结嘉措。第巴的解释是活佛身体不适,不能会面。

灯火通明的长廊,窃窃私语声一直没有止息。任何事情都可以猜疑,但只要看不到真相,猜疑自会解除。此时的桑结嘉措没有时间理会人们的质疑,按照五世达赖的遗言,桑结嘉措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寻找灵童。

清圣祖二十二年(1683年),藏历第十一饶迥水猪年三月一日,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隅,降生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孩子的出生,温暖在这个贫寒的家庭复苏。

孩子的父亲扎西丹增是藏族人,母亲次旺拉姆是门巴人。扎西丹增出身于宁玛派咒师世家,是乜氏掘藏师白玛林巴的后裔。这个古老的家族涌现过很多著名的人物,精通印藏文字的大译师乜·旺久卡热就出自乜氏。后来,乜氏家族没落了,扎西丹增家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次旺拉姆是赞普的后裔,她有高贵的血统,据记载,她是“品德高尚,信仰虔诚,施舍大方,文雅蕴藉,杜绝了五恶,具备八德的善良贤慧之人”。她神情优美,仪态尊贵,具备了佛母的三十二种功德。可是,这个温柔美丽的姑娘从未想过,她会是佛母。

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就是六世活佛仓央嘉措。

根据藏传佛教记载,每一个转世灵通的出生都是极其祥瑞的,天空、大地、河流、草木,天人都会为他们的降生表示祝福。

仓央嘉措降生时,门隅出现了奇异的天象:一弯彩虹横贯天宇,天空中无数异香扑鼻的花朵洒落,缤纷如雨。头上装饰着绚丽宝石的神祇在天空中显出华贵的影像,仿佛专程来为一个重大的仪式观礼。随即,身着披风、头戴人冠(宗教典礼中的常服,帽顶尖长,左右有飘带)的喇嘛们于云层后显出身形,为一个刚降生的孩子沐浴。

第巴桑结嘉措在《金穗》中记载过仓央嘉措出生的征兆:“瑞兆多次出现,奇妙无比”,“有许多穿戴华丽宝石的神男神女展现在天幕之上,并且显现出身着披风和头戴通人冠的众多喇嘛。大地震撼三次,突然雷声隆隆降下花雨,枝绽花蕾,树生叶芽,七轮朝阳同时升起,彩虹罩屋”。

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会受到人们的祝福,扎西丹增家的孩子也不例外。这个唤作阿旺诺布的孩子,他没有出生在位高显赫的达官贵人家里,没有锦衣花袍包裹,甚至没有喇嘛们的赞歌,在一个山南乌金凌寺旁边的一所陋室,阿旺接受着父母给予的爱和祝福。

阿旺在藏语里是“语自在”的意思,“诺布”也写作“罗布”,是宝贝的意思。毫无疑问,和成千上万的孩子一样,阿旺是父母的宝贝。

关于阿旺诺布的出生,据说在当时已有三百年悠久历史的《鬼神遗教》有神奇的预言。骄慢就会激发战乱,心怀厌恶就会对佛法离经叛道,莲花大士将会重生于世,他将生于水界癸亥年,是教主乌金岭巴。

藏历癸亥年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教主乌金岭巴,意指六世达赖阿旺嘉措,也就是山南的阿旺诺布。《鬼神遗教》是《五部遗教》的一部分。《五部遗教》传说是由莲花生大师秘密伏藏,后来在几百年后由掘藏师挖掘出的伏藏文献,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佛学经典。《五部遗教》主要讲述赤松德赞赞普时期,莲花生大师等在吐蕃弘扬佛教的历史以及莲花生对未来的预言。这本著作由五大部分组成,包括《鬼神遗教》、《国王遗教》、《王妃遗教》、《译师班智达遗教》、《大臣遗教》。据说《鬼神遗教》的作者是红教高僧,这位高僧被人们认为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根据《五部遗教》内容分析,这五部书大约成书于14世纪。它预言了二百多年后六世活佛的出生。

阿旺嘉措诞生于1683年3月1日,那一年是癸亥年。明月何玲珑,初出东山上,少女面庞儿,油然萦怀想。

阿旺邂逅一场归宿

西藏佛教界认为,格鲁派的上师、格鲁派佛法权威的象征班禅与达赖都是神佛转世。班禅是“月巴墨佛”———无量光佛的化身,达赖是“欣然僧佛”———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虔诚的信徒们相信,所有的达赖喇嘛是同一个菩萨在人世间的轮回转世,活佛圆寂后,会再度转世为人,用不同的躯体逡巡于世,灵魂永生不灭。这是藏传佛教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

这样的传承开始于13世纪噶举派的噶玛支派。在藏地佛教史上,噶举派的领袖都松钦巴是一个洞晓三世的智者,他逝世前夕留遗嘱给弟子说他“将转世再来”。都松钦巴逝世后,他的弟子认定噶玛拔希为转世灵童,并带回寺庙中精心培养,噶玛拔希坐床受礼后正式以该派的首领身份活动,成为第二任活佛。他追赠都松钦巴成为藏地的第一位活佛,之后才有了各派各种各样的活佛转世系统。

然而,达赖喇嘛的称号只属于格鲁派的活佛。“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大师”。这个称号始于明王朝万历六年,确定于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时期。1578年,索南嘉措到青海地区传教,说服了土默特部的首领俺答汗皈依佛门,他们在政治上彼此推崇并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给索南嘉措的尊号:“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意为“识遍一切”。

当时,俺答汗已受明朝册封为顺义王。他向索南嘉措建议,派人向明朝皇帝请求册封。万历皇帝答应了这一请求,并在降旨赐给索南嘉措的封文中写有“达赖”字样。九年后,明朝政府正式承认这一称号,并派使节加以敕封。于是,索南嘉措正式成为三世达赖喇嘛。由此往前追溯,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为一世,根敦嘉措为二世。

活佛转世制度中,前世活佛生前预言、天将神兆等都是寻访灵通的重要依据。藏语中的“龙单”就是预言、预兆的意思。据说,二世活佛噶玛拔希在他临终前告知他的弟子邬坚巴:“拉朵方面,必有一位承黑帽系者,至彼未来以前,汝当代理一切。”邬坚巴根据活佛遗言找到了转世灵童。《菩拉道次第相承高僧传》也曾记载,三世班禅罗桑丹珠圆寂前,曾向弟子克珠桑结益西预言自己将转生于后藏一个名为贝哇的地方,克珠桑结益西也正是根据这个预言在后藏找到了三世班禅的转世灵童罗桑曲结。

根据藏文史料记载,活佛转世的地点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活佛投胎的地点吉祥如意;二是投胎的父母信仰佛教且淳朴善良。五世活佛罗桑嘉措的转世之地门隅就是一个吉祥之地。门隅是门巴族的发祥地,在门巴语中是“隐藏着的一块美丽的处女地”。这块不同凡响的地方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东南坡,门隅平原宛如一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喜马拉雅群山当中。这块宝地被藏族人民称为“香巴拉”,是藏传佛教传说中的理想国,这里便是阿旺嘉措的诞生地。据《六世达赖喇嘛传》的记载,阿旺嘉措的父亲扎西丹增聪明勇敢、心地善良。母亲是贵族的后裔,正直善良,信奉佛教,聪颖贤惠。她去世火葬时,也曾有各种殊异征兆,后来被人称为智慧空行女化身。六世达赖喇嘛就是在这样一个善良正直的佛教徒家出生的。

一个宗教领袖转世灵童的寻访需要细密严谨。除了天将神兆、神谕启示外,观巡圣湖、寻访灵童、辨别遗物成为灵童寻访者的重要法则。

在第巴的指示下,布达拉宫一行人秘密前往圣湖,观巡灵童转世的方向。

山南浪卡子县境的羊卓雍措湖是指引人们寻找灵童的圣湖,“羊卓雍措”藏语意为“碧玉湖”、“天鹅池”,因为汊口较多,这些汊口像珊瑚枝一样散落。羊湖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这是藏民对羊湖亲切的赞美。这片湖像一面银色的宝镜被黑色的山峰包裹着。湖水碧绿青翠,水草在水中招摇,犹如水底仙女的绿色发丝。据说,这是西藏护法女神班丹拉姆居住的地方,也被称为“圣母湖”。藏传佛教认为,通过虔诚的祈祷、施行相应的仪式,羊湖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达赖圆寂后,西藏上层僧俗通过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可以指出灵童转世的方位,然后寻找灵童的高僧会到羊卓雍错诵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湖中呈现灵妙的景象,精确地指示出灵童身处的地方。

仪式在湖边庄严地举行,人们绷紧了精神,盯紧平静的湖面。经文在湖边如丝线一样与风纠缠,有的不经意间落入水中,化作柔软的水滴鳞片,湖面上呈现细微的斑斓。

寻觅灵童的方向,指向遥远的山南门隅。

初夏的清晨,弥漫着浓郁的青草香。太阳没有出来,河岸吹来的风带着潮湿的凉意。格桑花开过了,桃花谢了,草原上各种色泽的菜花都盛放过了。在平坦的田畴上,青青欲滴软柔柔的青苗、苍苍翠翠的丛丛蕉叶在风中摇曳。琉璃一样澄澈的天空映着阿旺诺布没有来由的伤感。

这漂亮的孩子不理解自己的小忧伤源自何处,当风从远方吹来,吹过他柔软的微微卷曲的头发,他会把脸转向西北方长久地凝视。

过路的商客告诉他,那是拉萨的方向。

扎西丹增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不同。桑结嘉措在《金穗》中记载:“小时候不贪恋儿童游乐活动。爱在纸张、树叶上写字、拼音,还模仿大人供神、驱魔、吹号。”还有人说,阿旺嘉措在哭的时候,只要拿法号给他看,阿旺就会高兴起来。无论法鼓吹得多么响亮,阿旺也毫不畏惧,目不转睛地盯着法鼓。不论见到什么人,阿旺都会伸出手,做出给人赐予福力的动作。刚会说话,就突然和人们说:“我不是这里的人,我要回去。”然后,用手指向西北方。

西北方,正有两位高僧从布达拉宫风尘仆仆奔赴而来。他们遵从第巴的密令,循着圣湖所指的方向,奔向门隅。

门隅,两位高僧在心底默默念着这个地方。在布达拉宫,他们听说过这个神奇的地方。据说那位来自汉地的唐朝公主,千里迢迢来到拉萨,她不仅带来了谷物种子、耕作技术、吐蕃王的爱情,还带来了堪舆之术。文成公主来到西藏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推算出了西藏的地形地貌。公主说,西藏的地形如同一个魔女,魔女头东脚西仰卧,拉萨的卧塘湖是她的心脏部位。

门隅,就在魔女的左手心。

藏传佛教的经典也记载,门隅是莲花生大师曾经加持过的宝地,这里遍布佛教的秘籍和宝藏。据说被莲花生大师祝福过的门隅,无论哪一块土地都有鲜花美果、水乳流香。村落陌生,可是眼前的景致并不陌生,依旧是草场碧绿,云山高耸。

由于莲花生的传说,寻访者踏上门隅土地时,在心中自然对这片土地流淌出一种敬仰之情。

莲花生大士是印度的一位高僧,也是西藏红教宁玛派的开山祖师。这位大士曾在印度、尼泊尔、西藏等地弘法。有秘典记载,莲花生大师是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诸佛之总集。《大阿奢黎莲花生传》记载,莲花大士“肤色白里透红,无名指有莲花图纹,眼睛和嘴唇像盛莲一样”,而门隅这块宝地正是莲花生大士最后传经布道之地。

灵童的寻觅者都笃定,六世灵童是莲花生大士的重生。然而,门隅的人们并不知晓,这两位来访者是为灵童而来。

扎西丹增家中,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来访打乱。

新奇夹杂着不安在这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蠢蠢欲动。面对着两位高僧的来访,扎西丹增忐忑不安。从僧服上看,这两位都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得道高僧。如若不是机缘巧合,扎西丹增和次旺拉姆或许一生都不会和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有说话的机会。带着谦卑和敬重,他们谨慎地回答高僧的询问。让扎西丹增夫妇疑惑的是,两位高僧询问的话题却与小阿旺相关。

转经筒郑重地放在藏桌上,带着虔诚和恭敬,难懂的经文从陌生人的口中吐纳,在狭小的空间萦绕,落在阿旺眼中的是安躺在桌面上的转经筒。他张开稚嫩的小手一把拿过转经筒说,这是我的。经文一瞬间在屋顶灰飞烟灭,空荡的屋子安静得像静静延伸的大河。这个法器原属于五世达赖喇嘛。

轮回转出万千的执著,生命的回转总让人禁不住惊讶、欣喜。

也有人说,陌生人又取出五支镇邪橛放到藏桌上。这些镇邪橛一支比一支镶嵌得华贵精美,阿旺挑挑拣拣,却没有拿小孩子最喜欢的嵌满多彩宝石的那支,而是拿起了一支较为朴素黯淡的镇邪橛,说,这是我的。那是五世达赖生前的镇邪橛。

还有人说,两位陌生僧人拿出一本印刻着华美纹饰的木刻经书。阿旺去翻看这本书,在纸上模仿着画复杂的花纹,后来甚至把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仿佛里面的每一个字他都看得懂。五世达赖喇嘛身前的旧物在他幼小的指尖摩挲,他小心地翻读着,像是邂逅一场归宿。

有关前世的记忆,零碎地拼凑在一起,记忆的丝线拉扯着,两个陌生访客心照不宣,他们知道,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找到了。《方广大庄严经》对转世灵童这样描述:“这位‘一切成’的孩子所具备‘大勇’者的三十二吉相是:肉髻突兀,头闪佛光,孔雀颈羽色的长发右旋着下垂,眉宇对称,眉间白毫有如银雪,眼睫毛酷似牛王之睫,眼睛黑白分明,四十颗牙齿平滑、整齐、洁白,声具梵音,味觉最灵,舌头既长且薄,颌轮如狮,肩膊圆满,肩头隆起,皮肤细腻,颜色金黄……”佛经中注解,具有这种吉相的大王不会是转轮王,而应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细致的描述一块块拼凑,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阿旺诺布稚嫩的脸。

确认灵童的仪式在门隅秘密举行。一个两三岁的孩童,正是不谙世事的年纪,面临的却是与父母的离别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受第巴之命,两位来访者要将阿旺秘密迁居到夏沃地区的错那宗。

这两位得道高僧正是曲吉和多巴。后来,他们成为阿旺的师父和贴身侍僧。

从佛典中走来

风轻云淡的日子里,唱一首离别曲,给你听。

与朋友、金兰的分别不同,阿旺人生中第一次郑重的离别,便是骨肉分离。淡淡的歌声,溢满的是薄薄的清愁。送别,不在霸陵,不在残阳中,不在烟花三月。在门巴小小的村落里,阿旺要与父母告别。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曹公的一曲《分骨肉》唱尽了儿女与父母分离的辛酸。“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一句话写出了离人的无奈和别后的苍凉。人生中的有些离别是为了下一场相逢,有些离别却是一挥手成了永诀。或许,那时年幼的阿旺还不知道什么是别离。因为懵懂的年纪,还不曾识得生命的愁与悲、苦与痛。挥手也只是轻描淡写,别后的余音却像是含在舌后的苦酒醇厚绵长。

作为六世活佛,阿旺嘉措与父母的因缘少之又少。史料上留下的故事也是寥寥无几。当年分离的痛彻心扉也随着百年的风沙堙没,最后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一声叹惋余音。

有人说,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阿旺幼年离家,突然使次旺拉姆的生命失去了方向。她的孩子还只是一个两三岁的孩童,背负的却是整个西藏的未来。担忧如藏在心底的一只小虫,啃噬着她的恐惧。她也曾私下里偷偷地向上苍祈祷,愿这个孩子只是个普通的孩子,承欢膝下过宁静的生活。可是,温情总是抵不过命运的转折,生命的凄凉与无奈,莫过于此。

扎西丹增一会儿欢喜,一会儿伤痛。欢喜的是自己的孩子竟然是活佛转世,这样的高贵头衔他做梦也想不到;伤痛的是转世活佛身份一经确认,阿旺就不再属于这个家庭。

有期望就会有希望,有期待也会有惆怅。扎西丹增夫妇望着那个渐行渐远的影子,也把阿旺的样子定格,定格成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阿旺嘉措二十四年的生命中,他也一直未曾长大,那份纯真与真挚一如当年的顽童。

错那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扎西丹增夫妇不敢想象,这块圣地会和自己有这样的牵绊。思念宛如一条绵长的丝线,一丝一缕地飘向错那宗。那里深藏着阿旺的童年。

巴桑寺里,一个小寺僧的入住让寺院变得与众不同。法事像是每天的晨会,这个孩子的生活备受众人瞩目。在各个高僧的指导下,这个孩子开始学习藏文,这是学习佛学法典的一个前奏。寺僧们都认为,这个孩子可能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入住巴桑寺后,他可以叫阿旺嘉措了。

巴桑寺应该是阿旺嘉措最好的启蒙地。智慧在佛光中一点一点开启,阿旺嘉措的聪颖让人们惊异,随之赞叹。1690年,阿旺嘉措正式在巴桑寺学习佛教经典。曲吉和多巴担任阿旺佛学的启蒙老师。

佛法的光芒在寺院的角落中流淌,广博的佛学经典为生命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阿旺嘉措像一株细苗,在金色的佛光里,贪婪地吸收这金莼玉粒。《诗境》、《除垢经》、《释迦百行传》等佛学典籍是阿旺嘉措的重点学课。阿旺嘉措的聪慧让曲吉和多巴十分欣慰,这样的硕果都一一报及桑结嘉措。小阿旺八岁那年,自己已经开始写信向桑结嘉措报告自己的学习进程。像是神灵的指引,这样的进展让所有的知事者禁不住欢喜,远在布达拉宫的桑结嘉措也禁不住舒了口气。

提起《诗境》,不由得让人想起《诗经》。与其他音节复杂、不明其意的佛学典籍相比,《诗境》的音节读起来就有《诗经》的远古遗风。《诗经》是汉文化的一株远古植物,又像是一曲古老的歌谣,子句中全是顾盼流连,真挚高远。与《诗经》一样,《诗境》是藏传佛教佛学典籍中情感最朴素最纯粹的一本著作。

对于阿旺嘉措来说,《诗境》是注入生命的一股新鲜血液。这是一本文学理论著作。它源自古印度,讲的是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技巧,是众多经文中最独特的一本小书。

师父说,这是佛学的一部分。佛学有“五明”,“明”是指学问、学科,“五明”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主要有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大乘佛教中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其中的“声明”是一门教人写作的学问,佛家认为,深谙声明学的精妙,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才能让更多人欢喜地领悟。《诗境》正是“声明”的一门重要课程。

六百五十六首诗歌熟稔地映在阿旺嘉措心中,对诗歌的欣赏、鉴别以及创作手法的深入了解,让阿旺对诗歌有了一种狂热的喜爱。更让他惊喜的是,《诗境》中附着的注释和解读中,还有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和第巴桑结嘉措的名字,他们的心得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流露,渗透在阿旺嘉措的心里。这样的妙音欢歌是一束五彩语词之光,让阿旺嘉措看到了另一片天地。

诗艺在沉睡的岁月中苏醒,这个孤绝的男孩,带着诗的灵性,从佛典中走来。这本诗歌的创作指南是一块风骨,刻在阿旺嘉措的骨髓中。

可是寺院的高僧们没有想到,本来想让阿旺远离红尘修行,却不想在修行中让他找回了重返红尘的路。

寺院的生活枯燥繁琐,阿旺嘉措只觉得日子悠长,打坐修行、诵经念佛是每天的必修课。这样的课程安排,在高僧们的眼中,是对灵童最好的培育。最初,带着对寺院生活的好奇心理,阿旺嘉措对新生活的变迁带着期盼和欣喜。可是这样的生活像是一次次复习,他们用明天重复今天,今天重复昨天,这样的练习让阿旺渐渐厌倦。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在幼儿期所得到的语言训练,不仅可以使他发生快乐感,并且支配成人期的行为。如果说,阿旺嘉措一直在佛经中熏陶,或许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佛学大师。然而,他早期的佛学教育就像绝句,带着抑扬顿挫,饱满了他的生命,却也让他过早感悟物我两忘,超然红尘之外。

亦师亦友老仙翁

一首诗的美,无法用语言诠释。就像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是含蓄绵密的情意,最能心领神会的是那个有情人。诗,是想念的信物,是情感的象征。因为诗,我们被理解,被安慰,被包容,被温暖。纪伯伦曾说: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窝涌出的一首歌曲。最初的那一首诗,一定和情感有关。和风吹动我窗,可是来自故乡?请去寻找我青梅竹马的恋人,将她带到我的身旁。

最初的爱恋,应该是猝不及防的。

阿旺嘉措的爱情是开在春日里洁净的玉兰花,他和爱人的相遇,应该是纯净的天山水,犹如乳白色的月光流连在窗前,一低头,看见无尽的相思;又宛如温润的玉,躺在岁月的河里,泛着莹莹的光泽。阿旺嘉措用最简单的音符唱出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失落和希望。不用任何粉饰,他用最简单的字眼唱出生命的每一个片段,吟出最纯美的旋律,在高原清定的风里,裹着青草的芬芳,在鼻翼,在眉宇间,爱的波光流转经年。

在那个年代,人们从高原雪山的各个角落汇聚到佛的身边,倾听达赖喇嘛的教导。偏偏阿旺嘉措是佛的使者,他却是一个把爱情当做宗教的人。在阿旺嘉措的心灵历程中,爱情的萌芽要追溯到家乡门隅。

北部的达旺地区是门隅宗教、文化中心,这里气候温润,风景如画,被门巴族誉为美丽的“松耳石盘子”。北部高原的边缘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将来自南方的温湿气流阻挡在峡谷之中,即使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时节,河谷地带仍是山青水碧、春意盎然。这片温润的土地默默地看着生长在它怀抱中的儿女。

这是一片天然的乐土。聚集在这里的门巴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情歌在门隅的田园中蜿蜒流淌,这个古老的民族崇尚自由,尊重爱情。

这里的爱,可以肆无忌惮。诞生在爱情理想天国的转世灵童,他身上吸收了这块圣地的灵气。

在错宗那最好的寺院学习,还能得到很多高僧亲自传授的佛学精要,这样的荣耀不知羡煞了多少寺僧。但是阿旺嘉措却觉得“沉闷”。十四岁,阿旺嘉措的心开始蠢蠢欲动。如果还是在民间,这个孩子或许只是一个俊逸的男子,不谙世事,过着简单的生活,有烦恼和苦闷,坚持着简单的快乐。

一个活佛的少年时代,不同于普通的孩子。阿旺嘉措的少年和其他活佛的少年时代又不大相同。入寺学习,平添了阿旺的睿智。和智慧一起成长的,还有年华。此时的阿旺,因为多了佛书的熏陶,他的眉眼里更多了清定的气质,将世俗的烟火抵挡在千里之外,这样的佛风仙骨,令曲吉和多巴的眼中满是欣喜。

平淡的日子一天一天流走,阿旺嘉措一直觉得,日子应该就是这样平淡度过的。风从家乡吹来,一个讯息打碎了日子的平静。

多巴带来消息说,母亲次旺拉姆病故了。

这样的消息一下子重击阿旺嘉措。早在几年前,操劳一生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是阿旺嘉措在门隅最强烈的牵挂。这么多年,记忆中还是母亲年轻的样子:她双眸明亮,像黑夜里跃动的烛光;细细的眉毛是春风中浮动的水杨梅,脸若满月,高原的风吹起,宛若绯红的桃花。那些诗句中盛放的桃花,是母亲柔美的容颜。

法国的雷尼伦曾说:孤独是已经死去的一切仍存在于我们心中的一座活坟墓。阿旺嘉措的离家带走了母亲一部分灵魂,母亲不再像过去那般活泼喜乐。阿旺在家时,家中时不时会传出母亲的歌声,傍晚劳作不忙的时候,母亲还会弹奏口弦,动听的口弦声在橙色的黄昏中传出很远很远,很多孩子赶着牛群归来,循着乐声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不多久,丈夫扎西丹增的离开更让母亲陷入孤单,蚀骨的思念蜕变成顽强的病毒,她一病不起。终于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里,萎谢而终。

巴桑寺的佛堂里,阿旺嘉措默坐着,面无表情,撕裂的心宛如残阳喷薄的最后红暮。一连几天不念经、不打坐,课程在沉默里一一搁浅。师父们脸上的担忧愈来愈明显。经过协商,师父们决定,允许阿旺出寺散心。

这样的决定,一片苦心可见斑斓。还是十四岁的孩子,苦闷的寺院难以排解内心的忧虑,出去散步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是师父们说服彼此的最好理由。也正是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阿旺的一生。

一个少年的沉闷心思,高僧们不能理解。母亲的去世,让阿旺更多了对生命的思索。佛家常说:万法皆生,皆系缘分,缘起即灭,缘生已空。这样的母子情缘是不是太过于浅薄?宿命无常,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控制的,即使是活佛也不例外。师父曾讲,活佛是西藏至高无上的神,即是神,又何来的肉体的泯灭?疑惑一个一个在心中打上了问号,把他推进一个无望的漩涡。

阿旺是个内敛隐忍的人,心中这样的郁结自然不能说与师父听,这样的困惑,在师父们看来是一次出局的臆想。最好的选择,是将波澜归于沉寂。

出寺散步,或许是排解苦闷的一个好方法。阿旺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命运给予的是怎样急促的插曲。

爱情的伊始,要从一出藏戏说起。

这部唤作《苏吉尼玛》的藏戏是藏民最为熟知的一出。舞台上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良的仙女,戴红色面具的是国王,戴绿色面具的是王妃,还有戴黄色面具的活佛。剧本源自印度一个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古印度有一个信奉外教的国家叫参姆吉洛卓。国王达娃森格有一座大花园,委派猎人看守。这一日,猎人追一只麋鹿在森林中迷了路,正当一筹莫展时,远远地来了一位姑娘,她美如天仙、轻盈如燕。猎人说明缘由,姑娘给了他一把吉祥草,叫他一路洒着,自然可以到家。猎人洒着吉祥草,果然回到了宫中。

猎人把自己的奇遇禀告国王。在猎人的带领下,国王来到森林,在一座修行人的茅棚里,看见一位道行高深的隐士正在苦心修炼。国王把自己的来意说了,请求隐士帮助。隐士说,猎人遇见的是他的养女苏吉尼玛,她是脱胎于母鹿腹中的仙女化身,只有国王捐弃旧日所崇奉的外道,一心皈依佛法才能娶她回去做王后。于是,国王决心信仰佛法。

国王娶了苏吉尼玛做王后,和苏吉尼玛十分恩爱。其他的妃子妒忌苏吉尼玛的美貌,更妒忌国王对苏吉尼玛的疼爱。邪恶的妃子求巫女施出妖法,使国王误会苏吉尼玛是鬼,并送她到沸血海去受苦。以豺、狼、虎、豹为首的当地护法众神一齐来保佑她,使她脱离了沸血海,重新走上通往京城的路。

苏吉尼玛化装成一个尼姑,一路讲经说法,弘扬佛旨。妃子以及女巫因自己罪孽深重,来到女尼这儿布施,请求清洗自己的罪恶。此时,国王也终于明白事情的真相。他见女尼就是苏吉尼玛,心中又惊又喜,再三恳求之下又把苏吉尼玛迎回王宫重做王后。

舞台上,戴着白色面具的苏吉尼玛步子轻盈,色彩斑斓的服饰随着她的步子在空中飘摇,五彩丝线点缀着她乌黑的发辫,像是彩虹在头顶飞舞。人们痴痴地望着台上的仙女,随着她命运的起落,心也跟着七上八下。阿旺嘉措也在其中。

快乐和哀伤总要与人分享,也正是心中的共鸣才会有一番百转千回的伤情。这是阿旺第一次走进凡俗,看到藏戏。也是他第一次用心去感受别人的爱情。心中有欢愉,有哀伤,有失落,有感动。

如果说诗歌引发了他的灵性,那么戏剧就是他思考的源头。阿旺不知道他邂逅的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中他找到了自己。

传奇向来具有戏剧性,就像俗世的热闹本身带着喜剧色彩。错那宗的吆喝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夹杂着小孩子的哭喊声,像大熔炉一样把千杂百味糅合在一起。喧懈是街市不变的主题,热腾是凡俗永恒的情话。

艳羡流连在眼角,阿旺好想在世间讨一杯温暖入怀。

街头的更远处,有人打起了扎念琴,歌谣像旗帜在风中飘扬:对歌唱到月升起,越唱心里越欢喜,拿根腰带拴住月,不让月亮落下去,我和阿哥述情话。

这是一首情人相会的歌。戒子格桑梅朵,一两金子做成,经过我的手后,成为情人证物。

这是一首男女定情的歌。格桑梅朵的戒指,在树林中丢失了,往往行人见不到,被心上人捡走了。

这是一首情人分开后又相思的歌。

清脆的歌声似清泉一颗一颗落在心间,错错落落似水滴迅速地跃动,又如风儿吹乱了柳丝般的细雨,洒湿了几朵含苞待放的格桑花。这嗓音,不洪亮,不宽阔,却像银子般清脆。直觉告诉阿旺,这位歌唱者和戴白面具的苏吉尼玛是同一个人。

他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叫达瓦卓玛。她是宗本家唯一的女儿。宗本是官名,藏语音译,藏语“宗”为城堡之意。在西藏,地方政府的旧制是以宗为行政机构,“宗”相当于现在的县,每个地方政权的行政官叫做“宗本”。这是一个贵族家的女孩子。

这样家庭的女孩子,大多是骄纵无理的,然而,达瓦卓玛大方贤淑、善良温婉,自懂事起,对音乐和戏剧就有股独特的钟情,情歌、戏曲从她的口中传唱出来,带着神奇的魔力,像细碎的花蕊落在心间,泛起甜丝丝的幽香。出演藏戏、街头吟唱,宗本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可是,每月总会有那么一天,她逃过家丁的厉眼,到民间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这样玄妙的机缘,或许只为配合他的到来。

那天,达瓦卓玛一定精心地梳理过被风吹乱的发丝,细心地整理过褶皱的衣角,在绚丽的日光里摘采芳菲的花朵,为自己编织一个盛大的童话。

只是一个眼神的波光流盼,她一眼看到了人群中的他,如一场久别之后的重逢,阿旺嘉措与达瓦卓玛今生结下不解的宿缘。

羞涩目光流转时

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样的相遇,阿旺嘉措与达瓦卓玛一定在佛前修炼了几千年。

草是温暖的,花是温暖的,风车是温暖的,房屋是温暖的,鸟是温暖的……世界万物都是温暖的。阿旺觉得自己被金色的光芒包裹着。这温暖冲破了他内心的孤独———那种一条鱼坐拥浩瀚海洋而却不见一个同伴的孤独。这条鱼在宽阔的大海中游翔着,只听得见鱼翼划破水汽的声音。我向露了白齿微笑的女子们的,座位间看了一眼,一人羞涩的目光流转时,从眼角射到我少年的脸上。

于千千万万的人中,这样的相遇,是一条鱼邂逅另一条鱼的欢愉。

阿旺的心是春风吹开的水波,粼粼一片。这微妙的细动,起初只是一片细叶的青翠,一瞬间蔓延成森林的浩瀚。达瓦卓玛寻着阿旺的方向,眼光投射下来,又赶快躲闪着不敢正眼看他,因为这是一个灵魂用意念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同时这也是命运的扭结。谁能想到这样的一次遇见,里面纤织着不可解决的生谜和死谜。他们是泣伏在感情下的俘虏。

穿过川流不息的人群,阿旺站在她的面前,以一个少年僧的身份。他说,他是寺院中学习佛法的僧人。随着天空云彩的移动,女孩子的脸一会儿被阳光照得亮亮的,一会儿又被云彩的阴影遮住了。她不说话,像是在思索着什么,又像是从阿旺的眼神中探索着什么。

达瓦卓玛的随从是个急性子的男孩子,看到一个小和尚追着自己家的小姐依依呀呀,怒火禁不住在心底燃烧,保护小姐的意愿变成一支支寒枪冷箭。仆从不分青红皂白,一拳打在阿旺嘉措的脸上。

血从阿旺嘉措的嘴角流出来,带着咸的苦涩。多年的修行养成阿旺淡泊的性格,他不愤怒,不还手。达瓦卓玛慌乱拿出手帕,鲜红的血落在手帕上,瞬间成了干枯萎谢的花。她眼睛红红的,眼泪堆在眼角,宛若洁净的珍珠。阿旺的心像是被针戳了一下,隐隐的痛在身体里翻转。

彼此的心意,无声无息地在两个少年的心中生长,慢慢发芽。

世人认为,阿旺嘉措爱情里的这个女子应该有着倾世的容颜。

达瓦卓玛不一定最美丽,但她一定最特殊。

宗本家的人都说,达瓦卓玛是妙音天女的转世。大厅正中央挂着的唐卡上,妙音天女慈眉善目地坐在五彩的莲花中央,彩衣四处飘炔,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