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教好孩子(套装共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1:00:09

点击下载

作者:杜帅,杨霞,张小雪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才能教好孩子(套装共3册)

如何才能教好孩子(套装共3册)试读:

前言

上篇: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1.我讨厌妈妈

2.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3.离家出走,家里的世界很无奈

4.我爱发脾气

5.不要以命令的口气和我说话

6.我们不需要沟通

7.“我的地盘听我的”

8.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不需要你们管

9.交朋友是我自己的事

10.妈妈,你在威胁我

11.我的兴趣我做主

12.反正我也学不好,甭费劲了

13.打死我也不改——倔强的“萝卜”

14.我不要“空头支票”

15.不是我的错

16.为什么你可以,我却不可以

17.这样穿才有个性

18.他们算什么,哪能和我比

下篇: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19.家有“逆”子

20.我们想成为他的朋友

21.不能说的秘密

22.就是不肯去学校的孩子

23.我家孩子冷如“冰”

24.你到底要不要听我的

25.给孩子一个顶嘴的机会

26.你已经落伍啦

27.惩罚也要讲原则和底线

28.不再回避孩子的问题

29.让孩子没有心魔——嫉妒

30.学会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

31.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

32.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33.教子无方,不懂谦让

34.家有孩子

35.让孩子也成为“理财专家”

36.恶习,让我们无从适应

正向管教:让孩子爱上学习

前言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关键步骤一 抓住孩子早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1.孩子的注意力从平衡觉的训练开始

2.孩子的本体感训练与动作的速度和协调性

3.孩子的视觉能力训练与书写阅读能力的培养

4.孩子的听觉能力训练与听课、记忆能力

5.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6.孩子的良好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步骤二 让孩子像爱玩那样热爱学习

1.小眼睛中的大世界,激发孩子去观察

2.大自然吸引好奇心,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

3.在模仿中学习,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

4.不要怕危险和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5.尊重成长规律,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关键步骤三 只有擅长学习,孩子才喜欢学习

1.由智力测验来了解孩子学习能力上的长处和弱项

2.怎样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3.怎样训练孩子写作业又快又好?

4.怎样训练孩子认真,不粗心大意?

5.怎样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

6.怎样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步骤四 情商保证智商更大的发挥空间

1.怎样训练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2.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情绪?

3.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4.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紧张?

关键步骤五 消除心理障碍使学习更快乐和有效

1.孩子有哪些问题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

2.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3.感觉统合训练可以矫治儿童哪些特殊行为障碍?

4.孩子反复思考,停不下来怎么办?

5.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6.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多疑”?

7.孩子恐惧在公共场合讲话怎么办?

8.孩子得的是胃病还是心病?

关键步骤六 鼓励和赏识使孩子愿意完成学习任务

1.怎样和孩子沟通?

2.怎样和孩子说话?

3.怎样鼓励孩子?

4.怎样表扬孩子?

5.怎样奖励孩子?

6.怎样用图表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7.怎样处罚犯错误的孩子?

8.怎样使用“过度纠正法”克服孩子的坏习惯?

9.怎样对付任性和无理取闹的孩子?

10.怎样隔离调皮的孩子?

关键步骤七 帮助孩子调整学习压力,愉快而有效地学习

1.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2.孩子考试紧张怎么办?

3.孩子害怕上学怎么办?

关键步骤八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孩子的学习

1.教孩子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

2.孤独使孩子痛苦,家长要让孩子享受交往的快乐

3.内向、敏感的孩子要及早调整

4.怎样让孩子愿意和家长沟通?

关键步骤九 发现和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渴望出类拔萃

1.优秀的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2.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4.家长的“懒惰”和“依赖”让孩子尽早自理和自立

关键步骤十 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有控制力,让责任和理想成为学习的动力

1.帮助孩子克服心理枯竭和学习倦怠

2.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3.怎样帮助孩子形成控制力?

4.教孩子做学习计划和人生计划

关键步骤十一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轻松自如应付考试

1.正确理解焦虑情绪,用心理学的技巧缓解紧张

2.重视孩子的低落情绪,掌握抗抑郁良方

3.帮助孩子走出失眠困扰

4.孩子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不理想,家长怎样帮助他?

5.考试成绩突然下降,怎样及时帮助孩子调整?

6.调整自我的好办法

为什么孩子不服你:解决父母教育难题,改变家长教育方式

前言

学习篇

一 亲子伴读,智慧共享

二 高分背后不一定是孩子的灿烂前程

三 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

四 让书本生活化,让学习游戏化

五 开采孩子大脑中的“金矿”

六 让孩子与书“亲密接触”

七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在摸索中前行

八 不做孩子的“监工”

九 多让孩子“自己来”

十 谁动了孩子的童年

十一 别让分数成为孩子的枷锁

十二 把孩子打磨成钻石,每个切面都闪光

引导篇

一 为孩子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二 给孩子的问题挖个“引水渠”

三 帮助孩子给情绪贴上序号

四 让孩子和挫折握手言欢

五 阳光聚焦才能燃烧,孩子专注才能成功

六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培养孩子好习惯

七 用放大镜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八 锁定孩子的最佳才能坐标

九 让孩子懂得“百善孝为先”

十 用赞美的雨滴滋润孩子的心田

十一 将孩子推到人群中去

十二 去掉多余的爱,还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

亲子篇

一 教育从读懂孩子的心开始

二 为爱点一盏灯

三 为沟通搭一座桥

四 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

五 做孩子的好朋友,陪孩子一起玩物长志

六 穿上孩子的鞋走路

七 在孩子的心里撒下一颗爱的种子

八 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表

九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十 让“良言”如阳光照亮孩子的心房

十 一给孩子100%的爱,也要给孩子100%的尊重

十 二把握爱的尺度,再富也要穷孩子

目录

CONTENTS

版权信息

正向管教:如何管好叛逆的孩子(不打不骂,科学管好叛逆的孩子!)

前言

上篇: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1.我讨厌妈妈

2.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3.离家出走,家里的世界很无奈

4.我爱发脾气

5.不要以命令的口气和我说话

6.我们不需要沟通

7.“我的地盘听我的”

8.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不需要你们管

9.交朋友是我自己的事

10.妈妈,你在威胁我

11.我的兴趣我做主

12.反正我也学不好,甭费劲了

13.打死我也不改——倔强的“萝卜”

14.我不要“空头支票”

15.不是我的错

16.为什么你可以,我却不可以

17.这样穿才有个性

18.他们算什么,哪能和我比

下篇: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19.家有“逆”子

20.我们想成为他的朋友

21.不能说的秘密

22.就是不肯去学校的孩子

23.我家孩子冷如“冰”

24.你到底要不要听我的

25.给孩子一个顶嘴的机会

26.你已经落伍啦

27.惩罚也要讲原则和底线

28.不再回避孩子的问题

29.让孩子没有心魔——嫉妒

30.学会宽恕,得饶人处且饶人

31.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

32.别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灯”

33.教子无方,不懂谦让

34.家有孩子

35.让孩子也成为“理财专家”

36.恶习,让我们无从适应返回总

目录

前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得不听话、爱捣乱,甚至还学会了跟你顶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甚至总是跟你对着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变得叛逆、逃学、打架、沉迷于上网,甚至面对你的批评置之不理、动不动就扬言离家出走……

面对孩子的种种叛逆行为,好多家长无可奈何地道出:“好好的孩子,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孩子越来越没法管了。”于是,有的家长一味批评打骂,有的家长则置之不理。殊不知,孩子越打越叛逆,越不管越会变本加厉!

于是,有的家长很困惑,我到底管还是不管?别急,本书将会告诉你,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不但要管,还要管得科学,管得到位。尽管每个孩子的叛逆行为不会完全相同,但本质上不会相差太多。本书就从孩子的几个叛逆时期入手,具体阐述不同时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和解决方法,为广大家长提供参考。

本书还要告诉家长的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所谓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数是孩子自身因素外,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向好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表面的一个假象,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引起父母和人们更多的关注。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叛逆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找到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以采取适当的方法。相信这样,你不再会痛心疾首而又束手无策,孩子也将会快乐健康地成长!上篇: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1.我讨厌妈妈

日本作家酒井驹子有一部作品叫《我讨厌妈妈》,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小兔子,他说他讨厌妈妈星期天早上赖床,不准备早餐给他吃。他讨厌妈妈总是一直看连续剧,却不许他看漫画。他讨厌妈妈一直催促他动作快一点,自己却老是与朋友聊天聊很久。他讨厌妈妈常常忘了洗衣服,害他穿着昨天穿过的袜子上幼儿园。让他最讨厌的居然是——妈妈说等他长大后也不能跟他结婚。虽然听起来有些幼稚,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不要你做我妈妈了,以后我不要你管。”前两天,一位母亲向我们反映,她发现8岁的儿子陈晨作业没写完就去玩电脑,她一恼火就过去关了电脑,并忍不住批评了儿子两句。谁料儿子竟冲着妈妈咆哮起来:“你自己还不是这样,天天上网看小说看电影,说话不算话,还老爱管人家……"8岁的儿子罗列了妈妈的一堆“罪状”。妈妈说一句他会顶三句,全然不像小时候那个听话的“乖宝宝”。这让这位母亲感到很意外。然而更意外的是,陈晨竟然真的几天不理她,每天见到她就像仇人一样,连吃饭都不愿意跟她同一桌,令她苦闷至极。

12岁的六年级女生小敏,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就很懂事,自觉学习,还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小敏开始无心上学,成绩也开始下滑。临近毕业考试的时候,小敏厌学现象更明显。尤令父母担心的是,小小年纪的她竟然交了一个男朋友。小敏常常找各种借口,开始逃课,频繁出入网吧,有时很晚才回家,和“不良青少年”一起去KTV、去酒吧。

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眼里的“叛逆孩子”,其叛逆的原因,除了少数是孩子本身因素外,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向好的强烈愿望。很多时候,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表面的一个假象,他们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些行为引起父母和人们更多的关注。

12岁的小敏,因为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时间照顾她,不管什么事,做得再好,父母也看不到,所以心里很失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只要自己不听话,父母就会注意,就来过问,于是她便以这样的方式去引起父母的关注。

8岁的陈晨,心里有着许多委屈,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疼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但长大后,父母总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叫他做这样做那样的,还不许他有意见。一旦陈晨做错了什么事,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从不听他的解释,总之,“父母说的都是对的”。而他的优点,比如喜欢帮助人,对同学友好等,父母却视而不见。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会出现逆反情绪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有逆反情绪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对权力人物的不合作、对抗与敌视行为,包括:(1)频繁地大发脾气;(2)与父母过度争吵;(3)明显地对抗和拒绝大人的要求和原则;(4)故意使人痛苦和不安;(5)自己犯错或行为不当,却责怪他人;(6)极度地易怒;(7)频繁发怒和怨恨他人;(8)难过时说话刻薄、恶毒;(9)寻机报复。

以上征兆通常在很多场合出现,但在家里和学校表现得特别明显。5%到15%的学龄儿童都有叛逆行为的征兆,但许多父母却认为,他们的孩子只是比兄弟姐妹表现得更刚强或要求更高。

表现出明显叛逆症状的儿童应该得到全面的检查。重要的是,要观察孩子是否同时出现其他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消沉以及焦虑。如果同时出现的其他问题得不到治疗的话,也许很难矫正孩子现在的叛逆症状。一些有叛逆症状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发展成行为问题。

叛逆症状的治疗计划包括:有助于管理孩子行为的父母培训计划,有助于有效消除愤怒的个人心理治疗,以加强沟通为目的的家庭心理治疗,有助于解决问题和消极性的认知行为治疗,以增强变通性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为目的的社交技巧培训。

教育有叛逆症状的孩子对父母来说是很大的困难。这些父母需要支持和理解。父母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1)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变通总是给予正面的表扬。(2)如果你继续,只会使你与孩子的冲突更糟糕,那么暂停,或抽时间出去。(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4)除了你的孩子外,保持其他的兴趣爱好,这样,管理你的孩子就不会耗散你所有的时间与精力。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教练和你的配偶)的支持。(5)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许多有叛逆症状的孩子对父母的正面教育都有反应。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如今的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压、独生子女的孤独等都造成了家长与孩子的生疏。此外,一些孩子个性内向,再加上家庭教育过于严肃,形成了缺乏沟通的家庭氛围。

家长首先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走近孩子、了解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事。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阅历经验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自己积累知识有很大益处。2.父母向左走,我就向右走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塞德兹

情景一:

天宇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性格很倔,什么事情都要依着他。一次吃点心,他不想吃藕,然后就要把它倒掉。妈妈看见后,马上叫他要吃完。他不听,走到垃圾桶旁边就要倒。妈妈大声地叫住他,但他不听仍要倒。

情景二:

灵灵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听爸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近来灵灵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小学毕业后,爸妈为她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她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和爸妈抬杠;灵灵有鼻炎,父母为她买了滴鼻药水,她却有意把它扔了;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及格了,却偏偏说不及格;有一天,天气突然变冷,灵灵的母亲特意给她送去衣服,她竟当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寝室的地上;她爸爸平时工作忙,一有机会就想跟她聊聊,她却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严重的就是有意不听家人或老师的话。大人不让做的他偏要做,大人让他做的他又偏不做;明明知道是对的也不听,故意和大人对着干。逆反心理如果引导、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成长。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孩子通常在两个时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第一次是在3~5岁时,第二次是在12~16岁时。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问,爱动脑筋,越是不让动的、不许看的就越想动,越想看。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正确看待幼儿“逆反心理”

首先,应理解孩子出现的逆反心理,并非真是什么“行为问题”,恰恰是儿童自我觉醒,要求独立的表现,是形成独立性的良好心理准备条件。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性的道路前进。”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就能从受人控制逐渐发展到独立自主,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愿意并能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动脑筋想问题,并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看法。

其次,幼儿期自我意识虽已萌发,但尚处于朦胧阶段,仍带有自我中心期的痕迹,有明显的情绪性、他律性、片面性的倾向,总是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这种意识是肤浅、零星、不稳定的。因此,父母不能一味地顺从、迁就孩子,否则就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成人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充分尊重幼儿的自尊心、情感、需要、兴趣,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

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人们常常把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的12~16岁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出现的逆反心理是明显的、突出的,这是他们心理走向成熟的反映。正常情况下,每一个个体最终都要走向独立和成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永远附属于别人。“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具体做法可以有:(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问,爱动脑筋,越是不让动的、不许看的就越想动,越想看。此时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地明令禁止,一方面要尊重孩子探求新知的欲望,并给予鼓励,同时更要耐心地给孩子讲明原因、说明道理。对于不好解释的一些问题,不妨用简单的事物打个比方说明,让孩子在沟通中理解父母的做法。(2)尊重孩子的意愿

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既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话言听必行,也不要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替身,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企图要孩子按照父母安排好的生活模式生活。而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生存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与意愿。(3)避免矛盾激化

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软处理、冷处理等方式,来避免矛盾的激化,从而化解矛盾。给相互一个反思,缓解的空间。(4)与孩子建立和谐关系

对孩子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乐意和父母沟通交流,把父母当成是知心的朋友,而不是认为父母跟他们之间天生就有代沟,难以理解他们,从而导致疏远。(5)创造民主家庭

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民主的家庭环境,有关家庭中的计划、安排、活动等都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给孩子发言权,听听孩子的想法,使孩子真正享有主人翁的地位。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很高,对父母的爱更深,抵触情绪也就少了。(6)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的表现欲望很强烈,非常乐意帮父母做一些事情,他们觉得那样很光荣。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积极性应该予以支持和保护,而不要觉得孩子做事是瞎捣乱、添麻烦,即使孩子做得不好,或彻底做错了,也要跟孩子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孩子是在生活中慢慢长大的。(7)让孩子了解自己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知道自己的性格薄弱点在哪里,然后帮助孩子改正,或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知道自我约束。(8)给孩子足够的情感保护

在孩子受到挫折或心情不愉快、受到委屈、遭到冷遇的时候,不要再去用一些话语或行为刺激孩子,要给予孩子爱抚与帮助。然后选择适当的时候,耐心地帮孩子分析原因,找错误,鼓励指导,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9)教孩子自制

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同时要和孩子做好沟通,跟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真正从思想上接受这些规矩限制。这样一方面孩子在主观意愿上不存在抵触情绪,可以自觉地遵照,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切忌(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

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己的主张了,大人给他的自主权也要随之增多。两三岁时,孩子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儿子5岁了,不知为什么,他总是跟我唱对台戏,我让他往东,他却偏要往西。我让他擦鼻涕,他却偏把鼻涕弄到脸上,”一位妈妈苦恼地诉说着,"3岁前,儿子挺乖的,随着他一天天地长大,照理说应该更乖,可这儿子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任性,你说‘宝宝,到妈妈这儿来’,他偏说‘不去’。这孩子简直在朝坏的方面发展……”

独立的需求不是“任性”,真正的任性是孩子一味地在物质或金钱方面提出要求。孩子叛逆的表现是自我的发展,他希望能自己体验“我自己来”的感觉。不甘心生活在父母这个“别动”,那个“不许”的规则底下。如果将你无微不至的照看比喻成蛋壳的话,他现在就是脱了壳的小鸡。5岁的这场危机,标志着孩子不再是婴儿,他是“儿童”了!如果一切包办或一味地训斥、惩罚,只会让孩子遇事缩手缩脚、强拗偏执。父母只有适度地放松,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胜利者、参与者和主宰者!3.离家出走,家里的世界很无奈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青春期的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事实上,离家出走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是灾难,但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

心理学家对离家出走的孩子作过分析,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向往型、逃避型、报复型、盲从型。

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初中学生为主,男孩居多,也有女孩。之所以会导致这一行为,既有他们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变化的原因,也有家长教育不当的原因。

从孩子方面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开始从心理上依附父母,发展为独立意向强烈。他们独立活动的愿望日益强烈,迫切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友谊。如果家长还像从前那样对待他们,甚至动辄打骂,便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以致发展到出走。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而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人和事的不良影响,并在其引诱下走上邪路。

就家长而言,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或百依百顺,放任骄纵;或以绝对权威自居,稍不合意,非打即骂,从而加深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种溺爱与痛恨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酿成了孩子离家出走的苦酒。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其原因在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从学生角度看,还有心理因素、青春期因素、成长因素等。未成年人离家出走与家庭、社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关系最大的是家庭。据调查,20%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处在被监控督促之下,压力大、兴趣低。还有17%的孩子常因不听话遭受父母斥责、打骂,由于长期的压抑,易形成逆反心理,出现矛盾冲突。还有10%以上的孩子处在不和睦的家庭中,4.8%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常年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上无法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这些家庭因素和孩子的离家出走都有关系。

以下从几种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原因中,剖析其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逃避惩罚

未成年人自尊心很强,最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价”。有的学生一旦在校犯了错误,老师通常要求家长共同教育,但一般学生都不愿意自己的错误让家长知道,既害怕学校处分又怕家长斥责。这时家长如果处理不当,给未成年人施加精神压力,当精神压力超出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时,他们便会选择离家出走,出现到外边暂避风头的行为。(2)赌气逞能

未成年人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成人意识增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能力也有本领管理自己,不愿听家长喋喋不休的唠叨,尤其不愿意别人当面挖苦自己,赌气到外面闯荡,梦想有一天混出个样子来给家长或给周围的人看,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耐。(3)寻师求艺、讲哥们儿义气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形成,但还很差,往往良莠不分,不健康的东西最容易感染他们,使他们执迷不悟,做出许多蠢事来。有的未成年人受某些电影、电视或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学武练功,于是离家出走,外出寻师求艺。未成年人最容易讲义气,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见。有的未成年人本人并不想离家出走,可是好朋友犯错误要出走,为了表示够朋友义气,也就陪着走一遭。此时,作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及时与老师联系共同教育未成年人。(4)厌学寻乐

由于个别家长片面看重学习成绩,不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有些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很差,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厌烦读书,学不会也不想学。这就导致孩子出现厌学寻乐的思想,有时便几个人一起出走,到处游山玩水瞎逛一圈。这样的未成年人,多半是基础差,年龄大,家里有钱,家长管教不力,本人胆大。(5)威胁家长

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于是恐吓或威胁家长而出走。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再老是批评我,我就出走”,以此威胁家长。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屈服。(6)消极逃避

有的未成年人在家得不到家长的关心爱护,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便会产生悲观情绪,产生消极逃避的思想而离家出走。(7)厌恶家庭

家庭不和,父母争吵、分居、离婚会使孩子感到难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他们为了弥补在家庭中失去的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满足内心的需要,就会到相似环境的同伴中去寻求温暖和爱。他们有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语言,常会在一起计划离家出走独立生活来改善处境。在这种心理的触动下,在某件不顺心的事件的触发下,他们就会离家出走,以摆脱不利环境。(8)过分溺爱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经常控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觉得处处受限制,只有离家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有一个出走回来的孩子说,我爸妈对我好得让我受不了,我读书他们去接送,在家里不准我做任何事,饭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们夹,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样非常难过,所以逃出家庭。鲁迅说: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以上谈了孩子离家出走的危害和原因,下面再说说家长怎样预防孩子出走或遇到孩子出走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1)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君臣父子、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少年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放下家长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会将你现为知己,无话不谈,少年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也就不会离家出走。(2)帮助孩子寻找有益的同龄朋友

虽说家长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有时并不被孩子认可。相反,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同龄朋友。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坏朋友的影响,不允许孩子交朋友,敌视孩子的伙伴,不断告诫孩子人世间有多么险恶多么丑陋。这种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封锁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谈,安抚他们的低落情绪。如果动辄打骂、讽刺挖苦,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自信心不足,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最终走向逃避。(4)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少年在出走之前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上述情况,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如果家长马虎大意,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措手不及。(5)妥善处理离家归来的孩子

孩子出走被找回来之后,既不能打骂恐吓又不能不闻不问。打骂恐吓可能使孩子再次出走。同样,如果家长因怕孩子再次出走而不敢说不敢问,甚至百依百顺,孩子则可能以出走要挟家长,变得任性、骄横。(6)把心理咨询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教会他们向社会倾诉烦恼,寻求帮助

如今,电话心理咨询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式,既可为咨询者保密,又可避免当面对话、羞于出口的尴尬,而且又是免费服务。只要打个电话,便会有人听你诉说,为你解忧。《中国青年报》的“青年热线”,《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电话,以及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咨询电话,这些心理咨询机构都可以为少年服务。家长如果能把这些电话号码告诉孩子,他们就多了一个不见面的朋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4.我爱发脾气

案例:

我女儿今年9岁,原来脾气不错,也很听话,可近年来,动不动就与我顶嘴,有时比我还凶。叫她把自己的书桌、床铺收拾一下,她却不耐烦地说:“烦死了,真啰唆!”好好跟她说:“电视不要看得太多,功课要做好。”她却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该怎么做。”然后,依旧我行我素。总之,她感觉很烦,我们也很恼,真不知道我现在该怎么办。

情绪冲动、自控力差,严格地说是指因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易失控的心理现象。不会控制情绪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未加考虑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如课上会影响老师上课,课间又会与同学发生争吵、产生冲突。尽管事后与他们分析,他们会表示后悔,但他们在事前很少考虑后果,遇事全凭一时冲动。

这种性格在孩子身上表现为因为某件小事就使自己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例如当遇到一些挫折,或出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情况,或受人恶意中伤时就容易爆发,产生冲动,轻者大喊大叫,动手打人,严重者可能对生活悲观失望,产生轻生的念头。

显而易见,冲动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处在这种状态下时,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都会大幅度降低,容易意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情绪冲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年幼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虽然都有发展,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导致由于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其强烈的情感反应,所以在行为上容易引起激奋,又不能约束自己,从而发生冲动行为。

第二,因为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且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低,容易造成感情用事。他们的情感是不稳定的,遇到喜欢的就愉快,遇到厌恶的就不高兴,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第三,个别儿童从小娇生惯养,心理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任性暴躁、容易冲动的性格。或是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冲动行为。

孩子发脾气时,往往会跟父母纠缠一段时间。很多父母为避免麻烦,就全依孩子的心意去做,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这样只会间接鼓励孩子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此时父母一味迁就、忍让并不可取。

面对好冲动、爱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呢?(1)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是出于孩子年龄小致使感情有冲动性、易变性的特点,家长不必担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辨别是非能力的增强,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会逐步改善。此时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丰富知识,树立是非观念,使他们能够对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进行鉴别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克制违反社会要求的个人愿望,使自己的情感服从于社会要求,并且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集体利益。

如果有些孩子是属于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兴奋占优势而产生的冲动,家长可教给孩子一些克制情绪的方法,预防冲动的发生。如提醒自己“不要感情用事”,或强迫自己“考虑一下后果”,这样做可以使情感状态达不到爆发的程度。应该说,冲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因此家长可鼓励孩子陶冶情操,做一个讲道德讲文明的好孩子。

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引起冲动办坏了事或搞坏了东西,家长不要打骂孩子,而要耐心地引导,讲清把东西损坏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们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并启发和帮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

如果孩子是因为被娇生惯养导致的暴躁,容易冲动,家长应进行反思,变无原则的溺爱为有理智的严爱,在生活中做到既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又能对于一些无理的要求进行耐心说服,坚决制止,不一味迁就。此外在家庭中还要营造一种温暖、和谐、文明的环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2)在掌握孩子情感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孩子的冲动行为

自然消退法:如孩子与伙伴吵架时,家长可以暂时不予理睬,让孩子们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有时也会主动地和好如初。

冷处理法:如有的孩子出现“人来疯”现象,家长一时难以说服孩子,这时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对他实施适合的教育。

转移注意力法:如两个孩子因争一个玩具而哭时,家长可用另一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他们立即会破涕为笑。(3)尽量做到使孩子在合理范围内有充分表达情绪的权利

孩子能够充分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孩子心理发育基本健康的标志。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情绪、表达方式难免会有偏颇,有时会发生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的情绪过激现象,例如孩子因发脾气与别的孩子争吵打架,可能伤着自己和对方;冲着长辈和老师发脾气则是不礼貌的行为;或者脾气上来碰头捶胸、摔砸物品等都是不合情理的。遇到这些情况时,父母不应视而不见,而要采取一致意见进行严厉制止,让孩子知道发泄情绪也应有一定的界限,自己发泄情绪不应损害别人的利益和损坏物品。尽量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遇到问题时要讲道理,说原因,而不要动不动就闹情绪、发脾气。(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孩子情绪易冲动,经常给别人或自己造成麻烦,他们常常打架、争吵、自以为是。大人们往往认为这是孩子不成熟或道德发展不良的表现,而事实上,冲动除了个人因素外,还与家庭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所以要改善孩子的行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对各种事情没有任何解释和发言权,这样会使孩子减少或缺乏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就有可能最终学会粗暴待人等不良习惯,这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要一致,在爱中还要有要求,使孩子懂得为所欲为的做法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同时家长要有修养,要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遇事时不要太冲动,要好好商量,坚持正面教育,改变那种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你的行为中学会如何待人处事,要时刻掌握用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另外,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经常与小伙伴交往,学会用冷静、谦虚的态度去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矛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理智而冷静的人格特征。

总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确教育,孩子自制力逐步发展,他们的冲动行为是会相对减少的。5.不要以命令的口气和我说话“达达,不要吵了!”“达达,把电视关上!”“达达,睡觉去!”“达达,去洗碗!”“达达,去写作业!”

……

达达在梦中被这些声音吵醒,揉揉眼睛,他多想推开门对妈妈说:“你们不要总是命令我这样那样。”

现代观念认为孩子是发展中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围世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孩子,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和成长。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励孩子、诱导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强迫责令,以成人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动,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应慎用,绝对不能滥用。喜欢下命令的家长总是强迫孩子做事情,不但不能引导和影响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反而会有很多弊端:(1)易造成亲子隔阂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话,殊不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或许在年龄小的时候,他们还因害怕你而被迫遵从,但是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逐渐强大,这种逆反心理表现得更加强烈。这个时候,如果你还采取命令的口吻,他们感觉到这种口吻的气息后,就会产生封闭式的抵制,置你的命令为过耳秋风。(2)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

命令只是一种单向的沟通方式。对于命令,一般我们只能采取遵从和反抗两种态度而已。被命令的孩子通常都会对于命令有种反射性反应,那就是“因为这是命令,所以我才要做”。因此,不管你说多少次,他都不可能自动自发去做。因为那不是他经过思考、内化之后才采取的行动所致。

教养孩子应该采取双向的沟通方式以及让孩子做决定的方法,如此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因为孩子对于自己决`定的事会拼命努力去完成的。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则扮演帮助孩子做决定的配角即可,不必喧宾夺主去替孩子做决定。

因此对待孩子,尽量采取公平、平等、协商的口吻,千万别利用命令来压制他们。(1)有事多商量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再比如请孩子给家长做一件事情,可以这样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来吗?”而不是:“把那件衣服给我递来。”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你还要记得说一声“谢谢”。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心情会很愉快,而且也很愿意听家长的话。(2)有错多引导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如孩子的作业字迹太乱,家长可以这样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的,真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我相信你要是认真写,一定能行!”

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便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原则问题,父母不必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这样的态度比打骂责备更容易让孩子接受。(3)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可我们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总认为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懂什么!在潜意识中,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他是我的孩子,我有权也有责任管他的一切。殊不知,这样不仅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而且常常伤害了孩子的自尊。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甚至还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链接

美国人教子十二法则(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5)声言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是巨大的。(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11)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12)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家。6.我们不需要沟通

现在,一些家庭里,孩子和父母形同路人,彼此极少沟通。父母不禁感叹:“孩子为什么不和我们说话?”

也有父母纳闷:孩子感情咋就那么淡?

田先生平时工作很忙,他和儿子说话越来越少。眼看着儿子就要中考了,田先生想抽出时间多陪陪儿子。可儿子反应很冷淡,对田先生的主动提问也是敷衍了事。田先生清楚地记得几个月来,儿子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竟然是:“爸,给我点钱。”“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难道我们父子关系现在只剩下金钱了吗?”田先生无奈地说。

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做好早饭,看着孩子上学后才匆忙去上班,下班后顾不上喘口气又是洗洗涮涮。段女士一天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她正在上高一的女儿身上。除了一些生活中非说不可的话,从小活泼好动的女儿面对母亲时显得很“内向”,而女儿和同学打电话时却滔滔不绝。这让当妈的段女士既羡慕又生气。她说:“我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还比不上她的同学。”

孩子心声:父母管得太多!

随机调查了几名十几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普遍表示自己和父母缺乏沟通,有时候会出现长时间不说话的现象。

一名初二的男生说,他的父母根本不了解他内心在想什么。他平时和父母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我和爸妈提到了一个明星,他们就觉得我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把我大骂一顿。”从此以后,他在家里变得沉默寡言。许多学生说,父母在家要么很少耐心地和他们说话,要么就是唠叨。“父母唠叨起来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让人受不了。”

当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什么让孩子和父母“形同陌路”?

追究其根本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父母,父母的忙碌、冷漠、唠叨、不信任、不尊重等等,让孩子的那些心里话“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也不愿意去倾诉,代沟越来越深。

怎样消除这种隔阂呢?我们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如下几点:

其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现在由父母在照顾其健康成长,但孩子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保护的羽翼,走向自己独立的生活。那么,让孩子逐渐地学会进行合理分析并选择自己的喜好、意愿,就是家长很明智的做法了。当然,出于一种保护的心理,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孩子真正理解自己的经验之谈,并把自己的意见当作一种参考。如此一来,孩子就能逐渐养成一种对自己的选择、决定负责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其二,要调动孩子的兴趣。与孩子交谈,如果家长有一种良好的愿望,想要孩子能接受的话,不要只是单纯地下达死命令,试试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新颖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三,要掌握孩子的心理。不要认为家长是天生就会当的。实际上,家庭教育这一项有很多的技巧方法需要学习掌握,而儿童心理就是其中一项很关键的因素。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学习,以孩子的方式、角度来告诉孩子自己的观点。还要陪孩子聊天、做游戏,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精神需求和个性特点。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再循循善诱,以一种亲切平等的态度去与孩子交流,沟通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还应该注意沟通的方法。这包括语言的沟通、非语言的沟通、情感的沟通及亲情的沟通。语言的沟通是最常用也最直接的沟通,是家长与孩子普遍采用的方法。非语言的沟通则使彼此体会到另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共鸣是能够产生无穷大的力量的。而亲情的沟通用在此也很合适,因为家长与孩子之间首先存在的一个天然纽带就是血脉亲情。成功的沟通就是把这几种沟通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相亲相爱相敬

有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只把家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负性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如果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2)父母要懂得关心自己

如果父母本身就有抑郁、焦虑的情绪,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就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只有父母本身是快乐开朗的人,才能用更宽容的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也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情绪。(3)父母要学会了解孩子

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还要能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花时间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做出回答;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看法;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每天都抽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和孩子讨论的问题;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等。(4)父母要多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父母本身固有的某种个性弱点会带到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若不注意控制,对良好的沟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本身的个性局限,以便于能顺畅地和孩子沟通。(5)尊重孩子,并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

很多时候,父母过多的爱带来的不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发展空间的缩小、压抑。一份尊重孩子的态度,一个适度放松的心情将会给孩子和自己带来呼吸的空间,会换回更大的发展。(6)适时地发现孩子的情绪障碍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情绪障碍,这时父母经过努力仍然无法与之沟通,可以把孩子带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经检查如果发现是焦虑症或抑郁症,可以给孩子进行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并辅以亲情的关爱。

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技巧、方法和手段,家长就可以在与孩子的接触交往中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对他们思想中出现的某种偏见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他们学会“做人”。总而言之,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就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整个教育的最佳效果。7.“我的地盘听我的”

给孩子私人的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时间。理智型的孩子需要高度隐私,如果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烦躁和焦虑,因为他们只有在自己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回顾一些事情,并获得在日常事物中体验不到的安定情绪。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注意时空管理。

现在许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多之又多,恨不得孩子是个全才,今天发表大作,明天上台演出,后天出国留学。由于父母的这些要求,使得孩子有学不完的东西,今天上作文补习班,明天上舞蹈艺术班,后天学英语等等。结果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在父母的这种高压政策之下,孩子的特长不仅得不到发展,也很难成为父母所希望的全能型人才,急功近利的教育,完全是拔苗助长,贻害无穷。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同时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发展,不要单纯地以分数来论孩子的短长。只要孩子心智发展全面,将来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空间呢?方法很多,“独角戏”就是其中之一。“独角戏”不仅能给孩子广阔的空间,帮助孩子学习专注身边的事物,更能帮助他们发掘自我和培养创意,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所谓“独角戏”就是让孩子单独活动,给孩子自主权。

让孩子演好“独角戏”,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 保持恰当的距离

在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时,父母不能紧紧地盯着孩子,这样孩子会感到很不自在;也不能干涉孩子玩,否则孩子就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父母要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当孩子沉浸在游戏中时,父母应该慢慢退出游戏,但不要让孩子觉察到。

● 给孩子选择时间的权利

父母要留心选择训练孩子独立能力的时间。一般来说,孩子吃饱了、休息好了,是“独自玩耍”的最佳时间。睡醒之后也是训练孩子独立能力的大好时机,这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玩15~30分钟。父母不要只想到自己的时间安排,当孩子需要父母时,不要因为忙碌而把孩子安排在玩具堆中。

● 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玩具

玩具是孩子独自玩耍的亲密伙伴,根据孩子的喜爱,可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玩具,让孩子有所选择。例如软棉球、胶圈、小汽车、积木、盒子等等,都是能训练孩子的好玩具。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就让孩子演好“独角戏”,当孩子进入学习时期,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就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全面发展。许多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不得不学各种各样的课程,这不仅让家长们的钱包变瘪,而且消耗孩子大量的精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很不利。有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做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事,会使他们产生厌烦心理。

为了使孩子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家长要尽可能带孩子出去玩,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并且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所谓“秘密”,就是隐蔽起来不让外人知道的事。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秘密,当然孩子们也不例外,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假如一个人什么秘密也没有,那么这样的人也太平淡无奇了,就像是一片没有绿洲的荒漠。关键问题是孩子心中秘密的性质如何,作用如何,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影响。

孩子心中的秘密,依据存在的范围看,有学习中的秘密,也有生活中的秘密。比如:考试即将来临,有的孩子给自己定下目标,争取在全班进入前几名,这个目标是给自己定下的,在没有实现之前,是不让别人知道的,这就是学习中的秘密;在班委会中,每个班委都在为本班做贡献,假如其中一位班委工作非常出色,那么其他班委心中就有一种紧迫感,暗暗给自己定下工作目标,计划如何开展班级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就是工作中的秘密;生活中的秘密可就复杂多了,比如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崇拜什么样的人物等等。

孩子心中的秘密,一般是相对的,具有针对性。有只让家长知道的,对老师和同学来说是秘密;有只让老师知道的,对家长和同学来说是秘密;有只让同学知道的,对家长和老师来说是秘密。或者出现更多的交叉情况。比如说,有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隐瞒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及知识水平,怕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有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隐瞒其家庭自然结构。家庭自然结构对孩子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这里主要指不完整家庭,即由于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完整家庭,尤其是离异或遗弃,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孩子心中的秘密,依据作用的正负效果来看,有所谓“好的秘密”,也有所谓“坏的秘密”。前者指对孩子的成长有良好促进作用的,比如前面所提的学习中的秘密和工作中的秘密;后者指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的秘密,比如前面所提的家庭自然结构的秘密。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秘密划分为好或坏,关键看秘密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父母提到孩子的隐私问题,都会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小小的一个孩子,没什么隐私可言,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应该存在丝毫秘密。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父母看看孩子的日记或信件是天经地义的事。

然而,这些父母的做法往往会遭到子女强烈反感和抗议。父母们有这种想法,完全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所有物,一个附庸品,而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独立人来平等看待。更有甚者,习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