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污渍及去渍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01:31:2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文博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装污渍及去渍技术

服装污渍及去渍技术试读:

前言

服装洗熨服务业是一门既历史悠久又不断出新的行业。人类自从着装以来,就非常注重服装的穿着质量和整洁美观,从而设计、生产和应用了服装去渍与洗熨的技术和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去渍与洗熨走向了社会化和市场化,逐渐形成了一门行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对穿着质量和品位的追求越来越高,促进现代服装去渍与洗熨的技术不断创新和机械设备的更新。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城市化和服装去渍与洗熨社会化步伐的加快,服装洗熨服务业的数量和规模明显增大。服装洗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服装洗熨服务质量投诉也逐年增加。因此,提高服装去渍与洗熨的质量、服务质量,就成为服装洗熨服务业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服装的面料、里料、饰物和附件品种越来越多,更是彰显个性、异彩纷呈。这对于服装去渍与洗熨的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服装业下游行业的服装洗熨服务业,面对迅速纷繁的变化有些应接不暇。

同时,现代服装去渍与洗熨的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发展,从人工去渍与洗熨到机械去渍与洗熨;从水洗技术到干洗技术,现代又出现了湿洗技术;相应的机械设备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现代服装去渍与洗熨的技术和设备,与传统的服装去渍与洗熨的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熟练地掌握去渍与洗熨的技术,运用去渍与洗熨的机械设备。这一切,就要求对服装洗熨服务业职业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地专业培训和自我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与服务水平。为此,我们编写了这套“服装去渍与洗熨丛书”,其中包括四部著作:《服装污渍及去渍技术》、《服装水洗技术与设备》、《服装干洗、湿洗技术与设备》和《服装熨烫整理技术与设备》。

在编写这套“服装去渍与洗熨”丛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和参考了专家的著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借丛书出版的机会,向有关专家表示深切的感谢。

本丛书由北京服装学院王文博教授主编。参加丛书编写的还有姚云、刘姚姚、贾云萍、陈明艳、杨九瑞、张弘、张继红、管正美等。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谬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不吝批评指正。编者于北京服装学院2013年1月绪论

服装与人类有着独特的关系。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能思维,能创造。服装,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着装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在生活领域里出于多种目的,总是有意识地想方设法用衣物(自身以外的材料)来包裹和装饰自己的躯体。衣物通过人体穿着,构成了其绝妙的状态,显现其物质性和精神性,亦即其服用性和审美性。但是,经过一定时期的穿用,在多种因素(外在、自身)的影响和作用下,这两方面的属性会发生变化,使其污染、变形、陈旧。为使受污染而陈旧的衣物恢复其原有的属性,即“旧貌换新颜”,并延长其使用寿命,人类创造了服装去渍、洗涤和熨烫的技术。一、服装的服用性和美感性

服装是由材料、造型、色彩三大要素组成的。人通过着装,构成了人的各种生活形态。从人与服装的关系的视角来看,服装既是人类赖以生存而创造的一种物质条件,又是作为“社会人”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精神表现要素之一。服装的这种基本属性,源于人类生理要求的物质性(服用性)和心理要求的精神性(美感性)两个方面。

服装的服用性(物质性)是服装创造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实用,是人类赋予服装存在的依据。人类不断地改善服装的设计、制作,创造新的服装,或者通过去渍、洗涤、熨烫,使服装“推陈复新”,正是由于服装的这种实用性。“实用”,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的“实用”,可以理解为“适应”或“顺应”,即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狭义上的“实用”,则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如保温性、透气性、散热性、耐磨性、耐洗涤性、耐熨烫性,便于人体活动等。

服装的美感性(审美性、精神性)包括装饰性和象征性。装饰性,属于一种造型艺术的艺术性;象征性,则体现民族性、社会性,以及人的某种个性。

服装的装饰性源于服用者的本能、自觉的求美心理,也来自他人的审美信息。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服装起源的装饰说认为,服装的创造正是源于人类求美的本能。

服装是一种造型艺术,有其特有的特点。从空间的视角观之,它是一种立体式很强的艺术;从时间的视角观之,它又是一种活动的艺术。它是以视觉来感知、接受和赏识的一种视觉艺术。它是一种无声的音乐、活动的雕塑。这种综合艺术的特点,可以给人以综合美的享受。服装的设计制作体现这种综合艺术性,服装的洗涤熨烫、重新整理,也应当延续这个特点。

服装的象征性,体现着人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修养和品位、个性等特点。每个人对服装的选择,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服装这种特性的认知。当然,服装的熨烫也不能背离服装的这个属性。二、人类着装的目的

人类着装的目的,是服装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致可分为人体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两大类。前者,是出于个体的生存保护之需要。通过着装,人可以应对外界的气候以及物象所给予人体的诸作用,保护人体,使生活活动更有效率。实际上就是出于人类经营生活的需要,是出于生理的要求。后者是人体在人类的生活群体中,以显示个性、社会礼仪、维持社会秩序等为目的。可以说,着装有一种文化的使命。

这些目的从最初的需要开始,逐渐展开,其类别也被分化和增强,如果把现代的着装目的细分一下,可以表示为:1.生理卫生的目的

这种着装目的可细分为两个不同方向: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辅助和防止外伤的身体保护。

前者是对应于外界的寒暑风雨等气候变化,补充人体生理机能的缺陷,使身体保持舒适的状态而穿用衣物;后者是在实际生活中,对应于来自外界物象的危害,如与天然物、器物接触而被伤害,来自火灾、辐射热的伤害,被昆虫及其他生物刺伤或咬伤等,为了保护身体而穿用各种保护用衣物。

出于该目的而穿用的衣物有:防寒服、防暑服、防雨服、防风服、防高温作业服及其他各种工作服、运动服、战斗服,日常生活中用的防伤、防火、防热、遮光、防尘、防毒、防弹等护身工具。

这类衣物是根据需要自然产生的,具有必然性的特点。无论形态还是材质、色彩,都要求很强的服用机能性。2.生活行动的目的

人类生活分为劳作和休息两种生活形态,前者为动的生活形态,如工作、劳动、娱乐、体育运动等;后者为相对静的生活形态,如家居、修养、疗养等。

这类衣物有各种工作服、办公服、运动服、登山服、游泳服、潜水服、宇宙服等活动性衣服和家庭便装、睡衣、病号衣等修养性衣服。其特色是对应于各种目的,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形态、构成以及穿着都要求轻快、能动。3.装饰审美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以表现个人的兴趣、性格、审美意识,或对他人显示自身特点、引起他人的注意为目的而穿用的衣物。

这类衣物包括所有具有装饰性的服饰和在实用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程度美化和装饰的日常生活服。这类衣物是基于个人的主观要求被选择采用,没有什么制约,因而能够按照人们的欲求而发展。4.道德礼仪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亲密和睦的交流,以及显示品格、表示敬意、端正风度仪表等目的,选用适合于各种场合的服饰。

这类服饰除了访问服、社交服、礼仪服等之外,现在的日常服、外出服也包含着这种目的。其特点为:受各自所处的社会、民族、地域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制约,不允许按照自己的意志、欲求随便穿用。这种服饰具有社会性、伦理性的特点。5.标识类别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标识地位、身份、权威或显示阶级、职务、作用和行动的特殊服饰。在文明社会中,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表示服用者的所属、职业、阶层、任务和行动,常以特定的服饰来明确地加以区分。

这类衣物有各种团体服、职业服、制服及衣服上的肩章、臂章、徽章、饰带等服饰品和附属品。这些服饰具有依靠所设定的特征来标识的机能,具有统一、典型的特点,不允许个人自由选择,必须按照各自的规定来穿着,在具有权威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束缚性。6.扮装拟态的目的

利用服饰的标识类别作用,用另外一种服饰使人感觉服用者像另外的人。如演员通过扮装表示剧中人、侦探化装、祭祀活动中的假装,以及战士的隐蔽伪装等。舞台服装、假装用服饰、伪装服、伪装具等都属于这类服饰。这类服饰的特点是,利用服饰具有表现服用者的内容的作用,暗示服用者的所属,具有一定蒙蔽机能。三、服装去渍与熨烫

服装在其生产过程和穿着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人体皮肤分泌物、排泄物,自然界尘埃、污浊气体,动植物、矿物中的物质,工业原材料和化工产品,生活用品等多方面的污染,在服装上形成各种污渍,包括固体性污渍、油脂性污渍、水溶性污渍等。这些污渍既影响服装的物质性,又损害服装的美感性。服装受到各种污染后,衣料和服装的性能和机能都可能发生改变,不但影响人的着装形象、品位,还会影响服装的寿命。因此,必须对遭受污染的服装采取去渍、洗涤措施,彻底清除污渍,使其清洁,恢复衣料应具有(或原有)的性能。图0-1所示为服装、衣料的性能关系。图0-1 服装、衣料的性能关系

在去渍、洗涤过程中,服装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机械作用、热作用等),会继续发生变形。经过水洗的服装,受水的作用,纤维会发生膨胀;经干洗的服装,在烘干过程中也会减弱服装原有的定形效果。因此,在完成服装去渍洗涤以后,需要对服装重新进行整形处理,也就是对服装进行熨烫,以使经过去渍、洗涤、熨烫整理后的服装恢复原有的属性和功能,达到服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章 服装污垢概论

污垢泛指脏东西,积在人身上的和心灵上的脏东西,积在物体上的脏东西,以及积在环境中的脏东西等。本书专指积在服装上的脏东西。本章主要来阐述服装污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服装及各种纺织品在人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沾上污垢,形成污渍。如果不清洗,不但影响服装及各种纺织品的外观,而且还会影响它们的弹性、透气性、保暖性,并降低服装的牢度和寿命。污渍分解还会产生损害人体的成分,并为细菌及微生物提供繁殖的条件,危害人体健康。有些污渍可通过洗涤去除,但有些污渍经洗涤并不能去除,甚至有些污渍在干洗、水洗及烘干过程中会变得更加顽固,如墨渍、化妆品渍等。在洗涤之前通过局部去渍,可省去水洗,直接干洗,或减轻机洗(水洗)的负担,避免重复洗涤。因此,在服装洗涤之前,去渍是极其重要的工序。第一节 服装污垢及其性质一、污垢的概念

什么是“污垢”?什么东西可以称为“污垢”?似乎人人都知道,都能分辨。但是又很难使用简单而准确的语言,给“污垢”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譬如一件新衣服或者干干净净的衣服,穿着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人体和外部等原因有些脏了,就说这件衣服沾染上污垢了,需要洗涤干净。言外之意,就是穿脏了的衣服上面沾染了“污垢”。

宴席间各种珍馐美味,琳琅满目。中国有一句古训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中餐桌上的各种美味佳肴色、香、味、形俱佳。装在盘中是佳肴美味,食人腹中是享受与营养。然而一旦沾染在衣物上,这些美味佳肴就变成了“污垢”。珍馐美味与“污垢”之间仅仅就差那么一点点。

每个人身体里无一例外流淌着生命必需的血液,而且人人对血液极其珍视。但是一旦血液流出体外,谁也不会把它珍藏起来,如果滴在衣服上,反而视之为“污垢”(污秽之物),唯恐弃之不及。此时,极其珍贵的血液,身价也就一落千丈,变成了“污垢”。

珍贵的东西尚且如此,其他的东西更无例外。无论什么物质沾到了衣物上,都会因为破坏衣服的和谐美而变成为污垢。那么,怎么认识污垢呢?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界定衣物上的污垢。

①任何物质(不论是珍贵的、美妙的、肮脏的、废弃的、可知的或不可知的)都有可能成为服装的污垢。

②某种东西(哪怕原来是珍贵的、美妙的)之所以成为污垢,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发生了差错,当沾染到衣物上破坏了服装美,就成为污垢。

③一件洁净的衣物上,除了它自身以外,任何从外界(包括人体)转移到或沾染上的东西都是污垢。

简而言之,服装污垢就是积在或者沾染在服装上的破坏服装美的物质。即服装上的污染物或脏东西。二、污垢的性质

任何物质都可能成为污垢,那么污垢的性质就可能具有非常不确定的特性。但是经过抽样检测表明90%以上的污垢都是偏酸性的,如油脂、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乳酸、果酸、鞣酸等。人体的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大部分也都是偏酸性的,而一些原来不是酸性的有机物在细菌或霉菌的作用下,也会在腐败变质的过程中变成酸性的。只有少数的污垢是偏碱性的。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人们所使用的洗涤剂都是偏碱性的,这一点也从旁印证了污垢的大多数是偏酸性的。在现代合成洗涤剂出现以前,人们甚至直接使用碱类物质洗涤衣物,这也能说明衣物上的污垢是以偏酸性为主的。至今一些不够发达地区的人们仍然使用矿物碱或植物碱来洗衣服。所以,污垢的基本特性是偏酸性的。三、污垢的复杂性

由于任何物质都可能成为污垢,因此污垢必然具有复杂性,对于污垢的复杂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无论何种物质一旦成为污垢,就会被人们摈弃和不屑一顾,只有对污垢进行洗涤或去除之后,人才会认真面对污垢,研究污垢和重视污垢。

②由于所有的物质都可能成为污垢,衣物上的污垢就可能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成分。再加上结合方式的不同以及不同污垢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同个体衣物上的污垢必然千差万别,甚至使原来比较简单的污垢变得复杂起来。

③污垢在形成以后由于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还会与其他物质发生接触或反应,因此也可能在细菌和微生物的作用下腐败变质,甚至产生新的不可知的物质。

综上所述,可见污垢是复杂的,沾染在衣物上的污垢具有复杂性。第二节 服装污垢的分类一、按照污垢的来源进行分类

服装污垢可能来源于人体、生活环境和工业化产品等,详见表1-1。表1-1 服装污垢的可能来源二、按照污垢的形态进行分类

服装污垢按照其形态,可以区分为干性污垢、湿性污垢、硬性污垢和色性污垢等,详见表1-2。表1-2 服装污垢的形态续表三、按照污垢的基本属性进行分类

以污垢的基本属性进行分类是洗衣业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分类方法最具有洗染行业的实用意义。根据这一分类方法能够准确选择衣物的正确洗涤方法,详见表1-3。表1-3 按照污垢的基本属性进行分类

以上所述的污渍,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相互结合成一个复合体。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合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易氧化分解产生更复杂的化合污渍,就更难去除了。应根据污渍的内容、服装的结构、服装的材料等特征进行服装的去渍,从而达到去渍和保护服装的目的。第三节 服装污垢的形成与结合方式一、污垢的形成方式

污垢的形成方式,具体有三种:承接、洒落与堆积;通过接触与摩擦沾染;通过某些介质沾染或吸附,详见表1-4。表1-4 污垢的形成方式二、服装沾污的途径

服装沾污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三类,即直接接触式、非接触式和静电吸附式。(1)直接接触式沾污 主要指固体与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的接触沾污,即物体表面附有固态或液态的污粒,服装与之接触而沾上污垢;或污粒悬浮、溶解在水中及其他液体中,而水或其他液体与服装接触而使服装沾污。其接触方式有冲击、压、摩擦、浸渍等,如在服装生产过程中沾污机油,以及穿用服装时衣领口、袖口等的沾污等。(2)非接触式沾污 由于气流的运动带动了各种尘埃,这些尘埃会随着气流运动的减弱在一定位置落下来,以各种方式落压在服装上,故灰尘在服装水平面的沉积比垂直面多,如肩部、口袋折缝等处。(3)静电吸附式沾污 服装在穿用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摩擦,当纤维吸湿性小,空气又干燥时,因摩擦产生的静电荷及因此产生的静电场便与污粒发生静电吸附。据有关研究,带正电荷的纤维最易吸尘,负电荷吸尘次之,零电位吸尘最少。其吸尘比例为:正电∶负电∶零电位=7∶5.6∶1。各纤维静电电位从正至负的序列为:羊毛、锦纶、黏胶、棉、蚕丝、醋酸纤维、维纶、涤纶、腈纶、氯纶、丙纶。吸湿性较好的棉、毛、麻、丝,黏胶制作的服装几乎不存在静电吸尘现象。三、污垢的结合方式

污垢的结合方式包括:物理性结合、化学反应性结合、带电粒子型结合和混合型结合(见表1-5)。表1-5 污垢的结合方式四、服装污垢的形成机理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吸引力,吸引力有大有小。污垢与服装接触后会吸附在上面,形成机理有机械性吸附、物理结合力和化学结合。1.机械性吸附

机械性吸附是污渍与服装结合方式中较简单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随空气漂浮的尘土、微粒散落在织物空隙凹陷部位、服装折裥处、拼接的凸片边缘、纱线间的空隙等地方,吸附不掉落的情况。

这种附着作用与服装材料的组织结构、密度、厚度、表面处理、染色及后处理有关,即稀疏面料(其表面凹凸明显)或有绒毛者污粒吸附多;紧密面料不易积尘沾污,但污粒洗落也较难。对付这种类型的污渍,可以通过洗涤过程中的水流冲击力、材料间的摩擦力等机械性方法把污渍的机械性吸附破坏,从而使污垢从服装上脱落,达到去污的目的。但此法对于洗涤1μm以下的污垢粒子有一定的难度。图1-1所示为放大后的污垢在服装上的状态示意。2.物理结合力

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服装沾污的主要原因。如为源于人体的油脂,其污粒借助分子间力而附着于纤维上,且易渗透入纤维内部。另外,污垢颗粒常常带有电荷,当与带有相反电荷的服装材料接触时,相互之间的黏附就显得更为强烈了,这种形式对于化学纤维更为明显。化纤织物由于摩擦常带有一定的电荷,很容易吸附带相反电荷的污垢。在水中常有微量多价金属盐,如钙、镁、铁、铝等离子,带负电荷的纤维通过钙离子、镁离子与带正电荷的污垢强烈作用形成所谓多价阳离子桥(图1-2),去除这种污渍需一定的洗涤剂。图1-1 污垢在服装材料上的状态图1-2 阳离子的桥梁作用3.化学结合

污渍与服装的化学结合并非生成了一种新物质,而是指脂肪酸、黏土、蛋白质等一些悬浮或溶有污粒的溶体透入纤维内部,污粒与纤维分子上的某些基团,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起来而黏附在服装上。如同染色一样,这类污垢一般不易除掉,必须采取特殊的化学方法处理,破坏导致其相互结合的化学键。例如,服装上的血渍可使用蛋白质酶分解去除;铁锈斑渍可利用草酸的还原性能,使之转化为草酸铁而除掉。第四节 服装污垢的成分

在常规条件下,对人们的衣物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出不同衣物沾染的污垢,有明显差别。除了地区、环境、职业等因素以外,主要差别表现在上衣与裤子、内衣与外衣之间,它们的污垢成分都会有明显的不同。表1-6列举了一般衣物的污垢成分情况。表1-6 一般性衣物的污垢成分情况(仅供参考)第五节 服装污垢的识别与判断一、污垢识别、判断的方法与程序

衣物上的污垢多数是沾染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变成了干涸状态。在洗涤或去渍之前,需要进行识别判断。这种识别、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衣物的洗涤效果。有时因为判断失误,会选择了错误的洗涤方法,致使可以洗涤干净的污垢变成了顽固的污垢。

不论以哪种方法对污垢进行分类,单纯性的污垢是极少的。大多数的污垢都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抓住主要污垢成分进行识别判断,同时还要兼顾污垢中所含有的其他成分,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认识。

识别判断污垢的基本属性可以通过查、看、嗅、摸、析五个具体程序进行,详见表1-7。表1-7 识别判断污垢的基本属性的具体程序续表二、污垢识别、判断的时机

科学地、准确地识别污垢当然是通过化学分析最为可靠。但是作为社会服务业的洗衣店不可能采用如此复杂的方法。因此,洗衣店对污垢的识别判断主要靠行业经验的积累,靠善于观察、分析进而得出判断结果。

洗前对污垢进行识别判断相对比较容易和简单。大多数的污垢经过洗涤之后再进行识别判断会增加困难。因此应当提倡在洗前分类过程中多加观察、分析和判断。这样可以减少差错而事半功倍。三、污垢的具体鉴别

依靠常识与书本知识来判别污渍种类都是可行的。污渍的部位、穿着者的职业、习惯以及其他许多因素都可以作为污渍识别的线索,直接向顾客询问是了解污渍类别的最简单途径。几种常用的污渍识别方法见表1-8。不同颜色所对应的污渍类型见表1-9。表1-8 几种常用的污渍识别方法续表表1-9 不同颜色所对应的污渍类型四、服装上常见的污渍

服装上的污渍可以分为一般污渍和特殊污渍两种。一般污渍是指那些日常生活经常遇到,并且容易去除的污垢。特殊污渍是指那些在洗涤中少见并且性质特殊、去除难度较大的污渍。去渍是指使用化学药剂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去除服装上污渍的过程。服装上常见的污渍类型及去渍方法见表1-10。表1-10 服装上常见的污渍类型及去渍方法续表第六节 顽固的污垢——污渍(渍迹)

衣物经过常规洗涤以后,绝大部分污垢都能够去除,再经过熨烫整理后就可以穿用了。可是还会有一些衣物在洗涤后,仍然残留着一些或是轻微的、或是较严重的,但却是比较顽固的污垢,不能彻底去除。这类污垢再洗涤,也无法去除。而这残存的顽固污垢却非常影响衣物的穿用,甚至仅仅因为很小的一点污垢而使衣物无法穿在身上。这类顽固的污垢一般表现为斑点状或是条纹状,有时还以较大范围的片状出现。这类顽固的污垢可能仅仅是一些颜色的痕迹,个别的也会有一些残留物。尽管这些污垢有的并不特别严重,但是它们明显地残留在衣物上,不但影响洗涤质量,还影响服装的美观,让穿衣人无法忍受。一般将这类经过洗涤但是仍然残留在衣物上面的顽固的污垢称为“污渍”或者“渍迹”。将在后面专门讲述去除这些渍迹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大量的各种污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判断进而找出解决之道。一、污渍的类型

从去除污渍的角度出发,一般以污渍的具体成分组成及其物理化学属性为依据,把污渍分成五种类型,具体见表1-11。表1-11 污渍的类型续表二、污渍的识别与分析

由于污渍是常规洗涤以后残留的顽固污垢,多数渍迹在用手触摸时,不会感到有更多的残留物,只有少数渍迹可能留下可以触摸到的残留物。不同的残留物其表现也各不相同,需要注意区别。它们主要有五种形态:色性污渍、干性污渍、黏性污渍、硬性污渍和假性污渍,详见表1-12。表1-12 污渍的识别与分析续表第七节 服装上污渍的分布

在不同的着装环境下,在不同的服装部位,其污渍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图1-3是研究人员采用白色绒毛波拉呢(平纹或变化组织,精纺三股紧捻线制,手感滑爽,用于夏装)西服,西罗塞特加工法(毛织物耐久褶裥整理方法,澳大利亚商名),在22~34岁年龄段间的调查结果。

从图1-3可以看出,上装中领子的部位污垢最重,其次是袖口附近,下装中裤脚折边处、膝盖、后袋口滚边等处沾污较重。在洗涤过程中应给予注意或进行预处理。图1-3 西服上、下装穿用后的污染程度第二章 去渍技术概论

所谓“去渍”,就是清除服装上的污垢、污渍。本章主要探讨去渍技术的主要问题,同时介绍一些去除各种污渍的实例与操作方法。第一节 去渍技术概述一、去渍概述“去渍”,就是清除服装上的污垢、污渍。传统衣物的“去渍”,主要是靠洗涤。洗涤的方法主要有水洗和干洗,近年来欧洲又开发出全新概念的湿洗。这种湿洗方法不使用有机溶剂,自然不同于干洗。虽然使用了水作为工作介质,但与水洗又有明显的区别。然而无论哪种洗涤方法也只是在进行常规洗涤。在常规洗涤以后衣物上绝大部分污垢都已经去除,大多数衣物经过熨烫整理后就可以穿用了。可是还会有一些衣物在洗涤后,仍然残留着一些或是轻微的,或是严重的但却是比较顽固的污渍不能彻底去除。这类污渍再继续进行洗涤已经无济于事。而这些残存的顽固污渍却非常影响使用,甚至仅仅因为一丁点儿污渍而使衣物不能穿在身上。这类顽固的污渍一般表现为斑点状或是条纹状,有时也以较大范围的片状出现。顽固的污渍大多数仅仅是一些颜色的痕迹,少量的会有一些残留物。总的来讲,尽管这些污渍有的并不特别严重,然而明显地残留在衣物上却让穿衣人无法忍受。我们称这类虽然经过洗涤但是仍然残留在衣物上面顽固的、严重的污渍为“渍迹”。

这种“渍迹”仅靠一般的干洗或水洗是不可能洗涤干净的,因此要采用专门手段进行有针对性地去除,也就是需要进行“去渍处理”。由于渍迹的种类不同、成分不同、沾染情况不同,因此特性也各不相同。而不同的渍迹表现出的状态也会多种多样。由于面料不同,渍迹与其结合的情况也会不同。所以,去除渍迹就成为比较复杂和艰难的工作,洗衣店的技术骨干多数是去渍高手。二、去渍过程1.识别污垢、污渍

去渍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它们,进而研究与分析这些渍迹分属于什么种类及其所含成分。2.选择专门的、有针对性地去渍剂

通过分析和判断之后,正确地选择专门的、有针对性地去渍剂,或是选用相关的化学助剂进行去除。

于是,世界上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开发、生产专业去渍剂的企业,在洗衣业中也就有了专门的去渍技术。第二节 去渍的原理、模式和方法

衣物上的单纯性污垢很少,多数是复合污垢,通常会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色素和油脂。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先进行去渍然后洗涤,尤其是颜色比较浅一些的衣物,在准备进行干洗时应先行去渍。一些衣物还可以先进行水洗然后进行去渍或干洗。最不可取的就是先行干洗然后才进行水洗或去渍,这样必然是事倍功半,并给去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的时候很可能因此而使某一块渍迹最终不能彻底清除,成为“绝症”。在什么情况下去渍、在什么样的时机去渍是有一些讲究的。

服装的去渍过程,实质上是化学力和机械力共同作用下,将服装上的污渍从其表层及纤维空隙挤出分离的过程。一、去渍原理

在去渍洗涤过程中,通过溶剂(干洗剂或水)或去渍剂和机械力的作用,削弱、降低和破坏了污渍与服装间所形成的各种结合力(表面附着、机械附着、物理结合和化学结合),使污渍脱离衣物,达到去渍洗净的目的。

去渍洗涤过程可表述为下式:

由上式可见,在去渍洗涤过程中要想清除衣物上黏附的污渍,必须具备以下三要素:

去渍剂或洗涤剂——活化作用;一定温度的干洗剂或水——吸收污渍的媒介作用;机械力——揉搓除污作用。

因此,常把干洗剂或水、去污剂或洗涤剂以及机械分离力称为去渍洗涤过程的三要素。二、去渍的模式

一般来说,去渍的模式有五种:洗前去渍、洗后去渍、洗中去渍、整体处理和局部处理。前三种是根据去渍时间来划分的;后两种是根据去渍的范围而划分的,详见表2-1。表2-1 去渍的模式三、去渍的一般方法

去渍的一般方法有:强洗法、浸泡法、揩拭法、吸收法、氧化法和还原法六种,详见表2-2。表2-2 去渍的一般方法续表第三节 去渍的程序和流程一、去渍的程序

判断渍迹、选择去渍剂、决定去渍时机之后就是怎样去渍了。这是确保去渍效果和去渍效率的关键,也就是去渍的程序。一般应当遵循下列顺序,详见表2-3。表2-3 去渍的程序与类型二、去渍的流程

对于不同的污渍有不同的去渍步骤,同一污渍在不同的服装材料上也有不同的去渍方法。确定最佳的去渍方案是极其重要的,简单、快捷、对服装损害小是基本的原则。根据服装及污渍的性质确定去渍的程序如下。(1)判断是干性去渍还是湿性去渍 去除同一污渍往往有几种方法,但对具体的服装而言,因其材料及款式的原因,就有干性去渍与湿性去渍之分。有的服装及服装材料不适宜湿性去渍,它会引起服装的变形,如毛织物适宜干性去渍,其他可湿性去渍;西服、大衣及婚纱类应用干性去渍,其他的可湿性去渍。有的污渍可湿性处理,如鞣酸渍、蛋白渍等;有的污渍须干性处理,如颜料渍、唇膏渍、指甲油渍等。(2)预测去渍的损伤程度 这直接影响服装的去渍步骤,它涉及服装的款式、服装材料的结构等,服装款式复杂、服装材料结构松时,去渍过程应格外小心。(3)考虑去渍的方便与经济程度 对于某一具体的服装与服装去渍,可视得到去渍剂的难易程度与经济性决定去渍步骤。同样去渍,应选择易操作、经济便宜的方法。

去渍方法并非一种,其选择应符合以上原则。例如圆珠笔油渍的去渍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用苯在污渍处揩拭;②用四氯化碳揩拭;③用汽油揩拭;④用丙酮揩拭;⑤用酒精皂液揩拭;⑥碱性洗涤液揩拭。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首先应考虑服装的材料,如果是毛料,应用方法①~④;如果是涤棉面料,则可选择方法③~⑤。去渍流程如图2-1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